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 | 集锦 | 名册 | 影集 | 资料 | 内容 |
![]() |
|
![]() |
![]() |
家谱派系: | (无) |
家谱堂号: | (无) |
创建时间: | 2025-07-27 |
版主登录名: | hhh130 |
开放状态: | 公开 |
浏览次数: | 0 |
总人数 (含配偶): | 66 |
总辈份: | 22 |
世号排序方法: | 自然辈份 |
男性人数 (含配偶): | 66 |
女性人数 (含配偶): | 0 |
在世人数 (含配偶): | 5 |
辞世人数 (含配偶): | 61 |
最老成员生日: | 1289年 |
最新成员生日: | 1289年 |
家谱文选: | 0 |
抒怀留言: | 0 |
起源省份: | 山东 |
起源地名: | 山东省济南府平原县里名冼墨溪 |
第一继承人: | |
第二继承人: | |
亲友链接: | Zl9wdWJsaWNfMTgxMjQuaHRtbA== |
![]() |
72世界胡氏通谱湘黔边区联合分谱卷四 江公系源流考 胡江公,字百川,原籍山东省济南府德州平原县里名冼墨溪人,元世祖已丑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初三日生,元仁宗已卯四年(1315年)乡试中科举,授济南府平原县知县。丙辰年(1316年)中进士,泰定甲子元年(1324年)受元朝泰定皇帝的委派,升任湖广沅州路总管府同知来沅州(今芷江)任职,为官四十载,作风正派,有德政。受到皇帝的赏识和当地百姓的赞扬。而后机构解组,又达晚之年,加之沅人留之,朝延赐予“世授皇恩”待遇,由此终生授禄(按当朝规定,一般官员卸任后都要解甲归田,失去俸禄)。由此便携家在沅城西街巷买房住下。元顺帝元统十六年丙申(1356年)正月二十四日殁。享年六十八岁。元推崇入祀官名祠。妣氏,王安人,元世祖戊子二十五年(1288年)八月初一日生;元顺帝戊子十四年(1348年)三月初十日殁。享年六十一岁。俱葬沅州城北郊外营盘园。生子二;仲祥、仲锦(庸中公系为仲礼)。 携家居留沅城后,因次子仲锦公由军功回山东原籍任平原县卫百户,子孙也世居济南。由其长子仲祥公(时任山西汾州府学教授)续衍,生子五,秉中、庸中、时中、城中、宏中。秉中公生子昱公、道公、宇公三个,直至翼公昌公解组还住江西街老宅,因隔河与官府往来不方便,即买宅居东街,东街房与花草溪房为大宗房。愿公世居河西黄甲街,恕公子孙居黄牯【牛塘湾,今芷江县岩桥乡水路田】,茂公传至十二世庸中公系世跃子从醇子来仪)过继给世勋为嗣孙,从醇也一同前往】,因世勋在四川岳池县任职,故举家居四川岳池县。汉公后居马田【今芷江县杨公庙乡马田村已建祠在沅城南街,此后又八世分房为小宗房。九世昌公为花草溪分房祖,翼公为东街分房祖,悊公长子先是居住江西街,葱公后解组归田,在东街买宅居住。悊公弃世,翼公分居东街,昌公分居江西街。 为便于管理,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考虑组建祠堂,撰修族谱,地点开始在芷江西街买一院落木房,但在后来因隔壁邻居失火被秧及鱼池而烧掉。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4月4日,在沅州北街购得张、胡二姓一块宅基地,坐东朝西共十二间,由栋昌城昌堪昌蓄昌国新国忠庆鸿方来等合资捐白银224两4钱,供修建祠堂之用。终于在道光戊成1838年10月20日上樑宗祠大院落成。时任沉州同知的洪都门生周世龙在江公墓前立神道碑赞云【略】。 江公后裔生在多事之秋,世道炎凉,生存举步维艰。由于兵荒马乱若干年,经历了朝廷争权夺势斗争、改朝换代斗争、兵变斗争,特别是明末清初甲中年间吴三桂的兵变南下,到后来的张先弼、王进才和马进忠匪乱,既抢窃又杀掳,当时沅城满城血光剑影,死伤无数,民不聊生,一片白色恐怖。江公系第十世世昊公【1585-1652】为保住两个儿子从凉、从高公不被土匪杀害,于乙西1645年带着老伴和俩儿随逃难人群西行逃难。昼伏夜行,不料长子从凉在路途中走失到处寻找而未找到,顿时嚎哭,捶胸伤心至极。由于世昊公年老体衰[60 岁]走至晃县波洲街,预料到若继续西寻,将会导致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为保独者苗,便在崇山峻岭森林密布的花草溪搭棚驻扎下来。后来打听到从凉公逃至云南省蒙化厅(今云南省魏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从此父子不再相见。气愤至极,毅然于顺治九年在花草溪避难草堂再次写下胡氏谱序,其内容表明了世昊公对旧社会财狼当道的愤慨。给老伴和从高公(15岁)安顿好以后,大大概是叶落归根思乡的缘故,又返回了沅州。于顺治壬辰1652 年3月12日在沅辞世,享年67岁。葬沅城北。妣黄氏,享51岁,葬波洲沙坪。 世昊公返沅后,将被土匪洗窃过的颀公悊公遗留旧稿残片谱牒收集起来,为后来子孙后代修谱提供了可靠依据。直到清顺治九年【1652年】再度修谱时才得以完善,但还是残缺不全,有的无法界定世系。 由于江公世系后裔人口发展增多,特别是悊公后代的翼公、昌公、芥公、茂公、训公、华公派下人口猛增。从八世起,开始以居住地点划分为四大房,九世至十世又将东街房划分为东街和花草溪两大房,共划分为五大房。即将江西街划为老大房分房祖,后经匪乱洗窃基本无人;九世翼公派下作东街房分房祖;九世芥公派下作黄甲街房分房祖;九世诰公【华公】派下作牛塘湾【今芷江县岩桥乡水路田】分房祖:九世昌公派下世昊公从高公作花草溪分房祖。 由于人口不断发展,江公系又在沅州分划出两大支系,其字辈也各自组建祠堂议定,至今其人口分布居住为;秉中公支系有;新晃县花草溪凉水井、对溪、中院子、上院子、油榨冲、波洲村、瓦屋坡、田珑头下洞口、燕子岩、土公岭、小岔、老屋场、兴隆新村深恩塘、楠樵湾;芷江岩桥水路田牛塘湾、水宽乡、大洪山饭盆坳、洪江双溪、怀化市鹤城等;三穗县有长吉乡曾家寨;天柱县坪地的高车、牛头山、高酿镇甘洞;庸中公系有;新晃花草溪草坪、高对门、大土、梯子坎、瓦场坪、瓦屋坡;芷江县有杨公庙乡马田、木叶溪石板滩、千公牛;天柱县兰田镇柳溪村、镇远县江古乡寿斗村大田溪等;现两支共约3500人左右。早期迁入云南、四川、贵州的不计。 |
![]() |
江公系庸中公六十字派(辈) 十代世字起,从来大其之; 昌国庆桂兰,盛德启贤嗣; 安定声先定,平原择远施; 文明常克绍,广增洪禄长; 隆兴光辉显,和顺志万方; 仁厚子成秀,善继永为宜。 注:十代世字起,是指江公系庸中公后裔始议的字派为:单仲中单单,单单单单世,确切的说,世指单名,不是字辈,无字派可言。意思是从世字辈起才算是字派。 |
![]() |
第一种解释: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第二种解释: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第三种解释: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第四种解释: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回族中的胡姓取自祖辈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的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和胡姓的。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胡山……之后裔姓胡。《枣林杂组》:长安县儒学训导胡山……长安回人众多,而胡姓在明清间为大族。”再有,清代内务府的回回人喀尔迪克,后改姓胡,遂为胡姓回族的又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