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 | 集锦 | 名册 | 影集 | 资料 | 内容 |
家谱详细资料 | |
家谱派系: | (无) |
家谱堂号: | 义门堂 |
创建时间: | 2012-05-01 |
版主登录名: | sw_11 |
开放状态: | 私密 |
浏览次数: | 1859 |
总人数 (含配偶): | 112 |
总辈份: | 13 |
世号排序方法: | 自然辈份 |
男性人数 (含配偶): | 48 |
女性人数 (含配偶): | 64 |
在世人数 (含配偶): | 93 |
辞世人数 (含配偶): | 19 |
最老成员生日: | 1906年 |
最新成员生日: | 1970年04月26日 |
家谱文选: | 0 |
抒怀留言: | 0 |
起源省份: | 陕西 |
起源地名: | 陕西商南 |
第一继承人: | |
第二继承人: | |
亲友链接: | Zl9wdWJsaWNfNTIyNi5odG1s |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
前 言 一个家族的族谱,它是记录和书写本家族发展历史的一个载体。一个家族如有一部记录完整和书写详细的本家族《家谱》,这不单能看出这个家族的发展轨迹,更主要的是他可以激励族人一代一代地奋发图强,进取向上。因此,一个家庭编写完整的、详细的族谱和间隔若干代后适时续写《家谱》是一项非常有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工作。 我们陈氏家族(指我们这支)过去有没有家谱,现已无法得知,也无法考证。由于无家谱记载以及其它诸多原因,使得我们子孙对家族历史一无所知,于是便出现了不了解本家族根在何处,始祖又为何人的尴尬局面,更为严重的是有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爷爷的讳名,更不知奶奶为何方闺门姓氏,这能说后代子孙不孝吗,当然不能如此定义。类似此种现象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枚举。 编写家族《家谱》,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及完成,需要有很多条件来作保证。其中象需要太平盛世的社会环境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编写人员等,在诸多条件中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纵观当前社会环境是民富国强,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正是编写《家谱》的大好时机,从家族人员文化程度看,虽谈不上有多高的文化基础,但满足编写《家谱》的要求还是勉强能够胜任的。鉴于实际情况,经有关族人共同商量,决定即着手进行家族《族谱》的编写工作。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家族历史情况,在编写中尊循立足近代,兼顾远古的原则,对已掌握的写准、写明、写透,远古的,掌握不准确的,在推测中要有根据,力求写出一部准确详细、新颖而有创意的好《家谱》。 新编写的《家谱》共分九个部分,分别为“陈姓的来历”、“本支陈氏家族求源”、“辈份排行字牌”、“家族精神及族规族训”、“祭祖”、“宗祠”、 “历代先祖及族人排序”、“历代先祖墓地位置简要示意图”等。其中本支陈氏家族来源部分因难于考证,只能根据本家族一些零星传说和有关资料来推测,仍需继续考证。还有历代先祖和族人排序部分,对远古时期先祖具体已无法查证,只能从近代和可以考证的开始记起,同时,还一改过去贯用的家族写法不记女闺人员,现均作记录并注明出嫁何地嫁于何家。辈份排行部分,原只有20代,现增加40代,共60代,谨此说明。 本《家谱》在未来若干年代后续写时,对一些推测的记录在有进一步可靠依据时以及发现本《族谱》有错误地方,均可以更改。 本《家谱》在编写中参考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通史》陈姓部分,《辞海》、以及《商南县志》等有关资料。 在此,还向本次编写《家谱》过程中,对编写工作作过贡献的族人表示深深地感谢。 《家谱》编委人员名单 主笔:陈坤亮 编委:陈坤山、陈坤元、陈坤亮 陈开福、陈晓光 陈晓辉 (排名不分先后) 编辑及校审:陈晓辉 一、陈姓来历简述 陈,是古代排兵列阵的意思,陈和阵在古时是一个字,意义可通,而阵字却是从陈字演化而来。但我们先祖从来没把自己的姓氏陈写作阵字。 在远古黄帝时期,黄帝氏族部落有一支重要分支部落,也是同黄帝氏族部落通婚有姻亲的一支部落,这就是陈丰氏部落。黄帝部落起源于姬水,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陈丰氏部落起源也在此附近。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陈丰氏部落随黄帝部族东迁中原地带的肥沃平原——河南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若干年后,周武王灭商,封有虞氏部落的后裔妫满(即胡公满,后也叫陈胡公)于陈丰氏部落定居的宛丘上建立诸侯国,国号为陈。后来最早见诸典籍记载的陈丰氏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分却在历史中销声匿迹了。 陈国建立后,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陈国在诸多诸侯国中不算小国,国力和经济发展都是很好的,后因统治者荒淫昏乱,使国家日益衰败,后被楚国所灭。 在陈国建立以前,陈主要是指一个部落的称号,直到陈国建立,陈姓才逐渐成为一种稳固的血缘家族符号,国人都以国为姓,后虽陈国灭亡,但原陈国人却以陈为姓氏一直延续下来,在中国各地艰难生存。这就是陈姓的来历。 二、本支陈姓求源 陈姓,为中华汉民族几个大姓之一,在国内分布极其广泛,几乎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许多陈氏居住点。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占本省人口的10%以上,为该两省第一大姓;在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九省陈姓占汉族人口的67%。如河南陈姓人口约有600万人,仅生活在湖南邵阳、岳阳、安仁三地区的陈姓有100多万人,还有福建和台湾两省陈姓人口都占其总人口的一半之多。因而,在历史上中华大地陈姓分别行成了很多“名门望族”。如江西省德安县“江州义门陈氏”;潇湘邵阳陈姓,由元代迁入,现已传53代,人口达70多万人;岳阳陈姓自宋朝迁入至现在已传32代,有9万余人等。 我们这支陈姓来源,目前只能追溯到由石垭子陈氏本族“前院子”分支而来。对于石垭子这支陈姓的来源,目前很难查证,只能从历史的变迁和家族的一些零星传说来推定一个大概。首先从时间上来推算,先祖迁徒来石垭子约在清朝乾隆年间(既公元1750年前后),距今约250年左右。其理由,据本家族现有辈份到我们这代仅传了10代(不排除现有辈份排行之前还另有排行,我们现不得而知),同其时间基本吻合。再者,本家族先祖墓地仅只有雷家屋场后坟山,所葬先祖数量并不多,也可说明这点。我们后院子根据推算,很可能由“辉”或“永”字辈,作为家族大房(家族中俗称“后大房”)分家而分支到后院子。这一点从后院子目前先祖坟墓可以说明。在我们后院子分支以前(时间现不祥),本家族还有一支分迁到本县现党马乡索峪河居住。再从地域和地点来看,我们这支陈姓家族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朝庭组织移民,由江南迁徒而来,具体地域不超过现江西、安徽和湖北三省。其理由和根据可以从下几方面来分析:其一是说话方言,目前商南县语音方言分“奤子”、“爪子”和“蛮子”三种,我们所说方言为“蛮子”,而说话“蛮子”在商南通指先祖为南方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南蛮子”;其二有很多风俗习惯同南方相同,如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送灶),而北方人则是在腊月二十三日;其三我们最早根源应属于江西德安县“江州义门陈氏”一脉。家族中很早有一种传说,说我们家族在很早以前有“百犬同槽”(即一百条犬同在一个槽内吃食)的说法。这个传说在陈氏家族的历史中确实存在,故事就出自“江州义门陈氏”家族中。情况是这样的,在历史上陈朝最后一位君王——陈叔宝,也称陈后主,其弟陈叔明的第12世孙陈旺在唐朝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德安县东桥乡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元祖。江西九江古称江州,而德安县在江州之南,故该支陈姓便以江州为名。这支陈姓在唐朝时期多代有人在朝为官,全族多代同吃同住,人口众多,于是在唐昭宗大顺二年,皇帝亲赐下诏立为“义门”,故这支陈姓便被称为“江州义门陈姓”。 自“义门陈氏”始立,到宋太祖开宝年间,“义门陈氏”有人口740余人,到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人口已达3700余口,19代同吃同住,在当时实在是一个奇迹。 “江州义门”陈姓家族19代聚居一堂,历经230年,其实就像一个微型国家,有严谨的族规族训,又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有学堂、藏书楼、接待馆、医馆、祠堂、田庄、园林,成为中华古代传统的自给自足式自成体系的田园社会典型。正是这样,淳厚的家风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个人,这里没有游手好闲之人,玩物丧志之人和营私舞弊之人,“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大小知教,内外群坐广堂,未成童者别为一滞”。据记载,这种家风使族养百余条狗也受到感染,它们共居一舍,吃食时,如有一条未到,其余狗决不会抢先而食,因此而得“百犬同槽”之美称。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整体生产水平低下,加之陈姓家族又蔑视经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到后来使整个家族的生活极其困难,加上政治因素,朝庭也非常担心家族一族同起,呼应四方起来造反,迫于这些原因,在宋朝初期,经陈姓家族向朝庭请示,并经朝庭包拯(包公)等大臣建议,将陈姓家族实行分散居住。当时宋仁宗便采纳了该建议,于嘉祜七年(公元1602年)七月在朝庭派员监护下,以家族在全国各地田庄为基础,采用抓阄的办法,抓到何处便迁往何处。当时共迁出290处之多,分布在全国16个省125个县。 这次大迁徒以后,到元、明、清时期,陈姓家族便没有大的迁徒变动,只有几次小规模局部变动,至于我们这支陈姓家族确切地由何时何地迁徒而来,还有待后世继续考证。 三、 辈份排行字牌 承实兴旺帮 辉永叙乾坤 啟试宏门士 尚达富贵春 光华开复宇 万庶同庆新 恩泽德润祥 家盛国运昌 学渊知书礼 笃志建洪勋 位禄偕名寿 千秋典策馨 四、家族精神及族训族规 家族精神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自陈姓创始并形成家族以来,在漫长不同历史时期中,艰苦奋斗,久经磨励,多次大起大落,逐渐形成了自我独有的家族精神,靠着这些精神,才使陈姓在几多沉沦中重新掘起,不断发展壮大。这些精神概括起来为: 坚韧不拔 脚踏实地 团结互爱 勤奋好学 进取向上 由于陈氏家族具有这种精神,在其影响和感召下,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志士。这些人中有为君的,有封王的,有文臣武将,也有相当多的文人墨客,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佳作和篇章。这些人不但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为其所在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愿这些精神继续不断地激励我们陈姓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创造出新的更大的辉煌。 族训 陈氏家族自古以来一直尊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家思想。 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信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孝。 要悌。兄长面前不使气,手足痛痒本相依,你攻我奸有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靠亲兄弟。知悌。 要忠。富贵贪贱本相同,如能为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若存欺心天不依,寻得钱来转眼空。当忠。 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如若约人午时到,不到末时便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再次说来无人信。知信。 要礼。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人不敢,要知侮人人侮我,到底谁人能饶你。当知礼。 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知廉。 要耻。好汉原为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肯定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为耻。知耻。 族规 (一)全族推选出族长一人,由该族长来主管全族对内对外各项与家族利益有关事务。族长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有为全族主事的主观意愿,为人正派,主事公道并有一定的威望。在具备上述条件下,不分年长年幼,辈份高低,均可当选。一旦被选上者,一定要对全族负责,全族人员必须服从管理。如在实际工作中,确实不称职者,由族内三位长者(不分辈份高低)提出动议并召集全族人员进行表决罢免和推出新族长。族长的主要责任是经常向族人传授族训族规,积极协调和处理族内外各种矛盾,主持处罚违犯族规族训的族人,确保族内平安、和谐、健康地发展,主持和安排各项祭祖活动。 (二)严守族规族训,发扬光大陈氏家族高尚品德和家族精神,遵纪守法,把自己紧紧融入社会,同族内族外和平相处。 (三)保证族内团结,一切均从自我作起,不计较小事小利,不得嫉妒族人,更不能踩在族人肩上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如别的族人持家好,自己应凭自己能力和正常渠道去赶超,决不能采取过激手段。要切忌“家门望家门倒”这种不正确观点存在,树立起族兴我荣,族衰我耻的正确观念。 (四)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家族的基本组织单位,因此,每一个家庭主事之人必须适应当时社会情况,靠自己的智慧,勤劳,发家致富。教育好家庭所有成员,教育妻室贤慧贞洁,教育子女胸怀大志,立志成材,每一个家庭都兴旺起来。 (五)要以耕读为本。子女从小开始,要保证其读书(不分男女),系统地使其接受教育,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材。能作官的要立志当好官,能经商的则经好商,虽说远祖曾反对经商,但现在应积极提倡,如不能作官也不能经商则耕好田。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兢兢业业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作官要清正廉明,经商要讲诚信;做工要勤勤恳恳,精益求精;从政要为人民服务;从教要为人师表;从军要忠于国家;务农要做有文化,懂科学。 (六)要尊老、敬老、爱老。没有老则没有小,这是一个很简单道理。家族的兴旺,就是靠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因此,必须使老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精神上得到安慰,使其愉快,生活上有保障,疾病得到及时治疗,无论弟兄有多少,都要保证老人在老年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以家有长寿老人为荣。 (七)绝对禁止吸毒、赌博、嫖娼、偷盗抢劫的危害家庭、危害家族、危害社会的种种恶习存在,如发现此情况,根据情节除支持法律惩处外,族内要依族规给予严励处理,决不容情。 (八)家族子嗣不得同姓和近亲通婚,择媳必须要贤慧明达并能遵守陈氏家族族规族训者,方可定亲迎娶。 (九)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是一件非常神圣而又严肃的活动,体现出是否对先祖敬仰和证明全族兴旺。必须积极出力和参予,决不容许以种种理由不参加,不支持。 (十)对违犯族规族训的处罚。凡触犯族规族训者,初犯和轻者,由族长主持并召集全族人对其批评教育,严重者或经教育仍不改者则停止其参予各项祭祖活动,直至改正为止。触犯法律并受到惩治者,决不故息。 五、祭祖 祭祖是对先祖的一种缅怀,也是对族人的一种教育。因此,这一活动必须年年代代坚持延续。 1.祭祖活动由族长主持并主祭。 2.宗祠的管理和祭祀工作的具体承办,由族中每户轮流担任,承办期为一自然年。除承办一年一度祭祖的具体事项外,平时还应对宗祠进行有效管理,如因管理不善,致使宗祠设施损坏(不含自然灾害所至),则由该承办户视情赔偿。 3.祭祖所需费用由族中各户以户为单位平均分摊,并交于当年承办户,统一有限使用,不得超支,当年未使用完的经费转入下年度使用。承办户要将收支情况向族长报告,族长要实施监督。 4.祭祖时间,为每年的春节至当年的正月十六日和每年的清明节。 5.祭祖程序,按现已形成的程序进行。 六、宗祠《香火》规格及内容解释 (见附图一) 说明: 1.单位:厘米 2.规格不是硬性规定,视宗祠墙壁大小而定尺寸。但大小比例要适中,达到美观大方为原则。 3.内容位置必须按此规定书写。 4.尽量采用繁体字,字体为行书。 内容解释 (一)横额,《祖德流芳》,祖宗的恩德和所作的成绩要万世传颂下去,要求后代要记祖、承祖和耀祖。 (二)中堂《陈氏历代宗祖神位》,是指历代宗祖牌位。 (三)中堂楹联 上联“水有源来木有本”,是指流水有源,树生有根,无源无根则无水无树,无先祖则没有我们。 下联“祖之德也宗之功”,是说家族发展到今天,全是祖宗的功德。 (四)“左昭”、“右穆”。 据有关资料考证,古代有这样规定,及中为祖,左为父,右为子,父又为昭,子又为穆。通俗地讲,在家族中要有大、小辈份之分。 (五)“九天东厨司命”,归纳地说,就是要祭天、祭灶、祭星神。 “九天”,古代指中央和八方为九天。中央为“钓天”、东方为“苍天”、东北方为“变天”、北方为“玄天”、西北方为“幽天”、西方为“颢天”、西南方为“朱天”、南方为“炎天”、东南方为“阳天”。 “东厨”,意为厨房,在古时厨房一般设在东北方向,所以谓之东厨,这里所指为灶神。 “司命”,是星官名,既“紫徽垣”、“文曲星”。在这里意为一方面要祭祀星神,同时族人也沐浴着吉星普照。 (六)“陈氏堂上宗祖”,同中堂内容相同。 七、族内有关人员简要事迹 陈占魁(公元1900年——1970年),他们这代人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一生基本上是以务农为主。约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至中期,受乡邻之邀曾去西安闯荡了几年,在这几年里,开阔了眼界,也增加了一定的见识,同时也得到了一点微薄报酬,经省吃俭用,多少有一点积蓄,因家是在农村,从考虑过日子出发,回来后买了几亩田地,后继续在家务农。约在全国解放前夕,经推举又在当时白玉区小栗园乡第七保(即现在石垭子村)担任了一年多保长,后便辞退继续在家务农。 陈乾余(公元1914年——1956年),中共党员。少年时,由于父母过世早,受生活所迫,小小年纪便走上了为人扛长工的道路,直到成家。家乡解放新中国刚刚成立,便被组织上选拔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土改工作结束后被安排在小栗园乡政府工作,后又调白玉区政府,在白玉区政府工作两年后,由于没有文化,更主要是身体一直不好,长期有病,又被调回本村村公所担任村长,一直到因病而逝。在担任工作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努力克服没有文化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党的基层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陈坤良(公元1943年——1981年),中共党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读书只读到高小便辍学在家务农,1959年县组织修建县(城)——赵(川)公路时,随被抽调民工一同赴公路工地劳动,到工地后,由于年青、机灵即被选中担当县城至青山标段工程指挥部通信员,修路工程完工后,又被推荐去县农机厂,当上了一名正式工人。在工作中因表现积极突出,加之年龄小,又被厂作为技术骨干而选中并同厂另一工友被保送至陕西省咸阳农业机械学校深造,学制三年。在学习期间,正赶上当时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庭难于承担在学习期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在学习进行到近两年时被迫退学,退学后没有回厂而直接回村,丢掉了工人职业又重新从事农业劳动,后担任生产队会计,时间不长又被选为大队(现在的村)会计,任职约三年左右,原大队支书退休被选为大队支书。在任大队支书期间,他深入实际,工作扎实,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作好各项自己应该要作的工作,深得广大群众的好评,直到他不幸因病而逝。 陈坤亮(公元1945.4——),中共党员。七岁入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十一岁转学县城就读于城关小学(住校),高小结业又转读城关中学(现县一中)。就读城关小学的当年,父亲不幸因病去世,虽然家庭困难,但仍坚持上学。初中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初中二年级时,辍学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在乡劳动时一直兼任全生产队男、女劳力记工分的任务。1964年冬季征兵工作在家乡展开,根据当时的征兵条件(独生子女不征兵)和他的家庭状况,大队也就没有动员他去应征。同时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很多适龄青年都不愿入伍,在此种情况下,他经过认真考虑并排除家庭种种阻力,毅然找大队领导陈述了自己从军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经大队研究,最后同意了他的要求。就这样,他顺利地应征入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 入伍后在党的关怀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并经过自我努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了干,先后任班长、排长、参谋,目标引导组组长(副团职)和工程师(正团职)等职务。1982年根据工作需要,被调往受部队和地方双重领导的无线电元件厂(部队非编单位)担任经营副厂长,1984年任书记,1986年任书记兼厂长,在此期间同其他厂领导一起,上靠组织正确领导,下靠职工大力支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克服种种困难,依靠自筹资金,从日本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使企业及时得到了升级,使一个面临被淘汰的小厂焕发了青春,生产的产品行销大半个中国,企业也连年受到部队和地方主管部门的不同形式的表扬并获得省级先进企业称号。从而,有力地支持了部队的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曾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 由于自我的努力和部队的关怀,妻子和三个孩子都顺利地由农业户口转为市民户口,妻子安排了正式工作,三个孩子也先后考上了军校,现都为国家正式工作。 陈伟(公元1964.10——),中共党员。幼年时期就非常听话,也非常爱学习,上学后学习刻苦认真,在六、七十年代,特别又是在农村普遍不重视孩子学习以及当时农村孩子学习条件普遍差的情况下,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成绩,由于从小就热爱学习,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1984年高考中,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甘肃西峰市石油大学,成为我族自古以来第一位大学生,为陈姓争了光,为家族争了光。经过三年大学的磨励,1986年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在长庆油田修井公司工作,在工作中兢业业,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刚开始,担任了两年技术员,后提升为修井队队长,在担任八年队长后又被提升到修井公司担任书记兼经理,现调任业务科科长。 八、祖坟墓地示意图 ( 见附图二至七) |
字辈派语 |
承实兴旺帮 辉永叙乾坤 啟试宏门士 尚达富贵春 光华开复宇 万庶同庆新 恩泽德润祥 家盛国运昌 学渊知书礼 笃志建洪勋 位禄偕名寿 千秋典策馨 |
姓氏典故 |
第一种解释: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第二种解释: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 第三种解释: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第五种解释: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第六种解释: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