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 | 集锦 | 名册 | 影集 | 资料 | 内容 |
![]() |
|
|
![]() |
家谱派系: | (无) |
家谱堂号: | (无) |
创建时间: | 2017-03-07 |
版主登录名: | 南川龙山吕氏 |
开放状态: | 私密 |
浏览次数: | 334 |
总人数 (含配偶): | 832 |
总辈份: | 11 |
世号排序方法: | 自然辈份 |
男性人数 (含配偶): | 413 |
女性人数 (含配偶): | 419 |
在世人数 (含配偶): | 637 |
辞世人数 (含配偶): | 195 |
最老成员生日: | |
最新成员生日: | 2012年09月09日 |
家谱文选: | 1 |
抒怀留言: | 0 |
起源省份: | 四川 |
起源地名: | 四川省重庆府南川县福里二甲 |
第一继承人: | |
第二继承人: | |
亲友链接: | Zl9wdWJsaWNfMTQ3NDkuaHRtbA== |
![]() |
吕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三位姓氏,尤盛于山东和河南地区 吕,本义的铜锭。甲骨文中,“吕”字像古铜饼状,金文的“吕”字干脆将两口填实,成为铜锭的直观图像。小隶的“吕”字将上下两口相连。吕,表示冶炼的技术和行业。吕人以此为原始图腾,并命氏族名和族徽,吕人所长期驻留的地方称吕,建立的城堡称为吕邑,最后发展为国,并出现吕姓。 吕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姜姓、姬姓。 第一支出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洽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西周初,吕侯入朝为周穆王之司寇,至周宣王时改称吕国为甫国,分一支吕姓至今河南新蔡,史称东吕。春秋初东吕为宋国所灭,其地后来归蔡国,吕人东迁于江苏铜山东北。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吕(甫)国,两吕国灭亡后子孙均以国为氏,姜姓吕氏至多有4000多年的历史。姜姓吕氏的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弃,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晋景公时大夫魏锜食采于吕,号吕锜,吕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又食采于厨,故称厨武子,厨邑在今河南商丘北,其子吕相遂以吕为氏。姬姓吕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吕姓家训以明朝学者吕坤的家训最为实,也最易为人们接受。吕坤,河南宁陵人,万历年进士,累官至山西巡抚、刑部左右侍郎。吕坤的思想兼收并蓄,自称“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坚持“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的一元论观点,反对理学家的“理在气先”说法,也反对佛教的“轮回”说。提倡对“国家之存亡,百姓之生死,人心之邪正”充分关注之思想。在教育思想上,他反对“生而知之”,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知。主张读书只要明大意,不必寻章摘句拘泥于诂家之言。提倡“善于用心”、“有过认过”、“长善救失”等修养品德。他非常看重子女的人品教育,认为如果没有良好品德,“纵中三元、官一品,那值得一文钱?”强调“要存阴德之心,干公道之事,做老成之人,说实在之话”,凡事必须“把天理放在头顶上”。 贵州省安龙县龙山镇吕氏一族,起籍于四川省重庆府南川县福里二甲吕家湾松林堡。据年长祖辈相传,清嘉庆年间,高祖吕太荣公因与长辈口角堵气入黔经商,太荣公之祖父吕世文令太荣公之父吕方悦和叔父吕方清到贵州省寻找吕太荣,二人在贵州省安龙县龙山老场坝找到太荣公后,欲返回老家四川,不料动身之前叔父吕方清忽染疾病身故,终未返回老家,以后便落迹定居于贵州省安龙县龙山老场坝。 据现有资料和老辈口述家族历史得知,太荣公娶龙山纳坡陈氏为室,生育六个子女,一女五子,长女名字失考,五子分别为启元、启才、启林、启朋、启相。泰荣公入黔时,自“仙”字辈起,至泰荣公已是第六世。如今,太荣公五子历经世代繁衍,已发展到自泰荣公后九辈(仙字辈处第十四辈),家族兴旺发达,子孙后代事业有成,现已经形成五房总人口达八百余人的大家族。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太荣公后裔散居在本省各地,吕启元,吕启才、吕启林后裔现主要居住于安龙县龙山镇场坝村老二组、坡界组、新一组、新二组,吕启朋后裔现主要居住于贞丰县龙场镇上水桥,部分居住于贵州省晴隆县。 |
![]() |
因祖辈口耳相传,在龙山流传的吕氏字辈中“崇”字辈后两倍与重庆南川的字辈相反,但整理此族谱时,龙山“崇”字辈下一辈已经起名,为了避免今后引起称呼混乱,故以龙山流传的字辈为准。贵州安龙龙山吕氏流传字辈: 仙振玉世方 泰启文明昌 忠德崇盛志 高朋发光祥 |
![]() |
第一种解释: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第二种解释: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第三种解释: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