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氏的历史名人 -- 甘 德:(生卒年待考),齐国人,一说楚国人,一说鲁国人。著名战国中期天文学家。
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甘石星经》里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规律。
甘 茂:(生卒年待考),下蔡人(今安徽凤台)。著名战国时秦国将领。
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
周赧王三年(前312),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又率兵平定蜀乱。六年,秦初置丞相,甘茂为左相。七年秋,受命为将攻韩之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以打开秦东向门户。行前分析楚、韩盟而不固,楚无意救韩。又亲至魏、赵游说,使其不出兵救韩。鉴于宜阳城坚难攻,恐攻城日久而遭人谗言,遂与秦王订下息壤(今陕西咸阳东郊)之盟。后攻宜阳五月未下,公孙奭、樗里疾果谮之于秦王,秦王终守信而发兵助之,甘茂又出私财犒劳将士,于次年终克宜阳,斩首六万。并渡过黄河,驻于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同年,因楚围韩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力劝秦昭王救韩。后因劝秦王归还韩武遂而被疑,遭向寿、公孙奭谗毁,被迫于攻魏蒲阪时逃至齐,任齐上卿。十年,为齐使楚。秦欲令楚送还甘茂,楚以其贤而拒秦。卒于魏。
甘 罗:(生卒年待考),楚国下蔡人(今安徽凤台)。著名战国时期秦国童相。
甘罗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十二岁事秦相吕不韦从政,做事胸有成竹,善于言辩。
后来为秦国出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
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甘 公:(生卒年待考),名德;本是鲁国人,后为齐国人,一说楚国人。战国时为齐国史官、天文学家。
掌管天文,善说星宿。张耳败走,欲奔楚归项羽。甘公说:汉王入关,五星聚东井,楚虽强,后必归汉。故张耳与甘公同归汉朝。
甘德与石申二人精密记录了黄道附近恒星的位置及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
甘公所著的《天文星占》八卷、《长柳占梦》二十卷,均已佚传。现世所传的《甘石星经》已非原著。
甘忠可:(生卒年待考),齐人(今山东)。著名西汉末期方士。
汉成帝时,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宣称“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劝汉成帝改制。
当时的中垒校尉刘向奏其“假鬼神罔上惑众”,朝廷乃将其下狱。后病死狱中。
汉哀帝时,其弟子夏贺良重新宣传改制主张,亦被下狱处死。
甘延寿:(公元?~前25年待考),字君况;北地郁郅人。著名东汉将领。
少善骑射,入羽林郎,又为期门,以材力获宠,升辽东太守。
汉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斩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逝世后谥号为“壮”。
甘 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外交使者。
甘英是班超属下官员,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今意大利),到达条支(在今伊拉克境内)的西海(波斯湾),临大海欲渡,而当地海员告诉甘英曰:“渡海如风顺,需三月,风不顺,有经二年者,故需备三年粮,且有死于海者。”甘英闻之乃还。
甘英此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增加了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甘皇后:(生卒年待考),女;沛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之妾。
刘备在小沛时纳她为妾,后随刘备住荆州,生太子刘禅(阿斗)。
甘后天生丽质,体态轻盈。在河南时有人献玉人放在甘后身旁,洁白丽润,两者互埒。埒:就是相等的意思。
甘 宁:(公元?~222年待考),字兴霸;临江人。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将领。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诸英豪各各起兵,甘宁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恐一朝土崩,并受其祸,欲东入吴。黄祖在夏口,军不得过,乃留依祖。
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讨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祖既得免,军罢还营,待宁如初。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甘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兒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於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脩,怠於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甘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孙权举酒属甘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西征祖,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初,孙权破祖,先作两函,欲以盛祖及苏飞首。飞令人告急於甘宁,甘宁曰:“飞若不言,吾岂忘之?”孙权为诸将置酒,甘宁下席叩头,血涕交流,为孙权言:“飞畴昔旧恩,宁不值飞,固已损骸於沟壑,不得致命於麾下。今飞罪当夷戮,特从将军乞其首领。”孙权感其言,谓曰:“今为君致之,若走去何?”甘宁曰:“飞免分裂之祸,受更生之恩,逐之尚必不走,岂当图亡哉!若尔,宁头当代入函。”孙权乃赦之。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甘宁随周瑜拒破曹公於乌林。随周瑜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甘宁随周瑜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鲁肃与诸将议。甘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甘宁乃夜往。关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孙权嘉甘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甘宁从权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硃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甘宁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从孙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引弓射敌,与凌统等死战。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吕蒙舍会,酒酣,凌统乃以刀舞。甘宁起曰:“宁能双戟舞。”吕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后孙权知凌统意,因令甘宁将兵,遂徙屯於半州。
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出濡须,甘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孙权特赐米酒众殽,甘宁乃料赐手下百馀人食。食毕,甘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甘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於至尊,熟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甘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甘 卓:(公元?~322年待考),字季思;丹阳人(今安徽当涂)。著名东晋将领。
初任晋离狐令。晋元帝时任前锋都督、扬威将军、历阳内史、豫章太守、湘州刺史。后任梁州刺史、安南将军,督沔北(今湖北北部)诸军,镇襄阳。
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荆州牧王敦在江夏起兵,欲夺取建康(今南京)以自雄,遣人相告,约他共举。他伪装答应,但不赴约,且与巴东监军柳纯、宜都太守谭该等,出告示讨伐王敦,进军武昌(今鄂州)。东晋朝廷封他为镇南大将军、侍中、荆州牧,但他依旧屯兵不前。
王敦击败晋军后,派人向他求和。他见晋军已败,遂退回襄阳。襄阳太守周虑趁他就寝将其杀死,并将首级送至王敦处。
甘昭吉:(生卒年待考),字祐之;开封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宋朝将领。
初以内侍殿头为英、韶州巡检,捕盗有功,迁内殿崇班、京东路都巡检。齐州武卫小校冯坦率营卒二百突入州厅,欲起事,昭吉单骑驰往,谕以祸福,令首恶自赎,其余者散去,迁入内副都知。
宋仁宗逝世后,特授永昭陵使,加如京使。还朝,上奏请辞职,以左龙武军大将军致仕,卒。
甘 泳:(生卒年待考),字泳之;崇仁人。著名宋朝诗人。
读书不拘绳尺,尤精于诗。
他作了一首长诗,有一千四百字,随事起义,随义链句,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风也很奇特,与众不同。著有《东溪集》。
甘 辉:(公元?~1659年待考),原名甘煇;福建龙海人。著名南明郑成功部将。
父母早亡,少时爱好拳术,长大后好打抱不平。郑成功起兵反清时,他毅然加入。
他勇敢多谋,南明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农历3月,在江东桥大败清将陈锦,翌年,又在海澄大败清将金砺,因屡有战功,官至中提督,封崇明伯,号国公。
南明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随郑成功北上征战,攻瓜州,克镇江,直抵南京,震撼清王朝。由于郑成功中清军的缓兵之计,郑军失败,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甘文焜:(公元1633~1674年),字仲明、炳如;祖籍江西丰城人,徙辽东(辽阳),隶汉军正蓝旗。著名清朝大臣。
善骑射,喜读书。以官学生授兵部笔帖式。康熙间历顺天府尹、直隶巡抚。疏请蠲免保定、真定灾区岁赋。以法绳下,贵幸皆敛迹。擢云贵总督,多方裁抑吴三桂谋反。及吴反,不屈自刎死。有《汇草辨异》。
甘汝来:(公元1684~1739年),字耕道,号逊斋;江西奉新人。著名清朝大臣。
甘汝来自幼聪颖,读书善记诵。钻仰沉研,刮摩淬厉而学大成。
清康熙五十年举人,清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涞水知县,调补新城。
清雍正元年,升吏部文选司主事。继任太平知府、广西巡抚、咸安宫教习总裁、礼部右侍郎。所至有治绩,以强项称。
清乾隆中期,升兵部、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卒于位。谥庄恪。
甘汝来能诗文,著有《甘庄恪集》十六卷、《太平府志》五十卷。
甘 熙:(公元1798~1852年),字实庵;祖籍安徽省歙县,出身于江南望族。著名晚清南京文人、藏书家。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最为市井诵闻的勇士甘凤泉即为甘熙的直系祖先。
甘熙在宁居住期间,致力搜集乡邦文献,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影响。
甘泗淇:(公元1903~1964年),原名姜凤威;湖南宁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前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从那时起,他将“姜凤威”更名为甘泗淇。1930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党代表,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湘赣军区政治委员,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部长,红十八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4年2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岁。
夫人李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女将军。
甘渭汉:(公元1908~1986年),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平江游击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三纵队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六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红八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委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十九军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第二警备团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副主任,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豫北指挥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七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干部部部长,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成都军区第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十、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4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甘思和:(公元1915~1988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军需处勤务员、团委书记、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干事、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组织科科长、红三十一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机要秘书、总务处处长、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第四十一旅政治委员,第十四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郑州、安新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干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088年10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甘祖昌:(公元1905~1986年),江西莲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副科长,红六军团工人连副连长,补充团政治处主任,红六军团供给部材料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第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供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后勤部部长,第一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处处长、兼财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做出了一个后来令全国军界为之一震的惊人之举。当时久病不愈的甘祖昌正在医院治病,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去看望他,临告别时,甘祖昌突然叫住萧华:“萧副主任,我有个想法,在脑子里转了多时,想向你报告一下。”萧华笑着问:“老表,么子事?”甘祖昌说:“我想回老家当农民种地去。”
甘祖昌刚刚授了少将衔,是职高权重的军区后勤部部长,在军区是深受拥护的干部。甘祖昌诚恳地说:“我文化水平太低,战争年代,带兵打仗还可以,现在部队搞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不适应了。”萧华说:“你可以脱产学习嘛。”甘祖昌说:“岁数大了,加上身体又不好,再说,部队有那么多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干嘛。我整天躺在医院里,做不了多少事,为什么还非要占着一个位子呢。”萧华说:“在部队里,医疗、生活条件都要好一些,你们莲花县我知道,是个穷地方,回去后的困难你想过吗?”甘祖昌说:“我想过多次,我们都是苦过来的人。参加革命前,穷人没屋没地,现在革命成功了,穷人翻了身,分了房子分了地,但还没有富裕。我回去后,打算和乡亲们一起,争取能为改变家乡面貌做一点事情。再说,乡下空气好,加上劳动锻炼,我这身体也许还会好起来。”
不久,甘祖昌就回到家乡江西莲花,当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并将绝大部分积蓄为家乡兴修水利、建电站。将军当农民,一时间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
当了农民的甘祖昌,先后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出席了党的九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甘祖昌果然身板硬朗,脸色黑里透红,一扫当年苍白消瘦的病容。
1986年3月28日因病在家乡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甘丽初:(公元1901~1950年),字日如;广西容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广州农业专科学校毕业、黄埔一期毕业、陆军大学第十期旁听生。
1936年1月29日授陆军少将军衔。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军衔,历任第九十三师师长、第六军军长、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九十三军军长、广州绥靖署参谋长、广西绥靖副主任兼桂东军政长官等职。
1950年冬,出任反共救国军第十军军长,在大瑶山组织残军抗拒全国解放,被人民解放军当场击毙。
1959年10月,甘丽初被台湾当局追赠为陆军上将军衔。
甘清池:(公元1900~1951年),广东信宜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六十九军和第九十九军副军长,广东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甘国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青海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
甘竟生:(公元1904~?年待考),广西苍梧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桂东军政长官公署副司令。
甘达朝:(公元1903~1931年),广东信宜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
甘成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四十六师第一七五旅旅长。
甘克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台湾省海军反潜部队指挥官。 跟帖时间 2010-03-23 21:38: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 -- 甘熙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又名“友恭堂”。
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白下杂识》等地方志书。因他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故居内原筑有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仿宁波天一阁建造,楼上藏书十余万卷,楼下金石彝鼎,充仞璀璨。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毁于兵火,幸存的部分藏书经甘氏族人商议,捐赠给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珍藏。其中珍贵的宋版《金石录》几经辗转幸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1982年,甘熙故居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后修复了南捕厅19号的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并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
1995年,故居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为再现清代江南的民居风貌,2001年南京市在此展开了全面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
甘熙精研风水勘舆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跟经商有关,而《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则吉,朝向上的“悖异”与风水有关。另外《百家姓》中甘氏后注“渤海”,甘氏源出于此。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 跟帖时间 2010-03-23 21:35: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甘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源自甘国:全联典指甘氏的源流和郡望。
秦帝卿相;商王师尊:上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楚国下蔡人。十二岁时为秦相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他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及把所攻取的部分燕地给秦。因功任为上卿。下联典指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
长水校尉;江表虎臣:上联典指西汉北地郁郅人甘延寿,字君况,善于骑射。初为羽林期门,后任辽东太守;元帝时任西域都护、长水校尉,匈奴郅支单于攻略乌孙、大宛等地,他和副校尉陈汤发兵击杀郅支单于,封义成侯。下联典指三国时巴郡临江人甘宁,字兴霸,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相继随周瑜破曹操、从吕蒙拒关羽,因功官西陵太守、折冲将军,时称“江表虎臣”。“江表”,古称长江以南地区。
显名践约;绥德抚循: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下蔡人甘茂,在秦国做官,秦武王时任左丞相。武王想窥探周王朝的虚实,甘茂攻取了韩国的宜阳,使秦国领土扩展到了中原地区,武王得以顺利到达东周的雒邑(今河南洛阳)。“践约”,指甘茂攻打韩国前,担心有人猜忌而向武王进谗言,便请武王与他立下誓约,得以免除了后顾之忧。下联典指晋朝丹阳人甘卓,字季思,官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善于安抚百姓,使境内徭役全免,市场物价平稳,人们称颂其德政。
于湖世泽;渤海家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武丁旧学;典午名家: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淡泊明志;清虚凝神: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总集福荫;备致嘉祥: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前程远大;后地宽宏: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为善最乐;读书更佳: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国恩家庆;人寿年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千秋博士;一代儒生: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修其天爵;教以人伦: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人因竹静;风为兰和: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2.五言通用联:
一飘风外树;双履雨中山:此联为明朝诗人甘瑾《河梅阁山居》诗句联。
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大厅屏门挂联。
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庖厨君子远;菽水妇人宜: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厨房联,此联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
有德容乃大;无欺心自安: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良佩双温穆;新兰自芬芳: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3.七言通用联:
洋洋世著东溪集;炳炳大篇赋杂诗:上联典指宋朝诗人甘泳,字泳之,崇仁人,所著甚富,有鳌溪木刻活字印本,凡七进三十余篇,号《东溪集》。下联典指宋朝诗人甘泳,尝赋杂诗一首,凡一千四百字,随事起义,随义练句,古今大篇,未或过之。
天文星占光中外;熬溪刻本耀古今:上联典指战国中期天文学家甘德,齐国人,一说楚国人。与石申精密记录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著有《天文星占》,已佚。世传《甘石星经》已非原著。下联典指宋朝诗人甘泳事典。
丽质与玉人同埒;童年取卿相列尊: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甘后,沛县人,刘备在小沛时纳她为妾,后随刘备住荆州,生刘禅。甘后天生丽质,体态轻盈,河南又有人献玉人放在甘后身旁,洁白丽润。“埒”,谓相等。下联典指战国时甘罗,秦相甘茂的孙子,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家臣。吕不韦企图攻打赵国,来扩大燕国献给他的河间封地。甘罗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并将赵国攻取的燕地地方分一部分给秦国。因功任为上卿。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福禄寿三星高照;松竹梅四季长春: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中堂挂联。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佛堂挂联。旧时妇女多信佛,在家中设置佛堂供奉观音,日常在此诵经、祈祷、礼佛。
积卷敢夸东壁富;披函好趁北窗凉:甘熙之父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云烟供养邀清泽;金石摩挲发古香: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比德如玉圭璋特达;如松有节枝叶贯时: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德雨信风,仁山智水;礼门义路,贤士达人: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率兵御曹,江东虎臣望重;事秦使赵,少年上卿计奇:上联典指三国时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巴郡临江人。初依刘表,后归孙权。定计取黄祖,随周瑜破曹操,军功显赫,为“江苏虎臣”。下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事典。
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师范示商家,继往开来,宜以经纶恢旧学;威名垂汉代,承先启后,好将韬略焕新猷:此联为江西省上栗县福田镇甘氏宗祠联。上联讲文,典指甘氏起源于商朝,甘盘曾任高宗武丁的师傅和相。下联讲武,典指汉代甘延寿、甘英都以武勇而留威名。 跟帖时间 2010-03-23 21:33: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甘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枝江甘氏字辈:“可以继续长发启祥”。
湖北麻城甘氏字辈:“廷其世必永唯望国家兴一昭天有道启应发祯祥济世同延庆文章足立身运生方克裕源远竟流深不尽宗功伟绵长祖德馨孝思千古尚历代有龙吟”。
湖北天门甘氏字辈:“庭应衣良大雨文学相选永德家声必洪”。
湖北崇阳甘氏字辈:“登朝寿景明师仁余世杰”。
湖北十堰甘氏字辈:“文敬承先泽武期绍祖勋忠诚开国瑞孝友振家声”。
湖北洪湖、江西丰城甘氏字辈:“承家惟孝友忠厚自永昌”。
广西桂林甘氏字辈:“星现光明朗高照定乾坤”。
广西贵港甘氏字辈:“兆锡嘉明昌世泽雄开景运进家星”。
广西宾阳甘氏字辈:“忠清华国宝孝友迪前光敬笃宗仿厚忻沾世业昌”。
安徽太湖甘氏字辈:“文嘉必应希肇大成世继以善长振家声允遵祖训经义详明瑴贻启迪笃敬忠贞”。
安徽广德甘氏字辈:“仁义其行永恢世泽”。
湖南中湘甘氏字辈:“明士之腾起功臣曾连昌显所光祖德世泽远传芳”。
湖南醴陵甘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志崇仁义”。
江西萍乡、九江修水甘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加志从仁义”。
江西临川甘氏字辈:“立阳思号义万世茂荣昌”。
四川攀枝花甘氏字辈:“文有芝成茂洪再万世庭”。
四川邻水甘氏字辈:“于家培大业在国立元功”。
甘肃兰州甘氏字辈:“文德怀良相武功仰义成谨勤绍世泽昌大振家声”。
浙江永昌甘氏字辈:“国永志纯承富瑞知恩铭祚善霖雨庆福共海长荣”。
天津武清甘氏字辈:“国德从仕作景钰永久长”。
重庆甘氏一支字辈:“庆普承相敬志尚宗良一学明维克存于家培大业在国立元功孝友施之政尊优锡以丰锦江华翰发鹏翮彩云通才与三苏盛望如五桂雄声明高北海甲第捷南宫玉律其音远金科必体崇台端天禄阁瑶府树宾鸿懿训昭来许唸兹务本中”。
甘氏一支字辈:“仁义礼庆明国永昌盛禄秀泰志世文”。 跟帖时间 2010-03-23 21:27: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甘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长乐郡:长乐称郡有两处:一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及后来的隋朝所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县东部一带;二是唐朝时期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一带。
洹水县:即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周王朝时期为周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初期为卫国,后为晋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59年)设魏郡置魏县,隋朝时期改称洹水县,宋朝以后复为魏县,后历代沿袭。1949年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并入大名县,1961年恢复魏县建制至今。
2.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长乐堂:以望立堂。
洹水堂:以望立堂。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十二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国,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旧学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翼堂:资料有待补充。
友恭堂:资料有待补充。
旧学堂:资料有待补充。
受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23 21:24: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甘氏的迁徙分布 -- 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五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
甘氏最早出自夏王朝时期子姓。
到了上古周王朝时期,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今陕西户县)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洛阳),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氏,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氏的又一支来源。
甘氏源出多头,叔带之后只不过是甘氏最重要的一支,故甘氏早在先秦时已广布于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甘氏已分布于包括今河北、山西等省的北方大地,而在南方诸省,除安徽外,今江苏、四川、重庆等省市也有甘氏人入迁。
汉末三国时期,巴郡临江人(今重庆忠县)甘宁事吴主孙权,遂落籍今江苏南京,其子甘瑰因故被流放会稽(今浙江绍兴),故甘宁子孙散居今江浙一带。刘备之妻、刘禅之母沛人(今江苏沛县)甘皇后虽死于战乱中,但其亲属入迁蜀地应是不争之史实。
晋室避乱南迁后,世为天水、渤海、丹阳、洹水、长乐等郡望族的甘氏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甘氏人由于仕宦、避乱等原因更广泛的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其中唐时丹阳人(今属江苏)甘凝迁居江西南丰。
五代两宋时期,甘氏人入迁福建、广东。渤海堂《甘氏族谱》载有:“甘氏祖宗,居福建省汀州宁化县石壁乡葛藤堡,迁移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居住后,分三大房自江西流派始祖。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又迁广东省长乐(五华)…后迁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五云洞。”
明朝初期,山西甘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朝末期,有北方之甘氏迁入今辽宁,有闽粤之甘氏入迁台湾。
清朝初期,有两湖之甘氏入迁今重庆、四川。历清至民国,甘氏分布之地渐广。
如今,甘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为多。 跟帖时间 2010-03-23 21:21: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甘氏的各支始祖 -- 甘 盤:殷高宗师居河内,其先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因国为氏,子瞻讚曰:遗风流著,不尚纷华,仁厚理世,樸贤教家,续先绪后,叠茁蘭芽,至今景仰,德誉名时。 跟帖时间 2010-03-23 21:18: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