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 | 集锦 | 名册 | 影集 | 资料 | 内容 |
![]() |
|
|
![]() |
家谱派系: | 三槐堂 |
家谱堂号: | 换鹅堂 |
创建时间: | 2016-02-28 |
版主登录名: | wdao6603 |
开放状态: | 公开 |
浏览次数: | 107 |
总人数 (含配偶): | 5 |
总辈份: | 3 |
世号排序方法: | 指定辈份 |
男性人数 (含配偶): | 3 |
女性人数 (含配偶): | 2 |
在世人数 (含配偶): | 0 |
辞世人数 (含配偶): | 5 |
最老成员生日: | 1402年01月1日 |
最新成员生日: | 1422年 |
家谱文选: | 2 |
抒怀留言: | 0 |
起源省份: | 山东 |
起源地名: | 宁津县王家营伍庄 |
第一继承人: | wdao6603@163.com |
第二继承人: | |
亲友链接: | Zl9wdWJsaWNfMTMxMTkuaHRtbA== |
![]() |
先祖名讳思礼,字为祧宗,敕授登仕郎之职(县文官副职),早逝,生三子,长子、三子名失考,次子讳名德玉,明朝初年,因淄川水灾,自山东省乐安县(现东营市广饶,笔误抄写洛安县)西关外绒线王家庄迁出,同村齐姓表亲一同迁往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城北三十里的刘家营伍村西立村起名王家营伍村,时有眼疾封氏祖母带三子及孙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形成“老四门”德玉前妻刘氏与续妻马氏“少四门”,三世祖讳名进和青,为“少四门”,“老四门”名已失考,现王家营伍庄有老少四门之分。 因生活所迫,其子孙分散迁居多地,有就近迁居王家壕村;有过继姨母自王家壕村迁居艾庄村附近的后王村,有“艾王一家”之说;“少四门”中一支五世祖讳名堂,因置田产迁居西三十里漳卫新河南岸姚家口附近立村王家庄村,王家庄村至十三世约于十八世纪初,因战乱蝗灾旱灾,又迁居低洼地势东北十里河北省东光县秦村镇林桥村,约十九世纪初自林桥迁居村西王茂村;东北三十里大单镇穆庄村;东北四十里南皮县王寺镇西葛庄村、王寺村等等。 清朝光绪祖人续修家谱定为广饶王氏为“三槐堂”号,也为“换鹅堂”号,王家营伍庄现有祖坟多座,皆为广饶换鹅堂祖人墓地。经族人王家营伍庄十八世孙王成文、二十三世孙王炳栋等多人多次追根溯源,现山东省广饶县西关外西街办事处十七村原名即为绒线王家庄,王氏始祖王宿,自河南省夏邑县会亭镇会亭村迁出,有“房近肖门”之说,十七村有肖姓家谱与王氏同迁于河南夏邑记载,二世王思准,另有一支王氏外迁,与王家营伍庄王氏始祖名思礼有同辈起名之可能,又有“齐、王表亲同住一村,齐武王文”之说,与齐、王两姓同迁居王家营伍庄原是表亲并非不合情理,十七村王氏人指点附近有王家古井,即为绒线王家庄遗址。同时在广饶东南十公里,有贾王庄,据山东省地名志记载,明洪武年间迁入王姓,现贾王村原是贾庄和绒线王家庄,因水灾两村合并,有村民南迁立村后贾庄、中贾庄、前贾庄。事实如何有待有识之仕考证。 |
![]() |
清、桥、炳、池,鉴。 浚,茂,灯,增,铭。 津,榕,焕,培,铎。 汉,楼,煜,壇,锟。 |
![]() |
第一种解释: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第二种解释: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第三种解释: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第五种解释: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