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 | 集锦 | 名册 | 影集 | 资料 | 内容 |
![]() |
|
![]() |
![]() |
家谱派系: | 彦成公14世祖纯公支谱 |
家谱堂号: | (无) |
创建时间: | 2014-02-04 |
版主登录名: | 邱兆波 |
开放状态: | 公开 |
浏览次数: | 590 |
总人数 (含配偶): | 340 |
总辈份: | 11 |
世号排序方法: | 指定辈份 |
男性人数 (含配偶): | 180 |
女性人数 (含配偶): | 160 |
在世人数 (含配偶): | 185 |
辞世人数 (含配偶): | 155 |
最老成员生日: | |
最新成员生日: | 2021年02月06日 |
家谱文选: | 0 |
抒怀留言: | 0 |
起源省份: | 山东 |
起源地名: | 高密市柴沟镇邱家大村 |
第一继承人: | |
第二继承人: | |
亲友链接: | Zl9wdWJsaWNfODY3MC5odG1s |
![]() |
炎帝是邱氏远祖,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号烈山氏,又称神农氏,为姜水(今岐水)一带的部落首领。姜尚是炎帝的后代,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吕太公、吕望、太公望。炎帝姜姓部落先后派生出吕、邱、许、谢、丁、赖等一百多个姓氏。姜太公(公元前1211年~公元前1072年)胸怀大志,博学多才,文韬武略,长于用兵,工于奇计,善于治国。辅助周文王治国,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功勋卓著,受封于齐,都营邱。太公三子穆公受封镇营邱,其裔孙为纪念先祖丰功伟绩,以地为姓,邱氏由此而来。故邱氏尊姜太公为太始祖,尊穆公为开姓始祖。目前广为流传穆公世系,记述繁衍世系情况,多以此为据。——(摘自网络) 余先世盖袒忠定,散籍江淮西东,元至正末播越山左,寄迹斟鄩,旋适东武之柴村,柴村是以有邱氏。至其移居则石牌坊也,分派则添人里也,而总为柴村之一脉。”——摘自《邱氏族谱序》,此文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邱潍远所撰。 上溯六百三十余年,始祖彦成、彦能、彦辉离寿光毕家庄,东迁来琅琊北鄙(今高密邱家大村),滋衍后裔已近二十五代。族人播越高密、诸城、安丘等县市及省内外诸地区。”——摘自《中华丘氏大宗谱山东高密、诸城分谱》,此文为2004年彦成公之二十世孙邱法荣所撰《谱考序》 |
![]() |
先祖留下的字辈派语(14—21世): 14 纯 15 耀 16 中 17 学, 18 衍 19 裕 20 家 21 昭。 公元1956年本支族人商定的字辈派语(22—41世): 22 温 23 恭 24 和 25 万 26 顺,27 存 28 仁 29 百 30 世 31 昌, 32 建 33 元 34 方 35 培 36 德,37 本 38 立 39 盛 40 道 41 生。 |
![]() |
第一种解释: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第二种解释: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第三种解释: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晋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