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07 21:11:1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5582 跟帖次数 10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佐政官吏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冯相氏。冯,佉病!?

冯相,就是后来演展出来的左、右太宰(丞相),为二人:左相由姬姓的王族担当,主掌廷政、军事、以及天、地二府司;右相由忠心勤恳的异姓人承担,主掌一应国务,以及春、夏、秋、东四府司。二相合称为“冯相”,共掌六司。

在冯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píng(ㄆㄧㄥˊ),今读féng(ㄈㄥˊ)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先祖封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氏外,郑国也是冯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史籍《世本》记载,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邑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郑国有一著名的执政上卿郑简子,名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公元前?~前522年待考,他是郑穆公的孙子,与孔子同处一个历史时代,以善断而名闻于诸侯各国。

郑简子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郑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国君主的赏识和国民的尊重。

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国君以冯邑(今河南荥阳东部)封予简子,郑简子入居冯邑后,遂号称“冯简子”。史书中称冯简子:“子产之从政,择能而使之。”

在冯简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封氏正宗。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子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朝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名为姜嫄。传说一次姜嫄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嫄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姜嫄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嫄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嫄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嫄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周朝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欪,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亶父时,古公亶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亶父、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王的警觉,在崇侯虎的挑拨下,纣王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邗,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逝世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史记》中记载了周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周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周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周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亦称“毕公高”。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因“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氏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十一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姬重耳在避祸逃亡时,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姬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成为春秋霸主晋文公。魏武子则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的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家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氏、赵氏、韩氏、中行氏、范氏并称为“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

周贞定王姬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智氏家族首领、晋国上卿智伯瑶向赵氏家族首领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回绝道:“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智伯瑶大怒,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他自己率领中军,令韩氏家族的军队担任右路,魏氏家族的军队担任左路,三军人马直奔赵氏家族。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很快,智伯瑶率领的三家联军就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就这样,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联军始终没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了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后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晋阳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旁边都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本来就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军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智氏军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氏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

智伯瑶因此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原来智氏家族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了。不久,他们又干脆把晋国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就这样,魏献子之孙魏桓子魏驹与赵、韩两家一起完成了“三家分晋”。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万家族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亦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

拓拔·穆泰,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

北魏太和年初(公元477年),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以功臣子孙,赐爵冯翌侯,迁殿中尚书,进爵为公,出为定州刺史。

拓拔·穆泰不愿意去定州,便伪称有病,要去恒州。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将原恒州刺史陆叡改为定州刺史,后拓拔·穆泰加晋为宜都王。

据史籍《南齐书》中记载:后来,拓拔·穆泰与征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等不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因此计划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农历12月起兵推翻北魏孝文帝,谋立北魏孝文帝的二叔平阳王拓拔·叡(后来的北魏文成帝元叡)。

不料拓拔·叡怕得要死,当即将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的谋计秘密反告于北魏孝文帝。因此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等皆被北魏孝文帝派任城王拓拔·澄率兵予以诛杀,因叛事未实,因此没有波及子孙,但撤消了宜都王之爵位。

在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

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蒙语为?????,后受蒙古葛尔丹汗的侵迫,遂向清康熙大帝求附,康熙大帝将其拢归于正白旗,在消灭葛尔丹分裂势力后,将嘎拉珠氏族安置于新巴尔虎左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改称盖珠氏。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 Hala。

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盖珠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其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们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在乌苏氏家族中,有一著名的乌苏·季思哈,与兄弟乌苏·吉普喀达主动率族人从乌喇(今吉林永吉)归附于佟·努尔哈赤,佟·努尔哈赤当时大喜,授为满洲镶白旗骑都尉。后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乌苏·季思哈从征东海虎尔哈,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再征瓦尔喀,官擢吏部参政。在乌苏·季思哈的后裔子孙与族人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瓦尔喀冯佳村为姓氏者,称冯佳氏,满语为Fenggiya Mugun,不知何故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冯佳氏一族多冠汉姓为冯氏。

⑵.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 Hala,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今河北承德),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富氏等。

满族冯氏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得姓始祖:冯简子(宋子产、公孙侨)、冯文孙(魏长卿)、拓拔·觏。

冯氏的帝王国君 -- 冯 跋:(公元?~430年待考),字文起,小字乞直伐,燕太祖文成皇帝。长乐信都人(今河北冀县)。十六国时期北燕国缔造者,在位时间从公元409~430年为期二十二年。

后燕慕容宝时,冯跋署中卫将军,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他是鲜卑化的汉人,与慕容宝养子高云友善。宝弟慕容熙嗣位后,为政暴虐,冯跋斩杀慕容熙,拥高云为天王。高云以之为征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武邑公。

北燕正始三年(公元409年)高云为麕臣所杀,冯跋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改元太平,史称北燕。冯跋在位期间,振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平定内乱,外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巩固统治,维持偏安局面达二十二年。



冯 宏:(生卒年待考),冯跋之弟,燕昭成皇帝。长乐信都人(今河北冀县)。十六国时期北燕国末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30~436年为期七年。

冯跋病逝后,冯宏尽杀冯跋的所有儿子,自立为帝。

北燕国在公元436年为北魏所灭,冯宏逃奔高丽,逝世于斯,其具体年代有待考证。



冯太后:(公元437~486年),女;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之皇后,垂帘听政的创始人。

冯太后出身很不平凡。她的祖父冯宏是北燕的最后一位皇帝,北燕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冯宏跑到高丽,后被高丽国王落井下石杀掉了。她的父亲冯朗归附魏国后曾被封为西域郡公,当过秦州和雍州刺史,后因牵连案件被杀。

当冯太后还是小姑娘时,就被送入宫中。她姑姑当时是太武帝的左昭仪,亲自抚育冯氏。十四岁时,北魏文成帝拓跋睿即位,冯氏凭相貌和才华被选为贵人,后来被立为皇后。

北魏文成帝二十六岁就驾崩了。根据魏国旧制,皇帝驾崩,三天后就要把他生前的御服器物一并烧焚,仪式期间朝廷百官和宫中嫔妃哭临。冯太后年轻丧夫,痛不欲生,悲叫着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由此可见,冯太后这出戏演得确实逼真,如果真想死,宫内金子、绳子、剪子无数,大可吞金上吊自刺,无论选哪件只要拣个无人处都没法活,非要大庭广众之下上演“火蝴蝶”这出大戏,也不知那一身雪肌花肤留下烫伤烧伤疤痕没有。无论如何,这千古一跳,已昭显出冯太后无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

北魏显祖献文帝拓跋弘继位,时年十二岁,尊冯太后为冯太后。

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资质美丽。当年初进宫,太武帝从楼上远远望见就心旌摇荡,对左右言道:“这真是个佳妇!”马上下楼,来不及找个有床有铺盖的好地方,在仓库里拥之临幸,怀上了后来的献文帝。北魏献文帝出生后,拜为贵人。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其子被立为皇太子。北魏太武帝的保姆,当时被封为保太后的常氏勒令她按魏朝规矩受死。临死时李氏给自己兄弟写信,嘱托后事。死前,一讲到兄弟二字李氏就拊膺恸泣,嚎哭不已。北魏献文帝后来追谥生母为元皇后。

福兮祸兮。冯太后自己没生太子,反而平安逃过死劫,又坦然安坐太后之位。当时,车骑大将军乙浑趁乱专权,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于禁中,又把自投罗网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乙浑一个人说了算。当时主少国疑,奸臣擅权之时,冯太后显现出其过人的机智和胆识,经过短时间周旋后,杀掉乙浑,临朝听政。

北魏显祖拓跋弘刚毅有断,又喜好研习黄、老之学以及佛经,是那种天资特别聪明的人。他十二岁即位,几年后皇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归政给他,使他更能自行其事,决断朝事。

渐渐的,权力之争使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隔膜顿生。冯太后当时也还三十岁不到,守寡难熬,就与风流倜傥的臣下李奕有了那么一腿。北魏显祖年轻人好面子,听到外面议论纷纷,心中生气,觉得这个李奕给自己死去的父皇大戴绿帽,不可忍耐。恰巧李奕的弟弟、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上任时受纳贿赂,为人所告。北魏显祖趁机穷究此事,以法连坐,诛杀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

冯太后年轻的情夫被杀,内心毒怨可想而知。但她仍旧不动声色,暗中注视朝臣的动向和这个翅膀已长硬的小皇帝的举措。估计是母子失和,又鄙弃富贵,心烦的小皇帝一年后就要把帝位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大臣们纷纷反对,诉说禅位给皇叔之举是紊乱宗祀的事情,要禅位也要让皇太子继位。

思虑良久,北魏显祖把帝位禅给六岁的儿子拓跋宏。小孩子在禅位大典上哭得泪人儿一样,北魏显祖奇怪地问这孩子为什么这么伤心,拓跋宏回答:“代亲之感,内切于心!”这位小皇帝就是日后名震寰宇的北魏孝文帝。

帝位虽内禅给太子,北魏显祖仍然大权在握,他勤于政事,赏罚严明,慎择官员,进廉退贪。尤其在事关人命的大案判决方面慎之又慎,一改魏王朝刑虐过度的旧例,救了不少人命。

经过几年观察,冯太后觉得拓跋弘越来越英明,母子两人也一天比一天疏远,相互猜忌之中,激起冯太后的杀心,于公元476年夏天的某个夜晚,冯太后派人在酒中下毒,鸩杀了这位年轻的皇帝。拓跋弘时年仅二十三岁。

就这样,冯太后又升一格,以太皇太后的身份重新主持国家大政。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此时仅仅是个十二岁的小孩子,但他天性至孝,对祖母能够承颜顺志,躬亲伏侍,事无大小,都听祖母冯太后的决断。正值虎狼之年的冯太后政事缠身之余,私生活也很丰富,其中王睿、李冲最受爱宠。

王睿,字洛诚,其父是以天文卜筮为生的江湖中人。王睿继承父业,以术自给,其人资貌伟丽,因事得为冯太后接见,伟岸的身躯和英俊的容貌令太后情不能已,床幄侍奉之后,马上被破格提拔为给事中。不久,又步步登高,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为太原公,官越做越大。王睿内参机密,外豫政事,受宠日隆。

北魏太和二年,冯太后与孝文帝率百官、宫人等去虎圈赏虎,有只偷跑出来的吊睛大老虎从阁道上跑下来,差点冲到御座之前。左右的卫士和宫人全都吓得四散,惟独王睿独自一人挥舞画戟,站在冯太后和小皇帝面前阻挡老虎。如此英武,老虎也吓得退走,此后,一切都不用说,信任更重。转年,升为尚书令,封爵中山王,置王官二十二人。由于王睿与冯太后两情相洽,冯太后密赐其珍玩无数,都在夜里两人欢娱后让宦官们用大蓬车装载,一车又一车地把宫中之物往王睿家里送;冯太后又明加褒赏,赐以田园、牛马、奴婢、杂畜,为了掩人耳目,以示公平,赏赐王睿时又对与他同等官职的人们一道封赏,所费又以万计。

估计是费心用力过度,王睿四十八岁就得了重病,冯太后和孝文帝亲临探病,侍官御医,相望于路,但最终不免步入黄泉。王睿虽身在《魏书》的“恩幸传”,但遍观其一生作为,除了把国库内宫的东西搬回家外,并无大的过恶,又在和尚法秀谋逆案中进谏忠言,得免死者千余人。临死,他又亲自上书,提出施政五要略:一慎刑罚;二任贤能;三亲忠信;四远谗佞;五行黜陟。其义多善言良谏,很是尽了淳诚的臣子之义。冯太后与孝文帝亲自临丧,哀恸不已。其后王睿女儿出嫁,魏朝以公主之仪嫁之,当时的人看见那么大的排场都以为是太后、天子出嫁自家女儿。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其父李宝曾获封敦煌公。李冲自少就沉雅有大量,清简皎然,又善交游,不妄杂戏,当时的声誉很好。他官至内秘书令后,上书首创三长制以防止平民的隐冒问题,冯太后览阅他的表章后很是赞赏,让他与公卿大臣一同朝会。两人相见后,冯太后顿起爱念,召至宫内,把公事和私事就一起办了。很快,李冲就升任中尚令,赐爵顺阳侯,接着又进爵陇西公,同宠爱王睿一样,冯太后从此“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李冲家一向很清贫,“于是始为富室”。反正大魏王朝彼时国力雄盛,四方进贡不绝,冯太后以充国之富宠爱一两个小伙,于国无损丝毫。而且,李冲是个器量不凡、学识广博的年轻人,他又能在贵宠至极时谦逊自抑,广散家财,虚己接物,照顾寒士,当时的声誉并未因和冯太后有一水就受到污损,反而“时多称之”。同时,他还不避前嫌,对仇人之子也深加呵护,对远亲的孤儿也照顾有加。魏朝按照旧制,皇帝对王公重臣都直呼其名,北魏孝文帝尊重李冲,惟独见他不呼姓名,而叫他“李中书”。现在看来这是小事一桩,但在封建王朝这可就是非常的大事。冯太后死后,李冲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竭忠奉上,当时的旧臣宗亲也都很敬服他的明断慎密,与北魏孝文帝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莫二。

北魏孝文帝真正掌权后,几次南伐,包括迁都洛阳,他都善言劝谏,多方考虑,为魏王朝可以说是殚精竭虑。魏朝北都平城的明堂、太庙、圆丘以及洛阳新都的殿阁堂寝,都出自李冲的构思。史载,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且理文薄,兼营匠制,几案盈积,终不劳厌也。”四十九岁,李冲病死。北魏孝文帝亲自为他举哀,放声大哭,悲不自胜。

身以太后之尊,即使在找“男宠”方面,冯太后也有过人之处,比起吕后身边的审食其,武后的张易之兄弟、和尚面首,冯太后的“相好”最终都对皇室忠心不贰,而后还是治国能臣,除了封建史家略有微辞外,史书中对冯太后的男女之事也没有过多渲染,更无刻意指摘。

自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起,冯太后以太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虽为妇人,但她天性聪达,刚入宫掖时就粗学书计,临朝时英明立断,省决万机,国家大事全部她一个说了算,天性孝谨的北魏孝文帝什么事都不敢违背祖母意愿,事无巨细都一一禀明冯太后。

因为北魏孝文帝年轻,冯太后自己作《劝戒歌》三百多篇,又作《皇诰》十八篇,以教授北魏孝文帝如何修养德操,作好皇帝。她还尊重儒学,在长安为孔子立文宣王庙。平常,冯太后自己生性俭素,不好奢华的装饰,御膳十分简单,穿着打扮非常随意。当然,由于冯太后一家好佛,魏国因敬佛而花费的钱财巨亿,黄金成百上千斤地使用,金玉珍宝成斛上斗地装嵌于佛堂佛像上,形制恢宏,震烁古今。

同时,冯太后又是个性情严明、不徇私情的主子。左右侍奉之人有小小过错,她动不动就大加捶楚鞭挞,多至数百下,少也有几十,然而她“性不宿憾”,事情过了之后心中不存芥蒂,仍然待之如初,许多人日后还会更加富贵,“是以人人怀以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冯太后虽性情暴躁,对孙子北魏孝文帝也算是慈明仁爱,自拓跋宏一出生就自己亲自抚育,虽然中间有段时间看到少年孝文帝日益聪明英达,怕自己死后青年皇帝会对自己母家不利而要加害,但最终在李冲等人劝谏下仍然善始善终,成就了孝文帝日后迁都改制的千秋万岁名。

当然,作为封建统治者,冯太后“多智略,情猜忍,能行大事,生杀刑罚,决之俄倾。”毕竟妇道有亏,冯太后害怕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对群臣左右小有猜忌,马上就行诛戮。一直到冯太后死前,北魏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何人,可见冯太后的威酷到达何种程度。北魏太和十四年,四十九岁的冯太后崩于太和殿。北魏孝文帝五天五夜浆水不入口,哀痛至极,上谥曰:“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冯太后。

附_冯太后墓:

公元524年的一天,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到平城方山(今山西大同)游玩,看见这里灵泉潺潺,气象万千,酷似一块墨玉紫砚。便生有感叹:“舜葬在苍梧,而英、娥二妃却葬在湘水之滨,可见皇后不一定非和皇帝葬在一起。此处风水不错,我百年之后就葬在这里吧。”于是,北魏孝文帝下诏,马上在此为冯太后修建永固石室,并“刊石立碑”,以颂太后功德。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农历9月,四十九岁的冯太后与世长辞,如愿葬于这块“风水宝地”。

冯太后墓现今还在。北出大同市,经古店,过孤山,走镇川,可至墓葬所在方山之麓。距方山十里之遥时,便从跌宕山峦中分辨出了墓葬的巨大轮廓。再沿山径而上,及至巅峰,眼前豁然开朗,冯太后的永固陵宛如天锅倒扣于一甸空中草原。再极目远眺,平城动静尽收眼底,可敬的地下长眠的冯太后,竟将这“母仪天下”演绎成千年万年的绝响!

唐朝诗人温庭筠在寻觅到冯太后芳踪后,曾在此沐风吟诵:“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固名陵闭玉颜。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今日的方山,已无往昔灵泉,然气象仍旧万千。在永固陵东西两边相距数里,沐浴后世纷争战火而成长的雄漫长城在此留下两座关隘:镇川堡和得胜堡。它们肃穆地静侍在永固陵两侧,护驾之势浑然天成。

只是岁月蹉跎,乱世之中永固陵曾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

劫难无可免,虽残碑了无,然冢立威仪在,功存荣光留。



冯国璋:(公元1859~1919年),字仲珊,一字华甫,亦作华符;直隶河间人(今河北河间)。著名民国初期直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代理总统,公元1917~1918年在位一年。

冯国璋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投淮军当兵,次年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1890年在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

1893年入淮军将领聂士成幕府。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随军参加抗击日寇。战后任中国驻日本使臣的军事随员,在日期间他留心考察日本军事,编成兵书数册。

1896年回国后,冯国璋将所编兵书送呈袁世凯,颇受重视,袁世凯任用其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任督操营务处帮办、总办兼行营武备学堂步队兵官学堂监督,参与编撰、修定包括练兵原则、方法等内容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

1899年,冯国璋随袁世凯率领的武卫右军赴山东,参加镇压义和团。

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设立军政司,冯国璋任该司教练处总办。

清宣统年间(公元1903~1911年)秋,冯国璋先后任清朝政府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兼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督办、陆军贵胄学堂总办等职,为清皇族和北洋军阀集团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同时发展了自己势力。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冯国璋接替荫昌任第一军军统,率部入鄂镇压革命军,纵兵焚烧汉口许多房屋,烧死大批平民。

1912年3月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9月冯被任为直隶都督兼禁卫军军统,12月被授为陆军上将。冯国璋虽支持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但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自为心存疑虑,并借口有病拒不进京就任参谋总长。

1913年7月任江淮宣抚使兼第二军军长,率部进攻安徽、南京讨袁军,极力镇压“二次革命”。12月任江苏都督。

1914年6月,被袁世凯授为宣武上将军,督理江苏军务后,借机不断培植亲信,扩充实力,成为东南地区的大军阀。护国战争爆发后,他见袁世凯大势已去,于1916年初暗中串通各省将军,准备联名发出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电报。事泄,袁世凯大为震惊。

袁世凯逝世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北洋集团分裂,分化为直系和皖系,冯国璋成为直系军阀首领。10月被国会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11月兼江苏督军。

1917年7月黎元洪去职,冯国璋出任代理总统,后与皖系首领、国务总理段祺瑞间的权力之争日渐加剧。

在“护法战争”期间,冯国璋在皖系军阀段祺瑞等的威逼下,派直系第八、第二十、第三师等部入湘同护法军作战。

1918年10月,冯国璋被皖系控制的安福国会以“代总统期满”为由驱逐下台,于1918年10月选举北洋元老徐世昌为总统。徐世昌为了平息冯国璋的不满,特准冯国璋仍节制北洋第十五、第十六两师。

1919年春,冯国璋返居河间。同年12月,冯国璋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岁。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42: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冯氏的历史名人(二) -- 冯新德:(公元1915~今),江苏吴江人。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新德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诺德丹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由清华大学调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研究员、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

冯新德是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在自由基聚合、共聚合、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药物缓释放高分子、电荷转移光聚合、开环聚合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国家的奖励。他重视人才的培养,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中有二人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冯桂芬:(生卒年待考),字林一,号景亭,林则徐得意门生;江苏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近代散文家。

冯桂芬幼蒙庭训,秉资颖异,二十三岁中举,清道光(公元1809~1874年)三十一岁举进士,荣登“榜眼”,授翰林院编修、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教习庶吉士。后来因为双亲相继去世,回籍丁忧。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冯桂芬在苏州兴办团练,为(清)王朝收复松江府诸城,升右中允。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他逃至上海,参预组织由江浙官绅及英、法、美等国领事组成之会防局,又为苏南官绅写信向曾国藩求援,促使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淮军至上海攻打太平军,并参加了李鸿章幕府。清军夺取苏、常后,他请李鸿章奏减苏南田赋。

冯桂芬还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约二十年。所学甚博,经史掌故之外,于天文、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对当时的河口、兵刑、盐铁等问题尤有研究。论学不为门户之争,能接受资本主义影响,曾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建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用资本主义的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冯桂芬的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曾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传世。

冯桂芬的文章,长于持论,不为浮词,以政论文成就最高,往往心细虑周,指陈剀切,气理畅达。有《校邠庐抗议》40篇,最为突出,除《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外,还有学术著作《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弧失算术细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等。

冯桂芬晚年移居木渎山塘街,纂修同治《苏州府志》。墓在藏书乡天池山北竺坞。



冯仁恩:(公元1912~2005年),湖北麻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七十六团副连长、连长、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供给部供给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中原信、应、罗地区游击支队副支队长,游击总队副总队长、新四军第五师第二纵队团长,第二纵队司令员,十三旅三十八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第二部部务主任。参加了中原突围和潍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长,山东省军区昌潍军分区司令员,胶州军分区司令员,青岛守备区司令员,守备师师长,莱阳军分区司令员,烟台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5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冯丕成:(公元1908~1983年),四川巴中巴州区渔溪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二营五连当战士。因作战勇敢,很快被提拔为班长。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坚持不下火线,受到奖励。住院治愈后,调二十五师政治部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到红三十一军二七四团政治处任粉笔队长,负责宣传工作。1935年担任二七四团政治处地方工作股股长,他在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方面表现出色,上级因此奖励他两套新军装。1936年1月担任二七四团总支书记。在过草地时,因吃野菜中过毒,最后只好将皮带煮来吃。

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二营六连指导员,1939年升任七七二团供给处政治委员,从此开始从事后勤工作,历任三八六旅总务科长,三八六旅供给处政委,太岳纵队供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八纵后勤部部长,第十八兵团六十军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军区后勤部部长,四川军区后勤部部长,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3年6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冯维精:(公元1919~2003年),陕西吴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7年在瓦窑堡入中央党校学习。历任中央军委二局译电员。参加了红军东征的情报保障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机要员。参加了红军东征的情报保障工作和平型关战斗。后任中央军委二局四科机要员,一科股长,一处一科副科长,四系副主任,四科科长。随八路军总部机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有效地保证了总部首长对情报的需求。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七科科长。1947年参加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立大功。后任西北军区司令部三处处长,二局局长。受命组建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技侦工作机构,在十分艰苦险恶的环境中,昼夜苦战,连续突击,向上级提供了大量及时准确的重要情报,为我西北野战军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做出贡献,被记大功一次。率部圆满完成了解放西安、宝鸡、兰州等重大战役的情报保障任务,为我军解放大西北、进军大西南建立了功勋,荣立二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技术部一局副局长、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一局局长、十局局长,三部副部长、政治委员。组织完成了各项战备、训练、科研等任务,参与了总参某部建设与发展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领导,为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5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冯玉祥:(公元1882~1948年),原名冯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人。著名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35年4月2日授予。

北洋军阀时期,曾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因与蒋中正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在1927年4月10日,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两天,冯玉祥还去电徐谦,称颂蒋中正是什么“革命中坚分子,党国前途,同深利赖!”

1927年6月10日,冯玉祥与于右任前往郑州参加了所谓的汪、谭(延龄)、唐(生智)、冯郑州会议。在会上,汪精卫也施展种种手腕,对冯玉祥进行拉拢,他们都瞅准了冯玉祥及其国民军这块肥肉。汪精卫一方面对冯及其国民军大加赞扬,一方面又大骂蒋中正和共产党借以刺激冯玉祥。冯玉祥在这次会议上又看到汪精卫反共。而蒋中正也反共,二人不正是政见相同,目标一致吗?这更增加了他对自己初始看法的信任,即认为汪、蒋之间,宁、汉之间只不过是意气之争罢了,同时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做这个好人,当这个红娘了。6月19日,冯玉祥到达徐州。冯驾临徐州,蒋中正自是不敢怠慢,亲自远迎于黄口车站,备极推崇,使冯玉祥浑身上下颇感舒服,而且蒋中正立即馈赠五十万硬币犒军。因此,冯玉祥对蒋中正更生好感,认为他对人很谦恭、周到。20、21日两人正式举行了会谈。在会谈中,冯玉祥将武汉方面汪精卫、谭延?、徐谦、孙科、唐生智、何键等的谈话尽量转述于蒋,两人一并决定宁、汉双方一致“清党”。这样,经冯玉祥的从中撮合,蒋中正、汪精卫实现了反革命大合流,并开始“清党反共”,整个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1927年9月3日,在冯玉祥这位大媒人的“指引”下,武汉政府欢欢喜喜地并入了南京政府,完成了蒋、汪反动派的大汇流。

早在1927年4月底,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就被武汉民国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为总司令,宁、汉合流后,冯的这个集团军总司令地位再次被肯定。冯玉祥于是将他所部原有各军与新易职来投的各军改编为八个方面军,后来在攻克徐州时,又增加了一个第九方面军,冯军集团已开始蒸蒸日上,成为当时中国比较有力量、有影响、独当一面的一霸。

1928年1月4日,蒋中正到南京宣告复职,继续“北伐”。蒋中正出山,令冯玉祥大喜。一经攻克曹县、肃清豫北后,冯即约蒋中正会商共同北伐。2月16日,蒋、冯在开封会面,二人相见,悲喜交集。对于冯玉祥的大恩大德,蒋中正自是“感激不尽”,遂要求与冯结拜为兄弟。18日,两人正式换帖。冯玉祥比蒋中正大五岁,因此蒋中正称冯玉祥为大哥,冯玉祥也以兄长自居。在开封,他们还商定了作战计划,彰德、大名及山西方面,均采取守势,先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山东方面之敌。在蒋中正的主持之下,北伐大业又告“辉煌”。?

在北伐军挺进之时,张作霖于6月3日放弃华北,退出北京,却不料祸不单行,4日凌晨,当他坐车行至沈阳附近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置的炸弹炸死。10日,阎锡山抵北京,就任平、津卫戍总司令。15日,南京政府宣告北伐完成。7月1日,蒋中正到郑州,邀冯赴北京。当时冯玉祥拥有9个方面军达四十万人的军队,其所辖各省的地方部队尚不计在内。因此,蒋中正对这位冯兄不能流露出不满情绪,相反,还要作进一步的拉拢,以便对付其他各派系。27日,蒋中正再到开封,对冯兄加以温慰利诱,要冯倡导各集团军总司令都到南京供职,并由冯首先带头入宁。对义弟的诱惑,冯玉祥心动了。1928年8月1日,冯玉祥欣然到南京,就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职务,所谓的北伐便告正式完成。冯玉祥兴高采烈地到南京就职后,蒋中正便开始对这位冯兄不恭了。两人首先为自己军队的待遇问题开始讨价还价,冯玉祥只好把心中的不满再次隐忍下去。

冯玉祥能忍,而蒋中正却步步紧逼,要编遣军队,要裁冯兄的兵。冯玉祥完全陷于孤立,第二集团军改为第二编遣区,编为十二个师,归中央编遣区,也就是归蒋中正掌握,岳维峻、刘镇华划在第二编遣区以外。

在李烈钧的参谋下,1929年2月5日,冯玉祥以到后方养病为名,匆匆离开南京,回到自己的部队。蒋中正与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开始时的兄弟之情义便也荡然无存。3月,蒋桂战争爆发,冯玉祥作壁上观,派韩复榘为总指挥,着手军事部署,沿京汉线南下,但谁也不知他到底是助桂还是助蒋。但事情的发展却大出冯玉祥所料,桂军李明瑞被蒋中正收买,突然倒戈,不几天工夫,桂系全部遗退,战事迅速结束。不久,蒋中正又收复了韩复榘,令冯玉祥大为恼火。

1929年5月19日,冯玉祥在华阴召集他的将领们开会,述说了蒋的四大罪状,并令韩复榘退驻陕州以利部署。韩复榘在会上毫无表示,会后马上驰赴陕州。5月22日,韩复榘即在洛阳发出通电,声明维持和平,拥护中央,石友三、马鸿逵附名其后。有了韩、石、马的归附,5月25日,蒋中正以南京政府的名义,明令讨伐冯玉祥,两兄弟正式开战了。

韩复榘、石友三、马鸿逵三人的叛变,使冯玉祥措手不及。冯军集团的声威也大落,只好退回潼关,闭关自守。此时正值陕甘大旱,蒋中正又严密封锁对陕甘军队的军饷,因此冯军在此连自守也不容易。威震一时的冯军集团开始走下坡路了,冯玉祥本人也开始丧失信心,萎靡不振。

善于逢迎投机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见有机可乘,马上跳出来,致电冯玉祥,劝他出洋,并表示愿一同出国游历,真不知他怎么想出如此主意。但冯玉祥此时感觉特别不好,对阎锡山的劝告竟觉也可接受。于是他一面通电下野,一面派邓哲熙、曹浩森往太原见阎锡山,妄图约阎共同反蒋。几经周折,最后在正好到山西约阎反蒋的唐生智的总参议李书城的劝说下,冯玉祥决定亲赴太原。

1929年6月,冯玉祥同妻女及李书城一起渡河到山西。阎锡山见冯玉祥应邀到晋,喜出望外,殷勤招待,借此挟冯及冯军集团以自重,身价大增。

蒋中正见冯玉祥自动跳到阎锡山的布袋中,也觉此时阎的砝码增重了不少。于是立即派阎锡山为山西宣慰使兼办军事善后事宜,并亲到北平,邀阎前往面谈,贿以两千万元,倍加拉拢。蒋阎二人又臭味相投,联合倒冯。

冯玉祥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联阎反蒋和出洋的梦想顿时化成一缕青烟随风散去了。冯玉祥被阎锡山扣于建安村,冯军集团对阎锡山骗冯入晋且将之软禁起来以与蒋中正讨价还价的行径自是愤恨不已,但无奈他们在经济上正处于困难,陕甘又大旱,其状况极为窘迫。因此他们自行恢复了与蒋方的给养补充,冯蒋集团之间的形势有所缓和。见到冯部自动找上门来,蒋又起分化收买之心,他先后派于右任、贺耀组到西安宣慰。

1929年农历8月15日那天,阎锡山一改以前避而不见冯的常态,亲自到建安村来找冯玉祥,答应冯联合反蒋,叫冯玉祥命令所属部队先行发动,冯玉祥信以为真,果真让部将出兵讨蒋。1929年10月10日,由宋哲元为代理总司令,以孙良诚为前敌总指挥,宋(哲元)、刘(郁芬)、石(敬亭)发出讨蒋通电,并出兵潼关。出兵后,冯军连战连捷,进展很快,可是阎锡山却始终未表示要反蒋,更没有出动队伍,反而促使唐生智帮助蒋中正打宋哲元。阎锡山自己从中取利,坐上了南京政府军职的第二把交椅,成为蒋中正的副手,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历年来各方面反蒋活动,背后都有阎在中间搅和,蒋中正不会不知道,也不会轻易放过他,这一点,最让阎锡山放心不下。被一骗再骗的冯玉祥,更不甘心阎锡山如此放肆地骗取和玩弄他。因此,他命令当时住在天津的鹿钟麟回陕负责。鹿钟麟取道大同,秘密赴建安村与冯面商后,潜赴潼关,代理总司令职务。

冯玉祥曾叮嘱鹿钟麟迅速采取措施对付阎锡山。鹿抵陕后,冯玉祥又加电密函于鹿、宋等:“你们一定要设法对付阎,能够联合韩复榘、石友三一同动作更好,千万勿以我为念。而且只有你们这样做,我才能够有办法。”根据冯玉祥的这个指示,鹿钟麟等提出“拥护中央,开发西北”的口号,派人与蒋方联系,企图联蒋倒阎。鹿对蒋的代表说:“蒋中正是我们的敌人,阎锡山是我们历史上的仇人,敌可化为友,仇则不共戴天!”蒋方代表则表示:“只要西北军一经表明打阎的态度,马上可以获得中央的接济。”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迅速达成共识。与南京拉上关系后,鹿钟麟便开始计划与韩复榘、石友三两位旧“同事”联合起来攻打山西。因此,阎锡山决定联冯反蒋。

1930年2月28日,阎锡山亲自到建安村访问冯玉祥,并将他迎接到太原。到太原后,冯玉祥还表示只要阎锡山肯领导反蒋,自己唯命是听,愿拥阎为全国民革命军政领袖,自己则早日回陕主持军事。但阎锡山自觉过去对冯欺讹太甚,恐冯难忘前嫌,犹豫不决,不敢放冯回陕。几经交涉,双方议定留薛笃弼及冯夫人为人质,阎锡山才允许冯玉祥离开山西。3月10日冯南下渡河回陕。

自“北伐”完成后,蒋、桂、冯、阎四大军事集团互相攻来攻去,彼此间关系瞬息万变,没有绝对的联合或敌对,但争斗的主要格局是攻蒋。经过一阵零攻碎打之后,1930年5月,桂、冯、阎三家结成一体,与蒋展开激战,历史上有名的中原大战正式开始。

反蒋同盟一致推阎锡山为陆海空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汪精卫也参与其事,回到潼关后,冯玉祥即着手组织副总司令部,部署军事行动,他将后方各省军队全部调出共约二十六万余人,兵分七路,拟与蒋中正作破釜沉舟的决战。经过阎、冯的一番部署,5月11日开始,双方开始大规模接触。起初,蒋军形势危险,甚至全线动摇。但阎锡山虽为总司令,可他厌战自保,不予配合前线的冯军,甚至对冯军的补给也开始克扣拖延,以至于到了百呼不得一应的程度。如郑大章的骑兵集团,驰骋于蒋军后方,无线电讯的联络特别重要,却始终领不到一架无线电台。

对晋军,阎锡山则是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对原属冯部的石友三,阎锡山却是处处掣肘,引起了冯军官兵对晋军的嫉愤,认为替阎老西卖命太不值。而蒋中正呢?他见硬拼不行,就来软的,对冯、阎军只要有机会,便大肆收买,而且蒋看中了独霸东北的张学良。阎、冯也曾拉拢过张,但未有结果,张学良有意援蒋。当时的局势是双方处于对峙,力量基本均等,只要张学良倒向哪边,哪边就肯定会胜。

蒋中正幸运,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并派十几万东北军入关援蒋作战。大混战的局势迅速急转直下:阎锡山态度消沉,认为:“仗是不能打了!退到山西再说。”并自作主张于18日发出“退避三舍”的电报(是18日发出倒填为14日)。汪精卫更是沉不住气,北平的扩大会议已作鸟兽散。冯玉祥虽想坚持到底,继续作战,但无奈前线的士气已经涣散,中原大混战的局面,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挽回的。不仅无法挽回败局,而且最后瓦解的厄运也就要降临到冯军头上了。10月4日,汪、阎促冯共同发表了实行停战的通电。5日,冯玉祥终于山穷水尽,率其总部人员退到黄河以北的新乡。冯玉祥企图保留西北军,但在蒋的逼迫下,鹿钟麟到天津作了寓公;孙连仲接受了蒋的改编,冯的卫队旅长季振同也随孙而去;张自忠、刘汝明、赵登禹等残部由张学良改编为第二十九军,宋哲元为军长。?

自此,冯玉祥离开了他二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军队,移居到山西汾阳的峪道河,从1912年开始发端的冯玉祥军事集团至此全部瓦解。威震一时的冯军集团,就这样在历史上消失了。

1930年中原大混战冯军集团土崩瓦解后,冯玉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他由郑州退到晋城,再转到晋祠,最后定居在汾阳峪道河,随同他前往的,只有西北军官学校的残部和刘田的一个团。这时,得意了的国民党大员无人理睬他,只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不断与他联系接触,以促使他转向进步。

冯玉祥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组建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9月23日,冯发出通电,谴责蒋中正穷兵黩武、媚外误国和执行不抵抗政策的罪行。而且他还认为南京政府依赖国联以求公道的做法无异于与虎谋皮,自欺欺人。这一点,冯玉祥是看准了,也说对了。当时,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在此推动下,10月21日,冯再次发出通电,提出了他关于抗日救亡的十三项主张,要求迁都备战,保障自由、民主等,反映了他经过学习之后在政治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九一八事变”后的全国抗日浪潮,直接冲击着蒋中正的统治,再加上广东民国政府的要求,12月15日,蒋不得不通电下野。但蒋汪二人早有默契,汪当时的一切费用,都由蒋的妻哥宋子文供给,冯玉祥对此一概不知,且仍念及他与汪、阎共同讨蒋时的“情谊”。因此,在对汪邀他前往南京的回电中还表示:“救亡定倾,纠纷万端,弟一切尊重先生主张,愿同进止。”紧接着,胡汉民、孙科、邹鲁等也屡电冯、阎,促其到南京出席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失意的冯玉祥顿时又成了香饽饽了,在阎锡山的“欢送”声中,1931年12月26日,冯玉祥由平汉转津浦南下,从此结束了在峪道河的生活。途经济南时,韩复榘亲到车站迎冯玉祥往山东省政府留住一宿,并表示悔悟,这就为冯以后往泰山埋下了伏笔。

冯玉祥到了上海后,胡汉民已经到广西去了,他前往会晤汪精卫,却被汪精卫借病拒绝见面,可第二天汪精卫却到浙江谒见蒋中正去了,这好像是给了冯玉祥一记耳光,使冯玉祥恍然大悟,知道了汪蒋二人勾结的真面目。紧接着,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抗战,不久即上台的蒋中正再次执行不抵抗政策,不仅如此,他还多方掣肘第十九路军的抗战,汪精卫则助纣为虐。开始时,军事委员会只设常务委员,蒋中正、冯玉祥、李宗仁为委员,李济深为办公厅主任。因此这时期军事委员会的决议案,都是赞成抗战和支持第十九路军的,蒋中正对此又恼又恨却又无可奈何。

淞沪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慌忙迁都洛阳,在那里举行的“国难会议”上,汪精卫乘机提出军事委员会设委员长,他自己则为行政院长,于是汪蒋开始狼狈为奸,大胆执行其投降路线。就这样,上海抗战被出卖了。冯玉祥一心主张的抗战,完全成了泡影,他只好再次称病离开南京到徐州,准备移住泰山。

到了泰山后,冯玉祥组织了研究室,学习革命理论,还重温了《左传》、《易经》等古籍,其思想继续转向进步。此时,中国共产党又通过王梓木等人,劝说冯玉祥不能把抗日停留在嘴上,应发动民众作实际行动。适逢老部下宋哲元出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当时的部下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等与冯的关系较为深厚,冯玉祥希望能在他们的掩护下积蓄力量与共产党合作,进行抗日活动,开创他的新局面。当时宋哲元本人在北平,留驻张家口的是彭国政的一个团,彭国政表示欢迎冯去张家口,并愿听冯玉祥指挥参加抗战,1932年10月9日冯玉祥从泰山移住张家口。

此时,日寇已从东北出发,大举进犯热河、平、津及察哈尔,冯玉祥的抗战决心也越来越坚决。他到张家口后,便与共产党合作,积极准备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通电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自任总司令,各地的义勇军纷纷投奔。

在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的率领下,抗日同盟军作战异常勇敢,出兵几个月便连复察东各地,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相继收回。但坐镇南京的蒋中正、汪精卫对冯玉祥的抗日活动感到非常惊恐,害怕冯玉祥惹恼了日本,对他们不利。他们先是许以冯玉祥高官厚禄,劝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停止抗日,而冯玉祥则坚决反对。

后来,抗日同盟军在蒋、汪、日三方共同挤压下失败,8月4日,冯玉祥于无奈之中离开察哈尔,重赴泰山。冯玉祥此次上泰山,思想转变更为迅速,学习范围也更为广泛。而且还利用寒暑假期,聘请若干教育界知名人士到泰山为他讲学,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等,如李达、邓初民、许德珩、陶行知等均到过泰山,使冯玉祥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比起第一次上泰山来,这次收获更大。

1935年10月31日,冯玉祥离开居住两年多的泰山南下到南京,第二次泰山之行也就结束了。1935年12月7日,在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冯玉祥被推举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自泰山到南京以后,曾长期对蒋中正存在幻想,他总认为蒋中正所作的坏事,大多是被左右欺骗所致,不然,不会坏到那种程度。抗战开始后,冯玉祥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在其间积极与共产党合作,为统一作战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为破坏政治协商会议,在1946年1、2月间,相继制造了沧白堂和校场口事件,冯玉祥对此极为愤慨。他感到自己再呆在国内,既无所事事又不安全,因此开始打算出国。当时冯玉祥与美国人马歇尔有一些交往,马歇尔曾向冯大谈其担任防护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并表示愿意赞助冯玉祥到美国考核该项工程,而且冯玉祥要出国,只有到美国,才有可能获得蒋中正的同意。在李济深等人的催促下,1946年9月2日,冯玉祥以特派考察水利专使的名义,带着两位水利专家,一名秘书,一名翻译和一名勤务员出国赴美。

亲自步入美国社会后,冯玉祥才觉得美国也并非他想像的那么好,美国也绝非是什么“好人”,而是借刀杀人的刽子手。1946年10月16日,冯玉祥就曾对旁人讲:“不要以为人家(美国)完全不赞成我们打内战。恐怕我们越打得厉害,人家是从内心里越快活。可是他们口里还说,哎呀!怎么又打起来了啊!”真是绝妙的揭露!对于美援,冯玉祥也是坚决反对的,他大声疾呼:“不用美国的武器来杀中国的百姓,只要这一条做到了,我们中国就好了,全世界也好了!”

虽远在国外,冯玉祥对国内政局的发展还是特别关心,蒋中正在国内到处镇压革命活动,镇压进步人士,冯发表大量演讲、文章来谴责蒋政权。此外,冯玉祥还印发了《为什么要反对援蒋》和《我为什么与蒋中正破裂》两个小册子,并写了《我所认识的蒋中正》一书(去世后才出版),来阐述他自己反蒋的态度和主张。

冯玉祥的这些活动,当然逃不过蒋中正特务们的眼睛,蒋中正也不会放过他的,他首先将冯玉祥开除出国民党,后又吊销了冯玉祥的护照,美国移民局马上控告冯玉祥无居留权,要传讯他。但他们的阴谋未得逞,在前苏联驻美大使潘又新的帮助下,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顺利离开美国,搭前苏联“胜利”号轮赴苏,以便转回祖国的解放区。

但不幸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1948年8月22日,“胜利”号轮船正向敖德萨港口进发时,船上失火,年事已高的冯玉祥被浓烟熏窒息,施救无效,与他随行的一个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终年岁六十七岁。

一年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北京为冯玉祥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冯玉祥将军逝世周年纪念谨致悼意!”周恩来致悼词:“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冯先生生前曾进行反蒋,尤其在美国最后一幕与美帝国主义曾进行了正面的斗争。”

有此评价,冯玉祥将军的在天之灵也该安息了。



冯启聪:(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海军上将。

国民革命军的陆海空军司令长官的乌纱帽,据说与蒋中正的八字学说有关:先说窦总司令玉玺,蒋中正最后撤离大陆时,窦是永兴舰的舰长。那夜船在海峡,蒋中正心烦如焚,夜不能寐,听到舱外有动静,问:“谁?”外面回答:“舰长窦玉玺在!”玉玺玉玺,江山虽失玉玺在,据传这在当时给了蒋中正一点信念,这一念促成了窦总司令取代了黄埔一期的天子门生桂永清。

在台湾省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不怎么吹嘘,主要是自大陈岛撤退之后,除了金、马炮兵,国民革命军的陆军和人民解放军没机会面对面。国民革命军的海空军司令就比较惨,一边有那众志成城逐步成长一点都不好惹的人民解放军海空军,一边有再不反就没机会看到反攻大陆胜利的逼人吓人的老总统。

窦玉玺从1958~1964年六年来,不管胜利说的多么伟大,这个制海权越打越小,小到了蒋中正心情烦燥。窦司令施出所有关系和能耐,金蝉脱壳,混到了有职无权但也不险的副总参谋长,晋升成一级上将,当官当到了头。

接这倒霉差使的刘广凯,倒霉也倒在名字上。蒋中正在看海军总司令的候选名单时,被刘广凯这个名字给吸引住了,凯就不错了,何况是广凯!当然广凯学历也很经看,英国皇家海军大学和美国海军官校高级两栖作战班和海战班的学历。

刘广凯上任不到一年,他派出的“剑门号”和“章江号”猎潜舰连同海军第二巡防舰队司令胡嘉恒,在福建东山附近的海面被人民解放军击沉。国民革命军事后的检讨会议的记录为:“65年9月15日,台北总统府。蒋中正:我想多说,“海啸计划”你们都是知道的,8月6日被共军击沉了两艘军舰,胡嘉恒将军为国捐躯,令人痛心,各位要用心自咎自律。刘广凯:此次“海啸计划”,应该说是布置周密的,两舰官兵的士气是高昂的,胡将军的殉国是可敬可佩的。我认为共军这次采用了有准备的偷袭战术,而我空军又没有有效地与海军配合,只能处处被动。徐焕升(二级空军上将,空军总司令):此次行动是以海军护送人员登陆为主要目标的,可是为什么人员还没护送到,军舰就被共军击沉了,空军飞机出动时,共军军舰已经返航,如飞机紧追就可能误入共军的圈套。刘广凯:空军的飞机是何时出动的?徐焕升:7日7时。刘广凯:海战已经结束,空军出动有何用?徐焕升:如是夜间出动,敌我混战,空军无法参战。蒋中正:不要再争了,说到底沉的不是飞机,是军舰嘛。”就这样,刘广凯当了七个月的总司令就下岗了。

在刘广凯走人的当天,1966年12月冯启聪晋升二级海军上将军衔,美军顾问菲格斯少将提名冯启聪担任海军总司令。蒋中正这次在八字学上退而求其次,不再追求大吉大利玉玺广凯了。启聪启聪,开始聪明,也不算坏事啊。但“八六海战”过去才三个月,冯启聪就挨了当头一棒:1965年11月13日在福建泉州崇武以东海面,两首“永”字号军舰中的永昌被击沉,永泰被击伤。冯启聪马上让海军马公基地司令徐集霖为编制谎言,因而徐司令报告说,共军使用了能雷达跟踪的新式鱼雷。这次与冯司令过不去的不是徐焕升,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天马厂派了摄影师宋崇和应福康到海坛水警区体验生活,在11月13日那天,他俩跟着跳上了护卫艇三十一大队的五八八艇,实况记录了崇武海战珍贵的历史镜头。一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国民党特工从大陆搞到了新闻记录影片的拷贝。蒋中正把国民革命军的三军首脑叫到士林一起观看影片,冯启聪看的汗如雨下。不过这次蒋中正没再追究冯启聪的责任,他倒是说了他的肺腑之言:“什么新式武器?将士不惜命!还是毛泽东的老一套,可是你们谁有办法?”然后,蒋中正作了历史性的决定:“此等事不要再做了!”

从那时起,台湾海峡中的海战逐渐平静了下来。

此后冯启聪历任台湾省“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台湾省“总统府”参军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冯世宽:(公元1945~今),江苏淮安人。著名国民革命军二级空军上将。

空军幼校第九期、空军军官学校第四十八期、三军大学空军学院1981年班、美国南加州大学飞安官1977年班、三军大学战争学院1987年班毕业。

曾任“驻美”副武官、空军第四○一联队上校政战主任、空军“驻美”武官、空军第四四三联队联队长、空军情报署副署长、空军情报署署长。后任空军作战部司令、空军副总司令。

2004年5月1日晋升二级空军上将军衔,任参谋本部副总参谋长。



冯茂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冯洪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冯桂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北海舰队司令部副参谋长。

冯天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将,海军总医院副院长。

冯汝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将,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冯守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武警司令部副参谋长。

冯文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河南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

冯安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四十二军军长。

冯治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

冯圣法:(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九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冯用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代理师长。

冯 梓:(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三十五军一○一师师长。

冯新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五军一六九师师长。

冯 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五十七军军长。

冯 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战地党政指导委员会办公厅总务处长。

冯剑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贵州省保安处处长。

冯士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八军新编师副师长。

冯春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冯尔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海南岛要塞司令兼南线清剿司令。

冯又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台湾省海军政治作战部主任。

冯滇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军事管制区及海防部台中师管区司令。

冯传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四兵站总监部参谋长。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38: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冯氏的历史名人(一) -- 冯 缭:(生卒年待考),女。著名汉朝政治家、外交家。

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 异:(公元?~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今河南宝丰)。著名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三。

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王莽时期以郡掾监管五县,后以五县降刘秀。历任主簿、偏将军,被封为应侯。

新莽末年,因为王莽改制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不断,各地群雄并举,盗贼横行。冯异以郡掾监督五县,与苗萌共守父城。汉光武帝刘秀率兵进攻颖川,攻打父城不下。冯异出巡父城的属县,被汉兵抓住。这时,冯异的从兄冯孝及同乡多人在光武的帐下,极力向刘秀推荐冯异,汉光武帝召见冯异,冯异表示愿意归降汉光武帝,但老母尚在父城中,请汉光武帝先放自己回城,愿意献出五县来报答刘秀。后来冯异果然说动苗萌一起归降刘秀。冯异还推荐了铫期等人给汉光武帝。

冯异成为汉光武帝的心腹之臣,后汉书冯异传中载,自伯升之败,汉光武帝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并提醒刘秀交好左丞相曹竟子曹诩,让曹氏父子帮忙,最后终于说动更始帝刘玄同意刘秀去出定河北。

汉光武帝到河北后,冯异劝汉光武帝说,更始诸将暴虐,劫掠百姓,失去民心。让汉光武帝施行恩德,建汤、武之业。并派遣官员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刘秀同意。

汉光武帝出定河北后,王郎称帝造反。汉光武帝让冯异去河间收兵,封冯异为偏将军,后来跟汉光武帝灭王郎有功被封为应侯。

冯异为人谦逊有礼,在与其他将领在路上相遇,都能引车避道。并且治军有方。在行军途中,别人都坐在一起夸耀自己的功劳,冯异却一个人靠在大树下,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攻破邯郸,分派士兵,士兵多愿分到冯异的军中。

结好李轶,解除后顾刘秀和更始决裂后,即进兵河北北部,去平定并州。因为更始政权的李轶和硃鲔等统领三十万大军在洛阳,为免腹背受敌,派寇恂为河内太守,冯异为孟津将军,一起防备硃鲔。冯异给李轶写信,劝其认清形势,不要再与汉光武帝为敌。果然,李轶被冯异说动,回信给冯异,他隳下的部队此后也不再与冯异交战。而冯异因此攻下了几座城池。冯异将李轶的事情告诉汉光武帝,光武故意将此事让硃鲔知道,硃鲔于是杀死了李轶。后来硃鲔派苏贸进攻寇恂,自己亲自去攻打冯异。冯异派部将支援寇恂大破苏茂,自己又击败硃鲔。此战后,汉光武帝正式即位称帝。

平定赤眉光武称帝后,赤眉军消灭了长安的更始政权。汉光武帝派邓禹西略关中,邓禹面对强悍的赤眉军不能取胜。于是刘秀派冯异接替邓禹。冯异在华阴和赤眉军大战六十多天,收降赤眉军五千多人。这时,邓禹和邓弘率军东归来到华阴,他们要求冯异和他们一起进攻赤眉军,冯异认为赤眉军还很强大,不要马上决战,可以等汉光武帝在黾池和华阴的汉军东西夹击。但邓禹和邓弘不听。邓弘率兵和赤眉军交锋,赤眉军诈败,引诱汉军来追,将辎重全都丢弃,在车里装土,车上覆盖着豆,汉军争相抢夺,赤眉军趁机进攻汉军,汉军大败。幸亏冯异和邓禹来救援。冯异要求休整,邓禹还要出战,结果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此战后,邓禹东归,被降职。冯异收拾败兵,集合了几万人。冯异和赤眉军约定时间再战,冯异派军队穿着赤眉军的衣服埋伏在道边。到了约定的时间,赤眉军来攻击汉军的前部,冯异亲自去救援前军,赤眉军也集中所有军队和冯异作战。冯异和赤眉军正打得难解难分时,汉军的伏兵杀了出来,因为辨不清敌我,赤眉军惊恐着被击溃。冯异乘胜追击赤眉军,此战收降敌军八万多人。不久,赤眉军的余部在宜阳向光武投降。冯异也受到了光武的赞赏。此后,冯异在关中击败了延岑军队的进攻,延岑逃往南阳。冯异又接连消灭了其余的豪强势力,平定了关中。

冯异因为长期在外,心中不安,就向汉光武帝要求还朝,汉光武帝不同意。这时有人上奏章说冯异专制关中,欲自立为咸阳王”。汉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看到后,上表感谢汉光武帝的信任。冯异又亲自入朝,汉光武帝赏赐冯异很多东西,又和他商议如何消灭巴蜀的公孙述。后来还让冯异的妻子也和他一起回关中。

汉光武帝在平定天下过程中采取的是先关东后陇蜀的策略。当关东的割据势力先后被消灭后。因为陇右的隗嚣不肯归顺,汉光武帝决定讨伐隗嚣,冯异在同隗嚣作战中也战功赫赫,居功至伟。隗嚣死后,在消灭隗嚣余部的战役中,冯异病逝于军中。



冯 绲:(公元?~168年),字鸿卿;巴郡宕渠人(今四川渠县)。著名东汉将领。

汉顺帝时,任御史中丞,督徐、扬二州,镇压徐凤、马勉、张婴等起义军。桓帝延熹五年(公元162年),为车骑将军,率兵十余万镇压“武陵蛮”起义军。后任延尉。



冯奉世:(公元前?~前39年),上党潞人(今山西潞城)。著名东汉重臣。

冯奉世在汉武帝末年选为郎官。汉昭帝时补为武安长。三十多岁时失官家居,苦读《春秋》,研究兵法,被前将军韩增推荐,做了军司空令。汉宣帝本始年间,他随军攻打过匈奴,回来后又担任了郎官。

从汉武帝时起,由于张骞两通西域,西域各国开始结交汉朝,互相间常有使者来往。有一次大宛的使者要回去,汉宣帝依照前将军韩增的举荐,授郎官冯奉世为卫侯使,带着随从人员和礼物护送客人回大宛去。冯奉世一行到了鄯善国,刚休息下,突然传来消息说,莎车国发生内乱,莎车王杀了汉朝使者奚充国。原来乌孙公主的儿子万年做了莎车国的臣下。莎车王很喜欢他,送他到长安学习。莎车王逝世后无子,莎车国的大臣们想以汉朝为靠山,同时又讨好乌孙国,就上书给汉宣帝,要求让万年去做他们的国王。汉宣帝同意了,派奚充国为使者护送万年回莎车国去。万年做了国王,莎车国有些人表示不满。莎车王的兄弟呼屠征趁机联络临近的部落,杀死了万年和汉朝使者奚充国,自己做了莎车王。呼屠征又派人到天山南路各国,到处造谣说:“北路各国全都脱离汉朝,归附匈奴了。南路各国也应该跟莎车联合起来脱离汉朝。”其实北路各国并没有脱离汉朝,汉朝的使者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正带着人马住在那边。可南路各国都害怕呼屠征,只好跟他订立盟约,反对汉朝。这样一来,汉朝的使者们就不能通往鄯善以西的地方了。

冯奉世了解到这一意外变化,就对他的副手严昌说:“如果不马上收拾莎车国,西域各国都要受影响,以后就不好来往了。”严昌赞同他的意见,可是认为事关重大,应该先向朝廷请示一下。冯奉世说:“这跟救火一样,哪儿等得及呢!”于是,他就拿着汉朝的使节,假传汉天子的命令,向各国征兵。不几天便征集了一万五千人马,浩浩荡荡打进莎车国。呼屠征毫无防备,及至兵临城下,才慌忙募兵抵御,已经晚了。他惶惧无奈,只好自杀。莎车人献出呼屠征的头颅,请求和好。冯奉世让他们另选前王的支裔为国王。他一面派人带着呼屠征的头颅报捷长安;一面遣回各国兵士。他自己继续陪着大宛的使者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得知冯奉世打败莎车国,杀了莎车王,非常震慑,对他格外尊敬,还特意送给汉朝几匹大宛的快马,号称龙马。汉朝因此威震西城,西域各国也再不敢侵犯汉朝了。

汉宣帝听到冯奉世平定了莎车内乱,又见送来了莎车国王的头颅,就召见韩增,夸奖他说:“贺将军所举得其人!”冯奉世回到长安后,向汉宣帝详细报告了平定莎车国的经过,并将大宛国赠送的龙马奉上。汉宣帝十分喜悦,叫大臣们商议可否封冯奉世为侯。丞相魏相等说:“按照《春秋》之义,大夫出疆,只要有利国家,专擅是可以的。今冯奉世功绩卓著,宜从厚加赏,封他为侯。”唯独少府萧望之表示反对,他说:“冯奉世出使西域,皇上只是令其送回各国使者,未尝许可他根据情况,自作主张。他却假传命令,擅自发兵,进攻莎车。虽然侥幸成功,究竟不应该鼓励。如果封他为侯,那么以后出使各国的使者都可以拿这件事作为借口,贪图立功,于万里之外随便调兵,在各部落中轻易开战。从此国家就要多事了。所以臣下认为,此风不可助长,奉世不宜受封。”汉宣帝觉得萧望之的话有道理,就叫冯奉世做了光禄大夫,未封他为侯。

汉元帝即位以后,冯奉世先为执金吾,右将军典属国常惠逝世后,他即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几年后又拜为光禄勋。汉永光二年秋,陇西的羌人反叛汉朝。汉元帝即召见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和右将军冯奉世,商议如何处置。这时,全国正闹灾荒,四方饥馑。韦玄成等人拿不出主意来。冯奉世挺身而出,说:“羌虏近在境内反叛,如不立即讨伐,无以威制远蛮。臣愿率师讨之。”他提出发兵四万,一个月内即可解决。可是韦玄成等人都主张发兵万人,屯守边境。汉元帝见双方争执不下,便命冯奉世率领一万二千人西行,以典属国任立和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后分屯三处。任立为右军,屯白军;韩昌为前军,屯临洮;冯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山上。前军到了降同阪后,先派遣一个校尉去与羌人争夺有利地形,又派遣一个校尉去广阳谷救护老百姓。结果由于寡不敌众,两校尉出师皆败,都被羌人杀死。冯奉世便绘出地形,上书给汉元帝,要求再增加三万六千人,才足以战胜羌人。汉元帝便以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领兵六万,前往策应。农历10月援兵全部赶到。农历11月两军合击羌人,一鼓大破,杀敌数千人,其余羌人都远远逃离边塞,陇西叛乱得到平息。次年农历2月冯奉世班师复命,封爵关内侯,调任左将军,继续担任光禄勋。他的儿子野王担任了左冯翊,他的长女由汉元帝纳往后宫。



冯 衍:(生卒年待考),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著名东汉辞赋家、道家。

冯衍自幼聪慧,博览群书。王莽当政时,隐居不仕。汉光武时,为曲阳令,迁司隶从事,因与外戚显贵交通被贬黜,闭门自保,潦倒而死。在哲学上,提出“贵玄”的概念,主张追求玄虚,离尘绝俗,寂寞存神,象“至人”那样隐约而得道。他写道:“嘉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贵玄。德与道其孰宝兮?名与身其孰亲?陂山谷而闲处兮?守寂寞而存神。夫庄周之钓鱼兮,辞卿相之显位。於陵子之灌园兮,似至人之仿佛。盖隐约而得道兮,羌穷悟而入术;离尘垢之窈冥兮,配乔松之妙节”。强调“贵玄”与文治武功势不两立。

冯衍竭力反对战争及精于兵道的显赫人物如孙武、白起以及积极干预时政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竭力反对叱咤风云的秦始皇与李斯。不仅反对商鞅、韩非的法术,而且主张消灭先王的法则,认为一切能够建功立业的思想和行为都在诅咒之列。他写道;“疾兵革之浸滋兮,苦攻伐之萌生;沉孙武于五湖兮,斩白起于长平;恶丛巧之乱世兮,毒纵横之败俗;流苏秦于洹水兮,幽张仪于鬼谷。澄德化之陵迟兮,烈刑罚之峭峻;燔商鞅之法术兮,烧韩非之说论;消始皇之跋扈兮,投李斯于四裔;灭先王之法则兮,祸浸淫而弘大”。

冯衍把离尘绝俗的“真人”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主张放浪形骸,任性逍遥,以便养志与养仙。他写道;“游精宇宙,流目八纮”,“跃青龙于沧海兮,豢白虎于金山;凿岩石而为室兮,托高阳以养仙。神雀翔于鸿崖兮,玄武潜于婴冥”,“游精神于大宅兮,抗玄妙之常操;处清静以养志兮,实吾心之所乐”,“钦真人之德美兮,淹踌躇而弗去。”用“贵玄”思想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进退无主,屈伸无常”,因而主张“恬然肆志”,任性之所适而屈伸进退。

冯衍著作有赋、谏、铭、说等五十篇,今已佚传。明人辑有《冯曲阳集》。



冯 道:(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晋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臣。

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二十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时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小怜:(生卒年待考),女。著名南北朝北齐后主高纬的贵妃。

是南北朝时代北齐后主高纬的贵妃,高纬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好色之徒,但自得了冯小怜之后就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了。连上朝与大臣议事时也要把冯小怜抱在膝上。

北周大军攻打北齐时,高纬居然说:“只要冯小怜无恙,战败又有何妨!”后来高纬只为了她那一句“太黑了,我看不到战争的场面”,而下令退兵停战,以致于延误了军机。

高纬被灭国后,向周武帝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乞还冯小怜”。

高玮被杀后,冯小怜被赐于了周武帝的弟弟代王宇文达。宇文达见而奇宠,原来的代王妃李氏被冯小怜挤兑得差点活不下去。

未久,宇文达被杨坚所杀,杨坚便把冯小怜赐给宇文达正妃李氏的哥哥李询。这时的冯小怜已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受尽屈辱,后有一日弹琴时弦断了,她念出一首诗:“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然后自杀。



冯 润:(生卒年待考),女。著名北魏孝文帝的皇后。

北魏文成帝后冯太后的侄女。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农历9月,冯太后病死。是年,北魏孝文帝二十三岁,他开始全面推行改革。一是迁都洛阳,二是禁止胡服,三是语正中原,四是“不杀太子母”。

这一系列改革遭到了大多数朝臣贵族的一致反对。北魏孝文帝一边力排众议,一边身体力行。他率先改姓为元(以纪念元郁)。又制作一套汉人冠服,赐给德望最高的皇叔祖安定王拓跋休。然后,颁令天下“三十岁以上的听其自便,三十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官民改穿汉人衣冠,概莫能外。否则一律重罚,朝官违禁罚其俸。”

当时的皇后冯媛拒不说汉语。因而,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二十年(公元495年)农历7月忍痛将其废为庶人,安顿在瑶光寺。

冯润是个很有手段的女人。她的小名是妙莲,入宫后深受北魏孝文帝的喜爱。但不幸的是,她很快就染上重病,不得不出宫,在庙里出家养病。

在她出宫后,北魏孝文帝在文明太后的安排下立了冯润的妹妹冯清为皇后。但是北魏孝文帝一直没有忘记冯润。三年后,冯润痊愈后再次进宫。这次,她不择手段,干脆逼走了妹妹,自己当皇后;又毒死了高美人,把她的儿子抢过来抚养。

在北魏孝文帝出征打仗时,冯润又与别人私通,同时逼迫北魏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弟弟冯夙。彭城公主一怒之下,赶到前线,把冯润的丑事告诉了北魏孝文帝。

冯润见事情败露,干脆想杀死北魏孝文帝,不料事情又败露了。即便如此,北魏孝文帝仍然没有杀她。直到北魏孝文帝病死在回军途中,才留下遗诏,赐死了冯润。北魏孝文帝死时才三十三岁。



冯 盎:(公元571~649年),字玉昆,号佳漳;高州良德人(今电白霞洞镇),冯宝、冼夫人之孙,冯仆之子。著名隋、唐两朝将领。

冯盎少年时就有谋略,英勇善战。隋开皇中期任宋康县(境域为今广东阳西织篢至电白电城之间)令。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番禺俚帅王仲宣起兵抗隋,岭南各族首领纷纷响应,围攻广州总管韦洮。冼夫人派盎领兵前往救援。不久,盎远见卓识击杀王仲宣部将陈佛智,会合隋军击败王仲宣。冯盎因功封为高州刺史。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潮(今潮阳)、成(今封开县)等五州僚人造反。时冯盎的祖母已故,他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冯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冯盎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太守衔职。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冯盎随炀帝出征辽东。后升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冯盎与子智戴逃返岭南,聚集各部落酋长,拥兵马五万,守土防乱。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番禺(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起兵,杀朝廷官吏。冯盎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宝彻侄智臣复聚兵于新州拒战,冯盎率兵征讨。交战时,冯盎在阵前,除去甲胃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一看冯盎,便纷纷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投降,宝彻、智臣等均为冯盎所擒。从番禺到苍梧(今广西梧州),以至朱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等地全部归附于冯盎。盎自称为总管。当时,有人游说冯盎“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辖有二十州,领地数千里,其地已广于赵佗,还是称南越王吧!”冯盎牢记其祖母“要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民族的团结,不要搞分裂”的教导,说:“我世居南越,迄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宝贵像我一样的也不多。我常常担忧的,是如何才能无愧于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由于冯盎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农历7月,冯盎归降唐高祖。李渊以其所辖之地莉分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越国公。封其子智戴为春州(今阳春)刺史、智戜为东合州(今雷州)刺史。不久,又改封冯盎为耿国公。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有人诬告冯盎反叛,说冯盎已起兵拒境。唐太宗诏示右武卫将军蔺暮率领江岭甲兵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唐朝政权刚刚建立,百废待举。军队作战很为疲劳,又流行疾病。且朝廷之兵不应与蛮夷作战,就算是打胜了,也不足显示我们的强大;如果打败了,冯盎有所图谋,却没有真凭实据。不如对冯盎在动乱之时虽有略州控夷的行动,但现在当地社会已安定。唐太宗于是派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前往安抚冯盎。冯盎即派其子智戴入朝侍帝。唐太宗说:“魏徵一席言,胜于十万兵。”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农历1月,冯盎上京朝见,唐太宗宴赐很丰盛。

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唐太宗诏冯盎率两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如果硬攻不知要死伤多少人。于是冯盎决定智取,他张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七箭,命中七敌。僚人惧怕,纷纷弃械逃走,冯盎率部众乘机冲杀,僚人千余毙命。僚乱平定后,唐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赏赐不可胜数。其时冯盎有子三十人,奴婢万余人。为了使这个庞大的家族有个安定的住所,冯盎在电白霞洞建立冯家村,休养生息。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冯盎病逝于高州任上,后葬于州治东山南麓(今阳江城东山花厅村后,五十年代后期墓毁)。



冯 京:(公元1021~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昌)。著名宋朝三元及第状元。

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逝世于宋哲宗元祐九年。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己丑科状元。冯京少年时,即与众不同,举进士,自乡试、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回京后,值集贤院,拜龙图阁待制,出知扬州,以翰林学士被召还京,因数月未去拜访丞相,被朝琦视为傲慢。富弼要其拜见韩琦,冯京道:“公(韩琦)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宋神宗即位,冯京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为政,试行新法。冯京上疏万言,论其更张失当,被王安石指为邪说,欲予罢黜,但神宗认为冯京可用,反而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后进为参知政事。冯京因郑侠妄言时政受牵连,被罢知亳州。

茂州夷人叛乱,知冯京率部前来,请降。冯京上奏朝廷,请求不究既往,发农具,给粮草,夷人感激涕零,歃血盟誓,愿世代做宋臣民。吕惠卿与王安石发生磨擦,将安石密信呈与神宗,中有“勿令齐年知”语,“齐年”即指冯京,神宗以此知冯京无辜,召知枢密院,冯京称病不去。

宋神宗一日午睡后呼左右道:“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冯京诏,中有“渴想仪刑,不忘梦寐”之语。未几,以冯京为观文殿学士知河阳。哲宗即位,司马光、范祖禹极力举荐冯京为枢密使,冯京以老为由辞却,哲宗乃以之为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

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冯京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哲宗亲至其处所祭奠、悼念,赠司徒,谥号“文简”。著有《灊山集》,可惜未留传于世。



冯子振:(公元1257~1314年),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瀛洲客;攸县人,后迁湘乡。著名宋、元之际诗人。

冯子振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五年,逝世于元延祐元年,终年五十七岁。至元大德年间(公元1264~1307年)曾任承事郎、集贤殿待制。世称冯子振“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每逢酒酣耳热之时,使侍史两三人濡笔蘸墨,即伸纸疾书,随纸数多少,顷刻并尽。莫不“事料醲郁,美如簇锦”。传世有《居庸赋》,首尾五千言,《十八公赋》亦四千余言,传诵一时,世称杰作。

冯子振与天台陈孚友善,均主张为文要“任意即成,不事雕斫”。而冯子振笔气淋漓,陈孚自以为不可及。冯子振又与赵孟钗?淖纸唬?镏荨逗菏偻ず铎舯?恰罚?从伤詹?淦鹁洌?胱诱裢巡荩?悦项书写,后世誉为“三绝”。晋陵宋子虚有《上冯集贤诗》云:“忠言如海胆如山,趣入金门虎豹间。玉笋晓班联雁序,紫檀春展对龙颜。气凌百辟星辰动,赋就三都造化闲。岂向长沙淹贾谊,淳风会见笔追还。”冯子振为士林所倾慕,可见一斑。

某次,冯子振偶过赵孟钲∩幔?从觯??诩涿坊ㄊ??皇毙朔ⅲ?淳桶偈住:竺项陪同诗僧中峰来访,冯子振将此百首诗奉阅。中峰也即兴奉和百首,孟钜徊⒃奚筒痪?4说仁?鳎?迨笔杖搿端目馊?椤罚?粗??摹懊坊ò儆健薄N┟坊ò儆剑?肯涤蜗分?鳎?幻饪招椤K?院罄聪嫦缃?埔颉断嬷性佑健分信?浪担骸袄纤谇宕始骁裁埽?坪ㄥΡ势?芾臁H绾我幌︿煜娓常?囱诹绽磐蚴资? 蹦┰疲骸懊坊ò儆奖静蛔愦妫??鬃酉餐浦??K谑?源思跫邸!贝蟮址胱诱癫潘急挤牛??噶豆Ψ虿蛔悖??浴对?贰と逖Т?烦破涫?省奥芍?ǘ龋?疵夤源蹋?艘嘁源松僦?!?

冯子振著有《华清古乐府》等书传世,但全稿早已失传。《海粟诗集》收所作散曲甚多,今存小令四十余首,以《鹦鹉曲》为最著;顾侠君《元诗选》从书画卷中搜得若干首;《湘沅耆旧集》又增录志乘内数年,存古今体诗八十三首、词四首。



冯国用:(公元1324~1359年),回族;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开国将领。

冯国用在元末与弟冯胜组织地主武装,后来投靠朱元璋。渡江后,典亲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丹江、宁国等地,累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绍兴,因功擢升至亲军都指挥使,不久战死于军中。



冯 胜:(公元?~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将领、军事家。

冯胜在元朝末期与其兄冯国用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略地至妙山,冯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从下滁(今安徽滁县)、和(安徽和县),战三叉河、板门寨、鸡公山,皆有功,渡江,积功为元帅。

冯国用逝世后冯胜受命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从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论功仅次于常遇春,迁右都督。吴元年(公元1367年)以右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北伐,下山东,取汴、洛、潼关,论功列第三。中原平定后封宋国公,后数率大军出塞征扩廓、纳哈出。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蓝玉案发,二年后以蓝党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



冯 铨:(生卒年待考),字振鹭,又字伯衡,号鹿庵;顺天涿州人(今河北涿州)。著名明朝大臣。

冯铨在明天启时期投靠阉党魏忠贤。清初,冯铨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恩宠和重用,因而也就引起了一些反对阉党的汉官不满。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农历7月,御史吴达首劾大学士冯铨。吴达在弹劾书中含沙射影地称冯铨是“贪墨败类”,应予废黜。一个月后,弹劾冯铨的事进一步扩大,给事中许作梅(此时刚进京)等三人、御史王守履等六人,弹劾冯铨系魏忠贤党羽,揽权纳贿,应将其斩首。

多尔衮对此极为重视,亲自于重华殿审理。多尔衮认为冯铨剃发在先,遵法勤职,功不可没,同时他又出于憎恨臣下结党,偏袒冯铨,严厉斥责了各汉官。结果,汉官所劾诸事“俱无实迹”,“前朝旧事不当追论”。事过几日,弹劾冯铨的各汉官不是被夺官,就是被申斥。

冯铨在这场风波过后,更为多尔衮所宠信,升为清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曾向顺治皇帝说明南人北人的差别:“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或善。”就是说南人文章做得好,行为却不一定如其文章一样好;北人文章做得不怎么样,为人却稍善。他建议开科取士:“取文行兼优者用之可也。”冯铨自己是顺天涿州地道的北人,讲出这番看去不偏不倚的话,以显出自己超然于当时甚为激烈的“南党北党”之争,然实际在暗示清朝帝王应注意偏重意识形态上不利满清统治的因素。三年以后,冯铨的政治对手、南党盟主、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名夏,便因为讲错一句话而被检举揭发,处以绞刑。从此揭开清朝统治时期十分惨烈的“文字狱”。



冯 胜:(公元~1395年),回族,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人(安徽定远)。著名明初大将。

冯胜雄勇多智略,与其兄冯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冯胜与其兄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巡视到定远妙山,冯胜与兄率部投奔。兄弟二人从朱元璋攻克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南下渡江战三叉河、板门寨、鸡笼山,皆有功,积功为元帅。

朱元璋对冯氏兄弟十分信任,委任冯国用统率亲兵。后冯国用战死于军,朱元璋十分悲恸。在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迫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遂命冯胜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冯胜出援军解安丰围,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以功迁右都督。明洪武初年,冯胜跟从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克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擒元平章蔡琳,论功列第二。中原平定后,冯胜被封为宋国公。

明洪武五年,冯胜任征西大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至兰州,大败元军,元将上都驴迎降。

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据松花河(今松花江)北,为害辽东边境。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冯胜任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平定了辽东地区,降元将纳哈出部二十万人。明洪武二十五年,冯胜偕傅友德于山西、河南屯田练兵,置卫防边,诸公、侯皆听节制。当时,诏列勋臣德高望重者八人,冯胜位居第三。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多猜忌,冯胜功最多,渐失帝意。

明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明太祖朱元璋召冯胜回京,在明洪武二十八年赐死。



冯 保:(生卒年待考),字永亭,号双林;深州人(今河北深县)。著名明朝宦官。

明嘉靖中期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

明神宗即位后,冯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掌东厂,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因与首辅高拱结有私怨,与张居正相结,将高拱罢逐。冯保内倚太后,外侍张居正,挟持小皇帝,气势甚盛,举朝恶之。

冯保贪婪成性,聚敛无度,家赀极富。及张居正死,太后归政,冯保遂遭排挤,谪为奉御,逐往南京。后病逝,家产被抄没。

冯保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善书法、通乐理,在司礼监时,曾监刻《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



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人(今江苏吴县)。著名明朝戏曲家、通俗文学家。

冯梦龙少有才气,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一生在科举上不得意,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六十一岁被选任福建寿宁知县。因此,他发愤著书,将主要精力贡献给搜集、整理通俗文学的事业上。

在小说方面,冯梦龙完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选工作,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编辑过《古今谭概》、《情史》等笔记故事,鉴定了《有商志传》、《有夏志传》、《盘古至唐虞传》等;民歌方面,他搜集、整理过《挂枝儿》、《山歌》两种民歌集;戏曲方面,他改定《精忠旗》、《酒家佣》等曲本,编纂散曲集《太霞新奏》,并且创作了《双雄记》和《万事足》两部剧本。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冯梦龙还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皇帝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清兵南下,他进行抗清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在思想上,冯梦龙受李卓吾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在文学上,他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他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说序》中,认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这些见解对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朝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这三部小说集相继辑成并刊刻于明朝天启年间。《三言》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约三分之一是宋元话本,三分之二是明朝拟话本。《三言》中较多地涉及到市民阶层的经济活动,表现了小生产者之间的友谊;也有一些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神仙道化的作品;其中表现恋爱婚姻的占很大比例,《社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朝拟话本的代表作。总之,明朝拟话本较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市民文学色彩。它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上,“三言”比宋元话本有了很大进步。它与宋元话本一样,具有情节曲折的特点,但它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更集中,人情世态的描绘更丰富,内心刻画上也更细腻。但是,“三言”语言不若话本生动,矛盾冲突也淡化了。

冯梦龙在小说、戏曲、文艺理论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冯梦龙:(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末期文学家。

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云山:(公元1822~1852年),又名乙龙,广东花县人。著名太平天国早期领导人之一,洪秀全所封五王中之南王。

冯云山自幼习诵经史,博览诸书,但屡试不第,执教村塾。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7月与洪秀全创建拜上帝会。次年与洪秀全到广西贵县发展会众。冯云山在洪秀全“出游”考察期间,广泛考察广西浔州等地的山川形胜,民情风习,深入“人迹罕至”常有“土匪作乱”的紫荆山区。他以一家塾师为掩护,用“布道”形式,启发唤醒周围贫苦大众,该铲除人间的一切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信奉上帝,期间曾充当雇工、塾师,在烧炭工人和贫苦农民中宣传拜上帝教,发展会众,期间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山区农民、烧炭工人三千余人参加,为太平天国运动奠定了组织基础。经过两年时间,他终于把紫荆等山区广大劳苦大众(约占整个山区人口的半数)转变成为拜上帝会的会众,影响所及,则远及于这些山区之外,从而为发动武装起义奠定了组织基础;1847年秋洪秀全来紫荆山区后,协助洪设立拜上帝会总机关,参与制订“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1848年1月因遭劣绅控告,在桂平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10月经营救出狱后,积极协助洪秀全筹划武装起义。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7月,拜上帝会为准备起义,动员各地会众齐向广西桂平金田村集中;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冯云山等人鉴于各地会众大体已聚集于金田,利用祝贺洪氏三十八岁生日的时机,“祭旗”誓师,成立太平军,发动了武装起义。金田起义时冯云山任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蒙山)封为南王七千岁。太平天国军制、官制、礼制、历法等均源于其手。

1852年6月冯云山在进攻全州时中炮受伤,至簑衣渡时伤重不治牺牲,终年三十岁。
冯子材:(公元1818~1903年)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人(今广西钦州)。著名清朝抗法名将。

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率众起义,次年投奔天地会领袖刘八,旋受招安,随广西提督向荣尾追太平军至南京城外,积功升至总兵。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冯子材擢广西提督,驻军镇江,配合湘军围剿太平军。继在广东、广西、贵州等地镇压农民起义。清光绪年间(公元1869~1879年)受越南政府邀请和大清朝廷派遣,三次出关镇压退入越南的广西农民起义军和哗变的清军,深悉法国鲸吞越南、进窥祖国南疆之意。公元1881年因与当政权要不睦,“称疾”解甲归乡,仍忧心边事。

中法战争爆发后,驻越清军一战即溃。冯子材奉命督办广东高、雷、廉、琼等州团练事宜。

公元1884年8月冯子材闻大清朝廷对法宣战,遂上书请战,并召集旧部,募兵十八营,号“萃军”,开赴广西前线。次年2月驻越清军战败逃入关内,溃不成军,法军前锋一度进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年近七十岁的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被前线各路将领公推主持战事,力撑危局。

冯子材选择地形险要的关前隘一带为战场,浚深壕、修长墙、筑坚垒,配备较强的策应之师,形成较完整的多层次山地防御阵地。为打乱法军作战部署,领兵出关夜袭越南文渊,诱使法军不待援兵到齐提前发起进攻。当法军攻入关内,指挥诸军死守两翼制高点,并以预备队抄袭敌侧后;危急之时,自己持矛大呼,领兵跃入敌阵肉搏,酣战半日,杀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旋挥师猛追,采用夜战抄袭战法,连克越南文渊、谅山,重伤法军第二旅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于郎甲以南。

战后,冯子材奉旨督办钦、廉二州防务,并会办广西一带边防。公元1896年赴云南提督本任。1903年奉旨会办广西军务,冯子材抱病兼程赴桂,逝世于军旅。有《军牍集要》传世。



冯 煦:(公元1843~1927年),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江苏金坛人。著名近代文学家。

冯煦既有理论著述,又从事词籍刊刻,并且往往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在清末民初的词学家中,是词学活动较全面、成就较大的一位。

清光绪辛卯(公元1891年),冯煦刊刻《蒙香室丛书》成。这套部头不大的丛书,因为收入三部与词学有关的书(成肇麐辑《唐五代词选》、戈载辑《宋七家词选》以及他自己所辑《宋六十一家词选》)而成为词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丛书。其中《唐五代词选》刺取唐五代五十家词作三百余首而成此书,是较早也较好的一部唐宋词选本。冯煦不仅刻入丛书,而且借作叙之机阐述自己的词学见解,其中值得表而出之的有两段:

“词有唐五代,犹文之先秦诸子,诗之汉魏乐府也。近世学者祖尚南渡,天水而上罕或及之。殆文祢唐宋八家,而祧东西京;诗学黄涪翁而不知有苏李十九首,可谓善学乎?”

“晚唐五季,如沸如羹,天宇崩析,彝教凌迟,深识之士,陆沉其间,惧忠言之讥,文俳语以自晦。黍离麦秀,周遗所伤;美人香草,楚累所托。其词则乱,其志则苦,义兼盍各,毋劳刻舟。抑思之,吾家正中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欧晏,实正变之枢贯,短长之流别。”

前段推崇唐五代词,涉及到一个现象,即纵观清朝词学批评的整个历史,从取法对象上讲似乎就是一个抑扬取舍南北宋词人的循环过程。概乎言之,明末清初云间派倾向于五代、北宋,清初阳羡派代则不以当世为词者极意《花间》为然,主张全面取材,多方吸纳,而又倾向苏、辛一派。同时兴起的浙派更认为词至南宋始极其工,大力推崇南宋。而所谓南宋者,又实偏于姜夔、张炎一派。到了常州派,以尊体为根本,以比兴寄托为手段,又将取法的重点再度转移到唐五代及北宋,尤其推崇温庭筠的深美闳约。前于冯煦近百年的焦循说:“词之有《花间》、《尊前》,犹诗之有汉魏六朝也。”表面看冯煦“词有唐五代,犹文之先秦诸子,诗之汉魏乐府也”与其相一致,但紧接着说的却是:“其北宋则初盛也,其南宋则中晚也。”以诗歌史上的高峰唐诗作比,却将《花间》、《尊前》划在初盛中晚之外,这就与冯煦专以唐五代词相尚大不相同了。至于仅晚生冯煦10年却未能进入二十世纪的陈廷焯,则虽也说唐词“如汉魏之诗,语句虽有工拙,气格固自不同”,可是又说:“五代则声色渐开,瑕瑜互见,去取不当,误人匪浅矣。”扬唐而抑五代,与冯煦又可谓同中有别了。

后段提及冯延巳,这是冯煦尤为推重的一位词人。对于这位词人,虽然在前已有刘熙载“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之类的肯定,但远赶不上冯煦“上翼二主”数句以及“诣微造极,得未曾有”的极度揄扬。冯煦所以如此揄扬其家正中翁,与他崇尚晚唐五季词的原因是一脉贯通的,那就是认为晚唐五代以及冯延巳的词中均体现着张惠言所谓的“义有幽隐”和周济所谓的“感慨所寄”。他另作《阳春集序》云:“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伊怆怳之所为。翁何致而然耶?周师南侵,国势岌岌,…翁负其才略,不能有所匡救,危苦烦乱之中郁不自达者,一于词发之。其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迹之唐五季之交,韩致尧之于诗,翁之于词,其义一也。世亶以靡曼目之,诬已。”这篇序不仅证明了冯煦受常州派兴寄论词的影响,将之与前引“晚唐五季…其志则苦”一段相参照,也体现出冯煦发展和改造的一面。张惠言的寄托主要关乎性情襟抱和道德伦理,即不遇之感和忠爱之忱等“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周济对此已有所突破,要求词作表现时代盛衰和个人境遇,并由此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冯煦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肯定所谓微词隐旨端在“国势岌岌”而生的“黍离麦秀”之感和“劳人思妇”的“忧生念乱”之情。也许,用“劳人思妇”、“忧生念乱”来评冯词不甚切当,但重要的是冯煦强调词体能够也应该反映不理想的时代状况、政治环境和社会现实,这是对“诗庄词媚”、“诗尊词卑”等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冯煦自称冯延巳族孙,有趣的是前此八百年冯延巳的外孙陈世修也为《阳春集》作序,序中称“公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将这两位冯家亲戚的评论对照来看,简直不像在说同一个人。这也许正用得上常州派的“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接受理论来解释了。

冯煦在词学史上的更大功绩,要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甄采明毛晋崇祯皇帝初年所刻《宋六十名家词》而成的《宋六十一家词选》,以及在《词选》“例言”中发表的词学见解。陈匪石指出《词选》三方面的成就,一是选目务存诸家之本来面目,不以己意为取舍。而又择词尤雅,诽谑之作,则所无也;二是例言评骘各家长短高下周疏之实,盖不啻六十一家之提要与六人十一家之评论。三是词论与选词相结合,参互观之,即可了然于何者当学,及如何学步,而仍非有宗派之见存,可谓能见其大者矣。《词选》是近代词学史上的一部名选,而使冯煦成为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著名词论家的,主要就是《词选》前的“例言”。

例言凡四十四则,后人迻出成《蒿庵词话》一书。其中多为对所选词人的评论。比如关于辛弃疾词,自其同时人开始,便多称其“声闳意远”一面,也有人注意到其“秾纤绵密”的一面,但辛词的这两面在这些评论家看来是平行并存的,互不相干,而且还以第一面为主。直到常州派始慧眼烛照,认识到存在于辛词中的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即周济所称的“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这种风格到了冯煦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精确的表述:

“稼轩负高世之才,不可羁勒,能于唐宋诸大家外,别树一帜。自兹以降,词遂有门户主奴之见。而才气横轶者,群乐其豪纵而效之。乃至里俗浮嚣之子,亦靡不推波助澜,自托辛、刘,以屏蔽其陋。则非稼轩之咎,而不善学者之咎也…《摸鱼儿》、《西河》、《祝英台近》诸作,摧刚为柔,缠绵悱恻,尤与粗犷一派判若秦越。”

从风格的角度来说,“声闳意远”和“秾纤绵密”是辛词表现于外的两种风格,一望可知;“摧刚为柔”是属于辛弃疾独有的一种创作特色,也是较前二种隐秘得多的艺术风格,非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体察能力不能感受之。冯煦能够提出这一点,不免受周济的启发,但理论归纳性更为加强。自此之后,“摧刚为柔”成为对辛词这类独特的词作的一种最好的概括。如陈匪石《声执》卷上:“苏、辛集中,固有被称为摧刚为柔者。”

说苏集中也有这种摧刚为柔的词作,也就是豪放与婉约、温厚与苍凉的神奇结合,这也是创自冯煦。前人在“豪放”一点上将“苏辛”连称,冯煦却在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为朱祖谋所刻《东坡乐府》作的序中说“世第以豪放目之,非知苏、辛者也”。若单看他说东坡“缠绵芳菲,树秦、柳之前旃;空灵动荡,导姜、张之大辂”,似乎也不过是如上引前人称辛弃疾一样,指坡词两种风格兼具而已。但他又指坡词“刚亦不吐,柔亦不茹”,联系到他不同意“第以豪放”目苏辛,再联系到他以“摧刚为柔”目辛词,就可揣知冯煦也是用这种观点来看东坡词风的了。这种观点在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中也有流露。他评坡公《浣溪沙》“谁道人生”三句:“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算诗人相得”七句:“寄伊郁于豪宕,坡老所以为高。”与冯煦不同的是,陈廷焯不是理论的概括,而是在批评实践中的运用。他们两人本来就是朋友,又同属常州一派,相互影响自是可能的。

应该指出的是,东坡词在北宋的评价是不高的,南宋开始有所变化,明清以来的评价总体上肯定与否定并行,而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均是引而不发,惜墨如金。而冯煦这篇篇幅颇长的《东坡乐府序》,详尽地提出东坡词作显者使隐直者使曲的手法、若有意若无意、若可知若不可知的寄托等“四难”,堪称两宋以来对东坡词既崇高且周赡的评价。尤其所论“涉乐必笑,言哀已叹”,确实是东坡词与诗文相通的创作特点,也是其文与人相通的表现所在。在文人词创作中达到这一点的,东坡是第一人。在此之前,人们尽以东坡为豪放词风的创立者。比较起来,这更是探本之论。

冯煦在《蒿庵论词》中品评众家词作,卓见尚多。如论欧阳修:“疏隽开子赡,深婉开少游。”评柳永:“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秦观:“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秦观和晏几道:“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刘过:“龙洲自是稼轩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宛转。”姜夔:“读姜词者,必欲求下手处,则先自俗处能雅,滑处能涩始。”等等,对疏隽与深婉、淡与有味、浅与有致、豪放与宛转和俗与雅、滑与涩关系的理解深刻而精到,很为人称许。柳永词历来为人所轻,至清朝甚至罕有道及,冯煦的推重便格外引人注目,郑文焯曾称赞陈锐能够继承冯煦推重柳永。当然对其观点也不是没有异议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针对“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一条说,“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就是一例。

冯煦在当时也是一位有影响的词人,有词集《蒿庵词》,存词近一百五十首。



冯特民:(公元1883~1913年),以字行,原名超,字惕庵,后改名一;湖北武昌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冯特民是湖北自强学堂毕业,工书能文。曾在汉口吉祥里办一高等学堂。

1904年5月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成立,冯特民为主要成员。次年夏,冯特民与陆费逵等办《楚报》,以笔名鲜民撰文抨击时政。科学补习所被查封,又同刘静雇等组织日知会,被推为会中评议员,凡会中文书章则,多由其拟定。同年同盟会在鄂成立分会。同年冬,日知会被封,冯特民赴新疆伊犁,入杨缵绪军治文书,办自话报鼓吹革命。

辛亥武昌起义消息传至伊犁,冯特民等组织起义,率众占领南库。于11月20日宣布伊犁独立,冯特民任外交部长兼伊犁都督府顾问。清新疆巡抚袁大化派兵进犯,冯特民率军与袁相持于精河、西湖之间达四五月。1912年5月新疆停战议和,杨增新继为都督,任命冯特民为外交部长,暗中加以控制。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同年12月,冯特民被害于伊犁惠运城内。



冯自由:(公元1882~今),原名懋龙,字健华;广东南海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冯自由出生于日本,自幼留学日本,1895年在日本横滨加入兴中会,时年十四岁。1900年因反对康有为,梁启超而改名自由。同年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深造,与郑贯一等创办《开智录》半月刊。专于发挥自由,平等学说。次年与王宠惠等组织广东独立协会。又与秦力山等发刊《国民报》。不久,又参加发起青年会。1903年任香港《中国日报》及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驻东京记者。

1905年冯自由随孙中山发起中国同盟会并被派回香港扩张在两广的党务。次年任香港《中国日报》社长兼同盟会分会会长。曾先后策划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冯自由赴加拿大温哥华任《大汉日报》主笔,为广州起义筹款。次年转任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主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冯自由任总统府机要秘书。同年7月因讨袁而被袁世凯逮捕入狱。释放后赴香港。

1914年冯自由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党务部副部长。不久,赴美洲,任中国国民党美洲支部长。1923年返粤,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兼常委。1925年因反对国共合作,并于上海组织同志俱乐部,从事反共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28年恢复党籍。

1933年冯自由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36年以后,冯自由主要从事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撰述。1948年移居香港。1951年定居台湾省并出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冯自由的主要著作有:《三次革命军》,《社会主义与中国》,《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中编及续编),《革命逸史》(第一集至第六集),《华侨革命开国史》,《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华侨革命组织史话》等十余种。

冯自由是中国民主革命者。一生为民主革命奔走,对革命事业协助实多。他对世界各地华侨革命的历史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冯 如:(公元1884~1912年),著名航空专家,献身中国航空事业第一人。

冯如参与创立的广东制造机器公司,于1911年2月22日改名广东飞行器公司,在合约中,把冯如一贯主张的“壮国体,挽利权”作为公司的宗旨和经营原则。冯如与他的三位徒弟立即乘船回国,同时带回了他设计制造的飞机,以及制造飞机的全部机械设备。3月22日冯如一行抵达香港。经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的推荐,清朝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特派“宝璧”号军舰,前往隆重迎接冯如的到来。

冯如踏上久别的祖国土地,壮志凌云。两广总督张鸣岐立即拉拢他,要他为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效力。冯如早在美国时就初步接触了革命思想,特别是受到过孙中山先生的亲自鼓励与教诲,他当然不会愿意为腐败的(清)王朝卖命。恰在这时,4月27日广州爆发了武装起义,冯如亲身感受到了革命的强烈震荡,他热血沸腾,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心向往之。他向张鸣岐表示,不愿担任什么职务,也就是不愿为清朝政府工作。张鸣岐恼羞成怒,宣布不准冯如在广州举行飞行表演,并对他暗加监视。这使冯如进一步体会到,他要报效的祖国,绝非清朝政府,只能是经过革命改造的新的中国。

革命的风暴终于来临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纷纷响应,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大地。11月9日广州光复,广东革命军政府成立。身在广州的冯如亲眼目睹了滚滚的革命洪流势不可挡,自己多年盼望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他毅然投入革命洪流,参加了广东革命军。广东革命军政府任命他为陆军飞机长,他的助手朱竹泉任飞机次长,朱兆槐、司徒璧如为飞行员。冯如成为中国第一支革命空军的缔造者。冯如立即着手修理从美国带回的飞机,准备随同广东北伐军北上作战,作侦察敌情之用。但是清朝政府在革命洪流的冲击之下,不堪一击,迅速倒台,冯如北上的计划中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冯如所景仰的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胜利了。

1912年8月25日上午11时,冯如在广州郊区的燕塘墟大操场,进行首次飞行表演。这次飞行经广东革命军政府批准,目的是普及航空知识,唤起各界对航空业的重视。他首先向参观者介绍了飞机的性能,以及飞机在国防、交通方面的重要作用。然后他登上飞机,凌空而上,表演开始了。

冯如驾机爬升至一百二十米高空,向东南飞行约五公里,飞机在空中飞行自如,旋转灵活,地面上的参观者欢呼雀跃,掌声雷动。飞机绕瘦狗岭飞行了一圈,冯如手持操纵杆,继续升高,不料由于用力过猛,两足移动,飞机顿时失控,从空中迅速下坠,跌落地面,冯如身受重伤。救护车飞驶而至,将他送往医院抢救。不巧的是,这天正值星期日,陆军医生全部外出,加之药物欠缺,抢救工作被延误了。当医生闻讯赶来时,已经晚了。冯如自知无救,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他终生为之献身的航空事业,对助手们说:我逝世后,你们千万不要失去进取之心!冯如为创建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年仅二十九岁的年轻的生命。

9月24日,在冯如牺牲的地方,广东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人们为失去冯如这样一位卓越的航空事业的开创者而万分痛惜,并对冯如的高尚的献身精神无比敬佩。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卓越的飞机制造家、杰出的飞行家,广东革命军政府决定“从优照少将阵亡例”安葬冯如,其事迹交付国史馆,在牺牲处树碑纪念。

按照冯如的遗愿,他被安葬在广州白云山下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左侧,与为辛亥革命而献身的烈士们相伴长眠。



冯雪峰:(公元1903~1976年),原名冯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扬等;浙江义乌赤岸乡神坛村人。著名现代诗人、文艺理论家。

1912年入邻村私塾读书,1913年转入义乌县立小学学习,1918年在义乌县立小学高小毕业,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1921年因参加学潮被开除,同年秋季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加入晨光社。发表作品《到省议会旁听》、《小诗》。1922年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以“湖畔诗社”的名义合集出版诗集《湖畔》,内收雪峰的诗十七首,并加入明天社。1923年因家庭困难辍学。同年《春的歌集》出版,内收冯雪峰所作新诗十一首。

1924年进上海中华学艺社当事务员。浙江慈溪县立女子学校代课。1925年在北京大学旁听,自修日语,并发表作品新诗《原火》、散文《柳影》。

1926年首次拜访鲁迅。并发表译作《花子》、《无产阶级诗人和农民诗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遭通缉,避难於未名社近三个月。同时发表作品有散文《月灾》、《诗人祭》,译作《新俄文坛的现势漫画解说》、《新俄的曙光期》、《苏俄的二种跳舞剧》及译诗《墓碑铭》。

1928年2、3月间,离开北京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工作。7月,回义乌,任城区支部书记。11月,受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通缉,离开义乌到上海。作品有论文《革命与知识阶级》,译作《我们的一团与他》、《妄想》、《枳华集》及译诗《家》。

1929年迁居景云裏茅盾家中,与鲁迅过从密切。由中共江苏省委恢复组织关系,在上海闸北区委所属第三街道支部过组织生活。并与以前的学生何爱玉结婚。译有作品《流冰》(诗集)、《作家论》、《艺术之社会的基础》、《自然主义与新浪漫主义》、《论迭更斯》、《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梗概》、《论法兰西底悲剧与演剧》、《海外文学者会见记》、《现代欧洲艺术及文学底诸流派》、《艺术与社会生活》、《现代法兰西文学上的叛逆与革命》、《文学译论》。

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为发起人之一。参加"左联"成立大会,会后整理鲁迅在会上所作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迁居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北川公寓)地下室。译《艺术社会学之任务及诸问题》、《艺术学者弗理契之事》、《艺术形成之社会的前提条件》、《法兑耶夫底小说》、《论新兴文学》、《现代欧洲无产阶级文学底路》、《现代欧洲的艺术》。

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说明丁玲筹办《北斗》月刊。在瞿秋白的领导下,为"左联"起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著有论文《我们同志的死和走狗们的卑劣》、《关於革命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译文《创作方法论》。

1932年与鲁迅等人四十馀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参加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干事。著有《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时代》、《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

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负责筹备在上海举行的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主题的远东反战会议。奉调往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著有《致〈文艺新闻〉的一封信》。

1934年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任中央苏区党校副校长。参加长征,任红九团地方工作组副组长。

1935年任干部团上干队政治教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调至陕北党校工作。

1936年参加东征,任地方工作组组长。被中央派到上海工作。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代表党中央主持鲁迅治丧委员会。为鲁迅代拟《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起草《答徐懋庸并关於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著有《关于鲁迅的地位》、《对于文学运动几个问题的意见》。

1937年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向潘汉年请假,准备写作以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此后近二年间失去党的组织关系,回回义乌。

1938年写有关长征的小说,有五万字。

1939年恢复组织关系,任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著有《关于"艺术大众化"》。

1940年基本完成关於长征的小说初稿《卢代之死》,约五十万字,后失落。著有《论典型的创造》、《文艺与政论》、《关於形象》。

1941年被金华宪兵逮捕。关押于上饶集中营达两年。1942年11月,以治病为名保出。

1943年为《东南日报》副刊《笔垒》审稿。著有杂文《还好主义》、《利己主义的本质》、《牺牲》、《滚和卷》、《创造力》等;《真实之歌》出版,内收诗三十九首。

1944年杂文集《乡风与市风》出版,内收杂文四十一篇。

1945年在重庆见到毛泽东。由重庆到上海,寓于上海作家书书屋直至1949年6月。开始写寓言,到上海解放为止,共得七八十篇。杂文集《有进无退》出版,内收杂文三十篇。

1946年在苏联塔斯社上海所属时代出版社任编辑,迄于1949年6月。选《真实之歌》中新诗十七首,改题为《灵山歌》出版。

1947年《今寓言》出版,内收1946年12月~1947年7月所写的寓言六十五篇。

1948年《雪峰文集》出版,内选新诗六首,杂文三十三篇,寓言二十篇。

1949年6月,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为华东代表团团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为政协第一届委员。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出版,内收寓言一百篇。

1950年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兼任《文艺创作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任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著有《谈谈杂文》、《思想的才能和文学的才能-鲁迅逝世十四周年》、《鲁迅著作编校和注释的工作方针和计画方案》、《“要在朝鲜怎麼办呢?”》。

195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重新写作关于长征的长篇小说。著有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论文《鲜血记录的历史第一页》、《关于〈鲁迅日记〉影印本》、《党给鲁迅以力量》、《回忆鲁迅》、《怎样读鲁迅的杂文》等。《鲁迅和他少年时代时候的朋友》出版。

1952年兼任《文艺报》主编。《论文集》(第一卷)出版,内收论文、杂文三十六篇。选《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之一部分未及刊寓言之一部编成《雪峰寓言》出版。

1953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后又担任作协党组成员。编辑《瞿秋白文集》并作序迄。开始指导杜鹏程修改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著有新诗《我们的父亲》,论文《关于创作和批评》、《关于语言问题的意见》等。

1954年由浙江省选为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解除《文艺报》主编的职务,并写检查《检讨我在〈文艺报〉所犯的错误》。著有《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目前中国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

1955年被卷入“胡风事件”,在党内受到批判、作检讨。

1956年主持编注新版《鲁迅全集》。《寓言》出版,内已发表寓言七十篇,新作一篇。

1957年参加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作协党组扩大会议在对丁、陈进行批判的同时受到批判。被文化部党组定为“右派分子”。选《百喻经故事》中寓言五十五篇,编为《富翁造三层楼-印度寓言》出版。为《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写《潘漠华小传》并作序。

1958年被开除党籍。写《郁达夫生平事略》及《郁达夫著作编目》。

1959年胃病复发,施行胃切除手术。

1960年继续编辑《新文学三十年集.短篇小说选》。

1961年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未得允许完成关于长征的长篇小说,愤而焚稿。

1962年列席全国政协会议。请创作假从事关于太平天国的长篇小说写作,断断续续写了十五年,终未完成。

1963年往广西、湖南、湖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年写旧体诗《塞童》、《探日》、《未深思》。

1965年参加“四清运动”。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冲击。写《有关1936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经过》。

1967年被打成叛徒。

1969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1970年在牡江口劳动。

1971年回到北京,安排在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但只许在家看稿、答疑。

1973年作关于鲁迅、左联等问题的谈话。

1974年开始与孙用合作校订《鲁迅日记》。

1975年病重。

1976年因肺炎引起并发症,于1月31日上午11时在首都医院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冯友兰:(公元1895~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当代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又分别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所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历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和教授、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百年之前,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只有西方学术;迄今为止,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所以,若要说起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是不能不谈到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而冯友兰本人也多次引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以自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

冯友兰一生都与哲学有关,但他的生命历程却与二十世纪动荡的中国一样,充满了坎坷与矛盾。胡适曾有言:“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解放前,他曾两度加入国民党,三次为国民党中央训练团讲解中国固有哲学;1943年他以西南联合大学区党部的名义,执笔起草致蒋中正的信函,要求政府为收拾人心而开放政权,实行立宪。蒋本人当时看了信后的反应则是“为之动容,为之泪下”,并表示愿意实行立宪。在1945年5月国民党全国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他还被选为大会主席成员,蒋中正宴请他吃饭,并亲自许诺已内定为中央委员,冯友兰则以“一当了中委,就不好对青年人讲话了”为由,婉言谢绝。国民党政府垮台前夕,冯友兰拒绝搭机南下去台湾省,并以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身份,竭诚迎来了共产党。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改造运动中,冯友兰曾就过去的历史多次检讨,甚至不惜对自己上纲上线,但依然难以过关。为促使他转变思想,组织上派金岳霖去冯家说服动员,一进门金岳霖就大声问道:“芝生呀,你有什么对不起人民的地方,可要彻底交待呀!”说着说着,两个人扑上去抱头痛哭。

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冯友兰都首当其冲,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意外地“从旧营垒里冲杀出来,给了孔丘一个回马枪!”结果为天下有气节的学人所诟病。连他终生的挚友梁漱溟都对他“竟以批孔鸣于时”的行为感到痛惜和失望,不肯理解和原谅他,不但以天冷不能出门为由,声色俱厉地三次拒绝出席他的九十华诞,并且还掷下话语:“北大旧人现唯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实以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前来参加寿宴!”

“一门亲属传佳话”,说得也是冯友兰一家与文化名人的亲眷关系。他曾与自己的岳父、辛亥革命的元老任芝铭,还有他的外孙女孙维世一同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江青迫害致死的孙维世,正是革命先烈孙炳文的女儿。冯友兰的弟弟冯景兰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其妹冯淑兰(冯沅君)是五四时期的著名作家,沅君之夫陆侃如也是著名学者,夫妇二人有合著《中国诗史》传世。哲学史家张岱年是冯友兰的叔父的女婿;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史家任继愈,则是冯景兰的女婿;冯友兰的小女儿冯锺璞也是当今著名的作家。

冯友兰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补》、《中国哲学小史》、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198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中译本,名为《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自述》、《三松堂学术文集》等,其著作近已合编为《三松堂全集》。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36: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冯氏典故、趣事 -- 再作冯妇:出于《孟子·尽心下》:比喻再干旧行业。春秋时期,晋国有个打虎能手名叫冯妇。在他手里死伤的老虎已经不知有多少了。后来,他忽然表示决心,要做一个不杀生的善士。从此,果然就不再打虎了。过了几年,有一天,冯妇驾着车,经过城外的一处山林,猛听得有人大声喧嚷:“打哟!打哟!”闹成一片。冯妇抬头一看,只见一大群人正在追捕一只老虎。寻老虎逃进一个山弯儿里,背靠石壁,面对人群,张牙舞爪,怒目而视。那些人谁也不敢走近前去打虎,只在那里瞎嚷乱叫。冯妇看见这种情景,立即跳下车来,捋起衣袖,高举拳头直奔过去。趁老虎不备,敏捷地纵身向前,一把抓住它的头顶,拳如雨下。众人也一齐动手,终于把老虎打伤,擒住了老虎。大家都很高兴,同声称赞道:“到底是打虎能手,名不虚传!”冯妇也很得意。可是,当时有些人士听了这个新闻却讥讽冯妇言而无信,笑他不能坚守决心。曾经干过的事,后来不干了,最后却又重新干起来,这样的人,因此被称或自称为“冯妇”,叫做“重作冯妇”、“再作冯妇”或“冯妇下车”、“下车冯妇”。旧时人们多用这些成语来形容重操旧业,不过并不一定包含什么讥讽的意思。

冯谖买义、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狡兔三窟”、“高枕无忧”源于《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的门客冯讙,又称冯谖或冯煖,祖籍魏城。为人机智,工于心计,恃才傲物。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虽贫寒而志不移,为人孤傲。后为生计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孟尝君询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及特长,与多数夸夸其谈的食客不同,冯谖淡然地说没有什么喜好,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素以慷慨著称,大笑之余还是留了他。其他门客却因此有些轻视冯谖,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不久,冯谖觉得孟尝君给自己的伙食很差,于是便靠着柱子弹击着自己的长铗(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侍者将此事秉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待遇按中等门客标准。”不久冯谖又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都笑他不知足,如实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那就给他配车,按上等门客的规格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再次敲起他的长铗:“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不知自重的人。可孟尝君却颇有度量,派专人为冯谖老母送去了衣食。从此,冯谖不再发牢骚了。又过了许久,孟尝君想从门下宾客中挑选懂会计的人代他到薛邑(孟尝君的封土)收债,冯谖主动申请说自己愿意前往。孟尝君很高兴,便同意了。冯谖收拾停当之后,向孟尝君辞行,并请示“收完债,您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吗”?孟尝君顺口答到:“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冯谖驱车来到薛邑,派人把所有负债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对完账目后,他便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给负债诸人,并当面烧掉了债券,百姓感激,皆呼万岁。冯谖随即返回,一大早便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没料到他回来得这么快,半信半疑地问“债都收完了吗?”冯谖答“收完了。”“那你给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又问。冯谖不慌不忙地答:“您让我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到您有用不完的珍宝,数不清的牛马牲畜,美女也站满庭院,缺少的只有‘义’,因此我为您买‘义’回来了。”孟尝君不知所云,忙问“买义”是什么意思。冯谖就把以债款赐薛民的事说了,并补充说:“您以薛为封邑,却对那里的百姓像商人一样盘剥刻薄,我假传您的命令,免除了他们所有的欠债,并把债券也都烧了。”孟尝君听罢心里很不高兴,只得悻悻地说“算了吧!”一年后,孟尝君由于失宠被新即位的齐王赶出国都,只好回到薛邑。往日的门客都各自逃散了,只有冯谖还跟着他。当车子距薛邑还有上百里远时,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携幼,夹道相迎。孟尝君好生感慨,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您为我所买的‘义’,今天终于看见了!”冯谖却说:“狡兔有三窟才仅能幸免而已,您现在只有一条退路还不能忘忧,让我再为您凿两窟。”在冯谖的活动下,秦、魏等国虚位以待,以重金厚礼聘孟尝君作相国,齐王听说:后追悔不已,连忙赐物谢罪,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让孟尝君乘机请求齐王赐先王礼器并在薛地建立宗庙。等一切就绪后,冯谖向孟尝君回报道“三个洞穴都已凿成,您姑且高枕而卧,过安乐的日子吧”。孟尝君后来又做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丝毫的过失,全仗冯谖的计谋。“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等成语,正是从此而来。后来,人们便用“高枕无忧”来形容满足现状,无忧无虑。

杀马毁车:东汉南阳人冯良,年三十时,奉命去迎接督邮。他耻于做这工作,在路上毁车杀马,撕破衣帽,逃到犍为去从杜抚求学。妻子去找他,见路旁草中的死马败车和破衣服,认为已为虎狼盗贼所害,就为他发丧。过了十来年,他才学成回乡。后用为藏身匿迹的典故。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恭有怀子由弟》诗二首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开创垂帘听政的冯太后:北燕的勃兴拉开了冯氏复兴的帷幕,北魏统一北方后,以河北长乐信都冯氏为代表的河北冯氏开始频繁活动于北方历史舞台。公元442年,一个名叫冯朗的长乐信都人生了一个女孩,此前他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名叫冯熙。冯朗此刻不会想到,他的这一双儿女,长大后会介入一场留名青史的变革中,而眼前这个只会啼哭的女婴,三十年后竟然几乎成为一代无冕女皇。冯朗女长成后被选入宫中,初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溶贵人,后得宠而立为皇后,献文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冯太后不仅仪容卓丽,而且颇具政治眼光与施政手段。献文帝年幼即位,朝中大事一度由朝中权臣宰相王浑把持,冯太后不甘于此,略施小计,诛杀了王浑,亲自临朝听政,开创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先河。承明元年,孝文帝即位,冯太后被尊为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事无巨细,一以总之”。她主政期间,积极推动北魏进行改革。先后颁布了许多新的法律、禄制,整顿吏治,调整机构。此外还致力于推动鲜卑族建立的国家不断吸收汉文化,从而使之牢牢地在北方扎下了根基。她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极大地调动了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北方经济复苏的步伐,为北魏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而这次改革的主要施行者就是冯太后。孝文帝成人后,冯太后还政于他,曾作《劝戒歌》、《皇诰》等文章劝勉孝文帝。冯太后生活好节俭,不喜欢华丽的装饰,因此甚为士民称道,卒后被谥曰“文明太皇太后”,也称“冯太后”。冯太后性格不好的一面在于她为人疑心甚重,常因猜忌而滥杀无故,朝野为之震惧。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29: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冯氏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大张国政;树立家声:上联典自汉朝时期的冯奉世,汉武帝时期出使大宛,当时莎车国王杀害了使,冯奉世率军攻击莎车国,斩杀了莎车王,在新疆地区大张国政。下联典自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始平世泽;大树家声: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父号万石;子通四经: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扬,子八人皆官二千石,号“万石君”。下联典指西汉·冯奉世四子各通一经。

让功美德;弹铗高风: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尝弹铗三叹,后为孟君之得力谋士。

西京旧派;郑国名臣:上联典出春秋郑国冯简子,能断大事。子产为政,凡通问诸侯等大事,必告简子使断之。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冯奉世,潞人,徙杜陵。

治民以惠;立业为谋:全联典出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焚债券,民呼万岁。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冯驩为孟尝君收债,焚烧债券,归报曰:“为君市义。”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异。

单骑平寇;弱质表忠:上联典自北宋时期的冯伸己,单骑出说犯边外邦归降。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冯奉世之女婕妤,随元帝游园,挡住破拦而出之熊,帝叹其忠而进为昭仪。



2.五言通用联:

始平开玉叶;大树发金枝: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开国大将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一绝惊秋鹤;三言载梦龙: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冯秋鹤。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家冯梦龙,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八骏传汉世;三冯耀金溪:上联典出东汉名人冯禧,与张俭、檀杉、褚凤、张肃、薜兰、魏玄、徐乾号为“八骏”。下联典出清朝冯咏,金溪人,与兄谌、弟谦并称“三冯”。

杏娥列史册;婉贞照汗青:上联典指革命烈士冯杏娥。下联典指清朝抗帝英雄冯婉贞。

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开国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汉世流风远;凌云德泽长: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凌云怀祖德;大树溯宗功: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宋仁宗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3.六言通用联:

抚蛮单骑平寇;挡熊弱质表忠: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冯伸己。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



4.七言通用联:

望出杜城为二马;名满西域号双星:上联拆字“二马”为“冯”姓。 下联典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冯嫽,与解忧公主合称西汉民族友谊史上的“双星子”。

才难自显方弹铗;位不稍迁老作郎: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冯媛,曾三为长铗归来之歌。下联典出西汉郎中署长冯唐。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过津:采用唐朝诗人冯道诗联。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同上。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自题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经历艰难好作人: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子联。

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采用太平天国领袖冯云山自题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采用清朝词人冯煦自题联。

威震边关,名传中外;义起金田,功耀古今:上联典指清末将领冯子材,曾大败法军。下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冯云山,参加过著名的金田起义。

关内侯,因慈母而贵宠;门下客,得孟尝以优隆: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司徒冯勤。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冯媛。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冯豹。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冯定。

叙穆叙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安徽省绩溪县下冯村冯氏宗祠联,此联嵌入“叙伦”堂号。

得氏自周朝,历来鹊起人文,大汉间继封侯爵;丕基开唐朝,启后鸠安寝庙,皇清降永奠馨香:上联典出冯氏起源及东汉冯异。下联典出唐朝东阳人冯子华,曾在当地任歙州剌史。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27: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冯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南漳冯氏字辈:“孟宗开应举祖德(泽)耀(启)春(贤)光(阳)”。

湖北潜江冯氏字辈:“锡泽相光培铭源本辉增锦清桂耀先鉴润极烂垣钧滋权烈型铁治枢焕玉铤洁茂炳坦世藻束渭田”。

湖北沔阳冯氏字辈:“泽树学士大启振立纲常幼则知从友必先信伦纪长敦家声大振前烈克彰后福定永祥钟瑞锦名显精华文章耀国道德传家”。

湖北汉川冯氏史公派字辈:“臣宜作纯子尚致顺幼则知从友必先信伦纪长敦家声大振前烈克彰后福定永祥钟瑞锦名显精华文章耀国道德传家。”

湖北汉川冯氏高庙派字辈:“智伯水秀初天希以盛也万家十年远金佑爵德实仰承先训敦品贤良大体从正家道克昌”。

湖北监利冯门派字辈:“文彰新图选诗礼振家声世业隆长泽维遵忠孝名”。

湖北冯氏钟祥派字辈:“士光本毓明道正德成家开国大启景运昌昭世泽”。

湖北荆楚冯氏字辈说明:

潜江龙湾清公支系:润字截止,以润字改用圣字。

沔阳胜公支系:天字截止,以天字改用圣字。

汉川史公支系:先字截止,以先字改用圣字。

汉川高庙支系:训字截止,以训字改用圣字。

监利冯家门支系:泽字截止,泽字改用圣字。

湖南华容支系:百字截止,以百字改用圣字。

岳阳、监利朱河支系:希字截止,以希字改用圣字。

石首支系:昌字延伸四代后启用录新派圣字,如石首辛酉年续谱派已用,即诒字改用圣字。

潜江总口支系:已用派不明,与潜江龙湾锦字派品列延伸五代后启用圣字。

孝感支派福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该支系贤良二字已用,因大局已定,只限该支系:成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其他支系按原字派不变。

钟祥冯家岭卓公支系:成字截止,以成字改用圣字。

山西大同冯氏字辈:“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

河北定州冯氏字辈:“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湖南华容冯氏字辈:“本裔荣耀支孙辉煌百年传芳”。

四川南充冯氏字辈:“文高师书昌仪维树德用国正天心顺大清明治安”。

冯氏一支字辈:“孝友家昌达文章业显荣贤人常继起本立树芳名”。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24: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冯氏的家谱文献 --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向荣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清)冯伯奇等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冀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慈谿冯氏支谱不分卷,(清)冯祖恩辑,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胡次乾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清)冯秉良等编,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清)冯锦堂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冯奕瑞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清)冯浩等纂,清朝年间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清)冯锡曾修辑,清乾隆年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冯文金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清)冯焕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清)冯宾皱、冯尧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谿冯氏宗谱一卷,(民国)冯金昌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冯一枝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清)冯景铭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民国)冯百川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民国)冯景坡续修,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钞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棲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清)冯惠堂、冯绍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山东棲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民国)冯义民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活字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首两卷、末一卷,(民国)冯秩词、冯敦澍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冯运开修,冯家典纂,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冯氏宗谱十卷,(明)冯楷纂修,明朝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冯氏宗谱,(清)冯嗣英纂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清)冯仁均、冯义址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冯氏宗谱,(民国)冯焕文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族谱,(民国)冯曦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代州冯氏族谱四卷,(民国)冯羲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震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翼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895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家谱,(清)冯国鑫纂修,清朝末期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重修支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冯功名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天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冯振邦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缺第五卷、第十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清)冯清峻等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作安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四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冯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有虫蛀。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冯氏家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有虫蛀。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永丰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田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百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丹徒冯氏宗谱,(清)冯士煜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祝堂冯氏家乘八卷,(民国)冯舜耕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清)冯尚志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传法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四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一~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赭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高其锦、俞谦法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赭山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重修花溪上熏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冯翼云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1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祝堂冯氏家乘八卷,(民国)冯舜耕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清)冯尚志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传法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四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一~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赭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高其锦、俞谦法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县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清)冯西人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文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县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清)冯朝雨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文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中湘油麻岭冯氏三修支谱十八卷,(清)冯绍霖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凌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油麻岭冯氏四修族谱,(清)冯芳绥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凌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八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中湘油麻岭冯氏六修族谱二十七卷,(民国)冯镇嵩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凌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卷、第十二~二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湖南中湘石潭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四卷、第七卷、第十三卷、第十八卷、第三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中湘裕家湾冯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瑞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川荆源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六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川荆源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川荆源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三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鄞县后仓浣锦冯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义圭等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鄞县后仓冯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冯圣任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孔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孝冯氏宗谱,(民国)冯谦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慈溪冯氏家谱一卷,冯瑚编,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22: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冯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始平郡:西晋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长乐郡:长乐郡有两处:一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及后来的隋朝所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县东部一带;二是唐朝时期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一带。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杜陵县:西汉置县,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东南部一带。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2.堂号:

始平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长乐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杜陵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只为没收回钱粮而生气。后来孟尝君被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

三同堂:冯诞常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常同舆而行,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又叫“三同堂“。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19: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冯氏的迁徙分布 -- 冯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一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54%左右。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

冯氏族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郡望。例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冯氏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韩国上党守冯亭,入赵,拒秦而战死,此后其后人分散于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和今河北省境内,且多为各国将相,家族也渐兴旺。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

1.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后期一支冯氏家族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战国后期楚怀王时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有一次,宋国发生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则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得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氏留史第二人。

有一支冯氏家族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氏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还有一支冯氏家族向北,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国再派左庶长(秦国的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

另一支冯氏家族向东,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氏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氏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四十万除二百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从此,其余六国对秦国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逝世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氏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2.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国左丞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秦始皇对冯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冯去疾留守。不料秦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丞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传位诏书,废黜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是为秦二世。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因进谏失败而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劫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凌辱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随后此起彼伏的秦末各地起义战争大规模爆发,秦朝帝国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冯氏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都寻找不到冯氏的任何丰功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氏的再度辉煌。

汉朝,冯氏的基本史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氏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氏“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朝是冯氏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朝冯氏一族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氏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氏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氏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氏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朝冯氏家族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开始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大汉朝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份再入关中,定居于安陵地区。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氏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郡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氏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4.隋、唐诸朝以来:

至隋、唐时期,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世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繁荣,冯氏族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出现了大批名人与高官,形成很多名门望族,促进了家族势力的扩大与广播,使冯氏在此期间进入一个发展巅峰。

由于唐末北方战乱,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之间连年战争,宋时外族多次入侵,冯氏族人在唐宋年间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南迁,使冯氏散居于江南广大地区。在元明清时期,冯氏族人更加发展,也历经迁移,进入广东、福建、台湾省等地,有的还远播于海外,从而使冯氏成为遍及我国各个地区的大姓。

明、清之际,冯氏一族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世孙冯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五代、五百九十余年。

如今,冯氏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17: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冯氏的各支始祖 -- 冯汝龙、冯勤俭文、冯缙文:宋代居湖广鄂州,第七世孙勤俭文、缙文迁居虞邑四都永丰乡夏盍湖冯家山。

冯 敬:明弘治间自金坛迁居丹徒。

冯 盛:明成化中始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壹社三户垛迁山西代州籍振武卫中左所。

冯安国、冯 棠:南宋初自安吉迁居台州临海勇泉乡,第五世棠,赘居佩居彭溪张氏子端方,元至正间隐居邑之柯溪。

冯节尼:元至正时迁居武进县十堡里,其地即五牧之余巷。

冯廷惠、冯义三:宋初自金陵徙居锡邑之菱岸,第十四世孙义三,明洪武间自无锡菱岸迁宜兴沉荡河西之属塘。

冯 端、冯寿二、冯思二:元朝居常熟虞山南麓之冯家浜,第三世寿二迁朱村,寿二之孙思仁赘于武进白氏,实为冯氏迁常州始祖。

冯 班:宋末有名福三者渡江来居常熟五渠,因世远不可考,谱断以成为一世祖,明末诗人冯班为总马桥第一支第七世,明末有名怀村者又自五渠迁于屈里。

冯天麟:清康熙间自句容迁崇城署西。

冯 政:原籍浙江钱塘,宦居南雄,南宋开禧元年与其子景迁居新会古朗甲底村,再迁南海之南畔村,第五世仪凤由南畔迁居桂洲,其子德仁、德义由桂洲迁大良,德仁居西为西厅房祖,德义居东,为东厅房祖,明景泰三年大良并入顺德,遂为顺德籍。

冯季拔:唐同光二年由江西丰城县铁树观迁湖南湘阴县上十都三甲洪源洞庭湖两虎岩。

冯有运、冯斗牛、冯斗祥、冯斗壁:元末自南昌府丰城县训上偕三子斗牛、斗祥、斗璧迁居湘潭,后与斗璧加原籍,斗牛、斗祥即开南北二派。

冯 臣:明初自慈溪迁鄞南乡后仓。

冯□□:宋光宗时由诸暨栎桥里迁居会稽雷门乡宁桑村。

冯尚一:冯氏先世本居金陵,南宋初来居诸暨,本支始迁一世祖尚一,元至正时自暨阳之官员领迁友泉乡之燕山。

冯 繁:青州人,为歙州刺史,敬宗进逝世于官,其季子定墓而后居,谱遂以定为迁歙一世祖。

跟帖时间 2010-02-07 21:14: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