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氏家谱-东阿南市路元鳌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道平堂
创建时间:  2014-01-19
版主登录名:  luxm248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530
 
总人数 (含配偶):  296
总辈份:  9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109
女性人数 (含配偶):  187
 
在世人数 (含配偶):  192
辞世人数 (含配偶):  104
 
最老成员生日:  1878年
最新成员生日:  2010年09月07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山东
起源地名:  东阿镇南市村
 
第一继承人:  15168880566@163.com
第二继承人:  15168880566@163.com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ODU0OS5odG1s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路氏来由序
吾闻之徐氏云:我路姓乃帝喾高辛氏之后裔也。帝有二子,长子帝挚,次子帝尧。帝崩后,尧即位,遂封挚于内广,历夏代、逾殷邦,至于周武诛纣,武王即帝位,兴灭国、继绝世,遂封吾祖。以地为姓,后因之以为氏。今山西太原府,即古之路国也。经五霸,过七雄,后为赢氏并其国,封之以十室之邑。至汉朝时,吾祖傅德为汉丞相,自傅德后无所考。仅以吾之所闻者,书谱诸以。以使后世子子孙孙知路姓之来由。庶不有迁居泰安府天明店者,有迁居沂州者,有迁平阴县者,有迁居城南斑鸠店者……。以上所迁之祖日久年远,亦不知何年何月。我无谱志,彼不行祭,亦不知其何支而何派。知其所居之各州县,而不知其所居之乡里,此痛事也!吾祖守祖茔怜故土,仍居故乡,现有老碑可考。向来吾姓亦非无谱,谱之失也。世世相传,明未清初之际,李闯扰乱天下,吾祖扶老携幼以避其乱,及至回归,房舍尽坏,而况于谱乎!至此失谱。谱既失之,而家业亦至此凋零。虽有修谱之心,而无修谱之资。至于后世,虽有修谱之资,而无修谱之人。故延流于今,支派混淆、行辈不清。言念及此,令人痛心。至于我皇宣统三年岁辛亥十月朔旦行秋霜之即,阖族毕至,少长咸集,言及修谱之事,莫不欢欣鼓舞。虽者欢欣,莫不以为难。予曰:有何难哉?祖墓之前现有谱碑,可考先祖之讳,而后再使各支而各叙族之叙谱也!亦非分孰亲而孰疏、孰近而孰远,不过继先祖、序昭穆,开来世世。自叙谱之后,男婚女配莫不志于谱,以使从之视今,庶不至于如今之视昔也。自兆字辈以后又有二十字开列于后,恐久而再泯,故并书诸于谱,永垂不朽云尔!
宣统三年岁辛亥十月中旬 旦

路氏祖茔序:
始祖之墓在于龙山之阳东山峪内,于林之西子午向者,乃吾之祖茔也。吾祖上冢之际,行孝之期,穿城越山十里有余。以为不便,遂徙居于邑东北八里南市庄。徙居者,乃英祖也。祖德孝兼全、勤俭持家、乐善不倦,故其家业昌盛,子孙繁衍,故于大明嘉靖十一年四月初九日,建修庄后三官堂一座。施地基以为修庙之处,故称为庙主勒之于石。此其乐善不倦之明证也。俗云:祖宗贤子孙肖,诚哉是言也!故英祖之八世孙得极公继祖之志,于乾隆五十六年又施地五亩以为三官堂之祭田也。且英祖之墓,现在龙山之阴,庄之西南,偏子午之向,墓前有碑记,碑阴所叙有九支,亡其七,而仅存其二,所存着乃中祖、围祖也。中祖之子随公,乃迁林于祖茔之西巳亥向,目前有碑记可考。围祖之玄孙宽公,乃迁林于聚魁山之下南市庄之东南偏子午向,亦有谱碑可凭。自随公、宽公以后,支屡分而墓屡迁,亦不可胜志焉!虽不可胜志,现有各支而守其墓,故特将祖茔书诸谱,以永垂不朽云尔!


 字辈派语

义永胜德庆 广见心祥良 龙逢崇真殿 希延惠毓方 华夏怀宏志 振兴耀乾锟 诚信长福贵 文明润英纯




尊祖敬宗序:
夫家之无谱,无异于泉之无源,木之无本。泉无源所流必竭,木无本枝叶不蕃,人无祖则宗派难言。先祖有失讳之忧,尊卑有易位之患。宗族失其亲,昭穆乱其序。虽属同宗之人,则与异姓无别。夫如是则家道坏;家道坏则伦常乖;伦常乖则父子有相夷之患。父子忧且相夷,尊祖敬宗不更难乎!以是知谱之所系,岂其小哉!而我族修谱之盖为此也。谱之修正,所以尊先祖、重一本、聊疏远,判昭穆、谨讳字、述家法、垂后裔。所以重人道者在此,所以维人伦者在此,所以息竞争,崇仁孝者亦莫不在此。我族系帝王之后,历代亦有名人。丞相生于汉室,尚书侍郎出于明朝。自本朝而至于今三百余载,支派繁衍、行辈失序、长幼夺伦。当此而又邪说争鸣,家异教、人异学,兴中国而夷狄之若。无谱志,夺伦之患则更甚于昔矣!故我族违时论、捐俗见、遵前哲之正轨、守家训之正传,孜孜以尊祖敬宗兴族为事。不数月而谱告厥成功。恐后子孙不知继其志,故敢竭鄙诚,而作此谱序以启子孙之继修,乃吾之厚望也。呜呼!后世之孙其监于此。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源于姬姓(高辛氏),出自远古帝喾之孙玄元的封地路中,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玄元为黄帝的后裔。

黄帝生子玄器,玄器生子帝喾,为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为部落首领时,玄元因功封为路中侯,建路国,历经虞舜时期和夏王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种解释:源于姜姓,出自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氏纂》记载:黄帝为首领时,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潞城),隗姓,子爵,建潞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潞国被称为赤狄潞氏。到了春秋时期,有潞国君主潞子婴儿。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发大军北上。晋军到潞国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与丰舒控制的潞国军队激战一场,彻底击败潞军,杀了丰舒。然后,晋景公顺手牵羊灭了潞国,把潞子婴儿带回晋国。从此,潞国被划入晋国版图,成为强晋的一部分。

潞国被灭后,潞子婴儿的后代子孙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种解释:源于妘姓,出自黄帝的后裔陆终的后裔的封地路,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困学纪闻》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老童生吴回,吴回之子即陆终。

陆终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郐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孙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种解释: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路县,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记载:路,原为水名,作潞。汉朝初期置路县(今北京通州),东汉朝时期改为潞县,该县有许多人以潞命氏,称潞姓,后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的西汉朝时期的著名临淮太守路温舒,上奏了闻名天下的《尚德缓刑书》,他就是该支路氏族人。

第五种解释: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

第六种解释: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没潞真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代北鲜卑族拓拔部有没路真氏、亦称没潞真氏、没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改汉字单姓为路氏、鹿氏。

第七种解释: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围汴京,高宗赵构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后裔便分赵、路两姓。

第八种解释: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路正、巾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路正,亦称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维护、设置驿站、路理(道路哨卡)等,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据典籍《周礼·夏官·合方氏》中记载:“路正,掌达天下之道路。”巾车,官职类同于路正,不过,只负责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殊异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门路、寝路、车路、鼓路。
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车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