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舒宋氏竹桥堂“竹桥”的来历
发帖用户: hfsmd3399 发帖时间 2013-11-15 14:43:1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907 跟帖次数 0
龙舒宋氏竹桥堂“竹桥”的来历 记得童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都挂门灯,看着灯笼上大大的“竹桥堂”三字,不解的询问大人,曾听到了如下的故事:
北宋时期,应山城南门外有座法兴寺。这座寺院环境幽雅,加上和尚精通文墨,一些本地和外来的书生都喜欢到这里读书。后来,寺里干脆设起了学馆。
有一年,一家姓宋的从德安府搬到应山城来往。宋家的两个小孩宋庠、宋祁 ,就在法兴寺启蒙读书,每天必到,从不间断。
有年夏天,下了一阵大雨后,兄弟俩嫌屋里闷热,就拿上书,到了寺外小河边的柳荫下。宋庠朝堤下一望,马上吃惊地大喊:“哎呀,瞧那些蚂蚁!”原来 ,小河的水雨后猛涨,淹住堤半腰的一个蚂蚁窝,密密麻麻的蚂蚁从窝里爬出来 ,正在水面奔命。宋祁看见说:“真可怜,这些蚂蚁都快被淹死、冲走了!”宋庠提议说:“我们快去把蚂蚁救起来吧。”宋祁也连说“快救”。兄弟俩各折了一根柳枝,爬到堤坡下把蚂蚁往堤上拂,可拂来拂去,只拂起很少几只,绝大多数蚂蚁还在水里。宋祁说:“想个什么办法,让它们自己爬起来就好。”宋庠想了想说:“有了,你在这儿用柳枝把蚂蚁拦着,莫让水冲走,我去寺里找样东西来 。”说罢,转身跑回寺院,不一会儿就拿来了一把才折的竹枝,一包向和尚讨来的糖。兄弟俩把竹枝编成辫儿当“桥”,在上面敷上糖,再横伸到水里,蚂蚁闻到糖味,就纷纷爬上了“竹桥”。一窝蚂蚁就这样得救了。
过些年,宋庠、宋祁同时进京赶考,兄弟俩凭着超人的才学,都写出了上好的文章。偏偏宋庠不晓得被什么事打了个小岔,偶而疏忽,将文章中“蝼蚁尚且偷生”的“蚁”字少了一点,出了考场才觉察出来,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主考官批阅宋庠的考卷时,刚打开卷子,用手将卷面一拂,冷不丁拂出了一只蚂蚁。他当时并没在意,只顾阅读文章。读到那个“蚁”字,见一只蚂蚁一动不动地年爬在字上,就再一次用手将蚂蚁拂开,这才看出“蚁”少写了一点。主考官读完全文,对床庠的文章一再拍案叫好,只可惜有个字少了一点,影响了录取。他很惋惜地翻转去看那个“蚁”字,万没想到,那只蚂蚁竟然又蜷爬在少写的一点上。 主考官暗暗称奇,派人暗地查访,得知了编竹桥渡蚁的事。主考官赏识宋庠“有 德”,就原谅了那个白字。
判卷结果,二宋双中首甲,按成绩小宋(祁)是头名状元,大宋(庠)是第三名探花。皇上宣新科进士进殿,钦赐宋祁头名状元,宋祁伏地不起。皇上就问 :“赐你头名状元,你为何不谢?”宋祁说:“按照礼仪,弟不在兄先,兄长宋庠不宜在我之后。”皇上说:“哪有兄弟同点状元的?”宋祁连忙叩谢说:“谢主龙恩!”结果,皇上亲自调整名次,把宋庠调到第一,将宋祁改为第十。就这样,大宋成了状元,小宋虽然不是状元,也跟状元没得两样。
应山人接到二宋金榜高中的喜讯,就在二宋渡蚁的地方架了座石桥,取名叫“渡蚁桥”。
渡蚁桥在湖北省随州广水市西原应山县城南郊 龙舒宋氏即为二宋的后裔。大人们讲为弘扬先祖的德行,将家祠定为“竹桥堂”, 意在教育后人积德行善,惠及乡邻。
龙舒宋氏十九世孙茂德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