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2 15:03:1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708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纪族,出自上古伏羲氏之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时期有一纪族,伏羲氏之臣中有个人叫纪侗,据说即其族人。

后来在舜还未为帝时,身边有个老师名叫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在古纪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氏族名称为姓氏者,称纪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今人有怀疑其存在的历史真实性,提出有待考证。

本书人为,这种治学观点有待商榷——因为它根本就无从考证,只能作为口传历史予以甄别。口传历史,也是历史!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大禹执政时封赐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族先祖原居南阳(今河南南阳)河畔,因在大禹执政时,曾有族人出策导河入海有大功,故赐以纪国(今山西沁县),该纪国境内有纪河(今庶纪河),因以为国名,族人以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纪氏在上古时期是一个显贵的家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声望可以和虞舜、黄帝的氏祖相提并论。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西周初年,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今山东寿光),他建立了纪国。

纪国,是神农氏直系后代的直系封国,后来因为腐败而衰败。纪国始祖曾在一金壶中留下治国妙计,但历任国君都未能开封过,因此被齐国灭后,“齐主叹之。”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在今山东寿光,国家一共存在了五百年(公元前1046~前523年),其中公元前1046~前691年是独立国家,公元前691~前523年则是齐国的附庸国。

纪国,实际上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早先称作纪云国,国祚延续到西周到春秋时代。纪国国君为姜姓,国都于纪(今山东寿光纪台乡纪台村)。今寿光、莱阳和烟台等地,都出土有纪国青铜器。

纪国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南,其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纪国初期国力是比较强大的,在齐禧公时候甚至使齐国畏惧三分。

从前纪国的国王喜好猴子,派猴子驯养师调教猴子。猴子驯养师脱土按照人样子打扮它,给它戴象九座山的帽子,穿绣有云霞的衣服,穿绣有鸾凤的鞋子。猴子起身弯腰和转身,和人一样;跪拜端坐和站立,象人一样。猴子驯养师觉得可以了,就献给纪国国王,纪国国王看得乐了,举过酒杯给它喝酒。猴子喝干了酒,竟然跳起来摔掷(酒杯)撕裂衣裳逃走了。

在周夷王姬燮执政年间,发生了周夷王烹杀齐哀公姜昂之事,传说就是纪侯进言说齐哀公“荒淫田游”,两国从此结仇。齐国一直伺机吞并纪国,报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理由,其实灭纪国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

纪国君主姜叔姬选择了与鲁国结好,借齐、鲁两强国的矛盾而自保。而鲁国则力图保存纪国,以抑制齐国的扩张。这种三国关系从公元前八世纪到春秋到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一直贯穿始终。

齐鲁争端的缘起,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齐国与纪国的矛盾由来已久。“哀公时,纪侯游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齐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至于纪炀侯为什么要在周夷王面前“谮”齐哀公,导致其被周夷王所烹杀,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宋忠的解释,说是齐哀公“荒淫田游”的缘故。如此,则纪炀侯实际上是做了一件好事。但不可否认,齐哀公被杀,给齐国带来的混乱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纪国后来曾进攻营丘,齐胡公被驱逐出境。迫于无奈,迁都薄姑城(今山东博兴柳桥镇)。纪侯率领其四兄弟继续北进,占领了纪、郑、郚、郚四国地盘。三年后,其少弟又占领了郁国(今临淄城东五公里,东安平,亦称石槽城)。兄弟五人分兵把口,形成了一道使齐国难于逾越的防线。周天子立齐胡公为君,则引起了其同母弟姜山的嫉恨,“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齐胡公而自立,是为齐献公。自齐胡公以后,齐献公、齐武公、齐历公、齐文公、齐成公、齐庄公等共八世,齐国未能东进半步,反被莱国诸侯,尤其是纪国姜氏兄弟及其后裔数代掣肘三百余年。

在鲁隐公姬息姑执政时期和鲁桓公姬允(姬轨)执政初年,鲁国国势极盛。尤其是在周桓王姬林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鲁国、纪国、郑国三国联军大败了齐国、宋国、卫国、南燕四国联军,此战终结了“齐僖小伯(霸)”的局面。纪国得以安定一时。

鲁桓公趁势于周庄王二年(公元前695年),在由鲁桓公、齐襄公姜诸儿和纪侯三国君主共同召开的盟会上试图使齐国和纪国和睦。然而就在同年,齐国军队侵犯鲁国边境,说明鲁桓公的调解根本没有什么作用。

其后的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郑君子亹被齐襄公杀死。鲁、郑两国顿时自顾不暇,无及考虑保存纪国,因此形势急转直下。

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霸占了这三邑土地。

但在此这一关键时期,纪国却在周庄王六年(公元前691年)发生了分裂。纪侯之弟姜季挟持纪国的酅地投降于齐国,做了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姬同试图与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但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了这各要求。

于是,肆无忌惮的齐襄公在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以齐军轻易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姜叔姬将剩下的国土交给姜季,自己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就此灭亡。

早先的纪国有两个附属国:一个是鄣国,一个是莱国。

鄣国在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被齐景公姜杵臼灭后,君主逃到纪国,纪隐侯收留了他,而最终导致纪国在同年被齐景公彻底灭亡。鄣国灭亡后,国人均姓章氏。

莱国是东夷少数民族国,纪国多次与之通婚,甚至有考古学家认为,二者是一个国家。

纪国被齐国灭亡后,纪侯仍然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历十代“君主”。

亡国后的纪国王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至今。不过,与其他诸侯国被灭后国民多有采用国名为姓不同,纪国基本上只有王族的人继承了国姓纪氏。

有意思的是,在清朝大文豪纪晓岚的六世孙纪清远手上有一本《九龙纪氏总谱》,是台湾省的一位纪兆连多年来整理有关史料后写出的,其中记载了有关纪氏先祖的起源、播迁,纪氏贤人等等,后专程从台湾岛托人来大陆送给纪清远的,其中有关纪氏渊源的记载与上述一致,这么看来,还是有点说头的。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纪王,是金国初期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设置的督官,由亲信宗亲王族承担,负责监督所有官员,为王爵,官秩一品。

金国初期,金太祖的第八子完颜·宗强(金熙宗完颜·亶的叔叔,金国唯一的水军主将完颜·阿魯保)、金太祖的第十三子太尉尚书令完颜·守道(完颜·习尼烈)等,都曾担任“纪王”官职。

在完颜·宗强、完颜·习尼烈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和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纪和大夫,是金国模仿宋朝国政机构所设置的一种官职,即是司天翰林官阶中的官职之一,负责执掌天文、历法等,官秩为正六品上。

在纪和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官蒙古族官吏丑驴,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丑驴,是蒙古鞑靼部人,元朝末期的工部尚书。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在明朝永昌侯蓝玉为大将军率军击溃北元残余政权的“捕鱼儿海之战”(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后,丑驴归附于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丑驴精通蒙古文、突厥文、汉文、回回文等诸多文字,因此出任通译书。明太祖很喜欢丑驴学时渊博,特赐其汉姓名为李贤,授燕王府纪善。

纪善,就是明朝中央政府派遣至各王府的专职老师,官秩正七品。

李贤在燕王府侍奉燕世子朱棣最恭谨。后来这位燕世子发动了“靖难”,李贤有辅佐重勋,直至朱棣成为明成祖,纪善李贤因功累迁至都指挥同知。

此后,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诏敕,皆由李贤译书。而且李贤亦屡陈所见,明成祖皆采纳之。

到了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念李贤旧劳,晋升为后军都督佥事,再进右都督,赐赉甚渥(赏赐甚丰)。后又封李贤为忠勤伯,食禄一千一百石。

在李贤逝世前,令其二子以其先官职“纪善”之称为姓氏,改姓纪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其后以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尔济氏,亦称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 Hala,汉义“纲纪”,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纪氏。

⑵.满族纪里氏,亦称济礼氏,满语为Giri Hala,汉义“正”,世居驽宜(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纪氏、郑氏等。

⑶.满族锡玛喇氏,亦称锡玛拉氏,满语为Simara Hala,世居额楚(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北岸),后多冠汉姓为纪氏、计氏等。



得姓始祖:姜叔姬、纪隐侯、丑驴(李贤)。

纪氏的历史名人 -- 纪 昌:(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神箭手。

纪昌很喜欢射箭,自己做了一付弓箭来练习。可是练了好久,却连二十步外的树头也很难射中,不是手臂发抖,就是眼目昏花。练久了,满眼金星,头昏脑涨。

后来,纪昌听说远处有一个射箭的高手飞卫,他决定去拜师。

纪昌走了三十天,好不容易找到飞卫。可是飞卫看看他,说:“你不适合射箭。”

纪昌苦苦要求飞卫收他为徒,飞卫便说:“如果你真的要学箭,你先回去,准备两把斧头,每天走三十里路到山里砍柴,双手使双斧,专拣榛树砍。直到你能每天一担两百斤,两头见太阳,那时再来见我。”

纪昌回到家里,照着飞卫的吩咐去做。

过了三年,强壮威武,手脚灵活的纪昌只花了二十天就走到飞卫家里,按老师的要求,砍了三天柴。飞卫对他说:“你身体合格了,但眼睛不行,你回去练眼睛吧,练到眼睛能瞪住任何物体,无论什么情况下,你都不眨眼再来见我。”

纪昌又回到家里,白天砍柴,晚上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梭子看。

过了两年,纪昌又去见飞卫,飞卫手中正拿着弓箭,见纪昌来到跟前,手臂一动,锐利的箭头闪电般刺到纪昌眼前,可纪昌却一动也不动。

飞卫问:“你看见什么?”

纪昌回答:“我看见您的手和一根细小的竹签。”

飞卫说:“你眼睛行了,但视力还很差劲。你回去找一只跳蚤,用丝线绑住它的后腿吊着,天天瞪着它看。什么时候看到跳蚤大了再来见我。”

纪昌又回到家里,照着飞卫的吩咐去做。

过了半年,纪昌第四次去见飞卫。飞卫问他:“你看我手中的碗有多大?”

纪昌说:“我看得有饭桌那么大。”

老师很高兴,开始给他讲解射箭的要领、技巧。讲完以后,将手中的重弓长箭交给他,指着远处飞来的小鸟让他射,纪昌一箭中的。飞卫说:“你已经学成了,可以出师了。”

纪昌成了高明的箭手。虽然历史上很少听见纪昌的名字,但战国名将神箭手养由基,却是纪昌的学生。

一种技艺的成就离不开两个因素:教和学。名师指导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是走向成功之路。



纪 信:(生卒年待考),四川南充关文镇扶龙村人。著名秦末汉初将领。

刘邦起兵抗秦,为部将。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农历4四月,项羽率兵围攻河南荥阳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竭,汉王刘邦十分着急。农历5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在征得汉王同意后,由陈平写了一封诈降书,送与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

半夜,城中两三千妇女从东门鱼贯而出,络绎不绝,楚兵都拥至东门看热闹,汉王乘机与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从西门逃出。天明,纪信扮汉王乘龙车出城受降。项羽发现被骗,下令将士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全然不惧,于烈火仍大骂项羽的残暴。

纪信死后,被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刘邦建立汉朝后,特在他的家乡置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以资纪念。

后人感其英勇忠义,把纪信诓楚的史实编成戏剧《纪信替死》,搬上舞台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时,亦把纪信的家乡安汉,称之为“忠义之邦”。



纪 瞻:(公元253~324年),字思远;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晋朝大臣。

少年时以方直出名,举秀才,历官谘祭酒、尚书右仆射、领军将军,因功封临湘县侯。才兼文武,朝中称“忠亮雅正”。他与陆机兄弟友善,陆机死后,遗一个幼女,成人后,纪赡厚治资装嫁她出去。

纪瞻曾率军击溃石虎大军,保护西晋政权于一时,后辅佐了东晋王朝的建立。

他力荐郗鉴“补衮职之缺”,其政治意向是希望郗鉴在王敦叛乱迫在眉睫之时站在晋元帝一边,以抗拒王敦。其时戴渊以六州都督拥兵屯驻合肥,与屯驻淮阴的刘隗同为晋元帝所倚重。

后东晋明帝司马昭(公元323~325年在位)在褒奖纪瞻的诏告中说:“纪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升领军将军。



纪少瑜:(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朝文士。

他自幼专攻《六经》,善于谈吐,对答如流,深受当时读书人的钦佩,后来官至东京学士。

相传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不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用了这枝笔,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梦笔生花”也写作“梦笔”,是用来表示才思日进的典故。张孝祥的《鹧鸪天》就有这个典故:“忆昔彤庭望日华,匆匆枯笔梦生花。”



纪君祥:(生卒年待考),又名纪天祥;大都人(今北京)。著名元朝戏曲作家。

生平事迹待考。

所作杂剧今留有六种,现存《赵氏孤儿》即是其中的一种,另寸的《松阴梦》仅存曲词一折。

历史上,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是“如雪里梅花”。



纪映淮:(生卒年待考),女,小字阿男;上元人。著名清朝诗人。

适杜氏,早寡。

她曾写有《咏秋柳》一诗:“悽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同代大诗人王士祯闻之感动不已,诗兴大发,因作《秦淮杂事诗》和云:“十里秦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悽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纪 昭:(生卒年待考),字懋园,号悟轩;直隶献县人(今河北河间)。著名清朝大臣。

清乾隆年间进士,官内阁中书,后因父亲纪容舒(清康熙年间举人,官姚安知府,著有《唐韵考》、《玉台新咏考异》、《杜律疏》)有病而请假归家,不再做官。著有《毛诗广义》、《养知录》。



纪 昀:(公元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号云石,纪昭之弟;直隶献县人(今河北河间)。著名清朝学者、文学家。

纪昀是清朝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逝世后御赐谥号“文达”。

在深厚家学渊源的熏陶下,纪昀从四岁起开始读书问学,以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被称为“神童”。二十四岁那年,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夺魁。六年之后,在“最号得人”的京城会试中,高中甲戌科进士,从此步入鸿才硕学荟萃的翰林院。起初,他的仕宦生涯可谓春风得意,由乡试主考官、同考官到侍读、侍读学士,为当朝文学重臣之一。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因向姻亲走漏朝廷消息,纪昀被流放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四年之后,他获赦回京,重入翰林院。恰在此时,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即《四库全书》的纂修正在乾隆帝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展开,历史的机缘把纪昀推向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顶峰。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清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清朝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文史百科典籍。纂修如此巨制鸿篇,组织和人选是关键。为了如期如愿完成大业,清廷特设四库馆,任命总裁主管馆事,总裁之下又设总纂官,总揽编纂事宜;又设总阅官、总校官总管各书的审定工作。总纂官下设纂修官,分管具体书籍的编纂、审定以及辑佚、编写提要、查勘违碍书籍等。此外,还设有督催官,分管督促编书、抄书工作。参与四库馆修书者人数众多,且多为乾隆时期第一流的学者。然而没有一个能博古通今、众望所归的大学者总揽全局,也难成大业。因此,四库馆开设之始,大学士刘统勋就大力举荐纪昀担此重任。纪昀以总纂官的角色,总揽纂修全局事宜,于“繁简不一,条理纷繁”之中,“撮举大纲”,“斟酌综核”,为《四库全书》纂修工程中出力最巨者。陆锡熊和孙士毅也曾任总纂官,但孙士毅任职短暂,陆锡熊入馆较晚而又早逝,“始终其事而总其成者”唯有纪昀。

在总纂《四库全书》期间,纪昀夙兴夜寐,殚十年之力于修书伟业,常常是“鲸钟方警,启蓬馆以晨登;鹤籥严关,焚兰膏以夜继”。按照《四库全书》的纂修步骤,各纂修官先对分管书籍予以初步清理、甄别和考校,在此基础上为每种书籍撰写提要初稿(分纂稿),叙述书籍作者的生平事迹、内容要旨以及在学术上的是非得失,并注明该书应刻、应抄或应存等处理意见,集中送到总纂官纪昀和陆锡熊审阅。纪昀和陆锡熊根据纂修官提出的“应刊刻”、“应抄录”、“酌存目”、“勿庸存目”等不同意见,检稽原书,决定各书的取舍录存与否。经过乾隆帝过目钦定之后,应收录的书籍送至武英殿缮书处逐一进行抄录。然后对纂修官撰写的各书提要分纂稿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订,从作者的年代、爵里、生平事迹到著作的内容要旨、长短得失,乃至别本异文、典籍源流,都在分纂稿的基础上,或增或删,或分或合,反复予以修订。就连各分纂稿的行文,也是字斟句酌,再三润饰。经过纪昀“笔削考校,一手删定”,原来行文风格不尽相同、评说有失偏颇的分纂稿“无不灿然可观”。最后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例,通盘筹划,排比编次,纂成独具特色的《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毫无疑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纪昀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丝毫不可忽视。以《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全书行文风格一致,思想主旨贯通,都昭示了纪昀“笔削一贯”的重要作用。四库馆总阅官朱珪在纪昀墓志铭中写道:“公馆书局,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四库全书总目》。”张维屏《听松庐文钞》云:“或言纪文达公(昀)博览淹贯,何以不著书?余曰:文达一生精力,具见于《四库全书提要》,又何必更著书!”“一手裁定”、“一手删定”、“一手编注”《 四库全书总目》或者说纪昀“一生精力,萃于《四库全书提要》一书”,都说明纪昀对《四库全书总目》所倾注的心血得到时人和后人的公认。从这个意义上说,《四库全书总目》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纪昀的学术文化思想就不是什么无本之木了。正如黄云眉所言:“就形式观之,《提要》似为多人心血之结晶品,其实此书经纪氏之增窜删改、整齐画一而后,多人之意志已不可见,所可见者,纪氏一人之主张而已。”

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和一手删定的《四库全书总目》问世以来,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赞誉。阮元说:“高宗纯皇帝命辑《四库全书》,公(纪昀)总其成,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罔不抉奥提纲,溯源彻委。所撰定《总目提要》多至万余种,考古必求诸是,持论务得其平允。”江藩指出:“《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可谓通儒也。”有目共睹的学术价值还使得这部大著的文化影响历久不绝。晚清张之洞对读书士人谈到:“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对该书有精深研究的余嘉锡说:“《四库全书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他还谈到清朝嘉道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将其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他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缺点多有指摘,但也承认自己“略知学术门径,实受《四库全书总目》之赐”。

纪昀在四库馆修书十年,“自始至终,无一息之间”,其辛劳不言而喻,却也是人生收获颇丰的十年。他既为恰逢“王事适我”的历史机遇而欣慰,又为“期于世事有补”愿望的实现而自豪。正如他在《自题校勘四库书砚》诗中所云:“检校牙签十余万,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曾读人间未见书”只是一个表象,纪昀和他的同仁们为中国学术文化树立的一座丰碑才是看不见的永恒!

纂修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之大成。据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时统计,《四库全书》共著录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有论者仔细统计,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共计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万六千三百零四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三千四百六十六种,如把卷首附录补遗等计入卷数,共计八万一千三百零五卷。作为文史工作者或中华文化爱好者,面对这样一个卷帙浩繁的文化载体,掌握查阅和检索的方法,无疑有着重要的工具性价值。

《四库全书》所收之书,由当时所能搜罗的政府固有藏书、公私进献遗书和《永乐大典》辑出之书或临时加入之书等数千种书中选出。所据版本有敕撰本、内府本、各省采进本、私人进献本、通行本、《永乐大典》本以及临时加入敕撰本。此后再依据钦定的收录标准原则,详定分类、校对、重抄或撰写提要等方法,部勒成一个整体。其分类方法继承了中国古代以经、史、子、集为四部分类法的部称。《唐六典》云:“书有四部,故分为四库。”《四库全书》将各种书籍别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各部下再分若干类,类下细分为属。群经及小学之书入于经部。经部下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十类,其中的礼类、小学类又各细分为六属和三属。纪事之书或考辨史体、评论史事等专书入于史部。史部分正史、编年、记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其中诏令奏议、传记、地理、职官、政书、目录类各细分所属,共二十六属。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者入于子部,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其中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小说家又细分为二十四属。集部收诗文词曲、散篇零什等书,分楚词、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其中别类、词曲各有细分共十一属。

《四库全书》以各书内容配隶所部类属,循实归类,不是泛就书名。四部、四十四类、七十属的划分,再配以该书凡例中所详列的编列各类各属各书次序的七种规则,由各知识单元组成的整个知识体系清晰可见,特征鲜明。作为《四库全书》的相伴产物,《四库全书总目》无疑为文史工作者查阅《四库全书》相关典籍资料提供了便捷的线索。《四库全书总目》规模两百卷,成书于《四库全书全书》纂修前后,刻成流传于乾隆末年。该书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官修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和解题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之书,除《四库全书》收录之外,存目书籍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合计著录书籍一万二百五十四种,十七万两千八百六十卷,基本反映了十八世纪以前中国古籍存世的概貌,对后世学人搜罗资料、浏览阅读下籍有着重要的指南价值。如该书“凡例”中所示,此书对收录和存目的书籍,不仅简要介绍了作者籍贯、朝代、官职、著作等情况,还评论作者的人品气质,治学倾向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古代标志性的目录学著作,历来受到后世间学者的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是查阅《四库全书》等中国古籍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使文史工作者在读《四库全书》原书之前,已略知概貌,可享受按图索骥之益。值得指出的是,《四库全书总目》分合书种标准、著录书卷数与《四库全书》存有岐异之处,如经部·易类,《四库全书总目》卷六,《楚蒙山房易经解》,《四库全书》原为《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三种书收入。又如,《四库全书总目》在书名、卷数、成书时间上与《四库全书》的不合亦有存在。《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钦定外蕃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四库全书总目》作《钦定蒙古王公表传》。

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重新影印出版,极大地方便了那些想直接翻阅该书的读者群。此影印本不仅包括四部:经部二百三十六册、史部四百五十二册、子部三百六十七册、集部四百三十五册,还包括了《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五册,另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暨索引》一册,读者可由所附一册的目录及索引,方便地查出需找书目的所在册数及其页码。此册所刊凡例,非常详实地介绍了文渊阁本《四角号码索引》以及第三部分《补遗》及其索引,为已经知道著者或书目名的读者查阅此书提供了方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四库全书》问世以来,有关《四库全书》目录学、考证学、校勘学以及档案史料研究等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就检索书籍来说,也出版了许多。值得观阅的有:

①哈佛燕京学社引得处魏鲁男编、翁独健校订、1932年印行的《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

②1933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印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角号码索引》;

③于炳耀编《中英文四库全书索引》;

④杨立诚编《文澜阁书索引》,1929年浙江省立图书馆排印本;

⑤陈乃乾编《四库全书总目索引》,1926年大东书局《四库全书总目》附印本;

⑥《四库全书目录索引》,上海古籍1989年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索引》订正重印本;

⑦陈垣《四库全书撰人目录》;

⑧《四库全书传记资料索引》、《四库全书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⑨杨家骆编撰《四库大辞典》,此书多次补充或改名,有多种版本;

⑩范志熙《四库总目韵编》,四库全书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韵编》及中华图书馆排印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明检查表》。以上索引类书籍对读者来说,各便其用,要在得其要领,熟练掌握。

纪昀自己的诗文中,多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典型的“廊庙文学”。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新疆的社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承认“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诗日变而日新”,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气运”和“风尚”,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拟议”又要有“变化”。在艺术风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对“门户”,反对“舍是非而争胜负”的朋党之习。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四卷,《滦阳续录》六卷,共二十四卷(笔记一千余则),是他晚年自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清朝嘉庆二十一年盛氏刻本《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就思想内容看,虽从“有益于劝惩”出发,盛谈因果报应,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乏可取之处。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的泥古不化、伪言卑行,多所讽刺揶揄,如卷二记游僧戏塾师,卷三记老儒贿盗闹宅和刘羽冲事,卷四记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记两曾伯祖事。对世态人情的浇薄诈伪也时有揭露。写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有几则不怕鬼的故事,如卷一“曹司农竹虚言”,卷六记许南金事,卷二十三“戴东原言”,颇堪称道。

作者反对为富不仁,反对凌虐奴仆,对下层人民的反抗、复仇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记童养媳逃亡、卷十七“周景垣前辈言”、卷十八记妓女戏富室粜谷。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失为具有特色的作品。鲁迅评论说:“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评价是切要的。

纪昀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诗文各十六卷。



纪映淮:(生卒年待考),女,小字阿男,名人纪青之女;上元人。著名清朝诗人。

适杜氏,早寡。尝有《咏秋柳》诗云:“悽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同代诗人王士祯闻之感动之已,诗兴大发,因作《秦淮杂事诗》云:“十里秦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悽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纪玉良:(公元1917~2002年),原名纪云峰,曾用名纪应甫;祖籍北京。著名当代京剧老生演员。

他自幼酷爱京剧,中学时代向魏公陶学戏,1936年拜马四立为师学老生,1937年下海,边习艺边演出,期间向陈秀华、瑞德宝、张少甫等学艺。1940年与李玉茹,王金璐等中华戏校毕业生搭班赴沪,改名纪玉良。后又与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后同台。

1951年参加上海人民京剧团,1955年并入上海京剧院,1971年调到上海“五七”京训班任教,1978年调回上海京剧院一团。

纪玉良宗谭学马,嗓音宽亮,擅演剧目有《将相和》、《武家坡》、《辕门斩子》、《大探二》等,现代京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为其首演。



纪登奎:(公元1923~1988年),山西武乡人。原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37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东青年救国总会委员兼和顺县青年救国会主席,鲁西区青年救国总会组织部部长,冀鲁豫第二地委抗联分会组织部部长、副主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第一地委委员兼民运部部长。参与动员组织青年参加抗日武装和支前工作,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党校组教科科长,中共豫西区党委工作团书记兼鲁山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伏牛山剿匪指挥部工委副书记,中共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等职。参与领导当地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河南许昌地委书记兼许昌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洛阳矿山机器厂党委书记兼厂长,中共洛阳地委第一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常务委员、候补书记兼秘书长。1963年兼中共商邱地委第一书记。1968年起先后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1969年中共九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九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此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71年兼任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此后被选为中共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辞去和被免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1983年,出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1988年7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附_纪坡民忆父:

纪登奎于1988年7月因突患心脏病去世,已有十几年了。那时纪坡民还在外地工作,只是过年过节回北京探亲。纪登奎下台多年了,工作不忙,空闲时间很多,时间长了,也不像过去在台上时对他工作上的事那样守口如瓶了。这倒使纪坡民有机会间间断断地听他谈过不少政坛往事,尤其是他上台下台、任职辞职前后的情况,印象很深,至今记忆犹新。

纪登奎是在1969年中共的“九大”会议后到中央工作的。文化大革命前,在河南省委担任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省委安排纪登奎出任“省委文革”副组长,处在文化大革命的风口浪尖上。那是个受罪的差使,不分白天黑夜,每天接待川流不息的革命群众,还要被揪来揪去,到处挨批判、作检讨。不过开始时,身份还是省委领导成员,在极其混乱的局面中勉强维持着省委的起码工作秩序。而且直到1966年12月,他还坚持认为“派工作组并不都是执行反动路线”。了解当年文化大革命情况的人都知道,在“当权派”中,这是“态度很顽固”的表现。

到1967年1月,在上海所谓“一月风暴”的影响下,河南省委在“夺权”浪潮中瘫痪了,纪登奎也被“打倒”了,而且被“造反组织”关押起来,音信完全断绝,家里人只有在开大会批斗他的时候,才知道他还活着。这一段时间有近半年。

文化大革命时代,毛泽东有句称纪登奎为“我的老朋友”的话,流传很广。不过了解情况的老同志都知道,纪登奎比毛泽东的年龄整整小三十岁,地地道道只是个晚辈,哪里谈得上什么“老朋友”呢。这个“我的老朋友”的来历,是解放初期纪登奎在河南许昌当地委书记时,曾经向毛泽东单独汇报过工作,后来毛泽东几乎每次出巡河南,都要把他找来,听他的汇报。因此,在许多人眼里,纪登奎是毛泽东很欣赏也很器重的干部。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时,纪登奎同样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呛了水,甚至还差点丢掉了性命。

1967年6~7月,在中央解决河南两派问题的八次汇报会后,纪登奎被“解放”了,被中央任命为河南“省革筹”副组长,成了“革命领导干部”。1968年春,又担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4月,他出席了中共的“九大”会议。

纪登奎作为“九大代表”到北京后,“九大”会议主席团派人和他谈话,要他作为“革命干部”的代表作大会发言。

纪登奎说:“我作这个发言不合适。我不是革命干部,只能算是个解放干部。”

来人说:“那你认为谁才是革命干部呢?”

纪登奎说:“我只是毛主席解放出来的干部。革命干部,大概人家刘格平、王效禹他们那些人,才应该算吧。”

来人说:“你知道吗?是毛主席让我来找你谈话,是毛主席让你代表革命干部作大会发言的。你应该服从。”

可是纪登奎还是拒绝发言。

来人表示很为难,说:“那我怎么向毛主席汇报呢?”

纪登奎说:“你就把我说的原话,向毛主席汇报。”

来人走后,很快又回来了,说:“我向毛主席汇报过了,主席说,他就是要让你这个‘解放干部’在大会上发言。”

“九大”的大会发言共九人。周恩来、康生是当时的中央领导人。陈永贵代表农民,王洪文代表工人,尉凤英代表妇女,孙玉国代表军队。纪登奎的发言,在报道的时候,还是“革命干部代表”。在“九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的“九届一中全会”,又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纪坡民问纪登奎:“毛主席为什么一定要你发言呢? “

纪登奎说:“被关押批斗那一段时间,我曾经‘坐飞机’一百多次,这件事毛主席听说了,大概他认为我是他希望的那种能够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运动的干部。他提拔我,也主要是这个原因。”

1969年6月,“九大”之后两个月,毛泽东和纪登奎谈话后,把他从河南调到北京在中央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纪登奎在中央的党、政、军都担任过重要职务,管过不少事情。

十年文化大革命,许多资格很老、功劳很大的开国元勋、功臣战将和大批高级领导干部都被打倒,“靠边站”了。而纪登奎只是个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三八式”干部,一下子当了“中央领导人”,也实在是扎眼得很。文化大革命后来路线错了,纪登奎作为执行者,自然也跟着犯了许多错误。

1980年春天,在中共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纪登奎辞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1982年,中央安排他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做农村政策调研,给他安排的职务,叫“部级研究员”,在中国,这大概是最高一级的技术职称了。

纪登奎说:他正式辞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是在1980年春天,但是下台的事,在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基本成为定局了。

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党思想和政治路线发生根本改变的转折点,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由此开端。就是在这次“三中全会”上,纪登奎因为在中央工作期间所犯的错误,受到与会同志的批评,大家对他提了很多意见,有的意见还很尖锐激烈。和纪登奎一起挨批评的,还有汪东兴、陈锡联、吴德和苏振华等领导。

“三中全会”之前,纪登奎主要是在国务院工作,三中全会上挨批后,工作安排有了变动。纪登奎交出主要工作之后,邓小平找他谈话,又要他接任别的工作,后来纪登奎又管了一段时间旅游。所以,三中全会以后,他一方面接受批评、检讨错误,一方面也还有点工作,不过事情不多了。

纪登奎是个工作狂,他排行老三,其子都管他叫“拼命三郎”。工作负荷忽然减下来,就那么一点儿事,他有点不适应。到1980年中共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时,纪登奎和汪东兴、陈锡联、吴德四人正式提出辞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中央的五中全会批准了他们的辞职请求。

纪登奎虽然也是个老八路,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但他参加革命后一直是个文官,是搞地方工作的。可是纪登奎在中央工作期间,却受命出任了北京军区的政治委员,还成了中央军委领导成员,起草过“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文件。显然,在人民解放军如云战将里,他那点半军旅的生涯,根本谈不上有过什么“战功”。纪登奎出任军职,完全是政治性的。

1970年12月,纪登奎和李德生奉毛泽东之命,参加“批陈整风”的“华北会议”,去“挖墙脚”;而后在北京军区分别出任政委和司令,为毛泽东与林彪的斗争,守住北京身边这块“阵地”。

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进行对调”,按毛泽东的说法,“司令常来又常往”,李德生走了,陈锡联来了,“政委欢送又欢迎”,纪登奎泽一直留在北京军区。

纪登奎去“军委办事组”,更是毛泽东亲自点将。毛泽东把“军委办事组”成员召集来,当面对他们说:“你们这个军委办事组啊,像粘土一样,板结了,不透气了,需要掺砂子。已经掺了一个李德生,看来还不够。我给你们再派一个文官,我的老朋友,纪登奎。怎么样啊,你们欢迎不欢迎啊。”

纪登奎讲到这一段时,纪坡民问他:“你没有搞过军事,到那里面怎么工作呀?”

纪登奎说:“毛主席是怕黄、吴、叶、李、邱他们搞鬼,叫我去那里,就是看着他们。有时候我提点意见,仅仅是文件上的文字修改的事,也把他们搞得精神很紧张。”

纪登奎还说:“军事上的事,我确实不懂。那个时候,我很相信主席‘苏修亡我之心不死’的判断,对这件事十分担忧,也有自知之明;急中生智,去把粟裕请来了,那是我们军队的名将了。粟裕一听说有打仗的事,精神来了,很兴奋。我给他配了几名最好的作战参谋,坐上个吉普车,在中苏、中蒙边境防区漫山遍野地转了几个月。粟裕辛苦劳累一番,搞出来一个防御的作战方案,拿去交给军事科学院和军事学院的内行和专家们看了以后,认为确实不错,我这才比较放心了。”

当年在军队任职,自然会和林彪打交道。当问及纪登奎对林彪的印象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当地方干部的时候,对中央的事情了解得很少。这位林副统帅,在我们眼里,其实和你们差不多,也是像神一样。到中央工作后,先是解决各省、各部、大型企业的‘文革’两派问题,党政方面也管过不少事;在政治局会议上,参加讨论工业、农业、财贸、整党、外交等各种问题,一个国家,头绪很多的。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中央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听不到这位副统帅的意见。毛主席的意见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听到他的指示。可是这位副统帅,中央讨论工业,没有他的意见,讨论农业,没有他的意见,讨论财贸,还是没有他的意见,讨论政治问题比如整党,也没有他的意见…我很奇怪:这位副统帅,究竟在考虑什么问题呢?怎么中央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听不到他的意见呢?中央的文件上,林彪的批示也总是‘完全同意主席意见’几个字。我想,也许林副统帅是在考虑什么重大的军事战略问题吧。可是,后来我到军队工作以后,发现还是这样:中央和军委无论讨论战备、训练、科研、军工,还是讨论军队的政治工作,都没有这位副统帅的指示,听不到他的任何意见。这我就更奇怪了,这位副统帅,究竟在干什么呢?”

纪登奎还讲过他向林彪汇报工作的情况,也很有意思。1971年夏天,周恩来带着黄永胜、张春桥和纪登奎一起到北戴河向林彪汇报工作。纪登奎说:“我向林彪汇报的问题是:‘军队现在冗员太多,一个司令,七八个副司令,一个政委,七八个副政委,军、师、团、营,一直到基层,也都是一个正职,好多个副职…’然后请示林彪:‘林总,您是打过仗的人,军队现在这个样子,真的有了战争,还能打仗吗?’林彪听了以后点着头说:‘就是啊,那怎么办呢?’就这么一句,再没有下文了。”

纪登奎后来说:“邓小平的工作风格,和林彪完全不同。1975年,邓小平抓军队整顿,对存在的问题,讲了五个字:‘肿、散、骄、奢、惰’。他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部队的各级军政首长,保留一个正职、一两个副职,剩下的统统清理,成立顾问组,都塞到那里头。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割疮带肉,快刀斩乱麻,问题就解决了。”
纪荣旭:(公元1916~1990年),河南林州横水镇东赵村人。

1938年赴延安参加抗日,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编入新四军,任排长,指导员等职,后担任新四军《江淮画报》记者,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青岛警备区保卫科长,济南军区军事检察院院长。1964年转业到山东省无线电厂任党委书记。

1990年12月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纪亭榭:(公元1914~今),黑龙江东宁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第一总队总队长,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参谋长,第一军分区第三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公安局保安大队大队长,张家口军警联合处处长兼卫戍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察哈尔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兼武装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独立旅旅长,华北军区直属第二○九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副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副参谋长、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纪惟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第二五六战队战队长。



纪 政:(公元1944~今),女;台湾新竹人。著名台湾运动员。

在竹南中学时,首次代表原校参加运动会,夺得跳高金牌。高二时,以体育成绩特优,获“教育部”准许出国深造。

1963年赴美,1973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工艺大学,获体育学士学位。1974~1975年任美国加州瑞德兰大学男子,女子田径教练兼女子体育组主任。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纪政勇夺八十米栏铜牌,这是中国女运动员首次在奥运会上获得田径奖牌。1964~1970年,纪政共四十四次创亚洲纪录,在1969~1970年,纪政共破、平世界纪录八次。她创造的优异成绩让西方人震惊了,国际体育界甚至把1970年称为“纪政年”,她也因此得到了“东方羚羊”的美誉。

1976年返台,任“中华民国田径协会”总干事。1980年当选“立法委员”。1983年再次当选“立法委员”,并任启智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除了体育活动,纪政还于1994年在台湾组织了“希望之声”合唱团,她说:“唱歌时我心情很好,感觉好快乐呀,你看走路为健康,唱歌为快乐,这样多好啊”。除了文体活动,纪政还把很多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担任台北听障运动协会理事长的她经常筹集善款以救助失聪的孩子,她说:“做慈善事业,我感到很幸福。”

作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震世界田坛的“东方羚羊”,纪政特别关注中国田径的发展。而最令她激动的就是刘翔:“你知道吗,9月的上海黄金大奖赛,我专门乘飞机去看刘翔比赛,他能在家门口克服那么大压力夺冠,真是了不起。”谈起刘翔,纪政就像一个狂热的“翔迷”。

退役后,纪政担任台湾田径协会主席达十六年之久。

对于刘翔的技术,纪政有着独到而专业的看法,“刘翔的技术真是太美了,他不会浪费任何一点身体的动作,他是世界上跨栏技术最好的选手”。在自己夺取奥运奖牌三十多年后,看到刘翔在雅典拿金牌,纪政激动不已,她说:“我太激动了,我拿奥运铜牌时就想,我已经打破了西方人说亚洲人不可能在直道项目上有作为的预言,现在刘翔也做到了,而且拿了金牌。刘翔不仅是中国的英雄,还是亚洲的英雄。”

当年在北京申奥最关键的时刻,被称为台湾体坛“精神领袖”的纪政挺身而出支持北京申奥。纪政认为,两岸在政治上仍有争议,但在申奥方面却不应该有歧见。台湾应该站出来表达两岸都希望北京申办成功的一致立场,给北京申奥加分。纪政拿着签名板,赶在会期最后一天,跑到“立法院”,寻求“立委”支持。纪政的行动获得了热烈回应,重量级“立委” 踊跃签名,一些到“立法院”开会的官员闻讯也赶来要求签名。紧接着,纪政又发起了名为“北京奥运、炎黄之光”的第四次海峡两岸长跑接力活动。两岸体坛,群贤毕至,六十多名运动员,由台北起跑,跨海经深圳、广州、杭州、上海、青岛,一路北上,最后到达北京,为北京申奥史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

1992年,纪政曾发起了“为中国人的健康、活力、繁荣而跑”的海峡两岸长跑活动。到目前为止,这项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足迹遍及两岸几十个城市,民众参与者达数万之众。“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去公园、街头看看,那些正在锻炼的、喝茶的老人们听说我们是台湾的,很感兴趣,问我们很多问题。这时我感到,两岸民众还是太缺乏了解,而我们正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纪政认为,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加上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这一切会为两岸的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以后的七年中,两岸体育也将会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

如果有可能,纪政她希望海峡两岸的长跑运动能够共同新兴起来,跑遍祖国的每一个城市、乡村。

跟帖时间 2010-03-02 15:43: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纪氏的典故、趣事 -- 梦笔生花:典故出自于《南史·纪少瑜传》。纪少瑜是南朝有名的文士,他自幼专攻《六经》,善于谈吐,对答如流,深受当时读书人的钦佩,后来官至东京学士。相传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不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梦笔生花”也写作“梦笔”,是用来表示才思日进的典故。张孝祥的《鹧鸪天》就有这个典故:“忆昔彤庭望日华,匆匆枯笔梦生花。”

跟帖时间 2010-03-02 15:41: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纪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贯虱善射;养鸡不惊:上联典指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纪昌,曾向飞卫学射,飞卫对他说:“看见小的像大的,看细微的像显著的,然后再来找我。”纪昌便用牛尾拴个虱子悬在窗户上,每天朝南面看它,越看越大,三年后就像个车轮子,一下射去,贯窗虱子的心而牛毛不断。下联典指古代传说中善养斗鸡者纪渻子,为王养斗鸡,经四十天,说:“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它却不惊不动,看起来像只木鸡,精神凝寂。其它的鸡不敢应战,见到它回头就跑。”

精成广义;备注全书: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直隶献县人纪昭,字懋园,号悟轩,清乾隆年间进士,官内阁中书,后因父亲纪容舒(清康熙年间举人,官姚安知府,著有《唐韵考》、《玉台新咏考异》、《杜律疏》)有病而请假归家,不再做官。著有《毛诗广义》、《养知录》。下联典指纪昭的弟弟纪昀,字晓岚,清朝学者、文学家,清乾隆年间进士,历官侍读学士、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宰相)。精研儒学,旁通百家,常识渊博。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历时十年而成书。在编纂过程中,他亲自校订整理,撰写每部书的内容提要,书成后,也著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主要精力备注于此书,史称“进退百家,钩沉摘隐,各得其要旨,始终条理,蔚为巨观。”又能诗及骈文,有《纪文达公遗集》及《阅微草堂笔记》等。

天水世泽;笃行家声: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纪经纶,纪宗德均以笃信而名著。

技推贯虱;养到木鸡:上联殿指上古传说纪昌善射,箭穿虱之心而过。下联典出《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为友嫁女;代主焚身: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纪赡,下陆机兄弟友善,机卒,遗有幼女,至长,赡厚资妆嫁之。下联典指汉将纪信乘汉王车以诳楚,项羽怒将信烧死,后刘邦为立庙于顺庆曰“忠祐”。

临湘凤翼;济北龙头: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纪赡事典。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纪昭事典。



2.六言通用联:

天锡医学博士;僧真建威将军:上联典指金国时期的大医学家纪天赐,字齐卿,泰安人。他早年放弃进士考试,潜心医学,医术渐精,金世宗时,被授于医学博士。曾注《难经》五卷。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庐陵内史纪僧真,建康人(今江苏南京)。出身武吏。宋朝时期从萧道成,萧道成后来代宋称帝,他参与密谋,历任中书舍人、司农卿等。南朝齐高帝时封建威将军。其容貌言吐,雅有士风,为贵人所不及。



3.七言通用联:

代主舍身真赤胆;编书华国乃宏儒:上联典指楚汉之际的刘邦部将纪信,当项羽围攻刘邦于荥阳时,形势危急。他乔装改扮,代替汉王刘邦乘车出城见项羽,以掩护刘邦突围。项羽发觉中计后,将纪信烧死。刘邦为其立庙于顺庆曰忠佑。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大臣纪昀(公元1724~1805年),字晓岚,号云石、春帆,河北献县人。世为河间大族。清乾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以学识为乾隆帝所赏识。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至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书成。次年擢兵部侍郎,后升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力大学士等。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

雪里梅花惊雅士;淮中秋柳动诗情: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戏曲作家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今北京)。生平事迹不详。所作杂今知有六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另《松阴梦》仅存曲词一折。历史上评价其作品“如雪里梅花”。见《录鬼簿.上》。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诗人纪映淮,小字阿男,上元人。适杜氏,早寡。尝有《咏秋柳》诗云:“悽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同代诗人王士祯闻之感动之已,诗兴大发,因作《秦淮杂事诗》云:“十里秦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悽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水积不高: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昀自题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昀自题联。

登山每与青云合;弄影应知碧草同: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开成中中书舍人纪唐夫《骢马曲》诗句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代主焚身,祠成忠祐;为友嫁女,厚治资装:上联典指秦末汉初刘邦部将纪信,楚汉战争中,一次,项羽围攻荥阳,情势十分紧急。纪信请求乘汉王的车出城骗楚军,汉王刘邦得以乘机出走。项羽大怒,烧死纪信。后来,刘邦为他立庙,称“忠祐”。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秣陵人纪赡,字思远,少年时以方直出名,举秀才,历官谘祭酒、尚书右仆射、领军将军,因功封临湘县侯。才兼文武,朝中称“忠亮雅正”。他与陆机兄弟友善,陆机死后,遗一个幼女,成人后,纪赡厚治资装嫁她出去。

绿苔生阁,芳尘凝树;白露暖空,素月流于:此联为清朝大臣、著名学者纪昀别墅(在河北河间)联。

文武兼优,名垂五俊;功力俱备,学就三年:上联典指晋代领军将军纪瞻,字思远,秣陵人。元帝引为军路祭酒,封临湘县侯,寻出尚书右仆射。由于他才兼文武,朝廷称其忠亮雅正,转领军将军,卒谥穆。下联典指古之善射者纪昌,初学射于飞卫。卫曰:“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我。”昌以氂悬虱于牖间,南面而望之,浸大。三年大如车轮。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赐姓自南阳,溯当年水土功勋华胄,遥遥望并姚姬著族;迁居近东济,庆迹日宗支汇合披图,历历派分沐泗清流:此联为山东省章丘市辛寨乡柳塘口村纪氏宗祠联。纪氏祠堂现存大门与正厅三间。正厅为硬山顶,长约十一米,宽约五米五,高约十米。前出厦,厦内东西两侧楷书“忠”。“孝”两个大字。己被列入济南市级重点保护文物。祠堂约建于清嘉庆初年,具体年代不详。祠内现存对联一幅。匾一块,皆为清朝著名才子纪均亲笔所题。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河北省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先后任《四库全书》总编,礼部尚书。清嘉庆元年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相传纪均跟随乾隆大帝微服南巡时,巧遇在此开店的柳塘口材纪氏掌柜,闲聊中得知该村人丁兴旺,百姓安居乐业,高兴之余留此墨宝。上联典出纪氏家族是古纪国的后裔,原居南阳河畔,因在大禹执政时导河入海有功,故赐以国为氏。追求其本源来,是一个显贵的家族,有悠久的历史,声望可以和虞舜、黄帝这些最有名的氏祖相提并论。下联典出本支纪氏迁移到东济水附近居住,庆贺近日来,几支宗流联上了宗,又汇合在一起。打开祖系图本,源流清清楚楚,虽然支系很多,但都深受齐鲁文化教育,保持礼乐之都的优良传统。

跟帖时间 2010-03-02 15:18: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纪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茌平纪氏字辈:“四千号法仁连同怀昌圣培泽言西庆”。

山东胶南纪氏字辈:“子同谦合…”

山东胶州纪氏字辈:“百文述德永恩兆”。

山东陵县纪氏字辈:“镇殿文清…”

山东青岛纪氏字辈:“功极需齐统传家毓尚师以衍善宏致左习实全时”。

山东章丘纪氏字辈:“玉正荣经绪德祥利瑞”。

山东莒南纪氏字辈:“现庆凡祥令”。

山东邹平纪氏字辈:“荣景绪玉德祥立瑞英献”。

江苏扬州纪氏字辈:“春明富贵荣华”。

江苏镇江纪氏字辈:“华茂盛德传开义(道达兴隆家荣正)”。

江苏新沂纪氏字辈:“怀士昌传…”

江苏淮阴纪氏字辈:“天人长文之从家友道”。

江苏淮安纪氏字辈:“国恩家庆仁寿年丰”。

江苏徐州纪氏字辈:“清贤禄义修德成家”。

安徽绩溪纪氏字辈:“福禄昌盛寿安宁万事昌”。

安徽泗县纪氏字辈:“献春德保长大”。

安徽纪氏一支字辈:“学恒章中…”

福建三明纪氏字辈:“双荣仁辉兴玉”。

福建石狮纪氏字辈:“守钦思续世则玄景光鼎为德方隆盛传经乃华荣孙曾绳祖武孝友振家声”。

湖北十堰、大冶纪氏字辈:“佳楚曰士文章华国光大宏昌道德传衍(彦)泽启忠良”。

湖北武汉纪氏字辈:“宏忠全福敦善方昌道德传衍克启运良承先裕后行举言扬昭兹来许定兆其祥”。

河北纪晓岚家族字辈:“寿福禄龄安汝树煐堪钜清根烈执铃滋村炯在锡淑果熹垣钧(忠厚传家诗书济世)”。

河北成安纪氏字辈:“清振培文志”。

河南沈丘纪氏字辈:“天福乃公如其克”。

河南鹤壁纪氏字辈:“东焕在明太荣耀培季清”。

重庆、四川纪氏一支字辈:“衡应盛仕学国正明玉心安帮兴仁义礼智赞朝廷”。

广东潮汕纪氏字辈:“明经力穑传家远睦族敦宗庆泽长光焕云屏贞尚衍德扬瑞彦永隆昌明经力穑传家远睦族敦宗庆泽长光焕云屏贞尚衍德扬瑞彦永隆昌”。

辽宁朝阳纪氏字辈:“广永庆奎有国兴富洪昌裕丰得志守建学乐久长”。

贵州盘县纪氏字辈:“嘉得有元廷开纪鸿国必大治正道民安永作承家”。

吉林德惠纪氏字辈:“文运恒昌…”

纪氏一支字辈:“传明成宗长德元守星广”。

纪氏一支字辈:“光大宏昌道德传远”。

纪氏一支字辈:“博文述德永天恩任太昌”。

纪氏一支字辈:“曰兆世元有仁义德思扬明良兴业广宏昌永吉祥”。

纪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泽国昌家发祥瑞明嗣仁义为本”。

纪氏一支字辈:“柏文述德永恩兆仁泰昌祥春增邦振日多革世兴”。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2 15:15: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纪氏的家谱文献 -- 福建同安龙安纪氏重修族谱,(清)纪为果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启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河北文安纪氏家谱,(清)纪昌期等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献县景城纪氏家谱十八卷,(清)纪昀纂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纪树启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润东彪社纪巷纪氏十修宗谱十卷,(清)纪崇国、纪崇祥等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行素堂木活字本八册。注:扉页作《润东纪氏家乘》。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润东云山纪氏宗谱十二卷,(清)纪崇义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十卷,首两卷,(清)纪大奎编清,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敬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节钞,(清)纪慎斋撰,清朝年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注:元延佑元年始修。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清)纪光礼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七~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文安纪氏家谱,(民国)纪英培、纪文浚等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序石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民国)纪光秀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七卷、第九~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高阳纪氏宗谱,(民国)纪堂撰序,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岗寺乡十五里村。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民国)纪唐俊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九~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02 15:12: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纪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2.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原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名字(黄帝→昌意→高阳),汉朝时期设有两个高阳县,一属幽州涿郡,二属徐州琅邪郡。晋武帝泰始元(公元265年)立高阳为郡国,管辖地区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古禹堂:资料有待补充。

行素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2 15:10: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纪氏的迁徙分布 -- 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在台湾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人口约一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纪氏族人后来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唐、宋期间,纪氏族人逐渐向沿海一带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岛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今江苏省的涟水县义突乡桃园村、涟水县岔庙乡丁纪庄、涟水县义兴乡马金圩、涟水县高阵头圩村、涟水县梁岔乡朱圩前、金湖县金镇先进村、新沂市草桥镇纪集村、新沂市炮东镇苏村、盐城市龙风镇留璜村、远湖县沿河乡逢久村、如皋市大明乡大纪庄、东海湾县丰明乡纪荡、洪泽县岔河镇西陈村、淮阳县棉花镇西纪庄、泗阳县黄圩乡西沙村、灌南县六埤乡朱圩村、灌云县南岗乡南岗村、沐阳县钱集镇阳集村、睢宁县古邳镇纪桥村、宜兴县落岭乡青龙贡、漂水县城郊乡曹家村、兴化市茅山乡西纪庄、泰兴县萱堡镇纪家汤、向水县黄圩乡大纪圩、大丰县刘王镇纪范庄,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的静海区,四川省的仪陇县、南充市西充县,河北省的徐水县、献县、丰润县、范县,浙江省的丽水市碧湖镇九龙村、遂昌县云峰乡丰坑村、松阳县十五里乡、苍南县五凤乡凤村、余松县临丰乡汪家山、富阳县万市镇白石村、长兴市水口乡南山村、洞头县洞头乡后岭村、温州市天雷巷七五弄六号、瓯海县永兴镇五溪村、青田县万阜乡岭头村、瑞安市马屿镇、文成县巨屿镇赤沙村、文成县三源乡西垄村、平阳县梅溪乡、平阳县凤卧乡西塔村、龙游县龙游镇、宁波市,河南省的周口市淮阳县、沈丘县、鹤壁市淇县、开封市,山东省的莘县、青岛市胶南市、临沂市、陵县、日照市莒县、枣庄市、邹平县、宁阳县、文登市、茌平县、潍坊市、海阳县、寿光市、莱阳市、济南市章丘县、招远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武乡县,福建省的三明市尤溪县、福州市福清区、仙游县西苑乡仙山村、莆田县常太乡顶坑村、福清县安路镇周店村、泉州市福山腰村、晋江市陈埭镇海尾村、石狮市蚶江镇东安村、石狮市蚶江镇锦江村、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后麝村、厦门市开元镇大井村、漳州市龙海市白水镇庄林村、安溪县官桥镇美寮村、龙溪县板石乡下尾村、龙溪县板石乡街石村、龙溪县板石乡永坑村、龙溪县板石乡山岩村、龙溪县新阳镇葛竹村、龙溪县团结镇潘山村、龙溪县梅仙镇玉石村、龙溪县梅合乡惠州村、龙溪县西滨乡厚丰村、龙溪县溪尾乡埔宁村、龙溪县中仙乡下洋村、龙溪县台滨乡圆盘村、明溪县城头镇、闽清县金沙乡东坑村、闽清县金沙乡上滨村、闽清县池圆镇井后村、南丰市塔前镇西虎村、南丰市塔前镇虎山村、南丰市东坑乡水井窠村、南丰市南夙镇村尾村、远阳市垧瑶村、远瓯市迪口乡大市林村、德化县水口乡北山村、罗源县风南街六号、福鼎县中山街廿九号、霞浦县乐城镇西岭村,安徽省的砀山县、绩溪县、霍邱县、亳州市、安庆市枞阳县,吉林省德惠市万宝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同心县,陕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江西省的宜黄县桃陂乡大港村、临川县龙溪镇龙溪村、崇仁县学陂乡吉度村、万年县梓埠镇紫下村、波阳县芦田乡玲口村、南城县沙州乡早禾田村、土饶县石狮乡黄岭村、鹰潭市西门外纪家村、广丰县河北乡埤溪村、广丰县下溪乡石埤村、铅山县英将乡,云南省的南华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赤峰市,甘肃省的白银市,湖北省的濉溪县、武汉市、郧西县、大冶市,湖南省的衡阳市、长沙市,贵州省的盘县、南兴县,辽宁省的朝阳市、广永县、丹东市、台安县、大连市,广东省的汕头市大蓬镇官一村、普宁市溪尾镇贵政山村、揭东县玉湖镇玉联村、陆丰县甲子镇、海康县桥家镇、潮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市,台湾省的台中县等地,均有纪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3-02 15:07: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