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 | 集锦 | 名册 | 影集 | 资料 | 内容 |
![]() |
|
![]() |
![]() |
家谱派系: | (无) |
家谱堂号: | 三槐堂 |
创建时间: | 2013-10-02 |
版主登录名: | wxq |
开放状态: | 公开 |
浏览次数: | 253 |
总人数 (含配偶): | 26 |
总辈份: | 21 |
世号排序方法: | 自然辈份 |
男性人数 (含配偶): | 21 |
女性人数 (含配偶): | 5 |
在世人数 (含配偶): | 2 |
辞世人数 (含配偶): | 24 |
最老成员生日: | |
最新成员生日: | |
家谱文选: | 0 |
抒怀留言: | 0 |
起源省份: | 安徽 |
起源地名: | 安徽全椒 |
第一继承人: | |
第二继承人: | |
亲友链接: | Zl9wdWJsaWNfODAzOS5odG1s |
![]() |
警训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鄰以息争讼讲法律以儆愚顽 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 解讐忿以重身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案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 学科学以强家国创基業以奔安康爱祖国以御外患平天下以安其生 新增族训 居官廉洁,勤政爱民,刻苦钻研,尽忠职守,不准损害人民利益 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不准超越职业道德 举止文明,待人诚恳,言而有信,乐于助人,不准违背社会公德 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不准遗弃家庭美德 尊敬师长,努力学习,力求上进,戒骄戒躁,不准败坏家庭名声 取财有道,禁止赌博,禁止偷窃,禁止抢劫,不准违反法纪法规 严于律己,择友慎交,禁止淫逸,禁止斗殴,不准违反国家法律 热爱科学,积极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不准抛弃传统美德 |
![]() |
重修族谱篇 重考修谱总序 族有谱犹国有史。史以别善恶、寓褒贬,故春秋一书,孔子笔则笔,削则削,游世虽贤,一辞莫替,谱也如是。谱载人祖,犹明水有源,派于是出,犹木有本,枝叶于是生。寻其源,源则得,本则得。尊祖敬宗,联子姓,昭为昭,穆为穆,时代虽异,则本源不混。 溯我远祖黄帝,为中华子孙的人文共祖。溯我族受姓祖姬晋,为周灵王姬沁之太子,又名王子侨,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546年。生二子:长宗敬,次宗恭。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居并州太原城郊唐坂里,不久郁郁而终。今山西太原东建有晋祠。黄帝至太子晋总计为60世。 溯我三槐王氏,源自太原。太子晋数传至王翦仕秦,而后元开瑯琊,威继太原。其后,玉树瑶林,风轞著美于夷甫。在隋与唐,仲淹《太平上策》而留传古今。于宋世景叔,文武忠孝,庭置三槐,兆应三公。太子晋至三槐王氏肇始祖言公共计为56世。三槐王氏,源自太原,有下列名人撰谱为证。宋仁宗庆历三年,由王旦幼子王素撰谱序说:"灵王至子晋至宗敬数传至翦至贲至离至威数传至霸数传至王通至福祚数传至乾至言至彻至祜至懿,懿生三子曰睦曰谅曰贽。长子行万二讳永兴字孟和序名穆名王睦,淳化二年升授邑令,爱东阳永泰乡之谷溪口山水佳丽而卜居焉。"宋熙宁元年,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撰谱序说:"王祜至懿子睦序名穆,字孟和行万二,淳化二年仕东阳邑令,迁徙东阳永泰乡王家庄(今王宅村)是为之始祖。"宋宁宗嘉定庚辰岁由南宋宰相乔行简(东阳人)撰谱序说:"端生较晚而不获面,然晋国公祜,子懿且孙(王)睦(王)素,人之臣国之才,有史为证。"宋理宗淳祐甲辰岁,五品观察使刺史,太子中书舍人(王)梦德(约是新昌长潭人)撰谱序说:"宋晋国公王祜,谥文正王旦无不显官达贵,至中书舍人讳永兴字孟和庠名穆名王睦,任东阳邑令徙居永泰乡王家庄。"元惠宗至正二十年,由江南儒学提举,翰林院编修宋濂(金华人)撰谱序说:"东阳王宅王氏自邑令王穆(王睦)卜居累出官宦,其盛世已达三百又七十年矣,永泰族谱自汉王威为太原郡祖,越晋隋唐五代又十国,至宋王祜孙王睦,世系脉络清晰,虽受兵燹之灾亦重,然宗穆不紊,世代名人历历在目如指掌"。另江西︽吉水县志︾卷首都、坊、集部分记载第六都宏溪王氏为三槐王氏,特注明旧志记载为晋阳王氏,显示了三槐王氏之源。上述谱序所说,足可证明三槐王氏源自太原。 溯我族常德鼻祖德兴公,为三槐王氏之后裔。清光绪年间王庸敬考撰的《三槐王氏通谱》第六卷记载:"德兴,元朝人,为淮东廉访司佥事丁,生三子,福、寿、贵。"德兴公上至三槐王氏肇始祖言公世系,胳脉清晰,完整具体。然而,德兴公原籍纷说不一。德兴公长子福公(天宝公)支谱序载:"天宝公,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枫木十三都社坛堤王家塘人。"而德兴公次子寿公后裔王朝清于道光四年撰谱序说:"我祖德兴公置江右(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拖船埠大业树土地生人。德兴长子福,字梅安,号天宝。德兴公次子寿,字松安,号法宝,配胡氏,生子二辂、骥。骥公配傅氏,傅氏生于桃源县麻李山傅家溶宗列土地;又娶朱氏,生于贵州黄平西郊五里岗。生子二:正容、见容,不知谁妣所生。"上述两支谱序对德兴公祖籍地说法不一,让人疑问重重,因此走访了江西吉水、丰城两县,查阅了两县县志,没有找到上述两支谱序记载的地名。无奈之下,按道光四年谱序记载的"骥公妣朱氏,生于贵州黄平西郊五里岗"这一线索,找到了黄平西门城关三槐王氏族人,他们的族谱记载:"始祖德兴公,直隶滁州全椒人,从太祖起事历有战功,调拨虎贲卫左所百户,卒,柩归故里。其子法(姚)宝(保)代父职,随宋国公(冯胜)南征大小乖西等处,回还筑城古狼洞名兴隆卫,留守焉。后升千户卒,子信袭。信卒,子升袭。升卒,子骥袭。骥卒,子震袭。"然而,无巧不成书,贵州《黄平县志》也有相同的记载。查阅明泰昌版《全椒县志》可知,全椒宋属滁州,隶淮南东路,即淮东。元属滁州,隶扬州路。明洪武七年以滁州隶凤阳府,十四年属滁州仍隶凤阳府。此记载与清光绪年间王庸敬考撰的《三槐王氏通谱》记载"德兴公太祖汉公避居凤阳十二年。德兴公,元朝人,为淮东廉访司佥事丁"十分吻合,至此德兴公祖籍地一目然,即安徽凤阳。德兴公上至三槐王氏肇始祖言公世次总计为15世,德兴公下至辂公、骥公世次总计5世。德兴公祖籍安徽凤阳,居山东莘县。元朝为淮东廉访使佥事丁,居安徽滁州全椒县龙潭乡史家保栅涧村。内外忧虑,七年不茹荤酒,诸道交章,荐之其略曰:文足以黼黻皇献,孝足以羽翼治化。又曰:孝符会闵学绍朱程,后旌表其孝廉,崇祀莘县郷贤。因朱元璋1351年从濠、滁起兵反元,德兴公甲午(1354)年从军,乙未(1355)克复知州,渡江采石、太平、溧阳等,丙申(1356)克水寨陈友谅也,先营南台、镇江、广德,后守宣州,庚子(1360)接应龙江杀退陈寇,辛丑(1361)跟徐丞相(徐达)克复安庆、江西,癸 |
![]() |
第一种解释: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第二种解释: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第三种解释: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第五种解释: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