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州官侍其繇章印从海州出土考论 --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从连云港市海州区网疃庄小礁山东麓(石棚山附近,位于海州城南门),出土了一枚刻有“侍其繇” 三个阴刻篆书字样的印章.这是海州地区出土的官阶最高的印章,而“侍其”复姓或“侍”姓印章的出土,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可谓弥足珍贵,价值连城。经过省市考古专家鉴定,这枚非常罕见的龟钮银印,长宽为1.4厘米,印面“侍其繇”三个阴刻篆书字样,笔划清晰,刻工细腻.这种有龟钮的银质制式印鉴证明,主人为西汉晚期俸禄二千石的州府级宦吏(以上摘自《连云港市志》2369页)。 就国家层面而言, 这枚阴刻有“侍其繇”三个篆书字样的龟钮银印,对研究华夏民族姓氏的形成迁涉,海州地区的行政区划范围,地方官员的任免交流,官阶的区分和俸禄享受,棺木的尺寸、墓葬的规格、陪葬的器具等等都有相当的价值。而对我们侍氏家族、侍姓人群而言,似乎找到了祖宗、找到了根或家族姓氏的源头。 据典籍记载,侍姓或侍其姓高祖以出自西汉开国功臣郦食其为多见;更有侍氏家谱溯源自黄帝轩辕氏第二十世为始祖,但缺乏文字记载和源头记录。对祖宗家谱的传承记载,作为侍姓子孙,我们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来否定祖上所认定的祖源,更没有必要对古代姓氏攀龙附凤的世风而带来难以求索厘清的迷团加以指责;所以作为子孙,姑且容之。因为历史上大凡编撰族谱,或史海典籍勾沉,或名门望族攀附,或寻章摘句,或推测臆断,故不足为怪。 侍姓的权威记录,当属清纪晓岚在乾隆晚期成书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讲到侍潞川(即侍朝,字潞川)时加的按语日:“侍氏未详所出,疑本侍其氏,明洪武中凡复姓皆令去一字,因为侍氏也”。纪晓岚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多年,凡入库之书莫不经他审阅定稿,以纪氏博览之丰尚不知侍氏之由来,足征此前各书均无此记载,而此说只是根据明内府档案的诏旨推测而来要早。因为纪晓岚(生于1724年),而我们江苏连云港侍氏首修谱早于纪氏二百年之久(1524年),惜纪氏未能见及,而潞川太史乃纯公直系裔孙,载诸吾谱,至此,隋代以前古书上未见有侍姓记载便不足为奇了。而甘肃民勤侍氏是在1447年以前就有本族侍氏记载,但家谱可惜毁于文革动乱,故谱系创建于何年何月已无实据可查。而查阅全国三大侍姓居住地(各数万之多)连云港、宿迁、盐城的多部古今谱牒记载,侍姓祖源虽略有异同,但皆如上所述,似承一脉。 既然历史上尤其是隋代以前还没有侍姓人物的实在记录,那么,海州侍其繇印章的出土,不仅对我们国家民族姓氏的缘起与嬗变有着相当的研究价值,尤其对我们侍姓家族来讲就意义非凡。 一,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来肯定或否定我们祖先所认定的宗姓源流记述的情况下,侍其繇以其实实在在的侍姓人物,把我们侍姓历史定革在西汉甚至更早。因为侍其繇还有其宗族存在,这个侍姓只会早于他。 二,侍其繇及其印章等文物出土的价值,如同南京侍其巷、苏州侍其巷一样,不仅仅属于当地侍姓族人,而属于全国、全球所有侍姓族人。因为他是我们目前所知历史记载最早的侍姓历史人物。 三,侍姓、侍其姓,同出一源。只是因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霸道、霸气,才有权下令:天下复姓去一字的御旨,方使侍其氏自明朝初年加入了单姓行列。故此,侍其繇作为名载史册的真实人物,尤其作为全国最早乃至全球最早的侍(其)氏标志性人物,我们侍姓后人续修谱记,应该将其作为侍(其)姓氏溯源实证记上一笔。 四,由于历史上战火动乱及自然灾害所致,侍(其)姓谱记资料也不幸散失;目前尚无更古老的侍(其)姓文字资料或文物铭记的情况下,侍其繇及其印章的出土,却为侍姓宗族源起与后世认祖归宗,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记忆。 民族的历史,就是国家的历史;一个宗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不久前,《文学报》报道:据新华社专电报道,浙江省江山市新发现的《清漾毛氏族谱》披露,毛泽东是江山清漾毛氏后裔。而《清漾毛氏族谱》也正是今年3月8日由国家档案局邀请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确定的首批48件国家级珍贵遗产档案之一。《中国档案报》以副标题“藏在深闺人未识,件件档案值万金”,将这一消息推向社会。这已足以证明族谱的重要性和它不可估量的价值。 我们祖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精深博大。宗谱是祖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迷人光泽的物宝,发掘整理面世十分必要。作为侍姓宗族最集中的居住地连云港市,为能有像灌云县伊山这样的侍姓祖庭而倍感荣幸与自豪。 [ 本帖最后由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 于 2011-3-6 20:40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1-03-06 20:25: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