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发帖用户: yuan_3552
发帖时间 2009-11-29 20:06:0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5125 跟帖次数 4

我是贵州黔西的,据祖辈传:是从今大方县(原大定府)猫场街上过来的,但现在无法考证,请知情给予帮助为谢

关于编撰《侍氏全球统谱》的若干问题 --
侍谱(2011)第002号
————————————— ★ —————————————

编撰侍氏全球统谱,史无前例,意义重大;加之六续灌云侍氏宗谱,真可谓花开两枝,一举双得。正因为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且工程浩繁,耗费巨大,所以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举全国、全族、全体族众之力,争取把我们的美好愿望,变成绚丽的花果、文明的结晶。

二、如何编撰侍氏全球统谱
三、筹备会与各地区联络组分工关系。一是,我们这次修谱是全球统谱,与支谱的续修有很大不同的是,谱系范围的之广在全球,工程量之大尚难以预料。所以大家要时时处处想到我们的修谱行为是否能促进全球统谱的编撰。二是,务必要按照筹备会要求的时间、质量,主动地向理事会上交总谱所需内容的资料,千万不能拖后腿。三是,做好必要的宣传联络工作。建立地区联络组的地方,由筹备会办公室负责上下联络协调工作。未建立地区联络组的地方,由联络员负责上下协调。
。筹备会向各地联络组征集的材料均是总谱头所设置的内容,若相关材料不能如期汇总,就无法编撰全球统谱,若某项或某地材料未交,总谱中将缺少该项该地的内容。比如某地当代人才的登记表未交,总谱头中的人材榜中将没有该地科级以上干部的人名,在谱中会造成你这支无人才,届时你如何向后人交待,当事人又会对你如何评价,后人对你又有何说法。因此,各地应尽快整理出筹备会需要的材料,及时上交以便编辑。所需材料待首卷目录拟定后见“资料征集通知”。
?所谓统谱,主要是统一世系源流。虽然各地世系不尽相同,但在某处可能会出现同人同名或同人异名。我们以此为起点进行合并,尽力往上追溯,同辈若出现名字不同,由于一人可有多名,可将不同名字分别写为字、号、别名等,这样就不会出现上溯分流现象。再往下理,若出现生子数量及名字数不同,由于一父可生多子,我们将根据其子名字,确定其生子数,这样该处之谱就合并起来了,形成了不同支派并且同宗。若某地之谱源中始终没有找到共同之祖,就需与该地族人共同研究、商量,或挂靠在其公位下,或协商该始迁祖定在什么世次,另列源流;即使前几年刚修过的也要纳入统谱重修。以新编的统一字派要让族众取名启用。加上对原谱的规格、错漏要纠正,所以要重校、或重印。
因为修谱需要资金。这些宗亲有稳定收入,看问题有能力、有眼光,再加上人才上谱交费也是修谱惯例。所以,动员这些宗亲为修谱作点贡献也说得过去。之所以要定个捐资标准,是根据不同的捐资金额给予不同的入谱档次,这又是公平的,总不能捐多捐少一个样。捐资额只定下限不定上限,让其自愿选择,捐多捐少没有多少压力,这又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本人实在不愿捐,也不勉强。一旦某支系符合上谱条件的干部不愿捐、不上谱,会给全族人尤其是后人留下“某支当时无人才”的感觉,与别的支系人才济济形成鲜明对比,后人自有评说。
因为他们是我们宗族的当代名贤!象我们这样的小姓,能出省、军级干部和顶尖科技人才,可说是寥若晨星!即使是地、师级干部也数量不多。免费为他们立传入谱,不仅是光耀门庭,更多方面是为族人和后人树立学习和超越的楷模!是我们这个宗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当然,我们定了免费入谱,相信他们也会用各种方式为统谱的编撰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有的贡献不是用金钱可衡量的。我们不要附和有人说捐资上谱是拿钱买扬名的片面说法。修谱需要钱,钱不会天上掉下来,政府财政不会拨款。所以,只能靠我们宗族自己人!捐钱与出力、出资料一样性质,积德行善,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为了奖励有贡献之人,当然要上谱!
资金预计约60万元以上。如果募集的资金有节余,可考虑成立类似侍氏教育基金或另立项目。但要集体决策。族众中如果有经济实力雄厚的贤能,想要印刷豪华珍藏品,可按需要量印刷,需者必须交足所需经费。
九、关于出谱的时间问题。预计2016年出首卷初稿,2017年审读和三校两对,出清样书,2018年第一季度付印,第四季度出谱。这个计划还取决于资料搜集的速度和质量。如果有的支系迟迟不交资料,拖了后腿,整个工作就要推迟。2019年五月在伊山召开天下侍姓宗亲代表大会暨侍姓全球统谱首发仪式。
十、统谱的发行。统谱将按照免费、成本费、市场价三种方式发行。免费:省、市、县级以上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符合赠谱条件的支系和宗亲。成本费:捐款未达赠谱条件者、未捐款但预订了谱本者。市场价:主要是国内、外社会收藏家,外国档、图、博三馆,和既未捐款又未预订者。
….
附资料《家谱和家谱的起源》
家谱,又称谱牒,是记载着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它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众多方面的资料。
我国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记载姓氏的骨片。后来,家谱被帝王诸侯用于记载世系,成为了这些人的专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从而很快发展起来。到了唐宋时期,民间私家修谱逐渐形成。明清时期,民间修谱已经十分兴盛。建国后,修撰家谱曾一度停止。
家谱蕴含着大量的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资料,与正史和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据报载,我国历代编修的家谱总数约5万多种,有1/3流落到海外。目前我国内地收藏家谱最多的当数上海图书馆。 [ 本帖最后由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 于 2011-3-7 22:25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1-03-07 22:02: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

灌云侍氏六续宗谱暨编撰侍氏全球统谱筹备委员会文件 -- ————————————— ★ —————————————
关于成立灌云侍氏六续宗谱
暨编撰侍氏全球统谱筹备委员会的决定
自五续宗谱结集出版后,受到苏北、鲁南乃至全国侍姓族人的欢迎,并纷纷提议再续宗谱,创编侍氏全球统谱。根据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国档会字(1984)7号“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和江苏省档案局“苏档文(1984)97号”文件精神: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经族中贤能和卓识之士的共同酝酿,决定成立侍氏六续宗谱暨编撰侍氏全球统谱筹备委员会。
委员会除在正常行使职能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宗谱的资料收集机构、后勤机构及各区域联络机构,为纂写侍氏六续宗谱暨编撰侍氏全球统谱,提供可靠、翔实的资料。侍氏宗谱的纂写,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定和相关格式,以保证整体效果。宗谱内容,要经集体讨论、修改,为保证质量,拟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审定。
经族众代表会议商定,筹备委员会及有关机构由下列人员组成:
顾 问:侍守钦 侍守权 侍守诠 侍启顺 侍启显(淮安) 侍云诗(南京)。
主 任:侍作伦 副主任:侍作勤 侍述明。
委 员:侍 俊 侍启新 侍启亮 侍宇超 侍作凯 侍作建 侍作兵 侍伊纲(淮安) 侍都贵(山西) 侍伊旭 侍伊华 侍述兵 侍述清 侍述芝 侍述通 侍述来 侍 巍 侍顺才(淮安) 侍国恩(河南)。
专家组:侍启柏 侍启钧(淮安) 侍韵诗 侍伊林。
筹备会下设机构:1、办公室;2、谱系资料编写室;3,资金募集财务管理室;4,经费审计法规监察室;5,侍氏分布地区联络组。
相关机构负责人:
1、办公室 主任:侍伊旭 副主任:侍述兵;
2、谱系资料编写室 负责人:侍作凯 成员:侍伊华 侍顺才;
3,资金募集财务管理室 负责人:侍作建;
4,经费审计法规监察室(待定);
5,侍氏分布地区联络组(待定)。

2011年2月7日于灌云县伊山宾馆。 [ 本帖最后由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 于 2011-3-7 21:57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1-03-07 21:55: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

侍 姓 溯 源 --侍述明 --

侍述明

从小对于侍姓不在百家姓之列十分迷茫,长大后曾好奇地将百家姓翻了数遍未见,从此只好自认祖姓之不显。

近年兴起了认祖归宗、续编家谱之风,看了族中“守”字辈愚、钦两位长者收集的有关资料,竟然拍案叫绝:吾姓乃正宗黄帝子孙!

从《万姓统谱》、《氏族姓源》、《尚友录》等诸书中得知:侍姓源于郦氏,系黄帝支孙,受黄帝封疆,食采于陕西郦,即郦山之属古郦国地;后封于河南高阳(今开封附近杞县境)以邑为姓氏。至秦末汉初,有广野君郦食其公。据查《史纪》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2050页载:“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好读书, 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县中皆谓之狂生。”“高阳属陈留圉县。”查《括地志》云“圉城在汴州雍丘县西南,食其墓在雍丘西南二十八里。”

从《史记》中得知:在陈胜、项梁等起兵反秦过高阳时,郦公食其得知这些义军首领“不能 听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后“沛公至高阳,使人召郦生。”郦公至见沛公正由两名女子为其洗脚,“则长揖不拜”,沛公责骂其为:“竖儒!”郦公严正指出:“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使刘邦赶忙停止洗脚,“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纵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并问计于郦公。郦公施巧计,助沛公夺取了兵家必争之地——陈留,为刘邦创立霸业,建立了前进基地。

在楚汉相争之中,郦公食其荐其弟郦商,率数千人协助刘邦,攻取了西南的广大地区,立下了赫赫战功。而郦食其公则在各路诸候中四处游说,宣扬沛公的美德,项羽的不义,使天下人心莫不归汉。汉王在最困难时,准备撤军割地;郦公极力劝阻,多献良策,使汉军取得荥阳要塞和秦粮仓——敖仓,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后又主动请诏,前往齐地,以利害 说服了齐王田广及其几十万军队罢兵自守。后因韩信偷袭齐地,使齐王田广以为郦公骗了他 ,便将他活烹后,引兵东走。吾祖郦公食其以其殊功和韬略,为汉王刘邦夺取天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为了事业,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应成为宗姓后代引为自豪和值得继承的精神财富。

汉高祖刘邦十二年,郦公食其弟——郦商,以丞相的名义率兵镇压了黥布的反叛,立下大功 。当刘邦登上皇帝位,列举文武大臣的功劳时,尤其思念郦公食其,并追封其为广野君;尽管其子郦疥“数将兵,功未当侯。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后又将河间的武遂封赏给郦公的后代,达三世之久。于汉元狩元年中,袭武遂侯的郦平犯事,本应处以极刑,后因病故罢。其世袭的封国也就被废除了。

太史公在其《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的结尾,又为郦公重重地回叙了一大段赞赏的文字,并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结论,肯定了“沛公未入关,与项羽别而至高阳,得郦生兄弟”的史实,给予“固当世之辩士”的评价。还专门摘录了“索隐述赞曰:广野大度,始官侧注。踵门长揖,深器重遇。说齐历下,赴鼎何惧。陆贾使越,尉他慑怖。相说国安,书成主悟。”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吾祖郦公食其是非常赞赏钦佩的。

查《辞源》(合订本)110页,“人部”之“侍”款中“侍其”条:复姓,元和姓纂八志:“侍其,汉广野君郦食其元孙以食为氏;曾孙武,平帝时为侍中,改为侍其氏焉”。原来武公为当朝大臣,又任侍中之职;以“食”姓欠雅,遂改“食”为“侍”,盖合官名与氏而并称,从而奠定了“侍其”姓之始。故此汉以前侍其氏不见经传、史书之由也。

封建社会激烈的宗族争斗,牵涉群臣百官。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弊端,迫使一些前朝受宠或重用的大臣,无不人人自危。一些自感官命难保者,或逃匿他乡,或辞官隐归,多有在朝不保,隐退也难逃厄运的悲局。侍其氏自汉平帝之后,便江河日下,地位日降,终于在东汉中叶,卷入朋党之争,被迫自京城四散出走。一支入湖南,一支匿吴地而越,《湖南通志》、《江南通志》都有记载,但记载不详。而自中原东向出走一支,经彭国、东海国隐居,广布于宿迁、莒地、海州一带。今之族人,已达十数万众;其中一分支自此而南,入盐城境内,得渔盐之利,多入师门,繁衍成一方书香旺族。据盐城“敕封堂”之古谱所载,宗祖侍其钦公,于唐开元年间,一路乡试、县试、州试皆甲,经京考得中进士,出任州官、御史,官声极佳。后累官至吏部尚书,使侍姓宗族沉沦数百年后,于唐朝再度显赫。其第四世孙邦国公官拜大宋朝参知政事,成为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当朝宰辅,使郦氏自其始祖——黄帝之后,最为辉煌的一代。第五世孙以仁拜宝文阁大学士,第十一世孙油拜监察御史,第十四孙楷公拜渤海太守,第十七世孙宪公拜荆州牧,第二十三世孙安国公为明进士…等等。于《名臣录》一书中浏览,可从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中,找到侍姓家族曾涉足政坛的记录。

尚不知曾为渤海、荆州父母官的列祖列宗,有无在当地衍繁门户。查阅《苏州志》,明确记载:江宁有侍其王禹、侍其瑛两公,姑苏有侍其沔公,均为当时江南名门望族,曾任宋朝中书舍人的侍其沔公,文章、政绩皆显于一时。宋朝《宋史》本传记中,曾列载侍其颖、侍其玮、侍其端等数公,出自世代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文采、德行昭于当代,亦皆科举成名,政绩颇佳。其后侍其稹、侍其曙父子皆名列《名臣传》,尤曙公最显,有专门传记述之。

又查《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宋时有左朝散大夫侍其良器公,文德俱佳,但厌倦朝廷争斗,辞官隐居,并多次拒绝当朝征召,数度迁徙躲避。后于江南专事经济,殷富一方,其宅第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为世人称慕。

自宗祖之一侍其钦公集簪缨荟萃于一门,故《宗祠堂号》书中,记述了因钦公之显,受当朝天子嘉许,赐封侍其族宗祠堂号,故自唐开元年后,即以“敕封堂”为宗祠堂号。至明初方改为“世家堂”。后祖系中有士恒等四公分别担任左侍郎等要职,常侍立于帝王之侧,取《论语》中“四贤”之义,又改宗祠堂号为“四贤堂”。自此后世中多有为官,皆以贤名著于当朝,如登州府官侍其曙,为官清廉,造福一方,荒年赈灾,放粮有功,当地百姓口碑其“贤官”,朝廷亦嘉许,贤名远播。宗族中定例:为官贤者,一律立牌位列先祖左右,以示光宗耀祖,则又改宗祠为“世贤堂”。

近查阅商务版之《辞源》、台湾版之《中华大辞典》、新版之《汉语大辞典》等,都有“侍其”条。《汉语大词典》还载有吾祖事略,并交待了立传的原委。

据载,于明隆庆年间,有侍其纲、侍其纯二公作吾族诸序记:吾祖原姓侍其,旧居姑苏阊门侍其巷,自汉至元,世数甚多。据宿迁侍姓续谱编辑组调研,侍其族于清乾隆年间,有位名士侍朝者、字潞川,进士出身,赐翰林院庶吉士,被诏修四库全书等等。而此侍朝者,即祖居姑苏侍其巷之后裔也。后因元末张士诚称王作乱,吾祖侍达泉公为避战乱,适海州,驻足于伊山之麓。此为迁居之始祖也。后达泉公与原配潘氏太君,合葬于伊山奶奶顶西北老木原。其三子:鸿业、恒业、骏业公相继故,由达泉公之孙即三世祖奉葬于一世祖之左右。后三世祖克昌公创立石门于墓前。屈指算来,由达泉公至今已有三百年左右,十二世之多;后代旺盛,多分居于大伊山前后。泉公之三门:长、次两门多置田产于山南,衍繁成一乡之广,尤以山南侍庄乡居多;而三门贫穷,部分留居山后——侍沟村,部分散落他乡。如此算来,我家一系乃三门骏业之后,本系从“业”字辈至“守”字辈,中间世系无考。据吾祖高邻耿二爹证实,曾祖名:守远,生二子,启昌、启盛;昌、盛各有一子:作元、作才,是为叔伯兄弟,“才”长于“元”。“才”为本人父亲, 生四男一女:述明、述成、述华、述春、述岚。“元”生二男二女:述兵、述祥、述珍、述花。明娶板浦赵氏女玉华为妻,生:子燕军,女燕妮。其余皆为独生子女:侍炜(女)、侍燕生(子)、侍孟达(子)。“兵”生:子侍劲松,女侍重荣。“祥”生:子重庆及一女敏梅。

现燕军在同辈中为长,娶一北方姑娘为妻,生一男孩(乳名-昊昊,按辈分应为24世-光泽的光字辈,因光与侍连叫谐音不够恭雅,故取光泽的连义:泽,学名:泽禹(宇),其余弟兄皆未婚娶。

祖居伊山的曾祖除访知名讳外,详情无考。伯祖父启昌,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专事经济,爱好音律,拉得一手好胡琴,尤以京胡见长;五十年代末,曾为宏扬京剧,参加镇上组织的京剧演奏组,享誉一时。解放前经商,常往来于上海、新浦、伊山、洋桥之间。祖父以船运为主,辅以渔计,后与伯祖父迁居洋桥镇,共同操持店铺,经营杂货。父作才年幼丧母,十四岁在新浦学徒,做糕点茶食。回洋桥后,叔父作元为助手,独家制销杂糖、条酥、馓子、月饼等食品,生意火红,加上伯祖父、祖父的店堂生意也不错,在当地为中上等富户。不仅如此,两门共有祖孙三代十六口人,大家大口,相处融洽,是享誉方圆百里的和睦之家。五十年代初,祖父病故。1957年又遭海潮之灾,全镇夷为平地,伯祖母、小妹均遭不幸。举家迁入防潮堤内居住,仍然保持两门十二口人共同生活的祖风。1959年,已在陈家港、燕尾港等两地工作多年的父亲,将我们一家迁居燕尾港镇,历经三代二十余年的大家庭解体。六十年代初,伯祖父病故。1963年进镇供销社当出纳会计不久的我,毅然应征入伍,在浙江舟山前线奋斗二十余年,转业回到故乡——连云港;父母及三兄弟也陆续迁居市区。是祖居苏州、避乱北迁的第三门骏业公一系之守远公一支中首批来到港城的后裔。

今从著名考古专家、我市方志主编李洪甫教授处获知:从海州石棚山旁的小礁山出土一枚初汉铜质印章,篆字:侍其繇。此类印章系汉初相当州府级官阶者的制式印鉴。可见早在汉初,即有侍其繇公于海州为官。而繇公何以早适海州,官至何职及世系详情,尚待进一步考证中。 [ 本帖最后由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 于 2011-3-17 09:52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1-03-06 20:49: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

西汉州官侍其繇章印从海州出土考论 --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从连云港市海州区网疃庄小礁山东麓(石棚山附近,位于海州城南门),出土了一枚刻有“侍其繇” 三个阴刻篆书字样的印章.这是海州地区出土的官阶最高的印章,而“侍其”复姓或“侍”姓印章的出土,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可谓弥足珍贵,价值连城。经过省市考古专家鉴定,这枚非常罕见的龟钮银印,长宽为1.4厘米,印面“侍其繇”三个阴刻篆书字样,笔划清晰,刻工细腻.这种有龟钮的银质制式印鉴证明,主人为西汉晚期俸禄二千石的州府级宦吏(以上摘自《连云港市志》2369页)。
就国家层面而言, 这枚阴刻有“侍其繇”三个篆书字样的龟钮银印,对研究华夏民族姓氏的形成迁涉,海州地区的行政区划范围,地方官员的任免交流,官阶的区分和俸禄享受,棺木的尺寸、墓葬的规格、陪葬的器具等等都有相当的价值。而对我们侍氏家族、侍姓人群而言,似乎找到了祖宗、找到了根或家族姓氏的源头。
据典籍记载,侍姓或侍其姓高祖以出自西汉开国功臣郦食其为多见;更有侍氏家谱溯源自黄帝轩辕氏第二十世为始祖,但缺乏文字记载和源头记录。对祖宗家谱的传承记载,作为侍姓子孙,我们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来否定祖上所认定的祖源,更没有必要对古代姓氏攀龙附凤的世风而带来难以求索厘清的迷团加以指责;所以作为子孙,姑且容之。因为历史上大凡编撰族谱,或史海典籍勾沉,或名门望族攀附,或寻章摘句,或推测臆断,故不足为怪。
侍姓的权威记录,当属清纪晓岚在乾隆晚期成书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讲到侍潞川(即侍朝,字潞川)时加的按语日:“侍氏未详所出,疑本侍其氏,明洪武中凡复姓皆令去一字,因为侍氏也”。纪晓岚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多年,凡入库之书莫不经他审阅定稿,以纪氏博览之丰尚不知侍氏之由来,足征此前各书均无此记载,而此说只是根据明内府档案的诏旨推测而来要早。因为纪晓岚(生于1724年),而我们江苏连云港侍氏首修谱早于纪氏二百年之久(1524年),惜纪氏未能见及,而潞川太史乃纯公直系裔孙,载诸吾谱,至此,隋代以前古书上未见有侍姓记载便不足为奇了。而甘肃民勤侍氏是在1447年以前就有本族侍氏记载,但家谱可惜毁于文革动乱,故谱系创建于何年何月已无实据可查。而查阅全国三大侍姓居住地(各数万之多)连云港、宿迁、盐城的多部古今谱牒记载,侍姓祖源虽略有异同,但皆如上所述,似承一脉。
既然历史上尤其是隋代以前还没有侍姓人物的实在记录,那么,海州侍其繇印章的出土,不仅对我们国家民族姓氏的缘起与嬗变有着相当的研究价值,尤其对我们侍姓家族来讲就意义非凡。
一,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来肯定或否定我们祖先所认定的宗姓源流记述的情况下,侍其繇以其实实在在的侍姓人物,把我们侍姓历史定革在西汉甚至更早。因为侍其繇还有其宗族存在,这个侍姓只会早于他。
二,侍其繇及其印章等文物出土的价值,如同南京侍其巷、苏州侍其巷一样,不仅仅属于当地侍姓族人,而属于全国、全球所有侍姓族人。因为他是我们目前所知历史记载最早的侍姓历史人物。
三,侍姓、侍其姓,同出一源。只是因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霸道、霸气,才有权下令:天下复姓去一字的御旨,方使侍其氏自明朝初年加入了单姓行列。故此,侍其繇作为名载史册的真实人物,尤其作为全国最早乃至全球最早的侍(其)氏标志性人物,我们侍姓后人续修谱记,应该将其作为侍(其)姓氏溯源实证记上一笔。
四,由于历史上战火动乱及自然灾害所致,侍(其)姓谱记资料也不幸散失;目前尚无更古老的侍(其)姓文字资料或文物铭记的情况下,侍其繇及其印章的出土,却为侍姓宗族源起与后世认祖归宗,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记忆。
民族的历史,就是国家的历史;一个宗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不久前,《文学报》报道:据新华社专电报道,浙江省江山市新发现的《清漾毛氏族谱》披露,毛泽东是江山清漾毛氏后裔。而《清漾毛氏族谱》也正是今年3月8日由国家档案局邀请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确定的首批48件国家级珍贵遗产档案之一。《中国档案报》以副标题“藏在深闺人未识,件件档案值万金”,将这一消息推向社会。这已足以证明族谱的重要性和它不可估量的价值。
我们祖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精深博大。宗谱是祖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迷人光泽的物宝,发掘整理面世十分必要。作为侍姓宗族最集中的居住地连云港市,为能有像灌云县伊山这样的侍姓祖庭而倍感荣幸与自豪。 [ 本帖最后由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 于 2011-3-6 20:40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1-03-06 20:25: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侍姓全球统谱网主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