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探究一
发帖用户: lintianyan
发帖时间 2009-02-23 11:20:4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40624 跟帖次数 52

莆田西天尾镇乌石村有林氏祠,祠的门上嵌有一块古石刻“九牧祖祠”四个字。一般认为:九牧林是唐代林披所生的九个儿子都是官州刺史故名。
有一种版本的《林氏族谱》里,收有一篇林披第六子即邵州刺史林蕴为父亲撰的《府君神道碑铭》其中记:“长子端州刺史苇、次子殿中侍御史藻、次子横州刺史著、次子韶州司马荐、次子通州刺史晔、次子邵州刺史蕴、季子金吾卫长史蒙、季子同州刺史迈、季子福唐刺史 ,…自端州至福唐皆有令子,世习文学。”
第九子“福唐(今福清市唐代设县称为福唐县)刺史 ”,意即:林 的官职是福唐刺史。现在要讨论的首要问题是,唐代年间福唐(福清)有没有设州?无设州能否有刺史。
查有关地名资料:《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三山志》、《辞源》、《辞海》、《辞海增补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福州地方志》、《福清县志》、新编《福清县志》、《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以及目前最大型的地名工具书,收历史地名多达90000余条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均查无唐代福唐(福清)设州的蛛丝马迹。
那么,福唐(福清)什么朝代开始设州呢?据福建第一部省志,莆田人黄仲昭的《八间通志·地理·福清县》记载:“(福清县)本长乐县,嗣圣十六年(按:“嗣圣”年号仅存在一年既元年,十六年显系错误,应是圣历二年669年)析其南入乡,置万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改为永昌。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为福唐。长兴四年(933年)伪闽始改为福清,…元升为州。”又据福建省志《闽书·方域志·福清县》记载:“(福清县)本长乐地。唐圣历二年(699年),析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五代梁改永昌县,后唐改福唐,…元以户四万升为州。”又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福清县”条记:“唐初为长乐县地,寻析置万安县,改曰福唐,五代梁王氏改曰永昌,后唐复曰福唐,…元升为福清州。”再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福唐县”条记:“唐天宝元年以万安县改名,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五代梁开平二年改为永昌县。后唐同光元年复名福唐县,长兴四年改为福清县。”;“福清县”条记:“五代唐长兴四年以福唐县改名,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福清州。”;“福清州”条记:“元元贞元年升福清县置,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福清县。”从以上众多资料可以说,唐代的福唐(福清县)并无设州,元代始设州名为福清州,这是福清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设州。为了证实唐代福唐(福清)只设县无设州,引导有关资料如下:(1)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孝友之门”条记载:“林攒唐真(贞)元间为福唐尉…。”(2)《八闽通志·词翰·兴化府》的记载:“(唐)欧阳詹《甘露述》:述甘露,昭孝德也。贞元壬申岁(为贞元八年即792年),福州福唐县尉清源莆邑人济南林公攒太夫人终。公每一痛哭,至水浆不入口…。”(3)《莆田县志·孝友传》记载:“唐林攒,字会道,披从孙,举进士不第,贞元初为福唐县尉。…。”其中的“福唐县尉”就是说唐代福唐(福清)是一个县,不是一个州。
接下来探讨什么叫做“牧”?什么叫做“刺史”?官职工具书《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牧”条记:“州官为牧。”;“刺史”条记:“州长官。”由此可见牧、刺史都是州官。“唐福唐刺史林 ”。唐代福唐(福清)无设州,林 是“州官”即“福唐刺史”之说就不能成立,那么,唐代福唐无设州,林 怎么会是“福唐刺史”(州官)呢?俗语说得好:“树有根,水有源”。林 变成“福唐刺史”也有其根源。《林氏族谱》里有一篇朱熹的《林氏世系总纪》其中记有:“(林)披生九子…兄弟九人俱拜官州牧,此九牧之所由名也。”
族(家)谱作假、假托历史名人为该族(家)谱作序文等古已有之,如:明朝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永乐皇帝制文册典多出其手的胡广,他看了许多族(家)谱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家谱内容并不可信。”这是胡广观阅许多家谱后发出内心的实言。又福建史泰斗,活了一百岁的老专家,邑人朱维干所著的《福建史稿》第五章第二节中指出:“《莆田九牧林氏谱》说,其入闽始祖禄,为永嘉时晋安太守。《文峰陈氏族谱》亦说,入闽始祖润为永嘉时晋安太守。按路振《九国志》说,陈、林诸姓,均以永嘉二年避乱入闽。永嘉二年的晋安,怎么会同时有两个太守?…诸如此类,都是虚构事实。”又2001年10月17日《中国文物报》标题为《族谱序也作伪》文中说:“…并不是所有族(家)谱都有幸能请到名人为他们作谱序,于是就假冒,朱熹就成了理想的伪造对象,他(朱熹)的《文集》中极少见到谱序,可是不少族谱中都能见到他(朱熹)的序。据统计,仅福建现存的族谱中,就有20多部有朱熹的序,而且文字极其相似,只有极少数应景字句略有不同而已,这本来就是很可笑的。”至此,可以说《林氏世系总纪》有假造伪托朱熹之序文之嫌了。朱熹是一位名闻天下的大学问家、大学者,他治学严谨,唐代福唐(福清)无设州,朱熹是宋代人,他不可能不知道,同时他也不可能写出:“披生九子…兄弟九人俱拜官州牧,此九牧之所由名也”之序文。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林蕴为他父亲林披所撰的《府君神道碑铭》的原文在另一版本(正版)的《林氏族谱》里被发现,它为揭开九牧林是“父子九牧”还是“兄弟九牧”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府君神道碑铭》的原文其中记载:“长端州刺史苇、次殿中侍御史藻、次横州刺史著、次韶州司马荐、次通州刺史晔,先母郑氏出也;次即不肖孤蕴,忝任邵州刺史、次金吾卫长史蒙、次同州刺史迈,皆母陈氏出也;次四明处士 ,庶母朱氏出也,…自端州至同州皆有令子,世习文学。”从中可知林 是“四明处士”。
宋代著名地方史专家李俊甫《莆阳比事》之“林家九牧”条记载:“唐林披,…子九人曰苇、曰藻、曰著、曰荐、曰煜(晔)、曰蕴、曰蒙、曰迈、曰 俱为刺史,号九牧林家,或云: 为处士(没有当过官的读书人称为“处士”),并其父号‘九牧’云。”
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唐·人物》记载:“林披,字茂则。莆田人…子(林)苇等八人又皆仕为刺史、司马、长史,号‘九牧林氏’”。有人会说: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可能有误。原因是前记“子苇等八人又皆仕为刺史”。后却记“号‘九牧林氏’”。子头八人都当州官应是八牧,何为九牧呢?父林披有没有当州官呢?著名学者林伟功编著的《中华林氏》记:“林披,字茂则,福建莆田人,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任将乐令,迁潭州(湖南长沙)刺史、沣州司马、康州(广东德庆)刺史…因此林披曾当过州刺史,林披是“一牧”加头八个儿子均任刺史显然是“八牧”。一牧加八牧就是九牧。假如第九子林 是刺史的话,那就是“十牧林”不是九牧林。然而从来无人称“林氏十牧”。
为什么会产生“兄弟九牧”的错误呢?《府君神道碑铭》其中是记:“…四明处士 。…自端州至同州皆有令子,世习文学。”被改后变成:“…福唐刺史 。…自端州至福唐皆有令子,世习文学。”把原文“四明处士 ”改成:“福唐刺史 ”;把“自端州至同州”改成“自端州至福唐”。改者不是明、清人,而是宋代人,理由是宋代李俊甫《莆阳比事》之“林家九牧”条既记载:“…子九人…俱为刺史,号九牧林家。”又记载:“或云: 为处士并其父(林披)号九牧。”可见林 是“福唐刺史”还是“四明处士”李俊甫不去作考证,李氏只将二种不同意见都记入《莆阳比事》。据此改《府君神道碑铭》的是宋代人。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因而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案”。
综上所述,不管是林氏九牧、林家九牧、九牧林氏、九牧刺史或九牧林家,他们并非“兄弟九牧”,而是“父子九牧”!

林氏的帝王国君 -- 林 森:(公元1868~1943年),字子超,号长仁,后自号青芝老人;福建闽侯尚干乡人。著名国民政府第二任国家主席。

1877年入美国教会学校培元学校,1881年考入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在台北电报局任职。1902年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与林述庆等组织福建学生会,被选为主席。其间参加反清活动,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统筹革命党在海外的行动。

1905年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任九江关职员。

辛亥革命时,九江亦于10月23日在同盟会会员林森、等人策动下,兵不血刃地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林森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1913年4月,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开幕,林森出担任亚洲第一共和国——中华民国的临时参议院院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3年11月东渡日本,在东京加入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复开,林森自美回北京与会,曾加入“宪政商榷会”中的激进派“丙辰俱乐部”。1917年护法运动后,出任广东非常国会议员、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

1921年任广州国会非常会议议长。1923年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

国民党“一大”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9月离开广东,先到上海进行阴谋反对共产党的活动,与谢持、戴季陶、叶楚伧、邵元冲等一伙右派会晤,共商到北京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并决定在分途去北京的途中,联络各地有派分子去参加北京会议。11月与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国民党四中全会,即“西山会议”,他们到达北京后,即以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名义召集会议,不料却遭到以李大钊、于树德为首的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抵制。林森等人便纠集北京同志俱乐部和民治主义同志会的一小撮反动分子,手持铁棍,到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寻衅闹事,结果挑起双方武斗。旋即任西山会议派的“中央执行委员兼海外部部长”,宁沪汉合流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立法院副院长。

由于林森在政治路线上一向和蒋中正相左,所以他的当选只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并未有掌握多少实权。1931年始接替蒋蒋中正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直到1943年5月,林森在重庆遇车祸致瘫,8月1日在其寓所逝世,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十二年之久,终年七十六岁。逝世后仍由蒋中正继续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

林森当年虽贵为一国元首,但大权集中在蒋介石手中,故采取韬晦政策,一席长袍马褂,道貌岸然,极少参加官场应酬。传说林森曾出私蓄为庐山修建供游客小憩的石凳,石凳上刻有“有小老婆的人不许坐。”表明了反对多妻,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

林森除爱购古玩外,常以薪金资助无力求学的青年,不过到后来,穷先生太多无奈只好在杂志上发表声明,以示粥少僧多之意。在官僚社会,比较起来林森还是平易近人得与他来往的,常能有求必应。他七十大寿那天称自己到汤山避寿,叫副官挡驾,并坚持不请客,不收礼,实际上,那一天根本没有出门,而是躲在楼上书房看了一天的书。

林森具有一个政治家所应拥有的品质:正直宽容,温和稳健,不徇私情…然而他却无心政治,被称为“超然派”,当时南方的一份报纸上曾公然出上联征求下联——“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林森字子超),然而该报既没有被“整顿”,也没有被“停刊”,因为林森对此一笑而过。

林森生性淡泊俭朴,不嗜烟酒,不近女色。他的官邸十分简陋,如同普通民居,甚至没有卫生设备。而因为房屋少,仅有的一个班警卫只能借住在邻居的空屋里。他因公外出时一般都是轻车简从,而私行则多是独自一人。

林森的夫人早逝,他决意不再续娶,并不近女色。他离家外出的时候都要拎一个小皮箱,没有人知道里面是什么。后来才知道,皮箱里装的是她夫人的头骨。每到夜深,林森独自一人的时候,常要拿出来看看,以寄托对亡妻的哀思。

早年,林森致力共和革命,曾孤舟一人登舰说服北洋海军名宿萨镇冰反身共和。到后来,他渐渐丧失了对政治的兴趣,寄情花草,古玩。他虽然喜欢古玩,却舍不得花许多钱去买,他一般出的价位都在三五元上下,从不出高价。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根据他的遗愿,民国政府将他的藏品上千件放到一家古玩店拍卖,本来这些古董字画不值什么钱,但由于是林森遗物,身价顿升,不到三天,所有藏品即被抢购一空。而所得之款全部捐献给了林森故乡的福建闽侯中学作奖学金之用。

林森是福建福州闽侯人,曾游览福建连江的青芝山,并对当地景色为之著迷,故自号青芝老人。他亦有公馆“啸余庐”建在当地的虎洞岩中,现在其庐内挂有孙中山和林森像,并奉供稀世这宝白玉佛一尊。除外还有一只耸着双角的牛首,表达主人归耕这意愿,他的藏骨也建在风光秀丽的鳌湖畔。

林森的存骨塔,安置在福建闽侯鳌湖侧畔,是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由林森生前亲自督造的,他期望死后葬在青芝山旁。该骨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直到1979年才得以修复,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森存骨塔用青石雕砌,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全高七米四,座宽五米七,塔基三十五平方米。有四层踏步至台座,塔身四角,雕有豹头座脚,并有四尊合掌僧人拱护。塔顶三层,结顶有金童托火炬塔刹,雕刻精致。

跟帖时间 2010-03-06 16:27: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林氏的历史名人 -- 林 禄:(生卒年待考),把林氏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氏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

林禄在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以黄门侍郎瑯琊王司马睿渡镇江建业(今江苏南京)。

十年之后的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军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

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林禄奉敕守晋安(今福建之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逝世后赠晋安郡王。



林默娘:(公元960~987年),女;莆田湄洲人。著名世界“妈祖”。

妈祖林默,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朝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岛上的女子。

“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

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也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3月23日。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林默十六岁那年,有一次父兄出海未返,天气突变,飓风大作,狂涛怒威。她预感这次父兄航海必然凶多吉少,急得痛哭流涕。不久,风浪稍息,她便驾舟出海寻觅父兄。经过与风浪搏斗,父亲果然被她救了回来,但其兄尸体尚未找到。于是,她安慰了父亲后,自己又奋勇驾舟出海寻找兄尸,终于在茫茫大海中,把其兄尸捞回安葬。乡亲们对林默救父寻兄的行动,无不啧啧称赞。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9月9日,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村老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著名清朝禁毒大臣。

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8月30日,在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清末“虎门销烟”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中威震中外的林则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一生的大部分轨迹,还是按传统封建仕途行进。他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二十岁时中举人,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二十六岁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后来,他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成为汉族大臣中最受满清皇帝重用的人物。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2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是时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年轮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农历9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农历11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农历1月抵广州。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农历4月33日(公历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二十天中销毁鸦片一万九千一百七十九箱、两千一百十九袋,共计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在沿海招募水勇,操练教习。农历7月因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农历11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农历12月,实授两广总督。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烟时,又积极整顿海防,筹备战守。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夏,英军入侵后,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农历9月被革职。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农历3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农历5月被充军伊犁。后来,皇帝又念及林则徐的忠心,于(公元1846年)重新起用他,并授予林则徐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直至他在(公元1849年)因病辞官返乡。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区别在于,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五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在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组织翻译了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清道光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清道光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清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一时使国人感到很大威胁。然而林则徐在率先进行抗英后,又最早预见到北方俄罗斯的威胁更为严重。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农历10月,林则徐因病势加重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闽治病养老。途经长沙时,经人推荐在舟中招见了左宗棠。鸦片战争时,二十多岁的左宗棠就对这位老人无比钦慕,见面后便拜师求教,两人彻夜畅饮阔论天下形势。林则徐此前在新疆办理过屯垦和水利,深感西北边防须未雨绸缪,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送给了正在研究地理和兵法的左宗棠。当左宗棠请他畅谈对英国等海上强敌的制敌方略时,林则徐却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林则徐注意到沙俄隐患决非偶然,他早在广东抗英时就了解到俄国不但可以通过水路,也可从旱路运走中国的茶叶。后来,他充军到伊犁时,受当地官员多方优待并委以治边之任,于是又对国境附近的形势进行三年实地研究。尽管当时边境基本相安,他却目睹守备松弛,并了解到俄军实力强大,预感到这一可任骑兵驰骋的陆地边患最为严重。由于清廷将守备力量多移往沿海,又以主力对付国内起义,林则徐死后仅十几年,沙皇俄国果然乘北方空虚,兵不血刃地侵吞了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土地,不祥的预言变成了灾难性的事实。更糟糕的是,当时新疆也一度沦于外人之手。幸亏其弟子左宗棠后来始终记住“林文忠公”的嘱托,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经营西北,并力排众议,亲率大军远征,收复了新疆,并以武力为后盾“探已投虎口之食”,向沙俄索回伊犁,在中国近代受尽屈辱的历史上总算写下令人欣慰的一页。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秋,洪秀全在广西组织拜上帝会造反,天地会也起事呼应。农历9月(公历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军起义。刚继位的清咸丰皇帝又倚重林则徐,派他赴桂总督军务。林则徐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一分子,虽年已六十五岁且抱病在原籍休养,接诏后仍以忠君之心躺在轿子里“星驰就道”。仅十七天后,便于农历11月22日在广东普宁县驿馆猝然逝世。

林则徐去世时,在场的三儿林聪彝曾回忆,其父临终最后一刻,曾举起一个手指大呼一声:“星斗南…”以对外反侵略著称的林则徐,最后竟猝死于弹压内变途中。

后来,福州民间及部分林氏后裔认为:“星斗南”实为广州十三洋行附近的“新豆栏”街。林则徐禁烟时曾严惩过十三行的鸦片贩子,他们对林则徐一直怀恨在心,就以重金收买了厨子往其粥中搅入巴豆汤,致使林则徐吐泻不止,衰竭而终。不过,从林则徐死后的官方记载看,还找不出中毒证据。当时,他官居一品且为特命钦差大臣,警卫森严,又有儿子和侍从医官跟随照顾,不仅投毒不易,若真中毒也应迅速发现症状。林则徐亡故之地的官员奏报称,他是因年老体虚途中又感伤寒,导致吐泻不止病亡。

得知林则徐死讯,正盼他奏凯的大清朝廷大为伤悼。清咸丰皇帝曾命御医审看了当地医生上报的临终药方,最后确认用药正确,钦命对医生给予表彰。于是有人认为,他临终大呼“星斗南”,可能是提醒洋行、洋商仍将是中国之祸,表达了对失败的禁烟斗争的遗憾之情。清廷赠太子太傅,赐谥号“文忠”。

林则徐平生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林 旭:(公元1875~1898年),字暾谷;福建侯官人。著名清末维新运动人士。

林旭自幼聪颍好学,文章奥雅奇伟,时人读后无不惊叹,于是长老名流皆折节与他结为忘年之交,名震一时。

“公车上书”之后,他多次拜谒康有为,甘拜为弟子。他受康有为之托竟在一日之内把福建士子名流组织起来,在北京成立了闽学会,为维新变法奔走呼号。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农历4月保国会成立,他为倡始人之一,并任董事。成立大会那天,他慷慨激昂、纵论时政:“身为炎黄子孙,岂能坐视不理?当振臂而起,群策群力,只要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虽一死亦何辞。”

农历6月11日,清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农历7月经王锡蕃推荐,清光绪皇帝召见了林旭;农历9月授林旭、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四品卿衔,担任军机处章京,批阅官吏递上的奏折,凡光绪帝的谕旨大多源于林旭之手,然后签发全国,前后一共颁布了新政诏书、谕旨达一百十多道。然而维新运动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农历9月14日和17日,光绪皇帝两次通过林旭密诏康有为速令出京,急筹良策。

康、梁、谭等人把曾跻身于强学会的袁世凯引为“同志”,唯林旭认为不妥,其后袁世凯果然出卖了维新派。农历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被带到北京西门外菜市口的刑场上,林旭泰然处之,刑前责问监斩人:“吾何罪之有?”监斩人避而不答。

林旭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然后放声大笑,慷慨就义,终年二十四岁。



林觉民:(公元1887~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近代民主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的叔父林孝颖(字可珊)是当时福建的有名学者,以诗赋著称。林觉民自幼过继给叔父。他天资聪慧,悟性极好,爱读庄子、屈原的文章。少年时的林觉民十分厌恶科举考试,十三岁时,他从父命,怏怏参加童子试。考场上,待试卷发下,挥笔题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翩然离去。

1902年,福州创办全闽大学堂。林考颖深受监督(校长)陈宝琛赏识,被聘为国文教师,十五岁的林觉民因而也进入了这所学校学习文科。当时,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换救民族危亡之声日益高涨。林觉民曾在锦巷七君庙发表演说,题为《挽救垂亡之中国》,令听者动容。在城南魁埔里(今吉庇路)谢家祠创办阅报所,试图广开民智。在学校领导过数起学堂风潮,以其不畏强暴、敢作敢为的人格和诙谐、善辩的才智赢得同学们的推崇和老师的赏识。

林觉民是遵父命成婚的,可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他在爱情上是很专一很投入的。他的妻子陈意映名芳佩是螺洲陈若霖的后代,其父陈元凯号陶庵,清光绪己丑科(公元1889年)举人。陈意映深明大义,又通文墨,所以婚后夫妻感情和谐。“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户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留学日本后,曾写有一篇记录两有缱绻的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说:“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林觉民夫妻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植蕉梅,陈意映寄给林觉民的信笺落款常署“双栖楼主”。林觉民参加革命,陈意映是知道的。平时林觉民去下渡十锦祠福建支部开会,陈意映常在外望风。

早年,陈意映因受封建礼教束缚缠脚,婚后,林觉民在红袖添香之余也在家中办了一所女学,动员了妻子、堂嫂、弟媳、堂姐妹等人入学读书。他亲自编选教材、担任主要课程,在讲课中时常介绍世界大势、抨击封建礼教。在他的循循教导下,她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了,纷纷放脚,并投考福州女子师范。后来,她们多成为女师第一届学生。未经缠脚的胞妹秀琼和秀慧,也由他的教导下,说服父母,不再缠脚。

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自费留学。第一年,专攻日语,几因学费不济而辍学。第二年,补缺为免费生,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文字。学习之余,他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活动。常登台演讲,他的演说“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曾翻译《六国比较宪法论》,撰写《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告父老文》等文章,充满了革命救国的激情。他与与辛亥革命后被追认为“大将军”的林文及其族弟林尹民合称“三林”。在东京时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先生很器重他,每年寒暑假回国,孙先生都派他到福州、闽东一带发展革命组织。黄兴也对林觉民十分赞赏,认为他“眼光远大”,“科学程度极其高深”。

在“田野居”寓所的墙上,林觉民悬挂起华盛顿、拿破化的画像,他常对画像膜拜,并对同志说:“华盛顿哥哥,拿破伦弟弟。”说明他已具备坚定的民主革命思想,并准备走武装反清道路。

当时留日学生常常聚在一起,谈到列强环伺,国人涂炭,个个痛哭流涕。林觉民愀然变色地说:“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顿时满场震惊。

从1907~1911年,他在日本四年,攻读哲学,还学日语、英语、德语。这个削瘦的福州男人匆匆穿行在樱花树下,看进他眼中的不是樱花的璀璨,也不是东洋美人的如花笑脸,而是彼岸、他的祖国的凄风苦雨,留学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十四支部 (亦称福建支部)于是多出一个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具有极佳演讲口才的青年。那年春天,黄兴等人从香港来信:广州起义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林觉民就是在这个时候回来了,回到福州,他的任务是发动当地革命组织响应起义,另一个任务则是选拔福建志士前去壮大队伍。

危险至此仍然没有真正来临。家中大门被吱呀一声推开时,妻子的惊喜与父亲的惊诧扑面而来。每年他都仅在暑假归来,这次是个意外,太意外了,连通报的信也没有预先来过一封。他要解释道,学校正放樱花假。妻子的疑虑也许很快就被这个不期而至的喜悦淹没了,但他的父亲,见过人生多少起落的林孝颖怎么会信?十三岁就敢公然蔑视万户侯的儿子,如今究竟在忙乎些什么?不知道呀,林孝颖只能抚着自己渐渐花白的胡子,无奈地盯着窗外出神。风中的翠竹摇曳生姿,有妇孺欢声笑语相伴而起,脆亮地、婉转地萦绕在屋檐窗棂上。这一切都留不住林觉民,他很快又要走了。

公元1911年农历3月19日,他带着第一批志士二十余人从马尾登船,驰往香港。春光笼罩下的故乡在他身后渐渐远去,他挥挥手,涌起一丝诀别的不舍。心里真的跟明镜似的,知道山有多高水有多险,“此举如果失败,死人必然很多,定能感动同胞…嗟呼,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而犹生也,有何遗憾!”他这么跟人说。抵港后,赴广州前,他又展开一条手帕给一直牵肠挂肚的妻子写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

这封信的原件据说存放在福建省博物馆,故居中陈列的是复制品。我站在它的前面,长时间没有离去。字是绢秀的,灵动的,没有丝毫潦草浮躁,甚至少有涂改。那么意气奋发的青年,人生的画卷才徐徐打开,突然之间站到了生与死的边缘,需要多少定力,才能让自己心静如水。

然后,他在民主革命的战场上倒下了,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并不是倒在战场上,先是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后在刑堂上面无惧色地慷慨陈辞,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这是林觉民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太精彩了,连曾对他咬牙切齿的清军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都李淮都,惊为天人。“真奇男子也!”这是张鸣岐的慨叹。但张鸣岐又执意杀他,理由很简单:“好人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那还了得!”

林觉民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一同牺牲的还有他的堂弟、林长民的三弟、林徽因的三叔林尹民。在中国历史重写一笔的事件中,林氏献出了血气方刚的男人。



林伯渠:(公元1886~1960年),名祖涵,号邃园;湖南安福县人(今湖南临沣)。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清光绪十二年2月15日生。其父林鸿仪以教书为业。林伯渠1896年入道水书院,1902年入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1904年春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回国,在长沙、吉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推动湖南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1918年到湖南、广州参加护法运动。

1921年1月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次年下半年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该党总务部副部长。1924年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任农民部部长。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维护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1926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协同程潜等率该军攻占南昌、南京等地。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务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赴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后,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历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等职。在长征中任红军总供给部长等职。

西安事变后,任红军驻西安联络处总代表。1937~1948年,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积极领导边区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他还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分参加国民参政会,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38年10月补选为中国共产党六届中央委员。

1945年4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1947年跟随中国共产党中央留在陕北坚持与国民党军队作斗争。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0年5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林 彪:(公元1907~1971年),湖北黄冈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军事家。

1923年6月,林彪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8月,林彪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

1932年3月,林彪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

1934年10月,林彪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一起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前苏联察里津(斯大林格勒)就医,1942年2月回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彪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

1973年8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开除林彪党籍。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依法剥夺林彪获得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1年1月25日,林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定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在宣判时,因林彪已经死亡,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条规定,决定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林维先:(公元1912~1985年),又名林新;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特务营班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第二二二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皖西红八十二师师长,红二十八军参谋,第二二四团营长、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新四军教导总队第九队队长,第一大队队长兼军部特务营营长,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兼挺进团团长,第七师副参谋长兼皖江军区副参谋长,沿江支队支队长兼中共沿江地委书记,新四军第7师19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7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司令员,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浙江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7月28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林 伟:(公元1914~1979年),福建武平陈坑区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赤卫队,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武平游击队独立支队书记,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第一○五团宣传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三师司令部参谋处书记、译电员,红九军团司令部参谋处测绘员,红三十二军政治部秘书科股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卫生学校秘书科秘书,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处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敌总部作成参谋。1939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兼任军政大学军事教员训练队政治指导员。毕业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作战股长、通信科副科长。1943年进入中共华北中央局党校学习“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局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通信学校政治委员、通信局局长兼政治委员,奉命在邯郸地区组建广播电台,出色地完成了接替陕北广播电台的任务。1948年任华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通信处处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第九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52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二期学习。毕业后任海军通信学校校长,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副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9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著有《战略骑兵的足迹》等。



林 真:(公元1918~今),原名李志中;北京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6年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同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教导队政治教员,第十九团政治处干部教育股股长,第四十三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冀热察军区军工部政委,警卫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炮兵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炮兵第五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海军舰船修造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海军装备部部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林 浩:(公元1916~今),原名尹圭璋,别名尹浩林、骆忍;山东牟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4年经赵健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组织了济南高中、乡村师范、育英中学、第一中学和第一师范学校的罢课活动,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1936年9月,林浩只身来到费县师范讲习所,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工作,秘密发展了十多名党员,成立了费县工委,恢复了党在鲁南一带的组织联系,1937年,林浩参加领导了济南的抗日救亡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工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1938年参加领导山东租徕山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鲁中区委书记兼胶东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胶东区委书记兼胶东军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教育部部长兼训练部副部长、政治部宣传教育部第一部长、政治部副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78年任政治学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林 彬:(公元1916~今),原名熊宗存;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排长,红三十军第二六五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特派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十八兵站第三分站政治专员,绥德兵站办事处政治委员,军委经济建设部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五师第四十一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挺进支队司令员,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独立第七旅第二十一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六纵队第十八旅副旅长、旅长,第十八兵团62军184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坦克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参谋长,装甲兵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林 毅:(公元1917~2000年),陕西华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6年8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参谋,教导第二旅教育股副股长,鲁南军区作战股股长,第三团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警备第八旅第十五团团长,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第四十七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第一○三师参谋长,华东军政大学第五总队总队长、训练部处长等职。参加了曲阜、宁阳、兖州攻坚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教导总队总队长,空军第二十轰炸师师长,空军第一师师长,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十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院长,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第七研究院院长、第七研究院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2000年10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林 遵:(公元1905~1979年),原名林隼,字遵之;福建福州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49年率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入烟台海军学校学习。1929年孝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934年毕业回国。任国民党海军枪炮员、航海官、副舰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赴德国学习海军潜水艇技术。1939年回国,任国民党海军永绥军舰代副舰长,第五游击布雷大队大队长,国防部研究院海军研究员,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1945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大使馆海军副武官,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1949年4月23日在我地下党策动下,率海防第二舰起义,同年10月,作为起义将领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教授会主任,海军学院副院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1979年4月患复视症入院治疗,7月16日在上海病逝,终年七十四岁。临终遗言:“我一生爱海军、爱海洋,又是东海舰队副司令,埋骨东海,正是死得其所。”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在东海。



林乃清:(公元1915-1995),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十军通信队排长,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五团总支书记,军政治部组织部科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师第一团连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留守处特务大队政委、第四师第二团营长、第四师第十一旅第三十一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二旅第九十六团团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七师副师长。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漳厦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七师师长兼福建军区第七分区司令员。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工程兵工程部副部长,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10月3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岁。



林茂源:(公元1919~1972年),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三军第三十八师第一团青年干事,军委外交部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云阳办事处机要科科长,太原办事处机要科科长。1939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二分校大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冀晋军区第三军分区第六团政治委员,冀东军区第十五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冀东纵队第十二旅政委、东北野战军骑兵第五师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军事法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2年8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林忠照:(公元1911~1992年),福建龙岩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第一○八团机枪连副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机枪连政治指导员。1933年进入瑞金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江西军区独立第四团总支书记,红八军团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二团代理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北红二十七军第八十一师团政治处主任、师敌工科科长,红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三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政治处主任,军政学院三队政治指导员。1943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留守兵团教导第二旅供给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热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五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辽沈、平律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粤东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11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林胜国:(公元1914~2000年),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赣军区保卫局侦察科干事,警卫营特派员,保卫局侦察科科长,红六军团第十六师特派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连政治指导员,丹阳独立支队副支队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第五团政治处主任,第六师第十六旅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浙东纵队第二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旅第八团政治委员,鲁南军区第二十一团团长,华东野战军后方卫生部政治中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军械部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第七五三厂政治委员,武昌高级军械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0年11月1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林接标:(公元1914~1989年),原名林接义;福建长汀龙归寨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参加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区苏维埃政府儿童局书记,少共区委组织部部长。1933年进入国家政治保卫局特派员训练班学习。后任瑞金红军学校团特派员,红军大学特派员,红军干部团特派员,红军总卫生部特派员、保卫科科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晋东北游击司令部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二支队第六大队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第四团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团政治委员。1940年进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参加延安中央党校整风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组织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保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华北军区防空部队政治委员,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直属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5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林 虎:(公元1927~今),山东招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东北航空学校。

历任东北军区航空处飞行队飞行员、空军混成旅飞行大队大队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九团副团长,曾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后任军区空军飞行技术检查主任,空军第十八师师长。1958年指挥部队空战,一次击落台湾空军飞机两架、击伤一架。后历任军区空军军训部部长,空军第七军副军长,广州军区空军指挥所副主任、主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解放军空军学院副院长,空军副司令员。1993年10月离休。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林虎著有《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新中国二十年国土防空作战回顾》等。



林基贵:(公元1930~今),山东牟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炮兵观测员,东北航空学校学员,空军混成旅飞行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中队中队长,击落敌F-86型飞机一架。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大队大队长、副团长、团长。1964年毕业于空军学院指挥系。后历任空军副师长、师长,副军长,1974后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司令员,1983年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93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94年4月退役。是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林 蔚:(公元1888~1955年),字蔚文;浙江黄岩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江南陆军学堂毕业、陆军大学第四期毕业。

林蔚历任浙江第一师参谋长、第七军参谋长。

1936年1月22日授陆军中将军衔,1947年8月9日加上军将衔,历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厅长、参谋次长、军政部次长,国防部次长、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

1950年3月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

1955年,林蔚病逝于台北,终年六十八岁。



林文礼:(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空军上将。

1989年12月晋升二级空军上将军衔,1989年12月~1992年10月担任空军总司令,后担任总统府参军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兼航空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等职。



林 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福建基地司令员。

林永青:(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

林治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

林长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

林红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第五航空军政治委员。

林秀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2004年晋升。

林绍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工程学院教育长。

林荣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总装备部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总工程师。

林俊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国防科工委马兰核试验中心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林溪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所总工程师。

林先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四川省武警总队总队长。

林英家:(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武警技术学院院长。

林庚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武警专科学校副校长。

林盛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武警后勤部副部长。

林伟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市防守副司令。

林中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海南岛文昌县县长。

林伟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九十四军副军长。

林曦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七十五师副师长。

林英灿:(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五二师副师长。

林 遵:(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

林芝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湘鄂赣边清剿区司令。

林斧荆:(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处长。

林勤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通信电子资讯参谋次长室次长。

林镇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台湾省海军舰令部司令。

林国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后备役司令部司令部参谋长。

林所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三军大学空军学院院长。

林铭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空军总部战计会主委。

林天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中山研究院政战主任。

林澄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教育部”高市教育局军训室主任。

林 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部员。

林朱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部员。

林家雄:(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福利总处总处长。

林於豹:(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四○一联队副联队长。

林肇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总局副总局长。

林均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总司令部后勤署副署长。

林启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六军团参谋三处处长。

林德政:(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军事管制区及海防部台北师管区政治作战部主任。

林烁库:(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后勤署副署长。

林镇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官校教育长。

林淳浩:(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军事管制区及海防部动员处处长。

林汉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第四十一联队副联队长。

林 完:(生卒年待考),著名政治家,林氏在海外知名最早的人物之一。

林道干:(生卒年待考),著名泰国北大年地区的开拓者和领导人。

林 凤:(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著名人物。

林太卿:(生卒年待考),著名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位热心公益活动的人。

林相原:(生卒年待考),著名马来西亚巨巨富。

林光合:(生卒年待考),著名菲律宾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林 迁:(生卒年待考),著名马来亚乌矿大王热心公益事业。

林语堂:(生卒年待考),著名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林德甫:(生卒年待考),著名文莱富商。

林梧桐:(生卒年待考),著名马来西亚赌业大王。

林庆金:(生卒年待考),著名马来西亚巧克力大王。

林思齐:(生卒年待考),著名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林同春:(生卒年待考),著名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企业家,社会领袖。

林训明:(生卒年待考),著名巴西黄豆大王。

林良实:(生卒年待考),著名马华公会会长。

林绍良:(生卒年待考),著名印度尼西亚商界大亨。

跟帖时间 2010-03-06 16:23: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林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门楣题辞:

梅鹤风标:典出北宋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林逋。林逋(公元967~1028年),字君复,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他一辈子都不肯出来做官,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他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后人就叫他“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他写的《山园小梅》一诗十分著名:“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其中第三、四两句写梅花写得很入神,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



2.四言通用联:

九龙衍派;双桂遗风:上联典指林氏名人、林氏始祖林坚三十四代孙林皋事典。皋为比干子孙,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林皋则被称为“九龙之父”,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以玉的十种特质,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之门”。为后来林氏堂号“十德堂”之始。下联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林藻,字纬乾,莆田人。少负奇志。与欧阳詹刻意文学,用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自藻始。

九龙世泽;十德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赵国的林皋事典。

九龙衍派;双鹤入云:上联典指战国时期赵国的林皋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杭州钱塘人林大年,英宗时官侍御史。曾蓄养双鹤,放之可入云端,归来仍自回笼中。

梅鹤风标;露鸟孝瑞: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诗人林逋(公元967~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子,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进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

露禽孝瑞;梅鹤高风: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莆田人林藻,字纬乾,少年时有大志,凭宏词中进士,唐贞元年间官至殿中侍御史。双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庐守孝,有仙鹤飞来,饮露而去,人们认为是他的孝感所致。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诗人林逋,字君复,钱塘人,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做官,也不婚娶,人称“梅妻鹤子”,死后谥和靖先生。诗作风格谈远,内容大都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著有《林和靖诗集》。

西河世泽;务本家声:全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林放,孔子学生,尝问礼之本,孔子以时方遂末,而放独能有志于本,故以“大哉”称之。

金门羽客;和靖高风: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林灵素,以方术得幸徽宗,赐号“玄妙先生”,又号“金门羽客”。下联典指北宋·林逋,“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

御夷励志;助夫解围: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林则徐禁烟卓有成效,因受诬革职,后谪戍伊犁。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沈葆桢守广信,林则徐之女刺指血作书,乞援于玉山镇总兵饶廷选,助夫解围。

求通民情;愿闻已过: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林则徐撰自勉联。



3.五言通用联:

若问梅消息;且待鹤归来:此联为北宋朝时期的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联典指林逋事典。

九牧家声远;十德世泽长: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林氏宗祠联。海口镇牛宅村的“林氏宗祠”,属于姓氏祠堂。该祠特别之处在于有两座,按座落地点分为东祠、西祠。东祠为兄,西祠(又叫霞田祠、石狮祠)为弟。东西两祠均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历代均有修葺。1990年经侨居海外的本宗华侨捐资重建,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东祠长46米,宽19米,占地面积874平方米;西祠长59米,宽19米,占地面积1121平方米。两祠结构样式大体相同,均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硬山结构,琉璃瓦面,整个建筑物飞檐画栋精雕细琢、美仑美奂。祠内大柱悬有这副楹联,此联点出此宗属于“九牧林”,其堂号为“十德堂”。祠堂正中立有清内阁大学士董浩、户部尚书曹振镛、兵部右侍郎胡长龄、内阁大学士文宁为林则徐所立的“进士”横匾。民族英雄林则徐之五代孙、原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原名林墨卿)为宗祠落成题写“九牧之光”,使祠堂增色不少。牛宅林氏家族仁人志士络绎不绝,最有成就的当属本宗二十二代孙林绍良,他不仅是印尼首富,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富豪。



4.六言通用联:

西河世泽鼎盛;九牧流芳无疆: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林氏宗祠联。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一百四十三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5.七言通用联:

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此联为林氏宗祠“十德堂”联。全联典指上联典指战国时期赵国的林皋事典。

草舍百篇集清气;虎门一炬振国威: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贡生林时跃,字遐举,号荔堂,鄞人。授大理评事不就。晚与徐霜皋等共撰《正气集》。自著有《朋鹤草堂集》、《明史大事记》等书。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大臣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的事典。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清道光帝,力主禁烟,遂受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清道光十九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严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八千斤。从农历4月22日(6月3日)起,在虎门当众付之一炬,全部销毁。

梅妻鹤子和靖士;竹笔译文冷红尘: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诗人林逋事典。下联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释家林纾(公元1852~1924年)事典。林纾,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教于京都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翻释英美待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影响颇大。

根盘江南莆田县;叶茂山东不夜城:此联为山东省文登市林氏宗祠联。上联典出了本支林氏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徙而来。下联“不夜城”,指文登,据《齐地纪》载:“古时候,有太阳夜里出现,在东莱可见到。所以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祖举添朝家声远;盛世文明光大贤: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此联为林氏宗祠“济南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济南”堂名,全联典出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氏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今山东邹县)。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氏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五十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氏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氏、郯城林氏、平原林氏、下邳林氏、晋安林氏、寿州林氏、光州林氏、三原林氏和陇西林氏等都以林尊为先祖。

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与古人争: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林则徐题赠联。

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林则徐撰自题联。

敦和气而聚国族;积阴德以福儿孙: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祠祀开基祖林安及列祖列宗。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此联为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堂联。



6.八言通用联:

大志禁烟,御夷留恨;血书求救,为夫解围:上联典指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任东河河道总督时,尽心修治黄河;在江苏巡抚任上,又兴修浏河等水利。道光年间,先后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严厉禁烟,卓有成效,曾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多斤;并积极筹备海防,屡次抗击英军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广东无法得逞。因受诬陷被革职,充军新疆,曾在那里兴办水利,开辟屯田;后历官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工诗、能文、擅对联,有《林则徐集》等。下联典指林则徐的女儿,嫁沈葆桢(字幼丹,侯官人,道光年间进士,历官九江知府、广信知府、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为妻。沈葆桢守广信府时,太平军攻城,林氏刺手指写血书,向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求援,经七战而胜,沈葆桢从此名闻天下。

西山瑞满,三仁著绩;河水祥垂,双桂流芳:此联为林氏宗祠“西河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入林氏“西河”郡望、堂号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林则徐撰自勉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林则徐题赠联。

幼敏绝伦,京都景仰;才高压重,状元世家: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林文秩,福州人。少颖不凡,拜监察御史,立朝有直声。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林大钦、林宣德皆中状元。



7.八言以上通用联:

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高曾祖考,十二宰相九封侯: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捷报新传,百载冤仇今尽雪;将军虽去,千寻大树永凌云:胡乔木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林氏宗祠联。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麓的“林氏宗祠”,严格意义上属于姓氏宗祠,但如今把它列为历史名人专祠也未尝不可——因为该祠已被辟为“林则徐纪念堂”,而林则徐为历史名人。“林氏宗祠”为六代祖林榕山和其子林存素建于明代,原为悬山顶土木混合结构,六扇前后院,两进。1998年重建后的宗祠比原祠略大,祠宽十五米三,深二十八米八,面积八百三十平方米。祠堂两进三厅,为混凝土半框架结构。前厅正上方挂有“民族英雄”巨匾和林则徐玄孙凌青书写的“林文忠公祠”横匾。另有胡乔木题写的这副对联,林则徐外玄孙、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书写的牌匾,以及大量反映林则徐生平业绩的挂图。该祠在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敦谊明伦,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贤孙: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林氏“敦本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敦本”堂名。

祠旁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塔;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此联为北宋朝时期的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

聚族衍象山,仁义礼智绵世泽;斯堂开麟野,士农工商振家声: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和溪林氏家庙“聚斯堂”联。堂祀开基祖林长清及派下列祖列宗。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亦宗支:此联为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林氏宗祠联。安堂村是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乡村。唐朝末期,其高祖林披公居福建莆田,有“九子十登科”的美誉,得朝庭追封他为睦州刺史,有子九个、女一个。子皆成为唐朝命官,官至刺史、府史不等。唯有其女婿三次赴考均落第。一日林太夫人把裙褂挂在门楣上,叫女婿经此门而入岳家。之后,女婿真的高中。这传说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中可见林家激励子弟参加科举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安堂村林氏宗祠正堂挂的“十德图”,就是为纪念林披公九子一婿均科举高中拜官的盛事而绘制的。林披公第六子允文公为安堂村林氏始祖,官拜蕴州刺史,其从国家安定的愿望出发,曾劝喻当时在广州作乱反唐的刘□,被刘□把他的头作磨刀用。此事,《成语考》、林氏族谱皆有记载。允文公子玄兴公来到安堂开枝散叶、后裔蕃昌。至今,仅在村里常住的林氏人口已超过五千人;玄兴公祖屋,据说是多年前拆掉的。百多年前,安堂已是隆都地区的望族名乡。唐朝之后,受历代世人虔诚敬仰的妈祖(“天后”),同为林披公后人,安堂林氏林氏后人,世代尊称妈祖为姑婆,并建有妈祖天后宫祀奉。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此联为唐代进士林嵩抒志联。

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此联为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联。林浦村家庙、宗祠众多,如“士大夫林公祠”、“济斋林公家庙”、“见泉林公家庙”等。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是明正德年间林瀚为其祖所建。庙前有一池塘,人称“纱帽池”;门前一对青石雕石狮,威严雄壮,它是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琉球林喜公后裔1989年所赠。日本琉球有“林氏会”,其始祖林喜,原是林浦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受明朝政府派遣,带领“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开发,以后留居琉球群岛,至今六百多年,繁衍二十余世,他们多次回乡寻根祭祖。家庙门内有一副横匾,上书“榜眼”二字,是为林枝春高中进士第二名而立。屏风后面是一座大戏台。大厅悬挂进士匾、武解匾、文魁匾多达二十二面,还有各种楹联十余对,最著名的是这一副林氏宗祠对联,此联已被列入中华名联。家庙第二进有一厅堂叫“四知堂”,内悬林元美传神造像。据说“四知堂”是林元美早年致仕,自称“四知居士”而取名。林元美曾先后任知县、知府、知州,最后一“知”是其自为“知天命”而激流勇退之意。林浦诸多祠堂、家庙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墙粉刷白灰,梁柱俱漆黑色,其寓意是林氏历代为官清明廉政,“一清二白”。

家之兴在礼义,朔望参谒者礼义之本;族之大在孝敬,春秋祭祀者孝敬之源: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

自长仄开基,积厚流光,克继九龙绵世泽;由万安卜宅,地灵人杰,足追双凤振家声: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梧宅镇林氏大宗祠联。祠祀开基祖林希逊及派下先祖。

崇以忠,崇以信,忠信承先,本本源源绵世泽;德言孝,德言慈,孝慈裕后,支支派派衍长林: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新村镇林氏祖庙“崇德堂”联。堂祀开基祖林广明及派下先祖。

振作那有时,少时、壮时、年老时,时时须努力;成名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福建省永定县林氏宗祠振成楼堂联。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战乱被迫不断南迁,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从中孕育出爱国爱家、顽强奋斗、寻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客家人在历史上英雄辈出,爱国爱家,报郊祖国。近代以来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不少成为中流砥柱。诸如鸦片战争时期广东水师提督、抗英名将赖恩爵,公元1882年前后抗法英雄、黑旗军司令刘永福,中日甲午战争抗日保台领袖丘逢甲,爱国诗人、维新改革思想家黄遵宪,台湾抗日烈士罗福星…叶挺、叶剑英,不胜枚举。“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客家社会的土壤中孕育出一代代爱国英豪。客家宗祠祖屋中,爱国爱家内容的族训堂联比比皆是。

跟帖时间 2010-03-06 16:17: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林氏的字辈排行 -- 福建漳浦林氏字辈:

凤镇光远支派:“开邦伯孟仲曰振仕名与奕世永昌弘登崇彝胤嗣承志报家国贤能福泽生英才恒有道德望自升腾仁义有兰桂长传绵畅馨”;

四乡通玄支派:“国熙启彦士荣达正纲常寅亮崇经济恢宏赖耿观勋名绵鼎盛兰桂永腾芳德懋贻谋远雍和庆泽长”。

福建漳浦乌石林氏字辈:“汝允仕敬敦廷夫德君希思日升恒万寿松柏茂辰维皇降福山阜冈陵保定尔禄”。

福建漳浦港头林氏字辈:“用邦匡确文汝甫仲吉升贻燕垂卿伯世德永尔昌展成振家远同会衍庆长”。

福建石狮林氏字辈:“信恒有树启鼎登先士志维经世孙谋在振宗忠孝承光德英伟裕后徽”。

福建石狮东园林氏字辈:“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贤”。

福建石狮玉山林氏字辈:“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讳行)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行)”。

福建平和林氏字辈:“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福建莲江林氏字辈:“云士文华荣肃艾哲谋圣积善有余庆材为邦国宝滨海川山秀含生钟毓灵(讳行)善言君子德恭宽信敏惠存心本以仁学乃子孙珍礼义传家法明德在新民(字行)”。

福建岐岭林氏字辈:

大荣支派:“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志聪支派:“志怀钦天际君真和藏介继世增佳景芳名永长春”;

宗昌支派:“孝友成家本忠贞报国恩文章传继世万代衍昌新”;

明公支派:“国家时朝会文士日隆崇俎社春秋重衣冠世代弘本原垂奕祀支派衍庭堂千载礼乐振万代经书(禺页)”。

福建莆田林氏字辈:

莲峰支派:“乔木以若其予尔毓世序侯伯邦国永长贤良登进鸿猷允升天朝旌表百代和平”;

按察支派:“圣朝隆佥宪特恩执法宽平传太史祖德溥臬司遗爱追思骏惠盛文孙”。

福建金紫林氏字辈:“思永居继先伯道日绍节太原若亿万德良克”…(从三十八世起各分支另立)。

福建厚泽林氏字辈:“式秉邦逊克承大勋敬章君德统绪为昭子孙千亿诗礼传家”。

福建钞坑林氏字辈:“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福建永春林氏字辈:“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福建锦江林氏字辈:“维道世士秩迪德为敦本登科以显宗忠孝传家永(讳行)子孙良有智邦国振家声存心宜守志学古重勤修(字行)”。

福建永宁林氏字辈:“逊君登朝贵英才入学堂显荣光祖德全赖尔孙曹”。

福建湖厝林氏字辈:“永邦思守君起光德建学纯明标良文载佑时兴敬敏万代仰视世滋昌”。

福建同安林氏字辈:“君宗景庭弘子良仕朝文武乐忠孝贻谋仁义垂统昭兹来喜奕世其昌”。

福建龙田林氏字辈:“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福建柏叶林氏字辈:“汝有子希盂孚伯廷德瞻允吾知鼎侯孙君臣嘉会淑彦敬时修华犹晋上宾文章钦尔材亮采赓世昌”。

福建六林林氏字辈:“大容渊程孔子伯仲良仕文元盛世昌名扬祖德华堂昭穆声宗传信义宏图远族衍龙麟海日腾”。

福建井头林氏字辈:“世圣以佐德廷彦显忠良殿元学业懋硕士名节光大钟英俊志肇启文谟芳道基源克邃绪厚泽斯昌善升昭玉应庆永卜家祥一经贤哲正万传勋烈长锡汝期延祚秉益咸备常成性载嘉行兴运尚式章萃履逢康泰云端贵超翔方弘国屏翰昭承盛圭璋”。

福建河田林氏字辈:“尔子克硕郁起名宗奕世兹先丕赞乃弘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扬”。

福建长青、崎吩林氏字辈:“应凤可懋斯伟从开启式钦朝世宗克邦友恭永赞祖泽际时昌雍培英育俊展骥绍鸿修齐明礼嘉绪绵隆”。

福建仙庵世系字辈:“振宗崇俊能彩经维汝庭绳武延诗礼贻谋焕日新业勤诚美绩谊笃迪常兴绍启传芳德式昭奕世馨”。

福建新岱林氏字辈:“伯孔名秩日就月将昭兹来府德广福森”。

福建厦门林氏字辈:“振佛添敏华乾恒岱仕启尔世景君升友笃衍荣宗延庆扬祖德祥徵寿福长方显天培厚锦褒弈祺昌”。

福建南安林氏字辈:“君景广重溥唯夫道克士可子孙公卿侯世德丕承远垂芳”。

福清牛宅林氏字辈:“朝有(世一)大开瑞日庆云光万载绍圣希贤迪知敏行端可致继武朝班崇文尚武家永发(讳行)思明志广腾龙起凤焕千群显忠作孝正修笃学信能成尊祖睦族培才育秀业长兴(字行)”。

福建陶江林氏字辈:“君若维能天必昌汝(天降楷书)世克允德宗永以兴(传梅续撰)用守是道长发其祥(豫斋续撰)善继人志绍衣闻言(支山续撰)孝友为本弈叶攸敦(泽夫续撰)明哲作范垂裕后昆(椒辰续撰)增进民权致治大同(林森续撰)仁义礼智合信则常(翰西续撰)修文振武邦家之光(志棠续撰)”。

福建濂江林氏字辈:“元亨利贞天道之祥仁义礼智恒秉斯章立修齐志为邦家光展治平学启大同端传经衍庆积德流芳”。

福建控鹤林氏字辈:“汝以文彦孔继世德惟男永思宗有本廷仕达邦光从信熙朝宪敦崇秉懋良志而承佑启允克祈恒长”。

福建东瀚林氏字辈:“聿迪人伦懋修孝友期同伯叔大展天常克师有道上达圣贤则为公卿宏昭常来”。

福建长乐林氏一支字辈:“养卿良思志友汝仁维公懋德允兹克明宗文守道宣尔世承朝庭永用仕则必英经纶济美陆宇安平广育亿兆所在乐生”。

福建长乐林氏一支字辈:“君远思守尚本孔仕廷兴敬则维宗用良仁昭继述道立丕常允成顺孝景循宪章俊德聿懋传世永芳谦和礼让友好增强清勤廉正祖训弘扬品高业建家国辉煌”。

福建英田林氏一支字辈:“邦世希士君廷元伯建初公太仁孟仲季万宝朝宗奕世银青耀祖金紫名家声”。

福建英田林氏一支字辈:“思永居继先伯叔孟仲季木百巽念位文原明朝邦希士君志元伯建初宇斯起进仁义礼智忠孝传芳银青耀祖金紫名家声”。

广东潮阳林氏字辈:“钦治懋燠培锡汝桓熏圭铭淑相炜腆锐浩桢熹基钿淳材妮至钟汉标炳逵镇潮植辉垠铨清树耀奎西河肇宏业忠烈德范扬乔木绵洲海奕叶荣乡邦”。

广东惠来林氏字辈:“武烈存仁克光加政文章华国永继昌盛”。

广东梅陇林氏字辈:“念聚贵绍世迁宗承继起克家传经守礼科甲连登忠孝永誉”。

广东海陆丰林氏字辈:“广承昭世守奕载会天伦硕裔怀明德宗和庆万春绍业崇仁义恒兴裕国琛”。

广东汕头林氏字辈:“硕世元良宏开人文家修庭献辅助圣君元良宏烈绍美蔚煌英杰联标笃庆绵延朝廷士子恪守其忠芳声永盛道德为宗孝友崇基本雍和焕泰祥德仁昭统绪笃庆衍辉光道义尊先哲声闻益显扬诗书绵厚泽继述有芬芳”。

广东惠来林氏字辈:“吾苍歧硕自启名燕奕世兹成大缵乃弘”。

广东揭东林氏字辈:

本原派:“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国兴文章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贤声应凤歧锡开泰名实光辉裕必昌纯举朝端永雄振芳奕海宇耀茂长”;

调整派:“德盛昭宇宙西河垂典型永远绳祖武光宗显朝廷”。

广东揭西林氏字辈:“乔木盘根大瑞日应茂时绍有开元俊振拔兴世基乞旺春常在群英乐载熙忠国之精干修身学礼诗双桂流芳远九龙毓秀奇祖德宗功盛人文蔚启宜”。

广东揭西南山林氏字辈:“渭甫永惟崇伯宗尚子叔乔世登兰玉盈阶秀贤良应运生养恬安迁素忠孝衍先声端穆贻芳远义扬肇业宏奋庸昭伟烈继武振鸿鸣松茂千秋盖鹏飞万里程”。

广东潮安林氏字辈:“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广东揭阳林氏字辈:“钟应允熙廷英昌光裕仁毓发春天茂秀华万耿成至铮汉标炳逵镇潮植(火军)圻铨清树耀奎(为统一字辈,各支系用至此止)西河肇宏业忠烈德范扬乔木绵洲海奕叶荣乡邦”。

广东惠来林氏字辈:“崇政明衍文敬廷宗仲永孔伯朝邦国家嘉熙登荐官上左丞绵延祐启福寿康宁仁才秉尉科甲发祥忠贞垂裕曾献传芳诗书则远来潮源长孝德有庆统绪克昌”。

广东澄海林氏字辈:“贤圣修齐广学博文慧…”

广东海陆丰林氏字辈:

港阳支派:“世念尔祖耀家荣纲常克守一本生笃庆敦伦循礼让开科发甲千古宏”;

潭涌支派:“清处孔思启世可绍宏元德大成猷永肇开裕鸿业笃佑增江昭穆玉振禅炽而昌”;

淑隐支派:“位生伯仕瑞本后先能承继述奕载寿绵兰芳毓秀锡麒文章友爱惟德赞绍象贤”。

湖北黄冈林氏字辈:“千万兆正祖朝碧伯辅应”。

湖北沔阳林氏字辈:“维德忠以卜其芳敏承先训学行显章儒家传贞祥声显诗书泽堂高日月光敦伦先序守源远定流长”。

湖北恩施林氏字辈:“学国正天大有登万再兴世代传芳远永继忠照承”。

河南睢阳林氏字辈:“守一邦国嘉中春维玉思立家传孝友德泽亿兆兹太和自致福广厚克培基奕世循斯道昌明光裕时”。

河南洛阳林氏字辈:“殿树玉枝茂芳春荣家生华贵世界秀光耀庆永成春辉兆东亚福建本宗家尚书崇文章振兴新中华”。

安徽金寨林氏字辈:“千万兆正世子端伯仕大朝文希添一生启之应景昌维英承志兴作庭”。

安徽潜山林氏字辈:“国朝思荣远声闻泰斗联诒谋宏燕翼忠孝振家传本绍宜同庆祥昭启大全立常崇善法继盛敏名贤”。

台湾淡水林氏字辈:“厚近仰玉万仁志文朝克为维元丕振奕世绍公侯诗书裕后仲定立栋梁才天恩高祖功长宗勋隆国兴仁廷法正殿礼盛家传训子贤孝永富贵东光景象安金宝满堂春京邦瑞兆显广大必登俊禄星百龙昌伟云辉德门”。

台湾雾峰林氏字辈:“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其功大鼎铭昭著元常纪伟庸”。

广西宾阳林氏字辈:

长子日成裔支派:“绍瑞超邦杰开祥建翰英蕃华光丕业秀植裕奇祯”;

三子星成裔支派:“自祖应时起正占有文明敦伦承国爵崇子上朝廷”。

广西灵山林氏字辈:“林家世运长为善业能昌源流思福建远祖念宾阳”。

贵州毕节林氏字辈:“鹏栖生单中怀土发枝作绍茂登科文明开国选全兴正连长祖烈家声远腾辉百代昌积善源生裕敦仁品自崇安平知运泰和协兆年丰望峻惟山类心清与鉴同高材称座辅厚禄爱恩隆”。

辽宁庄河林氏字辈:“文鸿辉成德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山西文登林氏字辈:“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注:山东荣成、威海、烟台、乳山、栖霞、牟平、海阳、辽宁大连等地林玉后裔各分支亦使用该字辈。

跟帖时间 2010-03-06 16:12: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林氏的家谱文献 -- 1.简介:

林氏由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氏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氏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忠孝传家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重视教育许多林氏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氏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尊祖敬宗海外林氏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2.家谱:

全国林氏光远堂族谱,(民国)林氏光远堂众孙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修篡,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贵县维新印务局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有两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林氏宗亲录,(民国)林清墩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民国)林尚贤修订,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民国)林文涛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林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林宗儒修,钱钧等编辑,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敦叙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四卷,(清)林荫深、林卓生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友庆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六卷,(清)林凤歧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友庆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宁波北郭林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林维柽、林克瀚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崇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镇海青墅林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民国)林授经等辑,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桃源林氏家乘十一卷,(清)林汝彰、林生春等续录,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录抄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

浙江鄞县新江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林庆芳、林纯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西林家卤林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项世淮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岙底林氏宗谱一卷,(民国)吴显龢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古虞林氏宗谱五卷,(清)林凤瑞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遗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兰溪西河林氏宗谱二十卷,(民国)范兴宾重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亭乡下蒋村。

浙江兰溪吉祥林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永康古丽坊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衢县东坑仓林氏宗谱三卷,(民国)林珍器、休昌茂等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有两部)。

浙江临海台临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手写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临海郡城林氏宗谱四卷,(清)林翰等纂,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黄岩沈村林氏宗谱,(清)林霨生纂,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黄岩南安林氏支谱,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林丙修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稿本,今仅存卷首下册、卷末。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青田石钟济南郡林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林傑、周炳烈等续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宿松林氏谱牒,(清)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安徽潛山潛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清)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林氏开闽分支总谱,(明)林鸣盛序,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闽林大宗世谱六卷,附材氏入闽世系总图,(明)林炳麟等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闽林宗谱八卷,(清)林光裕、林邦彦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九牧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五卷、第七~八卷。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闽林宗谱十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钳口乡五联村。

福建林氏开族统汇图谱,(民国)林国鸿、林鹏羽编,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福建林氏世系表,林心特辑,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林氏家谱览料,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福州凤池林氏族谱稿四卷,(民国)林欣荣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稿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另有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福州凤池林氏族谱,(民国)林葆恒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有两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清)林增基纂,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稿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边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清)林绎重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稿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清)林光雅、林进光等续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稿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清)王朝仪、林光钦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稿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连江道沃林氏家乘一卷,(清)郭鑑泉重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稿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连江道沃林氏家乘一卷,(民国)林敏蕃续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稿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连江琯江林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稿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连江拱川西河林氏族谱一卷,(民国)陈善忍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稿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厦门西河林氏宗谱,(清)林捷云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另有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厦门林氏大宗祠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同安林希元家谱,(清)林道坦续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建宁漳溪林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第七卷、第九~十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福建莆田林氏族谱,(明)林齐圣撰,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莆田前埭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清)林钟铸著,(民国)林伯棠等补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石印补刊清光绪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林氏九牧大宗族谱,(清)莆田林氏重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山大学图书馆。

福建仙游仙溪林大宗祠族谱,(民国)林弁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仙游印书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莆田仙游县档案馆。

福建泉州清源林氏李宗谱草创卷之三,著者待考,传抄泉州林李氏藏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晉江万华林氏族谱,(清)林志坚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南安林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横溪林氏族谱,(清)林文篆再录,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永舂林氏族谱,(清)林教撰,清咸丰二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韶安林氏族谱,(清)林云腾修,林望贤再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山东棲霞林氏隶象世谱二卷,(清)林祥兴纂修,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篡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思诚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县蚊窝镇杅子村。

山东棲霞棲邑路旺林氏家谱,(民国)林福臣续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县寨里乡路旺村。

河南鲁山闽豫林氏近支家谱十卷,(民国)林维生、林运昌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鲁山县让河乡杨庄。

湖北新洲林氏宗谱十六卷,首四卷,(民国)林毓蕃、林丽园等五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白洋乡洲上村。

湖北新洲林氏宗谱二十七卷,首二卷,(民国)林郎清、林云亭等续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毛集乡月明村。

湖北黄冈林氏宗谱,(民国)林端甫、林淑臣等续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培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册、第三十五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黄冈市档案馆。

湖北麻城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文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崇阳林氏宗谱,(民国)林之善总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崇阳县林义镇。

湖南林氏七修族谱,(民国)林汝玉等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林氏族谱四十一卷,末一卷,(清)林眉中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宁邑西河林氏续修族谱十卷,(清)林光祖、林有存等纂,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一卷,另有一部存第一卷。

湖南宁乡林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福建林氏两湘支谱十五卷,(民国)林熙炳四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绍闽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番禺林奉恩堂族谱,(民国)林懋康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澄海南砂林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林元秀纂辑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二十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揭阳重辑长山林氏世谱,(民国)林右叙重辑,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潮安兴昌印务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中山林氏族谱一卷,(民国)林天椒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

广东中山林氏族谱三卷,(民国)林维祺重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林昭兹堂族谱,(清)林元侯、林建侯重修,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篡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林昭兹堂族谱,(清)林梁重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文海林氏家谱五卷,(清)林天照等编,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嗣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山大学图书馆。

广东博罗林氏族谱六卷,(清)林衍芳等编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广东梅县林氏重修族谱十三卷,(清)林西园撰,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潮州王存文楼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梅县林氏重修族谱十四卷,(清)林西园撰,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潮州工存文楼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平达东石林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济南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广东高要书楼林氏世系,(清)林氏世恩堂修,清朝年间世恩堂手写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东新会林氏家谱,(明)林从迪编,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四川林氏族谱各名目牌示列件录一卷,(民国)林世荣、林建华修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四川成都桂公祠林氏家谱,(清)林克安纂修,清宣统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荣昌安富镇林氏宗祠增修族谱,(民国)林居贞增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石印本六册。吉林大学图书馆。

四川内江林氏宗谱二卷,(民国)林宦成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资中林氏家乘,(清)林德赋、林桂馨续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四川仪陇林氏族谱一卷,(民国)林寿森、林荣斋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四川仪陇林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香港新界大埔坑口下蒲村林氏族谱,著者待考,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香港新界屯门林氏族谱,(清)林宪祥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香港新界屯门林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香港新界林氏族谱,(民国)林道耿增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台湾林氏族谱及世系图,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台湾台北万华林氏族谱,(清)林士坚编,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台湾雾峰林氏族谱,(民国)林献堂、林幼堂编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1971年台北中华书局铅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台湾台中西河林氏族谱,(民国)林献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台湾台中林氏族谱,(民国)林云金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台湾新竹林鹤年先生族系考,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林氏族谱,(明)林一定撰,明崇桢十五年(公元16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笋江霞洲林氏族谱,(清)林尔劝撰,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西河林氏族谱,(清)林光铨重校,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新加坡古友轩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林氏宗谱三卷,(清)陶恩绶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历朝长山林氏名实志,(清)林秉镐辑,林晋颐续,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林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三卷,(清)林毓棻、林成儒续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第八卷、第十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卷、第十九~二十卷、第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

洄溪林氏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筱村东洋林氏宽四房家乘,(民国)林鹗纂修,林鹞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博馆,今仅存第五~九卷。

西河林氏族谱一卷,(清)林中乔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饶平县档案馆。

林氏房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

林氏族谱三十三卷,首四卷,(民国)林祖惠四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临澧县档案馆。

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存有十一册)。

林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李氏为主、另有林氏、汪氏、阮氏、施氏、陈氏、周氏、蔡氏等),(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计算机排版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浏阳林氏族谱,(清)林肇基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林氏睦宗续修祠志,(清)林绍兴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林氏族谱,(清)林德润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邵阳林氏族谱,(清)林淑清等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49年)济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安临水林氏宗谱,(清)林德仁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敬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安林氏宗谱,(清)林大法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敬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安临水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敬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宗谱,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九牧堂铅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兴国林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民国)林国桢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林氏族谱两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右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06 16:08: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林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晋安郡:亦称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置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隋朝初年即被废黜,一说是在宋朝初年被废黜。



2.堂号:

济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晋安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据林氏族谱载,林氏得姓始祖坚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西河堂”名源此。

九龙堂: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在客家人中,林氏的郡望还有西河郡,原因为其中一支林氏客家人的始祖来自西河郡(今郑州附近),其堂联为“九龙世泽十德家声”。

九牧堂: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松卜堂:为江苏省丹阳县林氏支宗的堂号。丹阳林氏肇于宋代。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福建省进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长住于此。林芳的长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从此,福建林氏在丹阳繁衍生息。丹阳林氏“松卜堂”的后人,按行序排列分为松卜、城市、北庄、大华等支。主要分布在大华、埤城、丁家坝、林家桥、北庄、绕庄、孟河、魏村、张庄、黄墟、董庵等地。在县城里,林氏族又分孽成金斗铺、寺前铺、晋地坟、虞巷、安巷等族系。至2000年5月8日,丹阳在籍林氏宗人达21868人。林氏在丹阳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灿、林?等,均编入新修《丹阳县志》。林氏宗谱始修于明成化年间,至1950年共修谱十次。

十德堂:来源于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风的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他们的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氏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敦本堂:又称“林月汀宅”,俗称“大厝底”,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菜园路4号。已毁于1921年地震。属于三级古迹。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属于台闽标准四合院建筑,乃当时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属私人宅院。该堂主体木质构造,为台湾十大古厝之一,亦为台湾雕工最为精美者。该堂为二落式建筑,第一落屋顶为马背式,门厅前具宽广檐廊,并于壁面题字作画。左壁彩绘花鸟草木,字题“竹茂”、“×得石花胜开”;右壁彩绘人物山水,字题“松苞”、“夜雨竹窗问语”。太师壁双面木雕,前为松、鹿(取长寿多禄之意),后以窗棂组成“富贵玉堂春”字样,其四角衔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禄寿齐备。第二落为正堂,屋顶属頂硬山式,据说原为官式燕尾脊,后去燕尾。各门扇工法讲究,精磨细琢,赞叹不已。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护龙形成完整的四合院。如果可能,应该就地重建,不然殊以为遗憾。

崇本堂:俗称“林祖厝”,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內。属于三级古迹,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竹山及鹿谷地区林氏宗亲,为缅怀林氏先贤开山垦荒之德泽,于是募款建祠,祠内供奉开闽始祖“林禄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贤。崇本堂早年失修,首于嘉庆七年修筑成宫廷式建筑,雕梁画栋,宏伟壮丽却不失古色古香。复于1968年二修,最后则于1984年重建,这次除屋顶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筑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朴质之风。但却也免于“九二一”(公元1999年)地震之蹂躏,毫发无损。 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飞尾式屋顶、山门的交阯陶福禄寿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题字;正堂的“文魁”、“选元”及“进士”匾额等。

培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闽堂:资料有待补充。

问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阙堂:资料有待补充。

青龙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泽堂:资料有待补充。

林平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右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亲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古友轩:资料有待补充。

济南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嗣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闽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贵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诚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友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6 16:05: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林氏的迁徙分布 -- 林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左右。

1.简述:

林坚因赐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氏最早的起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内。自林坚受封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之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周、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居九门(今河北藁城),生有九子,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携带族人,迁徙于西河避难。秦灭赵后,这一支林氏又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西汉初,林皋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千产侯,食邑千产。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至晋代南迁发展,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颍,生有二子:懋、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任晋安(今福建泉州晋安)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主,居住在侯官县都西里。林禄的子孙颇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为盛,成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同时,早在汉朝就有林坚的五十一世孙迁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氏最早繁衍于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黄河一带。后与林坚一支林氏,在秦、汉之际经陕西迁入甘肃陇西一带,并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总之,秦、汉之际,林氏家族的子孙主要散居于北方的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以山东的林氏繁衍最为旺盛。至晋室南渡之时,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乱”大举南迁,林氏也随之南迁至江苏的下邳一带,后再南迁至福建。至唐宋之际,林氏族人已遍及中国的南方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后,便广播于全国各地。

2.周朝时期:

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立周,至公元前256年秦昭王赢稷灭周立秦,前后历经了七百九十年。林氏在这个时期传衍了三十多代。因周朝大小诸侯国多次发生动乱,宗室贵族以及黎民百姓四处外窜逃生。林氏族裔也是如此,不囿于最初发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都有他们迁徙的足迹,在动乱中繁衍发展。

据史书记载,西周末年林苌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宫廷中担任官职,随着国都东移,由镐京(今陕西西安)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落户。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封国自立,彼此征战时时发生。林氏族人当时在赵国、鲁国和齐国等诸侯国都有显山露水的不俗表现。林坚的三十五世孙林皋在赵国任国相,德高望重,权倾一时。他定居于赵国境内的九门(今河北藁城),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职,赵国人称之为“九龙”。林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第被赞颂为“个德之门”。因赵国君王器量狭小,对此十分嫉妒,叫人“择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知道面临杀身之祸,赶紧率全家老少逃往白云山避难。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叹,他说:“贤哉林皋父子也!”

林皋和他的九个儿子所传后裔,成为林氏的一个名门望族,堂号称“九龙堂”。据史书记载,林皋的裔孙林宪在秦始皇焚书之时,将林氏家谱秘藏于自家祖墓之内,逃过了火烧之劫。但后来不知何故,《九龙堂西河林氏族谱》却丢失了。到明清两代,有一些林皋派下的裔人进行此谱的“辑佚”。当然辑佚后的族谱史料价值与原作差之甚远。

在齐、鲁之地(今山东淄博、曲阜等地)则有林既、林雍、林楚、林放和林回等名门望族。在卫国(今河北淇县、卫辉一带)迫有大批林氏族人居住,其中以林类最为著名。林类生活在春秋时代。他披着裘衣在田园里拾着遗穗,边走边唱。有一次,孔子到卫国,远远就看到这位“拾穗行歌”的老人。孔子叫他的学生子贡前去与林类攀谈。子贡问林类为什么会如此乐观呢?林类回答:“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再请教是何缘故。林类则以生与死的辩证观向子贡做了精辟的诠释。林类说,生与死是一返一往的关系,有人死了,又有人生了,这世界才能够持续不息地存在。子贡回到孔子身边,把向林类问答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十分感叹,对众学生说,果不出我预料,这位老人是富有学识的智者,你们尽管可以向他请教。

自林坚起至林芳(林坚的三十八世孙)的世系传承依次是:林坚、林载、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凤、林翊、林苌、林材、林考、林回、林贞、林英、林乾、林保、林隽、林宏、林类、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仪、林抚、林鸾、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确注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坚至林相。明确注明居齐国者有林材、林回、林贞、林英、林宏和林类。明确注明居鲁国者有林雍至林皋。林皋又由鲁国移居赵国。其子林宣等人、其孙林微等人也在赵国建寓。

林坚的二十世孙林类据说活了一百多岁(据《列子》一书,孔子适卫“望林类于野”,当时林类已“年百岁”),晚年不是住在齐国,而是住在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的。

林坚的三十一世孙林抚在卫国任司马之职,也居住于卫国。而迁至秦国都城咸阳(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玮、林韶和林稚等人。

林微是林坚的三十七世孙,在秦国任大夫左卿,受封为关内侯。

林芳是林坚的三十八世孙,在秦国任屯军仆射。

林玮是林坚的三十九世孙,在秦国任给事黄门散骑常侍、左将军。

林韶是林坚的四十世孙,在秦国任郁林郡太守、右将军。

林稚是林坚的四十世孙,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任会稽郡太守。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林氏族人逐渐扩散,在各个诸侯国都有林氏裔孙繁衍生息,但仍然北部方为主要栖居地。

3.秦、汉时期:

周朝末年连年发生大规模战争,兵民大量死伤和失散。据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自秦公子印与魏国发生战争那年(公元前331年)起至周朝初亡的七十六年间,秦国屠杀或掳去的六国(魏、韩、楚、赵、燕、齐)民众竟达一百四十万人。公元前306年赢稷在秦国即国君之位,不久即平定了内乱并强化王权专制,继续执行穷兵黩武、扩张势力范围的政策。公元前256年秦国派兵攻东周,东周君王顿首伏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七年后(公元前249年)秦国攻灭东周,周王朝自此全亡。此后秦国连续击破赵、楚、齐、魏、韩、燕的六国“合纵”势力,夺取大片战略要地。秦昭王嬴稷还开辟了黔中(今湖南沅陵)、巫郡(今四川巫山)、南阳(今河南南阳)、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等郡,与六国相比,秦国军政实际控制力量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为后来秦国打败其他所有诸侯国、实现全中国统一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秦昭王逝世后,依次由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了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氏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今山东邹县)。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氏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五十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氏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氏、郯城林氏、平原林氏、下邳林氏、晋安林氏、寿州林氏、光州林氏、三原林氏和陇西林氏等都以林尊为先祖。

林坚的四十二世孙林纂(在汉惠帝时代任职中山郡太守)就已经由齐郡邹县迁居于济南,史书就记他为“济南人”。其长兄林辟疆(受封为平棘侯)也是“济南人”。此外,明确记载为“济南人”的还有林坚的四十三世孙林别、四十五世林述和林常观、四十六世林良、四十七世林元昌、四十八世林车、四十九世林凭。以上是在“济南林氏始祖”林尊之先的济南籍历史名人。至于林尊之后的济南籍历史名人则有林坚的五十一世孙林高(在汉元帝时代任镇远将军、江州刺史)以及五十二世林苗(在汉成帝时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闾(在汉光武帝时代任徐州刺史,生于济南,曾经迁居临邛,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出任徐州刺史)。也有史书称林坚的五十五世孙林邈(在汉安帝时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济南人”。

燕冀地区在秦、汉两代也是林氏裔孙主要的居住地。林坚的四十一世孙林挚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被任命为燕相,封为平棘侯,食邑千户。当时燕都在蓟(今北京)。林坚的五十三世孙林鉴在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职燕太守,封为永安伯。当时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林坚的四十二世孙林纂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任职中山郡太守,居住于中山郡卢奴(今河北定州)。林坚的六十世孙林丞在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职散骑常侍,尔后调任冀州刺吏,居于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高邑)。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林类、林抚等林氏族人徙居于卫国(今河南濮阳)。他们的后代在秦朝继续留住在此地。居于雒阳(今河南洛阳)的有林熹、林谟、林恂、林就、林横等林氏裔孙。林熹是林坚的六十一世孙,在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任职少府卿。林坚的六十二世孙林谟在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职玄菟太守,此后又迁职并州刺史。林恂是林坚的六十三世孙,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任职镇南将军,又先后任太中大夫和镇远大将军,受封为万年侯。林坚的六十四世孙林就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职谏议大夫。林横是林坚的六十五世孙,在汉安帝永宁二年(公元121年)任职谏议大夫。东汉末年,林坚的七十二世孙林胡任职陈留郡太守,徙居陈留(今河南开封)。

东汉时代,西河郡址在今山西省离石地区。林坚的六十八世孙林肇在汉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任西河郡太守,乃率族进驻西河。

秦、汉两代寓居长安地区(今陕西西安)的林氏族人有林治、林亮、林别、林良、林公、林宁、林金、林重、林秉等家族。林治是林坚的四十世孙,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在秦国任治粟内史,掌管谷货的管理事务,为秦国九卿之一,权势显赫。林亮是林治之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任职侍中、安东将军,与其兄林治一武一文,成为长安林氏望族。林坚的四十三世孙林别在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任职御史大夫。林良是林坚四十六世孙,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任职少府中郎将。林坚的四十七世孙林公(字元昌)在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任职御史中丞。林宁是林坚五十四世孙,在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任职征南将军。林坚的五十五世孙林金在王莽摄政的天凤二年(公元15年)任职建武将军。林重是林坚五十六世孙,在天凤三年(公元16年)任职河南、京兆两郡太守,也常住长安。林坚的五十七世孙林秉在王莽摄政的地皇二年(公元21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转任司徒、天下军戎大司马等职。以上林氏家族在文与武两条战线上均有出色表现,秦、汉两代在长安地区可谓声名彰著,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据历史记载,西汉时代四川地区已有林氏族人居住。林坚的五十一世孙林高在汉元帝刘奭当政时,受命为镇远将军,又迁任江州刺史。江州即今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地区。林高之子林阊,隐居于成都。他是汉朝一位精通经史文学的学者,在蜀郡成都培养一批生徒,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人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扬雄作有《甘泉》四赋,极受汉成帝刘骜赏识,此外还著《太玄经》《法言》《广骚》《方言》等,在哲学、方言学和诗赋方面造诣殊深,人们认为与其师林闾的教导有关。

在汉朝已有林氏裔孙迁徙至江浙一带。林坚的四十四世孙林吉在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任职广陵太守,受封为高亭侯,食邑三百户。广陵郡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当时林吉率族在此居住。林车是林坚的四十八世孙,曾任广陵郡太守,在西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晋升为镇国将军。他年老辞去官职,归隐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专心致志注释《尚书》。在东汉时代又有林道、林永、林肇、林封、林农、林衮等人寓居于广陵(今江苏扬州)。林道是林坚的六十六世孙,在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升任泰州刺史。林道乃该林氏支脉世居广陵之先祖,其子孙遂为广陵人。如林道之子林永,林道之孙林肇等。林封是林坚六十九世孙,林肇之子,在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任职谏议大夫,后遭受时任并州牧的董卓以谗言陷害,罢了秦州刺史之职回归广陵。林坚的七十世孙林农也是广陵人,自幼聪明而勤奋,在汉灵帝刘宏执政时任经史博士,在汉献帝刘协执政时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等职。当时任监察御史的林衮也是广陵人。

秦、汉两代在陈胜一吴广农民大起义、项羽一刘邦楚汉相争、绿林军大起义、赤眉军大起义、黄巾军大起义、巴郡农民大起义等大规模战争中人口多次迁徙流动,加之多次发生饥馑灾荒,四处逃难者难以计数。随着人口流动的狂潮迭起,林氏诸宗支也多次发生举族迁徙之事。离中原地区较远的山东地区相对集中地居住着较多的林氏子孙。史载有一大批齐鲁西河林氏后裔居住在临淄郡、济北郡和薛郡,这些郡域即今山东省曲阜、淄博、临清、茌平、泰安一带。齐郡邹县(今山东邹城)有林宪、林挚等名门望族寓居。林宪是林坚的三十七世孙,在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任职司隶校尉。当初秦始皇焚书时,他秘藏林氏宗谱于祖墓,使先世林氏传承次序在很长一段时期不致失传。林挚是林坚四十一世孙,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拜为燕相,封赐平棘侯,食邑千户,承传四代,十分显耀。在济水之东则居住着林封、林农、林祗、林胡和林谭等林氏世家。林封与林农父子在汉灵帝时代曾经遭遇董卓的陷害。董卓对汉灵帝说:“林氏豪强势力过大对汉室大有不利。”灵帝听信谗言,林氏宗族受害者甚多,林封、林农父子遂去官归隐于济水之东(今山东淄博)。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曹操占据了兖州,刘备占据了豫州,孙策及其弟孙权占据了扬州所属的江东,吕布占据了徐州,袁绍占据了冀州,刘焉占据了益州,刘表占据了荆州…经过长期而剧烈的混战,逐渐形成了曹魏、刘蜀和孙吴三大军事集团鼎足而立的局面,并分别建立起魏、蜀、吴三国分治政权。又经过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征战,以上三国先后都破灭了,却由司马炎揽得了大权。他于公元265年建立了晋王朝,改元为泰始元年,是为晋武帝。

西晋王朝共历五十多年,多次发生内乱,后期甚至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北部及西部(指今内蒙古、蒙古、青海、西藏及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氐、羌、匈奴、鲜卑、羯等族群)乘机向中原心腹进逼。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建立的前赵政权攻入晋都洛阳。晋怀帝被虏,包括太子、朝官和兵民在内共计三万余人被杀。不久,晋怀帝、晋愍帝二帝相继被杀死。晋在淮河北部的土地,几乎全处于北方各少数民族控制之下。晋室不得已而南迁,重新立国于江南,史称“东晋”。司马懿之曾孙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邺(今江苏南京)称帝,成为晋室中兴之主,是为晋元帝。

江南乃富庶丰饶之地,颇具吸引力。原居住于北方的许多林氏裔孙也纷纷向中国南方转移,主要扩散地点在今江苏、浙江、江西和福建。如《晋书》记载:“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唐人林谓在《闽中记》写道:“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郭四姓先人闽。”

移居江苏及福建的林氏支脉素以林礼祖孙(林礼,子林颍,孙林懋及林禄)最为彰显。林礼是林坚的八十世孙,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任职中郎主簿,后升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博陵郡迁入徐州,遂成为徐州林氏望族之始祖。林颍是林礼之子,在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由徐州别驾升任黄门侍郎,随司马睿渡江南巡,先寓居徐州,后定居下邳。林颍的长子林懋是林坚的八十二世孙,在晋愍帝执政时期曾任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卫将军等职,后出任下邳郡(今江苏睢宁及邳州)太守。林懋太守任满之后,鉴于时局动荡,便慎选下邳郡的梓桐乡定居下来。现今所见的林氏家谱,一般称林懋为“下邳林”的始祖。林懋有六个儿子,都当了大官,地位显贵,时人称之“六龙”。

林禄是林颍的次子,在西晋王朝中历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给事中、黄门侍郎等职,曾随司马睿南渡。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之后,他颇受晋元帝司马睿重用,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和晋安太守等职。林禄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举家人闽,定居于晋安(今福建福州),成为“晋安林”的开基始祖。林禄的子孙除寓居晋安郡侯官县之外,后因人丁繁衍兴旺,广泛分布于闽省各地,据称闽林裔孙今已发展到一千万人以上。

林氏族裔人口迁徙继东晋之后在南北朝时期又有发展。自晋室南渡以来政局不稳,社会依然动荡不安。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东晋八州都督桓玄谋反,企图颠覆东晋政权,自立为帝。东晋将领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立下了战功。刘裕不断蓄积兵力,于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感到羽翼丰满,便取代晋朝政权,建立了宋朝,史称南朝宋武皇帝,开启了南朝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国都均在建邺(今江苏南京),偏安于南方半壁河山。而在北方则先后出现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史家统称之为北朝,自北魏世祖太武皇帝统一北方之年算起至北周静帝大定元年(公元439~581年)为止,共计一百四十二年。上述南朝与北朝在中华大地对峙达百余年,兵戎相见,征战不已,民无宁日,林氏族人和其他姓氏人群的迁徙也不断发生。

自三国时期经两晋至南北朝时期,林氏宗族中名门望族的分布大致如下:在三国曹魏明帝时,林川家族居于徐州下邳(今江苏睢宁古邳镇),林泰家族和林池家族居于济水之东(今山东淄博),林豫家族居于河东郡(今山西夏县)。他们是当地的林氏望族。林川是林坚的七十二世孙,在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任职徐州刺史。林泰和林池都是林坚的七十三世孙。林泰在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任职广威将军兼中书令。林池在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任职秦州刺史。林豫是林坚七十三世孙,在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任职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太守兼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太守。

明帝逝世后齐王曹芳继位。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任命林奢为司隶校尉,尔后升职金城太守,居住在金城(今甘肃永清),成为当地林氏名门望族。林奢是林坚的七十四世孙,他的儿子林冠在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任职秦州刺史,后升尚书令,同样显贵于金城。林坚的七十四世孙林道固在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任谏议大夫,兼任吏部尚书,居于洛阳,世代相承为洛阳林氏望族。

在三国时代,广陵林氏的世族一部分子孙留居于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也有流徙于魏国各地,即今陕西、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份。原汉朝“长安林氏望族”在三国时期寓居雍州(今陕西西安)为多,而“西河林氏望族”则以寓居鲁郡、青州、兖州、齐郡等地为多,这些居住点分布在今山东省曲阜、淄博、临清、茌平、泰安和郯城。

至于两晋和南北朝时代,由于战乱和灾荒所逼,中原林氏士族有不少人渡过长江天堑,到南方避难逃生,落地生根之后重新发展成名门望族了。例如林礼、林颍等人迁入徐州,成为“徐州林”的开拓者,林懋成为“下邳林”的始祖,林禄人闽,成为“晋安林”开山鼻祖。原“晋安林”后裔林靖之是林坚的八十六世孙,在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擢升雄战将军,后改调为建阳郡(今福建建殴)太守,卸任后遂定居建阳,成为建阳林氏开基祖。林坚的八十七世孙林宝也是“晋安林”的后裔,在南朝刘宋时代任建州刺史,乃定居于建州(今福建建瓯),成为当地林氏望族。继续留居在早期祖居地(今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地)的有林道明、林胜、林遂之、林遁民、林逢勋、林显、林忠勋、林玉、林惠勋、林奇勋、林殊勋和林业等家族。

林道明是林坚的六十三世孙,在北魏时代任清河(今山东临清)太守。林道明之子林胜,任北齐散骑侍郎,也居山东临清。林遂之是林坚的八十七世孙,在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任职南海县令,世居山东郯城。林遁民是林遂之的第八子,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任职给事中,后裔在郯城繁衍成望族。林逢勋与林显世居河北,承继博陵林氏大宗的地位。林逢勋是林坚的七十七世孙,在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任职博陵郡太守,他的长子林显在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90年)身兼博陵、安定、山阳三郡太守。他俩在博陵是晋初林氏声名荣耀的名门巨族。世居河南的林氏大户人家有林玉、林忠勋、林惠勋、林奇勋、林殊勋和林业。林玉是林坚的七十六世孙,在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任职侍中,兼任司隶校尉。林忠勋、林惠勋、林奇勋和林殊勋都是林玉的儿子。林忠勋在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任职南阳(今河南南阳)太守。林惠勋在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任太尉兼太傅。林奇勋在晋武帝咸宁四年任职河南尹。林殊勋在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任职“太子洗马”,掌经籍,为太子侍从。林业是林坚七十九世孙,在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任司马之职。他们在河南的南阳、洛阳一带都是林氏的名门望族。

此外,在湖南和江苏地区也有林氏的显贵门第。林景是林坚的八十三世孙,在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任通直郎。他跟随征南将军朱宝在乎南作战中立下战功,升任镇南将军、散骑常侍,并受封为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南平侯,后裔在桂阳寓居发展。例如:林景的长子林绥也受封为桂阳郡南平开国侯。林绥在晋成帝咸康八年(公元342年)任职车骑府参军,后在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升任远略将军,两年后因立有战功擢升为散骑常侍,赐予侯爵。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则有林遁民家族世居于斯。林遁民是林坚的八十八世孙,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任郡功曹转给事中,其子林玉珍则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补功曹之职。在冀州(今江苏连云港)有林廷坚家族,是当地林氏名门望族。林廷坚是林坚的九十世孙,在南朝梁时(公元502~557年之间)任南冀州刺史,成为当地的权要,名闻遐迩。

5.隋、唐、五代时期:

南北朝之末政治更趋腐败、社会频发动乱,中国再度出现“三分天下”的格局。以江东为中心地带形成了南朝萧氏与陈氏军事集团势力范围。以关西为中心地带形成了北周政权统治区。以河北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土地受北齐政权所控制。上述各个统治集团内部都很奢靡腐败,所以都面临着即将迅速崩溃的命运。

此时许多农民倾家荡产,生活十分困苦,迫不得已纷纷揭竿起义。从梁武帝天监四年到大同十年(公元505~544年)计四十年间,仅长江流域与五岭地区就有十二次农民起义。在这些武装军事力量角逐的地区,黎民百姓不得安居,遂“捐弃旧乡,奔亡他县,携家出走,流落四方”。林氏宗族也与其他宗族一样出现了人口大批的迁徙流动。

不久,北周显贵杨忠之子杨坚继承先辈“隋国公”爵位,而且将其女嫁给周宣帝宇文赘为皇后,造成杨坚在北周朝廷的特殊地位。尔后杨坚又乘周宣帝驾崩由八岁幼子继位之机,人宫辅政并总揽了朝廷大权。北周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杨坚代周自立,建立了大隋王朝,改历开皇。接着他致力于剿灭其他小王国的事业,终于在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统一了全国,从而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政权四分五裂的局面。隋帝国建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其版图之大相当可观,然而仅维持了三十七年的统治。由于隋朝内外政策均存在许多重大失误,加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数次爆发农民暴动,极大地动摇了隋帝国的统治根基。

隋朝末年,林坚的九十一世孙林英由福建长乐迁至洪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寓居,生子林士弘。

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与河北一带的王薄等人领导了多次农民起义。此后,大大小小的农民暴动连年不断。鄱阳人操师乞与林士弘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豫章(今江西南昌)。后操师乞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大将军林士弘继续率部与隋军作战,在作战过程中扩充队伍至十多万人,于次年徙据虔州(今江西赣州)。林士弘自立楚国,自称皇帝。后在唐军袭击下,林士弘战败而被迫降唐,不久病故。林士弘的子孙有的避难逃到福建,有的则藏匿于浙江武林山,以求免除祸害。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在王仙芝战死之后被农民起义军推为大王,号称冲天大将军,转战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各地。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00年)农历12月攻占了唐朝首府长安,黄巢即了帝位。林坚的一百零二世孙林八及为躲避朱温对原唐朝廷大臣大肆杀戮,由彭城港雅村(今福建惠安东岭镇)渡海,航船飘泊北上,在新罗国(朝鲜半岛东南部古国)江华湾登陆,选择僻静之地平泽居住下来。今林八及的后裔分布于韩国汉城、镇川、釜山等广阔地区,称“海东林氏派系”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死于泰山狼虎谷。此后又有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朱碹、朱瑾等人继起在各地攻掠,所到之处焚烧杀戮,中国全境陷入纷乱之中。至唐昭宗天祐末年(公元907年)朱温把唐朝统治格局完全掀翻,接着“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相继出现,政局的混乱与纷争持续了五十多年。

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林坚的一百零一世孙林裕考中了进士。三年后,他被任命为广东琼州县同知,后来又升任琼郡同知,授予“迪功郎”荣誉称号,定居于琼城西关。林裕成为“晋安林氏世系”入琼始祖,其后裔分布于海南十八个县市。

周世宗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发生了著名的“陈桥驿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回京后即了皇帝之位。此后,宋太祖陆续削平并立的各割据小国,北宋王朝便牢固地控制了全国的统治权,再次出现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

由上述简介显而易见,自“南北朝”之末到“五代十国”之末历时四百多年中,虽然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几段太平日子,但是总体而言社会动乱还是频频出现的,每次较大动乱必然伴随着林氏宗族人口的大迁徙。鉴于隋末社会动荡不安,原居于晋安郡(今福建福州)的林智达、林智通、林智遍、林智逞、林智迥等五兄弟毅然于唐初(公元620年左右)相率迁徙到长乐县(今福建长乐)。他们的后裔林凝择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鸿山村而居,故长乐林氏宗谱称林凝是鸿山林氏的开基祖。林凝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担任大唐左卫将军,他的子孙繁衍众多,而且出了不少能人贤士,使林氏在长乐成为名门望族,为世人所看重。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广之间(今福建闽南地区与广东潮汕地区)发生原住民暴动。朝廷命令玉钤卫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统率府兵五千六百人开进绥安(今福建漳浦)驻守。陈政将军在闽南地区征战九年,终因操劳过度,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逝世。陈政之子陈元光,当时21岁,为驻军所拥戴,继承陈政的统率地位带兵征战,终于平定闽广之间“诸蛮”暴动。陈元光向朝廷建议,在潮州与泉州之间增设漳州,便于管辖。大唐政府批准了陈元光的奏表,于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受封为军谘祭酒。陈政以第九女嫁林孔著为妻。在陈政病故后,林孔著大力辅佐妻弟陈元光左郎将,使他在管治漳州的军政事务方面得以顺利推展。林孔著因建树殊功受封为经略都护、嘉议大夫,逝世后又追封为谋国将军。他的后裔遂定居于浦南(今福建漳州)、东园(今福建福州)、兴化(今福建莆田),还有一部分迁徙到浙江、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各地。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北方发生“安史之乱”。安禄山(身兼河东、平卢、范阳三镇节度使)与史思明(时任平卢兵马使)等人带兵叛唐,自范阳攻人洛阳。次年安禄山称帝,自立燕国,改元为“圣武”。安禄山继之遣军人潼关,攻下长安。所过之处烧杀淫掠,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史思明还带兵攻占了黄河北部十三郡地。上述地区的林氏裔孙遭遇浩劫,遂四处逃散,主要分赴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例如,原大唐谏议大夫林韬就在天宝年间避乱迁至福建晋江县三十三都乌石山下开基。他的孙子林攢因“孝感动天,甘露三降”,唐德宗皇帝下诏书给予褒奖,钦赐置建双阙,旌表门闾,并蠲免其家徭役。许多“姓氏之学”的书籍称林韬与林攢这一宗脉为“阙下林家”,名闻遐迩。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原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逝世后,黄巢继位为王,号冲天大将军,立年号为王霸。不久,黄巢率领大军渡江南下,经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而转战各地。复于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农历7月渡江北上,不久即攻克洛阳、长安等城邑,推翻唐朝政府,自立“大齐”国,改年号为“金统”,黄巢登位称帝。但由于黄巢在政策与策略上都有重大失误,加上大将朱温等人叛变,这次农民大起义终归失败,数十万农民起义大军迅即溃散。黄巢也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在敌军追至的紧急情况之下自杀身亡。在这次前后达十年的农民大起义过程中,林氏裔孙纷纷逃避,向四邻迁徙。就中不少人选择南移路线,即向赣、闽、粤等南方地区疏散。在这股风潮中,有一部分林氏子孙跟随王潮、王审知入闽(二王在福建自立“闽国”),定居今福建各地,历事既久即成为“闽籍林氏”。

林坚的一百世孙林惕在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由福建莆田“九牧林氏”的祖居地迁入永泰县伏口村。后来子孙繁衍发展,全县近百个村落都有林氏子孙居住。现林氏人口数量占全县人口总数六分之一左右,成为永泰最主要的姓氏之一。

王潮和王审知昆仲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他们由光州南下入闽时带了一批林氏同乡,其中知名人士有:林廷甲、林穆、林硕德、林阳泰、林元祯、林陶、林靖等人。林廷甲任职骠骑兵马司,随王审知人闽,他及其后裔居住在晋江县凤山、后安一带,自成林氏的一支派系,称“福全后安林氏”。林穆官至左朝奉大夫,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随王审知人闽,卜居于闽县归义里枕峰(今福建闽侯)。他的后裔世居闽侯县尚干镇,称“陶江林氏”。林硕德也是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后梁时王审知受封为“闽王”,林硕德也受封为“威武军都统使”和“开闽都统使”,并赐给食邑古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忠烈侯林阳泰、中顺大夫林元祯随王潮人闽后都是卜居福州,他们的后裔也都是定居长乐县的。林阳泰的子孙择长乐县松下镇首祉村等地建居,林元祯的子孙定居于长乐县金峰镇上安村等丰饶之地。林陶由河南固始县人闽,选闽清县潭口乡寓居。林靖原是留后监军,受封为忠烈侯,随王审知人闽后则成为长乐县南乡小祉村的林氏开基祖。

林坚的一百零一世孙林裕是大唐端州刺史林苇的曾孙,在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考中进士,尔后历任琼州县同知、塬郡同知。晚年时深感时局多艰,为求安定,遂嘱妻儿在琼城西关定居。林裕成为晋安林氏世系人琼的开基祖,后裔繁茂,分布于海南岛十八个县市。

在五代十国时期,社会依然动荡不安,不少林氏裔孙选择僻静之地生息棲居。林无隐是位能文善诗的才子,五代时官至吴越丞相,后看破红尘,择浙江慈溪大隐村建居,在这里著书写作,身后有文集数十卷,后裔在慈溪繁衍发展,也有的远走高飞侨居国外。林无隐也就成为大隐林氏宗脉始祖。
6.宋、元时期: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最高首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导演了“黄袍加身”的活剧。他假借民意当上了皇帝。他轻易地推翻了后周政权的统治之后,迅即建立了北宋政权。又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基本上削平了零零散散的地方分裂势力,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延续两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范汝为在吉阳(今福建建瓯)发动农民暴动。起义军十余万人。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江西虔州和吉州的农民也联合组织暴动,声势浩大,影响所及达江西、福建和广东交接地区,时间达一年多。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带、郴州、宜章等地也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在这段时期,北方女真族贵族武装又渡过长江,侵入江南,蹂躏了南方大片土地。南宋官兵对入侵的金兵望风溃逃,而对黎民百姓却极尽劫掠压榨之能事。诚如史籍记载:“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官兵盗贼劫掠一同,城市乡村搜索殆遍。”在上述动乱过程中,林氏族人纷纷四处逃难,其中以迁徙到今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为多。

林从周在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考中了进士,曾任开封府推官、浙东提点刑狱等职。他办事不避权贵,秉公决断,不循私情,为此得罪了一些营私舞弊的贪官污吏。林从周深感北宋吏治昏庸腐败,遂弃官退避至广东潮州,后裔子孙就在潮汕一带繁衍发展。林通在宋仁宗执政时(公元1023~1063年)担任御史,但他深感时局动乱,故辞去官职到广西富川隐居。后人把林通隐居过的豹山称为“豹隐”,这里成为一处名胜古迹。林福贤在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随枢密副使狄青将军到广西平乱,立有战功,擢升为。广西邕州知府。解职后,林福贤就选择广西武缘县(今广西武鸣)僻静处定居。如今武鸣林氏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姓。

福建莆田北螺村渔民林玉和妻子,率二子五孙驾船沿海由南向北航行,历尽艰难险阻,到了山东荣成的“成山角”(胶东半鸟的东端,与日本、韩国仅一水之隔,据说这里是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求仙药出发地)。林玉等人就在这里定居,他们把开基地称为“林屯”,后来子孙兴旺,此地成为林氏聚居的新村落。林玉初到之时重操旧业,在渤海捕鱼,然后上岸贩卖鱼虾。大约七十年后,林玉的后裔又迁入山东文登县东关开垦荒地,以务农维生。

福建龙岩市武平县中堡镇是客家人的重要的早期聚居地,民国前迁居武平的八十九姓中,最早落籍中堡的有六姓,而其中五姓都是宋元时迁入的,占武平该时期迁入姓氏的八分之一,六姓中有三姓从长汀迁来,一姓由新罗迁来,另两姓迁自江西。北宋徽宗年间林九郎由长汀县濯田镇迁入,就在武平县中堡镇开基,历时已九百余年。武平县大部分林氏居民为林九郎和他的兄弟林七郎、林八郎的后裔。他们中的一部分后来又繁衍迁徙到武平县其他乡镇和上杭县、永定县乃至广东、广西、四川等地,成为客家先民的重要聚居地和中转站。现在武平县的林氏人口约三万余人。

至南宋时期,时局更为动乱,致使更多的林氏裔孙纷纷向南方迁徙。林稼翁在南宋时官居广东盐运使司事,在宋末战乱中弃官率族人迁徙到福建闽侯永庆里尚干乡,成为这里林氏的开基祖。林茂桂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曾任开封府尹,时逢金兵入侵,南宋朝廷为奸臣所把持,他看到朝政日非,遂弃官率族人到广东揭阳渔湖都定居。林瑛,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中了进士后官居国子祭酒。南宋赵员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兵向宋朝廷进逼,林瑛遂弃官徙居于广东潮州莲塘村,后裔子孙繁衍众多,分布于今潮、汕一带,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

在南宋理宗宝祐年间(公元1253~1258年)林评事考中了进士,嗣后历任奉直大夫、大理寺评事等职。时值元兵南下,宋室岌岌可危,林评事率宗室眷属奔赴广东大埔县隐居。林瀚海也是南宋进士,被朝廷招婿为驸马。他本来居住在福建莆田涵头,因深感兵荒马乱,忧虑世态炎凉,有意寻求一个僻静去处度日,故扶老携幼迁入广东揭阳县金坑乡,后裔繁衍众多。

宋朝末期,浙江临安人(今浙江杭州)林鳌曾任南剑州令。当时元兵大举入侵,南宋朝廷陷于危险境地,林鳌主张坚决抗御元兵,想不到因此而得罪朝中投降派当权者。林鳌只得弃官避祸,离开祖居地找一僻静之处藏匿求生。他举家迁至福建长乐县的壶井洽屿,遂在此地开基繁衍。

宋末,林萃夫随南宋末代皇帝赵呙逃跑至崖山。在元军的紧迫之下,林萃夫投海殉忠。他的儿子林子震等三兄弟避难迁至广东雷州半岛,后裔繁衍至今有万余人,可谓兴旺。林玉原籍福建莆田北螺村,在南宋时代他为了逃避战乱,带领两个儿子和五个孙子及其家眷,驾船沿海岸线向北方航行。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山东荣成县成山角林屯,全家以捕鱼维持生计,然后择山东文登县东关定居,子孙繁衍众多,分居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等地。

宋未,有“林半街”之称的河田在惨遭血洗之后,林七郎后裔多数已经流落他乡。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在蒙古斡难河头举行了一次忽里勒台大会。与会者推举帖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从此正式建立了由军事将领把持的蒙古政权。掌握军、政大权的蒙古贵族大肆扩张他们元军的势力范围,先后兼并了金、西辽、西夏等政权,转而把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南宋朝廷在投降派贾似道等人的把持下,对于元军进攻显得束手无策。在南宋恭宗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包围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不战而胜,轻而易举地拿下此城,并擒获了南宋恭帝赵显。三年后,幼帝赵日丙在元军的追赶下蹈海而死,从此南宋政权彻底失败,元朝统一中国。

此外,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福建莆田梁山人林凤章任职广东平州教谕,故迁入广东,子孙遂分布于广东惠州和雷州等地,也有些后裔迁往江西袁州和广西钦州等地。宋朝福建福清人林文德也因被授予宁化县知事的官职,所以迁入福建宁化县城西关石壁村居住,今子孙分布在宁化县各乡镇,还有的迁居于邻近各县,如迁往长汀、永定、龙岩、上杭和漳平县。

元朝的建立并没有减少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相反地,这一斗争越演越烈,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全国各地人民在元朝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也多次举行大规模的起义。例如早在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就爆发了舍利威领导的云南东部各族人民联合的大起义,参加的人众达十万余人。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林雄在浙江温州发动了农民大起义,起义军也达四万多人。同年,钟明亮在闽、赣、粤率众暴动,规模也相当大,影响也比较久远。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玉珍在南京领导了红巾军暴动,对元朝廷的打击也十分沉重。此外还有河北滦城韩山童领导的“北方白莲会”和江西袁州彭莹玉领导的“南方白莲会”斗争等。

元朝惠宗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考中状元的林济孙,在京城任官十余年,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讲等职。他深感时局动乱,不忍违心行事,遂辞官引退,在福建莆田仙游县宝幢山下建舍授徒讲学。林坚的重二十一世孙林千一也是生活在元朝,他在江西当了好几年的官,对官场乱象痛心疾首,弃官后由原籍福建永定县西坡村迁入湖北麻城居住。他的后裔子孙许多人徙居于湖北黄冈县九龙山(今林家山)、河南光山和安徽金寨县等地,今衍传人口有三万多人。林闾原是济南林氏宗族的后裔,在元朝末年由海上入闽(今福建),寓居于泉州。林闾经常航运货物到南洋各国进行贸易活动。

元朝末年,福建长汀县河田乡居住着许多林氏族人,他们尊奉林七郎为开基祖。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林七郎众多裔孙激于义愤,打死了长汀知县郑从吉,惹下了大祸。元朝廷官兵到长汀县河田乡镇压,逼使林氏民众连夜逃离祖居地,奔往邻近各县如上杭、永定、连城、宁化、清流和归化等。

7.明、清时期:

元末,朝廷统治力量十分衰微,天下大乱,起义军蜂拥而起,且互相攻杀。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出身贫苦、从小出家当和尚的朱元璋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老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在一系列作战中骁勇善谋,多次赢得重大胜利,因此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军事势力,提高自己在起义军中的地位。在“羽毛丰满”之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自称吴王。四年后他就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建国,国号大明,改元为洪武。他进而攻克元朝大都,至此元朝宣告灭亡。不久,朱元璋又削平四川、云南和辽东等地的军事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明朝,林氏族裔的迁徙更为频繁。林廷显世居福建莆田,因到广东南海县觉得这里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在当地娶妻生子,此后子孙兴旺发达。他的孙子林天毓娶雷州张氏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幺子林球就迁到母亲的娘家雷州溪头村落户,成为雷州林氏的开基祖,子孙繁衍众多,扩展到厚福村、白村等地,后裔多至数万人。林法珊祖居地在福建武平县中堡村,他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迁入江西瑞金沙洲坝,现今沙洲填镇林氏裔孙有千余人,还有许多人迁往江西省各地谋生。明朝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林远观由福建海澄县六都四图河村迁入同安县溪浦下林家村,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尔后子孙繁衍众多,散居同安县各地。

明朝的政权并不稳固。因土地私有制畸形发展,农村失业人口急剧增加,随时酝酿着爆发大规模暴动的可能性。自明永乐(公元1403年)之后竟没有一个时期不发生暴动。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发生。李白成、张献忠、马守应、贺锦等人都分别领导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林凤在海上举行的起义也是明朝农民起义一个相当典型的事件。林凤是广东潮州人,为反抗明朝重重压迫,他在广东屯聚了水军和陆军各数千人,拥有船只近百艘。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他率领自己的武装船队,在台湾海峡与明达福建总兵胡守仁的水师作战。在这次激战中,林凤吃了败仗,遂率领船队和数千士兵到菲律宾。

明朝由于社会多次出现动荡,许多林氏裔孙迁徙到僻静之处定居。例如,林士敏原籍福建莆田县,他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90年左右)官至刑部郎中,后贬职为江苏常州宜兴县教谕。林士敏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仕途多艰,遂避居于宜兴专心治学,有《芹边集》和《匡庐小稿》等传世。

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朝廷举行选拔画师的考试。林郊因画技高超,遂毅然赴京应试,竟考中第一名。朝廷授予锦衣卫镇抚之职。他对官场乌烟瘴气深感失望,十年后辞去官职,到广东南海过澹泊清静的日子。林怀远原籍山东青州府鹞鸭圹村,在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得贡生后擢升广西宾州知州。林怀远为官廉正,深孚民意,为黎民百姓所拥戴。他看到当时北方时局混乱,遂选择广西宾州居住下来,在这里传宗接代,子孙众多,成为当地一个名门望族。

明朝,林秀一之父林茂为朝廷立了战功,封为绥远将军,赐田一千亩,为屯田垦荒而定居在湖北沔阳的杨庄院林家脑。林秀一因子承父业,继续在此屯田。有一年奉明朝廷之命运粮往南京,不料阴雨连绵,粮食被雨淋湿发生霉变。按明朝律法,有杀头之祸。林秀一惧罪只得逃避,迁至湖北汉川县南湖陡步头的白果树村,换姓改名躲过劫难,直至他的七世孙(名叫大本)才开始恢复林氏。

明崇祯年间灾荒频频发生,农民起义的烽火也愈烧愈烈。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率领的起义军终于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不得不自缢于煤山(亦称万岁山)。整个明廷的统治势力自此完全瓦解。大明统治者在作垂死挣扎时曾经引满洲清兵人关,这使当时的社会冲突迅速转化为以种族矛盾为主的斗争中去。中国骤然出现一大批“反清复明”的武装军事集团,例如潘茂、王俊、张名振、钱应魁、张煌言、李定国、刘文秀、马进忠、李来亨和郑成功等人曾经是“反清复明”的武装力量首领。

张天如等人组织的“复社”规模尤其浩大,它的成员遍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山东、山西等地,计有二千余人。在台湾,沈光文组织的“福台新咏社”也有不少人参加,影响力也很大。更有以宗教迷信为结集同志的手段者,他们组织起各种“会党”来对抗满清政府,例如三合会和白莲教等。林爽文在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7年)在台湾就以天地会(又称三合会)来组织暴动,但后来被清军镇压。此次暴动虽然失败,但是会党的力量却潜存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和广西的民众之中,甚至扩展到暹逻、印度、南洋、檀香山和美洲的华人群体中。后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都曾经充分地利用这些反清的会党势力。清朝社会的多次动荡迫使林氏裔孙四处逃奔,再次形成人口的大迁徙。

此外,明初有林九郎的后裔,原居于福建龙岩县,因游学到了安溪县湖头乡,遂定居于此,子孙繁衍甚众,成为安溪儒林的林氏支脉,是当地的一大旺族。明朝中期林宗亮,原居于福建莆田县,因任职龙岩教谕,择龙岩县白土乡圣坑口村定居,在前妻陈氏逝世后继娶龙岩李氏女为妻,在教谕任满时,李氏眷恋白土乡,岳父与岳母也一再挽留,最后决定定居于当地,不再迂回祖居地莆田了。林宗亮的七世孙林国柱于清世祖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迁入江西的萍乡,成为萍乡林氏开基祖。现萍乡林氏后裔人口众多,已近四千人。

林氏支脉传至第十世林凤山,被派往台湾做官,此后子孙就在台湾居住,至今已三百余年,又传了十多代。林凤山的兄弟林公达、林公鹑、林公起也在清初迁入台湾淡水地区,此后儒林林氏还陆续有人赴台定居。林起龙祖籍福清(今福建福清),在康熙初年任职户部侍郎和漕运总督等,举家迁入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大兴)。

清朝因胶东多次发生灾荒,林氏子孙又分批迁入辽东、海参崴、朝鲜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

8.迁徙台湾:

台湾省现有人口二千二百三十万左右,绝大部分是祖先或本人由祖国大陆渡海迁入的。其中,福建籍的人约占80%。在台湾省的各姓氏之中,林氏列为第二大姓(第一姓为陈氏),有人口二百多万,多数系由福建渡海入台的。

距今两万年之前,中国大陆中原地区就有移民人台。尔后在距今二千年至六千五百年前中国大陆古越族一部分人也迁人台湾,他们分布在台湾广大的山区,成为今天所称“原住民”高山族同胞。而大批汉族人民(包括“河洛人”和“客家人”等)人台,始自东晋时代直到上世纪中叶。

相传东晋时代有一批林氏渔民航海到达澎湖、台湾等地,他们以打渔为生。史载唐朝中国商人林灵仙经常来往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他是当时有名的富商,可称早期人台经商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至公元十七世纪更有大批大陆人民有组织地进入台湾,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垦荒和开发。明朝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闽南商人林福、林翼、颜思齐、郑芝龙等二十八人因不满当时政治腐败横征暴敛,故结盟共谋生路。众人推举海澄(今属福建省龙海市)人颜思齐为盟主。是年农历8月23日(公历10月5日),颜思齐率领的船队(共十三艘帆船)航至台湾笨港(北港),众人在此登陆人台。林福、林翼等人在颜思齐的领导下以台湾诸罗山为根据地,安寮建寨,开始大规模的垦荒活动。他们还招纳亲族渡海人台湾,一时迅速扩展到几千家,聚居于几十个村落,从事农耕渔航和经营商业。他们在笨港东南部的一片平野之地,按照中国古代“井田”区划的先例划成九个区域。中央之区筑垒高台建成“开台王府”。东区建成“读书堂”,供子弟诵经学文。南区设立“军营”,供人演兵习武,经常操练队伍,以防外敌人侵。西区盖了“天妃祠”,奉祀宋朝福建湄洲人林默娘为“海上女神”。北区辟为仓储之地,收藏粮食与货物。因笨港又名海湾,这里又筑起高台,演化为有“台”有“湾”之地,故居民就称之为“台湾”。此名越传越广,后来将全岛也称作“台湾”了。在明朝先民抵达笨港人台之处建有“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后人以此作为永久纪念。此外,台湾岛上还有“思齐阁”、“怀笨楼”和奉祀林默娘的“妈祖庙”等一系列建筑,表达人们对先民历尽艰辛开疆拓土的缅怀之情。

公元1623~1661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以武力强行侵占台湾。在此期间,还有许许多多福建籍和广东籍的沿海居民人台垦荒务农与经商。公元1661~1662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两万多人横渡海峡“驱荷复台”。嗣后又有两万多名眷属随军赴台屯田开荒。在二十多年中还有大约二十多万大陆沿海居民迁入台湾岛各地。北自基隆和淡水,南至恒春和台南,都有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拓荒创业的足迹。公元1683年满清政府委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二万多名水师将士,分乘二百多艘战船,与郑成功之孙郑克块的军事势力激战于澎湖。施琅率领的满清朝廷官兵由于占据了有利的天然条件,又因大批将士勇猛鏖战,终于在台湾海峡大获全胜,一举攻克澎湖诸岛。郑克块在施琅强大的军事与政治攻势下,不得不宣布台湾全体郑军向清廷投降,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自此时至公元1895年台湾不幸沦为日寇的殖民地,其间二百一十二年台湾人口激增十五倍,并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大陆沿海地区也获得疆土安宁和经济繁荣发展,台海两岸的优势互补而相得益彰。此期间更有大量大陆移民率族人台。林氏族亲在公元十七世纪中期至十八世纪末人台者也非少数,现择要列举数例于下。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郑成功以思明(今福建厦门)为军事据点,在这里招慕勇悍的将士,组建“亲军虎卫镇”御林军。福建龙溪人林凤武艺高强,人选为“虎卫镇协将”。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林凤随郑成功队伍人台,并奉命在台南曾文溪北屯兵垦荒。后人为纪念林凤将此地称为“林凤营”。福建同安人林圯也在郑成,功麾下任“参军”之职,随郑军人台,奉命在云林的浊水溪畔屯兵垦荒。后裔子孙居于台北县竹山镇,为缅怀林圯开基之功,后人称此地为林圯埔。当年林圯开垦台湾斗六门,林氏聚族而居,经三百多年繁衍发展,今斗六门林氏居民达数万人之众。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福建漳州人林天生、林万福和林浮意等亲率林氏族人到台湾嘉义等地定居。在此期间,漳州人林永跃等林氏宗亲则赴台北拓荒。当时尚是人烟稀少荒野之地,到处荆棘丛生。林永跃等人沿着淡水河主流和支流摸索前进,开始对台北地区的拓荒工作,历尽千辛万苦。

漳浦盘龙人(今福建漳浦)林成祖在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率领族人迁入台湾大甲、彰化等地,他们先后垦田数万亩,开凿了大甲圳、大安圳、永半圳和暗坑圳,引水灌田,农作物获得丰收,从而发了大财,成为名甲一方的巨富。后裔分布在彰化一带甚众。陈埭海尾人(今福建泉州晋江陈埭镇)林文进在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率族入台,择淡水厅八里坌保大坪而居,在此地拓荒开垦,繁衍发展。今台湾桃园县芦竹乡坑仔村顶社有一千四百多林氏居民,尊林文进为他们的开基祖。福建平和人林石在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迁入台湾台中县雾峰乡,成为雾峰林氏始祖。林石的后裔子孙出了不少历史名人,如清朝福建陆路提督、太子少保林文察,清朝台湾抚垦局局长林朝栋,民国初年著名企业家林祖密等人。林文察曾经因为“平叛”有功,受奖大片山地。他雇人种植大量樟脑树并经营樟脑工商实业,产品销往日本等地,赢得巨额利润,成了台中首富,并有“台湾樟脑王”之称。

白石堡莆山人(今福建龙海角美镇埔美村)林应寅在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迁入台湾淡水厅兴直堡新庄(今台湾台北新庄)。林应寅之子林平侯善于经营商业和农业,是十九世纪初享有盛誉的台湾巨富。林应寅之孙林国华等人是台湾“日据时期”的商业巨子。他们的后裔有一支迁居于台北县板桥镇,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9.移居海外:

⑴.朝鲜半岛:

殷商之末,纣王昏庸无道。纣王的叔父箕子(比干的弟弟)规劝纣王按纲纪行事,纣王却恼羞成怒,欲杀箕子。箕子为了保全生命假装发疯。纣王把箕子囚禁起来。后来,周武王伐纣成功,即赴朝歌解救箕子。箕子被释放后带领一批殷商臣民(据说多达五千人)迁入朝鲜半岛。他们融人朝鲜民族,参与朝鲜人民建国立业。至今朝鲜平壤的乙密台西侧留有“箕林”,还有“箕子墓”和“箕子祠”,以作永久纪念。

据历史记载,中国唐朝末年林八及家族由福建惠安县东岭镇彭城港雅村海滨出发,乘船北上到达新罗国江华湾。他们登陆后寓居在平泽县,至今已传四十代。林八及家族的后裔子孙今分布于釜山、安东、汉城、镇川、扶安、醴泉、庆州等地,约一百二十万人。

林八及的高祖林蕴是唐太子詹事林披的第六子,在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考中进士,任职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是林氏“唐九牧”的第六房开基祖。林八及的曾祖林愿在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考中进士,任职国子祭酒。林八及生逢唐末乱世,为了躲避“朱温篡唐”之祸,于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左右迁入新罗。林八及子孙蕃衍众多,出了不少名人,在韩国当了大官的有:金紫光禄大夫林成美和林自美、礼部侍郎林彦、监察使林骘、咸安郡知事林维仲等。

自1995年以来,韩国林氏宗亲多次组团来中国寻根访祖。当他们找到资料,证实先祖林八及当年下海出国地点在福建省惠安县东岭镇时,更是万分欣喜。韩国林氏宗亲以自己是“唐九牧”林氏第六房的后裔而感到光荣与自豪。

朝鲜半岛在近现代也出现许多林氏名人,他们的祖先是由中国林氏家族移居那里的。例如著名的近代文学家林悌(公元1549~1587年)。他创作小说《鼠狱说》、《花史》、《愁城记》、《元生梦游录》和许多诗歌,他是一位著名诗人,同时他也是一名政治家,在李朝时期任职礼曹正郎等官。林巨正(公元?~1562年)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林春秋是现代朝鲜的政治活动家。他们都是商末周初林坚的后裔子孙。

⑵.马来半岛:

中国和马来半岛的交往早在公元前十三至公元前十二世纪便已开始。马来西亚彭亨州的淡美岭河曾经出土中国汉朝铜鼓,可以证明中、马之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史书还记载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东石人(今福建晋江东石镇)林銮等乘船到达渤泥(渤泥在婆罗洲的北部及西部,今属马来西亚和文莱所管辖)。这些中国人在那里居住和进行贸易活动,因此古代阿拉伯人把这个地区称作“小中国”。

近现代以来林氏子孙迁居马来西亚的更多。清朝毛穴广村人(今福建厦门海沧)林推迁生于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长成后渡海迁居马来西亚,靠渡船业勤俭发家。1903年他创办“瑞丰盛轮船局”经营海运业。1914年他主持“加奴龙运钨矿”的开采,顾用矿工千余人,被誉为马来西亚“钨矿大王”。1918年林推迁与林和坂创办“和丰银行”,还被委任为马来西亚“太平局绅”。1923年被选为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理。林推迁一生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出钱出力创办许多医院和华侨学校,在华人中享有很高声誉。林瑞撮生于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壮年旅居马来西亚,落地生根,现后裔子孙人丁兴旺。据《后坝林氏族谱》记载,林瑞撮是福建省南安县后坝村林氏开基祖林国严的十一世孙,先祖乃“唐九牧”林氏二房主、时任容州刺史的林藻。林梧桐原籍福建省安溪县蓬莱镇,1937年到马来西亚吉隆坡谋生,1951年创办建发建筑工程公司,1965年组建云顶高原开发有限公司(拥有一系列大酒店和各种娱乐设施的大公司),成了马来西亚的巨贾大富。林庆金原籍福建省惠安县,在解放前到马来西亚谋生,起初由补鞋做起,靠勤俭发家,现已拥有一个包括四十多个企业的商工集团,成为马来西亚著名的房地产商和“朱古力大王”。他热心社会活动,被选为“槟城建屋发展商公会主席”和“槟城中华总商会委员”。林良实在马来西亚是一位由学术界跨人政界的典型代表。他于1943年生于马来西亚吡叻江沙。青年时期他在新加坡大学学医,获得医学土学位。毕业后从事医业。1986年林良实当选为“马华公会”总会长。他在马来西亚政府中先后担任财政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交通部部长等要职。

⑶.日本:

中国人移居日本由来已久。相传公元前221~207年秦朝就有徐福等数千人到达日本,此后融人大和民族。现在日本国歌山县还遗留徐福墓,供人瞻仰礼拜。有许多日本人的族谱中记载着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国。即使以现代旅日华侨而言,人数也在数十万人。1976年成立日本神户华侨总会,林同春当选为会长。林同春于1925年7月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东瀚村,1935年4月随母亲许月宋到日本神户港寻找早先赴日的父亲林斯灿,此后一直定居于日本。现在他是一位深孚众望的旅日华侨领袖。

早在中国唐、宋时代,许多中国商人和僧人东渡东瀛,日本的寺殿建筑、佛像铸造、经书印刷、医药方剂、食品烹饪和文字发明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仿效中国的痕迹。古代在日本当官、研学和传教的林氏宗亲以林从杰、林罗山和林隐元为杰出代表。明宪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华侨林从杰在日本任职通事,颇有名气。林罗山是在中国明朝到日本的,后来成了日本江户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著有《大学要旨》、《四书集注抄》和《本朝编年录》等,在日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清世祖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祖籍福建省福清县上迳乡东林村的林隐元应日本长崎兴福寺和崇福寺的邀请,在郑成功部下的护送下东渡扶桑,到日本弘扬佛法,在日本开创佛教黄檗宗,成为开山第一代黄檗禅宗祖师。日本的科学文化,诸如建筑、医学、绘画、雕塑、书法,甚至蔬菜选种等方面都因林隐元大师旅居日本近二十年而引起很大变化。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福建省漳浦县林攀龙率林氏宗亲人台,他的八世孙林清池迁居日本,是日本著名企业家,1984年荣任日本林氏宗亲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⑷.越南:

中国西汉时代,淮南王刘安曾经组织文人食客编撰《淮南子》巨著,书中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曾经发兵五十万攻略百越,占领今越南之北部,嗣后设置“象郡”,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广西合浦地区和越南北部湾河内一带。史书还记载汉武帝曾经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之乱”,尔后设置南越九郡,其中交趾郡设在今越南河内。由于中国与越南在陆、海两者皆为毗邻,故自古以来交往甚密。林氏族人自重公元五世纪起便陆续由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由陆、海两路进入越南,融汇人越南民族。在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建有“林氏大宗祠”和“西河九龙堂”。越南的林氏宗亲多次组团到中国寻根访祖。郭瑞明先生曾经在《厦门人物》一书记述旅越林氏裔孙林啸溟等人的情况。林啸溟于公元188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嘉禾里(今福建厦门),二十一岁时到越南定居于堤岸市,曾参加“同盟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他在越南创办“啸溟学校”,任校长一职,还亲自为华侨学生讲授文史课程。在林啸溟的倡议下,越南堤岸建立了“九龙堂林氏宗亲会”,后来又扩大为“五帮西河堂林氏宗亲总会”,林啸溟任名誉会长。

⑸.菲律宾:

中国在周朝、秦朝与菲律宾已有往来,人员及货物相互交流。宋、元时代移居菲律宾(时称“吕宋岛”)的中国人更多。明朝,郑和多次下西洋,也曾经到达菲律宾。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广东饶平人林凤(当时是一支海上武装力量的首领)曾率领士兵二千人、水手二千人、妇女一千五百人和不少技工及农民,由广东南澳岛出发,分乘六十二艘船舰辗转到达菲律宾群岛。他们与岛上的西班牙殖民者作战,结果失利。有一些人跑了,其余部分留在吕宋岛上繁衍生息发展,其中不少是林氏族人。当年林凤等人携带农具和各种农作物种籽到菲律宾(吕宋),教当地人民进行农耕,促进这里以狩猎为主的社会迅速转化为以种植业为主的社会。

林云梯,清穆宗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嘉禾里(今福建厦门)。十三岁时因偶然机遇由轮船带到菲律宾,起初在商店里当一名小伙计,后来发家致富,在菲律宾棉布、眨上成为巨擘,获得“棉布大王”的雅称。他发了大财不忘赈济灾民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林云梯的第四子林珠光继承父、业,参与创办菲律宾华兴银行,也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林珠光捐献巨资在家乡兴办教育和体育事业,获得很好的声誉。菲律宾的华人华侨有多种组织,其中以“华人公会”为典型代表。它的最高领导叫“甲必丹”,由华人华侨代表选出,再由国王批准任命。林旺在公元1870年荣任“甲必丹”一职,事隔不久,林光合也在1888年登上“甲必丹”座位。在菲律宾的华侨社会中享有盛誉的还有林文质、林杰生、林安邦和林为亨等人。在他们的积极倡议下,1904年8月成立了“小吕宋中华商务局”,这是菲华社团中一个权威性的组织。旅居在菲律宾的华侨以马尼拉市为最多。1908年住在马尼拉的林广进等倡建了“西河堂林氏宗亲会”。1948年林朝宝等筹资在马尼拉建筑了雄伟壮观的“西河堂大楼”,后来把这座大楼作为“旅菲西河林氏宗亲总会”会址。菲律宾的其他地方,如宿务、三宝颜、怡朗、纳卯等地也相继成立了“旅菲西河林氏宗亲会分会”。1953年在菲律宾的林、萧、沈、叶、尤、钟六个姓宗亲成立了“菲律宾六兰堂宗亲总会”,把华侨的族亲力量进一步整合起来。1977年成立了“菲律宾林氏各同乡会宗亲总会”。

⑹.印度尼西亚:

盛唐时代中国与印尼的交往频繁。至宋朝中国航海与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中国商船满载茶、瓷和绸等物品到印尼,而后由印尼载回香料、胡椒和药材等返中国。当时有不少林氏宗亲搭乘中国帆船迁入印尼。他们多数来自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和江苏等地。到明朝,郑和船队多次航经苏门答腊和爪哇,有不少林氏船员为岛上风光和生活条件所吸引,遂留在印尼居住下来。自公元十七世纪印尼沦为荷兰殖民地,大量招慕和诱骗华工前往印尼,华侨人数猛增,至1930年已达一百二十万人。1945年8月印尼宣布独立,此后华侨人数又迅速增加,目前达六百万人以上,其中以福建籍为最多,约占半数。闽籍和粤籍华侨林氏人数又位居榜首。1980年4月成立“印尼林氏宗亲总会”,聘请林绍良为该会永远名誉理事长。

林绍良于1983年被评为世界十二大银行家之一,是印尼华侨中的巨富。他祖籍是福建福清,22岁时(1938年)由福清前往印尼谋生。经几十年的拼搏,林绍良事业有成,现为印尼沙林集团董事会主席。该集团包括近四百家公司和银行。

⑺.泰国:

泰国(暹罗)也有许多林氏族人居住着。中国各朝代都有使节、商贾、农民和工匠前往泰国。例如元朝就遣使人暹三次,明朝更遣使人暹达十八次。暹王拉摩甘亨在公元十四世纪初曾经组团前来中国访问,会见元朝皇帝,并从中国带回工匠数百名,到泰国制造历史上声名远播的“宋加禄磁器”。

明朝嘉靖末年,中国东南沿海海上武装集团首领林道乾(祖籍广东潮州惠来县)率领兵民两千多人到泰国南部的北大年定居,后裔子孙繁衍众多。在古暹罗吞武里皇朝的时期,该王国皆旌扬书勒林氏的开基祖林洛(祖籍中国福建),林洛得到帝王青睐,官运亨通,任职“神通事阿顺”,并奉命作为友好使者率使团访问中国。他在节基王当政时又升官至“拍耶皆可沙”。林洛之弟林因靠经商起家,在泰国风炉业界颇亨盛名。后来林因弃商从政,是负责税务的大臣。林洛的长子林通真在古暹罗国政务局当官,第三子林戌和第四子林銮勒都是古暹罗国的御侍官。泰国古代史上有三位林氏皇妃,林洛的女儿、林因的女儿和林銮勒的女儿先后被暹罗王娶作皇妃。林銮勒之子摩拉,曾在暹罗王五世时奉命率兵打老挝,官位至暹国“披丕碧差叻”。摩拉子也取泰国名,叫“昭披耶玛祖希吞”,在泰王国历任司法部长、大理院院长、国玺部长、皇室御秘等要职。

銮察·打干哥颂是按泰国习惯起的名字,他的先祖林贤富是由广东澄海在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迁居于泰国的。銮察年轻时在英国留学,回泰国后从事警政,官至上将警察总监,由于勤政廉政,所以声誉甚佳。他还担任“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顾问”。泰国原副国务院长乃素吉也是林氏子孙,祖籍广东省澄海县,其祖父叫林妈意,在清朝末年由广东迁入泰国清迈地区落籍谋生。曾任“泰国行”行长的乃丕戍与乃素吉同样,是广东澄海林氏的后裔,在泰国清迈构成望族,名闻遐迩。

⑻.新加坡:

新加坡古时称龙牙门、丹眉流、单马令、凌牙门等。那时人烟稀少。1819年1月岛上只有华侨三十人和马来人一百二十人。后来新加坡辟为自由港,人口激增,华侨人数的增长尤为迅猛。1824年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并人马来西亚,两年后脱离马来西亚宣布独立,据新加坡在1982年8月所作人口调查,华人华侨占总人口的76.7%,不但数量多,而且影响力特别大。新加坡的林氏家族可由林文庆、林萃龙和林廷洽等家族为典型代表。林文庆于1869年生于新加坡。他的祖父林玛彭在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自祖居地福建海澄县五贯村渡海迁居于南洋槟榔屿。父亲林天尧居新加坡经商,事业有成。林文庆早年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回到新加坡挂牌行医。尔后投身经营新加坡新兴的橡胶种植业,获得巨大成功。1921~1937年林文庆受华侨领袖陈嘉庚之聘,出任中国厦门大学校长。他的长子林可胜于1897年生于新加坡,191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1928年被选为中国医学会会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命赴缅甸参加对日作战,任军医总监,两次荣获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总统勋章,功名卓著。林萃龙于1899年生于新加坡。他的祖父林巨经商,父亲林清沙则是行医,这一林氏家族在新加坡也颇有影响力。林廷洽在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由福建同安县马巷镇井头村赴新加坡,从事驳船货运业。他的儿子林金殿继承父业发扬光大,成为实力雄厚的华侨实业家。1928年林金殿会同林氏族人林路等七百余人在新加坡组建“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影响很大。

林氏除了到亚洲许多国家以外,还远布于美洲、欧洲和澳洲各地。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加拿大、古巴、秘鲁、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都有林氏族人在那里定居。

跟帖时间 2010-03-06 15:58: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林氏的各支始祖 -- 林 祿:字世阴,黄门侍郎,世居济南迁下石梓乡随元帝南渡建武元年丁丑任安东瑯琊王府参军除给事黄门侍郎以讨杜发功迁昭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明帝太宁三年乙酉诏归朝奉勅守晋安郡因家焉。即园泉州是了。唐追封晋安郡王,遂为入闽始祖,享寿六十有八,缢九龙崗龙马毓奇穴乾山巽向详上墓图丙。妣夫人苏氏、孔氏。二氏与夫合葬,生子二:景;暹。是为江西兴国林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06 15:52: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林氏的姓氏渊源 --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汤比干,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是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因而,后人赞誉之“能成命百物”。春秋后期被后世尊奉为华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

少典氏生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矫极,矫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矫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螺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汦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渭之女禄氏,产老童。”

阏伯名契,为黄帝玄孙,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由传世铜器“玄鸟妇壶”及商朝卜辞可知契为子姓,以玄鸟为图腾。《史记》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诗经》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阏伯辅佐帝舜,任司徒,职掌教化,宅居于蕃(今山东滕县),因功而封于商,赐子姓,任火正,将火种置于丘上供黎民取用。民众便奉阏伯为火神,称其墓为火神台、阏伯台。契遂成为商族之祖。从他到汤,凡八迁,传十四世。《国语》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据史载,其世系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天乙(成汤)。

契在商部落居领袖地位,这种地位世袭传承下去,契逝世后由子孙继位。他的孙子相土则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人物,在泰山之下建了“东都”,把商部落的势力向东大大扩展,其影响力已及东海之滨。

到了夏王朝中期,契的第六代孙冥精于治水。当时商丘一带闹水灾,冥领导人民治水,贡献很大,故深孚众望。冥逝世后由其子王亥继位。王亥雄心勃勃,越过河、济之间,带领部落人众向河北扩张,结果为有易氏部落所杀。其子上甲微为报杀父之仇,励精蓄锐,等待时机成熟即兴兵讨伐有易氏部落,杀有易氏之君绵臣,报了前仇,并在部落内大兴农业生产,继续增强国力。

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把商丘旧邑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成亳邑,并用软硬兼施的方法使附近小国归附于他。成汤用武力灭了葛国(今河南宁陵)、韦国(今河南滑县)、顾国(今河南范县)和昆吾国(今黄河与济水之间的帝丘),占领了兖豫平原大片土地。经过这番准备,他开始发兵讨伐夏王朝。成汤与夏桀先后进行了十一场战争,最后两军决战于鸣条之野(今河南封丘)。当时夏王朝已经衰落,内部矛盾重重,混乱不堪,军士毫无斗志。鸣条一役夏王桀战败而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自此宣告夏王朝灭亡。

夏王朝的灭亡事在必然。夏朝之末,奴隶主贵族的生活非常淫侈。传说启创造一种乐舞叫做“九韶”。孔甲发明了一种乐调叫做“东音”。夏王朝末年统治阶层终日沉湎在酗酒歌舞之中,朝政日趋腐败堕落。早在夏禹主政之时,朝臣仪狄酿造出一种浓烈的“美酒”。禹王对此十分厌恶,认为后世终有一天“为酒所亡”。事实证明,此预言果然成真。夏桀即王位之后,暴虐与腐败齐至。他竭尽国力,榨罄民财,造成“残贼海内,赋敛无度,万民甚苦”的局面。人民群众对桀之所作所为异常不满,而桀还在筹划进攻周围方国部落,结果促使各方国部落更加怨恨,桀成了众叛亲离的“独夫民贼”。商汤乘机以武力攻灭夏朝,这是在孔甲下传四世之后的事,正合《国语》所说的“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汤,卜辞作“唐”。主癸之子,子姓,名履、天乙,商朝建立者,卜辞称太乙、高祖乙,为商部落首领,与有莘氏(今山东曹县)通婚,重用伊尹为相乃兴盛。时夏桀行淫纵乐,废怠政事。汤遂吊民伐罪,先灭葛(今河南长葛)、韦(今河南滑县)、顾(今山东鄄城)诸国,翦除桀之羽翼,后发兵击桀于鸣条(今河南陈留北部),桀败逃昆吾(今河南濮阳),汤再发兵灭昆吾,放逐桀于南巢(今安徽巢县)。灭夏后,汤又称武汤、成汤或成唐。回师毫邑,诸侯纷纷臣服来朝。汤遂得天下,定都毫,国号商。

汤王主政后国力日益强盛,各部落方国归顺朝贡,从而大大地扩展了奴隶制商王朝的统治范围,影响已及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商朝后人曾追颂成汤的丰功伟绩:“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就是说,连远处西域的氐羌部落也愿意服从成汤的领导了。在商王朝统治的六百年间,疆域比夏王朝扩展了很多,其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的大部分,以及江南、内蒙古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归附于它的许多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群体。

商王朝还通过它属下的许多方国同更远的地区发生经济与文化联系。后人由商朝遗址中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不少器具产于今中国的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这说明了商王朝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它直接统治的地域。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形态,在商王朝约六百年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后续中国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商朝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汤在位十三年而崩,葬于汾阴(今山西荥河),庙号烈祖。按《史记》载:汤逝世后,太子太丁未立而卒,遂立太丁弟外丙,丙死弟中壬继位,壬死立太丁子太甲继位,甲死子沃丁继位,丁死弟太庚继位,庚死子小甲继位,甲死弟雍己继位,己死弟太戊继位,戊死子仲丁继位,丁死弟外壬继位,壬死弟河直甲继位,甲死子祖乙继位,乙死子祖辛继位,辛死弟沃甲继位,甲死兄祖辛子祖丁继位,丁死立弟沃甲子南庚继位,庚死祖丁子阳甲继位,甲死弟盘庚继位,庚死弟小辛继位,辛死弟小乙继位,乙死子武丁继位,丁死子祖庚继位,庚死弟祖甲继位,甲死子廪辛继位,辛死弟庚丁继位,丁死子武乙继位,乙死子文丁继位,文丁生三子:帝乙、比干、箕子。丁死传长子帝乙。帝乙生两子微子(启)、辛,逝世后传位于帝辛(纣王)。

林字本是树林之义,其来源相传也与树林有关。据谱籍记载,商朝末年,商纣王时,有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同在朝中供职。纣王嗜杀成性,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他认为:“人主有过失不去劝他纠正,不是忠的表现。因为怕死不敢说话,也不是勇敢之举。如果进谏了人主不听,那是他的事情,作为人臣则应尽职。”由于他抱定了这一想法,后来便不顾生死入宫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开。纣王见他如此,便起了杀人的念头,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个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说完便让人把他的心挖了出来。恶噩传到比干家中,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卫辉、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室隐藏下来,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

纣王残杀了比干之后,迅即派兵包围比干府第,却没有捕到比干夫人妫氏,知道风声走漏,妫氏已逃往他处。纣王自忖妫氏乃妇道人家,又怀孕在身,想必不会走远,遂派兵在附近山林搜捕,当时并没有搜捕到。数月之后,妫氏产下男孩。竟有兵士前来查问孩子姓名及父母身世。妫氏在千钧一发危急关头,沉着应对。她说孩子叫林泉,他爹看护山林去了,蒙骗过了这批士兵。士兵们赶往别处搜查,后因无功而返,照直向纣王报告。纣王听后顿生疑心,下令官兵再次进山搜捕,若遇上这母子两人务必抓回来严加审讯。

妫氏在石室骗过官兵追查,发了一身冷汗,预料官兵回头还会再来,旋即将孩子转移到茂密的山林中(长林山),找到一个十分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纣王所派的官兵再次进山搜捕,已无所获。不久,周武王率领讨伐商纣的大军到了,此后不久,纣王被周武王杀掉,商朝灭亡,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礼遇。

周武王还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称林坚,从此便有了林氏。

唐朝的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于周平王次子林开、鲁国林放、鲜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后的林氏无一能及。再后来,这支林氏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

林氏族人大多尊奉林坚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故此支林氏起源于河南,也为河南林氏。宋郑樵在《通志》中记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

周幽王姬宫湦元年(公元前781年),姬宫涅成为西周的末代皇帝,是为周幽王。幽王乃一昏庸荒淫之君,自得美女褒姒之后则百般宠爱,为博褒姒一笑,竟不惜“数举烽火”虚报险情,多次戏弄诸侯,最后因失信于诸侯而误了自己的性命。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周幽王因嬖爱褒姒欲废申后,并废申后所生太子姬宜臼,而改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褒姒所生之子)为太子。此事激怒了一位强势的诸侯申侯,他是申后之父。申侯联合了西夷犬戎共同讨伐周幽王。周幽王燃起烽火,终因幽王多次“烽火戏诸侯”失去信用而得不到诸侯派兵救援,仓皇出逃。被犬戎追兵将其杀死在骊山脚下。褒姒也被犬戎掳获。这时,诸侯共立姬宜臼为国君,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他将都城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自此之后,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人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姬林的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氏,成了林氏又一支主要宗脉。这支宗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因此在族谱上以“河南林氏”相称。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包括王族园林。如同今日的林业部以及园林局的职能。林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设有林衡令一人,史一人,下士二人,役四人,机构精简有效。

在典籍《周礼·地官·林衡注》中记载有注释:“竹木曰林,水衡曰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在林衡令、林史、林士、林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林衡氏、林史氏、林丞氏、林役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
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曾达到76%左右,因此林衡职责重大,却机构精简,行之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大陆的森林覆盖率还有约32.5%左右,而当时的林业部在全国当时只有二百四十六名正式的各级政府官员,工作捷有成效。

如今,中国大陆的森林覆盖率连19%都不到了,而林业部门的各级机关仅官员就多达十二万七千余人,还不算各类职工,堪称“林稀官衡”是也!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把国都南迁到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将原鲜卑族复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氏。

北魏王朝于(公元386年)宣布立国,初称代国,不久即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十三年长期征战,它灭了北凉等小国,至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北魏开国皇帝是道武帝拓跋硅,乃鲜卑族人。他以拓跋为姓,迥异于汉族。鲜卑族还有其他几十个姓氏,例如:丘林、丘穆陵、步六孤、侯莫陈、胡口古引等。

北魏延兴元年~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71~499年),拓拔·宏当了北魏皇帝。他亲政后大力整饬吏治,全面改革鲜卑族旧有的习俗,例如: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以汉语代替鲜卑族语言,以汉族的姓氏代替鲜卑族原有的姓氏,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本人也改拓跋姓为元姓,名宏。元宏还把国都迁到洛阳,使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三者统一起来,也便于同各族人民联系。

北魏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姓。此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赘于林家而改姓林,属于冒姓为氏。

古代常有部分林氏子孙对市井生活感到厌倦,单身或率亲朋寻求“世外桃源”远走他乡。

宋朝诗人林逋无意于仕途,在杭州西湖选择幽静的孤山隐居下来。他终身未娶,却以极大兴趣种了梅花树三百余株,养鹤两只,时人称为“梅妻鹤子”。北宋大诗人苏轼曾赞扬林逋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当年,宋仁宗赵祯曾多次派人到林逋隐居处寻访,以粟帛相赠,当其逝世后又赐谥号为“和靖先生”,故后人称林逋为林和靖,推崇为归隐大自然的一代高士。

据传,日本著名现代作家田冈淮海就是林逋的后裔子孙,他曾前赴杭州孤山祭拜奠林逋之墓,并留下颂诗曰:“鹤子梅妻夺化工,孤山处士与仙同。千秋鹤去亭还寂,惟有梅花放朔风。”



第五个渊源: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中国台湾省阿里山区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中国大陆业界通称其为高山族。其实他们是中国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姓氏学商称之为原生姓氏,或拟生姓氏。

高山族,多居于台湾岛和海南岛,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各地。今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约有高山族同胞二百余人集居,是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高山族同胞中,多有取“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关于台湾省土著民族的种族与民族分类学称谓,大陆学者多统称其为高山族,但台湾学者有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不能将台湾本土的少数民族一并为高山族。台湾学者将台湾的土著民族分为十几个少数民族,有雅美族、泰雅尔族、赛夏族、布农族、排湾族、阿美族、曹族、卑南族、鲁凯族、平埔族等等。例如,两岸歌迷都比较喜爱的著名台湾女歌手张惠妹,就一直坚称自己是卑南族,且血缘纯净,其父就是卑南族的酋长(今称社长),因此在台湾岛人皆称其为“卑南公主”。

有关台湾少数民族的种族与民族分类,有待两岸的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共同携手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本书在这里不予论述。



第六个渊源:源于百越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福建地区建州一带居住着一些以蛇为图腾的少数民族。

信奉动物图腾,是中国古代先民十分普遍的习俗,例如,汉族等习惯以“龙”为图腾,而闽地古越民族则认为蛇是“小龙”,故以蛇为崇拜对象,其中有少数民族羌人、越人等,就因“蛇居于林”的理念而选择“林”为姓氏。

据史书记载,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发生的著名的“淝水之战”,氐族首领苻坚遭到惨败。北方其他部族乃纷起而自立,各据一方。羌族首领姚苌占据长安(今陕西西安)立国,史称“后秦”。姚苌的皇后就是蛇氏,其兄为南安太守蛇越,其弟为散骑常侍蛇杨奇,其族人还有建义将军蛇立、临晋太守蛇平等等。

蛇氏传至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族人皆改蛇氏为林氏和其他五姓,故唐朝建州(今福建建瓯)有羌人姓林,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辽国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契丹大圣大明天皇帝耶律·阿保机于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建立大辽国政权之后,辽太祖在契丹王廷设置了大林牙院,原来本意是专职掌理国政文翰,隶属于北面官院,职能如同翰林院。在大林牙院下,设有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等官职。而在南面官院中的南、北枢密院、行枢密院,则设置有翰林都林牙、南林牙、北林牙等官职。

不过,许多“林牙”大多是文武双全的,在后来都多次参与镇压各类型的起义、反叛与对宋战争,且皆为骁将,与宋王朝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儒懦翰林大不相同。

在这些林牙们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林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奥矣毛都氏,源出古突厥民族中的西突厥阿史那部,在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派遣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攻灭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之后,部分突厥族人分散北迁至大青山(今蒙古肯特山区)的原始森林中,据史籍《蒙古秘史》的记载,该族人在当时形成了早期的“林木中的百姓”。奥矣毛都氏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落的过程中被征服,并入后来的蒙古兀良哈部,称斡亦喇惕氏族,形成了斡亦喇惕部。到了蒙古汗国末期的(公元1260年),孛尔只斤·忽必烈称帝,建立了大元王朝,其弟孛尔只斤·阿里不哥起兵反对,主要军事力量就来自斡亦喇惕部。失败后离开八河流域,逐渐迁移到杭爱山以西、唐努岭之南的乌布苏淖尔一带游牧(今蒙古西部乌布苏盟)。“奥矣毛都”是突厥语,“斡亦喇惕”是蒙古语,汉义都是“林木、林中人、林中猎人”的意思,后多冠汉姓为林氏、穆氏、刘氏、张氏等。

⑵.蒙古族敖陶格图氏,汉姓为林氏、丁氏。

⑶.明朝末期,有著名的察哈尔蒙古末代可汗林丹库图克图汗,他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蒙古布延薛禅汗去世后以长孙身份在十三岁时即汗位。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崛起的后金政权天聪汗(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为了集中力量征伐明朝,决定先清除林丹汗的势力,以免后顾之忧。爱新觉罗·皇太极利用漠南蒙古诸部的矛盾,与反对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结盟,首次亲统大军进攻林丹汗,在敖木伦战役中获得胜利,俘获一万一千余人,后乘胜追到兴安岭。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再次率军远征林丹汗,长途奔袭至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林丹汗闻讯,惊慌失措,星夜逃遁。爱新觉罗·皇太极回军,途中获得塞外民众数万、牲畜十余万。此后,察哈尔部开始众叛亲离,分崩瓦解。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林丹汗迁移至青海打草滩,结果出痘(天花病)病逝。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农历2月,爱新觉罗·皇太极命弟弟爱新觉罗·多尔衮等统军第三次征讨察哈尔部,林丹汗的继承人、其子额尔克洪果尔(额哲)于农历5月率部民千余户归降后金政权,并献上传国玉玺。在林丹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汗称“林丹”为姓氏者,汉化称林丹氏,清朝中叶以后多改为单姓林氏。
有部分姓氏学者指称:“近代未见有出自林丹汗后裔的蒙古族林氏存在”,这显然是因为没有“亲和接触”的经历而产生的结论或疑惑。

其实,林丹汗后裔的蒙古族林氏后人很多,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这样的大都市里都有,而且还有不少人身居要职。此论不在本书之列。



第九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林氏族人加入伊斯兰教,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回族林氏,原为汉族。出自元朝时期的林钟。

元朝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有西域回族人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奉命入滇,当时有小官员林钟随赛典赤同行,后受赛典赤之劝入伊斯兰教教,由此形成一支回族林氏。

林钟,为比干嫡系后裔,后来在元末明初归附明朝,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调拨峋町(今云南沙甸),遂定居于石屏大水居,领石左桃伍军田十一亩,补充临安军籍。

后来林钟的后裔子孙分播各地,称回族林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汉义“很氏、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仆散部,金国时期亦称女真仆散氏,以姓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⑵.满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有三十七个少数民族中均有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林坚、姬开、林逋。

跟帖时间 2010-03-06 15:49: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林姓资料 -- 来源:福州晚报电子版
鼻祖出生年代提前14年
天下林姓都将一代名臣比干认作老祖宗。过去定论是:比干冒死直谏,被纣王所杀。其夫人逃至今天河南卫辉市的长林,生下儿子泉。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定,四处寻找比干后人,得知其遗孤生于长林,于是因林而命氏,赐姓为林,改名为坚。林坚即被认为是天下林姓的始祖。
但在昨天开始的“中华林氏族谱研讨会”上,专家们出具了大量史料证明:比干于公元前1047年为纣王杀害,其子坚约14岁,随母逃难长林之山。因此认为,林姓始祖坚约诞生于公元前1060年。
福建林姓多是林坚后代林禄的子孙。东晋太宁年间林禄入闽,带来了林姓在闽的繁衍发展。学术界原先对林禄生卒有三种说法:生于公元289年,卒于356年;生于公元274年,卒于356年;生于公元265年,卒于333年。此次会上多认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按第一种说法,林禄4岁就有了儿子,显然荒唐。据史载林禄死于任上,按第二种说法林禄死时已83岁,也不符合史实。有九个姓祖上本姓林 。
昨天与会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林伟功介绍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博士曾回南安寻根。他虽姓李,但祖上姓林,也是林坚后人。林先生说,目前海内外有九个姓祖上都姓林。
比干子孙有一支改为王姓,如今生活在甘、鲁、豫、苏、冀、晋、皖、鄂一些地区的部分王姓,即为这支比干后人。一些地方孙姓、纪姓者,祖先同样为比干,与林姓同源。不少地方的柴姓,也与林姓同宗。原因是隋末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这些柴姓人至今只认林坚为祖。永春的辜氏源自林姓,原因是林禄15世孙林正贞观年间任江西观察使,政绩出众,唐太宗嘉其贤而赐之辜姓,昭示苦辛之德。现莆田、泉州、广东潮州和江西南昌等地的一些辜姓者即为林正后代。泉州有林、李同宗特例,城内有“清源林李宗祠”,为泉州和南安榕桥林李两姓子孙为纪念共同祖先林闾而建。林闾长子生的五子中,老大无后,老二居泉州仍姓林,老三、老四迁南安改姓李;林闾次子所生两子中,老大无后,老二迁南安也改姓李,李远哲博士即为他们的后人。湖北汉川还有林尹同宗特例,元代林茂在莆田石头村办团防,投身营伍,后归明,因战功被授予绥远将军。其后人中有人为避军籍改姓尹。还有一些地方的邢姓、陆姓,也都是由林姓改过来的。全球林姓多由八闽出。
天下林姓,根在中原。河南的卫辉市为林氏的发源地。昨天到会的该市比干学术研究会理事长告诉记者,林姓从中原向南发展,到了福建成为大姓,八闽大地是林姓发展的最重要地方,后来又由福建搬迁到台湾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乃至世界诸地。
林伟功也提供资料证实:早在北宋时就有福建人迁往台湾,现台湾全岛有林氏人口210万,绝大部分源于福建,少部分是由闽迁粤后再赴台。昨天与会的台湾代表林先生也说,两岸同宗同源,台独分子还想搞分裂,真是又可气又可笑。

梓溪林氏最大一支爲六房常春公柏葉林氏. 安溪縣銀紫林氏,肇基祖林常春,載惠公六子,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年)自大田梓溪入居安溪縣崇信裏柏葉,構屋拓業,繁衍生息,至今已逾750多年,傳衍27世。字輩收集不全,已知如下:國嘉定淑彥,上元初甲子.安溪崇善裏大墘林氏與安溪官橋新春村林氏亦是柏葉林氏分支.例外浙江的蒼南與平陽梅溪梅源亦有分布.

安溪林氏-大田梓溪林法旺派系

梓溪林氏大宗圖
梓溪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吳山鄉,梓溪林氏祖祠禅林祠始建于唐朝唐文宗開成戊午三年,即公元838年 ,爲福唐刺史暨公林蔇之後林法旺(林發旺)所建。據大田縣志記載,唐代林發旺公與陳氏、易氏沿尤溪而上,抵達一梓樹成蔭地貌奇特風水寶地後,取名梓溪,定居繁衍。其風水地貌在閩中堪稱一奇,文革期間爲蘇氏幹部嚴重惡意破壞,毀壞宗祠,蠻橫連挖帶炸破壞地貌,憶其況讓我等梓林後人心痛!
1981年各宗賢捐款重建了“梓林大宗”宗祠.2004年11月各宗支自發籌建了“梓林大宗理事會”,由林開昌爲會長.每年的祭祀時間爲農曆冬至,來自各地的宗親後裔到此祭拜先祖,高峰期間人數高達千余多人。由于人數愈增,而宗祠偏小,目前梓林大宗理事會計劃修繕2500平方的停車場、接待大廳、生活區和功德碑等.
梓溪禅林世系表:九牧九房林蔇公-林思公(長泰、仙遊林始祖)-林保流公(字文明)-林大郎公-林發旺公-林興盛公-林五公-林載惠公-生七子:林珍帧⒘终耔鳌⒘殖?陽、林朝福、林澤溪、林常春、林興源。 如今九牧九房派下梓溪禅林發旺公派下子孫分布三明大田的謝洋及泉州部分、福州部分、德化、永春、漳平、南安一帶。其後廣泛分布在閩中閩南八縣,其中包括望族安溪縣柏葉銀紫林氏,肇基祖爲林載惠公弟六子林常春,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年)自大田梓溪入居安溪縣崇信裏柏葉,構屋拓業,繁衍生息,至今已逾750多年,傳衍27世。
例:梓溪林氏大宗位于大田縣吳山鄉梓溪村,系唐開元六年(718年)林法旺進士,自福唐東渎,經汀州、沙縣治判給事,于尤溪尋水源直抵梓溪,肇基創業,爲梓溪開基始祖。林氏大宗名曰禅林祠,又稱梓林祠。
法旺公妣趙氏生子二,長子戴愛官福州主傅,開基福州後遷居安溪碧石(今白桃),妣黃氏生子四;法旺公次子戴惠,妣易氏生子有七,長子珍志颖咎帲?次子振梓、四子肇福開基永春、福鼎,三子朝陽開基大田陽春,五子澤溪開基漳平德安、安溪西坪,六子林常春開基安溪柏葉林氏,七子興源開基安溪湖頭。
禅林祠位于梓溪村水尾,四周群山環繞,溪流蜿蜒,溪中凸起小山。林氏祖先在該小山肇建祠堂,形化仙人撒網,山青水秀,風景優美。
禅林祠曆經滄桑被毀,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宗親、海外僑胞尋根追源,成立董事會,于1981年修複祠堂原貌,每年春秋各地宗親及海外僑胞,回梓訪親渴祖。

以下爲梓溪林氏後裔的繁衍分布:

安溪縣情資料庫:安溪縣大田梓溪林氏派系 林法旺開基 安溪林氏各系字輩昭穆(點擊查看)
  1.林戴愛支系
  (1)福田白桃(碧石)林氏
  據安溪碧石《清溪林氏族譜》載,約于南宋後期,大田梓溪林法旺的四世孫林戴愛,因避亂隱迹由福州遷入碧石(今福田鄉白桃村)肇基。
  (2)魁鬥鳳山林氏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碧石林氏裔孫林珵玑(即三十五)的長子林德堅因打獵到鳳山(今魁鬥鎮鳳山村),肇基西墘祖宇。後裔先後遷往南安、同安、龍海、漳州、甯化、福州等地。九世孫林天樟由今魁鬥鳳山分支到今金谷鎮河內村開基;林天隆移居金谷鎮河美村杉垵開基。
  (3)魁鬥村內坂林氏
  派出鳳山林氏。林德堅的七世孫林甫進(諱日觀)由鳳山移居今魁鬥鎮魁鬥村內坂。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林甫進之子林正美,諱行碧,由內坂遷居今金谷鎮金東村高雁開基,至今已衍傳八世,有後裔遷往馬來西亞、印尼、台灣等地。
  此外,碧石林氏廈寮祖厝尾派、石獅派、洋中派、庵兜派、垵頭派、錢山墘派林氏後裔分別遷居順昌、江西、台灣。其中庵兜派裔後林中嗚移居江西省廣豐縣十六都吳家鍾村,林中鹆移居廣安縣王家潭。錢山墘派林元祿移居順昌縣埔上白石,建東湖厝。
  
-林珍种?系
  (1)湖頭竹山(庵頭、巷口)林氏
  明洪武元年(1368年),林戴惠長子林珍值囊釋O林九郞由龍岩遷入肇基。其後裔分支湖頭鎮下東、仁福、四角井、船巷等居委會及湖二村、前溪村虎爐山、美坂村新藍等地。此外,裔孫林其波于民國38年(1949年)間遷居台北市。
  (2)湖上飛新(大份)林氏
  明洪武八年(1375年),林珍种?裔林天祐,攜妻及弟林天福由龍岩聚賢裏七甲遷居開基,被尊爲飛鴉大份林氏始祖。其裔孫林成宗、林成正兄弟于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林有曾、林有興、林有悌、林有初、林有施兄弟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遷往德化縣;林世德、林箱德、林武魁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林光武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林輝系、林宗陳兄弟于道光五年(1825年)遷往沙縣。林佳壯、林佳貴兄弟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林時卿、林時佳兄弟于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遷往江西廣信府;林三英、林文宗、林成祖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林武謙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林武詩(又名德禮)偕子林光才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林昭度(又名元量)于鹹豐五年(1855年),林日群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移居台灣。林武州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移居金門。林元闩(又名昭阖)遷居印尼。
  (3)劍鬥東陽林氏
  明景泰六年(1455年),林珍种?裔林建大因避亂從母吳氏由大田梓溪遷入,開基林氏浚都祖宇。三世林斌三、林斌六、林斌八兄弟移居江西省上饒;林斌九、林斌十五兄弟移居南安溪仔尾。十二世林天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與二弟林天樞移居福甯府霞浦縣七寶洋鄉。十四世林起談偕子林有夥移居延平府永安縣落竹山。
  3.林戴惠-林肇福支系
  (1)長坑雲二林氏
  林戴惠四子林肇福的七世孫林興傑,由永春福鼎厚坪遷入安溪縣還集寨東山(今長坑鄉雲二村)肇基。
  (2)長坑南鬥林氏
  安溪縣還集寨東山(今長坑鄉雲二村)林氏的六世孫林發源,由還集寨東山遷今長坑鄉南鬥村開基。
  (3)白濑長基林氏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林發源弟林進宗(字思祖,號仁德)之孫林俊英(號元清,林觀隆次子),由東山移居鴻基高魁(今白濑鄉長基村),爲鴻基林氏始祖,後裔移居劍鬥鎮小磜。
  (4)官橋新春林氏
  明洪武初,林進宗之孫林英賢(林觀陞之長子)由吏員任龍江提舉司職受官銜,玺符诰封歸田,在龍居山頂東山寨牧鴨,後入居官橋鎮新春村,爲“春林”始祖,至今已衍傳二十二世。明末,後裔自八世起先後遷居廣東、浙江、江西、湖南、廈門、漳州、泉州、三明等地。明末至民國期間,先後有128人渡台稚?,至今裔孫逾萬人;現旅居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日本、香港等地逾千人。
  (5)蓬萊吾邦林氏
  共有兩支。一是林進宗之孫林英隆(林觀陞次子),由長坑還集寨東山移居龍興裏石浔東山寨(今官橋鎮新春村)暫住,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移居龍興裏吾邦(今蓬萊鎮吾邦村)開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十五世林新甲偕兒女移居新溪裏高院(今官橋鎮碧二村)。二是派出新春林氏。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林英賢之裔林扌山由新春移居今蓬萊鎮吾邦村尾垵。
  吾邦林氏後裔林大檢移居浙江處州府龍泉縣西門。明崇祯年間(1628~1644年),林大朱移居江西廣信府鉛山縣十五都車盤街堪下。林祖貴移居鉛山縣三十九都金鳳山下董家坂近七洋界。清末民初多人移居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
  (6)藍田黃柏林氏
  派出南鬥林氏。林發源的四世孫林三,號梅谷,開基藍田鄉黃柏村。後裔多人移居南平西芹,F繁衍近萬人。
  4.林戴惠-林澤溪支系
  (1)龍涓西興(西庚)林氏
  大田梓溪林戴惠第五子林澤溪之裔林汝和,由今華安縣仙都鎮遷入肇基。四世林桂生生三子:長子林志清分居西墘厝(下厝仔);次子林志弘分居祖厝腳路下;三子林志安分居通鬥(聿修堂)。明末,二房林志弘後裔,遷居江西省廣豐縣,F衍裔孫逾萬人。民國期間,後裔10多戶遷往印尼,其中林公樓(子林振河)遷往巴城,林水珠遷往茂物;林秋金等裔孫遷往漳州市石亭鄉南山村,F衍約400人;林金福遷入台灣台北大安區,F衍後裔200多人。
  (2)西坪西原(外賒)林氏
  據西坪西原《霧山林氏族譜》載,其始祖林念五爲林澤溪之裔,明正統三年(1438年)遷入肇基。七世林宣長開基西坪霧山巷口。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七世林千三,字廷文,移居今虎邱鎮竹園村前垵開基。十三世孫林士瑞遷往台灣淡水內湖頭重溪莊石壁坑。林宣長四世孫林世源的後裔遷往廣東梅縣(今梅州市),其裔孫(佚名)清代時考中進士,殿試居進士二甲第一名,任職戶部,故西坪霧山林氏延用其燈號爲:“金殿傳胪,戶部主政”。因民國7年(1918年)宗族成冤,房屋財産均被焚毀,故世系不明。十一世林燕愈,號慢陀,遷往武夷山,開墾茶園,培植了諸多名茶。十六世(林燕愈後裔)林孝逸遷往廈門、漳州,開辦林奇苑茶行,今有500多人。十六世林孝遷,十七世林題、林金蟬、林木瓜、林木金、林新俊、林新源、林新忠、林新丙,十八世林國文、林尼姑父子、林德發、林國河、林國欽、林國治、林國色、林漢鑫等遷往台灣、美國、印尼等地。
  (3)湖上飛新(醉面園)林氏
  其始祖林崇隆爲林澤溪之裔,由漳平縣和睦裏維坑遷入飛新村醉面園肇基。十七世林榮言、林榮紳遷居台灣。據有關資料記載,林澤溪的後裔還遷居安溪縣的西坪、深內、土樓、長坑、黃柏、飛鴉、高山、美溪等地。
  5.林戴惠-林常春支系
  (1)安溪西坪柏葉林氏
  柏葉林氏始祖林常春(六房)爲大田梓溪林戴惠的第六子,宋淳祐十年(1250年)遷入肇基。林常春生三子:有統、有緒、有綱。林有綱生二子:長子器,次子鳴。林子器(柏葉林氏三世)生四子:長弘寬(遷居永春埔頭),次弘裕(遷居廈門嘉禾),三弘溫,四弘柔(遷居浙江金華)。林弘溫,名清,字希華,生三子:四八(福)、四九(祿)、四十(壽)。
  (2)大坪村林氏
  派出柏葉林氏。林有緒之子致政,字子行,肇基大坪鄉大坪村。其後裔現播居大坪村下林、中間,福美村南山,雙美村大路坑及虎邱鎮林東村坑頭林、紡車林等地。
  (3)官橋芹石林氏
  派出柏葉林氏。林四八(柏葉林氏五世),字天烈,號安福,其子林時齋居官橋芹石。林時齋生三子:長子林懷祖居芹石故土;次子林振祖遷永春縣卑湖山尾;三子林建祖居西林後林。
  (4)蓬萊大墘林氏
  派出柏葉林氏的芹石支系。約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林振祖之孫(林媽生之子)林佛孫由卑湖徙居安溪縣蓬萊大墘,爲大墘林氏始祖。大墘林氏又衍播至蓬萊鎮的聯中、聯盟、蓬新等村。遷居縣內有三支:一是嘉靖年間(1522~1566年),裔孫林爾亮遷居今湖頭鎮橫山村,後裔又遷居永安、浙江溫州等地。二是萬曆年間(1573~1619年),裔孫林積守遷居今感德鎮霞庭村,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後裔林在輝又遷居三明市三元區。三是清初,裔孫遷徙今魁鬥鎮奇觀村。
  此外,大墘林氏還遷居省內外及東南亞各地。其中:明末,六世孫林義立及子林茂華移居浙江,後裔定居洞頭、玉環等縣:清初,林公列父子等數十人移居台灣、香港、南洋等地。現大墘林氏繁衍的後裔在台灣5000多人,在新加坡3000多人,在馬來西亞7000多人,在緬甸仰光1000多人,在世界其他各地兩萬多人。
  (5)蓬萊龍居林氏
  派出柏葉林氏。林四九,字天瑞,號安祿,明洪武六年(1373年)由蓬萊井邊(今美濱村)遷徙崇善裏龍居(今蓬萊鎮龍居村)開基。三世林子仁遷居今藍田鄉進德村,後裔又遷居江西。建文年間(1399~1402年),四世林實,字秋秀,號興苗,由龍居遷徙今尚卿鄉中山村吉春。清嘉慶十四年
  (1809年),龍居林氏裔孫林文杏,由龍居許坑移居今蓬萊鎮吾邦村大坂;後裔林金豆又移居新加坡;民國20年(1931年),林水廸移居馬來西亞。1965年前後,龍居林氏裔孫一支移居蓬萊鎮美濱村魁美。
  此外,龍居林氏後裔還先後遷居廈門海倉、泉州、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緬甸等地。
  (6)龍門桂林(茂林)林氏
  派出柏葉林氏。林四十(柏葉林氏五世),又名祿而,字天祥,號安壽,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由福清奉例到安溪縣光德裏澳江屯田。其四世孫林文輝由光德裏遷依仁裏光孝(今龍門鎮光孝村)。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林文輝帶長子每法、次子每福開基茂林(今龍門鎮桂瑤、桂林兩村)。至今已傳二十二世。現每法的後裔四大房各支系分布在龍門鎮桂瑤、桂林兩村。
  此後,桂林林氏後裔又先後移居同安汀溪堤內村、溫州、廣東延平、台灣及東南亞各國。其中:十一世林同庚移居台灣屏東;十三世林理完移居台灣三峽溪南裏,建“林信記堂號”;林理襄移居台北,其裔後在高雄林園鄉林家村開宗立派。
  (7)虎邱仙景林氏
  柏葉林氏三世林子鳴的四世孫林文養,字孚育,由柏葉遷徙今虎邱鎮仙景村開基,建仙景林氏祠宇。
  (8)龍門村林氏
  明天順三年(1459年),林子鳴的五世孫林複潤(號裕翁)之子林安七,號確齋,分居龍門。弘治九年(1496年)建龍門林氏祖宇。現龍門鎮的龍門、翠坑、龍山、龍美、觀山等村均有其後裔居住。後裔自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後,又陸續遷居台灣、香港等地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現在海外繁衍裔孫1萬多人。
  (9)虎邱湖西林氏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林複潤之子林回生(林安七之弟),字廷複,號質齋,遷居山後(今虎邱鎮湖西村),爲山後林氏始祖。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後裔林衍成又移居台灣嘉義縣白秋光潭。
  此外,由于林複潤生有九子,F虎邱鎮美亭村望亭、揚尾山、墘尾,仙景村謝厝,西坪鎮北山、石浪硿均有其後裔居住。
  (10)官橋赤嶺林氏
  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林子鳴的五世孫林複春(複潤之弟),字伯祥,號樸翁,移居今官橋鎮赤嶺村,爲赤嶺林氏驷嶺大宗始祖。林複春有5子5女、18孫、56曾孫、142玄孫,後裔衍播海內外。
  隨著人口的增加,赤嶺林氏陸續外遷。二房裕齋的裔孫分居官橋鎮赤嶺村蘆宅、岩前、石船,虎邱鎮金榜村,西坪鎮柏葉村、後坪村、龍地村溪東,蘆田鎮石盤村。三房偉齋的裔孫分居官橋鎮赤嶺村大路街、溪洲、後畲,澳江,燎原,楓厝和長坑鄉苦竹林等地。四房坦齋的裔孫分居官橋鎮驷嶺村新樓、舊厝、後溝和岩前村、仙都村等地;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坦齋的十世孫林其多由赤嶺遷居西坪鎮龍地村,至今已衍傳十一世。
  此外,明末清初,赤嶺林目棍率500余族懈皬B配合鄭成功攻台,金榜林氏多人隨羞w台。二世二房林裕齋的後裔還遷居三明沙縣、龍海汀洋、台灣新店等地,F台灣新店有全島林氏最大的裕齋公大祠堂;二世五房林美榮,字廷和,號處齋,遷居浙江溫州;以後又有林時瞻、林允俦等遷居溫州。
  (11)虎邱金榜林氏
  共有三支。一是赤嶺林氏二世長房逸齋之子遷居今虎邱鎮金榜村竹腳,後裔又徙居南安縣馬頭楓樹腳,浙江蒼南沿埔七畝地等處。二是赤嶺林氏三世林德昭,號純齋,開基今虎邱鎮金榜村邦溪。其三子林遯軒,諱嶽,字居瞻,開基望亭(今虎邱鎮美亭村),爲望亭林氏始祖。三是明正德年間
  (1506~1521年),赤嶺林氏四世林岱,字孔瞻,號蒙庵,由赤嶺遷居安溪縣城侯厝(今縣城後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林岱之子林逢祥(字允慶,號遷喬)、林逢瑞(字允賢,號鳳樵)兄弟由縣城遷徙宮坂(今虎邱鎮金榜村)建萬全樓,爲金榜萬全樓林氏始祖。後裔因避亂先入南山,後遷大池柳樹垵(今虎邱鎮福井村)。
  此外,金榜林氏于清初還隨林嗣環、林嗣祯往廣州、海南經商、供職,後又遷香港、澳門、東南亞等地。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金榜人、解元林文鬥任台灣府學教授、金門浯江書院山長,後居泉州城,有族人隨外遷泉州、台灣等地和印尼、馬來西亞等國。
  (12)金谷村西山林氏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赤嶺林氏五世林忠沂偕子林廷機由赤嶺遷居崇善裏谷口鄉西山(今金谷鎮金谷村西山林厝)開基,林忠沂被尊爲西山林氏一世祖。民國期間,後裔林文慶、林書得、林生水、林再生等,又先後遷居台灣等地及馬來西亞、印尼等國。
  (13)長坑山格林氏
  赤嶺林氏六世林騰森,由赤嶺遷居今長坑鄉山格村山東堡開基。後裔林科章的長子林五四遷居江西鉛山縣十都橫坂。
  (14)官橋仙都林氏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赤嶺林氏裔孫林翠岩、林讷庵、林東琳兄弟3人由赤嶺遷居今官橋鎮仙都村開基,至今已衍傳二十世。後裔林士濟、林士烈、林體、林舉遷居台灣。
  此外,官橋鎮石林村、城廂鎮經嶺村水溝洋及磚文村均有赤嶺林氏後裔居住。
  6.林戴惠-林興源支系
  (1)湖頭鲎山林氏
  湖頭鲎山林氏始祖林八郎(七房)系大田梓溪林戴惠第七子林興源之裔。十四世孫林應祥,字吉夫,號十一伯,後改名林世清,任泉州府同知。十五世孫林福隆,字德昌,同領義兵剿捕偈籽κ罌_,至來蘇裏長圳嶺,中箭身亡,時年35歲,督府嘉其勇,封爲“保義郎”,來蘇裏人立鲎山廟(又稱厚山廟、猴山廟、侯山廟)祀爲開山王。林福隆的長子林若水,字巨官,承繼大田梓溪二房林振梓之後;次子林茂山生三子:長子林子徽,居蓬萊,衍西坪;次子林子仁居湖頭;三子林子義遷永春。後裔還遷居泉州、漳浦、長泰、福清、武夷山、浙江等地。
  (2)藍田進德林氏
  派出湖頭鲎山林氏。林福隆之孫林子仁,字賢穆,號十處士,生二子:長子林承祖,號清隱;次子林承源,徙居進德(今屬藍田鄉進德村)田頭。
  (3)湖頭竹山林氏長房
  派出湖頭鲎山林氏。林福隆的四世孫林承祖共生六子。其長子林廣濟,官居南京右衛軍,生四子:長隱翁,字深澄,衍今湖頭鎮竹山林氏長房,後裔又分七個支系;次子號稱二處士,衍播不詳;三子林聰甫移居崇善裏杏厝(今蓬萊鎮蓬新村杏厝)。
  (4)蓬萊蓬新(杏厝)林氏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湖頭鲎山林氏裔孫林聰甫,字深淵,別號三居士,由來蘇厝頭建造(今湖頭鎮上田村)遷感化裏郭山宮(今湖頭湖一村永久橋邊),後再移居崇善裏蓬萊鄉杏厝社(今蓬萊鎮蓬新村杏厝),創建美厝祖宇,爲蓬萊美厝林氏始祖。清代,其後裔遷居浙江平陽、泰順等地,至今乃保持聯系。
  此外,林八郎的後裔現還播居湖頭鎮上田村(建造、聚都)、湖一村(郭山)、溪美村(上宅園)、郭埔村(郭坂)、竹山村(南山、鳳口)、虎頭山等地。

安溪林氏宗祠:文章來源于林氏論壇:

柏葉林氏大宗位于西坪鎮柏葉村寮內角落,是柏葉林氏肇基始祖林常春的祖居地,明弘治三年(1490年)由八世孫林安西、林安興建。清順治間(1644~1661年)重建。清末旅外僑親林虎捐巨資大修。後被毀。1998年,柏葉林氏宗親捐資重建,2000年12月12日舉行落成慶典。祠坐西南向東北,規制仿古。主體工程占地1258.75平方米,附屬工程占地238.6平方米。楹聯:“發甲登科,七派中首屈一指;蕃昭綿轶,三宗內裔逾萬丁”、“帽山將星中l國,功垂八閩;柏葉經魁有鐵崖,名動九州”、“派衍梓溪分一脈;祥呈柏葉茂千秋”。  柏葉林氏大宗,坐落于西坪鎮柏葉村。當地林氏始祖林常春始建于宋淳祐十年(1250年),穴稱“雄鷹趕玉兔”。1998年族裔倡議重建。祠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面積1258.75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518平方米,附設199平方米。爲二進大屋脊構建,規制仿古,金碧輝煌。2000年12月12日落成。廳堂中懸挂“世進士”、“進士”、“都督府”、“父子提鎮”、“按察副使”、“解元”等匾額。
龍坪村林姓爲大田梓溪林氏派系,屬柏葉林常春支系。林常春,柏葉村林氏始祖,爲大田梓溪林戴惠的第六子,宋淳祜十年(1250年)遷入肇基。
  27.蓬萊井邊(靖濱)林氏祖祠
  位于蓬萊鎮美濱村。柏葉林氏四世林弘溫、林弘柔兄弟合買井邊(靖濱)連厝祖祠全座,後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民國24年(1935年)因水災倒塌,後複修。楹聯:“派衍九龍綿世澤;門迎高雁萃山靈”、“井水發源,直接西河正派;蓬山胥字,克恢南土丕基”、“系出九龍,仰先世破浪龍門,毋忘祖德;堂瞻高雁,兆後昆題名雁塔,大振家聲”。
  28.大墘林氏德門祖宇
  位于蓬萊鎮聯中村大墘,系肇基始祖佛孫的祖居地。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林佛孫在大墘內溪埔建屋居住。嘉靖四十年(1561年),裔孫林西泉重建,二進十間,號“德門祖宇”。後經多次修建,民國36年(1947年)重修,改爲柱體鋼筋水泥,屋面杉木瓦結構。1992年再次重建。祖宇虎形牛腿,案角帶環水,案外山挺秀,爲聯系海內外林氏德門祖宇派系的紐帶,被列爲“泉州名祠”。楹聯:“德心可造子孫福;門第能爲邦國光”、“三仁綿世澤;十德顯宗光”、“紹西河文物;仰東晉衣冠”等。
柏葉四世祖祠堂
  位于大坪鄉雙美村大路坑。祠坐乾巽兼亥巳,2004年重建。楹聯:“柏葉傳宗,大路山川植本固;西河衍派,梓溪聖地發源長”、“先祖德紹子孫福;世裔門第邦國光”。
  33.仙境林氏大宗祠
  位于虎邱鎮仙景村,系仙景林氏始祖林文養(柏葉林氏六世)的祖居地。宗祠背靠“也”形山,又名“也”形祖。古祠原已毀,僅留舊址。2002年間,族賢倡議重修,有“輝輝呈新態,豔豔仿舊蹤”之感。楹聯:“仙人山作也形祖;境土竟成肇始基”、“仙樂和鳴催鸾鳳;境雲激蕩起蛟龍”。
  34.龍門林氏宗祠
  位于龍門鎮龍門村,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萬曆八年(1580年)重修,清康熙年間
  (1662~1722年)再修。1988年海外僑親倡議並捐資重建。總建築面積536平方米。楹聯:“派會梓溪,到龍門騰浪萬裏;支分柏葉,蔭石室長翠千秋”、“龍宇煥新光祖德;門堂溢彩耀宗功”。
  35.赤嶺林氏驷嶺大宗祠
  位于官橋鎮驷嶺村,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赤嶺林氏驷嶺大宗始祖林樸翁肇基時建。宗祠取“雙鳳朝牡丹”之形。曆經三次重建,三次重修。門前有半月池及七塊奇石,稱“七星墜地”。民國35年(1946年)秋,藍溪中學在此創辦,宗祠遂成校舍。1988年冬,海內外裔孫集資收回宗祠重修,依舊制而鼎新,翌年告竣,耗資50余萬元,莊嚴炳煥,古貌新顔。宗祠占地面積10368平方米。楹聯:“柏葉怎常青,赤嶺土膏植本固;蘆流胡不舍,梓溪支派發源長”、“尚義行仁,救活流亡三百;赈饑恤難,安存困頓萬千”、“狀元神筆安崩圳;進士奇文比鐵峰”。

跟帖时间 2010-02-25 05:30: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寻根问祖 - 从林姓的入闽看中原汉人的南迁 -- 作者邮箱:lindingwei88@yahoo.com.cn [2009-01-08 15:26:56]

题目:从林姓的入闽看中原汉人的南迁
分类:林姓资料
来源:沙县文艺

如果我们认可“西晋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南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这一定义,那么,郡望西河林姓南迁,至自入闽,无疑完全符合这一特征。因为,可以说入闽林氏是最早渡江南下的客家先民之一。我们研究中原林姓南徙入闽原由,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受益:一是从中可以看出,西晋以后中原汉人逐渐南徙的途径和时间;二是可以看出南徙的中原汉人在客地的繁衍和发展的情况。

一、林姓的第一次南徙

林姓第一次南徙是在西晋末年。

林姓郡望西河。西河即现在的河南省安阳,战国时属魏地。那时黄河流经安阳县的境域。西河即黄河的西面。据《闽林开族千年谱》载:“林氏出自子姓,据《闽林开族千年谱》载:殷比干之后。比干系太乙之子,帝乙之庶弟,纣之叔父。见纣无道,直谏而死。夫人陈氏有遗腹子三月,惧纣之祸,与婢四人避难于长林石室之中,生子名泉。周武王克纣,表比干墓,徵其后嗣┅┅令以林为姓,封公爵食邑博陵(今河北省的蠡县,那时属河南管辖)。”林姓始祖林坚下传第六代,徙迁至山东莒县。后又徙迁山东曲阜。那时林氏后裔都还围绕着齐鲁之地播迁繁衍,自至西晋。

西晋短暂的统一,并没有给全国人民带来安定。由于统治集团的荒淫无度,争尚奢靡,加重了人们的苦难和贫穷。不久又暴发“八王之乱”,更把人们带入水深火热之中。历史学家尚钺在《中国历史纲要》中有过这样一段准确的描述:“怀帝永嘉年间(307~312年),北方又普遍发生了严重饥荒,致使骨肉相卖,甚至互相啖食。但统治阶级仍赋敛如故。在此情况下,并中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摧残。惠帝以来,并方人民大量地离弃乡土,逃亡四方-主要的是向南迁徙。特别是在山西,情形最为严重,存留本乡的汉人,不满二万户。北方人口在为减少,顿呈虚弱现象。”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武装的掘起,不断掠扰边境,迫使西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这就是中原汉人不断渡江南下的根由。西晋时期,林姓已传到第45世林礼。林礼,字元副,西晋时为主薄,后授太子太傅,跟随西晋政权的南移,从山东济南,徙迁至下邳(今江苏省下邳县)梓桐乡。林礼只有一个儿子林颖。西晋建兴三年(315年),林颖为徐州别驾,后迁任黄门侍郎。建兴四年愍帝司马邺投降刘曜后,林颖随东晋元帝南渡寓居江左。林姓完成了第一次南迁。

二、林姓第二次南迁

林姓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泰宁三年(325年)。

林颖有两个儿子,长子林懋,授官为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后为下邳太守;他有六个儿子,当时都有十分显贵,号称林氏六龙。次子林禄,字世荫,生于晋太康十年(289年)。晋惠帝时(290~306年)为安东瑯琊王府参军,镇守下邳。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随瑯琊王移镇建邺(今南京市),任给事中、黄门侍郎。永嘉五年,荆、湘两州(今湖北、湖南)发生了一起比较大的农民起义。十多万户巴、蜀流民为了反对豪强的欺压和荆、湘两州刺史的屠杀,举行起义。他们推杜弢为领袖,转战大江以南,屡屡击败晋军。西晋王朝惊恐万分,命重臣陶侃、王敦调重兵镇压。林禄跟随王敦讨伐杜弢有功,升任为招远将军、散骑常侍。晋怀、愍两帝相继被俘后,林禄因跟随王敦拥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有功,出任合浦太守。东晋泰宁三年,晋明帝命林禄镇守晋安郡(治所今福州市)。据《福建省志·大事记》载: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设晋安郡。原属扬州,后改隶江州。晋安郡统县八:原丰、新罗(今长汀)、宛平、同安、候官、罗江、晋安(今南安)、温麻(今霞浦),统户4300。”林禄举家迁居晋安,完成了林姓第二次南迁。因此。林禄成为林氏入闽的开宗始祖。东晋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起兵叛乱。镇守寻阳的江州刺史温峤与庚亮共推镇守江陵(今属湖北)的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移檄四方,共讨苏峻。晋安郡隶属江州。林禄自然也起兵参与镇压叛乱。林禄历经晋元、明、成、康、穆五帝,对晋王朝也可谓功勋卓著。晋永和十二年(356年),林禄逝世于郡所,享年69岁。死后,晋王朝追封林禄为晋安郡王,墓葬于温陵九龙岗(今惠安县涂岭)。据《惠安县志》载:“将军墓在县北十三都龙头岭,有石三簇,嵯峨秀异,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诸峰盘旋,形势特异。乡人奉之甚谨。”

三、入闽林姓在闽、粤、台的繁衍

林姓在全国并不是一等一的大姓,尤其是在中原。据著名史学家李栋明研究:“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据有关方面公布的全国姓氏人口排列:“林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居第十六位。尤以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约占全国汉族林姓人口60%。”也就是说,按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计算,全国林姓人口约1528万人。如果除去福建、广东、台湾三地人口,林姓人口仅611万人,占总人口的0。53%。但是,林姓在闽、粤、台却是数一数二的大姓。厦门日报社做过一次厦门人姓氏人数统计:载止2003年1月23日(仅收录常住人口姓氏),厦门市有林姓人口124246人,占总人口的9。05%,仅次于陈姓,居第二位。在台湾也是如此。据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谢钧祥考证:“台湾前十大姓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这十大姓中,只有蔡、杨两姓不源于河南。陈、林两姓,合起来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九强。几乎每五个台湾人中,有一个姓陈或姓林的;而陈、林两姓,皆起源于河南,在晋代和唐代迁往福建,明清时又迁到台湾。”故,在闽、粤、台有“陈、林半天下”之说。

林姓的南下,不同于“避难”之说。因为他们的南下,完全是晋王朝政治、军事行为的结果。所以。如果我们要用“永嘉以后,中原士族携带家人、族人纷纷南下逃难”,是解释不通的。林姓南下有它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他是以一个军事将领,一个地方行政长官的身份“入侵”客地的。它的家族利益在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基本上没有损失。这样为它在客地的繁衍和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于是,林姓很快在福建省繁衍和发展起来。

林禄有二子:长子林景(字明徹),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为通直郎。后从征南将军朱宝平南有功,授镇威将军、散骑常侍,封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南平侯。次子林暹,为威武将军,居侯官都西里。入闽林氏第9世(林景一支)林元次,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任功曹;后入梁,任建安县令。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林既为梨岭长城始祖;其次子林茂,字汝盛,隋开皇三年(583年)为右丞,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为莆田林氏开基始祖;三子林诜的二个儿子迁居龙溪县,为龙溪始祖。

至唐代,入闽林氏传至第十六世是一个大转折。从此,入闽林氏分衍为阙下、九牧、游洋三个大支系。

入闽林氏第15世林万宠(林茂一支),字圣功,唐开元八年明经及第,天宝十一年(752年)任饶州剌史,至德三年(758年)迁高平太守。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林韬为唐朝谏议大夫。他发展了阙下一脉的林姓,被尊为“阙下林家”始祖。三子林昌为唐朝兵部司马。他的儿子林萍迁居漳浦,开发龙溪;后,又有后裔迁台湾(迁台湾的称为“雾峰林家”)。林昌被尊为“游洋林家”始祖。二儿子林披一支最旺。林披天质聪明,喜欢读书,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十五岁时就能手抄六经百家子史千余种,又善锺、王书法。唐天宝十一年仅20岁,以明经擢第授建州将乐县令,后任惠州剌史、临汀令、苏州别驾、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他有九个儿子,先后擢升刺史(世称九牧)。即:

林氏九牧长房林苇,字敏树,唐建中初年(780年)明经及第,授朝议大夫,后迁西平太守、端州刺史。生三子:恕、应(前埭祖)、惠(出承林藻)。林苇兄弟九人死后合葬于莆田兴化城西尊贤里福平山之原,既今枫林积翠庵后。明刑部尚书、裔孙林俊曾题诗曰:“林显启周,百叶弥盛。自晋徙闽,实首钜姓。瀛高睦祖,三叶从政。笃生大宗,玄默允敬。作刺端州,宪宪有令。九侯并列,锡类衍庆。”

次房林藻,字纬乾,少时与诸兄弟及泉州名士欧阳詹,就读于“灵岩精庐”(今莆田县工业区北兴教里福平山下)。唐贞元初年(785年),林藻与弟弟林蕴上九日山旅游,看至高士秦伴名相姜公辅游时留下的一首题刻。林藻很有感慨,后来林藻在度梨岭参加应试时,他写下《合浦还珠赋》:“彼鹄彼鹄,睨在坚目。取乃得速,公试合浦还珠。”他写后睡了一会儿,梦见神人告诉他:“何不叙珠之去来。”醒来后,就修改为:“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粮站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主考官杜黄裳看了后称赞说:“叙珠之来去象有神助。”因此题点了林藻。唐贞元七年(791年)登尹枢榜进士(与欧阳詹同榜),为闽中破天荒第一人。哥哥林苇、弟弟林蕴也明经及第,题诗:“昔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为。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梨岭联影飞。”林藻初授容州支使,后迁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江陵府使。林藻善文,著有杂文一集。其嗣子林惠的后裔散居莆田、仙游、福州、长乐、连江、福宁(霞浦)、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厦门、漳州、龙岩和广东省潮州、梅县。地方志为其立传:“藻幼知书嗜文辞,耻为遐服农民。遂戒其弟蕴曰:男子穷达在人,岂有常耶!今所重者,明经进士而已。遂使其弟明经而自以进士取科。贞元七年中尹枢科进士及第。盖闽中在贞元前,未有文进者。初李公奇为是邦始兴庠序而独孤及为新学记云:曼胡之缨化为青衿。藻兄弟与其友欧阳詹闻而耻之。于是刻意进取。后十年藻登第,名动京师。闽中言进士第者始于藻也。初藻试《合浦还珠赋》成,烛下假寐若有人谓之曰:何不叙珠之去来。寤而修之,其辞甚丽。及第后谢恩,杜黄裳揖之曰:叙珠去来,如有神助。时论多美之,官至御史。”

三房林著,字友直,唐贞元六年(790年)明经及第,授归州巴东令,后迁任邕州经略推官、横州刺史。其子林患,居横州。

四房林荐,字擢升,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登陆贅榜进士,初授衢州文学、守郊社令,后迁任北阳县令、韶州刺史。生二子:凭、总(为石亭始祖)。

五房林晔,字若思,由明经擢第,授沧州、景州司马,赐绯金鱼袋,后迁任通州刺史林晔有二子:悫(前街始祖)、志(双石、坑边始祖)。

六房林蕴,字梦复,唐贞元四年(788年)明经及第,复应贤良方正科,入蜀为四川节度使刘辟推官。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反,林蕴切谏。刘辟谋反失败后,林蕴被诏还京都,授予礼部员外郎,后又迁任邵州刺史。其子林愿为莆田竹屿、东井、马院、后田坑和惠安南埔、永春埔头、龙岩上杭、江西吉安、广东诸派始祖。《莆田地方志》为林蕴立传:“林蕴字梦复。曾祖玄泰瀛州刺史。祖万宠饶阳太守。父披太子詹事。兄弟九人皆刺史,号九牧林家。蕴曾应贤良方正科。曰:臣远祖比干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贞元四年,以明经及第,授四川节度使皋推官。皋卒刘辟代之,有谋反。蕴晓以义,辟不听,复遣书切谏,辟械于狱且杀之。将就刑大喊曰:危邦不居,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辟也惜其直,阴戒刑人将抽刀磨其颈欲胁之。蕴叱曰:死即死耳,我颈岂砺石耶!辟知其不屈,舍之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迁礼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刘伯皱荐之于朝,出为韶州刺史。”
七房林蒙,字贤达,由林荐奏授孟陵主簿,迁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终于循州刺史。其子林孫为闽县始祖。

八房林迈,字大才,以经明擢第,授循州兴宁县主簿、同州长史,后迁任商州刺史、雷州刺史,累迁给事中。其子林愈,为漈坑始祖,其后裔播迁闽县、龙溪、安溪虎坵等地。

九房林蔇,字延佐,号四明,贞元年间(785~805年)明经及第,初授京兆参军、春秋博士,后升任福唐刺史。他有二子:长子林恩,次子林思(为仙游、长泰始祖)。

关于这“九牧林”,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前礼科给事中陈道潜在撰写“林氏九牧图记”时,是这样说的:“考之吾莆九牧林氏,适生其时,蔼蔼多贤,古今罕有焉。当时有林披者,天宝十一年擢明经第,由临汀令累迁苏州别驾、太子詹事。披生九子,曰:苇、藻、著、荐、晔 、蕴、蒙、迈、蔇。苇为端州刺史。藻元贞七年进士,由容州支使累迁江陵府使。著贞元六年明经擢第,终横州刺史。荐贞元十二年进士,由郊社令累迁韶州刺史。晔 由景州司马迁通州刺史。蕴贞元四年明经擢第,复应贤良方正科,累迁邵州刺史。蒙由孟陵主簿,累迁循州刺史。迈雷州刺史。蔇由明经擢第,授福唐刺史。吁亦盛矣。夫以九子俱贤,又各为州牧,求之于古,诚为罕见。”可以说,“九牧”的后裔衍播了整个福建省。“九牧林家”尊林披为始祖。

“九牧林”后来分衍为兴化惠邑同邑、夏井江陵、横州、石亭、前街双石坑边、闽县、安溪、仙游长泰分支始祖。他们的后裔遍及闽、粤、台。

四、林姓在三明的繁衍

林姓迁入三明境域较晚,据现有的资料表明,最早迁入三明境域的时间应是在宋初,而多数是在明、清之间迁入的。但,林姓在三明繁衍很快,是三明的大姓之一,粗略地估算全市林姓人口约有八万多人。在许多县(市)林姓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如永安市林姓人口占总人口的5。11%(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第五次人口普查没有这项内容)。在大田县,尤溪县、清流县林姓居全县五大姓之一。在三明的林姓,分布最广最多的又当数“九牧林家”。如:九牧第六房林蕴一支传至第入闽林氏第22世林元穹生有2子:岳、坤。据林氏《渊源谱》载:林岳居莆田,其子林成移居尤溪。传至林迪,官总戎,宋时移居尤溪45都大泽(今大田县广平)。林迪生7子:眺、标、庐、邦、晖、苗、润;其后裔蕃衍至大田、沙县及三元各地。

《沙县城东林氏家族》载:“吾祖出自迈公,至29世有兴权、放公等居麻阳渔溪,放公生积公居延平,宋庆历丙戍进士。迈公既是九牧中的八房林迈一支。宋嘉定至宝庆年间(1208~1227年), 林积的长子林伯一江阴渔溪迁居沙邑梅列龙(现梅列区列西龙岗)。

宁化蕉岭《林氏族谱》载:林姓是于南宋宝庆至景定年间(约1225~1264年)迁入宁化石壁;其后裔播迁广东省大埔等地。

《建宁林氏族谱》载:宋景炎至祥兴年间,莆田林氏迁入建宁县金溪、长吉,后播迁建宁城关等地。
明溪城关《西河林氏族谱》载:宋景炎至祥兴年间,福州闽侯林姓迁入明溪县城关;其后裔播迁莆田、建宁和江西省宁都等地。

泰宁《大田乡志稿》载:宋末,莆田林姓迁居泰宁县大田王胜。
《清流县志》载:宋末元初,南平林姓迁居清流县螺村。
《三省总谱》载:元代,长汀河田林姓分别迁居明溪、宁化、清流。

三明市区的林姓多为“九牧林家”中的二、六、八房的苗裔,迁入时间分别于宋至清时期。梅列区除了九牧八房林迈一支的列西龙岗林姓外,还有陈大镇长岭茂村林姓属九牧中第二房林藻一支。据《剑沙长岭林氏家谱》载:“吾祖自九牧二房,藻公支裔。…吾祖祖石三兄弟,自宁洋石留乡(今漳平石寮)迁来(宋代),…长祖德公居碧溪,次祖石公仍居长岭茂,三祖仁公迁棕楠榈坑。”三元区城关、莘口、黄砂、蓬坑、南坑林姓均属“九牧林家”中的第六房林蕴一支,但他们传入的经途又各不同。《剑沙三元林氏家谱》载:“唐,披公生九子公牧诸州号称九牧,其六,我祖蕴公数传至华一公,乃迁剑沙三元。”林华一既为闽林第40世,约在明洪武初年移居三元。白砂林氏与三元林氏同源。林华一生有3子:通八(俗称三元林)、金四、金七(俗称白砂林)。白砂林氏尊金七为开基始祖。据三元《莘口林姓家谱》载:莘口镇林氏为林蕴后裔,原居永安洪田常顺,转迁贡川北门后,约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前迁居莘口。三元南坑林姓迁入时间较早,据《南坑林氏家谱》载:林蕴一支林苗的后裔“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迁居凤池,嘉定三年(1210年)居下村,嘉定七年定居南坑。”

三元蓬坑林姓与南坑林姓同源。三元黄砂口林氏,据其家谱载:“于宋末元初,十万(即林迪)之子庐、孙少二郎,至曾孙宗禹迁居楼峰(现楼源村一自然村)分衍黄砂。”

主要参考书籍:
1、 《辞海》
2、 《闽林开族千年谱》
3、 尚钺《中国历史纲要》
4、 《福建省志》
5、 《惠安县志》
6、 《三明市志》

家谱资料查阅
题目:福建莆田发现妈祖祖先墓地 分类:林姓资料
来源:莆田市委宣传部通联站

8月2日,莆田市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自然村村民在修葺“三台拱曜”遗址时,意外发现一座大型古墓。8月6日,经专家考证,这座古墓是妈祖-林默娘的祖先林披夫妇的合葬墓。

林披字茂则,担任过唐朝潭州刺史,共生有九子,分别都做过刺史。古代刺史又称州牧,林披及其子孙被誉为“三代五廷魁,一门九刺史”,林披即九牧林的先祖。

据历史记载,九牧林家族繁衍生息,到五代十国传到了林愿。林愿担任过闽国的都巡检,后辞官回乡。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妈祖-林默娘。林默娘自幼聪颖,既懂气象,又熟习水性,常泛舟海上,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险船员、商人。林默娘28岁时,在农历九月九日,独自驾舟登上湄洲岛顶峰,后无踪影,传说飞升为“海神”。林默娘后成为海内外信徒敬仰的妈祖。

林披夫妇合葬墓的发现不仅证实了九牧林墓地的确切位置,也为研究妈祖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唐九牧林列祖像

九牧祖祠今何在

莆田县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一片龙眼树掩映的民居,有几间不为人注意的民房,断墙残垣,院内杂草丛生。只有门顶镶饰的"九牧祖祠"石匾,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千年来和沧桑变化;门前凛然屹立着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证明着一千多年以前,这里确是名门望族的居住地,这是曾经有过高马大轿、繁华和喧嚣。

林氏家族历史上居地迁徙颇为频繁。至明清时,林氏子孙迁徙更广,其中漳浦西门外一支,清时有徙居台湾者。林为闽中八姓之首,书称"八闽八郡"著姓,以林为第一,又因著于莆田,莆故称文献之邦,向有"莆田之林盛天下"之美誉。居莆林氏,散居多处。林家是一个文化层次很高的官宦世家,历经数朝,延绵百世而不衰。

九牧林文化工程开发思路

位于莆田县城东北部的西天尾镇(古称霞梧),远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是精英荟萃、人文繁盛之地。境内的澄渚书堂、福平书堂与城南凤凰山灵岩精舍(原为湖山书堂,即今广化寺)相辉映,成为莆田早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而西天尾镇最富有文化内涵的,当数后来与欧阳詹成为姻亲的"九牧林"。

唐九牧始祖林披从北螺(即福平山所在地)迁居澄渚(龙山)乌石,生九子皆刺史,故称"九牧林"。九牧林是闽北林中人数最繁盛,且以忠节科举闻名,历代"父子联科不乏官,兄弟同榜无间断"。九牧后裔中,海上女神妈祖、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更是名垂史册的人物,为中华文明史增添了熠熠光彩!

跟帖时间 2010-02-05 03:28: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寻根问祖 - 九牧林氏渊源简介 -- 题目:九牧林氏渊源简介
分类:寻根问祖
来源:九牧林氏网

九牧林开基鼻祖林披公之墓

闽中望族莆田九牧林氏,源远流长。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禄公入闽,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又五世而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韬公之孙攒,唐德宗立双阙以旌表其孝,时号"阙下林家"。披公唐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昌公生子萍,后裔居游洋后转迁台湾雾峰,为开台望族。韬、披、昌兄弟三人墓址俱在澄渚(乌石)后垄之原,则在莆田福平山(今西天尾镇压林峰村),九丘九圹,著载《八闽通志》。

唐九牧素以诗礼传家,人文彪炳,代出英杰。唐有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妈祖,御封天上圣母),明有永乐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龙江)以及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九牧林自唐代开基,历经1200余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真可谓"乔木盘根大,猗兰奕叶鲜"(宋仁宗题《林氏家庭》诗)。然而千枝一本,万派同宗,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而唐睦州刺史披公刚是海内外族裔共同尊奉的九牧林基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近年来,各地九牧宗亲和海外侨胞出于强烈的家庭认同感,陆续来莆寻根探源。澄渚乌石(今属龙山村)作为九牧林发祥地,自然成为海内外族裔景仰的谒祖圣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宗亲的大力支持,包括祖祠、祖墓在内的文物古物将渐渐修复。端州(苇公)"乌山、种槐"碑刻、"砚泉"石刻、唐代大石砚、宋代天圣盂等文物得到妥善保护。祖祠于九七年已经当地政府审批为文物保护单位。

跟帖时间 2010-02-05 03:25: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寻根问祖 - 林姓资料 -- 作者邮箱: [2009-01-08 15:26:56]

家谱资料查阅
题目:唐代“九牧林”揭秘
分类:林姓资料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林青松

莆田西天尾镇乌石村有林氏祠,祠的门上嵌有一块古石刻“九牧祖祠”四个字。一般认为:九牧林是唐代林披所生的九个儿子都是官州刺史故名。

有一种版本的《林氏族谱》里,收有一篇林披第六子即邵州刺史林蕴为父亲撰的《府君神道碑铭》其中记:“长子端州刺史苇、次子殿中侍御史藻、次子横州刺史著、次子韶州司马荐、次子通州刺史晔、次子邵州刺史蕴、季子金吾卫长史蒙、季子同州刺史迈、季子福唐刺史 ,…自端州至福唐皆有令子,世习文学。”

第九子“福唐(今福清市唐代设县称为福唐县)刺史 ”,意即:林 的官职是福唐刺史。现在要讨论的首要问题是,唐代年间福唐(福清)有没有设州?无设州能否有刺史。

查有关地名资料:《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三山志》、《辞源》、《辞海》、《辞海增补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福州地方志》、《福清县志》、新编《福清县志》、《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以及目前最大型的地名工具书,收历史地名多达90000余条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均查无唐代福唐(福清)设州的蛛丝马迹。

那么,福唐(福清)什么朝代开始设州呢?据福建第一部省志,莆田人黄仲昭的《八间通志·地理·福清县》记载:“(福清县)本长乐县,嗣圣十六年(按:“嗣圣”年号仅存在一年既元年,十六年显系错误,应是圣历二年669年)析其南入乡,置万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改为永昌。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为福唐。长兴四年(933年)伪闽始改为福清,…元升为州。”又据福建省志《闽书·方域志·福清县》记载:“(福清县)本长乐地。唐圣历二年(699年),析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五代梁改永昌县,后唐改福唐,…元以户四万升为州。”又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福清县”条记:“唐初为长乐县地,寻析置万安县,改曰福唐,五代梁王氏改曰永昌,后唐复曰福唐,…元升为福清州。”再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福唐县”条记:“唐天宝元年以万安县改名,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五代梁开平二年改为永昌县。后唐同光元年复名福唐县,长兴四年改为福清县。”;“福清县”条记:“五代唐长兴四年以福唐县改名,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福清州。”;“福清州”条记:“元元贞元年升福清县置,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福清县。”从以上众多资料可以说,唐代的福唐(福清县)并无设州,元代始设州名为福清州,这是福清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设州。为了证实唐代福唐(福清)只设县无设州,引导有关资料如下:(1)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孝友之门”条记载:“林攒唐真(贞)元间为福唐尉…。”(2)《八闽通志·词翰·兴化府》的记载:“(唐)欧阳詹《甘露述》:述甘露,昭孝德也。贞元壬申岁(为贞元八年即792年),福州福唐县尉清源莆邑人济南林公攒太夫人终。公每一痛哭,至水浆不入口…。”(3)《莆田县志·孝友传》记载:“唐林攒,字会道,披从孙,举进士不第,贞元初为福唐县尉。…。”其中的“福唐县尉”就是说唐代福唐(福清)是一个县,不是一个州。

接下来探讨什么叫做“牧”?什么叫做“刺史”?官职工具书《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牧”条记:“州官为牧。”;“刺史”条记:“州长官。”由此可见牧、刺史都是州官。“唐福唐刺史林 ”。唐代福唐(福清)无设州,林 是“州官”即“福唐刺史”之说就不能成立,那么,唐代福唐无设州,林 怎么会是“福唐刺史”(州官)呢?俗语说得好:“树有根,水有源”。林 变成“福唐刺史”也有其根源。《林氏族谱》里有一篇朱熹的《林氏世系总纪》其中记有:“(林)披生九子…兄弟九人俱拜官州牧,此九牧之所由名也。”

族(家)谱作假、假托历史名人为该族(家)谱作序文等古已有之,如:明朝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永乐皇帝制文册典多出其手的胡广,他看了许多族(家)谱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家谱内容并不可信。”这是胡广观阅许多家谱后发出内心的实言。又福建史泰斗,活了一百岁的老专家,邑人朱维干所著的《福建史稿》第五章第二节中指出:“《莆田九牧林氏谱》说,其入闽始祖禄,为永嘉时晋安太守。《文峰陈氏族谱》亦说,入闽始祖润为永嘉时晋安太守。按路振《九国志》说,陈、林诸姓,均以永嘉二年避乱入闽。永嘉二年的晋安,怎么会同时有两个太守?…诸如此类,都是虚构事实。”又2001年10月17日《中国文物报》标题为《族谱序也作伪》文中说:“…并不是所有族(家)谱都有幸能请到名人为他们作谱序,于是就假冒,朱熹就成了理想的伪造对象,他(朱熹)的《文集》中极少见到谱序,可是不少族谱中都能见到他(朱熹)的序。据统计,仅福建现存的族谱中,就有20多部有朱熹的序,而且文字极其相似,只有极少数应景字句略有不同而已,这本来就是很可笑的。”至此,可以说《林氏世系总纪》有假造伪托朱熹之序文之嫌了。朱熹是一位名闻天下的大学问家、大学者,他治学严谨,唐代福唐(福清)无设州,朱熹是宋代人,他不可能不知道,同时他也不可能写出:“披生九子…兄弟九人俱拜官州牧,此九牧之所由名也”之序文。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林蕴为他父亲林披所撰的《府君神道碑铭》的原文在另一版本(正版)的《林氏族谱》里被发现,它为揭开九牧林是“父子九牧”还是“兄弟九牧”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府君神道碑铭》的原文其中记载:“长端州刺史苇、次殿中侍御史藻、次横州刺史著、次韶州司马荐、次通州刺史晔,先母郑氏出也;次即不肖孤蕴,忝任邵州刺史、次金吾卫长史蒙、次同州刺史迈,皆母陈氏出也;次四明处士 ,庶母朱氏出也,…自端州至同州皆有令子,世习文学。”从中可知林 是“四明处士”。

宋代著名地方史专家李俊甫《莆阳比事》之“林家九牧”条记载:“唐林披,…子九人曰苇、曰藻、曰著、曰荐、曰煜(晔)、曰蕴、曰蒙、曰迈、曰 俱为刺史,号九牧林家,或云: 为处士(没有当过官的读书人称为“处士”),并其父号‘九牧’云。”

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唐·人物》记载:“林披,字茂则。莆田人…子(林)苇等八人又皆仕为刺史、司马、长史,号‘九牧林氏’”。有人会说: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可能有误。原因是前记“子苇等八人又皆仕为刺史”。后却记“号‘九牧林氏’”。子头八人都当州官应是八牧,何为九牧呢?父林披有没有当州官呢?著名学者林伟功编著的《中华林氏》记:“林披,字茂则,福建莆田人,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任将乐令,迁潭州(湖南长沙)刺史、沣州司马、康州(广东德庆)刺史…因此林披曾当过州刺史,林披是“一牧”加头八个儿子均任刺史显然是“八牧”。一牧加八牧就是九牧。假如第九子林 是刺史的话,那就是“十牧林”不是九牧林。然而从来无人称“林氏十牧”。

为什么会产生“兄弟九牧”的错误呢?《府君神道碑铭》其中是记:“…四明处士 。…自端州至同州皆有令子,世习文学。”被改后变成:“…福唐刺史 。…自端州至福唐皆有令子,世习文学。”把原文“四明处士 ”改成:“福唐刺史 ”;把“自端州至同州”改成“自端州至福唐”。改者不是明、清人,而是宋代人,理由是宋代李俊甫《莆阳比事》之“林家九牧”条既记载:“…子九人…俱为刺史,号九牧林家。”又记载:“或云: 为处士并其父(林披)号九牧。”可见林 是“福唐刺史”还是“四明处士”李俊甫不去作考证,李氏只将二种不同意见都记入《莆阳比事》。据此改《府君神道碑铭》的是宋代人。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因而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案”。
综上所述,不管是林氏九牧、林家九牧、九牧林氏、九牧刺史或九牧林家,他们并非“兄弟九牧”,而是“父子九牧”!

跟帖时间 2010-02-05 03:24: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冬天里有效减肥瘦身又能享受美食 -- 冬天寒冷的空气是让你大吃大喝最好的借口。如果保护好前一阶段减肥的成果?如何找到既能享受美食又能有效减肥瘦身的方法?
1、多吃体积大、热量低的食物。例如:豆腐、茄子、冬瓜、西瓜、白萝卜等。
2、多动脑,减脂肪!!有人边吃东西,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接听电话、看电视、翻 阅杂志、上网等等。这可不算动脑,要集中精力在需要花脑筋的食物上,肾上腺分泌会旺盛起来,身体代谢率也会提高,自然可以达到瘦身的效果。
3、餐餐有鱼来享瘦。鱼肉是减肥的好伴侣,热量很低,营养却很丰富。
4、腹式呼吸法。仰卧在床上,在腹部放上约3-4磅物件,如一本厚2寸的书,然后吸气,使腹部涨气,再呼气,使腹部收缩。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5-10分钟,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改变用餐次序。最易瘦的用餐次序:喝汤-蔬菜-饭-肉类。因为汤会增加饱足感,让你不知不觉吃得少。
6、以粥代饭,以茶代水。目的不言而喻,绿茶有消脂功效,粥则能让你觉得很饱。
7、向调料说BAY NO!据说调料能让人胃口大开,从而吃下更多的东西。
8、唱K烧脂。K歌燃脂的方法我们也介绍过不少,其中唱王菲的歌剧说效果相当于慢跑。
健康养生网现在为您贴心推荐一系列从减肥食谱到减肥方法的所有实用资讯。让你过完这个冬季,也能依然拥有傲人的身材!

跟帖时间 2009-12-13 15:57: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匿名

林姓资料---同宗关系 -- 王 王姓的一支,自称为比干的后代,姓氏的来源与比干的“王子”身份有关,后来与王为姓。
李 李姓与林姓的关系一直追溯到人类的共同祖先—黄帝;另外明代时福建晋江的一支林姓人为了避祸的缘故改姓为李,详见“清源林李宗谱”。
柴 柴姓中居住在江西鄱阳的一支,原是在唐初由林姓改姓而来,至五代后周时又有一些人复姓为林。详见《鄱阳柴林宗谱》。
孙 孙姓的一支,源于比干,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子孙,改子姓为孙,汉安平相孙根有姓源碑。
辜 据《桃源儒林辜氏》载永春林正,字达中,被诬害,囚于狱中,后为唐太宗赐为辜姓。
纪 据《九龙纪氏总谱》载纪为比干第三夫人所生,为周王赐姓,附葬于卫辉府北门外二十里处,殷太师比干公墓下。
尹 湖北汉川林秀一于明洪武间立敦本堂,为避军籍,改姓为尹
王子 山东曲城(今山东掖县东北)王姓为王子比干的后裔
邢 据《万姓统谱》,明代邢一凤,字伯羽,龙江卫人,原为林姓,改为邢姓考入进士,其后裔为邢姓。
陆 据《万姓统谱》,明代礼部尚书陆树声、顺天府丞陆树德,原为林姓,后改为陆姓,其后裔为陆姓。
孔 孔姓尊奉的祖先是商朝末年的微子启,而微子启正是林姓祖先比干的侄子。
萧 萧姓与孔姓一样,源于商末的微子,自微子以上,则又与林姓同宗。
沈、叶、尤 沈、叶、尤姓同尊少昊金天氏玄嚣为远祖,而林姓同样把玄嚣的孙子高辛氏帝喾当作在黄帝以下的另一位重要祖先。
钟 钟姓尊奉玄嚣的孙子高辛氏帝喾为远祖,而帝喾正是林姓始祖比干的始祖契的生父。
林、萧、沈、叶、尤、钟有“六兰”宗亲会。

跟帖时间 2009-03-13 13:43: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林氏家族的骄傲之林氏明星--林熙蕾 -- 林熙蕾
目录

个人档案  姓名:林熙蕾

  籍贯:中国

  性别:女

  出生地:中国台湾

  身高:170cm

  体重:48kg(105.6磅)

  英文名:Kelly

  血型:A

  星座:

  属相:

  公历生日:公元1975年10月29日

  农历生日:乙卯年九月二十五日

  
学历: 美国毕业

  职业: 影视演员昵称:蕾蕾

  三围:d37 W23 H34

  语言:

  家庭状况:父母 1兄 1妹(均在 )

  喜欢的饮料:白开水、清茶、葡萄柚汁

  喜欢的宠物:没有

  喜欢的服饰:

  喜欢的颜色:白,灰,红,黑

  喜欢的食物:面包及日本食品

  喜欢的水果:香蕉、蜜瓜

  喜欢的歌星:,玛利亚凯莉

  喜欢的影星:NicholasCage

  喜欢的电影::<夺面双雄>、<网上情缘>

  喜欢的歌曲:的歌

  喜欢的国家/地区:美国洛杉矶

  喜欢去的地方:

  最满意的身体部份:腰

  萤幕初吻:《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对手是,在《全职杀手》中与刘德华也有激烈床戏)

  梦想:嫁一个爱自己的人及成为心理医生

  择偶条件:孝顺、心地善良,有阳光、健康、开朗的气质,能说流利英语,成熟又带点坏的稳重男人

  最憎恶的事情:没有

  嗜好:唱歌,看电视,睡觉

  优点:大而化之,不拘小节,率性自然

  缺点:安静时稍嫌孤僻 [ 本帖最后由 lintianyan 于 2009-3-7 15:52 编辑 ]

跟帖时间 2009-03-07 15:50: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林氏家族的骄傲之林氏明星--林子祥 --   林子祥(George Lam,1947年10月12日-),昵称阿Lam,香港出生,是香港著名歌手和演员。  
个人档案
  昵称:阿Lam
  身高:175.26CM
  生于:1947年10月2日,香港
  血型:A型
  星座:天秤座
  健身方式:打高尔夫球
  度假地点:欧洲的任何一个地方
  休闲活动:高尔夫球 阅读
  睡眠时间:每天需要睡十二小时
  喜爱的颜色:卡其色,银色
  喜爱的饮料:黑狗啤
  喜爱的艺人:"我必须说是我太太,不然的话她将会把我宰了"
  喜爱的食物:肯德基家乡鸡,炸薯条
  喜爱的地方:法国巴黎及高尔夫球场
  喜爱的唱片:Eric Clapton
  喜爱的电影:Cinema Paradiso (意大利电影)
  喜爱的演员:Steve McQueen
  喜爱的书籍:The Alchemist
  喜爱的杂志:Wallpaper (英国)
  喜爱的品牌: Louis Vuitton
  喜爱的饰物:太阳眼镜
  喜爱的电视剧:X档案
  喜爱的咖啡坊:Latte
  喜爱的设计师:Giorgio Armani
  求学经历
  曾就读于拔萃男书院及英国Dover College。
  学生时期曾组织乐队。
个人简介
  喜欢一个歌手很容易,却难得可以喜欢得低调:淡然买下张张唱片,报章上偶尔关注他的踪影,每个年头都总会花上不多不少的时间回味他的旧曲…林子祥,十二岁那年开始的最爱。
  多少年了,他总是小胡子配淡淡然的眼神,不见他老,因为认识他的时候他已够老,仿佛从未年轻过,那是一副最经得起时间洗刷的面容,连同他永远激昂的声音,连同他满足你细味要求的音乐。
  香港乐坛曾在当年为谭咏麟、梅艳芳封王封后的时候,赠予林子祥“歌隐”的称号。取得好!他的确是乐坛名副其实的隐士,奖项或多或少的拿,唱片不红不黑的卖,他照样悠闲的作曲、钓鱼、摄影…实力明摆着,喜欢他的人不会走开,不喜欢他的人,他也懒去拉选票。早年在百代,后来属华纳,多年来甚至懒跳槽,在香港乐坛,自始至终都这样低调宽厚的人,难能可贵,也算是个宝贝了。
  1976年推出首张英文专辑《Lam》,其后推出过多张广东专辑。他亦曾拍过多部电影,包括《投奔怒海》、《猫头鹰与小飞象》、《三人世界》等。亦曾在无线电视与汪明荃合作拍摄《不是冤家不聚头》、《四季情》等电视剧集。
  林子祥是创作歌手,他懂得弹吉他及钢琴,他曾创作多首名曲,如《在水中央》、《分分钟需要你》、《几段情歌》、《追忆》、《谁能明白我》、《这一个夜》等。林子祥的胡子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胡子在1976年开始留的)。
  1980年,他凭《在水中央》及《分分钟需要你》两首歌曲在第三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连获两个金曲奖。同年与曾任华纳唱片公司香港区总经理的吴正元结婚,育有一子一女。
  1983年凭一曲《在水中央》奠定在乐坛巨星的地位,深受歌迷爱戴,被公认为香港最具有实力与高超唱功的天皇巨星之一。
  从动人心弦的《千枝针刺在心》到《水仙情》,激情澎湃的《男儿当自强》,林子祥的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1994年与太太离婚。而举行的香港电台第十七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上,林子祥获颁「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1997年与乐坛天后叶倩文结婚。
  1999年在美国夏威夷偷太阳眼镜认罪后,被罚$75美元兼留案底。
  2001年举办《最爱接触林子祥》演唱会。
  2003年5月30日,应汪明荃邀请,在红磡香港体育馆举行的演唱会中任嘉宾,不慎跌下舞台,头部撞地,令听觉受损,休养了一段时间。
  2005年11月,林子祥复出,举办《子有祥情》演唱会。
  2007年6月7日至6月10日,林子祥与杜莉萨举办《仍然最爱林子祥杜莉萨》演唱会。
  2007年,推出全新广东大碟《佐治地球转》
艺术经历
  林子祥曾就读于拔萃男书院及英国Dover College,学生时期曾组织乐队,1976年推出首张英文专辑《Lam》,其后推出过多张广东专辑。他亦曾拍过多部电影,包括《投奔怒海》、《猫头鹰与小飞象》、《三人世界》等。1983年,他凭电影《投奔怒海》中精湛的演出,获提名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惜铩羽而归。亦曾在无线电视与汪明荃合作拍摄《不是冤家不聚头》、《四季情》等电视剧。他作风低调(曾被冠以“歌隐”之名),给人沉默寡言的感觉,最令人印象深刻就是他的胡子(他的胡子在1976年开始留的)。
  1980年,他凭《在水中央》及《分分钟需要你》两首歌曲在第三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连获两个金曲奖,成为当年的大赢家。而在1994年举行的香港电台第十七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上,林子祥获颁“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2003年,林子祥获得CASH音乐成就大奖,是首位唱作人获得此殊荣。
  林子祥是创作歌手,他懂得弹吉他及钢琴。他曾创作多首名曲,如《在水中央》、《分分钟需要你》、《几段情歌》、《海市蜃楼》、《追忆》、《谁能明白我》、《这一个夜》等。除此之外,他也多次作出创新突破的尝试。1985年,林子祥的名曲《每一个晚上》,正是由两首中西乐曲《Cats》及《花非花》拼合而成,却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同年,他把二十二首当时得令的流行作品,以高超的编曲技巧组织起来,做出《十分十二寸》这首经典串烧歌,可谓前无古人,更牵起一片串烧歌热潮,后来周润发、朱咪咪、古巨基也曾以类似形式制作串烧歌。而此两首歌曲均得到当年年终乐坛颁奖礼的评审赏识,林子祥凭前者获颁1985年度十大中文金曲金曲奖,后者获颁1985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金曲奖。
  综观整个八十年代,在这十年之间,他共有23首歌曲登上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冠军位置,仅次于谭咏麟的28首。
  他也是众多演艺界人士的偶像或最喜爱的歌手,包括徐小凤、梅艳芳、张国荣、刘德华、关之琳、侧田、方力申和吴浩康等等。
超人歌喉
  如果说阿LAM林子祥是香港乐坛最高音的男歌手应该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他天生有一副极具冲击力和爆破力的嗓音,换句话说就是歌喉特别“呛”,几乎无法模仿,再说,就算可以唱到阿LAM的高音区也无法比得上他的饱满有力,一般的歌手总是用假音拉上去,有些很具实力的歌手即使用真音拉到高音区,嗓音也会变得尖细单调,很难像阿LAM那样即使将高音拉到极限仍是充满气势,所以说,阿LAM之所以能纵横乐坛,雄霸一时,实力可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林子祥倾情献唱先举例《数字人生》 ,这首歌如果你要唱,除了高音还需要十足的中气,不然有两个地方,一个你一定会走音,一个你一定会断气:一是“4点34价位暴升变左1004”那里,特别是“变左1004”,记得陈奕迅翻唱这首歌的时候还一定要用假音才勉强拉得了,而且当EASON唱到最高的时候音也明显弱了,而且还变得很单调,没有任何气势,所以很难有歌手能顺利唱到阿LAM那个极限,即使有音也很难有气;另一个地方就是阿LAM重复唱“0434,0434,0232,0232,0646,0646,0878,0878,0515,0515,0242,0242,0696,0696,0272,0272”那里,第二遍的时候这句歌词更是连唱两次,速度快而急促,要唱那一段气息必须首先控制好,不然即使可以唱下第一次也绝对无法唱完第二次,难怪EASON在翻唱的时候把那里省略了!
  另一首是公认的“高难度歌曲”《海市蜃楼》,这首歌最难的地方在于高潮部分十分连续急促,而且要渐渐抬上高音,可以说唱高潮时必须要在“留住你,留住你,难放手,难放手,陪伴我,陪伴我,求永久,求永久”那里先调好音节和气息,然后在“梦乍醒,怎接受,无奈她,必须走,情缘象,海市蜃楼”那里再逐渐把高音拉到极限区域,也就是最高的HIGHD,同时要顺利唱完此曲的高潮部分除了要把握好音和气,还需要极为饱满的唱腔,因为阿LAM的高音永远带有一种力量感,所以唱起来感觉一直处于“冲刺状态”,然后在连番“冲刺”中进入极限,也就是“爆发”,因此说唱阿LAM的《海市蜃楼》其实是很考技巧的。然后,阿LAM最后在高潮部分连唱两次,第一次高音结束后中间只有两个音的“喘息”机会,然后又要马上进入第二次的演唱,又再一次从平稳中音过渡到极限高音,虽然《数字人生》也是如此连唱(而且过渡时候没有“喘息”机会直接再唱“0434”),但是它并没有像《海市蜃楼》一样需要拉至高音,旋律一直都比较平稳,如果要说要同时考验你的气息,唱功和气势的运用,还是《海市蜃楼》更加合适,现在起码我看到无论是其他流行歌手还是网友的翻唱都没什么人敢挑战这首歌,不是说他们唱不了,而是他们无法像阿LAM那样饱满有力,而且过程中稍微一个不小心可能会没气或者走音,所以我个人觉得,也只有阿LAM才能演唱好这首《海市蜃楼》!

跟帖时间 2009-03-02 15:11: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林氏家族的骄傲之林氏明星--林俊杰 -- 林俊杰目录
【个人资料】
  英文名:JJ Lin,wayne Lin,Lam JJ
  中文名:林俊杰
  爱称:JJ,林先生,林总,林小二,2J,林小鬼,林小杰,俊杰,林老板
  生日:1981年3月27日(阴历:2月22日)
  生肖:鸡
  出生地:新加坡
  国籍:新加坡
  祖籍:福建
  血型:O型
  星座:白羊座
  身高:172cm
  体重:60kg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哥哥
  宗教:基督教
  掌握语言:英语、华语 、闽南语、粤语
  唱片公司:海蝶唱片(香港地区由英皇唱片负责)
  经纪公司:海蝶唱片(香港地区由英皇唱片负责)
  专长:写诗、绘画、创作、编曲、唱歌、跳舞
  喜欢的食物:醉虾、白饭、生鱼片 、榴莲
  讨厌的食物:红番茄(但挺喜欢番茄酱),油炸食品
  喜欢的动物:狗
  喜欢的颜色:深蓝、黑、白
  喜欢的组合:动力火车、S.H.E、N’Sync
  喜欢的女歌手:张韶涵 张惠妹、陈洁仪, 艾薇儿,Jennifer Lopez ,
  喜欢的男歌手:张学友、陶喆、Usher(亚瑟小子)、Craig David 、Kanye West 、xq、Michael Jackson(迈克尔·杰克逊)
  喜欢的女演员:深田恭子、章子怡、全智贤
  喜欢的男演员:周润发、梁朝伟、xq、Nicolas Cage (尼古拉斯·凯奇)
  喜欢的电影:8 Mile、Face-off、Saving Phvate Ryan ,星球大战
  喜欢的作家:Shakespeare、Charles Dickens
  喜欢的书:《小王子》
  喜欢的漫画:《灌篮高手》、《七龙珠》、《海贼王》
  喜欢的科目:美术、文学
  不擅长的科目:数学
  喜欢的歌曲:《Never Again>(Justin);(Michael Jackson);(Maroon 5);(BoA);(Michael Jackson)
  最难忘的经验:从小就去日本旅游
  最开心的事:当我知道身边有我「爱」的人
  最讨厌的事:当我做错事、犯错、被欺骗的感觉
  擅长的乐器:钢琴、吉他、鼓
  结婚年龄:35岁之后
  圈中好友:张韶涵、蔡依林、林志颖、阿杜、周杰伦、金莎、王心凌、 潘玮柏 、罗志祥、王力宏、柯有伦、郭静、曾恺玹、路嘉欣、李玖哲、张庾玄、钟欣怡、何洁、胡灵、李冰冰、BY2、FIR . 米希亚. 范冰冰、范玮琪、蔡卓妍、
【音乐作品】
  专辑:
  《乐行者》(2003-03-27)
  《第二天堂》(内地版《江南》)(2004-06-04)
  《编号89757》(2005-03-25)
  《曹操》(2006-02-17)
  《西界》(2007-06-29)
  《JJ陆》(2008-10-18)全亚洲正式发行!
  精选辑:
  《JJ期待爱》2008 2.20新加坡发行
  《双霸》2007.11.06台湾发行
  《音乐进化全过程》2007.1.24发行
  庆功版专辑:
  《曹操》百万庆功版
  西界 (J Fusion 亚洲全胜庆功影音旗舰版)
  演唱会专辑:
  《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2007上海演唱会》
  原声带专辑:
  《原来我不帅 电视原声带》
  写真集:
  《进化论 写真集》
【个人单曲】
  《HOME》(作词:Dick Lee 作曲:Dick Lee 新加坡2004国庆主题曲 )
  《半梦半醒之间》(作词:梁弘志 作曲:梁弘志 )
  《忘记》(作词:林秋离 作曲:林俊杰 )
  《Hurray (一起摇)》(作词:林宇中、许环良 作曲:林俊杰 )
  《期待爱》(作词:林怡凤 许环良 作曲:林俊杰 )
  《江南(粤语版)》(词:陈少琪 曲:林俊杰 )
  演唱会所唱歌曲:《爱笑的眼睛》《记得》《I DO》《手牵手》《情书DEMO》《黑色幽默》《唯一》
  ★对唱歌曲★:
  《笨蛋》剧场版(VS金莎)(作词:林秋离 作曲:张觉隆 )
  《被风吹过的夏天》(VS金莎)(作词:冯欣慧 作曲:林俊杰 )
  《发现爱》(VS金莎)(作词:林怡凤 作曲:林俊杰)
  《期待爱》(VS金莎)(作词:林怡凤、许环良 作曲:林俊杰 )
  《L-O-V-E》(VS洪俊扬)(作词: 林怡凤 作曲/ 编曲: 林俊杰 )
  《小说》(VS阿杜)(作词:林秋离 作曲:林俊杰 )
  《听见幸福》(VS林宇中)(词曲:林宇中 )(My FM十周年台歌)
  《抢玫瑰》 (VS林宇中) (作曲:林宇中、林俊杰/作词:林宇中 )
  《小酒窝》(VS蔡卓妍)(词:王雅君 曲:林俊杰 )
  《表达爱》(VS廖碧) (曲:林俊杰)
  ★合唱歌曲★:
  《聆听世界》海蝶15周年主题曲(林宇中、林俊杰、威尔、金莎、阿杜)(作曲:李志清 作词:李志清 )
  《唱响世界》(聆听世界另一版本)(张信哲,阿杜,林俊杰,林宇中, 王传一,洪俊扬,金莎,胡灵,李冰冰 )(词:李志清+海蝶制作群 曲:李志清 )
  《北京欢迎你》(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歌)(作词:林夕 作曲:小柯)(百名歌手)
  《相信爱》(中央台的官方奥运主题宣传歌)(作词:张冀、郭峰、乔方 作曲:郭峰)(一种版本是由林俊杰、黄晓明、容祖儿、信、张韶涵、李炳辰、张殿菲等众多明星合唱。另一种是八人版本,由韩红、林俊杰、黄晓明、F.I.R、容祖儿、信、成、陈好、郭峰一起演唱)
  《梦想的翅膀》(作词:许环良 作曲:梁伟丰)(林俊杰、阿杜、金莎、By2)
  《新年到》(2009年海蝶贺岁歌曲)(林俊杰、阿杜、By2.、林宇中等海蝶群星)
  ★广告歌曲★:
  《发现爱》 《期待爱》(中国内地《可爱多》广告歌曲)
  《相信无限》(拜丽德休闲服)
  ★影视歌曲★:
  《大男人小女孩》(新加坡 新传媒电视剧《手足》插曲 电影《明明》台湾地区主题曲)
  《自由不变》(动画电影《东海战》主题曲)
  《期待你的爱》(电视剧《原来我不帅》片尾曲)
  ★活动歌曲★:
  《相信无限》(百事音乐风云榜主题曲)
  《杀手》(2007新加坡 SAMSUG WGG 活动主题曲)
  《Hurray (一起摇)》(【S-POP万岁】节目主题曲)
  《万山之巅》 (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晚会优秀歌曲)
  ★游戏歌曲★:
  《无尽的思念》(网络游戏《无尽的任务》主题曲)
  《第二天堂》(网络游戏《天堂2》主题曲)
  《杀手》(网络《杀手online》主题曲)
  《江南》(手机游戏《江南》主题曲)
  《不死之身》(手机游戏《世界之不死之身》主题曲)
  《醉赤壁》(网络游戏《赤壁online》主题曲)
  ★公益歌曲★:
  《爱与希望》(词/王雅君 曲/林俊杰 )(为汶川大地震所做歌曲)
  《点一把火炬》(为2008北京奥运会所做歌曲)(词:许环良、邢增华 曲:林俊杰 演唱:林俊杰)
  《Baby Baby 》(2007《管制药品管理局》反毒广告主题曲)
  【非常新加坡-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
  2006年6月10日“非常新加坡-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第一站-上海 地点:上海虹口足球场
  2006年6月24日“非常新加坡-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新加坡站 地点:新加坡室内体育馆
  2006年7月1日“非常新加坡-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马来西亚站 地点:云顶
  2006年9月16日“非常新加坡-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 武汉站 地点:武汉市新华路体育场
  2006年9月30日“非常新加坡-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 天津站 地点:上天津泰达体育场
  2006年11月12日“非常新加坡-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台湾站 地点:小巨蛋
  2007年10月14日“非常新加坡-2006就是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 最后一站-上海 地点:上海虹口足球场
  2008年8月17日 印尼大型演唱会
  2008年12月25 圣诞节 美国拉斯维加斯音乐殿堂“凯撒宫(The Colosseum at Caesars Palace)” 二王一后”圣诞演唱会
  嘉宾林俊杰 阿杜 徐若瑄

跟帖时间 2009-03-02 15:05: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林氏家族的骄傲之林氏明星-- 林心如  --   她往镜头前一站,一幅娇滴滴、水灵灵的样子,白赚了十年的时间。有人说,娱乐圈的十年就是一辈子,可这话放在林心如身上竟生生有些“不搭”。出道十年,林心如,竟似没有被岁月攻击过。或许,正因为她凭一副小孩心性,才心无杂念地走到今天。所以,当有人心力憔悴的时候,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1]林心如拍照和做访问的时候,完全是两种状态。在镜头前,她特别专心、投入、职业化。可一坐到采访的沙发上,立刻就"现出原型"。她懒洋洋地歪坐着,不知怎么的笑得那么开心,经常 看着你傻呵呵地笑。忽然觉得,当一个人以性格的魅力打动你的时候,漂亮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个人档案-Profile〗
  姓 名:林心如
  英文名:Ruby Lin
  昵 称:海豚
  生 日: 1976年1月27日
  生肖: 龙
  星 座: 水瓶座
  出生地:台湾台北
  血 型: B型
  身 高: 167 CM
  体 重: 46 kg
  三 围:32 22 34
  初恋年龄: 17 岁(W)
  学 历:圣光幼稚园、日新国小、静修女中、中兴高中
  嗜 好:睡觉,看电视,上网,看书,瑜伽
  专 长:唱歌、演戏
  最喜爱颜色: 白、灰、红、黑
  家庭状况:两个弟弟
  最喜欢吃的东西:日本料理 ( 营养又不发胖)
  最喜欢的饮料:白开水、清茶、葡萄柚汁
  最讨厌的食物:没有讨厌的食物
  喜欢中餐或西餐:中餐
  拿手菜:玉米浓汤
  最满意的部位:眼 睛 最不满意的部位:脸(容易胖)
  喜欢的异性类型:成熟又带点坏的稳重男人
  最喜爱城市:洛杉矶
  最喜爱歌曲:王菲的歌
  最喜爱男歌手:张国荣
  最喜爱女歌手:玛丽亚凯莉
  最想实现的梦:留学
  最喜欢的影片:都喜欢
  最喜欢的女演员:美琪赖恩、张曼玉
  最喜欢的男演员:木村拓哉
  喜欢的音乐类型:抒情、舞曲、峥煲衾?
  最害怕的动物:蛇
  最喜欢的季节:冬天
  最喜欢演什么角色:任何有挑战性的角色
  平常的休闲活动:唱歌
  自认是什么个性的人:大而化之、不拘小节、率性自然,安静时稍显孤僻
  平常的衣着风格:牛仔裤+T恤
  最喜欢自己在哪一部戏的扮相:食神
  最欣赏什么个性的人:率真、诚恳、开朗
  座右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幸运数字:7
  最喜欢的花:香水百合
  最喜欢的节日是:生日
  最喜欢台湾的哪一部连续剧:哑妻
  演戏的原则:平实、自然
  恋爱的哲学:自然、平实
  最喜欢的生活方式:简单
  喜爱收集什么小东西:Hello Kitty及My Melody
〖人物绍介-Intro〗
  林心如出生于台湾省的一个中等小康之家。她爸爸是个生意人,从事投资行业,妈妈则是典型的台湾家庭主妇。心如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或许是因为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儿,所以从小到大父母并没有给她很大的压力。只是在她刚入行要做广告模特时,给予了反对。
  学生时代的林心如性格有些内向,一直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女儿、乖学生。高二那年,一次意外的巧合让她被星探发现成为广告模特。但是由于当时她只有17岁,涉世未深,所以父母并不赞成她进入这一行。林心如说她记得当初为了有时间接拍第一个广告,自己还和原来的经纪人联合编故事向学校请假,结果没想到最后还是穿帮了,拍完广告刚回到家就被母亲打了一巴掌。不过,或许命中注定她就该进这一行,从高三毕业拍电影开始,林心如正式踏上了演艺之路。
  1998年因出演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紫薇格格一角一飞冲天,成为当红的偶像艺人,在台湾一下窜红到一线女星地位,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也人气颇旺。成名后林心如的演艺事业向多方向发展,包括接拍影视,电影,发售唱片,为多种商品作广告代言。

跟帖时间 2009-03-02 13:28: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林氏家族的骄傲之林氏明星-- 林青霞 --  林青霞(Brigitte Lin)(1954年11月3日-),原籍山东省,生于台湾嘉义,台湾电影女演员。
青霞档案
  十四年前,林青霞在拍完《东邪西毒》后毅然“嫁作商人妇”,淡出演艺圈,留给大家一个“独孤求败”式的美丽背影。都说观众是健忘的,演艺圈的人情是凉薄的,但大家却都没有忘记林青霞。因为自她以后,演艺圈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可以自如游走于阴阳两极的美女,她穿起女装时就是最美丽的女人,穿起男装时,就是最帅的男人。
  观众们仍然津津乐道于她“无人匹敌的美貌”(金庸语),仍然乐此不疲地回味她的一个又一个经典:白发魔女练霓裳,东方不败、慕容嫣慕容燕…新老导演争相请她出山,连一向喜欢扮酷的周杰伦都三番四次诚意放言希望请她复出,据说吴宇森的一句名言是:“没拍过林青霞就不算真正拍过电影。”
  这一切,却都被功力深厚的“东方不败”轻易化掉。林青霞就像隐退的武林高手,淡然一笑,继续相夫教子,任凭千呼万唤,再也不问江湖是非。这一转眼,就是十四年。
  十四年后,2008年10月,这位被徐克称为华语电影圈“唯一的也是永远”的美女终于为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在纽约亮相,接受媒体专访。在王家卫和圈内一干好友的游说下,林美人明确表示,如果有合适的剧本,她将为电影复出。
  李安搭档林青霞颁奖 慨叹“自己熬出头”
  2008年12月6日晚,第45届金马奖在台中市中山堂颁出。李安和林青霞作为颁奖嘉宾同时登台,而一向儒雅斯文略带腼腆的李安笑称自己这次来金马奖全是因为林青霞的魅力。
  阔别影坛已久的林青霞当晚以一袭黑色晚装现身颁奖现场,在台下即与李安导演邻座。两位同时作为颁奖嘉宾颁出年度杰出台湾电影奖和年度杰出电影工作者奖。李安笑称自己做电影这么多年,终于熬出头可以与偶像也是当年台湾所有男人心目中的梦中情人林青霞同台,而他答应来金马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林青霞。
【个人资料】
  林青霞
  Brigitte Lin
  生于:1954年11月3日台北
  生肖:马
  星座:天蝎座
  身高:1.68m
  体重:50kg(最重)
  血型:B型
  优点:忍耐力强
  籍贯:山东烟台莱阳
  民族:汉族
  职业:中国台湾影视女演员
  口 头 禅:好开心
  座 右 铭:众志成城
  处 女 作:《窗外》
  婚姻情况:已婚
  求学经历:高中——台湾金陵女中,1972年毕业。
  家庭成员:丈夫邢李原,现有三个女儿。
  喜欢的运动:游泳
  喜欢的颜色:橙黄
  喜欢的零食:百香果汁草莓冰激淋
  喜欢的歌手:芭芭拉·史翠珊
  喜欢的歌曲:我是一片云
  喜欢的动物:小狗、长颈鹿
  喜欢的节日:周末
  喜爱的国家:中国
  喜欢的收藏:围巾
  讨厌的地方:电视台
  难忘的事情:处女作遭禁映
  休息时想去的地方:自己的家
  喜欢自己那部作品:东方不败
【个人经历】
  林青霞,中国台湾影视女演员。1954年11月3日出生于台北。1972年毕业于台湾金陵女中。毕业后的1972年在台北市万华区西门町逛街时由星探发掘,于1973年进入台湾八十年代电影公司做演员。同年,在根据琼瑶的处女作改编而成的影片《窗外》中饰演女主角江雁容而大获成功,后又成功地出演了刘家昌执导的《云飘飘》,并由此在影坛树立起玉女形象,被视为“纯清少女”型女星。1975年在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八百壮士》中,饰演泅水渡江向驻守军人们赠旗的童子军,因其出色演绎而广受好评并因此获得第二十二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成为台湾“首席文艺女星”。1976年后,加入琼瑶自组公司成为拍摄影片的御用女主角。与秦祥林、秦汉、邓光荣等合作,接连主演了《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影片,成为琼瑶笔下女主角的化身。在当时台湾影坛上,她和林凤娇以及秦汉、秦祥林并称“二秦二林”,一度成为万千影迷心目中的女神。1977年在李翰祥执导的《金玉良缘红楼梦》中,应导演要求,一改往日高雅清纯的少女形象,反串男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风流潇洒、具有叛逆性格的贾宝玉,成为当时诸多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在演出了多部琼瑶类型片之后,林青霞决定改变以前一贯的青春玉女路线,寻求更大的表演空间。1980年,她赴美国进修,在进修的同时,于1981年出演了由谭家明执导赴美国拍摄的影片《爱杀》。同年又回到台湾,在主演了包括徐克的《新蜀山剑侠》在内的几部影片后不久,于1984年再次前往美国,在圣地亚哥国际大学进修表演。
  进修完毕回国后,林青霞把事业的重心转移到香港,接连主演了《警察故事》、《今夜星光灿烂》等一系列影片。这是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个转型期,这段时期她饰演了许多不同风格的角色,有英姿飒爽的革命人物,有黑社会的女流氓,有高贵典雅的贵妇人等等,展现了青霞多样化的演技。1990年,她主演了严浩执导的女作家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饰演在动荡年代中颠沛流离的女作家沈韶华,因其精湛演绎获得了第二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这是她一直期待的一个奖项,是她演艺道路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1992年林青霞与徐克再次合作出演了华语武侠片的巅峰之作《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在片中林青霞彻底突破了其文艺戏路,反串男角,在其刚柔并济的精美演绎下塑造了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唯美凌厉、惊才绝艳的东方不败,在武侠片中迎来了演艺生涯的又一个巅峰。此后青霞找到了新的定位,接连饰演了一系列英伟过人的侠女角色,深受观众欢迎。期间她与徐克、于仁泰、王家卫等合作拍摄了《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白发魔女》、《东邪西毒》等多部武侠片,在影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演绎了诸多经典角色后,林青霞于1994年结婚随后退出影坛。
[编辑本段]【星路历程】
  林青霞的表演风格自然朴实、内敛细腻,外表锋利而性感,善于表现人物思绪的繁杂和感情的起伏跌宕,从影21年共出演了100多部影片。是港台电影界唯一能横跨文艺、武侠两种不同电影风格的女明星,同是也是走红时间最长、光芒最闪亮的女明星。
  这个从70年代的流行一步步走过90年代流行的特殊人物的确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时尚历史。这个从琼瑶片走出来的实力女星,用她21年的演艺史,帮我们记住那个已经渐渐远去的年代和曾经的流行。 就象她固有的侧头睥睨的形象一样,慢慢成为人们可记述的光影中一个闪闪发光的符号。
  1973年,台湾导演宋存寿开拍改编自琼瑶小说的《窗外》,公开招考演员,两三百人去应征都没被选上;倒是没想过当明星的林青霞,某日闲逛西门町被星探发掘,就这样演上女主角江雁容。其实,宋存寿当时选了林青霞和她的同班同学张俐仁一同演出,但直至开镜前仍未决定谁当女主角。那天男主角秦汉到场,导演便问他两个新人之中,谁演主角比较适合,秦汉指着站在远处的张俐仁说:“这个吧!”但导演再三考虑,女主角比较瘦小、气质较忧郁,张俐仁看上去较强壮,还是林青霞适合一些。看来宋导演可比秦汉眼光独到呢!就这样,林青霞赚得生平第一部片酬——台币一万元整,当时折合港币只得1500元。
  但是,因某些法律问题,这部电影未能在台湾上映,她与台湾观众见面的第一部电影是《云飘飘》。
  1975年,在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八百壮士》中,饰演泅水渡江向驻守军人们赠旗的童子军,因其出色演绎而广受好评并因此获得第二十二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成为台湾“首席文艺女星”。
  1976年,加入琼瑶自组公司成为拍摄影片的御用女主角。与秦祥林、秦汉、邓光荣等合作,接连主演了《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影片,成为琼瑶笔下女主角的化身。在当时台湾影坛上,她和林凤娇以及秦汉、秦祥林并称“二秦二林”,一度成为万千影迷心目中的女神。
  1977年,在李翰祥执导的《金玉良缘红楼梦》中,应导演要求,一改往日高雅清纯的少女形象,反串男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风流潇洒、具有叛逆性格的贾宝玉,成为当时诸多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在演出了多部琼瑶类型片之后,林青霞决定改变以前一贯的青春玉女路线。
  1980年,她赴美国进修电影。
  1981年,出演了由谭家明执导赴美国拍摄的影片《爱杀》。同年又回到台湾,在主演了包括徐克的《新蜀山剑侠》在内的几部影片后不久,再次前往美国。
  1984年,在主演了包括徐克的《新蜀山剑侠》在内的几部影片后不久,再次前往美国在圣地亚哥国际大学进修表演。 进修完毕回国后,林青霞把事业的中心转移到香港,接连主演了《警察故事》、《今夜星光灿烂》等一系列影片。这是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个转型期,这段时期她饰演了许多不同风格的角色,有英姿飒爽的革命人士,有黑社会的女流氓,有高贵典雅的贵妇人等等,展现了青霞多样化的演技。
  1990年,她主演了严浩执导的女作家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饰演在动荡年代中颠沛流离的女作家沈韶华,因其精湛演绎获得了第二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这是她一直期待的一个奖项,是她演艺道路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1992年,林青霞与徐克再次合作出演了华语武侠片的巅峰之作《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在片中林青霞彻底突破了其文艺戏路,反串男角,在其刚柔并济的精美演绎下塑造了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唯美凌厉,惊才绝艳的东方不败,在武侠片中迎来了演艺生涯的又一个巅峰。此后青霞找到了新的定位,饰演了一系列女扮男装的角色,深受观众欢迎.她与徐克,于仁泰,王家卫等合作拍摄了《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白发魔女》、《东邪西毒》等多部武侠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4年,在演绎了诸多经典角色后,林青霞结婚随后退出影坛。
  

跟帖时间 2009-03-02 13:21: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1 2 3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