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谱-云南昭通商音弘农杨氏族谱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商音弘农杨氏
家谱堂号:  清白堂
创建时间:  2016-11-24
版主登录名:  yfx
开放状态:  私密
浏览次数:  2105
 
总人数 (含配偶):  419
总辈份:  11
世号排序方法:  自然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208
女性人数 (含配偶):  211
 
在世人数 (含配偶):  346
辞世人数 (含配偶):  73
 
最老成员生日: 
最新成员生日:  2000年03月08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江苏
起源地名:  江苏南京(应天府)
 
第一继承人:  496703208@qq.com
第二继承人:  1948185355@qq.com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NjgyMi5odG1s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前言:
时世轮回,万象变迁,故国有国史,家有族谱。欲知往事,传绵稽查,籍以记载历史兴衰与人文概况。炎、黄二帝皆为华夏之先祖。杨姓起源在姬周,周武王之长子姬誦即位为成王,封三弟姬虞,又名叔虞,封为唐国(今山西太原晋源镇一带)诸侯。唐国后来改国名为晋。至晋武公,长子诡诸,承袭晋君职位,即为晋献公,生二子。少子名伯侨,又名文实,传说他出生时,两掌相合,百日不开,晋武公甚为着急。后两掌分开,左手纹为木,右手纹为易举国惊易。长大后,周厘王念其父统一晋国功勋,把他封在杨地管理百姓,史称杨侯,他便是华阴人所称的木易杨姓的先祖。史学家亦称之为“封杨受姓”。唐叔虞是杨氏家族的第一代开山鼻祖,杨伯侨是唐叔虞的第十三代子孙(历史典故“剪桐封弟”)。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春,晋国六卿欲对祁溪的孙子祁盈和羊舌肸的儿子羊舌食我以“相恶於君”的罪名“尽灭其族,使羊舌氏家族遭遇了灭顶之灾。好在灭族之事刚露出端倪,两个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便闻风打点行装秘密逃亡。历经长途跋涉之艰辛,终于到达了华山旁边的秦岭仙峪修养生息。此后在华阴繁衍壮大,人才辈出,从西汉丞相杨敞开始,有杨震、东汉“四世三公”、隋朝杨素、杨玄感等。无论是东汉时期还是西晋时期,弘农杨氏都是显赫一时的世家;唐朝时期“李武韦杨”四家联姻组成的政治集团,处处昭显着关西第一望族的辉煌。

郡县制,是春秋(公元前770—476年)、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弘农郡,始设於西汉,因其辖境内有弘农涧水流经而得名。弘农郡始设时辖新安、渑池、宜阳、陕县、弘农、卢氏、淅县、丹水、上雒、商县等11县。至东汉,将湖县、华阴(包括今潼关县)从京兆尹划归弘农郡。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杨氏族人就被称之为“弘农杨氏”。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梭山乡密所村居住的杨氏属于商音弘农杨氏后裔,堂号为“清白堂”。

故乡的山水,是最动人的风景;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华夏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一种故乡情结。杨氏家族向来守礼义、重亲情;杨氏一脉,血浓于水,立此族谱凝聚族群,德者为本。公元一九九零年(岁次庚午年)六月初八日云南省鲁甸县梭山乡密所村吉立族簿,庆衍万万年。

族长:杨(开、太)举
副族长:杨(开、太)顺、杨(开、太)宽
族委会:杨正孝、杨(开、太)有、杨(开、太)顺、杨(发、明)有、杨(发、明)文、杨(发、明)洲、杨(发、明)清、杨(发、明)权。

祖训:
弘农世泽、清白传家;廉垂四知、万古流芳

籍贯序言: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梭山乡密所村杨氏启祖,南京籍,应天府白马街柳树港人氏,七房分支,我支启祖属三房。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为应天府(今南京)。明太祖为统一天下调北征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日,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人南征云南,发动云贵之战,十二月傅友德率师直捣乌撒,大败元守军,遂进占乌撒,降服东川(今云南会泽)、乌蒙(今云南昭通)、毕节、芒部(今云南镇雄)等地。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平定云南全境。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在歼灭蒙古残余势力的同时,对云贵大规模移民,明洪武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即公元1392年至1398年)沐英之子沐春又移南京三十万人入滇实行“军屯”。明朝实行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三种兵役制度并存。这特殊的兵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稳定性和控制力,并有效阻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杨氏始祖兄弟四人随征南下,赋予官职(被封为三军接应使),留守贵州毕节府威宁县得胜坡屯恳戍边兴家立业,称为“军户”。
明朝隆庆六年,朝廷曾在得胜坡设赵班巡检司;清朝雍正七年,乌蒙土司禄万忠、雨波土目黑寡造反,云贵总督鄂尔泰命安龙总兵哈元生率兵镇压,为纪念胜利,改为得胜坡巡检司;民国前期曾设得胜坡分县,龙云统治期间改设赫章分县。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东北告急,因兵力有所欠缺,所以明朝廷准备调水西(今大方一带)及永宁(今叙永)兵赴辽东作战,但是激起反抗(奢安之乱),战争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最后被明末大将朱燮元平定。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明朝亡,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时派信郡王多尼率部征讨张献忠遗部李定国、孙可望于云南、贵州。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信郡王多尼率部抵达云南,李定国携永历帝朱由榔逃奔缅甸。
清朝建立之初,因云南情况特殊和政局不稳,便维持继承元明旧制,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到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长房后人居云南昭通鲁甸县火德红;二房留贵州毕节府威宁县得胜坡高坎子兴家立业;三房居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龙井;四房居云南昭通会泽。

我支先祖杨百钧属于三房后人,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年)奢安之乱,被调往四川重庆参与平叛,回来的路上病亡,原配夫人韩氏,二老寿葬贵州毕节府威宁县得胜坡高坎子,生有二房。长房世宗公;二房世亮公,居贵州毕节府威宁得胜坡,子嗣不详。

世宗公,贵州毕节府威宁县得胜坡高坎子生长人氏,清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下旨废除土司制度,推行革除土官,改用流官的“改土归流”政策,清雍正五年(1727年),乌蒙(今昭通)、镇雄土司叛乱,世宗公参与平叛,从得胜坡调往云南昭通,镇守古寨东门(今鲁甸县龙树乡新乐村)九年,后调往龙头山龙井驻守。原配夫人雷氏,昭通昭阳区洒渔河雷家冲生长人氏,二老寿葬今鲁甸县龙头山镇龙井。生有三房,长房居江底,子嗣迁移不详;二房居鲁甸县龙头山龙井,子嗣迁移不详;三房名讳杨辅仁。

辅仁公,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龙井生长人氏,到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水口坳(今翠屏)曹家招亲,与曹家三代人居住龙头山水口坳,后迁至乐红乡利外村曹地,二老寿葬昭通市鲁甸县乐红乡利外村哈家梁杆(哈家丫口)营盘老包左侧下方。 辅仁公与夫人曹氏生有三房,长房名讳不详居今鲁甸县乐红乡利外村曹地(杨家湾子),生有二女,长女招王氏、次女招陈氏为上门女婿;二房名讳不详嘉庆年间下贵州,后人迁移不详;三房名讳杨(曹)成。

成公,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水口坳(今翠屏村)生长人氏,在鲁甸县龙头山镇水口坳龙井居住三十八年,清朝乾隆年间迁回云南省昭通古寨东门(今鲁甸县龙树乡新乐村),道光年间迁居今鲁甸县乐红乡利外村曹地杨家湾子,曹家迁往今鲁甸县乐红乡利外村大箐。原配夫人王氏,二老寿葬于鲁甸县乐红利外哈家梁杆(哈家丫口)营盘老包左侧下方, 列祖母王氏生有三房, 长房名讳杨荣太,二房名讳杨荣华, 三房名讳杨荣正。

荣太公,鲁甸乐红利外曹地杨家湾子生长人氏,清同治年间迁居四川米粮坝(可能是今巧家县),谱书被其带走,清光绪年间他们带着谱书回梭山密所荒田叫其余族人一同迁去,还带了挑小孩用的竹篮,荒田的族人不愿同去,他们返回时想要一点路费,当时可能是因经济困难没给,谱书也未抄送;

荣华公,鲁甸乐红利外曹地杨家湾子生长人氏,同治年间迁往梭山乡密所村荒田大桥边居住,因原配亡(命案)迁居鲁甸县新街乡酒房村,娶魏氏为室,在此繁衍生息;

荣正公,鲁甸县乐红乡利外村曹地(杨家湾子)生长人氏,娶鲁甸县梭山乡密所高氏为室,于同治年间由天祖婆高氏引迁至云南鲁甸梭山密所荒田大桥边居住。三代还宗是古礼,由“曹氏”改为“杨氏”,子嗣三房。民国二十七年正月十四日火烧寨子后,长房老祖杨万富迁吊水岩,二房老祖杨万明家迁小寨,三房老祖杨万发家居荒田桥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杨开能家居梭山黑寨、杨开文家迁居四川金阳县红联乡沙马村、杨太成和杨太德居昭阳区洒渔河乐居乡,大多数族人居梭山乡密所。老谱因民国二十七年正月十四日火烧寨子不慎遗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庚午年六月初八日由杨太顺、杨开举兄弟二人牵头在密所小寨子立下族谱为子孙使用。现所立族谱由族中老辈回忆口述而立,因历时久远,又无资料考证,可能有差错,由后世贤能斧正。

长江流水源头深,杨氏鸿谱续完成,
千年万载不理论,子孙代代落福门。

注:清末以来,战争不断,社会混乱,交通不便,互不往来。由于历史久远,老谱遗失,加之一些琐事纠纷造成族内字辈从“正”字辈后就不统一。族谱中“华、开、太”为同一辈,“国、发、明”为同一辈。前几辈名讳及生平简历不详,所以只能用“口”来代替了,待将来更正。辈礼称呼:鼻、远、太、列、天、高、曾、祖、显;孝名称呼:尔、云、仍、弟、来、玄、曾、孙、男。








 字辈派语
老字辈为:
辅成荣万正、开(太)明(发)有天财
武斌保朝廷、乾坤定国顺
富贵永远传、金银满家声
进学仲泽举、秀仕登宽亮
兴旺佐州芳、立位权再守
道高礼义清、耀选忠良汉
厚童启英雄、福美禄珍强
旭照千层云、松芝茂盛霖
海怀应景志、伟大吉玉元
宏旗军恩凯、自奎维春连毓

建议改为:
辅成荣万正、开明有恬彧
洪薷洹景宸、迅力起峻胧
宝蕊雪恣芳、韫涛春曙潇
东丰瑷席烜、蕙恩济家昇
津洲峪露琼、芙镕芸衷馨
益书咏怀训、留礼继舜严
蓝坤献喻芷、濠获晋荐庭
峰丛珍芯倡、沥濡恕凌珅
骄芮祐宗清、祖国笏原昆
恒潆苏展容、昊选戴韪骁
晌薰焘籍宬、又鉴骐竞育.

注:杨氏字辈繁多,每一支都有自己的字辈,当所排字辈用胜时,按照汉族姓氏字辈续接惯例,由族内协商重新立字。杨氏重排字辈选繁体2画、8画、10画、12画、18画、20画、22画的字较好。取名时(杨为13画)以繁体字总笔画29、37、45、48画为大吉之数。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第二种解释: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第三种解释: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