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解释: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孙就以安为姓。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当高僧,于是他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
第二种解释:后魏安迟氏改为安氏。
第三种解释: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唐太宗时,由阿拉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后人便以此为姓。此外,于唐贞观初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的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右戍卫大将军、进爵为开国子)、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县公)。安思恭(高宗时任鲁州刺史),也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其后,明代时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第三子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回民族后,也取安为姓。另据《姓氏考略》载,安姓是以国名为姓氏。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人来中国自居不归者,以安为姓。《通志;氏族略》也载,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西域学者安清,原是安息国王太子,后到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为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也称;“安氏,……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历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是我国开通丝绸之路,扩大中西亚贸易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许多留居中国的穆斯林之故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