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氏的历史名人 -- 慕 完:(生卒年待考),河南新乡人。著名元朝大臣。
慕完自小聪明好学,胸怀大志,后果然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做官至刑部侍郎。
他善决狱,执法公正,深受好评,元朝至顺年间受封魏郡公。
慕天颜:(公元1623~1696年),字鹤鸣,又字拱极;甘肃静宁人。著名清朝官吏、文士。
慕天颜生於明朝天启三年,其先祖为辽西鲜卑族人,复姓慕容,东晋咸康三年氏先祖慕容皝建立前燕政权。其后慕容族裔流散各地。
明朝初其,慕容氏后裔有到平凉为官,遂家静宁。到慕天颜的父改“慕容”复姓为单姓“慕”。
慕天颜生性聪颖,自幼喜读书,且过目能诵,少有大志,胸襟旷达。当时静宁地区发生大旱,饥荒之年,饿殍浮地,“我家藏谷数千石,仓满屯盈,何不赈济饥民?”父惊其少小年级,竟有如此胸襟,遂开仓取谷,以济饥民。
在学时,慕天颜求知求学心里得不到满足,遂到城郊西岩寺山研读佛教经典《大藏经》,苦读经年。后又精读《四书》。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慕天颜二十三岁乡试中举,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成进士。翌年由吏部派往浙江钱塘县县令。自此始便历经涯,正如他所说:“儒者之学,贵于有为,除大害,兴大利,学者分内最切事”。蹬上仕途,便开始施展他的抱负。
兼济塘县令时,正当朝廷沿海用兵,准备收复台湾。民众负担过重,供应浩繁,加之吏役鱼肉百姓,民不聊生。慕天颜上任减轻了百姓负担。当时大军驻扎浙省,准备占用民房,慕天颜坚持应在江岸筑营,不可占用民居。后皇帝诏谕:“兵自以城”。人皆服其见识。浙江省从明末来即有盗匪潜藏山中,劫掠儿童为票,勒索赎金,多年此风不息。钱塘有巨匪,地方官不能制,慕天颜设法予以擒杀,斩其首犯数十人,协从教育释放,使四境得以安宁。慕天颜任钱塘县令七年未变。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升河南开封府同知,未及到任,其父去世,归家守丧,三年期满,补广西南宁府同知。任期刑狱案,督府尽交天颜办理。慕天颜深入瘴疠之地亲自调查,凡疑难案件,均得水落石出。在南宁任职八月升为福建县)知府。到任后,在短时内审理了牵连全省数百人的百万军需这一重大积案,慕天颜因此声振朝野。
不久奉诏以兼的身份招徕台湾郑经。郑经继父郑成功掌管台湾后,妄图独立,慕天颜到台湾后,告其古今兴亡之理,向背利害之由国,郑经拒不接受。慕天颜说:“天朝法网宽大,特命我来宣布德意,你能反正,不动用武力,是为保全台湾人民的
何从,你想一想,可不要做后悔的事情。”郑经不从,慕天颜严词告经:“你父,祖父皆我中国之臣民,岂有中国臣民籍者,天朝皇帝仁覆万方,不忍以中国臣民流于外化,我今来是招我中国臣民回归祖国,不是招外国人和外国土地然,谁也抗拒不了”。
慕天严的义正严词,大义凛然震撼了台湾民众。慕天颜对途经岛屿,扼塞险易具详细观察绘图兵力部署和进兵方略提出详细建议,对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统一台湾起了重要作用。
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升湖广上荆南道,因闽浙总督刘兆麒上奏云:慕天颜深谙边疆海域政事,请调福建兴泉道遇江苏布政使出缺,吏部循资以请,康熙以江苏财赋重地,非贤能不足以当此重任。遂授慕天颜为江苏布政使。上任省财政库银一万八千两,任职后,正当用兵之际,开销巨大,但到他到离任时,库存银达到了一百二十九万七千多两,项项清楚,康熙大帝嘉奖到:“苏,松财赋浩繁,向来挪垫混淆,慕天颜任布政使后,实心任事,竭力清厘,有俾国计,朕甚嘉焉金丰裕,款项洁清,以后各布政使交代时,应照此式,详明缮册,具题尔部,一并定例议奏。”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督麻勒吉,巡抚玛祜上疏言:“天颜廉明勤敏,清积年逋赋,厘剔挪移,事未竟,请令在官守制。”次年觐见康熙大帝时,对田赋征收诸弊端,提出“吏不能欺民。”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慕天颜擢任江苏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不久因节减驿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时,南宁靖寇大将军勒尔锦正与吴三桂叛军作战,吴三桂固守岳州恃洞庭之险,方相持数年。继而尚之信叛清,形势更加险恶,康熙大帝又派大将军贝勒尚善分兵赴湖广,尚善请造船济师,康熙大帝命慕天月全部竣工送往岳州,为岳州之战的胜利作了贡献。康熙大帝为此降旨嘉奖,赞其“急公可嘉,勤劳茂著”。遂加太子少保嗣后又晋升为光禄大夫。
江南水乡,水道纵横交错,慕天颜为江苏布政使时,请于巡抚,疏通吴淞江、浏河淤道,使苏、松、常、嘉、收。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江南霪雨,慕天颜请求拨款,又疏通了常熟白茆港四十五里,武进孟续河淤道四十八里,并制水上疏请减浮粮,除版荒、坍没、公占田地赋额。又亲临各地勘察,共察核出坍荒之地两千三百零六倾,历年缺额银二百三十万余两。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上书朝廷开放海禁,招募流民开垦版荒之地。同年,扬州知府高德贵亏缺库银数万而被劾颜奏销七千多两,又檄追德贵家属,以致被诬告,后讦告者虽被治罪,下狱至死,慕天颜亦被降职去官。
清康熙二十三年任湖北巡抚,农历7月,调任贵州巡抚兼理湖北川东地方提督军务。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任漕运总督。康熙大帝棘手的三件事(三藩、河务、漕运)之一的漕运,委任慕天颜,足见康熙大帝对慕天颜的赏识和重用。亦见慕天颜的办事能力。慕天颜提出:“京口至瓜州,漕船往来,风涛最险,请放民间渡生船,官设十船,导引护防。”部议未准,但康熙大帝下旨:“朕南往来人众,备船过渡,有益於民,如其所请行。”慕天颜复陈言,请免江南,江西累年未完成漕项额银。江南扬州淮安所属运河东面濒海各州县,地势较低,连年水患不断,康熙大帝纳汤斌建议,遣侍郎孙在丰疏浚下游认为疏浚无益,建议从翟家坝到高家堰筑大堤,使运河水北出清口,慕天颜却力主疏浚。慕天颜与孙在丰观点同,并上奏,谓慕天颜与在丰相连。双方上疏争辩。经诏勘察,部议后,慕天颜疏议未被采纳,反而因此罢职。靳辅亦被交章,请在仲家庄建闸截水,引骆马湖水,开凿中河,俾漕船避黄河之险,慕天颜认为不可,故康熙大帝遣学士开音布,侍卫马说,慕天颜禁船入中河。
慕天颜因此被捕下狱。康熙大帝复念其昔日造船济师之功,特予免释,准其归里。慕天颜落职后,回归故乡静宁,恰逢当地大旱,本人又疾病复发,遂带家人到江南就医。结果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病逝于吴县(今苏州市)寓中,终年七十三岁。
慕天颜一生以治国利民为己任,在江南为官多年,颇多建树,功绩永垂史册,更为百姓所称颂。
慕 湘:(公元1917~1988年),原名慕显松,又名勃霖、白琳、白松;山东蓬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3年入县立女子小学读书,三年后转入志成小学,1929年入县立职业补习学校,1930年考入莱阳山东省立乡村师范。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1933年转入济南正谊中学,又被学校开除。回乡成立尘烟文艺社,在《蓬莱日报》编辑“尘烟”周刊,受国民党县党部警告而停办。1935年在乡村教书,躲避国民党当局抓捕,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出走天津。1936年在天津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学联举办的义务教学团。任南郊王兰庄义学校长,秘密组织农民救国会。1936年底到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抗日战争时期,任民先队副总队长,太原县牺牲同盟会特派员。太原失守后,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被编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太原支队,任支队政治主任。1938年战总会被阎锡山取消,部队缩编为山西保安二区第一支队第二营,任政治教导员。不久部队又改编为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第三十六团第二营,仍任政治教导员。1940年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毕业,任晋西北第八分区对敌斗争委员会秘书。1943年在晋绥党校参加整风,因在地下工作过程中有一段历史无人证明,一度成为“抢救对象”。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晋绥日报社编辑,后到绥蒙区党委城工部工作,调任绥蒙军区陶集骑兵支队政委、陶集大队政治处主任。1947年任骑兵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8年任绥蒙军区第十一旅第四十四团政委,1949年任绥远军区第二十三师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绥远起义部队任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三兵团第三十六军第一○七师副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六军第一○七师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参加机场修建与保护。回国后,1952年任华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1955年任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7年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文化大革命前夕被任命为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未到职。1975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治委员。1976年离职,从事写作。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著有长篇小说《新波旧澜·晋阳秋》、《新波旧澜·满山红》、《新波旧澜·汾水寒》、《新波旧澜·自由花》。
慕生忠:(公元1910~1994年),陕西吴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青藏公路之父。
1930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军区第五支队政治委员,红五军团政治委员,红二十五纵队政治委员,陕北省委委员、白区工作部副部长,中共吴堡县委书记,陕北红军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佳吴米中心县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以东地区作战司令员,山陕特委军事部参谋长,洛川地委宣传部部长,晋绥军区第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九分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民运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藏运输总队政治委员,被誉称为“青藏公路之父”。后任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西藏工委工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4年10月19日因病在兰州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慕占民:(公元1936~今),安徽蒙城人。著名当代作家、中共党史研究专家。
1959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国语文文学专业。原蒙城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副编审。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县文学协会理事长,庄子学会、楹联学会副会长阜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安徽社会科学联合会、文艺家协会、党史学会会员。
1959年从事业余创作,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寓言、小说、曲艺、随笔、杂感、论文、党史专题、通讯报道、电视片解说词等一千余篇(首),主要有《农夫与举子》、《小皮球告状》、《大脚仙姑》、《人生写意歌》、《庄子的文学成就及影响》、《中年知识分子论》等;编辑出版有《漆园古今》、《宿蒙风云录》、《光辉足迹》等近三十本(部)、计五百多万字;参与了《安徽人物大辞典》的编纂工作。
其作品《腊梅》获中国鲁迅奖,《盼》获中国跨世纪文学艺术创作铜牌奖,《妻子》获中国1996“楼兰杯”精品文学大赛奖,《趣谈梅花诗》获1997全国讲政治与精神文明暨国有企业改革研讨会三等奖,《宿蒙风云录》获省优秀图书二等奖。
专著有《谜语诗》、《中小学成语典故选编》、《中华名女》等。
曾获全国和省党史部门先进工作者称号。 跟帖时间 2010-05-19 18:59: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慕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帝喾;望出吴兴:全联典指慕氏的源流和郡望。
持法平允;弹劾峻严: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乡人慕完,少年时聪敏而有大志,历官侍御史、刑部侍郎,善于断案,执法平允,至顺年间封魏郡公。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慕容,官监察御史,弹劾不畏惧权贵,朝廷内外都称颂他的刚直。
2.七言通用联:
清人多夸漕总督;元代盛赞魏郡公: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漕运总督慕天颜,字拱极,静宁人。清顺治进士。知钱塘县。康熙间累擢江苏巡抚,疏浚吴淞江、刘河及常熟之白茆港、武进之孟渎河,并请免荒田赋额二百万。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刑部侍郎慕完,新乡人。历官侍御史。善决狱,持法平允,至顺间封魏郡公。
天气晴明万象美;颜悦和色众人亲: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清朝良吏慕天颜“天颜”二字的嵌字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知味调和,卓尔相臣事业;持法平允,休哉御史风声: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官慕岳事典。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刑部侍郎慕完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19 18:58: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慕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龙口慕氏字辈:“福(连)禄(钱)寿喜庆安康(仁)佰”。
山东莒县慕氏字辈:“成宏光振德庆礼尧春希”。
河南武陟慕氏字辈:“润子希文绪”。
河南焦作慕氏字辈:“树钦红乃希”。
河南鹿邑慕氏字辈:“效立宗朝孟”。
陕西吴堡、河北涿州慕氏字辈:“天希文中锡汝生明建浩学海春云问吉成”。
吉林慕氏一支字辈:“明宏东有成本士常全宗德继文嘉俊学海咏苑功”。
慕氏一支字辈:“浓玉守道昌钢佳荣熹兆睽吉颐涣复宗庆佩化曜偃顺叠彬奉邵那扬廷贞廉昶贵侃聪奇良俊勃”。
慕氏一支字辈:“学登景坤…”
慕氏一支字辈:“学春德善光家国恩荣庆世昌”。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9 18:57: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慕氏的家谱文献 -- 山东棲霞重修慕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市观里镇慕家店村。
山东棲霞重修慕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市唐家泊镇宅头村。
甘肃镇原慕氏族谱,(现代)慕思恭主编,2004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 跟帖时间 2010-05-19 18:56: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慕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平凉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三国时期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时期,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又废州置郡,改属平凉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唐朝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属渭州。宋朝时期,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宋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金国开六盘道,在金国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元朝时期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明朝时期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属陕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仍设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复华亭县。1964年甲辰1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2002年壬午9月,平凉撤地建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涿 州:涿州地处京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层,距天安门仅六十二公里,被誉为首都的“南大门”,因其独特的区位,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曾御笔亲题“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制已有两千三百余年。战国时期为燕国城邑,秦朝时期置涿县,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为范阳郡。元朝时期为涿州路。明、清两朝时期先后隶属北平府、顺天府。民国时期称涿县,始隶属河北省。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长期以来,涿州接受北京的辐射带动,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京郊型县城经济的新格局正初步形成。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庆阳府: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庆阳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农耕,养殖,制陶。据《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在这一带和医祖歧伯合著《内经》。夏王朝时期,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驻城拓荒,安邦定居,今庆阳县城据传就是建于此时的“不出城”,故有“周旧邦”之称。“庆阳”之名系沿用古“庆阳府”名称,最早取自于宋徽宗的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后设环庆路,又设“庆阳军”节度,庆阳之名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曾任“环庆路经略抚缘边招讨使”,他与其子驻防于庆阳,驻城练兵,保境安民。庆阳市也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部分,俗称“陇东老区”。
2.堂号:
平凉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庆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9 18:54: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慕氏的迁徙分布 -- 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二十九位门阀。
在古代,史书记载的慕氏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今浙江临安至江苏宜兴一带)。
慕容氏族人与中原的交流,历经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期,至宋朝时期,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频繁,慕氏族人在中原、江南的繁衍愈家繁荣和昌盛。
历史上的陇东平凉、庆阳一带慕氏子孙遍布,人口众多,已经成为一大望族。其子孙遍布全国乃至台湾省、美国、新加坡等海外。
关于慕氏的分布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跟帖时间 2010-05-19 18:53: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