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 | 集锦 | 名册 | 影集 | 资料 | 内容 |
![]() |
|
|
![]() |
家谱派系: | (无) |
家谱堂号: | (无) |
创建时间: | 2016-07-26 |
版主登录名: | gdjmxdyj |
开放状态: | 私密 |
浏览次数: | 290 |
总人数 (含配偶): | 74 |
总辈份: | 7 |
世号排序方法: | 指定辈份 |
男性人数 (含配偶): | 43 |
女性人数 (含配偶): | 31 |
在世人数 (含配偶): | 50 |
辞世人数 (含配偶): | 24 |
最老成员生日: | 1911年01月28日 |
最新成员生日: | 1935年03月10日 |
家谱文选: | 0 |
抒怀留言: | 0 |
起源省份: | 广东 |
起源地名: | 广东新会崖西仙洞 |
第一继承人: | |
第二继承人: | |
亲友链接: | Zl9wdWJsaWNfMTQwMDQuaHRtbA== |
![]() |
一、杨姓源流 杨氏出自姬姓。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杨姓得姓,源于地名,以国为氏。杨姓出自周宣王少子尚父之后。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为杨侯,尚父受封的地方为平阳杨氏县,在汉代属河东郡杨县,至宋朝改称平阳杨氏县(今为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当今杨姓中的绝大多数人,无论居住在中国大陆还是港、澳、台、东南亚等世界各地,大都尊奉唐叔虞或伯侨、叔向为祖先,其实,这三人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无论尊奉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在尊奉同一支系的人。 珠玑巷杨姓尊奉杨杼(公元前1085-前999)为受姓始祖,杨杼为周武王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之弟。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 二、迁徙分布 杨氏子孙因避战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和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的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江汉地区杨姓族裔再向东南迁至江西。 晋、唐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珠玑巷杨氏皆为六十四世辂公后裔,辂公始迁江西卢陵(今吉安)为江南始祖。主要迁入路径为:七十七世同卿公世系自江西吉安徙南雄上惠村族裔;八十五世之宜公(甲申会度会元廷试第二甲第一名进士,为翰林庶吉士刑部主事)于宣德年间自江西泰和徙闽复归泰和,于明正统五年徙居保昌(南雄);八十五世魁嵩公于宣德年间自泰和迁袁州,于正统五年由袁州迁徙南雄。九十三世玉琼公自始兴清化迁居南雄百顺官社;八十一世远泰公从江西南康赤土镇迁入南雄湖口;一百零一世元龙于乾隆年间自福建上杭县迁入南雄黎口桥。 珠玑巷杨氏后裔迁出情况: 《广州杨氏家谱序》载:“昔人所记吾家系由闽省迁寓雄洲后复递籍顺邑岳步乡,自宋至清历数百余年迭经兵燹,谱牒残缺,遍访故乡父老略有传闻。” 《开平分志》载:“独同杨族由南雄珠玑巷迁徙始居开平四九洞马山,后移居独同乡,已今二十余年传男女人数约二千余。” 《蚌湖志》载:“……现是有姓氏的居民绝大多数是由南宋咸淳九年因避兵燹而粤批南雄府县沙水村珠玑巷南迁后才至此定居。” “顺德:乐从杨溪杨姓于南宋末年间由南雄珠玑巷徙居乐从杨溪。” “珠海:于宋嘉熙元年由南雄珠玑巷居南屏北山。” “新会:于宋咸淳年间,由南雄珠玑巷徙居新会崖西仙洞。” “鹤山:于宋咸淳二年,由南雄珠玑巷徙居龙口南安。” “东莞:于宋代,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常平沙湖口。” 《信宜石洞杨氏族谱》载:“始祖腾宣公、始祖婆黄氏夫妇自韶州府保昌县珠玑巷来至高州府定康都白龙堡合水乡贻谋石洞。” 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和东南亚。 三、杨姓古今名人 杨朱(约前395-335),战国初年魏国人,著名哲学家,与墨子齐名。道家杨朱学说派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众儒生称赞他道:“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 杨修(175-219),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人。著《杨修集》。 杨泉,魏晋之际哲学家,梁国(含河南商丘南)人,著《物理论》16卷。 杨士奇(1365-1444),明江西泰和人,英宗时任宰相,多举贤任能,与杨荣、杨溥全称“三杨”。著有《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东里全集、》、《明太祖实录》等。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塘村)。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一生作诗20000多首,只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尚昆(1907-1998),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1988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得志(1911-1994),原名杨敬堂,湖南醴陵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 杨勇(1913年10月28日-1983年1月6日)原名杨世峻,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湖南浏阳县人。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又名杨能俊,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振宁(1922~),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原籍安徽省合肥市下属县城(今肥西县)。 四、郡望堂号及姓氏祠堂 郡望 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河南灵宝北)。珠玑巷杨氏为弘农杨氏后裔。 东汉至北周时,曾一度改名为恒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河内郡:楚汉时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的肇姓始祖杼公兴旺发祥之地,故用此堂号。珠玑巷杨氏亦以弘农堂为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潜心研究学问,获得“关西孔子”美誉。珠玑巷杨氏多以关西堂为堂号。 四知堂:来源于杨震公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珠玑巷杨氏有以四知堂为堂号。 三堂:在河南阌乡县西二里。一名校书堂,汉杨震隐居教授,有雀衔三鱼集堂前,时以为三公之象,堂因以名。 清白堂: 祠堂 卢陵杨氏忠节祠(吉水县黄桥镇塘村) 五、宗族特征 敬祖宗、孝父母、孝兄弟、睦族党、守礼法、尚廉耻、肃礼统、务本业、崇节俭、珍家谱。 六、门楣题辞 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四杰传芳 七、杨姓字辈 第101世起(全国统一派行:雄韬采邑,睿知照丹青。蓝田璧玉灿,弘农俊杰英。豪彦统河山,奕代著业勋。文能正纲纪,武可定乾坤。仕海波涛涌,琴雅韵深。适心理所衷,觉道志凌云。诚信固邦国,慎思怀庶民。立以功德言,贵达善美真。崇尚效先贤,集锦启后伦。广居振寰宇,永感巨龙恩。 八、杨姓典范故事和重大事件 衔环典故:杨震(?一公元124,东汉初)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四知典故:震年五十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到郡、道经昌邑,荆州茂才王密为令谒见。密夜怀十斤金送公,公不受。密曰:“暮夜无知者。”公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密愧而出。 九、姓氏宗祠通用联 系承尚父;望出弘农。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神童列四杰;进士第一名。四家称秀;三喜同时。家传清白;世济经纶。摘星见志;立雪表恭。才称敏捷;世济经纶。三相贤名齐凤阙;千金诗价重钟山。四知清操惭贪吏;千古文坛重草玄。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河洛传真,程门立雪;章坛华胄,清白传家。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系出弘农,俎豆馨香绵百世;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 |
![]() |
(无) |
![]() |
第一种解释: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第二种解释: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第三种解释: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第四种解释: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