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姓家谱文献目录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09-07-25 22:09:3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44648 跟帖次数 11

《清漾毛氏族谱》四卷(江西上饶) 清同治十年毛光春修。

《清漾毛氏族谱》(浙江江山) 清道光三十年本,存3册;另有10册本;民国4年本存17册。

《双溪毛氏宗谱》(江西玉山) 民国本8册。 《合肥毛氏宗谱》 民国5年毛开运等修,九鼎堂本,1册;另存有3册本。

《兴贤毛氏宗谱》四卷(江山) 清同治三年本,1册。

《上庄毛氏宗谱》二卷 清道光二十九年序刊本。

《棠峰毛氏宗谱》(浙江江山) 清光绪二十四年本,5册;另存有1册本。

《邑前毛氏宗谱》(浙江江山) 清毛云鹏修,宣统三年本,2册;另有毛继善修民国19年本36册;民国19年毛春余等续修本80册,已流人日本、美国。

《龙底毛氏宗谱》(浙江江山) 清末本1册。

《龙川毛氏宗谱》(浙江常山)二卷 清黄庚吉重修,清光绪五年刻本,另有民国20年刻本。

《浙江常山毛氏宗谱》 存卷三。

《龙游毛氏宗谱》(浙江) 清毛启东等修辑,咸丰元年活字本,存卷一。

《兰溪毛氏宗谱》三卷(浙江) 民国14年木刻本,章萼纂修。

《汤溪毛氏宗谱》四卷(浙江兰溪) 民国7年木刻本,镐颖重纂。

《沐澄毛氏宗谱》四卷(浙江兰溪) 民国29年木刻本。 《会稽达郭毛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浙江绍兴) 清毛乙笙、毛子芗修,宣统二年刻本,10册;另有民国19年木活字本

十二卷(12册);清道光二十六年长发堂本6册。

《余姚丰山毛氏族谱》 清毛云祥等纂,光绪三十年永思堂本活字本,17册;另有民国20年活字本,毛启周等续修,20册。

《毛氏永思堂族谱》(浙江余姚) 清毛廷枋等修,道光20年本,1册,存卷6;另有22册本;清同治十二年活字本(22册)流人日本、美国。

《余姚双河毛氏宗谱》二十一卷 思成堂刻本,残存2册。

《西河毛氏宗谱》四卷(浙江鄞县) 清王谦和、毛履洛等修 光绪二十五年木活字本1册;另有民国22年活字本1册,毛显榆、毛守铫等修。 《鄞县毛氏宗谱》十卷 清姜炳璋、毛异修乾隆四十二年抄本。

《宝峰毛氏宗谱》四卷(浙江鄞县) 民国应廷赓、毛履邦等修,活字本l册。

《城西锡山毛氏宗谱》四卷 清毛显常修,咸丰七年承启堂本2册。

《新南毛氏宗谱》 民国毛宗斌、周昌祚等修,抄本,2册。

《宁波日湖毛氏宗谱》 清谢辅卿、张传芳等修,光绪三十二年稿本、三十三年活字本3册。

《浙江黄岩田上洋毛氏谱》四卷 民国9年木刻本,毛宗澄修。

《浙江遂昌毛氏宗谱》22册;另有3册。

《关川毛氏族谱》二十五卷(浙江遂昌) 清毛世汉修,宣统三年本,18册。

《重编遂安泮圹毛氏宗谱》 明毛一公等编,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l册;另有1册,明毛存礼编,明正德十二年刻本;另 1册,清毛守勤编。

《续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十四卷(浙江遂安)清毛际可修,康熙二十九年本,2册。

《复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二十卷 清毛绍睿修,乾隆二十四年本,2册;另1册。

《遵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二十二卷 清毛允元修,道光四年本,6册;另有清毛庆麟修,同治九年本,10册。

《义门毛氏家谱》,存1册,为世系图。 《义门生卒考》清毛绍睿修,2册,补家谱生卒年之缺,详考义门一世至十五世生卒年。

《遂安童沂毛氏续修宗谱》 毛文成主修,民国12年志事堂本,1册。

《绣川毛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义乌)清毛伯超修,嘉庆二十四年本,1册世系图;另有1册,载艺文;另有清毛仍掬修的光绪二十四年本21册,又称《毛氏家乘》;另有《绣川毛氏大宗祠祭与燕颁助款则》1册。

《广丰菱圹毛氏宗谱》清毛鸿翥纂,嘉庆十五年本,存卷1。

《暨阳毛氏宗谱》二卷 清毛元成修,嘉庆二十年忠庆堂本,2册;另有清道光二十五年毛广茶修,1册;另有存行传卷二,存世系图等2册。

《暨阳西河毛氏宗谱》十六卷 清毛凤翰修,同治七年文振堂本,16册,记由义乌迁暨阳一支;另有民国25年本3册;清宗经堂本5册。

《萧山毛氏宗谱》四卷 道光二十六年爵德堂本,8册,记余姚迁萧山一支,为毛奇龄家谱。

《毛氏显支宗谱》 清顺备堂钞本,2册。

《江苏西河毛氏宗谱》二十卷 清毛可仪修,光绪二十二年永思堂活字本20册;又毛凤五、薛支仁等重修,民国19年活字本,记无锡、常熟等地毛姓,流人日本、美国。

《水西毛氏宗谱》二十二卷(江苏溧水) 毛凤池纂,民国 23年敦诗堂活字本。

《刘村毛氏世谱》(江苏常州) 清毛颐域纂,道光二十五年毛氏永思堂刻本,12册。 《无锡毛氏家谱》 毛鉴清修,民国22年铅印本,1册;另毛肇圻修,民国22年排印本1册。

《常熟汲古毛氏家谱》一卷 清毛桂撰,道光十九年撰,民国钱大成钞本,1册。

《南山毛氏宗谱》 清同治四年本,1册。

《毛氏宗谱》(海门)清毛廷儒修,同治十一年四诗堂本。

《海陵毛氏重修族谱》 民国活字本,9册。载始祖毛兹公,明洪武间徙居泰州。

《太仓镇洋毛氏支谱》 民国毛华纂,稿本。

《云阳新埭毛氏重修家乘》 清毛圣侯修,光绪四年,大雅堂本5册;载始祖毛澹溟,南宋时自义兴琅歼迁丹阳高庄,子庆七再迁新埭;另有五十二卷本,毛凤翔修,民国36年印,48册。

《毛氏宗谱》十七卷 毛必等纂,民国五年刻本,17册。

《韶山毛氏房谱》四卷 清毛祥迪、毛祥鲲等修,同治七年西河堂本,3册。

《韶山毛氏房谱》六卷 清毛际膺、毛祖文纂修,嘉庆十五年活字本,存卷一、二。 《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十卷 清毛祖基编修,光绪七年西河堂活字本,存卷一至五。

《中湘韶山毛氏三修族谱》 清宣统三年西河堂活字本,存卷五至十三。

《韶山毛氏四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毛泽钧修,毛泽启纂,民国30年西河堂活字本。

《中湘韶山毛氏房谱》五卷 毛玉成纂修,咸丰五年西河堂刻本,6册。

《上湘毛氏族谱》三卷(湖南湘乡) 清毛邦凤、毛有福等修、毛廷飓等纂,乾隆三十六年敬爱堂本,4册。

《上湘毛氏续修族谱》三卷 清毛官觐主修,道光十一年合敬堂本,8册。

《上湘毛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 清光绪十二年敬爱堂本,27册。

《上湘毛氏四修族谱》 民国37年敬爱堂本,85册。

《上湘毛氏四修族谱》 民国敬爱堂本,1册。

《毛氏族谱》十七卷(湖南长沙) 毛拔修,民国5年西河堂本,17册。

《毛氏重修族谱》(湖南岳阳) 清咸丰二年活字本,存卷九。

《毛氏族谱》(湖南岳阳)民国47年六修,注诗堂本,2册。

《平江毛氏族谱》 清毛朝杰总纂,光绪二十四年荥阳堂本 13册;另有乾隆、嘉庆本存卷一;民国36年荥阳堂本37册。

《毛氏重修族谱》十五卷(湖南平江) 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另有毛翔骏、毛朝绂纂,嘉庆二十二年刻本,存卷一。

《铁桥毛氏五修族谱》(湖南汉寿) 民国35年石印本,存卷首。

《毛氏五修族谱》(湖南常德、益阳、安化) 传诗堂撰,民国25年本。

《仁寿毛氏族谱》(四川) 毛登鑫纂修,民国36年石印本,存3册。

《毛氏宗谱》七卷 清毛荣文等修,同治七年长发堂活字本,6册;另清毛大昌等修,光绪十七年长发堂活字本,6册。《瑞金县毛氏族谱》 残本,1册。

毛泽东 --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13年在湖南
省立第四师范
学校预科读书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7年大革命
失败前在武汉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49年与毛岸英、刘松林、李讷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 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 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1974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
游泳池客厅亲切握手。中为邓小平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 本帖最后由 lintianyan 于 2012-4-24 22:45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2-04-24 22:42: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毛泽东的几首诗词 -- 《沁园春·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七律·长征》1935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雪》1936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46: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毛氏的帝王国君 -- 毛泽东:(公元1893~1976年),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毛泽东和蔡和森等组织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于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毛泽东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国共合作后,毛泽东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11月,毛泽东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1927年春,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毛泽东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毛泽东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

1934年10月,毛泽东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毛泽东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2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3年,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中正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毛泽东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中正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中正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7年3月~1948年3月,毛泽东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3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毛泽东当选为第一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6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2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3年,按照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并没有得到认真地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

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毛泽东主持召开庐山会议。当初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却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又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从1960年冬~1965年,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

1963~1965年,毛泽东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操纵而变得狂暴失智,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达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次要的,人孰无过?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

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五周年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毛泽东一生的主要著作,收入到四卷《毛泽东选集》、八卷《毛泽东文集》中。

附_毛泽东大事年表:

1893年

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1909年

先后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

秋,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1911年

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

1913年

春,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14年

秋,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

1918年

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

4月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月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0月5日,母亲文氏病逝,闻迅从长沙赶回韶山。8日,在母亲灵前写成《祭母文》。

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

5、6月间,在上海会见陈独秀,同他讨论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等问题。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8月至9月,参加筹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11月25日,致信罗章龙,提出新民学会,“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月1日,致信给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同月,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冬,同杨开慧结婚。

1921年

1月1日至3日,同何叔衡、彭璜、周世钊、熊瑾玎等十余人在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会员新年大会。在会上提出新民学会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赞成用“俄式”方法改造中国。

7月23日至8月初,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回长沙,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任书记。

1922年

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任书记。

9月至12月,组织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长沙泥木工人等一系列罢工运动,推动湖南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1923年

4月,离开长沙到达上海,在中共中央工作。

6月,在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并担任中央局秘书。

9月16日,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回到长沙,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

1924年

1月,在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2月,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等职。

12月,回湖南养病。

1925年

2月,回到韶山,一面养病,一面开展农民运动。

9月,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

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2月1日,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12月5日,主编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创刊。

1926年

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3月18日,在广州国民党政治讲习班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集会上发表讲演,题为《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3月,蒋中正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同周恩来等力主反击。

5月至9月,主办国民党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1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不久到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2月,在长沙出席湖南全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

1927年

1月4日至2月5日,在湖南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民运动。

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武汉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4月12日,蒋中正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4月27日至5月10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议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大革命失败。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同日,同宋庆龄等二十二名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发表《中央委员宣言》,谴责蒋中正、汪精卫背叛国民革命。

8月7日,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在去江西铜鼓萧家祠第三团团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被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押送途中机智脱险。

9月,秋收起义受挫后,率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

10月,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1月,遭到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错误指责,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1928年

4月,率部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会师。

5月,担任两支部队合编成的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党代表、军委书记。

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0月,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决议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1月25日,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写报告,总结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12月,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

1929年

1月,同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至1930年春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4月,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

6月,出席在龙岩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红军的任务、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等问题的正确意见未被接受,原由中共中央指定他担任的前委书记职务被改选他人担任。会后,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休养并指导地方工作。

7月,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

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发出指示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的行动策略和建设一支坚强的人民革命军队的正确主张。

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并起草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

1930年

1月,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5月,在江西寻乌作调查;同时撰写《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中共总前敌委员会书记。

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12月30日至次年1月3日,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

1931年

1月7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举行,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未出席会议)。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扶持下进入中央政治局。

4月至5月,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

7月至9月,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

11月1日至5日,在中央苏区党组织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上受到排挤,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

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

1932年

1月,到江西瑞金城郊东华山古庙休养。

3月,红军攻打赣州失利后,停止休养,赶赴前线指挥。

4月15日,发表《对日战争宣言》。

5月9日,同项英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反对国民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

6月,同朱德指挥红一、红五军团从闽西回师赣南。

10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会后,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前往福建长汀养病。

1933年

1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2月上旬,中共临时中央全面推行“进攻路线”,清除毛泽东积极防御路线在中央根据地的影响,开展了所谓反“罗明路线”的斗争。

5月30日,同项英等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平津宣言》。

6月1日,同项英等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

8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作《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

10月,写《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成为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

11月,先后在兴国县长冈乡和上杭县才溪乡调查,写出《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

1934年

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同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6月19日,同项英等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7月15日,同项英等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10月18日,傍晚,带领警卫班离开于都城,踏上长征的路途。

11月底,湘江之战中红军遭受惨重损失。30日,随军委第一野战纵队渡过湘江。

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召开的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上,力主红军放弃原定向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被采纳。

1935年

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实际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3月,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3月至5月,同周恩来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6月15日,同项英等发表《为反对日本并吞华北和蒋中正卖国宣》。

6月,率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会合。不久,即同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分裂主义进行斗争。

10月19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保安吴起镇。红军胜利完成长征。

12月,出席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阐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6年

1月25日,同周恩来、彭德怀等二十位红军将领联名发出《为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提出关于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具体办法,建议互派代表共同协商。

2月至5月,同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渡黄河东征。

3月,向南京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五点意见。

6月1日,同朱德发布关于救国救民的主张二十条。

6月12日,同朱德发布宣言,对“两广事变”表示支持,提出抗日救国的八项纲领。

7月至10月,在陕北保安多次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回答他提出的有关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8月10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国共两党关系和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

8月25日,起草《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一致抗日。

12月7日,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2月中旬,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中正。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分析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往西安参加谈判,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12月,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

1月13日,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进驻延安。

2月9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国策、四项保证。这个文件实际成为国共合作谈判的纲领。

3月,会见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回答她对中日战争与西安事变提出的一些问题。

4月至7月,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其中的两节后来整理成《实践论》和《矛盾论》。

5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7月23日,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提出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的方针、政策。

8月22日至25日,出席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阐明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任新组成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

8月25日,同朱德、周恩来联名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随后,指导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11月12日,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对统一战线和国共关系的意见。

12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发言,针对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重申和坚持了洛川会议确定的方针政策。

1938年

春,作出八路军从华北山地进入到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决策。

5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

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全面分析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总方针。

9月14日至27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指示,说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长篇发言。

9月29日至11月6日,出席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结论。会议批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

1939年

2月2日,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讲话,号召自己动手,克服经济困难。

2月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作《反对投降主义》的讲话。

4月下旬,写《五四运动》一文。

5月4日,在延安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大会上作《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

7月至8月,多次作报告,谴责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磨擦,呼吁继续团结抗战。

9月16日,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谈话,重申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磨擦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10月4日,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阐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

12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

12月21日,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编印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纪念白求恩》一文。同月,与人合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2月至次年3月,领导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

1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3月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提出实行“三三制”。

3月11日,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总结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经验,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思想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5月4日,起草中共中央致东南局和新四军的指示,强调必须放手扩大军队,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指出要采取斗争的方针,“应付可能的全国性的突然事变”。

6月下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分析国际形势及对中国抗战的影响,指出:既要警惕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突然事变,又要力争时局好转。

11月,起草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何应钦、白崇禧《皓电》的电报(《佳电》),明确驳斥《皓电》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无理指责。

12月,同从前线回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谈话,强调干部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性。

1941年

1月上旬,皖南事变发生。

1月2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严正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十二条办法。

5月1日,审阅改写的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发布,规定边区政权建设贯彻“三三制”原则。

5月8日,起草《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的党内指示,提出“以打对打,以拉对拉”和争取中间派的策略思想。

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提出反对主观主义,阐明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8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9月10日至10月22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报告。

9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组长的中央学习组。

秋冬,先后主持编辑《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党的历史文献集。

1942年

2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

2月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反对党八股》的讲话。

5月,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并作结论。

9月7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论述精兵简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12月,向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提交《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长篇书面报告,论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

1943年

3月2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推定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

5月26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

6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

7月1日,致信康生,指出“防奸”工作应调查研究,分清是非,教育群众,反对“逼,供,信”。

7月12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质问国民党》的社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阴谋。

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一期间召开的会议,批评王明在十年内战时期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抗战初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会上多次发言并作小结。

12月,为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题词“实事求是”。

1944年

4月12日和5月20日,先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和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学习和时局的讲演。

5月15日,通过在西安同国民党代表谈判的林伯渠,提出由他起草的作为谈判具体内容的意见书。意见书就关于全国政治和两党悬案问题,提出二十条意见。

5月21日,在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上被推举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七中全会主席团主席。

6月5日,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

6月至8月,多次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和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国共关系等问题。

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

10月31日,主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决定派王震、王首道率部南下,“以衡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11月,和周恩来等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多次会谈国共关系,并达成五条协定草案。这个协定草案被蒋中正拒绝。
1945年

4月20日,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基本通过经毛泽东多次作重要修改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月23日至6月11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致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和闭幕词(《愚公移山》),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大会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6月1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7月,同国民参政员褚辅成、黄炎培等六人就国共关系进行会谈。谈到通过民主“新路”,跳出政党、团体兴亡“周期律”问题。

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8月13日,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演,提出对国民党实行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争取国内的和平与民主。

8月28日,赴重庆同蒋中正进行和平谈判。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0月10日,《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简称《双十协定》)在重庆签署。11日,回到延安。

10月17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中国革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2月28日,起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1946年

4月,撰写《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

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7月4日,作出南线野战军“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战略决策。

7月20日,起草《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中正的进攻》的党内指示。

8月6日,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9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

10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总结三个月战争的经验。

11月18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第一次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

1947年

3月18日,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开始历时一年的陕北转战。

3月至8月,领导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7月21日至23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提出对蒋中正的斗争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的设想。在此前后,部署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渡过黄河,转入战略进攻。

10月,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中正,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1月,将1933年起草的《怎样划分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重新印发给全党,以指导解放区土改运动正确发展。

12月25日至28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即十二月会议),向会议提交《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和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948年

1月1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草案。

3月23日,结束陕北转战,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解放区。

4月1日,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阐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4月30日至5月7日,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提出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展生产、加强纪律性等几点意见。

5月1日,致信李济深、沈钧儒,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宜先行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5月27日,到达中共中央工委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战争、建国、财经等问题的重要报告。

9月至次年1月,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将国民党军主力聚歼在长江以北。

12月30日,为新华社写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

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夺取全国胜利以及关于新中国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3月25日,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

4月21日,在南京政府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的情况下,和朱德联名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月15日至19日,出席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讲话。

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7月4日,复电程潜,对程提出的反蒋反桂及和平解决湖南问题之方针,给予赞许,并对有关事宜作出安排。

9月21日至30日,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致开幕词,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通过了由周恩来主持起草、经他多次审阅修改的《共同纲领》。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持开国大典。

12月5日,颁发《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

12月16日,抵达莫斯科,首次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2月至翌年初,对和平解放西藏作出具体部署。

1950年

6月6日至9日,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交《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并作《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6月28日,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0月上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0月8日,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援助朝鲜人民,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后亲自指导了第一次至第三次战役。

10月以后,发动和领导了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1年

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

5月20日,写作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以《人民日报》社论形式发表。

5月24日,设宴庆贺《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至此,中国大陆全境解放。

9月,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

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发行。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于1952年4月和1953年4月出版发行。

12月,发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

1月,主持全国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

1月2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开展“五反”运动的指示(“五反”即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经济情报)。

4月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

8月9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9月,开始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

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任主席。

3月2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反对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指示。

6月1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

9月7日,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10月15日、11月4日,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指出,各级农村工作部要把互助合作看作极为重要的事。

1954年

1月,开始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月23日,主持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9月15日至28日,出席全国人大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致开幕词《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9月28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任主席。

10月16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及有关同志写《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10月19日,在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谈话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

1955年

1月15日,批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应对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

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致开幕词并作结论,号召干部要钻研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成为这方面的内行。

5月1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肃反工作方针。

6月9日,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7月31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9月至12月,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了两篇序言和104篇按语。

10月4日至11日,主持召开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10月29日,邀集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座谈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12月16日,修改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草案,提出要大批地培养知识分子,注意吸收高级知识分子入党。

1956年

1月2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1月25日,主持最高国务会议正式讨论通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即四十条)。

2月至3月,先后听取34个中央工作部门的汇报,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4月初,审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4月27日,签名死后实行火葬。

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8月22日,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七中全会,提出两个工作重点,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

9月15日至27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致开幕词。在八大期间,再次强调了加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9月28日,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1月15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我们的经济建设有退有进,主要的还是进。

12月,审改《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1957年

2月27日,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出两类矛盾学说。

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宣布开始在党内进行整风。

4月30日,邀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请他们帮助共产党整风。

5月15日,写《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随后发动反右派斗争,发生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9月20日至10月9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会上对八大决议中关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述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回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提法。

11月,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出席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会议。期间,提出15年内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要赶超英国。

1958年

1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南宁会议,起草《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在会上批评“反冒进”。

3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会议继续批评“反冒进”,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

5月5日至23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会议改变八大一次会议的有关结论,认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仍然是国内主要矛盾。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7月31日至8月3日,同来访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会谈,拒绝了苏方提出的侵犯中国主权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

8月6日,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说到“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夏秋,亲自部署炮击金门。

8月17日至30日,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1月2日至10日,主持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会议期间,给县以上四级党委写信,要求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

11月28日至12月10日,在武昌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1959年

2月27日至3月5日主持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3月25日至4月5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七中全会,继续纠正“左”倾错误。

4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他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由刘少奇继任的决议。

6月25日至28日,回故乡韶山。

7月2日至8月16日,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政治局扩大会议原拟进一步纠正“左”的错误,但在后期和接着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上错误地发起了对彭德怀等的批判。

8月24日,建议分期分批为右派分子摘帽和赦免一批确实改恶从善的战犯等。9月17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摘掉确实悔改的右派分子的帽子的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特赦确实改恶从善的罪犯的决定》。

12月10日至翌年2月9日,组织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参加的读书小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学习讨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发表了许多谈话。

1960年

3月,在广州审定《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九月出版发行。

3月30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

6月14日至18日,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写《十年总结》一文,重新强调实事求是原则,提出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

7月5日至8月10日,主持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研究国际问题和国内经济调整问题。

11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

1961年

1月14日至18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次会议正式批准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会后组织和领导三个调查组,深入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调查研究。

5月21日至6月12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其中规定,取消供给制;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

8月23日至9月16日,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问题。会议强调切实地执行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9月29日,提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将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

1962年

1月11日至2月7日,主持召开中共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作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重要讲话。

7月至9月,在北戴河、北京先后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批判所谓“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作关于阶级、形势、矛盾和党内团结问题的讲话,进一步发展了关于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错误论点。

1963年

2月11日至28日,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在农村普遍进行“四清”运动和城市开展“五反”运动。

3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5月,在杭州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前十条”),作为指导农村“四清”的纲领性文件。

12月16日,听取聂荣臻关于科学技术十年规划的汇报,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12月,作出关于文艺工作的第一个批示。

1964年

2月13日,召集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改革教育体制的设想。

5月,在听取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提出两个拳头(农业、国防)一个屁股(基础工业)的思想;还提出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

6月15日和16日,观看北京、济南部队军事训练汇报表演。

6月16日,在北京十三陵召开的小型会议上,作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讲话。

6月,再次对文艺工作作批示,文艺界进而扩大到意识形态其他领域,错误地开展了过火的政治批判。

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2月15日至28日,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部分地纠正“四清”运动中“左”的做法,但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65年

5月22日至29日,重上井冈山。

7月27日,会见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

11月初,批准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

3月12日,致信刘少奇,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

3月底,错误地指责由彭真主持制定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

5月7日,作出“五七指示”,提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各行各业要以本业为主,“兼学别样”,“教育要革命”等。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对当时党和国家政治形势作了严重错误的估计。

8月1日至12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会议期间,印发了毛泽东5日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不点名地批评了刘少奇、邓小平。5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8月18日至11月26日,在北京先后八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院校师生和红卫兵。

1967年

1月,对上海“一月革命”表示支持。此后夺权之风遍及全国。

1月23日,批示《发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

2月11日和16日,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不满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是为“大闹怀仁堂”。毛泽东在听取了中央文革小组的汇报后,表示很不满意。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至9月,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号召“实现革命的大联合”,指出“正确地对待干部”。

8月底,批准对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关锋实行隔离审查。1968年1月,又对戚本禹实行隔离审查。

1968年

1月16日,对江青等人送来的所谓“伍豪等脱离共产党启事”等材料作出重要批示:“此事早已弄清,是国民党造谣污蔑”,使他们诬陷周恩来的图谋未能得逞。

10月13日至31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通过诬陷刘少奇并开除他的党籍的错误决定。

12月22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在《人民日报》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由此开始。

1969年

4月1日至24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并把林彪定为“接班人”写入党章。

4月28日,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70年

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5月20日,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

8月23日至9月6日,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写《我的一点意见》,揭露挫败林彪、陈伯达企图抢班夺权的阴谋。

12月18日,会见美国友人斯诺,表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

1971年

8月至9月,在南方巡视期间,同当地党政军负责人多次谈话,揭露林彪的阴谋。途中机警地几次变更行动计划,于12日回到北京,粉碎林彪集团的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

9月13日,同周恩来等果断地处理林彪叛逃事件。在周恩来请示要不要拦截林彪座机时,毛泽东表示:“由他去吧”。

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把蒋中正集团的代表驱逐出去。

11月14日,接见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的同志,为所谓“二月逆流”平反。

1972年

1月10日,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2月21日,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实现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9月27日,会见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3年

3月,提议恢复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8月24日至28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使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新进入中央委员会,但同时江青集团的势力也得到加强。

8月30日,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

12月,提出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还提出要给贺龙、罗瑞卿、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平反。

1974年

1月18日,批准转发《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批林批孔”运动由此开始。

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7月1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搞帮派活动,第一次提出“四人帮”问题。

9月29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为贺龙平反。

10月4日,提议由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职务。

11月12日,对江青来信作批示,批评她的“组阁”野心,明确指出“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
1975年

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申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选出以朱德为委员长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任命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组成人员。会后,周恩来病重,国务院工作实际由邓小平主持。

2月,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开始领导对铁路、教育等方面的调整整顿工作。

5月3日,召集在北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谈话,强调要搞马列主义,要团结,要光明正大,再次批评“四人帮”。

7月14日,对文艺问题发表谈话,指出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

11月下旬,审阅批准《打招呼的讲话要点》,错误地发动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1976年

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

1月21日、28日,先后提议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3月下旬至4月5日,北京市上百万群众连续几天自发到天安门广场,献花圈、诗词,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毛泽东错误地批准了否定“天安门事件”的报告。

4月7日,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决议》和《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

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

9月9日,在北京逝世。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43: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毛氏的历史名人 -- 毛 遂:(生卒年待考),春秋战国时人。著名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毛遂是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滕县张汪镇),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由他身上引申了“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千古流传的佳话。

一说毛遂的故里就在距离今河南原阳县县城十二公里处的师寨镇路庄村,在村子西边有毛遂庙一座。毛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他却依然为人们所传诵。如今,在原阳仍广为流传着《毛遂打醋》、《毛遂吃毛栗》、《毛遂拉塔》等神话传说。像这样的传说,路庄村乃至原阳县的老人孩子都能说出一两个,这里的人们将毛遂称为“毛遂爷”。毛遂墓位于官桥火车站西约五十米处,1991年春官桥镇政府重修,墓碑由著名书法家王学仲题写“毛遂之墓”。

另一说毛遂的故乡位于今河北邯郸市的东北部,距邯郸五十公里的鸡泽县毛官营村(今东营村),相传明朝的燕王朱狄扫北,战乱中,邯郸郡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毛遂的故里毛官营也在燕王大军铁蹄所过之后,成为一片废墟,唯有毛遂族人躲藏在已故先人的诺大的坟墓里,留下了毛氏一脉。毛遂墓遗址现存于邯郸市永年县。

在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毛遂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之计,以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守卫重地长平,使得赵四十万大军被困长平,最后全部为秦白起坑杀,精锐丧失殆尽。次年,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邯郸震动,赵王急召平原君商议退敌救国之策。平原君道:“为今之计,只有求救于诸侯。魏与在下有姻亲关系。关系素善,求之则发救兵。楚乃大国,且路途遥远,唯有以‘合纵’之策促其发兵,臣愿亲往。”赵王依之。

平原君乃战国四君子之一,此四君子皆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平原君有门客三千、毛遂位居末列。平原君回至府中,急招门客,言明使楚合纵之事,并欲选拔二十人随同前往。平原君道:“此次合纵定约之事,关系到邯郸得失,赵之存亡,干系甚大,故势在必得。倘若和谈不能成功,则须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楚王歃血订盟。故所选二十人必是文武俱全之士。诸位皆当今贤士,且事情紧急,二十人便出自各位当中了。”然三千人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又不能文,最后只选得十九人,最后一人竟无从可得。平原君不禁慨叹:“想我赵胜相士数十年。门下宾客三千,不料挑选二十人竟如此难!”

正值此际,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不才愿往。”平原君见毛遂面生,又不曾听左右提起过毛遂,便有意试探:“先生居胜之门下几时了?”毛遂答道:“已有三年”,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贤主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囊中,其锋芒亦现,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可见先生文不成、武不就,且出使楚国乃关系赵国存亡之大计,先生恐怕不能胜任,还是留下吧。”毛遂并无退怯之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须有表现机会,君子以贤达仁义、礼贤下士闻名于世,然君子若无赵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显其贤达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是因无处于囊中的机会,否则,早已脱颖而出,不单单是只露锋芒的问题了。”平原君对毛遂之对答深感奇异,且事紧急,便同意毛遂同行。其余十九人虽听了毛遂适才的一番言论,仍不以为意,皆以为毛遂只不过徒逞口舌罢了,彼此目视而笑。

十九人皆自以为学富五车,一路之上常是高谈阔论,毛遂不言则已,言必惊人,总能一语中的。到了楚国时,十九人皆已折服。

楚国已至。平原君不敢怠慢,第二日一早,太阳刚刚升起,便上朝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楚王道:“合纵之事,当初先由赵国发起,后张仪游说各国,联盟未能牢固。当年先是(楚)怀王为纵约长,率诸侯伐秦而不克;后又由齐缗王为纵约长,而列国皆背信弃义,合纵又败。时至今日,各国皆以约纵为讳,六国合纵联盟只不过一盘散沙,无济于事。况且秦国今日之强六国皆不能敌,唯有诸国各自安保方为上策。再者,秦楚新近通好。楚若与赵合纵,岂不是背信弃义,自惹刀兵之苦,代赵受怨吗?合纵之事还是算了吧!”平原君从容对答,陈说利害,但楚王终因惧怕强秦,犹豫不决。

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眼见日上中天,约纵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对毛遂道。“先生上。”

毛遂亦不答话,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

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朝堂,且出言不训,不觉怒起心头,但又不明此人底细,且慑于毛遂之威严,便转身先问平原君道:“此是何人?”平原君道:“此乃胜之门客毛遂。”

楚王便高声叱喝道:“大胆狂徒,本王与你家主人谈话会纵之事,岂有你说话之地,还不退下?”

毛遂毫无惧色,按剑直前,说道:“合纵乃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议之,况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叱者何来?仗你人多势重罢了。然如今你我相距仅十步之遥,你的性命便握于毛遂手中,还逞得什么威风!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周文王仅凭百里地,却使天下诸侯臣服,又有哪一个凭借了势众人多呢?”

楚王脸色稍和,问道:“先生有何话说?”

毛遂道:“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此乃霸王之资,天下诸侯哪个能当?然一泱泱大国竟为一乳臭未干之竖子白起率区区之数万人连连挫败,一战丢鄢、邓等五城,郢都划为秦郡,再战而烧夷陵,三战则为秦兵毁先王之宗庙,辱没先人,此乃百世之仇怨,赵国都为之羞愧,可大王却偏安于一隅,但求苟安,不求报仇复地,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呢?合纵之事,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赵亡,楚亦不会长久。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素交好与赵,必遣救兵,若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韩,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言罢,毛遂双手按定佩剑,怒目而视楚王。

楚王立刻连连称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

毛遂问:“主意拿定了吗?”

楚王道:“定矣!定矣!”

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鸡狗马血来!”

左右取铜盘至。毛遂双手托住铜盘,跪献楚王道:“大王当献血为盟,正式合纵之约,大王先饮,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于是于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纵事成。

毛遂左手托定铜盘,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诸位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你们这些庸碌之辈,所谓‘因人成事’者,不就是这样吗?”

平原君回至赵国,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其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约纵,且不失赵之尊严,大长赵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之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胜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为上客。

后来有一首诗对此事评道:“橹樯空大随人转,称锤虽小压千斤。利锥不与囊中处,文武纷纷十九人。”

合纵已成,楚王遣春申君黄歇率兵八万往救邯郸。魏信陵君亦窃得兵符,夺晋鄙十万军来救赵国。

其时秦国二十万大军围邯郸已有两年,仍不能克,长平之战,秦兵亦损失过半,国内空虚,且救兵已至。秦昭王虽欲强攻,但迫于形势,只得息战而退。

邯郸围解,终于避免了又一“杀人盈城”惨象的发生。此后,毛遂不知所终。



毛 亨:(生卒年待考),鲁人(今山东曲阜,一说河间人即今河北献县)。著名西汉学者。

相传是古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曾作《毛诗训诂传》,世称“毛诗”,流传千古的典籍《诗经》就是由《毛诗》传下来的。

由于他教了侄子毛苌,故世称为“大毛公”,称苌为“小毛公”。《诗经》经秦火后,唯《毛诗》流传至今,齐、鲁、韩三家诗,先后衰亡佚失。



毛 苌:(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北海太守。

为河间王博士,治《诗经》尤精。以诗授同国贯长卿,人称“小毛公”。当时诗者有齐、毛 晋:明朝藏书家,家藏书九万八千余册,历代藏书家无人能比。

相传,毛苌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世称“小毛公”,其诗学传自毛亨。曾当过河间献王博士。今天人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

春秋末期,孔子在删定《诗经》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可惜,毛亨生不逢时。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整天以语《诗》为事的毛亨不知何时大祸临头,携带家眷一路仓惶地从鲁地北上,一步步远离尘嚣,最后来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今河间市,当初属赵国的北部)居住下来,隐姓埋名,甚至装成本地人。这也是后来史家有的称他为鲁人,有的直接称他为河间人的原因。直到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天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毛苌。

当时,西汉河间王刘德遍求天下“善”书,得之即刻工整誊抄,然后“留其真”,将抄本加金帛还给书主,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赶到刘德这里。刘德对这些人士自然礼遇有加。现在忽然听说在他的辖区居然有这么一位能够诵经解义的大贤,大喜过望,“礼聘再三”,请毛苌出山,封毛苌为博士,并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日华宫(今泊头市西严铺),北面君子馆村建招贤馆,命毛苌在此讲经,传授弟子。今河间诗经村西北面三里处的君子馆村,据《嘉靖河间府志》讲就是毛苌当初讲经的地方,人们一直尊称那个地方为“君子馆”。其旧址曾出土汉砖一方,上有汉墓“君子”二字。

当年讲解《诗经》的主要有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四家。但由于毛诗传继儒门正宗,解经往往与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所以,独有毛诗流传下来。

毛苌卒年无从查考,但他死后未能葬归故里。一说毛苌后来官北海太守(今山东昌乐);一说其最后聘任河间太傅,后葬于国都乐城附近。不过,家乡的人们为了崇仰祭奉,于诗经村及君子馆的西北面修建了一座毛苌衣冠冢,称“毛精垒 ”;亦有考证,认为此地即为毛苌墓,以上二说《河间府志》、《河间县志》均有记载。为了表示对毛公的崇敬,村子名为崇德里。直到雍正三年,由于递铺(驿站)设此,方改称三十里铺(今河间市三十里铺)。

由于毛公承继传播《诗经》的伟大贡献,受到历代官方及民众的尊敬。元朝至正年间,河间官员在崇德里毛精垒奏建书院。到了公元1506年,在遗址上重新建堂修祠,祠内供奉毛公像。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大帝南巡,路过河间,除咏毛公作诗纪念外(此诗言御碑现存河间市文保所),特遣重臣致祭。转年,河间知县吴凤山开始扩建书院,并准备把该书院建得“且偕岳麓、嵩阳、应天、白鹿洞诸名流传不朽也。”

到近代,毛公书院修葺得更加完备,前为学堂,后为祠,古柏森森,祠内塑毛公像,上匾书“六义宗公”。文化大革命中,书院被彻底捣毁。



毛正美:(生卒年待考),女。著名唐朝诗人。

她有一首《赠华山游人》诗,常被后人引为联句:“曾折松枝为宝石栉;又编栗叶代罗襦。”



毛 晋:(公元1599~1659年),原名毛凤苞,字子晋,号潜在;江苏常熟人。著名明朝学者。

毛晋小时候为诸生。长大后博学多识,家富图籍,世所传影宋精本,多所搜藏。家有汲古阁,传刻古书,流布天下。在明委以博雅好事名一时。约三十岁左右开始经营校勘刻书事业, 建汲古阁、目耕楼。以高价购求宋、元时期刻本,藏书八万四千余册。

他苦心校勘,雇刻工、印工等多人,先后刻书六百多种,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李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书》等。有些宋刻本如《说文解字》等因得翻刻而传世。重刻的唐、宋人诗词,多经精校。所刻各书的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阁”或“绿君亭”名。

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且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极受珍视。

著有《隐湖题跋》,并辑《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苑》、《毛诗名物考》、《明诗纪事》等。



毛 记:(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

明世宗即位,毛纪制策,拟定治国方针,建立功勋。加伯爵,为首辅。



毛 忠:(公元1394~1468年),字允诚,初名哈喇;四川人。著名明朝将领,毛氏鼻祖之一。

先祖为四川人,曾祖父哈喇歹,行伍出身,移居西陲。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率众自武威归附,任职千户,录籍凉州扒里扒沙(今古浪大靖),战死。祖父拜都,从征哈密,也战死。父哈喇宝,骁勇善战,任总旗,后平叛有功,进伍长,授永昌卫(今永昌县)百户。毛忠随父移籍永昌。

毛忠青年时于永昌入伍,任百夫长。明成祖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袭父职,时年二十岁,任镇番(今民勤县)土军百户。

毛忠善射骑,臂力过人,武艺高强。明成祖朱棣北征时,毛忠从征宁夏至贺兰山;后又北征至牛壁山,一路立功。

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征讨叛军曲先(今青海海西州西北一带的蒙古部落)有功,升永昌卫副千户。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征亦不刺山(今内蒙阿拉善右旗雅布赖一带)。

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征脱欢山(今永昌县北长城以外),俘获敌首领,升永昌卫指挥佥事。

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征黑山(今民勤县西南),俘获敌首领都尔伯台等,升指挥同知。

明英宗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随都督蒋贵征讨朵儿只伯,毛忠率七骑破敌阵,大获全胜,升都指挥佥事。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朝廷以毛忠多年戍守边疆功劳卓著升职为都指挥同知,并赐姓毛氏。

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随总兵官任礼,收捕了沙州卫都督喃哥部落,把他们迁移到长城以内,为此,升为都指挥使。

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哈密使臣朝贡后回哈密,路过罕东地区(今玉门安西间)被掠,命毛忠出兵追抚。毛忠到罕东后,未用武力,只召首领,晓以道理,使之归还了全部财物。同年,沙州都督喃哥之弟伪祁王锁南奔,暗通丸刺(居住在今宁夏至内蒙西部一带的蒙古部落),毛忠设计生擒,并俘一千二百多人。由于以上两次功劳,毛忠被升为右军都督府佥事,并赐名“忠”。不久,又领军驰援参将刘震于半截墩,俘斩甚众,充任右参军,协守甘肃。景泰年间,毛忠被人诬陷,戴罪到福建立功。

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复皇帝位,召回毛忠,召见于文华殿,当面安慰昭雪,赐玉带并明甲凤翅盔,升都督同知,任左副总兵,命他和西宁侯宋诚出镇甘凉。

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敌大举进犯甘肃。农历8月,孛来侵犯镇番(今民勤)。

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毛忠于镇番三战三捷,论功升右军左都督。

明天顺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兵侵犯西宁、庄浪(今永登)和甘肃诸道,毛忠与总兵卫颖分兵追击,敌退。毛忠率三千骑于凉州(武威)十三里铺立营,立足末稳,敌万骑袭来,毛忠马上率将士与敌奋战,经过一天一夜的鏖战,敌人越来越多。在这生死关头,毛忠镇定不乱,勇气超人,他安慰和鼓励将士们要进行殊死战斗。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英勇杀敌,这时候,明朝援军赶到,打退了敌人。这次战斗,毛忠的队伍杀敌无数,但自己却无伤亡。

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永昌、武威、镇番、庄浪塞外各地常有边患,毛忠与总兵官卫颖分兵征讨,毛忠先破了巴哇诸大族和咎砸、马吉思诸族,别的将领不能战胜的,又被毛忠一一战胜。朝廷以功封毛忠为伏羌伯,食禄千石。

明宪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因原土官满四(俊)聚万众于石城反,明宪宗命右副御史项忠督师征讨,又诏命毛忠率甘凉军马于冬十月会师石城。农历11月,毛忠与项忠同攻敌营,项忠命毛忠从木头沟进军,毛忠命令:“闻炮声而纵,见烟举而回”。第二天,毛忠领二百骑冲炮架山,冒着矢石夺得山北、山西两座主峰。项忠军队也攻占了山的东峰及石城东、西二门。这时,敌人已感到末日来临。忽然,昏雾升起,有的哨位误以为升烟而退兵。这时,敌人乘着雾气,集中兵力攻击毛忠队伍,毛忠孤军与敌一直战到日落,大战、小战十余次,箭射完了,拾得敌军箭再射。毛忠后来被流矢射中,撤回到半山腰就殉国了,终年七十五岁。他的侄子毛海、孙子毛皑上前救忠,杀敌很多,最后都壮烈牺。

毛忠从小生长在河西边地,熟悉边防情况,征战沙场五十多年,为明王朝阻止蒙古贵族南侵骚扰、巩固北部边疆,作出了卓越贡献。毛忠带军纪律严明,爱惜士卒。他死后,河西各地百姓吊哭者相望于道,称他为河西的“长城”。宪宗皇帝闻知后十分震惊,厚嘉封赠。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追赠伏羌侯,谥号武勇,子孙世袭伯爵。

毛忠死后,河西百姓思念之情日深一日,常常涕泪感叹,每天吃饭、必先祭奠毛公,每当休息、必先祝告毛公,每有征发、必先祈祷毛公保佑。

毛忠去世后三十年的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明孝宗为表彰毛忠的功勋,下诏在兰州建立了忠义坊,下诏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城东廓建立了武勇词。永昌县毛卜喇村所建的毛武勇公家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尚存。

今永昌县南坝乡永丰村北一里处尚有毛忠祖墓,共九代。墓地树有大、小石碑两尊,大碑高两米一七,宽八十六厘米,厚二十二厘米五,碑座齐全;小碑高一米八,宽七十九厘米,厚二十一厘米。两碑保存完好,在1982年被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鸿宾:(公元?~1868年待考),字寅庵,又字翊云;山东历城人。著名清朝两广总督。

毛鸿宾是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曾为清代名臣,但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并不太多,因此,许多人对他知之甚少。

毛鸿宾生性刚烈,直言敢谏,不避权贵,在清朝中后期的国难当头之际,得到朝廷重用。清咸丰四年,他曾弹劾帮办军务大臣胜保罪状,请严旨查办。胡林翼谓其“言系天下安危,二百年来第一等文字。”

后来毛鸿宾的官越做越大,由选庶吉士,后授编修,升任御史、给事中,一路高升。在咸丰五年,授湖北荆宜施道,后调安襄郧荆道,历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到清同治皇帝时期官至两广总督,终成一代封疆大吏,成为山东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清廷高官。

毛鸿宾虽位居高官,但他关心民间疾苦,主张与民休养生息。咸丰十一年,他署任湖南巡抚后,曾上疏咸丰帝:“湖南地居僻远,向非富强。”意思是说不与民争利,这种务实思想在当时是深得民心的,也在客观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改善。

毛鸿宾作为清廷重臣,最大的功绩都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关。清咸丰三年农历3月,在太平军影响下,历城、章丘都有起义军活动。为防堵太平军、镇压农民起义,清政府命令山东各地举办团练,严加防备。当时任礼科给事中毛鸿宾奉命回祖籍历城乡督办,他与在籍同知彭以竺、知县李鸿畴,会同署济南知府陈宽,在历城四乡及长清、齐河两县要隘处筑堡浚壕,办理团练,纠集团民两万余人,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也为后来他出任湖南巡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埋下了伏笔。

他署任湖南巡府时,当得知石达开窜至湖南,就派知府席宝田、副将周达武、总兵赵福元分路进击。同治三年,他又上疏皇帝:“江西南路之防犹有未备,闽、粤交界均无防兵,虑贼上窜,…宜合数省兵力,乘大胜馀威,聚而歼之。”他还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农历5月参与镇压姜应芳率领的侗族农民起义军。当时侗族起义军分三路向湖南进军,势如破竹,湘军节节败退。清廷急令时任湖南巡抚的毛鸿宾调集湘中堵击太平军的“飞、靖、和、税”等三十二营湘军,配合曾壁光十六营黔军镇压起义军。当年农历7月,毛鸿宾率湘军进入起义军的基地天柱县,致使天柱县城失守,姜应芳与负责守护天柱的杨日焕阵亡。

毛鸿宾思想较为开放,曾和李鸿章一起支持洋务运动。在公元1844年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他是当时中国最早照像的人之一,可惜他当时的照片没能留传下来。更为难得的是,毛鸿宾选贤任能,主张用人之长。他曾上疏咸丰帝:“如左宗棠识略过人,其才力不在曾国籓、胡林翼之下,今但使之带勇,殊不足以尽其长,倘畀以封疆重任,必能保境安民,兼顾大局。”这种大度思想,在当时尔虞我诈的官场是非常难得的,也展现了毛光明磊落和性格坦荡的一面。

虽然毛鸿宾有镇压太平军的“污点”,但后人对他评价颇高。在毛姓宗祠里有这样一幅七言对联:鸿宾文字第一筹;子晋典籍八万册。上联中的鸿宾即指毛鸿宾。胡林翼对他评价甚高,所谓“言系天下安危,二百年来第一等文字。”但毛鸿宾的晚年似乎有点不如意,曾被降级调回原山东原籍,在咸丰七年辞世。宣统皇帝即位后,当时山东巡抚袁树勋认为毛鸿宾大有功绩,就上疏,结果宣统帝又“复原官,祀乡贤祠”。



毛 庚:(公元?~1861年),原名雝,字西堂;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书法家、篆刻家。

毛庚是个诸生。事亲孝,好施与。作书是其家法,尤工刻石,有名于当时。

清咸丰年间,杭州被太平军攻陷。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他随从戴熙筹办团练,是年冬,太平天国再克杭州,战死。当时有人仰慕他的书法作品,愿以千金谋赎城中,但他已死。

毛庚有一著名的自题联:“林头研石天云月;涧底松根刨雪腴。”



毛奇龄:(公元1623~1716年),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齐于,号西河,学者称其西河先生;浙江萧山城厢镇人(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著名清朝学者、文学家。

毛奇龄四岁识字,由其母口授《大学》,即能琅琅成诵。少时聪颖过人,以诗名扬乡里,十多岁就中秀才。

明朝灭亡后,清兵南下,他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

毛奇龄生性倔强而恃才傲物,曾谓:“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斯三百年矣。”评判言词过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罗织罪名,遭几度诬陷。

后辗转江淮,遍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赖友人集资向国子监捐得廪监生。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毛奇龄中博学鸿儒科,被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期间以《古今通韵》一卷进呈,得到康熙大帝的赞赏,诏付史馆。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离馆回乡,专心从事著述。

毛奇龄博览群书,经学词章各擅胜场。又善于雄辩标新立异。遇有异说,必“搜讨源头”“字字质正”,好持自己独特见解。其所撰《四书改错》是针对朱熹《四书集注》之抨击。毛奇龄一生以辩定诸经为己任,力主治经以原文为主,不掺杂别家述说。他在少林寺写的《大学知本图说》,为其得意之作。以及其它众多著作,均阐明他的治经思想。除潜心经学外,对地方志亦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三卷,《萧山县志刊误》三卷等。此外,毛对文学、音乐颇有造诣,好诗词歌赋,著有《西河诗话》、《西河词话》多卷;又曾教授乐律,著有《竟山乐泉》四卷,《乐本解说》两卷等。

治经史及音律等,善散文,诗词,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论著有经集五十一种二百三十六卷,文集六十六种二百五十七卷,共约五百卷汇为《西河合集》刊行。在清朝初期,理学盛极而衰,承钱谦益、顾炎武、费密诸大师的经学倡导,经学复兴。毛奇龄治经虽犹存理学旧辙,但他认为,“汉去古未远,其据词解断,犹得古遗法”,并表彰汉学,崇尚考证,向着回归儒家经典的路径走去。他的经学观根本立足点是对既往的经说进行批判。诸如论《大学》无古今文之殊;辨证宋儒图书《易》说之非;论定《太极图》非儒家正传;斥《子夏诗传》、《申培诗说》为伪作;考订《周礼》非周公作,但不是伪书等,开继起者诸多路径。

清初八十年间,同样是治经学,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着眼于通经致用,毛奇龄则着眼于纯学术的考证。他所走过的学术道路是清初经学演进过程的一个缩影。说明由经籍的考辨人手,对古代学术进行全面总结和整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毛奇龄在七十岁时,自撰墓志铭,提出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在家病逝。他的遗著由学生编纂为《西河全集》,共四百九十三卷,有四十余部著作收录于《四库全书》。



毛少先:(公元1908~1983年),原名毛少轩;江西安福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军排长,湘赣边工农民主政府警卫队队长,红六军团连长、营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九团连长、营长,第一二○师独立第二支队支队长、团长,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部科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第十六团团长,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后勤部军械处处长,甘肃军区酒泉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司令部军械处处长、管理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新疆军区第二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二级解放勋章。

1983年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毛会义:(公元1914~1975年),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排长、连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连长,晋西独立支队连长、副营长、营长,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五团副团长、第六团副团长,山东军区第五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第十二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第二十八师第八十三团团长,第二十八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八军第八十四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副军长,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5年10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毛和发:(公元1919~1999年),河南固始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警卫班长、连队文书。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七团连指导员、副营长,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四团营长、第三师特务团副团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一团团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第一三二师副师长。参加了著名的四平保卫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师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10月2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毛人凤:(公元1898~1957年),字齐五;浙江江山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黄埔潮州分校四期退学、上海沪江大学毕业、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他与戴笠是同乡且是小学同学,军统特务巨头之一。

毛人凤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因病休学。早年从事军中幕僚工作。

1934年,被戴笠聘为助手,成为军统骨干人物。曾于浙江省警官学校,武汉与西安行营第三科、军统局任职。1935年3月,加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特务处,在汉口任武昌行营办公厅第二科第一股股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主持军统首脑部情报作业,掌握核心机密。1938年8月复兴社特务处扩大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毛人凤改任局本部秘书。不久提升军统局代理主任秘书兼甲室主任。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升任军统局副局长。后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仍任副局长。1946年7月1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正式宣告结束,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由国防部第二厅厅长郑介民兼任局长,原军统局主任秘书毛人凤为副局长。1947年擢任局长。

1949年初,毛人凤跟随蒋中正制定“应变”措施,部署潜伏特务,同时在重庆、成都、昆明、南京、上海等城市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青年人士、青年学生。奉令布置特务组织破坏各大城市工厂、水电、桥梁等设施。同年,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相继解放后,蒋中正企图以西南的川、康、滇、黔等省为根据地抗拒解放。

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解放大军继续进逼重庆,蒋中正被迫决定由重庆撤退。根据蒋中正的直接命令,国民党特务从9月即开始分批屠杀狱中革命志士。7~8月间,卢汉在云南宣布接收国民党中央在昆明的机构,限令国民党特务离开云南,成为半独立状态。蒋中正得到了这个消息,颇为震惊,亲由台湾经广州到达重庆,解决云南问题。当时,桂系白崇禧主张用武力解决,西南军政长官张群主张用政治解决,蒋于是采取政治与军事兼用,一面增派第八、第八十九军分道压入云南边境,一面进行政治解决。那时,蒋中正认为卢汉的行动是受了龙云的影响,遂秘密指示国防部保密局前局长毛人凤(那时国防部保密局局长由徐志道继任,但毛人凤仍负该局实际责任)在香港暗杀龙云。毛人凤接到蒋中正的指示后,由台湾派保密局办公室副主任兼第二处(行动处)处长叶翔之和六名特务,经广州前往香港。后来改杀杨杰。

1949年9月6日,毛人凤秉蒋中正指令杀害杨虎城将军全家于松林坡。10月28日,陈然、王朴、成善谋等十人被杀害于大坪剧场。11月14日,蒋中正与毛人凤由台湾飞抵重庆,由毛人凤主持会议,执行蒋中正交代的大屠杀、潜伏、游击、破坏四大任务。全国解放前夕,毛人凤赶赴台湾。

1952年10月10日当选国民党第七届中央执委候补委员。1953年3月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

1955年万隆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期间,毛人凤策划了暗杀周恩来的活动,密谋炸毁周恩来乘坐的“喀什米尔公主号”专机,爆炸成功,惜周恩来不在该机上,仅炸死了一些记者。

1957年10月14日,毛人凤病逝于台北,终年六十岁。



毛秉文:(公元1891~1970年),字慈衡;湖南湘乡人。同盟会员,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十一军团军团长。

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

历任第八师师长,第37军军长,第11军团军团长,湘鄂川黔边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

1949年逃往台,1970年5月17日在台北病故。



毛邦初:(生卒年待考),浙江奉化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空军副总司令。

毛邦初是蒋中正元配毛夫人的侄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蒋中正最山穷水尽时,他毫不客气坑了自己这位远房姑丈一笔为数百万美金的款项,而后落籍美国,蒋中正终其一生无法将他缉捕归案,双方之间留下一笔烂帐。

1950年,空军出身的毛邦初,虽然在蒋中正、宋美龄的提拔下官拜空军副总司令,但是,他对陆军出身却担任空军总司令的周至柔却颇不满,在宋美龄维护下,毛邦初开始与周至柔争权夺势,同时,他的心思也从空军本业转向原本兼任的空军驻美采购业务,随后,就爆发了这件弊案。

1949年大陆败亡前后,国民政府担心购买军品的一千万美元外汇被美国政府冻结,于是蒋中正下令将一千万美元转移到毛邦初私人名下。1951年7月,因为台北急需的四万八千桶航空汽油付款问题,有关当局发现毛邦初经手的空军购料款项短少了一百五十万美金,台北开始着手调查,并要求毛邦初交回款项,毛邦初案正式爆发。

台北成立调查委员会、但毛邦初却避不见面,于是蒋中正在1951年以失职抗命,下令毛邦初立即回国查办。

毛邦初当然不回国,这点不但令国民政府没辄,更对当时的中美外交造成负面影响,1951年11月,国民政府终于向美国法院提起侵占公款官司。

持续了八年之后,在1958年,这件轰动中美的毛邦初案竟以和解告终,毛邦初宣布无罪,致于和解的条件,竟是国民政府给付毛邦初二十万美金,否则和解无门。官司败诉的国民政府只好照付,典型赔了夫人又折兵,毛邦初则在美国,用国民政府的美金,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

多年后的今天,毛邦初案再度被提起,台湾当局的一位老调查员回忆起这件事,仍然相当无奈。



毛岱钧:(公元1902~1938年),字重威;湖南湘潭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预备役第九师三十五团团长,抗日英烈。

毛岱钧出身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由堂叔资助,考入长沙明德中学。1920年春辍学从戎,到湘军第四师当兵,后升任排长。

1926年6月,毛岱钧随部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北伐战争。曾先后参加过攻打岳州、汀泗桥、贺胜桥、武汉三镇等战斗。1927年被保送去中央军校长沙分校学习。毕业后,调陆军第三十六军第三师任连长。1930年任陆军第十一师第六十六团第二营上尉副官。1933年升任陆军第五十九师第三五一团第一营少校营长。1934年晋升中校。1936年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五期学习。毕业后,调任陆军第九预备师第三十三团中校团副。

1938年春,毛岱钧升任陆军第九预备师第三十五团上校团长。6月,为抗击日寇入侵武汉,毛岱钧率部参加南浔线会战。7月,奉命守卫庐山以西的朱家山、孙家祠、门家桥等地,正面狙击南下南昌的日寇。

在8月6日打响战斗后的近二十天时间里,毛岱钧亲临前线,激励所属,多次打退日寇的凶猛进攻,予敌人以重创。8月底,当日寇集中兵力连续进攻孙家祠阵地,并落弹二千余发,工事尽毁时,冒着密集炮火来往奔走于几处阵地之间,指挥部属同日寇展开连续几昼夜的拉锯战。

1938年9月2日,日寇凭借大炮和催泪瓦斯发动猛攻,毛岱钧率领余部同日寇展开白刃战斗,击毙日寇步兵少尉井二广喜及士兵三十余人。激战中,毛岱钧中不幸中弹阵亡。



毛国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

毛海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西藏军区司令部参谋长。

毛梦漪:(生卒年待考),江苏宜兴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副总司令。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37: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秀水村毛氏家族延派 -- 毛氏出自周文王第九子封于毛,因赐姓毛氏者是也。

自周之衰分拆各国。至秦朝时有毛遂为平原君定从于楚国。有以为上客威,震诸侯故,时名号为毛先生。

其后至西汉有毛芪出,能明经官以经术,教授以传诗名家。故世积其经曰:毛诗。自时厥后越千余载,其间闻人名士贤达贵顾者相继并出。”加之另外史料的考证,毛氏由周文王昌之子姬郑受封毛国后立姓,称为毛郑、伯是伯爵,又称毛伯、毛伯郑,他是毛氏的开宗鼻祖。一直到春秋末公元前516年周敬王时,毛伯介入周室王位之争,因失败而南逃楚国,毛伯国灭亡,导致毛氏的第一次大迁徙。

毛氏的迁徙方向有几个,其中有一支迁往河内,随后在阳武定居,后再迁往浙江三衢 。

以毛伯开宗鼻祖起算,毛氏家族成员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直到毛氏家族第五十九世的毛元琼,毛元琼于梁武帝时(公元535~546年)从柯山迁居须江清漾,即形成清漾毛氏一支主系,毛元琼也就成为清漾毛氏一世祖。据《清漾毛氏族谱》载:

毛元琼生二子,长子毛天佑。

毛天佑生六子,长子毛伯勇

毛伯勇生三子,长子毛文嘉

毛文嘉生四子:毛子晋、毛子产、毛子悚、毛子茂。

后毛氏家族人口增多,纷纷有人外迁,毛文嘉的大儿子毛子晋从清漾村迁往石门镇,自己便成为江山石门毛氏始祖,其后裔产生了不少名人。尤为突出的是毛衷,他为唐玄宗时进士,授刑部秘书监,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调任贺州刺史,随后见秀水风景如画,便定居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毛子晋大弟毛子产留在须江清漾,其孙子毛让迁至江西吉水龙城,毛让从而成为江西吉水龙城的毛氏始祖。这些在江西吉水龙城于1919年修的《铎塘毛氏重修族谱》和江西《吉水县地名志》等有记载。《铎塘毛氏重修族谱》记载:“始祖讳让,字伯逊,行十一郎,世居三衢,由南唐大理评事擢工部尚书。长子休,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让公及夫人薛氏就养官署。次子任随侍,因籍龙城焉。”

江西《吉水县地名志》载:“毛休,毛任兄弟,北宋建隆壬戍(962)由浙江衢州徙龙城”。从史料可以得出,毛让于北宋初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随其子毛休(新任吉州太守)从浙江三衢迁徙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并在此定居。

在《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中有记载:吾族派接西江,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上公就养,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伯温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的(嫡)派。而始祖太华公位下,书载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聚(妻)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复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该谱在《会宗说》也写道:“吾祖太华公元至正年间,躲避陈友谅的红巾军在江西的连年战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往云南,与乡人蔡姓共垛澜沧卫”。

湖南韶山始迁祖太华公位下书载:“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聚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复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开种铁陂等处,编为民籍。”

湖南韶山始迁祖毛太华在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因为要躲避陈友谅的红巾军在江西制造的连年战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往云南澜沧卫,并娶当地的少数民族姑娘为妻,生了八个儿子,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携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及妻回湖南谋取官职,住湘乡县北门外的绯紫桥。

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迁往湘潭县三十九都,后称七都七甲之韶山,开种铁陂等处,编为民籍。后来毛清一继续沿山溪溯流而上,到达韶山冲定居。

毛太华在韶山被尊为始祖,而毛太华至毛泽东已有二十代。这样看来,湖南韶山毛泽东家族与广西富川县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毛氏家族自毛氏家族繁衍生息到第六十三世才开始分流,广西富川秀水村毛氏家族由浙江江山县江郎村直接迁徙到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而湖南韶山毛泽东家族的迁徙路线是:浙江衢州→江西吉水龙城→云南永胜→湖南湘乡→湖南韶山.

这说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的毛氏家族,与湖南韶山毛泽东家族是“同源异流”。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33: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毛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洁廉世望;风雅诗宗: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归安人毛谟,字吟树,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清介自持,所到之处以廉闻名。住在京城时,曾靠授徒自给。著有《韵事略》、《说文检字》。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北海太守毛苌,为河间王博士,官至北海太守,治《诗经》尤精。以诗授同国贯长卿,人称“小毛公”(汉初毛亨为大毛公)。传授古文诗学“毛诗学”。是时言诗者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未得立于学官。后三家皆亡,而毛诗得大行。

捧檄以往;脱颖而来: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庐江人毛义,字少节,家贫,以孝行闻名。南阳张奉慕名前往拜访,正逢府檄送到毛家,任毛义为安阳令,毛义手捧檄文,喜形于色,急忙去告诉母亲,张奉很看不起他。母亲去世,毛义辞官守孝,后举贤良,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去。张奉叹道:“贤者是不可测的呀!毛义往日之喜,原来是为了孝敬母亲。”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赵国人毛遂,平原君赵胜门下食客。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到楚国求救,毛遂自荐跟着去。平原君说:“贤士在世上,好像是锥子在袋子里,它的尖马上就会露出来。你在我门下三年,我从未听说过你的才干。”毛遂说:“我今天请求放在袋子里。如果早一些的话,已脱颖而出,不仅是尖而已。”平原君和楚王谈判半日不决,毛遂按剑而上,直陈利害,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作,对付秦国。

注经世业;捧檄家声:此联为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毛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毛苌事典。下联典指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庐江人毛义事典。

洁廉世望;风雅诗宗:上联典指清泽州毛一豸,顺治年间进士,性廉洁,圣祖以“清官第一”褒之。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鲁国人毛亨,为《诗古训》传于家,称“大毛公”,至汉时,毛苌治诗尤精,称“小毛公”。

宜阳世泽;经学家声: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鲁国人毛亨。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毛苌。

官奴骂贼;侍史工诗: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毛谟事典。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毛苌事典。



2.七言通用联:

鸿宾文字第一筹;子晋典籍八万册: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两广总督毛鸿宾,道光进士,由编修累擢御史。敢言直谏,不避权贵。胡林翼所谓“言系天下安危,二百年来第一等文字。”同治时官至两广总督。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毛晋,字子晋,博学多识,遍搜古籍达八万余册,多宋元善本。家有汲古阁,传刻古书,流布天下,世称毛本。自编者有《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苑》、《毛诗名物考》、《明诗纪事》。

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此联为清朝书法家毛怀自题联。

林头研石天云月;涧底松根刨雪腴:此联为清朝书法家毛庚自题联。

云山槛外如搜卷;灯火亭前自著书:此联为清朝书法家毛庚自题联。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此联为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之颈联。原诗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首诗是毛泽东诗中最为浪漫瑰丽的一首。如果说他的另两首《七律•送瘟神》是悲欢离合的“送神曲”和“巡天歌”,那么,这首《答友人》,则是美幻飘逸的“怀乡曲”和天上与人间的二重奏。如果说《送瘟神》是想像着人间的我到天上巡游,那么,《答友人》则是想像着天上的神到人间巡游。“芙蓉国里尽朝晖”一句,和盘托出诗人对故乡湖南,以至对整个中国的期望,又仿佛是在向未来倾诉,期望着一个辽阔灿烂的世界。新人气象: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午日到门听罄远;春风吹树隔林寒:此联为清朝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撰联。

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此联为郭沫若赠毛泽东联。

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栗叶代罗襦: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女诗人毛正美诗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诗学有渊源,羡一家授受;易经明消长,验四季变迁:典出西汉朝时期的学者毛亨,古文诗学业“毛诗学”开创者。曾作《毛诗训诂传》,简作“毛传”。以授赵人毛苌,故世称为“大毛公”,称苌为“小毛公”。《诗经》经秦火后,唯《毛诗》流传至今,齐、鲁、韩三家诗,先后衰亡佚失。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27: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毛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韶山毛氏字辈:“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名章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注:毛泽东即为该支派。

湖南平江毛氏字辈:“朝际英贤会家传雅颂章克昌惟孝友经训耀书香祖泽岐丰远先芬似续长时雍徵泰运希圣普纯良”。

湖南益阳毛氏字辈:“世远发兴隆诗书启后英盛代光华谱文明礼乐林孝友传家泽贤能甲第开”。

湖南上湘毛氏字辈:“道万应梦大元添寿志启庆荣华承(仕)世兴朝(家)廷(邦)永(若)续(有)加(贤)官(良)治际熙生逢泰(景)运开(昌)治际熙隆远笃培衍运昌体仁亦炳义远德耀恩光”。

湖南沅江毛氏字辈:“庭达惟丰以廷仲清凤世文(似)登诗书易礼正学昌明克修先德远启家声振兴教育壮志辅仁广毅俊瑞世泽永宏”。

浙江鄞县锡山毛氏字辈:“暨百千万亿仁增贵谦弘贻谋徵燕翼康宁福寿隆子孙承世德思孝显文宗节旅乾坤泰家亨大有同师临成晋益恒观鼎升丰”。

河南阳武毛氏字辈:“锡恩笃祐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世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显宗辉祖百代荣康德正学贤文武安邦秉庚礼智福禄祯祥修道宽厚万勇呈强怀本思泉林嵩书彰训守伟社魁应高尚当先仕登运聚贵相华和宏泰再占圣堂”。

毛贵一族字辈:“正大光明家道有成广培先业克振鸿声文华佐理武绍芳勋贻谋笃庆玉树春荣”。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25: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毛氏的家谱文献 -- 1.修谱:

家族文化的头等大事,毛氏望族对修谱十分重视,大多数家族成员积极参加,出钱出力,互相配合。修谱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祭敬祖先,并要燃放鞭炮。在事先成立的修谱工作班子中的总修(一般由族长或威望高者担任)、主修(出钱最多者)、撰修(文化最高者)讲话,宣布人事安排、工作任务、有关规定等。然后再进入修谱的实质性阶段,重在调查核实族人的姓名、生辰年月、支派等,务求真实,要尽可能将有疑问或不知的问题弄清楚。家谱初稿出来后,通知各房长或最熟悉情况的人采亲自校对,以免遗误。家谱正式印出后,按领谱字号洗手将谱接回各房,旧时接谱时要作祭、放鞭炮,有条件时还设宴请捐钱出力多的人吃饭。

毛氏有文字记载的家谱应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因毛氏是周文王之子,是皇室后裔,为伯爵,该书记载战国前帝王和诸侯大夫的姓氏和世系,应在此之列。汉朝的毛氏世系还应在世本上有所补充,而未见专书。可惜世本在宋朝已佚,我们现在所看到毛氏最早的较完备族谱,是宋朝的龙图阁直学士毛渐(公元1036~1094年)所修清漾毛氏族谱(晋代毛宝和唐朝毛衷时修过谱,可能较简单,且已失传,只留下序),该谱于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初纂,并作源流序和毛氏世谱,对毛氏历代祖先予以介绍,保存下来了十分珍贵的毛氏世系资料。

清漾毛氏族谱从宋朝毛渐初修开始,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已修谱十次,平均不到百年修谱一次,这样就较为真实和很少遗漏,而且该谱编修十分齐全,分内、外、天、地、春、夏、秋、冬八集,一百多卷,世系图表详尽,可称得上是谱谍典范。天集一卷,载有始祖毛伯至五十二世宝公世系图,天集二卷,载有从毛宝南渡以后的自一世毛宝至三十五世初翁公、立翁公世系图,清漾毛氏祖宅一派承接天集二卷,记有毛立翁之子璋公之派世系图和毛璋次子开公元孙之派居清漾祖宅世系图,这样总共有一百零九世,至今保存完好。

清漾毛氏是江南毛氏的主系,有很强的代表性。从始祖毛伯至五十二世毛宝在毛泽东家族世系图中已经列出,下毛宝南渡以后的一支自一世毛宝至三十五世立翁世系图毛公翁之子璋公之派世系、璋公次子开公元孙之派居清漾祖宅世系,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十修族谱所载,至今已七十余年,传一百一十二代。



2.家谱:

江西上饶清漾毛氏族谱四卷,(清)毛光春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江山清漾毛氏族谱三册,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江山清漾毛氏族谱三册,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江西玉山双溪毛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合肥毛氏宗谱,(民国)毛开运等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九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另存有三册本。

浙江江山興贤毛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上庄毛氏宗谱二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江山棠峰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另存有一册本。

浙江江山邑前毛氏宗谱,(清)毛云鹏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本二册。

浙江江山邑前毛氏宗谱,(民国)毛继善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三十六册。

浙江江山邑前毛氏宗谱,(民国)毛春余等续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八十册。已流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江山龙底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常山龙川毛氏宗谱二卷,(清)黄庚吉重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龙川毛氏宗谱二卷,(清)黄庚吉重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毛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

浙江龙游毛氏宗谱,(清)毛启东等修辑,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浙江兰溪毛氏宗谱三卷,(民国)章萼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汤溪毛氏宗谱四卷,(民国)镐颍重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沐澄毛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绍兴会稽达郭毛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清)毛乙笙、毛子芗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绍兴会稽达郭毛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清)毛乙笙、毛子芗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卷。

浙江绍兴会稽达郭毛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清)毛乙笙、毛子芗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长发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余姚丰山毛氏族谱,(清)毛云祥等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余姚丰山毛氏族谱,(民国)毛启周等续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浙江余姚毛氏永思堂族谱,(清)毛廷枋等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

浙江余姚毛氏永思堂族谱,(清)毛廷枋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已流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余姚双河毛氏宗谱二十一卷,著者待考,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残存两册。

浙江鄞县西河毛氏宗谱四卷,(清)王谦和、毛履洛等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西河毛氏宗谱,(民国)毛显榆、毛守铫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鄞县毛氏宗谱十卷,(清)姜炳璋、毛异修,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宝峰毛氏宗谱四卷,(民国)应廷赓、毛履邦等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城西锡山毛氏宗谱四卷,(清)毛显常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新南毛氏宗谱,(民国)毛宗斌、周昌祚等修,手抄本二册。

宁波日湖毛氏宗谱,(清)谢辅卿、张传芳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稿本、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黄岩田上洋毛氏谱四卷,(民国)毛宗澄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遂昌毛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另有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遂昌关川毛氏族谱二十五卷,(清)毛世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重编遂安泮圹毛氏宗谱,(明)毛一公等编,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遂安泮圹毛氏宗谱,(明)毛存礼编,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木刻活字印本。

遂安泮圹毛氏宗谱,(清)毛守勤编,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遂安续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十四卷,(清)毛际可修,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复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二十卷,(清)毛绍睿修,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遵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二十二卷,(清)毛允元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遵修泮圹义门毛氏家谱,(清)毛庆麟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义门毛氏家谱一册(为世系图),义门生卒考,(清)毛绍睿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补家谱生卒年之缺,详考义门一世至十五世生卒年。

遂安童沂毛氏续修宗谱,(民国)毛文成主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志事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义乌绣川毛氏宗谱十三卷,(清)毛伯超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世系图;另有一册载艺文。

浙江义乌绣川毛氏宗谱,(清)毛仍掬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又称毛氏家乘;另有绣川毛氏大宗祠祭与燕颁助款则一册。

广丰菱圹毛氏宗谱,(清)毛鸿翥纂,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暨阳毛氏宗谱二卷,(清)毛元成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忠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暨阳毛氏宗谱,(清)毛广茶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另有存行传卷二,存世系图等二册。

暨阳西河毛氏宗谱十六卷,(清)毛凤翰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文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记由义乌迁暨阳一支.

暨阳西河毛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暨阳西河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宗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萧山毛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爵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记余姚迁萧山一支,为毛奇龄家谱。

毛氏显支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顺备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江苏西河毛氏宗谱二十卷,(清)毛可仪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江苏西河毛氏宗谱,(民国)毛凤五、薛支仁等重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记无锡、常熟等地毛氏。已流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溧水水西毛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毛凤池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诗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刘村毛氏世谱,(清)毛颐域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无锡毛氏家谱,(清)毛鉴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一册;

无锡毛氏家谱,(民国)毛肇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一册。

常熟汲古毛氏家谱一卷,(清)毛桂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撰,民国钱大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南山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海门毛氏宗谱,(清)毛廷儒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四诗堂木刻活字印本。

海陵毛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载始祖毛兹公,明洪武间徙居泰州。

太仓镇洋毛氏支谱,(民国)毛华纂,稿本。

云阳新埭毛氏重修家乘,(清)毛圣侯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雅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载始祖毛澹溟,南宋时自义兴琅歼迁丹阳高庄,子庆七再迁新埭.

云阳新埭毛氏重修家乘五十二卷,(民国)毛凤翔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四十八册。

毛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毛必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韶山毛氏房谱四卷,(清)毛祥迪、毛祥鲲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韶山毛氏房谱六卷,(清)毛际膺、毛祖文纂修,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

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十卷,(清)毛祖基编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五卷。

中湘韶山毛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西河堂活字本,存卷五~卷十三。

韶山毛氏四修族谱十五卷,(民国)毛泽钧修,毛泽启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西河堂活字本。

中湘韶山毛氏房谱五卷,(清)毛玉成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湘乡上湘毛氏族谱三卷,(清)毛邦凤、毛有福等修、毛廷飓等纂,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上湘毛氏续修族谱三卷,(清)毛官觐主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合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上湘毛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七册。

上湘毛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十五册。

上湘毛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长沙毛氏族谱十七卷,(民国)毛拔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湖南岳阳毛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卷。

湖南岳阳毛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1958年注诗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平江毛氏族谱,(清)毛朝杰总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荥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平江毛氏族谱,(清)毛朝杰总纂,清乾隆、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平江毛氏族谱,(清)毛朝杰总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荥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册。

湖南平江毛氏重修族谱十五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平江毛氏重修族谱,(清)毛翔骏、毛朝绂纂,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汉寿铁桥毛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石印本,今仅存卷首。

湖南常德、益阳、安化毛氏五修族谱,(民国)传诗堂撰,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

四川仁寿毛氏族谱,(民国)毛登鑫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石印本,今仅存三册。

毛氏宗谱七卷,(清)毛荣文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长发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毛氏宗谱七卷,(清)毛大昌等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长发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西瑞金县毛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残本一册。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21: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毛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北地郡:战国时期秦国置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西汉时期移治到马陵(今甘肃庆阳),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东汉时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其地曾被划入羌胡辖境。三国时期曹魏国沿置,治所在泥阳(今陕西耀县)。隋朝时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

河阳郡:即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另外,汉朝时期有一河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部。



2.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河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浔阳堂。

北地堂:以望立堂。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国进攻赵国时,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也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楚国出兵援助赵国的条约。回到赵国,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三寸舌抵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

启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睦族堂:资料有待补充。

学仕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长发堂:资料有待补充。

传诗堂:资料有待补充。

注诗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诗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合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大雅堂:资料有待补充。

顺备堂:资料有待补充。

爵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宗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振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志事堂:资料有待补充。

九鼎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19: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毛氏的迁徙分布 -- 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毛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在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就有徙居江南者。

唐末五代以后,毛氏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者外,主要是称盛于江南。

毛氏是由周文王家族分封而来,其分封之地均在长江北部的黄河流域等地,也就是说毛氏早期居住活动之地主要在中国的北方。从史书的记载和毛氏人物的籍地也可证明这一点。

在史籍《姓氏寻源》中毛氏条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据史籍《路史》记载:“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这说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西周时周文王之子郑从最早的封地今陕西华县转封到今河南宜阳(即毛泉)的毛国后,便以国为姓,产生了毛氏。因邓封地为毛,故称毛郑,又因其随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伯爵,故亦称毛伯、毛伯郑。毛伯(郑)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毛伯是位很有军事才能的大臣,他不仅跟随周武王伐纣建功立业,在周武王逝世、周成王继位后,还多次带毛氏部落的兵进行征战。

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毛氏“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支孙为周卿士,毛伯过、毛伯得并毛公之后也。赵有毛遂,汉有毛公治诗,赵人也,河间王博士毛苌亦治诗,为诂训。”

毛伯(郑)受封毛国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并成为周王朝的卿士,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公元前626年周襄王曾派遣毛伯卫出使鲁国。公元前618年周襄王逝世,周顷王继位,因周王朝所辖国土大大缩小,经济困难,无钱安葬襄王,而又要讲究大周王室的排场,只好又派毛伯卫到与他关系密切的鲁国乞求安葬襄王的费用,这是周王朝建立以来第一次乞求诸侯出资安葬的事例,可见周朝已到了财政枯竭、穷困潦倒的地步。

公元前606年定王姬瑜即位,这时楚庄王已称霸天下,不断北侵,打败了晋、齐、宋、郑、陈、蔡等国,到达洛阳南郊的洛水,向周定王示威,定王不仅不敢责备楚庄王,还只好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便询问周朝镇国之宝的“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逼周放弃权位。幸得王孙满的巧言答辩,使楚王未敢轻举妄动取代周朝,而是撤兵归国,使周朝得以延喘。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夏天,周宫殿内的宣榭被人烧掉,穷困潦倒的周王室无力修复。秋季,因去年王孙苏与召戴公、毛伯卫争夺执政权,王孙苏指使王子捷杀了召、毛二人,而另立召戴公之子召襄公,王室发生混乱。召、毛的党羽欲讨伐王孙苏,王孙苏被迫逃到晋国。

公元前524年毛氏家族内部发生变乱,周卿士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为毛伯,称毛伯得。毛伯得是支持周王子朝的,王子朝在公元前519~516年执政四年,他被支持敬王的晋军和召伯盈等打败并驱逐出王宫,王子朝只好于公元前516年10月携了毛伯得、尹氏固等大臣带上周朝的典籍投奔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部)。这样,由于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争,袒佐王子朝,以失败而逃楚,致使毛国被宣布灭亡,其地被并人东周版图,但其后世子孙仍以毛为姓,只有少部分进入长江南部,大部分仍留在北方。

在东周和春秋时期,毛氏还是属于贵族,世袭毛伯仍在东周朝廷中担任要职,毛国也在新迁的东周国都洛邑不远,即在王畿之内,成为东周的卫星附庸国。史载公元前626年周襄王派毛伯卫出使鲁国;公元前618年周顷王又派毛伯卫出使鲁国,为求安葬周顷王之父周襄王的资金。待到公元前594年,王孙苏与召戴公、毛伯卫争夺执政权,王孙捷杀了召戴公和毛伯卫。公元前526年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为伯爵;公元前516年召伯盈驱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毛伯得等人带着周朝典籍投奔楚国。由于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争,因袒佐王子朝而以失败奔楚,这样毛国的土地被东周收归其所有,毛国宣告灭亡,毛国从立国到灭亡约为六百多年。灭国后,毛伯的家族重要人员有的跟随毛伯得奔楚,有的到了赵国(如毛遂即赵国毛氏后裔)等地,而普通毛国平民无路费,只好留在当地或附近从事生产劳动,但其子孙仍以毛为姓。

据左传记载:“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毛伯得当时亦带了自己的亲属及家将文官迁徙到楚国,以他为首的这部分毛氏家族成员就在汉水流域生息繁衍,其中有一支迁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定居,东汉时以孝行著称的毛义就是这支的后裔和代表人物;另外有一支迁徙到了巴蜀(今四川),汉朝的巴西郡(在今四川阆中)丞毛植就是这支毛氏的后裔和代表人物。

毛国灭亡,有点权力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毛氏迁播四方。有一支迁往河内(今河南黄河北部地区,治所在怀县,即今河南武陟西南),随后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定居,这支毛氏就是出了毛遂、毛苌、毛宝以及当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一支最为兴旺的毛氏。这支毛氏在此繁衍生活了八百年,经历了战国、秦(此后称荥阳郡)、汉、三国、西晋几个朝代,人丁兴旺,名人辈出,从而使荥阳成为毛氏的望郡。西晋末东晋初,由于执政的司马氏皇族集团的残酷腐朽统治,使社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破坏,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当时处于黄河流域的北方又屡遭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难以为继,而处于长江流域的江南则较为安定。以毛宝为首的毛氏将官随晋王室南迁过江,并为稳定建立在江南的东晋王朝出了大力,建有奇功,毛宝因功封州陵开国侯、征虏将军,其子毛穆之继承父业,后为扬威将军,督理宁州诸军事,因功封建安侯,食邑新安(今浙江衢州)。这支毛氏主系就由荥阳阳武迁徙到了新安,即食邑之地今浙江衢州定居。这支毛氏在此繁衍生息到北宋初年,有位叫毛休的人,他由朝廷任命为吉州(今江西吉水)太守,于是在他上任后不久即将其父亲毛让(曾官至南唐大理评事、工部尚书)及亲属迁入吉州龙城定居。

元末明初,吉州毛氏有位叫毛太华的人,因避乱迁徙到云南的澜沧卫(今云南丽江永胜),并在当地娶少数民族的一位女子为妻,生育了清一、清二、清三、清四等几位子女。明洪武十三年,毛太华带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到湖南湘乡县绯紫桥定居,十多年后毛太华逝世,清一、清四迁到湘潭韶山定居,毛泽东是清一的后裔。从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到毛泽东是二十代。

毛氏的另一支迁徙到了吴国都城吴(今江苏苏州),因为吴国也是周族的宗亲(始封吴者为周文王的大哥太伯),有共同的血亲关系,而且估计毛国和吴国的首领有较好的关系,所以吴国才接纳。从毛氏人吴即被命为吴大夫,后又封公,也可看出这点。可惜好景不长,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因中了越王勾践献西施的美人计,不听忠言而亡国,毛氏于是归隐山林,后代不甚发达。

毛氏还有迁徙到山东的,代表性人物有西汉山东泰山人毛莫如(字少路),他在哀帝刘欣执政时担任光禄大夫,是有名的儒者和清官,后来担任常山太守,有政绩。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进士毛思义,为山东阳信人,官永平知府、副都御史、应天府巡抚。明末的毛霖,为山东掖县人,他写有一部名为平叛记的书,记述其亲眼所见崇祯年间叛将李九成攻莱州之事,颇具史料价值;清朝同为山东掖县人的毛式玉,是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他以喜欢收集书画碑刻文字,多藏善本著名。清朝中晚期的毛鸿宾,为山东历城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有流向山西去的,如唐朝山西绛州人(今山西新绛)毛若虚,官至御史中丞,以威震朝列,公卿恐惧而载人史册;金朝文学家毛麾,是山西平阳人(今山西临汾),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特赐进士出身,居中都(今北京),授校书郎,又任太常博士,终于同知沁州军事。清初泽州人(今山西晋城)毛一豸,系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进士,任户部郎中、兴安参议等职,为官清廉,曾督饷固原,被清康熙帝誉之为“清官第一”。

秦汉以后,毛氏在西河、荥阳形成两大郡望,后来分布全国各地的毛氏都是由二望发展而来的。约在汉唐时期,一支毛氏人从中原地.区迁居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其后便在这里发展繁衍。唐贞观进士毛俦在授宏文馆校书郎后不久任岳州太守,成为湖南平江毛氏的开山祖。

唐朝末年,政治极为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量的农民破产失去土地,加之繁重的苛捐杂税,农民无力负担,这就为农民大起义创造了条件。公元859年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公元863年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起义,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是公元875年黄巢领导的中原农民起义,席卷了全国。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动乱状态,迫使这一带的地主、百姓分别迁往比较安定的江南和巴蜀等地,其间著名毛氏文人毛文锡由河北高阳迁到成都府。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不息,使得毛氏大规模南迁,从此以后南方毛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宋朝,毛氏名人大量涌现,其中以江山、西安、富州、昆山等地为最多。居住在浙江衢州的毛氏家族,多推西晋的豫州刺史毛宝为其始祖,毛宝家族南迁后,经过数代繁衍与发展,有一支迁到信安(唐末改为西安),由于种种原因,其后裔分徙外地的颇多。梁武帝时毛元复自衢州迁居江山清漾。经过数代的发展,江山分杨柳派、疑湖派、广川派、沙村派、塘源派、店口派。据家谱载,宋初毛让自三衢迁居吉水(今江西吉水),宋咸淳年毛道自吉水徙居湘乡。北宋末毛晃自江山石门迁居衢州,复迁遂昌。南宋淳佑年间毛焕乐自江山詹塘迁龙底,元朝毛宝第三十二世孙毛衡之迁玉山双溪,明初毛宝第三十九世孙毛福生自广陵迁居上饶。

自北宋至今的一千多年间,毛氏的著名人物绝大多数都出在南方。其分布地为:今浙江衢县、黄岩、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阳、宁波、萧山、吴兴、遂昌,江苏武进、昆山、常熟、宜兴、吴县、嘉定、阳湖、太仓,上海,安徽合肥、定远,江西南昌、新昌、丰城、吉水、鄱阳,湖南长沙、平江、湘潭,福建长泰、建安,湖北公安、麻城、浠水,广西富川,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夹江、仁寿等地,几乎遍布江南。

到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今云南澜沧)。明朝建立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桥(今湘乡火车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迁湘潭三十九都(今湖南韶山),并最终在此定居下来。不久,又有一支毛氏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

毛氏家族总的趋势是中原地区向南方转移,而从南方向中原回流的很少。据河南省濮阳市卫生局毛鸿飞先生提供:南宋初年开封陈留毛氏先人为毛度,字叔度,派名诚十,生于宋崇宁丙戌年(公元1106年),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进士,累迁侍御史兼左司谏,授通议大夫。他弹劾大奸臣秦桧被贬谪浙江余姚县丞,并始居于余姚,成为余姚毛氏的一世始祖。近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南下干部毛氏成员都是由中原往南迁的。约在十七世纪前后却有一位毛均平先生从江南来到中原落户繁衍后代,形成一支回迁中原的毛氏家族。他们就是居住在河南省通许县殊砂乡斗厢村的毛氏,此地位于古城陈留南九公里。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毛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毛氏人迁台湾省规模较大的是清朝雍正末年(公元1734~1735年),当时有毛、郭、蔡、李、龙、陈六姓合垦今台湾苗栗县苑里镇等地区,随后又有漳州龙溪毛氏人迁台南县。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龙溪县田里乡人毛士剑以孝友祀台湾府学文庙,其后裔迄今仍盛传于台南县六甲乡。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中正在大陆的国民党政权崩溃,于是带走了一批毛氏文武官员和名流学者进入台湾,这些毛氏后裔又有一些迁居于海外各国。

迁往台湾的不只是平民百姓,还有政府派去的官吏。清康熙于公元1683年统一台湾后,派官员进驻台湾,治理台湾。新竹县志初稿中记录了一位广东博罗人毛殿飚,他是康熙甲戌年(公元1694年)的进士,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由诏安调补到台湾诸罗县任知县。他在任期间,废除陈规陋俗,打击豪绅强暴,修建桥梁道路等,作了许多有益的事。

在台湾毛氏名人中,清朝主要有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1年)年由福建建宁府建阳县知县调任台湾诸罗县知县的毛凤纶(凤伦),他祖籍盛京奉天府,在台湾的知县任上政绩突出,颇有才干,得到好评,当他四十三岁秩满时,升任江西吉安府同知而调回大陆。另一位是清广东惠州府博罗县人毛殿扬,他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5年)进士,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6年)由诏安调任台湾诸罗县知县。以前在大陆时颇有政绩,敢于改革陋规恶习,与恶势力斗争,到台湾就任后不肯与贪官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苟言笑,但命不长,赴任仅数月即逝世了。

1948~1949年迁入台湾的毛氏国民党文武官员著名的有:原国民党三十七军军长、抗战时任过第十一军团军团长的陆军中将毛炳文;原黄埔军校教官、南京文化大学法学教授、河南省法院院长,去台后任“国大代表”和“立法院”立法委员的毛家骐;原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保密局局长,去台后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国防部”情报局局长,1956年在台北逝世被迫赠为陆军二级上将的毛人凤;蒋中正夫人毛福梅的侄子,抗战时任过空军总司令部副总指挥、空军第一路军司令及航空署长,1940年即被授予空军少将的毛邦初,任过军统东南特派员兼“中美合作所”东南地区指挥官、厦门警备区中将司令的毛森,他到台湾后担任过“国民党革命行动委员会”的核心成员,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1968年侨居美国,1992年曾回浙江等地观光,回家乡江山探亲,后来死在美国;原美国空军参谋大学毕业,任过空军驱逐队总队长、空军第四军区副司令、空军军官学校校长的毛瀛初,去台湾后任“国防大学”教育长,“空军总司令部”督察长,空军作战司令部司令,“国防部”常务次长,最后任“民航局”局长。另外还有获得少将及以上的武官有湖南平江人毛贤赛、毛贤琦,湖南慈利人毛云,湖南道县人毛健钧,浙江江山人毛万里、毛应章,浙江奉化人毛景彪,浙江宁波人毛梦漪,江苏宜兴人毛敬希;文官有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兼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台湾“亚东关系学会”驻日本代表、国民党中央委员毛松年;任台湾“外交部”专员、中南美司司长的毛起鹇;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教育部长”毛高文;出生于台湾本土台南市的“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台湾省政府副秘书长、台北市教育局局长毛连媪。名流、学者有天主教著名神父毛振翔;曾任汉口国学专修馆馆长、湖南国学馆主讲的著名国学家毛树骏;曾任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9年入台后任“经济部中央农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农学会”监事的毛雍;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教授毛子水,在台湾被聘为“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常委,“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班导师;美国加州大学研究院毕业,回国在水利部任职,后在台湾大学任教授的毛寿彭;台湾著名医学专家毛寿先;较为年轻的台湾毛氏著名学者应算毛汉光,他祖籍为浙江江山,学生时代获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到美国哈佛等大学作访问学者,后回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当研究员,后任中正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文化中心主任等职,获得过“国科会”杰出研究奖。

香港的毛氏大多是从大陆迁徙过去的,如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毛以亨,他是浙江江山人,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到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过上海法科大学、北京大学的教授,还担任过驻前苏联特罗邑领事馆的领事,回国后在内政部任职,抗战时期曾寓居香港,后回大陆,1947年任民社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48年任过全国监察委员,1949年冬季迁居香港,任香港大学教授,1968年在香港九龙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著有多部著作。大律师毛云龙是广东东莞人,香港大学毕业,后创办毛云龙律师行。他是香港名人,称为“太平绅士”,任过英皇书院同学会会长、元朗博爱医院壬寅年总理、保良局癸卯年总理、东华三院甲辰年总理。香港著名企业家毛凯之,原籍上海,曾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担任香港义丰行常务董事长,大来财务公司董事长,大公船务公司经理,还任过保良局的两届总理。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毛钧年,是香港文化名人。他曾获香港大学文学士学位,1985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两年后任副社长,主管文化教育,为香港回归祖国作出过贡献。生于马来西亚的香港名人和企业家毛浩辑,祖上是早年迁徙海外的华侨,他办有几家企业,担任英籍香港合记行东主,合记烟花公司董事会主席,阳光中国制品公司总经理。他喜爱体育,曾在五十年代末在广州体院学习过,任过香港体育会的主席,香港业余田径总会的首席副会长。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著名记者毛孟静,是香港毛氏较年轻的一代,她的祖籍为浙江宁波,不过从出生起大部分时光是在香港,为多家中外传媒机构采访,以敏锐的观察力与尖锐的词锋闻名。她所采写的访谈集成书,颇有影响,另外她还写小说,出版有毛孟静小小说选危城记等作品。

美国毛氏也是由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等地迁移而至的,有的是当年赴美当劳工的华人,其后代发奋图强成为企业家、资本家和科学家等,有的是旧中国社会名流定居于美国,其后代在美生活,有的是留学后而留下从事科研工作,还有一些是台湾军政要人的后代。例如在袁世凯执政时期任“人才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毛彦文女士,本为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过上海复旦大学教授,1935年与熊希龄结婚后从事慈善救济事业和抗日救亡工作。熊希龄逝世后,她当过参议员、“国大”代表,为社会名流。1949年赴美国,后来在华盛顿大学任教,直到1962年退休才回台湾养老。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毛昭宪也是1949年移居美国,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室主任,他因对软骨和关节医学研究有突出贡献而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改革开放后他受聘为上海、成都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荣誉教授,奔波于美国和中国讲学。毛河光生于上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美国罗彻斯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后因成绩优秀,留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成为华盛顿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由于他开创了超高压实验新方法,研究以激光和同步辐射技术探测物质在超高压条件卜的变化,在物理、化学、材料、力学、地球和行星科学方面颇有贡献,获得美国国家多项奖励,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他为院士。中国科学院对他的贡献十分重视,希望能为发展中国科技携手合作,他毅然答应,1996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毛氏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有不少后裔,据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抗日史料记载,1942年被日寇拘杀的就有华侨毛其贤(三十三岁)、毛开松(二十三岁)等人,在日本主要集居于琉球群岛,据何光岳先生考证,有一支毛氏从河南宜阳毛泉迁徙至临海郡(今浙江临海市)后漂海至琉球,其中又有一支继续东迂至玻里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还有一支则南迁而成为毛利人,分布于新西兰各地。现代也有毛氏在日本定居,如写有较著名的《日本虫子》一书的毛丹青,北京大学毕业,1985年分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7年到日本,开加入日本国籍,他的日语和中文都很好。

如今,毛氏分布甚广,尤以浙江多此姓氏,约占全国毛氏人口的3%,广西、四川、湖南亦多毛氏,这四省毛氏约占全国毛氏人口的60%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16: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毛氏的姓氏渊源 --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母弟毛叔郑的封地毛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毛氏,本姓姬,是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

黄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之子。少典氏娶有娇氏部落女子为妻,生下了炎帝和黄帝。据考证,炎帝和黄帝不是同一个少典氏国君生的,母亲也不是同一人,炎帝母亲叫妊姒,而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据古籍记载:一天晚上,附宝看见天上发出一阵阵强烈的闪电,电光围绕着北斗星,一闪一闪地把四野照得通亮。附宝受到了感应,因而有了身孕,怀孕二十四个月后生下了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生而有灵”,就是指的这个传说。黄帝降生地称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部),故名轩辕。黄帝在姬水之滨(今陕西境内)居住成长,便以姬为姓,这样黄帝也就成了后世姬姓的始祖。

黄帝这支氏族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因土色黄,自称黄部落。“帝”字的意义为花蒂,古代华胥氏以花为图腾。华胥氏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华夏族每次祭祀祖先时必由酋长奉花而祭,称“棉”。而后华夏各支的领袖也称为帝。轩辕长大成了黄部落的领袖,他勇武而有谋略,并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各部落之间的长期混战,被各部落推为盟主,因而取得了黄帝的称号。另外还有一说认为轩辕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关于黄帝,在历史上有许多传说。据传黄帝住在昆仑山,山上有一座庄严华丽的宫殿,金光闪闪,这就是黄帝的帝宫。宫殿的大门正对东方,迎着旭日的升起,被称为“开明门”。门前有一只神兽,叫“开明兽”,威风凛凛地站岗,守护着这座宫城。古代的天子,都要登昆仑山观看黄帝的宝殿。

黄帝是位很有德政的帝王。他建立了早期的国家制度,设置了左右太监的官职,任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文官,治理天下,结束了蛮荒浑浊的时代,从而进入初级文明阶段。他修明政治,整顿军旅,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种植谷物,安抚百姓,使人民从凿穴而居,到开始建造房屋,安居乐业。黄帝还草创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他亲自主持制作冕服,用象征土地之色的黄衣为龙袍;他曾铸鼎、铸钟、铸镜,制礼仪;他命人占日月星辰,命容城修订历法;他制造车船,给人们以舟楫交通之便利;他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道研究出整套治病方法,被后人编成中华民族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他还命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隶首创造数字、制定度量衡,命伶伦制造乐器、制定音律。从此,中国文化文明大体具备。

传说黄帝在位一百年,逝世时一百十一岁。逝世后葬在母亲有娇氏的家乡桥山(今陕西黄帝陵),这是符合原始社会母系丧葬制度的。另外,据传黄帝晚年从昆仑山出来到荆山一带视察灾情,为了给灾区百姓治病而炼丹,黄帝开采首山之铜,在荆山下铸鼎,虎豹等百兽纷纷跑来帮助黄帝视火参炉。鼎铸好后,天上飞下一条黄龙,垂下龙须,迎接黄帝上天。众百姓舍不得让受人爱戴的黄帝走,拖下了他的金靴和弓箭,拔掉了龙须。人们把黄帝的金靴和弓箭埋在铸鼎的地方,后世便称此地为鼎湖。鼎湖就在河南灵宝县荆山下。当然这也是对黄帝的一种赞誉。

据传黄帝娶有四位贤淑妻子,共生有二十五个儿子。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非常能干,带领妇女植桑养蚕,缝制衣服,一生辛劳。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昌意,一个是玄嚣。毛氏就是从玄嚣这一支派传接下来的。玄嚣,又称青阳氏,因他曾为青部落国家(其地约在今河南中牟县到山东聊城、长清县一带,都曲阜)领袖,并获得青阳的尊号。玄嚣生一子,名娇极,由于他的德行不如昌意之子颛顼完美,被派到偏远地区担任部落酋长,而颛顼则继承了帝位。娇极生有一子称帝喾,颛顼生有一子名穷蝉,由于穷蝉的才德不如帝喾,因此,颛顼将帝位传给了帝喾。

帝喾从小在颛顼身边成长,十五岁就开始佐助颛顼治理联盟事务,被封于辛地,故称为高辛氏,30岁便代颛顼为大酋长,治理天下。帝喾建都城于亳(今河南偃师),后迁顿丘(今河南濮阳)。帝喾一生的功绩主要是帮助颛顼打败企图夺取炎黄首领地位的炎帝后裔共工;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大力发展农业、饲养业和制陶业;设置金正、水正等工正,管理经济。

据传,帝喾有几个儿子,其中有两个特别好争斗,年长的叫阏伯,年幼的叫实沈。他们天天操戈,互不相容。帝喾于是命令阏伯到商丘(今河南濮阳)主祭辰星,实沈到大夏(今山西太原)主祭参星。每天,当辰星于天亮出现在东方时,参星已沉没于西方,二星永不同时出现在天空。帝喾之意就是要他们以参、辰二星为榜样,一生一世各守其土,永不相见,以消弭战祸。他们两人遵照父王之命一辈子虔诚地祭祀参星和辰星,于是后人奉实沈为参星之神(又称参星为实沈),阏伯则象征商星(辰启星)。两星高悬于天空,也永远告诫人们,不要兄弟反目为仇。后人常用“兄弟参商”来批评那些不懂亲情之义的人,有时又以“参商不见”来表示亲友久别的感慨。

帝喾一样有四个妃子,元妃是炎帝的后裔有邵氏女,名姜嫄,她被称为德配天地的伟大女性。据传她因采了神的脚印而怀胎生了后稷。帝喾的二儿子后稷,名弃,为周族的始祖。

传说弃的母亲是有邰氏之女姜嫄,有一次姜嫄郊游时,见一巨人脚印,便好奇地去踩这个脚印,不料一踏上脚印便觉身动,于是就怀孕了,一年后生下一男孩,帝喾和姜嫄认为这个孩子是不祥之物,便弃之于窄巷之中,想让牛马把他踏死,奇怪的是往来的牛马都避而不踏。于是他们又想把他扔到山林中让虎豹吃了他,但恰逢林中有很多人,便又转而将他放在渠中的冰上,想把他冻死,这时群鸟飞来以其羽翼遮覆他,为之保暖,姜嫄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这个男孩一定是个神,便马上抱回家抚养,并取名为“弃”。弃长大后,很喜欢从事农业生产,他根据地理条件种植农作物,别人也都向他学习,跟着效法,并大有收获。

尧时让弃作了农师的官职,舜时因弃兴农有功,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号后稷,别姓姬氏。传到第四代公刘时,农业经济更为发展,开始兴盛起来,并定居于豳地(今陕西旬邑)。到了第十三代古公亶父时,因避戎狄部落的侵扰,举族迁到岐山之南的周原(今陕西岐山),改国号为周,史称周族。自此西周日益强盛,成为一个诸侯国。传到西伯侯,即周文王时,文王施行仁政,使得四海诸侯大都归服于周,于是文王又将国都从岐迁入丰地(今陕西沣水西岸)。不久周文王死去,由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称为周武王。就在周的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商王纣却宠幸妲己,大修离宫别馆,对反对他的大臣施用酷刑。大臣人人自危,全国人民怨声载道,在其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各诸侯纷纷叛离,周边各部落也乘机内侵。周武王见时机已到,便通知各诸侯国讨伐商纣王。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及诸侯率兵车四千辆陈师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商纣王闻讯,发兵七十万抵抗。虽然纣王的兵将众于周武王,无奈军心不定,交战中商兵反而纷纷倒戈依附于周武王,商军大败。纣王见大势已去,遂登上鹿台,穿上缀满珠宝的衣服,纵火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各诸侯都朝拜周武王,尊他为天子,周王朝正式建立。

西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积极采取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建立起以姬姓为中心的姬周王朝,以确定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为达到“封建亲戚以屏周”的目的,周武王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带。据战国时期的荀况说,周初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姬姓国共有五十三个,而姬姓国中属于周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分别是:管(今河南郑州)、蔡(今河南上蔡)、郕(今山东汶上)、雍(今河南沁阳)、曹(今山东定陶)、霍(今山西霍县)、鲁、卫、毛(今渭河上游岐山、扶风一带)、聃、郜(今山东城武)、滕(今山东滕县)、毕、原、酆、郇(今山西猗氏西部)。属于周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周公后裔的有六国等等。其中周武王的母弟,即周文王的第八子毛叔郑被分封到毛国。叔郑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之一,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争。史记中记载:周武王祭祖拜神建立周朝的那一天,武王率众采到祭坛,灭商功臣周公旦拿着大铖、毕公握着小铖立在周武王左右,散宜生、太颠、闳大等人手持长剑以保卫武王,毛叔郑、召公爽、师尚父等各司其职,站立祭坛两侧,随后巫师祝词以祭神祖,并宣布周朝建立,分封诸侯。

周文王多子女,其中有个叫姬郑的人,是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他跟随周武王伐纣,作战勇敢,立有大功。灭商后,被周武王封在毛邑,于是被称为毛郑、毛叔郑,当时的地位与周武王的其他弟弟如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郧叔武等等一样。

毛邑本在钜鹿(今河北巨鹿),毛叔郑在斯地建有毛国。后迁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亦称毛国,再后举国避难于河南荥阳地区,依然称毛国。

因为毛叔郑是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伯爵,享受世袭特权,所以又被称为毛伯、毛伯郑。

在毛伯郑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皆有以先祖爵号、封国之名为姓氏者,称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毛氏正宗。

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伯郑(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伯明)的封地毛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在史籍《左传·僖二十四年》中记载:“鲁、卫、毛、耼,文之昭也。”

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姬伯聃(一称姬伯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

在姬伯聃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其封地命姓氏者,称毛氏,亦有称彪氏者。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争鸣:

毛叔,到底是姬叔郑还是姬伯聃?

本书认为,毛叔郑封于毛国之说较为可信并有根据,而姬伯聃封于毛邑之说则有待商榷或进一步考证。因为,姬伯聃在历史上是否有其人还有待考据,而毛叔郑则确然史有所载。

在史籍《逸周书·克殷解》中记载:“…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策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

《逸周书》,原名《周书》,亦称《周志》,又名《汲冢周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载了周王朝的史实和制度等。此书出自河南汲县(今河南卫辉)的魏王古墓,古已有之。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他的《经学略说》中,对《逸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今观《逸周书》与《尚书》性质相同,价值亦略相等。正史之外,犹存别史(《史》、《汉》无别史,《后汉书》外有袁宏《后汉记》,其中所载事实、奏议,有与《后汉书》不同者,可备参考。《三国志》外有鱼豢之《魏略》、王沈之《魏书》,不可谓只《三国志》可信,余即不可信也),安得皇古之书,可信如《逸周书》者,顾不重视乎?”

在《逸周书·克殷解》中记载的那段文字,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也作了引用,可见毛叔郑历史上确有其人。

在史籍《后汉书·古今人表》中记载:“毛叔郑,文王子”。

东汉学者应邵在《风俗通义·姓氏篇》中记载:“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

唐朝学者张九龄在《姓源韵谱》中记载:“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邑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在他的《集古录》中曾记载有<毛伯敦铭>及<古敦铭“毛伯敦龚伯彝伯庶父敦”>这一条目:“薛尚功释云: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丁亥,王格于宣榭,毛伯内门立中廷佑祝郑。王呼内史册命弁阝,王曰:“弁阝,昔先王既命汝作邑,继五邑祝。今余惟疃京,乃命锡汝赤芾彤冕齐黄銮旗用事。”弁阝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命,弁阝用作朕皇考龚伯尊敦。弁阝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右《毛伯古敦铭》。嘉佑中,原父以翰林学士侍读出为永兴军路安抚使,其治在长安。原父博学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读古文铭识,考知其人事迹。而长安,秦汉故都,时时发掘所得,原父悉购而藏之。以予方集录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摹其铭文以见遗。此敦,原父得其盖于扶风而有此铭。原父为予考按其事云:《史记》武王克商,尚父牵牲,毛叔郑奉明水。则此铭谓郑者,毛叔郑也。铭称伯者爵也,史称叔者字也。敦乃武王时器也。盖余《集录》最后得此铭,当作《录目序》时,但有《伯冏铭》“吉日癸巳”字最远,故叙言自周穆王以来叙已刻石,始得斯铭,乃武王时器也。其后二铭,一得盩厔,曰龚伯尊彝,其一亦得扶风,曰“伯庶父作舟姜尊敦”,皆不知为何人也。三器铭文皆完可识,具列如左。”

在欧阳修的札记中清楚地表明,《毛伯古敦铭》中的毛伯就是毛叔郑。诸多毛氏谱内谓之叔聃者是错误的,大概是因为在《左氏传》中记录了“鲁卫毛聃”,遂以为名聃。

毛伯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八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

毛叔郑的后代因治国有方,周宣王姬静曾赐鼎奖励,世称毛公鼎。此鼎于清道光年间在岐山县贺家出土,铭文四百九十七字,为皇钜制,被郭沫若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周人原为姬姓,武王灭商以后,除按照尊崇上古帝王的习俗,对炎帝、黄帝、尧、舜、禹等 “先古圣王”的后裔和功臣谋士如姜太公吕尚进行封赐外,一次就封“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当时还把商纣之子(禄父)封为诸侯。让他仍居朝歌,治理商代遗民;同时分王畿之地为三部,命自己的三位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领一部监视武庚,谓之“三监”。谁知武王死后因继位的成王年岁幼小,由其叔父周公旦摄行政事,引起三监的不满,勾结武庚和商朝旧属反周势力发动了叛乱。周公平息叛乱以后,深感保卫新生政权的急迫性,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周公回师以后,举行了又一次的大规模分封,“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初两次封国一百多个,“封诸侯,建周姓”,把本族子弟和姻亲分封于当时叛乱者盘踞的地带和千里王畿线上,由这些亲族封国为周王室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毛国系周朝姬姓国。毛国与鲁、卫诸国一样,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分封的诸侯。在史籍《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在史籍《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些诸侯都是按照形势发展和需要而次第分封的,分封过程也不限于周武王、周成王时期,实际上在周康王、周宣王时期都在继续分封。

西周初期,周武王把胞弟叔郑封为毛(陕西岐山一带)伯。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卿士,称“毛公”。叔郑在周成王姬诵时期任司空,位列三公之一,与召公、毕公齐名,具有极高的威望。例如,周穆王姬满外出巡游时,毛公与祭父等随行,曾与许国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滨举行盛大的宴会活动。

姬叔郑为毛国开国之君,其后有姬班、姬庴、姬卫、姬得、姬过等。在史籍《左传》中提到的毛伯卫、毛伯得、毛伯过,就是指姬卫、姬得、姬过,均为周王室外卿士,子孙世袭伯爵。

毛伯(郑)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毛伯是位很有军事才能的大臣,他不仅跟随武王伐纣建功立业,在武王逝世,成王继位后,还多次带兵(主要是毛姓部落)征战,见诸于史籍。

过去,一些史籍上流传是伯聃封于毛邑之说,应为误传。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称: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并非叫伯明,而是康叔,就是卫叔康。在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倒有个姬叔明,但据说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七十二子,史无记载有封地,更何况《封神榜》乃小说家言,不足以采信矣。

而在某些毛氏族谱中,将毛伯谓之叔聃,这大概就是因为在《左氏传》中记录有“鲁卫毛聃”,所以遂以为名聃,这是源出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的“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毛国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毛伯敦盖等都出于陕西扶风,这证明了西周晚期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存在着毛国。据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的推测,毛公的采邑最早在陕西扶风,东迁后毛国也随之东迁于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但此时的毛的封地已大为缩小,降为周王畿内的采邑。

在史籍《姓氏寻源·毛氏》中记载:“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在史籍《路史·国名纪戊》中记载:“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说明当时人所记载的毛伯所封之地已经转封在河南籍水的毛泉,这与后世所传的“伯聃封于毛邑说”一脉相承,互有所证。

因此,本书认为伯聃可能是毛伯的后裔,在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毛国也随之东迁于河南宜阳。毛伯(郑)的伯爵爵位由他世袭继承,并继续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食采于毛(今河南籍水毛泉)。

在后世所传的各种毛氏族谱中,均不见有将毛伯聃作为毛氏得姓之祖的说法,例如:

在《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中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毛伯温公(以江西始祖毛让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嫡派。”

在《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记载:大唐开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在北宋毛渐撰著的《清漾毛氏族谱》中记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目前,唯有在《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晋咸和元年(公元325年)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显然,该族谱将毛叔郑指为周文王第九子,当为错误。

一家之说,值得商榷。



第三个渊源:源于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氐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殷周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和农业,在两晋时期曾建立有前秦、后凉、成汉、仇池等国。

氐族酋长很早即称毛氏,如前秦的太傅毛贵,平东将军、兖州刺史毛盛,梁州刺史毛当,河州刺史和都督河、秦二州诸军事的抚军将军毛兴,毛兴之女毛氏是前秦王苻登之妻,称为毛皇后;前秦高陵氐酋毛嵩、毛受。西魏毛遐,又名毛鸿运,北地郡三原人,世为酋帅,官至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其弟毛鸿宾,官岐州刺史,孝明帝时因毛遐与毛鸿宾兄弟战功卓著,特改北地为北雍州,以毛鸿宾为刺史;另毛鸿显系毛遐乳母之子,劲悍多力,随毛遐,毛鸿宾战斗,多冲锋陷阵,官位散骑常侍,封县侯,后为广州刺史。

这些源出古氐族的毛氏族人,很早即已经在历史长河中融入汉族,今已成为汉族毛氏大家族的成员。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另据史籍《元史》记载:

⑴.蒙古族毛胜,公元1403~1460年,原名福寿,是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后归附明朝。后因率明军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他以英勇善战,以强悍著称,官至左都督、副总兵,封南宁伯,明成祖朱棣特赐予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

⑵.蒙古族毛里孩,原是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与另一首领孛来雄视中原,并屡犯塞下。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毛里孩以鞑靼部(东蒙古)太师之职率部攻扰固原、宁夏一带,并入据河套地区。不久,鞑靼部内部出现分裂,另一位太师孛来杀其首领马古可儿吉思(蒙古小王子),毛里孩回兵又杀了孛来,更立他可汗。后毛里孩又杀了他可汗,之后遣使入明朝进贡,明宪宗朱见深以其名谐音赐汉姓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不过,毛里孩后来还是屡屡率部侵扰延绥一带地区。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毛氏始见于明朝,据史籍《明史》记载: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哈喇歹在明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死;其祖父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死;其父宝以骁勇充任总旗,曾官至永昌百户。

毛忠,公元1394~1468年,初名哈喇,西域回回人,能征善战,为明军将领,常从明成祖朱棣北征。

明宣德中出征边外,官至指挥同知。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哈喇与都督蒋贵率军征讨鞑靼部阿鲁台所部尕儿只伯,大获全胜,因功升都指挥佥事。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哈喇以守边长达十年有功,明英宗朱祁镇为表彰他,特赐予毛氏。第二年晋升为指挥使。明正统十三年又赐其名为忠,从此称毛忠。

毛忠后为甘肃左都督,封伏羌侯伯,成为后世回族毛氏之祖。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 毛忠战死于固原。

毛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与甘肃一带。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布依族、满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毛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毛氏。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毛叔郑、姬伯聃、毛贵、毛兴、毛胜(福寿)、毛里孩、毛忠(哈喇)。

跟帖时间 2010-03-01 16:13: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