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家谱-后套崔氏家谱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无)
创建时间:  2021-02-12
版主登录名:  高昌毅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0
 
总人数 (含配偶):  1
总辈份:  1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1
女性人数 (含配偶):  0
 
在世人数 (含配偶):  1
辞世人数 (含配偶):  0
 
最老成员生日: 
最新成员生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山西
起源地名:  山西保德
 
第一继承人: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MTcxOTMuaHRtbA==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血浓于水,情重于山,我们这个民族佷注重亲情的。古往今来, 都是以姓氏划分族群,以婚姻和血缘组成家庭,每个家族和家庭都有自己的祖和根。我们这个家族的祖籍是山西省保德县崔家窑洼义合都十甲。
保德县地处山西的西北部,东傍吕梁山西靠黄河,封建社会时也称州。保德和府谷的县城隔河南北相望,自古以来都是秦晋北部,人员往来和物资集散的交通要地。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中,当地人民世代以农耕为主,靠天雨吃饭。明朝初年有崔姓的几支后裔迁徙至此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族群。我们这一脉居住在后来称崔家窑洼的村落,那个地方就是我们这个家族的起源和发祥地。
都甲是明清时期的行政建制,在我国已经运行了六百多年。县以下设置都,都以下设置甲,都甲相当于现在的乡(人民公社),村(生产大队)。保德县有宣化,义门,义合,长乐,静乐五个都。老人们口传的保德县崔家窑洼义合都十甲,就是现在的保德县窑洼乡政府驻地窑洼村。
曾祖父那一代兄弟九人,他为老大。曾祖母在生下爷爷后,不几年就因病去世,留下父子三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爷爷九岁那年, 也就是 1890 年(光绪十六年),老家一带连年干旱,赤地千里,荒无青草,年关刚过 ,家里所剩的粮食无几,不要说无钱,就是有钱也在市场上买不到粮食。为了生存,曾祖父只好领着两个幼小的儿子, 含泪告别了父母兄弟,跟着逃难的人群到西口里去谋生。
西口里就是现在的宁夏黄河灌区,那里的农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土地肥沃,旱涝丰收,灾荒年比较少。曾祖父一行走到那里, 已经是腊月,寒风呼啸,雪花飘杨。同行的人群都投亲靠友,各奔东


西。留下父子三人举目无亲,所带的盘缠也都用光,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碰到一个热心的老汉,在他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住处。当时正值农闲,也找不到营生可糊口,靠同屋人接济也不是办法,曾祖父只好领着两个儿子去要饭。就这样早出晚归,忍气吞声的忙乱了一冬天, 不仅父子三人能填饱肚,而且还攒下了好几毛口袋生熟吃的。开春后, 曾祖父去给有钱人家揽长工,小兄弟俩去给有钱人家放牲口,每天除了管饭还给工钱。自离别家乡后,父子三人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总算找到一个可以安生保命的立足地。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爷爷兄弟二人也由弱小的孩童成长为青年。1903 年(光绪二十八年),结识了吕姓的一家,他们也是十几年前从口里逃难来此地的穷苦人。娘娘的父亲因马惊车翻被压伤,不几天就去世。留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生活也到了绝境。为了生存,只好两家合一家,子母婆父在一块过日子。吕家的两个大女儿已经出嫁,娘娘是四女儿,大娘娘是三女儿,还有一个小儿子。自离别家乡十几年来,岁月的饥寒交迫,生活的艰难困苦, 也不知他父子三人是如何熬过来的,现在无论穷富,总算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欲望,对于穷苦的农民来说饥寒时想温饱,温饱后盼富裕。西口里虽说是个土肥水美,旱涝保收的好地方, 但土地被少数人占有,大多数人只能靠租种地,揽长工,打短工,甚至要饭来养家糊口。合家后靠父子三人揽工受苦,全家人的吃饭穿衣也不成问题。虽说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除了揽工受苦外,再也没找到个自我发展的路子,靠给别人受苦也不是个长久之计,于是,在合家后没几年,又顺河北去落脚于上江,并在那里安了家。
爷爷从小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恶劣的生存环境,磨练出一身求生的好本事。除了种地养畜外,还会挖坯盖房,弹毛赶毡,缝皮衣裤, 做木匠活,编柳制品,织口袋褡裢,做蒙古包等。在那个年代,有这


样全面手艺的人是为数不多的。他不仅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而且能说会道,人缘好,讲义气,善交朋友。搬到上江后,和当地蒙古人关系融洽,手上总有干不完的活报酬也高,蒙古人很尊重他的人品和本事。后来在蒙古人的草地上开了几十亩河滩地,每年的收成也可以, 家里养的牲口也多起来,主要是羊,还有牛马和骆驼。家中有了自己的财产,再也不用去揽工受苦,生活也越过越好,父亲那一代人很多都是在那里出生的。
上江地广人稀,沿河地带是绥远和宁夏的交通要道,黄河里经常有商船往来,河滩上时常见驼队走过。清末民初时期,社会混乱土匪也多。特别是溃散的兵勇,如狼似虎,胡作非为,闹得鸡犬不宁。另外黄河水患严重,每到汛期河水出岸十分怕人。数十里的河滩地没有几个时辰就被洪水淘去,河滩地的收入也有一年没一年。随着家里的人口增加,光靠牲口的收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显得有点紧。有一年官兵又开过来,家里的人都躲到沙窝里,留下又聋又瞎的曾祖父看门, 五六天后官兵才开走,家里人回来后发现粮食和牲畜也损失很大,经过这次惊吓曾祖父不多时也去世。上江再也无法住下去了,1921 年
(民国十年)又迁往王爷地的经堂庙,就是现在的磴口县隆盛合镇海子沿村。
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分,现在的乌拉河西,召庙南归阿拉善王爷管辖,因此,人们习惯称现在的四坝和协城一带为王爷地。经堂庙建于清中期,信徒多,香火旺。乌拉河可以行船入黄河,驼队也可达呼市包头和宁夏。套内名气很大的德和泉在那里设有分号,周边还有隆盛合、永成泰、同心奎等字号,是后套西南部物资和商品的主要集散地。我们家住在乌拉河西二里,经堂庙东二里的自成功圪旦。租种了一家大户的几十亩地,家里养的牲口也逐年增加,主要养的羊、牛、马,骆驼都成了群。另外还做一些粮食、布匹和皮毛的生意。随着父辈的长大成人,有的在地里种庄稼 ,有的在冬青梁放牲口,还有的


外出拉脚做买卖。两门兄弟同心协力,各尽所能,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家人多业大,吃穿无忧,男婚女嫁,子孝媳贤,儿孙绕膝,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七七事变之后,国内的时局发生了急剧的动荡,这种动荡也波及到了天高地远的后套。宁夏的马鸿奎部为了扩充实力,保境安民,在王爷地大抓壮丁。我们家男子多,爷爷一辈子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儿子把兵抓。另外,我家养的牲口疫病多损失也大,总的头数也在逐年的减少,牲口皮毛肉的市场行情也不好。还有,乌拉河连年决口,庄稼不是种不进去,就是收不回来,农民没有土地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几十年来相对稳定和安逸的生活,遇到了新的危机和困难。于是,爷爷领着二门一家搬到了刹台庙(也叫大坝),就是现在的小召永胜三队境内。除了养牲口外,还租了吕四旦家几十亩地耕种。二爹领着大门一家搬到了沙沟畔,就是现在的南渠长庆三队。除了养牲口外,也租了王仲喜家的几十亩地耕种。大门的四爹留在经堂庙担了个货郎担,走村串户做了个小本买卖。爷爷一辈子苦心经营的大家庭,从此分门立户,各奔东西。
傅作义部队进驻后套以后,为了扩充实力,保境安民,也在套内大练兵。当时规定凡是十八至三十五岁的男子,都列为训练当兵的对象,三十五至四十五岁的男子,列为候补当兵的对象。1945 年 7 月, 日本还未宣布投降,傅作义长官司令部就下达命令,将后套地区训练过的一至七期国民兵,以及 16 岁到 50 岁未受过训练的男丁全部征集入伍。由于人民厌恶当兵,当地政府就以乡为单位组织全乡的军警, 带上保甲长和保队副一起出动,在夜深人静时突然包围村庄,从被窝里抓人。凡被抓的壮丁五花大绑,武装押送到五原临河集训,然后编入队伍开往前线。这次大抓兵,套内青壮年基本被抓光,后来有个资料说当年被抓的兵有 3 万多。沙沟畔的五爹为了躲兵,跑到临河县当了巡警。二爹为了掩护六爹,被米仓县政府抓去压入大牢。我们这门


的大爹也被抓走送到临河集训,后来通过关系花钱雇了一个抽大烟的
“二洋人”顶替才放回来,但地方上还是不依不让。为了躲兵刹台庙也住不成了,大爹搬到了哈拉沟,就是现在的二道桥太阳升四队(王驼羔圪旦),投奔外父家。我们家也搬到三淖尔,就是现在的大树湾新光三队(孙百淹生圪旦),投靠三姑父家。为了躲兵和生活,我们这个家族由经堂庙一脉,从此分成哈拉沟、三淖尔、沙沟畔和海子沿几支。
爷爷崔二保(1881 年——1956 年),娘娘吕四女(1886 年——
1958 年),他们都是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人,精明强干,吃苦耐劳。至今我还清楚的记着他(她)们的音容笑貌。爷爷个子很高,背有点驼,头发和胡子都白了,人虽老了但很精神。他很会说话,也十分健谈,记忆力也很强。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还能把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有声有色的讲给别人听。还会讲许多稀奇古怪,引人发笑的神鬼员外故事。每到农闲,总是有许多人围在他身边听他说书。他胆子大力气也大,在王爷地居住时,有一年到沙窝里去砍柴,一镢头下去,就砍死一只睡在草丛中的老虎,由此惹出了许多麻烦,蒙古人说砍死了他们的山神,后来赔了一百块现大洋才算了事。娘娘个子不高,身体瘦弱,经常咳嗽,但人很慈祥和气。无论在哪里居住,和亲朋邻里的关系都相当的好,很受别人尊重。她手脚勤快,干活利索,整天忙里忙外,手上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在王爷地时,二十多口人的家务事全靠她主持,为了儿女们的成长,没明没夜,辛辛苦苦的忙乱了一辈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儿孙的有几人能理解和回报。
从父亲那一代起,我们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大门有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二门有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两门兄第姐妹十五人。在王爷地时两门二十多口人生活在一起,封建社会无论贫富,人们的家族观念都很强,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都很普遍。许多人


家虽然很穷,也没有多少财产,但兄弟妯娌之间不离不棄同吃一锅饭。我们家有二十多口人,要维持这一大家人的生活,在那个贫穷和落后的年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大爷爷忠厚老实,遇事也没个主见。家里家外的大小事都靠爷爷去支撑办理,他是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后来,大门的二爹过继二门为长子,他也是个有本事的人,遇事有主见,也有胆量和心劲。我们家往海子沿搬家那年他才十六岁,爷爷和大爷爷几个人赶着牲口从沙窝里先走,二爹撑着用河柳编的木伐,载着全家老小顺黄河漂去。头一天没有找到乌拉河口,在黄河滩上住了一夜,第二天雇了个向导才顺水漂到海子沿。到了王爷地后他协住爷爷处理家庭务事,是名副其实的少掌柜,两门分开后他是大门的实际主事人。为了五爹的婚事,为了保护六爹不被抓兵,他前后在临河县和米仓县坐了好几个月大牢,家里卖了牲口找关系送了钱才算回来,从此,家里的生活元气大伤。大爹和父亲在两门兄弟中年龄比较小,体质差经常有病,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方园几十里也没有个象样的医生。因此,家里还专们雇了个懂医术会讲迷信的神官,常年住在家里,为全家人消灾去病,保佑儿孙健康成长。
在封建社会儿女们的婚事,都是父母亲说了算,凡有点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人家,都讲究门当户对。我们二门的四个姑姑都嫁给了当时的大户人家,大姑是和二妈换亲的,高家是黄羊木头大户人家。二姑父辛福生(辛四)在海子沿有很多牲口和土地,长年雇用十几个长工。三姑父智履发(智三)和刘万银是隔山弟兄,他家祖上在包头有房产和字号,来套后一直给刘万银当管家。四姑父是二道桥红旗一队(双炮台圪旦)王仲喜的长子,他家有好几处田产和牛犋。能和这些大户人家结亲,不仅说明当时我们家已经有一定社会地位,而且对我们家的生活和发展帮住也很大。
我父亲那一代两 门兄弟姐妹十五人,大门六个儿子三个女儿。


大爹崔大官,三十来岁就染瘟疫去世,大妈郝氏下嫁了四爹,女儿崔玲玲,居住在包头共青农厂;二爹崔万才,二妈高三女,居住在杭锦后旗南渠公社长庆大队三队(沙沟畔,马秃子圪旦),女儿崔翻身, 儿子崔华岳(跟海);三爹崔三,前妻去世后又续文氏,居住在长庆大队二队,女儿崔翠玲;四爹崔四高,四妈郝氏居住在磴口县隆盛合镇海子沿,儿子崔海鱼;五爹崔有才,五妈巩存女,居住在杭锦后旗红旗公社永胜大队一队(梁二俊圪旦),儿子崔峻明(元人),女儿崔润兰;六爹崔毛旦(崔六),居住在南渠公社长庆大队三队(马秃子圪旦),六妈李桂梅从前家带回女儿王引弟,儿子王满仓,王二旦, 又生女儿崔袭人,儿子崔米仓,崔有仓;大姑崔玉花,大姑父王留柱, 居住在磴口县梁台北柳子村,女儿王板人,儿子王过继;二姑崔换女, 二姑父郝三牛,居住在杭锦后旗太阳庙公社三淖大队四队(平成), 儿子郝富元(张栓)。三姑不到三十岁就去世,据说居住在土贵乌拉。
二门是四个女儿两个儿子。大姑崔大女,十九岁患产后风去世, 大姑父高凤成(高继),女儿高翻过;二姑崔秀梅,二姑父辛福生(辛四),居住在磴口隆盛合海子沿村。女儿辛金花(翻翻),儿子辛志忠(栓栓),女儿辛志莲(换换),辛志秀(人人);三姑崔三女, 三姑父智履发(智三),居住在杭锦后旗大树湾公社新光大队二队(杨世雄圪旦)。儿子智学明(大狗子),智学亮(二狗子),智学聪(三狗子),智学义(四狗子),武玉恩(缸换);大爹崔万成(官官), 大妈王桂桂,居住在杭锦后旗二道桥公社太阳升大队四队(王驼羔圪旦)。女儿崔玉娥(在女),儿子崔凤明(栓马子),崔凤桐(三马子),崔凤刚(五马子),崔凤亮(八虎子)。二子崔世勇是崔保成家长子;四子崔勇是崔玉功家长子;六子崔俊明是崔有才家长子;七子王宝是王跟喜家长子。父亲崔宝成(双官),母亲刘凤英(银花), 居住在杭锦后旗大树湾公社新光大队三队(孙百淹生圪旦),儿子崔世勇(栓栓),崔世荣(崔斌),女儿崔世花(在在),崔世清(娥


娥),崔世梅(海海),儿子崔世俊(过兵),崔世民(四兵),崔世国(五兵);四姑崔凤英(改生),四姑父王殿元(金余),原居住在杭锦后旗南渠公社长庆大队三队,后搬往二团,儿子王俊德(青军)。
原住在大树湾先进四队(贾八宝圪旦)的三爷爷崔二八(1884 年 4 月 15 日——1927 年),是老三门的三子,初居住在王爷地的经堂庙(隆盛合镇海子沿村),三爷爷就是在那里去世的;三娘娘张大女(1883 年 5 月 19 日——1958 年 10 月)祖籍是府谷县,三道桥的张换义是她的娘家侄儿,有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大爹不知道什么名字,有人说住在梁外;二爹崔玉泉(千树),二妈刘二女,祖籍是府谷县合和都七甲,儿子崔凤旗(筛扣),居住在杭锦后旗太阳庙公社补隆大队三队(刘子才圪旦);三爹崔玉功(川狗),解放前被傅作义抓兵,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军航海部海图出版社社长的职务上离休,享受少将待遇,三妈潘五女,祖籍是民勤县,原来居住在杭锦后旗大树湾公社先进大队四队(贾八宝圪旦),1975 年移居天津市唐沽区,儿子崔勇(凤林),女儿崔军(采凤),崔虹(金凤), 崔霞(引引),儿子崔志刚;大姑家姓杨,居住在二道桥太阳升三队
(刘跃贵圪旦),有杨正清,杨正禄(有在),杨正华,杨正兰,杨正英,杨正秀六个子女;二姑家姓魏,居住在梁外,具体情况不清楚; 三姑家姓杨,居住在大树湾先进二队(王有仓圪旦),是大老姨家的四媳妇,前夫杨四毛蛋去世后又续刘子荣,有杨招儿,杨凤兰(二招),杨凤林(三招)三个子女;四姑前夫去世后又续武启世,居住在头道桥民丰八队,有王花女(女),王发光,武二玲(女),武桂玲(女),武怀忠,武改玲(女),武改兰(女),武怀礼,武怀德九个子女。
居住在三道桥公社黎二大队四队(张毛高圪旦)的二爷爷崔占山, 是老九门的次子,有兄弟姊妹六人。初居杭锦后旗二道桥公社庆隆大队一队,又迁至太阳庙补隆三队境内(大坝或坝塄),九曾祖父就是在那里去世。后来大爷爷崔喜禄搬到张毛高圪旦(三道桥黎二四队),


他一生没成家;大老姑夫姓王,原来居住在陕坝五星乡红柳圪旦,后迁到五原县,有个儿子曾担任过五原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二老姑婚后因病去世;三老姑父武振华,土改时划为富农成分,居住在二道桥庆隆一队;二爷爷崔占山(1912 年—1973 年),二娘娘刘花女, 祖籍是府谷县合和都五甲,娘家在查干公社挪二大队六队,是我老爷刘红栋的亲叔伯妹妹。他们家从太阳庙补隆移居临河宿亥滩,1957 年从宿亥滩搬到三道桥公社黎二大队四队。有崔秀兰,崔秀珍,崔亮明,崔凤英,崔玉明五个子女。大姑崔秀兰(贾秀兰),是二娘娘从前夫贾家带回来的,姑父武跟仓(武振华的侄子),有武建军,武建光,武巧弟,武巧翠四个子女,居住在查干公社永禄大队一队;二姑崔秀珍,姑父张宝成,有张军,张金龙,张金桃,张鲜四个子女,原居住在大树湾公社先进大队四社,现迁往兵团;大爹崔亮明(崔存), 大妈刘玉英,有崔勇,崔春梅(女),崔继梅三个子女,居住在三道桥黎二四队;三姑崔凤英,姑父王先和,原来居住在三道公社桥永跃大队七队,现居住在五原县,有王金梅,王红梅,王三梅,王栓四个子女;二爹崔玉明(二存),二妈王玉芳,女儿崔杰,原来居住在三道桥公社黎二大队四队,现在居住在五原县。三爷爷崔玉林,解放前被傅作义抓兵,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
我门家族的祖坟在二道桥太阳升四队,曾祖父母的坟里埋的是召魂的枣人,在祖坟中埋的还有爷爷和娘娘,大爹和大妈。我父母在新光另择坟地,2018 年又把坟地迁到东升庙东的三柜补隆沟里。大爷爷和大娘娘坟地在长庆三队,坟地里埋的还有三爹三妈和六爹六妈, 二爹二妈和五爹五妈,在长庆三队另择坟地,四爹四妈的坟地在经堂庙。
我们家到口外逃难谋生建家立业之际,正是国家四千年最大的变革之时。满清王朝走到了尽头,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天下大乱,狼烟四起,生灵涂碳。军阀混战持续了二十多年,又进来


了日本鬼子。就连地处边塞的后套也难幸免,中央和地方争权力,晋阎和宁马抢地盘,兵匪一家,压的人民喘不过气来。无论是富户还是穷家,儿子怕抓,女人怕欺,财产怕抢,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据老一辈讲,他们年青时一听说有军队要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兄弟姐妹们都跑到沙窝里,躲在草丛中,十来八天都不敢回家。那时开过的军队也多,一驻就是十天半月,人住的,吃的,烧的和马喂的,都要当地老百姓无赏提供。大户人家首当其冲,穷苦百姓也难幸免,每年我们家被征的抢的财产也很多。
旧社会,我们家以养牲口为主,也租地耕种,还做些皮毛粮食生意。自己没有土地,也没有雇用过人,靠全家人辛勤劳动自食其力, 生活也能吃穿无忧,自给自足。吃的以小米为主,逢年过节和除一十五才有白面和肉,穿的夏天是老布衣服,冬天男人们是皮衣皮裤,一件布衣也不知要穿多少年,补丁摞补丁。也有几间自己盖的当时还算像样的房子,寸草坯查墙,红柳芭子盖顶,麦枳子和泥抹墙。大人站在地下伸手可抓住大梁。窗子小里面湖着麻纸。门也低安的是木板门。多住几年,屋顶大梁烟熏火烤水气蒸的黑油油的。在那个贫苦落后的年代,这还算是好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社会改革和发展如火如荼,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浪推一浪。整个社会上没有压迫和剥消,也没有贪官和污吏。赌博,偷盗,卖淫,抢掠,坑蒙拐骗等社会丑恶现像也一扫而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风清气正。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都进了校门,年令大的通过扫盲也认的不少字。在集体化时期,无论你劳力多少,都按人口分口粮和生活票证,也有利于子女多的人家“拉破窝”。虽然也有三年困难和物资短缺的岁月,但是那时人心很齐,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不怕苦不怕累,全身心的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土地分到了户,牲畜农具和林木都作价归了农民,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是农民,有工作家里的也分了地。由于政策好,人出力,土地的产出也逐年增加,农民也告别了贫困走向富裕。进入新世际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皇粮不要了,国税免掉了,农民种地国家还给钱。困难户有低保,念书不收费,看病能报销。道路硬化了,渠道砌衬了,主要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
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楼房高了,街道宽了,城区大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吃的营养,穿的时尚,住的宽敞,用的高档。我们这一代人,好多都进了城。在下一代中种地的已经不多,在陕坝,临河, 包头和呼市安了家。他们居有宜居,劳有丰酬,学有优教,病有良医, 行有私车,完全成为新一代的城市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就业方式,家庭结构,社会环竟,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年代,经济在日新月异中发展,社会在潜移默化中转型。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强,自立,进取,向上的精神;都要有干事,创业,光宗, 耀祖的责任;都要有穷有穷志气,富无富毛病的品质;都要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为指南。做人要堂堂正正,干事要实实在在。兄弟姐妹之间,主题是团结,只有团结才有合力;关键是来往,只有来往才能拉进感情;无论穷富都要互相尊敬,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遇到难处要互相帮住,只有互相帮住才能体现亲情; 有了矛盾要学会宽容,无理不可取闹,有理也要让人。总之,国泰民安乐,家和万事兴

 字辈派语
从父辈开始各支脉的字辈是;

1、崔万才家的字辈是;伯保才华子。
华字辈;崔翻身(女),崔华岳(跟海)。
子字辈;崔子莲(女,凤女),崔子东(金梁),崔子龙(玉柱), 崔子凯(金柱),崔银(银柱)。

2、崔四高家的字辈是;伯保才海旺。海字辈;崔海鱼。
旺字辈;崔喜旺,崔兴旺,崔永旺,崔永祥,崔永莲(女)。

3、崔有才家的字辈是;伯保才俊晓。峻字辈;崔峻明,崔润兰(女)。
晓字辈;崔晓宜(女)。

4. 崔万成家的字辈是;伯保成凤文。
凤字辈;崔玉娥(女,在女),崔凤鸣(栓马),崔凤桐(三马), 崔凤刚(五马),崔凤亮(八虎)。
文字辈;崔文霞(女,虫虫),崔文革(大文),崔文静(二文), 崔文俊(三文),崔虹(女),崔春,崔霞(女),崔嵬,崔敏(女),崔磊,崔凯。

5. 崔宝成家的字辈是;伯保成世建。
世子辈;崔世勇(栓栓),崔世荣(崔斌),崔世花(女,在在), 崔世清(女,娥娥),崔世梅(女,海海),崔世俊(过兵),崔世民(四兵),崔世国(五兵)。
建字辈;崔建中(大旺),崔建平(二旺),崔建芳(女,牡丹), 崔建东(崔伟),崔建瑞(崔锐),崔建禛(崔震),崔建和(崔健),崔建

 姓氏典故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