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谱-湖南省平江县吴氏家谱 - 族脉网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族脉网,家谱,打印,免费家谱软件,网上缅怀

 
世图 集锦 名册 影集 资料 内容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详细资料

 
家谱派系:  (无)
家谱堂号:  延陵堂
创建时间:  2014-04-19
版主登录名:  329651527
开放状态:  公开
浏览次数:  1094
 
总人数 (含配偶):  183
总辈份:  32
世号排序方法:  指定辈份
 
男性人数 (含配偶):  163
女性人数 (含配偶):  20
 
在世人数 (含配偶):  39
辞世人数 (含配偶):  144
 
最老成员生日:  845年
最新成员生日: 
 
家谱文选:  0
抒怀留言:  0
 
起源省份:  山西
起源地名:  山西并州太原岢岚县金鸡坪
 
第一继承人:  329651527@qq.com
第二继承人:  wuyitao2008@126.com
 
亲友链接:  Zl9wdWJsaWNfOTQ0Mi5odG1s

 家训导语-先公略史
吴璋(唐代),字本光,山西并州太原岢岚县金鸡坪人。
璋公,唐宣宗时人,好学笃行,拔萃登科,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拜吏部尚书,封银青荣禄大夫,赐紫金鱼袋。赐金花铁券,诰曰:金章茅士,与国同休,玉麟象简,永传弈叶。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璋公遂与李克用谋复唐室,至天祐五年戊辰岁(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李克用卒,克用之子李存勖袭位为晋王,璋公见李存勖有代唐自取之意,因愕错弃官。
时中原烽烟四起,兵事不息,父子谋归荆蛮泰伯故里,是夜三鼓,四顾索然,惟有一瓜,取以代牲告庙,西向再拜,恸曰:忠臣不事两姓,不去必及祸,有何面目见先人于地下乎。载主揭眷往南而行,改姓为姬,子延改为廷。
至南平谒高继冲,劝之复兴唐祚,高继冲辞以力不能及。
公与延确复欲赴就吴王杨渥谋,讬称归泰伯故里,天祐五年五月(梁开平二年,908年),至洪州值两浙乱(吴王杨渥为部将徐温、张颢所杀),时雨,且兵卫斥道路不通,进退维谷,途遇一老者,向前问津,老者自称姓黄名福(黄复兴),岳州平江人也,为商于豫章,黄曰:由昌江取洞庭,沿江而下,亦较便。黄福与导,以游猎为事,由江西山枣岭偏僻小路入昌江三庄,璋公坐息树下,顾从人曰:山路虽苦,却免惊惶,此地山青水秀,若买产定居于此,亦可安身。黄老答曰:君欲买产,吾山下大丘可与君。公即取草帽与黄老为记,后人称其田为“草帽丘”。黄老又为璋公结庐,后人称之为“璋公世第”。由此遁居落叶,璋公是为延陵吴氏迁平始祖。
未几,璋公之弟节度大夫澄公又偶会于此,澄公携家眷先迁岳州穆家塘,旋定居于平江献冲田岩。
璋公抱孤忠而没,殁寿九十八。先浅厝于凤栖乡(今长寿湖田)黄家仑,孙裔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壬辰岁九月十六镕铁封窖为墓,坟前有八山相连,名曰八阵图。
宋初,以子廷祚为贵,追荣三世,赠封璋公太子太师齐国公。
璋公约845年至945年在世。
配李氏,追封秦国太夫人。
子五:廷斌(不仕),廷诲(成德军马步军指挥使),廷祚(本房祖),
廷人(赞善大夫),廷赞(龙捷指挥使)。
妾颜氏生子二:廷确,廷超(字庆偲,任刺史)。
璋公后裔遍布湘鄂赣黔浙闽川,俱成巨族,平江吴氏人丁近五万,为平江第二大望族。前贤饮水思源,曾于宋代建祠于嘉义,亦建祠于长寿桑园元扆公驸马府旧址,因时俱废。近年,集诸族之力,重建新祠于长寿雅港,名曰:平江吴氏纪念祠;土龙族裔孙合力建新祠于文祠旧址,名曰:吴璋公祠。

 字辈派语
璋廷元汉保,孟仕处寿玠,
汝庚士昌滔,孙善绍世卿,
以希新演郁,廷孔一宗公,
得永昌佑载,锡之光燦嘉,
贤明庆泽长,中林兰毓秀,
庭树贵腾芳,修仕储经济,
纯儒重典常,道生端务本,
善作定征祥。

 姓氏典故
第一种解释:上古时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

第二种解释: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

第三种解释: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第四种解释: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

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