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谱-肥西王氏宗谱北份三房府公支下南波公派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爱槐堂
创建时间:  2014-03-05
版主登录名:  mhs
开放状态:  公开
浏览次数:  415
 
总人数 (含配偶):  84
总辈份:  5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43
女性人数 (含配偶):  41
 
在世人数 (含配偶):  58
辞世人数 (含配偶):  26
 
最老成员生日:  1918年
最新成员生日:  2006年07月01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江西
起源地名:  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谢塘锡铁岗
 
第一继承人:  2958047057@qq.com
第二继承人:  2048933251@qq.com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OTAyMi5odG1s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始祖文福公于明初自江西瓦屑坝由徽州婺源县迁庐郡内.至肥西姚家渡大河沿单传三代华山公生子二,长国初居有数载,次国祥移迁大蜀山西南首即将大公单传两代,礼寿公生子三,滋复移居王家岗此处编户名籍遂室家焉,大公家盛二公家福三公家德献之后择地而外迁肥西乡小蜀山东三十岗而我王家岗两分居焉。
乾隆年间建立祠宇创修谱牒,咸丰年兵旱迭遭宗祠炬焉宗谱失焉。光绪三十年修谱~~~~。
民国八年修谱~~~。谐公支下

王氏宗谱摘编
《王氏宗谱》中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份光绪丙午(1906年),北份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相继创修,距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一九四七年第二次合修家谱的谱稿和原有的大部分谱谍,经“文革”浩劫已不复存在。从幸存完好保存下来的几本谱中,通过老人们回忆,才整出此次编排较为完整的族谱。
续修编委会
2005年2月

由于历史原因,旧时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家族之间长期沓无信息,又因谱谍分修,造成字辈相差几代,混乱不清,堂名分立。为使事实与我们心中的良好愿望相符合,本次三修宗谱. 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一致提出,取“三槐”、’爱鹅”吉祥美好之意义,定堂名为“爱魄堂’’。南份“敦”与“申”字平辈:南、北、中三份”光” ”鸿”“广”字平辈,原字辈延用至 “润”、“恩”、“孝”之后,自廿四世裔起统绪绵延,全族启用新字辈:
继原宜祥 志学华章
诫善寿福 世泽永长
其十六个字,继原宜祥意思是继承祖先美德、事业,将--脉相传的三份合而为一。将门第清华、和顺安家、克己睦族、淳厚仁德之风俗发扬光大;志学华章谓敬承先泽,志向远大,亲师取友,严格遵守国法家规,以德育人,百年世业在读书作人;诚善寿福要求我们诚实守信, 积德为善,惜福延年;世泽永长指善为玉宝,心作良田,忌巧以诚处事做人,才能够祖泽长延,历久不衰。

以上内容相互联系接应,朗朗上口,隐退虚心好学、清高奇秀,世泽畅茂、绵延长久。其教育含义深刻,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示意族人互爱互敬,和睦相处。继承先辈事业,开阔视野,利用社会舒爽之自然环境,奋发向止,促进王氏家旅繁荣昌盛。
黄河源于积石至兖州分为八支,长江发源于岷山至寻阳分为九派, 宗族字派自始祖而下至子孙后代,原族人慎记,照派命名,世代相传,永以为例。
《王氏宗谱》续修编委会
2005年2月4日

抄录说明

2014年春节回在合肥登文家见到发来宗谱,欣喜至极,翻开观看,古体排版,印刷的纸张也极好,可惜看的不甚明了。回惠州后托登友邮寄来,12日到达,看了我支南波公派的备份图,想起父亲在世时说的亲戚们,思绪渐渐明朗和亲切,悠悠岁月,沧海桑田,感叹于2004年修谱的族人(多为年长者)付出的艰辛,唯欠缺没有采用电脑排版和现代文字排序方式,不便后人观考。于是有了想法,我查找网路有推荐家谱软件试用,将我北份三房公支下南波公派的族谱资料抄录电脑,以便核对和修改错漏之处。

 字辈派语
旧字辈排序如下:
南份:书立家登,光宗宏德,(润)玉瑞荣。 自(润)字后启用新字辈。
中份:祖德洪恩广,开传有(孝)贤,存仁修大道,锡福永安全。自(孝)字后启用新字辈。
北份:家金有汉,鸿登道仁,(恩)光广照,福寿为先。 自(恩)字后启用新字辈。
新字辈如下; 继原宜祥,志学华章,诚善寿福,世泽永长。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第二种解释: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第三种解释: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第五种解释: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