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家谱-唐河常寨三老族谱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常寨
家谱堂号:  十门堂
创建时间:  2019-05-21
版主登录名:  nysscjy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1
 
总人数 (含配偶):  587
总辈份:  18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584
女性人数 (含配偶):  3
 
在世人数 (含配偶):  573
辞世人数 (含配偶):  14
 
最老成员生日: 
最新成员生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河南
起源地名:  唐河常寨
 
第一继承人:  23294619@qq.com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MTY0NTIuaHRtbA==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常氏家訓
問祖尋根,正本清源;
立身崇義,忠孝而兼。
齊家敬業,才藝當先;
常氏後裔,世世相傳。

常寨碑文:厚德载物
始祖常三老与王孺人,原籍四川,于洪武二年东迁斯土,生息繁衍成为旺族,其祖常少卿父常敬先皆葬于四川;长兄常大老迁至河北定县葬于东亭镇元光村;次兄常二老迁至湖北枝江松滋间,墓地因长江冲淤多变今不可考。子常纲,娶陶氏、康氏;长孙常贵,娶梁氏,次孙常通娶张氏,三孙常仲良娶刘氏,四孙常俊娶王氏,五孙常秀娶陈氏,皆葬于常寨;现绵延至二十二代,代代耕读传家,文风尤盛,明清举人、秀才、进士文官常有出现;辛亥革命后兴办新学,中学生、大学生应世而出;抗日战争时期,唐河处于抗战前线,生活极度艰苦,而中学生竟达二十多名,在当时唐南各村名列前茅;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研究生、出国留学生达十几名;此种勤奋好学风气,必将促使后代继续前进。原墓碑表明除常寨村为主要聚集地外,还外迁豫南、卾北各县,但因原碑系明朝所立,常年雨蚀、日晒、风吹,字迹不清,为使后代及迁往他地骨肉同胞寻根有源,特补竖立此碑,永誌纪念。
始祖常三老王孺人二位之墓

常寨村常氏合族恭立

2006年8月吉日立

据新野华陂《常氏族谱》(常子聚20世孙编写)记载:常氏祖居四川省成都府。明朝洪武帝二年移民,少卿之孙、敬先之子常大老和常三老同到湖北襄阳府枣阳县石羊集安家(常二老留居原郡,守业侍奉母亲蒲氏),后大老又迁居唐河县北青台安家,至今人丁兴旺。唐河县苍台常寨常氏系三老之后世。唐河县苍台常寨常三老为始祖。常三老与王氏玉贞结为夫妇。生三子,长子常纲、次子常义、三子友亮。相传常三老招赘王玉贞。常三老坟墓有碑可考。三子友亮继王氏门第名为王友亮,居住小王庄,现有后世人丁兴旺。次子常义离家出走无记载。
据常寨后寨《常氏家谱》(常安果编写)记载(据常三老座碑文记载):三老祖父常少卿兄弟四人:少卿、忠卿、良卿、顺卿。少卿之子敬先乃三老父亲。均居住四川。
社旗李店常老庄记:常三老原籍蜀成都营水县常家岭。始迁祖常寿,行三(通称常三老),字静庵,号寄邨。元末明初人。其祖父少卿,父敬先,母蒲氏,居四川省雅安地区荥经县常家岭。

清县志:明常经乡科,常清贡监历官四川布政使,常华生国朝溣音旌义坊为常宗闵立在县前。

 字辈派语
宗7、尚9、
泰15、嵩16、柏17、本18、焕19、
建20、发21、明(孔)22、昭23、传24、永25、世26、
临(林)27、丰28、理29、太30、家31、道32、祥33(黑龙镇常庄、祁仪常德义村、岗柳东南郭庄、太平、十门堂16代以后、黑龙镇三官庙16代以后)

唐河苍台后常寨所用字派(13世-32世)
建自守成业
福至恒安康
振兴惟勤俭
富贵方永长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第二种解释: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第三种解释: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第五种解释:回族中的常姓,据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回回姓氏考》)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之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