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谱-三槐堂刘家峪王氏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海曲三槐堂
创建时间:  2016-04-27
版主登录名:  sdjxwgh
开放状态:  公开
浏览次数:  157
 
总人数 (含配偶):  238
总辈份:  27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143
女性人数 (含配偶):  95
 
在世人数 (含配偶):  170
辞世人数 (含配偶):  68
 
最老成员生日: 
最新成员生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山东
起源地名:  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第一继承人: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MTM2MTEuaHRtbA==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谱序

生而有宗,死而有谱,据谱之所传即千百余祀,代代而不可忘也。观谱字昭然,可为后世之明鉴也。
近逢盛世,修史撰谱已成风气。考虑我支族人本就分住莒县、岚山区两地,又有外迁族人分布山东、黑龙江、吉林、天津、重庆等省市的多个大中城市,难以加强联系,有的几乎失去联系,本族谱没有详细记载,常人也难以看到世系谱谍。适逢海曲三槐堂王氏九修族谱,我们自筹资金着手修撰五世分支长支世系谱,分发本支族人。
常言道“水有源头木有根,人有亲族勿忘本”。
为此,我们去日照涛雒,并与王治林看林人的后辈王振堂兄弟联系,共同认证了我族王家老林在涛雒西门外王治林,祖上从涛雒搬到刘家峪。后来,我们又到山东省图书馆、莒县图书馆、查谱阅档,到东海、涛雒等有关单位寻根问祖,特别是我们从海曲三槐堂王氏族谱九修编委会王福平处拜读了七修、八修《王氏宗谱》,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基本理清了我族谱系及关键大事史实,为修谱创造了条件。
我们修撰家谱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倡导孝行,推广仁爱、弘扬先祖忠厚之遗德,继承先祖创业艰辛之精神。通过查谱阅档,寻找历史佐证。查证并修撰本支姓氏源流,迁徙源流,记载流源,分支、分布、字辈,严格修正,正本清源,终于成谱,以传后世。
由于流离,文革等种种原因,族人中不少世系不清,字辈随意,起名、用字较乱。此次只有通权达变,且按现名入谱。
五世长支族谱告复,我支族人未竟之志终于实现惟望后昆切记木本水源之义,敦宗睦族,继志续事,踵事增修,了却吾人素愿。
白壁微瑕,而瑕不掩瑜。此次修谱,纵漏难免,但先祖的遗志再现,遗愿再展,我王氏族谱日臻园满,列祖列宗可含笑九泉,吾王氏家族后继有人且自强不息,传之子孙无穷匮也。

编谱组:王从吉王寿峰王寿春
撰谱人:王守信

2016年5月





谱论

毛泽东论家谱
家庭和宗室同是人生的两个支撑点,有家才有族,有族才有人的共同体和国家。只有全家人的和睦敦睦,家庭才有畅旺;只有全体族人的齐心协力,家庭才能昌隆,像毛姓如许华夏最古老的氏族,才能经千百年而不绝;只有各族人民的配合奋斗,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研究历史不结合实际不行。研究近代史不去搞村史,家史等于放屁。研究古代史也要符合实际,也离不开挖掘、考古。
——毛泽东1964年9月与毛远新的谈话,
载于《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年11月331页

周恩来论家谱
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周恩来在全国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上
与淮安代表团座谈时的讲话

李世民论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朱熹论谱
原文:古者大家小族之法圣人所以叙天伦敦教本也而谱牒尤宗其法。
译文:过去有聚大家庭和小族集居的习惯,这是便于建立家庭深厚的血统情感;而谱牒的作用,是进一步推进和加深这一血统的联系。





祖先像、遗像、图片
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
本房祖先像。


目录

一、卂例及说明
二、王氏家谱概述
三、碑文
四、坟茔——墓地、坟向、祖坟
及各支派墓地分布地理方位
五、世系谱总表
六、家风、家训、家规
七、传记、家族名贤录
八、历届大学生登记表
九、外迁人员登记表
十、家族文献、杂记
十一附记、后记、留余录


卂例及说明

一、本次续谱从已知的先祖讳公士秀开始,共历十五代。
二、世系总表中,父母所生子女,男前女后,长者靠前,依序排列。
三、遵循父上子下,兄先弟后,失名记讳,缺嗣或养他姓或义男必注,寄养必注。
四、女姓(嫁出)所生子女只记录到其丈夫、子女姓名为止。
五、此次修谱处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对独生子女,女姓按男性继承人记录入谱。
六、世系表中所有外迁人员(不在莒县、岚山区的)详细记载户口所在地、住址、单位。
七、族中凡是县处级以上党政干部、事业单位正教授级职称,获地市级以上政府授予的技术、技能拔尖人才荣誉称号及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家,均编写小传入谱。
八、“耕读为业,忠厚传家”,对历届大学生详细登记入谱。
九、凡迁外地者,死后葬在外地者,埋某省、市、县、区,某地方位,详细记载。
十、本族繁衍后代,务必统一班辈。现行的:增、吉、祥、庆、有、余、后,于下次修谱确定后续班辈。



王氏家谱概述

一、渊源
吾王氏,由周灵王太子晋封于王国而得姓,贵于秦,隆于汉,盛于两晋。
太子晋十五世孙王蠋生二子:王匡、王稽,王匡徒沛郡。王陵为王匡之后,西汉惠帝时任右丞相,为东海王氏祖。
汉袞帝建平元年(前16年),社会动荡不安,王陵五世孙王定之子王尊(曾任东海郡太守),举家迁到东海郡,隐居该郡云台山麓当路村(今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史载1369年,在10年内战中失败的武士和一部分浪人、商人得到西南部一些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驾驶海船进行武装掠夺。当路村近海临港美丽富饶,成了掠夺之地。因不堪倭寇侵扰,王氏兄弟七人携妻室儿女自当路海口乘船外逃,至日照夹仓口(今涛雒)停船登陆,行至七老岭,人生地昧,生活无着,在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危难之时,经众议,七家当此分手,各觅生计。兄弟七人将母亲遗物——一件棉袄撕破,各藏一块,相约为日后子孙们相见认宗信物,一步三回头,满含热泪四散而去,各谋出路。长房、四房迁莒境,六房迁沂州,王房迁安邱,二房迁诸城,五房不知去向,唯七房(号称老七支)王仙留居涛雒。兄弟七人从此失散。失散后住涛雒一族,便尊立七公王仙为一世祖,在现今山东省日照和省内外各地繁衍生息,至今已近770年的历史。
八修《海曲三槐堂王氏家谱》王氏家乘叙:涛雒一族原籍东海镇总兵后裔,肆当炉村即凤凰村人户,嫡庶兄弟七人:师、谷、昭、庆、传、乐、仙避红军之难,收船涛口登岸,失散时在大宋淳祐四年,长房、四房迁莒境、六房徒居沂州、三房徒居安邱、二房徒居诸城、五房不知居址,我祖七公土著涛雒,于至元二年修立祠堂,建设天济庙入灶房籍,略述来历,存注谱法,以示后人云尔。
海曲三槐堂王氏是三槐堂王氏的一个支属,迁徒源流,历史久远。记述虽有小不同,但主要史实清楚大相同,至于当路村,荡芦村、当炉村、凤凰村、东海十八村也就无需深究。
七兄弟失散后,王仙留居涛雒,时值元朝统治时期,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战争灾荒、瘟疫不断,王仙以下三世(贵、文、德立)单传,几乎绝嗣,第四世德立生有二子(五世)长讳穆、次讳秩。穆生二子,长讳建令、次讳建时;秩生四子,长讳琏、次讳璲、三讳琎、四讳瑚。约到明朝洪武年间,王氏家族家道已小康,涛雒有“先有丁葛二宅,后有王宋两家”也就在此时。五世叔兄弟六人,在涛雒西门外治下林地,将谱序及以上五世名讳刻石立碑于祖茔。
至明正正统四年(公元1493年)由王仙(以下只称世)八世孙应骏等发现石碑在外,遭日晒雨淋,易造成文残字缺,不如立谱付梓,分散保存,让其代代流传,遂将家乘命名为《海曲王氏宗谱》(此谱对东海而言,又是支谱)。自此分支,叔兄弟六人:建令、建时、琏、璲、琎、瑚为六支。以后几次续谱,皆以这六支统之。后经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二修,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三修,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四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五修,清光绪廿年(公元1894年)六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七修,民国廿六年(公元1937年)八修。内分八卷,1522页。第一卷为王氏祖茔图和后裔所居村庄目录、谱序、记、跋、志、谱例、谱规等十六篇文献。以下七卷均为世系表。从谱例中看出,海曲王氏宗谱在十五世以前,辈序用字随意,自十五世渐处统一,长支长多用“嗣”字,长支二多用“希”字,后四支多随长支二命名。自道光十二年,第五次修谱时,由十六世恩绂、河清、者试等择订。自十七世起排定辈序为“连守兆安平,治中封和公”,到民国廿六年八修宗谱,十七世毓菘等认为“治中封和公”不符合共和国体,从廿世:安,廿一世:平起,将“治中封和公”五字去掉,另择八字,排成新辈序为“安平均贵培,从允盛朝隆”。曲于南庄和小海人丁兴旺,此次续谱时他们早已起名,将“平、均、贵”三辈排成“振、纪(治)、世”,故在南庄和小海振同平,纪同均,贵同世三字通用。
我刘家山谷王氏一族因长期与世族远离,几次修谱都未入谱,辈序各支自行其是。
自十八世起,总谱:“守兆安平均贵培从允盛朝隆”,而我支是继、(单字)、清、殿、文、从、寿、增、吉、祥、庆,海曲三槐堂九修族谱后,我支辈序将归宗。
清朝末年,十三世祖,王永德之子王士秀,从涛雒徒莒、仆居马亓山下的柳子峪。因村前浔河岸当时遍布柳树,地处山峪,取名柳子峪。后嫌此名不雅,改名刘家峪,历史上先后有宋、马、刘、王、于、贾、徐、鲁、曹氏等迁入此村居住,成为中楼公社第一大村。后宋、马、刘三姓迁出。现于姓清初于今刘家官庄镇于家庄村迁此。贾氏清代自今城阳镇东关街迁入。徐氏清末自今莒南涝坡城子村迁此。曹氏于清末从今莒南县大坝乡曹崖村迁来安家落户。
1959年陡山水库竣工,刘家峪全村搬迁。刘家峪王氏五世分支长支长部分先迁原村后岭称石屋子后,归刘家峪村。后于1968年随刘家峪的85户,375人迁往店子公社,取名卫东大队,现名刘店村。王氏五世分支长支大部于1959年迁浔河东岸,翟姑山阳,马鬓山之阴,名曰幸福村。
我族早年族修家谱对十五、十六、十七世记失讳,传说因与王用利兄弟三人中老三的婚姻有关,老三在淄博上学时结识大户女同学,不顾女家反对,双双出走,惹怒女家买通官府予以追捕。家里兄弟怕被影响牵连,也多隐名,不提旧事。因此,编谱三辈未记。传老三隐居青州王坟村人丁兴旺,多有名人、待查。
二、分支
王仙之后人自二世至四世几为单传。四世祖王德立五世上育有三子:长公王穆,二公王秩,三公(失讳),自此分为三支。长支王穆在六世上又有两个分支,分别为:长支长王建令(其部分后人自八世起由涛雒迁居小海、沈马庄、岚山头、石梁头等村);长支二王建时(自八世起部分后人迁居南庄、黄桐、东潘家村、王家海、芳泉、东王家村、王家楼、沙岭子、南楼子等村)。
二支王秩六世有四个分支,分别为:二支长王琏(自九世起部分后人迁居营子、石桥等村);二支二王璲(自六世起部分后人迁居王家楼、博兴县兴复庄等地);二支三王琎(自八世起部分后人迁居即墨);二支四王瑚(自八世起部分后人迁居石桥、赣榆王家庄等地)。
三支(三公失讳,于明时从涛雒迁居距日照城西北60里的户岭村,该村于1947年五莲县建县后划归五莲县,六世有六个分支,分别为:三支长(长公失讳,自九世起后人由户岭迁居日照县南王家村);三支二王君礼(自九世起部分后人迁居日照县王家庄,该村因1959年修日照水库分别搬迁到周围的十几个村及外省各地);三支三(三公失讳,自七世起部分后人迁居王世疃的福前村,该村于1947年划归五莲县);三支四、三支五、三至六,后人皆于六世后失考,去向不明。现在,三支族人家谱上流传下来的只记载有三支长、三支二、三支三。
三、分布
从家谱记载的总体情况来看,海曲王氏王仙一族,现今,仅日照市及其周边就涉及到330多个村庄(不包括闯关东等外迁者),全部人口估计大约在10万人左右,具体人数一时还难以统计。我刘家峪王氏一族支属长支长,现住日照市岚山区中楼镇刘家峪、辛家庄、幸福村、富食岭、莒县店子镇刘店村。
我族长支长分布另有70多个村,主要分布在:
东港区(26个村)涛雒镇涛雒、小海、西石梁头(石梁头一一括号内宋体字村庄名为老谱名,下同)、曹家村、栈子、李家营子(李家营)、李家村、官庄(丁家官庄)、上元、营子(下营子)、朝阳村(黑七子);南湖镇沈马庄;两城镇两城、青岗沟(青干沟);三庄镇王家寨、大沈马庄(沈马庄)、湖西头;陈疃镇水陈坡(水西坡)、沈疃;西湖镇子沟(鞍子沟)、张古庄;日照街道东关、许家楼;城里、城里宅后河山镇郭家庄(王禄平提供)。
岚山区(16个村)岚山头街道岚山二村;高兴镇怀古村、六合村蓁子崖、六合村北家沟(白家沟)、杨家庄、向阳、六合村王家岭(本村均伟提报);虎山镇秦家结庄;巨峰镇巨峰一村、南石桥;安东卫街道北门外(北山)、竹园;碑廓镇楸齐园(楸树园)、山西头(或莒县小店镇山西头);中楼镇(2013年初由莒县划归岚山区)刘家峪、马亓窑(马脐窑)、幸福村、富食岭、辛家庄。
莒县(17个村)小店镇山头渊、西辛河;龙山镇瓦楼(瓦陇);长岭镇小岭、东西匣石(霞石)、王家课庄;城里;峤山镇后店(鸡鹅店——鸡窝店);招贤镇招贤、岳家春生、东黄埠(黄埠庄);桑园镇大小井浴(井浴);刘家官庄镇向阳村;寨里河镇周王庄(莒州州官庄)、老虎峪、下麻峪子、店子镇刘店村。
五莲县洪凝街道洪凝。
临沂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团林镇(团林镇于2010年由莒南县划归临沂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崖上、西唐家楼(现邱楼)
青岛胶州市鸭儿汪胶西镇南陡沟(小海村支谱记载)。
登州南马道
临沂市沂水县许家湖镇丰泰湖。
江苏赣榆县柘汪镇东吴公村(蜈蚣村)、水路门(新城水门外)。


家风家训

一、家风:勤、俭、孝、和、恭、善
勤劳、节俭、孝顺、和睦、友善、忍让守法
耕读为业、忠厚传家
二、家训:
付出,福报就多;感恩,顺利就多;助人,贵人就多;抱怨,烦恼就多;知足,快乐就多;逃避,失败就多;分享,朋友就多;生气,疾病就多;贪婪,贫穷就多;施财,富贵就多;享福,痛苦越多;学习,智慧就多;慈悲,吉祥就多;忍辱,平安就多。

传记、家族我贤条

从海曲王氏家谱看,王氏家族奉公守法,耕读为业。随朝廷的兴而兴,随朝廷的衰而衰。明朝开国不久,洪武、永乐两朝称治,我王氏家族自世始,日渐兴盛,但时刻不忘勤俭、孝和恭、善的家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明史·王琎》王琎,自器之。日照涛雒人,博通经史,尤长于《春秋》酷爱金石与朴学,好书法。洪武未以贤能荐,授宁波知府。
自奉俭约,一日馔用鱼羹,王琎“若不忆,吾啖草根时耶”撤而埋之。王琎也被称为埋羹太守。
随父母耕作之余不废学业。其长兄王贯,文中明洪武丙子(1396年)科解元,仕至交趾布政使。司左参政,况兄王密仕至淮安府道。受兄影响博通经史,擅《春秋》二学,洪武未年因其贤德被举荐,授浙江宁波知府。
明末,清、康、乾盛世,我族更是人才辈出。仅长支就出了两位进士。王应凤,八世长支长王建令之孙,任巩昌府推官;王应星,八世长支二建时之孙;岁进士。王有才,十一世,长支长之孙,明万历戊戌科(1598年)贡生;王曰来,十三世,乾隆庚辰(1760年)科岁进士,敕授修职郎……。贡生、庠生多而不计。
到近代,海曲王氏家族,在政界有市、县级干部;在军只有师、团级干部,在文教、卫生、科技界任高级职称,享受政府津贴的大有人在,正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为国立功,为王氏宗族争光。

 字辈派语
自十八世起,总谱:“守兆安平均贵培从允盛朝隆”,而我支是继、(单字)、清、殿、文、从、寿、增、吉、祥、庆,海曲三槐堂九修族谱后,我支辈序将归宗。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第二种解释: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第三种解释: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第五种解释: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