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3 09:36:37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45115 跟帖次数 8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贾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有关远古贾国的情况,历史上仅有如此记载:殷商时代,现在的山西省贾乡一带有贾国。

在曲沃晋侯墓出土的玉器铭文上,有“西伯与唐人弘战贾人”的记载,说明在周灭殷以前,周文王姬昌为了扫除灭殷商道路上的障碍,分步骤逐个铲除殷商周围的依属方国,曾联合唐人弘攻击贾人。

唐人,指殷商时期帝尧后裔为主的伊祁氏古唐国(今山西翼城),首领为与周族人比较亲善的唐弘;而贾人即指踞于今山西省临汾市城东南贾乡一带的古贾国。显然,这个古贾国是殷商王朝的子姓封国,是商纣王的支持者,因此为周文王联合唐国予以攻击。

按殷商末期周族成为华夏大地上四大诸侯之一,且能够以周地为出征点一举攻击殷商来看,那个子姓古贾国在周武王姬发灭商的一系列战争举措实施前已经荡然无存了,或已经臣服于周武王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殷商后,子姓古贾国不复存在,其国贵族与子民或以国名为姓氏称贾氏,当极具可能,且读音只能是读作gǔ(ㄍㄨ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贾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贾正,亦称贾师,在周王朝中称作贾师,在鲁国称作贾正,职责是与胥师共同掌管政令实施以及处罚,兼担监督和管理都城中的贸易活动,调节物价,稳定市场。隶属于地官府司所辖。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贾师,各掌其次之货贿之治,辨其物而均平之,展其成而奠其贾,然后令市。”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也有类似记载:“十二月…郤鲂假使为贾正焉。贾正掌货物使有常价,若市吏。”

在贾正、贾师、市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贾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gǔ(ㄍㄨˇ),今读作jiǎ(ㄐㄧㄚˇ)亦可。

本书按:

由于贾正、贾师控制市场物价,即控制民生,所以民俗称其为“價官”,“贾”字读音逐渐被“價”字读音所假代,因此亦可读作jiǎ(ㄐㄧㄚˇ)。后世人们将贾氏读音更为jiǎ(ㄐㄧㄚˇ),便由此约定成俗而来。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少子公明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新唐书》的记载,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唐叔虞,因“桐叶封弟”的缘故,在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后被封于故唐地,包括以前夏王朝建都的地区(今山西夏县),并赏给怀姓九宗。自此,唐叔虞成了后世唐、何、杨、温、韩等许多姓氏的始祖。到周夷王姬燮继位后,改称唐侯为晋侯,是为后世的晋国历代君主。

关于唐叔虞,历史典籍里记载着神话般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成王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这个故事很神化,手上竟然有“文,”那“文”是不是象个“虞”字?于是命之为“虞”。同时,《史记》里还记载了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里也有记载。

周成王姬诵年幼时,有一天和弟弟叔虞一起玩“剪纸”的游戏,周成王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珪”的形状交给了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站在一旁的史官当即记下了这句话,并让叔虞谢恩,请周成王姬诵选择吉日良辰,正式立叔虞为唐侯。这个小天子一听就愣了,对史官说:“我们在玩,刚才我说的只是一句玩笑话。”史官对小天子作了一揖,然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怎能说是开玩笑呢?”周成王见史官说得有理,没有办法,只好封弟弟叔虞为唐侯。

几天后,周公旦览阅了史官的记载后,请求周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候,周成王又一次说:“这个唐侯是我和弟弟开的玩笑。”周公旦认真地对这个侄儿说:“前几天史官就跟我汇报了‘剪桐封弟’之事。你要记住: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都要如实记载,乐工要唱诵,士大夫要传扬。”

周成王无奈,只得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史书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姬姓,字子于。”从此以后,“君无戏言”,就成为了历朝历代君主帝王张口说话之前所必先思者。

当时的唐国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住地百姓多是远古尧帝的后裔。叔虞到达唐地后,不辱使命,积极发展农牧生产,兴修水利,逐步使当地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到后人的赞誉。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晋祠铭并序》曾中极力颂扬和推崇叔虞的治国方略和德政。

有一年,人们在唐国农田里发现了一种二苗同为一穗的禾谷,叔虞立即将它作为国泰民安的祥瑞献给了周成王,周成王将禾谷转赠给了正在征讨东夷的周公,于是周公在军营之中写下了《归禾》与《嘉禾》,记述和颂扬此事。数千年以降,周公所撰写的《大诰》、《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诰》、《酒诰》、《梓材》等著名篇章均已轶失,这是非常可惜的。

唐叔虞还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在历史上为后人留下了“唐叔射兕于徒林,痘。以篇大甲”的故事。徒林在何处已是难以考究,当是原始森林,兕就是雌犀牛。痘,就是一箭射杀。看来一箭即能射死狂野的犀牛,唐叔虞还是相当厉害的。射杀了兕之后,唐叔虞用它的皮制作了一副铠甲,世代为晋国君主所传。这件事,直到多年以后仍被他的臣子们津津乐道。

在周公分封唐叔虞于唐地后不久的周康王元年(公元前1020年),周成王之子姬釗继位,就是周康王。周康王再封唐叔虞的少子姬公明于贾地(今山西襄汾),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国,伯爵,史称贾伯。

在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辞源》里,都对贾氏的来源作了一致的记述。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

从这段记载里看出,姬姓贾氏的始祖叫贾公明,号为贾伯,是唐叔虞的少子姬公明。

晋国传至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姬称诱杀了晋小子姬缗而灭翼国。第二年(公元前705年),周文王之弟姬虢仲奉周桓王之命,率贾、虢、芮、梁、荀诸国兵讨伐曲沃,贾国显然参与了这次讨伐战争,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胜利,不过立了姬武为新的晋侯,是为晋湣侯。因而,贾国从此得罪了曲沃武公。

到了周釐王姬胡齐执政的第四年(周僖王,公元前678年),作了充分准备的曲沃武公乘周大夫子国之乱的机会,杀了晋侯缗,然后用重器宝玉贿赂周釐王,周釐王遂命曲沃武公以一军为晋侯,是为晋武公。晋武公得势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灭了二十八年前“膊肘冶外”的贾国。贾国一直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国,与晋国王族同宗同源,皆是唐叔虞的后裔,因此晋武公认为贾国君主贾伯在周桓王时期与姬虢仲一起镇压自己是“胳膊肘向外拐”,因此灭之以泄忿。

以周康王继位时(公元前1020)算起,到被晋武公所灭,贾公明及其子孙统治了贾国共计三百四十二年。有资料介绍,晋武公灭贾国后,“将贾氏子孙遣散各地”,其姓氏皆称贾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iǎ(ㄐㄧㄚˇ)。

贾氏族人大多尊奉贾公明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著名人物狐偃之子狐射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

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记载:“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因此,狐射姑又称贾季、贾佗、贾他。

孤偃,公元前715年~前629年,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字子犯,公子姬重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咎犯)。其父为著名的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人(今山西交城却波村)。狐突事晋国为大夫,狐偃即随其父至晋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公子姬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

周惠王姬阆六年(晋献公姬诡诸八年,公元前671年),迁晋都至绛(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姬重耳至绛。

周惠王姬阆十年(晋献公十二年,公元前667年),晋太子姬申生居曲沃,公子姬重耳居蒲(今山西隰县),姬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楼),狐偃又随姬重耳至蒲。

周惠王姬阆十九年(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诬谄姬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姬申生自缢身亡。狐偃保姬重耳“备守蒲城,”一年后逃走。

狐偃在随姬重耳流亡时,年逾花甲,仍不辞劳苦,辅助姬重耳,为姬重耳出了很多计策。姬重耳在狄国十二年,狐偃反劝他赴齐国。此时戎狄势力大为削弱,己无力帮助姬重耳成事,而齐桓公姜小白虽年已垂暮,但雄心犹在,欲借晋为助,与秦、楚抗衡,维持霸主地位。且“管仲殁没,哀而思始,求善以忠”,定会收留人才济济的姬重耳一行。至齐国后,果然受到齐桓公的热情款待,对姬重耳更是深加恩渥。只是由于齐桓公逝世,五子争立,诸侯叛齐,内外交困,“子犯知其不可以动,”才毅然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姬重耳意志消沉。他枕于安乐,“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也。”狐偃又与姜氏谋,“醉而载之以行。”如果不是狐偃机智果敢地迫使姬重耳离齐,姬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晋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形势必会大变。

后来,姬重耳在岳父秦穆公嬴任好的帮助下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其后,狐偃又辅佐晋文公励精图治,“蓄爱百姓,厉养戎土”,很快使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姜小白之后的春秋霸主。

周襄王二十三年(晋文公七年,公元前629年),狐偃逝世,葬于今山西省新绛县北二十里之九原。可以说,狐偃为晋文公霸业付出了毕生心血,无狐偃则无晋文公的霸业,此誉实不为过。

狐射姑,就是狐偃之子,字季佗,亦是晋国的栋梁。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晋文公之后,其子姬欢即位,是为晋襄公。晋襄公将古贾国之地赏给辅佐父亲晋文公称霸的狐偃之子狐射姑。

在史籍《国语·晋语》中记载:“重耳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贾佗,狐偃之子射姑、太师贾季也。公族,姬姓也。食邑于贾,字季佗。”

狐射姑,也是晋文公手下的五个最有能耐的大夫之一,史称狐射姑为晋国“股肱。”在晋国历史上,晋文公尊重狐偃就象尊重父亲,尊重赵衰就象尊重老师,而尊重狐射姑就象尊重兄长。在史籍《国语·晋语》中谈论狐射姑:“博闻多识而且恭敬谨慎。”狐射姑不仅文化修养很高,学识渊博,而且谦恭厚德,性仁心慈,言行谨慎。

狐射姑后因得食贾邑,故而在历史上又称为贾季、贾佗。

晋襄公逝世后,朝堂上在立晋襄公的哪一个弟弟为君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斗。贾季为避祸而逃亡翟国(狄国),其子孙便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贾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iǎ(ㄐㄧㄚˇ)。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杭席古德氏,源出厄鲁特蒙古的一个分支,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贾氏。

⑵.蒙古族贾拉喇氏,亦称查拉里氏、扎拉哩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儿部,以部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乌拉(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iHala,多冠汉姓为贾氏、张氏、詹氏、年氏、白等。

蒙古族贾氏读音皆作jiǎ(ㄐㄧㄚˇ)。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嘉佳氏,满语为Giyagiy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贾氏。

⑵.满族嘉穆呼氏,满语为Giyamhu Hala,以地为姓,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所冠汉姓为有贾氏、佟氏等。

⑶.满族嘉布塔喇氏,亦称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满语为Giyabutal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所冠汉姓即为有贾氏。

⑷.满族贾佳氏,满语为Gia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贾氏。

满族贾氏读音皆作jiǎ(ㄐㄧㄚˇ)。



第七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贾思胡里氏,亦称扎思瑚哩氏,世居卦勒察和伦(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s’huuri Hala。

锡伯族、满族贾思胡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贾氏、臧氏、扎氏、张氏、托氏等,贾氏读音作jiǎ(ㄐㄧㄚˇ)。



第八个渊源: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为隋、唐时期的回纥民族后裔之一,信奉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

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崇尚骑马和射箭。据史籍记载,宋朝时期,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吾”,明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兀儿”,清朝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民国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一度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经该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族称。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致称为裕固族。

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进行书面文字交际的工具,通用三种语言: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语(尧呼尔语),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裕固族人使用东部裕固语(恩格尔语),裕固族人还通用汉语。

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裕固族的贾鲁各氏大多改汉姓为贾氏,少部分称鲁氏。

裕固族贾氏读音作jiǎ(ㄐㄧㄚˇ)。



第九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贾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贾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贾公明、贾季。

贾氏的历史名人(二) -- 贾兰坡:(公元1908~2001年),字郁生;河北玉田刑家坞村人。著名近代考古学家。

小时候,父母教他识字,后来又在外祖母家读过几年私塾。十二岁时,母亲为了让他能受到正规教育,带他来北京找他在北京谋生的父亲。他先在汇文小学读书,又进汇文中学。1929年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再也没能力供他上大学了。他只好在家边自学边寻找合适的工作。

1931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地质调查所招考练习生。他去报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地质调查所领导下的新生代研究室工作。上班后,贾兰坡就被派往周口店协助裴文中先生搞发掘“北京人”工作。裴文中先生于1929年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贾兰坡能在他手下工作十分高兴。他下决心也要像裴先生一样,做出一番成绩。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学习努力不懈,所以职务提升较快。1933年提升为练习员(相当于大学助教),1935年升为技佐(讲师)。这一年,裴文中赴法国留学,周口店发掘任务由贾兰坡负责。

1936年11月,贾兰坡在十一天之内连续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作、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得连裤子都穿反了。他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说:“对于这次伟大之收获,不能不归功于贾兰坡先生。”这次的发现,再一次轰动国内外,迎来了他二十八岁的生日。1945年,贾兰坡晋升为技士(副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生代研究室改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归属中国科学院领导,1957年改名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任副研究员、标本室主任、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和周口店工作站站长。在周口店办过好几期考古训练班,他都亲自撰写讲义和授课,并进行田野实习辅导,培养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后来这些人都成了考古工作的骨干和专家。

贾兰坡在周口店具体领导和多次主持了新的发掘。他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发表多篇论文,提出了许多新的独到的观点。他分析了北京人遗址各层出土的动物化石的不同性质,认为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的几十万年中,华北在气候上出现过冷暖交替的变化。贾兰坡的工作更多地转向周口店以外的地区,足迹遍及全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投入的精力最多,收获也最大。六十~七十年代主持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和许家窑人遗址的研究,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七十年代初他提出了华北旧石器存在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传统的学说,即“□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首先提出了中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他还亲自在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考查和研究后,提出中国、东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中国华北的论点。他的学术见解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美国学者也认为这些论点“对北美考古是指导性的”。

贾兰坡相继发现了比北京人时代为早的“□河文化”、距今一百八十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距今一百七十万年~一百六十万年前的“元谋人”牙齿及石器、距今一百十万年~一百十五万年前的“蓝田人”头盖骨,充分证明了贾兰坡推断的正确。1989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太平洋史前学术会议”上他曾建议把地质年代表中的最后阶段“新生代”一分为二,把上新世至现代划为“人生代”;把古新世至中新世划为“新生代”。

1990年,他在《大自然探索》上发表了《人类的历史越来越延长》一文,提出了“根据目前的发现,必将在上新世距今四百多万年前地层中找到最早人类遗骸和最早的工具,人能制造工具的历史已有四百多万年了”的新论断。贾兰坡凭着对本门科学执着的追求,苦钻苦学,孜孜不倦,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实践经验。撰写了四百多篇(册)学术著作和文章,为中国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他曾被日本、美国、瑞士、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邀请去讲学,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1994年底和1995年秋,在他患有严重眼疾困难的情况下又出版了两部著作:《中国古人类大发现》《中国史前的人类和文化》。接着他又写了一本《悠长的岁月》,以总结自己的一生。书中他迫切地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成长起来,热爱这门科学,能够接替他们老一辈的事业,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新的学术思想,把人类起源的时间、地点等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1995年4月他去美国参加院士会议,在旧金山为他举行的来自海湾地区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作家、记者、华人代表等一百多人参加的欢迎会上,他致答辞时说:“我虽然老了,但还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这门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贾兰坡的主要学术著作有:《鲁南考古队在人类学上的特别发见》、《中国猿人》、《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以及《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等论文或专著共三百余篇。

贾兰坡还重视和擅长科普知识的普及写作,在取得一系列重大学术成就的同时,发表了相当可观的科普作品,有的还被译成外文向外国发行。主要作品有:《从鱼到人》、《化石的发掘和修理》、《从猿人脑发展到现代人脑》、《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千里追踪猎化石》、《人类的黎明》。

贾兰坡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他兼任过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标本室主任和周口店工作站站长等职,同时,还是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及冰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而攀登上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虽没有大学文凭,但他抓住了机遇并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结出了国内外公认的闪光硕果。



贾 陶:(公元1909~1976年),原名贾国辅,字揆一;辽宁开原老城镇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在东北军任职。曾任东北军特务团副团长兼营长。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担负保卫中共代表团的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军事委员,东北军特务团副团长兼第三营营长,第一一○师第六二九团团长,第五十一军第一一四师第三四二旅副旅长,第五十一军工作委员会军事委员。1940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第四局教育科科长、副局长,中共中央情报部副局长,八路军第一二○师独立第一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旅旅长,东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兼炮兵学校副校长、校长,防空学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炮兵参谋长,炮兵学院副院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10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贾若瑜:(公元1915~今),四川合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教员,红六军团第十六师司令部参谋,军团司令部参谋,军团教导团军事总教,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干部指挥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教员,第一分校编辑主任,第三支队支队长,军教材科科长,胶东支校副校长、校长,山东纵队教导第五旅参谋长,胶东军区参谋长,军区参谋处处长,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司令员,警备第五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参谋长、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作战教纂处处长,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俱乐部主任兼军事博物馆馆长,总政治部副秘书长、代秘书长,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政大学副教育长,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顾问。1983年担任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87年后,从事军事学术研究工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首任馆长。

著有十几种军事着作,主编了《方面军防御战役想定》等多种教材。主编了《中国军事史辞典》等着作,出版发表了《军事课教学法》、《春秋时期军事思想初探》、《孙子探源》等各类书籍、文章达五百余万字,由他主编的《游击战》、《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辞典》、《中国军事教育通史》等多部书籍被评为全军级优秀科研成果。其中,长达三十万字的《孙子探源》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形成进行了深刻的溯本求源,在《孙子》军事思想的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张震专门为此书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系统地阐述《孙子》军事思想的源流,是前人还没做过的事情。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贾乾瑞:(公元1916~今),陕西大荔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六军排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连副政治指导员,红十五军团保卫局第一科科员,第二一七团特派员。参加了陕甘苏区反“围剿”、直罗镇战役、东征和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锄奸部科员、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六支队特派员、支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营教政治导员、营长,冀鲁边军区独立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警备第十七团团长,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高级系班主任。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商丘步兵学校校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基地司令员、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贾丹兵:(公元1955~今),女;河北深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

1969年12月十四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现兼任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专业技术四级。她先后获得军内外科技进步奖二十九项,著书七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译文一百九十余篇。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历任沈阳军区211医院战士、班长、护士、药师、主管药师、副主任、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1997年1月任沈阳军区65165部队副部队长兼解放军211医院院长。2001年1月,“休养员诊疗服务中心”在211医院宣告成立。从此,官兵来看病,一进门诊,就有导诊员引领挂号就诊;十四名白衣天使,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没有空当。这个中心是医院惟一没有经济效益的单位,每年消耗十几万元。贾丹兵对此的诠释是:“为兵服务不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人们要让每一位部队休养员走进这里都能感受春天般的温暖。”

贾丹兵在三十三年的军旅生涯中参加了唐山大地震抢险、大兴安岭灭火和1998抗洪等多个重大抢险任务。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标兵。1998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7月24日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为建国以来沈阳军区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惟一女将军。荣获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三次。荣获得过沈阳军区、总政治部的“学雷锋荣誉奖章”。1990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贾拓夫:(公元1912~1967年),原名贾耀祖,曾用名贾元、拓夫、红光、虹光、关烽、绍先,字孝先。陕西神木人。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26年,贾拓夫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任团神木县第一高小支部书记、绥德县学联主席、团县委书记等职。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秋任共青团陕北特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

1930年,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组织部长兼西安市委书记。10月一度被捕。不久,被中共派往渭南工作。后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秘书长,负责省委组织,宣传工作,为整顿和发展陕北各地党团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1933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遭敌人破坏,贾拓夫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及时做好善后工作,使党的组织和红军得以免受更大的损失。年底,他代表中共陕西省委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向中共中央报告工作。

1934年初,出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会后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并负责为部队筹运粮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地区,贾拓夫受中央委托,担任与陕北党组织以及陕北红军的联络工作。后任陕甘苏区中央局白区工作部部长、陕北省委宣传部长。

1936年任中央特派员、关中特委书记、三边特委书记、少数民族委员会回民部部长等职。12月西安事变后,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各级党的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1939年,贾拓夫回到延安,在张闻天、李维汉领导下主持西北工作委员会工作。

1941年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统战部部长、调查研究局局长。1942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秘书长、边区参议员等职,为西北地区党的建设、统战工作做出了宝贵贡献。日本投降后,接替陈云主持西北财经办事处工作,任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

1947年春,胡宗南军队大举进犯陕甘宁边区,他随同西北局的领导机关和边区人民政府辗转陕北,动员群众坚壁清野,支援前线。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贾拓夫任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市长、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西北全境解放后,他主持西北财经委员会工作。

1952年8月,贾拓夫调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3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任国务院第四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并兼轻工业部部长。

1955年9月,任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监事会主任。1956年10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58年6月为中央财经小组成员,9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他长期协助陈云、李富春工作,对国家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执行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他坚持财经工作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反对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

1959年,贾拓夫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迫调离经济计划领导岗位到基层工作。1962年任抚顺发电厂厂长,1965年任石景山钢铁公司副经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贾拓夫受到诬陷和迫害,于1967年5月7日不幸逝世。1979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贾连朝:(公元1946~今),河南浚县人。著名国家公务员,原河南省副省长。

研究生,高级经济师。196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1965年9月~1970年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系电机专业学习。

1970年8月~1973年2月,在国营124厂任工人、总厂政治部干事。

1973年2月~1981年2月,在郑州纺织机械厂子弟学校教师、厂宣传科干事、副科长。

1981年2月~1982年8月,在清华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班学习。

1982年8月~1982年12月,出任郑州纺织机械厂经济管理办公室、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

1982年12月~1987年1月,出任郑州纺织机械厂党委副书记、书记。

1987年1月~1988年5月,出任河南省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副部长、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

1988年5月~1990年8月,出任河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其间:1989年9—1990年8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1990年8月~1994年10月,出任河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河南省公司经理、党组书记。

1994年10月~1998年2月,出任河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8年2月~2000年5月,出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

2000年5月~2001年1月,出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党组书记。

2001年1月~2006年1月,出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2006年1月~今,任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第六、第七届河南省委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贾茂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

贾培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贾永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贾延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

贾宣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四十三军暂编三十九师师长。

贾毓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四十三军副军长兼迫击炮师师长。

贾 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一兵团参谋长。

贾伯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华中“剿总”政务委员会办公厅秘书长。

贾辅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金门岛防卫司令部司令。

贾战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总司令部补给署署长。

贾韫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高参。

贾宝仪:(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人事参谋次长室助理次长。

贾 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总司令部计划署副署长。

跟帖时间 2010-03-03 10:00: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贾氏的历史名人(一) -- 贾 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人(今河南洛阳)。著名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就跟着苟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失传了。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又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贾谊才十八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是原来秦朝丞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吴公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吴公是李斯的学生,也是很有学问的,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很大的教益。这时,贾谊为了勉励大家学习,传授《春秋左氏传》。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十分安定,被评定为天下第一。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高后吕雉死,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杀诸吕,迎立汉高祖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第二年,即汉文帝刘恒元年(公元前179年),吴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吴公没有忘记他的得意门生,就向汉文帝推荐说: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汉文帝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在当时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

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博士们议论时,许多老先生一时讲不出什么来;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提出咨询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其他的博士们都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这使汉文帝非常高兴,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比博士更高级议论政事官员)。

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议,是针对汉承秦制而发的。他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败俗,废弃礼义,应该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议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改变官名等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以“水”为德,以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的历法;易服色,就是改变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的服色应该尚黄。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但是对贾谊的其他建议,汉文帝是采纳的。如在汉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弃农经商)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在当时,贾谊还帮助汉文帝修改和订立了许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汉文帝都采纳了。但这些法令和措施的实行,还是有阻力的。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实行起来就很困难,很多功臣不愿离开京师。当时丞相陈平已死,功劳最大、权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一来,列侯们才陆续离开京师。由于这个建议是贾谊提出的,这就难免得罪了这些功臣元老。

贾谊初到中央政权,短短的时间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谓是一帆风顺,少年得志。汉文帝看到贾谊是一个很有见识、年轻有为的人,对他十分赏识。于是,就提出让贾谊担任更高的公卿职位,委以重任,并把这个意思交给大臣们讨论。哪曾想到,这样一来;却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来自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周勃原是以织苇薄为生的小手工业者,灌婴原是贩布的小商人,他们跟随刘邦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再立新功。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但他们又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尤其是周勃,更以“钝椎少文”出名。到了文帝朝,他们已经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他们就众口一词地攻击贾谊:“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汉文帝。原来汉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汉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汉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汉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汉文帝,地位也相当。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邓通也在汉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汉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就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内外夹攻,使贾谊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连在西汉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没有了。其结果,是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受谗被贬,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他想到,绛、灌这些大臣们攻击他,还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毕竟是功臣宿将,为汉王朝出过大力;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邓通这样的人,他有何德何能?只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为文帝听信了这样的佞悻的谗言而遭贬,贾谊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怨气。他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他写道:…多么不幸啊,遭逢时世不祥。鸾鸟凤凰躲藏奔窜啊,恶鸟高空翱翔。小人显贵啊,谗谀之徒得志猖狂。贤良正直之士处逆境啊,是非颠倒反常。过去有人诬伯夷贪赃啊,反说盗跖廉洁善良;还把利剑当作钝剑啊,却夸铅刀有锋芒!多么不得意啊,先生无故受中伤。国人不理解自己啊,向谁诉说衷肠?凤凰飘然而飞去啊。远离浊世而深藏。

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从来是安分守法的王国。贾谊到长沙时,正是长沙靖王吴著(吴芮的后代)在位。贾谊当长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学问。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对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给了极大的关注,遇有机会,就上疏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就在贾谊被贬到长沙的同一年(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绛县)。绛县地属河东郡。绛侯周勃怕人害他,在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常常披甲带着亲兵持兵器出迎。第二年,有人就因此而诬告周勃想谋反。汉文帝一时糊涂,就把这个案子批给廷尉来办。廷尉把周勃逮捕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受尽了狱吏的凌辱。后来,因为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为周勃辩护,才得到赦免。贾谊在长沙得知此事,为周勃愤愤不平,就给汉文帝上疏,说了一番君主应该以廉耻礼义对待大臣的道理,实际上是对汉文帝提出了批评。汉文帝也很后悔,感到贾谊说得对,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让他自杀,而不逮捕入狱受刑罚。

当时,汉文帝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铸钱,因此,“邓氏钱”遍布天下;又有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吴钱也遍布天下。这样,币制就混乱了。贾谊在长沙又向汉文帝上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汉文帝下令禁止。但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铜山又是汉文帝赐给他并允许他铸钱的,汉文帝怎会禁止呢?而吴王刘濞远在东方,天高皇帝远,又禁止不了。因此,贾谊的这个建议在当时是不可能被采纳的,只不过增加了邓通对他的忌恨而已。

贾谊在长沙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鵩鸟飞进了他的住房里。鵩鸟就是猫头鹰,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贾谊谪居长沙,本来心情就忧郁,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如今猫头鹰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就写了一篇《鵩鸟赋》,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和人间世事的沦桑作了一番感叹,同时也借此来宽慰自己。此时此地,贾谊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汉文帝想念贾谊,又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贾谊到长安后,汉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当时祭祀刚完,祭神的肉还摆在供桌上。汉文帝对鬼神的事感到有不少疑问,就问贾谊。贾谊是怎么回答的,史书上缺乏记载。只知贾谊关于鬼神的见解,使汉文帝感到很新鲜,听得很入神,甚至挪动座位(当时是席地而坐),凑到贾谊跟前,一直谈到半夜方止。事后,汉文帝感叹不已地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他啊!”对于这件事,唐朝诗人李商隐很不以为然,写了一首绝句来抨击汉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上人事已有很大变化,原来曾压制过贾谊的灌婴已死,周勃在遭冤狱被赦免后回到绛县封地,不再过问朝中政事。但是,汉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分派到梁怀王那里去当太傅。其原因,还是由于邓通这样小人仍在汉文帝身边,贾谊又多次得罪过这个汉文帝的宠臣,这就成了贾谊施展其政治抱负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梁怀王刘揖,又名刘胜,是汉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汉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虽然这还谈不上升迁。不过,对贾谊来说,他所关心的似乎不是自己职务上的升降,而是国家的政治形势。

在当时,西汉王朝的政治局势基本是稳定的,但也面临两个矛盾,并逐渐尖锐化起来。一个是中央政权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一个是汉王朝同北方匈奴奴隶主政权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尖锐化,在当时已见端睨。如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接连叛乱,吴王刘濞企图叛乱的消息也时有所闻;而匈奴也经常侵扰西汉北部边境。贾谊透过当时政治局势的表面稳定,看到了其中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对此深为关切和忧虑。他接连多次向文帝上疏,向文帝敲警钟。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汉文帝前之七年(公元前173年)他从长沙回长安后所上的《治安策》(《陈政事疏》)。

《治安策》一开头,贾谊就大声疾呼:我看天下的形势,可为痛哭的有一个问题,可为流涕的有两个问题,可为长叹息的有六个问题,其他违法背理的事就更多了,难以一一列举。他斥责那些认为天下“已安且治”的人,认为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懂得治乱大体的人。他形象地说:把火放在柴堆之下,而自己睡在柴堆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就说平安无事。当今的形势,同这有什么两样呢?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起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异姓王,结果是“十年之间,反者九起”,一年也不得安宁。异姓王的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又分封了一批同姓王。在汉文帝初即位时,天下还算安定,为什么呢?因为大的诸侯王年纪尚幼,而汉王朝派去的太傅、相还能掌握实权。但是,几年之后,诸侯王们大都长大,血气方刚,而汉王朝派去的傅、相年老多病,有的被罢免了,各诸侯王国的丞、尉以上的官职,都被诸侯王们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来担任。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要想使国家政治安定,恐怕连尧、舜也是办不到的。

贾谊还指出,有人把异姓王叛乱归结为同汉王朝(刘氏)关系疏远,这是不对的。他举出济北王刘兴居(汉文帝的侄子)、淮南王刘长(汉文帝的弟弟)相继叛乱的事实,说明同姓王虽“亲”,也是靠不住的。因为这些同姓王虽名为臣,其实都有布衣昆弟之心,也有称帝为皇的野心。他们在自己的国里擅自授人爵位,赦免死罪之徒,甚至使用皇帝的宫室和仪仗,使汉朝的法令在他们的独立王国里面行不通。

贾谊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他回顾汉初七个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事实,认为大都是强者先反。如韩信当楚王时势力最强,所以就最先反;韩王信依靠匈奴,接着也反了…燕王卢绾力量比较弱,最后才反。异姓王中也有不反的,这就是长沙王吴芮。长沙国只有二万五千户,实力最小,同皇帝的关系比较疏远,反而最忠于朝廷。这并不是因为吴芮的性情与别人不同,也是形势所造成的。这样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是贾谊的独到的见解。他甚至假设,如果让樊(哙)、郦(商)、绛(周勃)、灌(婴)据数十城而为王,他们也会反叛,因而被灭亡;相反,如果让韩信、彭越这些人作为列侯而居,他们也不见得会反叛,至今也还可能完好而存。正因为给予诸侯王以相当大的地盘和实力,那末,他们不管是异姓还是同姓,都有可能反叛。

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根据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教训和同姓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险,贾谊向文帝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为此,他说明了这个问题上应该有的指导思想。他说:现在诸侯王势力强大,好比是大骨头,汉王朝如果不用权势法制这把大斧头去砍,而想用仁义恩厚这把薄刃小刀去切割,那末,这个刀子不是被碰缺口,就是被折断,那是无济于事的。他形象地指出:现在的形势就象害了浮肿病,一条小腿肿得几乎同腰一样大,一个指头肿得几乎和大腿一样粗,只能平放而不能伸屈,一两个指头疼起来就不得了。如果现在不及时治疗,一定会成为不治之症,将来虽有扁鹊那样的名医,也没有办法治了。

那末,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什么呢?贾谊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也就是说,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贾谊建议:诸侯王死后,他的封地应该分割为若干块,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这样,可以让诸侯王的子孙们放心,他们知道会按制度受到分封,就不会反叛朝廷了。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这样做的结果,就能使国内的形势,好像是身体支配手臂,手臂支配手指那样顺从,诸侯就不敢有异心了,国家也就能得到治理了。

《治安策》除了论述了地方诸侯王的问题外,还对其它政治问题,以及经济、军事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人经济力量的膨胀和北方匈奴的问题。

贾谊指出,现在商人卖奴隶,给奴隶穿上古时天子后妃祭祀时才穿的绣衣、丝鞋,关在木栅栏里。现在皇帝穿的衣服不过是普通的黑色丝织品,而富民的墙上竟挂上了文绣;皇后装饰衣领的东西,富的婢妾们却用来缝鞋边。商人富民这样穷极奢侈,后果是严重的:一百人作衣服还不够他们一人穿,想全国人不受寒挨冻,怎么可能呢?一人耕田,十人聚食,想全国人不挨饥受饿,是不可能的,饥寒迫使老百姓痛苦不堪,想使他们不造反.是办不到的。国家已无能为力,“盗贼”不过在等待时机而已,但是献计的人却说政治上以“毋动”为上策;这些富人大商习俗奢侈,太不尊重国家制度,太冒犯皇帝的尊严了,但献计的人还说“毋为”,不要改革,这真是可以长叹息的事啊!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由于军事上失利,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实际上多由宗室女顶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要交送大量的金银和丝织品。汉文帝时也曾派军抗击匈奴的侵扰,因诸侯王叛乱而撤军,又恢复和亲政策。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统治者经常侵扰的祸患,他表示愿意出征北伐,“亲俘匈奴单于而制其命,抓住中行说(投降匈奴的汉奸)而笞其背”。贾谊认为,应该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以争取匈奴的人民大众;并且用声色口腹的物质享受为手段,来分化匈奴贵族。这些论述虽是豪言壮语,但毕竟不那么切合事实,因此鲁迅认为贾谊论匈奴“乃颇疏阔”。

贾谊《治安策》的可贵之处,在于居安思危。如毛泽东所说:“《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这个评价,是非常确切的。

就在贾谊上《治安策》的这年,淮南王刘长果然阴谋叛乱,汉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今四川中部),刘长在途中畏罪自杀。第二年(公元前172年),汉文帝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贾谊担心汉文帝接着还要把刘长的几个儿子由列侯进封为王,就从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上疏汉文帝,进行劝告:“淮南王反叛朝廷,全国谁不知道他的罪恶?现在尊奉罪人的儿子,只能招致全国人的非议。淮南王的儿子成人之后,哪能忘记他们父亲的事?淮南地方虽小,英布曾凭借这块地方造反。虽然把淮南王的封地分割为四块,但四子一心,让他们占有土地和人口,积蓄资财,这真可以说是把武器交给敌人,为虎添翼呀!希望陛下考虑。”但是汉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结果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国事为重,为汉文帝出谋献计。因为梁怀王刘揖没有儿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感到,如果这样做,将对整个局势不利;不如加强汉文帝的两个亲子淮阳王刘武和代王刘参的地位。为此,贾谊建议,为梁王刘揖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如果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华山)东地区的忧患了。汉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的。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死了,当年他才三十三岁。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正如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所说的:“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谊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如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的分析的正确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汉王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使他们仅得租税,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国的权力。

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分为若干块,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实际上分散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主父偃的“推恩令”就是沿用了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贾谊关于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统一铸钱的主张,在汉武帝之时实行了。汉武帝还胜利地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抛弃了贾谊引为耻辱的和亲政策。

贾谊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使汉武帝十分感念,为了纪念他,就提拔了他的两个孙子为郡守。

贾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载入史册,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贾 逵:(公元30~101年),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东汉朝著名的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贾逵出身于书香门第。西汉朝著名的文学家贾谊,是他家的先人。其父贾徽,师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

贾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当时贾逵家里很穷,他姐姐每天都抱着5岁的贾逵隔着篱笆听邻居家的孩子们读书。十岁时贾逵能背《六经》。姐姐问:“人们家从没有请过先生,你怎么会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且背诵起来不漏一句呢?”贾逵答道:“当年,你抱着我隔着篱笆旁听邻家读书,至今仍没有忘记其中的任何一句。”不到20岁就有许多人来跟着他学习。

汉明帝永平中期贾逵被拜为郎,与班固并列校秘书,应对左右。汉章帝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汉建初元年诏贾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三十七事,帝嘉之。又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集为三卷。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建初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

在天文学上,贾逵创制黄道铜仪,发现了月球运行速度不平均,并在世界上首次测定了近点月。

贾逵所选弟子及门生皆拜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贾逵自为儿童,常在太学,故不通人间事。贾逵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然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汉和帝即位,以贾逵为左中郎将,拜侍中,领骑都尉。他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

贾逵于汉永元十三年逝世,终年七十二岁。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凡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之为“通儒”。



贾 逵:(公元173~228年),字梁道;河东郡襄陵县人(今山西临汾)。东汉末期著名将领。

贾逵世为著姓,少孤家贫,甚至冬天连棉裤也没有。有一次,他在妻兄柳孚家借宿,天亮后只好穿着柳孚的裤子走了。家境虽贫寒,而贾逵还是立志从军。他“戏弄常设部伍”,使他的祖父甚表奇异,说:“汝大必为将。”并向他口授兵法数万言。

贾逵长大后,先是补了个郡吏,后又担任了绛邑长。当这时,正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期。

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再次进军官渡,北攻袁绍。不久,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跟曹军交战几次,都打了败仗。袁尚派河东太守郭援与他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又联络南匈奴单于(时称呼厨泉,住在平阳),三路兵马联合起来,在临近牵制曹军。郭援攻打河东,所经城邑攻无不克,唯绛邑有贾逵坚守,怎么也攻不下来。他就召南单于并军急攻。贾逵势单力孤,抵挡不住,终致城破被擒。郭援早闻贾逵盛名,慕其才而想收用他。可是,贾逵见到郭援,不仅不叩头,反而义正辞严地斥责说:“哪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之理!”郭援老羞成怒,就下令将贾逵处死。绛邑的吏民听到消息后,都站在城上高喊:“要杀我们的贤君,我们宁愿和他一起死!”郭援左右的人也深为贾逵的气节所感动,纷纷替他请命。郭援无可奈何,便将贾逵下狱。

在此战争之前,有一次,贾逵经过皮氏(今山西河津)时,看到这里地形险要,曾说:“兵家争地,先据此者胜。”当绛邑城快要失守时,他先派偷偷地把印绶送还郡里,并嘱咐急速占据皮氏。郭援攻下绛邑后,准备继续进兵。贾逵担心他先占了皮氏,就设计拖住了郭援,使郭援在绛邑城多驻了七日。后来,郭援将贾逵囚于壶关,放在一个土窖中,用车轮盖住窖口,并派人看守。有个叫祝公道的看守,和贾逵非亲非故,看到贾逵义气可敬,就趁夜晚悄悄放走了他。贾逵有个担任河东计吏的朋友孙资,向曹操推荐说:“逵在绛邑,帅厉吏民,与贼郭援交战,力尽而败,为贼所俘,挺然直志,颜辞不屈;忠言闻于大众,烈节显于当时,虽古之直发、据鼎,罔以加也。其才兼文武,诚时之利用。”曹操便将贾逵举为茂才,让他担任了渑池令。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农历2月,曹操攻占袁氏势力的老巢—邺城后,并州刺史高干归降了曹操,而当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高干又背叛了曹操,企图偷袭邺城。此时,河内人张晟、张琰等也举兵响应高干。贾逵起初不知张琰已谋叛,前去会见张琰。他在张琰处发觉了这一阴谋,想马上返回又难以脱身,于是急中生智,装作愿意同张琰一起反叛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替张琰出谋献计,取得了张琰的信任。当时渑池县寄治蠡城,城堑不固。贾逵还从张琰那里借兵修城。那些图谋反叛的人因此都不避讳贾逵,结果被贾逵杀得一个不留。贾逵修好城堑,坚决与张琰对抗,直到张琰失败。

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讨平高干,拿下并州。这时,贾逵因居祖父丧而去官,引丧完被司徒辟为掾官,以议郎参司隶军事。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征马超的时候,到了弘农,说:“此西道之要。”就让贾逵担任了弘农太守。他召见贾逵议事,看到贾逵才德兼备,非常高兴,对左右说:“假使天下二千石都能象贾逵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贾逵在太守任上,有一次派兵时,他怀疑屯田都尉私藏亡民,而屯田都尉自以为自己不属郡管,言语不顺,引起贾逵发怒,把屯田都尉治了罪。贾逵因此被免官。可是曹操特别欣赏贾逵,随即又任命他为丞相主簿。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贾逵随曹操从长安出发,打算经斜谷(陕西省褒斜谷的北口)去征讨刘备,求汉中。他受命先到斜谷观察形势,途中遇到水衡都尉正督运数十车囚犯。他看到当时军情紧急,就命令处死其中最重要的一名囚犯,而将其余犯人全部放走。曹操得知此事,更加赞赏贾逵机智果断,就拜他为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洛阳。贾逵以谏议大夫负责办理丧事。当时,太子曹丕在邺城。洛阳的军队失去了统帅便骚动起来。有人主张把消息压住,暂不发表。贾逵没有采纳这种意见,坚持派使者到各地去报丧。青州兵闻讯,敲着鼓一批批地走散了。大臣们认为应当马上禁止他们的行动,不服从的就办罪,跑掉的就派兵征讨。贾逵说服了众大臣,并发给青州兵一种证明,让他们凭着证明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得到当地官员的关照。这么一来,一场骚动才被平息下去。可是,曹丕还没到,曹丕的兄弟、鄢陵侯曹彰倒先带着兵马从长安赶来洛阳,想抢他哥哥的王位。他问贾逵:“先王的印绶在哪里?”贾逵很严厉地回答说:“太子在邺,国有贮副。先王的印绶不是君侯你该问的!”说得曹彰无言以对,不敢再争。就这样,贾逵和在洛阳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遗体入殓,运到邺城,由太子曹丕主丧,并奉诏迎曹丕为魏王、丞相,领冀州牧。曹丕对贾逵感恩戴德,即王位后先任贾逵为邺令,寻迁魏郡太守。

这年秋天,曹丕带着一支军队回故乡沛国谯县。贾逵这时任丞相主簿祭酒。曹丕到了谯县,又授任贾逵为豫州刺史。

贾逵在任豫州刺史期间,锄强抑暴,兴利除弊,政声卓著。魏文帝曹丕夸奖说:“贾逵是个真正的刺史!”同时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并封贾逵为关内侯。贾逵在境内断山蓄水,建造了小弋阳陂,又疏通运渠二百余里,人称“贾侯渠”。他缮甲兵,加强战备,使东吴不敢侵犯。黄初年间,他与诸将并征东吴,在洞浦大败吴将吕范,因功进封为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当时,孙权在东关(即濡须口),当豫州南,距江四百余里。每次发兵攻魏,总是西从江夏,东从庐江。魏征东吴,也是从淮水、沔水南下。豫州军队散驻在汝南、弋阳诸郡,只是守守边境而已,所以孙权无北方之虞,东西有急,则并军相救,很少打败仗。贾逵分析了这个形势,认为应该开一条直通江边的道路,这样,若孙权自守,则二方无救;若二方无救,则东关可取。他将军队移屯潦口,向明帝陈述了自己的攻取之计,得到了明帝的赞许。

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按照孙权的主意,佯称得罪了吴王,要弃吴投魏。他跟大司马兼扬州牧曹休私通消息,约他发兵去接收鄱阳郡。曹休中计,便率领骑兵步兵共十万名往皖(汉置县,也叫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县)去接应周鲂。他从寿春发兵以后,魏明帝就叫贾逵带领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往东去跟曹休的军队会合,由皖城去夺取东关。贾逵料到东吴在东关无备,一定是将军队集中在皖城,曹休孤军深入,必败。于是,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了二百多里,抓到一个东吴兵,经盘问,知道曹休的军队果然打了败仗。原来,孙权早就亲自到了皖城,拜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带三万人马,三面埋伏。曹休的兵马一到,就立即被包围。曹休毫无准备,被打得晕头转向,慌忙后退,哪知道夹石西北的去路也给孙权挡住了。东南有追兵,西北无退路,眼看全军就将覆没。听到这个消息,贾逵部下的将士都慌了神。有的人甚至认为,明知道已经中了计,就不应再送上门去。他们提出应当等待后面的援军。贾逵对大伙说:“大司马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能还,危在旦夕。东吴知道后面没有接应的军队,才敢大胆地追上来。现在我们疾速前进,出其不意地赶到夹石,突然打过去,这就是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东吴看见我军必然退兵。如果坐待后军,东吴将把险路全部断绝,兵马再多又有何用呢?”于是,他指挥军队兼程进军。到了夹石附近,他命士兵在山口要道上竖起了很多旗子,并留少数士兵不停地打鼓,作为疑兵,然后亲率大队人马迎头袭击吴兵。就这样,很快打散了截击曹休的部队,吓退了追赶上来的东吴大军,把曹休和他的残兵败将救了出来。贾逵占领夹石以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军队,使曹休得以重新整顿队伍,退回扬州。原来,曹休仗着自己是曹家宗室,一向瞧不起贾逵。早在魏文帝时代,他就常说贾逵的坏话,不让魏文帝重用贾逵。这次夹石之战,贾逵不记前嫌,奋力相救,深受时人赞誉。

贾逵活了五十五岁。他一生忠于曹魏,重病中还对左右的人说:“我受国厚恩,恨不斩孙权以下见先帝。丧事一概不得有所修作。”死后谥曰肃侯。豫州吏民为了追思他,专门刻石立祠。青龙年间,魏明帝东征,乘辇入贾逵祠,颁发诏令说:“昨过项,见贾逵碑像,念之怆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逵存有忠勋,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其面告天下,以劝将来。”



贾 充:(公元217~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今山西襄汾)。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贾充是司马氏亲信,曹魏时任大将军司马、廷尉等职。钟会平蜀后与姜维谋反,司马昭令他率兵入斜谷。他曾指使成济刺杀曹髦,并参与司马氏篡魏的密谋。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

在灭吴的战争中,贾充以太尉充大都督,节制各军。其一女配太子,一女配齐王,子孙多被封官授爵,在西晋初年显赫至极。终年六十五岁。
贾思勰:(公元472~499年),今山东益都人。著名北魏农学家。

贾思勰曾任北魏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太守。

贾思勰生活于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时期,是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查阅了大量资料,广泛收集民间谚语,访问有经验的农民,并亲自种植农作物,进行实地观察。

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后来回到家乡,经营过农牧业,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33~544年)间,在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齐民要术》对北方抗旱保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贾思勰对关于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又如,贾思勰总结了前人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豆类作物在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上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周期,《耕田第一》书中分析说明了轮作的好处,对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作出科学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在播种时间上,贾思勰引用农谚:“以时及泽,为上策之,”说明要以季节、气候和墒情作为根据。在《种谷第三》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必须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

其次,《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贾思勰还初步提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

贾思勰介绍了许多改变旧的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到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其中不少经验和论点对于指导今天农业生产仍有现实意义。进化论的创立者,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从达尔文所引述的内容看,不少人认为就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没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应用。

另外,《齐民要术》总结了中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历时一千四百多年,现在仍然沿用。《齐民要术》中还有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糖稀)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翔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

总之,《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贾 岛:(公元779~843年),字浪仙;范阳人(今河北涿县)。著名唐朝诗人。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冬,贾岛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贾岛因诽谤朝廷被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贾岛因带着一肚皮牢骚出家,所以虽身在佛门,却未能忘却尘世的烦恼。他在洛阳为僧时,当局规定午后不得出寺。若换个出家人,不许出就不出。佛国无边,何处不可修心养性?然而他却觉得自由受缚,不能忍受。于是叹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他为人非常执著,一旦向前,就不易回头。无论是为僧,还是还俗,都富有挑战性。

他是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据说曾出了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骑驴过街,没注意行人。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便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寻思上联,忽以“秋风吹渭水”作对,喜不自胜,结果撞上“市长”大人车马,被拘一夕。一次是去访问李凝幽居,于驴背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其中“敲”字又欲作“推”字,一时未定。神思恍惚,结果又撞上韩愈的车马。传说虽不完全可信,但他那份痴迷,则是有根有据的。他时刻想推销自己。“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气冲斗牛,一副侠胆。其实他骨瘦如鹤,气短力微,只不过借剑喻己,想人赏识罢了。唐代的举子要想在科场上显露头角,往往要疏通关节,寻找坚强的靠山。而他出身微贱,朝中无亲故,缺乏外援,所以他恨这个社会的不公。他认为自己没有出路,是因受到公卿的压抑所致。他从裴度庭院经过,吟道:“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裴度平定叛乱有功,封晋国公。他聚敛甚多,长安有高第。贾岛一见,火从内发,故作诗嘲之。他蔑视权贵,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及第后,他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服出游,行至寺中,闻人吟诗,便循声登楼,见案上诗卷,便取来浏览。贾岛在后面,一手夺走。他不认识宣宗,便瞪眼嚷道:“郎君鲜食美服,哪懂这个?”事后十分紧张,伏阙待罪。朝廷给他一个长江县主簿的小官,将他贬出长安。唐代有两位诗人的作品,涉及此事。安奇诗云:“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李克恭诗云:“宣宗谪去为闲事,韩愈知来已振名。”

贾岛有个堂弟叫无可,也是诗人。当时两人一道出家。贾岛耐不住寂寞,杀了回马枪;而无可仍在合掌向佛。贾岛还俗时曾有约,将来仍出家,可一落尘网便被裹住。无可写诗提醒他,不要忘约。贾岛说,我怎么能忘啊?“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他对佛门的清静,仍怀向往之情。但说是说,行动是行动,这两者充满矛盾。

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出许多精品。韩愈赠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故生贾岛著人间。”贾岛与孟郊齐名,影响深远。但他的一生,贫困潦倒,官微职小,禄不养身。死之日,家无一钱,只有一头病驴和一张古琴,教人为之一叹:他是否感到此生值得,含笑而去,或是后悔还俗,不如诵经?这就不得而知了。

据《旧唐书》、《全唐诗话》以及苏绛为贾岛写的墓志铭等的记载,贾岛是当时范阳郡的人。唐代设置的范阳郡,包括现在的大兴、房山、昌平、顺义等县。这一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幽燕之地,英雄豪侠慷慨悲歌,成了传统的风气。正如贾岛在一首题为《剑客》的五言绝句中写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位诗人显然想借此来表达他自己的心情。

然而,贾岛之所以成名,却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气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公身上。毫无疑问,写“僧敲月下门”当然比“僧推月下门”的句子要好得多。这几乎已经成了讲究炼字的一个最寻常的例证。可是,懂得这样一些起码的文字“推敲”的技巧,难道就可以称得起是一位苦吟的诗人了吗?问题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否则,成为一个大诗人也太容易了。

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而这些又都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的。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是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的,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贾岛有许多作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渡桑干河》的诗写道:“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于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的意思很曲折,而字句却很平易。这样就显得诗意含蓄,使读者可以反复地咀嚼它的意味。如果多用一两倍的字句,把它的意思全都写尽,读起来就反而没有意思了。在贾岛的作品中,象这样的例子太多,我简直不知道应该举出什么例子才更好说明问题。

读过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韩愈非常赏识贾岛的作品。《全唐诗话》记载韩愈赠贾岛诗曰:“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虽然有人说这不是韩愈的诗,但是这至少可以代表当时人们对贾岛的评价。后来的人常常以“险僻”二字来评论贾岛的诗,那实在是不恰当的。

尽管人们也能举出若干证据、说明贾岛的诗对于后来的诗坛发生了不良影响。比如,宋代有所谓江湖诗派,明代有所谓竟陵诗派,以及清末同、光年间流行的诗体,一味追求奇字险句,内容贫乏,变成了形式主义。如果把这些都归罪于贾岛的影响,我以为这是不公平的。各个时代诗歌流派的优缺点,主要的应该从各该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中寻找根源,前人不能为后人担负什么责任。贾岛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肃的,这一点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假若有人片面地和表面地模仿贾岛,以致产生了坏诗,这怎么能叫贾岛负责呢!

苏东坡并没有象欧阳修《六一诗话》和尤袤《全唐诗话》那样的诗话行世,却经常有关于诗文的观点一鸣惊人。诸如“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诗、韩文、颜书,皆集大成者也。”“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

“郊寒岛瘦”也是他提出的,而且概括得也是如此的准确、生动和形象。“郊寒岛瘦“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两人都是一生不曾做过什么象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五十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交友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如:“贫病诚可羞,故床无新裘。春色烧肌肤,时餐苦咽喉。倦寝意蒙味,强言声幽柔。承颜自俯仰,有泪不敢流。默默寸心中,朝愁续暮愁。”“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清桂无直枝,碧江思旧游。”

贾岛曾作过和尚,算是个“诗僧”。《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其性情中人的一面。有一天,唐宣宗微服私访来到贾所在的寺中,闻楼上有吟诗之声,遂移步上楼,见案上有诗便展卷流览,贾岛不认识皇上,劈手将诗卷夺过,声色俱厉,冷言嘲讽。幸亏皇上有风度,自己下楼一走了之。后来,贾才发觉事情不对,吓坏了,忙跑到宫前请罪。倒使皇上感到惊讶。这段故事太象演绎,不大靠得住,但却颇可见贾岛的脾气秉性。

贾岛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所以在他们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泠。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贾岛最为流行的故事就是“推敲”的典故。据说他成日沉湎于雕词琢句之中,有一天竟然冲撞了京尹兆韩愈的车队,被左右拿下,推到韩愈面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所以才冲撞了大人。原来他当时正在潜心琢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动词“推”,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见怪不怪,停下来想了半天方说“敲字佳。”从此交上了贾岛这个布衣朋友,还“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其实,这两个字都是可以用的,只不过用了“敲”就具有了一种声音的美,更能衬托出夜深人静时的意境。

因为贾岛平时做诗,总爱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地遣词造句,加之以上所提及的诸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诗作中具有“寒瘦窘迫”的风格也是自然的事情,堪称中国诗史中的“苦吟诗人”,成为后世“五律”的领袖。

据河北省《景县志》记载:“贾岛村在县城西南五十余里。村旁有云盖寺,为唐代诗人贾岛出家的地方,久废”。

贾岛墓:

著名的“贾岛墓”在今四川省安岳县县城南郊安泉山。墓长十二米,宽、高各三米,砌石为垣。现有清建墓碑“唐普州司户参军浪仙之墓”。墓前有清建瘦诗亭,内陈历代文人吊唁贾岛的石刻诗文。

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贾岛六十一岁时迁普州(今四川安岳县),任司仓参军。他到任后,曾组织讲学。政务之余常去南楼读书作诗(南门外过街楼,1958年被拆除),曾写出著名的《夏夜登南楼》诗:“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此外,还有《寄武功姚主簿》、《送裴校书》、《送僧》、《原上草》、《咏怀》等诗篇,均为贾岛在南楼写成。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朝廷升贾岛为普州司户参军,未受命而身先卒,终年六十四岁。遗体安葬在安岳县城南安全山麓。他的朋友苏绛为他写了“贾司仓墓志铭”,记述贾岛生平、死、葬日期和地点等甚详。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安岳县令徐观海(浙江钱塘人)在墓前建造“瘦诗亭”。后来的县令斐显忠又进行重建,并立牌坊,至今尚存。

贾岛衣冠冢:

贾岛的衣冠冢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二站村。冢呈丘状,高约十六米,方圆几十米。包括贾公祠、宝顶(贾岛坟)及碑亭,占地八万六千平方米。1956年贾公祠被拆,仅存二清碑。一为贾岛记地碑,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立;一为重建贾公祠碑,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立。碑亭中大理石碣为明朝弘治年间房山知县曹俊所立,碑额上书“唐贾岛墓”,碑文是一首七律,为明朝著名诗人李东阳所书。



贾似道:(公元1213~1275年),字师宪,别号允从,号秋壑,贾涉三子,南宋理宗贾贵妃之弟;祖籍台州(今浙江临海),出生在江西万安。著名南宋末年奸相。

贾似道的父亲贾涉曾经在江西万安县做过县丞,母胡氏是贾涉去万安县赴任前在钱塘县购买的小妾。贾涉从万安离任时,把胡氏遗弃了,贾似道便跟随贾涉生活。公元1223年,贾涉病死,贾似道也由于家道中落,无人管教,从十几岁开始,便不务正业,终日在社会上游荡,以吃、喝、嫖、赌为乐,史书说贾似道“少落魄,为游博,不事操行”,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良少年。后来贾似道依靠“恩荫”,在嘉兴谋得个管理仓库的职位。不过贾似道的时来运转完全仰仗了他的异母姐姐贾氏。

贾氏在南宋理宗朝进宫,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被封为贵妃。贾似道后来先后干过“籍田令”、“太常丞”、“军器监”、“大宗正丞”等京差,正是托贾贵妃的福。在官场上厮混的贾似道期间也完全恢复了顽劣的故态,恣意夜以继日地享乐,经常是白天在城里嫖娼,通宵于湖上泛舟。理宗皇帝曾经登高欣赏西湖夜景,当他远远望见西湖上闪烁的灯火时,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这一定是贾似道这小子在搞腐败。

因为后宫有人,贾似道自1241年始,先后担任过“知澧州”(今湖南澧县)、“两淮制置大使”(兼淮东安抚使知扬州),公元1256年还加封了参知政事的头衔,次年又任“知枢密院事”和“两淮安抚大使”。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世,贾似道在“两淮制置大使”任上,找到已经改嫁给一个石匠的生母胡氏,密谋淹死了那个石匠,把胡氏给接走了,其阴险毒辣可见一斑。

从时间上看,自公元1235年蒙古人大规模犯宋至公元1276年元兵进入南宋政治中心临安,南宋的灭亡历时四十一年,但是蒙古人前期的南侵主要属于掳掠性质,往往是攻下一些城池洗劫一空,随即弃之不守,而蒙古人真正决心灭宋,当以公元1267~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围攻襄阳为起点。这样算来南宋为挽救亡国的抵抗不过经历了八年多的时间,即使从公元1258年蒙古汗蒙哥分兵侵宋算起,南宋赵氏社稷也只苟延了十八年便分崩离析了。

就是在这一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时期,南宋朝廷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掌门——贾似道。这位本来缺德少才的社会痞子,凭借皇帝的宠信,爬上权力的顶峰,独揽朝纲,把个宋室宗庙的砖瓦一块块掀的精光。

公元1258年,蒙哥决定分兵犯宋。公元1259年春,蒙哥汗部围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农历7月,蒙哥在进攻钓鱼城之战中负伤不治身亡,蒙军失去主帅只好撤去。同年九月由蒙哥弟忽必烈率领的另一路人马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理宗皇帝急忙命令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分,屯兵汉阳以增援鄂州,后又移防黄州。对军事一窍不通的贾似道就这样被朝廷赋予了军事将领的使命。贾似道本是个不学无术之徒,同时也是个惜命怕死的家伙,一见到敌人的刀枪就如同老鼠见到阳光。贾似道被惊吓得不敢与蒙古军交兵,便迫不及待地暗自遣使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起先并不同意罢兵,但是不久南宋合州守将王坚派人告知贾似道蒙哥已亡的消息,蒙古军也因蒙哥汗身亡而人心浮动。然而这时,贾似道不但仍然不敢伺机反抗,而且又再次派人前去求和。忽必烈由于急于返回漠北争夺汗位,就顺水推舟同意了贾似道的求和要求。贾似道许诺的条件是——“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二十万”。忽必烈返回后取得了汗位,又平定了弟弟阿里不哥的反叛,这样,南宋朝廷便获得了几年的喘息时间。

事实是贾似道坐失良机,一味乞和,致使忽必烈抽身北上争取汗位,然而他却仅仅凭借乘北军撤退之机,听从刘整的建议,让人追打几个殿后的士兵,便大言不惭地谎报“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江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休!”好像是天下从此就永远太平了。昏庸的理宗皇帝偏偏对这位小舅子谎话信以为真,把贾似道视作“王室有同于再造”的大救星,而且于1260年三月下诏美美地褒奖并重重奖励了他一番。贾似道也顶着“少傅”、“右丞相”的头衔风光地应诏回朝,次月又进为“少师”、“卫国公”,被皇上亲切地视作“股肱之臣”。

“少师”兼“卫国公”贾似道编织了挽救国家的谎言,自然向临安的朝廷隐瞒了自己奴颜婢膝地向忽必烈求和,并答应纳贡赔款的肮脏之事。1260年七月当忽必烈派遣一个叫郝经的使者向宋廷索取“岁奉银、绢各二十万”的时候,贾似道还真有办法——提起裤子不认账,并暗地里指使“淮东制置司”把这个使者扣留在真州(今江苏仪征),以免天机泄漏,让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忽必烈因为被贾似道给涮了一次,所以后来在灭宋的过程中,他只要求对方投降而坚决不接受纳贡议和。

贾似道依靠虚构的战功沽名钓誉、巩固地位之后,立即就着手排斥异己,残害抗战将领。例如他网织罪名杀害了左丞相吴潜,逼死曹世雄;而领导钓鱼城抗战的王坚,也被贾似道解除兵权,以至于郁闷而死。公元1261年贾似道还通过实行所谓“打算法”,把在抗战中支取官物用作军需的将领一概治罪,向士璧和印应飞就是因此获罪被逼迫致死的。至此,贾似道羽翼丰满,弹劾官员愈发肆无忌惮,也为腐败昏庸的南宋王朝敲响了最后十五年的丧钟。

像历史上多数反动统治者一样,贾似道也很重视掌控宣传舆论,为自己沽名钓誉,标榜所谓的丰功伟绩,例如他指使门客爪牙廖莹中、翁应龙等撰写文章,名曰《福华编》,为自己根本不存在的“援鄂之功”歌功颂德,肉麻至极。

南宋赢得了虚构的“鄂州大捷”之后,以理宗皇帝和贾似道为首整个统治阶层很快又重新过起莺歌燕舞的日子,而全然不顾这种歌舞升平不过是这个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腐败王朝的回光返照而已。

贾似道从公元1260年开始秉政,很快就控制了舆论宣传,肆意铲除异己,培育党羽,平民百姓遭受的剥削愈发残酷,社会经济生活呈现严重萧条,特别是以1263年推出“买公田”为标志,将国家引向人祸的深渊,期间直至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历时一十三年。

当北方的蒙古人已经牢牢盘踞中国的半壁河山,时刻准备发起摧毁南宋统治的战争之时,权倾朝野的贾似道为了弥补捉襟见肘的政府财政,补充亏空的军粮,于公元1263年采纳“知临安府”刘良贵、“浙西转运使”吴势卿等人提出的“买公田”建议。所谓的“买公田”,就是按级别规定占田限额,超限部分的一部分由官府购买作为公田出租,租种公田者需要向政府上交租米,租米充作军粮。表面上看“买公田”只是官家强行购买大户地主的农田,与小户人家和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有权势的大户往往隐瞒占田数量,或者干脆拒不卖田,各级官吏便转而强行向占田数量并未超标的中、小地主甚至普通农民以极低的价格“买”田,而且给付的是十分贬值的纸币,有时甚至是连揩便纸都不如的“度牒”和“官诰”;所谓的“度牒”和“官诰”说白了就是今天的白条子。此外,各级官吏通常还想尽各种手段大幅度提高承租者需要上交的租米的数量,而且如果后者不堪负担租米而欠租逃亡,则租米转由土地原来的主人代为赔偿,结果不但使许多人沦落至破产失业,还动辄施以肉刑,并有逼人上吊的事情发生。这样,贾似道等人把持的“买公田”法,实质上成为转嫁经济负担和社会矛盾,敲诈与鱼肉人民的剥削工具。

公元1264年,贾似道又开展了清查民间土地的运动即“经界推排法”,目的是假借田税地租搜刮民脂民膏,而且各级官吏在实际清查的过程中,经常擅自增加无权无势的小农户的税赋,这样,“经界推排法”成为又一害民之举。

贾似道不仅通过“买公田”、“经界推排法”之类的手段从民间搜刮财富,而且通过连年滥印纸币,造成货币极度贬值,形成通货膨胀,使城市工商业、农业直至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力从此日益衰微。1266年六月,大臣黄震上书指出国家面临四个弊端——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不料触怒圣上被连贬三级。于是,主持朝政的贾似道就这样把国家推向灾难,使处境艰难的百姓雪上加霜,在直至国家灭亡的十三之间,被盘剥的膏脂殆尽。

别看贾似道在蒙古人面前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然而对待看不惯自己的国人却一概不心慈手软,即使是小人物也不放过。例如公元1264年,临安学子叶李、萧规二人本是应诏上书,为陷于困境的朝廷提建议出主意,他们在上书中直言贾似道专权、误国、害民,于是贾似道立马命人搜罗二人的罪状,把他们下了大狱,随后又在他们的脸上刺上字,分别把二人发配到偏远的漳州和汀州(今福建长汀)去了。

公元1264年农历10月,“帝多嗜欲,怠于政事”的理宗皇帝因纵欲过度呜乎哀哉了,享年六十岁。送理宗死后。宋度宗在贾似道的一手扶持下继位,朝中大、小事更要一概看贾似道的眼色,贾似道则宛如太上皇一般。

公元1265年农历4月,度宗皇帝加封贾似道为“太师”,还兼了个“魏国公”,而这时的贾似道也如日中天,每逢上朝就连皇帝都要起身答谢,群臣则干脆齐呼他为“周公”。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个国家不能没有他贾似道,他还曾经亲自导演了一出“狼来了”的恶作剧来恐吓满朝的文武。他假意辞官离开京城,背地里指使吕文德慌报蒙古兵犯境情况危机。早被蒙古兵吓破苦胆的度宗皇帝及满朝大臣顿时慌了手脚,赶忙请贾似道出山挽救社稷臣民。尝到了假辞官甜头的贾似道又屡以辞官要挟皇上,害的度宗皇帝每每向他苦苦哀求,仿佛贾似道就是自己的救命亲爹似的,满朝大小官员也只有俯首帖耳的份儿了。

加官进爵的贾似道在南宋朝廷如日中天,同时也愈发飞扬跋扈。1266年,贾似道有一次召集文武百官,像训斥狗一样训斥他们说:“你们这些人,若不是我提拔了你们,你们还能有今天?”吓得百官一声也不敢吭。不过有一个叫李伯玉的回应了一句说:“我当初参加殿试获得第二名,即使没有你提拔我,我也可以做到现在这个地步。”结果贾似道的脸子一下就拉下来了,没几天便把李伯玉给贬出了京城。不要说贾似道对同朝为臣的官员如此霸气十足,就连皇帝他也没有放在眼里,例如到公元1270年,贾似道上朝可以不拜,退朝时皇帝还要起身离席向他行“注目礼”,目送他走出朝堂后才敢重新落座。可见贾似道是多么狂放无礼。

公元1267年春,度宗皇帝批准贾似道可以三日一入朝,不久又将位于西湖旁葛岭的别墅赏赐给贾似道“修身养性”,贾似道则干脆每五天才乘船经西湖“入朝”一次。其实这也不算是真正的入朝,而是贾似道命人将公案、文书拿来自己家中,让家里的幕僚以他的名义胡乱处理一下完事,朝中其他没有实权的宰相只是在上面挂个名而已。于是时人借机编出儿歌讥讽说:“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这个“平章”指的就是“平章军国重事”的贾似道。

贾似道身据权位,却动辄荒废朝政,从三日一朝到五日一朝,直至干脆十日一朝,南宋在这种奸臣和昏君的统治下,如果不亡才那是怪事。

当忽必烈弹压了蒙古宗王阿里不哥的挑战,牢固确立自己的蒙古汗地位之后,便把兵锋重又对向南方的南宋王朝,并且以归附的汉军作为主力,准备大举灭宋。

南宋降将刘整在公元1267年向忽必烈建议先取襄阳,忽必烈接受了刘整的建议,于公元1268年命阿术、刘整等进攻襄阳,次年比邻的樊城也遭围攻,宋将领张世杰出战,败于赤滩浦。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臣很多人主张派高达救援襄阳,然而贾似道却担心高达会削弱驻守襄阳的吕文焕的权力,竟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而且露骨地说:“吾用达,如吕氏何?”。吕文焕作为襄阳守将,则报称自己襄阳初战大捷,使得朝野一度也不把救援襄阳当回事了。公元1269年农历7月,宋将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的舟师败于新郢(今湖北江陵)和虎尾州,贾似道的爱将范文虎来援又败,乘轻舟逃跑。

公元1270年初,“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领兵前往援助襄阳,然而范文虎为了不使功劳落到李庭芝头上,即给贾似道写信,要求不听从李庭芝的节制,吹嘘自己不久就能够率兵解救襄阳,一战打败北军,届时把功劳都归到贾似道的名下。这个范文虎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个帮助贾似道喊“狼来了”的吕文德的女婿,不过这时吕文德已经死了。贾似道为了贪图自己的功名,委任范文虎以要职,指使他扯李庭芝的后腿。而范文虎也不负贾似道的厚望,整日在郢上与歌女和娼妓寻欢作乐,借故停兵不进来牵制李庭芝,使得李庭芝成了“瘸腿李”,无法合力御敌。对此,宋臣王应麟上书指出前线形势危急,要求朝廷迅速拿出对策,引起贾似道一番嫉恨,将王应麟排挤走了。这个深受贾似道器重的范文虎,在接下来的所谓襄阳抗战中,果然还有不俗的表现。

公元1271年夏,各路元军包围襄阳,范文虎领十万宋军来援,抵鹿门被元军击败,范文虎又以两年前的故伎重演——逃,不过把所率战船及辎重作为礼物悉数送给了元军。公元1272年,民兵头领张顺、张贵受李庭芝之托,率船装载货物冲破元军重重水上封锁,张贵等携货进入已被围困四年多、物质急剧匮乏的襄阳(张顺被射死在江中),之后张贵又约范文虎共出水军击敌以扭转颓势,结果范文虎不但失约没有出兵,而且还引兵后撤将防地拱手让给元军。可怜的张贵孤军陷敌,力战不支多处负伤而被元军俘获,因不降遇害。襄、樊失陷之后,朝臣曾有人建议将怯懦逃跑的范文虎斩首,但范文虎受到贾似道的庇护,又被任命为“知安庆府”,监察御史陈文龙对此表达不满,贾似道立即就将陈文龙给贬官了,不过这是后话。

公元1273年农历1月,元军切断襄阳与樊城之间的水上联系,首先用新调来的“回回炮”攻击樊城,樊城即告陷落;农历2月,“弹”尽粮绝的襄阳守将吕文焕遂以襄阳投降元军,襄阳遂免遭涂炭。

纵观襄阳抗战,尽管南宋军民以极大的代价进行了殊死的抵抗,拖住向南进攻的蒙元军队五年有余。但是,防御坚固的襄阳本是军事重镇,与樊城隔汉水相为固守,只是由于朝中主政的贾似道的腐败无能和用人失误,使得在襄阳坚持抗战的军民长期大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只好落得个樊城破、襄阳降的结局。次年元军即沿汉水进入长江,一举拿下长江门户重镇——鄂州。

襄阳失守的消息传到南宋朝廷的时候,几年来隐瞒战事,龟缩在临安沉湎于西湖的湖光山色,对战事失利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贾似道,面对这个原本意料之中的事实,却成了事后诸葛亮,放起马后炮,竟然大言不惭地向皇上吹嘘到:“我好几次请求陛下派我上前线指挥作战,陛下都不允许我去。如果当初陛下听从我的计策,也不会落得如今襄阳失守的这种结局。”他还恐吓皇上说:“事势如此,非臣上下驱驰,联络气势,将有大可虑者。”意思是说,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份儿上,假如不是我前后左右地为陛下忙活,国家的麻烦可就大发了。——真是见过不要脸的,只是没见过像贾似道这么不要脸的;见过耍流氓的,只是没见过像贾似道这么耍流氓的。事实上,贾似道也真曾屡次三番上书要求上襄阳前线,不过每次他都暗地里唆使朝臣向皇上进谏,用各种借口把自己留在朝中。

襄阳失守之后,贾似道虽然能够继续蒙骗昏庸的度宗皇帝的眼睛,但是也不能糊弄朝中的每一个人,只是众人贪图自保不敢说出来罢了。不过有个叫陈仲微的斗胆上书批评贾似道几句,说:“失襄之罪,君相当分受其责。误国者回护耻败的局势而不敢议,当国者昧于安危之机而不后悔。只有君相幡然改悟,天下事还可为。”结果惹恼贾似道,被贬走了。

襄阳之战对蒙元与南宋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胜利的一方发现南宋朝廷的腐朽没落已经不可救药,从中看到灭宋的希望,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沿长江一线及以南的防守从此处于极其被动的势态,而且民心士气大受挫折,南宋王朝也从此按启了千日(三年)倒计时。正如元大臣阿尔哈雅所言:“荆、襄自古用武之地,汉水上流已为我有,顺流长驱,宋必可平。”攻陷襄阳之后,忽必烈任命降将吕文焕为襄阳大都督,而此人向来熟知南宋沿长江一线的防务,且那里的守将许多是吕文焕的旧部或熟人,结果等次年元军循汉水进长江,拥有“战舰万艘”的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便被打的溃不成军,只领三百多艘战船率先向东逃窜,随即要塞阳逻堡也被拿下,汉阳、鄂州等地的守将先后投降,余者不是战败就是望风逃窜。

公元1270年正当襄阳军民拼死抵抗蒙古军已有两年的时候,贾似道却悠闲地置身风景如画的葛岭,继续过着腐败荒淫的生活。葛岭位于都城临安郊区,贾似道在那里大兴土木,建起私家别墅供自己享受,还请道士在那里供奉起自己的塑像,所谓的“半闲堂”、“养乐圃”都是贾似道的杰作。贾似道不仅在葛岭别墅聚众赌博,而且把宫女小叶等人以及许多美貌的妓女和尼姑充作小妾日夜“做爱”。贾似道不仅身边妻妾、妓女成群,根本消受不完,而且还颇有醋意,严禁她们红杏出墙。有一名侍妾因为夸奖在西湖上泛舟的两个男子是俊美的少年,贾似道就立刻叫人砍下了她的人头,装在盒子里拿给其他侍妾观看。他还禁止别人窥视自己的别墅,即使是六亲也不认。有一天,贾似道的一个侍妾的哥哥来看妹妹,当他站在贾家别墅门口向里张望,似要进入的时候,正巧被“姐夫”贾似道撞上,“姐夫”一怒之下,命人将这位“舅哥”绑起来扔进火里活活烧死了。贾似道酷爱斗蟋蟀,还曾专门写了一本《蟋蟀经》讲述自己养蟋蟀和斗蟋蟀的经验。此书据传还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第一部关于蟋蟀的专著。一日他又与群妾一起趴在地上斗蟋蟀,身边有个狐朋狗友开玩笑逗他说:“此军国重事耶?”贾似道还很喜欢宝器,特命廖莹中专为自己鉴定搜罗到手的古铜器、字画及各种金玉珍宝,并建“多宝阁”收藏,而且每天都要登阁把玩这些宝贝。他不仅喜欢自己的宝贝,而且即使是别人的,只要被他看上眼,照样索要。他听说余玠(余玠,亡于公元1253年,生前在四川抗蒙中履立战功)死后殉葬有一条玉带,便干脆命人扒开坟头,硬把玉带给弄了出来,可见贾似道痴迷宝器到了连死人都不放过的地步。也有不少官员投其所好,主动以此行贿,例如有个叫赵溍的,因为履次向贾似道献宝,于公元1273年农历4月获得一顶“沿江制置使”的重量级乌纱帽。监察御史陈文龙后来还批评过赵溍,说他乳臭未干,何足以担当重任,请求将他罢免。这惹得贾似道大动肝火,不仅把陈文龙给贬了职,没几天又唆使一个叫李可的把他给弹劾掉了。不过这个赵溍还真给贾似道争气,在建康留守任上干了不到两年,恰逢贾似道被元军打得沿水路一路败逃,他则干脆扔下建康(南京)也逃了。

贾似道腐败堕落,而且腐败的十分霸道。公元1274年农历1月,贾似道的老母活到八十多岁死了,贾似道返回老家台州以国葬为母治丧,全国仿佛死了国母一般,太后以下的皇亲国戚和朝中大臣都要家家设祭,有的家把祭台搭到数丈高,为装祭品还跌死了好几个人。度宗皇帝亲往祭奠,并赐贾似道水银、龙脑各五百两,银、绢共一万匹两,以及六千亩田地。百官也陪着奉丧,不巧操办仪式那天恰逢大雨磅礴,山洪猛涨,众人站在水中被大雨淋了一整天,竟没人敢挪动一步。贾似道把死母安置完毕,便跑到绍兴私宅住下不肯回京料理国事,直至同年农历7月,才在度宗的再三恳请下返回临安上朝,这时前线战事早已告急,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贾似道把社会风气搞得乌烟瘴气,有时还不忘收买舆论。由于学子只能算是朝廷的“候补干部”,手中没有什么实权,平日不过做点儿儒学,象征性给朝廷提提建议,也不太像多数朝臣那样患得患失,因此时有学子上书批评朝政,如指责贾似道游山玩水,大吃大喝,不顾及物价飞涨,社会萧条。贾似道虽然打击报复了一些学子,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不过为了堵塞“流言”,干脆对一些学子施以小恩小惠,拉拢这些读书人。从此,言路愈发断绝,而贾似道也继续过着作威作福的日子。

尽管贾似道穷奢极欲,但是这些荣华富贵最后给他带来的不过是精神上的空虚。在袒露自己的精神空虚这点上,贾似道也算是有点儿自知自明,在公元1274年清明前一天,他写到:“寒食家家插柳枝,留春春亦不多时。人生有酒须当醉,青冢儿孙几个悲?”其内心深处那种及时行乐却又无可奈何的颓废思想昭然若揭。他的物质享受与精神空虚似乎是矛盾的,如果考虑他曾经是个“少落魄,为游博,不事操行”的不良少年,并且将他这种颓废的思想与祸国殃民的所作所为二者联系起来看,那么后人便不难发现这些东西出现在他身上是很自然的。

北边的蒙古觊觎侵宋良久,尤以贾似道当政以来为甚,然贾似道素荒废边事,朝廷上下也疏于防范。早在1264年,有个叫赵葵的大臣上书提请朝廷加强北方陈边之事,他说:“老臣出入兵间,备谙此事,愿朝廷谨之重之。”不期贾似道见言色变,叱骂赵葵是“败事者”。

不仅如此,即使是蒙古大军压境襄阳,前方战事危机之时,贾似道也自有一番对策——封锁消息,欺上瞒下。公元1270年某日,皇帝问贾似道说:“襄阳围已三年,奈何?”他却回答说:“北兵已退,陛下何从得此言?”可见其瞪眼说瞎话的本领,比起几年前对付忽必烈的手段——提起裤子不认账,又进步了一大截。当贾似道得知是一个宫女告知度宗皇帝襄阳仍被围困的消息时,索性命人把这个可怜的宫女给弄死了。”贾似道就这样把舆论严密控制起来,不让皇帝知道。还有个官员“不识趣”上了奏章向皇上告急,结果落到贾似道手里,那个官员立马被革职了。此后边事虽日急,再无敢言者。

襄阳失守之后,元军对南宋的威胁越发迫在眉睫,贾似道借机成立了“机速房”处理军务,这样一则可以独揽军事大权,二者可以免除朝臣逼迫自己上前线之虞。不久(公元1273年农历5月)度宗下诏说:“不论何人,上书请丞相贾似道上前线督兵,我都不会答应。一切军务,都要交付机速房处理。”贾似道果然是官场老手,不费吹灰之力就落得个一箭双雕的结果——既不用上前线冒险,还把权力攥的牢牢的。同年六月,鉴于前线势态危机,前四川宣抚司参议官张梦发,紧急向朝廷献三条计策:第一,封锁汉江口岸;第二,将荆门的军队驻扎于当阳界之玉泉山;第三,峡州宜都(湖北宜昌)下游各地,建立起寨子收拢流民,一面驻守一面耕种。贾似道只是草率地把这个极好的建议发到下面的部门(京湖制司)敷衍一下,结果张梦发的建议被否决了。

公元1274年农历7月,只有三十多岁的宋度宗皇帝病死。他在位十年,生前与贾似道狼狈为奸,死后没多久临安就易主了,尸骨也被人扒出来丢弃在荒野。史书说他“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贾似道拥立四岁的赵显做皇帝,这个可怜的黄毛小儿,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了南宋在临安的最后一位皇帝。

“京湖制置使”汪立信曾经给贾似道上书说:“今天下之势,十去八九,诚上下交修,以迓续天命之几,重惜分阴以趋事赴功之日也。而乃酣歌深宫,啸傲湖山,玩岁愒月,缓急倒施,卿士师师非度,百姓郁怨。欲上当天心,俯遂民物,拱揖指挥而折冲万里,不亦难乎?”一番言语把当今国家的危机数落的一针见血。接着作者又提出解决危机的三种方法:“为今之计者,其策有三:夫内郡何事乎多兵,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算兵帐,见兵可七十余万人,老弱柔脆,十分汰二,为选兵五十余万。而沿江之守则不过七千里,若距百里而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有要害处,辄三倍以兵,无事则泛舟长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刁斗相闻,馈饷不绝,互相应援,以为联络之固。选宗亲大臣忠良有干用者,立为统制,分莅东、西二府。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请礼而归之,许输岁币,以缓师期。不二三年,边遽稍休,籓垣稍固,生兵日增,可战可守,此中策也。二策果不得行,则衔璧舆榇之礼,请备以俟!”贾似道看后将书信扔在地上,大骂到:“瞎贼,狂言敢尔!”,随即将汪立信罢免了。

襄阳失陷之后,社稷实际上已经处于危在旦夕的时刻,然而昏庸懦弱的宋室皇帝仍然一味重用贾似道,贾似道也不思悔悟,一意孤行,拒绝一切救亡建策,看来南宋的灭亡可算是“奉天承运”,不可避免了。同年农历9月伯颜指挥水陆元军会师襄阳,之后以降元的宋将吕文焕和刘整为先锋分路并进向南宋王朝发起最后的冲击。

贾似道只好在临安设立都督府,只是迟迟不敢出兵与元军对决。元军日益迫近,鄂州失落,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南宋守将望风而降,在襄阳之战中表现拙劣的范文虎也在安庆投降,伯颜自领大军东下,直指临安。

南宋鄂州守将投降之后,众人纷纷上书要求贾似道亲自出马抗元,1275年正月,贾似道实在抗不下去了,这才慌忙抽调各路兵马,乘战船北上。不过,促使贾似道挂帅出兵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获知元军先锋刘整不久前在无为城下因疾猝亡,因为他很怕刘整,书载:“初,贾似道畏刘整,不敢出师,及闻其死,喜曰:‘吾得天助矣!’乃上表出师,抽诸路精兵十三万以行。”

以都督身份出征的贾似道着实气派,战船首尾相接绵延达百余里,而他本人乘坐的舟船由于过于庞大而搁浅无法拖动,水军只好给他换船继续前进,二月至芜湖一带,与夏贵部会合。夏贵一见贾似道,便从袖中抽出一张字条,上写“宋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是说宋朝历时已经320年,如今也该灭亡了,咱们可要悠着点儿,别太玩儿命。贾似道心照不宣,点头默许。

贾似道原本就对作战一窍不通,根本不敢与元军开战;到芜湖之后,便立即迫不及待地要与元军议和,还给对方主帅伯颜送去荔枝、柑橘以溜须拍马,拉拢关系。他故伎重演,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称臣纳币来退元军。由于贾似道以前曾有过提起裤子不认帐的记录,因此元军主帅伯颜拒绝议和,并继续将大军开进至安庆和池州一带,池州知州望风而逃,城降。

把主要希望寄托在求和上的贾似道,只好退而被动应战,把七万精兵交给孙虎臣统领布于池州下游的丁家洲,让夏贵领战船两千五百艘陈列江面,自己则领后军停泊在鲁港(今安徽芜湖)。虽然从战船、武器装备与人数上说,宋军并非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他们的将领早已被骁勇的元军吓破了胆,甚至未经正式交手便有抱头鼠窜的了。元军水陆并进裹胁而来,对孙虎臣部上来就是一顿炮轰,孙虎臣的先锋官姜才刚与元军交手,主将孙虎臣便迫不及待地跳到一叶轻舟上准备逃跑,手下士卒一见齐声高喊:“主帅逃跑了。”七万精兵于是就做鸟兽状散了,孙本人逃到鲁港投贾似道。而夏贵则干脆临阵不战即调头逃窜,并向贾似道报告说:“彼众我寡,势不支矣!”贾似道赶紧鸣锣退兵。宋军一败涂地,除了被杀的,落水溺亡者不计其数,由贾似道带来的船舶、武器装备及辎重等家当,也被元军抢夺的一干二净。贾似道一口气跑到一个名唤珠金沙的江段才停下,连忙叫手下把孙虎臣和夏贵找来,连夜紧急召开“作战失败经验总结会”。且看会议记录——孙虎臣手抚胸口哭着说:“当兵的没有一个肯卖力的。”夏贵则比较老道,微笑着说:“我可是与元军血战来阻挡他们的。”贾似道问到:“现在可怎么是好?”夏贵回答说:“咱们的人连苦胆都被吓破了,你让我拿什么去打仗啊?你还是逃到扬州招集溃散的士兵,然后跑到海上去迎接接皇上,你们一起从海上跑出去躲一躲,而我则拼掉性命也要死守淮西。”会议一结束,贾似道和孙虎臣乘小船狼狈逃往扬州;夏贵乘舟去往他处。等天一亮,贾似道看见败退下来沿岸溃逃的宋兵,赶忙叫人上岸举起旗子召集众人,竟然没有一个宋兵响应,甚至还有破口大骂贾似道的。经此一战,南宋水、陆军主力损失殆尽,贾似道可谓罪大恶极。

逃到扬州的贾似道根本不想重整旗鼓抵抗元军,却上书朝廷要与皇上一道从海上逃跑。这时元军又派人前来责问贾似道当年扣押郝经的不义之举,他怕的要命,便立即派人把这位被拘押了十几年的使者,从真州送回元营了。

贾似道兵败,南宋政治中心门户洞开,元军主力水陆齐下,赵宋王朝灭亡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朝中众人要求惩处贾似道。原来依附贾似道的枢密使陈宜中,见他气数已尽,便来了个墙倒众人推,上书请求处死贾似道。不过代理主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这时还念念不忘贾似道“勤劳三朝”,只罢去了他的“平章”和“都督”官衔,降任“醴泉观使”。由于不满于对贾似道处罚太轻,公元1275年农历7月,有学子、台谏等纷纷要求杀贾似道,谢道清仍不允。这时,贾似道也送来奏表乞求活命,并将失败的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孙虎臣和夏贵,朝廷便给他降官三级,命令扬州守将李庭芝派人把贾似道从水路护送回绍兴私宅,给他死去的母亲继续守丧。

贾似道起先赖在扬州不走,后来因为朝廷催促、责问的很紧,他不得不离开扬州去绍兴。但是这时的贾似道已然臭名远扬,众人避之唯恐不及,就连绍兴的地方官也怕沾着晦气,干脆对他来个“闭城不纳”,朝廷只好让他去投婺州(今浙江金华),然而婺州也不欢迎他,同样给他吃了闭门羹,他又转往建宁(今福建建瓯)。有大臣请求斩贾似道以正法,还罗列了他“侥、讦、贪、淫、褊、骄、吝、专、忍、谬”十大罪状,谢道清还是不允。大臣翁合见机进言说:“建宁是朱熹讲授儒家理学的地方,即使是三尺孩童也明事理,那里的人听到贾似道的名字都会呕吐,更别说亲眼看见他了,因此应将他流放到荒远之地”于是朝廷这才查抄了贾似道的家宅,并派人监押他,发往岭南做高州团练副使。

会稽的地方官郑虎臣,因为父亲曾经受到过贾似道的处罚,便主动请求承担押送任务,以便伺机报复。此时,贾似道虽然谪居建宁仍不忘享乐,身边还带有几十个侍妾供自己消遣,不过郑虎臣一到,就把这些女子悉数赶走,只给他留下两名最漂亮的侍妾。押送贾似道启程之后,郑虎臣又让人揭去贾似道乘坐的轿子的顶盖,让他“暴行秋日中”,并让轿夫用方言小曲辱骂贾似道,把个贾似道给戏谑的苦不堪言。某日,一行人来到一座古寺,看见墙上题有早年被发配路经此地的吴潜的手书,这个吴潜当年正是被贾似道给迫害致死的。郑虎臣借机挖苦贾似道说:“贾团练,当年吴丞相是因为什么来到这里的啊?”贾似道尴尬的无言以对。还有一小段插曲也是无巧不成书。当贾似道一行走到泉州的洛阳桥时,正好碰上十一年前被他刺字流放漳州的临安学子叶李,结束流放生活返还路过这里。叶李也挺幽默的,不但没有掌他的嘴巴,还把他领到客舍落座,并赠诗一首,贾似道赶紧接过题赠鞠躬致谢。

然而,贾似道兵败鲁港,使江山社稷指日可亡,如今沦落到连丧家犬都不如的地步,却仍不思认罪悔改。这年农历8月他为自己的生日写下《建本醮青词》,为自己鸣冤叫屈,还厚颜无耻地表扬自己为人正派,有功于国家。农历9月,贾似道一行走水路至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俯视水质清澈的黯淡滩,郑虎臣想让贾似道来个自己了断,提醒说:“水清甚,何不死于此?”贾似道哪里舍得自己的身家性命,答道:“太后许我不死。”就这样他们过了黯淡滩。郑虎臣一路上羞辱贾似道,并时常找机会让他吃苦头。到漳州后贾似道做了一个恶梦,这时他预感自己阳寿已然不多。

他们离开漳州城刚刚南行五里到木绵庵又停了下来,贾似道自忖必死,就服了大量冰片企图自杀,不料他吃下冰片后上吐下泻频繁如厕,一时不死。郑虎臣本来就对贾似道恨之入骨,于是说到:“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说着索性就在厕所里把他给结果了。贾似道一生为人行事卑鄙而肮脏,死在这里也算是死得其所。郑虎臣本人由于擅杀朝廷命官,次年被南逃的陈宜中关进福州大狱后死在了那里;另有说法是,郑虎臣带着从贾似道身上抢夺的财宝躲避到潮州,成为那里的郑氏鼻祖。

贾似道死后不久,临安城里那些“读圣贤书”的臣子几乎跑光了,以至“朝中为之萧然”。次年农历1月一次升朝,文官只来了六个,农历2月太皇太后就领着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向元军纳表称臣了。临安也被新朝改名杭州,名字沿用至今。

贾似道在南宋末年的出现也绝非是偶然的,因为彼时这个政权全身已经布满毒瘤,贾似道只是这些为数众多的毒瘤的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个毒瘤的作用不过好比有人在一个病入膏肓的懦夫的项背上推了最后一把。

跟帖时间 2010-03-03 09:57: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贾氏的典故、趣事 -- 贾逵舌耕:过去,读书人教学生念书,以此为生,被称为“舌耕”。东汉时的贾逵,是最早被人称为“舌耕”的人。

贾逵是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贾谊,是他家的先人。他从小聪明伶俐、年仅五岁,才智就超出一般人。

贾逵开始学习“六经”,是他的姐姐在无意中促成的。他姐姐是韩瑶的妻子,结婚多年,没有孩子。在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生孩子也成了妇女的一大罪名。她为让韩瑶另外娶妻传宗接代,自己便回了娘家。她品行端正,贤能聪慧,受到人们称道。

贾逵家的隔壁也是读书人家,有人天天高声念书。姐姐闲来无事,常常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去听。琅琅的书声对贾逵似乎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一声也不响、专心细听。姐姐见他这个样子,心里十分高兴。他长到十岁,《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已经能够背诵。就是读书多年的成年人,也很难将这些著作全都背下来,小小年纪的贾逵居然能背得一字不漏,他的姐姐对此也感到十分惊奇。

“人们家很穷,没有请人教你读书,你是跟谁学的?”姐姐问他。

“跟隔壁的读书人学的。”贾逵眨着大眼睛,天真地说。

“他什么时候教你的?我怎么不知道呢?”姐姐感到奇怪。

“我五岁的时候,你就抱着我隔着篱笆听他念书。几年下来,我已经听熟了,全都一字不错地记在心中,自然能够背诵。”贾逵说。

“啊,原来是这样。”他姐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接着又问:“你要不要学写字?”

“要。”

“那我教你。”姐姐说。

“真的?”贾逵高兴得跳了起来。

“那还有假。今天先作些准备,从明天开始,我来教你认字。”姐姐一本正经地说。

没有写字用的帛,姐弟俩就在院子里扯些桑树皮来代替,没有笔,就用炭棍子。姐姐写一个,他就认一个。学得差不多了,他就把书上的句子画在墙上、门板上,一面朗读,一面理解、记忆。一年以后,他已把经文全弄通了。

消息传出去,不少人前来拜访他,与他共同切磋。他的学识不断长进。来过的人都说,这孩子真聪明,以后一定大有出息。从古到今,没人能跟他相比。随着他学识、年龄的增长,贾逵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而来,做他的学生。有的人跋山涉水,从千里之外赶到他家,拜贾逵为师。有的甚至把儿子、孙子也背来了,在附近住下,天天到他家来念书。

贾逵解释经文,不拘泥于前人之说,有不少创见。学生听了他的讲授,深受启发,对他非常敬佩。学生们来念书,每年都要送给老师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由于贾逵的学生多,送来的粮食堆满了粮仓。有人说:“只有努力耕作,才能获得丰收。贾逵讲书讲得口干舌燥,要花费很多精力。他家的粮食,是靠舌头耕种得来的。”

从此以后,“舌耕”便成了老师教授学生的代称。

跟帖时间 2010-03-03 09:52: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贾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洛阳推隽;颍水腾华: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洛阳诗人贾至。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新息长贾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彪最优。新息,今属河南。颍水流径其境。

三虎拔萃;五鹿怀惭: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颍川定陵人贾彪,字伟节,兄弟三人并有名声,而他最优,当时人说:“贾氏三虎,伟节最怒(气势强盛)。”与郭泰同为太学生首领,结交李膺、陈蕃等人,评论朝政,褒贬人物。桓帝时任新息长,严禁堕胎溺婴。数年间人们生养子女数千,都说“这是贾父所生”,男孩都取名贾子,女孩都取名贾女。后来因党锢之祸被禁于家中。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洛阳人贾捐之,字君房,贾谊的曾孙,元帝时上疏评论朝政得失,召为待诏金马门,后数次被召见,建议多被采纳。长安令杨兴曾说:“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如果让他任尚书令,会比五鹿充宗(姓五鹿,名充宗,研究梁丘《易》,西汉元帝时官少府,曾奉诏与各《易》家辩论)强多了。”

篇陈训诂;策上治安: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贡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继承父亲贾徽的学业,二十岁时能背诵《左传》及五经,兼通五家谷粱学说。曾任侍中及左中郎将等职。永平年间,献上所撰《左氏传解诂》三十篇、《国语解诂》二十一篇,深受明帝重视;又与班固同撰东汉史。章帝时,在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授《古文尚书》、《左氏传》,提出了古文经学的地位。精通天文学,提出历法计算中应按黄道糟糕计量日、月的运动,并指出月球的运动是不等速的。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时称贾生,洛阳人。少年时就有博学能文之誉,文帝初年召为博士,不久升太中大夫,因好议论国家大事,受大臣周勃、灌婴等人排挤,贬为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

立碑洛州;射雉如皋: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贾敦颐、贾敦实兄弟,皆有惠政,洛人为之刻碑市旁,三碑并立,号“棠棣碑”。下联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期的贾大夫御以如皋射雉。

善射博笑;封发表贞: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贾大夫御以如皋射雉,其妻始笑而言。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贾直言,流配岭南,与妻诀别,妻引绳束发封以帛曰:“非君手不解。”



2.五言通用联:

祭诗才辍酒;献颂又开樽: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贾岛事典。

鸣珮长廊静;开就广殿凉: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贾至诗句联。贾至,字幼粼,洛阳人。曾为单父尉,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等。

蕙质本如云;松心应耐雪: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贾驰《复睹三乡题处留赠》诗句联。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进士贾稜《御沟新柳》诗句联。

洛阳太傅裔;松溪宰相家:此联为福建省松溪县屯桥乡王里溪(又名叫松溪、篁里溪)村贾氏宗祠联。全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宰相贾似道事典。贾似道,字师宪,别号允从,号秋壑,贾涉公三子,由荫行补嘉兴司仓,累擢籍田令…生于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癸酉十月初一是卯时,卒一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乙亥十月十三日,享年六十三。”他的父亲贾涉累任制置使,其事迹列《宋史》“名臣传”。他的两个哥哥分别为中大夫和刑部侍郎。他的姐姐以殊色入选进宫,被宋理宗册封贵妃。在这样一个特殊政治背景下,贾似道二十一岁那年为藉田令开始,在仕宦之途不可谓是一帆风顺。四十八岁以少傅、右丞相入朝,兼太子师;五年后又加太师,封魏国公;五十五岁那年又任平章军国重事。可在他六十三岁时被谪了官,押使循州安置。在押至途中的漳州木棉庵(今福建龙溪)被押解的郑虎臣杀死。一生红的发紫的贾似道,在他死后得的却是与他父亲贾涉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宋史》中他列入了“奸臣传”与秦桧、蔡京等为伍。既然定为“奸臣”,自然不可能给他以歌功颂德,言词也大都是贬意,所列的劣迹大言有游燕纵乐、专恣弄权、苛政虐民、玩军误国…等等。贾似道在王里溪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十多岁时去县城兰田叶的外公那里读书。至于以后他有没有回过故里,已没文字可查。至今村里人仍津津乐道说他的母亲怀着他的时候,到时田中央村他姨家走亲,一日,母亲在黄金树下土地庙前晒太阳生下了他…说他生下后到七岁一直是眼也看不见,口也未能开。他父亲到县城外公家也不带着他。七岁时那年父亲第一次带他去县城,行到清溪村时,忽听他说了一句:“清溪到了!”父亲一愣,见他眼也亮了,话也能说了,惊喜不已…



3.七言通用联:

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匾额:慎终追远:此联为贾氏宗祠联。见《红楼梦》。匾额“慎终追远”,书中匾额题写在闹龙填青匾上,也是御笔。“慎终追远”,语出《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旧指居丧能守礼法,尽孝道。这里已加引申,其含义不外乎说,要谨慎地保持晚节并教训子孙,时时回想祖上的功德和所得到的恩荣。“黎庶”,老百姓。“宁荣”,指宁国公、荣国公,庚辰本、戚序本作“荣宁”,既为御笔,长、二房次序似不应颠倒。今从程乙本。

勋业有光昭日明;功名无间及儿孙;匾额:星辉辅弼:此联为贾氏宗祠联。见《红楼梦》。匾额“星辉辅弼”,书中说额题写在九龙金匾上,是先皇御笔。“星辉辅弼”,这是对朝廷重臣的誉词。说贾氏如明星辉耀,辅佐着日月。“弼”,谓辅助。“昭日月”,意谓明亮如同日月。庚辰本作“照”,从戚序本。“无间”,谓不间断。“及”,谓到。

高节羽书期独传;恭谈祖德朵颐开:此联为唐代诗人贾岛《颂德上贾常侍》诗句联。贾岛(公元779~843年),字阆仙,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曾任长江(今四川遂宁)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有《长江集》。

千载皆赞过秦论;百代咸吟长江诗: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大臣、政论家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十八岁时即以文才出名,二十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太中大夫。其政论文,有《过秦生命线》、《治安策》等。下联典指唐代诗人贾岛的《长江集》。

善射博美妻之笑;封发表贞妇之心: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贾大夫御以如皋射雉,其妻始笑而言。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贾直言,流配岭南,与妻诀别,妻引绳束发封以帛曰:“非君手不解。”



4.言以上通用联:

上策治安,美洛阳才识;诗饶风韵,羡贾岛推敲: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大臣、政论家贾谊。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贾岛。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匾额:贾氏宗祠:此联为贾氏宗祠联。见《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氏宗祠这副长联,小说中说是“衍圣公孔继宗书”。衍圣公,封建统治阶级为尊孔给孔子后裔所加的封号,其名称起于宋仁宗至和二年,以后历朝相沿不改。孔继宗之名,当为小说作者所虚拟。程乙本为避免“厚诬至圣先师”的罪名,改成“特晋爵太博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献书”。“肝脑涂地”,意谓感皇恩而愿以万死效忠朝廷。语出《汉书•苏武传》。“兆姓”,谓万民,百姓。十亿或万亿为兆。“蒸尝”,谓祭祀。冬祭叫蒸,亦作“烝”。语出《诗•小雅•天保》。这一联庚辰本有批语说:“此联宜掉转。”因为楹联一般上句以仄声字作结,下句以平声字作结,这里相反(原书上下联相易)。

跟帖时间 2010-03-03 09:49:3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贾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淄博贡氏字辈:“文行遗序作述衍生应执斯传相本成宗”。

山东临沂贾氏字辈:“文贵应宗儒公秀克廷殿玉中学瑞俊彦翔鸣恩厚启运传荣仁智义信怀敬福增永玖振兴继世圆善余庆建基恒远常隆”。

山东莱芜贾氏字辈:“桂乐庆同心爱修德”。

山东泰安贾氏字辈:“广继传思明”。

山东单县贾氏字辈:“严表友行”。

安徽利辛贾氏字辈:“同邦思爱德安乐一家人”。

安徽怀远贾氏字辈:“根本明良维尚学锁”。

安徽凤阳贾氏字辈:“仕文庭述兆培习洪”。

安徽淮南贾氏字辈:“帮以时贤玉廷善国宝凡”。

安徽寿县贾氏字辈:“怀应绍庆全昌永”。

河南内乡贾氏字辈:“大中之正走德直”。

河南贾氏一支字辈:“兆□德国永文杰汉中兴新□贵花荣”。

河南华县贾氏字辈:“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

河南太康贾氏字辈:“全在治廷…”

辽宁北镇贾氏字辈:“连永国恩明文德庆长荣显耀芳廷柱秀润方春生”。

辽宁海城贾氏一支字辈:“成一思廷世万文永德广继维(昭)洪宪宗振庆其昌”。

辽宁海城贾氏一支字辈:“庆立光宗志洪恩永少庭”。

湖北巴东贾氏字辈:“支确根章启光宗延世泽继治绍前方忠孝传根本诗书玉国良道宗生衍茂吉大发源长”。

湖北应城贾氏字辈:“成章顺理家道昌隆”。

湖北襄樊贾氏字辈:“文云开士风金榜宋刚要”。

四川阿坝贾氏字辈:“文万起登应良士得挺如思元开正学壹品孝为先”。

四川南充贾氏字辈:“为周忠良世德发祥显成光大息富迎创”。

浙江海宁贾氏字辈:“永齐圣善长发其祥”。

浙江杭州贾氏字辈:“以立振男…”

河北固安贾氏字辈:“万国汉君荣”。

河北沧州贾氏字辈:“恩荣肇启世泽常延培承继述同守义方”。

重庆云阳贾氏字辈:“维文章名国肇绩载新昌崇善宗功远云安世泽长兴隆由信义显发本忠良守正光先绪祥开永代芳”。

贵州遵义贾氏字辈:“廷朝善国良子士运中多升明时尚达永远帅江南”。

湖南湘西贾氏字辈:“庆延长圣得宏”。

广西融水贾氏字辈:“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

江西吉安贾氏字辈:“天魁□墨成廷子”。

贾氏至言堂一支字辈:“依茂洪玉早元学震怀邦泽贵光培勇兴传礼义昌”。

贾氏一支字辈:“依茂洪文早元学振家邦诗书慧英杰”。

贾氏一支字辈:“学问之本曰召其德传家有道”。

贾氏一支字辈:“道学西先则人财佐胜名方正大有用百代永苍民”。

贾氏一支字辈:“文贵应宗儒公秀克廷殿玉中学瑞俊彦翔赢恩厚启润传荣仁智义信怀敬福增永玖振鸿继世圆善余庆建基恒远常隆”。

贾氏一支字辈:“玉斯佑启宏大竹叶为谱”。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3 09:46: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贾氏的家谱文献 -- 山西平定州东会都贾氏家谱,(清)贾异等撰序,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本溪贾氏谱书一卷,(民国)贾恒昌纂,复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本溪市南甸镇沟口村。

江苏赣榆贾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白本木刻活字印本一幅。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赣榆县档案馆。

江苏镇江润州关沙贾氏宗谱十三卷,(民国)贾其恒纂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治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八卷,(清)贾洪顺主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维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十卷,(民国)贾洪锡、贾殿章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维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邑尹城贾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盛景熙监校,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海宁贾氏家乘十卷,(清)贾春泉、贾复庵汇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忠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东阳真定贾氏宗谱二十三卷,(民国)贾际春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册、第十卷、第十五~十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古光乡棠夏村。

浙江义乌洋川贾氏宗谱十七卷,(民国)孙乐陶纂,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古光乡。

安徽合肥贾氏宗谱十四卷,(清)贾辅臣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太湖县东乡秦梅园贾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贾舜臣主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太傅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益都贾氏族谱,(清)贾之濂等续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山东棲霞贾民族谱世系考一卷,(民国)贾蓬山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县松山乡庵里村。

山东黄县贾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黄县东江乡江格庄。

山东泰安贾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贾启祥撰,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泰安市图书馆。

山东临沭贾氏支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临沭县周庄乡周庄村。

湖北光化均阳贾氏家乘六卷,(民国)贾笃本撰,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韫玉堂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源贾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贾氏族人汇辑,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5年)世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沁水贾氏茔庙石刻文稿,(民国)贾景德撰,民国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贾氏宗谱八卷,(清)贾洪顺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维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锡邑尹城贾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盛景熙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8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润州开沙贾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贾其恒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36年)治安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均阳贾氏家乘六卷,(民国)贾笃本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南源贾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世纶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四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阴贾氏宗谱六卷,(清)贾元豫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延寿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真定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八卷、第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真定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真定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第十七卷、第十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萧塘贾氏续修族谱十二卷,贾瑛淞等主修,冯曜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陵贾氏宗谱八卷,(清)贾洪铭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维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乌伤伯塘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江武威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江武威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江武威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商丘贾氏家乘十卷,(清)贾春泉、贾复庵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忠节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宁、商丘贾氏家乘十卷,(民国)贾挺生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硖石堂印刷所铅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八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八卷,(清)贾元信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六卷、第七卷下册、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明)贾思忠等纂修,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清)贾有诏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六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四~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诸暨狮子山贾家坂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诸暨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继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润州开沙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民国)贾其桓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贾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平定州东会都贾氏家谱,著者待考。

辽宁本溪贾氏谱书一卷,著者待考。

江苏赣榆贾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

江苏镇江润洲开沙贾氏宗谱十三卷,著者待考。

江苏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

江苏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

江苏无锡锡邑尹城贾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

浙江海宁贾氏家乘十卷,著者待考。

浙江东阳真定贾氏宗谱二十三卷,著者待考。

浙江义乌洋川贾氏宗谱十七卷,著者待考。

安徽合肥贾氏宗谱十四卷,著者待考。

安徽太湖县东乡秦梅园贾氏宗谱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

山东益都贾氏族谱,著者待考。

山东楼霞贾氏族谱世系考一卷,著者待考。

山东黄县贾氏族牒,著者待考。

山东黄县贾氏族谱,著者待考。

山东泰安贾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

山东临沭贾氏支谱,著者待考。

湖北光化均阳贾氏家乘六卷,著者待考。

跟帖时间 2010-03-03 09:44: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贾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长乐郡:长乐郡有两处:一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及后来的隋朝所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县东部一带;二是唐朝时期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一带。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2.堂号:

武威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长乐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

至言堂:汉朝贾山博览群书,给朝廷奏本谈治乱之道,借秦的灭亡做比喻,著书名为《至》。

武威堂:资料有待补充。

维则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至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绣衣堂:资料有待补充。

半闲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节堂:资料有待补充。

太傅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治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至言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3 09:42: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贾氏的迁徙分布 -- 贾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贾氏最初发源于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并以其为繁衍中心。

先秦时期,开始向省外传播,进入今河南、山东等省,并有多人为官,使贾氏在河南繁衍昌盛,人丁兴旺,还衍生出许多支派。

秦汉时期,贾氏族人出现了以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志士,家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割据,相互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加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于北方各地,对各姓宗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迫使包括贾氏在内的一批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分布于江浙各地,同时,由于战乱,贾氏一批人开始弃耕、投笔,在战争中积功为宦,因此家族显赫一时,形成一些大的郡望。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加之外族入侵中原,国之腑地战火频燃,士族发展遭遇重创,贾氏族人几次审势南迁,进入福建、广东、湖北等省,与南方各姓融合发展,此时贾氏族人高官层出,文人墨客迭迭不穷,地位显赫一时,使贾氏在此期间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

进入元明清时代,贾氏人经不断迁徙、发展播迁,甚至移居于海外,使其宗族成为中国较大的族系,并且稳居于姓氏排行之前列。

如今,贾氏在中国人口较多,虽经多次迁居南方,但仍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的分布地,尤以山西、河北、四川省为多,这三省贾氏人口占全国贾氏人口的绝大多数。

跟帖时间 2010-03-03 09:39: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