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家谱-山东冠县北馆陶戴氏家谱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振旗堂
创建时间:  2016-02-25
版主登录名:  陶山故人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281
 
总人数 (含配偶):  846
总辈份:  14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354
女性人数 (含配偶):  492
 
在世人数 (含配偶):  624
辞世人数 (含配偶):  222
 
最老成员生日:  1660年
最新成员生日:  1979年3月19日
 
家谱文选:  1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山东
起源地名:  山东冠县北馆陶镇
 
第一继承人:  15106357677@126.com
第二继承人: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MTMwNTkuaHRtbA==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一、家训、族规
家训是劝诫性规范,重在言教,没有强制措施;家法族规是禁止性规范,有明文的惩罚规定,以保证家法族规的实施。
(一)戴氏家训格言
家训格言之一:
存心要忠厚,切勿刻薄。要诚实,切勿狡诈。尤要静养,切戒妄念。
敦伦在家在国,长幼亲疏,恩义相维,情文备至。
谨言勿恃敏妙,毋字诙谐,一切荒谬戏谑忤人犹显神怒其徵。失仪犹小,遗害者大。凡事关廉节情属疑议者,尤不可轻易。
寡欲戒淫一节,储善中,谆谆诰诫,甚详且尽。即正色,亦有戒期,宜常读而时懔之。
惜字男妇老幼,皆当奉行,我辈读书,尤宜加倍。
学业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勿始勤而终怠,勿泛骛而浅尝。
家训格言之二:
读书好读书必读五经孟孔之书,及韩柳欧苏之文。能得其奥可为圣贤。诸子百家之书皆可读,毋一暴十寒,欲取科第,则读先正文章。近日时文表判策之类,亦为有益。惟释老之书,异端之说,不可读。此真儒之学也。
行善好善与恶反,不善则恶。欲行善,先去恶。其势不容竝立。善无论大小,皆当行之。
做好人忠臣孝子,为世间第一好人,勉斯二者,其余不难矣。
行好事大事纲常名教,小事日用饮食,俱有至理存焉。行事在心,行好心斯行好事。
家训格言之三:
1、首尽孝道
孝之大端,曰立德、曰承家、曰保身、曰养志。其间贫富不齐、财力各异,要当随分随力,尽所当尽。使亲有慰悦心,勿使亲有觖望心。孝为百行之原,舍此不务,万善皆虚。自宜激发天良,勉图报德。
2、次敦友爱
杳杳人寰,同胞几个。田产易得,骨肉无多。此而不免差池,安望更有真心。交处朋友,宜相亲爱,切戒嚣凌。融了家庭内嫌隙,化却性情上偏私。推而伯叔族亲,皆当矢爱敬循礼法。
3、次训子弟
人生善恶,基在童蒙。迪以诗书,养其廉耻,成于遵循,败于放肆。倘姑息容纵,爱之实则害之。
4、次睦乡党
械斗之事,乡曲常多。端由见理不明,遂为血气所使。况一言一事,起于细微。忍之则平,激之生变,甚至亡身及亲,后悔无及,能不谨哉。须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然之理也。
5、次务勤俭
人生不可游手好闲,无论士农工商,各执一艺。尤当节俭,量入为出,俗尚奢靡,不可效尤。即妇女,亦须勤纺织,省闲费。
6、次正术业
一切不正之业,赌博之事,当视为鸠毒,尤不可好。行非义,作奸犯科,国法不容,天诛难免。
7、次饬品行
毋学狡诈,毋为邪僻,存其本心,行以礼义。
8、次养性情
毗刚毗柔,禀赋各别。要当资广识见,勿使囿于一偏。七情之发,惟怒为遽。众逆之加,以忍为上。不可外托和平,中怀险诈。大凡中正和厚者,人皆爱之,天亦福之。
9、次戒淫行
各善书,谆谆诰诫,自宜遵行。万恶之首,言之懔懔。
10、次去贪欲
富贵贫贱,本乎天命,人能勤俭积德,穷不终穷。倘疾已贫,习为欺诈,甚则攘夺,讵知求之不得,且有后灾也,试问世间,奸狡之辈,谁者与发耶。
上列十条,言之则易,行之则难。然虽曰难,实如大路康荘,人所可至。然则人自难之耳,可弗勉哉。
家训格言之四:
奉公守法,爱国敬业,奋发进取。
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重视道德修养,严肃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爱憎分明,刻苦求知;长才干以为立业,增智慧从而济世,富学问扶助众人。
艰苦创业,勤俭持家;贫贱不移心智,富贵不忘济贫。
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念念不忘吾之先祖,时时抵励善良精神;以无愧祖先,无愧于国,无愧于民。

(二)戴氏祖训
“官不忘民,民不忘本,贫不失志,富不忘贫,堂正诚实,廉洁清贫,勤劳俭朴,诸事严谨,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自强不息,造福子孙。”

(三)族规
族规是宗族的法律,是宗族施行教化的言行规约,起着维护族内部的正常秩序,对族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凡有违犯族规家训者,都应受到制载。
父母为生身之本,不孝其亲,天理不容。孝者不惟口体之养,要以顺为主,顺则菽水承欢,父母之心乐焉。若硬言怒色加于父母之前,虽鱼肉日供,亲心何安?至于父母到六十以上,筋力就衰,衣食不比少壮,为子女媳妇者均宜体察以事,奉其晨昏。贫贱家虽衣食不足,宁可自身冻馁,不可令父母饥寒,如是行去即是孝矣!彼殷实之家,自不待言。其均勉之毋忽。
同胞兄弟本一气也,往往富贵贫贱有不齐,假如兄富贵宜顾其弟,弟富贵宜顾其兄。若兄弟毋不相顾,是不近人情刻薄甚矣!甚有兄弟争闹同室操戈,其家虽富贵,不久即败,理固然也,其均知之。
士农工商四项是为人之正路,不必拘定,随其质而就之,惟不出此四项,虽有显晦之分,贫富之异,无损也。
子孙必须教训,语云:有好子孙方是福。有大姓人家子孙辱门败户,也有贫贱人家子孙立身杨名,可见全在教训。
子孙必须读书。为父兄者宜勉力从师,为子弟者宜尽心学习,此大有益之事也。况古人云:非读书无由登贵显之地乎!
男婚女嫁乃终身最大之事,须慎以成之,男婚不宜太早,女嫁不宜太迟。妇择其淑不计厚奁,婿择其良,毋索重聘,不可轻易错就,以致后悔。
万恶以淫为首,乱伦之家,天道必灭,不待言矣,即花街柳巷亦是败家之地,财耗受苦,自取罪戾。
治家宜俭,量入为出,则财用自裕。凡事宜安分,即冠婚丧祭,虽系大事,亦不可效奢华。
殷实者多行善事,如遇老幼残疾鳏寡孤独,尤宜怜惜,其赤贫无倚、衣食不周、丧葬无告,能解其囊橐以济之,此最善之事也。更能创建义学,使贫乏者无束脩之虑,不特成名者感情,即多识几字亦受益非浅。彼殷实者果能真心办事,不沽名,不钓誉,是积善之家也。《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朋友为五伦之一,原不可轻合,既友之矣,不可轻视。假如朋友有得意事,不可生妒忌心,有失意事须竭力救济之,或幸得富贵,断不可忘贫贱之交。
不可起人之衅,起衅则关系甚重,或争闹不已有身家之患,或讦讼不已有破产之忧,祸莫大焉。又不可用暗箭伤人,宜切戒之。
赌者败家之券,子孙好赌,未有不荡产以破祖宗千辛万苦之基业者也。为父兄者宜禁绝之,为子孙者,尤宜速改。
幸而处富,断不可骄,骄则轻欺贫人;断不吝,吝则过于惜财,一切义举济急之事皆不肯为。须知天地之财聚散无常,虽不可浪费,而不为义举,不肯济急,岂善于处富哉!盖子孙贤自能生财,子孙不肖,荡费不过数年间耳!处富者知之。

(四)族长
家族组织是世代聚居在一起的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以血缘为纽带,以地缘为基础,以财产为保障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家族组织是构成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法族规是各个家族组织祖上流传而为后代修订的主要用以调整本家族内部关系的行为规范。最初它本是一种民间自治规范,其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大家族组织。
族长是管理全族事务的一族最高首领。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族长是根据族规行使权利的。族长,必须“品端心正,性情和平”,“恪遵家训,规步方行”。
族长或由辈份高的长者担任,或由德高望重者担任。族内各家凡婚娶丧葬,增员减口、分家立户等大事,必须告知族长,还有出卖土地、售产业等也请族长见证、处理,族中人有纠纷之事,也先请族长调解处理,倘调解不成,方可告官。族长管理祖祠、祭祖、族谱、族产、族务费用及族规所定族内成员活动等,族长还可协调和其他宗族的事务,尤其是对已嫁的本族女子在婆家受人虐待,族长可以决定“动产户”——也即动员族人声援,有时竟酿成械斗事件,族长还可以主持族内的公益事务。

二、先公略史:
东省(约1660年-约1730年)。戴氏自明初迁居馆陶古城之侧,务农经商,至清咸丰年间长毛之乱家谱失传。以东省立为新祖。
三、戴氏溯源,戴(Dài)姓来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戴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四、得姓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戴公戴撝,生于公元前842年2月16日,妻子杨氏,任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后世以王父谥号为氏,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五、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谯郡钅至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朝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朝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六、2010版家谱
1、前言
戴氏自公元前766年西周宋戴公因谥号立姓至今2700多年,约有100世。西汉末年有11万人,明代有38万人,至今500余万。世经沧海桑田,可谓世胄诗礼之家。宋戴公为黄帝42世孙,任宋国第十一任君,爱民如子,万民拥戴,周宣王赐谥曰戴;西汉戴德戴圣叔侄同学“礼”于后苍,编写《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成为注礼名家;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戴魁著书反对佛教因果报应,做雕木、塑佛身,称为三绝;唐时诗人戴公怀“过石奇不尽,出林更香浮”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元时戴良屡征不士,居九灵山下,誉为九灵隐士,诗人戴表元文清雅洁,名重东南;明时戴圭精研《易》学,身体力行;清时戴熙官至兵部侍郎,诗书画并举,闻名于世。近代戴氏学者名人、儒商大家各领风骚。
戴庄人杰地灵,春秋战国著名隐士段干木葬于此,这里曾是魏文侯拜访老师、段干木逾墙逃避的故地;这里是隋唐以来历代京城漕运码头、官府漕管重地;戴氏粉皮至今名扬四方,畅销不衰,被誉为一宝,并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戴氏子孙才俊辈出,仕农工商,遍及全国各地,成就斐然。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汇聚戴氏点点滴滴,搜集整理,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增强家族自豪感,凝聚人心,对于推动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谱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融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汇经济、政治、文化于一身,是戴氏家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共收录自清前期至今大约350年历史资料,材料上兼收并蓄,凡是有影响的人或事,一并收入,填补了家族文化空白。对材料内容,做到反复核对,力求准确,力争做到经得起后人推敲、时间考验。
本谱分为若干篇章,基本上按时间顺序编排,厚今薄古,有详有略。具体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按农村惯例,大部分以阴历记月日。
千锤百炼始到真。本谱从着手搜集材料,到定稿付印,历时四年多,这是全体家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各位族人的辛勤汗水,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但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内容浩繁,加之修者能力有限,错讹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二零零九年三月三十日


2、馆陶戴氏家谱序
国兴修史,方兴修志,家兴修谱。2005年新春,族人团拜祭祖,皆议族众无谱,尤为憾事,嘱托立言书典,以承前者,昭示后人。此任重于泰山,却属吾辈己任,义不容辞,遂不避浅陋,作抛砖之言,以励来者。
考吾戴氏,本轩辕黄帝之后,为帝王之家、圣贤之家。帝喾高辛氏妃简狄生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成汤伐桀有天下,都于亳,商兴六百载,至帝乙三子:长启、次仲衍,三受德(纣),受德以嫡立,封启于微国。纣无道周武王灭之,立其子武庚于殷之故圩,封启于宋,及后成王以殷衅杀武庚,微子启为上公尹,统承先王之业。宋十一世君扌为,励精图治,万民拥戴,周宣王赐谥曰戴,史称宋戴公,其子武公司空,以王父谥为氏,遂以戴为姓,中华始有戴姓,尊宋戴公为戴氏一世祖,亦黄帝四十二世裔。此后戴氏多为卿士大夫,周末宋亡于齐。前秦集居豫东,首形谯郡(今安徽亳州);西汉避战乱,一支再形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一支又形济会郡(今山东东平);一支再形清阳郡(今河北清河)。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原烽火迭起,分居江浙鄂皖,盛唐再迁闽湘晋陕,宋元再入广东台湾,明清民国,遍及九洲海外。今之戴氏,近2万姓氏中,居华人54位,口五百余万。
馆陶戴氏,人口众多,才俊辈出,乡之望族。原系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居于此,愈六百载。忆先人随军至此安屯,居古城之侧,务农经商守业,称颂乡里。清咸丰长毛之乱,典章尽毁,谱牒失传,世系中断。惟以祖父东省立祖,再立新章;四世祖鹏林,陶城儒商,市衢铺舍,乐善好施,行善举独修普萨堂;六世祖润芝,文功武治,科试双举,名扬四方,祖母轩氏,传粉皮制作技艺,迄今不衰;民国初,七世祖书梅,守田务农,再迁闫庄;八世祖作法,精通中医,服务乡里;建国后,戴庄村农业蒸蒸日上,独树馆陶县旗帜,十世祖兴礼,1951年获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近年来,戴氏家族科第联翩,或仕途通达,造福一方;或术攻专业,成就斐然;或商海畅游,颇有建树。仕农工商,星罗各地,各擅其名,为乡闾称颂。
树高百丈生于根,水流万里始于源。家之有谱方能辨昭穆,明亲疏。戴氏立姓有百世,2700余载,岁月更迭,沧海桑田,缺失谱牒,究其缘由,一则社会动荡,再则族人失记,三则自然灾祥。今有所记亦族人凭记忆所叙,实则濒于失传。缅怀祖业,弘扬家风,凝重亲情,传递火计。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慎终以追远,数典不忘祖,家齐治国兴业,扬我乡帮文化。因此再篡新谱,追本溯源,昭彰祖德,亦以昭告后人。
祖宗欲垂范于来者,必先敦品而立行;子孙欲无愧于祖宗,必修身而精进。戴氏后世守其此谱者,其勿忘教孝之意,务必恪守忠厚家风,践行济世之道。
是为序。

岁在2009年3月20日农历己丑仲春
馆陶戴氏家谱主修
十一世孙敬仁拜撰

3、谱序
木有本,水有源,人亦然矣。吾戴氏自明初迁来馆陶,迄今六百余载,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勤耕耘而不止,创产业而不息;严以治家,宽以待人,经沧海桑田之变化,历世事变革之推移;荫庇后世,生生不息,故积于今。吾戴氏已成为陶邑之望族矣,追思先祖吾辈能不感怀涕零乎?
至于先祖从哪里迁来,或落难于此,都无依考证。唯有戴氏祖先给留下二十辈排序,即:“东文普鹏清,润书作汝兴,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横观戴氏子孙遍及海内外,从南国北疆到东阜西陲,凡有炊烟之处皆有戴氏之裔,和国家事业同兴衰,与华夏民族共沉浮,此等泱泱大族若无一井然有序之谱牒维系,再过几世人,将更不知先祖的艰辛和创业的艰难;使后世子孙不知祖先之来源,门第先后辈次长幼,势必走上混淆。如此既违先祖遗志,有使后世子孙继承无方,既影响宗族之团结,更遗笑于外人。本人有幸参加1983年和2005年正月初三陶邑戴氏祭祖活动。辩昭穆、崇礼义、厚风俗,所关大事矣。家谱编修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古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据老人讲,族谱第一次丢失清末长毛反时期,也有说太平天国时期。文革时家中神主子、以及东省公之后的十三尊牌位被毁。由于家谱的丢失,给追思先祖从哪里迁来陶邑增加难度,对一世祖东省公之前,有多少世生活在陶邑这个地方已无法考证,给现在修谱工作带来难度。
今族人修谱,以彰本族由来、始祖渊源、迁徒经过、宗族分支、兴盛始末。着小序冠于谱首。现在社会国泰民安,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修谱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家之有谱犹县之志,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圣哲,谱不叙无以知一姓之英奇。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过于修谱。因而要求各族人弃家务之繁忙,奔找各族之门次,再修家谱。然后要做到先后有别,长幼有序,同族相濡以沫,和衷共济则实为难事矣,故族人共商在原牒谱之基础上续修宗谱,并自二十世起,凡吾戴氏子孙率按,在1983年祭祖时有十世兴智公倡议族人续排十辈即:“忠政孝廉敬,君怀贵德明。”以伦辈命名以明上下尊卑,此要旨一也。
再者社会发展,妇女之地位日增,巾帼不让须眉,夫唱妇和荣辱与共,同育戴氏子孙,共创戴氏之事业,妇女之功不可没也,故族人共商自一世起,宗谱中续补配偶之姓氏、生卒、籍贯以及秭妹等,以共享后世子孙之祭,此乃要旨二也。
况自公元1970年始(共和22年),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公职人员只生一胎。据余观之,此非一时之策。若仍以男丁存门户,倘仍从古法,则又不合情理也。此彝伦大法,取舍更改非同小可,不得不详述之。生男生女都是亲生后代,都有继承祖人的义务,也是戴氏子(子孙)女,都有戴氏血缘。她们也有写进族谱的义务,也可以记录族谱,此乃要旨三也。
陶邑望族庆流芳
祖德于今不可忘
上溯本源千古在
下开支派万年长
生前无数声名显
继后尤期谱牒光
此日重修诚盛举
裔孙代代姓名扬
今铺叙就,族人要像保护眼睛和生命一样使之流芳于百世,实此序之愿。


于公元2009年11月10日农历己丑初冬
十二世孙义忠拜撰

在祭祖大会上的发言稿
各位族贤、各位族胞、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正值鼠年大吉,春风送暖万家。今天,我们隆重集会举行第五次祭祖大会。各地各村的族裔代表,不远几百里,风尘仆仆,回家祭祖。现在又一次汇集一堂,血脉相连,情浓于水,共叙情怀,共同缅怀先祖创业之难,祭扫始祖安息之茔,这是冠县馆陶戴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家族大团圆的盛会。
今天,我们怀着一颗虔敬至诚的心,来祭奠我们的先祖,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古人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我想,这是我们今天祭祖的意义之一。
“斯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今天站在这里的我们遵义礼村潘氏清明会后人,当弘扬先祖美德,积极促进和加深宗族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礼诚信,精诚团结,互通有无,族亲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我想,这是我们今天站在先祖前,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意义。
戴氏家族,经历了近400年的沧桑,后代分播齐鲁大地。始祖东省公、始妣张氏卜居此地,艰苦创业,奠定了戴氏的基业。家族后代兴旺发达、事业辉煌,在清朝前后的300年间,出过大清运粮官、举人秀才,建国时期,戴氏家族出过省部级劳模等省市先进典型、师团级干部,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一个奇迹。其代表人物,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近年以来,对戴氏家族的特殊的历史现象,戴氏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家族活动,早在1962年就开始了祭祖活动,每5年一次的祭祖活动已经举行了第5期,祭祖活动的影响和规模越来越大。2010年修成了家谱,考证和理顺了家族上源世系,重修了始祖茔墓。
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涵养立德提高道德境界。人无德不立。立德居于首位,因为“德者,本也”。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礼记》就是我们戴氏先人戴德戴圣所著。从我们戴氏字辈排行就可以看出,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宗就寄希望于我们要提高道德境界、修炼脱俗人品,需要不断涵养立德学问。立德学问是抬高道德境界、锻造高尚人格的源头活水,可以使人明礼义廉耻,提升品德操守等级;可以使人识美丑善恶,增强守正守真定力;可以使人知责任义务,强化社会担当。涵养立德学问,就要明大德,在国家,就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在社会,就要守公德,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公序良俗;在家庭就要严私德,就要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常修立身提高人生境界。立身在世,要为人榜样、受人敬仰,就须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层次、高境界,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攀登,使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而要抵达人生的更高境界,需要不断涵养立身学问。立身学问就像梯子,能够助你步步登高,到达人生新的高度。涵养立身学问的过程,就是升华对人生意义理解的过程,就是摆脱功名利禄纠缠的过程,就是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身学问修好了到家了,“为谁活着、如何活着”这一根本问题弄明白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了,就能不断到达人生新高度新天地。
砥砺立业提高干事境界。我们无论从政、务农还是经商,把本职工作当成一种事业,不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理想抱负。而要提高工作境界,需要不断努力学习知识、做行家里手,还需要涵养立业学问,做一个富有正能量的人。一方面,当端正工作态度,把工作当事业,对职责始终保持热情、充满感情、怀有激情,让工作成为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让事业成为人生旅途中最绚丽多彩的风景。另一方面,坚持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钻什么、干什么精什么,不断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思维,努力使自己成为履职尽责的行家里手。
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今天,我们召开祭祖大会,缅怀祖先懿德高风,弘扬家族优良传统文化。期盼族人同心同德,报本思源,奋发图强,为戴氏的兴旺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预祝戴氏第五次祭祖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戴氏英模录
姓名 生卒 获奖时职务 荣誉称号 授予机关 时间
戴润芝 ?1809-1907 清东昌府馆陶县庠生 文武双举人 清廷 清咸同
戴兴礼 1921-2005 戴庄互助组组长、党支部书记 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
馆陶县模范支部书记 河北省政府
馆陶县委 195111
196206
戴兴周 1903-1968 戴庄一队饲养员 馆陶县模范饲养员 馆陶县人委 1964
戴兴诗 1933-2002 戴庄党支部书记 冠县模范党员 冠县县委
戴修亭 1942-1992 闫庄小学民办教师 冠县模范教师 冠县县委政府 1992
戴敬仁 1965- 冠县四中教师 聊城地区优秀教师、记功
冠县十佳教师
聊城市国防教育先进个人 聊城地委行署
冠县县委政府
市委宣

 字辈派语
东文普鹏清

润书作汝兴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忠政孝廉敬

君怀贵德明

为有康乐恩

锡敏绪承祥

佐禹建伟业

立商统纲常

守鼎宾朝廷

祖馨显名扬

卿仕昭贤瑞

九州谱华章

治国功百世

绣堂勋贻芳

元本恒传茂

同宗绍述长

千远振家道

纯厚永安邦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黄帝乃戴姓之鼻祖。

第二种解释: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第三种解释: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第四种解释: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