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谱-云南昭通彝良两河大竹河尾子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不详
创建时间:  2012-08-10
版主登录名:  大竹王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847
 
总人数 (含配偶):  239
总辈份:  9
世号排序方法:  指定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122
女性人数 (含配偶):  117
 
在世人数 (含配偶):  197
辞世人数 (含配偶):  42
 
最老成员生日: 
最新成员生日:  2001年3月19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云南
起源地名:  彝良县两河乡大竹村河尾子
 
第一继承人: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NTY1NS5odG1s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序言
我是云南昭通彝良两河大竹河尾子王氏后裔,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根觅本、追源探流,采集了部分家史和亲属的照片。收录了中华民族王氏祖训和我们家族成员的著述,正理编入家谱,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之功效。使当代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手捧“家谱”,缅怀逝者的遗风、人生的经历,并以此成为新形式的“孝道”,让子孙后代牢记国家灾难深重、家庭悲欢离合的苦难历程、前辈的风风雨雨、家庭成员的艰苦奋斗和人生感悟,并以无形的精神财富传递子孙儿女继承和发扬,使后代子孙尊祖敬宗,知其水有源、家有谱,既懂先祖艰苦创业,又爱现代幸福家园,勾起子孙美好的回忆。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我祖世居江西省吉安府,后迁湖广孝感。清朝道光年间,晋宝、晋儒二公经镇雄迁居到而今的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两河乡大竹村河尾子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百,达一百多年历史,可谓枝繁叶茂。
家谱
家谱以家庭的角度,为社会和后世保留一份真实的历史资料;同时,为家庭增添亲情、温馨的感情,将家庭中的各个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体现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的风尚。
家谱就是中华灿烂历史的浓缩;家谱就是一个中国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最大最真最深的爱!家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料宝库,具有其他史料不可代替的文化价值。
家谱是先辈留给子孙最珍贵的遗产。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编史、修志、续家谱的优良传统,寻根觅本,追源探流,我编缉了这部家谱传给后代子孙。
家谱意义是面对未来、衍续家的关爱和亲情。家谱记录了自己的家庭建立、发展、兴衰的演变历史;将父母一生的经历记录在家谱中,以表达我辈对父母人生的尊敬;家谱是子女奉献给父母最好的晚年礼物和珍藏;家族的传家之宝,家谱是流传后世,形成自己独特、尊贵、悠久的家庭文化。
这次家谱重点记录一至八代人近两百年的历史,望30年后子孙再续。
族史
我祖世居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两河乡大竹村河尾子,家谱失传。家族迁徙情况靠族人代代口传,逐渐失真。现在掌握的只言片语,靠我等能力,难以考证上源始祖及终端迁祖。但认祖归宗是我辈多年夙愿,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寻根问祖。现将了解的支离破碎的情况归纳整理如下,恳请宗亲考证。
1、字辈
我族字辈不知道从哪里起头、哪里结尾,只知道其中的六个字(还有可能是谐音):晋、修、文、元、世、继。“继”字以后无根据延续,只好暂用临近王氏其他支派字辈“成”字,现在也不知道该支派字辈序列及“成”字所处序列位置。上世纪70年代,几位有名望的“继”字辈族人认为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我族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字辈序列,于是,几位长者认真研究,以已知的六个字辈开头,抛弃“成”字,另外确定了18个字,从“继”字往后延续,最终形成24个字的完整字辈:“晋修文元世继,荣华高照乾坤;禄代风展红旗,松柏宏伟长青。”现在族人中几位年纪稍大的任然用“成”字外,其余族人均按新的字辈排名,目前已排至“高”字辈。当然,这24个字辈中,只有“晋修文元世继”具有考证价值,而且,“继”字辈以前的族人已不健在。以我辈的能力,没有在王氏字辈中搜寻到含有“晋修文元世继”的信息。故此,靠字辈寻根的希望渺茫。
2、迁徙
从前辈口传下来的关于迁徙的信息,目前只掌握这么几个关键词:“江西省吉安府麻城县孝感乡”、“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两弟兄”、“镇雄”、“彝良”,仅此而已。可以隐约感到我祖是从“江西”迁徙到“彝良”的,而迁徙的时间和路线难以考证。经初步考证,“江西省吉安府麻城县孝感乡”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区划建制地名是不存在的,过去和现在,江西吉安根本没有麻城县和孝感乡,经查,当时的麻城县孝感乡在“湖广”,即现在的湖北北部(不是现在的麻城市),显然,这是代代口传中的失真现象,把没有隶属关系的两个地点串在一起,作为“祖籍”是错误的。然而,从“江西填湖广”这一历史事件来看,我祖很有可能世居“江西省吉安府”的某个具体小地名,在“江西填湖广”洪流中迁徙到“麻城县孝感乡”的某个具体小地名定居。据推测,清道光(1821—1850)年间“两弟兄”又在“湖广填四川”的过程中,从“孝感”经“镇雄”辗转到“彝良”繁衍生息。据此,得出一个粗线条的我祖迁徙路线:江西吉安→麻城孝感→镇雄→彝良。迁徙时间也只能根据“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两大历史事件中探究一个大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弟兄”的字辈是“晋”,可以认定为“终端迁祖”。
祖训
1、热爱祖国: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炎黄子孙,概莫能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盛,国盛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太平。爱国如爱家,家和万事兴,家兴则万事成。国在家在,国亡则家失。国力强大,则列强不敢欺侮也。我族子弟必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应该铭记在心
2、尊老爱幼:古之三纲五常,四德三从,乃封建之桎梏,今已废矣。然人之发肤,皆由父母所赐。若无父母,即无自身。况乃今为子,他日亦为父,转瞬白头翁,子孙亦绕膝。故有成或无成,皆勿薄父母,理当尽孝。身为父母,理应疼爱儿女,好生教养,方无愧也。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凡事疏严难以自律。父母严于家教,切莫忽视法则。教子应庄中有谐,刚中有柔,张而有弛,严而不厉。视子若朋友,则事半功倍;视己如至尊,则弄巧成拙。父母生我、育我,费尽心血,欲报深恩,昊天罔极。父母衰老、劳力丧失,应当瞻养。古人云:“百行孝为首”,我族子弟铭记之。
3、尊师重教:老师者,犹如父母也。学习解惑,仰仗也;为人处世,表率也。学业有成,人沾教泽,理当尊敬。俗谚云:一日之师,终生为父。若无老师,岂有汝之今日乎?荀子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学生胜老师,老师以为荣。十载寒窗,弹指一挥间。蹉跎岁月者悔之,励志苦读者悦之,注重方法者骄之。今日之科学,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万事遵循之,且不断学习更新,与时俱进,方不落伍也。
4、读书明理:古者多积田帛以遗子孙,其举愚也;今人鼓励儿孙博览群书,其举智也。自古及今,愚鲁者败,明达者胜。昔日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不在山水之乐,而在乎创造良境,为今人所效仿。读书可以明智,荒废学业则殆。三代不读书,则愚不可及。人临世间,其智商相近,而后天造化,则相去甚远。神童之人,自古能有几人者?乃寡中之寡。故后天教育,不可忽视,乃重中之重。读书乃立家之本,修身为齐家之道。养子不教父之过,育女不训母之错,古今皆然。凡事应有行为准则,方不会偏离。有可为有不可为,切勿害人也。
5、手勤善思:夫观古今之人,凡成功人士,一是手勤,二是善思。勤于耕耘者,必有收获也;善于思想者,必超常人也。勤而不思则薄,思而不勤则空。故言成功者,惟有勤思并重,持之以恒,思人之未思,想人之未想。所谓先机夺人者,必先于他人有所成。人生一世,最忌懒怠,凡此之人,终无所成。今日不成,不能谓不成;明日不成,亦不能谓不成;后日不成,方谓之不成也。
6、正直为人:人生在世,气节为先。身处逆境,不能弃其志;人生得意,不能易其节。穷不为盗,贫不为娼;富不骄恃,贵不谄媚。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见小惠则受人牵制。见利忘义,乃小人之为;见色忘形,乃淫徒之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容小人,方为君子。年少气盛,戒之在斗;年至少壮,戒之在惰;年至垂暮,戒之在得。纵观人生:十岁要活泼,二十要漂亮,三十要健壮,四十要有成,五十要有智慧,方不枉人生也。为人处世若此,则家道自然成。
7、友爱弟昆:兄弟姐妹,乃至亲骨肉,情同手足,理应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失之不再有,得之倍珍惜。为父为母慈,为子为女为媳为婿孝,为兄善友,为弟敬恭,老幼中情和睦。众心齐,则家道兴;众心妒,则事难成。我族子弟必恪守义门家范,做到兄友弟恭,团结互助,共创门庭。
8、择友宜慎:结交朋友,择而慎之,不可乱交。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处,理应相互尊重,勤于问候。久之不问则疏,久之不往则形同陌路。朋友有难,理当解囊相助。解人之围困,急人之所急,乃高尚之举。若等闲视之,一毛不拔,倘有难时,有如临渴掘井,则无人相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助纣为虐。施惠不图报,受恩莫忘怀。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来而不往非礼也。
9、夫妻和睦:夫妻之间,乃缘分所至。古人云:前世修得同船渡,百世修得共枕眠。伉俪之情,人皆有之。理当多抚慰温存,少猜忌呵斥。夫妻恩爱,犹如琴瑟和谐。身为妻者,欲夫有所成,则应支持丈夫之事业;身为夫者,欲妻有所成,则应顺从妇人之志向。然志不同道不合者,则不相为谋,宜早分道扬镳,迟则不利也。夫妻之间,贵在患难与共。可叹朱买臣之妻,当初因贫求去,不思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10、尊祖敬宗:祖坟乃祖宗骸骨之所栖托,春秋两祭,或拜扫墓茔或祠祀祖先,凡我族子弟岁时必临祖墓祭扫。祠堂乃祖先神主藏身之所,族人兴盛,应建祠堂。重视家谱,不许攀附名人,穿作附会,载之于谱,舍我祖而祖人之祖。我族子弟切记家谱三十年一修。
后记
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这是一幅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谨遵祖训撰写此文,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众望。人生征程漫漫,虽已年过半百,唯有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字辈派语
晋修文元世继,荣华高照乾坤;禄代风展红旗,松柏宏伟长青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第二种解释: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第三种解释: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第五种解释: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