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15 21:52:0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0793 跟帖次数 13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官吏马正,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马正,是商王朝时期所设置的官位,甲骨文中已经有此官称。

马正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征伐、田猎,所辖率之部分左、中、右三队,每队百人、百马,统领长官就称作“马正”,多有王亲贵胄担当。“马正”是后世“司马”之官称的概源。

到了两周王朝的春秋时期,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的家臣之中,设置有马正之官名,掌管家族武事,地位在家宰之下。

在马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之孙公钽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郑穆公的孙子公钽是个马师,即专职驯马、相马、医马,他的子孙就以马师为氏。后来逐渐省掉“师”字,改为马氏,其后裔羽颉也是个马师,就改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这支马氏形成于战国时期,其远祖为伯益,始祖为马服君。

远古时期,少昊氏部落最初以玄鸟为图腾,是嬴姓的始祖。

鸟夷族早期的大姓除嬴姓之外,还有偃姓。据史籍《史记》记载,皋陶与伯益父子二人同时辅佐舜,因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姓曰偃”。皋陶为伯益之父,少昊之曾孙,曾任舜大理之职,制定五刑之法,使天下无冤狱。他还发明了未耜,为鸟夷族在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做诎了巨大贡献。因而,后来鸟夷又分出了挤、秦、来、谷、柴(费)、牟(麰)等以谷物为图腾的部族。据史籍《史记·帝王本纪》记载,大禹以皋陶最贤,打算将自己的帝位让给他,不巧他逝世。皋陶逝世后,“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皋陶次子为仲甄,又叫仲偃,继承了玄鸟图腾及偃姓。

皋陶长子名伯益,即秦赵之祖,继承了少昊氏的嬴姓。据史籍《史记》记载:“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舜赐伯益嬴姓,只是让他继承了少昊氏而担任嬴姓部落首领,并非嬴姓从伯益始,这样,自皋陶父子始,嬴偃二分,成为凤凰家族的两大支脉。偃姓奉皋陶为祖,其后裔主要向南发展,嬴姓则奉伯益为宗,其后裔主要或留山东,或向南、向西迁移。在史籍《氏族略》中称:马氏源自“嬴姓伯益之后”。

赵秦之祖伯益是东夷族部落中著名的首领之一,他因熟悉鸟兽特性,得以“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禹皆命伯益为虞官,即掌管山泽之官。在伯益之前,鸟夷过着迁徙畜牧的生活,后来在他的领导之下,才进入定居的农耕生活。由于伯益的功劳很大,大禹任他为戎夏即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做自己的继承人。在典籍《韩非子》中称,大禹逝世后,其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从此,禅让制也被世袭制所取代。史籍《竹书纪年》则说:“益干启位,启杀之。”也就是说,伯益在权力之争中被启杀死。

据史籍《史记》说,舜赐伯益嬴姓后,又将自己的女儿玉女许配给他。伯益娶玉女为妻,生有二子,长子名大廉,为鸟俗氏,即以鸟为图腾的部族,次子为若木,大廉的长子名费昌,生活于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之时,后因劝谏夏桀不成,反欲被下狱问斩,得讯后举家逃往商国。商汤和伊尹早就闻知费昌贤名,见他来投奔自己,大喜过望,并立即与他商讨灭夏之事。据史籍《史记》的记载,费昌“为汤御”,“败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也就是说,费昌后来参加了商汤灭夏的战争。

自商汤开国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也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其后裔有名叫中衍者,为帝太戊的车御。其孙名中谲,任商朝西戎(今甘肃)守士官,生子蜚廉。蜚廉“善走”,有飞行者之誉。蜚廉有二子,长子名恶来,其后为秦,次子名季胜,其后为赵。蜚廉知商纣王无道必无善果,于是隐居霍太山(今山西沁原)。恶来因为商纣王干事,后被周成王杀死。恶来有一子名叫女防,由蜚廉抚养成人。据史籍《氏族典》记载:“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大骆在世时,蜚廉裔孙造父已经因功而受封赵城,得为赵氏。大骆带非子访问造父,造父见非子聪明伶俐,颇为喜爱,特留他居于赵城。非子因感激造父,便让子孙都姓了赵。

蜚廉次子名季胜,为赵姓始祖。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因祖父孟增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姬满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年龄相差无几,并且都喜欢收养天下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一日,造父游潼关,得骏马六匹,始知潼关东南部山中的桃林产名马。当时,周天子车乘为八匹马,急需品种优良、毛色纯而无杂的名马。造父得六匹名马,有心献于周穆王,但还差两匹;有心留为己用,又深感不妥,为此他犹豫不决。后来,造父奏明穆王,决定亲入桃林,再寻良马,配为八匹后,献于周穆王。周穆王见已有的六匹良马,确为天下少有,于是催促造王快入桃林,寻访良马。

按史籍《史记》中所说,桃林“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在其中捕获良驹,决非易事。造父想到穆王急切的神情,发誓一定要访得良马。他深入桃林,风餐露宿,入蟒洞,闯虎穴,过沼泽,跃溪涧,爬林川,下沟谷。功夫不负有心人,造父终于获得良马二匹,与原六匹马合为二乘上献周穆王。周穆王欣喜万分,下令立即更换新舆,并赐造父亲捕的两匹良马名为“骅骝”、“騄耳”。

周穆王自换新舆后,对造父更是宠爱有加,赐他与己同乘,两人常常同车出游。相传,一日穆王又召造父同乘,出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纵马西行,不一会儿,就把随从甩得远远的,不见踪影。两人又乘兴加鞭,半日就来到西域,放眼望去,只见这儿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地广人稀,风景天异于关中,又见珍禽猛兽遍地,顿生狩猎之心。因为足下有千里马,他们不一会儿就捕得满车猎物。君臣二人流连忘返,待珍禽满车时,才发现天色已晚,无法辨认方向,于是决定寄住一宿。二人上车,任凭良马自行。良马识途,不到半个时辰,就将二人送到西域瑶池,并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西王母与他们对饮美酒,共赏仙乐,同观仙舞,一时二人乐不思蜀,早已忘却归朝之事。

一日,造父为穆王饲养千里马时,发现它们焦躁不安,乱踢狂鸣,料想会有变故,于是放出一匹,任其驰骋。转眼之间,这匹马领一队周侍卫来到瑶池。原来,这队侍卫已寻周穆王多日,见了千里马,才知瑶池方位。“仙境一日,人世一年”,穆王和造父与王母同乐时,人间已多日。周王朝因多日不见国君临朝,朝纲遂乱,酿成了徐偃王之乱。

周穆王听完侍从禀报,方知自己乐而忘归,险些失国,于是匆匆告别王母回朝。造父任舆驾,扬鞭催马,八匹良马如龙腾飞云,转眼驰回京城。周穆王回朝之神速,令徐偃王防不胜防,乱了方寸,加之叛军中流传穆王乘八龙驾云而归,一夜之间,叛军逃亡近半数。第二天,周穆王率大军攻打残军,大获全胜。

造父为此立下了大功,周穆王封给他赵城,即今天山西洪赵县,赵氏因此以封国为氏,遂得赵姓,后来赵姓中又分出了马氏。造王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姬静(姬靖)驾车,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奄父之子叔带,又因在周宣王讨伐姜戎的战争中救驾有功,被任为执政,故“自叔带以下,赵家益兴”。

后来的周幽王姬宫湦昏庸腐败,听信谗言,欲加害有救驾之功的叔带,叔带得信后逃往晋国。晋文侯姬仇早就听说叔带的才能,见他前来投奔,马上任命为国卿。于是叔带“始建赵氏于晋”。叔带下传四世至公明,公明生二子,长子名共孟,次子为赵夙。赵夙曾受晋献公姬佹诸之命领军伐霍、魏、耿三国,建立战功。赵夙之予赵衰,字成季,扶助公子重耳(晋文公)成就霸业。赵衰年老,其子赵盾代任国政,独揽晋国朝政十几年。赵姓成为晋国公卿,宗族由此而显贵,随之繁衍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显贵大族。

此后不久,赵姓就遭遇了一场灭族之灾。在这场灾难中,赵氏全族被杀,只留下了一个遗腹子,还遭到奸人的追杀。这就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后来晋悼公姬周为赵氏平反昭雪,赵氏孤儿赵武得续赵宗。周灵王姬泄心二十七年(晋平公姬彪十二年,公元前545年),赵武任正卿,掌管国家军政大事,赵氏家族又渐兴。赵武生赵成,名景叔,赵成生赵鞅,即历史上有名的赵简子。晋顷公姬弃疾执政时期,赵筒子任执政。起初,赵筒子联合晋国的知氏、韩氏、魏氏、范氏,消灭了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封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大夫。十年后,赵简子又以武力驱赶了六卿中的范氏与中行氏。这样,晋国有势力的卿族中只剩下智(知)、韩、魏、赵四家。

周贞定王姬介十二年(赵襄子赵毋卹元年,公元前457年),赵简子去世,其子赵毋恤继嗣,即赵襄子。周贞定王十六年(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势力最强的知伯向韩、赵、魏索求土地,韩、赵被迫献送一万户的县邑,惟独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胁迫韩、魏进攻赵之邑都晋阳。围攻一年也没攻下。后赵襄子派人说服韩、魏,两家反戈一击,与赵联合,消灭了智氏。晋国朝政由此受制于三家。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赵列侯八元年,公元前403年),周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7年赵、魏、韩三家“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过灭亡。赵氏家族占据了晋北、华北地区,以晋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随后,周威烈王正式加封赵襄子之孙赵籍为赵侯,即赵烈侯。赵烈侯追认其父赵浣为献侯,定都中牟(今河南汤阴),正式建立赵国。

赵烈侯至赵武灵王,经历六王。其间赵烈侯任用公仲连为相国,实行改革,国势大振。后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大败中山,扩展了疆域。周郝王姬延十九年(赵惠文王赵何三年,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领骑兵灭了中山,再扩国土,赵国成为强国。战国后期,齐国衰落,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了。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宗室,他既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理财家。他整顿赵国的税收,使“民富而国库实”。他还统率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国,从而为赵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因此军功被封为马服君,从而衍生出马氏。

赵奢的生卒年待考,他原是赵国的田部吏,即掌管收取田赋的小官吏。他为人正直,认真执法,按时收取国税,对宗室贵戚也不循私,因而遭到权贵们的痛恨。当时,赵国的大贵族、赵惠周文王的弟弟赵胜(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虽然家财巨富,阡陌绵延,但他的家臣却倚仗权势,拒不交纳田赋。赵奢查获此事后,就依据赵国的法律,严厉惩办了赵胜的家臣,杀了与此案有关的九个管事人。赵胜获悉后大发雷霆,发誓要杀掉赵奢,以出这口恶气。他立即派人把赵奢抓来责问,赵奢毫不畏惧,反而质问平原君:“您是赵国的贵公子,然而您放纵管家,不按国家的规定交纳国赋,公报私仇,抓我来审问。这种不奉公守法的小人举动,不但会破坏赵国的法律,削弱赵国的势力,而且会使得其他诸侯伺机侵犯我们。赵国就要灭亡了!那时,您平原君还能保持现在高贵的地位和巨大的财富吗?凭您贵公子的身份,如果能带头奉公守法,为人表率,赵国上下就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样还愁赵国不会强大吗?”一席话非但没激怒平原君,反而使他心悦诚服,认为赵奢很贤明,又有才干,是个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赵奢。从此,赵奢主管了全国的财政和税收。

赵奢一上任就着手整顿赵国的田赋和税收,规定贵族和平民都得按章纳税,拒不交纳者一律严加惩办。经过几年的整顿,赵国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了,国家经济发展了,国库充实了,老百姓也富裕了,赵奢也成了赵王十分器重的能臣。

战国中后期,秦国接连打败了楚、魏,并占领了两国的多座城池。赵国是当时东方六国中的强国,是秦军东进的主要障碍。赵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助魏抗秦,同时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也去侵占齐、魏的土地,因此和秦国发生了利害冲突。泰国感到要灭魏,占有“天下之中身”,必须削弱赵国,然后才能吃掉北方的燕、齐和南方的楚国,最后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

周赧王四十五年(赵代王嘉二十年,公元前207年),秦国终于把矛头转向了赵国。秦昭王派遣大将胡阳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阏与是赵国的边境重镇,也是赵国的西南部门户。它东靠太行山,西向晋中平原,战略地位十分显要。秦军之所以攻打阏与,是想以此地作为进攻赵国的前哨阵地。若阏与被占,赵国的西部大门洞开,秦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对赵国威胁极大。赵惠周文王听说阏与被围,立即召集大将商讨对策。他首先问能征善战、长于谋略的廉颇:“大将军有何计策可解阏与之围?”廉颇回答:“阏与距邯郸很远,而且路途险阻,实在无法救援。”屡立战功的大将乐乘也认为阏与道险不可救。最后,赵王又问赵奢,赵奢果断地说:“阏与地处边塞,道路险阻,正如前面两位将军所言。但正因为此,秦、赵就像两只老鼠在洞穴中相斗一样,哪一只勇敢就会取得胜利。”这一番独到的分析,得到了赵王的赞许。赵王于是立即命赵奢为大将军,率兵解救阏与之围。“狭路相逢勇者胜”,事实证明赵奢的军事思想确实高人一筹。

赵奢率军西行迎战秦军,在距离邯郸城西仅十五公里的地方停驻,并宣布:“如果有人在作战问题上有异议,格杀勿论!”将士们都感到迷惑不解,觉得自己的军队即使日夜兼程,恐怕也解救不了阏与之围,为何刚出城十五公里就安营扎寨裹足不前呢?何况行军打仗,应该集思广益,主帅为什么不许部下提任何作战意见呢?将士们哪里知道这正是赵奢为了迷惑秦军,以使秦军失去警戒而实施的策略。

秦、赵两军在武安(今河北武安)对峙下来。秦军在武安城西操练,人喊马嘶,战鼓咚咚,连武安城内屋上的砖瓦也被震得颤动了。赵军见秦军如此猖狂,侵入赵地如入无人之境,个个十分愤怒。这时,赵军中一名负责侦察敌情的军侯忍耐不住,不顾军令,建议赵奢发兵解武安之危。赵奢立即下令,将那个军官斩首示众。从此,再无人敢议论军情了。赵奢命令全军修筑营寨,深沟高垒,做出长期固守、怯敌畏战的假象,麻痹秦军。赵奢按兵不动达二十八天之久。

秦军主帅胡阳感到奇怪,派间谍潜入赵军驻地探听虚实。赵奢明知来人是秦国奸细,却佯装不知,还以美酒佳肴招待他们,让他们观看新增的堡垒,显示赵军固守不前的意向,随后又让他们随意离去。间谍返回秦营,向胡阳报告了耳闻目睹的一切。胡阳听后大喜,认为赵军怯阵,不敢迎战秦军。于是秦军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放松了警惕,疏于戒备。

赵奢遣去秦军奸细后不久,秦军果然中了他的麻痹纵敌之计,立即发动进攻。赵奢命令全军日夜兼程,偃旗息鼓,仅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突然逼近了阏与阵地。在距离阏与二十五公里的地方,他命令部队占据有利地形,筑好工事,特别命令弓箭手选好地势,以便随时攻击敌军。这时有一名叫许历的军士,要求进见赵奢。赵奢一改以前的态度,命令他进来。许历说:“我军迅速逼近秦军,这出乎秦军的意料。但秦军来势凶猛,我方必须集中兵力,抢占有利地形,严阵以待。否则会有闪失,望将军三思。”赵奢让他继续说出具体的作战方案。许历有些犹豫,说:“说了要被杀头的”,赵奢立即表示:“那是在邯郸附近发布的命令,现在到了阏与前线,以前的军令当然作废了。”许历这才接着说:“我军应抢先占领阏与附近的北山,居高临下,一鼓作气就可以击败秦军。”赵奢听后十分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一万名精兵,迅速占领北山,构筑工事,严阵以待。胡阳听说赵军突然赶到前线,惊慌万分,命令秦军昼夜不停地赶往战场。等到了阏与,才发现有利地形已被赵军占领。他看到北山地势险要,便命令秦军拼命争夺。然而秦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赵军却以逸待劳,早有准备。秦军虽几经争战,但还是失败了,只能在山下列阵。

正当秦军无计可施之际,赵奢下令赵军兵分两路,从山上山下发起猛烈进攻。在前后夹攻下,秦军全线崩溃,大败而逃。赵军大胜,凯旋而归。赵奢因功被封邑马服(今河北邯郸),人称“马服君”。“马服”原意为善于驯驭马,此取英勇善战之意。

赵奢对兵书战策深有研究,并著有兵书,可惜已经失传了。在阏与之战中,他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以弱胜强的杰出战绩。赵奢认为兵书上的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否则不能发挥作用,他反对纸上谈兵。赵奢的儿子赵括,兵书读得不少,但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然而他目空一切,自以为天下无敌。赵奢曾对妻子说:“赵括这小子只能纸上谈兵,根本不能带兵作战。”妻子问为什么,他回答说:“调兵遣将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还怕有疏漏,赵括却视同儿戏。我说过他多次,他依然不改。赵括不当将领则已,如当了,赵军一定会毁在他手里。”后来,赵孝成王赵丹命赵括为赵军统帅,不久赵军果然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击败,四十万大军全被坑杀,赵括也在其中。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阏与之战”大胜后,赵奢因军功显赫而被封地马服,人称马服君。随后不久,就有赵奢的支庶子孙以其封邑为氏,改称马服氏,部分嫡系子孙则仍以赵为氏。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

在典籍《周礼·夏官·马质》中记载:“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戎马,就是用于作战的马;田马,就是用于耕田犁地的马;驽马,就是用于驮运拉车的马。

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马校人,简称为校人,是西周时期特别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君王、王族的马匹。

在典籍《周礼·夏官·校人》中记载:“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

在马校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趣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趣马,亦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属于非常专业化的官职,专职负责鉴别马匹的优劣。“趣”,就是鉴别、确定的意思。

在典籍《周礼·地官·趣马》中记载:“趣马,掌赞正良马。”

在趣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趣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巫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马,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古代,巫、医同义,因此称巫马。

在典籍《周礼·地官·巫马》中记载:“巫马,掌养疾马而佒沃??嘁蕉?┕ヂ砑病!本拖嗟庇诮裉斓氖抟健?

在巫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巫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巫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廋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廋人,全称位马廋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后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大国中亦设有该官职,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士、官吏们如何骑驭马匹,后位各诸侯国中军队中普遍拥有的官称。

在典籍《周礼·地官·廋人》中记载:“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

在马廋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官吏圉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圉人,全称为马圉人,为秦国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骑兵如何骑驭马匹。

在典籍《周礼·地官·圉人》中记载:“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

在马圉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十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置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

后在春秋前期,凡具备伯爵资格的各诸侯国中,亦允许设置司马这一官职,为全军统帅,如同当今的三军总司令,其中只有楚国称其为柱国、上柱国等,职责相同。

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司马,谓总武事也。”

到了汉朝时期,司马之职被称作“司马大将军”,位列三公,其下各设司马、长史一人,司马主兵事,长史主文政。

唐朝时期,司马为州刺史的属官,仍掌军事。

宋朝时期,司马为州、府的属官,为上佐官之一,相当于军事参谋,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形同虚设。

到了元朝时期,司马之官称被废黜。

到了清朝时期,司马,已经成为文人对各府中辅佐知府管理政务的“同知”的谐称。

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马氏,采用汉姓马氏,与其族源及与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尤其是与汉族交往的历史及汉化的程度有关。在唐朝繁荣的西域丝绸之路一带,有大量的西域人为繁荣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有的后来定居中原,世代相传至今。

如西域人马庆祥,入居临洮狄道(今甘肃临洮),成为马氏一支。

西域人马依泽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自位于小亚细亚当时的东罗马帝国之属的鲁穆国,宋朝时期称“卢眉国”,即今土耳其,马依泽来华是参与编修《应天历》,书成后,宋太祖赵匡胤授其为光禄大夫、右柱国兼钦天监。“马依泽”之名系古鲁穆文字(土耳其文)的谐音汉译,随授姓马。自此,马依泽留居中原,世代相传为马氏,至今已经传衍三十六代。

回族中的马氏最为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马氏主要来自祖名(经名)首音。

据史籍《滇南丛话》记载:“我教之马,则多为阿拉伯人名之译音。首音,均可以马字译也。”

在典籍《回族人物志·明朝》中也记载:“‘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后来就成了中国姓氏了。这也就是“以名为姓”的演化过程。

在穆斯林当中,取尊贵的圣名穆罕默德为经名者最为多,且圣名在中国历史上又曾被“一名多译”(马罕默德、马哈迈德、马哈马、马合麻、马哈木、马哈默等),故姓马的也就多了。再有,穆萨等一些带有M字头的经名,在翻译时,也在向“马”靠近,如将其译成“马沙”等。

马氏,除取祖名(经名)的首音外,还有许多是取自中后部的“马”,如乌马儿(巫马儿)、亦思马因、哲马鲁丁、默里马合麻之后裔取中间的“马”,阿合马之后裔取后部的“马”。

据文献《回教民族说》记载:即便是祖名(经名)中没有“马”,也因谐音关系,取了马氏。如“吉雅漠低音,字元德,漠音与马同,故名马元德”。又如清朝内务府回回玛苏哈,便以“玛”音而改马氏。

回族中的马氏,还有一些是因各种原因改作马氏的。据云南《保氏宗谱》中称:“有因世变逃避于蛮夷间者。有改氏马氏者。”也‘有从母之故,改氏马者。”又如寻甸马氏《族谱》记载:“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氏马。”《中国回族大辞典》中记载: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封武德将军、咸宁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赛哈智(赛典赤七世孙),“后辞职隐居滇西,改氏马氏。”

又据文献《回回姓氏考》中记载:在“1949年前,有一位为中国朝圣者作引导工作的阿拉伯人,名‘代理理’,来青海经商,在西宁娶回民女为妻,生一子二女,因回民多属马氏,当时青海的统治者也姓马,故给子女冠以马氏…彼之子女现仍居西宁。”

这些“同姓不同宗”的马氏,极大地丰富了回族马氏的来源。

在回族马氏中,也汇入了一些兄弟民族的马氏。如在文献《中国回族·河南回族》中记载:金朝时任凤翔府路(今陕甘宁地区)兵马都总管判官的维吾尔人马庆祥(原名习礼吉思)的曾孙“马祖常在元初定居并葬于潢川县小南海,其后代成为回族,今潢川县马明远先生是马祖常第二十七代孙,他讲马家世代与回族陈姓联姻,认为马家很早就是回族了,这是河南维吾尔人融合于回族中的又一例证。”

回族中的马氏,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赐姓。如在文献《宋元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天文学家》中记载: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西域鲁密国人(今伊斯坦布尔)马德路丁受明太祖之聘入中国,授职为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子也随父亲在监内任职。又踢姓马,封回回大师”。

又如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定亦德,西域回回,明太祖洪武中入附居北京,因姓马,名信”。

在《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之子马黑麻历功进都督佥事,“赐姓马,名政。”还有瓦刺回回皮儿马黑麻,“上赐皮儿马黑麻曰‘马克顺’。”

据《怀宁马氏宗谱•志尚公牟言》记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

在文献《中国回族大词典》中明确记载:在中国,怀宁马氏年代久远,分布较广,已成大家族,其后裔历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辈出,“今已传至四十代,人口遍布全国各省及港台地区,海外美、日、新、比诸国亦有族裔,为中国回族重要家族之一。”

马氏在中国回族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东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旧称作东乡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本意愿统一称为东乡族,因在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聚居而得名,属于因地定族。

东乡族人的姓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色彩,这与其族源、形成以及发展有直接关系。公元十三世纪二十年代末,成吉思汗铁木真亲征中亚,俘获和征集了一些中亚细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这些回族人随蒙古军队来到河州东乡驻屯下来,后又被“编民入社”,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他们的后代通过婚姻和宗教信仰,逐渐融合于当地的蒙古人、汉人、藏人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东乡族。

东乡族姓分本民族姓和外来姓两类。关于本民族姓,由于东乡族族源为中亚的回族人,其先民是撒尔塔人,由古代突厥化的中亚土著粟特人、古花剌子模人和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融合形成的一个无姓的民族,原来操突厥语,信奉伊斯兰教,经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自从公元十三世纪到河州后,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才逐渐采用汉姓,如马、买、巴、白、牙、何、丁、米等,其中以马氏最为普遍。

东乡族本族姓的来源,一般采用本民族人名的音(首音或尾音)译为氏。马氏之所以多,是因为撒尔塔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首字“穆”的音译为氏,取“穆”谐音便成马氏。这便是今天东乡族中马氏占绝大多数的历史缘由。东乡族马氏常因村寨不同而有不同的支系,称谓时一般要在马氏前冠以村寨名,以示区别,如麻矢里马、东达恒马、奴拉马、难民马、果果承马等。不同村寨的马氏属于不同的阿恩德(东乡语“村落”)。

东乡族采用汉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差不多每一个东乡族人都没有民族姓而只有汉姓了。究其来源,东乡族汉姓主要有三种:一是皇帝赐姓,如何氏;二是融合到东乡族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将自己所采用的汉姓带入东乡族,如羊氏、妥氏、张氏等;三是在东乡族形成的过程中,由被融合到东乡族中的汉族人将自己的姓氏带入到东乡族中,形成汉姓。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黎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海南省的南部,人口普查时有一百多万人。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部分,隋、唐之际被称作俚、僚。唐朝开始以黎族称之。

从黎族最早的民族起源传说来看,他们的先民没有姓,只有名,始祖的名字也就是氏族的名称。

黎族何时开始使用汉姓很难考证,但据史籍《宋史》的记载,最迟在宋朝时期,接近汉族的一部分黎族(熟黎)中已有玉、符两大汉姓。

黎族马氏主要集中于佯应黎,居住在黎族边缘地带,和汉人邻近或杂居。除马氏外,俘应黎还有邢、林、符、吴、陈等姓,据说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乐东县(今海南乐东)一带。部分邢姓与马氏还说他们的祖先原本是福建、云南的汉族、回族,后因躲避官府的压迫才逃到黎族地区,并逐渐被同化为黎人。

马氏是黎族中最早使用且使用较多的汉姓之一,明朝万历年间黎族人民起义的首领马矢,是海南安定县水蕉村人。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安定县的黎民起来反抗当地官府的随意征田及占田,他们推举马矢为首领,与居林、沙湾、居碌峒等地黎民一起共同举行武装起义。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琼山县黎福等起兵响应,不久临高县番溪、番洒等村寨也闻风而起,义军直逼县城。同年冬,明王朝派副总兵黎国耀前来进剿,被马矢用计击毙。义军声势大振,所到之处,均受到人们的热烈声援。以马矢为首的黎民起义是明朝几次黎民大起义中又一次新的高潮,义军横扫澄迈、会同、文昌等县。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朝政府派兵进剿义军。同年农历4月官兵分数路直逼马矢的根据地水蕉村。经过几次激战,水蕉村、居碌峒先后失守,马矢及其助手王盖老等被杀害,起义遂告失败。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元朝时期在金朝为官的蒙古人月乃和氏,因其祖先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马祖常。其后人相传亦以其官马步指挥使命姓,亦为马氏,成为马氏一支。

巴尔虎旗蒙古族科特氏,亦称卡氏,似与叩德氏的满语为同一姓源,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马氏。

巴尔虎旗蒙古卡氏原居蒙古喀尔喀地区,原先因遭受蒙古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后有满族引位姓氏者,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蒙古第九旗。后代多取汉字“马”为氏,成为马氏一支。

另外,陈蒙古八旗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以汉字命姓,亦为马氏,成为马氏家族的一支。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本称满珠,汉译为满洲,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普查有一千另八十八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三省。它是后金国汗皇太极为适应当时的客观形势需要,于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而创立的,后来流传下来。清朝灭亡后,省掉“洲”字,简称为满族。

满族的哈拉是标志血缘关系的称号,相当于汉族的姓。哈拉起初都是以满语命名的,属多音节的复姓,后来随着汉化过程,才逐渐演化为单音节的单姓。

满族哈拉之多,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实属罕见,前人统计至少有六百八十余个。其来源主要有五:①居住地,如清太祖时著名将领雅杀禅,因其先祖居于马佳,遂以马佳为氏,其子孙后来简化为马氏;②动植物及物品名称;③部落名称;④沿袭前代旧姓;⑤父祖名字的首音汉译。其中第一、二、五种情况皆符合马氏。

满族祖先女真人的姓也是多音节复姓,后来他们进入中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才改为汉姓,满洲人哈拉的历史与此大致相同。他们入关前使用多音节的复姓,甚至一些归附满洲的汉人也争相仿效,在姓后缀上“佳”音。然而入关后,满洲人开始效仿汉人,称某佳氏。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他们逐渐将“佳”字省略,只留一个音节,再选用相应的汉字,这样就俨然是标准的汉姓了。选用汉姓时,他们或者以谐音取姓,或者以意译取姓。这两种情况在满族马氏中都有。

例如,据著名清朝大学士唐杜佑等所撰写的《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

⑴.满族苍马尔纪氏,满语为Cangmajir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碧新一带地区(今俄罗斯伯力边区和滨海边区交界处比金市西部比金河口),后改汉字单姓为马氏。

⑵.满族马佳氏,满语为Maji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里库马佳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东宁,一说今辽宁新宾嘉禾乡),以地为氏,人数并不是很多。满清王朝开国初期,马佳氏一族首领马佳·赫东额率族人五十多户归清,隶属镶黄旗满洲,后与其弟马佳·阿库噶哈共同累著战功,同授一等男爵。清军入关时,马佳·赫东额因伤留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代至十二世马佳·升寅在清乾隆已酉年得贡生,授七品小京官,后历累官职,到清嘉庆庚申年(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升迁至工部尚书兼正黄旗、镶蓝旗满洲都统、经筵讲官、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晋赠太子太保,赐谥“勤直”。其族后取原姓氏首字谐音汉字“马”为氏。

⑶.满族玛尔屯氏,满语为Martun Hala,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马氏。



得姓始祖:姬公钽、赵奢、马宫、马庆祥、马依泽、马德路丁、定亦德、马佳·赫东额、马佳•穆敦。

马寅初的三句至理名言 -- 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是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的人。

⑵.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

⑶.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乃北京大学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55: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大脚皇后”马秀英在临终前对子孙们的最后一句话 -- “记住,生长富贵之中,当知蚕桑耕作之不易,当为天地惜物,且为生民惜福!”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51: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帝王国君 -- 马 殷:(公元852~930年),字霸图;原籍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著名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第一代君主,南楚武穆王,在位时间从公元907~930年为期二十三年,终年七十八岁。

马殷初从蔡州(今河南汝南)刺史秦宗权的部将孙儒、刘建锋攻杨行密。

唐昭宗李晔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孙儒败死,刘建锋以马殷为先锋,率余众转入江西,于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进入湖南,攻陷潭州。

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农历5月,刘建锋为部下陈瞻所杀,众推马殷为留后,不久,唐王朝任命马殷为湖南节度使。此后,马殷四出攻占诸州,略取邵、衡、永、道、郴、朗、澧、岳等州后基本统一了湖南地区,任武安军节度使。又征服了境内诸溪洞少数族,至唐朝末期已拥有二十余州之地。

朱温建后梁政权后,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封马殷为楚国王。

后唐政权灭了后梁之后,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后唐庄宗李存勖亦封他为楚国王,称南楚武穆王。马殷建国承制,自置官属,建楚王天宫幕府,任用高郁、吕师周等贤人,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楚境的独立和地方安定,发展经济,使楚国在五代十国中强盛一时,

楚国东受吴国(后为南唐取代)的威胁,马殷采纳谋臣高郁之策,奉中原朝廷正朔,称臣进贡,以钳制吴国;同时,又获准在襄(今湖北襄樊襄城)、唐(今河南唐河)诸州置邸店,以茶与中原贸易,换还丝织品和战马,获利年以百万计。

当时,马殷不向客商征税,境内又少战争,使四方商贾纷至,但由于楚国境内流通的铅铁钱不能外用,只得贩运物资而去。

马殷也十分注意发展生产,开发湘中、湘西;又鼓励种桑养蚕,命令百姓纳税都以帛代钱,因此丝织手工业大盛。

后唐天成五年(公元930年)农历11月,马殷病逝。



马希声:(公元899~932年),字纳诺,武穆王马殷次子;潭州人(今湖南长沙)。著名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第二代君主,南楚衡阳王,在位时间从公元930~932年为期三年,终年三十三岁。

马希声,马殷次子。

马殷称楚国王后,任他判内外军事,掌兵权。当时楚国谋臣高郁对马殷忠心耿耿,却为南平国君季兴所恨,派人行反间计。马殷根本不听,而马希声则轻信谣言,以为高郁今后会谋反,削夺了他的兵权。

高郁愤懑,声言要隐居以避祸。马希声马上假造父王的命令杀死了高郁。

马殷知道后,大哭说:“我已经老了,政非己出,致使功臣惨遭横死。”可见马希声这时已经掌握了朝政实权。

马殷于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五年(公元930年)农历11月病死后,长子马希振慑于马希声的权势,未行兄终弟及之制,把王位让给了他。马希声便于同月袭位,并被后唐政权授为武安、静江军节度使,用后唐年号。

马希声生平最喜欢喝鸡汤,每天都要杀鸡五十只烧汤喝,连送马殷的灵柩出葬时,他也喝下几罐鸡汤后才动身。

后唐天成七年(公元932年)农历7月,马希声病逝,大概是患了禽流感,史称衡阳王。



马希范:(公元899~947年),字宝规,武穆王马殷四子;潭州人(今湖南长沙)。著名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第三代君主,南楚文昭王,在位时间从公元932~948年为期十六年,终年四十九岁。

马希范,与马希声是双胞胎。在马希声病逝后,他当月继位,先后使用了后唐、后晋、后汉年号。

马希范在位期间,奢侈无度,赋税繁重,迫使农民大批逃亡,阶级矛盾激化。大学士拓跋恒上书劝谏减轻赋税,马希范因此而大怒,逐走了拓跋恒。牙将丁思瑾奏请趁当时辽军攻灭后晋,中原大乱的时机,出兵荆襄,进攻汴京,成就了大业。马希范也认为这是奇论,不予置理,只顾荒淫享乐,导致重病。

后汉高祖刘暠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农历4月,马希范病重,这时他才醒悟拓跋恒是忠臣,就将他召来,托付他立弟马希广为王,之后不久病逝。



马希广:(公元?~950年),字德丕,马殷之子,马希范之弟;潭州人(今湖南长沙)。名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第四代君主,南楚文昭王,在位时间从公元948~950年为期三年,终年岁数待考。

马希广,是一个个性谨慎温顺之人,同母兄长马希范对他疼爱有加。

后汉高祖刘暠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农历4月,马希范去世,拓跋恒坚持执行马希范的遗嘱,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

后汉政权封马希广为天策上将军、楚王,因而马希广、马希萼之弟马希崇就以马希广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与马希广的关系。

后汉隐帝刘承祐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时任武贞(今武平)节度使的马希萼反叛,率军南下进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马希萼战败,马希广以不愿伤其兄为由,放弃追击。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马希萼结合蛮族军再度攻击马希广,并向南唐称臣,请求发兵攻潭州。马希广派军讨伐马希萼,大败。马希萼遂与蛮族军兵围潭州,守将许可琼投降,潭州陷落,马希广被擒。不久,被马希萼赐死。



马希萼:(生卒年待考),马殷之子,马希广之兄;潭州人(今湖南长沙)。著名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第四代君主,南楚恭孝王,在位时间从公元932~948年为期四各月,终年岁数待考。

马希萼杀弟南楚废王马希广后继位,在位仅四个月即被南唐俘虏,后病死,葬处不明。

马希萼夺得王位后,大杀马希广旧臣,又荒淫纵酒,滥用民力,将军政大权统统委托给弟马希崇处理,失尽了人心。

马希崇大权在握,见兄长又是如此糊涂,就纠集部下徐威,陆盂俊、鲁绾等伺机夺位。

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农历4月的一天,马希萼在宫中端阳门大摆宴席,招待将吏。徐威等人没得到请帖,便与马希崇密谋趁机发动政变。

马希崇借口身体不适,谢绝赴宴,暗中则在指挥政变。徐威率领一群兵士,驱赶十几匹劣马,闯入端阳门扰乱了宴会的进行,并趁混乱之机,兵士们以追马为理由,手持大木棒冲入府中,打开兵器库取出兵器,在宴席上大砍大杀,使许多将吏死于非命。马希萼起身狂逃,想翻墙脱身,也被徐威赶来抓住,用囚车送去见马希崇。

马希崇不愿落个弑兄的罪名,便派彭师焉将马希萼押往衡山监禁(今湖南衡阳),并暗令伺机除掉他。

彭师篱将马希萼押到衡山县后,与衡山指挥使廖偃商量说:“要我担当弑君之名,我可不愿意。我宁愿以德报怨,而不愿枉受恶名。”廖偃也表示同意。两人便推立马希萼为衡山王,改衡山县为府,阻断大江,修筑营栅,用竹子编成战船,招募兵士一万余人,与马希崇相抗衡,并派人再次向南唐称臣求援。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农历10月,南唐政权趁机派袁州戍将边镐统领大军进入南楚国,直扑长沙府,迫使马希崇出降。接着,边镐又派将军李承戬带兵几千围困衡山,迫使马希萼投降,并押着马希萼沿江东下,到达金陵,封他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号楚王,驻守洪州,实则不过在那里闲居罢了,最终病逝于软禁之处。



马希崇:(生卒年待考),马殷之子,马殷之子,马希声、马希范、马希萼、马希广之弟;潭州人(今湖南长沙)。著名五代十国时期楚国末代君主。

马希广在位时,马希崇于天策上将府任天策左司马之职。

后汉高祖刘暠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农历4月马希范去世,拓跋恒拥护马希广继立,因而马希崇就以马希广之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并且经常将马希广的一举一动告诉马希萼,以为内应。

后汉隐帝刘承祐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叛变的马希萼攻占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自立为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楚王之后,任命马希崇为节度副使,将政事都交给马希崇,然而马希崇也只是交给下属而已,政事因而混乱,而马希萼又对士卒不加赏赐,因此军心思变。

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在马希崇事先知情的情况下,徐威等将领兵变,马希崇被推为武安留后,马希萼则被移往衡山县囚禁。

马希崇继立后,亦纵酒荒淫,人心不附。当时南楚情势,内有数股势力割据,外有强邻南唐君主李璟虎视眈眈,徐威等欲杀马希崇自救,马希崇察觉其中变故,遂密迎南唐大军保护。不久,南唐将领边镐率军进入南楚,马希崇率家族投降,南楚国至此灭亡。

南楚政权灭亡后,马氏家族一度被迁往南唐政权所辖地区,马希崇被李璟封为永泰节度使,居住扬州(今江苏扬州)。

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三年(南唐元宗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后周政权进攻南唐,占领了包括扬州在内的淮南地区,马氏家族遂又被迁往后周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马希崇被任命为羽林统军。

其后,该支马氏族人事迹史书再也未载,不知所终。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49: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历史名人(三) -- 马鸿逵:(公元1892~1970年),回族,字少云;河州人(今甘肃临夏),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马鸿逵是马福祥之子,1912年马鸿逵二十岁时,已在其父部下任营长,继升宁夏新军都统。1914年至1917年,马福祥为了讨好袁世凯、黎元洪,将马鸿逵送到北京先后当袁、黎的侍从武官。由于有这一段经历,马鸿逵对统治阶级最高层官场的活动颇多了解,渐渐养成了奸谋善变的性格。1917年7月,马鸿逵跑到天津投靠段祺瑞,参加马厂誓师。段祺瑞重新上台后,使其回宁夏扩编宁夏新军。1919年,马鸿逵升任第五混成旅旅长。

马鸿逵虽然投靠皖系段祺瑞,获得了一定的权势,但是,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马福祥、马鸿逵一直保持中立,直系获胜后即倒向直系,想攫取甘肃督军一职,但未成功。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双方都想拉拢马福祥父子,但马氏父子模棱两可,待直系取胜,即通电讨伐张作霖。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马鸿逵被曹锟、吴佩孚任为骑兵总指挥,率部开往热河。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马鸿逵权衡利害,也尾随冯玉祥撤退,把部队带到北京。1925年3月,冯玉祥就任西北边防督办,马福祥父子迫于冯军势力,对冯玉祥表示顺从。马福祥还将绥远都统一职交给冯玉祥手下大将李鸣钟,自己只担任没有实权的西北边防会办。冯玉祥为安慰马氏父子,委任马鸿逵为国民军新编第七师师长,驻防宁夏的金积、灵武。

1926年9月,冯玉祥从苏联回国,举行五原誓师,宣布响应南方北伐。马鸿逵部扩编为国民联军第四路军,马鸿逵任总司令,率部进军甘、陕,参加了西安解围战。1927年初,马鸿逵部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军,马鸿逵任军长。5月,冯军东出潼关参加北伐,马鸿逵部亦参加了战斗,他的骑兵由龙门以南登封通过京广线,迂回到开封以东,破坏陇海铁路,切断奉军后援,使冯玉祥部占领郑州、开封。此后,马鸿逵部又被调往山东一线作战。

1929年,冯玉祥与蒋中正的矛盾已经很深,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战争开始酝酿。马福祥、马鸿逵父子开始既怕冒犯冯玉祥,又不敢贸然投靠蒋中正。但是,随着冯玉祥和蒋中正的关系日益恶化,马氏父子决定向有英、美作后盾的蒋中正输诚,表示“决不参加背叛中央之任何军事行动”。5月,冯玉祥决定反蒋,命所部由山东、河南向郑州、洛阳集中。马福祥策动马鸿逵,从山东回到开封后,即与韩复榘密议反冯投蒋之事。然后,两部兵马集中洛阳,联合石友三、庞炳勋等通电拥护“中央”,维持和平。韩、马、石、庞的倒戈,打乱了冯玉祥的作战计划。

马鸿逵公开投靠蒋以后,为摆脱冯玉祥的围追,率部东走郑州,沿途炸毁桥梁,使冯军无法追击。马鸿逵控制了郑州,获得了大批军火、粮草。冯玉祥见追击无效,则屡电马鸿逵,好言劝慰,望其回心转意。蒋中正闻讯,即派出钱大钧、贺耀祖、邵力子等前往郑州宣慰,给马鸿逵带去百万元重赏。其后,蒋中正又在南京召见马鸿逵,款待的宴会十分隆重,宋美龄及各院、部长均出席。之后,蒋中正又拨款几十万元补充马鸿逵的部队,至此,马鸿逵便铁了心投靠蒋中正。不久,马鸿逵部奉蒋中正之命调驻徐州。同年12月,唐生智联合韩复榘反蒋,韩复榘争取马鸿逵支持。马鸿逵表面应诺韩的要求,暗中立即向蒋中正报告一切。蒋中正一面设法分化唐、韩的联系,一面急调大军进攻唐生智并将其击败。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蒋中正担心冯玉祥旧部马鸿逵、韩复榘会被冯玉祥重新拉过去,所以尽力拢络马、韩。他将马鸿逵部正式扩编为讨逆军第十五路军,又发表韩复榘为山东省主席。最后,马鸿逵等协助蒋中正打败了冯、阎。蒋中正论功行赏,马鸿逵增加了两个旅的编制。1931年1月,马鸿逵部被调往河南许晶、漯河一带,参与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进攻。马鸿逵为保存实力,行动迟缓,招致蒋中正的不满。后来,马鸿逵部又丢失了鸡公山,河南省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大为震怒,派兵包围了马鸿逵设在信阳的总指挥部。后经马福祥出面斡旋,刘峙才撤兵罢休。

1932年8月,时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马福祥在涿州琉璃河旅途中病逝。马鸿逵失去了靠山,刘峙乘机压迫他,要将他逼离河南。于是,蒋中正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在河南的部队基本不动,由马鸿宾接带,马鸿宾在宁夏的部队则交马鸿逵,双方互换番号。马鸿逵借蒋中正允许他可带直属部队返宁夏为理由,连夜选拔精壮,密藏优良武器,乘寒冷冬日,将部队运往包头,再由包头步行,星夜兼程进程宁夏。留在河南的士兵,仅剩一些老弱病残而已。马鸿宾知道这个情况,也托词不去河南而留在宁夏。二马的关系原来就不好,马鸿逵一向不满父亲悉习栽培堂兄马鸿宾而忽视自己。马福祥在世时,还可以调和兄弟俩的关系,但马福祥去世后,尤其是二马同处宁夏,彼此之间为地盘和军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最后,马鸿宾部仅驻在甘肃固海一带。

1933年初,马鸿逵正式就任宁夏省主席。宁夏可以说是马福祥家庭的“领地”,民国成立后,马福祥就出任宁夏镇守使,马鸿宾继任宁夏镇守使和宁夏省主席,现在,又由马鸿逵主政宁夏。马鸿逵上任之后,摆出一副励精图治的姿态,提出了“实行三民主义”、“消灭烟毒土匪”两大施政目标,而实际上,马鸿逵的一切活动,无非是“扩军”、“抓权”、“刮钱”。马鸿逵上任时,手下兵员有一万二千,他不断地抓壮丁当兵,的部壮大至数万之众。为了独自控制地方政权,马鸿逵处处安插亲信,他以军管政,以政管党,俨然成为“宁夏王”。马鸿逵嗜财如命,想尽各种办法抓钱,如横征暴敛,走私烟土, 尅扣薪饷,强占房地等,宁夏人民怨声载道。

1934年初,孙殿英在蒋中正诱使下,移兵西来,声言借宁夏前往就任其青海柴达木屯垦督办之职。马鸿逵深恐孙殿英到来夺取了自己的地盘,于是联合马鸿宾及青海马步青、马步芳兄弟,全力阻止孙殿英西进,爆发了四马拒孙之战。四马一方面说动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请求蒋中正收回成命,另一方面调集大军,严阵以待。蒋中正并没有马上收回成命,拒孙之战全面展开。马鸿逵以重金收买了几个孙军将领,孙殿英部队全线动摇,孙殿英不得不于3月19日下令总退却。这时,阎锡山出兵截击孙军后路,何应钦指挥五省兵力进剿。孙殿英只得宣布离开部队,余部三万余人被阎锡山、胡宗南收编。马鸿逵借拒孙之战,增编了三个团级警备大队,以及收编了孙殿英之杨干卿旅,实力大增。

1935年底,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马鸿逵极力防备和阻遏红军在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多次向蒋中正呈进意见书,使蒋中正很满意,决定亲自飞往宁夏,布置防务。马鸿逵即赶在蒋中正到来之前,在省城中山公园内专修“怀远楼”,以宣扬蒋中正“关怀”边陲省份。蒋中正到宁夏后,马鸿逵亲自担任守卫,竭尽忠诚。蒋中正走后,马鸿逵立即划分全省为三个警备区,不断骚扰陕甘宁边区,一度攻占三边(安边、定边、靖边),但很快被红军逐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鸿逵、马鸿宾两部合编为第十七集团军,马鸿逵出任第八战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然而,整个八年抗战期间,马鸿逵直接掌握的部队并未进入对日寇作战的战场,他除了巩固宁夏地盘,就是对付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八路军。马鸿逵将宁夏省政府和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合在一起办公,其属下每天早上依次向他问安、汇报请示,马鸿逵则高坐在太师椅上,他的办公桌旁不另设椅凳,召入者只能站着说话。马鸿逵因事外出,军政事务则由其次子马敦静代行。抗战八年,国民党将领或多或少都参与了战斗,但马鸿逵却挂着个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集团军总司令的空名,过了八年安然的土皇帝生活。

1936年1月22日,马鸿逵晋升陆军中将军衔,历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宁夏保安司令、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

1936年9月26日,马鸿逵被授加上将军衔,积极参加了反共、剿共,他指挥马家军对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多次进行围追堵截,并重创了徐向前率领的红军西路军,使整个河西走廊洒满了红军将士的鲜血。

1949年9月10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发动甘肃河西追击战役。兰州、西宁解放后,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王世泰率部沿兰新铁路向西北追击。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率第二军于9月10日由西宁地区北进迂回河西走廊。9月14~17日,越过海拔五千米的祁连山后,攻占民乐,歼灭国民革命军西北军骑兵第十五旅等部。9月19~20日在张掖地区又一举歼敌五个团。9月21日与第二兵团会师张掖。国民革命军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八补给区司令部、甘肃河西警备总部及第一二○军、第九一军残部,在人民解放军政治争取下,于9月24日在酒泉投诚。随后人民解放军第二军一部乘汽车进驻酒泉、玉门、安西等地,河西地区追击战胜利结束。起义、投诚及被歼的国民革命军共四万余人。

退守宁夏的马鸿逵部四个军及若干地方武装部队约七万人,在马鸿逵之子马敦静指挥下,以银川为中心,依据黄河天险,构成三道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入宁夏。第一野战军针对马家军的防御部署,发起了宁夏战役。马家军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四散溃逃,总指挥马敦静乘飞机逃走,第一二八军军长卢忠良率残部投诚。9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驻银川,宁夏全境解放。此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四万余人,马鸿逵部全军覆灭。

兰州解放后,马鸿逵决意死守宁夏。然而,9月1日,蒋中正电召马鸿逵到重庆。马鸿逵将宁夏军政大权交给次子马敦静,匆忙飞到重庆。原来,蒋中正打算把宁夏部队调往四川,马鸿逵当然不愿意。但不几天,马鸿逵长子、骑兵第十师师长马敦厚携眷从宁夏飞到重庆,告之宁夏败局已定。9月19日,马敦静也逃到重庆。就在这一天,宁夏的马鸿逵部队在马全良、卢忠良率领下宣布起义。同一天,马鸿宾及其子马惇靖、马惇信率第八十一军与解放军在中宁县城签订了和平解放的协定,改编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独立第二军,马惇靖、马惇信分任正副军长。至此,西北马家军阀的历史宣告结束。

1949年9月底,马鸿逵及其妻妾儿子逃到了台湾,即受到台湾“国防部”次长郭寄峤及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对西北败局负责。不久,台湾当局发表给予他“撤职查办”的处分,由原来的一品大员已成寄人篱下。马鸿逵心灰意冷,决定出走。他先把四姨太刘慕侠送到香港“治病”,不久报称病危,马鸿逵以此请假离台赴港,接着“赴美就医”,后僻居美国西普马拿,以养马自娱。以后长期居留美国洛杉矶,在美国期间,他虽生活富足,但妻妾众多,相互争风,子孙不睦,令他极为痛苦。

1970年1月14日,马鸿逵在美国洛杉矶病逝。



马步芳:(公元1902~1973年),回民,字子香,经名胡赛尼;积石山县莂藏乡人,马麒第二子。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马步芳少时人寺学经,后随父到西宁国民学校读书。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进入军界,任甘边宁海镇守使署一等参谋,继任巡防马队第一营帮带(副营长)。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娶马朝选之女海力买为妻,次年生一子,取名继援。同年马麒将宁海军扩编为二十个营,马步芳任骑兵第十五营管带,后改编为骑兵第一营,驻防巴燕戎。为了扩军,在驻地成立了军土教导连。仿照国民革命军军事训练,整饬军队,扩展队佰,一时人数陡增,军需供应不足,他在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向化隆全县摊派“营买粮”一百五十余石(每石四百五十公斤),草四万余公斤,后随兵员增加不断追加。挤掉马禄,接办经营“义源祥”商号,营利所得用于购买军械,实力大增。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国民革命军入甘,排挤甘肃八镇地方势力,马麒为防国民革命军,提升马步芳为宁海军骑兵团长,苏彦龙、马步康、韩起功分任营长。同年3月马步芳率部开赴青海民和享堂,把守兰州进入青海的门户。后看国民革命军次第剪除陇东镇守使张兆钾、陇南镇守使孔繁锦、河州镇守使裴建准等部,马麒为保存实力,10月上旬撤到化隆。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马仲英起事反冯,马步芳率所部骑兵一营和化隆东西堡民团驰赴应援。在莂藏听从马全钦“在此危急时刻,离开驻地,如虎离山,一旦失机,将无容身之地”的劝告,即率部撤回化隆。后听马仲英兵败,将自己派去联络马仲英的人员杀死在黄河渡口,并把四名骑兵以不守纪律、煽动兵变的罪名在化隆小教场用马刀砍死,悬首示众。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8月,国民革命军孙连仲部进驻西宁,马麒被迫交出军政大权。次年孙连仲派旅长高树勋以清乡为名,率部赴化隆、循化,马麒星夜派人送信,嘱马步芳谨慎应付。马步芳思虑再三,老父已在国民革命军掌握之中,无退路可走,率领城乡各族头目应候,执礼甚恭,并将自己所属宁海军兵员、枪械、弹药、粮秣等造册呈送处理,并送全副鞍马一百匹和鹿茸、狐皮等贵重物品。自己轻装简从,不分昼夜,随侍高树勋左右,并协助清乡,收缴土枪六十余支,刀矛三百多件,取得了高树勋的信任。在赴循化清乡途中,将当地农民和小贩四人以“匪”名杀头示众,并揭露在凉州率众攻击过国民革命军的马伏良、马朝佐,交付高树勋部解送西宁枪决,以示大义灭亲。高树勋返回西宁后,呈请孙连仲任命马步芳为暂编第二十六师七十七旅旅长。民国十九年(关于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国民革命军东下参战,马麒接任省主席,马步芳由化隆调回西宁,任独立第九混成旅旅长,随之又任改编后的第九军暂编第一师师长,国民革命军失败后又改编为青海暂编第一师,继任师长。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马步芳出兵河西,击败马仲英占领甘州,并用计诱杀马仲英守城残部二百余人。后马步芳投靠蒋中正,被改编为国民党第九师,马步芳继任师长。同年成立青海蒙藏文化促进会,马步芳任理事长。并设立蒙藏小学(后改为中学)一所。8月马麒病故,省政府改组,马步芳任省政府委员。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2月西藏地方政府亲英派派兵攻占玉树,引起青藏战争,马步芳派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抗击,并派兵增援。2月10日,藏兵退至金沙江西岸,次年6月15日签订停战协定,战事结束。是年马步芳任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委员长,该会设立回民中学一所,附设小学两所,各县分会也分别设立小学。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夏,蒋中正任命孙殿英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令其率所部四十一军开往青海,为排除异己,蒋中正又密电马鸿逵、马步芳联合拒孙。马步芳接电后,在西宁新编第九师司令部召开团以上人员参加的军事会议,决定派甘州先遣第三旅和马步銮骑兵团、马步青部马禄第一旅先行到宁夏,后又不断增派部队,先后共派兵力达两万多人。宁夏战役打响后,马步芳乘汽车赴宁夏指挥,任预备队总指挥,经数次激战,打败孙殿英。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3月,孙殿英败退山西,马步芳率部回青海。年底蒋中正任马步芳为新编第二军军长,并将所辖新编第九师改编为一百师。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长征途经四川、西康北部,迫近青海,蒋中正严令堵截。马步芳依照蒋中正迭次电令,抽调官佐三十余人分赴各县督修“甘青边区碉堡封锁线”青海段,调部分兵力和民团设防。并派马彪等到临潭等地阻击红军,马彪陷入红军包围,后突围到黑措,团长马元祥受伤。6月青海省政府成立保安处,马步芳任处长,着手编训保安团队。全省划分十五个保安区,共编组一百零七个保安团,有团丁十五万余人。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8月,马麟出国赴麦加朝觐,马步芳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并就任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10月26日,红四方面军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等部,组成西路军,从靖远强渡黄河,一举突破马步青部韩起禄旅防地,沿河西走廊节节推进。蒋中正急电马步芳星夜调遣大军,配合马步青骑五师堵击红军,马步芳当即调遣马彪骑兵旅、马朴骑兵旅及马占成、马宗林、马秉成所率三个骑兵团,又配备步兵三千余人,加马步青三千余骑兵、步兵四千五百余人,共步、骑兵两四千余人。马元海任步、骑兵总指挥,马彪任骑兵总指挥,在河西走廊与红军展开激战。在凉州西四十里铺战斗中,红军打死打伤马部官兵八百多人,在永昌四十坝的一个庄院中,马步銮团包围红军一个文工团,除牺牲者外,被俘的三十余名男女文工团员被解送西宁。马元海指挥步骑兵,在甘州高台县城拼力进攻红五军、红九军部分部队,经七八个昼夜的激战,红五军、红九军主要领导大部分壮烈牺牲,高台红军伤亡殆尽。马彪、马朴、马禄的部队攻人高台县城。马元海又率步骑兵和民团进攻驻守临泽县城的西路军总部和所属单位,经几天激战,红军乘夜晚突围,与驻守甘州西乡倪家营子的红三十军会合。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2月,马元海指挥步骑主力和民团猛攻驻守倪家营子一带各庄堡的红三十军主力和红五军、红九军的部分部队,以及从临泽撤出的部分红军部队。经几昼夜激战,红军放弃倪家营子,转移到西洞堡、龙首堡一带。马步芳派手枪团和宪兵团增援,令继续围攻红军,时值寒冬,红军给养无着,处境十分困难。红军撤到梨园堡,马元海率骑兵穷追不舍,马步芳又从西宁派兵在安西堵击,红军千余人突围进入新疆戈壁沙漠,河西战役结束。河西战役中被俘的红军战土被押抵西宁后,惨遭活埋和屠杀的上千人,大部分女兵被“赏”给官兵做妻妾,余者三千余人编为补充团,押送到循化、化隆一带做苦力。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5月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在酒泉文殊庙被俘,押送西宁后,马步芳密令马忠义在西宁东关敦庆号后院将孙玉清秘密杀害,并将其头颅泡在酒里,送至南京向蒋中正邀功请赏。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青海禁烟总局改组为禁烟委员会,马步芳任委员长。同年新编第二军改编为第八十二军,马步芳继任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步芳奉令派马彪部东下抗日,在山西运城,河南淮阳,皖北的寿县、风台等地重创日军。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马步芳任国民党青海省党部主任委员。同年派喇平福去果洛强征草头税,激起康赛和康干部落反抗,喇平福被处死,击毙驻军数十人。马步芳闻讯,派骑兵第二旅两个团去镇压,屠杀藏民千余人,后又数次派兵镇压。马步芳接管马麟在西宁开设的协和商号,并开办“德心海”商号,统制土特产品购销,征收课金(金税)。民国二十九~三十一年(公元1940~1942年)马步芳先后多次对玉树、同仁、同德藏民和哈萨克牧民进行了残酷镇压。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青海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成立,马步芳任团长。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马步芳将西宁高级中学改为昆仑中学,自任校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马步芳挤走马步青,取得骑五军军权,蒋中正将骑五军和八十二军合编成第四十集团军,马步芳任总司令。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马步芳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同年7月,马步芳赴重庆开会,8月中旬西宁乐家湾发生兵变,八十二军参谋长金耀星被变兵击毙,为首的马福麟、席老三等人受“拔断筋”等酷刑后被处以死刑。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马步芳为了全面控制青海的贸易、工矿、畜牧、金融等,成立了湟中实业公司,自任董事长。随后又成立西北工矿公司、西北畜牧公司和湟中实业银行等。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3月26日,马步芳奉蒋中正之命,派马继援率八十二军整编成的八十二师开赴陇东,在平凉、宁县、正宁、西峰镇、庆阳、合水布防,进攻解放区。1948年5月整编八十二师恢复八十二军番号。马步芳在青海扩编新军,从7月开始,陆续编成一九零师、二四八师、骑兵第十四旅、三五七师、新编第一师等。并派韩起功到临夏等地大肆抓兵,新编成第一二九军,下令在青海农业区强征新兵一万名,在牧区征马一万匹,开赴前线,在平凉、西峰镇强征新兵两万五千多人。为阻击解放军西进,蒋中正令马步芳、马鸿逵组成“宁青联合兵团”,授意一马任西北军政长官,一马任甘肃省主席。两马在青海民和会晤,达成由马步芳任西北军政长官,马鸿逵任副长官兼甘肃省主席,并达成共同出兵的协议。马鸿逵致电国民党中央,表示拥护马步芳任西北军政长官,并派所属十一军和一二八军组成宁夏兵团,马步芳派八十二军、一二九军、骑八旅、骑十四旅组成青海兵团;马继援任总指挥,卢忠良任副总指挥,组成“宁青联合兵团”。

1949年5月18日,蒋中正任命马步芳代理西北军政长官,5月24日马步芳率领青海省政府秘书长马骥、建设厅长马禄和省党部主任马绍武等到兰赴任。马步芳任西北军政长官后,对长官公署中的原有高级人员作了调整,改组了行政、财经和建设等委员会。马步芳上任后,对享堂会晤中做出的保荐马鸿逵任甘肃省主席的诺言久不履行,马鸿逵极为不满,叮嘱卢忠良“宁夏部队不得过咸阳”。8月14日,马步芳赴广州参加西北联防军事会议,8月17日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任第八战区(甘宁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等职。

马步芳回到兰州后,积极部署兵力,将全部精锐部队四、五万人马,凭借兰州南北二山上的国防工事固守。

1949年8月20日,人民解放军在兰州城外会合成东、西、南三面包围之势,发动了兰州战役。马步芳请求胡宗南部从汉中来援,尤其派出亲信马骥专程飞到银川向马鸿逵求救后。这时,马鸿逵故意刁难,讨价还价,马骥知事不谐,迳自飞往重庆逃命。不过,马鸿逵还是命令马全良率领一支刚刚拼凑起来的贺兰军,进驻宁甘边境,坐山观虎斗。马步芳知道援军不会来,兰州亦不保,便于8月24日只身飞往西宁,再携眷逃往重庆,所部交由儿子马继援(升任西北军政副长官)指挥。8月25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到8月26日,兰州即告解放,马步芳四、五万人马被歼灭,马继援仅率少数亲信逃往西宁。

兰州战役后的1949年8月27日,马步芳携眷逃往重庆。9月5日,西宁亦解放,马步青、马继援亦逃往重庆。马步芳进入新疆的骑五军,也在9月下旬参与了陶峙岳、包尔汉的起义,军长马呈祥不愿参加起义,被“礼送”出境。至此,马步芳家族拥有的武装力量全部瓦解。

1949年9月下旬,马步芳及马步青、马继援等逃到了台湾,随后马呈祥也逃往台湾。到台之前,马步芳已因“擅离职守”受到“撤职议处”的处分,他预料会有不利,于是以三千两黄金贿赂蒋中正的几位亲信,取得了出国护照后飞到埃及开罗做寓公。后来,又移居沙特阿拉伯。

1957年,台湾当局任命他为“驻沙特阿拉伯大使”,至1960年辞职。

1975年7月31日,马步芳病逝在客乡沙特阿拉伯。



马 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参谋部第三军事调研部部长。1990年晋升。

马乃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四川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90年晋升。

马子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马卫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

马书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1990年晋升。

马以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90年晋升。

马立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

马存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医院副院长。1990年晋升。

马进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青海省军区参谋长。1990年晋升。

马承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医院副院长。1990年晋升。

马国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90年晋升。

马国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国防科工委马兰核试验基地司令员。1990年晋升。

马述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0年晋升。

马声儒:(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桂林陆军学院院长、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马尚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参谋部警卫局副局长。1990年晋升。

马品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第二炮兵后勤部副部长。1990年晋升。

马振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1990年晋升。

马春娃:(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马贵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辽宁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马树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马清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陆军第六十三集团军副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马盛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后勤部审计署审计长。1990年晋升。

马盛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辽宁省军区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马富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械工程学院训练部部长,院长。1994年晋升。

马遂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政治委员。1994年晋升。

马景然:(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山西省军区参谋长。1994年晋升。

马湘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参谋部陆军航空兵局副局长。2000年晋升。

马殿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陕西省军区司令员。1990年晋升。

马连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工程学院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马连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航空兵部后勤技术部部长。1990年晋升。

马国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航空兵部副政治委员。1994年晋升。

马建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青岛基地司令员。1994年晋升。

马金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

马富才:(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榆林基地司令员。1990年晋升。

马保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副政治委员。1994年晋升。

马 鸿:(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

马凤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参谋长。1990年晋升。

马学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第十航空军司令部参谋长。1990年晋升。

马绍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1990年晋升。

马德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昆明基地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

马德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司令部总参谋长助理。1990年晋升。

马殿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委员。1990年晋升。

马炳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河南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2000年晋升。

马玉长:(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武警工程学院副院长。1999年晋升。

马励武:(生卒年待考),陕西华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马法五:(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四十军军长。

马 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云南绥靖公署副主任。

马占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东北挺进军司令。

马敦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宁夏省兵团司令官。

马玉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苏鲁战区第一路游击队总司令。

马惇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八十一军军长。

马继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八十二军军长。

马呈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骑兵第五军军长。

马素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炮兵学校校长。

马登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马中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人事次长。

马履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家安全局”副局长。

马培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四十五军二一一师师长。

马得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八十二军二四八师师长。

马 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骑兵第八师师长。

马保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五十五军四十四师参谋长。

马润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三绥靖区参议。

马守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山东省警备第一旅副旅长。

马用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整编第六十六师一八五旅参谋长。

马逸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六十军一八四师参谋长。

马文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八十二军参谋长。

马师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参议。

马志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大陆研究工作发展研究室主任。

马中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联合后勤司令员营产工程署署长。

马震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测量署副署长。

马 轲:(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总务局副局长。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46: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历史名人(二) -- 马君武:(公元1882~1939年),原名道凝,改名和,号君武;广西桂林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诗人。

马君武幼苦学,及长入广西体用学堂。1900年赴新加坡见康有为,衔命回广西策应唐才常起义。

1901年自费赴日本读书,为广西第一个留学生。初与梁启超办《新民从报》,旋追随孙中山革命。1902年与章太炎等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十二周年纪念会”。1903年入日本就都大学学应用化学。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为首批盟员,参加起草同盟会章程,被选为执行部书记长。1906年回上海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赴德国入柏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辛亥革命前夕回国,值上海起义,出任《民立报》主笔,呼号革命。旋被推为江苏省代表,出席独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创建中华民国,推选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民国始元,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和临时参议院参议员,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德国入柏林农科大学。1916年回国,次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及广州石井兵工厂部工程师,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府秘书长,随军入桂讨陆,7月任广西省长。次年被迫撤退,从此转入学界。

1924年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1925年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1926年1月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1928年回广西创办广西大学,任校长。1932年兼任两广硫酸厂厂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最高国防会议参议及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复任广西大学校长,次年病逝于任上。

马君武生平译著甚丰,主要有:《物种起源》、《达尔文》、《民约论》、《弥勒约翰之说》、《赋税论》、《唯心派钜子黑智儿之学说》、《代数学》、《矿物学》等书。



马宗晋:(公元1933~今),原籍吉林市,生于吉林长春。著名当代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1~1952年在北京大学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从事地质构造、地震预报、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1964年完成节理定性分期配套等小构造研究,在国内构造地质教学中广为选用。提出长中短临渐近蕴震模式,成为中国预报强震的主要思想和工作程序。提出现今地球动力学,建立了三个全球的现今构造系统,论证了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非对称性,从而提出以壳、幔、核细分层角差运动为基础的地球自转与热、重、流联合的动力模式构想,对全球构造动力模式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综合,为灾害和矿产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提出了综合减灾的减灾系统工程设计。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三立:(公元1914~2003年待考),回族;甘肃永昌县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弟子遍天下。

马三立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马三立自幼读书,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

马三立于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并拜周德山为师。周德山是马德禄的同门师兄弟,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马三立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

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新中国成立后,积极编演新相声。1952年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来转到天津市曲艺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春回团工作,与赵佩茹搭档在天乐戏院演出,首场演出的是《黄鹤楼》。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马三立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他喜欢用第一人称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嘲讽的对象。有人曾这样评论:“他就是被讽刺的对象,有时虽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没有公开的评论。他尽力把被讽刺的对象演活,而把评论工作交给观众。演员与观众配合默契,达到集体抒情。”

从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到2001年底在天津举行从艺八十周年告别演出,是从艺时间最长的相声演员。经长期艺术实践,马三立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是一个非常珍惜本色的老人,从不做作。他名气大却从不端架子,不露锋芒,偶尔在机敏、狡黠的微笑中还透出一丝无奈的意味。他的幽默与文静、活泼与平和、敏锐与敦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起马三立的名字,他说:“古书曰: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我希望我这一生永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终其一生,他做到了。

2000年马三立被确诊为膀胱癌,更显消瘦的他仍然于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办了他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当人们在马三立抖出的“包袱”下开怀大笑时,谁曾想到马老“笑”的背后承受了多大的身体痛苦?马三立当时给自己准备的简介:“马三立,八十八岁,身高一米七三、体重八十六斤,能吃花生、能说笑话儿,还要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举重比赛…”现在想来让人不禁落泪。

2003年2月11日,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告别人世,告别了他的观众,终年九十岁。马三立病逝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温家宝、李长春、刘云山、张立昌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其四子马志明、马甄、马志良、马景云表示慰问。



马连良:(公元1901~1966年),回族,字温如;北京人。著名当代京剧演员。

九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受业于叶春善、蔡荣桂、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十岁登台,演出《定军山》、《打棍出箱》等剧。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习,并吸收余(叔岩)派艺术之长,经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独树一帜、风格卓异的马派艺术。

马连良成名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享誉数十年不衰。他的演唱艺术世称“马派”,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老生流派之一。马连良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独出心裁,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完整表演体系,“美”是它的核心。马连良原宗谭(鑫培),早年曾受萧长华、蔡荣桂的悉心教导,倒仓后以贾洪林为依归,在做、念、武打等方面刻苦自砺,并采取贾洪林低、柔、巧、俏的唱腔和唱法,后又师事孙菊仙、刘景然,嗓音恢复后又吸收刘鸿升、高庆奎的唱法,同时大量观摩余叔岩的演唱艺术,多方面的艺术营养丰富了他的表现能力与方法。他虽采众家之长,却决不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与理解,提取各家的神韵,使一腔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不仅演出新编马派剧目时如此,即使一般的老生传统剧目,凡经他演出,也必然呈现出马派的风格。马连良严肃对待自己的艺术、精益求精、力图面面俱到。

马连良的嗓音甜净醇美,善用鼻腔共鸣,晚年又向苍劲醇厚方面发展。对于气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演唱从容舒展。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采,决不草率从事,他的流水板、垛板都轻俏灵巧,层次清楚,节奏多变,于闪板、垛板时,气口巧妙。散板、摇板更见功力,如《四进士》中“三杯酒下咽喉我把大事误了”及《十老安刘》蒯彻在淮河营的“听罢言来笑吟吟”唱段等。一些传统剧目中的老腔经他化用在自己的唱段中,顿呈异彩,如将《雍凉关》的唱腔移入《借东风》等。他在演唱中使用京音较多,这也增加了他的唱腔明快的色调。马连良的念白也是他表演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充分做到了传神、俏美和富于生活气息,抑扬合度。顿挫分明,但决无矫揉造做的痕迹,大段的念白如《审潘洪》、《十道本》、《审头刺汤》等剧,铿锵流畅,富音韵美;对白更为自然生动,有如闲话家常,《汾河湾》、《黄金台·盘关》、《打严嵩》、《乌龙院》、《借赵云》、《苏武牧羊》等,都能各具情致。

马连良的做工能于洒脱中寓端庄,飘逸中含沉静,毫不夸张而具自然渗透的力量。扮相华贵,台风潇洒是他的又一重要特色,举手投足,一动一静都能恰到好处。穿着不同服装,表演方式也不相同,且不仅出场、亮相、台步、身段等都精确讲究,连下场的身法、步法也都能给观众留下优美的印象。水袖、甩发、帽翅、髯口、大带、穿脱褶袍以及使用各种道具(如扇子、马鞭、拐杖等)的功夫都很深厚,在《清风亭》、《九更天》、《南天门》、《铁莲花》等剧中均有所体现。马连良的基本功极其坚实,开打讲求稳健边式,注意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结合,大刀、枪、单刀、锏等把子运用纯熟,中年以前,短打、扎靠武老生戏演出量很大。马连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除不断新编剧目,并将传统剧目增益首尾,使成情节完整的单本戏,以及表演、唱念的不断出新之外,还体现在服装道具及舞台的美化等方面,他设计使用了《甘露寺》中乔玄的花相貂、缃色蟒,《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花鹤氅,《失印救火》中永乐帝的箭衣蟒,《临潼山》李渊的龙虎靠与方靠旗等,并创造了改革髯口“二涛”。又十分精细地注意舞台上色彩的协调,他所用的武梁祠石刻图案守旧,增加了舞台古典美的意境。马连良对于配角的选择极为严格,强调一台戏的整体美,对于上场人物的服装和道具的色彩、式样,都加以精心地调配。因此,马连良表演艺术给予人们的总体印象是谨严、精致,无懈可击。他的剧目、唱腔、做工、念白,都做到了顺应时代,以永久的新鲜感吸引观众,因此,马派艺术堪称是雅俗共赏。

马连良留下的唱片、录音数量很大,唱腔唱段的流传也极为广泛。马连良的戏路极宽,各个时期都排有大量的新戏、如《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及《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等。属于马派的传统剧目尤多,《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御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等。非马派剧目而能唱出马派特色的如《失街亭、空绒计、斩马谡》、《辕门斩子》、《捉放曹》、《乌盆记》、《骂曹》、《四郎探母》、《连营寨》等。还有许多配角戏,如《玉堂春》的刘秉义、《英杰烈》的王大人、《胭脂虎》的李景让等,由马演来,亦独具特色。

马派弟子和私淑者很多,较著名的有言少朋、周啸天、王和霖、梁益鸣、迟金声、张学津、冯志孝等。



马 龙:(公元1912~1977年),湖北大冶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人师教导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北独立第三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省静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一支队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第十一支队三十一大队政治委员,教导团团长,第四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十旅、五旅旅长,第二十兵团六十七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七、第六舰队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副主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7年3月27日在宁波因车祸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马 宁:(公元1922~今),原名马瑞平,曾用名马志忠;河南沁阳紫陵镇长沟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十一旅司令部作战参谋、作战股股长,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部作教股股长,第四军分区司令部作教股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五十团参谋长、副团长,第二野战军十二军教导团团长,十二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军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候补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马 杰:(公元1919~1975年),山东掖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掖县第一区区队长、独立营政治委员兼掖县县长,胶东军区第十七团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四兵团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师政治委员,第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5年3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马 辉:(公元1915~1998年),江西永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八师二十三团通信员,师军需处见习供给员,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测绘员,第二师通信主任,第五团参谋处参谋。陕甘支队通信主任,红一军团一师通信主任、侦察参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连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涞源支队支队长,骑兵营营长,第二十五团副团长,第二区队区队长,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一纵队第十旅、第三旅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兵团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北省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马卫华:(公元1919~1985年),河北唐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唐县自卫队队长、人民武装总队长、游击大队大队长、县武委会主任兼游击大队大队长、游击第七区参谋长、二团营长、四十二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二团团长、四纵队十一旅参谋长、华北军区第四纵队十二旅副旅长,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二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六十四军参谋长。1951年入朝作战,在朝鲜历任六十四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和朝鲜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历任六十四军副军长、6六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85年8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马文波:(公元1911~1993年),原名马文章。安徽怀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报务主任,军委三局一科科长,军委二局股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九科科长、二科科长、三处处长、局务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二局副局长,华北军区情报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情报处处长,军委技术部副部长,国务院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副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2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马白山:(公元1907~1992年),原名马家声,广东澄迈马村镇马村人(今海南澄迈),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入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海南澄迈县区委书记、昌感县委常务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2月琼崖工农红军云龙改编后,历任琼崖抗日独立队队副、独立总队总队附、第三大队大队长、第二支队支队长、第四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海南区委军事部长,琼崖独立纵队参谋长,琼崖纵队参谋长,琼崖纵队第一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琼崖纵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8月3日因病在海口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马忠全:(公元1914~1995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连长、营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连长、营长、团长,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太行纵队第四支队支队长,第三纵队八旅旅长,皖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皖北独立师师长,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军三十师师长。解放后,任川南军区乐山分区司令员和行署专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海军鱼雷艇学校校长,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榆林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7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马泽迎:(公元1912~1974年),江西兴国永丰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三师炮兵连班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连指导员,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骑兵团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十大队政治委员,第二十一团政治委员,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中军区警备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独立七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七纵队二十旅政治委员,第二○六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政治委员,海军西营基地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4年6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马洪山:(公元1918~今),陕西延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延长县少共区委书记、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民运干事。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军法处看守长、师直通信营特派员、师直属政治处副主任、师保卫部一科副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保卫部一科科长、延安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西北野战军六纵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六军教导团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陆军师政委、新疆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疆军区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陕西省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马冠三:(公元1913~1991年),山东寿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8年参加鲁东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副区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司令部参谋,第一支队一团副团长兼参谋长,支队司令部队列科科长,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作战科科长,鲁南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八师司令部参谋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纵队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二军六十四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参谋长,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训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代理参谋长,第二海军学校副校长。

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1年12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马琮璜:(公元1909~1993年),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排长、干事、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营技术书记、红三十一军九十二师二七四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九十三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卫生队指导员、一二九师卫生部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总部附属医院政委、野战卫生部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副政委、二野后勤部卫生部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委。1953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政委、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政委,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安徽省军区第二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2月7日因病在合肥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马 驰:(公元1933~今),黑龙江方正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省方正县大队战士,第二十七步兵学校学员,东北军区空军青椅山基地场站警卫连副政治指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军政治部干部处助理员,训练基地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军政治部干部处处长,航空兵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1993年1月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是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特邀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



马凤桐:(公元1936~今),山东无棣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56年3月假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即参加抗美援朝,195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3月回国。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第十六集团军军长。1994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大区副职)。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多次立功,并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标兵、优秀教员和模范共产党员等。

1988年8月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8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马占民:(公元1932~今),河北深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飞行中队中队长。

历任空军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空军司令部军训部部长,空军副参谋长,1982年11月任空军参谋长,1987年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94年4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是第六、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特邀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马伟志:(公元1930~今),黑龙江穆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45年参加东北人民自治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某纵队参谋,第四野战军某团作战股股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作战训练科科长。回国后,任某团副团长兼参谋长,196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作战训练处副处长,中国人民解放某军团长、师参谋长、师长、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国防大学副校长。

1955年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马辛春:(公元1925~今),直隶巨鹿人(今河北巨鹿),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平乡县区青年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长,冀南军区第九旅宣传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训练队学员,冀南军区、军分区、团通信参谋、队训练参谋和作战参谋。

解放战争时期,任某团代营长,第二野战军某团作战参谋,第十军随营学校干部队队长,军、师作战科长。参加了豫北攻势、进军大别山、渡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参谋长,海军司令部作战处科长,1960年入海军学院学习,后任海军司令部作战部处长、副部长,海军登陆舰第五支队支队长,东海舰队第二工区主任,海军第一水面般艇学校副校长,海军舰艇司令员,海军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参谋长,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马秉臣:(公元1928~今),河北阜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连文化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海南岛等战役。先后立大功四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指导员、师作战训练科副科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军副参谋长、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副军长。198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84年在收复两山(老山和者阴山)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军长,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是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马炳芝:(公元1940~今),河南固始洪埠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1958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六航校毕业后,长期投身于部队飞行事业和海军航空兵建设事业。

先后任飞行员,1970年2月起任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副团长,1976年8月任副师长,1978年在海军学院登陆研究班学习3个月,1983年8月任东海舰队航空兵参谋长、海军航空兵副参谋长、参谋长、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司令员。1986年至1988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学院基本系学习毕业,1992年8月至11月入指挥学院研究系学习。1996年7月任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在任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司令员期间,贯彻落实军委、总部、海军关于训练改革的指示精神,组织和主持制定海航训练改革规划,深入飞行部队试点,通过推行训练改革规划,增强了海航部队实战能力,形成了一整套海航训练管理法规,训练内容法规和主要机种作战战法,为加强海航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撰写有多篇军事学术研究文章,在全军、海军获奖或被军事学术刊物采用。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7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马 鸿:(公元1933~今),江苏如皋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空军第五航空学校二大队副区队长、学习助教、青年干事、由于对工认真负责,好学上进,敢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入伍仅半年多时间便荣立一等功,并被评为连级模范。从1953年至1964年几乎历任了空军政治军官的各级军阶。先后荣立三等功六次,被树为空军政工干部标兵,与其他英模一起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90年6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4年4月退休。

1988年9月被受予空军少将军衔。



马玉涛:(公元1936~今),女;山西保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

自幼就受到河曲民歌和二人台音乐的熏陶,1950年十四岁时便参加了解放军。后入绥远军区文工团工作。不久便调到华北军区文工团合唱队学习声乐。并介绍她赴上海从师于林俊卿,在北京从师于王昆、沈湘、王福增等老师,尤其向河北梆子老前辈丑金刚学习收获很大。1955年入北京军区文工团,现为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兼艺术指导,女高音歌唱家,专业技术文职少将军衔。

曾先后受教于林俊卿、王昆、沈湘、王福增等知名声乐教授,还向李桂枝学过河北梆子。她的歌声宽厚洪亮而纯朴,气息充实而稳定,共鸣丰满,音色统一,感情细腻,声情并茂,土洋结合的唱法适于演唱中国民族风格较强的创作歌曲。在五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马玉涛曾连续夺得全军一至四届文艺会演独唱比赛的一等奖。在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独唱独奏会演中,她也获得一等奖。她还获得过《马儿啊,你慢些走》、《见了你们格外亲》、《老房东》、《众手浇开幸福花》等歌曲的首唱奖和广播金曲奖。



马本斋:(公元1901~1944年),回族;河北献县东辛庄村人。著名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抗日英雄。

马本斋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幼年家境贫苦,只上了两年私塾,便辍学务农。后来他流浪到东北,但仍然没有出路,后到旧东北军中当了兵,到东北讲武学堂学习。结业后被派到张宗昌部队任排长,不久升任团长,张宗昌死后,马本斋因军队改编被革职回家继续务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了。马本斋领着弟弟和几十名群众,为了保卫家乡,抗击日寇,也组织了回民抗日武装,同日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38年初马本斋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联系。7月在吕正操支持帮助下,成立了回民干部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在中共的领导下,马本斋对队伍进行了整顿,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队伍很快由三四百人发展到六七百人,不久,马本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初,华北城镇相继沦丧,马本斋仍在河间、青县、沧县一带坚持抗日斗争。1939年秋,回民教导总队改名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回民支队在武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在定县、无极、深县等地仍然打了许多胜仗。由于马本斋指挥有功,战果显著,八路军冀中军区授予回民支队“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挎,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

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1941年秋天,日伪军包围了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日寇威逼马母,让她说服儿子放下武器,但受到了马母的痛斥,她拒不进食,最后光荣牺牲。

1942年5月1日,日寇纠集了五万兵力向华北平原实行大“扫荡”。当时,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在景县一带活动,为了避开日寇的合围,马本斋奉命巧妙地转移到阜城县,不但躲过了日寇主力,还乘机消灭了三百多敌人。

1944年初,回民支队奉命调往延安。但是多年来的战争生活使马本斋积劳成疾。这时,他患有急性肝炎,不能随部队一块前往。此期间,毛泽东也非常关心马本斋的病情,曾从延安发电慰问。但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马本斋病情日渐加重,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逝世,终年四十三岁。

马本斋逝世后,延安各界三百多人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的挽联;朱德挽联:“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周恩来挽联:“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马纪壮:(公元1911~今),字伯谋;河北南宫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上将。

哈尔滨东北商船学校毕业、青岛海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台湾海军官校二十三期班毕业。

1952年4月晋升海军中将军衔,担任海军总司令。1952年4月~1954年7月任海军总司令,1954年任参谋次长。

1955年8月~1959年1月任“国防部”副部长。

1959年1月晋升陆军上将军衔,由“国防部”副部长卸任,1959年2月~1959年9月任台湾联合勤务总司令。

1959年7月~1965年2月任台湾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

1965年1月~1972年6月再次担任“国防部”副部长。

1972年任泰国大使,1978年任“总统府”秘书长,1985年任亚东关系协会驻日代表,1991年亚东关系协会任会长。



马安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1975年4月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1975年~1978年6月任台湾陆军总司令。

1978年6月~1981年12月担任台湾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

1981年11月任“总统府”参军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



马鸿宾:(公元1884~1960年),回族,字子寅;临夏县韩集镇阳洼山人,马福禄长子。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马鸿宾自幼习武,并从师马良读书,后其叔父马福祥任靖远协副将时,与堂弟马鸿逵在署衙读书,饱读诗书,待人谦和,深得叔父马福祥器重和厚爱。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马鸿宾任西宁矿务马队队官,兼矿务委员、放荒开垦委员,并兼理蒙番事务。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随昭武军到宁夏,任骑兵中营营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升任统领,率部至绥远后套,围剿后套“独立队”弓占元、包永华等部于汇德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任甘肃新军(骑兵约五营)司令,授少将衔。5月后套卢占魁、金占魁等窜扰宁夏灵武一带,马鸿宾率部围剿,坚守西山嘴,鏖战三日,金占魁战死,残部逃出宁夏。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3月高士秀、卢占魁、张九才等部,拥伪皇帝达尔六吉自后套犯宁夏,马鸿宾率部截击于石嘴山、贺兰山一带,斩获甚众,此役马鸿宾身先士卒,擒达尔六吉等二百余人。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马福祥任绥远都统,马鸿宾代理宁夏护军使,7月撤销护军使,马鸿宾任宁夏镇守使,北洋政府授马鸿宾陆军中将衔、晋勋五位。所部除原有步骑十二营和镇守使署卫队一营外,又新扩编步兵三个团,共计兵力二十个营。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马福祥任会办,马鸿宾部整编为国民军第二十二师,驻防宁夏,仍兼宁夏镇守使。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任命马鸿宾为甘边剿匪司令,赴陕甘边界与张兆钾旧部韩有禄、黄得贵作战,在金村庙、龙湾激战七昼夜,韩、黄残部退守庆阳,宋哲元派骑兵第三师协同作战。韩部被包围在泾阳城内,泾阳城破,马鸿宾不忍无辜士兵遭惨杀,劝宋部网开一面,除韩有禄被击毙外,韩部士兵得以保全生命。秋天,马鸿宾部编人宋哲元的第四方面军序列,不久,马鸿宾升任第二十四军军长,负责陕西防务。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冬中原大战前夕,冯玉祥改编马鸿宾第二十四军为“护党救国军”第七方面军第七军,马鸿宾继任军长。马仲英起兵反冯,三围河州,马鸿宾奉冯玉祥之命,亲赴河州,多次与马仲英、马廷贤商谈,谋求和解未果,回陕复命。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在即,冯玉祥以宁夏地方未靖,委任马鸿宾为宁夏省主席。11月中原大战以阎、冯失败结束,经马福祥斡旋,蒋中正收编马鸿宾部为新编第七师,马鸿宾任师长。同月25日,国民党政府又任命马鸿宾为甘肃省政府委员,代理甘肃省主席。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1月马鸿宾只带两个营和直属连赴兰就任。甘肃时局混乱,地方大小军阀分割盘踞,不相统属,各霸一方。马鸿宾到任后,驻在省政府的雷中田表示迁出,但马鸿宾客气谦让,暂住民政厅办公,所带部队一营驻白塔山,一营驻永登。就职后为维持财政,裁员减薪,减少军饷,引起各方不满,各派军阀难以统令,雷中田处处掣肘,遂留后患。8月10日国民党政府改组甘肃省政府,正式任命马鸿宾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后不甘心失去地盘,派李世军到甘,向旧部雷中田传达夺取甘肃政权,以作国民军根据地的指示。恰在此时,蒋中正派马文车等四人为视察委员,到兰视察党务。到兰后雷中田、马文车勾结发动政变。政变时马鸿宾正在民政厅开会,闻讯逾墙人城隍庙躲避,听到城内枪声不断,恐变兵伤及百姓,主动到公安局见局长高振邦,提出停火,马鸿宾被押。事变后甘局更加混乱,蒋中正连电命令释放马鸿宾,青海马麟出面调停,坚决主张扣押马鸿宾的赵晚江遇刺殒命,高振邦主张释放马鸿宾,雷中田骑虎难下。蛰居四川的吴佩孚乘甘局混乱,以游览为名到兰州调停,雷中田、马文车就坡下驴,礼送马鸿宾出境。蒋中正恐吴佩孚乘机东山再起,调军攻甘,雷中田、马文车仓惶出逃,次年蒋中正任命邵力子主持甘肃政务。

马鸿宾获释后从兰州返回宁夏,途经中卫时马廷贤率残部来投,他怕这些人难以驾驭,便收缴枪支,遣散士兵,马廷贤从此销声匿迹。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冬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春,马鸿宾按新编第七师编制,重新整编部队,辖三个步兵旅和一个骑兵旅。是年冬天,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自河南防地启程到宁夏赴任,蒋中正令马鸿宾到河南接任马鸿逵三十五师师长,马鸿宾的第七师交给马鸿逵。马鸿宾赴南京面见蒋中正,陈述不愿调换部队,蒋中正准其所请,把两个部队的番号互换,并令马鸿宾驻防金积、中卫、中宁、灵武一带,受甘肃绥靖公署指挥,由宁夏月助军饷两万元。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蒋中正任命孙殿英为青海屯垦督办,并指示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主任何应钦助孙赴任。但甘肃绥靖主任朱绍良又暗示马鸿宾、马鸿逵帮助马步芳合兵拒孙,以保西北地盘。翌年孙部途经宁夏,“三马”为保地盘,孙殿英也无退路,双方竭力拼杀三月之久,孙殿英败走太原。“三马”拒孙取胜后,朱绍良奉蒋中正之命,调马鸿宾部赴陇东庆阳、宁县一带阻击红军北上抗日,将驻庆阳的六十一师拨马鸿宾统一指挥,先后堵截红二十五军及中央红军,均遭惨败。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红军西征,马鸿宾在曲子、固原、海原等地堵击,屡遭失败,驻守曲子的部队被全歼,一零五旅旅长冶成章被俘。9月,国民党政府授予马鸿宾陆军中将衔,11月又授予四等云麾勋章。“西安事变”爆发后马鸿宾将部队北撤,向中宁靠拢,静观时变,未作任何公开表态。抗战爆发,三十五师扩编为八十一军,马鸿宾任军长。不久,国民党政府将马鸿逵、马鸿宾部队合编为第十七集团军,马鸿逵任总司令,马鸿宾任副总司令兼八十一军军长。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0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划甘、青、宁三省为第八战区,朱绍良任司令长官,马鸿宾兼任副长官。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5月马鸿宾被任命为绥西防守司令,率八十一军三十五师四个团到临河就职。是年冬,日寇向新民堡等地进攻,马鸿宾指挥部队激战两昼夜,终将日寇击退。又派兵化装成老百姓,炸毁铁路。日寇从包头用汽车、装甲车、坦克向绥西进犯,想消灭八十一军主力,参谋长马惇靖指挥部队在乌拉垴包设伏,缴获日寇汽车两辆,枪弹等物资。后马鸿宾赴重庆开会,部队由马惇靖指挥。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傅作义主持绥西军务,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2月日寇进攻绥西乌布浪口、四意堂等防地,三十五师与日军激战两天一夜,阵地被突破,马部全线溃退,撤至石嘴山、磴口一带。马鸿宾闻讯从重庆赶回磴口,收容整顿部队。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春,马鸿宾三十五师从伊克昭盟撤回中宁及固原地区整训。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0月国民党政府授予马鸿宾忠勤勋章。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八十二军整编为八十一师,马惇靖任师长,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国民党政府授予马鸿宾云麾勋章。胡宗南进犯延安,蒋中正令马鸿宾协同作战。并任命其子马惇靖为固(原)海(原)司令,参加作战,驻守将台、环县部队约四个团,被解放军全歼,俘团长一名,营长以下官兵四千余人。被俘人员经解放军教育释放,马鸿宾也把拘押在中宁的解放军十八位人员放回。1948年7月国民党西北行营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张治中任长官,马鸿宾任副长官之一。八十一师扩编为八十一军,马惇靖任军长。

1949年5月马步芳代理西北军政长官,马鸿宾任副长官。8月26日兰州解放,解放军十九兵团进逼宁夏,马鸿逵电催他速去银川,一同外逃,他派马惇靖转告马鸿逵,表明不愿外逃,遂前往绥远。这时傅作义、邓宝珊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委托,正在包头协助董其武起义,9月18日马鸿宾乘飞机回宁夏,19日马惇靖代表八十一军宣布起义,部队改编。12月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马鸿宾任副主席。

1950年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马鸿宾任副主席,3月17日政务院任命马鸿宾兼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马鸿宾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致力民族团结,1951年7月为抗美援朝捐献人民币一万元。1953年10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改名为西北行政委员会,马鸿宾被任命为副主席。

1954年马鸿宾当选为第一届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马鸿宾被选为委员,同日,毛泽东主席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任命马鸿宾为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马鸿宾为甘肃省第一副省长。

1960年10月21日下午4时,马鸿宾因患胃癌在兰州病逝,终年七十七岁,安葬于兰州市徐家湾拱北北山穆斯林坟园。

马鸿宾逝世后,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成立治丧委员会,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任主任,省长邓宝珊、马青年、蒙定军任副主任,对马鸿宾的一生做了很高的评价。



马福祥:(公元1876~1936年),回族,字云亭;甘肃临夏县韩集阳洼山人,为马千龄四子。

马福祥六岁入清真寺诵经,八岁入私塾读“四书”、“左氏春秋”。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三岁的马福祥随兄马福禄到河州观看陕甘总督杨昌浚阅兵,回家后遂生习武从戎之心,乃随马福禄演习刀枪弓马,三年不废。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完婚,娶双城乡绅女载德为妻,翌年与三兄马福寿一同参加武举考试。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农历3月8日,循化撒拉、回、东乡、保安族等群众近万人在韩奴勒(撒拉族)率领下起义,清廷飞檄甘肃各地,准回族绅士招兵买马,“练士勇以资防卫”。马福祥与兄马福禄招募士勇二百名,称“安宁军”,分步骑两营,马福禄任督带兼步兵管带,马福祥为骑兵管带,归河州镇总兵汤彦和节制。农历5月5日,河州循化义军猛攻河湟要隘积石关,马福祥兄弟率队往援,解其围。农历7月28日汤彦和军溃于双城堡,汤仅以身免,马福祥兄弟率残部拼死保护汤彦和窜逃甘南绕道进省城,得总督杨昌浚嘉许。起义军以马福祥兄弟“助官军”,烧其“阳洼山住宅,以及亲族庐舍荡然无存”。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河湟、海固起义渐成燎原之势,朝廷急调新疆喀什噶尔抻督董福祥督办甘肃军务,马福祥兄弟率队配合,与马采哥战于河州城(今甘肃临夏)外围,手刃马采哥,河州围解,董福祥赞其兄弟“真良将也”。授 马福禄记名总兵职,并将“安宁军”编入简练军。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马福祥赴省参加武举考试,以乡试第二名考中武举人。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春,义和团起,马福禄、马福祥随董福祥井京,驻防蓟州。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农历6月马福祥统率马步七营,驻防山海关。八国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马福祥兄弟偕汉中镇总兵姚旺等,同时有义和团配合阻击,在廊坊车站合围侵略军。马福祥兄弟令骑兵下马设伏,步兵两翼包抄,敌近即放枪,敌人死伤甚众。马福祥兄弟“挥短兵闯入敌阵,喋血相搏”。敌人乘火车逃跑。农历8月13日,侵略军抵正阳门,马福祥兄弟率部力战,马福禄阵亡,马福祥统率余部。农历8月24日京城失陷,慈禧挟光绪帝西逃,马福祥随驾扈从至西安,担任宫廷警卫。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马福祥与慈禧近侍太监张兰德结为金兰,九月清廷屈辱签订《辛丑条约》,两宫回京。马福祥随驾护送,慈禧、光绪以马福祥“在京有战功,沿途宿卫,亦著劳谨”,“著加恩,遇缺尽先即补”。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补为甘肃靖远协副将,奉命回靖远驻防。在此期间,马福祥延请当地名举人高炳辰教读侄马鸿宾、子马鸿逵。自己也博览群书,摹习名人法帖,其书法如人,谨守法度,刚劲有力。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马福祥调任甘肃庄浪协镇守使,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马福祥调任陕甘督标中协。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升任西宁镇总兵,不久又兼阿尔泰护军使。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升允将部分新军编制改编为常备军,共分马步四标,马福祥任步兵第二标标统。农历闰2月,马福祥兼代巴里坤镇总兵。是年冬,长庚任陕甘总督,将常备军改为巡防队,马福祥任西路巡防统领,驻防兰州。与彭英甲共同发起创办“光明火柴有限股份公司”。武昌起义后,陕甘响应,相继爆发革命,陕甘总督长庚命马福祥募兵攻陕,马福祥以“甘民穷苦,不任兵革”为辞,按兵不动。清帝退位,马福祥联名通电承认共和,任甘肃临时议会议员。民国元年(公元1912)4月,甘肃临时都督赵惟熙与彭英甲争权构衅,几至交火。马福祥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入城,以“军队乃保护甘肃治安者,非都督辈纵酒任气之物”等语晓以利害,申明大义,干戈遂息,兰州得免蹂躏,由是得“善于劝解”之名。同年袁世凯政府任命马福祥为阿尔泰护军使,马福祥不愿离甘,未就任。5月又任命马福祥为西宁镇总兵,但马安良早有占据青海之心,遂极力反对马福祥任西宁镇总兵,7月14日袁世凯政府复令马福祥以西宁镇总兵兼署西宁办事大臣,马福祥仍未莅任。8月21日袁世凯政府任马福祥为宁夏镇总兵,宁夏得黄河灌溉之利,素称“塞上江南”,马福祥即率“昭武军”十三营计两千五百余人赴任。就任不久,与宁夏满营将军常连、阿拉善旗札萨克王爷塔旺札布结为异姓弟兄。辛亥革命后,蒙古王德尼玛(戒工活佛)和韩昌率蒙兵数百人,在两狼山扎营与民国政府军队作战两年之久。袁世凯派马福祥和塔王前去说和,经塔王总管班久以身作保,王德尼玛到五原河中船上会见马福祥,被马福祥设计拿获,解送北京。袁世凯以马福祥“智勇兼备”,特改宁夏镇总兵为宁夏护军使,节制队拉善、乌审、鄂托克三旗,授陆军中将衔,授二等文虎章。并亲自手书“护闱春泳”条幅,为马福祥母亲祝寿以拉拢马福祥。马福祥在此期间阻白朗于陇东,败卢占魁主力于惠得城,剿高士秀、达尔六吉,地方逐渐安宁。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起,马福祥在宁夏各县倡办回民小学五十九所,鞭中高级小学十所,初级小学四十九所,在校学生一千二百三十人。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秋创办蒙回师范,为解决办学经费,带头捐银一千五百两。在导河(今甘肃临夏)捐款创办小学五所,共有学生五百多人。他先后捐款修建和扶持上海回文师范、敦化小学、陕西女子清真小学,倡导女子教育。为规兴教育先后捐白洋十万元。主修《朔方道志》三十二卷,合捐修缮宁夏银川城南门城楼、四鼓楼、财神楼和北城楼,捐资刊印《大化总归》、《四典会要》等以及《环球名人德育宝鉴》、《昭元秘诀》、《黄石公素书》、《军箴》等古籍,并题签作序,出版发行。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7月直皖战争起,马福祥通电拥直。皖军败,甘人乘机驱逐皖系甘肃都督张广建,提出“甘人治甘”口号,马福祥约同马麒等甘肃各镇发表声明,张广建被迫离甘,北京政府意属马福祥主甘,但因各镇反对,任马福祥为绥远都统,马福祥提议其侄马鸿宾任宁夏护军使。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12月孙中山北上,马福祥在北京谒见孙中山,表示“热忱欢迎中山先生领导起我们”。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推荐马福祥任西北边防会办。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国民军进入甘肃,马福祥要求国民军收编其子侄部队。蒋介石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后,马福祥赴南京晋见蒋介石,痛陈时弊,为蒋器重,被任以军事委员会委员。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春,国民党二中全会上,马福祥被选为中央执行候补委员和国民党政府委员,同年又任北平政治分会委员、开封政治分会委员、水利委员会委员、赈务委员会委员、编遣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蒙藏委员会副委员会长等职。蒋、冯、阎中原大战前,其子侄皆为冯玉祥部下,他奔走于三方之间,人称“和事佬”。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马福祥任青岛市市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调任安徽省政府主席。9月又调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在南京召开蒙藏各部王公参加的会议,提出消除各民族间的隔阂,发展各民族教育,开发蒙藏教育。

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22日国民党四大第八次会议上,马福祥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候补委员。在这期间,编纂出版《蒙藏状况》一书,全书共八章,七万余言。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2月,因心脏病辞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职务,到天津休养,将公务之余和患病期间手札整理成册,撰写家书《训诫子侄书》。5月,马鸿逵因督战不力,引起蒋介石不满,示意刘峙重兵包围马鸿逵总部驻地信阳。马福祥得报,救子心切,抱病赴汉口面见蒋介石说情。身染时疾,旧病复发,马鸿逵闻讯急赴汉口探视,遵医嘱转北平协和医院治疗。车至北平南郊琉璃河,忽然痰喘交加,于8月18日不治去世,终年五十六岁。1932年8月20日葬于北平阜成门外三里河。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43: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历史名人(一) -- 马师皇:(生卒年待考),黄帝时代著名兽医。

善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马师皇是黄帝时代有名的马医。相传有一条患了病的龙,从天上下来,耷拉着耳朵,张着大口,求马师皇医治。马师皇用铜针扎其嘴唇,又服之以汤药,几天后,龙病情好转,点头谢恩,腾云而去。



马 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初期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马援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裔,生于成帝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王莽末年,任新城大尹(新莽改汉中为新城,太守为大尹)。王莽败,马援避居凉州,为隗嚣器重,拜绥德将军,参与筹谋。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为隗嚣送书于刘秀,被刘秀礼遇,归属刘秀。隗嚣叛汉,马援助刘秀平定了隗嚣,又率军平定了凉州。先后任过陇西太守、虎贲中郎将、伏波将军等。

佐东汉光武建立政权,为中兴名将。汉光武帝建武十七~二十年(公元41~44年)封伏波将军,率军讨交趾征侧、征贰,往返均经长沙及武陵郡等地,一度驻节长沙南门,后人称其地为马援巷(今讹为蚂蚁巷)。其间,曾立铜柱以表功。

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农历闰4月马援堆米为山谷模型,指划进军路线,坚定刘秀继续亲征隗嚣的决心。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为陇西太守,领兵四千人击破先零羌于临洮(今甘肃岷县),斩数百人,收降八千人,获牲畜万余头。接着以潜师急进和正面佯攻、侧后突袭的战法大破羌人,斩首千余级。迁徙安置归降羌人,开辟水田,劝其耕牧。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率兵四千讨伐陇西诸羌,至氐道(今武山),抢占水草地区,使居于山上的羌人难以坚守,不战自溃,招降万余人。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回京,为虎贲中郎将。次年(公元41年)拜伏波将军,率军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随山开路千余里,连战皆捷。进军途中,修城理渠,方便越人。因功封新息侯。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秋班师回京。曾铸铜马式(良马模型)。

当时北方边境有警,马援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豪情自请出征,屯兵于襄国(今河北邢台)。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8月率三千骑兵巡视北边守备。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农历7月自请进击反汉的“五溪蛮”。次年(公元49年)春率四万余人至临乡(今湖南桃源东),杀伤对方二千余人;农历3月率军至壶头山(今沅陵东北部),水急,船难溯行;又遇酷暑,士卒多病,马援亦染上时疫,病死于军中,终年六十三岁。



马 殷:(公元852~930年),字霸图;许州鄢陵人。著名五代时期楚王。

大中六年生。初为木工,后应募从军,入蔡州戍将孙儒郡,及儒败死,众推刘建锋为帅,马殷为先锋。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随刘建锋部入潭州。建锋被授湖南节度使,马殷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及刘建锋为部曲所杀后,马殷被推为帅,主持军府,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为潭州刺史;杨乾宁四年(公元897年)遣将攻克邵州。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山兵略取衡、永、道、郴、连五州,继之岳州邓进忠归附,又战败雷彦威,夺取朗澧二州,遂统一湖南各郡。再出兵取桂、管等六州及岭南五州地。至此,马殷被任为武安军节度使。

五代梁政权太祖朱温即位,马殷任侍中兼中书令,又授封楚王,加天册上将军。五代梁末帝时,加马殷为武安、武昌、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洪、鄂四面行营都统。

五代唐庄宗李存勖灭梁,马殷被封楚王,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自置官属,任用高郁、吕师周、廖偃等,建置楚王天官幕府,招揽人材。采用高郁建议,实行远交近攻,“尊王仗顺”,保持楚境独立与地方安定;又“退修,兵农”,实行通商惠工,增加经济力量。在长沙东南部,修复龟塘水利设施,“灌田万顷”。奖励蚕桑,“民间机杼大盛”。于襄、唐、郢、复等州,设立回图务,将茶叶运销北方,换取马匹、缯纩。并许民间自由采摘茶叶,运销外地。因此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获利甚丰。又铸铅铁钱,以利境内货物流通。由是“四方商贾辐凑”于长沙。

马殷各项措施,使楚国政权在五代十国中一时颇称强盛。故南汉刘晟曾说:“武穆王(马殷)奄有全楚,富强安靖者五十馀年。”但马殷晚年颇多内宠,不复省事,以至吏治日坏。五代唐明宗天成五年(公元930年)逝世,终年七十八岁。其子马希声袭爵。



马 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湖北宜城)。著名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马谡初随从刘备攻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

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深得诸葛亮器重。而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仍以马谡为参军。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军祁山,不顾众人反对,以马谡为先锋。马谡却违反诸葛亮之法度,结果在街亭为魏将张颌所败,士逝离散。

此役,诸葛亮进退无据,只好引军还汉中,致使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下马谡于狱中,按律处死,终年三十八岁。行刑时诸葛亮为之流涕。



马 武:(公元?~61年),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今河南唐河)。著名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马武初入绿林军,后归刘秀,东汉建立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马武少年时为避仇家,客居江夏。王莽末年,竟陵、西阳三老在郡界起义,马武前去投奔,后入绿林军。更始政权建立后,马武被任为侍郎,与刘秀共击王寻,又被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击王郎。后刘秀攻克邯郸,请谢躬和马武等人去置酒高会,想要乘机图谋谢躬,未成。刘秀单独与马武登丛台,从容对马武说:“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马武说:“驽怯无方略。”刘秀对说:“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马武由此心归刘秀。

谢躬被杀后,马武骑快马到射犬投奔刘秀,刘秀甚悦,引置左右,每当慰劳诸将,马武总是为刘秀斟酒,刘秀非常高兴。刘秀让其率其部下至邺,武叩头不愿,刘秀更加高兴,便随刘秀征战。参与镇压了河北尤来、五幡等起义军。刘秀败于慎水,马武独自殿后,攻击追兵,使义军不能追击。后攻击安次、小广阳,马武常为先锋力战无前,诸将皆率军跟随,大破义农民军,马武率军追至平谷、浚靡而还。

刘秀即位后,任马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马武与虎牙将军盖延等征讨刘永,马武率军攻济阴(今山东定陶),下成武、楚丘,因功拜为捕虏将军。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庞萌反叛,马武率军攻桃城,先与其交战,败其军,光武帝到后,庞萌败走。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夏马武与建威大将军耿弇西击隗嚣,汉军进展不利,引兵而回,隗嚣率军猛追,汉军形势危急,马武选精骑殿后,披甲持戟而战,杀数千人,隗嚣引兵而退,诸军才得以回长安。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马武增食邑,更封鄃侯。率兵北屯下曲阳,以备匈奴。

后来马武因杀军吏而获罪,奉命将妻儿送回,交将军印绶,削户五百,定封为杨虚侯。汉光武帝与功臣诸侯亲切交谈时说:“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高密侯邓禹先回答说:“臣少尝学问,可郡文学博士。”汉光武帝说:“何言之谦乎?卿邓氏子,志行修整,何为不掾功曹?”其余诸人依次回答,到马武时他说:“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汉光武帝笑道:“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

马武生性爱酒,阔达敢言。《后汉书·马武列传》中写道“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帝故纵之,以为笑乐。” 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武任中郎将,率军击武陵蛮人,回来后,上交印绶。明帝初,西羌攻击陇右,覆军杀将,朝廷深以为患。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年朝廷再次拜马武为捕虏将军,中郎将王丰为副将,与监军使者窦固、右辅都尉陈欣,率四万人前去平定。在金城与羌人交战,斩首六百级。又在洛都谷与羌人交战,结果被羌人所败,死千余人。羌人率众出塞,马武率军追击到东、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部),大破羌人,斩首四千六百级,俘一千六百人,余众皆降散。马武引兵而还,增邑七百户,其食邑达一千八百户。

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马武去世。



马 融:(公元79~166年),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经学家、文学家。

马融在汉安帝时为校书郎中,于东观典校秘书。汉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因得罪了大将军梁冀,遭到诬陷,被免官,流放北方。后得到大赦,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辞官。他一生主要从事古文经学的教学和研究。

马融才高博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设帐授徒,门人弟子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皆出其门下。他爱好音乐,生活豪奢,不拘儒者之节。他常坐高堂,设红色帐幕,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马融除了遍注《周易》、《尚书》、《三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籍外,还注有《老子》、《淮南子》、《列女传》、《离骚》等,均已失传,清朝马国翰《玉函山房辑,失传书》、黄□《汉学堂丛书》中有辑,录。《后汉书•马融传》称其著有赋、颂、碑、诔等二十一篇。其中《长笛赋》比较著名,被《文选》收录,其体制仿王褒《洞箫赋》,然而不及《洞箫赋》雄肆生动;《广成颂》,载于本传,余多亡失传。

明朝张溥辑有《马季长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马 腾:(公元?~211年),字寿成;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将领。

马腾原是西汉时代伏波将军马援后人,马援传到马肃时,马肃和姜女结婚,生下了儿子马腾。一向以來,马腾忠于汉室,早期曹操控制朝廷時,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约刘备、马腾等人起兵讨伐曹操。事件失败后,马腾回到西凉拥兵自重。后被曹操引诱入京杀害。

马腾在因衣带诏一事败露后,返回了西凉。不久,曹操以提升马腾官职为由,召马腾入京﹝许昌﹞。马腾的三个儿子马超、马休、马铁等人认为不入宫是逆命;侄儿马岱认为曹操心怀叵测,入京有危险。马腾综合各人意见,还是入京参见曹操。马家各人也同意这是非常危险的,只好小心行事。于是长子马超留守西凉,马腾带领五千人马前往,二子马休和三子马铁为先行部队,马岱押阵。大队人马在许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曹操打算派行軍参谋黄奎前去接待马腾,诱他入城面见皇帝,然后趁机令人擒捕马腾。殊不知这位黄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黄奎亦清楚知道,马腾从前曾参加衣带诏密谋杀曹。两人饮宴时,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圣,不太安全,倒不如反过来要求曹操巡察兵营,乘机杀他。马腾和黄奎计划订好,黄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黄奎有个心爱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黄奎妻舅苗泽私通,当晚春香侍奉黄奎,从他半醉的口语中知道他明早要会同马腾杀曹操。春香告知苗泽,苗泽认为这是升官发财的机会,便乘夜通知曹操。翌日,曹操分派将领四面包围,将马腾和西凉兵重重围困,马腾和黄奎被擒。他们两人坚持生罪,曹操便引出苗泽和春香指证。马腾大骂黄奎:“竖儒误我大事!我不能为国除贼,是天意也!”

众人被斩。而告密者苗泽和春香也被曹操斩首,曹操认为留此不义之人无用。



马皇后:(公元39~79年),马援之女。著名东汉明帝的皇后。

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入太子宫,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被立为皇后。终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干预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亲戚。汉章帝即位后为太后,多次拒绝章帝赐封马氏兄弟。后马防平叛有功,汉章帝封马防、马廖、马光三兄弟为列侯,马太后认为即使他们因军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归第”。



马元义:(公元?~184年),著名汉朝黄巾军起义组织者之一。

马元义作为太平道大方的首领,长期在洛阳活动。黄巾起事前夕,他的任务是调动荆扬二州的徒众在邺城集中,与朝廷中信奉太平道的宦官里应外合,占领洛阳。后因叛徒唐周告密,马元义被捕,被车裂于洛阳。



马 超:(公元176~222年),羌族,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三国时期蜀国大将。

其父马腾曾至京师任卫尉,他在凉州代领其众,为偏将军,甚得羌胡之心。

马超是东汉末征西将军马腾之子,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父是桓帝时人,字子硕,曾经做过天水兰干县尉,后因事失官,流落陇西,与羌族杂处,遂娶羌女为妻,生马腾。马腾少时家贫,全靠砍柴卖柴为生。他身长八尺,体貌雄异,性情贤厚,人多敬之。马超从小生活在羌族地区,因此当为羌族人。

汉灵帝末年,马腾与韩遂、边章等人在西州起兵。董卓入关,劝说马腾、韩遂共图山东。于是,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韩遂、马腾率部到长安。适逢董卓死,李催等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让他回金城,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派他驻守郿县。后马腾、韩遂想袭击长安,诛杀李催,兵败,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守关中,写信给马腾、韩遂,向他们陈说祸隔利害。马腾便派长子马超随钟繇到平阳去讨伐郭援、高干,大破之,马超部将庞德亲手斩杀郭援。马超作战中曾被飞箭射中,他用布袋把伤脚装缠起,继续作战,名动三军。战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后又受任命为谏议大夫。

马腾与韩遂,原来关系比较密切。但时日一久,渐生嫌隙,反目成仇,互相攻杀,连年不息。后经人劝说,二人方才和解。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朝廷将马腾调还京师,任命他为太尉,任命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让他统领马腾的部队。马超统军后,即与韩遂联合。马超转战关西一带,甚得当地羌族人民的拥护。

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讨伐张鲁,派征西护军夏侯渊等将兵出河东,与钟繇合兵。此举威胁到马超部的存在和发展。关中诸将见曹操舍关中而远征张鲁,怀疑他的目的不在张鲁,而是用伐虢取虞之计,于是,十部皆反,拥众十万,屯据潼关。这十部包括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粱兴、成宜、马玩。曹操派安西将军曹仁引兵抵挡,并对诸将说:“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同年农历7月,曹操亲自率兵进击马超等(参见渭南之战)。农历8月兵至潼关。

曹操在与韩遂、马超单马对话,马超恃勇欲捉曹操,但见许褚瞋目而盼,未敢妄动。曹操遂密遣徐晃、朱灵率四千精兵从蒲阪津(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朝邑之间黄河渡口)乘虚渡过黄河,据河西为营,截断马超退路。接着,曹操安排船筏,欲率大军渡河北。马超对韩遂说:“我们应该预先到北岸驻军,阻挡曹兵,使他们不得渡河。不过二十天,河东粮尽,曹操的部下一定会大乱溃逃。”韩遂却说:“可以让他们渡河。兵法云:‘兵半渡可击。’待他们渡到一半,我们从南岸击之,岂不痛快!”马超的计策没有被施行。曹操后来知道此事,叹息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农历闰8月,曹操挥军北渡,曹操自领卫队百余人留在南岸断后。这时,马超率步骑兵万余人追击而来,箭如雨下。超率步骑兵万余人追击而来,曹军处境十分危急。曹操部下校尉丁斐放出大批牛马,马超军争相取马,曹操遂在卫将许褚掩护下渡过黄河。尔后沿河岸立栅,为甬道南进。马超退守渭口(今陕西华阴)。时至农历9月,西北气候已相当寒冷,曹操用娄圭之谋,夜渡渭水,聚沙灌水,一夜之间冻冰为垒,架起浮桥,曹军全部渡至渭南。曹操料马超必来夜袭攻营,于是预设埋伏,击败马超军。马超受挫,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

这时,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的计谋,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利用过去与韩遂的友谊,故意在两军阵前和他叙旧;又故意涂改给韩遂的书信,使之落到马超手里,引起马超的疑忌,促使他们内部矛盾激化。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先以轻装骑兵向马超挑战,以机动战法与之周旋,俟其疲惫,将马超等诱入伏击地域,然后出动精锐重装骑兵由两翼夹击,遂大破关中军,斩成宜、李堪等。马超、韩遂逃往凉州(今甘肃及宁夏等地)。曹操统兵追击,直到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时曹操闻北方田银、苏伯在幽州、冀州起事的消息,即率军撤回。

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汉廷下诏,杀死马腾,夷其三族。 曹操退兵时,杨阜曾劝他。杨阜说:“超有信(韩信)、布(英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曹操东归不久,马超果然卷土重来,率领羌人、胡人袭击陇西,各郡县都起来响应。只有凉州刺史韦康在冀城(今甘肃甘谷)坚守不降。

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马超尽得陇西所有部队,又得到张鲁派大将杨昂所率援军的帮助,集中一万余人进攻冀城。马超军将冀城重重围困,从农历1月一直猛攻到农历8月,朝廷救兵也没到来。韦康便派别驾阎温出城向驻军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夏侯渊告急。阎温乘夜从水中潜出,第二天,马超的士兵发现了水迹,捉获了阎温。马超带着阎温到冀城外,让他向城中喊话,说东方没有救兵,想以此瓦解城中守军斗志。但阎温却大声救兵不过三日就到,请诸位勉力守城。马超大怒,但由于冀城久攻不下,就慢慢劝导阎温,让其回心转意。阎温说:“臣子事君,有死而已,决无二心。而你却让我说不义之言,作不义之人,你还是死了心吧!”马超只好斩杀阎温。

冀城守军待援无望,于是,刺史韦康及太守不顾杨阜的劝阻,向马超献城投降。马超入城后,杀死韦康及太守,自称征西将军、凉州牧,掌管凉州地区的军政大权。曹操令夏侯渊率军驰援冀城,未到而冀城已落入马超之手。当援军进至距冀城200余里时,马超军出城迎击,夏侯渊军与战失利。此时,又有氐人首领从兴国(今甘肃秦安东北)起兵响应马超,夏侯渊恐腹背受敌,遂率军撤回。

原冀城属吏杨阜不满马超残暴,借为妻子办葬事之机逃出,投奔驻军历城(今甘肃西和北)的表兄抚夷将军姜叙,劝说他以所属兵力铲除马超,为韦康等报仇雪耻。姜叙又联络赵昂、尹奉、李俊等人,秘密磋商讨伐马超的谋略。他们先派人进入冀城暗中结交梁宽、赵衢,使他们在城中作内应。九月,杨阜与姜叙率兵袭击卤城(今甘肃礼县境),赵昂、尹奉进兵占据祁山城(今甘肃西和东北)。马超闻讯大怒,赵衢趁机故意怂恿马超亲自出城进击。等马超一出城,赵衢和梁宽立刻紧闭城门,把马超的妻儿老小全部屠杀。马超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遂突击历城,掳杀姜叙的老母和赵昂之子赵月。杨阜率军与马超决战,身负五处重伤,终于将马超击败,马超向南投奔汉中张鲁。经此战,马超拥兵割据的势力被翦除。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春,马超在张鲁支持下,为夺取凉州,卷土重来,包围祁山(今甘肃西和东北)。杨阜、姜叙向驻守长安的护军将军夏侯渊紧急求援。有人说,须报请曹操批准,然后才能发救兵。夏侯渊认为,曹操远在邺城,往返几千里,若去请示,必然贻误战机。于是,当机立断,立即出兵援救祁山,命将军张郃率五千步骑兵,担任先锋。援军与姜叙守军共同击败马超军。马超战败,退走汉中,依附张鲁。张鲁任命他为都讲祭酒,并想把女儿嫁给他。有人劝阻,认为马超妻子遭受惨祸,均由马超引起,他不能爱亲,焉能爱人,鲁这才作罢。

马超当年未与曹操作对时,他妾的弟弟叫种的居留在三辅。马超兵败来投,种已先在汉中。正旦,种向马超祝寿。马超搥胸吐血,说道:“一家百口,同日丧生。如今剩我二人,还祝贺什么!”马超见张鲁难成大事,又遭到张鲁部将杨昂的嫉妒,心中抑郁不平。时刘备正围攻成都,日久不下,知马超情况后,派江宁督邮李恢前去劝说。马超便从武都逃入氐中,给刘备写密书请降。刘备得信大喜,说:“我得益州免”。于是,派人迎接马超,让他先停下来,暗地拨给他不少士兵,增加他的兵威。然后,命他率兵直逼成都城下,屯驻城北,城中震怖。不到十天,慑于马超的威名,仅打开北门投降了刘备。刘备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并让他沿袭了曹操封的都亭侯。

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马超为右将军,授予符节。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马超升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漦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马超去世,终年四十七岁。临终,马超上书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刘备追谥马超为威侯,其子马承嗣。马岱后官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

马超戎马半生,但有勇无谋,以至家族覆灭,自己也颠沛流离。他的遭遇,正是当时军阀混战社会的缩影。



马 周:(公元601~648年),字宾王;博州茌平人(今山东茌平镇马庄)。著名唐初重臣、政治家。

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二十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谣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

在唐朝初年的政坛上,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

马周生于山东清河,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伦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才小用,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象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可是马周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小城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住在一家低档的旅店里,还经常拖欠店钱。店主对马周冷眼相待,经常出言不逊。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马周让店主拿来一斗八升的酒来,独自豪饮。一个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里的人都惊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象一般的人,也不再难为他了。不久,他来到了长安,面对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通过一些途径投靠了当时的一位官职也不太高的中郎将常何门下做了一个门客,好在常何为人比较正直,对马周也很照顾,马周就这样在长安安下身来。

苦心人,天不负,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了这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唐贞观五年(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过几天,常何把马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唐太宗观看。李世民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

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便高兴的来到了宫中。唐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对他十分信重。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马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十分感激唐太宗的信任,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高官厚禄,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尽其所学为唐朝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公元633年,马周上书皇帝,对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较宛转的批评。在这篇奏折中,马周写道:“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希大道,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他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说起,说李世民的想是对的,对待父母就应该尽孝道。马周认为现在唐朝初建,百业待兴,老百姓还很不富裕,应该以发展国力为先,等到以后国力有余了,再修建宫室尽孝道也不为晚。马周在这篇奏折中以非常平和的口气对李世民的这种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结果也很奏效。李世民看到后觉得马周说的很对,不但没有生气,除了停止了修建宫室之外,还加封了马周的官职,让他更多参与朝政,马周更有了伸展抱负的空间。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8年),马周又上书皇帝,从以前的朝代兴亡开始议论,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唐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时间很短,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为什么这些朝代会存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最主要的原因这些时代的君主不懂得爱护百姓,一味的挥霍奢侈,对老百姓横加剥削,一是耗费了大量财力,二是失去了民心,三是统治者昏庸无能,不会用贤良的人才,最终灭亡。他还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开始腐化堕落起来,剥削百姓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最终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被人杀死在扬州。马周劝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时时刻刻要记得隋亡的教训,不能因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就走隋炀帝的道路。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巩固唐朝的统治,才能使唐朝由乱到治。李世民通过这篇奏折,更看到了马周出色的治国才能,更加重用起马周来。

马周为了长安能够维持更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他在长安城中的主干道上设立了许多警鼓,如遇上特殊情况,就命人击鼓为信,好及时的维护社会治安。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9年),马周迁为中书舍人。唐太宗曾经对左右的人说:我一天见不到马周就想他。可见马周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当时的宰相岑文本也说马周的才能可比汉朝的张良和终军,对马周的才能也是深为敬佩。到了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马周当上了宰相(中书令),同时还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对李治淳淳教导,教李治如何治政,对李治当皇帝以后治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唐太宗为了表彰马周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亲自为马周题辞:“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对马周所做的一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这名臣云集,大贤辈出的唐朝初年也是不多见的。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9年),马周因为一直为国事操劳,在长期的工作中积劳成疾,最后一病不起。唐太宗见到马周病倒了,便派当时医术最多的名医给马周看病,并且唐太宗还亲自为马周熬药,还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礼来看望马周,希望他能早日康复。马周也想继续为大唐的发展壮大再多做几年,可惜他的身体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终于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这一年只有四十八岁。他在临死之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马周虽然壮年逝世,但他毕竟也实现了人生的目标——佐明君治盛世。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马周的一份功劳,马周是唐朝初年一位很出色、很有成就的政治家。
马秀英:(公元1332~1382年),女,安徽宿州闵子乡新丰里人。著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

马秀英长得不漂亮,但端庄温柔,老成干练,再加上善解人意,知诗书,精女工,所以博得养父母的欢心和乡亲们的称赞。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郭子兴率数千人响应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占据了濠州(今安徽凤阳)。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有勇有谋,连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青睐,便将义女马秀英许配给朱元璋为妻。

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一个元霄灯节之夜,明太祖朱元璋与谋士刘伯温微服私访京城的灯会,在一家大商号门前,彩灯高悬,上面贴着很多灯谜,图文并茂,引来无数人围观猜射。朱元璋也凑过去看热闹,偶然注意到一则有趣的图画迷面,图上画着一妇人,触目的是一双天然大足,怀抱一个大西瓜,眉开眼笑,模样十分滑稽。朱元璋不解其意,于是问博学多才的刘伯温:“此谜何意?”刘伯温沉吟片刻答道:“此为‘淮西大脚妇人,也!”朱元璋仍不知“淮西大脚女人”指谁,继续追问,刘伯温则诡笑着说:“可回宫问皇后娘娘。”当晚回宫后,朱元璋急不可待地向他的马秀英提起此事,马秀英讪然一笑,说:“妾乃淮西人氏,且为天足,此谜谜底想必就是妾了。”朱元璋一听大怒,心想:“小小街民竟敢制谜嘲讽堂堂天后,岂有此理!”于是传旨捕拿制谜者。马秀英见状,大度地劝解道:“佳节吉日,与民同乐,又有何妨?何况妾本是天足,说又何错?不必小题大作,贻笑大方!”此事方才作罢。

区区一件小事,足以见马秀英的仁慈与大度,可为何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却没依古制裹成“寸金莲”,留着一双天然大足呢?只因为这个马皇后出身微贱,原本是一个孤女,年轻时正值战火连天,无暇顾及缠足之事,便成了一个罕见的大足皇后。马秀英的故乡是淮西宿州新丰里,她家原本也是富甲一方的大户,母亲郑氏生下她这个独生女儿后不久就病逝了,父亲生性豪爽,仗义疏财,结交了许多生死兄弟,为替一位朋友讨回公道而出手杀死了一个当地的豪绅,自己为了避仇只好逃亡异乡,临行前,把未满周岁的女儿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抚养。郭子兴也是一方义士,受朋友之托自然不敢怠慢,与妻子张氏把马秀英视为己出,精心地抚养她长大。稍大时,郭子兴亲自教马秀英读书写字,张氏则授以针线女工。马秀英也聪慧过人,无论学什么,稍一指点,便能精通无遗。及笄之年的马秀英,出落得一副好模样,面貌端庄,神情秀逸,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大家风范,郭子兴夫妇十分钟爱。一个相面先生曾对郭子兴说:“此女天相,不可等闲视之!”郭子兴将信将疑,而在为马秀英挑选女婿时不由地十分谨慎。寻寻觅觅,始终没找到中意的人选。正在这时,因朝廷黑暗,各地义军蜂起,天下大乱,素有大志,又颇具一定声望的郭子兴,也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初春,在境州聚众起义,反对元朝廷。起事之初,事多如麻,马秀英的婚事也就暂时搁置下来了。

郭子兴起兵不久,年方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投奔到他的旗下,任“十夫长”。朱元璋作战十分勇猛,而且颇有智略,数次出战,都立下了大功,深受郭子兴的赏识。一次打了个大胜仗之后,郭子兴设酒宴犒劳众将士,高级将领的席位设在郭子兴的帅帐中,朱元璋官职虽低,但因功高也被特请在其中。这次盛会,除庆功外,郭子兴夫妇在暗中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趁此机会,在将领中间为马秀英择一乘龙快婿。酒宴开始后,郭夫人张氏拉着马秀英躲在幕帐后暗暗观察。这时帐中的各位将领都酒兴正酣,神彩飞扬,划拳喝令,觥盘交错,脸上满谥着胜利后的喜悦。马秀英面含羞涩地将目光—一扫过,最后落在最外一席的一个年轻军官身上,他身材魁梧,面容黑粗,双眼深陷,脸长嘴阔,长相虽嫌粗陋,但眉目轩昂,英气逼人;这时独有他不随众人笑嚷,端着酒杯安坐如塔,略显沉思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才吸引了马秀英的眼光。马秀英向养母张氏表明了自己的选择,张氏也是个有眼光的女人,她早听丈夫说起过这位年轻军官的事迹,也深觉这人将来必有腾达之日,因此对养女的选择赞赏不已。这位年轻军官正是朱元璋。如此以来,由郭子兴夫妇作主,马秀英的婚姻大事就定了下来,择了一吉日,为两位年轻人在军营中举办了热热闹闹的婚礼,从此,在军中刚刚崭露头角的朱元璋与元帅郭子兴以翁婿相称,羡煞了不少英雄豪杰。

朱元璋当初在郭子兴军中屡屡建功获赏时,就曾惹得一些追随郭子兴起兵的亲信人物眼红,现在他又成了元帅的乘龙快婿,更令他们平生妒火,于是总想寻机会拆他的台。这时国内群雄并起,很多支起义的队伍都渐渐壮大开来,影响较大的有张士诚和陈友谅部;这样,义军作战的形势变得错综复杂了,不但要对付元朝廷,而且还要提防义军之间的吞噬。在这种情形之下,朱元璋对战机、战略产生了一些与郭子兴不同的意见,他生性直率,又仗着与郭子兴有亲密的翁婿关系,所以常常直陈自己的观点,这不免引起性情刚愎的郭子兴产生一些不快。那些平日里嫉妒朱元璋的其他亲信乘机大进谗言,说朱元璋如何骄恣,如何专擅,一定是怀有异心,图谋不轨,请郭帅小心防范!郭子兴心起微澜。

这一天,郭子兴召集高级将领商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众部将对郭帅的主张唯唯诺诺,连连称是;唯有朱元璋发生了异议,他毫无顾忌地恳谈自己的看法,使郭子兴甚觉反感,令他放弃自己的意见。朱元璋却据理力争,坚决不肯退让,最后翁婿两人竟大声争执起来。郭子兴大感脸上无光,一怒之下下令将朱元璋幽禁起来思过。本来郭子兴幽禁朱元璋是为了发泄一时之怒,也不曾想致他于死地,毕竟他还是一名得力的干将,又是自己的女婿。可郭子兴手下那批别有用心的亲信,却瞒着郭子兴,暗中下令看守人员断绝了朱元璋的饮食供给,把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朱元璋暗暗推向死亡。

马秀英见丈夫无端被幽禁后,心中十分焦虑,她想方设法接近关押丈夫的别室,终于发现只要穿过一小片野坟地,就能靠近那间房子的后窗,而那后面是看守人员没有注意到的,这样,朱元璋断食的事情自然被马秀英知道了。可那时粮食供应相当紧张,每人每天都只配给一定量的食品,即使元帅的女儿也不例外;马秀英又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发现了那条通向别室的通道,于是,她每次吃饭时都佯装身体不适,把食物要到卧室中。其实,她每次都只吃上几口,然后把大部分省下来,待到傍晚时,一个人壮着胆子穿过那片坟地,把一天来省下的食物偷偷从别室的后窗上递给丈夫,得以勉强维持了朱元璋的生命。可从马秀英嘴中省下来的这点食物,毕竟填不饱朱元璋的肚子,为了能使丈夫吃饱,端庄高雅的马氏只好使出下策即到厨房行窃。这天,她看准了厨房中的馍馍刚蒸熟,厨子又离开了厨房,便悄悄地溜进去,掀开笼盖,也顾不得烫手,抓起几个热气腾腾的馍馍,连忙揣进怀里。不料刚一跑出厨房,就与养母张氏撞了个满怀,张氏见她神色慌张,不免大起疑心,关切地问道:“女儿何故如此慌张?” 马秀英以为自己的行为已被发现,顿时羞红了脸,两行泪也忍不住地淌下来,垂首站在养母面前,半天不说话。张氏见她似有难言之隐,就把她带到自己房中,仔细寻问,马秀英忍不住满腔的委屈,伏地大哭,然后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禀明了养母。张氏听了大感震惊,不由地也陪她落了不少泪,等到解开衣襟掏出藏在怀里的馍馍时,发现马氏的乳头已被热气烫得又红又肿。张氏当即就对郭子兴说明了情况,并替朱元璋说情。郭子兴听说自己的亲信竟敢背着自己干如此勾当,心中大为恼怒,马上下令放出朱元璋并恢复其原职,而把那几个玩弄阴谋的人关进了别室。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投到郭子兴门下还不满三年时间,却因屡立战功,不断地得到提拔荣升,已成为郭子兴的副帅,总管兵符,节制诸将,建立起很高的威望。不久,郭子兴病逝,朱元璋顺理成章地顶替其位,成了义军元帅,继续抗元兴汉的大业。第二年,朱元璋率军攻克了重镇集庆,将之改名应天府,自立为吴王,马秀英也随之成了吴王妃。当时吴王除对抗元军外,还与自称汉帝的陈友谅互相争夺地盘,战事频繁,无安宁之日。马秀英为了助丈夫一臂之力,亲自带领将士的妻女为部队制衣做鞋,使得前方士气大振,不久,朱元璋就击败了陈友谅。朱元璋一鼓作气,率军南征北战,扫平了其他起义军,又回过头攻下了不堪一击的元都,恢复了汉族的天下,统一了中国。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建立明朝,自己成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水涨般高,同时马秀英被册立为皇后。

攻下元都北京后,朱元璋的部下搜罗来元宫中大批的珍宝玩物,运到应天府,晋献给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想自己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开始,十多年时间就成了富拥天下的皇帝,眼下又拥有如此众多的宝物,自是喜不胜收,忙叫来马皇后一同玩赏。谁知马秀英见了,却不屑一顾地说:“元朝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而不能保住国家,陛下不是自有宝物,要这些做什么呢?”明太祖闻言一怔,喃喃道:“朕知皇后说的是以贤士为宝物啊!”马秀英见皇夫醒悟,忙拜贺道:“陛下有此宝物可得天下,臣妾恭贺陛下!妾与陛下起于贫贱,今贵为帝后,最怕生出骄纵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愿陛下以贤士为宝物!”此后,性情自负而多疑的明太祖,之所以在打下江山后还能任用贤臣,不能不说与马秀英的劝导有关。马秀英不但劝皇夫以贤德治国,自己也以贤德勤治后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倡导后宫嫔妃节俭仁慈的风尚。马秀英喜读古代史书,也常用古训来教导别人,她认为宋朝多贤后,因此命女史官摘录她们的言行家法,用来传示后宫众嫔妃,有人感慨道:“宋朝的皇后也太过于仁厚了!”马秀英正色道:“过于仁厚,不比刻薄好么?”众人无话可说。

明太祖的衣履饮食,马秀英都亲自料理省视,而她自己则布衣淡食,极其俭朴,衣服穿破了也舍不得丢弃,常要补好再穿,虽然位居极贵,但她决不忘记贫贱时和战争年代养成的好习惯。对妃嫔宫人的子女,她却一点也不小器,都派给了丰厚的生活待遇;对宫中下人她也关心备致,常送些衣物食品,以示体恤;每逢文武官员夫人入朝,她都不忘了送些礼品,并与她们寒喧交谈,就象对待家人。这样一来,宫廷内外的人对马秀英都十分尊敬。明太祖也盛赞她道:“贤后可与当年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比,毫不逊色!”马秀英回答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同贫贱的妾身,愿也勿忘同艰难的群臣。妾只求无愧于心,哪里敢与贤德的长孙皇后相比呀!”她不但自己谦和崇贤,而且时时不忘提醒大功告成的皇夫,真不愧为一个精心佐夫治国的好皇后。

马秀英深知忠臣贤士对朝廷的重要性,因而十分注意以一个女性的细心来关心他们。每日早朝议事,若事情较多就常常要延续至晌午,这时奏事官吏按惯例就在殿廷上用午餐。一天,马秀英命宦官取来奏事官吏午餐的菜肴品尝,她觉得味道欠佳,随即向明太祖建议:“人主奉宜薄,而养贤宜厚,否则怎能笼络贤德之士!”明太祖深以为然,就下令管理膳食的光禄寺卿改善官员们工作午餐的品质。虽是一桩小事,却使官员们十分感激马秀英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当然也就更加尽力于朝廷。一次,明太祖巡视太学回官后,马秀英关切地问:“太学有多少生徒?”明太祖说有数千。马皇后又问道:“人才可谓众多,可他们有朝延供给食用,而他们的妻子儿女谁来供养呢?”大学生是朝廷培养的一批有才之士,他们在太学中学习期间,一应生活用度均由朝廷供给,但没有另外的俸银,他们的家人由谁供养,这问题过去倒是没有哪个朝廷顾及过。经由马秀英一提起,也引起了明太祖的重视,于是诏令特设“红板仓”,贮积粮食,赐给文学生家属,太学生从此无后顾之忧,一心治学,成为日后的栋梁之材。

马秀英不但有贤德,而且有才能,她广读经史,学问渊博,明太祖所有的札记,都由她亲自执笔记下。每当明太祖有所感慨和言论,她都仔细地记录下来,无论事态如何复杂,均能排布得条理分明,毫无疏漏之处。明太祖为了报答马秀英的美德与佐治之功,数次提议赐予皇后族人以高官厚禄,马秀英总是坚决谢绝,她说:“外戚干政,易乱朝纲,官职恩赐外家,实非遵法!”因此,明朝外戚虽然也享受高爵厚赐,但一般不授以高职,严禁干预政事,这规矩就是马秀英订下来的。鉴于汉、唐两代的祸乱,多由宦官参政而引起,善于以史为镜的马秀英特别在这方面给明太祖出了主意。因此,明朝廷严格规定,内臣不得兼任外臣文武官职,不得着外臣冠服,不得与外廷诸司有文书往来,并在宫门前竖下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如此一来,杜绝了宦官乱政之弊。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贫贱,生世坎坷,因而,表面上虽然睿智英明,豁达神武,但骨子里却藏着猜忌和苛刻。幸而身旁有一个仁慈宽厚的马秀英,常常遇事劝谏,减少了不少刑戮,挽救了无数的无辜受疑者,赦免大学士宋谦就是一个典型。宋谦是元末明初的著明文人学士,明朝开国时的许多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文典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被明太祖尊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曾经辅佐明太祖十九年,于洪武十年,也就是他六十八岁时告者还乡,回到青萝山中隐居。三年以后,朝中大臣胡惟庸因图谋不轨被诛,宋谦的孙子宋慎因与胡惟庸关系密切而受株连被杀,宋谦因曾经教授胡惟庸经书也遭到明太祖的怀疑,七十二岁高龄的他被逮捕押到京城,命在旦夕。马秀英闻讯后,向明太祖进言道:“宋先生曾经讲学宫中,一字为师,终身不移。民家为子延师,尚以礼全终始,何况天子呢?况且他隐居青萝山中,还能有什么施展?”明太祖自负地说:“这个你不知道,此老儿不甘寂寞,虽隐居青萝山,但四方前去求教者络绎不绝,受业者遍及天下,倘有异志,如何得了!”他拒绝了马秀英的说情,马皇后沉默不语。第二天,马秀英侍奉明太祖午膳,摆出的全是素食,不见酒肉,明太祖问是何故,马秀英垂泪答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啊!”明太祖不由得侧然心动,于是赦令宋廉不死,而流放茂州。马秀英的仁慈不但保护了重臣,同时也荫及了平民百姓。

吴兴有一巨富叫沈万三,据说他家有一个奇妙的“聚宝盆”,能呼金唤银,因而家中金银堆积如山,沈万三性情豪爽浮躁,很喜欢显示自家的财力。在明朝开国之初修筑京城城墙时,他主动要求替朝廷分担一半的工程,因当时朝廷财力不足,就批准了他的请求。谁知,沈万三仗着财物富足,又调用方便,竟然比朝廷组织的工程还先完成,使得明太祖深感脸上无光。明太祖正想找借口惩治一下沈万三的时候,好大喜功的沈万三又申请犒劳皇家军队,明太祖闻言大怒,叱道:“何等匹夫,意想犒赏天子之军,居心不正,实为乱民,诛!”马秀英却认为,虽然沈万三性过狂妄,但不至于获死罪,于是进谏道:“妾闻国法是用来诛杀不守法的人,并不是用来惩罚国君不赏识的人。沈万三虽然狂妄,却未犯法,不当诛之。”明太祖觉得言语有理,也就没有诛杀沈万三,只是利用他的财力,派他去戍守云南边区。

据说浦江有一个郑谦,家族和睦,十代同堂,名传道还,当地人都称他家是“义门”,郡守也表彰他们家族的融洽和乐,赐予一块“天下第一家”的匾额。明太祖听说此事后,颇感兴趣,特意把郑谦召到京城相见,问他家中人口共有多少,郑谦回答说:“一千有余。”明太祖赞叹说:“一千多人同居共食,同心合力,世所罕有,确实是天下第一家啊!”于是赐给了他丰厚的礼品让他回去。马秀英在屏后听了他们的对话,心有不安,连忙传话给明太祖:“陛下当初一人举事,尚得天下;郑谦家千余人,倘若举事,不是太容易了吗!”明太祖不免为之一惊,急命中官再召郑谦,问他道:“你治理家族,也有什么方法可循么?”郑谦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是不听妻子的话罢了。”明太祖听了释然一笑,不再追究,安心地放他回家了。这一次,明太祖虽然没有完全接受马秀英的意见,却又恰恰表现出他对马秀英的重视,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妻子的辅佐,既然郑谦从不听从妻子的话,便认定他成不了大气候。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农历8月,历尽磨难,也殚尽心力的马皇后染上了重病,试治无效后,她坚持不肯再服药,明太祖苦苦劝求,她则说:“生死有命,我病已不治,服药何用!”躺在病榻上,她念念不忘地反复叮嘱皇夫:“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宜贤,臣民得所!”然后,又把诸位王子公主和朱允炆及其王妃叫到身边来,教给他们一道“长鸡蛋”菜肴的制法,并嘱咐说:“你太公公最爱吃这道菜。你们生长富贵之中,当知蚕桑耕作之不易,当为天地惜物,且为生民惜福!”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然不忘以她的贤德影响着她的丈夫和子女,为着国家操心不已。

不久,马皇后安然长逝,终年五十一岁,匆匆走完了她从孤女到母仪天下的沧桑一生。明太祖失去了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也失去了他得力的助手,悲痛之情,无以言表。为了永远追念可敬可爱的马皇后,明太祖竟然决定不再立后。后宫宫人也十分感念马皇后的贤德,特地作了一首歌来纪念这位贤淑仁慈的皇后,歌词是这样的:“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泉下,悠悠苍天。”



马 荃:(生卒年待考),女,字江香,马逸之妹,龚克和之妻;江苏常熟人。著名清朝画家。

工花卉,设色妍雅,恣态静逸,有浓丽冷艳之韵而无媚俗之风骚。夫亦工书画,夫妇形影不离,同游京师,以绘事自给殊怡然。后夫亡归里,仍事书画,艺名日高,四方以缣素兼金前往求画者益众,好画者亦皆来求授指法。传世作品有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作《花卉图》轴,图录于《神州国光集》;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作《观音像》轴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作《春花争艳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作《桃花飞燕图》轴由周怀民先生收藏;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作《花鸟图》轴藏常熟市博物馆;《花鸟草虫图册》十页,藏南京市博物馆。从艺活动约于清朝康熙、清乾隆年间。



马建忠:(公元1845~1900年),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人。著名清朝末期语文学家。

马建忠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马家避乱上海。马建忠进入外国人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举业。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刺激了少年的马建忠,对那些“绝口不谈海外事”的士大夫非常不满,“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他搜寻各种西方新学的译著,如痴如醉地研读。又入耶稣会在上海设立的初学院作修士,继续学习法文、拉丁文、英文、希腊文等外语。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经在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的二哥马建勋引荐,马建忠也成为李鸿章的幕僚,随办洋务。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李鸿章与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上《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保荐马建忠以郎中资格为随员前往英、法。入法国政治学院,主修国际公法,并兼任出使英、法大臣郭嵩焘的翻译,颇得郭的器重。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郭嵩焘离任后,马建忠又充继任公使曾纪泽的翻译,也颇为曾纪泽欣赏,说他“精通法文,而华文函启亦颇通畅,洵英才也。”由于马建忠知识渊博,在一年后的考试中屡屡取得好成绩,并成为第一个在法国获得语言学学位的东方人,当地报纸纷纷刊载有关马建忠的消息。此外,马建忠还得到了政治、法律、外交、理科等学位。

在法国留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马建忠周游了英、法、德、奥、瑞、比、意诸国,参观了众多工厂、学校、军营,访问了许多法国的家庭、学者、政要,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开矿、兴学、储才”诸事。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而洋务派所注重的“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竭力主张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这一主张后为总理衙门所接收,并实际运用于对外谈判中。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春,马建忠结束了在法国的留学,回到天津,重新在李鸿章幕下办理洋务。次年,奉李鸿章之命前往印度,与英国印度总督黎彭等多次交涉鸦片包销及税收问题。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受李鸿章派遣去朝鲜,协助朝鲜政府与美、英、法三国签订了商约,并建议朝鲜聘请有经验的洋员和中国有识之士掌握海关主权,后李鸿章派德国人穆麟德与马建忠的四哥马相伯前往朝鲜海关。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朝鲜大院君发动政变掌握政权,马建忠与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东渡观变。当时,日本海军已先登陆仁川,欲乘乱控制朝鲜,马建忠“设辞缓之,而亟请速济师代定乱”。当淮军将领吴长庆率兵到达朝鲜后,马建忠设下诱擒叛乱头目之计,并参与了抓捕大院君的行动,而后先将大院君用军舰押解往天津,继而扑灭余党,使日本控制朝鲜的阴谋归于破产。

中法战争爆发前夕,马建忠身负李鸿章交付的秘密使命前往上海,通过各种关系刺探法方意向,同时按李鸿章的指示,将轮船招商局转售给美国旗昌洋行,使招商局的船只在中法开战后免于为法国所夺,此举使马建忠遭到朝臣的激烈抨击。中法战争结束后,马建忠会同盛宣怀收回招商局轮船,并任招商局会办。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马建忠撰写《富民说》,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并将《富民说》上呈李鸿章。不久,受李鸿章委派为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旋因资金周转等问题去职回籍。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应李鸿章之邀去北京,襄助李鸿章赴马关议和。翌年,马建忠与上海《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相识,并出版了《适可斋记言记行》。此后,马建忠一直埋首整理《马氏文通》一书,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是奠定中国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书出,学者皆称其精,推为古今独创之作。”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890年),马建忠再度应李鸿章之召,襄理文案,农历7月,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马福禄:(公元1854~1900年),回族,甘肃河州人(今甘肃临夏),著名义和团运动时期奋勇抗击八国联军最著名的回族爱国将领。

1900年6月中旬,英国海军进犯中国,清朝记名总兵马福禄率领甘肃军开赴廊坊,与总兵姚旺率部三千余人,参加了“庚子之役第一恶战”。以其布兵巧妙,指挥得当重创英军,使列强不得不承认这是“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的丢脸”。6月下旬,甘肃军奉命攻打北京使馆区,马家军奋勇当先,马福禄族弟马福贵、马福全,侄子马耀图、马兆图等相继阵亡。马福禄裹起受伤的左臂,率敢死队闯入侵略军阵地,不幸子弹入口,捐躯都门,终年四十六岁。

为表彰其事迹,清朝政府追封马福禄为振威将军,谥号“忠烈”。



马 可:(公元1918~1976年),江苏徐州人。著名现代作曲家,音乐学家。

1937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并参加救亡运动,从事音乐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演剧三队,任歌咏指挥同时从事音乐创作。1939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工作。创作了秧歌剧《夫妻识字》、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参加歌剧《白毛女》创作,是主要作曲者。

解放战争时期,随鲁艺在东北从事音乐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音乐研究室、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及《人民音乐》编辑部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小二黑结婚》、评剧《志愿军未婚妻》、歌曲《伽琴你有多少弦》等,并撰写了许多音乐研究文章。他对中国新歌剧的创造和发展、戏曲音乐的研究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寅初:(公元1882~1982年),回族,浙江嵊县人。著名现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

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重庆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中正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

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马寅初的主要著作有:1925年《中国国外汇兑》,1929年《中国银行论》,1930年《中国关税问题》,1934年《资本主义发展史》,1935年《中国经济改造》,1943年《经济学概论》,1944年《通货新论》,1945年《战时经济论文集》,1958年《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1960年《新人口论》,1979年《新人口论(重版)》,1981年《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等。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马寅初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

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

②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

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

④全国人均不到三亩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1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一千二百万人到一千三百万人,增殖率为20‰。这次人口普查引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注意,他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怀疑。因为这次人口普查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将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实际增长率。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不能概括全貌。据他了解,仅上海一地的人口净增长率就是39‰,能否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公式就能说明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0‰呢?

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达30‰,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马寅初将写好的文章作为发言稿,交人大代表浙江小组讨论征求意见。马寅初曾描述过当时的情况:“小组会上除少数人外,其余的代表们好多不表示意见,好多不同意我的看法,且竟有人认为我所说的是马尔萨斯的一套,也有的认为说话虽与马尔萨斯不同,但思想体系是马尔萨斯的,虽然他们的意见我不能接受,但我认为都是出于善意,故我自动地把这篇发言稿收回,静待时机成熟再在大会上提出来。”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再一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马寅初的发言当即受到毛泽东的赞赏。他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这一条马老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准备放,就是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此事人民有要求,城乡人民均有此要求,说没有要求是不对的。”毛泽东还特别注意到,积极倡导计划生育的邵力子就坐在马寅初身旁,似乎是在表示对马寅初的支持。毛泽东一语双关地笑着说:“邵先生,你们两人坐在一起。”邵力子和马寅初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互相看了看,也开心地笑起来。1957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上,邵力子就计划生育问题做了长篇发言。他强调指出,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他针对卫生部严格限制人工流产的规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权力限制人工流产”,建议修改婚姻法第四条“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及结婚”的规定,主张提高结婚年龄,宣传晚婚。他还主张大力向农村推行节育工作,不要对持久性避孕手术进行限制等等。邵力子的发言,立即得到医学专家锺惠澜的支持。同时,也得到马寅初的大力赞同。

但是,马寅初在计划生育采取什么方法的问题上却与邵力子有点分歧。他们都主张避孕和推迟婚龄,但马寅初坚持反对人工流产。他认为有比人工流产更好的办法。这就:最好是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

1957年4月27日,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大饭厅(今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发表人口问题的演讲,这是他1949年后第一次公开的学术演讲。在讲演中,马寅初讲述了几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他怀着忧虑的心情说:“解放后,各方面的条件都好起来,人口的增长比过去也加快了。近几年人口增长率已达到30‰,可能还要高,照这样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就是二十六亿人口,相当于现在世界总人口的总和。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恐怕中国要侵略人家了。要和平共处,做到我不侵略人家,也不要人家侵略我,就非控制人口不可。”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毛泽东见到马寅初时,严肃地对马寅初说:“不要再说这句话了。”马寅初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马上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公开做了自我批评。后来,他在撰写《新人口论》时,就确实没有再提出上述观点。6月马寅初将《新人口论》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全文发表于七月五日《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以十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问题。

1957年11月初的《新建设》全文刊登了马寅初的文章,发表编,者按。12月初就组织大批判。康生指使说:“批判他的文章不一定多,份量要重,可以和他过去的理论联系起来批判。马寅初是一个代表,要花点功夫把他的经济理论看看。不要说他胡说八道,资产阶级学者就是这个水平。”还指示“北京市委、中央宣传部要考虑:马寅初还当不当得成北京大学校长?批判完了要准备换人。可以尽量揭露,不要给他戴错帽子,但是适当的帽子不可不戴。”

马寅初的文章发表后,报刊上就开始发表批判文章,北京大学也组织了“批马”座谈会。一天,康生亲临北京大学座谈会现场,听到发言者都不能击中要害。他越听越觉得有必要“定个调子”加以引导,于是他打断别人的发言说:“马寅初曾经说过,有人说他是马尔萨斯主义者,但他不同意。他说马尔萨斯是马家,马克思也是马家,而他是马克思的马家。我看这个问题,现在是该澄清的时候了。我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毫无疑问是属于马尔萨斯的马家。”在康生的直接指挥下,北京大学掀起了围剿马寅初的高潮,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布满了北京大学校园,连马寅初的住宅燕南园36号楼也贴满了大字报。全校的批判会连续不断,语言越来越粗暴,帽子越扣越大。对此,康生还不满意,12月23日以个人名义给理论界和有关报刊负责人写了一封信,指使他们:“在批判‘新人口论’的时候,要学习毛主席的六评白皮书,特别是《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要像批判美帝国主义分子艾奇逊那样来批判马寅初。”

面对来自全国上下的文攻谩骂和政治高压,马寅初胸怀坦荡,无所畏惧。他幽默地说:“有的文章,说过去批判我的人已经把我驳得‘体无完肤’了,既然是‘体无完肤’,目的已经达到,现在何必再驳呢?但在我看来,不但没有驳得‘体无完肤’,反而驳得‘心广体胖’了。”马寅初的幽默毕竟还带着一些苦涩,为什么一个学术问题带来的不是友好的讨论,而是敌意的谩骂。

在马寅初受到批判围攻时,就有人暗示他已不适宜再做北京大学的校长,劝他辞职。马寅初亦不愿再受职务所累,于1960年1月3日到教育部提出口头辞职,翌日向教育部写了书面辞职报告。很快国务院就批准了马寅初的辞职。随后,又罢免了他的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只留下一个全国政协常委的名义。与此同时,也剥夺了马寅初发表文章的权利。马寅初也由此从政治舞台和学术论坛上消失了。

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为马寅初平反后,他担任了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

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因逝世,终年一百岁。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32: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典故、趣事 -- 画虎类犬:源于《后汉书•马援传》。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因为“狗”也称作“犬”。后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聚米为山:刘秀平定了东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即准备谋取陇、蜀。为了进攻蜀地,他只有借道天水南下,过秦岭进武都(今甘肃省成县西),直趋阳平关。但隗嚣此时对归附刘秀有些动摇,后来干脆公开与汉朝对抗。马援多次写信劝说,他非但不听,反而认为马援背叛了自己。马援见隗嚣与刘秀彻底决裂,立即上书刘秀,表示愿意归附东汉王朝,消灭隗嚣,并将隗嚣内情及灭敌计划面陈刘秀。刘秀便给他精兵五千人,让他驻扎在陇陕之间,招纳隗嚣部将,以分化瓦解隗嚣,并牵制、消耗隗嚣主力。后来,刘秀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亲率大军到了漆县(今陕西彬县),因对陇地山川要隘不甚了解,于是急召马援面议权宜。马援星夜赶到,他针对隗嚣的用兵特点及军事部署作了透彻的分析,还在刘秀面前用米堆积沙盘模型,显示当地的山川地形,指明各路兵马进退要道。这便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早采用的沙盘。刘秀随即率军数万,依马援计划布置,不久就击败隗嚣。“聚米为山”亦传为佳话。

马融绛帐:东汉扶风人马融,字季长(或作“常”),他博治群经,而生性旷达,不拘礼节/他爱好音乐,弹琴、吹笛,并得其妙。著名学者卢植、郑玄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常坐在高堂之上,悬挂着绿色纱帐,帐前教授学生,帐后排列妇女乐。后因以“马融绛帐”等指讲坛或老师。柳亚子《四月十六夜徐老特立羔访奉呈一首》:“马融绛帐多英杰,屈子《离骚》未寂寞。”

马援标铜柱:东汉马援在交趾树立铜柱,作为东汉南边的疆界。元朝刘时中《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曲之二;“坐上酒初残,灯下剑空弹。马援标铜柱,斑超指玉关。”

车水马龙:这则成语是从马太后诏书中的话简化而来,它形容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源于《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旦。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明帝死后,刘煌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眼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大脚马皇后:马氏乃明朝开国皇后,朱元璋的老婆,马氏脚大,随夫行军方便,她不仅为丈夫掌管文札,而且还经常出谋划策,甚至朱元璋没料到的事,她都预见到了。一次,朱元璋主力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蹑其后,必相隔”,于是马氏便立即带领眷属和后勤也随之渡江。“而元兵果扼渡,如后虑”,马氏的足智多谋使义军避免了一场惨重的损失。大军过江后占据了江宁(今江苏南京)。朱元璋戎马倥偬,战无虚日。兵将席不暇暖。马氏亲自率领将士眷属给士兵缝洗浆补,有时彻夜不眠。士兵们很受感动,打起仗来都以一当十拼命向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册封马氏为皇后。马后共生五子,教子很严。一次,因小王子顽皮,不听管教,老师李希颜一气之下,不慎用笔管戮伤了他的额角。小王子哭着跑去告状,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马皇后忙从旁劝解:“几有使制锦而恶其翦者;夫曲谨妇辈之爱也,而以责师傅可乎?”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不但没有惩办老师,反而把他提升为左春坊右赞善。朱元璋对马皇后十分敬重和信赖,要求女史官把她的见解、建议记入史册,用来教育后代。明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故,终年五十一岁。后与朱元璋合葬在南京钟山南麓明孝陵。

皇后“露马脚”:马皇后乃明朝开国皇后,她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字不识多少,她却生于书香门第,能文能武。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为时尚的元季,她居然就敢坚不裹脚,并以一双天足自豪。她惩奸佞毫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诚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她奇计迭出,妙语连珠。有关她的或令人开心捧腹,或令人沉思惊醒,或令人惊奇瞠目,或令人感慨心酸的故事,汗牛充栋。相传,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讳。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但是,“龙恩”虽重,而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城。从此,“露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了。

皇后不封娘家人:马皇后从小人品很好,后来还帮助朱元璋处理过好多大事,表现得很有远见。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给好多功臣封了大官。对马皇后的娘家人(历史上叫外戚),他打算也封官,让他们掌大权。可马皇后坚决不同意。她对朱元璋说:“你把国家的官职俸禄给了自己家里的人,这是非法的呀!”朱元璋说:“你是皇后。给皇后的亲戚封官,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做的。”马皇后摆着手说:“你想过没有?国家的法令是你这个当皇上的定的,你净让文武大臣不要为自己人谋官,可自己反倒不守法,人家怎么服气呀?”朱元璋不说话,马皇后知道他还没想通,就笑了笑,说:“你不必怕我为难。我的亲戚,未必都是有才能的人。让没有才能的人当官掌权,可不是我的心愿。用人一定要看他的才能高低,不能看和咱们的关系远近。你说对不对?”朱元璋也笑了,连连点头说:“你这么有心胸,我太高兴了。”马皇后坐下来,叹了一口气,说:“我虽是个女流之辈,可也听过历朝历代的故事。有许多皇后的娘家人当了大官,就胡作非为,搅得朝廷上下不安。别人也不敢管,结果闹出不少乱子。你可不能像从前似的,只顾让我的亲戚们高兴,不管国家今后的安宁。我没什么见识,可我家里的人要那么胡来,我就不答应!”接着,马皇后还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外戚专权的危害,说明用人办事要有远见的道理。朱元璋听了,十分佩服,答应立刻停止封马家人当大官。由于这么做了,明朝后来很少有外戚干预朝政造成的大乱子。这跟马皇后的远见卓识很有关系。

马、王对笑:隋朝时,有一位姓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姓马的人便嘲笑“王”字说:“你这个‘王’啊,原来本姓‘二’,只因为你漫天走来,所以用‘钉子’钉住了你的鼻子。”姓王的人立即戏弄“马”字:“你这个‘馬’啊,原来本姓‘匡’,拗着你的尾巴往东北走,你的背上驮着王郎。”二人各遇幽默高手,一时大笑尽欢。

“拍马屁”的由来:蒙古人平日牵马与人相遇时,习惯于互拍对方的马屁股说:“好马”,以示赞赏和友好,并没有谄媚奉承之意。但有些人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因此,不管权贵的马怎么样,都貌似内行地拍马屁股连声称赞说:“大人的好马!”久而久之,“拍马屁”就成了溜须奉承的代名词了。

白马驮经: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经,印度僧人竺法兰、摩腾用白马载佛经至洛阳,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清丘逢甲《岁暮杂感》诗之一:“黄犀入贡非今日,白马驮经异昔时。”

白马青丝:南朝梁普通年间,有童谣说;“青丝白把寿阳来。”后来侯景叛乱,果然乘白马,兵都穿着青衣。后以“白马青丝”指叛乱。清黄景仁《寿阳》诗;“地经白马青丝后,山在风声鹤唳中。”

白马青流:唐末,朱温谋士李振不是进士出身,很痛恨进士出身的大臣,他怂恿朱温,将宰相裴枢以下的大臣三十多人杀于白马驿,投尸黄河。而且说:这些人自称清流,是应该把他们投入浊流。后称其事为“白马清流”。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恩牛怨李谁家事?白马清流异代悲。”

万马齐喑:宋时,西域进贡一马,头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到养马房里,“振鬣长鸣,万马皆喑”。后以“万马齐喑”喻沉闷的局面。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碧鸡金马:西汉时,传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朝廷派谏大夫王褒往祀。见《汉书•郊祀志下》。后用为蜀地或赴蜀使臣的典故。清丘逢甲《来诗有忧滇意三叠前韵》:“碧鸡金马终无恙,休向乡关起暮翻。”

非驴非马:西汉时,西域龟兹王多次来朝贺。他喜爱汉衣服制度回国后也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处处模仿汉朝。外国胡人都说:“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赢也。”赢,即骡,由马驴杂交而生。后因以“非驴非马”形容不伦不类的事物。瞿秋白在《乱弹•新英雄》中说:“不是活人说的话,也不是死人说过的话,而在于非驴非马的骡子话。”

马革裹尸: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马立葬滕公:汉初的夏侯婴,封滕公。传说也有一次驾马车至东都门,马立不行,长久地以足跑地(刨土)。于是使人掘地,得石椁,上有科斗铭文,请教了叔孙通,才知道写的是:“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后来夏侯婴死即葬于此。一说为夏侯婴死后,葬车至东都门外,马立不行,跑地得铭,遂葬于其地。后以“佳城”、“滕公宅”喻指墓地,本此。唐李端《张左丞挽歌》之一:“鸟来伤贾傅,马立葬滕公。”

立仗马:唐朝时,李林甫为相,当时谏官俸禄都优厚,没有人肯进谏。只有身为补阙的杜琎,上书对政事提了意见,被降官下邳令。他说:“你们不见那些立仗马(立在宫门外作为仪仗的马)吗,整天不说话,一作声就被斥了?”后以“立仗马”比喻不起作用的谏官。《聊斋志异•续黄粱》:“朝士窃窃,似有腹非,然各为立仗马。”

老马识途:相传春秋时,齐桓公与大臣等仲、隰朋进攻孤竹国,回来时迷了路。管促说:老马能识途。于是让老马在前面走,大家跟着,果然找到了归路。后以“老马识途”等喻富有经验或富有经验的人。汪赵执信《为求书者所苦戏题长句》:“诸君且休共和谈,老马识途犹尚堪。”

盲人瞎马:东晋桓玄、殷仲堪等人比赛说惊险的话,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有位参军在座,他最后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眇一目,听后说:“咄咄逼人!”后以“盲人瞎马”等比喻处境危险或冒险。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马地去乱闯。”

指鹿为马:秦权臣赵高,为试探大臣们对他的态度,在秦二世面前,指着一只鹿,硬说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这是鹿。”问左右人,有的怕赵高,说是马,有的不说话。也有说是鹿的,后者都遭到赵高的暗算。从此群臣都怕赵高。后以“指鹿为马”等比喻颠倒黑白。《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避骢马:东汉桓典为侍御史。时宦官专权,桓典常乘骢马,无所回避。京师畏惮,有“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之说。后以“避骢马”等形容御史的威严。明何景明《寄赠王子衡御史时按关中》诗:“豺狼避难所骢马,神鬼泣龙泉。”

骥伏盐车:有匹上了年纪的好马,“服盐车而上太行”,结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还是上不了山。伯乐看到后,给它卸下车辕哭,这匹马也“仰而鸣,声达于天”。后以“骥伏盐车”喻才能受到压制。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争奈尘理,未逢鉴识,譬之剑沉丰狱,骥伏盐车。”

马相伯三戏袁世凯:马相伯(公元1840~1939年),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晚号华封先生,丹徒人(今江苏镇江),他学贯中西,睿智过人,是清末维新派知识分子,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李鸿章办外交、搞洋务主要倚重于他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爱国人士。公元1862年入耶稣会,后获神学博士学位。公元1869年升神父。曾任上海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第一任华籍校长、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1907年参加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1913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不顾九十二岁高龄,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后与宋庆龄一起领导“救国会”奋勇抗日,被誉为爱国老人。1937年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委员。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1882年,李鸿章派马相伯与其弟马建忠会同水师提督丁汝昌赴朝鲜平定“壬午”政变,使国王李熙得以复辟,这是清末唯一成功的外交活动。其时袁世凯只是丁汝昌麾下的小军官,对马相伯执弟子礼。开始,马相伯很欣赏他的机敏和善解人意,曾应袁的请求,向李鸿章推荐他为驻朝商务专员,于是袁对马更加恭谨。但袁世凯终于暴露了丑态,有一次,他竟向马相伯请教如何在官场能够脱颖而出,平步青云。马相伯这才知道他是个官迷心窍的“禄蠹”,就戏谑地说:“唯有厚赂宦官,由宦官而结识亲贵,即可越级超升,甚至做抚台也不难。”袁世凯竟把马相伯的戏言当真,成千上万地花银子去交结宦官,果然官运亨通。后来袁世凯拜倒慈禧的足下,成为荣禄的党羽,干出一系列坏事,权欲恶性膨胀,终成窃国大盗。马相伯每悔自己当年的戏言。袁世凯坐上民国大总统的位子后,请马相伯做平政院平政和大总统顾问官,想通过马相伯笼络社会精英分子,但马相伯绝不屈从袁世凯。有一次,袁世凯对马相伯说:“现在人民不知敬事长上,国家何以安,天下何以治?”马相伯的幽默风趣劲儿上来了,漫应之:“君所指者,殆即磕头请安之谓乎?果尔,便足以邦安、国治、天下平;则我愿自今日始,朝即一头,晚参一拜,天天不懈,为天下倡导!”这次袁世凯知道马先生调侃他,只好嘿嘿地打个哈哈了事。马相伯的民主思想和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更是水火不相容的。袁世凯称帝前派他的大儿子袁克定设盛宴敦请马相伯、严复等社会名流,征求帝制意见,旁人都期期艾艾,模棱两可,唯有马相伯不肯含糊,坚决反对帝制。会后还写了文章《国民大会说》,登在《益世报》上公开倡“民主为邦本”之说。但袁世凯皇帝瘾太大,根本听不进这些逆耳的诤言,悍然改年号为“洪宪”,做起皇帝来。结果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只过了八十三天皇帝瘾就一命呜呼了。马相伯仍不放过他,随口占了一联,戏称袁世凯是“病犯‘六君子’,命送‘二陈汤’”。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汤头名,凑巧袁世凯生前曾唆使杨庆、严复等六人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帝制鸣锣开道,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二陈汤,指当时蔡锷、吕公望等高举反帝讨袁大旗后,全国反帝制的浪潮汹涌澎湃,原来是袁世凯心腹的四川督军陈宦、河南督军陈树藩和湖南督军汤芗铭一看风头不对,也通电反对帝制,尤使袁世凯气得要命。马相伯抓住这个巧合作了一联,最后一次戏谑袁世凯。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25: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夫人卖饼;贤后含饴:上联典出唐朝初期的大臣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少年好学,精通《诗经》、《春秋》。客居中郎将常何家,太宗下诏令百官评论朝政得失,马周代常何写二十余条陈,太宗召见马周,任他为监察御史,后历官中书侍郎、中书令。年轻的时候,马周曾听善相术的袁天纲说:“京城里有个卖饼的女人,以后当有大富贵。”马周娶了她,后来果然成了夫人。下联典出东汉朝时期的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明帝死,其子章帝即位,马后说:“我今后只是含饴弄孙,不管政事。”章帝要为舅父们封爵,马后不许。

龙虎出谷;鸾凤冲霄: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郏城人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时即有大志“以功济天下”,发奋苦读兵书,沉勇多谋,后屡立战功,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图形绘于凌烟阁,韩愈为他写碑铭,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龙虎,变化不可测,真是魁杰啊!”下联典指马周,唐太宗曾亲笔赐书:“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继烈;青海重光:上联典出三国时期蜀国名士马良(公元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今湖北宜城)。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其中马良眉中有白毛,且才学最高,俗称“马氏五常,白毛最良”。下联典出东汉朝时期的槐里侯马腾,字寿成,陇西人。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官终卫尉。青海东与北皆界陇西(属甘肃省)。

白眉继烈;绛帐授徒:上联同上(上联)。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他授徒时,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绛帐设教;铜柱立功: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援。

追赠学士;御封真人:上联典出明朝时期的礼部右侍郎马愉,字性和,临朐人。明宣德年间进士。为官门无私谒,论事宽厚,卒赠尚书兼学士。赠官兼职自愉始。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进士马钰,字宜甫,扶风人。传说,大定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真人。

四家待诏;三代推官:上联典出南宋时期的画家马远,字遥父,号钦山,河中人。任画院待诏,其画风遒劲严整,设色清润,自成一格。他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有《踏歌》、《华灯侍宴》等传世。下联典出清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马瀟,字宛斯,邹平人。顺治进士,曾任淮安推官,生平研究先秦历史著有《绎史》、《左传事纬》等,时称“马三代”。

铜柱世泽;绛帐家声: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设绛帐以授生徒。

云台列像;铜柱标功: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武,佐汉光武帝刘秀中兴,卒后,其图形绘于云台阁。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援。



2.五言通用联:

宜城五兄弟;元曲四大家:上联典出三国时期蜀国名士马良。下联典出元朝戏曲家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其文词豪放有力,颇含讽喻。作戏十六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等七种,散,工有《东篱乐府》。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师皇乘龙去;伏波裹尸还:上联典出黄帝时代著名兽医马师皇,善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茂陵人。他曾助刘秀攻灭隗器,击破先零羌,为东汉立下大功,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将军,年八十年余岁犹征虞沙场。尝谓宾客曰:“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果卒于军。

金樽宜醉酒;绛帐自生春: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事。



3.六言通用联:

少女素雄才辩;仙姑雅号清浮: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之女马伦,少年时就有辩才,嫁给同郡袁隗为妻,刚结婚,二人就辩论起来,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扶风人马钰,字元宝,进士及第,后来遇到重阳子王嘉,得道术,与妻子孙氏同时出家修炼。孙氏仙去,人称孙仙姑,号清浮山人。



4.七言通用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长春留引经季长:上联嵌入元朝时期的戏曲家马致远名字。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颠: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诗人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马曰璐、字佩兮、江苏江都人。有《南斋集》。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公元1882~1982年)自题联。马寅初,浙江嵊县人。著有《新人口论》等。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步隐沦躅,授业著书: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银青光禄大夫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嗜学,善《诗》、《春秋》。武德中辅州助教。不治事,去职,筑砦钓渭,后被重用。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承事郎马端临,字贵与,栾平人。咸淳中漕试第一,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元初起为柯山书院山长,终台州学教授。所著《文献通考》,贯穿古今。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乌面将军马信庙联。马信,原是郑成功的一位部将,陕西人。到台湾后,进驻彰化县之燕雾上堡(即今陕西村),后不幸阵亡。后人为他立庙祭祀。庙在今台湾漳化县秀水乡陕西村。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上联典指马融和马良。马融字季长,东汉茂陵人,历官郎中、武都南郡太守、议郎。博学高才,为当时通儒,常有生徒讲学,身后列女乐。著有《三传异同说》,注经籍多种。马良,字季常,三国时蜀汉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学,名字中都有个“常”字,马良眉中长有白毛,当地民谚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曾随刘备任从事、侍中。下联典指马援和马腾。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年时即有大志,先跟王莽,后归汉光武帝。隗嚣据陇西叛乱,马援用米垒成山谷,为汉光武帝指画形势,得以破隗嚣。后因功拜伏波将军。率军南征,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其功,封新息侯。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人。汉灵帝末年,青海氐羌族叛乱,马腾应召从军,因征战有功,拜前将军,封槐里侯。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以激励后人。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19: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字辈排行 -- 河北青县马氏字辈:“有志名克立维汝受国荣之文允宝镇世锡庆元宏”。

虞东干渡马氏字辈:“观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风惟思豪杰士冀冠圣贤中经济治君国诗书善厥躬鹏飞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训家传尚质衷登瀛怀睿智显达式英雄宜法攀龙嗣求多起凤冲宽和端本道庄敬令闻崇恩泽深先代荣封勉尔忠品量钦景哲光耀望元通”。

满族马佳氏满族字辈:“文熙启秀积庆开先忠诚绍志谦惠延年”。

辽宁马佳氏满族字辈:“少士延熙忠诚吉庆福德保玉米”。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17: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家谱文献 --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氏家族的圣物。

1.修谱:

中华民族有着追源寻根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国家中,便是重修史书,表现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谱,视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家谱的渊源,一般推于《周官》,然而事实上,《世本》便是中国谱牒的最早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就取法于此。历史上的马氏,与中国广大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历史的编修。

最早的马氏家谱修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作为汉代的名门望族,马氏在东汉时已有家乘谱牒。唐宋之际,谱牒之学大兴,加之马氏名人辈出,马氏修谱也蔚为大观。明清之际,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马氏修谱更至高潮,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马氏也开始兴修家谱。例如道光年间辽宁满族马佳氏(后改为马氏)修有《马佳氏族谱》,同治年间云南玉溪回回马氏修有《玉溪龙门马氏宗谱》。解放后,大陆马氏曾一度停止修谱,而港台地区仍然流行。最近几年,大陆马氏又开始续修、整理家谱。

历来马氏都非常重视修谱,并且将家谱视为维系整个马氏家族的圣物,这在马氏家谱的序文中一般都有体现。例如,每次修谱都先注明受领人的姓名,开列谱牒部数。同时,又非常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孙不得胡乱涂改,不能让虫鼠咬蚀,更不能出典等,否则严惩不贷。



2.作用:

对于修谱的意义和作用,一般的马氏家谱都有详细说明。《锡山马氏修谱序》写道:“圣人别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门”,“祖宗之传,叙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敦本以序繁,莫善于谱矣。”同时,又讲了不修谱的危害:“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传以下,遂相视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见,马氏修族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所采取的一种挽救宗法礼法、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有了族谱,就可以区别、分明自己属于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从而就不会乱认祖先。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讥矣。”修谱时必须“考古而征先,信今传后”。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马氏宗谱原序》更概括“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



3.体例: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氏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氏家谱编写凡例。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二十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其五说:“各派复为旋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记,走臭大的耻辱与惩罚。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氏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5.家谱:

莆田马氏族谱,(民国)马俊光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书名据书签题。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994。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民国)马怀义纂,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廊坊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民国)马钟诱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今仅存十六卷)、吉林大学图书馆(今仅存十七卷)。

河北廊坊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稿,(清)马钟诱编,味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廊坊东安马氏家谱稿,(清)马钟诱编,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大城马谱一幅,(清)马日兴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青县崇仙镇野儿屯。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附补遗,(清)马德潜等八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睇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附补遗,(清)马鑅等九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睇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附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民国)马春晟、马春垌等十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河北青县崇伦堂马氏八修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马步瀛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注: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马思聪始修。

河北马氏族谱,(清)马毓椿、马斡臣等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山西介休县张兰镇马氏族谱,(清)马书奎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山西省介休县张兰镇。

马氏族谱,(清)马书奎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书名据书名页题。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5655-56。

辽宁本溪马氏谱单一卷,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偏岭满族乡小夹河。

辽宁马佳氏三修族谱四卷图一卷,(民国)马延喜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京华印刷局排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始修于清道光二年。

吉林马佳氏族谱,(民国)马广菜撰,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吉林永吉马氏谱书,(民国)马双春撰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省吉林市图书馆。

上海嘉定马氏族谱,(民国)马元芳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马仲常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前编八卷,首一卷、末一卷,续编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马裕丰撰,清光绪年间常州马氏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前编总目题(东门马氏宗谱);前编第六~七卷各分上下册,实有四卷,有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马裕丰序。

江苏南通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马炳黎总纂,南通马氏阁族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马氏宗谱两卷,图一卷,(清)马汉卿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马氏宗谱五卷,(民国)马继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宝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注:明正德间始修。

江苏常州马氏五修宗谱七卷,首一卷,始修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清)马盔高主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77年)体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马文寿续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志诚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毗陵艾干马氏宗谱二十二卷,(明)马紫巃始修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民国)马产贤、马金炳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聚未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马氏宗谱,(清)马玉树重修,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马氏宗谱二十卷,(清)马福培等重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利城马氏宗谱六卷,(清)马景和等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西洞庭马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明)马春创修于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清)马显岳、马学燧等续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刻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续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吴县洞庭林屋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明)马春创修于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清)马世钧、马学礼等续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注:书亦名作《马氏族谱》。

江苏吴县洞庭林屋马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马廷珠等续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马氏家谱十卷,(清)马恩藻等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昆山马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清)马光楣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万卷楼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昆山马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马光楣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万卷楼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昆山昆山马氏族谱序一卷,(民国)邹福保撰,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稿本。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邹福保修装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马氏族谱,(清)马敬声修,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修。康熙年间抄,清乾隆年间增补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五~七卷。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马氏家乘,(清)马敬声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原修,续修者待考,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注:记事止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

江苏丹阳马氏宗谱四卷,(清)马明瑶主修。(清)马天林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精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91~92。

江苏维扬江都马氏重修族谱两卷,(民国)马仁远主修,刘嵩泉纂辑,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ff999。

江苏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二卷。记事至清光绪年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69。

江苏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五卷。记事至清咸丰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68。

江苏吴县古吴西洞庭马氏五修家乘十卷,首一卷,(清)马显岳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3485-88。

江苏吴县古吴西洞庭马氏五修家乘十卷,首一卷,(清)马显岳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997。

江苏吴县洞庭林屋马氏七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清)马廷珠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陈志华堂刻字店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2673-79。

江苏吴县马氏家谱两卷,(清)马平章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稿本一册。书名据书名页题。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5440。

江苏宜兴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书名据版心、书签题。记事至清光绪年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67。

江苏常州马氏十修宗谱六卷,首一卷,附余庆录一册,收支清账二册,(民国)马文寿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志诚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996。

江苏娄县扶风马氏族谱,(清)马棠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纂修本一册。书名据版心题,佚名增补至清同治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403540。

江苏娄县扶风马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注:记事至清嘉庆年间,佚名增补至清道光年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5512。

江苏古吴昆山井亭乡马氏家乘,(现代)马鸣鍪纂修,1954年油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998;另有一部一册,档案编号为JP998-1;还有一部一册,档案编号为P998-2。

江苏无锡锡山马氏统谱十二卷,首一卷,(清)马辛阶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4073-98。

苏州马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四卷。记事至清同治间,佚名增补至清光绪年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23740。

浙江富阳富春临湖马氏宗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富阳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鄞县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马世渭、吕志锵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裕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马氏宗谱,(清)张其柄始修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民国)王礼宾重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声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绍兴会稽马氏宗谱五卷,(清)马文燮等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7年)文英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朱成马氏宗谱四卷,(民国)马锡康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马氏宗谱四卷,(民国)马举砚续揖,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齿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吴融马氏分支四修谱十卷,(清)马祖发始修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民国)马荫棠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诚忍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题签、版心作《马氏分支宗谱》。

浙江绍兴会稽马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上虞安家渡马氏宗谱,(清)马春风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刻鹄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上虞干渡马氏重修宗谱八集,(民国)马金富主修、马祖良总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刻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卷次以伏波世泽江浙名家为序。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03230-39。

浙江上虞虞东干渡马氏宗谱,(宋)马涓始修于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民国)马云昇续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刻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三修宗谱七卷,始修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清)马拧学等重修,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善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十卷,(清)马传学袁素藩重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十卷,清康熙年间初修,(清)马素溶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善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十卷,(清)马均世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善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03651-60。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清)马素潘等总理,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善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84。

浙江缙云票坑马氏宗谱五卷,(明)朱灌首纂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民国)马名金重撰,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附历代帝王年号歌一卷,(民国)马锡康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书诚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书名据版心题二修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995。

浙江永康重修禄源马氏宗谱,(清)马良福等纂修,清康熙五十广年(公元17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96。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八修宗谱四卷,(清)马懋进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三卷下册、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85。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七修宗谱,(清)马懋高等纂修,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99。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九修宗谱,(清)马懋俨等纂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十修宗谱,(清)马懋康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87。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88。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7968。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82。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七卷、第九~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900。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62。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六修宗谱二十一卷,末一卷,(清)马凤海总理,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六卷、第八~十一卷、第十四卷下册、第十六卷、第十八~二十一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81。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清)马惠生等纂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9。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二修宗谱,(清)马恺臣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80。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三修宗谱,(清)马仲泰等纂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十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7。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6。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五修宗谱,(清)马端垚总理,清道光年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十三卷下册、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8。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七修宗谱二十一卷,末一卷,(清)马凤海总理,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卷上册~十四卷中册、第十五卷上册~十七卷、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902/A。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八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一卷、第十四~十五卷、第十七~十八卷、第二十一卷下册、第二十二卷上册、第二十四~二十五卷、第二十七~二十九卷、第三十三卷、第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901/A。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九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今仅存第二~六卷、第八~十四卷、第十六~二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903。

浙江东阳松山西阳马氏十修宗谱六卷,(民国)马祖信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97。

浙江东阳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清)陈振南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魏屏乡瓦壶窑。注:马模伯始修于宋隆兴元年。

浙江剡县剡西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诚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道光绪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98。

浙江浦阳马氏宗谱四卷,(民国)马守嵩总理,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009437-40。

浙江海宁朱马氏家乘八卷,(清)朱惟阳纂辑,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惇远堂刻,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增补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2749。

浙江海宁朱马氏家乘八卷,(清)朱惟阳纂修,佚名续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惇远堂刻民国间增补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长267541-46。

浙江鄞县四明马氏县东派支谱两卷,首一卷,(清)马辰陔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纯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长471369-70。

浙江鄞县鄞东盛垫桥马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石绍祺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存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992;另有一部四册,档案编号为JP992-1。

浙江会稽马氏分支宗谱十卷,(民国)马伯声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诚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03771-80。
浙江会稽马氏宗谱五卷,(清)马文燮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文英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25326-29。

浙江义乌新开塘马氏宗谱,(民国)马景来等倡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95。

浙江慈溪马氏宗谱两卷,(清)马善庆等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监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09490;另有一部一册,档案编号为909491。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十卷,(清)马步安总理,马灿善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公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09453-62。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十二卷,(清)马景贤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公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09441-52。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二十卷,(民国)马士彦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公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十三卷、第十五~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3。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马徵祥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公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09468-89。

浙江暨阳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7970。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四卷,(清)马配福等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衍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83/A。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衍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1。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二十六卷,(清)马金福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衍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六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0。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衍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四~六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2。

浙江润州润东马氏十修族谱二十六卷,(清)马嘉德主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乐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l000。

浙江衢州重修马氏宗谱,(清)马际会等督理,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93。

安徽桐城扶风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一幅(民国)马其昶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安徽省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怀宁高河埠马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马世雄等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五常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怀宁马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清)马宏久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敦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皖江马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民国)马泽客、马庆臻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合肥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培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书名据版心、书签题。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94。

安徽歙县马氏宗谱,(明)马文灼纂修。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7478。

山东德州马氏支谱四卷,(清)马嵩庆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静业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山东庆云马氏族谱,(民国)马龙潭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藏拙堂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日照马氏家乘,(民国)马荫田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杞县马氏族谱,明崇祯十三年创修(公元1640年),(清)马宗孔、马毓昌等续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河南杞县马氏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河南安阳蒋村马氏宗谱八卷,(清)马吉樟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河南项城马氏家谱六卷,(清)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创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马世成续修。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项城县档案馆。

湖北马氏族谱,(明)马鉴创修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民国)马光顾、马光灿等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武昌马氏怀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注:该族散居江夏、安陆、沔阳等地。

湖北新洲马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创修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民国)马精臣、马祝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新洲县和平乡石河村东马家湾。

湖北英山马氏三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清)道澍么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清)马廷福主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石首马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续修、马聪明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石首县档案馆。

湖南马氏续修族谱,首一卷,(民国)马大骧修、马积玉、马积清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首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注:该族散居常德、桃源等地。

湖南宁乡马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两卷,(清)马祖端修、马光笏、马祖隆等纂,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铜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卷首上、下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马氏五修族谱八卷,首三卷,(民国)马立湘纂(序)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铜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卷首上、下。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醴陵马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民国)马惕冰、马有陂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绛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第七~八卷、第十卷、第十三~十四卷、第十九~二十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桃源马氏续谱九卷,首一卷,初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民国)马积清、马积玉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桃源县档案馆。

湖南林塘马氏四修族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三卷。书名据版心、书衣题。记事至清同治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4。

湖南林塘马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残本。书名据版心、书衣题。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61。

湖南湘潭湖田马氏重续族谱三十三卷,(清)马锡元等纂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下册、第六卷、第十四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二十九卷、第三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64。

湖南湘潭湖田马氏三续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十卷、第十三卷、第二十八卷、第四十一卷、第四十七卷、第四十九卷。书名据版心、书衣题。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75。

广东顺德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注:记事至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

广东扶风马氏宗谱,(清)马有勋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广西马氏族谱五卷,(民国)马胜文、马季豪等编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党史办公室,今仅存卷首。注:本书记载广西平南、容县、北海、桂平、玉林等地马氏。

广西马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间铅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注:该族散詹平南、容县等地。

四川成都马氏宗谱两卷,(清)马凤鸣首修于清道光年间,(民国)马开桂、马开甲续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新都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崇庆马氏族谱,(民国)马双延、马中长等纂修,民国年间排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内江马氏清修族谱一卷,(清)马英校纂修,民国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注:谱后增修,清末民初世系。

四川简阳马氏宗谱四卷,(清)马大德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马氏族谱两卷,(民国)马宣尊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云南大理龙关马氏家谱,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大理州图书馆。

云南马氏族谱,(清)马寿圭等编,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谢宏态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谱五卷,(民国)马凌甫续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陕西邰阳南渠西马氏宗谱世系表,(民国)马凌甫等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陕西邰阳南渠西马氏宗谱传记,(民国)马凌甫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陕西大荔关西马氏世行录十四卷,(清)马先登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宁夏马氏族谱初集四卷,二集三卷,三集三卷,四集三卷,(民国)马鸿逵编,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自治区图书馆。

马氏家乘,(清)马国璷录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马氏族谱,(清)马书奎纂,原稿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马氏族谱,(清)马书奎修,清传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马氏宗祠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其中一册配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马福臣、庄茂卿等创修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民国)马庆馀、马凌云等重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伏波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民国)马骥如纂,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宣城市档案馆。

远阳马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马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66。

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注:记事至清光绪年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6890。

满族马佳部马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清)马延喜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市满族文化研究会。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11: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临安府:亦称临安郡、临安县。在中国历史历史上临安府有两处:①古县名,隶属秦朝余杭县地境。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地区,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为临安府,成为偏安一时的南宋王朝之都城。②元朝时期将原治于通海(今云南通海)的南路,改名为忽必烈谕言所用的“临安”二字作路名,管辖通海以南至边徼的大片政区,路治同样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于建水(今云南建水)。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华阴郡:古代原称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高祖刘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绛。春秋时期属于晋国,战国时期三家分晋,正平归属于魏国。汉朝时期为临汾县地。北魏时期始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北周武成二年(庚辰,公元560年)改为绛州。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州治从玉壁迁置今县址,后改称绛郡,附郭正平县。唐朝时期改郡为州。明朝洪武初年(戊申,公元1368年),正平县被废黜,地入绛州。民国初期改称新绛县。

郏 县:秦朝时期置县,在今河南省郏县。三国时期改为龙山县。隋文帝开皇初年又改龙山县为汝南郡,历经唐、宋、元,元末,复置郏县归汝州郡。

荏平县:就是今山东省的荏平县。



2.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临安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正平堂:以望立堂。

郏县堂:以望立堂。

荏平堂:以望立堂。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驷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回升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睇眩堂:资料有待补充。

宝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体仁堂:资料有待补充。

志诚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未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树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裕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诚忍堂:资料有待补充。

刻鹄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述堂:资料有待补充。

书诚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英堂:资料有待补充。

监兹堂:资料有待补充。

公明堂:资料有待补充。

衍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乐真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悦堂:资料有待补充。

静业堂:资料有待补充。

藏拙堂:资料有待补充。

青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绛帐堂:资料有待补充。

伏波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05: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迁徙分布 -- 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八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左右。

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马兴后人马何罗迁徒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从此,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1.秦、汉时期:

公元前229年秦军占领赵国都城邯郸,大肆屠杀赵奢子孙。赵奢子孙留存下来的,少数仍留在河北,大多数则逃往外地。他们主要逃往陕西、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并在当地定居下来,传宗接代。其中,陕西扶风的一支,发展为望族。

留于河北的一支,西汉末年出了一位英雄叫马适求,是钜鹿人(今河北平乡)。新莽地皇元年,马适求谋举燕赵兵诛杀王莽,然而由于准备不充分,事败后被杀。王莽又派人搜捕他的同党,株连同族及郡国豪杰数千人。这是公元前229年秦军大肆屠杀赵奢子孙以采,河北马氏的又一次大灾难。

迁往山西的一支,西汉时出了一位马适建,字子孟,是河东人(今山西夏县)。元凤元年,武都氐族人起义,马适建以执金吾身份,与龙额侯韩增、大胪鸿田广明领兵平定了这次叛乱。可不久后,马适建因为杀人而下狱,后来在狱中自杀了。

迁往河南南阳的一支马氏族人,后来一分为二,主要居住于南阳湖阳及南阳棘阳一带(今河南唐河至南阳一带)。这两支马氏族人有乃祖赵奢遗风,在东汉初年皆以武功封侯,亦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棘阳一支马氏族人的振兴者为马成,西汉末年人,字君迁。他年轻时只是个小县吏,后来跟随刘秀起兵打天下,不久就升任县令。刘秀即位后,马成被任命为军都尉,从此走上戎马之途。建武四年,刘秀拜马成为扬武将军,并命他带兵平定叛军李宪之乱。马成凯旋归来,并以此功封为平舒侯。建武八年,他又随马援大破隗嚣,事后留于当地,任天水太守。第三年,又拜为中郎将,领兵平定武都之乱。汉建武十四年马成屯兵中山、常山一带,以防备北疆战事重起。他筑堡垒,修烽燧,严加防范,北边得以久安无事。后来,马成又改任中山太守,改封金椒侯。马成去世后,其子马邑世袭侯位。马邑过世,其子马酰袭袭位,桓帝时因罪失封国。延熹二年,马成玄孙马昌又被封为盖阳亭侯。

湖阳一支马氏族人的振兴者叫马武,西汉末年人,字子张,年轻时曾因避难,客居江夏很长时间。王莽末年竞陵西阳三老起兵,马武前往投奔,后随之归从绿林军。最初马武任侍郎,后来拜为振武将军,随刘秀打败王寻、王郎割据势力。刘秀即位后,马武先后任侍中、骑都尉,又以军功封山都侯。建武四年,他与虎牙将军盖延等讨平刘永之乱,并因军功封为捕虏将军。第二年,又以领军击败庞萌之功,改封杨虚侯。建武六年马武又协助马援败退隗嚣。建武十三年改封为俞平侯,领兵屯田曲阳,防卫匈奴进犯。汉建武二十五年马武又以中郎将身份,领兵击退武陵蛮夷。明帝初年,他又与诸将击败西羌。凯旋回京后,汉明帝将他的封邑增加到一千八百户,在当时可谓富豪侯门。马武嗜酒,为人豪爽敢言,不拘一格。他常常醉酒后当着皇帝的面议论批评同僚而毫无避讳。皇帝虽然也防范忌讳功高震主之臣,然而马武却每每能从容爽然以待。汉永平四年马武过世,其子马檀袭为杨虚侯。不久,马檀因其兄伯济参与楚王刘英谋反一事牵连,被削去爵位。安帝永初七年,邓太后又封马武的孙子马震为谬亭侯。马震过世后,他的儿子马侧世袭封爵。

山东的马氏族人早年一直不甚显贵,只是在东汉时期出了一名太尉叫马英。马英,字文思,兖州盖县人(今山东沂源),安帝时任太仆。元初二年,升任太尉。当时征西将军任尚因过被充军抵罪,马英与司空李邰,奉大将军邓骘的旨意,将他私自赦免。后来尚书查核此事,二人一并受到处分。

山东的马氏族人除赵奢的后代外,还有由马矢氏改为马氏的马宫的子孙。马宫字游卿,东海威州人(今山东微山),研治严氏《春秋》,颇有声名。马宫本姓马矢,从学后改姓马氏,正如赵奢子孙马服氏,省文去字而改为马氏一样。马宫最初以射策科任侍郎,迁楚长史,不久改任丞相史司直。后历任青州刺史、汝南太守、九江太守。所在之处,皆有声名与政绩。随后,又被征为詹事,拜为右将军。汉平帝时大司徒孔光改任太师,马宫就代他为大司徒,并封为扶德侯。孔光去世后,马宫又代他为太师,并兼司徒。汉哀帝时曾参与议定哀帝祖母傅太后的谥号。汉元始中期王莽将太后陵迁回定陶,并诛杀当时参议谥号的官员。马宫赶忙上书请罪,并主动交上太师、司徒印绶,以扶德侯回乡。王莽称帝后,拜任他为太子师,后终老于任上。马宫的子孙遂继其传统,改马矢而以马为氏。

湖北的马氏族人在东汉末年出了著名的两位兄弟:马良、马谡,二人同马腾、马超父子一样,以军事起家,并且也因为转战的缘故,为马氏的传播,尤其是马氏在四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今湖北宜城),其兄弟五人皆有才名。乡里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马氏五常(五兄弟皆以常为字),白眉最良”,这是因为马良眉中间有白毛。刘备占据荆州时,任命马良为书记。后来刘备与诸葛亮入蜀,马良仍留守荆州。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马良称他为“尊兄”,二人可能结为兄弟,也可能有姻亲关系。后来马良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不辱使命,颇得孙权礼遇,为孙刘早期的联合做出了贡献。刘备称帝后,拜马良为侍中。不久,蜀国攻打东吴,马良奉命领兵招纳五蛮溪夷,蛮夷诸将欣然归降。刘备兵败夷陵时,马良遇害身亡,其子马秉拜为骑都尉。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族人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一些地方。

2.南北朝、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马氏族人的发展仍以郡望扶风及发源地河北为主,只是在扶风及河北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扶风的马氏族人以今陕西泾阳及眉县尤其以后者为盛。

马文恭,扶风人(今陕西泾阳),曾追随南朝宋世祖,被任命为中兵参军。因征战中屡立军功,宋世祖即位后,被授为文恭游击将军。

河北马氏族人则以今武阳、献县、邯郸分布较广,并分别有名人逸士出现,为河北马氏族人振兴门庭的主要人物。

马光,字荣伯,武安人(今河北邯郸),少时聪悟好学,尤精通三礼。入隋后,被征为太学博士,由于博学得到诸儒的敬服。起初,马光教授于瀛州、博州之间,聚门徒数千人。征为太学博士后,门徒多远奔至长安,继续到他的门下学习。当时人们传颂:山东言三礼者,自熊安生后,就只宗马光一人而已。

除扶风及河北马氏族人继续发展之外,这一时期,江苏亦有了马氏。如马明,字也朗,就是南朝陈时盱眙人(今江苏盱眙)。他历仕梁、陈两朝,建有战功,后死在征战中。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隋唐及其后的五代,马氏族人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期间,除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原有的马氏得到发展外,江苏、浙江、北京等地也出现了马氏家族。

唐朝时期,河南马氏族人较为有名,尤其唐末五代,自从河南马殷建楚后,河南马氏族人便显贵一时。马异,唐河南人(今河南洛阳),兴元间登进士第。马异与当时著名诗人皇甫浞、卢仝等交情很深,尤其与卢仝关系密切,两人有《结交诗》互相酬答。《全唐诗》录其诗四首。据《暨阳扶风马氏宗谱》记载:马异为马援第二十一世孙,祖上迁至河南。

马祖,唐朝僧人,即道一和尚。本姓马,后人尊称“马祖”。曾长期在江西传扬禅学,故又称“江西马祖”,汉州什邡人(今四川汉州)。马祖初师事怀让,学禅十年。后到建阻(今福建)佛迹岭、临川(今江西临川)、南康(今江西南康)龚公山等处传扬禅法。唐大历年间,马祖居住钟陵(今江西南昌)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逝世后谥号“大寂禅师”。

唐末五代时期,余杭(今浙江余杭)也有了马氏族人。马绰即为唐末五代时期余杭人。他起初与钱鏐追随董昌,并与钱谬为姻戚。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绍兴)称帝时,马绰弃家投奔钱鏐,被任命为诸城都指挥使,后累迁镇东军节度副使、睦州刺史、加检校太尉。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族人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公元896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公元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四十五年。马服君十三传后裔马驷,曾追随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前195年)入关,马驷入关后由回族归属汉族。马驷的后裔子孙先定居于咸阳,其嗣后迁居开封汴梁,一族宗支迁往浙江临安府。

五代时期,今北京也有了马氏族人,多是由河北马氏迁来。五代时期马郁,即为范阳人(今北京),早年任幽州的下级文官,后事晋王李克用,累官至检校司空、秘书监。马郁言辞纵横,下笔成文,为人轻俊洒脱,后死于太原。

唐超时期,江苏马氏族人发展尤快,主要分布于镇江、东海、徐州等地。马怀素,即唐润州丹徒人(今江苏镇江),字惟白,他博通经史,后登进士第,官至左台监察御史。武则天长安年间,马怀素奉命审问崔贞慎、独孤讳被武则天密臣张易之诬告一事,不肯曲从武则天命令,并亲自与武则天辩难,贞慎等才得以免罪。唐玄宗执政时期,马怀素历任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兼昭文馆学士,一时显赫于朝中。

马戴唐朝曲阳人(今江苏东海),祖籍华州(今陕西华县),字虞臣,会昌年间考中进士,后官至太常博士。马戴富有才情,在当时享有盛名,尤其擅长作五言律诗,且与当时著名诗人贾岛、许棠、姚合等关系密切,常常互相唱和往还。他的诗作很多,但大多散亡了,留存下来的收录在明朝人辑录的《会昌进士诗集》。

3.宋、元、明、清时期: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流徙,到了北宋,马氏族人的分布更为广泛。

唐朝时期,江苏的马氏族人主要集中在苏北,尤其是徐州、镇江一带。到了北宋时期,江苏马氏族人南移,宜兴也出现了马氏一族,并且出了一位史学家马令。马令,北宋常州宜兴人(今江苏宜兴)。他的祖父马元康博览经书,勤于著述,他曾经搜求旧史轶闻,准备编写南唐史书,可惜未及动笔,就去世了。马令继承先祖遗志,苦觅资料,著成《南唐书》三十卷。

南宋朝初期(公元1127~1130年),奉政大夫直北马公随宋高宗赵构由浙江临安南渡入粤,定居古冈(今广东新会会城镇北门)。马直北公一门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议大夫持国公,三世祖朝议大夫唏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国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乡贤(二世祖郡邑乡贤持国公,三世祖广州府新会县二学乡贤唏骥公)。直北马公宗传八代后,其裔孙已遍及新会的会城和东亭、江门市的潮莲和高沙及麻园、台山的白沙和横山、番禺的谢村和植村、从化的马村、四会的高要、顺德的水藤、广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镇等地,尔后各房马氏子孙又分居于汕头、潮洲、阳江、高鹤、吴川、广西、海南等地。

马直北,实为岭南马氏开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马公是名门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国公与三世祖唏骥公受封),故直北马公祖居地称为金紫街(今广东新会会城镇)。现岭南各地马氏及海外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这一名称就是这个缘故。从岭南马氏族人的始祖啊直北宗传八代至台山马氏的直系血缘是:始世祖马直北→二世祖马持国→三世祖马唏骥→四世祖马绍龙→五世祖马良弼→六世祖马行逊→七世祖马循善→八世祖马康平→九世马祖尧佐和马君佐及马帝佐(居横山濠冲)。八世祖马康平生三子,由新会麻园下朗迁居横山宗支,因此时此地生活环境恶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乱骚挠,康定后裔大部份迁居潮州,汕头和新会。八世祖马康平无子,由其堂兄马康成的次子马湍(马田波)承继。

北宋安徽的马氏族人主要在今天的合肥与庐江。北宋初年进士马亮,字叔明,就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他先后任大理评事、常州通判。宋仁宗末年,升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太子少保。

马仲甫是北宋进士,字子山,庐江人(今安徽庐江),最初任登封县令,不久转任台、瀛、秦、亮、许、扬等州,又曾任夔路转运使、淮南发运使、天章阁待制。所任之处,皆能为当地百姓兴利除弊,为称誉一时的名吏。

北方甘肃、山西的马氏族人也得以发展,南宋时狄道人(今甘肃临洮)马扩,字子充,北宋末年随父亲马政出使金朝,并结下海上之盟。靖康元年,马扩在西山结伙扎寨,抗击金兵侵略,被俘。建炎二年,马扩摆脱金人监视,逃到五马山寨(今河北赞皇),被推为首领,拥信王赵榛(一说为燕人赵恭冒充)为王,聚众,继续抗击金人入侵。后来五马山寨被金兵攻陷,马扩辗转到达扬州,不久被南宋朝廷解除了兵权,任枢密院副都承旨。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改任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解职后闲居家中。

马贲北宋河中人(今山西永济),宋徽宗执政时期为画院待诏,工画花鸟、佛像、山水,尤长于小景。马氏家族以画艺闻名于世,其后裔众多,皆为振兴山西马氏做出贡献。马贲作品见于著录的有《溯(束鸠)图》、《秋塘水禽图》等。

此外,北京、山东、河南的马氏族人也有了发展。北宋初年,山东马氏族人出了两位名臣,遂使山东马氏加大振。一是马伸,字时中,东平人(今山东东平)。宋经圣年间,登进士第。曾师从著名学者程颐,后历任郫县丞、西京法曹、监察御史等职。张邦昌称伪楚皇帝时,马伸写信劝说邦昌奉迎康王赵构。宋高宗即位,马伸升任殿中侍御史,并奉诏诛杀张邦昌。后因屡次上书极论权臣黄潜善、汪伯彦不法误国,为黄、汪陷害,被贬官朝外,不久冤死途中。另一位为马默,北宋单州成武人(今山东成武),字处原,进士及第。马默初为须城县令,后升任监察御史,主张应以实绩任免官吏。后采马默改任三司盐铁判官,因论王安石新法不便,被贬为济、兖二州知州。之后,历任司农少卿、河北都转运使等职。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而去,金军占领开封,北宋灭亡。赵构侥幸免陷金营。靖康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由于北方连年战乱,金军南侵,北方许多大族及北宋官员都纷纷南渡。北方马氏族人也随之南迁,从而壮大发展了南方马氏族人的队伍。并出现了一批马氏名人。

马兴祖南宋画院待诏,为河中人(今山西永济),世代家居河中,其父马贲为北宋徽宗时画院待诏。兴祖继承父业,尤其工于人物、花鸟、杂画,对父亲有继承又有发展。此外,他又精于鉴赏,宋高宗所获名迹,多由他鉴别。他的传世之作有《胡人击毯图》、《胡人雪猎图》等。南渡后,马兴祖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其长子马公显,次子马世荣也都是画院画家。

马世荣长子马逵、次子马远皆生于钱塘,二人都继承了家学,而马远成就尤高,画技超过父兄。光宗、宁宗时,马远历任画院待诏。他擅长画山水,取法李唐,而自出新意,有“独步画院”之誉。马远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构图多取一角之景、残山剩水,故有“马一角”之称。马远颇得祖上精髓,工于画水,兼精花鸟、人物,与当时著名画家夏圭齐名,并称“马夏”。加上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马远存世的作品主要有《踏歌图》、《探梅》、《水图》、《华灯侍宴》等。马远作品中的山石多用斧劈,树多用拖枝,屋宇多用界画,远山则用大笔渲染,从而造成了一种空荡迷茫的艺术风格,尤其善于表现空间感。马远创立水墨画苍劲一派,在艺术上有巨大成就,对南宋山水画影响极大。他的代表作《踏歌图》描写了农民欢娱的歌舞场面,表现了宁宗诗题中所说的“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生活情境。

马远之子马麟,也作马驎,也生于南宋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宁宗时为画院祗侯。马麟也继承家学,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然而成就不及其父。传世作品有《层叠冰绡图》、《静听松风图》等。

两宋以后,在马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族异姓改姓马的普遍现象。尽管如此,汉族马氏继续传播发展,依然是马氏发展的主流。

元朝马氏族人之发展北部京与山东为盛。元末明初,有南京马氏移居上海。如江宁人(今江苏南京)马琬,字文璧,号鲁钝生、灌园人,曾移居松江(今上海),子孙后代也即在上海繁衍下来。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10年左右),马康平与继子马田波由新会麻园迁居白沙马洞。马田波羡慕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门振朝,因而积休垂兴,大振宗传。九世祖马田波生有六子:长子马渔隐、次子马樵隐、三子马耕隐、四子马牧隐、五子马炼隐,六子马植隐、族内堪称其为有功不祧之祖。该支马氏家族于1995年、1997年两次与几位马氏宗长对居住在台山的马氏分居和人口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

台山马氏一族的宗支分居比较集中的有白沙镇,三台镇,四九镇,横山镇,汶村镇等。台山马氏现已宗传三十二代,据调查,常驻市内人口近五万人。旅外宗亲及分居在市外国内的新会,恩平,高州,吴川,阳江,鹤山等地的宗亲,据不完全统计,在八万人以上。宋朝以后,闽,粤地区马氏逐渐增多;至明朝时期,马氏族人遍布福建;至清朝时期,有的移居,进而又远徙东南部亚及欧美。

明朝安徽宿县马氏贵为国戚,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就是安徽宿县人。清初,安徽马氏有移居江苏的,如明朝苏州马氏已成为大户,明末的英雄马杰即为苏州人(今江苏苏州)。天启六年,权宦魏忠贤派亲信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了民变,群众击毙旗尉一人,其余受伤逃窜。巡抚阉党毛一鹭侥幸逃走,事后领兵来追查此事。马杰与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文元五人为开脱百姓,挺身自首,后被判处极刑。苏州百姓被他们的凛然大义所感,将五人合葬于虎丘旁,题称“五人之墓”。

清初吴县(今江苏苏州)马氏家族还出了一位画家马昂,他擅长画山水,尤其工于青绿,也能画花鸟、人物。清朝著名弹词演员马如飞也是江苏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他本名叫马时霏,字吉卿。马夕口飞幼习刑名,曾为书吏,后从表兄桂荣秋学艺,相传今天流行的苏州弹词《珍珠塔》脚本,就系他改编、加工的。他在唱腔上独树一帜,创造了一种质朴淳厚、运用本嗓一气呵成的“马调”。马如飞编写过很多弹词开篇,大多收入《南词小引初集》。

明末贵州贵阳马氏族人也发展成大户,贵州之有马氏,当溯至金人侵宋南渡之时。明超末年的著名权臣马士英就是贵阳人,字瑶草,万历年间登进士第。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马士英出任宣府巡抚,后因擅取公帑行贿,被流寓南京。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马士英又被朝廷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庐、凤等处军务。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马士英联结江北四镇,拥兵迎立福王监阁,后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马士英排斥史可法,援引阮大铖,打击东林党人。他身居首辅,却专事弄权,不以恢复为念,致使扬州失陷。清军进逼南京后,马士英逃至浙江投奔鲁王;唐王,均遭拒绝,后入严州总兵方国安军中。其结局一说在太湖被清军俘斩,一说与阮大铖降清后,在福建延平被杀。

明朝陕西的马氏也由扶风迁至各地,其中三原、大荔、延安的马氏已成大户。这期间三原马氏出了一位大学者马理。马理,字伯循,号默田,正德年间考中进士,历任稽勋主事、考功主事、员外郎、考功郎中、南京光禄卿,又曾在家乡武安王祠设教,在嵯峨精舍、商山书院讲学。马理与当时著名学者吕(木冉)齐名,同为关中学者所崇。著有《周易赞义》及《奚谷田文集》。

辽宁丹东马氏始祖马佳•穆敦从清顺治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在京都正黄旗二扎兰任差。六世祖马佳·郎色被封为巴鲁图一等候,任西门阵城城守尉。七世祖马佳·新泰自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665~1671年)任盛京(今辽宁沈阳)都副统。八世祖马佳·南他海官至佐领。十一世祖马佳·明福曾为青州府将军。后代马林德与马长恒均出任过云南总兵。马氏后裔居住在丹东振安区排楼镇,后移居东港东沟乡马家岗,现在散居于东沟黑沟、龙王庙、凤城沙里寨、宽甸毛甸子等地。

4.迁入台湾:

据历史文献《福建通志》的记载,宋朝汀州(今福建长汀)、明朝莆田(今福建莆田)和龙溪(今福建漳州),就有很多马氏族人家。到了清朝,马氏族人更是遍布福建各地。

马氏族人在台湾诸姓中名列第七十二位。台湾的马氏族人分布相当普遍,几乎每一个县市都有姓马的人家,其中尤以嘉义、台南和新竹为多。据台湾省文献会资料记载,台湾马氏族人的开基始祖大多来自广东,因而跟广东的马氏族人关系十分紧密。

关于马氏族人移居宝岛,台湾省文献会所获资料是这样记载的:清康熙六十年朱一贵起兵反清,遭严酷镇压后,其部下有广东籍人马怀珍等移居台湾淡水港避难,遂在此繁衍。清雍正年间有姓马的漳州人来台湾垦荒,主要定居于今天的彭化县秀水乡;清乾隆六年有马、廖、陈、杨、蔡、吴、张七姓人家来台,共同建设今天的苗栗县苑里镇市场;清乾隆十二年又有马氏广东人入台,开垦今天的苗栗县通霄镇;清乾隆十六年马绍文等入垦今天的台北县新庄镇。1949年又有马氏族人随蒋中正入台。

马氏族人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大姓,在汉族人口中也属前列之姓。据有关资料统计,马氏在全国回族中属十三大姓之首,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

跟帖时间 2010-02-15 22:02: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马氏的各支始祖 -- 马 团:福公之子,马团字继宗,号湘水,行悠四,天福二年丁酉乡举后汉乾祐二年为杭州右厢二幹辨周显德二年转都幹辨累官至学士,娶赵氏,诰赠夫人,合葬本处龟山,生子一:马珂。是为浙江嵊县扶风堂马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5 21:59: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