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21 22:17:39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6109 跟帖次数 8

第一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工匠段氏,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段氏的出现,始见于典籍《周礼·考工记·轴人》中的记载:“段氏为镈器”。

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椎段之具也。”这里所讲的“段氏”,是指专门从事锻铸的工匠和管理人员。“搏器”为农具、钱镈之类。“椎段”即锤击的意思。

典籍《周礼·考工记》主要记述有关百工之事,其中列有“攻金之工”一类,所记内容就是段氏铸金为器的情况。中国自商、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制作工艺极为精湛。

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最经典的职业姓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厉王的曾孙共叔段,属于黄帝的后代。

段氏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姬胡,周公元年(公元前841年),周王朝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死于囚所。

据史籍《左传》、《史记》的记载,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

周平王姬宜臼元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为保护周王朝牺牲。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故城至今保存完好。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一直不喜欢。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人们称他“叔段”。姬叔段仪表堂堂,勇武善射。

姜氏偏爱叔段,周平王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生了重病,武姜即请求周武公废长立幼,立姬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没有同意,他认为姬寤生无过,不可废长立幼。不久,郑武公逝世,由姬寤生继承了君位,是为郑庄公。于是武姜又请求郑庄公把制(今河南汜水)作为姬叔段的封地,郑庄公也没有同意。

周平王二十八年(郑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把京(今河南荥阳)作为姬叔段的封地,号称京城太叔。这事,使得武姜和姬叔段都感到不满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姬叔段来到京地之后,便开始训练自己的军队,大力加强武备,不断扩充势力。姬叔段与其母密谋,准备袭击郑庄公。

郑国大臣认为姬叔段内恃母后的宠信,外仗京城的险固,加紧练兵习武,势力日益强大,已露出夺位反叛的苗头,将会对周庄公构成威胁,并危及郑国,便纷纷劝郑庄公及早采取措施,除掉姬叔段,消除后患。姬叔段的这些做法,郑庄公都看在眼里,但却不动声色,佯装不知,他认为时候未到,处心积虑要让他充分暴露,多行不义,自取灭亡。

周平王四十九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姬叔段果然出兵袭击郑庄公,其母武姜作为内应。这时郑庄公发兵声讨,结果姬叔段不敌而逃回京地。郑庄公又进攻京地,京人倒戈,背叛了姬叔段,姬叔段又再逃到鄢地(今河南鄢陵),郑庄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姬叔段兵马溃徽,又逃到共地(今河南汲县),最后在共地落脚,被当时人称为共叔段。姬叔段逃奔至鄢,继续遭到郑庄公的追杀,直到流亡死于共国。因姬叔段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

郑庄公由此怨恨母亲,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并把母亲发落到城颍安置。直到后来,为颍考叔孝敬母亲的行为所感动,产生悔悟之心,才设法挖掘隧道,就算是下及黄泉,与母亲彼此相见,重新恢复了母子关系。

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姬突继位,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于周釐王姬胡齐四年(公元前678年)将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公孙滑,定叔回郑国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后来分为两氏,一为公孙氏,一为段氏,是为河南段氏。

共叔段的后代子孙将“段”作为自己的姓氏,这表明了他的后代子孙对共叔段的爱戴与尊重。据史籍《左传》记载,郑国的后人对共叔段普遍都是很爱戴与尊重的,在典籍《诗经》中《叔于田》、《大叔于田》等郑国民歌也有许多对共叔段的歌颂,因此,有的史学家怀疑共叔段的遭遇实际上是一桩阴谋。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道教始祖老子之子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封邑为氏。

据史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儿子李宗被封于段干(今山西夏县)之后,即以封邑段干为复姓。后来魏国的段干木、段干子,齐国的段干朋等都是他的后代。

战国时期,段干木的后裔子孙西迁入关,将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段氏,所以在西汉以后,就没有“段干”一姓了。

根据史籍《风俗通》一书中的记载,战国初期魏之段干术,原是晋国人,后来到魏国,守道不仕,住在魏邑段干,人称段干木,他的后代即以段为姓氏。另外还有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封段为干木大夫”一说。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段氏来源一说佐证,此支段氏即为山西段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拓拔部首领段匹磾,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晋时期,有鲜卑人的一个部落首领檀石槐之后,叫段务勿尘,亦称段匹磾等,辽西石城人,在归顺西晋朝廷后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内原有三万户,分布在今辽宁西部。但后来他的领地被十六国的后赵皇帝石虎于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占领,其属民逃到中原各地,与汉人杂居,并逐渐与汉人融合,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两样。又据清朝人张澍所著的《姓氏寻源》一书记载,段务勿尘本是鲜卑人檀石槐之后,其属民在与汉人融合之后,担任东晋怀帝时期的左贤王兼幽州刺史,段匹磾作为檀石槐之后人,即将这“段”作为这些属民统一的姓氏,使之成为段氏族人重要的一支,是为辽西段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白蛮族,出自唐、宋朝时期大理王朝的段思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云南白蛮族,出自唐、宋朝时期大理王朝的段思平。

段思平的始祖段延,实际上是出自甘肃武威的地道汉族人,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因此,云南段氏同河南段氏本是同宗同源。

云南段氏一族皆被宋、明史家视为白族,实际其族源中有部分族人是哈尼族。清朝学者冯苏在其所著的《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文中说:“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南诏王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宰相)。六传生思平。”另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今甘肃武威)。”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已经被视为“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三百十七年(公元737~1053年)。

白蛮族就是白族,段氏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被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灭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世代相传。如今在云南省大理地区一带多有段氏。

清朝学者张澍在所著的《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这就是云南段氏的来历。



第六个渊源: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的德昂族中的道普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段氏,源出潞西德昂族中的道普雷氏部落,在明朝进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冠汉姓为段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土尔扈特氏,源出蒙古土尔扈特部,以部为氏。土尔扈特部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为元朝大臣翁罕的后裔聚集的部落,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公元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自成独立游牧部落,但仍不断与厄鲁特各部联系,并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大帝派出图理琛使团,途经俄国西伯利亚,两年后至伏尔加河下游,探望土尔扈特部。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土尔扈特汗敦罗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罗斯,历时三载到达北京,向乾隆大帝呈献贡品﹑方物﹑弓箭袋等。土尔扈特人自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后,不断反抗沙皇俄国的侵略与奴役。公元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俄国著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顿河农民起义后,伏尔加河两岸土尔扈特人民曾纷起响应。

到了公元十七世纪末,土尔扈特著名首领阿玉奇汗率领部众积极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公元十八世纪初,土尔扈特人民仍不断掀起武装起义,反抗沙俄政府在伏尔加河流域的统治。

在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毅然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军队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胜利返回祖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移的史诗。其后,土尔扈特族人有以部落名称为姓氏者,在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段氏。

⑵.蒙古族陶日根席日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段氏、黄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段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段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共叔段、段干木、段匹磾(段务勿尘)、段会宗、段思平。

段氏的帝王国君 -- 段 随:(公元?~386年待考),著名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386~386年为期一个半月,终年岁数待考。

段随初为西燕大将。

淝水之战后,前秦国崩溃,慕容冲领军攻打苻坚,西燕更始二年(公元386年),西燕帝慕容冲因久留关中而不愿回鲜卑故地,导致军心思变,左将军韩延遂杀慕容冲,拥立段随为燕王,改元“昌平”。

可是,段随既不是鲜卑人,更不是慕容氏家族之人,如何能服众?慕容燕家各政权自相残杀是非常有名的,不久,段随即为左仆射慕容恒、尚书慕容永袭杀段随,重新拥护慕容家族之慕容顗继立为燕王。

慕容顗即位后,即引军东归故土。



段 业:(公元?~401年待考),京兆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十六国时北凉国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399~401年为期三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业初为吕光部将杜进僚属,多谋善战,原任后凉王吕光部下五大尚书之一,跟从吕光征战西域,后任建康(今甘肃酒泉,一说甘肃高台)太守。

吕光晚年滥杀无辜,迁怒而杀害了匈奴族猛将沮渠氏两尚书。

后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沮渠氏子弟沮渠男成、沮渠蒙逊(西凉第一军事家)起兵造反,沮渠蒙逊、沮渠男成反叛后凉吕光,推举军中拥威望较高的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并自立政权,改元“神玺”,占据张掖地区。

后凉龙飞四年(公元399年),段业称凉王,改元天玺,建都于张掖,建立了历史上的北凉政权,是为西凉段氏。北凉国的地域包括河西的武威、张掖等地。

段业作臣的时候优点突出,作君的时候缺点同样突出。他部下当时有著名大将、敦煌太守李保,陇西成纪人,是西汉前大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世孙,因几代都在河西为官,故为河西望族。李保深通兵法,又是汉人,是段业手下唯一可以抗衡沮渠蒙逊的军事天才,但段业却想派自己的宠臣索嗣代替他,因此,李保愤而自立而去,成立了西凉政权。李保一离开,沮渠蒙逊便没有了外姓对手,开始积极谋划篡夺政权。

此时,段业身边也不是没有忠臣,沮渠蒙逊的兄长沮渠男成为人忠厚,勇猛过人,他在北凉军中极有威望,而且忠于段业,拒绝蒙逊谋反的主张。

沮渠蒙逊一时无可奈何。但沮渠蒙逊非常狡诈,约沮渠男成到兰门山祭山,转过头来报告段业:沮渠男成到兰门山组织谋反了。段业则不分青红皂白,下令捕杀沮渠男成,军心遂变。

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沮渠蒙逊率军杀入王宫,段业立刻软了下来,哀求道:我是一个异乡人,为你们所错爱拥立为王,既然不让我当了,让我当个老百姓回故乡吧。

沮渠蒙逊顾左右问道:“彼杀人时,并未加怜!今死在目前,倒想人怜惜,汝等以为可恕么?”

左右兵将本来都在怨恨沮渠男成的被杀,听沮渠蒙逊这么问,都说是可杀可杀。杀声一起,便由蒙逊顺手一挥,左右兵将顿时一拥而上,众刃齐进…段业就这么完了。

不过,段氏这一支残留下来的族人,后来以武威为堂号,号称“武威段氏”。



段思平:(公元?~944年),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开国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937~944年为期七年,终年岁数待考。

白族,古称“白蛮”,是古老的僰人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形成的。史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中说:“僰,羌之别种也。”在战国时期就融合了部分楚文化的僰人,在汉晋之世,中原政府迁徙了一部分汉人到“西南夷”屯垦,加上中原战乱中流落到西南的汉族士兵和平民,进一步与僰人融合形成了称为“白蛮”的新民族。部分汉人移民中得势的“豪民”,成为“白蛮”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姓”。

南诏,本是中国西南地区六诏之一(诏,即王),逐渐势力强大起来,兼并了其他各诏,一统西南。南诏王族蒙氏,属于和“白蛮”对称的“乌蛮”,也就是今彝族的先民。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曾册封南诏王蒙归义(皮罗阁)为云南王,到了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又依附吐蕃反唐自立。

阁罗凤在摆脱唐朝的支配以后,在今大理太和村树立了一通《南诏德化碑》,表明自己是不得已反唐,并希望唐朝以后容许南诏再度归附,立碑为誓。这块碑至今尚存,碑阴题刻南诏政权朱官员名姓,排在第一位的段忠国,就是后来建立大理国的段思平的先祖。

南诏的主体民族是白族,显官高位也往往由白蛮贵族担任。南诏的官制名称不同于中原,文以清平官(同宰相)为贵,武以大军将(非大将军)为尊,仿六部设六曹,后改九爽。段家春风得意,家族中先后有人充当大军将、清平官、曹长等要职,地位显赫。

南诏时期,段氏第一条好汉,传说首推段赤城,据说他曾杀死巨蟒,被当地白族崇拜为“本主”(地方上的守护神)。而在正史中,也能看到段家人物的身影。在史籍《新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安南经略使李琢贪暴,对“棠魔蛮”(傣族)残酷剥削,“以斗盐易一牛”,民怨沸腾。于是“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南诏取得了今红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盘,段家为南诏立了一大功。在建昌城也有一支段家,自南诏时期到元朝初年,段兴及其后裔一直据守建昌。

云南是在汉朝经过对西南夷的征服而纳入中国历史疆域的范围的。三国时期诸葛南征,又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但是随后数百年的乱世,中夏板荡,无暇理边,因此到了隋、唐之时,中原地区对西南边陲的控制已经逐渐丧失了。

随着六诏归于南诏,云南在随后的数个世纪中,开始作为一个相对于中原而独立的单元发展。南诏国曾经强盛一时,令盛唐也束手无策。南诏中兴六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在南诏国最后一个国君舜化贞驾崩之后,清平官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八百人,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南诏重臣郑氏篡位,改国号为“长和”,改元“安国”,南诏蒙氏至此灭亡。

本来,在公元九世纪南诏就已然衰落,如中夏有一强权,则正可兼并西南,金瓯重圆,但谁都晓得那正也是唐朝气息奄奄之时,连河北都遍布独立的藩镇,怎可能还有余力顾及边疆?因此,西南地区只能在本地区内部完成政权更替。南诏后期,国内强族林立,举其要者,有郑氏、杨氏、赵氏、董氏、高氏、段氏,凡此六姓,皆有地有民有兵,一举一动都干系政局。

然而“长和”不长,大长和国历三世,三十六年,始终未能解决国内问题,而又趁中夏历五代十国之乱,举兵犯蜀,却迭遭失败,以是民心丧尽。这时,节度使杨干贞举兵而起,屠郑氏,长和国灭亡。权臣杨干贞弑君之后拥郑氏清平官赵善政为君,改国号天兴。赵善政为政也乏善可陈,当了十个月国王,就被杨干贞废弃。杨干贞自己坐上了宝座,改国号义宁。此人弄权有术,治国无方,“贪暴特甚”,不得民心,于是受到各方面力量的反抗:段氏出头的日子到了。

杨干贞初拥赵姓为国主,国号“天兴”,然而随即不满赵氏,又废赵而自立,使天兴国仅存在了十个月就灭亡了。杨干贞自立为帝后,以为国内无人不服,因而贪横暴虐,在位两年就死了,其弟杨昭即位,勉力维新,然民心已失矣,且性亦猜忌好杀,以是在位七年,节度使段思平起兵造反,义宁国遂灭。自南诏国而至段思平,仅三十余年,就三易国号、三易其姓,郑、赵、杨如走马灯。

段思平是南诏清平官段忠国六世孙、布燮段宝隆之子,段家世世是南诏的大军将、军将、南诏设置通海节度使,由段氏所主。虽说是名门之后,但段思平刚入仕途时,也不过只担任了区区小府副将之职。

段思平颇有才干,他在通海培养自己的势力,又得到了乌蛮三十七部贵族的拥护。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也很支持他。为了推翻杨干贞,董伽罗、高方两大家族暗地联络段思平回洱海布置反杨义举。《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化装成猎人来到品甸(今云南祥云),在一户农家投宿,这家藏有一件兵器“戟”,“是夜风起,戟忽洞革出”,段思平就得到了这杆“神戟”——史学家认为这个故事的实质,是反映段思平收伏了洱海地区反抗杨干贞的地方农民武装。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农历12月21日,段思平举兵起事。他率领通海自己的军队,又联合乌蛮三十七部的兵力,与洱海的农民、奴隶武装汇合,开始讨伐杨干贞。军事行动很顺利,因为还有高、董等家族的贵族在杨干贞朝中做内应。很快杨干贞的军队就被打垮,段思平攻入羊苴咩诚(今云南大理),推翻了“大义宁”,杨干贞败死。

段思平取得了政权后即南诏国主位,改国号为“大理”,仍以羊苴咩为都城。

传说“大理”这个国名的来历是因为段思平在进兵时,找不到渡口过河,而这时一个“披缨浣纱妇”指明了道路,并且叫段思平把新国家命名为“大理”。段思平建国后,还是大大调整治理了一番国政,一时国泰民安。

为了封赏帮助自己登位的功臣,段思平分封诸侯,封董伽罗为清平官,高方为岳侯,免三十七部瑶役三年;赦有罪无子之人,驱逐杨氏邪臣,罪大的交罚爽明正典刑,表扬忠良、更改不良制度,除去苛令,各诸侯都世袭领有封地,在诸侯领地内,当地诸侯是最高统治者,其下也各有家臣效忠,因此远近归心。不过,这也为段氏王族的后世子孙埋下了祸根。

大理国的制度,多因袭南诏,特点是加强文官统治,疆域基本上是南诏版图。

段思平在位六年,于后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逝世,然而却为段氏奠定了二十三世基业(如算上元朝入云南后委任段氏为大理总管,则合计达三十五世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段思平逝世时,中原地区仍在五代时期,离赵宋历史上那著名的“烛影斧声”还有数十年的时间。然而,大理国却已经先演了一出类似的好戏。



段思英:(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二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945~946年为期一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思平收拾后,儿子段思英即位。白族段氏取名有通字,不避先讳,异于汉族。

段思英即位后,极其荒淫昏庸,众臣实在看不下去了,结果在位仅一年,就被亲叔叔、段思平的弟弟段思良伙同相国董迦罗予以废除了,由段思良自代为帝。

这出“子不肖,叔来教”的历史剧耐人寻味。史籍《滇史》中记载:“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废之,左右诸臣谏阻。及将死,谓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业,尔宜善继吾绪。思良泣受命”。这一段托孤之词,怎么看都有“国当立长君”的味道。



段思良:(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云南大理国第三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946~948年为期两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思良废侄段思英后,自立为帝。

段思良既立,大理国脉就在段思良一系的子孙中传接。

段思良执政时期,相国为董氏,且行废立有功,可见当时国中董氏较强。董氏世奉密教(阿吒力教)且为大理国师,然而后来密教势衰,董氏遂亦衰落。而昔日曾有国数月的赵氏,也已衰落。国中就只有高氏一族和旧主杨氏一族的势力较强。

段思良为大理国王两年后逝世。



段思聪:(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四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948~?年为期?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段思良死,儿子段思聪立。

大宋王朝建立,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大理国致书大宋朝廷,要求通好。但当时宋朝北方未定,无力顾及西南,从此大理地方政权数十年不与大宋朝廷往来。



段素顺:(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五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年为期?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段思聪死,儿子段素顺即位。

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大理国东部发生边乱,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段素顺派遣都统长、皇叔段子标、都监三军礼乐爽长段彦贞等统军平定边寨,诛代连弄兔等,同时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并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曲靖)会盟、颁赏。

段素顺逝世,传位于子段素英。



段素英:(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六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年为期?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段素顺逝世后,儿子段素英即位。

段素英笃信佛教,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政府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

段素英逝世后,传位于子段素廉。



段素廉:(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八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年为期?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段素英逝世后,儿子段素廉即位。

段素廉无所为,传位于兄弟段素隆。



段素隆:(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九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年为期?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段素隆禅位为僧,传位于段素贞。



段素贞:(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年为期?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段素贞也禅位为僧,传位于孙段素兴。



段素兴:(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一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年为期?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段素兴年幼无能,听任群小,荒淫昏聩,国人不满。被群臣所废,立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



段思廉:(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二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年为期三十一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思廉却有人望,是时,已是高氏为相国,遂与诸大臣废素兴而立段思廉。段氏之位又从段思良系转回段思平系。而高氏如昔日东汉之董氏,以此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

其时,杨氏一族势衰,遂铤而走险:宋嘉佑八年(大理保安八年,公元1063年),杨允贡在姚州叛乱,被岳侯高智升讨伐灭之,段思廉封他为德侯,赐给白崖、禾匈两地,又晋封缮阐侯(今云南昆明),子孙世袭,致使高氏益盛,政柄悉委高智升。大理国至时已是“段与高,共天下”了。

段思廉执政时期,侬智高在两广建立大南国,后兵败逃入云南,降于大理国。大宋政府募死士入大理求取依智高头,大理国杀其头送邕州知事萧立注,从此大理国与宋朝有了交往。

段思廉后禅位为僧,传位于子段廉义。



段廉义:(公元?~1076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三代君主,上德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076年为期?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段思廉禅位为僧后,儿子段廉义即位。

段廉义一共用过几个年号?这目前还不可考。至少有两个,即公元1076年的上德、广安(其即位的公元1075年还应该有一个,但史无载)。

段廉义在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派使者入贡大宋朝廷,献贡金装碧玫山、毡、剡、刀剑、犀皮甲、鞍辔。

宋神宗熙宁九年(大理上德五年,公元1076年),大理朝中忽生大变,上德帝段廉义被杨义贞造反谋害。杨义贞篡位仅四个月,便由上德帝的侄子段素辉得天龙寺中诸高僧及大臣高智升之助,平灭了杨义贞。

段廉义的二子段素辉即位,以高智升为布燮,其子高升素为缮阐侯。



段素辉:(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四代君主,上明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077~1078年为期一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廉义逝世后,拥立其二儿子段素辉即位。段素辉接帝位后,称为上明帝。

段廉义无子,因此缮阐侯高升泰拥立其侄段寿辉。

至于段廉义是否真的有个儿子段延庆,即当时朝中称为延庆太子,当奸臣杨义贞谋朝篡位之际,举国大乱,延庆太子不知去向纭纭,有待考证。

段寿辉在位确实只有一年,仅仅用了“上明”一个年号。但他的“不乐为帝”,却是有原因的。《滇考》云:“逼于高氏,不自安”。高智升为了避嫌而退休,但却让儿子高升泰继任相国。这位高升泰以“缮阐侯”的身份出现。这个爵位是高智升时候获封的。在历史上,他是大理段氏一百五十余年基业的掘墓人。

段素辉实际是因高氏势大难抗,因此不乐为帝,只在位一年余,便赴天龙寺出家为僧,将帝位传给堂弟、段思廉之孙段正明。



段正明:(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五代君主,保定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080~1094年为期十三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素辉被逼避位为僧后,高氏立段思廉之孙段正明即位,以高升泰为相,弟高升祥为缮阐侯。

因为各种史书都只说此人是段思廉之孙,而无人说他是段廉义之子,是以可以推测他是段廉义的一个侄子。

段正明在位十三年,用过三个年号:保定、建安、天祐,但改元年均不详于史,但总之“保定”是他即位初期用的年号。

段正明是否武功卓绝?史书无载,因此不清楚,但他在政治上却大体是不错的,史籍《滇史》中记载:“凡在位十二年,性谨恪尚俭素”,看来确实是宽仁之人。然而,他的避位出家,则也时出自傀儡之累。《南诏野史》称:“明在位十三年,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缮阐侯高升泰为君,正明遂禅位为僧,而段氏中绝矣”。因此,段正明实际是大理段氏的灭国之君。

高升泰的父亲高智升在高升泰还很小的时候,已经在传播一些此子大贵、有异象的瞎话,显然已经开始为高氏篡位预造舆论。此时,宋哲宗绍圣元年、辽道宗大安十年、西夏天祐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高氏终于大功告成。这一年,辽朝的“皇太叔之乱”已经过去三十一年(事在公元1063年),而北宋的高太后也已经在前一年归天,宋哲宗正开始亲政。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段正明也避位为僧,善闽侯高升泰于宋绍圣元年篡位,建国号“大中”。

由于高升泰平灭了杨义贞,身居高位,为清平官兼九爽,威力越重,以至终登王位。但在位二年后,高升泰病重,死前鉴于前代郑、赵、杨三家不能长久,甚是悔悟,遗嘱其子高泰明还位于段氏。

因此,高升泰死后,高泰明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帝,高泰明自己则仍为宰相。



段正淳:(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六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1096~1107年为期十一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氏复兴大理国(此后称为“后理国”)后,政令仍然都出自于高氏,时人称高国主,段正淳徒拥虚位。

“后理”,其实国号还是“大理”,只不过史家如此区分而已,虽然国王是段正淳,但相国却由高氏世袭,而且政事全出相国。发展到后来,缅甸、波斯、昆仑等外国来使进贡,要先见高国主即高泰明,然后才觐见段正淳。

高泰明为久远之计,大封子弟于永昌、昆明、建昌、鹤庆、楚雄等重要地方,使权力集中在高氏家族。大理国划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孙世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皆为高氏一门。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镰仓之将军、战国之足利公方。这种情况,直到元朝灭大理,才算结束。而国人在这期间,始终称高氏为“高国主”。

段正淳,历史上他实实在在的当了十三年的大理之主,年号有四个:天授、开明、天正、文安。他以“中兴”自命,实际上不过是在全盘承认高氏的实际权力的前提下得一“后理开国之主”之名。

宋崇宁二年,大理国派遣高泰连奉表朝贡大宋皇帝,求取经典书籍,得到六十九家书籍、药典六十二部。

一年后的大理文安四年,段正淳禅位为僧,传位于子段正严。后来也得善终。



段正严:(生卒年待考),白族,又名段和誉;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七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1107~1147年为期四十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正严即位后,勤理政事,即位时各方入贡。

段正淳之子段正严,《宋史》记载名为段和誉,是大理二十三王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也非病逝于位,而是出家为僧,因此是得享高寿之帝王。

段正严即位三年后的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东方三十七部又造反,相国高泰明用兵平定。

大理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缅甸朝贡金花犀象。大理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大理国派遣李紫球、杨苛样、李伯样向大宋朝廷进贡马三百匹,麝香、牛黄、细毡、碧玫山等物,大宋朝廷则策封段正严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国接受大宋王朝册封的开始,大理国与宋朝的联系增多。

大理大观四年,大理国发生地震,倒十六寺,毁坏民居无数。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农历5月,都城羊苴咩(今云南大理)又发生大火灾,焚烧了三千九百家。

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开始,大宋朝廷年年向大理国购买战马,在邕州横山寨设置提举司,买马逐年增多,由五百匹到二千四百匹,后增至每年三千五百匹。罗殿、特磨、自杞等部(均在贵州、广西、云南边界地方)也到大理买马,然后转手卖到横山寨。

民间往来贸易也多,大理刀、细毡、犀皮甲、麝香、牛黄、长鸣鸡等货物都卖到内地。段正严在位时间长,年老禅位为僧,传位于子段正兴。

段和誉执政期间共用了五个年号: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广运。据《滇考》记载,他“勤于政事”,《滇史》记载,他“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滇记》记载,“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看起来,他果然如做了一个“好皇帝”。然而,他惟一不能改变的,是高氏专国的事态。《滇云历年传》云:“正严即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

公元1147年,段和誉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看起来,他也不免老来的家务事。历史上,诸子之争却是由毫无情调的高氏诸势力控制,伴随着高氏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骨肉相残,最后,高量成支持的段正兴取得胜利,得到了即位。

此时,段和誉总也在五六十岁了吧,心力交瘁,索然归隐。
段正兴:(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八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1147~1172年为期二十五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正严禅位为僧,儿段正兴即位。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东部的三十七部再次起义,再次被镇压。

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段正兴禅位为僧,传位于子段智兴。



段智兴:(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十九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1172~1199年为期二十七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正兴禅位为僧,儿子段智兴即位。

公元1115年以后,大理国与中原内地不仅贸易频繁,文化交往亦大增,官方、民间都有交流。

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大理国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二十三人到横山卖马。有一件文书上载,需要《五臣注》、《都大本草广注》、《五藏论》、《大般若经》、《十大会序》、《初学记》、《张孟押韵》、《切韵玉篇》、《集圣历》、《百家书》各类;并需瓷器、琉璃壶、沉香木、甘草、石决明等药物。一文书上还说:“古文有曰: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识词,知己之人,幸逢相接,言音未同,情虑相契”;这些卖马人文化如此,可见当时大理文化的一斑。

段智兴笃信佛教,在位时修六十寺院,并加修龙首关、龙尾关,加强羊苴咩都城(今云南大理)的防御。

段智兴在位二十七年,公元1199年驾崩。他是大理历史上没有退位出家而死于王位的第一人。不过,他在崇佛上确实是丝毫不亚于祖先们的。史称:“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他逝世后,传位于子段智廉。

段智兴之后,大理国进入它的末期了,高氏也开始腐朽,勇于内斗而暗于治理。



段智廉:(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二十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1200~1202年为期两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智兴死,子段智廉即位。

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段智廉曾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大宋朝廷允赐大藏经一千四百六十五部,搬回大理后放置在都城内的五华楼。

段智兴在位二年后逝世,传位于弟段智详。



段智祥:(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二十一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1202~?年为期?年,终年岁数待考。

段智廉逝世后,其弟段智详即位。

段智详刚登皇位,辖下的三十七部便又造反,段智详率军到寻甸平了叛乱,封高观隆为缮阐王、高光日为缮阐演习(大府主将)、高太详为相国。

此期间,段智详举用贤能,培养人才,农业丰收,国家治理得好。

段智详后禅位为僧,传位于子段祥兴。



段祥兴:(生卒年待考),白族,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第二十二代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年为期?年待考,终年岁数待考。

段智详禅位为僧后,儿子段祥兴即位。

宋理宗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蒙古出兵灵关,远征大理国,段祥兴派高禾为将,高禾在九河战死。

南宋朝廷派使臣到大理祭吊。后段祥兴死,传位于子段兴智。



段兴智:(生卒年待考),白族,段祥兴子之子,云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著名云南大理国末代国君,天定贤王,后成为元朝大理总管,在位时间从公元1251~1254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蒙哥汗二年(宋理宗十二年,公元1252年)农历7月,蒙哥秉承父祖灭宋之志,采纳其弟忽必烈建策,决定避开宋军主要防线,进兵大理国,欲借西南人力物力,形成迂回攻宋之势。

蒙哥汗二年农历9月,忽必烈奉命与将领兀良合台等率军十万,誓师启程。蒙哥汗三年(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夏季,蒙古大军出萧关(今甘肃平凉),经六盘山集结于临洮,练兵备战,并遣使赴大理国招降。农历8月到四川临洮,兵分东、西、中三路,过大渡河,渡金沙江,直进龙首关。同时,蒙哥命便宜都统帅汪德臣率军入蜀,抵嘉定(今四川乐山),配合忽必烈行动。

农历9月下旬,忽必烈督军至忒刺(今甘肃迭部达拉沟),分兵三路南进:兀良合台率西路沿晏当路(今四川阿坝)而进;宗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经茂州(今四川茂县)趋会川(今云南会理),以作牵制;忽必烈自率中路,渡大渡河,沿古青溪道南下,穿行山谷两千余里,于农历11月初进抵金沙江畔。农历12月12日,忽必烈率领兀良合台等部队入关,

大理国王段兴智拒绝招降,以权相高太祥率军屯戍于金沙江沿线,又遣将领高通率一部驻会川,抵御蒙古军。农历12月,大理军与蒙古中、东两路军隔金沙江对峙。兀良合台率军越过旦当岭(今云南中甸)袭入大理境内,招降么些部落(今云南纳西族自治县),占领了三赕(今云南丽江),而后从侧后攻击大理军主力。高太祥见处境危急,匆忙退兵至大理都城,凭坚固守。12月13日忽必烈大军攻克大理都城,段兴智弃城奔逃缮阐(今云南昆明),高太祥则退到姚州。

大理城东靠洱水(今云南洱海),西倚点苍山,南、北有龙尾、龙首两关(今云南下关、上关)。高祥以重兵据咽喉要地龙首关迎战。蒙古中、东路军先后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师于龙首关,合力攻击,全歼大理军主力,乘胜于农历12月15日占领都城。段兴智、高祥潜逃。

忽必烈采纳了谋臣姚枢的建议,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两个大字,下令各军禁止妄杀,以便安抚百姓,稳定大理的秩序。姚枢还乘机搜集了大理国的大量图书档册。

接着,忽必烈遣军继续攻占附近寨堡,不久,高太祥在姚州被俘,被杀于五华楼下。

蒙哥汗四年(公元1254年)春,忽必烈留几良合台继续作战,命刘时中为宣抚使治理大理,并遣兵招附部分吐蕃部落,自率一部班师。蒙哥汗五年(元宪宗五年,公元1255年),兀良合台率军攻占缮阐,在昆泽(今云南昆明)俘降了段兴智。

元宪宗开赦了段兴智,继而,以段氏地方军为先锋,攻克了其它未附城寨,占领了大理全境。封他为“摩河罗嵯”(大总管),命他仍守旧地,管领云南八方。大理国从段思平至段兴智,共传二十三代、历三百一十六年,至此彻底灭亡。

此次战役,忽必烈挥军长驱数省,深远迂回几千公里,战抚兼施,攻占大理国,并重新设置郡县,招降各吐蕃首领,控制了西南地区,形成对南宋迂回包抄、南北夹攻的总态势,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壮举。

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政府设置了云南行中书省,在昆明设中庆路,将云南的政治中心由洱海地区移至滇池一带。

本书按:

段兴智逝世后,段氏一族再传了十一代大理总管,且一直非常忠实于元朝政府,在元末明初还竭力协助元军抵抗明朝军队。

由于其已经不再具有独立王权地位,因此,虽然在一些地方方志以及民间仍称其为“段王爷”,但本书已不将其列为帝王国君系列了。



段祺瑞:(公元1865~1936年),原名段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著名中华民国第四任总统(北洋政府第三任总统)。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集团把持政局,北京政府如同走马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合肥人段祺瑞曾六次主政:1913年5月1日~7月31日代理国务总理,1916年4月22日~6月28日任政事堂国务卿,1916年6月29日~1917年5月23日、1917年7月17日~12月22日、1918年3月23日~10月10日三次出任国务院总理,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临时大总统)。

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生种田。公元1872年,七岁的段祺瑞被祖父段佩带往江苏宿迁任所(段佩时统“铭军”直属马队三营驻防于此),少年段祺瑞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军营生活。公元1881年,段祺瑞在祖父病故后,只身徒步前往山东,投奔在威海驻军中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安排在营中当司书。

公元1885年,二十岁的段祺瑞考入天津武备学堂,为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

在天津武备学堂,段祺瑞先后学习了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算法、测绘等新式课程。公元1887年,他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

公元1889年春,段祺瑞等五人到德国,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在用一年半时间系统学习理论课程后,段祺瑞又单独奉派入克虏伯炮厂学习半年(其他四人先期回国)。克虏伯炮厂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兵工厂,他在这里耳濡目染,有了实践的机会,获益匪浅。

公元1890年底,段祺瑞学成归国,任职北洋军械局。次年,调往威海,任随营学堂教习。

公元1895年底,上谕由袁世凯主持在天津小站练兵。段祺瑞在袁世凯编练新军过程中,一直充任重要角色。1905年和1906年,清廷接连在直隶河间(今河北河间)和河南彰德举行两次大规模秋操,段祺瑞皆任演习中“北军”的总统官。两次秋操使段祺瑞的知名度和权力迅速上升。秋操前后,段祺瑞先后就任第三、第四、第六镇的统制,并曾兼任保定陆军学堂总办。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委其为参谋处总办。1903年为清廷练兵处军令司正使,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1904年任陆军第三镇统制。次年调任第四、第六镇统制。1910年署江北提督。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使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旨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遭到清廷的疯狂镇压。为了对付武昌首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清廷急调北洋军主力前往镇压。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全面节制调遣陆海军,旋又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把段祺瑞从江北提督任上调出,担任北洋军第二军军统(军长),又署湖广总督,兼领北洋第一军与湖北军政府对峙。

1912年1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从1月23日起,段祺瑞迭次向朝廷进言,谓共和思想“颇有勃勃不可遏之势”,1月26日,他联名北洋集团四十六名高级将领,发出致内阁代奏电,直接要求清廷“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电文中还提出“以现在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再行召集国会,组织共和政府。”显然,这是撇开已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而将政权由清廷直接旁移给袁世凯的办法。2月5日,段祺瑞又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的将领发出代奏电,称“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并将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迁至河北保定。这一明对“二、三王公”,实对朝廷的兵谏式招法果然灵验。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名义颁退位诏,清王朝终于正式覆亡。2月15日,袁世凯被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随之被袁世凯委以陆军总长,先后任袁世凯政府陆军总长,代国务总理,河南督军,成为袁世凯政权的主将。

自1912年3月~1915年8月,段祺瑞在北京政府内阁中连任7届陆军总长。其间由拥戴袁世凯转而反对袁世凯、反洪宪帝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决定称帝,并定次年为“洪宪元年”。但好景不长,举国反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系内部也有人暗中倒袁。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袁世凯只得考虑取消帝制,“洪宪”皇袍穿了不过八十三天。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段祺瑞的辞职、不合作和暗中抵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16年袁世凯宣布废除帝制,段祺瑞出任国民军参谋总长,后任国务卿兼陆军总长。同年6月袁世凯逝世,段祺瑞改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袁世凯的下台和名义上共和的重新确立。段祺瑞也就势登上了权力顶峰——出任国务总理,并逐步接管了中央政府的全部军政大权。

袁世凯逝世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引发了黎、段之间的府、院之争,双方剑拔弩张。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督军张勋主动率其“辫子军”于6月14日进京“调停”。张勋解散国会,将黎元洪赶入使馆区。7月1日,他公然拥废帝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全国舆论大哗,“讨逆”呼声鹊起。

1917年,段祺瑞因主张对德宣战,被黎元洪免职。在黎、段之争中已退居天津的段祺瑞对张勋进京自然是求之不得,但对其拥溥仪复辟亦有所闻。“张勋复辟”给段祺瑞诉诸武力以东山再起制造了一个绝好借口。段祺瑞旋即在天津组织“计逆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以段芝贵、曹锟分任东、西路总司令,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并于马厂誓师“讨逆”,还通电复任国务总理,重新组阁。在“讨逆军”的强大攻势下,“辫子军”很快失败,张勋于12日被迫避入荷兰使馆。这场“复辟”闹剧不过上演了十二天。7月14日,段祺瑞凯旋还京,复任国务总理兼讨逆军总司令。同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重新执掌中央政权。

1919年改任督办边防事务处督办。当年,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五四运动”,段祺瑞控制的北京亲日政府,成为众矢之的。对学生运动的镇压,更激起举国上下愤怒声讨。直、奉两系军阀适时地利用全国人民反对北京政府的情绪,开始从军事上掀起倒皖运动,意在打击急剧发展的皖系军事力量,抵制段祺瑞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1920年初,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

直皖战争以皖系军阀失败告终,段祺瑞被逐出北京。他只好避居天津日本租界寿街,开始吃素念佛,表面上静心养性,实际上仍密切注视着政坛风云,以待复出。当直奉失和,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获胜后,段祺瑞及时地派段芝贵到东北联络张作霖,又派徐树铮到南方交好于孙中山。在各方的利害关系暂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结成特殊的“三角同盟”,共同反抗直系军阀。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已暗中接受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主张和段祺瑞的游说,于战场上突然倒戈,进而挥师入京,发动政变,推翻并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直系军阀战败。冯玉祥将其所部改称为国民军,通电拥戴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并电邀段祺瑞、孙中山入京共商国事。

1924年11月中旬,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11月24日,段祺瑞就职典礼在北京铁狮子胡同陆军部旧址执政府办公处举行。鉴于以往迭次“府院之争”,此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乃将总统、总理合一,规定临时执政兼有二者之权力。段祺瑞表面上大权总揽,不受任何约束,实际上由于自身已没有什么军事实力,而奉军羽毛正丰,国民军又驻扎京畿,他不得不按张作霖、冯玉祥的眼色行事。今非昔比,段祺瑞这个“执政”有其名而无其实,他的政务活动多受掣肘。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工人、市民等各界群众在天安门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会后游行示威。当队伍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请愿时,执政府卫队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请愿队伍实弹平射,顿时血肉横飞,造成四十七人死亡,一百余人受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导致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垮台,皖系军阀集团也不复存在。而后段祺瑞准备联合奉系、直系军阀打击国民军,结果事泄,段祺瑞被迫通电下野。息影津门的段祺瑞对外表示:此后只谈佛经不问政治。

实际上,在政坛活动了几十年的他岂甘寂寞,并且,“政治”不时地来过问他。日寇特务土肥原首先就企图拉他出山,组织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完全效忠于日寇的傀儡政权。段祺瑞却坚决地拒绝了。段祺瑞亲日,原先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日寇把侵略战火烧进国门后,他不愿被日寇牵着鼻子走。

为不使段祺瑞落入日寇手中,南京政府方面不断派遣民间人士北上做段祺瑞工作,劝其南下。1933年1月19日,国民政府专使钱永铭持蒋中正欢迎段氏南下的亲笔信函到天津,请段祺瑞“南下颐养”,“俾得随时就商国事”。段祺瑞顺水推舟,先抵南京拜会蒋中正,随即到上海定居。

段祺瑞到上海后,初寓世界学社,不久即搬至霞飞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的公馆。后来他在那里专意念佛,坚持吃素。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病不治离世,终年七十一岁。

跟帖时间 2010-03-21 22:40: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段氏的历史名人 -- 段 规:(生卒年待考),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段干木:(生卒年待考),一说复姓段干氏;魏国人。著名战国时期魏国学者。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中有所记载:“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三家注》中又有:皇甫谧《高士传》云:“木,晋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曰:‘君何轼?’曰:‘段干木贤者也,不趣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安得勿轼!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淮南子》云:“段干木,晋之大驵,而为文侯师。”

《吕氏春秋》云:“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有: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文学:子游,子夏。

原来,子夏是孔子嫡传弟子,而段干木又曾学于子夏。

段干木年轻时曾经商赚了大钱,学于子夏之后,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其潜学守道,不事诸侯,受到魏文侯敬重,据传文侯每过段干木家门,定站立伏于车前横木,以示尊敬。



段会宗:(公元前84~前10年),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今甘肃天水)。著名西汉大臣。

段会宗在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出任西域都护,他为官忠厚爱民,因而西域各族人民敬其威信。

不久,三年任满,奉调还朝,先后担任过沛郡(今安徽濉溪县)、雁门两任太守。在此期间,西汉朝延派出几任西域都护无功而还。后来,西域诸国连连上书,请求汉朝皇帝再派段会宗担任西域都护。汉成帝为了满足西域诸国的愿望,乃于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公元前21年),再次派遣段会宗去西域都护府主持军政事务,于是段会宗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又风尘仆仆走马上任了。

段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他有一位好朋友叫谷永。谷永一听到段会宗还要去边塞担任西域都护,考虑他年事已高,一方面敬佩,一方面替他担心。于是他给段会宗写了一封书信作为临别赠言,谷永在信中写道:“足下以柔远之令德复典都护之重职,真是一件令人称羡的好事。若以你的才华智慧,满可以在帝都皇城之内,充任国家之栋梁,担当九卿丞相之要职,又何必关山迢迢,去到昆仑山下和那些殊俗异习之人生活在一起呢?可是,我一想到方今天下,我大汉皇朝威德隆重,远方宾服,在你之前,又有傅介子、郑吉、甘延寿,陈汤等人,于西域立下了赫赫功勋,今后是很难有人超过他们的业迹的。因此,我做为你的挚友,就不得不劝告你几句,愿你到任之后,要多保重身体。办一切事情,都要注重实际,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去求取什么奇功大勋了。”段会宗读了谷永的赠言,铭刻在心。

当他一进入西域,所过之处,各国国王都派遣子弟出城数十里前去相迎。乌孙国的小王安日,竟然走了千里之遥亲自从伊犁河畔赶到龟兹迎接。段会宗一路上,每到一座城郭,国王和城主都接待得十分热情。谈笑之间融洽和谐。段会宗每到一处抚官恤民、解风土人情,以及城郭诸国的相互关系。当段会宗出任西域都护的消息传到了康居以后,康居国的太子保苏匿又是高兴又是惭愧。他对自己一度受匈奴人的威逼而反对汉朝,心中很感不安。但他坚信段会宗是一位值得信赖的都护,因此他果断地采取了行动,亲自率领数万人来归顺汉朝。于是,段会宗就派遣他的属员卫司马带领戊已校尉的人马前去迎接受降。

遗憾的是,派去的这位司马原来是个胆小之徒,当他一见到来投降的保苏匿带的人马太多,非常害怕,竟然命令保苏匿让他的手下人互相捆绑起来。保苏匿一见卫司马的举动大为失望,就带着自己的部下逃走了。后来,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却不分青红皂白的怪罪段会宗,罢了他的都护之职,调他回去担任金城(今兰州市)太守,由于段会宗生病未能赴任,一年之后,乌孙国小王安日被国人杀害,诸翎侯争权夺势,国内大乱。朝廷无奈,只好再一次起用段会宗。

汉成帝拜段会宗为光禄大夫。中郎将是统率皇帝侍卫的官员,光禄大夫是加衔,充任皇帝的顾问对应之职。段会宗尽管上次受到了不白之冤,他却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当时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不顾老迈年高,不怕鞍马劳顿,毅然前往乌孙,利用他的威望,经过多方调停,终于达成了协议,乃立安日的弟弟末振将为乌孙小王,平息了一场纷争战乱。

末振将被立为乌孙小王的第二年,正是元贵靡的孙子雌栗靡担任乌孙大王。雌栗靡为人宽厚,治国有方,国中安定,牧民享乐。末振将一见大王的势力日益壮大,他担心大王会把他吞并了。于是,就来个先下手为强,派人以诈降之计把雌栗糜给刺杀了。可是没过多久,末振将也得病死去。

汉成帝得到这个消息,又要派遣段会宗发西域戊巳校尉和城郭诸国的兵马去乌孙问罪。段会宗接到命令,他感到如此兴师动众,既扰乱乌孙的安宁,又容易走漏风声,甚至可能把末振将王位继承人,他的太子番丘惊跑。因此,他把大队人马留在后面,只挑选了三十名精壮的弓箭手,亲自带上走进了乌孙王城赤谷,他派人把番丘找来,当即拔剑刺死。以雪番丘之父暗杀乌孙大王之仇。番丘的部下见到这种场面,吓得惊慌逃走,去向自称乌孙小王末振将哥哥的儿子乌犁靡报信。乌靡犁闻报,立即调遣数千名骑兵围困段会宗。

段会宗毫无惧色,他登城对乌犁扉说:“如今你来杀我,如同拔一根牛毛一样容易,可是你们不要忘了,大宛比你们强大的多,我汉家大军割取大宛王的人头如探囊取物一般。”乌犁靡听完段会宗的这一番话,连忙跪倒求饶,并对段会宗说:“都护大人,末振将反叛汉朝,父愤子还,你们杀死他的儿子是对的,我等无罪,请勿诛讨。”段会宗说:“那好吧,你们再也不要潜逃了。”于是,小王以下,感激涕零,乃解围而去。

后来,当段会宗把这件事的始末奏明天子,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段会宗智勇双全,以轻兵深入乌孙,既诛叛逆,又显国威,应该重赏,于是皇帝下诏,封段会宗为关内侯,赐黄金万两。

接着,乌孙小王的叔父卑爱宠又笼络一帮子人要谋害乌孙大王,汉成帝又派段会宗前往与都护孙建协同处理。第二年,也就是延元三年(公元前10年),段会宗年老体衰,积劳成疾,病死在乌孙,终年七十五岁。段会宗逝世的噩耗传到了天山以南。城郭诸国居民,为感念他几十年如一日为西域的安定呕心沥血,都给他发丧举哀,修建祠堂以志永远纪念他的功德。



段孝直:(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臣。

汉景帝时举孝廉,为长安令。

性刚直纯孝。家有良马,为先父生前所乘,雍州刺史梁纬倚势索之,未遂,冠孝直以受脏之罪而下狱致死。



段匹磾:(生卒年待考),鲜卑族,代北人。著名晋朝大臣,鲜卑联盟首领,段氏鼻祖之一。

西晋鲜卑族段部首领。出于东部鲜卑,世居辽西,为部族大人。

西晋末,其父务勿尘受封辽西公、大单于,他为左贤王,假抚军大将军。

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与刘琨结盟,共讨石勒。后领幽州刺史,封渤海公,与琨等上表司马睿劝进位。其间,因族内诸首领长期互相攻杀,力量逐渐削弱。

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他杀掉刘琨,又数为石勒、石虎所败,势渐蹙,终降于石氏,署为冠军将军。后因谋乱,事败被杀。



段 韶:(生卒年待考),字孝先;姑臧武威人(今甘肃武威)。著名北齐重臣。

段韶出身军官世家。段韶少年时代就擅长骑射 ,有将才,加上和高欢有点亲戚关系,深得高欢信任,任都督。

北魏建明二年(公元531年)农历10月,高欢与尔朱兆战于广阿(今河北境内),高欢看到尔朱兆兵多势众,有些害怕,段韶鼓励道:“得天下之心谓之众。尔朱兆杀主立君,残害天下,国人不耻,且亲近奸邪小人,疏远才俊之士。将军伸正义,清君侧,顺天意,合民心,岂有不胜之理?”高欢听了段韶的话,向敌人发起猛攻,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段韶以军功被封为下洛县男,又赐其父爵为姑臧县侯。

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高欢被西魏大都督贺拔胜所败,只有六七个侍从跟随。贺拔胜率兵追到,举枪将刺高欢,段韶驰马反射,射死了贺拔胜的马,使追兵不敢前进,高欢免于一死。因此高欢赐给他鞍马、黄金,并进爵为公。

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农历9月,高欢大军围攻西魏玉璧城数日未克,死伤七万多人。高欢病危,临终前嘱其子及大臣:“凡军旅大事,都要和段韶商量。”

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段韶任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

北齐天宝四年(公元553年),梁将东方白额领兵进犯北齐,段韶奉命讨伐,大败梁军,杀东方白额,被封为平原郡王。后历任司空、司徒、大将军、尚书令,赠太子太傅,兼任并州刺史等职。之后,北齐和北周每有战争,带兵将帅非段韶莫属,而且都能取得胜利。

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北齐与北周在边境对峙数月,段韶在军中病危,他在设计大破周军的当天夜里死去。北齐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加黄钺,赠相国、太尉衔,谥曰忠武。

段韶在北齐外统军旅,内参朝政,真可谓出将入相,功勋卓著。他性情温和,处事谨慎,每有战事,指挥若定,是北齐最有威望的元老宿将。段韶父亲段荣,官至太尉;三个儿子和弟弟皆官位显赫。



段安节:(生卒年待考),齐州临淄人。著名唐朝音律学家。

段安节是唐初名将段志玄的后裔。段志玄仕隋为太原司法书佐,其三世孙段文昌即段安节的祖父,唐穆宗时官至宰相。

父亲段成式,历官至太常少卿,著有《庐陵宦下记》二卷,已佚;《酉阳杂俎》二十卷和续集十卷(今尚存)。段安节官国子司业,“善乐律,能自度曲”(《新唐书·段志玄传》附载)。撰有《乐府杂录》。《序》中谈到他撰作《乐府杂录》的宗旨在于“吁天降神”,“移风易俗”,“重翻曲调”,说他自己“以幼少即好音律,故得生少宫商,亦似闻见数多,稍能记忆。尝见《教坊记》,亦未周详,以耳目所接,编成《乐府杂录》一卷。自念浅拙,聊且直书,以俟博闻者之补兹漏焉。”

《乐府杂录》成书于唐代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以前,这时候距离唐朝灭亡只有十二年,此书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写成的。其中的“乐府”二字,并非指汉朝时期乐府民歌,在这里,是广泛地包括了唐代中叶以后的音乐、歌舞、杂戏、技艺等,即古代的乐舞百戏等杂艺。

段安节在书中首列关于乐部的九条:“雅乐部”、“云韶部”、“清乐部”、“鼓吹部”、“驱傩”、“熊罴部”、“鼓架部”、“龟兹部”、“胡部”。可见在唐朝末年,九部的形式虽然还存在,但内容却大有变更。其次是关于“歌”、“舞工”、“俳优”三条和关于“琵琶”、“筝”、“箜篌”、“笙”、“笛”、“篥”、“五弦”、“方响”、“击瓯”、“琴”、“阮咸”、“羯鼓”、“鼓”、“拍板”等乐器的十四条,关于[安公子]、[黄骢叠]、[离别难]、[夜半乐]、[雨霖铃]、[还京乐]、[康老子]、[得宝子]、[文叙子]、[望江南]、[杨柳枝]、[倾杯乐]、[道调子]等乐曲的十三条,以及关于[傀儡子]的一条,大多是有关音乐源流方面的考证,其中也兼谈到一些演奏者的姓氏和遗闻轶事。最后是《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这是唐代所用的乐律宫调。可惜,流传到今天的本子已经有文无图,难以窥见其全貌了。

与雅乐相比较,唐朝宫廷中当时所采用的所谓“俗乐”,盛行于开元、天宝时代。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之后,这些俗乐虽然大多丧失了,但在民间仍然继续流行着,而且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在唐朝中叶以后,俗乐仍然大量地供给宫廷方面吸收。段安节《乐府杂录》一书所记载的,除了少数属于太常乐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俗乐。这是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一书的突出贡献。此书所记载的这些材料,可以补《教坊记》一书所记的不足。

由于受西域各民族音乐的影响,唐代的俗乐,采用了弦乐器琵琶来定律,这样一来,在音律方面便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之前,史书上所记载的关于琵琶的定律还很不详细,而《乐府杂录》末尾所附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却给我们留下了很重要的资料。后来研究燕乐的各家,如方成培、凌廷堪、陈沣等,大多据此为主要的资料,考索发挥,使燕乐研究成为一项专门的学科。



段志玄:(生卒年待考),齐州临淄人,著名唐朝重臣。

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李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文昌:(公元773~835年),字墨卿,一字景初;其先位齐州临淄人,世居荆州,临淄人(今山东淄博)。著名唐朝重臣。

段文昌疏爽任义节。韦皋荐之为校书郎,拜监察御史,迁祠部郎中,加知制诰。

唐穆宗时期,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后授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尚宽静。

唐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自检校左仆射徙帅荆南。后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卒。

段文昌著有文集三十卷,诏诰二十卷,食经五十卷,(均《新唐书艺文志》)并传于世。



段成式:(公元803~863年待考),字柯古,段文昌之子;临淄人(今山东淄博)。著名唐朝文学家。

段成式系唐朝开国功臣段志玄裔孙。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为秘书省校书郎,精研苦学秘阁书籍,累迁尚书郎、吉州刺史。

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归京,官至太常少卿。

唐咸通初年,出为江州刺史。免官后寓居襄阳,与温飞卿、余知古、韦蟾、周繇等时相唱和。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农历6月逝世。

段成式博闻强记,能诗善文,在文坛上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三人均排行十六,故时人号其诗为“三十六体”。

段成式一生著述甚多,有《酉阳杂俎》二十卷、《续杂俎》十卷、《卢陵官下记》二十卷、《汉上题襟集》三卷、《鸠异》一卷、《锦里新闻》两卷、《破虱录》一卷、《诺臬记》一卷。其《酉阳杂俎》为唐人笔记中著名作品,被后世誉为“小说之翘楚”。其所著诗词,《全唐诗词》和《全唐诗》中,收录三十多首;其所著文,《全唐文》中,收录十一篇。清人辑有《段成式集》。



段秀实:(公元718~783年待考),字成公;汧阳人(今陕西千阳)。著名唐朝将领、司农卿。

段秀实幼读经史,稍长习武,言辞谦恭,朴实稳重。先后任安西府别将、陇州大堆府果毅、绥德府折冲都尉等职。安史之乱时,授泾州刺史,封爵张掖郡王。

公元766年后,任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颖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四年吐蕃不敢犯境,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780年,加封检效礼部尚书,不久因杨炎进谗贬司农卿,调回长安。

公元783年,泾原兵在长安拥朱沘为大秦皇帝,他当庭勃然而起,以笏板击朱沘,旋被杀。朝野赞叹:“自古殁身以卫社稷者,无有如秀实之贤。”

段秀实在泾州(今甘肃泾州)任刺史时,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时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权倾朝野。郭唏是他的儿子,随父征战,有战功。广德二年,吐蕃入寇,朝廷封他为御史中丞,领军援彬州(今陕西彬县)。这时其父自行营入朝,由他兼任行营节度使,驻军于彬州。他仗侍其父的权势,放纵士兵在彬州胡作非为,随意在大街上抢夺百姓财物,捣毁器物,撞杀孕妇。彬州是节度使白孝德管辖的地方,他听后感到很头痛。他是郭子仪的部下,碍于其父的权位,他有所顾忌,不敢过问这件事。而靠近彬州的段秀实闻此很不满意。这事本来同他没关系,但是,他却主动找到白孝德,请求派他去担任都虞侯(军队中的执法官),以便制服郭唏部下的不法行为。白孝德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他担任都虞侯不久,郭唏部下的十七名士兵上街捣毁了一家酒家的酒器,杀死了酿酒的技工。段秀实知道后,立即下令逮捕了这十七名士兵,并将他们斩首示众。百姓见后无不拍手称快。但是,这一下却捅了蚂蜂窝。郭唏军中士兵大为震动,悉数披上铠甲,杀气腾腾,企图向段秀实报复。一时间,剑拔弩张,一场流血冲突在即。

白孝德闻讯大惊失色。连忙召见段秀实问“将奈何?”段秀实从容不迫,要亲去郭唏营中处理此事。白孝德不放心,要派数十名士兵护卫他前去。他尽请辞去,解下佩刀,只选了一个既老且跛的士卒随他同行。

至郭唏营前,披甲执锐的士兵涌出。段秀实见状,笑着说:“杀一老卒,何需这么多甲兵?我戴着我的头来了。”众士兵见状,皆谔然。接着,他让士兵请郭唏出来说话。郭唏出,段秀实说道:“副元帅功勋盖世,当善始善终。今天,阁下却放纵手下,姿意作恶。这样做,势必引起混乱,影响国家安定。皇上追究下来,将罪及副元帅。乱皆起因于阁下。人们会说,阁下依仗副元帅,不守法。这样,令尊大人的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恐祸将至。”话音未落,郭唏立刻向段秀实拱手致谢。说道:“幸亏您及时赐教,恩甚大。我愿听先生的。”随即,他喝令士兵“解甲归营,有敢乱来者死。”段秀实为了考验他,留下来吃饭,过夜。郭唏怕出意外,一直陪在段的身边。次日晨,二人到白孝德处,郭唏向孝德谢罪,请改过。彬州从此无祸。

在任彬州刺史前,段秀实为营田官。彬州的军阀焦令湛霸占了数十顷土地,租给农民。相约庄稼成熟,一半交租。这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农人向焦令湛求情免租,但他蛮横地说:“我只知道收租,不知道什么天旱。”催促甚急。农人且饿死,无法交租。无奈,求诸段秀实。段秀实写了一张公文让农人带给焦令湛,请他体恤百姓,免收租。并说明庄稼颗粒无收,零的一半还是零,按契约也不应交租。焦令湛见到公文大怒,让人把农民按倒在地,把段秀实的公文放在他的背上,然后在上面打了二十大杖,拉出院外。段秀实听了这个消息,立即赶来,流着眼泪对农民说:“是我害了你!”于是,他扯下自己的衣服,亲自给他裹上药,包扎伤口。又让人把自己骑来的马卖了,买成粮食代他交了租。

地位较高的淮西寓军帅尹少荣是一个正直的人。后来,他听说了这件事,见到焦令湛,大骂道:“你还是人吗?彬州田野旱得干裂,人都快饿死了,你非得收租,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人君子也,你不知道敬他。他就一匹马,便宜卖了,替人买了粮食给你交租,你不知羞耻地收取。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行无马。就你这德行以后怎么面对世人啊?”

焦令湛虽然暴虐无情,但是,听到尹少荣的这番话大感惭愧,脸上流着汗,无言以对。后数日,不能进食,对人说:“我没有脸面再见段公了。”终于,在一个晚上羞愧而死。

德宗建中元年,段秀实自泾原节度使被召入京,任司农卿。他告戒自己的家属路经歧州时,朱泚如果送财物,千万不要收下。后来过歧州,岐州尹朱泚硬要送三百匹大绫,段秀实的女婿因无法拒绝便收下了。段秀实知道后,将这些绫堆放在司农寺办公大厅的房梁上。唐德宗建中四年,朱泚反叛朝廷,占据长安,强迫段秀实出来做官。段秀实在议事时,大骂朱泚为狂贼,用像笏猛击其额头,血流污面,被杀害。他死后,司农寺的官吏把他拒受绫的事告诉朱泚,朱泚将大厅房梁上的绫取下一看,原先包装的标记都在,三百匹大绫原封未动。

段秀实这种不畏强暴,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凛然正气激励着后人,努力追求光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宋代的文天祥作正气歌,颂扬了许多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其中提到的“击贼笏”指的就是段秀实以笏击朱泚这件事。



段成己:(公元1199~1279年),字诚之,号菊轩;绛州稷山人(今山西绛州)。著名金国文学家。

金正大年间进士,授宜阳主簿。

金国灭亡后,他与兄段克己避居龙门山(今山西河津)。兄长段克己殁后,段成己自龙门山徙居晋宁北郭,闭门读书,近四十年。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慕名降诏征段成己为平阳府儒学提举,他坚拒不赴。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段成己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段玉裁:(公元1735~1815年),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著名清朝训诂家、经学家。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十年,称疾告归乡里。五十八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五十五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段玉裁笃嗜经术,喜训诂考订,穷微极博。段玉裁所著书,要推《说文解字注》为首屈一指。

段玉裁兼擅诗文,有《经韵楼集》十二卷、《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亦颇雅赡。

段玉裁纪念馆建于1984年,位于江苏省金坛市城南风景区的愚池。



段士楷:(公元1919~1991年),山西霍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7年入山西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五团连政治指导员,纵队政治部干事、敌工股股长、保安旅政治部敌工科长,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敌工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晋绥军区独立五旅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第七军第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晋中、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军委去电第七军,指名段士楷到空军报到。段士楷离开第七军,到第二航校第一七三班学习,这个班的学员有沙克(后授少将衔,空军军训部部长)、刘镇(后晋升少将衔,兰州军区空军政委)、王毓淮(后晋升少将衔,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张雍耿(后授少将衔,沈阳军区、济南军区空军政委)等十八人,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段士楷是近视眼,自知学不成飞行,便在领航等航空知识上下功夫。1951年在航校结业,任空军后勤部机场修建处处长。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方第一批在朝鲜修建四个机场,第二批在朝鲜修建三个机场,由国内调运水泥五万多吨,钢板三十六万块,段士楷领导场建处筹措前运。后任空军后勤部营房机场管理部副部长。1953年夏段士楷入闽勘选机场,台湾国民党情报工作也是了得,第二天电台就播出段士楷入闽勘选机场的消息。1954年段士楷在福建勘测途中车祸,左臂断成三截。伤愈后任空军修建部副部长。1955年指挥修建福州、晋江、惠安、龙田、漳州、连城机场。1958年空军后勤部和修建部合并,定名为空军后勤部修建部,段士楷担任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修建部部长。1960~1961年参与指挥修建耒阳和柳河掘开式机库。1971年为准备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奉周恩来之命,负责抢修笕桥机场。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91年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段志清:(公元1914~2000年),又名段子清;陕西延长陈旗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第二路游击队第十八支队分队长、中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十三团副排长、排长、副连长。参加了著名的山城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二团连长、副营长、营长,第三军分区司令部副科长,第二支队参谋长,第四十二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第一军分区第十三团团长,独立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团长,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五一师团长、副师长。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龙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第四十师副师长,参加了1952年秋委战术性反击。回国后,任广西军区钦州军分区司令员。1957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后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海南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0年8月11日因病广州军区总医院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段苏权:(公元1916~1993年),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茶陵县委书记,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黔东特委书记兼独立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教育科科长,1942年至1944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司令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热河、承德第十一小组代表,冀热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军长。回国后,任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兼战略教研室主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政治委员。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9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段思英:(公元1917~今),陕西延川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陕北红军学校学习,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团第二二四团民运干事、连指导员。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九八团营组织干事,冀鲁豫支队第二大队营政治教导员,冀鲁豫军区四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第一团政治委员,第七军分区政治处副主任,第三支队政治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独立二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四军第三十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出击陇海路,鲁西南、睢杞、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分区政委兼中共铜仁地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后任贵州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昆明市革命委员会主任。昆明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十三军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段焕竞:(公元1911~1998年),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游击队。1932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游击队排长,红军副连长、连长,湘赣军区红五团营长,湘赣游击司令部大队参谋长兼第一支队支队长,红五团代团长等职。坚持了湘赣边区的三年游击战争,先后参加了虎头山遭遇战、龙口突围战、洲湖镇袭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营长,团参谋长,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第六团团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副旅长等职。参加组织指挥了丹阳新丰、句容城、扬中、上党等攻克敌据点战斗,开展了反“扫荡”斗争,参加了黄桥决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一旅副旅长,第十一纵队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等职,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和厦门战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军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任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第二十八军军长,江苏军区副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在长期的军事工作领导岗位上努力学习,忘我工作,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10月1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段德彰:(公元1913~1999年),原名段箕权,江西于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特科学校政治教员、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军大学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西峰县工委书记,陇东特委统战部部长,陇龙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热东地委书记,冀东党校组教科科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副政治委员。南征北战,战功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调海军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基地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政治委员,海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海舰队第二政治委员,南海舰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顾问。1987年3月离职休养,保持和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乐善好施,为民谋福,先后和夫人一起义务抚养、帮助和教育八名孤儿成人成才,捐资救助七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为老区脱贫致富、发展教育慷慨解囊,并倡导设立“于都县段氏教学奖励基金”,倡议捐款协助修建了仙霞乡羊坑等希望中、小学。1995年3月,为挽救身患重病的失业女工萧惠娣的生命,不仅投书报纸,向社会呼吁,还带头捐款,使该女工得到及时救治。此举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他的模范事迹通过新闻媒体在军内外广为传播,引起强烈反响。海军党委1996年9月作出决定,号召海军广大官兵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同年10月出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并作为老红军代表在会上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第七、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1月16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段曙光:(公元1923~今),安徽潜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41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桐西游击队队长、副连长,新四军七师团司令部参谋。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连政治指导员,第三野战军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莱芜、兖州、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师后勤处政委。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副政委、团政委。回国后,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历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新疆军区纪委专职书记,1986年1月~1990年6月任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段茂澜:(公元1899~1980年),原籍安徽合肥,生于山东济南。著名中华民国政府外交官。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法留学。1928年回国,在南开大学任教。

1935年后,历任外交部秘书兼交际科科长、美洲司司长、驻澳大利亚公使馆参赞兼悉尼总领事、驻英国大使馆公使等。

1949年逃往台湾,1980年在台北病逝。



段希文:(公元1900~1980年),云南宜良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云南讲武堂毕业,与朱德元帅及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为校友。毕业后历任滇军排长、连长、营长。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团长、旅长、第三十九师少将师长,后任武汉卫戍司令长官。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代表中国政府在江西九江接受日寇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任武汉汉口警备司令、第五十八军副军长。

l949年所部在广西被解放军歼灭后,溃逃滇缅边境地区,在滇缅边境集聚残部骚扰民众,并组织种植樱粟。之后他只身一人经广州到香港,后被国民革命军第八兵团司令李弥招募到金三角。

1950年底,他从创建金三角的李国辉手中接收了金三角的全面管控权,历任军区司令、第五军军长等职,后为金三角地区国民革命军残军的总指挥,成为金三角的“希公时代”,时人称“没有希公,就没有美思乐(金三角)”。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终于感到“反攻大陆”根本无望了,于是公开宣布“放弃反攻大陆,不与大陆为敌”,之后归顺泰国政府,与台湾当局断绝了关系,向泰国王称臣,并将巨额贩毒资金捐赠给了泰国政府。

当时,泰国政府为了对付帕当山游击队,准备在国民革命军残部中招募一批军官来训练泰国军人,段希文归顺泰国正逢其时,于是泰国政府任命他为泰北人民武装自卫队总指挥,后来他在帕当山战斗中立了功,泰国国王拉玛九世在皇宫接见了他,“御赐”为泰国国民,其所部及家属全部就地加入泰国国籍,享受与泰国军队及家属同样的待遇。

1980年6月,段希文在泰国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岁。泰国国王亲自发唁电追悼,遗体上覆盖泰国国旗,在距美思乐一公里的高地上修建了豪华的坟墓,居然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



段辅尧:(公元1910~1980年),湖南益阳人。著名中华民国政府军政要员。

武昌中山大学毕业。在校时加入国民党。历任山东省民政厅秘书、国民政府实业部专门委员、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议、湖南省政府顾问、湖南《国民日报》社社长、湖南省政府参事、海南防卫司令部办公厅主任。

1950年逃往台湾,任台湾财政部参事、经济部顾问等。1980年6月在台湾病逝。



段 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工程大学副校长。

段西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后勤部部长。

段志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段丁波:(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武警黄金指挥部副主任。

段自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贵州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

段英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武警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

段霖茂:(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段树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十九军第七十二师师长。

段克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军事统计调查局专员。

段重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第四厅副厅长。

段世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监察中心主任。

段国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军事管制区及海防部台南师管区参谋长。

跟帖时间 2010-03-21 22:38: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云南大理段氏 -- 云南《大理国段氏皇帝族谱》记载:大理国段氏出自姬姓。姬姓为周朝王室之姓。周文王姓姬名昌,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周平王时,相继任用郑武公及其子郑庄公为卿士(相当于宰相)。周平王逝世后周桓王继位,他不想再用郑庄公,而想改用虢公为卿士,于是“周郑交恶”。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周、蔡、卫、陈四国之师征伐郑国,为郑军所败,周桓王也被射伤。从此,周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这时周朝还有诸侯国一百余,但不再听命于天子,而是互相兼并,于是出现了大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大国都想当“霸主”,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记载,春秋時,郑武公的小儿子叫共叔段,其支孫以王父(祖父)的名“段”为氏。又据其世系表上说: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名为姓,世居武威。

《大理国段氏皇帝族谱》上记载:段氏之先,武威郡人也。有名俭魏者,佐蒙氏阁逻凤(南诏国王)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时后晋天福二年也。九传至段廉义,后晋熙宁八年,为其臣杨义贞所弑,自称广安皇帝,凡四月,而段氏臣高升泰以东方兵讨灭之。仍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复废之,而立其庶弟段正明。后晋熙宁十三年,段正明避位为僧,国人共奉高升泰为主,而段氏中绝。高升泰在位两年,临逝世前嘱其子高太明求段氏之后段正淳立之,号后理国。于是段氏复有云南地,自段正淳自段兴智凡七传而国灭。段氏自段思平至段兴智共二十二主,历三百一十二年。元朝灭后理国,得四郡八府,蛮部三十有七,设大理都元帅府,仍录段氏子孙世守其地,段氏自段实和段明有十二总管,与元朝共为存亡。

在云南段氏的历史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朝时期,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到云南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开创了大理国,成为著名的大理国的国王。

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大概有二百多年的时间。在云南曲靖中学存有一通《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碑文用汉字书写,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三十七个部落,在打败了几个部落头领之后回到石城会盟的故事。

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就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朝的末期,大理总管段氏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陕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红河这一带。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到了剑川。

在古代的段氏人物中,值得称道的是为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段会宗。段会宗在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段氏为云南大理、剑川世居白族,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跟帖时间 2010-03-21 22:35: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段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忠留册笏;学博酉阳:上联典指唐朝司农卿段秀实,字成公,汧阳人。朱泚反叛,认为他能孚众望,胁迫到军中计事。他乘间用象笏猛击朱泚,遂被杀害。后追赠太尉,谥忠烈。下联典指唐朝太常卿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他博闻强记,藏书丰富,尤多奇篇秘籍,撰有《西阳杂俎》,清朝人辑有《段成式诗》。

文称二妙;国立一王:上联典指金国文学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绛州稷山人。段克己,字复之,金末进士,人称逐庵先生;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金末正大年间进士,官宜阳县主簿。入元后,兄弟二人都不再做官,一起隐居在龙门山,均以文章著称,文学家赵秉文称他们为“二妙”。后人汇集他们兄弟的诗词,编为《二妙集》。下联说十六国时凉州地方政权首领、北凉的建立者段业,京兆人,博览史传,善长文词。后凉时官建康太守,龙飞年间,沮渠蒙逊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年号神玺,三年后改称凉王。后被沮渠蒙逊所杀。

平羌锡士;梦凤呈样:上联说东汉武威姑臧人段,字纪明,少年时就习弓马,尚游侠。桓帝时为中郎将,因镇压公孙举、东郭窦起义封列侯,后官护羌校尉,至太尉。下联说北宋开封人段少连,字希逸,历官知县、知州,多有政绩,事无大小,决断如流,不向权势屈服,范仲淹曾推荐他“才堪将帅”。后官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中见凤凰集于庭院。

忠留丹笏;学博酉阳:上联典指唐朝沂阳人段秀实,字成公,因军功官至泾原郑颍节度使,数年间,吐蕃兵不敢侵犯边塞,建中年间官司农卿。原卢龙节度使朱沘在京城哗变,被推为皇帝,请素有威望的段秀实为辅佐。段秀实表面与朱沘合作,一天,乘议事的机会,夺象牙笏出击朱沘,被杀害。下联典指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因父亲段文昌(穆宗时宰相,封邹平郡公)之荫官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太常少卿。家中藏书很多,他博闻强记,著有《酉阳杂俎》。又能诗,后人辑有《段成式诗》。

逾垣避主;击笏除奸:上联典指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屡征不士,魏文侯亲顾其宅,干木逾墙以避之。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段秀实事典。



2.五言通用联:

远岫林端出;清波城下迴:此联为唐朝翰林学士段文昌《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诗句联。

水暗余霞外;山明落照中:此联为唐朝翰林学士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诗句联。

句饶方外趣;游惬社中朋:此联为唐朝太常少卿段成式《书事》中联句。



3.六言通用联:

好溪呼于百姓;开谕胜过三军:上联典指唐朝太常少卿段成式的事典。下联典指唐朝翰林学士段文昌的事典。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临淄人。穆宗时入相,出为剑南西川节度。汉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后复节度西川卒。



4.七言通用联:

九经陶铸资群彦;一字源流奠万哗:段玉裁纪念馆位于金坛大南门外愚池风景区。建于1984年,占地65亩,其中水面35亩。纪念馆建筑为仿清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南向,筑在四面环水的小岛上,三面环水,景色宜人。“段玉裁纪念馆”横匾由舒同题写。门前有狮了滚绣球昆石一对,步入门槛,门厅两侧各接一厢房,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正对面为纪念堂,七架梁,面阔三间,歇山顶,飞檐翘角。梁上有一镏金横匾:“朴学宗师”,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堂内屏门前置段玉裁半身塑像,侧前后柱上有两副楹联,一由周祖谟行先生书写,一由赵朴初先生撰写。庭院两侧水榭分别陈列段玉裁各种著作和后人研究段著的学术论文。各厅室由回廊连接,四周绕以院垣。院门开在溧金公路之侧。进院门是一方有二十亩的广场,广场与纪念馆一水相隔,过广场右折,经柳荫长堤、五曲桥、六角亭,便抵门厅,进入纪念馆。此联是赵朴初的会心之作。



5.八言以上通用联:

说字解经,功超许郑;审音辨韵,名震乾嘉:上联“许郑”,典指许慎、郑玄。下联“乾嘉”,指小学名家辈出。

旷览江天,包罗海岳;长养花木,位置鼎彝:此联为清朝咸丰进士薛慰农赠清朝文人段小湖联(节录)。

独存一夫,坚守学道;尚有二人,拥为君王: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人段干木,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诸人都当了将军,只有他独潜学守道,不事诸侯,为于下所重。下联典指段氏称帝者有二人。即:十六国时西燕内乱,众推大将段随为王,改元昌平,旋被杀;十六国时,又有西安人段业,被匈奴人拥立为北京国君,在位三年被杀。

跟帖时间 2010-03-21 22:31: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段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洞口段氏字辈:“子应祖永崇德泽远立本起鸿壬申昌隆盛庆熙延肇基敦睦厚家学大显荣”。

湖南耒阳段氏字辈:“京兆蟠基茂人文世泽洪诗书隆道德俊秀振宗声绍业徽先绪昌言育后英旭阳呈瑞彩雏凤起飞腾”。

湖南洞庭湖段氏字辈:“廷若尚文明一士钟泽相光祖修心德传家孝友先立朝崇正学经世在名贤”。

湖南黔阳段氏字辈:“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豫章垂荫远京兆肇基宏奕叶昭勋业蕃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久昌荣”。

湖南新化段氏字辈:“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湖南衡阳段氏字辈:“绍康仁崇才德光宗文明振兴天命益隆贤良代生福龄永佑朝国一家大学先修”。

湖南祁东段氏字辈:“盛世士观光”。

湖北大悟段氏字辈:“天彦纯才宏祖绪(世)守光先”。

湖北英山段氏字辈:“再肇祚永芳光昭大茂昌”。

湖北黄冈段氏字辈:“昌宗权元德力”。

湖北咸宁段氏字辈:“必发生理学先世功德立志远大安邦定国”。

湖北孝感段氏字辈:“平益远泽中”。

河南邓州段氏字辈:“克振百士志永发天”。

河南夏邑段氏字辈:“好新传世广”。

河南新乡段氏字辈:“君宠孝登从久长存心报本自荣昌”。

河南新乡七里营段氏字辈:“德继来世常发星”。

河南段氏一支字辈:“里仁义永士伟道德顺天”。

云南墨江段氏字辈:“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

云南永善段氏字辈:“军代碧云友德显方祖成宗吉万戴”。

云南昭通段氏字辈:“君大必定勇有德正显芳祖成联宗吉万代富荣昌福禄高寿喜平然传家邦文武登科榜杨名自惠香天长同地久金玉载满堂”。

云南楚雄段氏字辈:“怀德嘉发启朝绍忠国君正”。

云南会泽段氏字辈:“成开友贵荣朝文炳兴金”。

山东曲阜段氏字辈:“起有文福守永廷兆景保振玉”。

山东莱芜段氏字辈:“庆登明伦元崇熙少”。

山东博山段氏字辈:“喜立连世红长燕清”。

山东黄县段氏字辈:“承瑞景田丰 继礼德永通”。

山东东平段氏字辈:“明继广思荣衍家庆锡瑞振国”。

重庆渝北段氏字辈:“仁文昌国运”。

重庆合川段氏字辈:“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

重庆江北段氏字辈:“宝成卫君子万正玉新华祖如书凤采福上问春祥朝左安精美龙章席策家”。

江西都昌段氏字辈:“国子贵德玉予厚中文继衍宗蕃思本万元世兴隆”。

江西段氏一支字辈:“继成先志文贺昌明”。

辽宁沈阳段氏一支字辈:“玉广果宝永”。

辽宁沈阳段氏一支字辈:“永庆锡恩文少红禄”。

安徽宁国、湖北大悟段氏字辈:“宏祖德裕(守)世(登)乃(时)千(旺)大红(光)公(明)”。

安徽蒙城段氏字辈:“广兴明学平志军”。

江苏丰县段氏字辈:“文逢圣世素裕经”。

河北沧州段氏字辈:“庆化光维春善作传家宝”。

山西霍州段氏字辈:“国振际培可士英志书远”。

四川内江段氏字辈:“基乃克昌显大延长”。

贵州遵义段氏字辈:“太绍绪正先生”。

黑龙江段氏一支字辈:“三洪新志正起”。

段氏一支字辈:“子成应荣玉思朝儒一绍显大世昭明廷”。

段氏一支字辈:“庆绍云如景洪维德”。

段氏一支字辈:“亮先字席首怀京茂休文乐善行好师”。

段氏一支字辈:“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跟帖时间 2010-03-21 22:27: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段氏的家谱文献 -- 1.概述: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有“族谱”、“宗谱”、“家谱”、“家乘”等名称。谱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时期,已经有了中国最早的谱牒。修谱在唐、宋两朝时期就已很盛行。

族谱的体例,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训、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铭、祠记、遗稿和题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将家族的源起、迁徙、繁衍、发展的情况录于谱系,使子孙了解家族发展的历史,祖先创业的艰难,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2.内容:

族谱反映了段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思想文化,而族谱的内容,则又集中体现在历届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均收存在族谱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本族本支的源流和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开代祖讲起。二是借修谱的机会阐发一种同宗精神,教育后代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扬祖德,遵循族规,奋发图强。下面就不同时代各地的段氏族谱作一些有选择的介绍。

段氏的家乘谱牒现在在各级图书馆社科研究单位所收藏的有百种以上。在民间段氏人家所收藏的则在千种以上。

典型的如湖北英山新编段氏宗谱,六百一十多万字,纲举目张,眉目清整,结构庞大,项目繁多段氏早在汉朝时期已有都获公修撰的族谱,左丞相陈平为之作序。序中追溯了段氏的祖源,颂扬了段氏先祖的治功和令德,并简要叙述了段氏子孙迁播、家族繁衍的情况。

现存的段氏族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而尤以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为多。二十世纪末期,修谱之风再次盛起。现代、当代的段氏族谱,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思想。主张强族兴邦,以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众族蕃矣,上溯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中国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固皇皇一大宗族也”。这完全摒弃了狭隘的宗族主义思想,强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二十世纪末期的族谱更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服从国法、淡薄族规,如招赘女婿可以人谱;过继他姓子女,只要改姓均可入谱;子孙无论男女,可从母姓。这些都是封建族规所不允许的。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家谱:

河南曹县段庄段氏家谱,著者待考,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曹县段庄段氏部分族人家中。

陕西韩城寿寺村段氏支谱,已残,(明)段四教主修,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韩城寿寺村(北寿、中寿、南寿)段氏部分族人家中,多为手抄本。

山东莒县段氏族谱,著者待考,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莒县棋山乡威服村段氏家中。

山东聊城段氏家谱,著者待考,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聊城小段庄部分段氏族人家中。

河南民权段庄段氏家谱,著者待考,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民权前后段庄段氏部分族人家中。

陕西韩城段氏世谱,(明)段四教编修,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韩城段氏部分族人家中。

河南孟县段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孟县段庄、段西、段东段氏部分族人家中。

山西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段成鸾编撰,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

湖南新化段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冷水江市禾青镇双星村。

湖南南县厅华段氏族谱,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酉阳堂撰,1993年撰修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南县波拔乡长缨村。

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清)段明浩等篡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墨江县档案馆及段氏部分族人家中。

陕西韩城段氏东门世谱七续本,(清)段培梧、段培竹主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韩城三甲村段氏部分族人家中。

四川内江段氏家谱四卷,(清)段正颜、段正钫等编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云南墨江段氏家谱,(清)段思周等纂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墨江县档案馆。

湖南邵阳段氏族谱三十二卷,(清)段祥习、段乾定等编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段氏三修支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活字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句容句曲段氏重修宗谱,(清)段雍梧、段纯宽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

江苏金坛段氏家乘一卷,(清)段溶源编撰,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苏省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清)段睿源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西波阳鄱阳段氏宗谱十卷,(清)段绍洛编撰,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图书馆。

江西波阳鄱阳段氏宗谱十卷,(清)段绍洛编撰,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图书馆。

全国段氏宗谱八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新洲段氏宗谱十四卷,(清)段光裕、段清海创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三店镇沙畈村段氏部分族人家中。

云南段氏大理国始末,(清)冯甦撰,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四川江北段氏宗谱十九卷,(民国)段平福等编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江北段氏家祠刻本。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二十一卷,(民国)段文铿编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全国段氏族谱二十卷,(民国)段伯清、段大华等编撰,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监利县档案馆。

湖北沔阳段氏宗谱,(民国)段世芳主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江西萍乡萍西愈佳方段氏族谱十五卷,(民国)段励初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安徽芜湖段氏宗谱,(民国)段静朗编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芜湖档案馆和芜湖段氏部分族人家中。

湖南湘潭城北段氏宗谱,(民国)段盛骐等编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镇江古润西斛段氏宗谱十册,(民国)段伯诗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湖北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民国)段子钦修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湖南黔阳段氏族谱四修,首一卷,(民国)段尚烈主修,朱清芳、谭鸿勋刻印,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农历5月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民国)段传鼎等编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芙蓉乡西岭足村。

湖南湘乡段氏四修族谱二十卷,(民国)段其选修、段为旸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二十卷,(民国)段世晖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湖南宁益段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民国)段万醇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丰县段氏族谱四卷,(民国)段文德编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赵庄乡段堤口村。

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段小根重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雅塘村。

湖北大冶段氏续修宗祠十九册,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冷水江市段氏五修族谱,(民国)段楚贤主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冷水江市档案馆及段氏部分族人家中。注:1990年冷水江段氏六修族谱已编修出版。

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版。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云南墨江新修段氏家谱,(民国)段守源等纂修,195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墨江县档案馆。

湖北英山新修段氏宗谱十二册,(现代)段任良主编,段兆雄、段子中等协编,198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峡两岸段氏族人和东南亚各国。

湖南黔阳新修段氏族谱,著者待考,1988年编撰铅印本。现被收藏在黔阳段氏宗祠。

湖南黔阳段氏族谱五修八册,(现代)段惟俊、段天成、段成万主编,1990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湖南洞口五修段氏族谱,卷首三册,(现代)段为元、段为恒等二十人主修,1992年计算机激光照排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洞口县城西蔡家塘。

跟帖时间 2010-03-21 22:24: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段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国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2.堂号:

武威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魏文王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锦绸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多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酉阳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21 22:22: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段氏的迁徙分布 -- 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

1.概述:

段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段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之今地待考);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卑部落。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氏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武威),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短荣的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早期段氏以陕西、甘肃一带繁衍最旺,以后段氏大致以此二地为主迁地,扩播四方。

西汉时期,段任北地都督,玄孙段贞任武威太守,子孙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众,形成武威郡,尊段贞为开基始祖。

魏、晋、南北朝之际,段氏或因仕宦,或因避战乱而迁往各地。段贞后裔段荣任北魏定、秦二州刺史,段诏任北齐太宰左丞相,封平原忠武王,段嗣元任郑州刺史,段楹任大理司直并隋、朔二州刺史,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此支段氏可谓仕官累累,簪缨不绝。另有鲜卑段氏世居之地被后赵帝石虎所灭,族人遂与汉人杂居,而日渐相融。

唐朝时期,段氏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段氏一支此期仍多入仕,主居于陕西西安及河南一带,人丁兴旺,家族庞大,有段文昌任穆宗时宰相。

后晋时期,有白蛮(白族前身)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其子孙相继统治达三百一十七年之久,致使段氏在云南发展迅速,今日大理,段氏仍位居大姓之一。

宋、元两朝时期,北方段氏为躲避金人南下及蒙军入主中原所带来的战祸,而纷纷南下,为南方段氏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明朝时期,有山西大槐树籍段氏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陕西、湖北等地。

清朝事情,段氏族人无大规模迁徙之举,各地段氏繁衍平稳,覆盖广泛。

今日,段氏族人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分布为主,这四省段氏约占全国段氏人口的55%以上。

2.江西:

江西段氏源头不只一处。就鄱阳(今江西波阳)平原段氏而言,人数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后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封丘县。段健凭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至纯、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纯迁居安徽歙县,至正迁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阳。至中第三代以后又有子孙回河南或去山西、山东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孙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四周的波阳、都昌、湖口、彭泽、乐平、余干、万年等县。也有外迁安徽、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的。

江西另有一祖,早于段健入赣,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段璜。段璜于南朝宋景和元年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举家迁到袁州。终葬袁州。段氏历来是宜春的大姓。

段文昌的后裔曾在荆南、四川东南部居住过,后段文昌之子段成式任庐陵(今江西吉安)刺史,因事免职,退居襄阳。其兄段成仅从官场隐退后,兄弟二人都迁居鄱阳。他们的后人与段胜添、段胜云(二人是段成式同胞弟)及其后人,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在鄱阳共修族谱,尊成式、成仅为鄱阳西湖派段氏之祖。修谱后,胜添于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带四子安达、安经、安礼、安寿男妇迁江西泰和县清安乡田石庄居住。

在此之前,胜云在后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要长子安福先于伯父胜添迁往泰和县清安乡。段胜云自己则是应顺元年与兄胜添一起迁往泰和的。成式的后裔段翊做过江西永新县令,是永新段氏之祖。这支段氏族人奉共叔段为始祖,比较明晰的祖源是出自武威。后来,这支段氏的子孙也有迁往湖南和湖北的。

3.湖北:

湖北段氏主要是从江西迁去的,也有从湖南迁去的。

湖北东部段氏人数很多,他们是段至中的后裔。祖籍鄱阳,原住江西饶州荐滩村。至中公下传而至段彦宗。段彦宗就是湖北段氏第一祖。彦宗公于宋哲宗元祜五年(公元1090年)任内官内史,后在家赋闲。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诏彦宗公守饶州。后被免职,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安庆,后至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屋基址,修建庐舍,艰苦创业。

八世祖段伯坚因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明太祖亲自赏赐锦衣玉食及禄米田,并特许庆典祭祖上演春戏。这一支段氏族人很重视对后人的文化教育,举人、进士几乎科科都有。有段珏、段环兄弟二人同年考中文武解元。

英山原无县治,是从罗田县分出,宋咸淳年间置英山县。明朝英山县令段朝立,因为官清正廉明,后人在旧县衙门侧建了一座祠宇纪念他。段彦宗的后裔现在散布在除英山以外的罗田、浠水、新洲、蕲春、麻城、黄梅、黄陂、大悟等县市。另有外迁浙江、安徽、河南的。因鄂东南接近鄱阳,也不排除其他祖源。鄂南与洞庭湖接壤,石首、监利的段氏与湖南岳阳、南县、华容段氏同宗,都是段千驷的后裔。

4.辽西:

辽西段氏源于东北辽河流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北向松江流域迁徙,西向内蒙古、山西迁徙,南向天津、北京、河北以及河南北部迁徙。进入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后,与汉人杂居,逐渐定居以农业为主。加之北魏孝文帝大力提倡改革,学习汉族文化,到隋唐时,进人中原的鲜卑段氏已完全与中原汉民族融合。

除以上段氏分布集中的地区外,在安徽的寿县、合肥,浙江的杭州、常山,江苏的南京、金坛、句容、句曲以及福建的建宁等地都有段氏族人集居。

5.云南:

云南段氏的发源是甘肃武威,其总根子是共叔段。最先到达云南的是魏之段延,继之是北周之段永,再继之是唐之段俭魏。他们的子孙繁衍迁徙由少到多,遍布云南。接受当地白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并进而冠之白族籍,成为白族段氏。总的说,白族段氏(史书称白族为白蛮,称白族段氏为蛮段氏,蛮是对南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不恭)遍布云南,而在云南较为集中的是大理,而在大理较为集中的是喜洲镇。

大理国在公元1254年被元朝灭亡。但灭亡之后,段氏依然被元朝任为大理总管。“总管”者,总管也,依然拥有较大权力,又传十二代,统治达近百年墨江段氏是大理段氏的一个分支。这里的段氏宗谱记载,是明熹宗(公元1621~1627年在位)末期,大理剑川的段龙生应恭顺土知州(墨江在明朝属恭顺州)的邀请迁来墨江的。从此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在墨江形成了段氏的一个支派。当地段氏楹联中的“分派大理”所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清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墨江段氏七世祖段明浩主持族人公议,确定“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等十个字为他们的世派。在近一百八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段氏子孙字派不乱。据著名学者段以德先生介绍,现在最年长的是“以”字辈,包括他自己在内,仅存三人,下五代的“之”字辈已开始生儿育女了。

墨江段氏主要来自大理,现有七个支系,人口众多,有段氏宗祠、宗谱,宗谱有七本,一个支系一本。还有来自玉溪的、石屏的,与大理段氏虽同姓不同宗,但曾于1911年经协商,统一字派,称呼统一。

段龙生被墨江段氏人尊为始祖,在这个表里是将他祖父段首德作为一世的,他是三世。据段以德先生介绍,段龙生来墨江后,生段世元,段世元生段本珍,段本珍生段光裕,龙生、世元、本珍、光裕这四代都是单传。六世祖段光裕生有七子,从此后,“明”字派即有七支。长支段明洙有四子:段其炳、段其嬩、段其岑、段其崇。其中段其崇又有子四人,即段思尧、段思舜、段思禹、段思周。其中段思舜生段为铭,段为铭生段以德…其直系血亲立表如前面已讲,段明洙有子四人,其长子段其炳一支,较之另外三支,人口发展最快,现已进入十八世,脉络也非常清晰。

6.湖南:

湖南段氏起于南宋末年、元朝初年,早期的集居地在湘中新化县和湘南耒阳县,后洞庭湖平原也迁来一支段氏族人。这三支段氏都是来自江西,与唐朝成氏同宗族。

7.河南:

⑴南移与东迁:

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春秋战国时代,也即共叔段的时代,共叔段的子孙为了逃难,向东一般逃到开封、封丘、通许一线就定居下来,谋求生存发展。第二步就是经历若干年以后,如遇“黄泛”时期或“靖难”发生后的南移或继续东迁(关于南移,除战乱原因外,还有南宋以后因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带来的人口南移,但这种南移是逐步的和缓慢的)。继续东迁,最远的莫过于到江苏金坛、溧阳、宜兴、句容、丰县一带。据金坛段氏宗谱记载,段百三是金坛段氏的始祖,到段玉裁时,已经历了六百多年。“靖康之难”以后,北宋灭亡。南宋皇帝赵构把都城由开封迁到临安。“靖康之难”造成了河南段氏的又一次大逃亡。道光年间,河南迁去金坛、常州、溧阳、丹阳、武进、宜兴一带的段氏原不过二十来户,有的行医,有的教书,有的种地养蚕,经过一百余年的奋斗发展,耕读传家,几近百户了,而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如段玉裁,即是其中的代表。

⑵西迁:

共叔段的子孙为避难,有一部分西去。从潼关西向,一路经过长安、扶风、陇县、天水、兰州,直至武威、张掖、敦煌。居武威者,竟成郡望。共叔段的子孙到武威后的第——世祖是谁,现已无从查考。

⑶河南段氏的回迁:

河南段氏迁出后又回迁,在东向、南向都有,江西波阳段至中之二子段则六之携家返河南封丘(段则二、段则八两家依然留在波阳或都昌),湖北郧阳段穆之携家返河南新郑。甘肃武威、张掖、天水段氏的回迁,产生了影响。段秀实本甘肃姑臧(武威)人,因曾祖段师濬,任陇州刺史,举家搬陕西千阳而入籍千阳,并成为千阳大族的;段邛的十九世孙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而举家搬住山西稷山,使稷山出现了段氏大户;段纷的五世孙段偃师,为唐太子家令,徙居山东齐州临淄(属河南道),使临淄出现了段志玄、段文昌、段成式这样的文武名人。段志玄之孙段怀本,任礼部郎中、苏州刺史,又徙居河南中牟,使段氏又成为中牟大姓,等等。或迁陕西,或迁山西,或迁山东,或迁河南,但根子都在甘肃武威等地。

当年河南段氏西去武威,现在武威段氏东向,是一种回迁。东汉中期,还有一支武威段氏人流入四川成都一带。

跟帖时间 2010-03-21 22:20: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