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2 21:12:2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0371 跟帖次数 8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山东邹县)、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十六公里)等地名。

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封颛顼帝的后代曹安(陆终第五子)之后人于邾(拥有今山东费县、邹县、滕县、济宁县、金乡县等地),并且挟为附庸,建立起邾国。邾国弱小,依附于周王朝,后又依附于强大的鲁国。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籍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曹叔术。曹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

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被封于嘁?今山东滕县),建立了依附于邾国的小邾国,因地在啵?蚨?殖凄国,其子孙国民便以国为氏,得嗍稀?

周襄王姬郑九年(公元前643年),邾侯的后裔曹叔术在在滥(今山东滕县羊庄镇土城村)又建立了滥国,这就是史称的“邾分三国”。

据历史文献记载,当年“唷痹诔跏北局皇芹ビ训囊桓龇庖兀??罄慈粗鸾シ⒄共⒋盂ス?懒⒊隼矗?晌?桓鲂碌男“罟?K?仁芹ス?闹б岷透接梗???币彩锹彻?母接埂[ビ阉?獾泥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国;又因国都在啵?椅?爬晒?实兀?比嘶蛴秩跃沙莆?国,也称作倪国。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子国的势力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六世,在周郝王姬延五十四~五十九年(楚顷襄王熊橫三十八年~楚考烈王熊完九年,公元前261~256年)之间,有八百六十余年历史的邾国、小邾国(喙?、邹国先后被楚国所灭,楚顷襄、楚考烈王皆强行迁徙其国民至蛮荒之地。

为避国仇家难,喙?踝搴凸?褚徊糠秩烁奈獌菏希?徊糠秩烁摹柏椤迸员湮?呃枋希?笫∥募蛭?呤希??嗟囊徊糠衷虺晌?焓希?来?啻?两瘛?

到了汉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西汉大臣、水利家倪宽,他是千乘郡人(今山东高青),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倪宽在任期间,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朝廷上下的赞扬和人民的拥戴。

倪氏到底始以于谁,在姓氏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后裔倪宽则明见史册,且名声显赫,故而后世倪氏族人大多尊奉倪宽为得姓始祖。

因此,曹氏、倪氏、朱氏三姓实际上同宗同源,这三氏加起来人口已经超过三千万,位在目前排名第八位的赵氏之前。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牧童鲜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后魏代北复姓贺嗍细泥姓,后又改为倪氏。

贺嗍希?渥嫦任?饺菹时暗姆种?鹿然氩浚?诒蔽盒⑽牡弁菩泻夯?母镎?呤保??涠喔某珊鹤值バ眨?徊糠秩顺坪厥希?嘤幸徊糠秩顺凄氏,后随着融入汉族的历史过程,改称倪氏,且人数远远多于邾侯后裔,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倪马查氏,亦称尼玛察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始祖为额合偏武,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倪马查氏,多冠汉姓为倪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鱼氏、和氏、障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倪沙氏,亦称尼沙氏、尼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吉林龙潭山下一带)、乌苏里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倪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倪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倪宽。

倪氏的历史名人 -- 倪 说:(生卒年待考),即嗨担凰喂?恕V??焦?苎Ъ摇?

宋国大夫。游学稷下,以善辩著称,较早提出“白马非马”的问题。



倪 萌:(生卒年待考),字子明;临淄人(今山东淄博)。

仁孝敦笃,遇荒年,民相食,与兄出城采蔬,被捉,欲食兄。

萌言兄瘦,不如萌肥健,愿代之。感其义不杀。



倪 宽:(生卒年待考),威海人(今山东威海)。著名西汉经学家。

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无力供读,靠给学生做饭和为人佣工维持耕读生活。每下地劳动,总将《五经》挂于锄钩,休息即读。“带经而读”的故事广为流传。

倪宽关心百姓疾苦,主张缓收租税,减轻农民负担。时逢汉武帝对外用兵征收钱粮。倪宽所辖京师,租收拖欠甚多,倪宽应有免职之罪。百姓听说后,恐倪宽免官,互相传告,争交粮租,不几天就交齐了。汉武帝深为惊奇。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倪宽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纠正了当时所行历法的错误,为发展中国历法做出了贡献。倪宽不仅精通经学,而且善文辞。倪宽曾做过九年御史大夫,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原籍。著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两篇、《封禅颂》等。



倪若水:(公元?~719年待考),字子泉;藁城人(今河北藁城)。著名唐朝重臣。

进士出身,开元初官至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后调其出京,任汴州刺史。出任汴州刺史时,修孔庙,倡教育,兴办州学、县学政尚清静,风化大行,州百姓称颂不已。唐玄宗派人捕珍禽异兽于南方,倪若水上奏章谏止。玄宗看过奏章,亲自写诏肯定若水的意见,遂停止捕鸟,尽放所捕珍禽。并赐物四十段,嘉奖他直言劝谏的精神,召其入朝,提升为户部侍郎。唐开元七年,复授官尚书右丞。是年,逝世后其子继位。



倪 思:(生卒年待考),湖州归安人(今浙江吴兴)。著名宋朝学者、官吏。

宋乾道二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历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以直谏著称。其博学多才,著有《经锄堂杂志》、《齐山甲乙稿》、《兼山集》等。



倪 闪:(生卒年待考),字奏天;沙县人。著名宋朝大臣。

聪慧好学,喜好施舍。每逢外出,他总随身带着一些钱财,遇见贫穷的人,就将钱放在他家里,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

倪闪被地方举荐,但多次考试都未考中,于是有人讥笑他说:“先生每天周济穷人,为什么却多次落榜呢?莫非老天爷不长眼吗?”倪闪更加奋发布施,绝无悔心。

有一年闹饥荒,路旁饿死的人一个紧挨一个,倪闪设了个粥棚周济灾民,救活了上万人。

第二年,倪闪又去赴试,乡里人很多都梦见倪家门外锦旗高竖,上写着“施粥阴功”四个大字。当年,倪闪果然中了状元,后来官做到尚书。



倪 涛:(公元1087~1125年),字亘济;广德军人(今浙江永嘉)。著名宋朝大臣。

十五岁试太学第一,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进士。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为都司。

一日访其友,戏画三蝇壁间,并题诗。卯角能文,工诗,善画草虫,蜥蜴蚝蟾并佳。后忤王黼,被论罢,贬监朝城县酒税又徙茶陵船场,卒年三十九。

著有《云阳集》、《玉溪集》。



倪 朴:(生卒年待考),字文卿;浦江人(今浙江浦江),居石陵村,因号石陵。著名宋朝学者。

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公元1147年)在世。居于石陵村,玥以为号。

喜谈兵说剑,耻为无用之学。尝应进士举。

绍兴末(公元1162年)闻金人将南牧,拟上万言害而不果。郑伯熊、陈亮皆极称之。后为里人所构。徙置筠州。久之赦还,以寒窭死。学者称石陵先生。

倪朴究悉用兵攻守险要,尤精地理,所著与地会元、鉴辙录皆不传。今存倪石陵书一卷,《四库总目》是他的杂文集,万言书即载其中。



倪文一:(生卒年待考),福安人(今福建福安)。著名南宋官吏。

宋咸淳年间进士,官安仁县尉,清流知县。元兵南下,归隐,元世祖征召不赴。



倪文俊:(公元?~1357年待考),号蛮子;沔阳人(今湖北沔阳)。著名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

倪文俊出身渔民,从徐寿辉起义,任元帅。

元至平五年(公元1355年)大破元威顺王宽彻普化水军于汉川(今湖北汉川县,位武汉市西北),连克湖北许多州县,后准备投降元朝,未成,

元太平元年(公元1356年)迎徐寿辉于汉阳(今武汉市)重建天完政权,自任丞相,后率军入湖南,大胜。

元太平二年(公元1357年),谋杀徐寿辉,未果。遂奔黄州(今湖北黄冈鄂城),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



倪 斑:(生卒年待考),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著名元朝画家。

善画山水,多为水墨之作。以天真幽淡为宗,对后人水墨山水画有很大影响。

倪斑与黄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末四大家。

倪斑的家里建有“清闷阁”,藏法书名画甚多。著有《清闷阁集》。



倪 斑:(生卒年待考),字符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著名元朝画家。

善画山水,多为水墨之作。以天真幽淡为宗,对后人水墨山水画有很大影响。与黄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末四大家。家有清闷阁,藏书法名画甚多。著有《清闷阁集》。



倪 瓒:(公元1301~1374年),原名倪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江苏常州无锡梅里只陀村人(今江苏无锡梅里镇)。著名元朝画家,诗人。

出身江南富豪,信奉道教,元末为避战乱,散尽家资,遁隐五湖三泖间,寄兴书画。他性情孤僻狷介,有洁癖,世人称之为倪迂。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墨竹萧爽清丽。

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

绘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倪瓒亦善诗,除写景状物外,部分作品亦能触及现实,诗风自然秀拔,清隽淡雅。

著有《清閟阁集》十二卷。



倪 谦:(公元1415~1479年),字克让,号静存;上元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明朝大臣。

明正统年间进士。授编修。

明景泰初曾奉使朝鲜。明天顺年间累迁侍讲学士。因主考顺天时黜权贵之子:被治罪戍开平。

后明宪宗召复,终南京礼部尚书。

曾预修《寰宇通志》。著有《朝鲜纪事》、《倪文僖集》等。



倪元璐:(公元1593~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著名明末官吏、学者。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历官至户、礼两部街书。李自成入京,自缢而死。福王赐谥“文正”。

书、画俱工,尝喜口写文石,以水墨生晕,极苍润古雅之致。所画山水,山皆崚嶒兀屼,林木则苍莽葱郁,皴法喜用大、小斧劈,总不屑描头画角,以取媚於人。王香泉(景曾)云:“吾生平颇爱天池(徐渭)书法,脱尽俗麈,及置诸倪行草之旁,便如小巫无坐立处。”陶元藻谓:“倪、徐二家画亦然。盖倪以雄深高浑见魄力,徐以萧疎古淡见风神。廊庙山林,原不容并列,况倪有忠义之气,流露毫端,去人自远。”卒年五十二。著诗文集。

《明史本传、明史艺文志、无声诗史、图绘宝鉴续纂、桐阴论画、五石匏、两朝遗诗、越画见闻》。传世作品《行草诗翰》、《郊行诗册》、《题画诗轴》、《金山诗轴》等。著有《倪文贞集》等。



倪用宾:(公元?~1661年),本姓王,字重光;吴县人(今江苏吴县)。著名清朝官吏。

诸生。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吴县令任维初搜括民财,严征逋欠钱粮,又私侵常平仓储米千石,引起人民怨恨。

清世祖丧期,他与诸生哭庙时,乘机递揭帖于巡抚朱国治,但因朱国治与维初有牵连,反遭收捕,并罗织成罪,最后构陷致死。



倪 灿:(公元1627~1688年),字阁,号陇园;江苏上元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书法家、诗人。

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举人。官检讨。书法、诗格,妙绝一时。卒年六十二。

才学淹雅,博学鸿词,参与修纂《明史》,所撰《艺术志序》,穷流溯源,人称杰作。书法诗格,秀绝一时,有《雁园集》。



倪稻孙:(生卒年待考),字米楼;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书画家、词家。

贡生。曾入西山金鼓洞为黄冠,自号梦隐子:又号鹤林道人。旋出山,仍字米楼。

少工填词,游吴谷之门,名播吴越。性嗜金石,所至搜采考据辩驳,多载其海沤日记中。

精篆、隶书,喜画兰。笔疏墨淡,饶有逸趣。舆归安严修能交善,尝绘寒霄试茗图。有梦隐庵诗词钞。



倪映典:(公元1885~1910年),字炳章;安徽合肥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倪映典幼随父学医。1904年考入安徽武备学堂,不久加入岳王坐。毕业后至江宁,入江南炮兵速成学堂校科。

结业后任新军第九镇炮兵队官,与赵声、吴谷、柏文蔚等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后任第三十一混成协炮兵营管带,与熊成基等谋起义。事泄后逃避缉捕至广东赵声处。经赵声介绍加入同盟会,改名倪端,任新军炮队见习排长。

1909年春,与赵声、朱执信等决计运动新军,在广州发动起义,任干事员之一。赵声被解除督练所提调职务后,由他出任新军总主任,独立承担运动新军的责任,在天官里寄园巷五号设立机关,专门联络新军弁目。同年10月,赴香港向同盟会南方支部负责人胡汉民等报告运动军队情况。12月再赴香港,约定于次年2月24日起义。

1909年广东革命党人准备起义。次年2月因新军与警察局发生冲突,群情汹汹,他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2月12日,将管带齐汝汉击倒,率部攻城,因受伤堕马被俘牺牲。

1912年,被南京临时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倪嗣冲:(公元1868~1924年),原名毓桂,字丹忱;安徽阜阳倪新寨三塔村人(今安徽阜南三塔集)。著名北洋军阀皖系首领。

倪嗣冲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其曾祖父会曾、祖父杰之皆系清朝官吏,其父倪淑是清末举人,曾受聘于袁世凯作家庭教师,后曾任四川县令和知府,官及四品,晚年为袁世凯的亲信幕僚;倪嗣冲三辈以上皆赠光禄大夫,曾祖母、祖母、母亲俱封一品夫人,倪嗣冲兄弟三人,他为其仲。

倪嗣冲少年时随父亲在四川读书,自幼天资聪颖、才智过人,在乡里有神童之美誉,十二岁就能熟读《四书·五经》,为人称奇。稍长,因父倪淑选授到四川开县做知县,倪嗣冲随父同往。

1893年倪嗣冲随父还乡,中秀才,数试举人未中,乃出资捐分部郎中,后迁升为山东陵县知县,入淮军幕,历任记室、佐杂、监司。

1900年春,倪嗣冲继母徐氏夫人亡故,倪正要上路奔丧,忽听县里有人聚众设坛,传授刀枪不入等术,倪嗣冲立即将带头之人逮捕入狱,并修书上封,奏请严查,勿使蔓延,袁世凯正出任山东巡抚,见到倪上书,所言立论甚感为奇,随邀请督办德州等九县义和团善后之事,以其血腥屠杀义和团得到袁的赏识,袁世凯深感倪嗣冲“深器伟才,谓堪大用”,保荐为恩县县令,并连捐带保知州。

1901年11月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倪嗣冲随袁到直隶,统领京师执法营务处,后调天津参与北洋练兵,先后总理北洋营务行营、发审和执法三处,即保升为知府。

1902年5月,倪嗣冲与段祺瑞、袁大化镇压直隶广宗县景廷宾(人称广宗豪侠,清末武举人出身)起义,亲领兵冒雨一日一夜追赶二百里将景庭宾捕获,以此战功加二品冠服。

1906年10月,在河南彰德举办的北洋新军第二次大演兵时,袁世凯及铁良为阅兵大臣,倪嗣冲与冯国璋、王英楷同为审判官。

1907年4月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袁世凯将倪嗣冲转荐于徐世昌,徐保举倪嗣冲为过班道员、东三省民政司长,又经徐世昌力保任奉天提法使,不久升任黑龙江布政使兼巡防军翼长,主管军政、垦荒和盐务。时东三省的“胡子”正揭竿而起,倪嗣冲到任后大肆捕剿,杀人盈野,并乘机搜刮财物。

1909年1月,摄政王载沣以“足疾”令袁世凯回原籍。2月锡良调任东三省总督,倪嗣冲因贪污被弹劾,清廷把他交刑部问罪,倪嗣冲用重金贿赂清廷贵族才没有定罪,只是“即行革职,并勒追赃款”,“永不叙用”,倪嗣冲和下野的袁世凯保持密切联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袁在其家乡河南彰德时即密召皖籍心腹段祺瑞、倪嗣冲等,商量进图安徽战略要地事宜,决定密编一个别动队开入皖北,进而控制安徽,从姜桂题的毅军中抽调数营,派倪嗣冲以“武卫右军行营左翼翼长”名义率该队驻军豫东,驻兵河南周口。11月13日袁世凯组阁,11月27日倪嗣冲被开复原官,12月3日帮办河南军务,12月12日袁世凯又保倪嗣冲为河南布政使,并兼武卫右军左翼统领参赞军备,袁世凯随再将北洋新军六镇中的第三镇的过山炮队一队、马队一队和第六镇的陆地炮队和骑兵队各一队,划归倪嗣冲指挥,率部驻进离阜阳仅一百多里的周口一带补充装备,伺机入皖,兼安徽布政使。时安徽淮上军起义并占领阜阳,倪嗣冲立即从周口出兵,率步兵三营、炮兵一营、马兵一营,沿大沙河分水陆两路进攻皖北淮上军。

1912年1月28日倪嗣冲占安徽颖上,民军退寿州,1月29日倪嗣冲纠集地方武装二万余人攻占了阜阳城,入城后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清廷因倪嗣冲镇压革命党人有功,赐予他头品顶戴、“额尔德穆巴图鲁”勇号,兼办理豫边事宜、安徽清乡督办。倪嗣冲在阜阳、豫东等地大肆招兵买马,将所部扩充到四十营之多,成为北洋军阀的一支重要的外围武装。2月12日清廷下诏退位,3月10日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7月9日委任倪嗣冲为豫鄂皖边区剿匪督办,使倪军占据皖北合法化,21日免河南布政使本官,任总统府军事顾问。12月15日,北洋政府授倪嗣冲为陆军中将,12月24日加陆军上将衔。

1913年2月12日特授以勋三位。2月20日,袁世凯、赵秉钧安排凶手刺杀国民党领袖宋较仁,4月此案真相大白,7月12日,革命党人发起“二次革命”,安徽都督柏文蔚在组织讨袁军,袁世凯令倪嗣冲率部抄袭柏文蔚讨袁军后路,击败了津浦线卢慈甫的讨袁军,并攻占正阳关、寿县、六安等地,直扑安庆、芜湖,柏文蔚受叛将胡万泰、顾琢塘的胁迫下离开安徽,倪嗣冲占领了安庆、芜湖等地。7月22日被任命为皖北镇守使。7月27日袁世凯任命倪嗣冲为安徽都督兼民政长。8月8日,倪嗣冲集中数十门大炮强渡淮河,攻占了正阳关、寿州,8月24日所部马联甲部进驻安庆,8月26日倪嗣冲至安庆,完成了武力统一皖境,安徽的“二次革命”失败。10月8日,倪嗣冲电请北洋政府驱逐身居要津之国民党人,并残酷镇压反袁人士,“为袁所契,视为长江中部之柱石,兼管民政…声威煊赫,力足以制中枢,名足以冠群藩,凡各督论列朝政,倪恒执牛耳”。10月10日授以勋二位,从此掌握了安徽的军政大权,部队在河南、安徽、山东等地迅速招兵扩建,倪氏在阜阳、阜南一带置有田约三万余亩,加上在各地开办的工厂、银行等,当时有资产价值银洋八千万元之多。

1914年3月8日,四川城口县知事陆某的“请将大总统任期改为终身制”条陈出现在政府报上,袁世凯请各省文武长官发表意见,倪嗣冲首先对陈条大加赞美,并下令解散安徽省议会和各县议会。6月30日被特任为“安武将军”督理安徽军务,所部始称安武军,倪嗣冲兼任军统,共计有骑兵营、步兵营、工兵营和炮兵营二万余人,为皖军主力部队。7月15日卸兼安徽民政长,倪借口“改朝换代”,通令全省各地“验契”,规定凡民间所有宅房田产,一律限期向所在县政府更换官契纸,并缴纳20%的验契税。

1915年2月9日,袁世凯任命倪嗣冲督办皖北工赈事宜。8月开始,袁世凯暗中加紧策划复辟帝制,倪嗣冲积极拥护,并联合十四省将军上书袁世凯,请袁“速定大位”,他又联合一批官僚政客,伪造地方民意,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要求将共和制改为帝制。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12月21日封倪嗣冲为一等爵,请缨镇压讨袁军。

1916年1月5日,倪嗣冲电请袁世凯早正大位,3月21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倪嗣冲极言反对,并表示要“为圣主效命疆场”,又派安武军赴湖南力拒南军。4月10日让安徽将军与张勋,调任长江巡阅副使,4月22日署理安徽巡按使,又不惜四处奔波,召集十五省督军和代表集会于南京,共商国事。5月18日倪嗣冲应冯国璋请到南京开会,不支持冯国璋,力主维持袁世凯总统地位,5月25日张勋、倪嗣冲通电拥护袁世凯,否则以兵戎相见,6月2日率兵至汉口准备攻湘。6月6日袁世凯死,7日倪嗣冲率军离开岳州返回安徽,11日捕杀党人赵政等十二人,此后投靠段祺瑞,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借口惩办帝制要求严惩倪嗣冲,以图削弱北洋派军事力量,国务总理段祺瑞顶着不办。7月6日以安徽省长兼署督军,他指使倪家子侄包办操纵全省的选举、军事、人事,安插亲信党羽。9月21日,倪嗣冲与张勋联合召集十三省代表在徐州开会,成立督军团,攻击国民党议员,干涉国会、宪法、内阁。9月27日倪嗣冲到南京晤冯国璋。

1917年1月11日参加召开第三次徐州会议。3月间,段祺瑞借口对德国、奥匈帝国等国宣战,试图借督军团胁迫黎元洪通过参战案,5月2日督军团代表倪嗣冲、张怀芝、李厚基等晋见黎元洪请求对德宣战,遭到痛斥,5月4日督军团倪嗣冲、张怀芝、王占元等宴请国会议员,由李厚基致词,主对德宣战,5月10日国会议而不决,倪嗣冲又联络和组织了各种“请愿团”包围议会,冲进会场,殴打议员,强行要求议会通过参战案。5月22日与张勋组织第四次徐州会议,与徐树铮密谋算计张勋,5月23日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职务,5月26日倪嗣冲通电各省表示反对,宣称段祺瑞免职为非法,安徽即行与中央脱离关系,还扣留了津浦路火车,运兵到天津,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31日电阻李经羲就国务总理任。6月1日黎元洪下令在徐州的长江巡阅使张勋领兵入京调停,孰料张勋带领精兵五千人入京后积极策划复辟,6月5日倪嗣冲在蚌埠告大陆报记者,张勋进京,将推倒黎元洪,以图复辟”,6月17日安徽取消独立。

7月1日张勋抬出清逊帝溥仪复辟,驱逐了黎元洪,即由溥仪封倪嗣冲为安徽巡抚,倪即张贴黄榜、宣布“圣谕”、悬挂龙旗、接旨谢恩,改称“大清帝国”,张勋的复辟激起全国人民反对。7月3日段祺瑞在马厂誓师宣布讨伐张勋,并自任讨逆军总司令,任命倪嗣冲为皖鲁豫三省联军总司令,段派人到蚌埠与倪嗣冲联系,许倪嗣冲不但可以保留原来职务,而且将授予长江巡阅使。倪嗣冲见张勋大势已去,7月5日立即通电表白复辟之举与己无关,在通电中将其在第四次徐州会议上带头响应复辟一事矢口抵赖,说“事前既毫未商明,事后岂甘心承认”,即率兵参加“讨逆”,7月7日冯国璋和段祺瑞任命倪为南路讨逆军总司令,指挥沪、浙、赣“讨逆军”。7月8日倪嗣冲复任安徽省长兼署理安徽督军,7月9日令将留守徐州之张勋部队(定武军),改归倪嗣冲节制,7月14日任讨逆军南路司令。9月8日北京政府实任倪嗣冲为安徽督军,并因讨伐张勋有“大功”,又令他兼任长江巡阅使。

10月9日特授勋一位,为响应陆军部统一全国军队编制、统一部队番号的倡议,倪嗣冲将新老安武军废除了统领制,而合编为五个混成旅。12月6日,倪嗣冲与曹锟、张怀芝、阎锡山、张作霖等电请北京政府下令讨伐西南护法军政府,并反对恢复旧国会,主张以临时参议会代行国会职权。12月31日,经徐树铮策动,北洋督军曹锟、倪嗣冲等通电反对恢复旧国会,主以临时参议会代行国会职权。

1918年1月4日电请段祺瑞武力解决湘事,又坚持主张对南方下讨伐令,16日曹锟、张怀芝、张作霖、倪嗣冲、阎锡山等通电坚主对南方下讨伐令。3月初,陆建章、柏文蔚、孙毓筠等三十四名皖人联名发出驱倪嗣冲出皖通电,并推陆建章为总司令,起兵讨伐倪嗣冲,12日安徽含山讨倪(倪嗣冲)军占领县城,迅即失败。3月17日倪嗣冲电徐树铮,暂勿免李纯职,曹锟、张怀芝均代李疏通。3月19日,曹锟、张作霖、倪嗣冲等十五省督军各派军阀电请北京政府再用段祺瑞组阁,23日冯国璋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4月天津裕元纱厂正式投产,董事会成员有段祺瑞、倪嗣冲、徐淑铮、曹汝霖、王揖唐、段芝贵等,王郅隆任董事长。4月7日倪嗣冲到北京,力劝段祺瑞继续对南方用兵,4月15日回蚌埠。6月12日,徐树铮与曹锟、张怀芝、龙济光会于天津,商对南战事,6月14日安徽督军倪嗣冲亦抵津,劝曹、张再战,6月22日返回蚌埠。7月31日到天津出席天津会议,决定推徐世昌为大总统,并促曹锟南下继续进攻。8月25日再次通电力主对南用兵。11月15日参加北洋各派军阀联席会议,讨论停战撤兵、应付外交、被兵各省善后、收束军队、整顿财政等问题。12月3日,大总统徐世昌召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王占元、倪嗣冲、张怀芝、孟恩远及全体阁员会议,商南北和议问题。

1919年5月“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爆发,5月30日倪嗣冲下令解散安徽省罢课学校,并派兵镇压。9月9日倪嗣冲应徐树铮邀到北京。10月8日,安庆倪嗣冲之安武军强奸蚕桑女校校长,24日安庆安武军二次强奸蚕桑女校教员学生,学生十余人羞愤自杀,造成重大丑闻。11月1与曹锟、张作霖等十六名督军、省长电请裁军二成。

1919年冬,倪嗣冲染病,后病重,乃求辞职。

1920年1月1日,北京政府下令奖叙主张对德参战“勋绩尤著者”,授倪嗣冲为陆军上将,安庆造币厂铸造出倪嗣冲纪念币、安武军纪念章。7月5日倪嗣冲至北京,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倪嗣冲托病并未直接参战,7月22日宣布安徽戒严,暗中与双方虚与委蛇,不日皖系军阀彻底失败。9月10日,曹锟、张作霖、李纯、吴佩孚、王占元、倪嗣冲、陈光远、卢永祥、阎锡山、赵倜、李厚基、田中玉、陈树藩、张广建等复唐继尧、刘显世电,希望迅速进行和议,依法改选新国会,外交诉诸舆论。9月16日,倪嗣冲被免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等职,解职后隐居天津,他投资银行、纱厂、面粉厂、油漆司等,还在英租界、日租界及河东、河西等区广置房地产,当时有资产价值银洋八千万元之多,是个亦官、亦商、亦军人的重量级人物。

1924年7月12日,倪嗣冲病死于天津英租界寓所,据说是死于精神分裂症,终年五十七岁。8月9日,北洋政府下令追赠倪嗣冲为将军府“安武上将军”名号,赏治丧银三千元,倪嗣冲成为唯一被追赠将军府上将军的人,议员李燮阳则提案列举倪嗣冲祸国殃民的罪状,反对部分安徽籍国会议员为倪嗣冲请恤和北京政府下令给予优恤。

倪嗣冲粗鲁野蛮、残忍奢侈,“素有武健严酷之名”,外号“倪大炮”,对袁世凯忠心耿耿;他统治安徽达十年之久,任人唯亲,“安武军”军纪败坏,祸皖甚烈,他借兴办皖北水利为名拼命搜刮,是一个骄横恣意的军阀,又是一个顽固的“保皇派”和政治变色龙。

倪志亮:(公元1900~1965年),北京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广州起义时被起义部队开释,遂参加了起义作战。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北红军游击队队长,游击支队支队长,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兼红军大学校长,右路纵队司令员,红四方面军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步兵学校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晋冀豫军区司令员,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军委四局副局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军区、嫩江军区、嫩南军区司令员,西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武汉警备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5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倪南山:(公元1911~1989年),至德高山乡人(今安徽东至)。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高山乡、至德县区苏维埃主席,江南特委肃反委员会主席,皖浙赣江南红军独立营特派员,中共休(宁)婺(源)中心区委书记。坚持了南方游击战争,随部队转战皖南、江西、浙江等地,在敌人严密封锁和残酷“清剿”的艰苦环境中浴血奋战。

抗日战争时期,任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政治宣传队队长,新四军军部军法处典狱长,第二支队司令部执法科科长,江南指挥部军法处科长,苏中军区第二分区政治部保卫科长,苏浙军区政治部保卫科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第六团特派员。参加过江苏句容盆山湖主攻战,江苏金坛西太山反攻战、黄桥决战等著名战役,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战绩卓著,为全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浙军区留守处参谋长,皖浙赣边区游击支队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福建省区第一副司令员,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政协福建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76年12月以副兵团职离休。他始终保持战争年代优良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忘我学习和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部队、民兵和预备役建设殚精竭虑,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1955年9月被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1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倪映昌:(公元1931~1988年),四川江安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南溪县李庄专卖分销处副主任、南溪县私合营酿造总厂方代表、厂长;

1957年,为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倪映昌同志调任南溪县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后任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和师范三校党支部书记,1959年任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1960年作为教育先进集体代表,光荣出席北京全国群英会,四川省文教“群英会”;1966年亲自主持筹建了南溪县三中,任南溪第三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恢复高考后,倪映昌于1982年调第二中学任校长、党支部委员,1987年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先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中共南溪县第六届代表大会代表,并多次评为先进个人。

三十多年来,倪映昌长期带病工作,直至入院抢救前还在教学第一线操劳。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教育阵地。

倪映昌在1988年因病逝世,他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倪世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某基地政治委员。

倪步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主任。

倪士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倪俊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大连基地政治部主任。

倪宏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总装备部某研究所所长。

倪寿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师长。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34: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倪氏的典故、趣事 -- 倪瓒煎茶显洁癖:元末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江南灾荒连年,义军揭竿四起,元朝廷强征暴敛,局势动荡不安。家产殷实的画家倪瓒为逃避官租和义军,遂散其资财,循迹于五湖三泖之间,往来于宜兴、常州、湖州一带,栖居村舍和寺观达二十年之久,寄情山水诗画。直到朱元璋扫灭群雄,北逐元廷后,江南秩序恢复安定,倪瓒才于明洪武初年返回无锡故里。当时世人称倪瓒为“倪迁”,这是因为他爱洁成癖又性情孤僻。倪瓒结束浪迹生涯,返回故里后,生活安逸,其性格得到充分张扬。顾元庆《云林遗事》中还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朱元璋最赏识的一统天下的功臣徐达,在无锡邓尉山构筑了一座养贤楼,专以“雅集”天下的文人墨客,一时间,名士趋之如鹜,麋集于此。在如许人中,倪瓒算是名声最响亮的人物,而且所作所为常常使人不解,人叹为怪癖。譬如,有一次倪瓒来了茶瘾,他不取近在眼前的湖水,而是派随从去挑远在山里的七宝泉泉水。那随从辛辛苦苦挑来两桶泉水,准备倪瓒煎茶。谁知他上去只取了前桶水来煎茶,却哗地一下倒了后桶水来洗脚。这不是太浪费了吗?众人大惑不解,于是有人忍不住问他这是何意?倪瓒的回答似乎很有道理,他说:“前桶水不会碰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我用来煎茶。但后桶水说不定就会被挑担人的屁所污秽,所以我只用来洗脚。”这种洁癖最为无理!不说挑担人路途中换肩会使两桶水前后位置颠倒,就说用已秽之水来洗脚,又有何洁可言?一边在煎茶品茗,一边脑子里已秽之水还沥沥淅淅,其茶更有何洁、何香可以称道?甚至还不如后来江南富贵之家的取水之道:前桶水贮用,后桶水干脆倒光。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31: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倪氏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望出千乘:全联典出倪的起源和郡望。

世承鲁绪;系衍邾封:联典指倪氏出于姬姓。周武王时,封颛顼后人于邾,邾侯又封子于娄(今山东滕县)。子孙以国为姓,得嗍稀N?艹穑?奈獌菏希?笥旨印柏椤迸愿奈?呤稀?

书呈八策;画列四家:上联典指明朝末年浙江省上虞人倪云璐,字玉汝,号鸿宝,明天启年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祭酒,官至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曾上书《制实八策及制虚八策》,抗击魏忠贤余党杨维垣压制东林党的行为。能诗文,善行草,工画山水竹石,有《倪文贞集》、《倪易内外仪》。下联典指元朝画家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等,无锡人。家中极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文玩,并作为吟诗作画的场所。初奉禅宗佛教,后入“全真教”。元末战乱中,卖出田宅,疏散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寄居田庄佛寺。擅长画山水,创造了“折带皴”写山石法,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清远,自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作品中简中寓繁、似嫩实苍的风格,对明、清文人山水画很有影响,后人把他与黄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又工书法。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集》等。

宋朝遗逸;汉吏循良: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福安人倪文一,字元芳,咸淳年间进士,任安仁县尉,曾妥善安抚邻境的少数民族。后官清流知县。元兵南下,归隐而不再做官,曾拒绝元世祖的征召。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千乘人倪宽,少年时家贫而爱读书,为人家耕种时,常把经书带到田头。汉武帝时,射策补廷尉文学卒史,曾代掾史写奏章,受到武帝称赞,后历官左内史、御史大夫。为官受到吏民信任和敬爱,事迹被写入《史记·循吏传》。

衣冠全节;饘粥阴功: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倪元璐,致仕还乡,闻京师陷,衣冠拜阙,自缢死。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倪闪好施与,岁大饥,煮粥济人。



2.五言通用联:

词名播吴越;诗风传江浙: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词家倪稻孙,字米楼,仁和人。少工填词,游吴谷之门,名播吴越。性嗜金石,精篆隶。善画兰,笔疏墨淡,饶有逸情。下联典指清朝康熙时期的举人、书法家、诗人倪灿,字总音,钱塘人闇,钱塘人。才学淹雅,博学鸿词,参与修篡《明史》,所撰《艺文志序》,穷流溯源,人称杰作。书法诗格,秀绝一时,有《雁园集》。



3.七言通用联:

威震鄂湘三千里;名列元末四大家:上联典出元朝末期南方红巾军将领倪文俊(公元?~1357年待考),号蛮子,沔阳人(今湖北沔阳),迁居黄陂(今湖北黄陂)出身渔民,跟从徐寿辉起义,任元帅。元治平五年(公元1355年),大破元威顺王宽彻普化水军于汉川(今湖北汉川),连克湖北许多州县。元太平元年(公元1356年)迎徐寿辉于汉阳,重建天完政权。自任丞相。后率军入湘,大胜。元太平二年(公元1357年)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下联典出元朝末期的画家倪瓒,原名廷,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世为豪富。擅长山水,多以水墨为之。其画简中寓繁,似嫩实苍,于水墨山水有新的发展。与黄望、王蒙、吴镇并称“元末四大家”。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品学兼优,闻名遐迩;书画俱妙,落墨超逸: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倪元璐(公元1593~1644年),字汝玉,号鸿室,上虞人(今浙江上虞)。明天启年间进士,授编修。后擢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诗文为世所重,书画俱工。落墨超逸。风节文章,与现科进士黄石斋绝似。

劝农缓刑,政令孚于黎庶;修学训士,教化洽乎儒林: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倪宽的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右丞倪若水字子泉,蒿城人。出任汴州刺史时,政尚清静,风化大行。后拜右丞卒。

称耆宿能文,与高鹗吴麟媲美;有贤郎踵武,继荀尤薛凤成名:本联为由云龙挽近代名人倪宣三挽联。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28: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倪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阜阳倪氏字辈:“会秉(云)恩(山元)毓(裕传宗)道(振大)晋(新朝)祖泽显思绍时徵代乃昌钟英延国瑞汝祚其允扬”。

安徽桐城倪氏字辈:“天大有一渐晋恒”。

安徽淮南倪氏字辈:“天文春(启立素)永(井凤)士(世建)”。

四川江安倪氏字辈:“朝德洪玉登正中大光明文映高星斗子裔世代兴崇仁传教泽尚义振家声忠厚承先烈诗书启后生永培天作育远绍祖基荣吉定祥征应嘉元瑞兆成”。

四川乐至倪氏字辈:“继中(宗)邦天…”

四川宜宾倪氏字辈:“文映高星斗”。

浙江三门倪氏字辈:“洪逢昌忠君”。

浙江象山倪氏字辈:“一本士遵永思备载”。

浙江诸暨倪氏字辈:“顷瑶(琼)仪钦灏贤质让岦(理)圭畴旻宗宪圭寅德胜晓昭时景彰均孝友诗礼克缵”。

山东滕州倪氏字辈:

长支派:“保张福文来西发光延登文(广)成(永)开振(盛)长有道(德)清(凤)明世界”;

二支派:“保偎孜思子(邦)文应清尚亭(志)永(自心)彪(动士枢)恒(宗万继)兴(振树凤)梦(玉汉)克(广继肇)景(允令)宝(德)福(传)”;

三支派:“保瑜恭思邦荣可光迎柱崇继守宏道士义培明良”;

四支派:“保显伸思邦闵得士珊允(慎)继(振志)景(从可学)吉(宝自)登(善春道)士(家)玉(其)培明良”;

五支派:“保宪龙恺宠沛东丕存田(公元)光(尚)方(北)朝(文)凤(传)玉(兴)允(永景)建(宪)国(庆)家(广)”;

六支派:“保貌亭尚千显文龙佩克作逢广立士守印祥景德”;

七支派:“保选思来希发光延丕自(广)宗(德廷)纯(南文)步(学兴)若(堂长)复(士道玉)金(承庆思)伯(义)昭(培)允(永明)正(良)”。

山东曲阜倪氏字辈:“天大有一渐晋申恒世光寿祥庆景兆”。

广东汕头倪氏字辈:“承统焕章培英育贤仁经义纬绪泽衍绵”。

江西南康倪氏字辈:“兴发泰富贵登科定贤名昌志司中一乾元享利宗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增荣文星高吉照忠厚传家声”。

河北黄骅倪氏字辈:“宗帮天新…”

福建泉州、南安倪氏字辈:“智斋宜勉辈才尧继茂林嘉德燕诙贻谋延拥植功维孝友恭传芳世美仁们蔚起”。

河北河间倪氏字辈:“天祥景殿振”。

重庆酉阳倪氏字辈:“政财世月耳元红明”。

河南濮阳倪氏字辈:“守子加成培尽应”。

江苏仪征倪氏字辈:“德自在高恒玉宏启朝”。

湖北宜昌倪氏字辈:“大茂永昌学文高华”。

倪氏雍睦堂一支字辈:“克文本道大恩字起宏光肇前人伟望启永世隆昌辅治英才翠传经德泽长”。

倪氏一支字辈:“天启善良地笃纯厚人呈忠祥和大吉昌”。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25: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倪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萧山新坝倪氏宗谱十四卷,(清)倪介眉等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蛟川倪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清)倪敬沼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爱日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乐清虹川倪氏宗谱九卷,(民国)倪可栋修,倪逢庚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兰溪龙门倪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金湖乡倪家村。

浙江兰溪西倪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屏山乡倪家村。

浙江浦江浦阳龙池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浦江县档案馆。

浙江兰溪金湖倪家村志,(现代)村志编委会纂,199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横山倪氏宗谱,(民国)倪奎修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经锄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贺溪倪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倪启寿等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经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古虞倪氏族谱,(清)倪明等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横山倪氏宗谱,(清)倪启生主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经锄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壶山倪氏宗谱,(清)倪守铨等纂,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壶山倪氏宗谱,(清)倪庆发等纂,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壶山倪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壶山倪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嘉、乐清倪氏分迁永乐二邑间合辑宗谱四卷,首一卷,(清)花禁山农幼伢子纂,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修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东阳倪氏宗谱,(清)倪启略等总理,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七修族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二卷。(民国)倪福华等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四修族谱,(清)倪清钱等纂,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七~十卷、第十四~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五修族谱,(清)倪汉潘等纂,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第十七卷、第十九~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族谱,(清)倪易书等纂,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龙门倪氏祠堂重定颁胙规例五卷,首一卷,(清)倪正谊等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倪氏禄申堂派下外谱,(清)倪易书等纂,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倪氏家乘,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坛金沙兆岐倪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经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三~十四卷、第十六~二十一卷、第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乐清、永嘉倪氏分迁永乐二邑间合辑宗谱四卷,首一卷,(清)倪天保纂,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承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宁波镇海西管乡后倪倪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陈祖诏德总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培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倪志乾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敦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潭边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倪敦伦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开化开邑倪氏宗谱二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积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嘉善倪氏家乘,(清)倪荣鼎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倪氏宗谱十卷,(民国)倪德军等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倪氏宗谱,(清)倪法鲁等主修,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遂安辰溪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千乘龙池倪氏重修宗谱五十卷,(清)倪宪存总理,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千乘龙池倪氏重修宗谱,(清)倪允慧总理,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八卷、第十一~二十一卷、第二十四~三十卷、第三十二卷、第三十四~三十五卷、第三十九~四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千乘龙池倪氏重修宗谱,(清)倪宪章等总理,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卷、第十一~十二卷、第十四~十九卷、第二十一~三十一卷、第三十六~三十七卷、第四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龙池倪氏宗谱,(民国)倪安定等校,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倪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梁溪倪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世表二十四卷,(清)倪会亭等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带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润东丹徒倪氏重修族谱六卷,(清)倪典慎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怡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镇江丹徒倪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倪思宏纂修,倪文涛编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口丹徒倪茂堂倪氏重修宗谱六卷,附余庆录,(民国)倪荣钧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带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丹徙倪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倪思宏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宜兴倪氏宗谱六卷,(民国)倪晋芳等主修,倪观森等编,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锄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倪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梁溪倪氏宗谱诵芬录十四卷,首一卷,世表二十六卷,(民国)倪城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清阁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今仅存诵芬录第一~三卷、第七~八卷、第十三卷,世表第一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一~十四卷、第十六~十八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二~二十六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暨阳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育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暨阳城南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三卷,(民国)杨鸿总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翼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暨阳城南倪杨氏宗谱,(清)杨吉庵等总理,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翼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暨阳南倪杨氏宗谱,(清)杨吉庵等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翼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祁门倪氏族谱三卷,(清)倪望重等重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另有一部存两卷)。

安徽祁门倪氏族谱二卷,(民国)倪望隆等续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桐城倪氏宗谱三十八卷,首二卷,(民国)倪斗山、倪冶牛等编,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带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卷首两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慈堂湖倪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倪宝璜纂修,清同治年间手抄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望江倪氏家谱,(现代)倪文蔚、倪冷峻等著,1997年大雷岸经锄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祁门倪氏族谱,(民国)倪愚山等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祁门倪氏族谱,(清)倪宗衮等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云湖倪氏五修族谱十三卷,(清)倪远辉纂集,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带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云湖倪氏六修族谱十六卷,(民国)倪芳镜、倪培本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带经堂铅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衡阳倪氏四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三卷,(民国)倪蓉镜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千乘堂铅印本三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中湘云湖倪氏六修族谱十六卷,(民国)倪芳镜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带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南汇倪氏宗谱,(清)倪金报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锄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崇明倪氏家乘,(清)倪锡爵等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崇明倪氏家乘,(民国)倪锡爵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倪王家乘首编三卷,本编六卷,附编一卷,(民国)钱基博等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连江琯头浮岐倪氏族谱五卷,(民国)倪圣富、倪华銮等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稿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倪氏草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倪氏族谱六卷,(清)倪典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怡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倪氏四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三卷,(民国)倪蓉镜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千乘堂铅印本三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23: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倪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期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2.堂号:

千乘堂:因郡立堂,亦称乐安堂。

经锄堂:资料有待补充。

带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怡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怡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种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乐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翼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建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集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合一堂:资料有待补充。

贞一堂:资料有待补充。

育备堂:资料有待补充。

积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爱日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宁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教化堂:资料有待补充。

雍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业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20: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倪氏的迁徙分布 -- 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十六位,在台湾省则排在第九十五位,总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

在山东省的滕州和枣庄两地,俱有叫做喑堑牡胤剑??菘贾ぃ?饬酱Φ胤蕉际谴呵锸逼卩国的所在地,也正是后世倪氏和朱氏的最初发源地之一。喙?怀?鸸?螅?鸾ケ币疲?蠖嘣谇С酥?芈渥悖?蠓毖懿?ⅲ?鸾コ晌?呤锨С丝ね??

战国时期,有宋国人嗨担?得鞔似谝延朽氏族人在河南落籍。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的倪(?姓渐多,除嗫硗舛辔?肥樯⒓??宋铮?缁叔?姁、兵家嗔肌⒀镏荽淌粪谚、九真太守嗍健⑶贾鬣库、临淮人(今安徽临淮)喑で洹⑵牍?僮腿肃萌等。可见此际之倪氏(嗍?族人仍主要繁衍于山东境内,并有入安徽北部一带者。

汉、魏之际,有江阴太守倪启、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倪曙,并极难再见嗍铣鱿郑?得鞔耸编氏一族已多改成倪氏,并已播迁于江南地区。

两晋、南北朝时期,倪氏族人则鲜见于史书记载。

隋、唐之际,倪氏族人在北方的分布渐广,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均有倪氏族人活动的身影。唐超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始有倪氏族人大批迁往江南。

两宋时期,倪氏族人入载史册者甚多,从其籍贯来分析,此期倪氏族人已分布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朝末期,由于元世祖大肆围剿南宋之残留势力,江南之江、浙、闽一带,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倪氏族人已经逐渐分衍于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区。

元朝末期,百姓再次遭受劫难,兵火过处,玉石俱焚,华东、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锐减。因此,到了明朝初期,大明政府为恢复当地经济,开始从少受战乱侵扰地方山西地区大量移民,倪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区。

倪氏族人迁台的时间约在清朝时期,有倪氏族人从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数批倪氏族人由山东闯关东去东北三省者,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四野战军中多见倪氏族人。

如今,倪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为多,这五省倪氏约占全国倪氏人口的60%左右。

今山东省的东营广饶县倪家村、滕州官桥镇倪楼村、滕州东倪村、滕州姜屯镇西倪村、青州郑母镇倪家庄、东营广饶县倪家村、山亭水泉镇倪庄村、山亭水泉镇倪山头、山亭水泉镇倪山口、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西倪村、滕州荆河街道东倪村、枣庄市峄城区倪村、济宁倪楼、济宁张黄镇倪庄村、成武张楼乡倪楼村、梁山马营乡倪楼、高唐县南倪官屯村、海阳市南倪家村、峄城区倪庄、曹县倪集乡、泰安市范镇倪家庄、潍坊临朐县倪家庄、高密市密水街办倪家村、省夏津雷集倪庄、莱西市日庄镇倪家庄、高青县唐坊镇倪家村、青岛倪家岭村、青岛倪家庄村、威海文登市高村镇望海倪家村、济南大桥镇倪家村、海阳市东村镇倪家村、省海阳市发城镇倪格庄村、曲阜市王庄乡倪家村、兖州市新兖镇倪家村、莱阳市龙旺庄街道倪家店村、陵县徽王庄镇倪家店村、德城区黄河涯镇倪庄、郓城县鄄城县曹城镇倪镇、郯城县倪村,河北省的藁城梅花镇倪家庄浙江诸暨紫阆倪家村,浙江省的诸暨倪家湖、诸暨陶朱街道办事处下倪村、兰溪梅江镇倪大村、兰溪梅江镇前倪村、兰溪兰江镇倪家村、兰溪游埠镇倪家村、兰溪金湖倪家村、浦江倪山背村、浦江岩头镇倪山村、浦江倪湖村、浦江上倪宅、浦江下倪宅、浦江倪大功、杭州富阳灵桥镇倪家滩村、杭州富阳灵桥镇倪家岸、杭州富阳灵桥镇倪家坪、杭州富阳东洲街道倪家路、杭州富阳春江街道倪家道地、杭州富阳春江街道倪家园、杭州萧山临浦镇麻车倪村、杭州萧山临浦镇横塘倪村、杭州萧山临浦镇后倪村、杭州萧山临浦镇上倪村、杭州半山镇倪家门、杭州拱墅区小河倪家门、杭州西湖区倪家坝、杭州余杭仁和镇金倪家塘、宁波镇海庄市后倪村、宁波镇海招庄市街道陈倪村、宁波江北区倪家塘、宁波江北区甬江镇倪家堰、宁波海曙区下倪家桥村、宁波市北仑区小港枫林下倪桥、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朝阳倪王村、宁波市倪家村、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倪家弄、宁波余姚倪家畈村、宁波余姚泗门镇倪家路村、奉化尚田镇许家村倪家山自然村、奉化倪家溪、台州市路桥区螺洋街道上倪村、台州市椒江区倪李张村、绍兴富盛镇后倪村、绍兴齐贤镇倪家浦、绍兴富盛镇倪家娄村、绍兴倪家村、上虞沥海镇前倪村、上虞梁湖镇倪家堡村、上虞倪家窑头、上虞小越镇倪梁村、上虞皂湖倪刘村、嵊州甘霖镇倪家渡村、湖州双林镇倪家滩村、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路村倪家湾、嘉兴新塍镇南村倪家埭、嘉兴秀洲区洪合镇倪家坝、嘉兴秀洲区王店镇倪家村、嘉兴秀城区步云乡倪家浜村、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倪家湾、嘉兴市海盐县倪王村、嘉兴市嘉善县倪家弄、长兴县横山乡倪家田村、长兴县李家巷镇倪家埭村、桐乡倪家圩、平湖林埭乡倪家村、平湖林埭乡倪家沼、平湖林埭镇虹倪村、德清乾元镇明星村倪家潭、德清加元村倪家湾、德清乾元明星村倪家埭、玉环干江镇白马岙倪家门、苍南倪家堡村、苍南县倪后村、苍南矾山镇倪家山村、浙江苍南巴曹镇倪前村、浙江温州洞头倪屿乡、金华县白龙桥镇倪家村、金华县临江乡倪家村、建德市大洋镇倪家村、象山西周倪家村、武义茭道镇倪家村、武义桐琴镇倪桥村、海宁市许村镇联合街倪家组、永康市花街镇倪宅村、瑞安市倪宅村、青田县倪岸,上海市的青浦镇倪家浜、倪家埭、倪家墩、倪家桥、浦东倪家宅、倪家仓、青浦区徐泾镇倪家角、倪家堂、金山区山阳乡倪家村、南汇区航头镇倪桥村、浦东金桥镇小倪家宅,重庆市的倪家坝、倪家坪、开县河堰镇倪家村、武隆县羊角滩倪家湾,四川省的成都市武侯区倪家桥、成都通江乡倪家坎、广安市广安区化龙乡倪家村、金川县倪家坪,北京市的丰台区倪家庄、大兴区采育镇倪家村、龙岗镇长寿村倪家屯、大兴凤河营乡倪家村,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铜山镇倪家村、南京江宁区禄口镇倪家村、南京头桥村倪庄、苏州芦墟镇倪家舍、苏州倪家园、苏州市前倪家场、苏州市中倪家场、苏州市黄桥镇倪家浜、苏州西园路倪家院、苏州西园路倪家桥、苏州市太平镇花倪桥、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倪汇村、苏州倪家漾、淮安市仇桥镇倪前村、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倪祠堂村、泰兴市北新乡倪前村、泰兴市北新乡东倪村、泰兴市北新乡西倪村、无锡市梅村镇新南村倪家湾、宿迁泗阳爱园镇倪圩村、宿迁泗阳倪大庄村、兴化市边城镇倪官村、兴化市徐扬乡北倪村、睢宁县邱集镇倪庄村、睢宁县邱集镇东倪村、靖江市州靖江生祠镇倪家村、靖江市孤山镇通太村倪家埭、常熟市沙家浜镇倪家村、常熟市沙家浜镇倪家村、常熟市倪桥村、常熟市张桥镇旺倪桥村、高邮市一沟乡倪家村、江阴市利港镇利港倪家村、江阴市顾山镇倪家堂、江阴市周庄镇倪家巷村、阜宁县益林镇小倪村、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镇倪家村、连云港市倪场村、溧阳市后周镇塘马倪家村、溧阳市马垫倪庄、如皋市搬经镇倪桥、常州武进区奔牛镇新市村倪家村、靖江市斜桥镇永兴村西倪家埭、泰州倪庄村、吴江市横扇镇倪家村、南通市海安县雅周镇倪庄、邳州市碾庄镇倪庄、邳州市赵墩镇倪桥村、东台市台南镇张倪村、东台市梁垛镇沈倪村、东台市梁垛镇倪王村、东台市倪莫村、扬州高邮市倪家村、扬州张倪庄、江都花荡镇三屯村倪庄、江都市昌松乡倪庄、江都市塘头镇张倪村、海门县倪家镇、常州市遥观镇新南村倪家塘、常州市北环路倪王村、丹阳陵口镇倪家村、丹阳市云林倪甸村、丹阳市珥陵镇文山倪甸村、丹阳市后巷镇倪山村、周市镇陆杨西倪家浜、湖塘周家巷村倪家村、金阊区倪家桥新村、昆山市石浦乡罗倪村、赣榆县塔山镇倪林村、洪泽县黄集乡孙倪村、洪泽县黄集乡倪湖村、铜山县伊庄镇倪园村、灌南县孟兴庄倪场村,安徽省的祁门县赤岭乡倪村、霍山县但家庙镇倪家畈、桐城鲁谼乡板桥村倪家楼、芜湖县保沙乡倪家村、芜湖县陶辛镇倪家村、阜阳市太和县倪邱镇、阜阳市颍西倪新寨、阜阳市颍西倪庄、阜阳市颍西倪小寨、阜阳市颍西倪后湖、阜南县柴集镇倪家寨、怀远县河溜镇倪桥、凤阳县总铺镇倪桥、休宁县渠口乡倪湖村、泗县小梁乡大倪村、泗县黑塔镇倪姚村、定远县吴圩镇方倪村、和县历阳镇大倪村、淮南市潘集区贺疃乡陈倪村、广德县杨杆乡倪村、铜陵县天门镇大倪村、灵璧县高楼镇倪场村、明光市张八岭镇小倪村、六安市金安区卅铺镇倪店村、巢湖市居巢区烔炀镇烔炀居委会倪村自然村,广东省的普宁市下架山镇倪厝乡、揭东县倪厝村、揭阳市新亨镇倪厝、云浮市塘倪坑、茂名倪屋村、鞍山千山镇倪家台村、丹东市倪家岗、临泽县倪家营、清水县倪家村、小泉乡倪家村、甘谷县礼辛乡倪家山、银川倪家庄,陕西省的咸阳市武功县南仁乡倪家村、洋县马畅镇倪家村、洋县倪家乡倪家村、乾县阳汉乡北倪村、西安酒铺乡倪家滩村、长安区大兆乡倪家滩村、武功县南仁乡倪家村、三原县倪家窑村、定边县田倪村,江西省的萍乡市荷尧镇福溪村倪家坊、景德镇市众埠镇倪家村、丰城市筱塘乡倪家村、鹰潭市白露镇倪家村、峡江县福民乡倪家村、东乡县王桥镇倪家村、东乡县王桥镇倪家村,辽宁省的瓦房店市永宁镇倪家村,湖南省的滁口镇倪家村、双牌县何家洞乡倪家村、湘潭西倪铺、中方县花桥镇车坪村倪家院、资兴市滁口镇倪家村、湘阴县城南倪家湾、怀化罗旧浮莲塘村倪家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镇柘桥村委倪家村,天津市的西青区李七庄街大倪庄村、西青区小倪庄,河北省的辛集市郭西乡倪家庄、秦皇岛市西港镇倪庄村、清河县王官庄镇前倪村、清河县孙洼乡后倪村、临西县西倪庄村、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倪家庙、阜城县古称镇倪庄、玉田县石臼窝镇倪家庄、邢台市临西县西倪庄、廊坊市香河县刘宋镇倪庄村、邢台市临西县东倪庄、邱县南辛西倪宋村、阜城县建桥乡西倪村、沧州市沧县王祥庄乡倪桥村、沧州市献县河街镇倪村、沧州市南皮县小集乡倪官屯村、沧县倪杨屯大厂倪家岗,河南省的光山倪家村、郑州倪家庄、郾城县李集乡后倪村、永城市刘河乡倪各村、滑县留固镇倪家村、濮阳市濮阳县八桥镇倪家寨、商水县城关乡倪庄、确山县任店镇倪庄村、沈丘县槐店海楼倪庄、偃师市佃庄乡倪庄、卫辉市倪湾乡、郸城县南丰镇倪李庄、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倪家湾、荥阳市广武镇倪店、淇县西岗乡倪街,湖北省的黄石市阳新王英镇倪家村、黄冈市团风县孙店镇倪家畈村、襄樊市南街倪家院、襄樊市倪家坑、襄樊市倪家园子、汉川市新堰镇倪集村、武汉市汉阳区倪家湾、武汉市汉阳区龙阳大道倪家嘴、鄂州市蒲团乡上倪村、京山县雁门口镇倪场村,云南省的龙岗乡长寿村倪家屯、腾冲县腾越镇倪家铺、呈贡县洛羊镇倪家营、腾冲县腾越镇倪家堡、昆明市倪家湾,福建省的福鼎市白琳镇翁江村倪家地、福鼎市点头镇马洋村倪家山、福州市福清市倪埔村、福州市倪坑厝、福清市三山镇南倪村、安溪县魁斗镇大岭村倪厝,吉林省的长春市农安县高家店镇刘家屯村倪家屯、松原市兴原乡倪家窑村,黑龙江省的宾县倪家屯,海南省的东英镇鲁倪村,山西省的沁源县赤石桥乡倪庄村、五寨县三岔镇倪家山村、五寨县梁家坪乡倪家圪洞村、沁县漳源镇西倪村、沁县松村乡倪村等地,均有倪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18: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倪氏的各支始祖 -- 1.远祖世系:

第一世:大始祖黄帝,父为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姓公孙;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星,感而有孕,二十四个月后,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生昌意(长子)、玄嚣、龙苗;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共有十六人;二十五子中,已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缳、依)。八月既望,帝崩,葬陕西桥山。黄帝在位百年,年百十一岁。赞曰:赫赫始祖,德业煌煌。涿鹿绝辔,天下宾从四野;宫室既筑,文明肇始八荒。造舟车而九垓同轨,作仪礼则谐和万邦。

第二世昌意公。系黄帝长子。昌意生于黄帝廿九年。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

第三世颛顼帝。颛顼帝生于乐水(今四川荥经县一带),都高阳(今杞县),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号高阳氏。二十岁时,得黄帝传位,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农历3月18日为颛顼帝诞辰.颛顼帝创制了历法,被后人称为“历法之宗“,创制了第一首国歌《承云》,用以祭拜上帝,改造了原始巫教。

第四世:称。

第五世:老童(卷章)。配女娇氏子二:黎;吴回。

第六世:吴回。子一:陆终。吴回在舜帝时继任祝融氏。祝融氏即其兄,北正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葬于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即今湖南衡山。

第七世:陆终。终被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由于终在陆乡成绩卓著,名声显赫,世人为称颂其在陆乡的功绩,遂将终所在的封邑陆乡当作其名字的一部分,称陆终。陆终娶鬼方部落女媸,生六胞胎:长昆吾,其国卫;二参胡,其国韩,三彭祖,其国徐;四会人,其国郑,五晏安,其国邦;六季连,其国楚。

第八世:晏安。大禹赐为曹国,故又称曹安,遂姓曹。曹国第一代国君。世居山东。曹国,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历唐虞夏商,逾数千年之久。

第九世:曹均连。曹国第二代国君。

第十世:曹彩白。曹国第三代国君。

第十一世:曹季礼。曹国第四代国君。

第十二世:曹武辛。曹国第五代国君。

第十三世:曹主廷。曹国第六代国君。

第十四世~第三十四世:曹□□。古曹国第七代国君后皆名讳失考,只知传三十五(二十一)世后至曹侠。

原谱载:曹叔振铎,按史,文王昌娶太姒,生第八子振铎,由次子武王发有天下,国号周,分封是弟之国于曹(禹贡兖州陶邱之北,雷夏荷泽之野,今山东曹州)。新近据学者倪佩毓的考证,认为曹叔振铎与曹侠是不同的二支人。

第三十五世:曹侠。周武王克商(公元前1045年)后分封骖乘曹侠于邾国(战国时改国号为邹),为邾子(今山东曲阜),故又称邾侠,邾国第一代国君。邾国立国七百余年。世居山东。曹侠也朱氏、邹氏家族始祖,其后有大理学家朱熹、明朝皇帝朱元璋等。

第三十六世:邾非,邾国第二代国君。

第三十七世:邾成,邾国第三代国君。

第三十八世:邾车辅,邾国第四代国君。

第三十九世:邾将新,邾国第五代国君。

第四十世:邾訾父,邾国第六代国君。

第四十一世:邾颜,邾颜既邾夷父,字伯颜。谥武。邾国第七代国君。邾武崩于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

第四十二世:邾友父,邾友父即喾省③ビ选⒀沼选`国(小邾国)第一代国君。喙???灏儆嗄辍[ビ迅福?参?帐霞易濉⑽饪ぶ焓?喙?浪镗ズ榛?笠?之始祖,友父之次子爽以祖父字为姓,其后裔中有复圣颜回、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墓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

第四十三世:唷酢酰?国第二代国君。

第四十四世:嗬枥?嗬缋?,喙?谌????V茏?醢四?公元前689年)受子爵之封。

第四十五世:唷酢酰?国第四代国君。

第四十六世:唷酢酰?帜隆`国第五代国君。

第四十七世:唷酢酰?国第六代国君。

第四十八世:唷酢酰?只荨`国第七代国君。

第四十九世:唷酢酰?国第八代国君。

第五十世:唷酢酰?国第九代国君。

第五十一世:唷酢酰?国第十代国君。

第五十二世:唷酢酰?国第十一代国君。

第五十三世:唷酢酰?国第十二代国君。

第五十四世:唷酢酰?国第十三代国君。

第五十五世:兒□□,喙?鹩诔???铀锶ヒ馗男諆菏稀?

原谱载:邾武子,屡从齐威征伐,以为周室,是为小邾子,封其子于啵?笪???鹗Ч??铀锛次?氏,避仇去邑旁,仅以兒为姓。

第五十六世~第六十一世:兒□□。名讳皆失考。

原谱载:倪良,能精韬略,与孙吴二子之名并列,以功食邑于倪,又以倪为氏。

第六十二世:兒宽,即倪宽,字仲文,以儒学显。汉武帝戊辰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任左内史,辛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拜御史中丞大夫,位列三。世居山东省青州府千乘郡(今山东广饶石村乡倪家村)。病逝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倪宽之墓目前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原花园乡田王村南约五百米。过去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旧志列为“广饶八景”之一。



2.嫡支世系:

第一世:始祖,倪宽,字仲文,配朱氏,生一子,倪庄。世居山东青州府即古齐郡又名千乘。逝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葬于原籍即今山东东营市广饶县,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颁给宽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尊贤礼士系朝廷之巨典,量能受仕为出治之良模。尔倪宽学问宏深,才猷远大,通达国体,洞澈民情;嘉言足以训俗,懿行足以维风。端方正直,温厚和平,舆往攸归朕心所属堪荷栋隆之重,特擢汝为御史大夫三之位。宜殚厥职,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庶几无郧越贻羞,以对扬天子之休命。曷往钦哉勅到奉行。诰命!大汉元鼎二年八月三日下之宝”。

第二世:倪庄,汉昭帝时为太子舍人,配王氏,生二子:倪祥、倪福。

第三世:倪祥,字子瑞,仕汉为尚书令,配朱氏,生一子:倪子真。

第四世:倪子真,字正祥,仕汉为著作郎,配李氏,生三子:倪崇、倪赀、倪彭

第五世:倪崇,字正,仕汉为尚书仆射,配周氏,生一子:倪宏

第六世:倪宏,字巨君,战捷南蛮有功,仕汉为太尉,又晋爵平阳候,配王氏,生三子:倪五伦、倪五德、倪五信。原谱记载:倪宏之子倪乐,以袭封受汉恩,仕耀武指挥使;倪萌,字子明,其弟为赤眉军所执,欲烹之,萌争代死,弟不从,贼义而两释之,后擢以为将;倪真定,仕汉为大中大夫;倪彦,仕汉为令尹。

第七世:倪五伦,字以御,汉举孝廉,仕淮阴令,迁司空,配陈氏,生三子:倪玘、倪理、倪瓒

第八世:倪玘,字少儒,三国后汉时官任著作郎,配姜氏,生二子:倪祁、倪郡。

第九世:倪祁,字孟戍,仕晋为右提辖,配朱氏,生三子:倪懿(悫)、倪恕、倪忠

第十世:倪悫,仕晋为大理寺卿,配钱氏,生二子:倪益恩、倪承恩。

第十一世:倪益恩,隐德不仕,配周氏,生二子:倪褒、倪裳

第十二世:倪褒,仕晋为廷尉大夫,配曹氏,生二子:倪均、倪坤。

第十三世:倪均,宋齐时不仕,配胡氏,生三子:倪景修、倪景和、倪景春

第十四世:倪景修,由齐至梁为文林郎,配王氏,生二子:倪莅、倪荇

第十五世:倪莅,梁时为明经儒士,配孟氏,生五子:倪颐、倪显、倪禺、倪颛、倪顼

第十六世:倪颐,仕陈为散骑常侍,配顾氏,生一子:倪恭

第十七世:倪恭,隋唐间不仕,娶罗氏,生一子:倪益

第十八世:倪益,配韩氏,生二子:倪若水、倪若谷

第十九世:世祖,倪若水,字子泉,号渊泉唐代名臣,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尚书左丞,居山西藁城(今河北藁城),卒于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己未,狄仁杰知其忠贞,以女妻之,配狄氏,生二子:倪金章、倪全章,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明皇颁给倪若水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致君泽民,实惟佐辅;安邦定国,断赖元憅。尔倪若水端方静正以清显,有大臣风讦谟定命治道本乎,学术远猷,辰告独断,异乎群谋。朕心所属舆认攸归畴咨询弼亮握以枢机,可任右丞平章事。卿宜鞠躬尽瘁,以对扬休命。勅到奉行!毋忽!诰命:大唐开元四年三月二日下之宝”。

第二十世:倪金章,字焕之,号仰泉,仕唐为都总管,与郭子仪合兵讨贼,克复两京,迁扬州刺史兼采访使,配李光弼之女李氏,生二子:倪亟玉、倪亟珂。

第二十一世:倪亟玉,字华宝,号昆冈,职袭父荫,配杜氏,生一子:倪高乔

第二十二世:倪高乔,字克选,号五休,英雄天挺,受祖爵荫,配郭氏,生三子倪逢德、倪逢时、倪逢吉

第二十三世:倪逢德,字建隆,号少林,配宋氏,生一子:倪功,避藩镇之乱迁居吴兴

第二十四世:倪功,配许氏,生一子:倪酆,始居宝婺浦江檀口

第二十五世:倪酆,配张氏,生一子:倪盈。

第二十六世:兴祖,倪盈,浦江倪氏始祖,字持之号德深后晋天福二年舍地建保安院宋治平间改净慧寺寺距浦江县城南八里,今已为水库库区。曾官回图令,务杂职历官至蔚州刺史,故明宋濂先生所撰寺记称回图君。是时因五季相争,因由父奔吴兴,遂迁浦江邵陵金沙居焉。娶裘氏,封恭夫人,继配陈氏,生二子:倪相、倪宗(即倪仁招、倪仁稠)。生于唐咸通壬辰年(公元872年)农历8月12日午时,卒于后晋开运甲辰年(公元944年)农历6月20日未时。氏生于唐咸通癸巳年(公元873年)农历5月15日巳时,氏卒于后唐乙未年(公元935年)二月初八日子时。合葬寺坞之原。居浦江石陵。弟倪宗即倪仁稠,行元三,居倪大村。衍生浦江龙池(今浙江兰溪梅江镇墩头倪大村)三十六台门各派。

第二十七世:倪相,即倪仁招,行元一,名擅石,号赤碑子:配周氏,生一子:倪亨。生于唐光化庚申年(公元900年)农历5月11日酉时,卒于宋乾德甲子年(公元964年)农历6月11日申时,葬保安寺,居浦江石陵,即今浦阳街道

第二十八世:倪亨,行中六,讳解元,别号安分先生,明地理,配潘氏生二子:长倪十二,次倪十五,迁浦江金沙

第二十九世:倪十五,分管富春田业,自金沙迁富春杳口西塘(原谱为杳口两塘头),约生于北宋初年,卒葬湖塘白象卷鹿形。配李氏,生二子:倪五、倪八。倪十二其子孙世居金沙,生一子:倪十九。

第三十世:达祖,倪五,迁居富春紫阆(原谱载:仍居杳口两塘头,生一子:倪十八),遂为紫阆倪氏始祖。配徐氏生一子:倪选。原谱记载:倪八,原居杳口,分迁邵陵,卒葬潘家坞,生三子:倪十九、倪廿一、倪廿六。

第三十一世:倪十八,字柏仁,登宋太平兴国丁丑进士,以名列奏上赐绿袍靴笏,除酆城令,配孙(魏)氏,封孺人,合葬于湖塘之原。生七子:长倪圣,居杳口;次倪明,居会稽;三倪厚,居邵陵;四倪德,居建宁浦城;五倪永;居金沙;六倪彰,居德清;七倪闻,居紫阆又居梅里。

第三十二世:倪永,字延卿,登天圣已丑进士,除馆阁校理直,紫文院荆湘,安南节度使,晋秩光禄大夫,娶盛氏,封一品夫人,生二子待考。配徐氏生二子:倪炳、倪炤。自金沙徙居棲鹤阆峰。葬长青岭之原,其后子孙繁昌,人名其山口为倪猛坞。

第三十三世:倪炤,字光之,行三,登宋嘉祐丁酉举人,戊戌进士,初授晋阳令,由富郑荐为将作主簿,秘阁校勘,转国子博士,寻直龙图阁学士,故世称为三学士。立朝谏安石新法,群小排之,贬于新州。娶于氏,生一子:倪硕,从父贬。所继赘概浦杨氏,生一子:倪顺,生于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公元1069年)农历9月4日,遵母姓占籍焉。其后裔即为诸暨倪杨氏。倪炳,字明之,行二,乡贡进士,仕宋大理寺评事,配朱氏、杨氏,生三子:倪宥,行四,授承信郎;倪国安,行六,授秉义郎,居梅里;倪佳,行十八,授迪郎。葬杨家坞。其后裔即为富春倪氏。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15: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