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谱-母塘陈氏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义门
家谱堂号:  颍川堂
创建时间:  2019-02-03
版主登录名:  zmchen01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0
 
总人数 (含配偶):  366
总辈份:  24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192
女性人数 (含配偶):  174
 
在世人数 (含配偶):  264
辞世人数 (含配偶):  102
 
最老成员生日: 
最新成员生日:  2020年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江西
起源地名:  东安
 
第一继承人: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MTYzMTMuaHRtbA==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陈氏源流概序
陈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古老而繁盛的氏族,在全国三千多个姓氏中居第五位,排在李王张刘之后。陈氏受姓,始于周初,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侯爵,其后世遂以国为氏,姓陈,其远祖可追溯到黄帝。
陈氏母塘自然村世脉衍生简图
黄帝世系一舜帝世系一陈国世系一
户牖世系一瑕丘世系一颖川世系一
长城(陈朝)世系一义门世系一
高安世系一东安世系一母塘自然村世系
(一)黄帝世系
黄帝是陈姓人的血缘始祖,也是华夏民族(汉族)公认的祖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在4700年前的原始社会父系氏族部落少典国国君,号有熊氏,娶有峤氏之女附宝,生黄帝于轩辕(今河南新郑县西北)之丘,故名轩辕;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今陕西岐山),更以姬为姓;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黄帝初,诸侯相互侵战,而炎帝神农氏榆罔暴虐百姓,日渐衰微,无力平定天下。于是黄帝修德振兵,度四方,艺五谷,抚万民,擒杀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继又与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诸侯遂尊黄帝为天子。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土德代榆罔为王,土生万物而主黄色,故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黄帝至舜,共传九世,谓“黄帝世系”。
(二)舜帝世系
舜帝是陈姓人的血缘亲祖,据《史记五帝本纪》及《陈杞世家》载,黄帝九世孙虞舜,以孝闻世,四岳推举,继尧为帝。在为帝之前,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水,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姓妫。舜做了尧帝的女婿后,逐步成为炎黄和东夷部落大联盟的首领,两个部落的图腾合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相传至今的龙凤呈祥的图腾。舜帝代理首领政务十一年,在位三十九年,后禅位于禹。禹封舜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自舜帝至妫满,共传34代,谓“舜帝世系”。
(三)陈国世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为感舜德,封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侯爵,奉守舜祀,以备三恪。其子孙遂以国为氏,即姓陈。因此,古史上有“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的记载。妫满去世,谥号陈胡公,是陈氏得姓的开宗始祖。其长子陈犀继位,是为申公。申公去世,其弟陈臬羊继位,是为相公。相公去世,申公之子陈突继位,是为孝公。孝公去世,其子陈圉继位,是为慎公。后传至湣公陈越,于公元前479年为楚所并,共传二十世,二十六君,历时568年,谓“陈国世系”。
(四)户牖世系
楚灭陈时,陈湣公次子陈全温避难奔晋,长子陈剑隐居阳武(今河南原阳县)户牖乡,改名衍。衍之十世孙陈平,先为西汉刘邦六出奇谋而兴汉朝,后为汉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丞相,封曲逆侯,因而光耀天下。陈衍至陈与京,共传十四世,谓“户牖世系”。
(五)瑕坵世系
陈与京于汉宣帝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官拜员外郎,长于谋略有胆识,助汉宣帝诛权贵,声名大振。生子陈考,仕汉宣帝为御史大夫。其父与汉宣帝于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相继去世。汉元帝二年,权贵复辟,丞相石显上疏复议先朝臣子功罪,将其父与京之过罪及于考,考遭收捕,家计因之一空,幸免逃脱,携家隐居山阳(今山东滋阳县)瑕坵庄。考子陈汤,为著名将帅,因抗匈奴有功封关内侯。汤传六世至陈翔,为御史中丞。陈考至陈翔,共传八世,谓“瑕坵世系”。
(六)颍川世系
陈翔子陈实,字仲弓,汉桓帝时为太丘长,因党锢之祸自请入囚,遇赦后,三公每缺必召之,实不受而退隐于颍川长葛县古桥乡陈故村。陈实平心率物,乡人有争讼,则求判正。众皆曰:“宁为刑罚所加,勿为陈君所短”。因义释夜窃者,而出“梁上君子”之典故。曾携子孙访荀淑,同游许昌西湖,感德星聚奎,汉灵帝遂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陈实84岁卒,后被追封为颍川侯。陈实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尤其是长子纪(元方),四子谌(季方),与陈实合称“三君”,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陈堪的玄孙匡,于西晋建兴四年(316)渡江南迁,定居曲阿(江苏丹阳)新丰湖。自陈实至陈匡,共传六世,谓“颍川世系”。
(七)长城世系
陈匡子陈达,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曾作为丞相的属员历太子洗马,出任长城令,悦其山水,遂定居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下若里。曾预言:“此地山水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吾子孙必逢斯运。”果如所言,陈达十一世孙文赞,生三子:谈先、霸先、休先。霸先于公元557年建立陈朝,为陈武帝。谈先生二子:长子陈蒨,为陈文帝。次子陈顼,为陈宣帝。陈宣帝生四十二子,长子叔宝,为陈后主,祯明三年(589)被隋所并。陈宣帝第六子叔明,太建五年(573)封为宜都王。自陈达迁长城至陈朝被隋并,共传十三世,历时273年,谓“长城世系”或谓“陈朝世系”。
(八)义门世系
陈叔明(555—618),太建五年(573)封宜都王,授宣惠将军,历任中东郎将、东扬州剌史,升迁轻骑将军、卫尉卿。陈后主时为侍中、翊右将军、晋号安右将军。入隋为鸿胪少卿。叔明长子志高,隋时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司马。志高子陈才,唐会稽郡司马。陈才长子蕴珪,官晋陵郡司功参军,后居浙江金华,啸傲山林,隐居自乐。蕴珪生二子,长子兼、次子旺。陈兼,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翰林学士,官至右补阙,赠秘书少监。陈旺因其兄陈兼初官江州(今江西九江),由全华随迁而至,后陈兼迁官别任,陈旺于开元十九年(731)占籍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德安县车桥乡义门陈村),开基创业。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蓝,蓝生青,青生六子,继而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世代相传,以孝义传家,同居共炊330余年,聚族3900余人,历朝旌奖为义门。到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义门五世先祖被追授国公爵,并敕建五祖祠祭祀。
陈兼之三子陈京,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进士,太常博士、集贤殿学士,官至给事中、秘书少监。陈京无子,以从子陈褒为嗣,褒至盐官令。褒生陈瓖,任临海令,后避难泉州仙游乡。瓖生五子,唯五子伯宣(824—890)有文史才,初游庐山隐居,后易地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后称义门铺)。唐僖宗乾符二年黄巢起义,乾符四年(877)六月,因柳彦璋袭陷江州(九江),大肆剽掠(见《资治通鉴》卷二五三),为避兵乱,伯宣举家迁德安,与陈旺后人“合族同处”。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始得旌表“义门陈氏”。由于伯宣为获旌义门有功,人称“义门获旌”之显祖,被视为义门代表人物,散见于史书。
自陈叔明于太建五年(573)封为宜都王,至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分庄辈延赏、延矩、彦成止,共传十五世,历时490年,谓“义门世系”。义门始分291庄,分迁于十六省、七十二州县,发展至今日,已是千百万义门人遍布天下。
(九)高安世系
陈延矩,宜都王陈叔明十五世孙,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为泰州府判。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八月十五日寅时殁,寿64岁,义门分庄时已去世四十年,敕封知成郎,赐名冕。由子辈代分江西瑞州(时称筠州,今高安市大成镇赤土村)大田庄。生三子:倜、傥、偓,在义门分庄前,于景祐元年(1034)随叔父陈延赏(时延赏牧筠州)及延赏的四个儿子:值、俊、僖、杰等兄弟七人在筠州府任职而居筠州,为七大房。其后,倜居大田庄,傥居高安市椒房里六甲庄,偓长子继袭居陵和、次子继褒居湖上。七房人发展至今已有三万余人(不含外迁人数),分布于高安市24个乡镇,201个村庄。
陈延矩十世孙陈冕,迁居马岭凰山(今高安市独城乡三皇村)。生二子:斗南、斗北。斗南生四子:伸之、珏之、秉之、千之。千之生三子:仲衍、仲德、仲征。仲德迁居江西德安县樟浦。仲征迁居江西泰和县丛山村,生子鸿基。陈延矩至鸿基,共传十四代,谓“高安世系”。
(十)东安世系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陈友谅拥军百万连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数省。至正二十年(1360)在采石称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立都江州(今九江)。至正二十三年(1363),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发动鄱阳湖大战,兵败中流矢身亡。朱元璋为报复陈姓人,血洗义门陈氏故居,屠杀分迁江西各地的义门陈氏。陈鸿基为避难,携家隐居湖南永州府东邑宣上乡山底铺山复田(今湖南省东安县山口铺乡大夫村),创基立业,垂浴后昆,谓“东安世系”。
摘自《义门陈氏宗谱》
(十一)母塘世系
吾祖百四,又名玉贞,又字节森,共妣四氏,林罗雷邓,育子十一,子孙兴继,瓜绵椒衍.是闾日充,遐迩析迁.或祁阳、或武冈、或广西、或川黔.千五千四,还有千三,留守桑梓,山里铺焉.仨共生育,十六子也.大复庙前,三蓝桥旁,一兜衍生十六樟,寓此千后十六房.遂成景观,“丛樟庆衍”.
万七公者,千三五子,栖居下宅,我辈祖先.其十二世,斯昌是也.斯昌亦名,舜明义行,乾隆年间,于杨家凼,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基创业,始建两院,更名母塘。迄今十代,叶茂枝繁,后人守训,勤学博识,文人学士,代代不断。国之专家,著名学者,均有其人,世人欣然.后人寻根,可称此为,陈氏衍派,母塘世系.此系始祖,斯昌是焉。
家训:
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文必功,习武必勤。
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毋骄,见恩必谢。
士农工商,择术必正。毋听妇言,而伤同气。
毋作非法,而犯典刑。
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
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
制行唯严以律已,处世当宽以绳人。
苟能行之于久久,当必报之以冥冥。
兹训词实系废兴,诵之再三,尔其敬听。
陈氏母塘自然村世系起源(陈英桂整理)
民国十二年,陈氏东安世系重修族谱,其中有一篇序言里叙述:“四郎祖妣林,罗,雷、邓生子共十人,后弟兄分涉,遐迩不一,惟千三、千四、千五居山里铺”.从这可知,四郎即百四公,娶林等四氏为妻,共生育十子(亦曰十一子).其中的千三,千四,千五三兄弟一直居住在山里铺,就是现在的水岭乡枧田新亭子至新铺、母塘两村一带。他三兄弟共生育了十六个儿子,人们俗称十六房.这就有了枧田村山蓝桥旁、大复庙前一个兜长出了十六棵樟树,象征了这十六房陈氏支脉的传说。并将这一个兜长出的十六棵樟树誉称为陈氏宗祠八景之一的“丛樟衍庆”.在陈氏谱书中所载的鸿基派居址一览表中,可查得陈氏母塘自然村世系是十六房中的第七房.这一房的始祖是万七公(千三公的第五子).那么,陈氏母塘自然村世系的第一代祖考又是何人呢
母塘自然村,位于水岭乡最北端,与新宁靖位、对江的大山区毗连,是海拔六百来米的一个山区村寨.这里的地形似一个小盆地.盆地底俗称凼底,有三十多亩的水田,多口水井,还有一支地下水从这里流出山外.但村民们耕种的田地,大面积是旱田旱地,星罗棋布于盆地四周山峦的山坡之上,或山坳之中.在盆沿的北坡山腰上,和与之相距三百多米的东坡山腰上,分别座落着母塘自然村的两个村院。听前辈老人生前叙说,很久以前,母塘自然村这个地方叫杨家凼,居住的是杨姓家族.其村院的遗址,在盆沿东坡的坡地上.现在是一层层的梯土菜园地.早不见古院落的断垣残壁,也不存半砖片瓦.就是那些曾埋在地下的古房屋前光洁方正的压阶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被建新房的人们挖出来抬走用了。但用巨石砌成的层层屋场地的护坡,尤如天成,满身青苔固守原地岿然没动.上下屋场地通道的梯梯石阶级也还有遗存.由此可见,杨家凼村院的房屋是傍山坡循梯级依次上下构建而成的,并且朝向西北方.在盆沿南边的一座山峦上,有着杨氏家族的祖坟.至今人们还将此山峦称之为“杨家祖山”
陈氏谱书中记载,我辈先祖陈宗焕(陈氏东安世系十二代),娶了杨家凼杨氏家族之女为次妣。而且还听前辈老人生前说,杨氏家庭在迁居他地发展过程中,请陈宗焕代管家业。宗焕公为此暂居杨家凼,但他没有在杨家凼建家立业。真正在杨家凼创基立业繁衍生息的是陈宗焕的曾孙陈斯昌。
清乾隆年间,我辈先祖斯昌公(陈氏东安世系十五代),在其母余氏的倡导下,从原居住地新铺下宅来到杨家凼,筚路蓝缕,创基立业,安家繁衍.先在此地的北坡上腰上,修建了坐北朝南的前后两座正屋及两边各两座横屋的村院。后来,又在东坡山腰上修建了ー座坐东朝西的正屋及两边各两座横屋的另一村院。此时,杨氏家族已全迁到了别地稳定的繁衍发展,且将在杨家凼区域的产业转让或赠与了陈氏家族.于是,斯昌公依据此地曾是自己曾祖的外家,就将此地更名为“回家凼”,又叫“母凼”.后来人们说成并写成了“母塘”.“杨家凼”这地名就逐渐地被人们遗忘而消失。依据陈氏世系十五世祖陈斯扬(际清),在嘉庆九年从贵州回东安组织修谱时,写的《居址记》,已提到了“母塘”之地名.可知,“杨家凼"被更名“母塘"的时间应在嘉庆九年之前.斯昌公还在东坡村院左下方修建了一座三弄的,传知授学的书屋.人们又叫它为“书房”.这是他及后辈几代进行民间教育之场所.
斯昌公初创的母塘自然村两村院,设计构建对称和谐,严谨舒遁,居家风水布局也合规范,由于建在北坡的村院地势稍高,人们就俗称为母塘高头院子,亦称上母塘,建在东坡的村院地势稍低,人们就俗称为母塘低下院子,亦称下母塘,斯昌公就是上、下母塘,即陈氏母塘自然村世系的第一代祖考.迄今已繁衍到了第十代“豪”字班辈.母塘自然村两村院也风风雨雨历经了两个多世纪.
母塘自然村两院在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日蚀月变,渐渐失去了原来的模样.两个村院前后左右的参天古木不有,四周山峦茂密葱郁的古林已换新林.从前那些方便商客们串村去寨,乡亲们走亲访友的石板古道,或被废弃,或被水泥硬化路替代.先祖初创原建的房屋,或不慎失火被毁,或失修检倒塌,或因旧拆除.取而代之的已是敞亮舒适的红砖楼房.同时,各家各户家用电器,电机齐全,去城上市车来车往.人们虽仍傍山居坡,但生产生活轻松方便愉悦,有了现代新生活的气象.从前那种出行远近靠脚走,担子轻重靠肩挑,昼耕夜作只见那山与石,“不知有汉”的闭塞山寨生活永成历史。如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离家远居,现在老大而回,不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更会惊叹故土之巨变.况且,村院中还有二十多户迁居县城白牙市或其它城市生活.长者于此,是嘉许其变还是怀旧失落日月依旧,苍桑易变.“变”是世道之恒理,有感又若何!但是,陈氏母塘自然村世系的后人,不管是仍居母塘这桑梓故地,还是移居那绵乡秀土,繁华之城,都应牢记自己血管里流的是陈氏母塘自然村世系家族之血。对本氏族在母塘自然村螽斯繁衍的发展历史不能不知,族情如手足;陈氏母塘自然村世系家族相沿成习的儒家文化优良传统不可而丢,世代笃传承。

陈氏典故
百犬同槽
在江西省、府、县志及全国陈氏宗谱中均有记载,至今有很多陈氏后裔仍称义门故里为"百犬槽"。据传义门陈氏养犬百只,同食一槽,共眠一室,其中一只脚拐,常眠于正宅屋顶,似一朵祥云覆盖着义门;白天每食若一犬不到,则余犬不食。皇上听说,十分惊奇,亲驾临义门,做米馍一百个送往百犬牢验试。将一百个米馍放在地上命家人唤犬来食,因非正食之时,只到九十九只犬,只见其中一犬含起一个米馍向送馍人点一下头后,直往外走,余犬站于原地不声不动。宋仁宗等人随犬而行,含馍犬送馍给正宅屋顶之犬。送馍犬回转再向来人点头后,轻吠一声,则余犬上前将馍分而食之。宋太宗惊叹不已,亲笔并于"百犬牢"门上写一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中国姓氏通书》将义门陈"百犬同槽"称为世界奇观,因而有"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说。1996年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字辈派语
於斯为盛 既有典常 英雄豪杰 谋略超群 韦膺尊爵 丕建巨勋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第二种解释: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

第三种解释: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第五种解释: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第六种解释: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