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 | 集锦 | 名册 | 影集 | 资料 | 内容 |
家谱详细资料 | |
家谱派系: | (无) |
家谱堂号: | 延陵堂 |
创建时间: | 2014-09-25 |
版主登录名: | 吴家明 |
开放状态: | 公开 |
浏览次数: | 968 |
总人数 (含配偶): | 52 |
总辈份: | 6 |
世号排序方法: | 自然辈份 |
男性人数 (含配偶): | 51 |
女性人数 (含配偶): | 1 |
在世人数 (含配偶): | 0 |
辞世人数 (含配偶): | 52 |
最老成员生日: | |
最新成员生日: | |
家谱文选: | 0 |
抒怀留言: | 0 |
起源省份: | 安徽 |
起源地名: | 安徽滁州 |
第一继承人: | 13861585318@163.com |
第二继承人: | |
亲友链接: | Zl9wdWJsaWNfMTAwMTMuaHRtbA== |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利居众后、职在人先”之联,为吴氏家训,刻木悬于渔沟吴氏宗祠享堂两侧(原渔沟医院为淮阴吴氏宗祠),以供后世子孙毋忘家训,常自惕勉也。 祖宗德泽,宗族世系,可启迪子孙,知祖训则应敬谨遵守,洁身自重自爱,进而发扬祖德、造福人群,不负祖训,不愧为我吴氏之后裔。先哲有言:“族人虽有远近亲疏,要其本源则一,遇有合族之事,必同心商榷”。“宗族与我固有亲疏,自始祖视之,则均一人之子孙。能以祖宗之心为心,自知族人之当睦”。 淮阴吴氏宗谱序(原叙) 余之家乘旧未著也,以乏闻人,又屡厄于兵燹与黄河之寖,故益湮没无传焉。忆少时,止闻王父述所闻于曾王父云,系出延陵季子之裔。南唐徙之润州(镇江)。有吴淑与韩熙载善,后又徙之滁,有吴升吴兹兄弟焉。此后之派则未之详。而之淮之系始祖称吴闾子,传有四公,充为浙江杭州前卫指挥使之派,彼有悬丝谱可据。而洪武初年(1368年洪武元年)所给户繇,则清河(淮阴)之始祖为通海大公。自滁而清河(淮阴)焉,则元之木季也。通海公之年寿与祖妣之姓氏俱未详,而相传其人则好勇敢为,故两弟相率以投靖难之师,为杭州派之所出。而通海公之神位亦非当时所题为主者,盖祝融煽虐,原主俱灰。追祀先远,后为继立。故其系世不明,不敢强为附也。而余之高祖为二公暹,曾祖荣公,祖则鸾公也。此皆余所耳闻目见,真确不诬。及今老年不为之述而纪之,以俟后之叙谱者为可考据,则又湮没如前人矣。余甚惧焉,谨叙其概。 万历三十九(1621)年辛亥九月望日之吉。 五世孙璜谨识于泾南官舍,时年六十有二。 淮阴吴氏宗谱序(原叙二) 吴氏宗谱,谱吴氏之居清河(淮阴)者也。谱创于六世祖教授公,续輯于后木堂,族兄贯一,而告成于族叔芳培,侄汝霖、裕昆暨木堂之子我田。教授公序之曰:吴氏出延陵季子之后,南唐徙润州,后又徙滁州,而迁淮之系称吴闾子,谱未之载,载自通海公始,盖其慎也。教授公距通海公几五世,通海公而上世系已不具,自教授公以来,至木堂又七世矣。木堂懸烹褐⑼觯迨老抵穑胼嬑窗耄械泪扌唬侵咎妹缓螅钢两瘢指钜印<蛭柋喑舅氪嬲呒负危胁⒋硕еN峋迤涔侨舛咳酥玻嵊染迤渫咳硕侨庵病F孜鬃饕玻豢芍咩谥芍呦曛晌崂サ芏纤葜嶙嬗胛岣秆桑晌嶙嫖岣付纤葜嵩嫖岣咦嬉约拔崾甲嫜桑蛐⒌苤挠攵刈谀雷逯猓赜杏腿欢陨撸私淌诠髌字庖玻嗄咎靡庖病O抵允唬涸登橹品迨蓝梗髑灼淝祝髯悠渥印H艘嘤醒裕阂荚矗坪凰迹ΑC髅魑易妫盥彝即妫饲诳思螅猿ぷ由由裾瘢S谝蝗耍庋骷餐矗┮蝗酥玻礁枨椅瑁涫敫矣辔辍br道光二十九(1824)年,岁次己酉八月。 十二世孙以诚谨识。 淮阴吴氏宗谱序(原叙三) 吾家宗谱之作,刻于道光已酉之岁(1849年),顾以为期迫促,不无舛盭(差错)。今年(1859年),昆田归自京师,宗人以疆圉日駥,憏ìn然有坠地之忧,属修改以成之,醉不获己,爰举旧本之分列者,丝牵绳贯,酌古准今,条理而损益之,重为付梓,阅三月,蒇chǎn事。因序其后曰,称宗谱者,统宗之义。上以重祭祀,下以合子姓也。通海公为始迁之祖,义同别子,暹公即为继别之宗也。始祖别书,而以暹公为一世。世系不明,不敢强为接续也。暹公兄弟附见而不特书,留清河(淮阴)者皆暹公之子孙也。一例(律)书名,临文不讳也。于祖父之名,不曰讳,不曰公,谱乃一族之公,非一人之私也。纪行序凿也。纪出生,纪官,贵贵也。有著作者纪,有懿行者纪,见志书者纪,贤贤也。亦为立传也。备吏官采择也。详生卒,古法也。详其生而长幼辩,详其卒而忌日之礼可举也。曰配曰继,重敌体也。妾有子而后书,母以子贵之义,亦以全人子之孝思也。不书女,女子从人者也。为人后者不两般,兼祧者两般,重嗣续也。纪殇,典制有殇服也。逃入二氏者纪,不忍绝之,且望其来归也。远出者纪,迁徙者纪,备考也。妇人守节者纪,彰善也。再醮者纪,伤之也。不讳,不必讳也。世系不明者阙,郭公夏五之义。案以明之,恐误将来也。佚名者纪,以方空醉穷也。支派失传者入谱,荀氏家传例也。缀于末,无所附也。墓地不载,传世久远,河浸频烖,湮没者多也。不载诰命,古无此法也。自载家集可也。入谱之岁,古无正文,或文既冠,或云成丁。今以修谱之年,送状来者,虽初生亦载入,取备也。不书字,古者冠而字,字以表德。既未成丁,又无才行,字之为僭也。苟有成名者,虽童子亦字之,异之也。嗣后,订以十二年一修,时周一纪,更变为多也。抱养之子不书,以婿为子不书,防乱宗也。若夫为人后而绝其本,生有支子而以宗子后,人或为之改,或不为之改,因其势也。案以明之,解惑也。復为之申明义例于后,则既往不咎,而有望于将来也。为卷帙或多或寡,因房派而分,无义例也。斯役也。综理者:十一世孙芳培,总校者:十三世孙芸,分校者:十二世孙霖雨、十三世孙裕昆、我田,十四世孙俊熙、溁照、琴銮、海清、毓元,襄理者:十三世孙景馥、鹤九、循南、达才、知芳、宝贤、芸田、铭勳、井田、宝珣、石田、召、十四孙执中、杰士、嘉鱼、十五世孙魁榜也。于例得备书,咸丰九年(1859年),岁在屠维,协洽十一月朔(初一)。十三世孙昆田谨识。 继嗣义例问答 或有问于余曰:自世禄废大宗,不能收族,而支庶皆得立后矣。则人各其亲,各祢(姓)其祢,而宗法不几废乎,曰何谓也。汉石渠议云,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当绝父以后大宗。通典载田琼之论曰:以长子继大宗,诸父无后,祭于宗家后,以其庶子还承其父。今制云:无子者,许令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大宗不可绝也。宗法曷为废也。曰绝父以后大宗子之心安乎。曰此不得已之举也。宗子身陨,族无支庶,祖祀将湮父心催痛,故绝小宗以继之。若有支庶可继则不得以小宗后大宗也。子夏曰:族人以支子后大宗,适子不得后大宗。又曰:君子不夺人之宗,亦不可夺宗也。宗且不可夺,而况绝人之后乎。功令有独子不得出继之说,今不载,而为之变通其例云: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周亲,两厢情愿者,亦得承继两房宗祧;此即通典所谓以长子后大宗后,以其庶子还承其父之遗意也。又即孔子所言,凡殇与无后者,祭于宗子之家,当室之白,尊于东房之遗意也。惟独子兼祧两房者,有大宗,有非大宗例。又云凡独子两祧者,如系小宗,独子兼承长房大宗,则应于承祧父母丁夏三年,所生父母降服期年,其同属小宗。而以独子兼祧,自应仍以所生为重,为其所生父母丁夏三年,于兼祧之父母,特服期年,期年内不得应试出仕,其平日考试报捐,仍填所生父母姓名,如此宗法私情两无遗憾,善之善者也。曰然则以长继长之说非,长房无子,次房不得有子之说亦非矣。曰:次世俗之陋说,不足寘辩者也。曰为人后者,父命之乎。曰然。孤子不为人后也。晋羊祜无子,抚兄子若子,及祜死丧之若父。武帝袭爵,执不从。曰为人后者,父命之,无父命而自为者,叛父也。曰若宗子死,而无支庶可继,可继之独子又无父命不将绝大宗乎。曰此则今制兼祧之说所以书善也。兼祧则不至绝其所生,而亦以延大宗之统,若所从者非大宗之重,又非绝无可继之人,则虽身当应继之序,苟无父命以临之而兼祧之说亦有所不行矣。曰应继之序何如,曰亦于宗法求之而已矣。子夏曰:同宗则可为之后古大宗而外又有四宗;曰继高之宗,曰继曾之宗,曰继祖之宗,曰继祢之宗。其序自近者始,如宗子无后,先求诸同父昆弟之子,无则及其同祖昆弟之子,无则及其同曾同高昆弟之子。今制云:先仅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及同姓为嗣,此其正也。曰若是何以处夫继爱继贤者也,曰继爱继贤亦无子者,不得已之至情,圣人之所不禁也。功今云:若应继之人,平日先有嫌隙,则于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德从其便。夫必应继之人有嫌隙而后可无嫌隙而出此,则亦例之所不许矣。曰继后则称嗣父为父。于所生宜何称,曰濮议或称亲,或称伯,皆非也,称亲何以别于所后也,称伯何以明其所生也。礼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宋高宗封孝宗之父为秀王,称曰太子本生父本生父即其父之谓也。国朝著令曰本生父,盖本诸此。曰然则死可称孝子乎,曰考成也。事礼成于宫祭礼成于庙。为人后者不称其父,而何考之可称,曰其礼若何,曰服降则礼亦降,受重他族,恩杀于所生。故为人后者,不为其父母稽颡也。曰子之所言有见于功令,有不见于于功令者,功令可得而备言乎,曰功令之义有三,一则准古以定制,一则称情以后宜,一则因变以设禁。曰昭穆相当,曰同父周亲,皆宗法也。曰子虽未娶而因出兵陈亡者,俱应为其子立后,此孔子所谓勿殇之义也。曰子婚而故,妇能孀守,或已聘未娶,女身守志俱应立后。此即从勿殇之义而推之者也。曰独子夭亡,而族中实无昭穆相当,可为其父立继者亦准为未婚之子立继,此即礼所谓臣不殇君,子不殇父之义也。此皆准古以定制者也。曰若养同宗之人为子,所养父母有亲生子及本生父母无子,愿还者听。曰子婚而故,若支属内实无昭穆相当之人,而其父又无别子者,应为其父立继待生孙以嗣,应为立后之子,此皆称情以从宜者也。曰若继子不得于所后,听其告官别立,其或择立贤能亲爱。若于昭穆伦序不失,不许宗族告争,并官司受理。曰凡乞养异姓义子,有情愿归宗者,不许将财产携回本宗。其收养三岁以下遗弃小儿,仍依律即从其姓,但不得以无子遂以为嗣。曰凡争产谋继,及扶同争继之房分,均不准其继嗣,应听宗族另行公议承立。此皆因变以设禁者也。曰如是宜无有争继者矣。何以与为人后者之纷纷也。射义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门人扬觯標覆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而出之。与为人后,谓强为人后者也。与为人后者有二,叛父之子也,择利之父也。无父命而谓他人父,觊觎财产而分子以继人,且一继再继,变诈百出,污辱无耻,篾祖悖宗,一族之螙,宗法之害也。吾族中他日傥有类此者乎。明有宪典,幽有鬼神,几见其不终于倾败者哉。 咸丰九年(1859)冬月。昆田撰。 |
字辈派语 |
咸丰九年(1859年)十月十八日,13世祖吴昆田,将16世及以下辈分用字为:16引17延18融19骏20典21彝22法23则24功25绩26质27登28俨29恪30祗31翼。 |
姓氏典故 |
第一种解释:上古时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 第二种解释: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 第三种解释: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第四种解释: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 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