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谱-四川冕宁县回坪乡王毅祖世系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待考
创建时间:  2018-02-18
版主登录名:  wang11892292
开放状态:  公开
浏览次数:  4661
 
总人数 (含配偶):  3259
总辈份:  14
世号排序方法:  指定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2087
女性人数 (含配偶):  1172
 
在世人数 (含配偶):  2042
辞世人数 (含配偶):  1217
 
最老成员生日:  1604年
最新成员生日:  2014年08月17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江苏
起源地名:  江苏省溧水县
 
第一继承人: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ODY0Ny5odG1s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一、本族家训:勤勤奋奋读书,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治家,快快乐乐生活。
二、先公略史:
我始迁祖王公德成,原系江南应天府滴水县青石桥猪市巷元朝时代生长人氏,系明朝例赠文林郎是也。于明朝洪武二年,一日与嫂戏笑之故,因南京人满为患想充填斯土。洪武十四年随付友德大将军征云南,公初住罗罗斯宣卫斯建昌柏枝树,后安居于苏州卫(后宁潘卫今冕宁县)穆家堡子定居并创下家业。广启后裔,至明末清初,传至第八世,弟兄九人,其中有我先祖毅公。
我八世祖王公讳毅字辉之。妣李唐氏,毅公墓葬惠安坪坝三代,李氏葬和尚村,唐氏葬横路。王毅公也,系七世之后裔,为五房之先祖,公年轻时,体壮力强,正直无私,胸怀爱民之心,从不损人利己,热爱地方公益。深受百姓爱戴。被地方选举为团练之职时,正逢番夷匪患叛乱,蹂躏地方乡邻,掻扰百姓生活,地方治安难以维持。各地启本奏朝,康熙皇帝爱民如子,于是委调朝中大丞年羹尧率兵征剿。地方调集团兵一同剿匪,登相云遊府杨札委毅公为冕邑所属团练总指挥。不到一个月,毅公不辞辛苦,奋发图进,昼夜作战,清剿各处匪患。数月过后,西、冕、越三县剿平,庶民百姓得以安宁。四川总督丁仲强令委毅公为台登团练总指挥,兵力增加至万余人,负责征剿邛(州)、雅(州)、嘉(州)、建昌、大渡河、相岭各属。毅公之兵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所到之处无一败将。不到两年时间,邛、雅、嘉、宁各属匪患平息。毅公官佐则启谨厚,士兵则求精干,不横行乡里,阂其听闻,亦或鬼域含沙。
王毅有功,宁民呈请上报加官晋职,又蒙四川都督丁仲强奏本进朝。康熙皇帝圣旨,钦委王毅为四川省上川南镇夷剿匪威武大将军之职,进山征剿三渡水(皮洛渡、卡洛渡、福兴渡)。毅公率军三万余人,于康熙四十二年八月初八进兵三日后,分别住扎安营在窝堡到白岩子、金河边一带,每日进兵攻击。无奈夷匪甚多,枪林弹雨、弓箭如林,难以渡过河去。毅公绞尽脑汁,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故,于十月二日夜三更时分,毅公忽觉有人指点:要毅公用大炮攻击,因匪首在庙顶高大的碉堡内,只有大炮破碉方能成功。毅公醒来是梦,他急忙叩谢神灵,并遵循梦中记忆,调集铁匠二百名,开工造炮。三月有余炮未造成。是夜,神灵似又在梦中言道:此炮用五宝方能成功,五宝是黄金三十两、白银三百两、黑锡一千斤、火药一石二斗、砂子一百斤。不到一月,果然成功,并于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初十焚香祷诰天地神灵,将有冒犯,请求谅解。随后调炮瞄准庙顶高碉点火开炮,一瞬间,炮声如雷、地动山摇,左左右右震撼五十里之外,山岩震裂。第一炮调得高了一点,打中了八仙岩,众人视之,后又让一十五岁孩童进入炮内扫去灰垢,装入弹药调准炮筒又放一炮,一瞬间高碉被打掉了三分之二(此高碉有三十六层,最高层残碉现仍尚存,是为证据。人曰庙顶弯碉)。匪兵震死、打死的数不胜数,只匪首及残匪逃过一劫,次日毅公兵勇开拨金河全部荡平,此为巢三渡水第一渡是也。
公将兵营分别住扎于拉姑萨、星火山、泸宁营以至木洛等地。河的两岸相互照应休息三月,养兵蓄锐,每日操练刀、枪、弓箭及布阵演练。
夷匪盘据于接新、青木林、滥柴湾等地,布防堵住燕彝卡隘口。毅公置之不理,让其放松警惕。一直到当年八月初八夜,方发兵从四面攻击,一直打到天亮,燕彝卡隘口终于被毅公打开。毅公兵士勇猛如虎,乘胜追击,杀死夷匪八百有余,卧野山原,大军攻下接新、青木林、滥些湾等地后驻扎安营,残匪败退金河边。毅公休整两月,兵力恢复强壮后,于十月初一牛王圣母的圣诞之日,抽选强壮兵勇一千二百名在前面开路,其余士兵在后面快速跟进。将夷匪杀得节节败退。天明时分将兵已经过河,毅公清点兵马,方知左营第八哨哨官卢占武身负箭伤。炮伤、箭伤士兵二十五名,公立马调医官医治半月,伤势痊愈,阵亡勇士十八人,公命力士採得上好棺木隆重安葬,并请法师超度勇士亡灵,让生者安心、逝者安宁,此战役是剿平第二渡也。
毅公释然笑曰:我军伤亡士兵少数,而夷匪被我军杀死荒野、掉入金河而亡的计有两千余人。
夷匪退于长苦苦、子耳、万连等地驻扎,毅公缓兵不战。只是杀猪、宰牛宰羊,军队象是过年一样,唱着太平军歌。
康熙四十四年初,河水未涨,毅公出兵攻击,大河两岸杀声一片,夷匪抵挡不住毅公的攻击,退守大杠山,此处山高岩陡,道路危险,难以攻击,加之金河水涨,来去退守不便,夷匪又在险要地带装上滚木,堆积石块。毅公连攻十余次都过不了河,毅公午夜思量后,命士兵只呐喊而不战,就这样白天感杀声此起彼伏,夜则收兵回营,把个夷匪搞得草木皆兵,神智大乱。
到了康熙四十五年正月十八日,毅公将枪械、弹药、刀枪准备就绪。
又用羊两百只,左角绑香,右角挂上灯笼,笼内点上牛油蜡烛,二更时分用船把羊运过河去放逐山野,夷匪见满山都是火烛大声叫喊:“王官大兵过河来了”,急急忙忙中将滚木、累石推下山来,木石之声震撼山原,可怜两百只羊除了乘下的七只外全被砸入金河,待到天明时,夷匪木石全部放完没了战斗力量。毅公将提前造好的十八只大船放入河中,大军浩浩荡荡渡过河去,只留千名士兵护住粮草。大军骁勇善战、四面攻击,毅公亲率兵勇督扎隘口,公在险要之处指挥冲杀,突然一箭飞来射中毅公,箭上毒药把个毅公当场昏迷过去,一个卫兵急忙呼叫而去:长官受伤昏迷了。勇士们气得直咬牙,冲杀着为毅公雪恨,杀得夷匪尸横山野,匪兵亡者三千余人,受伤八百四十二名,活捉二百五十七名,当即杀死抛入金河。毅公一生除毒,以人为善,祖德功高,又有神灵护佑。他忽见面前有一人为之拔出箭来,一人割去伤肉,一人又用药擦伤,毅公想谢,却苏醒过来,感觉伤处一点不痛痊愈如初,没了伤痕,他当即跪地,祝告天地神灵,此是川主、土地、药王三圣相救,方才脱离险境,当用香火永远顶敬供奉。毅公知士兵阵亡五名,伤十一名,心中难过,逐日发兵,四山围捕残匪。
将匪首腊卡、术初二人砍头后各营示众。同时下令四处搜寻,捕捉到的不论男女,不必交营、不必审问直接斩杀。每天搜寻至少三百左右,两个月后,匪夷基本肃清,其少数未捕捉到的也远逃而散,毅公在这一次为朝庭立下汗马功劳,名声大振,也是因为这次导至年羹尧妒忌起了杀死毅公之心。
一日,毅公外遊,有右营十三哨捉来番人妇女、姑娘五人,毅公见一女子品貌不凡,脚上生有红印一块,带回问知姓唐,毅公看重红印收为妾妻,生下一子,取名登云。云公聪明俊秀,年满十二不同父母居住。毅公修了西山寺,塑了神像,交了水田二十石,旱地八斗,让云公在寺内居住管理,三年未满云公说:此山无柴,难以居住。毅公又修南寺,雕刻大佛一尊,建了正殿两廊,佛爷后面道了铁碑一统,马家山坡门前买明水田五石作为云公在庙内耗用。云公坐了八年,又到庙高山顶修庙宇塑神像,请仙石匠造钟一口,能应到响石。云公住坐五年后,进山在庙顶安家娶妻创业,大振家声,凡庙顶居住番氏王者乃云公之后裔也。
毅公在大杠山一带将溃散夷匪杀绝,立马安民调查户口,并选定头人管理,当地百姓太平无事,番汉两族共享太平生活。毅公心中大悦,于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将兵撤回并将头等军炮十尊,二等军炮三十六尊,三等军炮七十三尊运到泸宁营交关地庙保存以备后用。毅公后又接朝庭命官年羮尧令调兵征剿打箭炉、甘孜等地。毅公回禀告假休息,年师忿恨毅公不从调谴,黑心奏本进朝,呈内黑奏毅公不从调征,反纵蛮扰汉等。康熙皇帝大怒曰:圣旨下命征剿逆匪,尔敢违令,此情是否后命差官前往调查,若王毅有纵匪殃民之事则斩首示众,若是黑奏冤枉,则杀年羹尧,不可姑息。此批随即下旨:命本朝左部差官张仲轩前往四川年、王二人剿匪之地查明情形,转奏本朝以凭究办,去差勿得袒庇,致于查究,决不宽怠,切切此命。差官奏旨带钦兵二百名于康熙四十六年五月初八亲监四川总督丁中强处查年、王剿匪情形。总都督丁禀曰:年王分征各有界限,川南王毅负责,川西是年羹尧范围。王毅兵壮力强,已将邛州、雅州、嘉定、泸州、宁远各属大渡相岭一带征平并恸剿山内牦牛山起至大杠山,捕获匪首腊卡、术初,砍头游营示众,已抛金河,匪兵除杀之外,余者溃散平服,三渡水呈报公文来省备案,王毅收兵休息。年师征剿地段未平三分之一,年师命调王毅帮征,毅公休息,不从开拔,年师忿恨,因此黑奏本章是实,并查毅公全无纵匪殃民行为,差官听明登记,总督盖印。差官又到川南邛、雅、嘉、宁各属调查,汉番人皆言曰:王毅天威也,近三年之间将川南蛮匪一概诛灭除尽,老少百姓得以安宁,共享太平之福
川南康民感之不尽,毅公长存除暴安民之意,并无顺匪殃民之心。差官察明奏朝,圣主看明,后令差官调王毅进朝,一则邀旨,二则与年师对审。年奸闻知此情,感觉不妙:若王毅进京,本师必有大祸。虽有差官与王毅一同进朝,岂料年奸心思诡计,知道王毅身边有一人王登云同路,即令部下龙都司前往陕西省直棣州二道桥设偹接路茶宴,毅公同差官经过陕西直捸州二道桥驿站,龙都司请王毅下轿坐下特饮茶宴,毅公下轿坐在椅子上,龙都司捧茶跪下:“大人不辞辛苦,千里而来,请饮盅茶”。毅公接茶方饮一口,七窍流血而亡也。可怜登云公抱着父亲的脚恸哭,为之送终。差官亲临相验并令登云採棺装殓待后奏本。差官即令力士将龙都司捆吊高悬,重打铐问,龙都司供认曰:王毅与我无冤,此系年师命所毒也。差官即令将龙都司砍头后示众,尸抛河里。差官将奏旨调查情况及王毅剿匪平服三渡、年奸挟怨黑奏又命龙都司药毒王毅各种情况确实呈明。朝庭怎样处理年羹尧的在此不知详情,只知朝庭圣主下令钦诏,王毅家属进朝候赏。登高、登龙、登凤、登熬、登第五个儿子,都有家室,恐遭后害,未能进京,仅有云公一人面见龙颜,口称出家为僧,我父死苦,望主施恩。主封云公为大禅师,圣主宣诘,王毅死,劳苦功高,免其子孙不当杂项、差事、征剿功单五道,时逢毅公祖妣李氏七旬有八寿誔之期,圣主钦赐蜈蚣木扁一道上写“钦赐宣威作寿”六个字,盖上皇印。即在金銮殿上将功单、功牌、木扁一并交下,云公上殿三呼万岁,谢主龙恩。
云公将赠物领取,转至陕西二道桥招栋祠将父之焚化骨灰领回家中大祭五日,卜葬惠安坪坝堡后三代。名九祖王坟,是毅公德泽信矣,毅公之劳劳尽矣。
重修族譜敘
自古盛族,皆有宗譜。譜者,敘先祖之曆,頌先祖之德,記本宗世系,約以束後裔循先祖之正轍也。蓋使子孫見而知先祖根源世系而後有飲水思源之心體也。故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予亦曰:“不修譜者,亦不孝也。”
我冕宁之穆屯、庙高山、贾家林、烂沟、李家堡王氏始祖唐朝江西觀察史王仲舒公後裔德成公,原籍江南,乃太原郡唐左散騎常侍王仲舒公之裔也。青年有志從戎,戰功卓著。洪武14年(公元一三八一年明洪武辛酉歲)隨大將軍南征滇,次年又隨之轉進建昌而後軍屯柏枝樹。聖贈文林郎是也。二世祖承潤父職而文武雙全,明皇為“改土歸流”,調鎮甯番衛之和尚堡凹古腳一線軍屯,遂落業斯土,購置田園、德澤一方。皇恩加封,特授陝西鎮台,又次調雲南,一手擎天之棟樑也。三世祖者三:友松、友學、友琴是也,長任守府,次職把總,三為教諭。文一武二,不讓祖人鬚眉,中興茂盛,廣啟後裔。四、五、六、七世祖則官居各地,川陝滇皆布,國之良才。八世祖人材濟濟,尤以毅公拔萃也。毅公字輝之,體壯力強,正直無私,愛民如子,地方之團練是也。明之將亡,地方各族爭強,民入水火,我祖毅公組織鄉丁勤習武功,保家而安邦,才能顯露,地方保舉,清康熙帝恩調討平三渡水之叛逆。祖才藝過人,百戰不殆,龍顏大悅,調協年羹堯征青海、川西南。羹堯,奸僖玻瞪啥识氐溞摹W嬗跒o寧廟頂、大槓山一帶廣行仁義之師,威服叛首,從眾倒戈;再移師打箭爐、甘孜而節節勝利。年倏治易鎶Z去頭功,黑本奏上,誣為反叛。雍正王命左部差官張公仲軒訪察,張公如實回奏。川督丁公中強據實上本“王征川西南而俦姺ǎ癜簿訕窐I;年征川西北則烽煙不息,民不潦生。”龍心洞明,命我祖進京見駕,犒勞封賞,嶽公暫統吾祖部屬。年袤@悸,吾祖途經三道橋,年密賂親信朱都司茶中放毒,我祖冤逝於斯(後年龠B降十二級,終至授首,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為僬哞b)。經越公保奏,聖上封毅公之子二文庠、二武庠,完子剛正有父風,替襲是職,劃地為疆,賞千戶食邑。嗚呼,祖宗功德,為人子者,豈可忘也?
今有十八世裔孫王公文明,早有修譜之願,積極聯絡同宗族人王學新、王成賢、王成安、王成泰、王成聰、王成達住河邊、王文富、王文祥、王德常、王德高等收集草擬自登字以下世系名冊,並有冕甯縣河邊鄉王文華(住會東防疫站)、越西中所鄉王成章等無私奉獻、提供老譜,熱情支持,共同協助《王氏紀略》編修追蹤、搜索、考正源流的各項工作。經過努力,今本房源流清晰,世列枝葉有序。同時,澄清了近百年來的模糊部份族人誤認為王德成就是王觀,滿足了族人尋根之意願。承先啟後已盡職責,抛磚引玉,甘為後裔續譜作墊基石。
《新修滕王閣記》
“愈少時,則聞江南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詩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系官於朝,原英之遂……工既訖功,公以眾飲,而以書命愈曰:‘子其為多紀之’。愈既以未得造觀為歎,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乃不辭而承命。”按:三王為王勃,王諸,王仲舒。
始祖原籍事略
王之姓,與他族不同。黃帝以降,二帝三王,族繁貴極,其後裔皆特別于庶姓,別姓。於是乎,王子、王孫命姓授氏,遂不必因國因地矣。然當時之王,有出於北海陳留者,此舜帝之後,媯姓之王也。有出於汲郡者,此王子比乾之後,子姓之王也。有出於京兆高平者,周文王長孫畢公高之後,此姬姓之王也。吾王氏分封食采得氏二十有一,唯二族尤著(著),太原、瑯琊二郡之後皆一王氏。厥後有虜、夷、勳、烈、封、避難、從、改姓為焉,族屬甚繁,難以詳查。惟戰國居清溪之鬼谷先生王栩,稱鬼谷之師,為王姓之先見於經傳者也。先秦有王翦、漢有王陵。以後王之為姓遍天下。仰觀王姓名賢世多,哲人不可殫述。今欲譜之,豈可不根確溯本源乎?查我始祖德成公(入建南第一祖)。昔江南(即今安徽、江蘇二省)應天府(昔金陵城今江寧府)溧水縣人也。前譜磨滅乎火災,未得見始祖先世真傳。但聞族中遺老先輩曰:我王氏由太原分枝江南來也。今反復考之;有太原王仲舒,字宏中,少孤奉母居江南。唐貞元(德宗年號)十年(公元795年)以賢良方正拜左拾遺。立官有名。後朝廷選公卿於外,將征以為左丞史部。長慶(唐穆宗年號)三年一月七日(公元824年),未奉命而死,年六十二,天子為之罷朝,贈左散騎常侍,遠近相吊,以四年二月葬先塋側。娶舅氏女李氏,生子男七人。當時哲宗宏泰。複泗初進士及第,哲文學俱善。其餘幼也。即長散處四方。傳至元末明初,始有我祖德成公。故我族乃仲舒公之後裔也。洪武(明太祖年號)二年,太祖以南京(即今江蘇省江寧縣)有人滿為患,恩慮遷徙。我德成公遂與嫂戲笑曰:“吾欲遠遷可乎?”移建昌柏枝樹,後遷冕甯菩薩渡,然夏秋雨水為患,東河阻道,來往不便,移城內西街靈宮廟左側,然憂城事寂寞,差務浩繁,乃重遷穆屯以守耕食,嚴家教子,故子啟萬職顯總兵,歷任陝西、雲南諸鎮。垂啟後裔于蜀南,迄今宗枝可考,族派可尋也。推源厥始,我之王以江南為發源,德成公為始祖。而江南之王又以太原為發源,仲舒公本支云。
八世祖考事略
八世祖考諱毅字輝之,始祖德成公之八世孫也。生冕甯縣穆屯村,幼有大志,常思報國,年至五旬始受守府之職,隨鎮效力至康熙時。該處夷匪猖獗,衛官詳委為台登(今之冕寧城關至瀘沽)總團,鎮守土夷並西北兩番,恩威並濟,夷番咸服,甯民得慶,享田園之樂者,我祖毅公之力也。旋調建昌右營守府,離梓就任,番夷複猖,狼煙起蹂躪寧民。當時國家乃敕年羹堯、岳鍾琪剿滅!奈皆遠至,不悉地利,非于大軍所能彈壓而平叛者,知情知地利之形勝,以光副鎮使旋複夷番聞之而歸順。岳公見我祖忠勇可取,治夷有方而敬佩;而參质鼊詹粏桚埗妓局畾埡θ绾危伤皮羅渡、卡洛渡、福興渡)、大山已平服得守而訊軍事功勞,為岳公注籍奏上,上諭曰:“王輝之年逾六旬能身率士卒,平服番夷,勇敢可嘉,賞參將銜,功苦得勝降服優免牌四道,並賜戰馬草場一荒壩:東至賈家林河坎,南到小村河坎,西至大石溝,北至凹家落。至是岳公回朝,而又詔諭入夷巢招撫納降,自瓦委至二司,窩卜羅熟額雞、糯白瓦、大村、苗五出(處)中村、熟吸哇、架州大鹽井、河東三大支,乾縣、瓦都營止,共安土職十八名,夷戶四千九百八十二家,納雜糧五百零三石四鬥。惟瓦都營安定國、毅祖考寵悅懷常作護衛,系將買明青山嘴水田旱地七十六石賜伊為永世護衛之薪,肅清善後事宜,擬日登程覲見”。孰知年俑蜇澒言毅祖考有馬一對,一白身耳黑,一黑身耳白,堯求之不得,因以為恨焉)。劾奏我毅祖考有峙阎狻?滴醯鄄钍箒泶ú椋瑖老つ昙樵p,不遂年意,年又訛傳千年沉香木、(槍)林甲山之說,旄舉意欲反叛。為杜不測,祖身帶功苦文憑隨使覲見而與年儋訊以分涇渭。不料年奸恐帝悉見咎,預遺刑部都司朱桂荼毒殺吾祖考于井陘縣衛水村二道橋驛內,無一子赴京明冤。差使回奏,上雖深惜,其奈之何!嗚呼!年倥c我世仇不共戴天,其專橫無理,罪不容死,宜乎諸大臣奏雍正三年而堯被伏誅,子孫發邊充軍也。然我五房祖人亦不得辭不孝之罪。向使當時皆隨事于途,父子相顧嚴加防範,雖毒何為,奈僅出家為僧之太祖登雲公獨立難禦,是以至敗歟!以此,雲公心憂,將功狀事宜與屍暨焚,俾我五房後裔不得襲職從政。惟留優免牌以遺子孫。故今冕邑,凡我遠祖考之後裔皆優免差務者賴有此也。丙辰年陽率胞弟學凱回冕祭先祖,廟族中有蒼顏白髮之遺老先輩曰我祖王毅公當時之威服番夷,可謂攝其心矣。曾置木質關防切半與該夷番藏存,每歲至祖廟春秋祭奠,子孫持半往與合,必牽牛宰羊祭奠,如此按房經收者百餘年。後騙回切半關防以歧視番夷。番夷賄與金將此半贖回,遂來往斷絕由此。夫我遠祖考之為國為家,何謂稚顟]遠矣。然我後輩子孫之力,其奈之何庸!特將功苦治夷之道,表載於譜,致後賢孝者,得以考據續補也。
裔孫王學陽敬撰於
中華民國六年歲次丁巳桐葉吉日(七日)
重訂家乘記
丁巳歲裔孫學陽奉父命續修族譜。修譜事大,實後世裔孫應有之天職,奚敢以不文辭。以學識溌龇槠D,若不勉力繼續,恐我後昆罔識本源與宗緒,由此而隨之沉浮。是以考查舊譜,稽其典籍,惟舊譜僅世系,源流語多不祥。並雲前譜被焚,無所依據,真傳失當,關係非湣F澲斁臀易嫠撸杂浿0词甲嬖瑲v代考妣已無事實可查,無從稽考。至八世祖毅公弟兄九人……未能詳查,不敢妄贊一語。追述先德,獨語本支,其有功名氏者,以毅公為百世不遷之祖宗,公距德成公七世,考系前清康熙時人。詢之遺老,求之縣誌,均已載在翰牘。似示,推公為今五房始祖。至由冕寧至越西以國玠公為始,學陽累次到冕確查底蘊,歸纂家乘以重父命。而於木本水源或不致再有紊亂遺忘也。

 字辈派语
始迁祖王德成公进冕到第八世代,没有固定字辈,从第九世代起按以下字辈:

登国维怀茂
以宗学成文
德泽彰世瑞
发达广建兴
紫殿朝星斗
栋梁吉仕仁
献犹绍秉政
安邦启大廷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第二种解释: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第三种解释: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第五种解释: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