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11 11:33:5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1043 跟帖次数 11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伏羲氏大臣共工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

据有关资料记载,上古时代伏羲氏之大臣共工氏之后有孔氏。详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考》等记载,春秋时期,卫国(今河南滑县)有出自古姞姓的孔氏,为黄帝之后裔,以祖字为氏。详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上古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裔孙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杂家》等记载,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氏,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氏的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氏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氏有二种普遍的说法:

第一,为商汤王之后裔,以原姓和祖字结合为氏。根据典籍《广韵》中的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夏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之姓“子”和成汤的字“乙”组合起来为姓氏,称孔氏。

第二,为春秋时期宋国上卿孔父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唐朝林宝在《元和姓篡》中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逝世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孔父嘉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孔氏。

人文始祖黄帝是后世所尊崇的“三皇五帝”之一,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四个得到了姓氏,像后世的姬、酉、祁、己、膝、箴、任、荀、姞、嬛、依等姓。

黄帝之子玄嚣,为己姓,名挚,后采继位为天子,修太昊之法,后人称为少昊氏。玄嚣逝世后,葬于云阳山(今山东曲阜)。玄嚣之孙喾为姬姓,成年后,代颛顼为天子,史称帝喾。帝喾治理部族成绩卓著,和玄嚣都被后世尊为“三皇五帝”之列。

帝喾的夫人名简狄。一次,简狄出外巡游,见一只玄鸟(乌鸦或燕子)掉下一只蛋,就拿来吞下,不久身感有孕,后来便生下商王朝始祖契。由于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子所生,此后便以“子”为姓,子就是鸟蛋。

从契传十四世后到汤,名履,字太乙,即子太乙,他灭了夏桀,创建了商王朝,因此又称商汤、成汤。

商汤有子孙多人,除其中的一人继承了他的王位外,其余的也都成为贵族。在这些人中,有人为了纪念先祖子太乙的丰功伟绩,便将他的姓氏“子”和名字“乙”合在一起,成为新字“孔”,成为王族姓氏,称孔氏。继承他王位的人则世袭为帝王,为子姓。

商朝被周武王姬发灭亡后,商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微仲),被周成王姬诵分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继续奉祀商汤的香火,他创建了宋国。

微子生宋微仲(子仲),宋微仲生宋公稽(子稽),宋公稽生子宋丁公申(子申),丁公申生子宋闵公(子共),这些人先后在宋国君主的职位上。传到第四代宋弗父(子何)时,宋弗父何将国君之位让给弟弟子鲋祀,是为宋穆公,而自己则退位为宋国上卿,他就是孔子的先祖中身份由“公”下降到“卿”的第一个人物,这种“让贤”的做法在当时被认为是“明德”,在以后的三百年里被视为圣人。

到了孔子时期,世人甚至把子何作为孔子的先祖,鲁国大夫孟僖子在评论孔子先世时曾说:“孔丘,圣人之后也,其祖弗父何。”

弗父何之后又经三代传到了正考父,仍为宋国上卿。正考父辅佐过三位国君,不但从不奢侈骄傲,反而随着声望的上升,更加为人谦逊,生活俭朴。他在家庙的鼎上曾制作下面的铭文来警醒自己:“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

正考父,仕历宋戴公子撝、宋武公子司空、宋宣公子力三代君主,生有儿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后出任宋国大司马。

弗父何以下的几代人,一直为宋国的公卿,传到第五代即孔父嘉时,按照“亲亲之义,五世而尽”的宗法原则,不再列为宋国公室的正式成员,而是从公族中分立出来,别为一族,变成了从属于公族的一个小宗,身份也相应地降为宋国大夫。在上古史籍中提到这件事时,诸多史家统一的说法是“五世亲尽,别为公族”。

孔父嘉以大司马之职连续辅佐当时的宋穆公子和,大力推行文治武功,使在军事、经济上一直弱小的宋国逐渐强盛起来,并成功地抵御了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来犯。然而,这却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宋穆公逝世之前,把君位还给宋宣公的儿子子与夷,是为宋殇公,并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了郑国。宋殇公初立的时候,郑庄公姬寤生已经平定了郑国内乱,开始向周王朝的权威挑战,先是割周桓王领地内成熟的庄稼,到后来甚至击败王师,箭伤周桓王,其势之盛,莫可当也。

卫国“州吁之乱”的时候,姬州吁为了立威,要送郑公子段回国,他就派人对宋殇公说公子冯在郑国对宋殇公不利,请宋殇公和他一起伐郑。宋殇公同意了州吁的请求。但是州吁送公子段回国为君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宋国反倒和郑国结怨,于是两国连年征战,百姓疲敝。史书上说,宋殇公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这引起了国人的不满。

眼见郑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正考父的另一个儿子宋国太宰子华督窥想改善宋国与郑国的关系,同时在国内攫取大权,但是他得不到宋殇公的支持,孔父嘉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他动了杀机。传说,孔父嘉的夫人相貌姣好,被正考父的另一个儿子宋国太宰子华督窥到。子华督为了得占孔父嘉的夫人,就派人在国内放出话来:“这些战事都是孔父嘉主张的,我华督决定杀了他来安抚民众。”

华督利用国人对战事频繁的不满,煽动国人说这都是司马孔父嘉的错,于是耸动国人暴乱,杀了孔父嘉,而自己则乘机抢走了他的夫人。在史籍《史记》上也说:“十年,华督攻孔父,取其妻。”

因为宋穆公在临死时把宋殇公托付给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殇公的保护人。华督擅杀司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殇公的震怒,华督便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宋殇公也给杀了,然后从郑国接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庄公。

在这次事件中,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奔到鲁国。孔父嘉的其他族人也无法再在宋国呆下去了,遂分别逃亡其他诸侯国。

木金父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氏,称孔氏。后来,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四代,便诞生了一代大儒——至圣先师孔丘。

孔氏族人大多尊奉孔父嘉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姬兰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考》、《通志·氏族略》、《左传》等的记载:春秋时期,

郑国(今河南新郑)君主郑穆公姬兰有后人名姬孔张,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郑国孔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孔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陈国(今河南淮阳)有个大夫叫妫孔宁。

春秋时期,陈国的国君陈灵公妫平国是个绝无威仪的君主,他为人轻佻惰慢,耽于酒色,逐于游戏,对国家的政务不闻不问。他专宠着两个大夫,一个叫妫孔宁,一个叫仪行父,全是酒色之徒。这样一君二臣,臭味相投,语言下流,全无顾忌。

陈国有个大夫叫夏御叔,食采邑于株林,取郑穆公姬兰之女为妻,名夏姬。夏姬生得蛾眉凤眼,杏眼桃腮,狐色狐媚,妖淫成性。传说她十五岁时梦见一伟丈夫,星冠羽服,自称上界天仙,与其交合,教以吸精导气之法,名为“素女采战之术”,能使女人欲老还少。她未出嫁时,便与自己的庶兄公子蛮私通,不到三年,公子蛮就死了。后来就嫁给陈国的夏御叔,生下一子名徽舒。

徽舒十二岁时其父病亡,夏姬便隐居在株林中。原先,妫孔宁和仪行父二人与夏御叔的关系不错,曾窥见夏姬之美色,心中念念不忘。

夏姬有个待女叫荷华,伶俐风骚,惯于替主人做揽脚生意。妫孔宁便以厚金交结荷华,求其穿针引线,果得事成。后妫孔宁从夏姬那里出来,内里穿着从夏姬那里偷来的锦裆,向仪行父夸耀。仪行父心中羡慕,也私交荷华,求其为自己通融。夏姬见仪行父身材高大,鼻准丰隆,也有相与之心,遂遣荷华约他私会。仪行父广求助战奇药以媚夏姬,夏姬对他越发倾心。

一日,仪行父对夏姬说:“孔大夫有锦裆之赐,今既蒙重盼,亦欲乞一物为表记。”

夏姬嘻嘻笑着说:“锦裆是他偷去的,不是妾所赠。”又附耳说:“虽在同床,哪能没有厚薄?”于是,解下她穿的碧罗襦赠给仪行父。仪行父自此往来更密,妫孔宁不觉受到冷落。

妫孔宁知道夏姬与仪行父过往甚密,心怀妒忌,于是心生一计。一日,妫孔宁独自去见陈灵公,言谈之间,说到夏姬的美色,天下无双。陈灵公说:“寡人久闻她的大名,但她年龄已及四旬,恐怕是三月的桃花,未免改色吧!”

妫孔宁忙说:“夏姬熟晓房中之术,容颜不老,常如十七八岁女子模样。且交接之妙,大非寻常,主公一试,自当魂消。”

陈灵公一听,欲火中烧,面孔发赤,恨不得立刻见到夏姬。

次日,陈灵公微服出游株林,妫孔宁相随,这一游就游到了夏家。夏姬穿着礼服出迎,她对陈灵公说:“不知主公驾临,有失迎接。”其声如黄莺,委婉可人。

陈灵公观其貌,顿觉六官粉黛全无颜色,即刻命夏姬:“换掉礼服,引寡人园中一游。”夏姬卸下礼服,穿一身淡妆,恰似月下梨花,雪中梅蕊,别有一番风姿。

夏姬前面做向导,陈灵公、妫孔宁相随入园。园子不大,却有乔松秀柏,奇石名葩,池沼亭轩,朱栏绣幕。陈灵公观看了一番,见轩中筵席已经备好,就坐了下来,妫孔宁坐左,夏姬坐右。

在饮酒中间,陈灵公目不转睛,夏姬也流波送盼。酒带痴情,又有妫孔宁的旁敲边鼓,陈灵公大醉。是夜,陈灵公拥夏姬入帷,解衣共寝。但觉肌肤柔腻,通体欲融,欢会之时,宛如处女。陈灵公叹道:“寡人遇天上神仙也不过如此而已!”睡至鸡鸣,方才起身。

陈灵公说:“寡人得交爱卿,回视六宫,有如粪土。但不知爱卿是否有心于寡人?”

夏姬猜疑陈灵公已知妫孔宁、仪行父二大夫之事,于是回答说:“贱妾不敢相欺,自丧失夫、不能自制,未兔失身他人。今日得以侍候君主,从此当永谢外交,如敢再有二心,当以重罪!”

陈灵公欣然道:“爱卿平日所交之人能告诉寡人吗?”

夏姬说:“孔、仪二大夫,因抚遗孤,遂及于乱,再没有其他人了。”

陈灵公大笑说:“难怪孔宁说卿交接之妙,大异寻常,若非亲试,何以知之?”陈灵公起身,夏姬把自己贴身穿的汗衫给陈灵公穿上说:“主公见此衫,如见贱妾。”

次日早朝,百官俱散,陈灵公召妫孔宁,先谢其荐举夏姬之事,又召仪行父说:“如此乐事,何不早奏寡人?你二人占了先头,是何道理?”

妫孔宁、仪行父二大夫连忙说:“臣等并无此事。”

陈灵公说:“美人亲口所言,卿等不必避讳。”

妫孔宁回答说:“这好比君有味,臣先尝之,父有味,子先尝之。倘若尝后觉得不美,不敢进君。”

陈灵公笑着说:“不对。比如熊掌,让寡人先尝也不妨。”三个人嘻嘻哈哈,胡言乱语。陈灵公撩起衣服,扯着衬衣向二大夫显示,妫孔宁撩开衣服,露出锦裆,仪行父解开碧罗襦。

陈灵公又笑,说:“我等三人,随身都有所证,异日同往株林,可作连床大会!”

陈灵公本是个没有廉耻的人,再加上妫孔宁、仪行父二人一味奉承帮衬,更兼夏姬善于调停,三人抱成团,弄出个一妇三夫,同欢同乐的格局。

后来,夏姬的儿子夏徽舒渐渐长大知事,不忍见其母所为,只是碍于陈灵公,无可奈何。每次听说陈灵公要到株林,就托辞避出,落得眼中清静。转眼间,夏徽舒长到十八岁,生得长躯伟干,多力善射。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陈灵公为取悦夏姬,就让夏徽舒袭父亲的司马官职,执掌兵权。夏徽舒因感激嗣爵之恩,在家中设宴款待陈灵公。夏姬因其子在坐,没有出陪,酒酣之后,君臣又互相调侃嘲谑,毫无人形。夏徽舒因恶其状,退入屏后,潜听其言。

陈灵公对仪行父说:“徽舒躯干魁伟,有些象你,莫不是你的儿子?”

仪行父笑道:“徽舒两目炯炯,极象主公,还是主公所生。”

妫孔宁从旁插嘴:“主公与仪大夫年纪小,生他不出,他的爹爹极多,是个杂种,便是夏夫人自己也记不起了!”三人拍掌大笑。

夏徽舒闻此,羞恶之心再也难遏,暗将夏姬锁于内室,从便门溜出,吩附随行军众,把府弟团团围住,不许走了陈灵公和妫孔宁、仪行父二人。

之后,夏徽舒戎妆披挂,手执利刃,引着得力家丁数人,从大门杀进去,口中叫道:“快拿淫贼!”

陈灵公口中还在不三不四,耍笑弄酒,妫孔宁却听到人声嘈杂,叫道不好,三人起身就跑。陈灵公还指望跑入内室求救于夏姬,哪知门已上锁,他慌不择路,急向后园奔去。夏徽舒紧迫不舍。陈灵公跑到东边的马厩,想从矮墙上翻过去,夏徽舒攀弓飕的一箭,没有射中,陈灵公吓得钻进马厩,意欲躲藏,马群嘶鸣不止,他又撤身退出,刚好夏徽舒赶到,一箭射中陈灵公当心,陈灵公即刻死在马厩之下。

再说妫孔宁、仪行父二人见陈灵公向东奔,知道夏徽舒必然追赶,就换路往西,从狗洞里钻出去,不敢回家,赤着身子逃到楚国去了。

在妫孔宁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是为陈郡孔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姬孔悝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中有姬孔悝,著名的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在宫廷政变中为保卫姬孔悝而战死的。

周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鲁哀公姬将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当时孔子六十八岁,他结束了政治流亡生涯回到鲁国定居时,最喜爱的弟子子路仍然留在卫国做官。

当年,卫灵公有个宠姬南子,和卫灵公的儿子姬荆聩两人之间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卫灵公大怒,最后姬荆聩被迫出逃宋国。

卫灵公逝世后,夫人南子就立灵公的孙子姬辄做了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卫出公做了十二年国君,他的父亲姬荆聩一直就在卫国境外依靠各种势力不断进行骚扰,要想回国登上王位。

到了周敬王三十九年(卫出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的时候,子路正在卫国大夫姬孔悝那儿做邑宰(家臣)。这时,前太子姬荆聩要联络姬孔悝作乱,便偷偷进到姬孔悝家中,聚结徒众袭击卫出公。

卫出公只好逃奔到鲁国去,姬荆聩终于如愿以偿,赶了走儿子卫出公,在周敬王四十年(卫出公十三年,公元前480年)自己登上王位做了国君,是为卫庄公。

正当姬孔悝与姬荆聩复辟之时,子路出门在外,并不在姬孔悝家邑中。听到消息后,子路急忙赶了回来,半路遇上一起在卫国做事的另一位同学子羔,正急匆匆逃出卫国城门,迎面看见子路,子羔就说:“出公都逃跑了,城门也都关闭了,你可以转去了啊!何必留下来空受其祸?”

子路却回答道:“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看无法劝他,就独自离开了。

这时正好有个使者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随使者进了城。子路来到姬孔悝家中,就马上去找新即位的卫庄公,看见卫庄公和姬孔悝一同在王台上笑谈,子路就大声对卫庄公说:“君怎么能够任用孔悝这样的乱臣贼子呢,请允许我杀了他!”

卫庄公不听,于是子路就打算放火烧王台。卫庄公害怕了,就下令石乞、壶厌二人挥刀攻杀子路,子路与之格斗,搏斗中,系冠的缨带被砍断了,子路就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不管不顾地坐下来要系好缨带,结果被乱刀斩成了肉醢!

孔子在鲁国听到卫国内乱,当即就十分感叹地说:“可悲呀,子由要死了呀!”后来消息传来,子路果然战死了。

在姬孔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宫固如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宫固如徳氏,亦称贡如徳氏、哥如徳氏、固如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一个分支,后在明、清时期即已经冠汉姓为孔氏、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崆果啰氏,亦称孔果洛氏,满语为Konggolo Hala,汉义“黄马”,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孔氏、广氏等。

⑵.满族孔尼喇氏,满语为Kongnila Hala,世居黑龙江。后多冠汉姓为孔氏。

⑶.满族叩岱氏,亦称阔代氏,满语为Kodai Hala,汉义“汉人的口袋”,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孔氏。

⑷.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源出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吉林汪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乌拉(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黑龙江流域、毕尔腾(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扎思胡里(今黑龙江第二牡丹江)、兴堪(今黑龙江省及俄罗斯兴凯湖周边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孔氏、胡氏、李氏、礼氏等。

⑸.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于金国时期温都部,以部为氏,与温敦氏、温屯氏同部族,满语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乌苏里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孔氏、温氏、都氏、文氏、闻氏等。

⑹.满族温屯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温敦部,以部为氏,与温都氏、温敦氏同部族,满语为Wentun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孔氏、空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孔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孔父嘉、妫孔宁、姬孔张、姬孔悝。

孔子 --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生平介绍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跟帖时间 2012-04-24 23:06: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孔氏的历史名人(二) -- 孔祥熙:(公元1880~年),字庸之,号子渊,山西太谷人。著名民国官僚资本家。

早年留学美国,后历任民国政府实业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掌握国民党财政大权,与蒋中正、宋子文、陈立夫、陈果夫同为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合称“民国官僚资产阶级四大家族”。

孔祥熙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孙,青年时期经贸有术,在家乡山西太谷拥有一定资财。

1927年 4月投靠蒋中正集团,并促成蒋中正与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祥熙主管财政达十一年之久,对币制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支撑抗战财政,有过一定的贡献。但孔祥熙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11月,孔祥熙被迫去职,从此离开政坛。

孔祥熙出生于山西太谷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孔家祖籍山东曲阜,其先祖孔宏用于明朝万历年间到山西做官,后人遂落籍山西,经商谋生。到孔祥熙的祖父孔庆鲜时,因接掌堂叔孔宪仁所经营的票号,才渐臻富有。孔祥熙的父亲孔繁慈是个贡生,曾在票号担任过文案,因染上吸鸦片恶习,家境逐渐衰落。

孔祥熙五岁时由母亲庞氏启蒙教读,七岁时母亲去世,其父到太谷城西张村设私塾授课,他随父读书,从而打下国学知识的基础。

1889年,孔祥熙患了痄腮(腮腺炎),请中医治疗未见功效,后来溃烂成疮,病急改往太谷前街基督教会所设的诊所求治,不久溃疮痊愈。治病期间,孔与诊所的洋大夫和护士们处得很熟,曾去参观教堂、诊所、学校等教会所设机构,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他由参观而留连,进而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1890年春,教会所办太谷福音小学招生,孔祥熙要求入该校读书,获得父亲的同意,但是族人多反对,认为违背了孔氏子弟读“圣贤书”的传统,经过多次争辩,最后以承诺只在校读书不信奉洋教,才被允入学。在1894年底,孔小学毕业,成绩优良,但对八股试帖之类的制艺却未学习。为将来打算,孔繁慈支持儿子继续念新式学堂,走求新知的道路。次年经教师魏禄义的推荐,到直隶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美国公理会所设的潞河书院读书。孔在校学习勤奋,由于国学根底较好,在随同教士到校外讲道时,能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结和起来以增强宣讲效果,因而受到书院的重视。潞河的女传教士麦美德对孔尤为关注,引导他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孔受教会宣传的“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对清政府的专制腐败不满。在听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兴中会的革命宗旨后,深受启发和鼓舞。孔和同学李进方于1899年在校秘密组织“文友会”,联络同学探讨新思想。

1900年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各地教会首当其冲,潞河书院也被迫停课,孔祥熙暂时回到家乡。当时山西巡抚毓贤,正唆使清兵和拳民在各地焚烧教堂杀戮教徒,孔祥熙和妹妹祥贞也躲进福音教堂避难。由于形势日恶,孔家兄妹依靠族人和乡亲的掩护才先后逃离险境。而被困在太谷教堂内的美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共14人,则在半月后均被杀害。义和团被镇压后,孔祥熙找太谷知县料理了被害教徒的后事,并与同学张振福赴京向华北公理会汇报了太谷教案的情形,然后作为华北教会派赴山西教案善后谈判代表叶守贞和文阿德的助手,赴晋谈判。在办理太谷教案事毕之后,华北公理会对孔“忠心事主”的品质和处事干练的才能十分赏识,决定推荐孔祥熙到美国欧伯林大学学习。不久经潞河书院教务会议通过,由该校资送赴美。

1901年秋,孔祥熙在麦美德教士护送下赴美,入俄亥俄州欧伯林大学,起初主修理化,后来改修社会科学。1905年考入耶鲁大学研究院,研习矿物学。1907年耶鲁毕业时,获得理化硕士学位。孔自称对未来的抱负是:“提倡教育,振兴实业。”

孔在欧伯林读书时,与美国同学保罗·考宾(Paul L·Corbin)最为友好,曾相约学成之后返回太谷宏扬教会事业。孔返国之前,欧伯林大学的中国学社为孔举行欢送会,有人提出由孔捎回捐款,在太谷为死于庚子教难的传教士修筑纪念堂的倡议;孔则提出设立学校,启迪民智、造就人材,它的纪念意义更佳的意见,当场得到一致赞成。随后,为此募集到一笔为数可观的办学基金。

1907年秋,孔祥熙回到北京。那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之际,邮传部、北洋大学堂和长沙旅京士绅曾先后派人来邀请,孔均婉辞,决心返回太谷办学。起初,孔接办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继而在原址扩充增加中学课程,成为太谷的第一所中学。学校取名“铭贤学堂”(英文名Oberlin Sansi Memorial School),寓有纪念庚子年死难教友的意思。孔自任监督(校长)兼授史地、矿物等课程,教员多半由传教士担任,祥熙的父亲孔繁慈也在该校教授经史课。到1909年春,铭贤的学生增至一百数十人,原址不敷应用,经研究后于这一年的秋天把学校迁到太谷东关杨家庄孟氏别墅新址,并在这里进行了颇具规模的学校建设。(太原道注:有关铭贤学校参见本站山西高校之山西农业大学)

孔祥熙办学,德智体并重,并亲自教授体操。当时国内尚无现成的体育教材,他取法美国步兵操典,自制木枪,操练学生。由于课程内容新鲜,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同时也引起社会的重视。太谷商会会长慕名前去礼请孔祥熙担任商团教官,代为训练商团团员。不久,太谷警局也请他担任顾问,由此孔和太谷地方治安力量也有了密切联系。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10月29日太原光复。此时太谷的清政府官员早已闻风隐匿,地方群龙无首,从太原溃散出来的清兵成群结队直奔太谷。士绅们要求孔祥熙出面维持治安,他慨然从命,称太谷义军司令,调集商团团员和铭贤学生组织的义勇队,执枪闭守四门,孔自率一队登上北门,向围城的溃兵作劝导并答允散结川资3000两,使溃兵绕城外而去,从而使太谷免遭劫掠。随后,各界集议将本县商团及铭贤部分学生武装起来,成立太谷营务处,推举孔祥熙为营务处总办。附近各县知道后,也纷纷仿效太谷的办法。当山西革命军和清军在娘子关交战时,铭贤的十多名学生组成敢死队,奔赴前方参加抗击清军,孔则负责维持地方秩序,直到南北和议告成。

孔祥熙留学归国后致力创办铭贤学堂,在提倡新式教育培养人材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他并未忘情对“振兴实业”发财致富的追求。在1912年,孔从生活中观察到煤油已成为居民夜间燃灯照明的必需品,经营煤油定有大利可图,于是伙同五叔孔繁杏设立样记公司,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付一笔为数可观的保证金,从而取得了在山西全省经销亚细亚壳牌火油的总代理权。这一独家经营,每年给孔家带来可观的利润,使孔祥熙成为买办商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恶化,孔祥熙由于上年丧偶后心情不佳,于是答应耶鲁校友、当时担任中华基督教青年全国协会总干事王正廷的邀约,东渡日本担任东京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孔在东京除了负责青年会的活动外,还为中华革命党人筹募经费,并帮助孙中山处理文书函电。那时,宋霭龄是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孔宋接触较多,彼此了解感情日增。宋称赞孔为人谦和,“赚钱赚得很得法”,“似乎天生有一种理财的本领”;而孔对宋则“在在佩服”。由于双方情投意合,1914年春孔祥熙和宋霭龄在横滨结婚。婚后,宋霭龄向孙中山辞去秘书职务,推荐她的妹妹庆龄接替。

1915年秋,孔祥熙夫妇从日本回到山西太谷。孔继续主持铭贤学校和经营商业。他利用欧战期间国外需要军工原料,把阳泉所产铁砂运往天津出口获利;又创办裕华银行作为融通资金的枢纽。后来他把“祥记”和“裕华”总号从太谷迁到天津,以利发展。宋霭龄除主管家政、相夫聚财,还在铭贤兼教英文。他们有两双儿女:长女令仪,1915年生;长男令侃,1916年生;次女令伟,1919年生;次男令杰1921年生。

孔祥熙在太谷除办学经商卓有成效外,在服务桑梓方面也有所表现。他被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聘请担任督军公署参议后,对阎所奉行的“从安定中求进步”和推行的蚕桑、植树、水利、天足、剪辫、禁烟等六项“村政改革”曾给予大力支持,并要求铭贤学生在假期回家时,向邻里广为宣传讲解。他认为阎的施政内容,和他自己所主张的“改革社会”,“提倡教育、振兴实业”是“殊途同归”的。1918年,驻华各国公使来太原参观华北运动会,孔应阎的邀请担任高级招待员。孔向来宾详细介绍山西的教育概况和省政措施,并担任游览山西晋祠、五台山等名胜地的导游。由于孔的宣传鼓吹与热心接待,使洋人对山西“模范省”留下较深的印象,从而也博得了阎锡山由衷的赞许。当1920年美国驻华公使柯兰率领参赞、武官等人来山西访问,阎再次恳求孔祥熙主持接待工作,孔亦欣然应命。孔在家乡为地方做过一些有益的事,如1919年山西大旱,一些县灾情严重衰鸿遍野,北京政府欠薪欠饷自顾不暇,而阎锡山爱财如命,又吝于拔毛。孔祥熙挺身出面代灾民呼吁,利用与教会的关系,向华洋义赈会贷到赈款美金 100万元,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在晋南修筑公路来救灾。此举不仅使当地众多灾民渡过灾荒,对发展省内交通、开发经济也起了促进作用,孔因此受到北洋政府、晋省当局和太谷民众的赞许。

1922年春,孔祥熙应老同学、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的邀约,前往济南担任督办公署的外交协办和实业处长,参加鲁案善后的谈判和交接事宜。年底改任胶澳商埠电话局长。次年秋王正廷筹办中俄交涉事宜时,孔又应邀担任驻奉天的代表。在孙中山广州大元帅府搞联奉反直的斗争中,孔奉命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交往,以便加强粤奉合作关系。1924年初,孔应孙中山之邀赴粤商量联络北方将领的工作,后即带着孙中山所著《建国大纲》手稿返回北京,联络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其后,冯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反对曹锟、吴佩孚的统治,欢迎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与冯等接受《建国大纲》的影响有关。

1925年初,为解决国是北上的孙中山卧病京中,孔祥熙“左右护持、无间晨夕”,是《总理遗嘱》的签字人之一。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孔担任孙中山治丧处事务股长,尽心尽力料理丧事。为了便于留京负责护灵事宜,孔应邀担任中俄会议督办公署坐办。其后,北方政局更趋混乱,中俄会议时开时停,孔于1926年春去美国,接受欧伯林大学颁赠的法学博士名誉学位,并为铭贤学校募集开办大学部的基金。他很快就募得基金一百余万元,解决了“铭贤”的发展和常年经费的来源。
孔祥熙在美国期间,正是国内政局发生剧烈变动之际。1926年 3月20日蒋中正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了汪精卫,向共产党进攻,掌握了政治、军事实权;五月举行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中正等又提出“整理党务案”,进一步限制、打击共产党,从而夺得国民党中央的实权;七月广州民国政府誓师北伐,作战顺利,北洋军节节败退。孔祥熙看准时机,于同年冬离美回国,到达广州后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东分会委员和广东省财政厅长兼理后方财政事务,从此正式跻身于国民党政界。孔祥熙曾自我赞许说,当“做大官”的“时会机遇”翩然来临,自己是“最能把握时机”的。

随着北伐的进展,在买办豪绅阶级的收买和帝国主义的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下,蒋中正加快了背叛革命的步伐。1927年三月武汉民国政府增设实业部,任命孔祥熙为部长,可是孔却于是月底从广州赶到上海,为蒋中正做拉拢各方势力的工作。 4月 1日汪精卫由欧洲回到上海,孔祥熙和宋霭龄出面宴请汪精卫和蒋中正,捏合“合作”。“四一二”政变后南京政府成立,孔祥熙和宋霭龄极力劝诱内弟宋子文背弃武汉政府投蒋,为南京政府理财。在宁汉分裂期间,孔暗中奉蒋中正之命,奔走于沪、宁、豫、晋各地,拉拢冯玉祥、阎锡山等支持蒋中正。在蒋中正和宋美龄的婚事上,孔和宋霭龄说服了宋子文和宋母,促成这一影响深远的政治婚姻获得成功。蒋、宋联姻,便于蒋中正通过宋子文和孔祥熙密切与江浙财阀们的联系,对外则有利于争取英美政府的支持和外国资本对华投资,从而稳定南京政府的财政基础和外交阵脚;而孔宋家族则可通过蒋中正掌握的政权,轻而易举地获得政治上的地位,并为家族增殖财富取得可靠的政治保证。

1927年 8月,南京政府内部矛盾加剧,蒋中正被迫辞职下野。为了策划蒋重新上台,孔祥熙奔走于宁、汉、沪、粤、晋、豫各地,拉拢各方,“苦心疏解,历时数月,极尽调护斡旋之力”,最后孔和冯玉祥联合发出通电,呼吁宁汉“双方团结”迎蒋复职。1928年 1月,蒋中正恢复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为了酬答襟兄孔祥熙在公私两方面所作的诸多贡献,蒋中正于2月特派孔祥熙为南京政府工商部长,继又选其为“国府委员”。从此,孔祥熙的官运、财运十分亨通。

孔祥熙于1928年 3月27日正式就任工商部长,1930年工商、农矿两部合并为实业部,孔继续担任部长。就任之初,孔曾发表施政宣言,声称“自当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为第一步,以积极准备力图发展为第二步”,“并以全民福利为主旨,以中外合作为方术”,“谨遵总理民生主义及建国实业计划,力谋发展国家富源,改善人民生计”等。孔主持厘定了工商法规 100余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工会法、商会法、票据法、公司法、海商法、工厂法、船舶法、商标法、交易所法和保险法等,其目的在于从工商方面来加强南京政权的统治,这在当时工商法规类多缺略的情况下,是有一定需要的。蒋中正重新上台之后,除1928年把奉系势力逐往关外,对内仍坚持搞军事独裁,各军事实力派之间为争权夺利常兵戎相见,以致内战连年不断,对工农红军则进行“围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内忧外患使“百业凋敝、民生困苦”,“国民经济濒于破产”,自然没有力量去进行工商、实业建设,正如孔自己所承认的,“因时事多艰,未能多所建树”。

日寇侵占中国东北,民国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民众的公愤,强烈要求全国团结一致抗日。各地爱国青年学生纷纷前往南京请愿,并痛殴了执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外长王正廷。国内各反蒋政治派别,则要求蒋中正下台。蒋中正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于12月15日通电辞去民国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和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职务。对此,孔祥熙除了替蒋中正联络各方力量外,决定和蒋中正同进退。年底,行政院改组,孔辞去实业部长职务。

1931年底,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产生出以孙科任行政院长、陈铭枢为副院长的民国政府,是蒋中正、汪精卫、胡汉民各派间暂时妥协的产物。由于孙科、陈铭枢没有力量应付“财政危机”和“外交危机”,很快就陷入困境。1932年 1月下旬,蒋中正、汪精卫经过密谋后合流,由汪精卫接任行政院长,宋子文任副院长、兼财政部长; 3月6日,蒋中正经国民党302次中政会推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重新掌握了军权。孔祥熙则于 4月13日被南京政府特派为考察欧美各国实业特使,赴欧洲考察实业。

孔祥熙此次考察之行,是接受蒋中正的秘密委托,向德、意等国接洽购买军械、飞机和在中国设厂自制武器等事宜。在意大利时,墨索里尼曾建议孔祥熙:中国建设国防应从空军着手,因空军可较快发展,所需经费也比海军少,将来战争胜负将取决于空军。孔祥熙立即把建议内容电告南京,被蒋中正所采纳。孔祥熙在德国和捷克时,给南京政府订购了大批军械,聘请德国军事顾问,为蒋中正继续“围剿”红军效力。孔祥熙在英国时,曾和英方财政专家商讨改进中国经济的方法。孔祥熙于翌年3月回国。

1933年4月6日,孔祥熙被南京政府任命为中央银行总裁。当时的财政状况是:东北沦陷后税收减少,又因加紧“剿共”而军费支出猛增。南京政府每月国库收入约为一千五百余万元,而每月支出则为两千二百万元,其中军费一项为一千八百万元,每月赤字达七百万元,依靠发行公债和向江浙财团借贷暂时维持。面对巨额财政亏空,财政部长宋子文和江浙财团都颇为忧虑和不满。九月,当宋子文在伦敦开完国际经济会议回国后,发现在他出国的半年里,因“剿共”军费又使国库增加了六千万元新亏空,使南京财政困难更为严重。宋子文对蒋中正不恤财政困难十分不满,由争吵而坚决辞职不干。10月29日,蒋中正批准了宋子文的辞呈,以孔祥熙继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

孔祥熙主管财政后,除继续采用宋子文在任时所使用的增税、借债等办法为蒋中正筹措军政费用外,和宋子文不同的是“唯蒋命是从”。而蒋对孔则宠信有加,历久不衰。

孔祥熙在抗战前采取的主要财政措施有:减轻田赋附加,废除苛捐杂税,创办直接税,从财政上增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对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进行增资改组,以财政控制金融;实行法币政策,垄断金融,操纵国计民生;整理旧债,恢复“债信”,为举借新债作准备等。

1934年 4月,孔祥熙前往长江中游皖、赣、湘、鄂等省考察民政和财政状况,不得不承认苛捐杂税的“剥削悉索”,使“人民生活,日益穷困,社会经济,日益凋敝,国家财政,永无好转之日”。他认为欲改善财政状况,增加收入,必须废除苛杂,使民众安居生产才能培植税源。五月下旬,孔祥熙在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上,着重解决确定地方预算、整理地方财政、整理田赋减轻附加、废除苛杂改良税制和土地陈报、整理币制救济农村金融等案。会后即由财政部明令各省执行,并规定今后不准再增加田赋附加和不合法捐税。对于地方税收的损失,则以烟酒牌照税收入及印花税收入的四成,拨归地方以资弥补。据统计到1938年底,各省废除的苛捐杂税达五千余种,废除的税额年达六千七百万元,客观上起了“稍苏民困”的作用。南京政府除以此笼络民心外,使地方实力派不能再用苛捐杂税来予取予求,反得依赖“中央”的贴补来维持地方财政,从而增强了南京政府对各省的控制力。此举的效果,曾使蒋中正“深感惊奇和意外”。

孔祥熙在担任中央银行总裁后不久,很快就明白了光凭中央银行的实力,是无法担当起南京政府的“钱袋”这一任务的。当时,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不过四千二百万元,较中国、交通两行的发行量少得多;以该行两千万股本而言,其中一千万元是由财政部拨给的公债券而非现款,存款虽名目上有两亿数千万,但多为国库转帐,亦非现金。中央银行常常因为不能按期拨款,而引起地方军政首脑的不满。孔祥熙接任财政部长后,就积极策划如何增强中央银行的实力,并把执金融业牛耳的中国、交通两行吞并过来。

1934年 5月,孔祥熙把中央银行的资本由两千万元增加到一亿元,以加厚实力。其后又经过多方面的准备,于1935年 3月28日向中国银行发出财政部训令,并附一张两千万元的金融公债预约券,作为向该行增加官股的资本,从而掌握了过半数的股权。三天之后,孔祥熙对中国银行进行了人事改组,指派宋子文为中国银行董事长,任命宋汉章为总经理,把原任总经理张嘉敖调任中央银行副总裁。对交通银行,财政部则增加官股八百万元,占该行股份的半数。

中国银行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银行,存款占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四分之一,发行纸币占币量的三分之一,这种情形使中央银行早已十分嫉妒。南京政府建立后,中国银行和江浙财阀曾在推销公债、通融借款等方面给予合作和支持,从而也为银行自身分润到巨额债息。但是银行家们对蒋中正政府内战军费开支无度、赤字庞大而心怀忧虑,眼看白花花的银子在内战中化为硝烟,或者落入军阀、政客的私囊,而银行家自身却承担着血本无归的风险,他们深为焦急。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银行家们对南京当局予取予求的做法,自然不愿“事事听命”,有时反使南京方面不得不仰承银行家们的鼻息。这种情形是南京军事独裁者所不能容忍的,蒋中正在给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叶楚伧的密电中,指责中国、交通两行“固执其历来吸吮国脉民膏反时代之传统政策…此事较军阀割据破坏革命为尤甚也”。

孔祥熙在夺取中国、交通两行的时候,不光是凭借所掌握的财政权力,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老谋深算和工于心计。在对中、交两行进行增资改组前夕,正是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金融枯竭、银根奇紧的时候,江浙工商业资本家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叫苦不迭。此时,孔祥熙一面饬令中国、交通、农民三银行放出工商贷款两千余万元,但同时却暗中散布金融业其所以无法满足工商界贷款的需求,是因为中国、交通两行不合作的缘故。提出只有增资改组,使两行与中央银行密切合作,则所需贷款自然不成问题,利息也可降低。这一说法,为渴望得到贷款的江浙工商业资本家所乐闻,并盼望早日实现。孔祥熙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把工商界拉过来,使银行家陷于孤立,减少了实行增资改组时的社会震动。在对中国银行增资的份额上,孔祥熙及时作了让步,从官股占55%改为官商各半,以安定商股资本家之心。对总经理张嘉敖则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坚持张嘉敖必须离开中国银行,免得他掣肘;另一方面又委以重任,在调张嘉敖为中央银行副总裁不久,又命张嘉敖兼中央信托局局长,同年12月还任命张嘉敖为铁道部长,使张嘉敖有替南京政府效力的机会。在南京政府内部,孔祥熙用不惜辞职的坚决态度,力争对中国、交通两行的增资改组,顶住了行政院长汪精卫等人的反对和指责。汪精卫因阻挠无效,一怒而拂袖去青岛“养病”。

在增资改组中、交两行的同时,孔祥熙还把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蒋中正兼该行理事长,孔祥熙自兼董事长。至此,以蒋宋孔陈为首的买办官僚资本集团,以“国家’为幌子,达成了对中、中、交、农四行的充分控制,它为南京政府下一步进行币制改革。统一发行法币和控制整个金融业,铺平了道路。

四行增资改组,虽然增强了财政部对金融业的控制,但仍然没有点石成金的办法,来弥补大量军费开支所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1933年“废两改元”之后,国内的币制仍是银本位,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一种与银元等值的兑换券,国内银价常因国际市场的涨落而影响币值的稳定;如果滥发钞票,更会因通货膨胀发生挤兑,以致那些现银准备不足的发钞银行会因此倒闭。为此,孔祥熙加紧谋划改革币制,最后决定以不兑现的“法币”来取代银本位币,以便垄断金融、操纵国计民生。

南京政府实施法币政策前夕,国内金融形势十分严峻。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和美国政府把白银列为美元发行准备后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南京政府虽下令征收银出口税和加征平衡税,也未能使白银外流中止;加上日寇在华北和上海将大量白银私运出境,使我金融形势更加险恶。国内公众对纸币能否继续兑现已失去信任,从而出现资金外逃和窖藏白银的情况,沪、宁等地则发生了提存挤兑。南京当局迫于形势,于1935年11月 3日匆忙发布《民国政府财政部改革币制布告》,同日孔以财政部长身份发表“关于币制改革的宣言”。布告规定自次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逐渐收回三行以外的钞票;将白银收归国有,限期以法币收兑;集中保管法币准备金;法币汇价由三行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加以维持。在国际上,改革币制虽然遭到日本的反对,但孔祥熙等人利用英、美在华利益受到日本的威胁这一矛盾,以及法币在与外汇比价上钉住英镑而获得英国政府的支持。其后,在解决了法币在汇率方面同时针住美元之后,美国也表示给予实际支持。币制改革获得成功,不仅避免了一场可能使南京政府垮台的财政金融危机,它还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也是其后中国进行八年抗战,国家财政金融赖以维持的重要支柱之一。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买办官僚资产阶级,正是在垄断了金融、实施“法币”政策的条件下,才使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得以加速膨胀的。而孔家则在借公营私、亦官亦商、因利乘便的情况下,成为国中的豪门首富。

整理旧债,恢复“债信”,也是孔祥熙在抗战前采取的重要财政措施之一。举债,是南京政府的财政重要进项之一。为了避免无力按期偿还债务和顺利募集新债,必须对过去发行的名目繁多、偿期不一、手续纷繁的旧债进行整理。1936年 2月28日,孔祥熙被指派为整理内外债委员会委员长。随后,南京政府财政部和“债券持票人会”共同议定:本年由财政部发行“统一公债”,分甲、乙、丙、丁、戊五种,共十四亿六千万元,调换以前发行的三十九种公债中之三十三种,以资整理。此举对财政部来说,达到化零为整、偿付便利、拉长债期、减低利息和巩固债信的效果。至于外债,孔祥熙尤其注意北洋政府时期所欠外债中没有确实担保那部分的整理。此项外债本息久拖未付,债务信誉毫无,已成南京政府举借外债的障碍。孔祥熙和有关国家分别交涉,先后达成减免欠息、陆续偿还的协议,从而恢复了债务信誉,它为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利用外资和举借外债创造了条件。

抗战前,孔祥熙主掌财政,源源供给南京政府大量的军政费用,使蒋中正终于能在第五次‘围剿”中出动百万兵力,迫使工农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辗转长征;在瓦解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时,孔祥熙曾拉拢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支持“中央”;在镇压“福建事变”中,蒋中正能迅速集中兵力包围进攻第十九路军,和收买该军的重要将领,都与孔祥熙能不断向蒋中正提供金钱分不开。但蒋中正对内镇压异己,对日本侵略者妥协退让的反动政策,日益激起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1936年12月12日终于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在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孔祥熙当时以代理行政院长的身份主持南京政府,他为了维护“四大家族”的现实利益,运用他的老谋深算,和宋子文、宋美龄以及赞成和平解决事变人士的共同努力,终于遏制了以何应钦为首的“讨伐派”的图谋;在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下,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停止内战、举国一致抗日成为可能。

1937年三月,孔祥熙被特派为中国特使,前往伦敦参加英皇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同时还负有向外国洽商借款和购买军火的秘密任务。英国外相艾登在向英皇乔治介绍中国特使的时候,称赞孔祥熙是“统一中国财政,整理中国税制,改革中国通货,恢复中国国际信誉,平衡中国政府预算”的“伟大理财家”。 孔祥熙在欧洲期间,还先后到意大利、捷克、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参观访问。在捷克和德国订购了大批军械,随即装船东运,“七七”事变后均用于抗战。六月中旬,孔祥熙从欧洲去美国,23日接受耶鲁大学所赠博士学位;27日抵达华盛顿,与美国银行家晤谈并成立借款五百万美元的协定;28日会晤美国财长摩根索、国务卿赫尔,次日会见总统罗斯福,对中日问题坦诚交换意见,罗斯福示意美国建设银公司给予中国贷款一千万美元。孔祥熙还获得罗斯福的许可,订购了一批汽油,由美轮从速运抵香港转广九路内运,以备战时之用。 7月19日孔从纽约再批伦敦,与英国有关部门商谈并签订修筑广梅铁路和浦信铁路借款合约,并商定俟机在伦敦发行债券三千万英镑。 7月26日,孔祥熙收到蒋中正发来的“大战已开始,和平绝望,希在国际方面多所接洽”的密电后,再去巴黎商洽借款并和法国银行团签订了金融协定。而后又去柏林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洽谈,但未获具体结果。随后孔祥熙因病在德治疗,于10月中旬回到国内。

1938年三月,民国政府为完善战时行政机构,实行改组,孔祥熙被任命为行政院长,仍兼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不久又兼四行联合办事处副主席,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主管财政经济的首脑。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敌强我弱,日寇处于战略进攻地位,华北、东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占战前财政总收入90%以上的关税、盐税、统税和烟酒税的税源大部丧失。为了坚持抗战,对军事、教育、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财政上都须给予支持。孔祥熙在达成战时财经任务,保障供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在促进战时生产方面。民国政府为维护国家资源、增加生产,曾于1937年 9月在军委会下设立农产、工矿、贸易三个调整委员会,来分别指导进行。工矿调整委员会大力协助沿海沿江厂矿内迁,到1941年止计迁入后方各省的民营厂矿约为 四百五十二家(公营和国营的在外),总计内迁机器和物资达十二万余吨,随工厂内迁的人员约十余万人。对内迁厂矿诸如厂址选择、机件补充、原料采购、技工聘用和资金调剂等,该会均予指导和协助解决。在工贷方面,财政部给工矿企业以较大帮助,仅1940和1941两年,工贷总数即达数亿元(国营厂矿在内),使内迁工厂得以较快复工。同期新建工厂亦达三千余家,促进了后方工业的发展。又在内地成立工业合作协会,孔祥熙自兼该会董事长,以合作方式组织当地人力,利用各方物资或就地取材,在后方发展小型工业,到1941年成立了工业合作社近两千个,参加生产者达十五万人,月产值两千多万元,效益可观。

二,在推动战时农业生产方面。国家银行和农本局大量增加农贷,对提高后方农业生产关系甚大。1939年 2月财政部饬令四行向后方各省发放农贷四亿元,1941年度贷出之总额则近五亿元。农产促进委员会则主办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病虫害的防治,以及水利、垦殖、肥料、蚕桑、畜牧和农村副业的推进等,到1941年计使农业增加收入达两亿元。粮食增产委员会主办粮食增产工作,据1941年公布增产总额为八千九百七十余万担。由于财政和农业主管部门注意促进后方农业生产,加上这几年自然灾害较轻,农产品有较明显的增加,使前方军需和后方民用赖以供应。

三,在加强金融管制和运用方面。当“八一三”上海作战开始后,沪、宁等地发生了提存风潮,财政部急令各行应休业二日,随即于 8月15日颁布《安定金融办法》七条,对提存作了规定和限制,以防止巨额提存和逃避资金;又令中、中、交、农四行组织联合办事处,成为战时金融枢纽。为了建立战时金融网,命令四行于1939年底以前,在西南、东南、西北之各省重要地点设立分、支行和办事处。1942年七月,将四行业务进行调整,使之各归专业,将法币发行权集中干中央银行。对于普通商业银行,则进行严格管理,限制新银行的设立;并在《非常时期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不得经商囤货或代客买卖货物,行员不得利用行款经营商业。抗战初期,财政部对法币的增加发行采取谨慎态度,发行额虽有增加但属于适应后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至于在管理外汇方面,孔祥熙所采取的措施则反映出按照大银行家、官僚买办们的私利行事;以及依附英美不顾民族利益的劣根性的一面。财政当局迟迟不能采取严格的统制措施,反用无限制照牌价供给外汇,来维持法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致使大量外汇资金得以逃避或被敌伪套购而去。后来虽然停止无限制供应,实施外汇清核办法,先后成立中英外汇平准基金、中美外汇平准基金,但有限的外汇基金很快又被套购一空。财政部在办理外汇上的错误做法,当时就受到各方面有识人士的批评;后来,蒋中正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实在无异给敌人以操纵之柄,来摧残我们抗战的经济”。

随着抗战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以蒋中正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一面,也日益暴露。在财经方面,除继续维持抗战的军政需用外,那种不体恤民众生计。苛征重敛以及趁机扩展买办的封建的国家经资本的行径,导致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趋向衰落。这一阶段,孔祥熙所采取的主要财政措施有下列数端:

一,改变战时税制和实施“公库法”,建立国库网。为了增辟税源,财政部曾先后开征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遗产税、财产租赁所得税和财产出卖所得税等;扩大货物税范围,并将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属于直接税的,均采取分级累进制。由于采用上述措施,虽然征税地区日狭,税收总额却每年增加,而工商业和民众的税负加重情形,就可想而知了。至于“公库法”于1939年10月实施后,政府各机关的一切收支,均集中于各级公库,不得各自为政,从而祛除了一些“虚伪浮滥、中饱渔侵”等积弊。

二,田赋征实和举办专卖。1941年 4月,孔祥熙向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提出改订国家与地方财政收支系统案、接管田赋统筹整理案和实行专卖案,并获通过。随后,孔于六月份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研讨实施办法。改订财政收入系统,是把此前自成一级的省财政系统,划入中央的国家财政系统;将过去依附于省的县级财政,独立为自治系统。原属各省的财政收入,统由中央接管。此举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并使蒋、孔采用统收统支等手段,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力。

田赋在此之前,为省级财政的主要收入,至此自然改归中央。为了筹办战时军粮和公粮,规定自1941年下半年起,将全国田赋改征实物。征收标准,规定按照各省该年度田赋预算正附总额每元折合征收稻谷二市斗。1942年田赋征收额提高一倍,每元改为折征稻谷四市斗。此外还有“随赋带购”和“随赋带征”(县级公粮)等名目向农民勒收粮食。而四川、广西等省经过批准把“随赋带购”,改为“借粮”,更是不费一文便把农民的口粮强借而去。据官方统计,1941年征收稻谷两千四百余万石,1942年征购合计得稻麦六百五十五余万石。田赋征实的实施,对于解决重庆政府的战时军、公粮的供应,缓和粮价的上涨,充裕国库,维持战时财政等功效是十分明显的,是抗战后期财政赖以支撑的另一重要支柱。但田赋征实以及“带征”、“带购”。“带借”,无疑极大地加重了农业的负担。地主则想方设法通过加租加押等手段,把赋税负担尽可能转嫁到佃农身上。加上征兵、工役和拉夫,农民负担之重,竟到难以维持温饱和进行简单再生产的地步。国民党统治区的农业生产,因而日趋衰落。

孔祥熙平日口头上也大谈“国计民生兼顾并筹”,而事实是只顾增加国库收入而不恤民众生活,这在财政当局实施的“专卖”和“统制物资”等政策中,表现尤为突出。统制物资政策的实行,加强了官僚资本对商业的垄断,严重摧残了农业和工矿业的生产。如贸易委员会和各专卖机构,一面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统购产品,以剥削生产者,使生产规模日趋萎缩以至无法维持而停产倒闭;一面又以专卖方式,抬价出售统销产品,以搜括广大消费者,使民众生活更趋艰难。而孔祥熙却把这种杀鸡取卵的卑劣行径,视为“理财的良策”。对于民族工业,政府有关部门除在原料、产品和贷款上进行控制外,更用“加入股份”、“共同经营”和“接管”等手法予以吞并。据统计,抗战后期仅资源委员会下属的七十九个企业,其中吞并没收而来的占二十八个(吞并后停闭的十五个厂矿尚未列入),与各省地方官僚资本及其他机关合办的三十个,而该会自办的只有二十一个。“四大家族”正是打着“抗战建设兼顾”的旗号,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横征暴敛,巧取豪夺,使所掌握的国家垄断资本得到进一步的膨胀,但它是以损害农业和民族工商业为代价而取得,必然使国民经济更趋衰败,而孔祥熙所主持的财政,其来源不能不更多地依赖增发通货来支撑了。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口头上也号召“举国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孔祥熙及其家属则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民众,对“四大家族”在抗战后期的独裁、贪婪、不恤民生的所作所为,日益不满。

1944年 5月,中国西南实业协会,迁川工厂联合会、中国全国工业协会等五个工业团体共同拟就《解决当前政治经济问题方案建议书》,送交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其后,黄炎培等三十人发表《民主与胜利献言》,要求国民党改弦更张,实行民主政策。抗战七周年纪念日,各地学生曾纷纷集会,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要求改良政治。国民党内与孔家争权争利争宠的各派系也趁机而动,予以抨击。只是由于蒋中正的庇护和压制,孔家贪污蠹国的丑行一直未曾得到彻查和应有的惩处。

1944年 6月,孔祥熙趁出席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会议赴美,以转移公众不满的视线。孔祥熙抵美国后除参加会议外,并以中国政府主席蒋中正的私人全权代表身份,向美国政府要求援助和交涉解决美军在华费用的垫款问题。会谈中,因在所垫付法币折合美元比价问题上和美方意见分歧很大,遭到美方的反对。孔祥熙去美国之际,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大片国土沦入敌手,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使中外震惊、舆论哗然。美国政府曾向蒋中正提出由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来全权指挥中国战区的作战部队,以改善军事局势的强硬要求,后虽经蒋中正、孔祥熙等软拖硬抗而顶了回去;其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又通过宋子文转达提议,要求中国政府更换已成众矢之的的军政部长和财政部长。11月,蒋中正只好发表以陈诚、俞鸿钧接替何应钦和孔祥熙的命令。孔祥熙自担任财政部长到去职,在任长达十一年之久,可见受蒋中正宠信之专。孔祥熙辞财长职后,滞留在美国半年余,于1945年辞去行政院副院长,7月离美返国,同月辞中央银行总裁和四联总处副主席职务,10月辞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职,至此仅保留了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职务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头衔。

孔祥熙亦官亦商,聚敛了巨额资财,在官僚资本家中居于首位。孔祥熙在从政前虽也有些资产,但成为国中首富是到南京政府做官之后。他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在使国家垄断资本不断膨胀的同时,也使自家的资财随之迅速增长。孔家的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他家的山西裕华银行只是商业资本的保姆,工业资本则多半是他人依附或偶而为之。抗日战争时期孔家的商业,主要由他的精明能干、长于敛财的妻子宋霭龄和长子孔令侃、次女孔令伟(孔二小姐)经营的。

抗战前,宋霭龄曾伙同宋子良、陈行、徐堪等在上海组织七星公司,专做证券、标金、棉纱、面粉等的投机,在交易市场上多次掀起风潮,引起对手的怨恨和舆论的抨击,但由于有蒋中正和宋美龄的庇护,终于无事。抗战初期,宋霭龄仅在套取外汇的投机中,据说就“捞了八百万英镑”。1939年时,宋霭龄在美存款,居重庆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国银行中的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国记者赛利文称为“中国人民的钱袋”。 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在二十一岁时,便被蒋中正指派为中央信译局常务理事,肩负实际责任,他利用进口军火大获巨额回扣;抗战期间利用西南运输公司,掌握“国家专运”特权,趁机装运私货,走私贩私,获取暴利。孔令侃“经商赚钱”的本领,曾经受到孔祥熙的夸奖。孔祥熙的次女孔令伟在重庆掌管祥记公司、广茂兴、晋丰泰等企业,利用当时工不如商、商不如囤以及豪门权势,大搞囤积居奇等不正当经营,大发国难财。至于1944年的朋分美金公债案,更使重庆山城舆论沸沸扬扬,导致孔祥熙被迫下台。

抗战胜利后,孔祥熙虽然不居高官,但认为行政院长宋子文推行的外汇开放政策,实是买办事业兴旺发展不可多得的良机,于是大肆扩充商业规模。孔令侃主持的扬子公司和长江公司,孔令伟主持的嘉陵公司,都是不同于“祥记”而为现代大型的国际贸易公司,均以经销美国货为主。战后孔家的财富继续增长,孔家企业违法经营的丑闻也时有发生,1946年长江公司的粮食案,1948年扬子公司的囤积案,曾轰动一时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这些事实说明,孔家的“商誉”和以往的“官声”一样令人侧目。

为了谋求东山再起,孔祥熙也曾进行过一些活动,1946年曾当选为“国大”代表,但由于政学、CC等派系的抵制,孔祥熙复出无望。1947年秋,孔祥熙以接获宋霭龄在美病重的电报为由,匆匆离沪去美国。1948年1月,孔祥熙辞去中国银行董事长职务。

1949年大陆解放,蒋中正逃往台湾,曾聘孔祥熙为“资政”。1962年孔祥熙赴台湾暂住。

1966年,孔祥熙宿疾复发赴美治病,1967年8月16日因心脏病在纽约去世。



孔伯华:(公元1884~1955年),名繁棣,别名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卫生部高级顾问、新中国四大名医之一。

孔伯华少年时随祖父学医,二十五岁时就应邀在北京外城官医院出诊。

1929年,汪精卫反动政府意欲消灭中医,他便联络同道在京师创办了医药学会,奔走呼吁,被推举为联合会主席到南京请愿谈判,终于使政府取消了前议。同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共创中国第一所医学高等学校“北京国医学院”,邀请各地名医并肩作战,辛苦操劳,在沉重的中外当局压力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下一代中医人才,这些学生也都是成绩卓著的栋梁之才,在其后中医元气大伤的情况之下,承担起了继承和发展中医的重任。

解放后,孔伯华因医术高超,名列中国四大名医,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毛泽东烟瘾很大,而且喜欢吃红烧肉,将军肚一天天大起来,孔伯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严谨细致的分析,为毛泽东配制了净化血液增强循环系统为主兼顾调节神经和免疫系统的综合处方。毛泽东服用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原来经常头晕,服用后头脑变的非常清醒、睡眠变好、精力充沛,毛泽东非常高兴,得知这个药方尚无名称,便说:“就叫正安汤吧!”由于“正安汤”效果奇好,药方渐渐在中央领导层传开来。

孔伯华曾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存心一也,但其理法不同。今逢毛主席洞察其旨,发扬数千年之文化,何幸如之。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完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从教育人才始。”他要求中西医并重和加强中医教育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

孔伯华一生操劳,在1955年3月10日,他在出诊过程中身体突然感到不适,但仍勉强为六位病人诊治。其后便回家调养,不料从此一病不起,终年七十一岁。孔伯华去世后,周恩来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前往寓所吊唁。

孔伯华留传于世的著作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中风说》《诊断经验》等,其中《孔伯华医案集》是其弟子整理出来,由前卫生部部长崔月梨亲自作序,具有很高的临床医学价值。
孔从洲:(公元1906~1991年),原名孔从周,字郁文,陕西西安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孔从洲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镇上桥梓口村。1959年,其子孔令华与毛泽东之女李敏结婚,成为毛泽东的亲家翁。

孔从洲降世时,清王朝由于极端腐败没落,气数已尽,处于大厦即倾、风雨飘摇之中。童年和少年时代:孔从洲是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度过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这场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极端贫困落后的状态。继之而来的是军阀割据和混战。且愈演愈烈。帝国主义列强继续瓜分中国,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方殷的机会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人民仍然陷于苦难和屈辱的深渊中。

在这样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孔从洲,从小就产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愿望。他在幼时发奋读书,本想一路进取,读完中学、大学,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来报效祖国。不幸的是,1924年,他高小毕业考取中学后,只读了一个月,因家庭生活困难,无法供养,不得不中途辍学。

好男儿当自强。十八岁的孔从洲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压倒,学业不成,他报名当兵,慕名投奔了一支有过反袁战争光荣历史业绩的国民革命军,即杨虎城的部队。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1926年参加北伐,因作战骁勇,屡受提拔。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未放一枪即全部沦陷,他开始对蒋中正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不满。1936年他任国民革命军陕西警备第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参与了上司杨虎城和张学良策划的捉蒋行动,在西安事变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孔从洲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的少将旅长、新编第三十五师师长、第五十五师师长。

1946年,孔从洲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军长。解放战争初期,他痛恨国民党的腐败糜烂,内部互相倾轧,坚决反对蒋中正蓄意挑起内战,破坏和平的行径,于这年5月15日和副军长刘盛诚、参谋长王汝昭率领第五十五师在河南巩县起义。在起义作战中,副师长孙子坤、译电员孙乃华被捕,后在南京就义。孔从洲则率部队杀出血路,投奔人民。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百万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中最早出来的一支整编军队,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瓦解国民革命军,充实、壮大人民解放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一年,孔从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13日,第五十五师、第十七师、第一一七师合编为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孔从洲任军长。1947年,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八万人马归入第二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建制,于8月南渡黄河挺进中原地区作战。

1948年至1949年,孔从洲先后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孔从洲一生两次被授予中将军衔,一次是国民革命军的中将,一次是人民解放军的中将,这种偶然的巧合,折射出历史上的巨大的变迁;同时,也使他的戎马生涯染上了重重的传奇色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和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相爱成亲,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赞同。

孔从洲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儿子结婚的那天,在此以前他从未单独见过毛泽东。那是1959年8月29日,孔令华和李敏举行婚礼。孔从洲当时还在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工作,正来北京开会。早上,毛泽东派秘书专程把他接到中南海丰泽园内的颐年堂。一见面,毛泽东就紧紧地握住孔从洲的手,和蔼亲切地说:“今天两个孩子结婚,请你来坐一坐,叙一叙”,并向在座的客人介绍说:“这是李敏的公公孔从洲同志。”毛泽东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把他初次和毛泽东见面时的拘谨驱散了。

在颐年堂喝完喜酒,毛泽东留下孔从洲和王季范,到他书房里谈话。毛泽东问孔从洲,现在哪里工作?孔从洲说:“在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担任校长。”毛泽东对王季范说:“高级炮兵学校是炮兵的最高学府(那时没有炮兵学院。炮兵工程学院也没有成立)。”又转向孔从洲问道:“你在工作上有什么困难没有?”

孔从洲回答说:“没有什么困难,就是文化水平低,这个任务重。”王季范说:“炮兵要用数学的吧?”孔从洲说:“是的,我数学很差。”毛泽东说:“你的先人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嘛!我幼年读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一套。要不是孔夫子,我连字可能都不认识哩!他老人家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门学科就有数学,你应当学好数学。”孔从洲说:“主要是过去学习基础不好。今后我一定努力学。”

谈话中,他们谈到孔从洲在杨虎城部队时的情况。毛泽东问:“你什么时候到那个部队的?”孔从洲说:“1924年就去了,这支部队的前身是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建立的靖国军,他是慕名而去的。”毛泽东又向王季范介绍说:“孔从洲同志参加过西安事变,当时是警备二旅兼城防司令。”王季范笑着说:“噢,官还不小啊!”毛泽东说:“他(指杨虎城)对你很信任啊!抓蒋中正前一天晚上,别人不知道,就跟你说了,保密罗!假使走露消息了不得。做得很好嘛,杨主任(指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对你很赏识吧!”孔从洲说:“杨主任是我的老上级,他把我一手培养大,看着我长大的…”

接着又谈起家常。毛泽东问:“你父母还在不在?”孔从洲说:“父母亲都已经去世。”毛泽东又问:“你十几岁出去?”孔从洲说:“十八岁,我上不起学,高小毕业后考取中学,读了一个月,生活感到困难。我家在灞河边上,往往大水一冲,生活就成问题。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是最苦的、困难最大的一年,没办法,上不起学。”毛泽东说:“噢,是这样。你工作还有什么要求?”孔从洲说:“没有什么要求,因为我是干炮兵的,对炮兵最有感情。”王季范说:“这个人是老实人。”毛泽东接着说:“呵,他是个老实人。”又说:“他教育子女很严格的哟!孔令华很好嘛。今后两个孩子婚后一定会相处好的。”

以后,孔从洲还担任过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1991年6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孔石泉:(公元1909~2002年),原名孔石苏。湖南浏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交通队副政治委员、特务营三连政治委员,军委一局参谋,陕北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秘书,新四军第六支队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总队政治委员,水东独立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吉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吉林独立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三十师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南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江西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总干部部政治干部任免部部长,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副院长、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政治委员、顾问,济南军区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6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孔庆德:(公元1911~年),山东曲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排长,第十师三十团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独立第十师师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教导团团长,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十四团团长,冀南军区和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四旅旅长,第十纵队副司令员兼桐柏军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八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炮兵代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孔 飞:(公元1911~1993年),蒙古族,内蒙古古科左中旗人,乌兰夫上将的妹夫。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早年就读于沈阳东北大学附中,北平东北大学肄业。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8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延安民族学院研究员。进行民族问题调查研究、军事情报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卓盟分会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卓盟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骑兵第十师师长,骑兵第三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内蒙古军区兴安盟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内蒙古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兼军法处长、副司令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1月23日因病在呼和浩特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孔令甫:(公元1913~1970年),河南镇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耀县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甘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骑兵团排长、连长、团长。参加了陕北苏区反“围剿”和东征、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日伪军占领百灵庙后,攻占归绥(呼和浩特)和包头,内蒙古西部的重要城镇和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共产党员杨植霖、刘洪雄和高凤英(蒙古族)等在归绥地区组织了蒙汉人民抗日游击队,活动在大青山南麓毕克齐、察素齐、武川一带。1938年春,日军向大西北的屏障和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伊克昭盟进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确定内蒙古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发动蒙古族各阶层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4月,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在靖边成立,一个月后改为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白如冰任工委书记。不久,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从陕甘宁边区进伊盟,编为八路军绥蒙游击司令部,孔令甫任司令员,白如冰任政治委员。孔任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副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河南军区桐柏军分区司令员、皖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皖北军区安庆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农业建设五师师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师十一师长,回国后,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70年5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孔峭岚:(公元1989~1966年),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平江县南区游击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平江县游击大队大队长,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湘鄂赣军区独立第二师医生,军区政治部没收委员会主任。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军需处处长,第一师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兼政治委员,苏浙军区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华东军区卫生部供给部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后勤部直属供给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营房管理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6年8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孔俊彪:(公元1917~2001年),福建宁化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三十九团政治处干事、三十九团俱乐部主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宣传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组织科科长,第七六九团政治处主任,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攻打沁阳、焦作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第十三纵三十九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四十四旅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五师政委。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扶□、进军西北等战役战斗和肃清残敌匪特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分区政委兼中共雅安地委书记、军区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军政委。196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云南省军区政委至1965年。后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副政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2月6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孔瑞云:(公元1917~1992年),福建上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030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团俱乐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六团政治处主任,平西军分区第9团政治处主任兼昌宛支队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独立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第十八旅一团团长,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副师长、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装备计划部装备处处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要塞区司令员,山东省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12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孔庆三:(公元1926~1950年),山东历城人。著名抗美援朝志愿军革命烈士。

194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师炮兵团九十二步炮连五班班长。

1950年11月27日在朝鲜第二次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围歼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之敌的战斗,五班担负掩护突击部队前进的任务。战斗打得正烈,美军一个火力点喷着火舌,八连突击队受阻,与美军形成对峙状态。时值美军发动所谓“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时候,情况非常紧急。激战中,在地面结冰,无法构筑炮阵地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肩膀顶住火炮架,命令助手开炮,及时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打开了突击部队前进的通道。但他自己却因火炮后座力的撞击、腹部又被迸回的弹片击中而壮烈牺牲。

为了表彰孔庆三的英雄事迹,1952年9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朝鲜长津湖畔志愿军烈士纪念塔上,让英雄的名字,永载史册,千秋万代活在人们的心里。



孔繁森:(公元1944~1994年),山东聊城堂邑镇五里墩村人。著名先进中共党员代表。

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十五周年观礼。

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退伍后,任聊城技术工人学校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到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工作。

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区。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

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终年五十岁。

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以极高的评价。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



孔 庚:(公元1871~1950年),字文轩,号雯掀,湖北蕲水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湖北经心书院毕业、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与阎锡山,孙传芳同期同科)。

1905年,孔庚加入为同盟会,早年投靠同学阎锡山,担任朔方招讨使,与清军战于碓门关一带,因功晋任晋军总司令,授跤衔。袁世凯称帝,赐封孔庚为子爵,后通电反袁,遭阎锡山软禁,荻释后赴穗任孙中山大本营处长,后任讨贼军中央直属鄂军军长、鄂讨贼军总司令。

1927年任湖北省政府常委,此期间他与董必武相交,以倾共嫌疑,先遭桂系胡铎逮捕,由冯玉祥、阎锡山保释;后被蒋中正软禁,经谭延、张居正说情始放。后创办私立张楚中学,自任董事长。

1931年,孔庚的部下夏斗寅任省主席,他又当上省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36年创办《民族战线》宣传抗日,1946年办《民主日报》并宣称:主和者就是秦桧!为蒋中正内战充当吹鼓手。

1947年11月21日晋升陆军上将军衔。

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孔庚称自幼爱国爱乡,不愿做他乡之鬼,拒绝去台湾。

1950年2月,孔庚在武昌寓所病逝,终年八十岁。



孔 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陆军第四十一集团军副军长。

孔 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政治委员。

孔繁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装甲兵学院副院长。

孔祥锵:(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云南省军区司令部参谋长。

孔庆礼:(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

孔世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孔庆桂:(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江苏省江阴要塞司令官。

孔荷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暂编第五十四师师长。

孔繁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九军第五十四师师长。

孔令恂:(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八十军军长。

孔令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台湾省海军陆战队司令。

孔学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金门岛防卫司令部副司令。

孔繁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第六军团参谋三处处长。

孔繁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政治作战总局副局长。

跟帖时间 2010-02-11 12:03: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孔氏的历史名人(一) -- 孔 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著名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之一。

孔丘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丘有深刻的影响。孔丘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孔丘十九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三十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丘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丘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鲁公十三年,孔丘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丘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丘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当时孔丘五十五岁。

孔丘在鲁定公十四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丘回归鲁国时六十八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丘晚年致力于教育,据传有弟子三千人。他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丘所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丘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孔丘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记载孔丘“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

中庸之道是孔丘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孔丘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丘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

孔丘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丘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丘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丘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孔丘的学说博大精深,虽具有一些传统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当时是有利社会进步的。所以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汉以前并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

汉朝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丘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丘,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丘的至尊地位。

孔丘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发展了孔丘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以来,孔丘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一些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学工作者,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取得了很大成就。

孔丘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他的弟子所撰写的《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亦有有关孔丘言行的记载。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首,世界天文组织将月亮上一座巨大的陨击环形山命名为“孔子山”。

附_孔子简要年表: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历纪元前五五一年)孔子生。

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岁。父叔梁纥卒。

鲁昭公七年孔子年十七岁。母颜征在卒在前。

鲁昭公九年孔子年十九岁。娶宋幵官氏。

鲁昭公十年孔子年二十岁。生子鲤,字伯鱼。

鲁昭公十七年孔子年二十七岁。郯子来朝,孔子见之,学古官名。其为鲁之委吏乘田当在前。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年三十岁。孔子初入鲁太庙当在前。琴张从游,当在此时,或稍前。孔子至是始授徒设教。颜无繇、仲由、曾点、冉伯牛、闵损、冉求、仲弓[光案:“仲弓”,乃“冉雍”之字。此处所举诸人皆举姓,故宜称冉雍,不宜称仲弓。否则会误以为姓仲,名弓矣。]、颜回、高柴、公西赤诸人先后从学。

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四岁。鲁孟厘子卒[光案:“孟厘子”,当是“孟僖子”之误植。参“孟懿子问孝”章。又,查《中文大辞典》,无“孟厘子”条。东大版亦误。],遗命其二子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师事孔子学礼。时二子年十三,其正式从学当在后。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年三十五岁。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孔子亦以是年适齐,在齐闻《韶》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鲁昭公二十六年孔子年三十六岁。当以是年反鲁。

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年三十七岁。吴季札适齐反,其长子卒,葬嬴、博间,[光案:“葬嬴、博间”之有一顿号,东大版原作“葬嬴博间”之无一顿号。]孔子自鲁往观其葬礼。

鲁定公五年孔子年四十七岁。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当在此后。

鲁定公八年孔子年五十岁。[光案:“孔子年五十岁”之有一“年”字,东大版原作“孔子五十岁”之无一“年”字。依本年表例,当遵联经版。]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鲁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一岁。鲁阳货奔齐。孔子始出仕,为鲁中都宰。[光案:“中都”是鲁邑名,故“鲁中都宰”,当作“鲁中都宰”,中都二字宜加私名号。]

鲁定公十年孔子年五十二岁。由中都宰为司空,[光案:“中都”二字宜加私名号,改作“中都”。]又为大司寇。相定公与齐会夹谷。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年五十四岁。鲁听孔子主张堕三都。堕郈,堕费,又堕成,弗克。孔子堕三都之主张遂陷停顿。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年五十五岁。去鲁适卫。卫人端木赐从游。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岁。去卫过匡。晋佛肸来召,孔子欲往,不果,重反卫。

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年五十七岁。始见卫灵公,出仕卫,见卫灵公夫人南子。

鲁哀公元年孔子年五十八岁。卫灵公问陈,当在今年或明年,孔子遂辞卫仕。其去卫,当在明年。

鲁哀公二年孔子年五十九岁。卫灵公卒,孔子当在其卒之前或后去卫。

鲁哀公三年孔子年六十岁。孔子由卫适曹又适宋,宋司马桓魋欲杀之,孔子微服去,适陈。遂仕于陈。

鲁哀公六年孔子年六十三岁。吴伐陈,孔子去陈。绝粮于陈、蔡之间,遂适蔡,见楚叶公。又自叶反陈,自陈反卫。

鲁哀公七年孔子年六十四岁。再仕于卫,时为卫出公之四年。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年六十八岁。鲁季康子召孔子,孔子反鲁。自其去鲁适卫,先后凡十四年而重反鲁。此下乃开始其晚年期的教育生活,有若、曾参、言偃、卜商、颛孙师诸人皆先后从学。

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年六十九岁。子孔鲤卒。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年七十一岁。颜回卒。齐陈恒弒其君,孔子请讨之,鲁君臣不从。是年,鲁西狩获麟,孔子《春秋》绝笔。《春秋》始笔在何年,则不可考。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年七十二岁。仲由死于卫。

鲁哀公十六年(公历纪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年七十三岁,卒。



孔 伋:(公元前483~前402年),字子思。孔子之孙。

孔伋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孔子思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幼年时期深受祖父思想的熏陶,相传受业于曾参。史籍《汉书•艺文志》中曾著录了《子思》二十三篇,可惜均已佚传。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访记》等篇,相传是他的著作,亦有人质疑。

《中庸》阐述了孔伋对“中庸”学说的看法,是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把“中庸”看成事物的本然之性,把“和”看承是事物运动的基本法则。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直达道也。”还明确却提出了“时中”的观点:“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即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来随时确定合乎时代要求的处事准则,从而发展孔子“中庸”思想。他把儒家道德观念“诚”概括世界的本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把孔子、曾子内省的修养方法,发展为“慎独”。

《表记》主要谈“仁”的表率问题;《坊记》主要谈“礼”的消极防范作用。这些观点和主张构成了子思独立的思想体系。后来孟轲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其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的思孟学派。

孔伋曾游说于鲁、宋、卫国之间。在鲁,曾告鲁穆公“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振困匮”。

孔伋逝世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宋徽宗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谥其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追谥为沂国述圣公。



孔 穿:(生卒年待考),字子高,战国鲁人,孔萁之子,孔子七代孙。生逝世年月不详,终年五十一岁。

他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楚、魏、赵三国交聘,均不就。他常与赵国公孙龙会于赵国公子平原君处。公孙龙善为“坚白异同”之辨,孔穿据理相争,折服了公孙龙。平原君曾告公孙龙,不要再与孔子高辩论了,说:“其人理胜于词,公词胜于理。词胜于理,终必受绌。”



孔 谦:(生卒年待考),字子顺,战国鲁人,孔穿之子,孔子八代孙。

孔谦相魏安厘王,“为魏王连和于赵”,封鲁文信君。他相魏王,“改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失官丢禄者皆不悦。他任魏相九个月,虽一再陈表治国大计,均不为魏王采用。遂感叹道:“言不用,居官食禄,是尸位素餐也。”乃告病归,逝世于家。



孔 鲋:(生卒年待考),字子鱼,一名甲,又称子鲋,或称孔甲。孔谦之子,孔子九代孙。

孔鲋博通经史,与魏名士张耳、陈余友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孔鲋不仕,令其弟子叔孙通仕秦,后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秦相李斯始议焚书之事,孔鲋听说后,收其家中《论语》、《孝经》、《尚书》等书,藏于祖堂旧壁中,自隐于嵩山,教授弟子百余人。后陈涉为楚王,陈余使人劝孔鲋出仕,周遂往,陈涉迎至郊外,亲执其手,尊为博士、太师。孔鲋深感所言不得用,任职仅六旬(一说六个月),便托疾而退,逝世于陈。



孔安国:(生卒年待考),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孙。

西汉经学家。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的《尚书》多十六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孔 霸:(生卒年待考),西汉鲁人,字次孺,孔延年之子,孔子十三代孙。

孔霸少有奇才,从夏侯胜治《尚书》,颇有成就。西汉昭帝时征为博士。汉宣帝时以大中大夫授皇太子司经,迁詹事,后为高密王相。西汉元帝即位,拜太师,赐爵关内侯,封食邑八百户。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封褒成君,加赐黄金二百斤,住宅一区,孔霸徙居长安。霸为人谦让,尝称禄位太过,无德受禄。帝欲置于相位,霸再三辞让而罢。终年七十二岁,谥号“烈君”。



孔 光:(公元前65~公元5年),字子夏,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十四代孙。

以明经学不到二十岁被举为议郞。光禄勋匡衡勋推举其为方正,入期任谏议大夫,性格刚正,直谏无忌,言语时常不合雹帝意旨,于是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以教授生徒为业。

汉成帝即位后,再举其为博士。几次被派往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流民,不久迁为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因反对汉成帝立刘欣为太子,被降为廷尉。次年,处理了一件颇有影响的案子,得到汉成帝赞赏,于是又升为大将军。数月后,拜为丞相,封博山侯。汉绥和元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刘欣即位,增封孔光为千户。

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孔光病故,终年四十一岁。



孔 志:(生卒年待考),东汉孔子十七代孙,光武帝时任大司马,后被封褒成侯,世居洛阳一带。



孔 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二十世孙。著名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七子”中,他年辈最高,政治态度与其他六不同。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因非议曹操,被杀。其散文辞藻华丽,多用骈句,但能以气运词,有新变化。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他:“体气高妙,有过人着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代表作《论盛孝章书》和《荐祢衡表》,都显示这种特色。诗仅存7首,其中《杂诗•岩钟山首》写远大怀抱,情辞慷慨;《远送新行客》写丧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其他六子是: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



孔巢父:(生卒年待考),唐冀州人(今河北冀县),字弱翁,孔如圭次子,孔子三十七代孙。官至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



孔 纬:(生卒年待考),孔子第四十代孙,唐朝僖宗、昭宗两朝宰相。

祖父孔戣官至礼部尚书,为一代名人;父孔遵孺官至华阳县丞;叔孔温裕、孔温业皆为节度使;堂兄孔纁状元及第。



孔仁玉:(公元912~956年),字温和,孔光嗣之子,孔子四十三代孙。

生于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孔末弑主假冒嫡裔时,孔仁玉尚不满九个月,母张氏将其抱藏于外婆家,幸免于难。既长,通六艺,精《春秋》,为人严谨,临事果断。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鲁人将孔末假冒嫡裔之事告诸官府,朝庭获悉后即诛孔末,授仁玉曲阜县主簿,主孔子祀事。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迁龚丘(今山东宁阳县)令,封文宣王。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改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诏以曲阜县令兼监察御史。

逝世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终年四十五岁,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孔氏后人以孔氏嫡长几绝而至孔仁玉时复兴,故称孔仁玉为中兴祖。



孔 宜:(生卒年待考),字不疑,孔仁玉长子,孔子四十四代孙。生于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逝世于北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终年46岁。

孔宜自幼聪颖,十岁能文。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上书皇帝述其家世,被召为曲阜县主簿,后迁黄州军事推官。黄州扼江鄂咽喉,地势险要,时值吴、越初定,孔宜佐理军务,实绩甚多。宋太宗即位,擢孔宜为司农寺丞,掌星子镇市征,曾上言皇帝:江左始平,庶务不纲,星子当江湖之会,商贾云集,请建为军。朝议后,因丁户少而定为县,孔宜就任知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皇帝赏识孔宜所著文、赋,擢其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奉诏修曲阜孔子庙。宋太宗雍熙三年,曹彬北征契丹,孔宜受诏督饷,被拒于巨马河,溺水而逝世。



孔宗愿:(生卒年待考),字子庄,孔延泽之子,孔子四十六代孙。四十六代文宣公孔圣佑从弟。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宗愿以其从父孔道辅之功,补太庙斋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授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王,知仙源县事(宋朝曲阜县曾改为仙源县)。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直集贤院,曾上书申明历代对孔子及其嫡裔封号的混乱状况,建议革唐朝之失误,法汉朝之旧制,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获准。后任尚书比部员外郎,通判潍州。

宋圣佑三十五年在官任上逝世,无子,孔宗愿袭爵。孔子嫡长孙衍圣公之封号,从此相沿至民国,持续八百余年。



孔 摠:(生卒年待考),字元会,孔璠次子,孔子五十代孙。

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授文林郎,袭封衍圣公。当时,正值兵乱后,曲阜孔子庙宇倾颓。孔亲率佃户,东至蒙山伐取木材,维修寝殿、尼山孔庙、防山梁公林等殿宇廊庑五十余楹。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金世宗召孔摠至京师,欲授官至尚书省,孔摠以主先圣祀事力辞,乃改授曲阜县令。

孔摠勤于政事,案无留牍。修筑县城时,叮嘱勿拆庐舍,勿坏冢墓,有碍者当随地筑之,其无主枯骨暴露者,以己俸收葬。官至奉直大夫。五十三岁逝世,赠光禄大夫。



孔元措:(生卒年待考),字梦得,孔摠之子,孔子五十代孙,

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袭封衍圣公,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后敕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令。金宣宗年间授东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士、太常寺丞、同知集贤院。金末帝年间授泰定军节度使、兖洲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后迁光禄大夫,晋太常卿。

蒙古灭金后,元措仍袭封衍圣公,曾上言太宗窝阔台,召集熟悉礼乐之人整理礼乐,获准。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元措奉召进京,得金朝掌乐许政、掌礼王节及乐工翟刚等九十二人,整理练习礼乐,并于东平造乐器、制冠冕法衣、钟磬筍竽等仪物后,召乐人至日月山试奏于皇帝面前,遂获准用以祭祀上天。元朝礼乐,由孔元措整理创编。孔元措还于金哀宗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整理编辑了《孔氏祖庭广记》一书,比较翔实地记录了有关孔氏宗族的历史情况。



孔思晦:(公元1267~1333年),字明道,孔浣之子,孔子五十四代孙。

生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孔思晦受业于孔颜孟三氏学教授张须,读书讲求义理,不拘泥于词章。元宋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给四品印。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升嘉议大夫,改给三品银印。

思晦主孔子祀事,自感责任重大,竭诚为之。孔庙建筑几经兵火,虽修葺而不够完善,且庙墙角楼未备,思晦尽力营建,均复旧制。孔庙祭器礼服,亦悉加整饬。并请准置尼山书院,恢复邹县子思书院;请准为孔子及其母颜氏加封天号;为衍圣公府奏设司乐、管勾、典籍等专职官员。使庙庭府第规制有所立新。他还编修了孔氏谱碟,刻宗谱于石,以垂永久。此孔氏宗谱碑,现存孔庙东路家庙院内。逝世于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终年六十七岁。



孔思迪:(生卒年待考),字凝道,孔淑之子,孔子五十四代孙。

孔思迪以国子生授胶西主簿、安庆录事,转光山尹,迁陕西行台御史、湖广都事、太常礼仪院判、太常礼仪使。

孔光山地势低洼,当地百姓以为不宜植桑而废蚕织,孔思迪于县北筑圃结屋,名“豳风亭”,环亭种植桑树三百余畦,树成则分给各山村栽种,数年后,桑树成荫,民受其利。在任陕西行台御史时,适值关陕大旱,思达设法赈济灾民,受益者甚众。元朝文宗年间,楚中因灾动乱,以孔思迪善治理、有威望,迁湖广都事。孔思迪到任后,以宣抚安定为主策,动乱很快平息。



孔思逮:(生卒年待考),字进道,孔淑之子,孔子五十四代孙。

孔思逮初为曹州(今山东曹县)教授。元朝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上奏礼部,内称:“祖庙礼乐废缺,阙里,四方之所瞻仰也,今释奠行礼无大成雅乐不称,如蒙制造发下,…传之万世,上以新圣朝崇尚之规,下以慰四方瞻仰之意。”中书省准其所奏,交浙江省制造,运至阙里陈设备用。孔思逮后为曲阜尹,迁大乐署署丞、署令,升太常礼仪院判。著有《大元乐书》。



孔克坚:(公元1316~1370年),字璟夫,孔思晦之子,孔子五十五代孙。

生于元宋仁宗延佑三年,孔克坚少聪敏,能日诵千言,通《左氏春秋》,又工乐府。元顺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授嘉议大夫,袭封衍圣公。请修饰孔庙塑像,获准,并拨给所需费用。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晋中泰大夫,赐二品银印。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征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使摄太常卿。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迁礼部尚书。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毛贵进攻燕京,朝廷议论放弃燕京,迁都关中。孔克坚建议:“天子当与社稷宗庙共存亡,焉可轻弃而之他。今勤王兵渐集,与之决战,贼可平也。”后毛贵果然败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克坚奉召至京。明太祖朱元璋在谨身殿召见孔克坚,并与之对话。此对话碑现存孔府二门里。逝世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终年五十五岁。



孔承倜:(生卒年待考),字永冠,孔彦道之子,孔子六十代孙。

孔承倜博学工诗,尤精颜真卿书法,明朝孔庙石碑多出其手。初授直隶保定令,终荆王府长史,居官三十余载,勇无余资,一生为官清正。他笃信阳明之学,足迹所至,均开馆会生徒,大讲良知之说,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书。



孔闻诗:(公元?~1643年),字四可,孔弘山之子,孔子六十二代孙。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孔闻诗举进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考中吏科给事中。

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孔闻诗曾向皇帝条上八事,以革新政治。即:“一端士品,二肃控政,三稽援纳,四慎署官,五严政教,六重恩荫,七清兵响,八恤驿递。”书上,受皇帝嘉奖并采纳。他为人刚直,处事公正,受嫉妒而被外转为真定井隆兵备副使。当时,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县,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后因加固防地事,与镇守意见不合,被降调河南大梁督粮道参议,未受任,乞归乡里,逝世于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编有《奏议》数卷。



孔闻韶:(公元1482~1546年),字知德,号成庵,孔弘绪之子,孔子六十二代孙。

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孔闻韶上奏朝廷:孔氏税粮,在成化年间曾恩免三分之一,今圣裔贫困者甚多,乞尽蠲免。获准。同年,又以尼山、洙泗书院及邹县子思书院,每年各有祀事,无人主持,奏请其弟孔闻礼主之。后授闻礼五经博士,专主子思书院祀事。奏准尼山、洙泗两书院各设学录一人,推荐孔族中贤者充任。

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闻韶与山东巡抚赵境、金事潘珍奏准将曲阜县城迁至孔庙周围,以城卫庙,次年兴工修筑。逝世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终年六十五岁。



孔贞运:(公元1574~1644年),字开仲,句容(今江苏西部)人,孔闻敕次子,孔子六十三代孙。

生于明宋神宗万历二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孔贞运以殿试第二名赐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天启中期,充任经筵展书官,纂修金、元两朝实录。崇祯年间,耀国子监祭酒,迁南京礼部侍郎,转北京吏部左侍郎,迁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

孔贞运在任南京礼部侍郎时,为正民风,禁游女,毁淫祠,使南都靡丽之风为之一变。迁礼部尚书后,对明末江南学子“复社”诸人,力主从宽结案。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时,适逢郑三俊、钱谦益与原辅相温体仁进行权利之郑、钱失败,孔贞运竭力营救,俱从宽处置。逝世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终年七十一岁。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



孔贞瑄:(生卒年待考),字壁六,号历洲,晚号聊叟,孔闻商之子,孔子六十三代孙。

清顺治庚午举人,博学多才,潜心研究经史,尤精算学、韵学。

贞瑄由泰安学正升云南大姚知县。当时,滇省食盐滞销。明朝盐法按丁派食,兵灾之后,丁亡额缺,民不能偿,贞瑄奏请减之,以解民困。大姚县境内有明黔国公勋庄,被土酋所占,上官受酋贿,贞瑄力争公道而又不得,愤然辞官自家。

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书二十余卷。



孔尚任:(公元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贞璠之子,孔子六十四代孙。清戏曲作家。终年七十一岁。

尚任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好诗文,通音律。父亲的好友贾凫西,对他从事戏剧创作影响颇深。虽高才博识,但屡试不中,便捐纳了国子监生,三十五岁之前隐居石门山中。康熙二十一年 (公元682年),应衍圣公孔额所之请,出山为其夫人治丧。后主修《孔子世家谱》及们阈里(新)志》,训练礼生、乐舞生,在把孔时做赞礼,还选聘工匠,监制礼乐器、舞器、祭器达数十种。他日夜忙碌一年有余,因办事认真,才能出众,成绩卓著,受到孔毓圻的赞常。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农历11月,皇帝南巡北返,亲临曲阜祭?巳孔于,孔尚任经孔毓圻保举,充任讲书官。他刚讲完《大学》首章,康熙帝即传谕大学士明珠和王照;“孔尚任等,陈书讲说,克副朕怀,著不拘例议用。”他被破格授予国子监博士,遂赴京任职。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农历7月,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去淮扬,疏浚黄河海口,至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冬才回到北京。其间,他结识了明朝遗民冒辟疆、邓孝威、杜于皇、僧石涛等人;在扬州登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系;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拜明孝陵,还到栖霞山白云庵拜访了张琈道士,注意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已有深切感受。回京后,任户部主事、广东司员外郎等职。

当时的清都北京,戏曲演出极为繁盛。孔尚任在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与顾采合作的《小忽雷传奇》在景云部演出,颇得观众赞许。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农历6月,经过他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脱稿。该剧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清宫内廷与著名昆曲班社竞相演出,一时轰动了京城。康熙皇帝派人向他索取了《桃花扇》稿本。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第二年春天,他因一件疑案被罢官。

孔尚任罢官以后,在北京逗留两年多,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冬回到曲阜石门山老家。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春天,孔尚任病故于家,入葬孔林。他一生著作甚丰,有《石门山集》、《岸堂文集》等传世。
孔毓圻:(公元165~1723年),字钟在,号兰堂,孔兴燮之子,孔子六十七代孙。

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授光禄大夫,加太子少保。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晋太子少师。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孔毓所以扩林地、置守卫之名,奏请朝廷赐地11顷,免除租税,设百户管理一员负责守卫,均获允准。毓析辑皇帝《幸鲁盛典》一书,深得康熙赏识。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奏请修建孔庙,康熙准其所请,拨库银兴工,超过旧制。毓析还奏请为曲阜宽免赋役,上言:曲阜本弹丸小邑,除圣裔外,居民无多,常因夫役之征,放弃耕耘,影响生计,奏请宽免曲阜赋役。获准。

主持重修世家谱二十四卷。逝世于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终年六十七岁。著有《兰堂遗稿》等书。



孔传铎:(公元1673~1735年),号振路,字牖民,孔毓析之子,孔子六十八代孙。

生于清康熙十二年,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

孔传铎为人恭谨,遇事果断,喜读书,工文词,精研“濂洛关闽”之学,博求律吕之书,对乐理颇有研究,提出:“夫金石有古今,而炬黍有长短,皆不可尽信。惟用蔡氏更造浅深之法,以理合数,以数合器,以器求声,而黄钟可得,大乐可成。”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孔庙遭灾,传铎素服痛哭三日,引咎自责,上奏重修孔庙,获准。后会同山东巡抚岳浚、前山东巡抚陈世情,拨库银重修,并增设乐器库房诸处,至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工成。

逝世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终年六十三岁。著有《安怀堂文集》等书,计十八种、一百零五卷。



孔传堂:(生卒年待考),字振升,号升庵,孔子六十八代孙。

清雍正进士,授词祭主事,转员外郎,调武库郎中,迁广西知府等职。

传堂出任广西知府时,适逢广西百色等地农民李金星率众反抗贪官污吏,他奉檄赴百色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调任广东雷州等八州常贡后,建学宫,招生徒,请汉人学者教之,改当地陋俗,深得民心。补贵州思南知府后,治沟洫,正疆界,新孔庙,修祭器,举送学子,兴办学校,史民大悦。在摄平越郡篆时,曾随钦差审理狱中疑案,谨慎行事,勿枉勿纵,结案得当。后因病还里。著有《修学杂记》等书。



孔继汾:(公元1721~1786年),字体仪,号止堂,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之四子,孔子六十九代孙。

生于清康熙六十年,清乾隆进士,由内阁中书补户部广西司主事,后入选军机处行走。他笃志励学,知识渊博,深通经学和金石图象,手校经史诸书,刊为家塾读本。熟悉历朝事故及庙廷典礼,清高宗多次幸鲁,均由继汾充任讲书和引导,深受赞赏。

他参阅了经、史及《孔氏实录》、《孔庭纂要》、《素王纪事》、《孔子世家谱》、《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圣门志》、《孔门佥载》等大量文献资料,历时十六载,于乾隆二十七年门(公元1762年)编成《阙里文献考》一书。

他一生从事孔氏家族史的研究,著作甚丰,除《阙里文献考》外,还有《孔氏家仪》、《劻议纠谬集》、《乐舞全谱》等,为孔府、孔庙、孔林的研究收集保存了大量资料,为地方文献的积累做出了委重要贡献。孔继汾因编写《孔氏家仪》一书,被族人孔继戍告发,以篡改《大清会典》之罪充军。经其子孔广森借贷赎出后,云游南方各地,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农历8月6日逝世于杭州友人梁同书家中。



孔继涑:(公元1725~1790年),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孔传铎第五子,孔子六十九代孙。

生于清雍正三年,孔继谏自幼聪敏好学,才华超群。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乡试中举,而后屡试不第,仅纳资为候补内阁中书,从未任职。

孔继涑毕生精研书法,初学张照,后学宋朝“四大家”,造诣很深。他居住于曲阜城内孔氏十二府,于东跨院内建筑了两层楼房的书斋,名“玉虹楼”。花费多年时间搜集摹拟刻制了玉虹楼法帖刻石五百八十四块,将其拓片分册装婊,计一百零一册,称“百一贴”,分作十四大类,即“法贴”、“鉴真”、“续鉴真”、“摹古”、“国朝(清朝)名人”、“低海仙班”、“金人铭”、“隐墨斋”、“黄涪州”、“米海岳”、“祝京兆”、“临《中兴颂》”、“张文敏小楷”、“张文敏书诗”。这些刻石,原陈列五虹楼内,现移曲阜孔庙东庞。逝世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终年六十六岁。著有《谷国论书》等。



孔继涵:(公元1739~1783年),字体生,又字鋪孟,号荭谷,别号南洲,自称昌平山人,孔传钲之子,孔子六十九代孙。

生于清乾隆四年,乾隆恩科进士,官至户部河南司主事,诰授朝议大夫。

孔继涵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天文、地理、数学、经学、文学、金石考据,无不研讨。尤其酷爱古籍,熟悉历史掌故,精研“三礼”,校勘群籍,著作宏富,成为一代学究。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春,皇帝南巡回京,路经曲阜,拜谒孔庙孔林。在皇帝召见时,举凡问及林庙典故,孔子及儒家学说,继涵从容不迫,—一回答,受到皇帝赞赏。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清廷纂修《日下旧问考》,需依据《日下旧闻》的编次目录,增补“清廷官室”、“京城”、“皇城”、“苑囿”等内容,继涵受命充任纂修官,大量检阅古籍,搜集资料,又专访名人学士,考察名胜,积累了大量资料,仅汉唐以来的金石拓本就达一千多种,且详加考证鉴别。在京为官六年,结交学士名流,与安徽休宁学者戴东原、济南学士周永年、桐城文人姚鼐、扬州名士罗聘、扬州校勘学家卢文绍等人交往甚密。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777年),继涵请求辞官返里,一面事母尽孝,一面于聚芳园“微波榭”专事著述。短短四五年时间,编著、校订、考证了文、史、经、算等各类书籍多卷,名《微波榭丛书》。其中,他校刻的《微波榭丛书》七种及《算经十书》,堪称精本。

孔继涵正当发奋著述之际,突染重病,逝世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终年五十四岁。逝世后入葬孔林。



孔广森:(公元1752~1786年),字众仲,又字撝约,号顨轩,孔继汾次子,孔子七十代孙。著名清朝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

生于清乾隆十七年,孔广森勤奋好学,善于思考,青年时期即学有所成,十七岁乡试中举,二十岁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文林郎等职。他性情恬淡,不重名利,居官不久,即以母病为由辞官归里,在曲阜城东门里修建仪郑堂而居,研究学问,潜心著述。

广森少年时即受业于清朝著名学者戴震的影响。孔广森一生短暂,而著术宏富。所著《仪郑堂集》,由翁方纲为其作总序, 包括《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经学卮言》、《礼学卮言》、《骈俪文》、《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他的经史著述,博采汉晋以来的有关注疏,翔实宏博,成为一代范本。他分古韵为十八部,明确提出阴阳对转之说,主张东、冬分 部,对古韵学有所发明。

孔广森又是清朝八大骈文家之一。在数学研究上,他继承了戴震的“勾股定理”学说,对古代数学中的“方田”、“粟米”、“差分”、“少广”等原理,作了详尽的阐发。正值有为之年,孔广森为赎其父孔继汾充军之罪,四处奔走求情、借贷,贫病交加,不幸与父同逝世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农历11月8日,终年三十五岁。



孔广林:(公元1736~?年),字丛伯,号幼髯,孔继汾长子,孔子七十代孙。

生于清乾隆元年,清谋生,署太常寺博士。

孔广林自幼好学,潜心研究经传,专攻郑玄之学,颇有成就。清朝阮元曾赞扬说:“海内治经之人,无其专勤。”一生著作一百三十二卷,共四十五万余字,编为《孔丛伯经说稿》。作诗三千六百余首,自认不佳,悉一火焚之。遗书尚有十一种传世。



孔广栻:(公元1755~1799年),字伯诚,号一斋,孔继涵 直之子,孔子七十代孙。

生于清乾隆二十年,清乾隆年间举人。

孔广栻大资聪敏,家教甚严,扶床之年就能背诵数十万言。清朝著名学者戴震、孙星衍等人,与其父研究学问,解析疑义,广栻竟能发问相质,众人皆赞叹其才智。及长,刻苦治学,爱好广泛.经、传、子、史,无不研究,且很有成就,论著宏富。著有《周官知事》等十书,计十七种。逝世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终年四十五岁。



孔昭虔:(公元1775~1835年),宇元敬,号荃溪,孔广森之子,孔子七十一代孙。

生于清乾隆四十年,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布政使。

孔昭虔为人谦恭谨慎,为官清政廉明。他恪守家训,治学严谨,善隶书,工吟咏,对古音韵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惜未完部。其著作还有诗间杂剧等。逝世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终年六十一岁。



孔昭薰:(生卒年待考),宇惠如,号琴南,七十代衍圣公孔广棨之次了,孔子七十一代孙。

清嘉庆举人,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任山东临邑县训导。

昭薰聪颖过人,刻苦好学,嗜古工待,热心金石学。在曲阜城附近,曾搜得汉周府君碑额残石、唐御赞碑残石、宋孔道辅祭文碑,均移置于曲阜孔庙内。后又发掘出宋、金、元、明各代名人题写石碑一百二十通,并遍查林庙碑碣,编成《至圣林碑目》一书,计六卷。还著有《贮云同》等书。



孔昭曾:(公元1874~1940年),字又荃,号少云,孔子七十一代孙。

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孔昭曾八岁丧父,由其母魏氏抚养成人。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学识渊博。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中举,授内阁中书侍读、分省补用知府。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孔昭曾应聘为曲阜官立四氏师范学堂(曲阜师范学校前身)监督(校长)。到任后,兴修校舍,选聘教员,招收学生,于次年正月正式开学。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调任广饶知县。

民国初年转任招远县知事、山东省公署第二科(财政科)科长。后回到曲阜,在孔府协助衍圣公孔令贻主持祭祀活动,并负责接待、文版等工作。1934年应曲阜县长孙永汉之约,担任《续修曲阜县志》分纂,后因县志总纂、菏泽名儒李经野未如期到任,县志委员会公推昭曾为代总纂,历时半年,纂成《续修曲阜县志》八卷。这期间,他还担任曲阜孔学总会会长职务。逝世于1940年,终年六十七岁。

孔昭曾从青年时期就喜爱书画艺术,潜心研究欧、颜、米、蔡以及汉魏六朝碑帖,反复习练,造诣较深。绘画长于山水、人物、花鸟。还兼攻诗词,著有诗集多卷,均为手抄稿,后全部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正式出版的著作有《曲阜圣迹古迹择要略考》一卷。



孔庆鍸:(生卒年待考),宇稷臣,号诚甫,孔子七十一代孙。

清道光年间进士,授庶吉士,历任工部都水司郎中、山西按察史等职。

清道光三十年,孔庆鍸任贵州按察史、时值洪秀全率众起义,活动于南方各省,庆鍸恐其滋扰黔中,火速令镇远、黎平各府州县,严加防范,并率文武官员勘察地形,督兵剿抚瓮安县教民起义和桐碎县农民起义,残酷镇压了当地起义军民。清咸丰四年,以目疾请告。



孔宪谷:(生卒年待考),字玉双,号阆仙,孔子七十二代孙。

清咸丰年间恩科举人,丙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吏部掌印给事中等职。

孔宪谷老成持重,克俭治家,从政清廉,公正严明.木畏权要,敢于直言,朝野上下影响颇大。

孔宪谷幼即好学,工诗文,著有《岱麓诗稿》。他属孔氏大宗户,因宗谱服尽,与从弟孔宪留依小宗五世而迁之义,另订《别订炊经堂支谱》一卷,参订《圣门礼志》、《圣门乐志》略各一卷。



孔庆銈:(公元?~1853年),字仪甫,号菊农,孔子七十三代孙。

清道光年间进士,任交河知县。

清咸丰三年农历9月,当地农民起义军攻陷深州,孔庆銈率练丁起义军巷战,逝世于战场,与其子孔繁渥战逝世于其父子怀中。清文宗帝为褒奖其忠诚,誉其父子为一门忠孝。



孔庆镕:(公元1787~1841年),字陶甫,一字冶山。庆镕系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胞弟宪增之子,孔子七十三代孙。孔宪培无子,以孔庆镕继嗣。

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袭封衍圣公,法授光禄大夫。

孔庆镕幼即聪颖好学,善辞令。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清宋仁宗帝亲临太庙致祭,他奉旨入京陪祀,年仅九岁,而礼仪娴熟,举止端庄大方,所问对答如流,受到皇帝赞赏。

孔庆镕工诗词,擅书画。其书作楷隶兼长,洒脱秀逸。所书槛联匾额,字愈大而结构愈紧;所书扇面手札,字愈小而间架愈松,布局恰当,得心应手。其隶书之作,更是雄浑如注,神韵俱佳。庆镕善画花卉虫鸟,尤喜画兰,所绘兰草,笔法细腻,栩栩如生,成为孔府的传世佳作。庆镕热情好客,常在孔府花厅以文会友,饮酒赋诗,泼墨挥毫,留有《春华集》、《鸣鹤集》等诗文书画作品多卷。

孔庆镕喜爱花草树木,精心整修内宅后花园。嘉庆年间,他派人从外地运来形似山峰的铁矿巨石,分置于园中,取名“铁山园”,自称“铁山园主人”,并赋诗“园林亭谢好,岁岁客凭栏。九月寻篱菊,三春就牡丹”以自娱。逝世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终年五十五岁。



孔令贻:(公元1872~1919年),字谷孙,号燕庭,孔祥珂之子,孔子七十六代孙。

生于清同治十一年,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两年后,循例奏请清廷“陛见”,因其年幼未能获准。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农历5月再次奏请“陛见”,清廷允准。孔令贻在京“陛见”期间,与吏部右侍郎孙额仅之女订婚,慈模太后赏假三个月,准其在京完婚。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孔令贻奉谕为翰林院侍讲,正式主持衍圣公府府务。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年),孔令贻与其妻陪其母彭太夫人赴京为慈掉太后祝寿,受到慈掉优遇,赏赐盛宴及字画等物,后又踢“上则之地”一百四十二公顷。清光绪年间,衍圣公府与清廷过从甚密,清廷曾四次遣使来曲阜祭孔,孔令贻也为祝寿、谢恩四次进京,均受到清廷赏赐。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西方传教士欲在曲阜城内古伴池附近购地兴建耶稣教堂,孔令贻与知县孙国桢商诸士绅,于池北岸建筑文昌祠,借以抵制洋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线路,原定经曲阜境内孔林西部直达邹县,孔令贻以“破坏圣脉”、“震动圣墓”为由,奏清清廷批准,使铁路改道兖州。

同年,山东巡抚杨士骧保荐孔令贻为曲阜官立四氏师范学堂总理。他“亲身在堂,督率教习,勤于功课”。这一年,他还用衍圣公府捐纳功名的巨款及六十户族人所集钱两万余千文,在曲阜全县农村办初等小学堂十六所,在城内立高等小学堂l所,以培养教育全县青少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孔令贻奉旨稽查山东学务,他“周历各郡县,召集生徒,诲以明人伦崇正学,期有合于立人达人之旨”。次年春团丁母忧,离职守孝。

民国建立之初,地方上拟推举孔令贻为国会议员,他坚辞不受。袁世凯窃任民国大总统后,他上书恭贺,袁世凯发《崇圣典例》,准予衍圣公仍膺受前代荣典、祀典,并特授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1912年,在他的倡议和捐资资助下,曲阜县兴办了接种牛痘的防疫机构。康有为创建孔教会后,曾多次与他协商,并于1913年在曲阜设立了事务所,开展儒学研究与宣传活动。

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由杨度等人出面组织“筹安会”,孔令贻任“筹安会名誉理事”,并出任教育界请愿团理事长,劝袁称帝,袁加封孔令贻“郡王”衔。洪宪帝制失败后,康有为提出“孔教为中国之基础”、“请定孔教为国教”,孔令贻发出“请定孔教为国教”的通电。1917年张勋宣布清室复辟,孔令贻发电祝贺,称“日月重光”、“普天同庆”,并准备好巨款为张勋建“生祠”,还撰写了“生祠启”。“生祠”尚未动工,张勋复辟即告失败。孔令贻于1919年11月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四十八岁。



孔 化:(生卒年待考),战国时魏国人、秦汉间的大商人,经营冶铁业为主,富至数千金。



孔 仅:(生卒年待考),西汉南阳人,大冶铁商出身,武帝时任大农丞,后任任大司农。



孔稚圭:(生卒年待考),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迁太子詹事。逝世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孔颖达:(公元574~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唐朝著名经济学家。

生于北朝,少年时聪敏好学,博览经传,曾向经学家刘焯问学。隋炀帝时,被选为“明经”,授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博士。唐初为秦王李世民的文学馆学士,李世民做了皇帝,他升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曾长期在国子监讲经。他受诏主编的《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博采百家之长,诠注清晰,义理通达,唐太宗把它定为科举取士的范本。该书不仅是当时经学注疏的“定本”,而且也是历代和现代最通行的五经注疏本。他还与魏徵等人一起编撰《隋史》,并著有《孝经义疏》。孔颖达在进一步修订《五经正义》时去世。被唐大宗追赠为太常卿。



孔三传:(生卒年待考),泽州人(今晋城一带)。著名宋朝大臣,音韵家,首创诸宫调。

北宋中期,他把唐宋以来的词调、大曲、缠达、唱赚及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声律归入不同的宫调,以同一宫调的曲牌联成套曲,再把各种套曲缀成长篇,用以演唱故事。孔三传曾和艺人耍秀才等人一同在汴京演唱过诸宫调,使其得到广泛传播。



孔彦舟:(生卒年待考),相州林虑人(今河南临县)。

曾任沿江招捉使,后为金将,官至河南尹、南京(今河南开封)留守。



孔有德:(公元1602~165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人(今辽宁盖县)。著名清朝将领、定南王。

孔有德是矿徒出身,后投身军旅。

明崇祯初年升为登州参将,后为明军大将毛文龙的部将,曾率军增援辽东战场。公元1630年毛文龙逝世后,孔有德于公元1631年至吴桥起兵叛明,攻陷登州,自封为都元帅,长期徘徊于明金之间。

后孔有德受明军严剿,与耿仲明渡海降大清,授都元帅,转引清兵攻陷广鹿岛(今光禄岛),守将尚可喜亦降清。孔有德的叛投,大为增强了大清的实力,为大清带去许多兵马和船只,并且带去了西洋葡萄牙大炮。此炮是当时明朝最新式的武器,清军有了这种大炮以后,其攻坚和野战的能力大为提高了。

孔有德所部称为天祐兵(满语称乌真超哈),以皁旗为色。明崇德元年被清政府封为恭顺王,随军征朝鲜、伐明国,连克松、锦,隶属汉军正红旗下。

后随从多尔衮入关,追击李自成至庆都,入陕击破大顺军主力,续而挥军下江南,连拔扬州、金陵、江阴诸城。随后回防辽东,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孔有德晋升平南大将军,得授平南大将军,不久又下西南诸地,捕杀前明宗室大臣数千人。因功改封定南王,长期驻扎桂林。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南明大将李定国以大象群为首,组织军队攻破桂林城,孔有德战败自尽,并以火焚其室,盍府皆尽。其子被俘亦被杀。仅留一女,据说就是还珠格格的原形。

跟帖时间 2010-02-11 11:59: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孔氏的典故、趣事 -- 后生可畏:源于《论语·子罕》。相传孔子到东方游历,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对此非常奇怪,他问站在一边的小孩为什么不去玩耍。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伤害人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害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后来,又有一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他还不躲避。孔子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呢。这小孩振振有词地说,他只听说过车子避城,还没听说过城避车子的。孔子只得让自己的车子绕过这座“土城”。后来,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意思,于是又返回来询问小孩的姓名,赞扬小孩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知道的道理还不少。这个小孩听到孔子说自己年龄小后,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讶的呢?”孔子听后惊讶地说:“好啊,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可怕啊!”后来,人们用“后生可畏”来称赞少年晚辈人聪敏努力,有光明远大的前途。

梦周:出自《论语•述而》。周公(姓姬,名旦)是西周初期一位政治家,他辅助成王摄政,为周朝立下了重大功勋,后世尊他为先贤。春秋时期的孔子非常崇尚周公的为政,他从小就学习西周流传下来的六艺知识,掌握了西周的黄章制度,他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认为西周社会是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周公也成为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人物,以致于常常梦到周公。后来孔子从政于鲁国,他决心恢复西周的制度,旅行仁政,建立西周式的国家。可是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政权贵的竭力反对,最后,他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结果处处碰壁,只好又回到鲁国,此时他已年迈体衰,叹息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宋朝苏轼的《周公庙》就用了这个典故:“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萧墙:出于《论语·季氏》。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之手,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靠近季孙氏的封邑。季孙氏是公族中最有权势的,他害怕鲁哀公借助颛臾人的力量夺回权力,于是决定派兵攻打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正在季康子手下做事,于是就此事来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听了后严厉地说:“冉有!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先世鲁君早就将颛臾的国土封在了鲁国境内,现在为何要攻打它呢?”冉有和子路一听老师责备自己急忙辩解说那不是他们的主张,而是由季康子一手策划的。孔子说:“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平均;不害怕人口稀少,而害怕不安定,做到平均,就不会贫穷;做到和平,人口会前来归附,然后再施以仁义、礼乐的教化。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孙氏,不能招致远方的人来归附,反而要在本国内部使用武力,我看季孙氏的用心不在颛臾,而在国君宫室的萧墙内啊!”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负米:源于《孔子家语》。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身强力壮,刚直好勇,虽然性情有些粗暴,但是为人诚实,非常孝敬父母。子路的父母去世后,子路就跟随孔子到处游学。一天,子路去见老师,老师看到他非常伤感,询问其中的缘故。子路对老师说,人们沉淀说背负沉重的东西行走,不不会挑选地方歇息;常州贫穷,敬养老人,就不要计较俸禄多少才做官。了说子路真有孝心。子路又说:“过去我奉送父母也是这样:自己经常吃一些粗劣饭菜,而不辞辛苦,从百里外地方给父母背来大米,供父母吃。现在父母去世之后,我跟随先生到南方游历诸国,坐着华丽的车子,吃着丰盛的菜肴,可是心中十分怀念逝去的双亲,很想为了他们再让自己吃些粗茶淡饭,给父母背粮食。”了听了子路的话,也不禁叹息到:“是啊,侍奉双亲就如同串在绳子上的干鱼不能长期保存一样。父母晚年就像白马过隙一样短暂,我们尽忠就是能尽孝,真是忠孝不能两全啊!”从此,孔子每逢讲学时,就对他的学生说:“子路的父母健在时,能竭尽全力;父母去世后,他又能时时想起父母,真不愧是一个大孝子。”后来用这个典故表示侍养父母。亲代司马光的《和景仁琼林集上偶成》里就有这个典故:“将雏虽复慰心喜,负米翻成独自悲。”

论语:《论语》这一书名,有它特定的含义。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日常生活和执教过程中,发表过许多言论,他的弟子也有不少言论。实际上,《论语》记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论语》共二十篇,每篇由若干章组成。这些篇章排列的先后,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即使前后两章之间,也没有什么关连。而且,书中多次出现重复的章节。有些重复章节字句完全相同。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又见于《阳货篇》。还有的不同章节,只是文字详略不同。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比《子罕篇》多出十一字,其他文字相同。另外,还有一些章节意思相同,记载有异。如《宪问篇》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篇》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两章意思完全相同。从这些现象可以断定,《论语》一书,不是由一个人编辑。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逝世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也有人认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逝世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据孔子自己所说,他是殷商苗裔。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已经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出奔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孔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管理仓库,看管牛羊。他勤于学习,博学多能。三十多岁时,开始讲学授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出任鲁国中都宰,迁升为司空,又官大司寇。五十四岁时,代理宰相三个月。当时,鲁定公和执政的季桓子接受齐国女乐,怠于政事,孔子复兴周礼的抱负难以实现,他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长达十四年。他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返鲁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方面,又致力于整理《诗》、《书》、《易》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仍,礼崩乐坏。为了变革社会现实,他建立了宽博宏大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爱人”。当然,对“仁”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它有广阔的内涵。“克己复礼为仁”,“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仁”。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可以说是“仁”的核心,所以曾子有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与“爱人”是一致的。从“仁”的主张出发,在政治上,孔子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刑罚宽弛,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主张举拔贤人。对待天命的认识,孔子继承了原始宗教的天命观,肯定了天的人格神地位。他承认,他的个人品德,肩负的使命,乃至个人的生死和社会治乱,都离不开天命。所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但在天命面前,孔子反对消沉,主张顺应天命,有所作为。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是他收取学生的原则,这就使过去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基层平民,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教育学生的最终归宿,是让他们出来作官从政。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提倡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因人而异;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主张治学先要立人,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确立了孔子思想的至尊地位。他的思想影响渗透到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领域。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五百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五百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孔融最后死于曹操刀下。

凤生、虎养、鹰打扇:孔子的名字,思想,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还传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朝鲜、新加坡、美国等世界各地。他不仅被中国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封为圣人,也被现代具有高度发达科学文化的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人们所尊崇。他的名字不仅被美国应用物理学家迈克尔.H.哈特选进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之中,而更可惊叹的,是还被美国的《人民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的第一人。因此,可以说孔子是天下古今中外第一思想文化巨人。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二年(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1年)的农历8月27日。孔子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被尊为圣人,在他的故乡曲阜,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出生的饶有风趣、神话色彩的传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系当时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尼山乡)大夫,先娶施氏为妻,生有九女,但无男继嗣。后又娶妾,生一男名孟皮。但孟皮有足疾,按那时的习俗,有残疾之人不能祭祖。因此,已六十岁的叔梁纥自悲无嗣,便又向有三个女儿尚无出闺的颜襄家求婚。颜襄博学多问。他认为,叔梁纥虽然年龄大,性情严,但其先世系商汤后裔、宋国贵族,且身材高大,武力绝伦,是很好的一门亲事。于是,颜父便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看谁愿嫁着,但大女、二女均不出言,而唯有不到二十岁的三女儿颜征在表示愿听父命,因此,颜父便以三女征在许配于叔梁纥。婚后,夫妇俩便经常去离住地不远的尼丘山(今尼山)上祈祷天神保佑怀孕生子。颜氏果然有孕后,叔梁纥仍多次带妻子去尼丘山烧香祈祷,以求山神保佑添个好儿男。这天,叔梁纥夫妇又带着香火供品,来到尼山山神庙。当他们刚刚摆好供果,燃着香火,跪下祈祷时,忽然庙外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雷声震得整个庙宇好象马上就要倾倒下似的。叔梁纥夫妇正在惊愕之际,就听得不远处传来“扑嗵”一声,定睛看时,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站立在身旁,并十分和善地对他们夫妇说道:“圣父,圣母请起”。叔梁纥夫妇抬头一看,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那老人躬身笑道:“小可乃尼丘山山神啊!今闻天神来告:‘贵圣即降’。”说完,那山神便没了踪影。叔梁纥夫妇感到异常奇怪,二人在山神庙内呆楞了一会,才动身准备回家去。出了山神庙向前行走不远,就听得天空一阵鼓乐齐鸣。鼓乐声中,眼前隐隐现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不多时,就见从空中飞来一只玉麒麟。口衔玉帛,玉帛上写道:“天遣奎星下凡,以振兴于周。”稍倾,玉麒麟腾云而去。尼山脚下,即刻大雾迷蒙,凝露为雨,瞬时为止。其露过后,异香袭人,侵入人魄。这时颜征在就觉得一阵腹痛难忍,叔梁纥只得把她扶入殿堂。见殿堂内雕花床,床的顶棚上盘绕着两条金龙,床前侍立着两个使女。叔梁纥见状,一时惊得瘫坐在地上。两使女将颜征在扶上床,落下蚊帐。不多时,空中现出一相貌怪异的仙翁,脚踩祥云,一声高喊:“天感生圣人,降以和乐!”顿时高空响起和乐之声,如丝竹拨动,似金玉撞击,分外悦耳动听。此时此刻,颜征在腹痛难忍,继之“哇”的一声婴儿坠地了,颜征在从昏迷中醒来,向四周一看,既不见殿堂楼阁,也没了雕花床,却躺在一片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夫妻俩在看那用绫包裹的孩子,果然是一个男孩,夫妻俩欣喜若狂!惊喜过后,夫妻俩仔细打量了一下,刚生下的娇子却有些反常:这孩子头顶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且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颜征在以为是个怪物,禁不住哀叹道:“好可怜的孩子,就这般模样,可怎麽养活成人啊!”叔梁纥看着眼前相貌奇丑的婴孩,想起这孩子降生前的那番景致,认定这孩子定是怪物并非吉祥,决计把他扔掉。颜征在一听要扔掉孩子,不禁一惊:孩子再丑,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有些于心不忍。但碍于夫君说了,又不得违抗。她抱着孩子泪流满面地呆站了许久,在叔梁纥的再三催促下才狠了狠心,将孩子扔在一片柏树林中,丈夫架着征在一步三回头地回家了。颜征在扔掉孩子的时候,正是八月天的中午,天气正炎热。孩子躺在地上,一声不哭,热得哈嗒哈嗒直喘。这情景,被天空飞翔的一只老鹰发现了,便赶忙落站在一棵小柏树杈上,展开翅膀呼扇呼扇地不停用翅膀给孩子打起扇来。临近黄昏时候,从山上走下一只斑斓猛虎,把这孩子不声不响的衔进了山洞。从此,那只母虎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日夜守候在孩子的身旁为他哺乳。那山洞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尼山夫子洞,又名坤灵洞,至今仍在,洞门旁立一石碑,上刻“夫子洞”三字。一天早上,有位长者到那山洞前打柴,见那只喂养孩子的老虎,正要想跑,而老虎猛上前咬住了长者的衣角,往山洞里拖,长者着实吓了一跳,继而一打量,见那老虎丝毫没有伤害他的意思。长者于是壮着胆子拱揖道:“虎啊虎,从未得罪于你,你…难道要吃掉我吗?”老虎好像听懂了老人的话,连连一阵摇头,长者又问:“虎啊虎,那你想要我做甚麽呢?”老虎将脖子在长者腿上擦了擦,然后,咬住长者的衣角就往洞里拖。长者打了个冷战,说道:“要吃,你就在这里吃了我吧,不要再往山洞里拖了。”老虎抖了抖肩,又摇了摇头,还是继续往里拉,直把长者拖到了山洞的深处。长者正惊恐不安,猛然发现面前躺着一个白胖的男孩。这时男孩正用四肢爬动。长者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连忙抱起了孩子。老虎一跳跃,显出很高兴的样子,还连连向长者点头表示谢意呢。于是,老人抱着孩子出洞后往回家走,那只老虎却一直把他送出很远,才各自离去。孩子再丑,也是娘身上的连心肉呀!颜母自从扔了孩子,别提心里有多难过啦。她整天在尼丘山下哭泣。一天,她正哭着走来走去,正好遇见老人抱着孩子。老人问颜母:“请问您有甚麽伤心的事啊,竟然哭哭啼啼。”颜母回答:“我找孩子”,便把扔孩子的事细说了。那老人闻听找孩子,惊喜地说:“我抱的这个孩子就是刚才拾来的,不知是否是您扔的那个?”颜母一看,正是自己的孩子,单已吃的又白又胖。征在马上给老人磕头,说:“这孩子正是俺的,谢谢您老人家给俺找到了孩子。孩子都丢了一个月了,俺认为不是饿死,也早被野兽吃了。”说着,便又激动地给老人磕头。老人把找到孩子的经过细说了一遍,并说:“这全是老天造化,想必这孩子不同凡人,必有大福大贵。”老人把孩子交给颜母便不见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这一带便有了“凤生虎养鹰打扇”这一传说。

孔林:孔子故里又一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孔子逝世后,人们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他的缅怀,其弟子有的庐墓,有的“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奠定了陵墓的文化园林性质。其后,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氏子孙的繁衍,在历代帝王的优崇之下,孔子墓地面积不断扩大,扩展成孔氏家族墓地。孔子的后裔不断提高墓葬规格,树碑立碣,建牌立坊,镌造石仪,名士显宦纷纷为之篆额题文,进一步丰富了林墓的文化意义。后人还继承了原有的传统,不断地栽植佳树名木,使孔林最终发展成一个占地约一百八十四公顷、保存树木四万两千余棵、坟冢十余万个、碑刻四千零三通的大型人造园林。郭沫若有诗云:“遗爱在人存槁楷,后凋垂世仰青松。”置身于苍莽的林墓之间,人们便会受到一种悠远文化气息的薰陶。孔庙和孔林,以及其他与孔子(包括其弟子)有关的遗迹,均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念物。

从“奉祀君”到“衍圣公”,均系特设爵位,实际职能是保证对孔子的奉祀。为了奉祀的需要,从汉朝开始赐给食邑,宋朝改赐祭田,后又增加了学田;从南朝刘宋开始赐给户人。随着孔子地位的升高,赐给的田地越来越多,再加上孔氏不断自置私田,经历代积累,至清朝孔府鼎盛时期,它所占有的祭田总计两千一百五十七公顷,钦赐的庙户、佃户达数万人之众。孔子的嫡裔为管理如此庞大的田产和名目众多的租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田产租税管理制度。孔府的祭田、学田分设五屯四厂十八官庄,屯有屯官,厂有总甲,庄有庄头,各种地租剥削形态均可见到,是封建经济形式的典型代表。“衍圣公府”属于官衙性质,除主持对孔子的奉祀外,还要管理田产、户人,处理宗族事务,设置有完整的办事机构,配备有经朝廷认可品位的众多执事人员,俨然是一握有相当权力的政权组织。

跟帖时间 2010-02-11 11:53: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孔氏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东山振铎;北海倾樽。上联典指孔子,《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论语·八佾》:“上天将把孔子作为木铎(子民的导师)。”“木铎”,谓木舌铃。“振铎”,谓摇铃来警省群众,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下联典指汉天文学家孔融,字文举,鲁国鲁县人,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又历任少府、大中大夫等。为人恃才负气,喜欢宾客,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我没有什么忧虑。”

东山世泽;北海家声。同上。

齐名六逸;栾叶万年。上联典指春秋时教化万民的孔子。下联典指东汉孔融,曾任北海相,喜宾客,尝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五经撰疏;两部鼓吹。上联典指唐孔颖达,撰有《五经正义》。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孔稚珪,文辞工丽诙奇,戏以蛙鸣为两部鼓吹。

洙源萃秀;泰岳钟灵。全联典指春秋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孔子,他的陵墓所在地孔林,在山东曲阜城北。位居泰山之南。洙水源出新泰东北。西至曲阜城东北,与泗水分流。此指孔林地灵人杰之意。

系传洙泗;胄衍尼山。同上。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此联为河南省郑州市孔庙联。



2.六言通用联:

孔女甘同殉难;丌氏曾受追封。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孔融被曹操诛,其七岁小子亦受害。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孔子娶丌官氏,至宋追封为郓国夫人。



3.七言通用联:

千秋绝唱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上联典指清朝戏曲作家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云亭山人,山东省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原隐居于石门山中,康熙帝南巡经曲阜时,召他去讲经,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经十余年时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此后不久即罢官还乡。另有诗文集《湖海集》、《长留集》等。下联典指孔子,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安富尊荣公府第;文章礼乐圣人家。上联典指孔府,在山东曲阜城内,为孔子后裔直系子孙“衍圣公”住宅。下联典指汉朝的孔仅、孔光、孔融,隋唐的孔颖达等历史名人。

弱翁钓珊瑚之树;冲远列凌烟之班。上联典指唐朝冀州人孔巢父,字弱翁,早年与李白、裴政等六人隐居于徂徕山,酣歌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历官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魏博宣慰使,劝藩镇田悦归顺朝廷。好学而善辩多智,文采似珊瑚钩明润。下联典指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隋朝大业初年,任河内郡博士;至唐初,历官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形成唐朝义疏派,唐朝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贞观年间,图像绘于凌烟阁。

墨兰飞舞秀而劲;思孟述贤博且精。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孔毓圻,孔子后裔,康熙丁未袭衍圣公。字钟在,号兰堂。墨兰飞麟,笔秀而劲,深得赵文敏之旨趣。下联典指战国初哲学家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孙。“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孟子曾授业于他的门人,发挥其学说,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尊为“述贤”。著有《中庸》。

迎春不看东郊信;贺岁同倾北海樽。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孔融事。

三山景色供图画;六代风流入品题。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孔尚任《桃花扇》书中的联句。

三春云物归胸次;万里风烟到眼中。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孔尚任《桃花扇》书中的联句。

踏遍荒山犹未老;历尽千辛更知甜。此联为具有“九十年代的焦裕禄”之称孔繁森(公元1944~1994年)的诗句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莲潭水明,直同泗水;半屏山秀,俨如尼山。此联为台湾省高雄市孔庙联。

北海贤相,名家簪缨继世;东鲁圣人,嫡派道学开宗。上联典指东汉学者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二十世孙。勤奋博学,官至北海(今山东昌乐)相,世称孔北海。有《孔北海集》。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为儒家创始者。

泗水溯渊源,两字惟传诗礼;尼山留苗裔,千秋永享蒸尝。此联为孔氏祠堂联。“泗水”,古代河流名,流经山东省曲阜;“尼山”在山东省南部,东麓有夫子洞,相传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尼山)祈祷,而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曲阜旧家风,诗礼相传,留得麟经昭万世;洞庭新庙貌,馨香以祝,绵延凤德永千秋。此联为孔氏祠堂联。

幸问一龙,诗礼真传,自周鲁以来,理学名儒照青史;复敦三物,子孙纯嘏,迁秋浦而后,瓜绵椒衍遍红尘。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孔家村孔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孔子向老子问孔事,孔子曾向弟子说:“我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高深奇妙,如龙那样变化不可测)邪!”下联“三物”,指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秋浦”,河名,说这一枝孔氏的迁徙。

跟帖时间 2010-02-11 11:51: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孔氏的字辈排行 -- 孔氏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人口众多,但其字行辈份始终排列有序至今不乱。

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第四十六~八十五代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第五十六~六十五代)字辈:“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定十字(第六十六~七十五代)字辈:“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第七十六~八十五代)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字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第五十六~一百零五代: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二十五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十二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十一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氏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

山东曲阜的衍圣公府里,严禁使用孔氏族人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衍圣公们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的穷人辈份要低上好几辈,因此在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孔氏家规又必须按辈份称呼,彼此之间都很尴尬。但实际上,由于在衍圣公府里劳作的待遇很高,完全可以养家糊口,因此一些孔氏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后进府为奴仆,其改姓一般是改成母亲的姓氏,所以,现在有许多孔氏族人都已经不姓孔了,并产生了一种现象:即山东人所谐称的“戴母孔”、“顶母孔”或“抗母孔”,意思就是顶戴着母亲姓氏、或曰抗着母亲姓氏的孔氏一族。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11:48: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孔氏的家谱文献 -- 1.历代衍圣公:

第一代衍圣公:

孔丘,字仲尼.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师尼父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玄圣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公元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第二代衍圣公:

孔鲤,字伯鱼。孔子之子。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五十岁,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衍圣公:

孔伋,字子思。孔鲤之子。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并列“十哲”之间,宋庆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加封沂恩公,升列“四配”,元宁宗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加赠“述圣”。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

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

孔伋享年八十二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年六十二而卒。

第四代衍圣公:

孔白,字子上。孔伋之子。

据《阙里文献考》、《孔丛子》及《孔氏祖庭广记》等书的记载,孔白“通习群书,又善兵法”。

齐威王曾两次召孔白为相,皆不受。《孔丛子》还记载,孔白学习杂家之术,孔伋教导他要“学必由圣”,要“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享年四十七岁。

第五代衍圣公:

孔求,字子家。孔白之子。

据《孔氏祖庭广记》记载,孔求“通习儒道,有遁世之志”。楚王曾召之,不受。享年四十五岁。

第六代衍圣公:

孔箕,字子京,一说子真。孔求之子。

《阙里文献考》等记载,孔箕曾做过魏相。享年四十六岁。

第七代衍圣公:

孔穿,字子高,一说子顺。孔箕之子。

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五十一岁。

第八代衍圣公:

孔谦,一名斌,字子顺,一说子慎。孔穿之子。

为魏相。有子三人:孔鲋、孔腾、孔树。享年五十七岁。

第九代衍圣公:

孔鲋,字子鱼,或子甲。孔谦长子。

博通经史,秦始皇召为鲁国文通君。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其家传《论语》、《尚书》、《孝经》、《礼》等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保留下来。后为陈涉博士,著有《孔丛子》一书。孔甲生子随,后三代失考。

汉成帝时,孔子第十四代孙孔吉被封为殷绍嘉侯,奉商之祀。后改为宋公。传三代(何、齐、安)失传。

第九代衍圣公:

孔腾,字子襄。孔谦次子。

身长九尺六寸,通经博学。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汉惠帝时,孔腾被征为博士,后迁长沙太傅。享年五十七岁。

第九代衍圣公:

孔树,字子文。孔谦幼子。

子孔聚,即孔彦,秦胡亥元年),以左司马入刘邦军,为将军,隶属韩信部下。参加过著名的垓下之战。汉立,封为蓼夷侯。子孔臧继嗣,汉武帝时为太常。后坐南陵桥坏衣冠道绝免官。《汉书·艺文志》有《太常蓼侯孔臧》十篇,《太常蓼侯孔臧赋》二十篇。子孔琳。孔琳有子二:孔黄、孔茂。孔茂无子。孔黄之子孔宣。孔宣以后绝嗣。

第十代衍圣公:

孔忠,字子贞。孔腾之子。

有高尚之志,汉文帝时为博士,封褒成侯。孔忠生子二:孔武、孔安国。享年五十七岁。

第十一代衍圣公:

孔武,字子威。孔忠之子。

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一代衍圣公:

孔安国,字子国。孔忠之子。

汉武帝时为博士,历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

第十二代衍圣公:

孔延年。

博览群书。以治《尚书》为汉武帝时博士。后转太傅,迁大将军。享年七十一岁。

第十三代衍圣公:

孔霸,字次孺。孔延年之子。

少时治《尚书》,师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汉宣帝时为太中大夫,被选为皇太子师,传授经书。后升迁詹事,掌管皇后及皇太子家事,后出任高密相。皇太子即位,即汉元帝,孔霸因曾为帝师,被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又为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宅第一区,徙户籍于长安。

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八百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二百斤,宅一区,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诏令以其所食邑祀孔子,并徙其子回曲阜,主祀孔子。昭帝时征为博士。

孔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称“爵位太过,何德以堪之!”汉元帝曾数次想让他做宰相,均被他谢绝。汉元帝感其诚,甚为敬重,赏赐甚厚。孔霸去世后,汉元帝两次素服去吊唁,赐赠东园秘器钱帛,以列侯之礼为之治丧。谥号“烈君”。孔霸四子:孔福、孔捷、孔喜、孔光。享年七十二岁。

第十四代衍圣公:

孔福。孔霸之子。

永光元年奉诏徙户籍回曲阜,主祀孔子。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六十二岁。生子孔房。

第十四代衍圣公:

孔捷,曾任校尉,传五世至孔嘉时而绝。

第十四代衍圣公:

孔喜,汉时任校尉,无子,绝嗣。

第十四代衍圣公:

孔光,字子勇。孔霸第四子。

生于西汉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卒于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为御史大夫、丞相各两次,大司徒、太傅、太师各一次,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是孔子历代后裔中居官最为显赫者。谥曰简烈侯。

第十五代衍圣公:

孔房。孔福之子。

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九百三十二户。

第十六代衍圣公:

孔均,字长平。孔房之子。

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专权,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封孔均为褒成侯,奉孔子祀,食邑二千户。

后来王莽欲拜孔均为太尉,孔均坚辞不就,托病回乡,因此失去了爵位。后卒于家。

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八十一岁。

第十七代衍圣公:

孔志。孔均之子。

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农历4月复封为褒成侯,食邑两千户。卒谥“元成”。生子孔损、孔澍、孔恢。孔澍、孔恢均传三代而绝。

第十八代衍圣公:

孔损,字君益。孔志之子。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

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一千户。生子孔曜、孔旭。

第十九代衍圣公:

孔曜,字君曜。孔损之子。

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一千户。生子孔完、孔瓒。

第二十代衍圣公:

孔完。孔矅之子。

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袭父爵,食邑百户。孔完早卒无子,三国魏时以弟孔瓒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衍圣公:

孔羡,字子余。孔瓒之子,孔矅之孙。

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一说千户),奉孔子祀。生子孔震。

第二十二代衍圣公:

孔震,字伯起。孔羡之子。

袭奉宗圣侯。赐食邑二百户。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农历12月,改封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食邑二百户。生子孔嶷。享年七十五岁。

第二十三代衍圣公:

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孔震之子。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食邑二千户。生子孔抚。

第二十四代衍圣公:

孔抚。孔嶷之子。

举孝廉,辟太尉掾,任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食邑一千户。生子孔懿。

第二十五代衍圣公:

孔懿,孔抚之子。

袭封奉圣亭侯,兼从事郎中,食邑一千户。享年六十一岁。生子孔鲜。

第二十六代衍圣公:

孔鲜,字鲜之。孔懿之子。

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奉圣亭侯,后改为崇圣侯。生子孔乘。

第二十七代衍圣公:

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孔鲜之子。

北魏孝文帝时举为孝廉。北魏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五百户,并给十户以供洒扫。生子孔灵珍、孔景进。

第二十八代衍圣公:

孔灵珍。孔乘之子。

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封为崇圣侯,奉孔子祀,食邑一百户。生子孔文泰、孔文僖。

第二十八代衍圣公:

孔景进,一作灵进,生子孔白鸟、孔伏承。

第二十九代衍圣公:

孔文泰,孔灵珍之子。

袭崇圣侯。享年五十八岁。生孔渠。

第三十代衍圣公:

孔渠,孔文泰之子。

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衍圣公:

孔长孙。孔渠之子。

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孔长孙为恭圣侯,食邑一百户。

后周宣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同时诏封孔长孙袭邹国公爵。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六十四岁。

第三十二代衍圣公:

孔嗣悊。孔长孙之子。

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一百户。生子孔德伦。享年七十岁。

第三十三代衍圣公:

孔德伦。孔嗣悊之子。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封褒圣侯(孔氏谱书作唐高祖武德九年)。食邑百户,朝会位同三品,免除其子孙徭役。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赐孔德伦玺书、衣服等。生子孔崇基、孔子叹。享年七十一岁。

《宋书》卷十七《礼志四》还记载了另一个世系:“明帝太宁三年),诏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亭五代孙继之博塞无度,常以祭直顾进,替慢不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夺爵。至十九年),又授孔隐之。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罶嗣,有罪,失爵。”

孔亭被封为奉圣亭侯事又见于《晋书》卷十九《礼志上》。

按照这一说法,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的是孔亭,而非孔嶷。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奉圣亭侯的是孔隐之而非孔鲜之。此后又有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封孔惠云为奉圣侯。

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封孔迈为奉圣侯。期间又有孔亭五代孙孔继之被夺爵、孔隐之兄子孔熙谋逆失爵、孔迈子孔罶有罪失爵等。不但与孔氏谱牒的记载大相径庭,而且中间的传承关系也非常混乱。但更为有意思的是,宋人欧阳修等修《唐书》之《宰相世系表》与孔氏谱牒所记载的竟然完全相同。

孔氏族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说:“今汾以臆度之,亭与靖之、继之三人,或系二十二代震之冢裔,至隐之、惠云、迈、罶等,或以大宗无人,遂取旁支代表,后因鼎祚屡移,子孙不嗣,家乘失传,殆由于此。至灵珍崛起,北朝大约由于支别,自溯祖父以接大宗。如懿、鲜,未必尽主其所封爵,或系追崇。”

也有人认为孔鲜与孔隐之为一人,隐之为孔鲜之字。还有人认为孔鲜的崇圣侯是后人追封的。由于史料的缺乏,人们也只能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子家族的世系情况是混乱的。

第三十四代衍圣公:

孔崇基。孔德伦之子。

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五十六岁。

第三十四代衍圣公:

孔子叹,摄宁陵祀事。

生子孔贤。孔贤,字元亭,孔氏谱书言其进士及第,曾任太子中舍人、深州刺史。定居宁陵,为宁陵派之祖。有子三人:孔蕴、孔蒙、孔蓄。均有传。

第三十五代衍圣公:

孔璲之,字藏晖。孔崇基之子。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封褒圣侯孔璲之为文宣公,兼兖州长史。生子孔萱。

第三十六代衍圣公:

孔萱,孔璲之子。

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生子孔齐卿。

第三十七代衍圣公:

孔齐卿。孔萱之子。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诏以孔齐卿为兖州司马。时李师道叛乱,孔齐卿陷于东平,卒。生子孔惟緻。

第三十八代衍圣公:

孔惟緻。孔齐卿之子。

唐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五十户以供洒扫。生子孔策。享年六十五岁。

第三十九代衍圣公:

孔策。孔惟緻之子。

明经及第,仕曲阜县尉、少府监主簿。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迁国子监丞、尚书博士。

宋大中元年(公元842年),宰相白敏中奏请每年给封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此后一段时间内失封。生子孔振、孔拯、孔郁。孔拯无子,孔郁一支在三代以后定居浙江平阳,形成平阳派。

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

宋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五十七岁。

第四十代衍圣公:

孔振,字国文。孔策之子。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七十四岁。

据孔氏家谱,孔振仍袭封文宣公,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举进士甲科,历兖州观察判官,至刑部员外郎。孔振生子孔昭俭,历兖州司马、曲阜令。

但与家谱不太一致的是,《宋史·孔宜传》说“自璲之至策,五世并袭封文宣公”,“自策至昭俭,三世岁给封绢,以供享祀。”言外之意是,孔策以后,孔子子孙就失去了爵位。孔振、孔昭俭只是享受皇帝每年给的绢,来供奉孔子祭祀而已。
第四十一代衍圣公:

孔昭俭。孔振之子。

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历兖州司马、曲阜令。享年六十岁。

第四十二代衍圣公:

孔光嗣,字斋郎。孔昭俭之子。

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

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四十二岁。

第四十三代衍圣公:

孔仁玉,字温如。孔光嗣之子。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

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四十五岁。

孔光嗣生子孔仁玉。时值五代:军阀割据,皇帝们自然无暇顾及孔子的子孙了,定居曲阜的孔子子孙不但失去了爵位,而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差一点绝种。据说,南朝宋元嘉年间,曾以孔景等五户为林庙洒扫户,子孙世袭。孔景等本姓刘,因在孔府当差,仆随主姓,改姓孔。

到洒扫户孔末时,见孔氏子孙人枝不旺,又多流寓他处,便于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设计杀害了孔光嗣,冒充孔子后裔袭封爵位,并兼任曲阜县令。这就是孔子家族史上著名的“孔末之乱”。

据说,事发时,孔仁玉只有九个月大,正被其母抱着在孔林西北张羊村的外祖母家。孔末为斩草除根,率兵包围了张家,张家为了保全孔仁玉,忍痛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去。此后,孔仁玉便改名换姓,由张家养大。孔氏谱书称,孔仁玉发奋读书,九岁时就能“通《春秋》,姿貌雄伟”。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有人将孔末冒充圣裔之事诉诸朝廷,经朝廷核实,孔末被诛,孔仁玉得以主持孔子祀事,兼任曲阜县主簿,中断了近二十年的孔氏大宗支始得以复爵。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孔仁玉两年考满,迁龚邱(今山东宁阳)县令,袭封文宣公。

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又改任曲阜令。后周高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农历6月,郭威攻克兖州,到曲阜祭祀孔子,同时召见孔仁玉,赏五品官服及银器、杂彩等一宗,仍以之为曲阜县令。

第四十四代衍圣公:

孔宜,字不疑。孔仁玉之子。

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密州通判。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

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大将曹彬等北伐辽国,孔宜奉命督运粮草,溺死于拒马河中。子孔延世。享年四十六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孔宜长子。

博学、善吟咏。因父为国而死,被赐学究出身,任曲阜县主簿。历任闽、长葛知县。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下诏求孔子后,群臣以孔延世荐之。农历11月,召赴开封,授曲阜令,袭封文宣公,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等。

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诏本道转运使、本州长史,待以宾礼。后卒于官,生子孔圣佑。享年三十八岁。

第四十五代衍圣公:

孔圣佑。孔延世之子。

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赐同学究出身。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孔圣佑被特许衣绿陪位,缀京官班后。后擢升孔圣佑为太常寺奉礼郎。后改为大理评事。

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衍圣公,以光禄寺丞知仙源县事。

宋仁宗天圣十年(公元1037年),卒于任上,卒年三十五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第四十六代衍圣公:

孔宗愿,字子庄。孔宜次子孔延泽之子。

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补为斋郎。

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以北海尉为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

宋至和初年(公元1054年),太常博士祖无择上言皇帝,衍圣公爵名“文宣公”是将其先祖孔子之美谥加在后裔身上,是一个大的过失。请求朝廷根据“尊儒褒圣”之义,为孔子后裔另定封号。

祖无择之原话如下:“按前史,孔子后袭封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

宋仁宗皇帝将祖无择的意见交给其他大臣们讨论,得到了大臣们的赞同,于是,宋仁宗皇帝就下诏,于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文宣公”为“衍圣公”,此为封衍圣公之始。

其诏文说:“孔子之后,以爵号褒显,世世不绝,其来远矣。自汉元帝封为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时封为褒成侯,始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国也;宣尼,其谥也;公侯,其爵也。后之子孙虽更改不一,而不失其义。至唐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名而袭谥号,礼之失也盖自此始。朕稽考前训,博采群议,皆谓宜法汉之旧,革唐之失,稽古正名,于义为当。朕念先帝崇儒术,亲祠阙里,而始加至圣之号,务极尊显之意。肆朕纂临,继奉先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坠,而正其后裔嗣爵之号不其重欤!宜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从此之后,孔子嫡系后裔爵号皆为“衍圣公”(本书按:孔宗愿之子孔若蒙、孔若虚兄弟时曾一度被改为“奉圣公”)。

一直到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国民党政府改封孔子第七十五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衍圣公”这一称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一共沿袭了八百八十年。



2.修谱:

孔氏宗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最初的孔氏家乘,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

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规定,应当在嘉庆四十年(公元1561年)左右修谱,但由于种种原因,修谱工作比规定时间向后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才纂修族谱,这距上次修谱已有133年的时间。而后的康熙、乾隆朝的甲子年均按时修谱,但乾隆甲子年(公元1744年)负责修谱的是孔继汾,他后来因被告触犯了清朝《会典》而陷入文字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七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规模的一个孔氏全国合族大谱。

北宋元丰及明弘治年间所修的孔氏族谱,久已亡佚,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天启、康熙、乾隆和民国所修的四部。从这四部族谱的纂修人员的设置来看,可以发现,随着世代推移,修谱机构的设置规模逐渐扩大。

为确保修谱工作的顺利进行,衍圣公府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如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谱时,设立鉴定一人,由衍圣公担任;监修二人,由三品执事官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担任;提调二人,由正一品荫生候选员外郎和曲阜县世职知县担任;以下编次、掌收、校阅、誉录、督刊、收发等职,也是各由四品执事官、候选州同知之类有官职者及有科名的人员担任。到民国时期最后一次大修时,衍圣公孔德成主持,专门设立了“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谱馆”,古时称“纂局”),孔德成任总裁,由族长孔传蜻等三人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六十六人,另有一些勤杂员役。

修谱时,衍圣公府要先行制订条规、颁布榜示,制订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然后择吉日举行仪式,告庙致祭后,各执事人员进入修谱的专设机构纂局内办公。族谱纂修完成,要在孔庙举行隆重的告祭仪式。各户族众按规定领到新谱后,即将旧谱交至族长,立即焚瘗。如有失落旧谱者,即声明,该户头户举出具证明,刻附谱后。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一,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二,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三,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谱,必须获得衍圣公的批准,加盖衍圣公府大印后才能成立。各级官府主要根据衍圣公府钤印的有无,来判断内孔与外孔,决定是否给予优免差徭及有别于齐民的特权。



3.内孔和外孔:

一般说来,作为圣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称“内孔”或“真孔”,而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称为“外孔”或“伪孔”。这里的里外、真伪,是以圣脉的流传作为对照的。

圣裔们所强调区别的“外孔”,其情况大致有二:一是与圣裔同姓不同宗的孔氏。如本书第一章中所述,在古代:也有几支孔氏并非出于子姓之后,在孔父嘉至孔子一系后世的繁衍、扩大的同时,这些“圣裔”之外的孔氏渐渐淹没无闻,也无世系资料存世,然而这为数不多非圣裔的孔氏有时会想方设法混进圣裔中去,以图享受到朝廷对孔子后裔的优厚待遇。正是“累朝优礼”、“与常人异”的待遇,在孔氏宗族史上引起了大量伪孔冒宗的现象,在曲阜县之外的其他州县,时有和孔子后裔并非一脉的外孔假冒“圣裔”,以期得以优免地方差徭,这种情况每朝每代都有发生。而在曲阜,由于管理严格,冒宗易于识别,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二是出于衍圣公府的奴仆孔末所传的后代。据载,孔仁玉的后裔在北宋时期传至五十三代而分为“孔氏五位”的同时,洒扫户孔末的子孙也已立为“五院”,分布在曲阜的小薛社、张阳社、西隅社、东忠社、西忠社。到清朝,这些所谓“仆随主姓”的外孔,又发展到曲阜之外的邹县等地。既然同属一姓,又并非同脉,为了明确主仆、圣裔庶民之区别,以衍圣公府为代表的孔氏宗族“不准其随钦赐行辈取名,以免混乱”。外孔如冒宗续谱,则要因“冒宗谱,滥邀恩崇”而获罪。



4.孔府档案:

⑴来源及形成:

孔府档案属于私家档案,由于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逐步封官加爵,官至一品,因此,孔府与皇帝关系逐渐密切,上下行文接连不断,全国各州府衙亦相继行文接洽关系。而用于孔府祭祀孔子的祀田达三十六万亩,分布在五省数百个县,因此县级政府与孔府间的关系亦非常多,再加上土地纠纷处理,更是文案复杂。孔府是一品官的衍圣公府,府内除三大公堂外,还有十大厅办事机构,各机构都有日常的工作文件,再加上祭林庙的各种帐册、府内生活的规定及帐册等,因此,资料极为丰富。

孔府档案以其历史长、数量多、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国著名的私家档案。由于战乱孔府档案过去曾有损失,现存档案记录了孔府从明朝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8月四百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历代衍圣公府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珍贵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孔府档案也为中国文献档案学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典型范例,在档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⑵档案整理:

文件的保存原来较为分散,孔府凡属于上下及各州府县行文均保存在掌书厅书房内,由典籍官掌管,地亩册、契约、收租册,均保存在册房内;婚丧嫁娶及林庙祭祀酒席帐、祭品帐均保存在司房内;内务日常开支、工资帐和来往宾客帐均保存在帐房庶务室内;呈禀号簿、收文簿、发文簿、送文簿均保存在启事厅承启处内。以下族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礼学、乐学、古乐传习所等,各厅房均有零星文件。1948年8月古物保管所成立后,把这些零星文件均收归书房保存。

1956年春,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志来曲阜检查文物保护工作时,发现了这批历史文物档案。回京后,派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专门整理档案,故宫博物院保管部主任李鸿庆专门整理文物。把文物分成三十三大类,以后由文管会继续整理;把档案分存后五间房,单独列项,专库保管,以便以后整理。1956年 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家档案馆,派南京档案史料整理处(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专家常住曲阜进行分类整理,由金佳任组长,成员有郭鹏、丁家襄,参加整理的还有南京装裱工程先道。第一次整理工作截止于1958年9月。1959年夏季至国庆节,孔府进行复原陈列,将档案由后五间迁移至东大楼下保管,并批拨五十立方米香樟木制成档案箱保护。1960年春中央委员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同志来曲阜检查档案工作,指示:“要片纸不丢,只字不损,把档案保护下来。”从此又加强人力糊耳装订,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停止。1972年夏季又开始裱糊装订,建新帐登册,至1987年已编至九千二百余卷号。以后继续整理裱糊装订,现在还有部分残破卷页没有整理。

⑶现存档案的基本内涵:

按照南京档案馆协助整理的分类,共分八个阶段(解放前孔府档案分类是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即明朝、清朝、民国、北洋军阀、国民党、敌伪时期、1946年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始于嘉靖十三年,止于1948年8月。

每一阶段又各有分类,多寡不同,清朝最多。每个阶段分类是:袭封、祀典、先贤、宗族、家谱、属员、庙庭官员、府内官员、学录、庶务、租税、林庙管理、徭役、刑讼、宫廷灾异、财务、文书等。

孔府档案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宫廷政治方面的资料,记载了封建王朝登基、建储、巡幸、崩逝、柑庙配天、庆典朝贺等皇室大事,以及各种典籍制度。形式有奏折、京报、邸抄、公文簿册等。

祀典方面的资料,记载皇帝驾幸阙里,御祭孔子,赐给供器、匾联,遣官祭祀等。

袭封方面资料,记载孔氏子孙袭爵受封,设置孔氏职官以及家学、庙学职官、奉祀各先贤等。

宗族方面的资料,记载孔氏宗族支谱宗法族规、家庭事务,优免孔氏杂差徭役赋税等。

另外还有林庙管理、庄务管理、府务管理等。



5.孔氏家族:

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来的一个庞大家族。其中,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袭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

随着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组织系统。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六十户。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清朝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逐一列举了六十户的名称,诸如: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

这六十户孔氏家族各设族长一人,负责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设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族长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检选的,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辈长年高。孔氏族人把族长的办事处叫做“族长衙门”,“族长衙门”和“知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合称“孔府四衙门”。六十户的户头户举则是“每户族众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本户所钦服者,始克充选。”

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为六十户以来,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谱时,仅在谱的人数就多达两万多人,每户约有数百人不等,人数多的达千人以上,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孔府还要给族长约十大亩土地作为养赡,户头户举也拨给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头户举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

孔子的家乡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做“流寓户”。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全国,他们分布于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黑龙江、云南、贵州、湖北等二十余省。这些流寓户在异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在孔氏宗族史上,非圣裔的孔氏,希图优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权,常常想方设法混入圣裔,引发多起伪孔冒宗现象。五代残唐时期发生的“孔末之乱”就是最严重的一次。孔末原是孔府的洒扫户,仆随主姓而姓孔,兵荒马乱之中,“承五季之扰,杀圣人子孙几尽”,年仅九个月的孔子四十三代孙孔仁玉,在外祖母的拼力救护下,得以生还,直至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明宗重新加封孔仁玉“文宣公”,才使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仁玉被尊称为“中兴祖”。自此,孔仁玉的后裔称为内孔,而孔末之后称为外孔,两者并非同祖同宗,其后代永为世仇。

孔氏宗族还有南宗、北宗之分。此事始于南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由于宋、金连年作战,中原被金人占据,南宋迁都临安。当时的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随皇帝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继续袭封衍圣公,是为南宗。与此同时,伪齐刘豫政权封端友弟端操的次子孔璠为衍圣公;孔璠三子孔揌的儿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为衍圣公,从而出现了南北两地的孔氏子孙,分别在三个敌对的朝廷任职的情况。元统一中国后,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南宗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洙以“曲阜子孙守护先茔有功于祖”为由,让爵位于曲阜(北宗)的孔氏,受到朝廷的嘉许,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明确要求南宗的孔氏子孙必须严格遵守官订家规,如有起而争论者,将会制以“不忠不孝”的重罪。从此结束了南北两宗并存的局面。

为了把居住分散、血缘亲疏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进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孔氏家族非常重视纂修家谱,并为此规定了严格的家谱条规,违者将被除籍。因此,孔氏家族的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堪称私谱之冠。

宋以前的孔氏家谱只收录直系长子长孙,北宋始合族修谱,支庶兼采,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沿修不辍。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大修谱时,将家谱由“笔抄”改为“刊印”,并规定每六十年的甲子年一大修,每三十年的甲午年一小修。孔氏家谱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完成的。

修谱时,孔府要先行条规、榜示,制定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并选择吉日举行仪式。入谱手续和考察十分细密,格册装订考究。谱成后还要举行告祭仪式,宴犒有功人员等。除合谱外,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所修的支谱必须获得孔府的批准,严防外孔的滥入。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在孔子故里所形成的一特殊社会历史现象,即孔子的后裔繁衍成一个庞大的族系,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与国戚休”的大家族。自孔子至孔德成两千四百多年间,孔氏宗族的嫡系沿传已有七十七代:世次极为显明。不仅嫡裔如此,庶裔旁支也建宗立派,尤其是自孔仁玉之后,逐步发展成“五位、二十派、六十户”枝脉完整的族系。

整个孔氏宗族有着严密的宗谱管理系统,订有族训箴规,随着子孙的繁衍不断续修谱牒,从而维系了如此之久的家族世系。这不仅国内独一无二,世界上也绝无仅有,成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历史标本。



6.家谱

河北保定直录保定府新城县孔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珍藏。

孔氏祖庭广记,(元)孔元措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据木刻活字印本影印三册。档案编号:16Q-676-4。

山东曲阜阙里孔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句容孔巷孔氏家谱十三卷,首一卷,(清)孔广沧等纂修,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孔传,先祖为孔端隐,始迁祖为孔瑄。

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考,(清)郑环纂修,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珍藏。

山东曲阜孔氏大宗支谱,(清)孔昭薪纂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春秋]孔丘,先祖为孔仁玉、孔端友。

山东曲阜阙里孔氏大宗支谱,(清)孔宪璜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春秋]孔丘,先祖为孔仁玉,先祖为孔端友。

广东南海罗格孔氏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清)孔广镛等纂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孔昌弼,先祖为孔细祖。

江苏镇江孔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孔广馥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唐]孔绚,始迁祖为[五代]孔蠧。

山东曲阜孔氏大宗支谱,(清)孔宪璜、孔庆余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始祖为[春秋]孔丘,先祖为孔仁玉、孔端友。

江苏江阴续修梧塍孔氏谱二十卷,首一卷,(清)孔昭仁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孔篨。

山西太谷孔氏宗谱,(清)孔庆元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明]孔宏问,先祖为孔闻钦,始迁祖为孔闻美。

湖南浏阳浏东滩头孔氏房谱一卷,首一卷,(清)孔棠庆等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春秋]孔子、先祖为孔瑛、孔巢。

山西太原东西三十甲孔氏第四股家谱,(清)孔昭义等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明]孔宏问,先祖为孔闻钦,始迁祖为孔闻美。

浙江永康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为[宋]孔若钧,始迁祖为[宋]孔端躬。

江西瑞金县孔胡氏族谱不分卷,(清)胡会桥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江苏镇江孔氏宗谱,(清)孔广宇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档案编号:10Z-154-2-3。

福建上杭闽杭孔氏家谱五卷,首一卷,(清)孔昭音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孔新。

浙江桐乡孔氏宗谱,(清)孔宪文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孔公窻。

江苏兴化孔氏支谱十二卷,(清)孔宪荣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孔承凤,始迁祖为孔宏贤。

湖南浏阳金滩孔氏四修族谱十卷(第一卷甲~丁,第二卷甲~丁,第三卷甲~乙,第四卷甲~乙,第八卷甲~辛,第九卷甲~癸,第十卷甲~癸),,(清)孔昭绶、孔宪时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合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七册。注:始祖为[春秋]孔丘,先祖为[唐]孔瑛。

江西瑞金县孔胡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浙江萧山孔氏宗谱,(民国)孔昭桢、孔宪德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诗礼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珍藏。

浙江永康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为[宋]孔若钧,始迁祖为[宋]孔端躬。

江西瑞金县孔胡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江西瑞金县孔胡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仅有两册。

山东牟平孔氏次支谱书,(民国)孔昭性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印本一册。档案编号:16-376-4。

湖北武汉汉阳孔氏世系表不分卷,(民国)孔昭霖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注:始迁祖为[明]孔闻楚。

浙江慈溪四明慈水孔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孔广鼐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前圣祠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春秋]孔子,先祖为[宋]孔琛,始迁祖为孔文皊。

孔子世家谱首一卷、初集六十二卷、二集三十四卷、三集十卷、四集二卷,(民国)孔德成、孔广彬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明年)铅印本一百五十三册。档案编号:3-7455。

湖南浏阳金淮孔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圣达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珍藏。

上海孔氏家乘资料,(现代)孔令谷纂录,1958~1974年间稿本。

浙江衢州南宗沟溪支派孔氏宗谱六卷,首一卷,(现代)孔繁嘉主修,2000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先祖为[清]孔兴濂,始迁祖为[清]孔毓均。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11:46: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孔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2.堂号:

鲁国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绍兴堂。

阕里堂:因孔子而命名,孔子生于阕里,孔氏族人因以立堂号。

至圣堂:因孔子而命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成至圣先师”,孔氏族人因以立堂号。

合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诗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圣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11:43: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孔氏的迁徙分布 -- 孔氏是一个先孤后众的姓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的0.21%左右。

从孔子至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孔氏宗族又传承了八十来代。孔子之后的数代,多次出现过单传情形,人口增长缓慢,到了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时期,在曲阜的孔子一族后裔竟然尚不足十户,外迁的数量极少。五代后梁时期,经历过“孔末乱孔”的劫难,族人存世更少。一直到了宋朝以后,孔氏在赵宋王朝的大力呵护下,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长,到清朝末年,仅四十三代孔仁玉这一支的后裔在曲阜即已经达到了数万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发展,外迁人口也得到极大扩散。

1.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孔子九代孙孔腾回到家乡曲阜,正是汉高祖登基未久。汉高祖接受文臣建议,封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到汉元帝绥和元年(公元前43年)孔子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褒成君。此后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孔氏裔孙多数得以袭封侯的爵位,就连庶裔中学有成就的也较易于得到朝廷的重用。这样,孔氏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随着生存条件的大大改善,家族支派也得到更多的繁衍生息的机会。此间一个较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族裔由山东迁到河南及其他许多省份,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出任官职,其次是躲避较剧烈的社会动荡等。

东汉时期外迁的孔氏族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会稽这一支。孔子二十一代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受封下博亭侯,孔扬的后代从此主要世居下博(今河北深县)。孔郁的另一子孔潜先是任太子少傅一职,后因避乱而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不久发展为当地的望族,成为孔氏宗族中有名的“会稽孔”。在孔潜的后人中,其子孔竺在三国时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其孙孔恬为湘东太守,曾孙孔愉在西晋时任左仆射。孔愉之子孔汪任广州刺史,甚有政绩,终于任上,他的后人则大多留居当地。

2.唐朝时期:

在唐朝,有影响的孔氏郡望大致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鲁国(今山东曲阜)、下博(今河北深县)、常山(今河北正定)、南阳(今河南西南一带)。唐朝中期以后,三十五代裔孙孔璲之于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4年)袭封褒圣侯,又晋为文宣公。天宝之乱时,他率家人寄居于宁陵,卒后即葬在那里。动乱之后,他的曾孙孔惟睡返归曲阜,袭封文宣公,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至之弟孔惟时一支驻守。和他们同寓于宁陵的还有三十三代褒圣侯孔德伦的次子孔叹之子孔贤。这两支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二十七代嫡孙孔乘的次子孔景进经四传,至孔颖达。其后代传至四十代孔绚,孔绚任丹阳令,其后遂历代居于河南丹阳,形成了孔氏宗族中的丹阳派。与孔绚同属孔颖达后代的四十代孔绩,在唐僖宗时为吉州(今江西临江)军事推官,其后历代居于江西临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临江派。同时期的孔氏族人在南方也有播迁、繁衍。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宰相之子孔昌弼随徐彦若入粤,在南雄县平林村定居,其子孙分布于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惠州等地。在以后各代较有影响的各地支派也大多在唐朝的中后期渐定格局。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于河北献县,称为献县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称为鲁山派;三十八代孔瑛,居于湖南济阳,称为浏阳派;三十八代孔时,居于河南郏县,称为郏县派;三十九代孔温宪,居于湖南桂东,成为桂东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于广东岭南,成为岭南派;四十二代孔楠,在江西庐江做官,后来定居在那里,成为庐江派;四十二代孔桧,逃难至河南平阳,成为平阳派等等。

3.两宋时期: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方的金兵举兵南犯,从宋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仓皇南下,在当时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年号建炎。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秋季金兵继续南下,宋高宗君臣移驻扬州,于11月举行郊祀,诏衍圣公参加祀典。此时曲阜的衍圣公是四十八代孔端友,他与从父孔传(原名孔若吉)奉诏赴扬州。一年后,金兵气势弥盛,宋高宗君臣渡江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孔端友、孔传及部分孔子后裔,带着代代相传的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随驾南渡。

到杭州后,孔端友上书高宗,痛诉离祖别家之苦,请求赐予安居之地。宋高宗感念其奉驾南渡,遂颁旨赐其族人在衢州定居,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礼仪同在曲阜时一样,并钦拨祭田以资祭孔之用,孔氏南宗就这样形成了。这个时期,孔氏南宗以衢州为中心向四方不断扩大。南宋先后封了孔端友、孔蚧、孔揩、孔文远、孔万春、孔洙六代衍圣公,同时,孔氏南宗族人也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从父孔传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弟孔端植为湖广通于令,孔端隐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为大理寺评事,孔端恩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还得以按人口计量赐田,免于租税,以其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供给孔氏族人衣食用费,一部分用于孔子祭礼。此后,南宋朝廷又多次赐以恩宠。除赐予田地之外,又于宝祐八年(公元1253年)准衢州知州之请,拨款三十六万缗,命仿曲阜孔庙之制,在衢州城东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庙。当时,此处为“城中胜地,堤岸交错,岛屿萦回,士夫别墅,楼阁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该庙毁于战火。

在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的偏安大军渡江南迁之后,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伪齐政权,刘豫于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王番)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庙的祭事。这样,尽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圣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时缭绕不息。其后伪齐政权垮台,金熙宗于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仍封孔蹯为衍圣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

在南宋时期,北宗袭封的先后有孔拯、孔元措、孔浈等人。稍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随同金政权迁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兵收复山东,以孔元用为衍圣公。宝庆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族政权占领曲阜后,亦承认了衍圣公孔之全的身份。这样,在同一时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个衍圣公的局面。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为衍圣公,曲阜的衍圣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县令并子孙世袭,不再与衍圣公职位有关联。

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大臣上书元世祖,认为孔氏南、北二宗应只有一个衍圣公作为正统世袭皇封,按照“大宗之法”,应由孔子嫡传后裔、此时寄寓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的后代袭封。元世祖采纳其说,钦定南宗为衍圣公,并让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元世祖诏入京,对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于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庙,自己又堂有老母,实不忍弃离衢州祖庙返回曲阜。他表示愿将衍圣公这一爵位让与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请准予南还衢州奉养老母。元世祖对此大加赞赏,称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准其所请,免去“衍圣公”称号,改任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

4.元、明、清时期:

孔氏族人迁往外地的人数、规模,较以前都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孔子世家谱》记载,自“中兴祖”孔仁玉的族人在五十三代“水”字辈分立为“孔氏二十派”后,经五十四代“思”字辈、五十五代“克”字辈、五十六代“希”字辈,到五十七代“言”字辈之间。的百年左右时间里,因分传、分户,迁移到外省外县的为数很多,上文所述“曲阜六十户”仅为仍居于曲阜、传承清晰的六十支族人。

与此同时,早先即迁移到外地的各支孔氏族人中还存在着再度迁移的情况,其中有的是因为自然经济因素,有的是因为躲避战乱或为民间流疫所迫,也有一些是因为出仕为官而由官职调动迁至他处,致使部分子弟随之迁徙并在新的地点留居、繁衍。这样,到清朝末年,孔氏族人已分布到全国各地。具体说来,在浙江、江苏、江西、山东、四川、河南、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治所在广州,辖约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湖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察哈尔(今河北省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奉天(约今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各一部分)、黑龙江、云南、贵州等省都有孔氏族人居住。

这些散居外地的族人中,以河北省为最多,称为“河西派”,其始祖是孔子三十一代嫡录之侄、唐朝文学馆学士孔颖达。其他族人在异地他乡也往往聚族而居,小支每支百余人或数百人,多的还另立圣裔都,如乾隆时江西金溪县的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八都、四十九都,贵溪县的三十三都、六十五都,铅山县的十九都等,都是这样建立成名的。

到清朝中叶时,孔氏人数众多,如江南高淳县漆桥孔氏,传十几代后,至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已是“子姓相衍,万有余丁”;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流寓安徽潜山县的孔氏族人,由于人丁繁衍,已散居潜山、太湖、怀宁、望江四县。

5.迁徒海外:

从元朝开始,孔氏族人就开始了向海外的迁徙。当时,元朝最高统治者为控制高丽,采取联姻政策。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承懿公主远嫁高丽忠肃王之子王颛,孔子裔孙、五十四代孔昭为公主所带侍从之一。到高丽后,孔昭得到高丽王重用,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先后受封为桧原君、昌原君,逝世后葬于昌原。孔昭的后代在高丽累世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其长孙孔俯官至判尹,次孙孔德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与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门三代之中两人出任高丽朝的宰相。以后世代繁衍,名人辈出,成为朝鲜南部的望族。由于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们遂以昌原为籍贯。高丽王朝皇帝崇奉儒学,对孔氏后裔屡予优待。高丽王国正宗十六年(公元1792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后,命高丽国的孔氏以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并仿中国衍圣公之例封以世爵。韩国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续到八十六代。他们的取名与中国国内的规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辈用字。在韩国还有专门的同宗茹人组织,叫作“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以表示不忘源于中国的曲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组团专程赴曲阜祭祖,并在仰圣门(今山东曲阜城北门)外立碑纪念。另据人口普查统计,韩国的孔氏族人为一万七千余户,七万四千余人。

东南亚各国,在清朝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过去。至于日本及欧美等地的移居,则是在民国期间开始的。到二十世纪末,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韩国、朝鲜、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孔氏族人。

当今孔氏族人分布很广,以山东、江苏、吉林为多,这三省孔氏约占全国孔氏人口的70%以上,而孔氏“圣地”山东在其中足足占有60%左右。国外孔氏则以韩国居首。

跟帖时间 2010-02-11 11:41: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孔子后世系 -- 嫡子:孔 鲤,字伯鱼。

嫡孙:    孔 伋,字子思。

曾孙:    孔 白,字子上。

重孙:    孔 求,字子家。

玄孙:    孔 箕,字子京。

元孙:    孔 穿,字子高。

弘孙:    孔 谦,字子顺。

榴孙:    孔 鲋,字子鱼。孔腾,字子襄,孔鲋之弟,汉高祖封奉祀君。

忽孙:    孔 忠,字子贞,孔腾之子,汉文帝封博士。

微孙:    孔 武,字子威,汉景帝封博士。

尘孙:    孔延年,汉武帝封博士。

沙孙:    孔 霸,字次孺,汉元帝封褒成侯,食邑八百户

渺孙:    孔 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殷绍嘉侯。

莽孙:    孔 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封褒成侯。

轻孙:    孔 均,字长平,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褒成侯。

烟孙:    孔 志,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褒成侯。

第十六代孙: 孔 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褒亭侯。

第十七代孙: 孔 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奉圣亭侯。

第十八代孙: 孔 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封褒成侯。

第十九代孙: 孔 羡,字子畲,孔完之弟孔赞之子,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宗圣侯。

第二十代孙: 孔 震,字伯起,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奉圣亭侯。

第廿一代孙: 孔 嶷,字成功,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封奉圣亭侯。

第廿二代孙: 孔 抚,奉圣亭侯。

第廿三代孙: 孔 懿,奉圣亭侯。

第廿四代孙: 孔 鲜,字隐之,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封奉圣亭侯。

第廿五代孙: 孔 乘,字敬山,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崇圣大夫。

第廿六代孙: 孔灵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封崇圣侯。

第廿七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第廿八代孙: 孔 渠,崇圣侯。

第廿九代孙: 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封恭圣侯。

第三十代孙: 孔嗣悊,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绍圣侯。

第卅一代孙: 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褒圣侯。

第卅二代孙: 孔崇基,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封褒圣侯。

第卅三代孙: 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封褒圣侯,唐开元廿七年(公元739年)封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第卅四代孙: 孔 萱,文宣公。

第卅五代孙: 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封文宣公。

第卅六代孙: 孔惟晊,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封文宣公。

第卅七代孙: 孔 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封文宣公。

第卅八代孙: 孔 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封文宣公。

第卅九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第四十代孙: 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封泗水主簿文宣公。

第四十一代孙: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封曲阜县主簿文宣公,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封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第四十二代孙:孔 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封曲阜县主簿、赞善大夫,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封文宣公。

第四十三代孙:孔延世,字茂先,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封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第四十四代孙: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封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字子庄,孔宜次子孔延泽之子,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封文宣公兼知县事,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衍圣公。

第四十五代孙: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封衍圣公,坐事夺爵。孔若虚,字公实,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封衍圣公。

第四十六代孙:孔端友,字子交,孔若蒙之子,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衍圣公,后随宋高宗南渡,为孔氏南宗之祖。

第四十七代孙:孔 璠,字文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孙: 孔 拯,字符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封衍圣公。孔摠,字符会,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封衍圣公。

第四十九代孙:孔元措,字梦得,孔摠之子,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封衍圣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续封,孔元用,孔拂之子,孔琥之孙,孔端立曾孙,孔若愚玄孙,孔若愚乃孔宗愿第三子。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兵收复山东时,以孔元用为衍圣公。

第五十代孙: 孔之全,孔元用之子,蒙古灭金前受封衍圣公,灭金后还爵于孔元措。

第五十一代孙:孔 浈,字昭度,孔元措之弟孔元翚之孙,孔之固之子,孔元措以为己嗣,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封衍圣公,后遭黜。孔治,字世安,孔之全之子,元成宗元贞元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二代孙:孔思诚,孔元用曾孙,后遭黜。孔思晦,字明道,孔浣之子,孔之厚孙,孔元孝曾孙,孔拂玄孙,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三代孙:孔克坚,字璟夫,孔思晦之子,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四代孙:孔希学,字士行,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封衍圣公,明太祖洪武元年()续封衍圣公。

第五十五代孙:孔 讷,字言伯,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六代孙:孔公鉴,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七代孙: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八孙: 孔承庆,字永祚,早卒。

第五十九代孙:孔弘绪,字以敬,明景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封衍圣公,坐事夺爵。孔弘泰,字以和,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封衍圣公,孔宏绪卒后还爵于孔宏绪之子孔闻韶。

第六十代孙: 孔闻韶,字知德,孔宏绪之子,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一代孙:孔贞干,字用济,明世宗嘉靖廿五年(公元1546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二代孙:孔尚贤,字象之,明世宗嘉靖卅五年(公元1556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三代孙:孔衍植,字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四代孙:孔兴燮,字起吕,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五代孙:孔毓圻,字锺在,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六代孙:孔传铎,字振路,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七代孙:孔继濩,字体和,早卒。

第六十八孙: 孔广棨,字京立,清世宗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九代孙:孔昭焕,字显文,清高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代孙: 孔宪培,字养元,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一代孙:孔庆镕,字陶甫,孔宪培之弟孔宪增之子,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二代孙:孔繁灏,字文渊,清宣宗道光廿一年(公元1841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三代孙:孔祥珂,字观堂,清穆宗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四代孙:孔令贻,字谷孙,清德宗光绪三年(公元1911年)封衍圣公,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续封衍圣公。

第七十五代孙:孔德成,号达生,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封衍圣公,民国廿四年(公元1935年)改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跟帖时间 2010-02-11 11:38: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孔氏的各支始祖 -- 1.孔子前世系:

前第四十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前第四十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前第四十五世祖:蟜极

前第四十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前第四十三世祖:契

前第四十二世祖:昭明

前第四十一世祖:相土

前第四十世祖:昌若

前第卅九世祖:曹圉

前第卅八世祖:冥

前第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前第卅六世祖:上甲微

前第卅五世祖:报乙

前第卅四世祖:报丙

前第卅三世祖:报丁

前第卅二世祖:主壬

前第卅一世祖:主癸

前第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前第廿九世祖: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前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前第廿七世祖: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前第廿六世祖: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前第廿五世祖: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前第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前第廿三世祖: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前第廿二世祖: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前第廿一世祖: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前第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前第二十世祖: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前第十九世祖:商王廪辛

前第十八世祖:商王康丁

前第十七世祖:商王武乙

前第十六世祖:商王文丁

前第十五世祖:商王帝乙

前第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前第十三世祖:宋公稽

前第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前第十一世祖:宋前愍公共

前第十世祖:弗父何

前第九世祖:宋父周

前第八世祖:世子胜

前第七世祖:正考父

前第六世祖:孔父嘉

前第五世祖:木金父

高祖:祁父

曾祖:防叔

祖父:伯夏

父:叔梁纥

跟帖时间 2010-02-11 11:36: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