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谱-上海浦东张江镇黄家牌楼黄氏家谱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无)
创建时间:  2011-03-01
版主登录名:  georgeh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204
 
总人数 (含配偶):  1
总辈份:  1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1
女性人数 (含配偶):  0
 
在世人数 (含配偶):  1
辞世人数 (含配偶):  0
 
最老成员生日: 
最新成员生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不详
起源地名:  上海浦东张江镇黄家牌楼
 
第一继承人: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MjkwMC5odG1s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回忆我的父亲——张江中学创办人黄炳权

我的父亲黄炳权1900年出生于浦东老家张江栅西黄家牌楼黄家宅(现浦东新区张江镇建中村)。幼年在家乡读过私塾。1908年进张江栅刚创办的振新小学(现张江小学)上初小。由于祖父在上海经商,父亲十二岁随祖父到上海,先后进敬业小学高小,澄衷中学和上海南洋公学(现交大前身)就读。1917年曾聆听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南洋公学作“实业救国”的演讲。受五四运动和当时社会上各种变革思想的影响,父亲年轻时就立志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常潜心研读南通张季直“实业救国”的各种书籍。特别是与浦东同乡我国当代知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更有四十多年的友情,受其“教育兴国”思想的影响甚深。
父亲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除了在上海从事繁忙的工商活动外,就开始以较多精力关注家乡的开发。1932年夏,首先在张江镇创办了汇北电气公司,使张江镇及其周边十多个乡镇有了电力供应,家乡数千户农家从此结束了千年点油灯的历史。当时年仅三岁的我夜间只知在一盏小油灯下摸黑活动,家里接装了电灯后,突然间室内灯火通明,感觉犹如进入了另一个天地。公司还配置了装有电力戽水机的船只,沿水路驶入各村,为农家电力戽水,使张江地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有了电力灌溉农田的历史。农民以其价廉工省莫不欢迎。父亲曾为此赋诗曰:“农业丰收夙靠天,风调雨顺盼年年,如今电线通阡陌,戽水人群看电船”。1934年父亲又以低价供电和自己参股动员了在上海的乡绅协大祥绸布店老板孙照明在家乡陈水关桥创建了鼎新织布厂,吸收了大批农妇走上了工业生产的岗位,开创了家乡有现代轻工业的历史。为此父亲亦有诗誌庆曰:“电路沟通电力强,百台抒影逐风忙,且抛锄柄操机柄,近厂农家日月长”。张江镇更因有了电力而工商业大有发展,镇上原有的轧花厂,榨油坊等大小作坊都先后改用电力为动力,商铺开了夜市,电力给张江镇带来了工商业的空前兴旺。
1933年,父亲又在家乡发起筑路和疏浚河道。带头捐款筹资,三年内修筑了由张江镇至上海的五尺宽弹街石路20余公里,替代了原来的泥泞土路,使人力车可从汇北电气公司区域内各乡镇风雨无阻直达上海。在这同时完成了张江通上海的唯一水路——吕家浜的疏浚。1935年父亲呈准南汇县架设了家乡的长途电话线,呈准当时的交通部装置了由张江栅连接上海市区的直通电话。在父亲的大力推动下,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张江地区的电力、通讯和水陆交通都得到了根本的改观,工商经济亦由此大为发展。
1937年初,父亲发起组建浦东长途汽车公司,计划开通川沙经张江、横沔、北蔡、塘桥至上海的公路运输。在数月内完成了路基工程30余公里。后因8.13日寇侵沪,上海沦陷,工程被迫终止,投入的大量资金均付之东流。此工程直至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父亲会同王艮仲先生(原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组建了浦东地方建设公司,才最终完成了川沙经张江、北蔡至塘桥的公路建设。这段“北川公路”将上川线和上南线终于连接起来,大大促进了浦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父亲亦十分重视家乡文教事业的发展。1936年捐资创办了本乡第一所成人民众学校,以普及农民文化。同年创办了张江妇产科诊疗所,一改家乡农妇分娩长期靠产婆的落后面貌。1937年筹款为张江小学扩建校舍,使更多农家子弟能上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即使在家乡沦陷的情况下,1941年,父亲考虑到家乡无中学,农家子弟小学毕业后,须去四十里外的县城上中学,学费膳宿费用昂贵,非一般农民家庭所能承受,遂联合陈有虞等乡绅捐资创办了张江第一所中学——私立张江中学,校址设在张江小学内,聘请本乡教育界人士史赞人为校长。从此原来许多求学他乡的学生纷纷转回本乡就近上中学,早期学生达三十余人。抗战胜利后,学校申请立案获准,因地处南汇县北缘,遂改名为汇北中学。时学生逐渐增多,原来校舍已无法适应,父亲作为校董会主席会同校董陈有虞、龚培元、龚复三、陆杏生、钱显平、孙照明、顾文生、龚汇百、沈锡初、朱铭松、杨绍元、吴伯鸿等创议捐款建新校舍,共筹得资金折合大米1500多石,买下了张江栅镇西土地九亩多,作为新校址。并于1948年11月建成教学楼、办公室、厨房等建筑共750平方米,大大扩充了招生规模。为此,学校特在教学楼前立碑以誌纪念.。1949年1月父亲为汇北中学的新校舍落成写诗五首,现录于后:
(一)
浦江一水堑西东, 卅载劳劳沪读中。
造福乡邦原素志, 解囊每虑有时穷。
(二)
校舍营成仗史君,(1) 奔波擘划著辛勤。
更钦龚氏鞭先着,(2) 乐育英才列首勋。
注:(1):校长史赞人君。
注:(2):龚培之复三昆仲首谋建校此番出钱出力亦推首功。
(三)
难得诸君秉赤心, 自甘清苦足垂箴。
今朝桃李亲扶植, 他日墙前看茂林。
(四)
教育原为立国基, 可怜宪政托空姿。
十年战乱天心厌, 梦断和平荣誉时。(1)
注:(1)新阁孙科最近发表谈话对国共内战有祈荣誉的和平之语。
(五)
行年半百一无成, 愧阅江湖万里程。
却望将来诸学友, 长门不作作长城。
吾父寄望广大学生将来为祖国建设服务,作捍卫祖国的万里长城。
解放后,1950年学校扩大了操场,开辟了足球场、篮球场,进一步扩大了校区,并于1952年起开始收寄读生。父亲在此后的长时期内,一直任张江中学校董会主席,长期资助关怀学校的发展。1956年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并又改名为张江中学,从此划归南汇县教育局管辖。
1953年父亲又会同黄炎培及胡厥文先生(均先后为全国人大付委员长和全国民建会主席)在川沙县创办了另一所中学——五三中学,亦长期任该校董事会主席。现张江中学和五三中学均已发展成为浦东新区二所学生人数在千人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完全中学,为祖国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
父亲与我国当代知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有深厚的交往和友谊。早在1921年,父亲参加上海沪南区救火会工作时就已结识了黄炎培先生(时黄炎培兼任南市西区救火会会长)。二人时有往来。当时尚年轻的父亲从与黄炎培的交往中得到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教育兴国的启示。抗战期间父亲曾两次去重庆,在重庆逗留期间常去观音岩张园访问黄任老,与黄任老有了更多的思想沟通。就在那时黄任老向父亲介绍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为父亲后来逐步转向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1965年12月父亲在黄任老追思会上所作挽诗中有“巴山风雨夜,教我向毛公”的诗句,正是指的这段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交往。就在重庆父亲加入了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并成为该社理事,长期资助职教社的办学工作。曾听父亲谈起,解放前夕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常熟路家被国民党严密监视,实已遭软禁。是父亲协同王艮仲先生设法把他从家中接出,送他上了赴香港的轮船。黄炎培先生后来从香港与其他民主人士一起去了北平,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解放后不久父亲就参加了黄任老所领导的中国民主建国会。
父亲一生勤奋好学,为人耿直,待人谦和,秉持正义,不畏强暴。1935年曾因鼎新厂老板孙照明被恶势力诬陷命案,而仗仪代为上诉,控告上海二名检察官贪污渎职,历时年余八次上南京进行辩护。最终胜诉,二检察官终被判刑绳之以法。此事震动了上海工商界,在张江更是传为美谈。父亲乐于助人,关心家乡,为民造福,尽心尽力,这在家乡可说尽人皆知。鉴于父亲在家乡的贡献,解放后,曾三次被邀请为川沙县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父亲十分爱好中国古文、唐宋诗词和书法。年青时曾师从名家穆恕再先生(1903年江南乡试举人,辛亥革命时曾参加上海起义)学习古典诗文,深受启蒙。父亲在几十年的生涯中时有咏吟之作,并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他一生中共写了几百首古体诗,并于1955年亲自手书了他1929年至1955年的26年间写作的古体诗194首,汇编为《权庐诗存》。诚如他在该书《自序》中说的:“每当春秋佳日尝写记游之诗,一念民族艰危偶吐忧时之句。”之后,自1957年6月至1966年6月的9年间,父亲还写了许多古体诗,这些诗篇反映了他解放后的思想发展和期望祖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兴旺发达和繁荣昌盛的殷切愿望,这部分诗尚在整理和编辑之中。
在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父亲因敢于直言而横遭劫难,被诬为“地下工商联”组织者,遭受严酷摧残,在“四人帮”封建法西斯专政下于1968年11月被迫害致死,终年68岁。
父亲以他毕生的精力,实践了他“实业救国”,“教育兴国”改变家乡面貌的夙愿。我们全家兄弟姐妹十人在父亲爱国爱民思想的熏陶下,年长的四兄妹早在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年幼的解放后也先后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在不同岗位上为祖国作贡献。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骄傲。为纪念父亲,我们为他做了塑像(已赠予张江中学),出版了他的诗集。2009年又在家乡张江捐资100万元,设立了“黄炳权奖学金”,以激励家乡学子以他为榜样,勤学奋进,为进一步改变家乡和祖国的面貌作贡献。



黄耀清
为张江中学校庆70周年作










回忆我的父亲——张江中学创办人黄炳权

我的父亲黄炳权1900年出生于浦东老家张江栅西黄家牌楼黄家宅(现浦东新区张江镇建中村)。幼年在家乡读过私塾。1908年进张江栅刚创办的振新小学(现张江小学)上初小。由于祖父在上海经商,父亲十二岁随祖父到上海,先后进敬业小学高小,澄衷中学和上海南洋公学(现交大前身)就读。1917年曾聆听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南洋公学作“实业救国”的演讲。受五四运动和当时社会上各种变革思想的影响,父亲年轻时就立志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常潜心研读南通张季直“实业救国”的各种书籍。特别是与浦东同乡我国当代知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更有四十多年的友情,受其“教育兴国”思想的影响甚深。
父亲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除了在上海从事繁忙的工商活动外,就开始以较多精力关注家乡的开发。1932年夏,首先在张江镇创办了汇北电气公司,使张江镇及其周边十多个乡镇有了电力供应,家乡数千户农家从此结束了千年点油灯的历史。当时年仅三岁的我夜间只知在一盏小油灯下摸黑活动,家里接装了电灯后,突然间室内灯火通明,感觉犹如进入了另一个天地。公司还配置了装有电力戽水机的船只,沿水路驶入各村,为农家电力戽水,使张江地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有了电力灌溉农田的历史。农民以其价廉工省莫不欢迎。父亲曾为此赋诗曰:“农业丰收夙靠天,风调雨顺盼年年,如今电线通阡陌,戽水人群看电船”。1934年父亲又以低价供电和自己参股动员了在上海的乡绅协大祥绸布店老板孙照明在家乡陈水关桥创建了鼎新织布厂,吸收了大批农妇走上了工业生产的岗位,开创了家乡有现代轻工业的历史。为此父亲亦有诗誌庆曰:“电路沟通电力强,百台抒影逐风忙,且抛锄柄操机柄,近厂农家日月长”。张江镇更因有了电力而工商业大有发展,镇上原有的轧花厂,榨油坊等大小作坊都先后改用电力为动力,商铺开了夜市,电力给张江镇带来了工商业的空前兴旺。
1933年,父亲又在家乡发起筑路和疏浚河道。带头捐款筹资,三年内修筑了由张江镇至上海的五尺宽弹街石路20余公里,替代了原来的泥泞土路,使人力车可从汇北电气公司区域内各乡镇风雨无阻直达上海。在这同时完成了张江通上海的唯一水路——吕家浜的疏浚。1935年父亲呈准南汇县架设了家乡的长途电话线,呈准当时的交通部装置了由张江栅连接上海市区的直通电话。在父亲的大力推动下,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张江地区的电力、通讯和水陆交通都得到了根本的改观,工商经济亦由此大为发展。
1937年初,父亲发起组建浦东长途汽车公司,计划开通川沙经张江、横沔、北蔡、塘桥至上海的公路运输。在数月内完成了路基工程30余公里。后因8.13日寇侵沪,上海沦陷,工程被迫终止,投入的大量资金均付之东流。此工程直至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父亲会同王艮仲先生(原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组建了浦东地方建设公司,才最终完成了川沙经张江、北蔡至塘桥的公路建设。这段“北川公路”将上川线和上南线终于连接起来,大大促进了浦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父亲亦十分重视家乡文教事业的发展。1936年捐资创办了本乡第一所成人民众学校,以普及农民文化。同年创办了张江妇产科诊疗所,一改家乡农妇分娩长期靠产婆的落后面貌。1937年筹款为张江小学扩建校舍,使更多农家子弟能上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即使在家乡沦陷的情况下,1941年,父亲考虑到家乡无中学,农家子弟小学毕业后,须去四十里外的县城上中学,学费膳宿费用昂贵,非一般农民家庭所能承受,遂联合陈有虞等乡绅捐资创办了张江第一所中学——私立张江中学,校址设在张江小学内,聘请本乡教育界人士史赞人为校长。从此原来许多求学他乡的学生纷纷转回本乡就近上中学,早期学生达三十余人。抗战胜利后,学校申请立案获准,因地处南汇县北缘,遂改名为汇北中学。时学生逐渐增多,原来校舍已无法适应,父亲作为校董会主席会同校董陈有虞、龚培元、龚复三、陆杏生、钱显平、孙照明、顾文生、龚汇百、沈锡初、朱铭松、杨绍元、吴伯鸿等创议捐款建新校舍,共筹得资金折合大米1500多石,买下了张江栅镇西土地九亩多,作为新校址。并于1948年11月建成教学楼、办公室、厨房等建筑共750平方米,大大扩充了招生规模。为此,学校特在教学楼前立碑以誌纪念.。1949年1月父亲为汇北中学的新校舍落成写诗五首,现录于后:
(一)
浦江一水堑西东, 卅载劳劳沪读中。
造福乡邦原素志, 解囊每虑有时穷。
(二)
校舍营成仗史君,(1) 奔波擘划著辛勤。
更钦龚氏鞭先着,(2) 乐育英才列首勋。
注:(1):校长史赞人君。
注:(2):龚培之复三昆仲首谋建校此番出钱出力亦推首功。
(三)
难得诸君秉赤心, 自甘清苦足垂箴。
今朝桃李亲扶植, 他日墙前看茂林。
(四)
教育原为立国基, 可怜宪政托空姿。
十年战乱天心厌, 梦断和平荣誉时。(1)
注:(1)新阁孙科最近发表谈话对国共内战有祈荣誉的和平之语。
(五)
行年半百一无成, 愧阅江湖万里程。
却望将来诸学友, 长门不作作长城。
吾父寄望广大学生将来为祖国建设服务,作捍卫祖国的万里长城。
解放后,1950年学校扩大了操场,开辟了足球场、篮球场,进一步扩大了校区,并于1952年起开始收寄读生。父亲在此后的长时期内,一直任张江中学校董会主席,长期资助关怀学校的发展。1956年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并又改名为张江中学,从此划归南汇县教育局管辖。
1953年父亲又会同黄炎培及胡厥文先生(均先后为全国人大付委员长和全国民建会主席)在川沙县创办了另一所中学——五三中学,亦长期任该校董事会主席。现张江中学和五三中学均已发展成为浦东新区二所学生人数在千人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完全中学,为祖国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
父亲与我国当代知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有深厚的交往和友谊。早在1921年,父亲参加上海沪南区救火会工作时就已结识了黄炎培先生(时黄炎培兼任南市西区救火会会长)。二人时有往来。当时尚年轻的父亲从与黄炎培的交往中得到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教育兴国的启示。抗战期间父亲曾两次去重庆,在重庆逗留期间常去观音岩张园访问黄任老,与黄任老有了更多的思想沟通。就在那时黄任老向父亲介绍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为父亲后来逐步转向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1965年12月父亲在黄任老追思会上所作挽诗中有“巴山风雨夜,教我向毛公”的诗句,正是指的这段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交往。就在重庆父亲加入了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并成为该社理事,长期资助职教社的办学工作。曾听父亲谈起,解放前夕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常熟路家被国民党严密监视,实已遭软禁。是父亲协同王艮仲先生设法把他从家中接出,送他上了赴香港的轮船。黄炎培先生后来从香港与其他民主人士一起去了北平,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解放后不久父亲就参加了黄任老所领导的中国民主建国会。
父亲一生勤奋好学,为人耿直,待人谦和,秉持正义,不畏强暴。1935年曾因鼎新厂老板孙照明被恶势力诬陷命案,而仗仪代为上诉,控告上海二名检察官贪污渎职,历时年余八次上南京进行辩护。最终胜诉,二检察官终被判刑绳之以法。此事震动了上海工商界,在张江更是传为美谈。父亲乐于助人,关心家乡,为民造福,尽心尽力,这在家乡可说尽人皆知。鉴于父亲在家乡的贡献,解放后,曾三次被邀请为川沙县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父亲十分爱好中国古文、唐宋诗词和书法。年青时曾师从名家穆恕再先生(1903年江南乡试举人,辛亥革命时曾参加上海起义)学习古典诗文,深受启蒙。父亲在几十年的生涯中时有咏吟之作,并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他一生中共写了几百首古体诗,并于1955年亲自手书了他1929年至1955年的26年间写作的古体诗194首,汇编为《权庐诗存》。诚如他在该书《自序》中说的:“每当春秋佳日尝写记游之诗,一念民族艰危偶吐忧时之句。”之后,自1957年6月至1966年6月的9年间,父亲还写了许多古体诗,这些诗篇反映了他解放后的思想发展和期望祖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兴旺发达和繁荣昌盛的殷切愿望,这部分诗尚在整理和编辑之中。
在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父亲因敢于直言而横遭劫难,被诬为“地下工商联”组织者,遭受严酷摧残,在“四人帮”封建法西斯专政下于1968年11月被迫害致死,终年68岁。
父亲以他毕生的精力,实践了他“实业救国”,“教育兴国”改变家乡面貌的夙愿。我们全家兄弟姐妹十人在父亲爱国爱民思想的熏陶下,年长的四兄妹早在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年幼的解放后也先后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在不同岗位上为祖国作贡献。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骄傲。为纪念父亲,我们为他做了塑像(已赠予张江中学),出版了他的诗集。2009年又在家乡张江捐资100万元,设立了“黄炳权奖学金”,以激励家乡学子以他为榜样,勤学奋进,为进一步改变家乡和祖国的面貌作贡献。



黄耀清
为张江中学校庆70周年作









我的父亲黄炳权1900年出生于浦东老家张江栅西黄家牌楼黄家宅(现浦东新区张江镇建中村)。

 字辈派语
(无)

 姓氏典故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