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谱-官伦朱氏家谱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思德堂
创建时间:  2016-04-30
版主登录名:  官伦朱家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367
 
总人数 (含配偶):  385
总辈份:  11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226
女性人数 (含配偶):  159
 
在世人数 (含配偶):  327
辞世人数 (含配偶):  58
 
最老成员生日: 
最新成员生日:  2016年02月24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江苏
起源地名:  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官伦村
 
第一继承人: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MTM2MjEuaHRtbA==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序 言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我官伦朱氏家族修谱之初衷。

朱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挟,是古帝颛项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朱姓也有另外一个起源,是说帝舜时有一个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孙也以朱为姓。虽然这一支的时间比较早,但朱虎的后代却没有资料可以查证。

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至于我辈祖先是由何处迁入,现已无处考证。又无老家谱考查,实为吾族之遗憾。

但是,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一百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朱世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现今已无可用字辈谱,修建家谱已迫在眉睫。为使官伦朱氏后裔情亲永续,世代相传,多年来族人一直商讨修谱事宜。由于修建谱困难重重,加之交通不便、通讯条件所限,信息交流不畅,修谱意志不坚定,随搁置而不了了之。

家谱不修,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这是朱氏族门人之共识——重修新谱刻不容缓。2016年4月,朱学旺、朱学范、朱菊香等人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老朱一家子”,群内人员达40多人,每天晚上都能集在一起进行沟通。受此启发,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不正是修家谱的最佳时期吗?

于是,下定决心,实施修谱之事。通过网络、电话与各位族人进行沟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和支持。由朱大松、朱学钊、朱学旺、朱学林、朱学范、朱乃盛(菊兵))等人收集相关资料,由朱学林统一整理编撰、电脑输入、打印成册。在无家谱考查的情况下,要收集大量资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在人世,资料收集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修谱之难可想而知。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众多、资料繁杂、整理编撰、电脑排版,工程之繁、任务之重,非参入者难以想象。在修谱过程中,朱氏各支族门,大力配合、并给予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从二零一六年四月至二零一七年三月,整整一年来,历尽艰辛,终成此谱,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安朱氏族人之心,实感欣慰。愿先祖神灵庇佑:朱氏家族安居乐业,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此书凝聚朱氏家族几辈人之心血,也必将成为后续家谱第一手珍贵资料。一旦丢失,不可复得,悔之晚矣。望持谱之人妥善保管,并郑重嘱托后辈代代相传,使朱氏族门亲情永续。

希望续修家谱能成为一种惯例,宜不超过30年续写一次。时间过长,会使很多信息遗忘,造成续谱困难。不明己之祖宗是谁,不知己之何来,不免上愧对列祖列宗,下贻笑于子孙后辈。朱氏有责任心之人士,都要把续写家谱看作己之责任——代代相传,方能使朱氏族门团结一心、情亲永续。

由于历时久远,涉及人员多、分布广,又无资料考证,加之部分人员已多年失去联系,存在纰漏之处恐在所难免。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朱学林
                                  二O一七年三月


                   朱子家训
                   [清]朱用纯
   《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昆山现有柏庐小学),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今天借来,作为我族后人齐家、修身的宗旨。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 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 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
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yong)飧(sun)不继,亦有馀欢;
国课早完,即囊(nang)橐(tuo)无馀,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徒非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有毒的不能吃;
犯法的不能做。





官伦朱家简史

官伦村原名叫官印天(又称作观音天),位于苏北兴化市戴南镇东北5公里处,地处泰州市、盐城市、南通市三个地级市(兴化、泰州、东台、海安四个县(市))的交界处,自古以来,一直是水乡,交通十分不便,经济比较落后。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各类中小企业逢勃发展以及公路网络的迅速形成,家乡的经济环境有了显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改变。

相传,我们的先祖兄弟二人逃荒至此,当时身边只剩下一蓝李子和一头猪仔,于是兄弟二人一人带着李子在雁周庄落户,一人带着猪仔在官印天落户,分别以李子和猪作为姓氏,这就是后来的雁周的佴姓和官印天的朱姓。

俗语说,官伦十人九朱,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是朱姓。目前官伦朱姓有如下几大支,一是朱增祥、增福、增禄、增荣,俗称新三房;二是增山、增喜、增太、增 利等,与上一支较近,一起俗称老三房;三是增学、增文、增旺、增厚增宜、增信等(与前二支也较近,为什么说是较近的,后面再作说明);四是增洪、大昌、大干、大富等、五是长华、长怀、长太等、六是朱贵、朱元等、七是应本、应明、应方(俗称十八房)等几大支。由于没有文字等记载,这几大支是否是同一先祖,已不得而知。目前本家谱是由前三支组成,并以第一支为主线。

据传,本支先祖鼎盛时期,是以目前的村中心一巷为中心,一家的面积就占当时整村的四分之一还多,如图所示。且巷子的南北两头都立有牌坊。主房位于图中的朱增宜附近,大松、大根这个地方当时是养牛场。

说起养牛场,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牛场有一口喂牛喝水的直径一米多的大水缸(现还存于朱大松院内),每天有伙计将水缸挑满水,以便夜间牛喝水。可是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缸内的水都没了,于是晚期着人看夜,发现夜里有两匹马(一金一银)来此喝水,每天如此。因此主人就设计想留下这对马,结果只留下下一匹银马,金马跑到了东七庄,被此庄刘家油坊收去。

相传,祖先在鼎盛时期(据推算,可能是本家谱的一世公、二世公时期),家财万贯,可是家中只生了五个姑娘,并无儿子,就从远房亲戚家过继了两个男孩过来,就是朱岸邦、朱岸喜二兄弟,这才有了现今的一大邦朱氏子孙。这五个姑娘在出嫁时的陪嫁是空前的,五个姑娘除正常的吃、用、穿、戴一应俱全外,每人还陪了一个风车位(这在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生产队才有一~二个风车的呀)。这还不算完,还给每位姑娘各陪了一个小金锤,专门用来吃核桃、瓜子用的。

后来有两位姑娘家失天火,烧的一无所有,回到朱家,并在朱家养老终生,最后葬在岸邦、岸喜两兄弟附近。

根据中心一巷两边房屋的分布情况以及故乡家产遗传分配的风俗习惯,主宅一般情况下是留给小儿的,不难得出家族的演变史,由些可以证明增学、增文、增旺、增厚增宜、增信等这一支与朱增祥、增福、增禄、增荣、大根、大山、大松、大生、大本、大春、大如这一支是一家。

现能知道的最早的祖先名字叫朱岸帮、朱岸喜,相传是永兴、永旺等的父辈,可根据现行永字辈的上辈都是单字来推测,明显不符。因些本家谱将这两位祖先列为老三房名下,而老三房以及上辈的具体名字和永兴、永旺的父亲的名字因不详而以朱一世公、朱二世公三房、朱四世公等名字代替。如因辈份排错,造成对祖不敬,还望祖先和后代们原谅。

现时朱家人丁兴旺,子孙遍布工、农、商、学、兵等各个领域,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高管、商业精英、个企老板等。工作、居住地遍布全国各地。

 字辈派语
永增大学,乃生智宝,先辈宏愿,守继传世。

 姓氏典故
朱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挟,是古帝颛项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 发展和演变:朱姓也有另外一个起源,是说帝舜时有一个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孙也以朱为姓。虽然这一支的时间比较早,但朱虎的后代却没有资料可以查证。

朱、庄、严三姓联宗:1970年,生活于台湾、香港的朱、庄、严三姓发起并完成联宗,编辑出版《朱庄严氏大族谱》。[15] 三姓得以联宗的历史因缘并不单一,而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庄、严二姓原姓“庄”,后因避讳而改姓“严”。郑樵《氏族略第六》避讳第八:“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等等。《朱庄严氏大族谱》转载《香港庄严宗亲总会会刊》中的《庄严氏族考》一文,作者严既澄,所述庄、严二姓渊源颇详,兹引如下:

庄、严二氏,均导源于春秋时代之楚国,原属芈氏。至春秋末叶,楚庄王之后裔,始有改称庄氏者,此亦我汉族古代以谥为氏之例。惟在楚庄王之前,宋国已先有庄氏之族,见于《左氏传》;其地区亦在今河南省之东南部,与楚国领土相毗连。宋国之庄氏苗裔不多,远不如楚国之一支。故今日回溯我族之起源,仍当以楚庄王之后裔为主,而以宋国之庄氏为旁支。当时楚国幅员甚广,至战国时代,且一跃而为七雄之一,与鲁省之齐国,同为新兴之秦之劲敌。由是庄氏之族人,亦随政治势力之扩张,而遍布于中原各地;惟仍以楚国本部所辖之豫、鄂、湘、桂,以及吴越两国之领土为宗支最繁。至东汉明帝时,以明帝名庄,乃讳庄为严,所有西、东汉严姓之著名人物,殆均为庄氏所改称。大抵两汉时通都大邑之中,当不复有以庄为姓者;惟山陬海隅、政令不及之处,或不免有一仍旧贯者。至晋、唐以后,恢复本姓者渐多,从此庄、严二氏遂并行于中国各地。

庄、严二姓以东汉明帝以前之庄姓,为二姓联宗的根据。因此,庄、严异姓联宗的性质,大致接近于本文第一节讨论的源于同一古姓的异姓联宗类型。

第二,朱与庄、严联宗的根据,源于赘婿关系。《朱庄严氏大族谱》载有《朱庄严三姓渊源》一文。此文原作者为庄氏龟洋十二世孙庄英玉,作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岩岭十九世孙庄顺安(序平)于1968年改写。移录如下:

夫始三郎庄公,号太平山老人,系唐黄门都监庄森公之第十三世孙也,父庄杉公,母苏氏;先世乃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人氏。值宋末元初,世景扰攘,屡遭兵燹;父祖避乱,侨居大埔县神前乡狮子口住焉。不幸年幼失怙,依伯松公教养。迨元至治二年(1322),公年廿七,未娶也。素谙勘舆之道,因游于霞漳靖邑永丰里龟洋社。有朱开山公者,邑首富也,一子早哀。公游来朱家看地有素,朱翁以公性行端悫,笃信忠义,甚器之,许以故男妇何氏,招婿入嗣,依以为老。公事双亲,犹生身父母;翁视东床,犹如己出。翁婿相得,一家圆融,乐莫大矣。何氏生二子,朱翁无嗣,公承业垂统。厥后建祠祭祀,配以必文、必华二孙,盖不忘所自也。而庄公特祠,不与朱翁同庙,礼也。自是朱嗣庄续,传统四百星霜,裔孙何止巨万,诚吾朱、庄不祧之祖也。

洎夫明清变革之际,皇明沦亡,国姓遭劫,族人唯恐罹祸,因而倚附于庄氏者众。及至局势大定,满清虽停止杀戮,惟代远族繁,子姓混淆不清,且鲜有再复朱氏本姓者,故而相议朱、庄不通婚姻,以示同气连枝之意也。

复考庄、严二氏联宗,其在汉以前原为一姓,以有嫌名之讳,遂成音义之分。氏虽各判,系本同源。昔者漆园作吏,庄周并称道家之祖;富春垂钓,严光独具高义之风。至若考亭世德,朱熹穷理道贯孔孟,皆我三姓先祖之光,抑亦后人之矩范也。

据此可知,朱、庄、严三氏得以联宗,是因为在元中期庄氏通过“招婿入嗣”的方式与朱氏发生了世系联系。[16] 根据元代制度,庄氏入赘属养老女婿性质,俗称“补代”,故所生子姓朱,在法律上属于朱姓后裔,即“朱嗣庄续”。[17] 因此,在朱氏聚居的地区,庄、朱二姓祖先分庙祭祀,庄氏不具正式祖先的地位,只是一个“特祠”,其目的是将庄氏世系与朱氏世系作并列的对照,以示父系血统渊源,是所谓“不忘所自”。清初朱氏子孙为避牵连,一时间有改姓庄氏的趋向。这一行为在世系关系上属于向庄(严)氏的“归宗”或“复姓”。由于年代久远,“子姓混淆不清”,改、避已意义不大,只能相约不通婚姻,以免世系过于混乱;最后,在朱、庄、严三姓间,构成了异姓联宗关系。这一解释,大致上说明了三姓联宗的历史渊源。

庄、严二姓联宗尚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朱、庄、严三姓联宗显然只是始三郎庄公后代所能接受的一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