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谱-海盐朱氏族谱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胥川祠堂
创建时间:  2011-06-03
版主登录名:  hynjzxf
开放状态:  公开
浏览次数:  1722
 
总人数 (含配偶):  113
总辈份:  36
世号排序方法:  指定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81
女性人数 (含配偶):  32
 
在世人数 (含配偶):  78
辞世人数 (含配偶):  35
 
最老成员生日:  0880年
最新成员生日:  1960年04月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浙江
起源地名:  海盐尚胥里
 
第一继承人: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MzYzOS5odG1s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朱氏先世系出吴郡(江苏),后一支迁安徽歙县,再迁江西婺源茶院,经有关专家考证,婺源茶院是朱瑰,小名古僚,字舜臣的居住地。朱瑰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于天福丁酉年(公元937年)离世,葬婺源县万安乡千秋里三都。唐天祜年间(公元904—907年),朱瑰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率兵三千防戍婺源,制置于茶院,巡辖婺源、浮梁、德兴、祁门4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天祜三年(公元906年),朱瑰受封宣、歙、池、平、苏、杭、饶、信八州观察史,于是举家迁婺源。其子孙也居于此,称婺源茶院朱氏,朱瑰为茶院朱氏始祖。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
考婺源朱氏,不愧为近古以来一门称盛的显赫宗族。婺源朱氏之所以在大多数谱牒上称婺源茶院朱氏,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完全由于被尊为婺源朱氏一世祖朱瑰的原因,朱瑰是在前任婺源制置汪武痛恨歙州刺史陶雅横征暴敛,进而组织“反叛”而被刺杀的情形下受命于危难,一方面要例行展开戍守防务,另一方面则要完成上任制置未竟的征赋繁务,即组织尽可能多的物质和赋税进贡朝庭,以制置之职巡辖婺源、浮梁、德兴、祁门四县,朱瑰作为一员武将心却很细,一方面同情老百姓的境遇,采用安抚的方法使老百姓平静下来并得以休养生息;一方面通过组织垦荒扩大种植面积、精选茶叶品种和探索管育技术等方法合理地征收赋税,深得百姓认同而被请留了下来,此后来婺源镇守的关西军兵也干脆在驻地香田垦荒种田,定居下来,并以香田稻谷飘香而闻名。适遇茶院机制在全国推行,盛产绿茶的婺源自然也在朝庭的瞩目中,况且早先又有茶圣陆羽“歙州茶出婺源山谷”的吆喝宣传,身为主政一方的朱瑰自然被授予了茶院的职衔,这也就是婺源朱氏一世祖朱瑰被尊为“制置茶院府君”最确切的依据。
元代元贞年间(1296年)远祖朱顺(婺源茶院府君十三世孙),字文禧,号勉轩,任嘉兴路海盐主薄,遂置家于城东闻琴桥侧(现为武原镇东门村5组),为尚胥里朱氏之海盐始迁祖。海盐尚胥里朱氏历经700多年,几经沧桑,现大多分布在武原镇城内外聚居,在县城的主要分布在闻琴桥(东门)、北大街、孟家弄、新桥路、朝圣桥西、朱家弄、寺西街,在城外的主要分布在尚胥里(原胥溪村)庙埭(原菜塘17组)、斜桥埭(原善新村10组)、长木桥(原汶桥村)等地,还有分布在于城、通元等乡镇的,并有迁往嘉兴新篁、平湖、衢州、扬州、上海、南京、北京、广州等地的同族朱姓不计其数。
尚胥里朱氏祖辈曾先后数次编修宗谱,第六世祖阅耕公朱琼首著《尚胥里朱氏支谱》, 第十四世祖子于公朱景肃一修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康熙庚申刻本。第十六世祖人英公朱世际二修于乾隆四年(1739年)为乾隆已未刻本。第十七世祖诤可公朱思谏三修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乾隆庚子刻本。第十九世祖虹舫公朱方增四修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为嘉庆丁卯刻本。第二十一世祖少虞公朱丙寿五修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光绪辛卯刻本(据第二十一世祖朱彭寿所著《安乐康平室随笔》中记载)。自1891年续修后,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空白有待填补。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我们这一支填补好。

茶院公第三十六世孙
勉轩公第二十四世孙 朱学范 辑纂后记
2010年夏

 字辈派语
(无)

 姓氏典故
朱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挟,是古帝颛项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 发展和演变:朱姓也有另外一个起源,是说帝舜时有一个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孙也以朱为姓。虽然这一支的时间比较早,但朱虎的后代却没有资料可以查证。

朱、庄、严三姓联宗:1970年,生活于台湾、香港的朱、庄、严三姓发起并完成联宗,编辑出版《朱庄严氏大族谱》。[15] 三姓得以联宗的历史因缘并不单一,而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庄、严二姓原姓“庄”,后因避讳而改姓“严”。郑樵《氏族略第六》避讳第八:“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等等。《朱庄严氏大族谱》转载《香港庄严宗亲总会会刊》中的《庄严氏族考》一文,作者严既澄,所述庄、严二姓渊源颇详,兹引如下:

庄、严二氏,均导源于春秋时代之楚国,原属芈氏。至春秋末叶,楚庄王之后裔,始有改称庄氏者,此亦我汉族古代以谥为氏之例。惟在楚庄王之前,宋国已先有庄氏之族,见于《左氏传》;其地区亦在今河南省之东南部,与楚国领土相毗连。宋国之庄氏苗裔不多,远不如楚国之一支。故今日回溯我族之起源,仍当以楚庄王之后裔为主,而以宋国之庄氏为旁支。当时楚国幅员甚广,至战国时代,且一跃而为七雄之一,与鲁省之齐国,同为新兴之秦之劲敌。由是庄氏之族人,亦随政治势力之扩张,而遍布于中原各地;惟仍以楚国本部所辖之豫、鄂、湘、桂,以及吴越两国之领土为宗支最繁。至东汉明帝时,以明帝名庄,乃讳庄为严,所有西、东汉严姓之著名人物,殆均为庄氏所改称。大抵两汉时通都大邑之中,当不复有以庄为姓者;惟山陬海隅、政令不及之处,或不免有一仍旧贯者。至晋、唐以后,恢复本姓者渐多,从此庄、严二氏遂并行于中国各地。

庄、严二姓以东汉明帝以前之庄姓,为二姓联宗的根据。因此,庄、严异姓联宗的性质,大致接近于本文第一节讨论的源于同一古姓的异姓联宗类型。

第二,朱与庄、严联宗的根据,源于赘婿关系。《朱庄严氏大族谱》载有《朱庄严三姓渊源》一文。此文原作者为庄氏龟洋十二世孙庄英玉,作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岩岭十九世孙庄顺安(序平)于1968年改写。移录如下:

夫始三郎庄公,号太平山老人,系唐黄门都监庄森公之第十三世孙也,父庄杉公,母苏氏;先世乃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人氏。值宋末元初,世景扰攘,屡遭兵燹;父祖避乱,侨居大埔县神前乡狮子口住焉。不幸年幼失怙,依伯松公教养。迨元至治二年(1322),公年廿七,未娶也。素谙勘舆之道,因游于霞漳靖邑永丰里龟洋社。有朱开山公者,邑首富也,一子早哀。公游来朱家看地有素,朱翁以公性行端悫,笃信忠义,甚器之,许以故男妇何氏,招婿入嗣,依以为老。公事双亲,犹生身父母;翁视东床,犹如己出。翁婿相得,一家圆融,乐莫大矣。何氏生二子,朱翁无嗣,公承业垂统。厥后建祠祭祀,配以必文、必华二孙,盖不忘所自也。而庄公特祠,不与朱翁同庙,礼也。自是朱嗣庄续,传统四百星霜,裔孙何止巨万,诚吾朱、庄不祧之祖也。

洎夫明清变革之际,皇明沦亡,国姓遭劫,族人唯恐罹祸,因而倚附于庄氏者众。及至局势大定,满清虽停止杀戮,惟代远族繁,子姓混淆不清,且鲜有再复朱氏本姓者,故而相议朱、庄不通婚姻,以示同气连枝之意也。

复考庄、严二氏联宗,其在汉以前原为一姓,以有嫌名之讳,遂成音义之分。氏虽各判,系本同源。昔者漆园作吏,庄周并称道家之祖;富春垂钓,严光独具高义之风。至若考亭世德,朱熹穷理道贯孔孟,皆我三姓先祖之光,抑亦后人之矩范也。

据此可知,朱、庄、严三氏得以联宗,是因为在元中期庄氏通过“招婿入嗣”的方式与朱氏发生了世系联系。[16] 根据元代制度,庄氏入赘属养老女婿性质,俗称“补代”,故所生子姓朱,在法律上属于朱姓后裔,即“朱嗣庄续”。[17] 因此,在朱氏聚居的地区,庄、朱二姓祖先分庙祭祀,庄氏不具正式祖先的地位,只是一个“特祠”,其目的是将庄氏世系与朱氏世系作并列的对照,以示父系血统渊源,是所谓“不忘所自”。清初朱氏子孙为避牵连,一时间有改姓庄氏的趋向。这一行为在世系关系上属于向庄(严)氏的“归宗”或“复姓”。由于年代久远,“子姓混淆不清”,改、避已意义不大,只能相约不通婚姻,以免世系过于混乱;最后,在朱、庄、严三姓间,构成了异姓联宗关系。这一解释,大致上说明了三姓联宗的历史渊源。

庄、严二姓联宗尚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朱、庄、严三姓联宗显然只是始三郎庄公后代所能接受的一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