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 | 集锦 | 名册 | 影集 | 资料 | 内容 |
![]() |
|
![]() |
![]() |
家谱派系: | 大门 |
家谱堂号: | 彭城堂中山刘 |
创建时间: | 2020-06-05 |
版主登录名: | lznh123456 |
开放状态: | 私密 |
浏览次数: | 6 |
总人数 (含配偶): | 129 |
总辈份: | 9 |
世号排序方法: | 指定辈份 |
男性人数 (含配偶): | 85 |
女性人数 (含配偶): | 44 |
在世人数 (含配偶): | 71 |
辞世人数 (含配偶): | 58 |
最老成员生日: | |
最新成员生日: | |
家谱文选: | 0 |
抒怀留言: | 0 |
起源省份: | 河北 |
起源地名: | 中山府定州迁徙山东阳谷县 |
第一继承人: | 13001395169@QQ.COM |
第二继承人: | |
亲友链接: | Zl9wdWJsaWNfMTcwMTUuaHRtbA== |
![]() |
本族家训:尽孝敬祖,尽忠报国,忠孝并举,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励志自强。 先公略史:据玉田鸦鸿桥田莊刘氏家谱所述,“缘我刘姓前在汉代原籍中山府(即今真定府,又改名正定府)定州金华县东枣林庄”。明代洪武年,我先祖兄弟三人随龙赴燕北上,我长门祖卜居燕京东玉田县城东南叁拾五里,既八里鸦鸿桥南五里田莊,建茔于姚八庄东南隅。次门祖卜居京西固安县,三门祖卜居遵化县城南十八里南菸园子庄。迨及明永乐二年,蒙圣恩准我刘姓业盐产灶户。 始祖刘占鳌原祖籍河北定州,后迁徙山东阳谷县。在元末明初,始祖刘占鳌的祖辈参加了起义队伍,成为了明朝的世袭军户。明洪武二十九年,其祖辈随燕王第八次北征大败元军凯旋班师,之后在长城以北的兴州左屯卫驻守戍边。永乐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兴州五屯卫奉调内迁至北京唐山区域驻防。 宣宗年间(公元1425年至1435年),由于军户人口增长与卫所容纳能力的矛盾,明朝政府明令遣散多余人员回原籍或移居卫所附近居住务农。 弘治年间(公元1470年至1505年),在公元1477年前后,始祖刘占鳌袭替父辈从军戍边,驻地在玉田县的鸦鸿桥。多年后,军户多余人员陆续疏散到卫所周边村庄务农,始祖刘占鳌移居玉田县田庄,次门祖移居固安县,三门祖移居遵化县南菸园子庄。 万历年间(公元1572年至1620年),六世祖刘东齐在万历十六年前后(公元1579年),奉诏落户丰润县的高家庄,从事业盐产灶户的煮盐劳作,为朝廷提供税收和贡盐。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渔业劳动成为家族谋生的手段,解决了家族生活温饱问题,其收入是家族生活的主要经济支柱。土地的圈占得到开发及鱼货水面的扩大,增加了经济收入,六世祖刘东齐由此站稳了脚跟。 明代初起,先祖追随朱元璋起兵对抗元朝的北伐战争,至六世祖刘东齐到高庄落户约有211年历史(公元1368年至1579年),这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先祖们浴血奋斗,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历史。明代军事档案记载三世祖、五世祖为大明王朝牺牲已载入历史,为我们刘氏家族荣誉“保家卫国” 重重的写上了一笔。 从六世祖落户高庄至现在已有445年历史(公元1579年至2024年),在这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繁衍出高庄、羊角庄、大神堂、小神堂、于家泊、幺家泊、兰高庄、张刘庄等众多刘氏后人,生卒人口达万人之多。 从六世祖起始至今,我刘氏家族已经20代传人。历经岁月变迁,族人已开枝散叶,分布于社会各岗,众多后人已成为社会骨干。岁月如流,时代更迭,刘氏族人始终坚守着祖训,传承着家族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为社会的发展繁荣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
![]() |
辈分排列是:占光裕万仲,东世思一守,彦文朝廷甫,广兆庆玉堂,宗俊少钱良,共25世。 |
![]() |
第一种解释:出自柳姓,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一带,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二种解释: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第三种解释: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