王氏家谱-江西永新南阜王氏四房家谱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庐陵太原王氏汶源派
家谱堂号:  太原堂
创建时间:  2016-07-15
版主登录名:  Justin5203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1236
 
总人数 (含配偶):  615
总辈份:  41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567
女性人数 (含配偶):  48
 
在世人数 (含配偶):  126
辞世人数 (含配偶):  489
 
最老成员生日:  0832年
最新成员生日:  1952年04月23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江西
起源地名:  江西安福连嶺
 
第一继承人: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MTM5NjAuaHRtbA==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二十七世孫汝周初編;三十一世孫家楨家瑛續編;三十一世孫鱗躍家璣初修;三十二世孫彭純纂訂,世筵 忝訂;三十二世孫世總略輯;三十三世孫棠,猷同訂;三十四世孫錫命輯錄重纂續修;道光戊子(1828年)庚寅(1830年)丁未(1847年)同治癸亥(1863年)甲子(1864年)錫命共謄正五次

前此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秋有脩譜之舉,乙亥(1755年)蕆事,茲屆先君前後謄正五次,承遺命亦,甲戌(1874年)成功,此中不無奇遇,但新序已作,因眾議沸騰,故不鐫列於首,惟望後有識者,於本地傳文誌銘內,有疵累處,而知改正,則幸甚幸甚。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季冬月吉日筱樓自記(三十五世德峻)

原編小引
吾家之譜派出汶源西頭宋忠義炎午公至九世賢公,字敷碩,由汶源徙樟橋二傳至南峯公,闢居南阜,生禮智寬和四公分為四房,圖系具在,班班可考,自南峯公至今已三世,因溯從前之盛,誌中葉之徙,卜後來之昌,余手錄一扎,依歐式編序,俟後有賢達重纂付梓,更見瓜瓞之綿,匕螽麟之振振云爾。
萬歴四十年壬子(1612年)
二十七世孫汝周謹識

汶源王氏西頭老譜原序
嘗讀詩至伐木行葦諸篇,未甞不長嘆日厚哉,先王之於人也,夫建利以定義品制行矣,九族有章五服經矣,疎疎而親親冠履旣著等威異矣,於是有燕享之禮,聚會之節,周恤慶讓之文,故易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由此觀之,同異胥著,今族叔蒲男次九等,毅然以齊家親親為己任,爰取忠孝公兄弟派系,詳加忝訂,付諸剞劂且丐言於余以弁其首竊念余自從士大夫後仁民之志毫未措施,今解組歸,惟日以修葺郡祠為念,汶西之碩,彦能殫心竭慮,以齊家政,知異日,致君澤民之功,必始於此,是為序。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秋仲
賜進士出身前知山東滕縣事
二十八世孫嘉祿頓首謹誌

汶源王氏西頭老譜原序
譜也者,所以普愛敬之,同而聯一本之誼也,盖其初以一人之身而衍為千萬人,至千萬人而其心巳(似)非一人之心矣,古人有見於此,著為譜系,因得溯其源流,辨其親疎,知長幼尊卑,雖分而其為,一氣者則合,貧賤富貴,雖異而其為,一本者則同由是相,尚以讓相率以慈仁孝之風,油然以興則譜何可不修哉。汶源王氏為安城各族余忝属門楣,嘗讀王梅邊先生吾汶稿,并覩宜山先生盧墓遺址,知忠孝世傳其文章精華,直與日月争光,是先生父子固不藉譜以傳,而先生之族不得不藉譜以睦,今歲秋月長壻篤禎進而謁曰,吾汶之族譜,前者散逸幾盡,後者分而離合,故僅各序其本支本房,自槐坡居士而下,伯祖外翰鳴梅公已纂修,但去今七十餘年,繁衍者五世,懼其久而不可稽谋,欲重修,敢邀一言以序其端,余取而披閱焉,乃喜曰近日多侈世族誇艷,非其祖而祖,非其親而親,其與姬巳之相混何殊如是者失之誣且妄竊,附於世家巨族之列,其與鬻梁公之像何異,如是者失之,濫按斯譜也,詳晰而謹嚴無扳附無妄招以予前人羞其以是為王氏慶,雖然尤有進人之所以能榮其先者,非世族之稱而世德之謂也,自今以始王氏子弟,父與父言慈,子與子言孝,兄與兄言讓,弟與弟言恭,不以富貴而相傲,不以貧賤而相欺,不以親疎遠近而有間,少不凌长,小不加大,尊祖敬宗,雍睦成風,則身雖千萬人之身而心實一人之心矣,其於古人作譜之意庻有合焉,余與壻之諸昆仲,忝居一日之長,故以是為王氏朂至若忠孝之赫蔚光耀於古今者,旣臚列簡帙矣,茲不復嚽。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八月旣望
禮部試進士文林郎候選知縣左方興頓首識

原序
我南阜始自國佐公,公生四子,長克禮,次克智,三克寬,四克和,分為四房,今舉其派衍,至今者,約列之長克禮公生汝宦,汝宦生程,程生承湯,承湯生永晁,是為長房。次克智公生順一順二,順一生惠匕(雨二),(雨二)生承漳,承漳生永昌,順二公遠出(徙安福新坪),是為二房。三克寬公生汝寅汝寀,汝寅生雨四雨六,雨四生承湛,承湛生永昇永晨,兩六生承淥承澐,承淥生永鼎永昂永弼永盟永昪,承澐生永璠,合之皆出汝寅公也,汝寀生政,政立四房承沂承洋為繼,承沂生永奇,承洋生永冕永昊永曜,永昊出繼四房承泳,合之皆出汝寀公也是為三房。四克和公生汝宜汝宣,汝宜生欽,欽生承浩,承浩生永振永盛永鐸永卓永傳永拔永錫永秀,溯之皆出汝宜公也,汝宣公生雨九、雨十、锦(雨十四),雨九生承汶承潤,承汶生永瑜,承潤生永幹,雨十止生一子承沂原出繼三房政公,己生永竒,後當出永奇子孫一人以接雨十公之裔,锦公生承泳承洋承濡承瀝,承泳親生永年再立三房承洋次子永昊為繼,承洋亦出繼政公,承濡公生永昺永昱永最,承瀝生永邦永俊永俟合之皆出汝宣公也,是為四房,散之則禮智寬和屹然四房,整之則同根於國佐公一人,可謂盛矣,爰同服弟聿煌詳加檢校編訂圖系手錄一帙上自長者公順流而至吾汶西頭鼎翁,由鼎翁而至初徙南阜之國佐公,其下則當吾時已生者,俱照行列次第分明,今雖未克付梓,然事豫則立,不無少助因序其源流以待後之作者。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庚寅
三十一世孫家楨謹識

族譜小引
我族始於南峯公遞衍至今,凡七世,世遠年湮父子兄弟之倫,長幼親疎之誼,每難稽考幸有見巖公手錄,距今百餘年,生乎吾前者则聞之生,當吾時者則見之爰,續錄於其後手輯成帙,以待後之刋者埀諸不朽云爾
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
三十一世孫家瑛識

原序
嘗覽山海志而知河分鉅鹿源,發崑崙其間注菖蒲出積石,過龍門而東廻砥柱,雖源遠流長皆貫通一脉,譜之作也,義其類乎,我族始於二十五世南峯公派分四房遞衍至今,振匕,繩匕,將近十世,上以溯其源,下以分其流,一覽圖系燎如指掌,今重修梓,承族庭委任,因憶先君存日讀書敦本之訓,從叔兄以與事,事旣竣,吾幸源之深者,其流長,此後之支派,更無涯焉,亦如河水之滴匕歸源也夫。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乙亥菊月 吉旦
三十二世孫 純粹齊氏謹識

原序
嘗思譜者普也通也,所以普遠邇上下聯為一體,通尊卑親疎相與同源,譜之宜修也,诚亟矣。吾家前有汝周公紀之,繼有房伯幹克公與我胞伯聿煌公編之,今世愈遠衍愈繁,尊卑親疎恐有難稽,胞姪政軒及族內諸父諸兄共念尊祖收族之誼,又為修輯,余亦從事其間,幸觀厥成支派晰昭穆序彛倫正人道,立吾知忠孝廉節之風,詩書禮樂之光,自與斯譜永垂矣。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乙亥菊月 吉旦
三十二世孫世筵傳齊氏謹識

南阜王氏重修族譜序
譜之作也,所以推本源,析支派,序昭穆,明親疎,定尊卑也,家譜不修則世愈遠,衍愈蕃,本源支派端委攸失昭穆紊亂,親疎尊卑,莫辨其不至,休戚不關,慶吊不間,如越人之視秦人者,幾希而謂譜可不修乎哉,我族派出忠義炎午公,歴九世敷碩公,贅三都樟橋劉,繼卜居此地,再傳而至國佐公,是為南阜基祖,國佐公生克禮克智克寬克和四公,分為四大房,逆溯而上,順遞而下,圖系序文前二十七世,族叔祖汝周公編纂成帙,嗣家君介爾公同房伯天爵公,房兄衛賢公,族兄幹克,宗周,聿煌公諸君子等,共相考訂,復列載巳明且晰,無庸嚽,余用是心為之喜,抑又為之懼,曷喜乎爾非有文獻不足考证大聖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今按其圖系,閱其序文,觀之者靡不瞭如指掌,况今日趨庭鯉對猶堪遵守嚴訓乎,此余深為喜也,曷懼乎爾宗法不行散佚莫統自歐蘓二公繼出或系以五或聯以九可云曲盡乎,敦睦之誼然修於前者不無遺於後况遷徙不一又非聚族而處比閭而居者可次第稽考鑑前思後安得不深為之懼也,所以世家巨族惓匕於茲或百年一舉或數十年一舉職是故耳幸余族長幼先得我心今夏孟月族兄政軒,同族兄夏宜,服兄奇谋,房姪俊魁等倡集祠議眾皆踴躍余以科試歸諸父兄以此告且有後命焉余媿襪線庸材曷勝厥任既思弟子服勞分所應爾且家君無恙甯得不勉承厥志賴燦瞻贊儲理臻諸文姪學識過人纂修得體因厠其後共勷美舉繕寫以付諸剞劂余何勞焉茲幸告竣見其源則同根一本派則條分縷晰昭穆序親疎明尊卑定一族之中雍匕穆匕藹如也老老幼匕肅如也,所謂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者洵不誣矣,譜之不可不修也,如是夫。
皇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乙亥菊月吉旦
三十一世孫搏南龍躍謹識

原序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為身之所自出,忘祖則忘身矣,身又為吾子若孫所自出忘祖則忘身因以忘吾子若孫之身且使子若孫忘吾身以忘其祖旁而及之親疎長幼廣而推之合族宗枝無不忘矣,然祖固不可忘則譜尤不可不修,修譜所以尊祖而睦族也,四都南阜吾邑各族余閱其源流始自周靈王大子晉,以直諫謫居大原曰王子,子宗敬為周司徒遂以王為姓,號大原王氏歴秦漢魏晉唐凡五十九世至該,稱長者公父吉任吉州刺史,唐乾符間,長者由江左來吉因家焉,則吉州所稱一世祖也,後散徙不一,住安成汶源者為七世勳又八世至忠孝炎午先生,與文文山交厚,宋亡作生祭文速丞相死節,從祀文丞相祠,其初徙永新樟橋為炎午先生九世孫賢公,字敷碩,號金躍,越二世南峯公卜居南阜遞傳累代綿匕瓜瓞,振匕衣冠不替忠孝風諸年姪篤志尊祖,復將舊譜重新晉公以下俱照圖系,自長者公以下依世彚編,炎午先生以下居安城者固宜略,賢公以下則條分縷晰,網舉目張,所謂由祖而身而子若孫順而流之,一本散為萬殊,由子若孫而身而祖逆而溯之,萬殊歸於一本,總之不忘乎祖而巳譜之不可不修也,如是余地距南阜百里,曩與宗周聿煌年兄,歲科抵郡把酒論文,相得益彰,今致仕歸又得與協昭年兄同位賔席賦鹿鳴而符軒燦瞻二年姪名噪黌序亦得接遇於賓筵之餘,真所謂金蘭世締譜成索序余不敢謝不敏且以慶王氏之忠孝代承發越未艾也,於是乎書。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乙亥秋月之吉
特簡修職郎任贛州府安遠縣儒學學正前奉旨福建宣化 年姻世教弟劉世莘頓首拜撰

南阜王氏重修族譜序
舉事莫先於心,而繼之以力,心主而力輔者也,孟子言性情必兼言才言志,至必言氣次才氣力可互見亦可例推故,有其力無其心,則力廢,有其心無其力則心廢,况關數世之重務乎,本家族譜原為汶上東西庄總系至後始分修焉予地派出西頭,自二十三世敷碩公於明天順間(1457年~1464年)贅三都樟橋,卜居四都,一人而兩移其地,總譜在未徙以前,分修在後以地隔世遠僅載徙居是前以同居而譜合,後以徙居而譜略也,幸赖長房二十七世汝周公編錄家輯,由十五世鼎翁遞及二十九世皆清晰可稽,殆亦心乎祖者矣本朝鼎興得先君子幹克翁諱家楨號材軒府君,篤念宗盟澘心考訂,上自總譜所載,下至家輯所編,中間為遷徙,為分房,為同源,為合流,矢慎矢公手披筆載莫不瞭若觀火,心力俱盡,其功偉矣,乃至耄年猶惓匕為不肖訓且為族叔政軒符軒等告曰,余以壯年留心譜牒其體段巳略備矣,正須勉力付梓,但恐遠代支分,尚有遺漏,遠派散居,猝難尋究,如汶上之於本族然也,奈今耄且倦心,雖有餘力所不足,歉以此耳,自後譜牒之修,果心力俱足,宜及時舉事,否則有餘於心不足,於力亦當彚集各分世系,書寫明白,以待後起,属在敦本重義者當心余心今先君捐棄多載子姓之盛戶口之增,人文之起,殷實之多,慷慨任事之人,好善樂输之士,又皆數倍於疇,昔心力二者殆兼而有之矣,爰遵先訓式因舊譜宜增則增,宜補則補,日三旬而告竣焉,抑何厚幸哉良由先君子為其難而予生今時力能副心適值其易耳事半功倍未敢言也,夫亦曰數世重務茲得而成之,成之者實續之也,自是寖昌寖大後之視今不愈於今之視昔乎,溫公曰,厚於先者其後必盛,余用斯語以為我南阜慶。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乙亥菊月吉旦
三十二世孫 彭 燦瞻氏謹識

續修序
我族之譜源流圖系至詳且悉者盖經屢訂矣,前有汝周公原編,後有房伯祖家楨公同我大父家瑛公手錄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乙亥我六叔祖家璣公協力鐫修,其時在局,諸公家璣公跋內詳著,故將家譜送呈曾守一老師更訂序文字句,派行名號自三十一世起定以家世思銘德,發秀煥人文,經邦诚光祖,登朝善事君,傳心符精一,際會慶風雲,作福祥和集,忠義代相聞四十字為序,但去今己百年,族內丁男繁衍,意欲續修,卽就老譜及宇臻公所錄,嘱男錫命詳加檢校,逐一閱對,續輯付梓編孝弟忠信四號,每號幾部,每部幾本,繼自今以往惟望我族子姓遠邪僻而各勤本業,循禮讓而克振家聲,則上有以光昭祖宗之盛德,下有以啟迪後人於無替為爾。
道光九年(1829年)已丑冬月
三十三世孫猷黻廷謹識

山澤引
田產屋居家守其業,山林川澤族收其利,我族原有山澤界址周圍十餘里,世供樵採,後世子孫,宜固守勿失,非僅以彰祖業,實以杜爭奪也
謹祥具地名
五架仚橫至六都口一帶,左以謝家山為界,右以合東左姓松山為界,長塘嶺,記里源人形牛形八友山一帶,龍嶺,田螺形,大木山左接記里源右接獺形,桐樹嶺,里子垇王家山以炎村人形為界,屋場山,廟後坡,大面仚,粟仚,陂塘,栗陂,官塘,龍池,粟塘,九曲塘。

南阜王氏忠義祠記
新邑南阜王姓宋忠孝炎午先生的派也,炎午,安成人,永新有嗣裔,追而崇之宜矣,況属宋忠孝乎,炎午初名應梅,字鼎翁,別號梅邊補上舍生,與丞相文信國同遊,宋亡,丞相募兵勤王,翁仗策謁軍門,丞相嘉納目為小范老子權授以職佐戎事,不就以母病去,及丞相被執,翁為文生祭之,速之以死,蓋一時為義所激不自知其言之過也,後改名炎午,遯跡邱園,不問世外事,奉母三十年至盧墓不懈哀毀骨立有勸以進味惜身答曰暮年雞黍之歡衹成昨夢終身羊棗之慟莫可名言末由置者,饘粥之食,所未忍者,肥甘之谋,其篤孝純,至又如此宜其廟享天壞詎僅祀在族庭邑文學王生大勲,一日謁余言,生系出安成汶源炎午先生,派自二十三世祖敷碩翁,徙邑四都南阜於今十餘世矣,春秋祀炎午亦如安成諸祠,禮岡敢缺願得祠記以表先德,余謂安成有炎午專祠,自有專記,茲無庸嚽王生乃援前柯令为五都文氏撰信國祠記,固請余因得讀炎午所遺吾汶藁,卽其事以書之以見忠孝之行,凡其子姓族属皆能世守勿替,則炎午之大有造於先也,其又何嫌於嚽。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春月吉旦
特援吉安府永新縣正堂加三級紀錄五次三韓
張景齡儀九氏拜撰

南阜四景記
禾川之北邐迤三十里有宗族王氏居焉,里曰南阜,秀鍾西山,芝田環繞,筆峯屏藩,奇偉秀麗,不可紀極,最近者有四煙凝松蒼寶,結千尋望之,聳然而淩空者南岡之巔也,右連一山古,以靈名,傳有神龍穴居,歴千百年所日者,騰霧馭雲未審向南溟北海,山下泉湧,挹之不竭,歲旱队辏m應山洵靈矣哉乎疇曠野倐盧舍井匕,紫氣東來,若迎若迓則百尺樓在焉,顏日問月,層累則上可一目十餘里,散客騷人多會於此,吟詠滿壁,樓後為王氏小宗祠,有鍾磬以警晨昏,又里許有石嚴珺璘突兀,作返顧狀,稱東流砥柱,幾皆南阜之勝境也,余以豫章王氏通譜之役,足跡幾遍名區,喜偕同志擕酒榼,賞詠盡興,因驅車至南阜,人物衣冠文土風流,應接不暇,時秋色,欲老晚同宗長先生散步巔麓,心地一開,餘曰斯境也,滄海曰,赤城霞,峩嵋雪,巫峽雲,彭蠡煙,瀟湘雨,湖江潮,盧山瀑布,合作宇宙奇觀,詢所自緣先世敷碩公,遇方士劉達仙指示,因小築焉,時方士口占雲,龍蟠虎踞,禾峯所聚,穴結南阜,英雄獨步,方動基得一五色石,方圓徑尺,光采異常,識者謂此王氏百代文明之兆也,餘為他郡邑行迫流覽未盡具勝概巳於序譜內,略及茲郎其近者,而焉之記以慶南阜之地靈人傑雲爾。
乾隆二十年乙亥菊月之望(1755年9月)
新昌韓伯氏拜撰

栗陂記
天下之大利生於農,農夫之耕資於水,故自古帝王代興則三琅實井,疆有溝塗川澮以利田,而崇山疊障難以概濬,第視其源高處而障之,此陂渠之作所以堵江水浸潤滋灌盈科而進晝夜岡停不藉桔櫟為功最钜然人多憚於興作獘莫甚於因循凡若此者始焉,謂無大患豈知今日之新即為異日之故,利不可必害且滋至四都陂渠不一,上有瀨仙陂樟樹陂觀陂才陂,下有山陽陂,我南阜陂在才陂之下,各曰栗陂取實頴實栗之意,具載邑,乘由來舊矣,但水道迢遥自漢心隴鄧家左姓門,首流至甘姓屋左原名東圳,逶迤四五里直至田南黃戴屋後,大路邊曰:坊上俱有老圳路下穿二竇分為上坊下坊,上坊自雙架隴台上繞新居屋右下坊自田南廟背高岸上繞新居屋左至門首乃合一焉,其下則為各雨隴岳口隴計蔭田共二千七百餘畝國家錢糧所係生民性命攸關不綦重哉,萬歴天啟間,我族重加整修,享其利者數十年,嗣陂頭衝決水圳任存,康熙癸酉秋眾集祠字協力捐助復修,冬十月既望乃擇日鳩工伐木曡石,版築既起人力鼓奮,不越月而功成,願自茲以徃子若孫務宜朝敝夕修母弛其功上流下潤食利無窮,昔西湖久湮坡公復之不撓眾議不狃晏安而臨安之區便成沃壞,餘族今日之役殆倣此意於實乎記。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
冬月敦倫堂公拜著

重修敦倫堂記
凡特興其華也,毋甯堅與其美也,毋甯樸堅與樸木遠之道也,間若有不能久遠者則意外之為非堅樸所致,近世多尚華美固戾古道無可取者,惟崇建祖祠榱桷輝煌鵰鏤精緻根本重地不為有道,君子所非且足以敦薄然其要亦不外於埀久遠而已,本族自卜居後建祠,取敦重人倫之義,署曰敦倫堂由來舊矣,四面皆住宅,前直明塘頗深邃亦弘敞,左右巷道如帶如翼,蟬聊兩棟,寬窄得體,既端正又嚴宻,雖無華美極號堅樸诚足享祖考致豫順於易萃之有合焉,康熙甲申,余當從諸父叔俊効董理之役整而修之,堅樸如故,至今歲壬子纔二十有九年耳,詎白蟻蝕柱岌匕乎有傾頹之懼者,豈堅樸之不能久遠,顧若此哉,餘所謂意外者可見矣,噫創始者務堅樸以垂久遠所不能測者,又在意外則知創者之必頼乎因而修復之,所以為因也,明甚爰自去年長至祭畢族長幼咸議修舉無不踴躍倡義捐助,則族叔超羣,而集狐成裘,若族叔天錫帝重及余弟廷臣象樞輩更難悉數督役懇懃,則余與族弟奇谋而爭先恐後,若族弟廷輝及族侄能讓等皆能殫力茲幸觀成煥然一新,堅樸內具有華美惟及時修復之為功耳,餘诚見世之壯宮室高臺榭者有矣,祖祠安問乎,甚或沾名或祈福,捨財於佛寺,出力於觀宇而橋梁道路更有仁人善士之目其於根本重地未知何如,餘故記斯祠之堅樸久遠正為後之重根本者勸雲。
雍正十年壬子冬(1732年)
三十一世家楨謹識

按本族祠宇诚為堅樸,但先君所謂及時修復者更要語也,去歲甲戌秋有修譜之舉,立局祠至冬十月,夜忽祠左民居失火將及祠,頼祖靈倖免灰燼,雖倉猝救護,少損半椽,片瓦又得,族叔政軒,族叔祖介爾及余叔夏宜,族弟俊魁等即行修復,今歲始獲卒譜事於祠,余並誌之以見重根本者,前後均賴有人焉爾。
乾隆二十年乙亥良月(1755年) 不肖 彭附識

崇本堂記
竊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之當尊也,固矣而尊祖貴建祠以制祭,我族原有敦倫堂坐老居前後兩棟,係南峯公建以祀炎午公,第遠廟為桃歲一祭以世遠而禮殺,故禮有祖考廟,祖考者始祖也,必獨立廟專祀以見親親之意,我六叔祖政軒公有見於此,爰集眾商,謂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我新居闢址以來巳五十年,棟宇鱗次,美崙美奐,有識者譏為自求居,安不為妥侑計吾人欲為孝子慈孫,須再建大祠以祀始祖南峯公,於是一呼百諾,咸樂此舉或捐金或捐基或捐木以及土工石工皆相與爭長,約計千餘金鳩工庀材三年乃成甚矣,我族共矢尊祖之心,诚無忝為孝子慈錄其較,美於敦倫堂相倍,蓰深三棟長一百三十五尺,後棟高二丈八尺,設寢堂左右,各廟房兩直過道各一耳房,楹下堦三級漿水板,開門二大扇,左右各一側門立鍾鼓越,中棟高二丈五尺,堂濶三丈餘為祭祀行禮之所,左右各一廂中列四楹,堦上並四楹,堦下一級開花池,可烈百餘人,兩廡及遊廊各立四柱,不置廂取其舒展,前棟高二丈二尺門以內係倒廊為子姓與祭之地,門以外屬馬廊,閾立二石鼓,簷列六石柱,欲其固如盤石,至雕節刻棁美不待言而,祠制之大槪悉備外署以南阜王氏祠彰我族姓也,中棟署以忠義世家,昭我炎午以之名節也,後棟署以崇木堂取人本乎祖之義也,每年秋冬二祭,始尊南峯公,而以賢公瓚公炎午公,長者公配之是推祖所自出也,其餘東座西座分列左右見無羣昭群穆咸在不失其倫也,祠坐住宅之左庚山甲向,後有平疇數百畝水環,如帶古名水,圳前植翠柏數十株,鑿池如月號日月池遠瞻筆峯層匕聳翠近接石崖兩匕排闥,但祠成於乾隆癸未,是余再生之歲,余何知亦得熟聞諸父老,故為之記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建
三十三世獻謹識

南峯公墓誌銘
宣義郞鄉欽大賓王君,諱國佐,號南峯先生,於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十月二十四日壽終正寢。卜以今臘歸窆祖山人形右丑艮山未坤向,次郞君大學生克智,三郞君承德郞克寬,同謁余署,具狀索余言,以誌公墓。余按狀,其先世炎午先生,當宋末速文丞相死節,世稱千古斯文,九世孫敷頭移卜南阜,又三世,而至公,公父瓚生三子,公行居伯,幼岐嶷制舉業弗售韜晦自甘鍔藏鋒飲事父母得其歡心處昆季無間言朂子姪惟禮義家業甚饒遇茺歲出粟賬,乏人稱竇禹鈞,性剛有斷,里之是非,求質者一言析之,咸服其公邑侯陸公粲嘉禮耆德膺例勒賜飲賓晚好開散日遨遊蓬島川澤間玩樂自適邑之士來謁者浹旬不倦,迨遘疾弗起,省侯盈庭莫不追痛,公生於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八月二十六日亥時,卒年七旬有七,元配七都隱士馬君叔富公之姊,舉丈夫子四,孫男十二,曾孫二振,振繩匕馀慶未艾噫公诚邑之偉人也。銘曰: 源析汶水 業啓南崗 制行剛直 無忝彥方 前烈克肖 後貽墨荘 允矣君子 百世流芳 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
永新縣儒學李德明拜撰

王君克和翁墓志
余族與四都南阜,地接西北,世聯嫺好,乙未(1595年)春,余附諸君子後登賢書旋奉聖天子簡命宦冀州卜日登程都門祖錢時握手言別族戚列列人興景宛然在也,越數載解組歸,外甥汝宜趣賀叙寒暄外詢及尊大八起居,王子洒然泣涕曰,前丙申(1596年)歲十月既望已別塵寰,盖是言幸登古稀矣,又詢其塋葬處曰,記里源祖山人形也,噫喜天地逆族光陰過客向之宛然在者今為时几何哲人既萎杳不復覩可無一言以志墓乎,公家世德相承人文畿起,宣義即國佐公其考也,公昆季四,長克禮有碩德,次克智大學生,三克寬承德郎,公行居四諱克和,字主謙,行吟澤畔,舒嘯林泉,因號樂耕主人,義取耕莘樂道云公貌魁梧志行端方為吾門佳婿居當慕彥方季布其人取與不茍然著不歁公平廉正無愧父風,都人推服,公舉子五,長汝宜,配六都李氏,繼龍氏,次汝宣,配賴田賀氏,三汝容,娶左氏,四汝宰,亦壻余門,五汝環,娶前溪刘氏,俱崢嶸露頭角至若玉笋秀茁椒耶蕃衍何殊羲之分甘子儀點領難以僕數此皆積厚蓄深宜流澤之遠且長也,吾因有感焉世降而下古道孰由彼峩其冠博其帶掦匕嗚得意慨然以移風易俗為已任究之碌匕無片長孰能如翁之見重鄉閭化桀敖靜囂競躋斯里於仁厚者其優劣為何如也昔人云鄉人化於其德余擬其人殆王君克和翁之謂乎。
萬歴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冬月之吉
賜進士出身直隶固


去秋舉修家譜,期有六月告竣,予乃噗前人之所欲為而未為之,今則聿觀厥成不但生者之心悅在前人,亦必黙慰焉,至於在局之或勞心或勞力,政姪跋內具詳無庸嚽但既編號分领務珍藏勿褻是重譜郞以重祖而發聿無疆矣。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
三十世孫永傳謹誌時年八十


昔房兄幹克與我長兄聿煌有志修譜而未逮,嘗以此告余受命之後,時存於心,去秋眾懷此志,舉余為倡漫從族委今幸告成於祖飲諸祠少長咸慶日敬宗收族敦本重倫莫过於此但舉此者,難矣,成此者幸矣,吾家幸成此舉必寳之勿替至在局縂修事則族弟符軒掌詞翰則房姪燦瞻堂姪理臻胞姪贊儲董事則兄夏宜奇谋弟巨邦姪巍豁鸞忝俊魁姪孫文定俱夙夜殫心他如樂助一倡百和更見尚義尊祖盛誌一時發越無彊可信也夫
乾隆二十年 乙亥年
三十一世孫家璣謹誌


余王氏門壻也,內弟亦韓先生又余同榜年誼也,憶自嘉慶己未拜謁王門,得親炙內祖伯叔諸輩芳躅頻聆麈誨究於王氏族譜未及览今歲假館王氏三房祠亦韓捧家譜二卷索余校閱,余課童稍睱詳觀共世系圖攷(考)及敘記文藝悉經先辈文士手筆名實相符非過諛也,今稿已成,果亦韓,幾費心神不媿尊祖敬宗守先待後之傑士焉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
瑞垣劉炳蠗謹跋


余自戊子(1828年)冬奉父命始,留心谱牒纂輯新編序,次俱照老譜藝文亦依先辈更订字句未敢改削摘就續修,壬辰(1832年),余以家況清貧出遊滇省至辛丑(1841年)歸,巳十年矣,是時先君早棄余而逝,回思曩日之殷殷指示,每澘焉出涕,噫嘻言獨在耳曾幾何時遂成往訓,余於譜事幾欲息,丙午(1846年)春復集眾啇,謂此事不可沒,蓋相去百年,使及今而不成勢,必愈久愈疏,因將前所未錄者,逐一補輯,是年因遊湖湘而事不果,丁未(1847年),舘清梅山地甚清凈,晨夕得趣每於課暇將原稿謄正無少倦怠,片紙隻字俱出已手,雖前已錄二次,不若此際之斟酌,定於已酉(1849年)續修,奈事属因循族内均係游移延至今又隔十六年,余竊噗日月已逝,精神漸減,倘不極力,纂輯不惟,無以成終且前功盡棄,不得巳於初夏復將各戶之男女生歿娶葬再誊正,稿自戊子至今三下六年正草,五易其稿而終不成其事,豈祖宗之不佑,歟實人之皆自忘其本也,況前後數十年筆墨工資未費眾用分文,此後能告厥成功則余亦不枉費心力於半世矣。
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 秋書於虎溪別墅之雲林山房
時年七十有二
三十四世孫錫命謹跋

 字辈派语
家世思铭德,發秀焕仁文,经邦诚光祖,登朝善事君,傅心符精一,际会庆風云,作福祥和集,忠义代相闻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第二种解释: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第三种解释: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第五种解释: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