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10 06:32:3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1935 跟帖次数 10

第一个渊源: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

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

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动中心,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

据古史记载,到了颛顼帝时期,共工起兵与颛顼争天下,后失败。传说共工在失败后,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发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给后世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将兄长、周文王庶子伯侨(姬肸)封于杨邑(今山西长冶、洪洞一带),候爵,因称杨肸,史称杨候,建有杨侯国。因杨候将都城建于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镇范村一带),后又称其为洪洞国。

在杨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国都名称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逝世,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周平王三十七年(郑庄公十年,公元前734年),武姜请求郑庄公把京邑(今河南荥阳)封给姬叔段,得到允许后,叔段得以居住在京邑,他肆意扩展私家势力,时称京城大叔、京叔段。不久,姬叔段要将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都服从自己的管辖,野心开始张显。

为此,郑国上大夫公子吕提醒郑庄公:“一国之臣,不能两面听命,若您打算让位于姬叔段,那么就去侍奉他;反之就应该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其他的想法。”然而,阴刻的郑庄公依然不加干涉,任其弟弟暴露野心至叛。由此,姬叔段以为郑庄公无力管自己,更加肆无忌惮,乘机收取两属之地作为自己封邑,并将控制地域扩大到廪延(今河南延津)。

到了周平王四十九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农历5月,姬叔段在母亲武姜的支持下,大力整治城郭、积聚粮食、装备兵器,充实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同时,他与都城中的武姜约为内应,武姜届时打开城门,迎姬叔段入城推翻郑庄公。

郑庄公得知姬叔段确实准备造反,落实了反叛罪名后,遂抢先起兵,当即令公子吕率领二百乘战车突然攻打京邑城。全城百姓皆不支持姬叔段,姬叔段大败,逃奔到鄢(今河南鄢陵),郑庄公又亲率大军追击,再次大败姬叔段,消灭了姬叔段的所有力量。

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哥哥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为伯爵,称共伯,建有共国。

到了春秋时期,共国被卫国所灭。亡国之后,共国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庆父,本名为姬共仲,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弟,他时常与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齐桓公的女儿,依仗父亲势力,私下要立庆父为君。

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姬庆父、姬叔牙、姬季友。其中的姬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姬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

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1年),鲁庄公生了病,因为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即无“嫡嗣”,便准备从“庶子”中议立。鲁庄公找来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庆父的买嘱,主张立庆父,鲁庄公当时不置可否。又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泽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所生只子公子斑,并当场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公子斑。

当年农历8月,鲁庄公病逝,公子姬斑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而一直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庆父立了哀姜的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开(姬贾),是为鲁闵公(鲁湣公)。此后,庆父更加肆无忌惮,干脆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

到了周惠王十八年(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59年),庆父与哀姜又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了鲁闵公,欲自立为君。季友趁乱领着鲁闵公的弟弟姬申逃到了邾国,并发出文告声讨庆父,号召国人杀庆父,立姬申。鲁国人早就厌恶庆父,立即纷纷响应,庆父感到畏惧了,遂逃亡到莒国,而哀姜泽逃到邾国。

季友领姬申回国继位,是为鲁釐公。随后,季友买通了莒国,押回了庆父并将其杀死;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很生气,将哀姜召回也杀了。

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给鲁国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而,齐国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在庆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共仲氏,在庆父被杀之后,为避杀伐,多改“共”为“洪”称单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洪赞,亦称鸿赞,就是秦朝时期的典客,汉朝时期的行令,在汉武帝时期改为鸿胪寺官吏。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改设其为洪赞,为鸿胪寺官署吏员。鸿胪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鸿胪寺卿,副长官为鸿胪寺少卿。

洪赞专职负责掌管传宣赞礼,到唐朝时期按通义字改称鸿赞。后历朝历代鸿胪寺皆设此官,直到后来的明朝时期,改为礼部侍郎。

在洪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其字讳,多改为谐音汉字“洪”氏。

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苏常州)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讳,多改为谐音字“洪”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五代时期有刘弘昌、刘弘果二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宋宣祖赵弘殷的字讳,而改谐音字“洪”氏。

本书按:

赵弘殷,是五代时期一员骁勇异常、擅长骑射的战将。赵弘殷先仕于后唐政权,曾带着五百人在黄河边上救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性命,因此深得后唐庄宗的信赖,任为殿前将军。到了后汉时期,赵弘殷官拜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政权后,赵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都指挥使、检校司徒,专门统率禁卫兵。赵弘殷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庶长子为赵光美(赵匡美),嫡长子赵光胤(赵匡胤)、嫡次子赵光义(赵匡义),实际上赵匡胤是赵弘殷的二儿子。在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称帝后,追封父亲为宋宣祖武昭皇帝。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洪鄂罗特氏,亦称璜郭罗特氏、黄乌罗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e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黄氏。

⑵.蒙古族乌兰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汉义“红”。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红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称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囊伊乌喇之伊蓝蜚儿塔哈村(今黑龙江富裕塔哈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gi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为随汉俗,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汉化原名为姓氏。

据文献《临清洪氏宗谱》记载,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其后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

古西域人(今乌兹别克斯坦)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率千骑迎降,后随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随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财政官员,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赡思丁的后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职,其后代子孙以其教职的谐音汉字“洪”为汉姓,世代相传至今。

洪巴丹是赡思丁的第几世孙,还有待进一步详细考证,其在山东禹城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称作洪官营,很著名。

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称“洪家寺”,系山东临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银所建,有记刻古碑为证。该寺已被列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规模和建筑十分壮观。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待考。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待考。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多改汉字单姓为洪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高丽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清朝时期,朝鲜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个支派:

⑴.唐朝时期,文化使节洪肋悦至高句丽定居,从第十二代孙开始分为十三派,是为朝鲜南阳洪氏。

⑵.公元九世纪末,王氏朝鲜高丽国太祖王建(왕건,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后新罗国王弓裔衰败之机,有唐人洪奎辅佐打江山,因功赐海丰府尹(郡王),是王氏朝鲜的开国功臣,海丰府后因此称洪州,是为韩国本道洪州洪氏。

⑶.王氏高丽朝鲜高宗王皞(王昊)执政时期(公元1213~1259年),有宋朝使者洪志庆出使高丽,留任国学直学,后居于平山繁衍,是为朝鲜黄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丽的侍仲中有一洪兰,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后留居朝鲜,出任侍仲(礼部尚书),后居富溪繁衍,是为吉林富溪洪氏。

明、清时期,有高丽洪氏被编入三卫、满洲八旗,将该姓氏又带回中国,成为今朝鲜族洪氏的主源。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共工、姬肸(伯侨、杨肸、杨候)、姬叔段(共叔段)、姬共仲(庆父)。

洪氏的帝王国君 -- 洪秀全:(公元1814~1864年待考),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今广东花都)。著名清朝中叶太平天国天王,在位时间从公元1851~1864年为期十三年。

“太平天囯”国号中的“囯”字是当年太平天囯的官方标准用字,后来的国学大师郭沫若,就参照这个字造出现在的“国”字。

太平天国(公元1851~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十四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

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太平天囯运动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后来“愿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

公元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使农民们对清政府的不满更加强烈。农民反抗斗争多达一百十余次。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

在清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的洪秀全被《劝世良言》中的单一神权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观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农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结合起来,用三年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从农民阶级的要求和利益出发,在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其后写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他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人们都是上帝的“赤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他提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同一时期,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广大贫苦农民和烧炭工人中,宣传反清思想,开展拜上帝会的组织工作。到了公元1849年,拜上帝会众已达万余人。至公元1850年前后,拜上帝会与地主团练的冲突日趋尖锐,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酝酿和发动的。

经数年努力,洪秀全在杰出的农民领袖冯云山的帮助下,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清道光三十年农历12月10日(太平天国元年,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了著名的金田起义,3月,太平军转战到武宣东乡,洪秀全正式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州。在永安滞留期间,进行了休整补充和制度建设,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治制度的雏形。

清咸丰二年(太平天国二年,公元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围桂林,克全州,入湖南。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战死。太平军转战湖南途中,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阐明太平天国“扫除妖孽,廓清中华”宗旨,号召广大群众纷纷响应。湘江上的纤夫、船工;码头上的挑夫、搬运工;城镇中的铁匠、商贩、木匠;以及郴州、桂阳山区的煤矿工人,参加起义,太平军迅速壮大。

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三年,公元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队伍增至五十万,声威大振。2月,太平军水陆兼程,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很快,洪秀全攻克并定都江苏南京,称天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进行了北伐和西征。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进兵北京。北伐军出江苏,过安徽,进河南,渡黄河,入山西,直捣直隶,逼近天津,由于孤军远征,终于失败。洪秀全为了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安全,又派兵西征。同时赖汉英、胡以晃、曾天养率军溯长江西上,攻占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广大地区。在湖南境内,多次打败曾国藩组织的以地主团练为骨干的湘军。冬季,洪秀全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维持绝对平均主义,不可能付诸实施。但是,它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其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洪秀全还在太平天国实行男女平等,并改革考试制度;在对外关系上,洪秀全坚持独立自主。

清咸丰六年(太平天国六年,公元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又在天京外围展开了激烈的破围战,先后击破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正当太平军在西征战场取得胜利之时,在8月间天京城内却发生了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杖责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态发展下去对自己不利,表面上答应了杨秀清的要求;暗地里却密召在前线的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回京救驾。韦昌辉想借机谋取权利,立即率三千精兵赶回天京。9月2日凌晨,在秦日纲的配合下,包围了东王府,杀了杨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兵两万多人。天京城内一片恐怖。石达开从湖北赶回,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想杀死石达开,石达开只好半夜缒城逃出天京,石达开的全家老小都被韦昌辉杀了。韦昌辉的行为,引起太平军全体官兵和百姓的愤慨。11月2日,洪秀全诛杀了韦昌辉及其心腹二百余人,平息了这场自相残杀的内乱。韦昌辉被处死后,石达开应召回京“提理政务”。但是,洪秀全经过“天京事变”,对石达开也不信任了,于是封洪仁发和洪仁达为王,钳制石达开。

石达开既无实权,又心存疑虑,在清咸丰七年(太平天国七年,公元1857年)6月,赌气率领十万精兵远走西南。石达开的队伍孤军奋战,最终在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国十三年,公元1863年)6月被清军围困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入衰的转折点。

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使太平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向防御。湘军首领曾国藩乘机率清军反扑,攻占了长江中下游许多地方,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围困了天京。洪秀全为重振国威,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委以重任。

清咸丰八年(太平天国八年,公元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召开军事会议。各路大军协同作战,一举攻破浦口歼灭清军万余,再次击溃清军江北大营。11月,在安徽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六千余人,迫使清军从安庆撤围,稳定了天京上游的局势。

清咸丰九年(太平天国九年,公元1859年),洪秀全责成族弟洪仁?岢隽恕蹲收?缕?罚?髡拧叭ü橛谝弧保?炊浴敖岬沉?恕保还憧?月罚?吧舷虑橥ā薄PХㄎ鞣剑?税旃た蠼煌ê徒鹑谑乱担蛔夹硭饺送蹲剩?陀独投?唤崩?窦渲圃炱髅蠹家眨?计渥ɡ?允郏?型庾杂赏ㄉ蹋?降韧?矗?税煅Ч荩??⒁皆海?枇⑸缁岣@??埂!蹲收?缕?纷魑??教旃?笃诘恼?胃倭欤?哂忻飨缘淖时局饕迩阆颉?

清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十年,公元1860年)上半年,李秀成、陈玉成部捣毁江南大营,并开辟了苏南根据地。至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十一年,公元1861年)9月,太平天国重要战略要地安庆失陷。

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十二年,公元1862年)5月,陈玉成败走寿州,被俘就义,太平天国西线从此陷入无法挽救的危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坚决地同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先后重创“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并将华尔打死,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安庆失陷之后,太平军在江苏、浙江的根据地也相继失守,只剩下天京及其周围小块地区,这时,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日益危急。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另辟根据地的主张,被洪秀全拒绝,坚持固守天京。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农历3月,天京被清军合围后,城内断粮。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残酷的斗争和饥饿使太平天囯领袖洪秀全卧病不起。至农历4月19日(公历6月1日),洪秀全病逝南京。7月19日,湘军挖掘地道,用火药轰塌天京城墙,经过激烈巷战,天京陷落。城内大部分太平军将士壮烈牺牲,少数人突围。幼天王和洪仁?诮?鞅环??⒂戮鸵濉@钚愠稍谔炀┩晃?北环??辉???彼馈?

洪秀全病逝后,太平军余部数十万人转战于大江南北,一直与清朝政府奋战到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方告彻底失败。

中国历史上这场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后奋战十七年多,纵横十八省六百余城,威震全中国,最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起义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虽然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但他其实对基督徒一无所知。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后来有外国传教士知道了这件事,试图向他讲述圣经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为异端。不过,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诤笃谔岢龅闹泄?谝惶拙哂蟹⒄棺时局饕逡庠傅恼?胃倭欤?捎诳凸凵现鼙呋肪车亩窳佑胫鞴凵吓┟窠准兜哪?佣?挥衅鸬皆て诘淖饔谩?

另有意见认为,太平天国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进步的表征底下存在理性的倒退。政治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结合,朝中不但阶级森严,为王为官者的为所欲为,更甚于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知识分子仇视。洪秀全等王定都天京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圣灵乱封。制度上,天朝田亩、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从未有认真推行,亦不见有任何成效可言。至于所谓“开放科举考试予女子应考”等进步政策,大多仅存在于野史传说之中。

太平天国无论在军中或城乡都编立军伍。地方政权每一万三千亲家设一军帅,下辖师帅、旅帅、卒长,最基层的组织单位领导称两司马,从每军到两司马按规定都没有圣库,在“天朝”则设“总圣库”主管财物。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它的中央机构中设立“总圣库”、“总圣粮”,俱各正副、又正副官四员,“职同检点”。其下分设备典官任其事。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创立的第一个经济制度,这个制度是伴随着太平军金田起义而同时产生的,直到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圣库制度也随之泯灭。当太平军创兴之时,圣库制度对保障部队供结、吸引贫苦农民参加革命和保证军事纪律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定都天京后,洪杨等人又把城市人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而且一度要求以“人无私财”的原则施之于民间,这就走过了头、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然是错误的和行不通的,其消极作用便逐渐暴露出来。

太平天国圣库的物资来源,主要有以下五方面:一是起义初期持上帝全会众交给圣库的银粮衣物;二是打败清军或攻克城镇缴获的战利品;三是各处城乡人民的员献和对富户派大捐、打先锋所得的财物;四是“科派”、田赋与工商税的收入;五是百工衙的生产品等。天京城中设立的百式衙与诸匠营,是圣库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建立在人无私财的原则基础上的圣库供给制度,在太平天国革命初期曾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它首先是吸引了贫苦农民群众踊跃参加起义。其次,圣库制度保障了太平军的供给,也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战士们的家属在天京,有圣库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无后顾之忧,能专志于“杀妖取城”,为开创太平天国的大业而斗争。第三,一切缴获交归圣库,保证了太平军良好的纪律,也使军民关系融洽。太平军纪律之优良在农民起义中为人所盛称,特别在前朗更是如此。第四,在天京这样长期被清军包围的城市中,实行圣库供给制有它特殊的意义。圣库制在保卫天京和镇江等军事重镇中,起到了军民同甘共苦,民心稳固不懈的巨大作用。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私有制度还处于方兴未艾之时,任何一种想改变这种客观趋势的平均主义的思想和制度,都只能是被剥削者的美好、幼稚的空想。如要求在实践中长期推行,无疑将会退到阻碍和破坏。从人们的意识形态来看,几千年的私有观念,也绝不是《太平条规》中禁止私藏金银和天王诏令、东王诰谕中要求“公心和傩”的说教所能改变的。农民虽然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但正因为他们是农民,私有观念和发家致富的愿望是浓厚的。他们并不满足于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度。因此,圣库制度在实施中,便遇到愈来愈多的主客观困难。它应该随着情况的发展而作合理的改革,把这种起义初期的供结制度转变成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以适应新的需要。但是,没有材料证明太平天国对此作出过重大修正,而是任其自流演变,最后终于被破坏和变质了。

实际上,破坏“圣库制度”的,首先就是太平天国领导阶目的封建特权思想和物质享受无度。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便自视力天下万国之主,天京被称作“小天堂”。洪秀全及其亲信们大建宫室,穷极壮丽…虽有圣库专管财物,但对诸王与高级官员却没有限制,这无疑是对至库制度原则的一种破坏。这说明在太平天国最高领导阶层中,封建享受思想何其浓厚。在韦昌辉的眼里,圣库何尝还有平均平等的公库原则,只不过是封建帝王的私财和任意支配的内库而已!洪秀全虽然口头上也讲“节用而爱民”的道理,但进入大城市后,讲享受与排场,挥霍公共财物的奢靡之风,象病疫一样地滋长起来。

因此,太平天囯运动虽然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之下失败的,但作为太平天囯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的一系列严重错误也是不可忽视的。洪秀全的错误主要在于:

第一,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群众。在太平天囯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政权蜕变的过程中,洪秀全起了特别恶劣的带头作用。思想作风上的质变,使其愈往后,则更多地像一个封建帝王。天京内讧就是领导集团内部这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太平天囯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线而“用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姓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囯内部带来致命危机。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他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唯一能团结群众辅佐洪秀全重振国势的人选。然而,洪秀全猜忌他,用安、福二王挟制和排挤他。因此,石达开赌气出走,致使太平天囯出现分裂局面。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京围一解,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根本不问才德、功劳,亲戚、广东同乡或捐有钱粮者,都可以封王。封王人数竟达到两千七百人以上,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

第三,洪秀全晚年,不仅思想狭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致使太平天国内部政治思想混乱,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内部军民的意识形态基础。

关于洪秀全的死,另有一说,主要来源于“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是后期太平天囯的主要将领,洪秀全去世时,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卫战,对天王府的情况当有较确切的了解。满清湘军首领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曾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其后半部分中说:“天王之自杀,更令全局混乱。”

太平天囯的主要战略对手、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同年农历6月23日(公历7月26日)的奏稿中说:“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同年农历7月7日又奏称:“有伪宫婢者,系道州黄姓女子,即手埋逆尸者也,臣亲加讯问,据供,洪秀全生前,经年不见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秘不发丧。而城里群贼,城外官兵,宣传已遍,十余日始行宣布。”

根据上述资料,一些史家认为洪秀全系“服毒自杀”。例如学者郭廷以说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说为近真”;学者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指出,洪秀全自杀是“事实”;学者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稿》中根据《李秀成自述》内容,也认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服毒逝世”。

但也有的学者对“洪秀全自杀”之说有一定程度的怀疑,本书亦持待考证态度。很明显,虽然当时清军已对天京实现了战术合围,但太平天国仍有相当强大的势力分散在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一点洪秀全是十分清楚的;且就洪秀全一生推行的信仰学说来看,自杀非其主张与本愿。

洪秀全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历史文献,多收入《太平天国》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籍之中。

本书按:

太平天国,这个十四年寿命的政权,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非常大的诽议,其“先进性”并没有得到许多历史学家的认同,因此,太平天国大多被认为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的政权。

洪秀全本人,也并不被诸多学者认为是真正理解基督教教义的,他的所有政策都没有得到过成功实施。因此,一些学者更加倾向于认为其是一个农民暴力政权。

本书则认为,这些舒适地叼着香烟、啜着咖啡坐在文案前泼墨的学者们,忘记了一个最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革命不是改良!革命,就是在千百万血肉白骨上实现的,不流血的政权更迭是从来没有的。

远者不论,近观咫尺:中华民国在推翻两千二百余载的帝王封建制度的革命中,自武昌起义第一枪起,就是在六百三十万烈士的尸骨上颤巍巍地建立起来的,谁人敢说孙中山的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在两千三百万革命烈士的血肉坚冢上建立起来的,汝等又有谁人敢指斥?即便如印度甘地的“和平革命”,那也是在十六万四千印度民众的尸骨上成功的,谁又敢说和平无血?

对所有失败的革命者进行“残暴无度”、“欺压人性”等等的指责,都是“成王败寇”的无聊文笔,其论是否有历史意义?值得商榷!

跟帖时间 2010-03-10 07:06: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洪氏的历史名人 -- 洪子舆:(生卒年待考),江苏常州人。著名唐朝大臣。

唐睿宗执政时期(公元684~690年)官侍御史。姜晦时为中丞,要联合洪子舆讽劾韦安石,洪子舆不从。



洪觉范:(生卒年待考),新昌人。著名宋朝文士。

洪觉范以其著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算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



洪兴祖:(公元1090~1155),字庆善;丹阳人。著名宋朝学者。

他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洪 皓:(公元1088~1155年),字光弼;饶州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宋朝大臣、词人、史学家。

洪皓是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被留。

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始归。迁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寻因忤秦桧,出知饶州。

宋绍兴十七年,责授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

宋绍兴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谥忠宣。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鄱阳集》四卷,另有《松漠纪闻》二卷行世。事见《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传。洪皓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鄱阳集》为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洪皓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农历5月,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锋芒。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却因此为宋高宗赏识。宋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

洪皓在出使期间,威武不屈,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后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宋高宗于杭州西湖边葛岭赐建国公府。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维洪氏世显于鄱阳。自宋太师忠宣公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云:“西湖葛岭下有洪忠宣公皓祠。《钱塘县志》载:‘忠宣于建炎初使金,不屈,历十五年始放归,赐宅西湖葛岭后。后人因就地建祠。’我朝雍正九年,李敏达卫重修,并书一联云:‘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亦自确切。”

洪皓被派出使金国议和,但金没有议和之意,所以当时的使节非常危险。“凡宋使者如(王)伦及宇文虚中、魏行可、顾纵、张邵等,皆留之不遣。”洪皓行至太原,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转至云中(今山西大同),见到金国权臣完颜宗翰。完颜宗翰不许洪皓请归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

完颜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两名壮士“执剑夹承”,拥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从容而行。一位金国贵族见状深受感动,不觉失声说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剑士暂缓行刑,并亲自跪下请求完颜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颜宗翰虽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遥远的冷山(今黑龙江五常境内的大青顶子山)。

冷山气候寒冷,十分荒凉,一年四季多被冻指裂肤的寒冷包围着。那里是女真贵族完颜希尹家族的驻地。洪皓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很快得到了完颜希尹的赏识。完颜希尹破例让他教授自己的八个儿子读书。洪皓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一有机会就劝金国贵族与宋议和。完颜希尹最初力主攻宋。曾说:“孰谓海大,我力可干。但不能使天地相拍尔。”洪皓听后,警告他说:“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自古无四十年用兵不止者。”

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以后,金强宋弱的形势开始逐步向宋强金弱方面转化。到了宋绍兴七~八年间(公元1137~1138年),宋强金弱的形势开始形成,金人遂有议和思想。以宗盘、挞懒等人为首的一派,主张在交还南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讲和,并于绍兴八年与南宋签订了和议。在议和期间,完颜希尹曾就所议十事征求洪皓意见。洪皓条分缕析,完颜希尹以为洪皓说得实在,并没有诳他,遂于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带领洪皓赶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归宋进行议和。但在是否需要在归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议和的问题上,金人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以完颜宗弼(兀术)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交还,后来联合完颜希尹,杀了宗盘、挞懒等人,重新发动了攻宋战争。完颜宗弼杀了挞懒等人之后,又杀了完颜希尹。洪皓因与完颜希尹有过异论,才幸免于难。

在燕京,洪皓见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虚中,宇文虚中被金人扣留后当了金朝大官。见到洪皓以后,宇文虚中劝他留在金朝当官,并积极向金熙宗推荐。金熙宗表示可以任为翰林直学士,洪皓坚辞不就。金人不甘心,换官时仍让洪皓就职。洪皓请求允许他到临近宋的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地“自养”,以便寻机逃回宋朝。金朝参政韩昉看出了洪皓的意图,让洪皓任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大明城)副留守,洪皓坚决不允。金人又降其官为留司判官,并催促他尽快起行,洪皓置之不理,誓死不就。金人见高官厚禄留不住洪皓,又想出了新的办法。根据金法规定,虽未任金官,但只要被金人任使,则“永不可归”。韩昉为了留下洪皓,遂令其“校云中进士试”。洪皓深知其意,装病力辞。但韩昉不允,洪皓只得前往云中。到了云中以后,他不履行职责,对院官说:“今取士以诗赋,吾故学经耳。”云中院官和考官没有办法,只好将洪皓送回燕京。在燕京期间,他一直关心宋朝的发展和强大。当听说完颜宗弼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刘锜打败而宋朝却撤兵的消息以后,写了数万言的秘信,谓:“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魄。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此后又多次送秘信。

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允许宋朝使者回归,洪皓与张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

洪皓知识渊博,于“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不但精通经学、史学,也精通诗文词赋。留金期间曾经写下上千首诗词,金人“争抄诵求锓锌”,后来大部分散逸。今《鄱阳集》所存数十首,皆清新朴实,含义深远。洪皓又曾同张邵、朱弁写诗唱和,集成《轩唱和集》三卷,今已不存。洪皓还“善琴奕”,“能别三代彝器”,识书画。留金期间,他通过言传身教,将汉文化向北传播。著名的故事如“无纸则取桦叶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之,时谓‘桦叶四书’”。他通过教授金人读书和其他接触方式,与许多女真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女真人把洪皓视为知心朋友,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婚礼、礼佛、生产等活动。他每到一地,人们“争持酒食相劳苦”。在涿州,过鞑靼帐,“其酋闻洪尚书名,争邀入庐,出妻女胡舞,举浑脱酒以劝”。

洪皓对金国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物产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松漠纪闻》原书为洪皓留金时所记金国杂事,及归宋时,惧为金人搜获,悉付诸火。回宋后乃复追述一二,名曰《松漠纪闻》。书未刻而秦桧有私史之禁,其书遂秘而不宣。后其长子洪适于乾道初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时,厘为正、续二卷。又后,次子洪遵根据洪皓生前谈及的往事,整理为十一条,称《松漠纪闻补遗》。这就是今天所见的《松漠纪闻》。



洪 适:(公元1117~1184年),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南宋学者、金石学家。

洪适的父亲洪皓,曾任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

洪适少年时即能日诵书三千言,与弟洪遵、洪迈先后同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父亲洪皓出使金国,洪适年方十三岁,即能任家事。他率五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奉祖母、母亲避兵饶州(今江西鄱阳)。后以恩补修职郎。

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洪适任严州录事参军。

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洪适任浙西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

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洪适与弟洪遵同中博学鸿词科,除左宣教郎敕令所删定官。宋高宗赞其:“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也。”

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洪适继迁秘书省正字。是年父自金归,忤秦桧,洪适出任通判台州军事。

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洪适除知荆门军。后知徽州、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兼提点刑狱,任内皆著政绩。后迁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司农少卿、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中书舍人,任内也为人称道。

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洪适任翰林学士签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任怨革弊。次年因久雨而引咎辞职,除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后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此后家居十六年。

洪适以文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据以订正史传讹。著有《隶释》、《隶续》、《隶韵》、《淳熙隶释》、《隶纂》、《盘洲集》、《五代登科记》、《宋登科记》等。洪适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尤其是其在知绍兴府任内和家居16年期间,用力尤多。其金石学著作,特别是《隶释》、《隶续》,先依碑释文,著录全文,后附跋尾,具载论证,开金石学最善之体例,对后代有重大影响。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宋代金石学三大家。洪适也是宋代知名刻书家之一,乾道初官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时刻书颇多。



洪 迈:(生卒年待考),洪适三弟;饶州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南宋大臣、史学家。

举博学鸿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

著有《野处类藁》、《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二哥洪遵乃钱币学家,著有《泉志》。



洪 炎:(公元1067~1133年),字玉父,黄庭坚外甥;江西南昌人。著名南宋诗人。

洪炎是宋哲宗元佑末期进士,累官秘书少监。晚年以徽猷阁待制提举台州崇道观,卒于高宗绍兴三年。

洪炎与兄洪朋、洪刍、弟洪羽,俱以诗文知名,号四洪。

著有《西渡集》,传本以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泾县朱氏惜分阴斋校刊本最为完善。

洪炎诗,以惜分阴斋本(藏江西省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简称丛书本)。新辑得集外诗一首,附於卷末。



洪 茂:(公元1171~1227年),字季松,号青田;原江西省饶州(今江西上饶)鄱阳籍。著名宋朝官吏,福建洪氏始祖。

登宋嘉太辛西秋(公元1201年)乡榜第三名,授福建南剑少府转沙县尉,逝世于官任上。

洪茂逝世后第三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来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后裔分迁四川江油县、福州洪山桥、沙县南坑仔(今福建三明沙县南霞乡)松树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国后移居松林村岭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传历三十五代。



洪咨夔:(公元1176~1236年),字舜俞,号平斋;临安於潜人(今浙江临安)。著名南宋大臣、词人。

洪咨夔是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进士。授如皋主簿,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文。

洪咨夔为人正直敢言。在现存的九百二十多首诗里,像“今岁啼饥眼欲枯”这样直接反映农民生活疾苦的诗句并不少见。又如在《次韵闵饥》其一中写道“贵人生长不知田,丝竹声中醉饱眠。渠信春山青草尽,排门三日未炊烟。”已深刻接触到贫富对立的事实。他感叹“月行九霄上,安知下民愁”,足见其十分同情人民。

他也常有讽刺官吏、讥刺朝政之作,如《狐鼠》一诗,最为淋漓痛快。

他善于描写农村景物,如描绘牧童“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笔调清新、生活气息浓厚。不过他受江西诗派影响较深,也有一些平庸之作。

著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



洪兴祖:(公元1090~1155年),字庆善;镇江丹阳人。著名南宋学者。

洪兴祖登政和年间上舍第,为湖州士曹。

宋绍兴中期(公元1146年左右),他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四人同时召试。帝称他试策谠直,应置第一,遂授秘书省正字。

后出典州郡,兴学校,垦荒土,政续斐然。秦桧当国,坐作程踽论语解序有怨望语,编管昭州卒。

洪兴祖好古博学,终身不离书本。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离骚赞楚词考异《宋史本传》行世。



熙嫔洪氏:(公元1494~1581年),高丽人。著名朝鲜中宗的后宫嫔妃,父亲是高丽中宗反正的一等功臣南阳君洪景舟,母亲是郑麟趾女婿建功将军权金城的女儿。

洪氏是郑麟趾的外曾孙女,生于高丽成宗二十五年,高丽中宗元年(公元1506年)十三岁被选入后宫,是当时反正功臣为稳固身份的政策婚姻,一开始封为从二品淑仪,之后升为正二品昭仪,后又被封为从一品贵人。

熙嫔洪氏入宫后,倍受宠爱,其父亲则利用她探知宫中、高丽中宗喜怒与行事,勋旧功臣为除掉士林派,则策画走肖为王事件,就是利用熙嫔宫中之便。

熙嫔洪氏在四十三岁时,由于灼鼠之变,多位王子遭到牵连,后宫人人自危,熙嫔洪氏以死向中宗保证其子没有涉案,才让儿子逃过被牵连的命运。

公元1545年9月15日,当时熙嫔五十二岁,因尹任的伯父尹汝谐、柳仁淑外甥柳希令的谋反事件,而遭台谏弹劾。当时高丽仁宗因为考虑她是先王的宠妃而未受理弹劾案,但是,她在9月21日返回归娘家,理由是母亲生病,其实是对于儿子凤城君(高丽中宗庶六子)被牵扯到谋逆案而难过自危,之后就孤寂的在公元1581年11月6日以八十八岁的高龄去世。

熙嫔和高丽中宗间共生有五子,但其中三子早亡,存活的有锦原君和凤城君,凤城君因遭连累早死(公元1528~1547),锦原君则活到五十岁(庶三子,公元1513~1562年)。



洪 升:(公元1645~1704年),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剧作家、诗人。

洪升出生时全家正在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读书,喜谈论,出仕清朝。外祖父黄机,清康熙一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洪升少年时期,曾就业于陆繁□、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们遗民思想的熏染。他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十五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二十岁时已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称赞。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农历7月,洪升与舅父之女黄兰次结婚。四年后,赴北京国子监肄业。因未得官职,失望而归。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二十七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的“家难”,为父母所不容,被迫离家别居,贫至断炊。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冬,洪升再度前往北京谋生。两年以后,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编成,受到李天馥和王士禛等诸名流的赏识和培养,诗名大起。卖文为活,而傲岸如故,"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徐麟《长生殿序》),对现实颇为不满。康熙十八年冬,其父以事被诬遣戍,他奔走呼号,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昼夜兼行,赶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后来遇赦得免。为此他已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他开始注意到了民间疾苦,写了《京东杂感》及《衢州杂感十首》等诗,对人民历遭兵灾及水灾,倍加同情。他还写了《长安》诗,其中有“棋局长安事,傍观迥不迷。党人投远戍,故相换新颜”之句,深恶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与朝政翻覆,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深的认识。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洪升把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传唱甚盛。次年农历8月间,招伶人出演《长生殿》,一时名流多醵金往观。时值孝懿皇后佟氏于前一月病逝,犹未除服,给事中黄六鸿以国恤张乐为大不敬之罪名,上章弹劾。洪升被下刑部狱、国子监除名。与会者如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台湾知府翁世庸等人,都被革职。时人有“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句。

此案的政治背景,为当时朝廷内南北两党之争,南党以刑部尚书徐乾学为首,多为汉族官僚;北党以相国明珠为首,多为满族官僚,互相抨击。洪升与南党中人较为接近,且素性兀傲,其《长生殿》中有触犯当时忌讳之处。北党借此发难,欲兴大狱。康熙帝故示宽柔,除对与会者作了处理外,并未深究《长生殿》剧本。洪升突遭此难,在京中备受白眼揶揄,不得已于康熙三十年返回故乡杭州。他疏狂如故,放浪西湖之上,写诗填词作曲。

清康熙三十四年,《长生殿》付刻,洪升的老友毛奇龄作序,序中说:“予敢序哉?虽然,在圣明固宥之矣。”明确指出康熙大帝已不再追究这部剧本。

清康熙三十六年,江苏巡抚宋荦命人安排演出《长生殿》,观者如蚁,极一时之盛。洪升在宴席上“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自此之后,吴山、松江等地相继演出。

清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集南北名流为盛会,独让洪升居上座,演出全部《长生殿》,历三昼夜始毕。自江宁返,行经乌镇,酒后登舟,堕水而死,时为六月初一(公元1704年7月2日)。

洪升的著作现存六种:《诗骚韵注》(残缺),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杂剧《四婵娟》,传奇《长生殿》。词曲散见他书。其他戏剧作品,如《沉香亭》、《舞霓裳》、《回文锦》、《回龙记》、《闹高唐》、《锦绣图》、《长虹桥》、《天涯泪》、《节孝坊》等均已失传。

洪升的诗在当时有一定名气。集中多是纪游、赠人和感怀之作,内容大都感慨自己的坎坷身世和抒发个人的穷愁,调子比较凄凉。间或也有感慨兴亡及同情人民的诗篇。他的诗虽然思想不甚深,却具有真情实感。诗风接近唐人,于平淡处见工力,无雕琢矫饰之弊。他的散曲现存者有五个套数,虽是应酬之作,却也透露出他潇洒恬淡的情怀,造辞遣句,清新秀逸,可以看出作者的工力。

洪升致力于戏剧创作,在《长生殿》之前写过不少剧本,现仅存杂剧《四婵娟》。此剧仿明代徐渭《四声猿》,四折各写一个故事,有谢道韫咏雪、卫茂漪簪花、李易安斗茗及管仲姬画竹。剧中表彰了她们的才学,并且赞美具有文学艺术气氛的家庭生活。洪升根据自己的爱情理想,把古往今来的夫妻分为四种类型,即“美满夫妻”、“恩爱夫妻”、“生死夫妻”和“离合夫妻”,赞美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是千古第一等的“美满夫妻”,堪作后人的榜样。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完成。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长生殿》全剧共五十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作者成功地写出了李隆基倦于政事,耽于安乐,“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把国家陷于苦难的深渊。他因宠爱杨玉环,而使杨家一门贵显,杨国忠专断朝政,炙手可热。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顾万里之遥,命令臣下进贡新鲜荔枝。贡使的马匹沿途毁坏了庄稼,伤害了人命,全不在意。作者把《进果》一出安排在《偷曲》和《舞盘》之间,以宫廷的享乐和人民的痛苦形成对比,大有深意。作者写出了帝王的爱情并不专一,因此李、杨之间尽管缠绵缱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波折和污点。七夕密誓之后,两人的爱情有所发展和巩固,然而渔阳颦鼓已动地而来,他们终于自食苦果。为了平息御林军的愤怒,皇帝不得不在马嵬坡下牺牲妃子,以挽救他自己的政治生命。从此他感到内疚不已,晚年沉浸于痛苦之中。

作者处理杨玉环这个人物也有特色。他并不像明人传奇《惊鸿记》那样写“太真秽事”,而是写出了一个帝王宠妃的既骄纵、悍妒又温柔、软弱的典型性格。在争夺君王的爱情时,她对敌手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她在《夜怨》一出所说:“江采芙、江采芙,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而当她得宠时,又时时不免“日久恩疏”的惊恐。作者对她既有批判,又有所同情。尽管她在马嵬坡下自尽,承担了一切罪恶,但作者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全部罪责归之于她。《弹词》一出中,以铁笛擅名的李□说:“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臣,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贿权》、 《禊游》、 《疑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郭子仪发出感叹:“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都是代表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平之鸣。

与宰相杨国忠及逆藩安禄山相对照,作者精心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这两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他们忠心报国,大义凛然。郭子仪武举出身,到京谒选,未得一官半职,然而他深怀忧国忧世之心,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天下为己任,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灭贼复国。《疑谶》一场写郭子仪酒楼买醉,作者借此倾注了自己沦落不遇、愤世疾俗的情感。雷海青是一个乐工,当面痛斥安禄山:“恨子恨泼腥秽,莽将龙座占。癞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并责骂那班降臣:“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以琵琶愤击安禄山,终于慷慨捐躯,作者写来栩栩如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唱词涉及了满族统治者,再加上《弹词》一出表现了浓厚的兴亡之感,触犯了当时的忌讳,为康熙帝和明珠等满族官僚所不喜。

《长生殿》前半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则显然加强了浪漫主义的描写。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他写李隆基退位后对过去之事有所悔悟,在深宫中为思念杨玉环而无限痛苦。他让杨玉环的幽魂也知道忏悔,一直怀念上皇。由于这种“真情”,两人终于在月宫重新团圆。作者不但对李、杨两人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作者意图总结历史的教训以“垂戒来世”,指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进行了艺术的概括、集中和虚构,使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而且全剧写得有声有色,许多场面强烈感人,把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作者将李、杨爱情和安史之乱两条情节线索互相纠结、发展,组织得有条不紊,在布局和结构上也作了巧妙的安排,随处可见匠心。他更发展了著名的《琵琶记》中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使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天上人间交相辉映,一齐展现在观众和读者的眼前。而皇室的享乐和人民的受难,权□的争权夺利和有识之士的忧国忧世,上层官僚的卑劣灵魂和下层人民的崇高品质,形成强烈的对照,发人深思,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对人物的描写作到了充分的性格化,各种类型的人物都较生动,特别是对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人在一些场合作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曲辞优美,恪守韵调,也是本剧的显著特色。总之,它是一部“台上之曲”和“案头之曲”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当时民间流传的口谚说:“家家‘收拾起’(“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是明末清初作家李玉《千钟禄》中《惨睹》一出“倾杯玉芙蓉”的唱词),户户‘不提防’(“不提防余年值乱离”是洪升《长生殿》中《弹词》一出“一枝花”的唱词)。”它与当时孔尚任写的另一部历史剧《桃花扇》堪称双璧,因此洪升与孔尚任被誉为“南洪北孔”。

他们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长生殿》中一些写得精彩的篇章,如《定情》(今名《赐盒》)、《惊变》(今名《小宴》)、《疑谶》(今名《酒楼》)、《偷曲》、《絮阁》、《骂贼》、《闻铃》、《哭像》、《弹词》等出,至今仍在上演,为昆曲中的优秀传统剧目。



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人(今江苏常州)。著名清朝学者、文学家。

洪亮吉自幼丧父而刻苦读书,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后督贵州学政。

清嘉庆元年回京供职,以越职言事获罪,充军伊犁。五年赦还,从此家居撰述至终。

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

洪亮吉的《北江诗话》,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他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非议翁方纲诗“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评论古代及当时诗人,亦多精到语。

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 越、 楚、黔、秦、晋、齐、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有不少佳构。谪戍伊犁期间写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头台雪益甚》、《伊犁记事诗四十二首》等,写塞外风光,尤具特色。诗笔于质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骈体文高古遒迈,"每一篇出,世争传之"(袁枚《卷施阁文乙集序》),如《出关与毕侍郎笺》、《游天台山记》、《戒子书》等都较著名。

洪亮吉著作,有《卷施阁诗文集》、《附鲒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

洪亮吉幼年丧父,靠教书奉养母亲。母亲去世时,他又不在家,曾专门绘有《机声灯影图》来怀念母亲。



洪 钧:(公元1839~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著名清朝末期外交官、史学家。

清同治年间中状元,历任提督江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官至兵部左侍郎。

曾任出使俄德奥和(荷兰)四国大臣。出使期间接触到俄国人贝勒津所译波斯人拉施特哀丁所著的《集史》,以及亚美尼亚人多桑等有关《蒙古史》的著作,遂以其史料补证《元史》,著成《元史译文证补》三十卷,对元史研究颇有贡献。

当时著名的交际花赛金花赵灵飞,即为其外室(小妾)。



洪仁??公元1822~1864年),字益谦,一字谦益,号吉甫,洪秀全族弟;广东花县人。著名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者。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入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后,自花县赴广西,未赶及太平军,受阻返回。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曾被捕,脱险后赴香港,接触大量西方科学文化。

清咸丰三年北上天京未成,清咸丰九年再度北上。

清咸丰十年终于抵天京(今南京),任精忠军师,封为干王,总理政事。同年,向天王进呈《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革新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年,筹划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次年率军赴援安庆失利,降职为精忠副军师。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天京陷落,他护幼主洪天贵福奔江西,于石城被俘,被杀于南昌。

著有《英杰归真》、《军次实录》、《戒浮文巧言谕》等。



洪天贵福:(公元1849~1864年),洪秀全长子,初名天贵,后加福字;广东花县人。著名太平天国幼天王。

洪秀全在公元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时,立洪天贵福为幼主。

洪秀全死后,洪天贵福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农历6月6日在天京即位,成为“幼天王”。

清同治三年农历7月天京失陷,洪天贵福逃出天京到达浙江湖州。农历8月末洪天贵福与当地太平军从湖州出走,打算会合江西的太平军后北上中原。部队沿途被清军紧追,农历10月9日所部在江西被击溃。

洪天贵福在附近地区流浪多日,至农历10月25日,在江西石城荒山之中被清军俘获,农历11月18日在南昌被处死,终年十五岁。
洪学智:(公元1913~今),河南商城双河乡人(今安徽金寨)。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29年3月参加商城县游击队任队长,5月率游击队参加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班长、排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连长、营政治委员,第二七四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作战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1935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在甘孜地区迎接红二、六军团后,第二次北上,同年10月与红一、二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副大队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第四团团长,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开辟巩固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军长。参加了著名的四平保卫战、辽沈、平津、渡江战役和进军中南的湘赣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0年3月参与指挥海南岛登陆战役和解放万山群岛的作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以及反绞杀战、反细菌战。并主持领导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1954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国防工办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的命令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著有《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等。



洪 水:(公元1906~1956年),原名武元博、武元伯、阮山,又名李英嗣;越南河内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越南人民军陆军少将。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当时被授予军衔的高级将帅有一千零五十一位,其中有一位外籍将军,他就是来自越南的洪水少将。

洪水1908年10月1日出生於越南河内市郊嘉林县。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房产主兼地主。由于思想开明,时常同一些爱国志士和革命领袖保持密切联系,并在物质上给予很大帮助,便招致土豪劣绅的讥讽和谩骂。一气之下,他依次给五个儿子取了“我”、“吾”、“俺”、“伯”、“师”这样奇怪的名字,如果有人再骂,他们自己便会感到,那是在骂“我”、骂“俺”、骂“伯父”…洪水排行第四,故名为武元伯。

武元伯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圻师范学校。一次,河内一所中学的学生同法国人开办的阿贝萨露中学的学生发生冲突,事情闹得很大,法国警察四处搜捕为首的学生武元伯。武元伯到深夜才敢悄悄地回家。有一天,武元伯突然失踪了。家人悲痛万分,把10月26日这一天作为他的忌日。

其实,武元伯于1924年年底同一些越南爱国青年来到了正处于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广州。而胡志明也受共产国际的委派,于1924年11月到达了广州。胡志明化名李瑞,公开的身份是为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当翻译,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越南青年革命力量,同时跟踪了解亚洲各国革命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的情况。为表示追随李瑞,有十名在广州的越南青年都改为姓李,武元伯也改名为李英嗣。但鉴于反动派常常攻击共产党为“洪水猛兽”,李英嗣很快又改名为“洪水”,以表示自己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斗争到底的决心。在广州,洪水参加了李瑞创办的政治训练班和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26年3月,洪水由李富春、蔡畅等人介绍,同林彪、刘志丹等人一起成为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员。1926年10月,黄埔四期学员毕业,大部分北上参加北伐。洪水遵照胡志明的指示,继续留在黄埔军校工作。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正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洪水便加入了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事变爆发,洪水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毅然脱离国民党,于1927年8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洪水和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的三十名越南青年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洪水随叶剑英、聂荣臻等人撤到香港。随后经叶剑英、聂荣臻同意,洪水暂时离开香港,前往泰国,在旅泰越侨中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春,时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的聂荣臻通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同洪水取得联系,希望他再次到中国来参加武装斗争。当年6月,洪水第二次来到中国,经聂荣臻介绍,被派到由彭湃、古大存领导的东江游击队工作,先后担任连队指导员、团政委等职务。

1930年初,红军十二军团在福建成立,洪水从东江派到福建,先后担任红军十二团三十四师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1932年,洪水又被调到江西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教员。1934年1月,经党中央提名,洪水参加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后,洪水被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打成“高级特务”,并被开除了党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洪水所在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被编入中央干部团,在朱德、刘伯承的关心下,洪水被编入直属队,负责直属队在长征途中的宣传鼓动工作。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纵队党委撤销了对洪水的处分,恢复了他的党籍。洪水激动地说:“遵义会议不仅挽救了红军的命运,挽救了中国的命运,也挽救了我的命运。”

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洪水跟随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的左路军北上。左路军到达噶曲河边的日干乔,在即将过河的关键时刻,张国焘寻找种种借口反对北上,要率部南下。洪水坚决支持朱德、刘伯承的正确主张,同张国焘当面争论起来。张国焘老羞成怒,将洪水打成‘国际间谍’,再次将他开除党籍,甚至妄图将他杀害。多亏朱德、刘伯承的保护,才幸免于难。

长征途中,洪水所在的部队被打散,他孤身一人继续北上。一路上,洪水靠讨饭、给人放羊、放骆驼,终于在1936年初到达延安。当时洪水骨瘦如柴、蓬头垢面,身穿又脏又破的藏袍,大家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同志们都为他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在延安,党中央再次撤销了对他的处分,恢复了他的党籍。对此,洪水坦然地说:“这就是革命。如果一个人决心参加革命,就必须经受得住各种磨难和打击,包括被自己的同志误解,否则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呢?”

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开学,洪水是红军大学的第一批学员。这期学员中还有林彪、罗荣桓、罗瑞卿、张爱萍、谭政、刘亚楼、王平、耿飙、莫文骅等四十人。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学员们都在自己用石块搭砌的桌子和凳子上学习。一次,毛泽东在参观学员们住的窑洞时对洪水说:“小洪,你这个南蛮子,对北方的生活习惯吗?”洪水笑着答道:“报告主席,一切都习惯。”

1936年11月底,朱德、刘伯承、贺龙、关向应来到延安。朱德看到洪水高兴地说:“小洪,听说你们的队伍被打散了,这么长时间没见到你,想不到你比我早到延安了。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洪水笑着说:“我现在能在红军大学学习就是后福。”1937年1月,洪水从红军大学毕业。这时,红军大学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新学员被编为抗大二期。洪水在抗大二期又学习了一段时间。1937年夏,洪水调到五台县,担任东冶镇四区区委书记。1938年3月,洪水又被调到晋察冀《抗敌报》社任社长。后来,《抗敌报》改为《晋察冀日报》,由邓拓接替洪水、舒同任社长。邓拓十分敬佩洪水的战斗精神,特赋诗一首《赠洪水同志》,为洪水送行:“回首红军创痛深,人间从此任浮沉。北来壮志龙仙运,南国诗情天下心。十载风波三万里,千秋血泪一生吟。东方望眼浪潮急,莫道飘蓬直到今。”

在晋察冀,洪水遇见了白求恩医生。洪水会讲英语,两人能直接交谈。白求恩对洪水说:“你来中国已十几年,是老战士了,我才是新兵。”洪水则说:“要说当八路军,咱们都是新兵。”这一年,洪水的痔疮犯得厉害,白求恩为他做了手术。当时根据地的药品十分缺乏,为了把麻醉药留给前线下来的伤员,洪水再三恳求白求恩在手术时不要使用麻药。白求恩同意了。手术中,洪水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直往外冒。他咬紧牙关,攥紧拳头,自始至终没有一声呻吟。手术结束时,白求恩翘起大拇指称赞说:“洪,好样的,你真勇敢。”

1938年12月,洪水调到设在河北省灵寿县抗大二分校担任政治教育科长和政治教员。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了越南。1942年,越南共产党和胡志明提出希望在中国的党和军队中工作的越南同志,能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中共中央认真研究后,决定先调洪水回延安,在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经过一番休整后再回越南。洪水遂于1943年7月回到延安。

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前,越南共产党再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希望洪水等越南同志尽快回国参加斗争。为回国后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洪水和其他即将回国的越南同志抓紧做好各方面准备。洪水还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著作翻译成越南文。

临行前,洪水前去向毛泽东、周恩来辞行。洪水向毛泽东行了一个军礼后说:“报告主席,洪水同志即将返回越南,特来向您辞行,请您指示。”毛泽东紧握着洪水的手说:“小洪,我们和你依依惜别,只能同意你走,那里是你的祖国嘛。条件艰苦,就得艰苦奋斗。我们了解你,你是个好同志。可你到了越南,一定要和越南同志搞好团结。”毛泽东又风趣地说:“洪水的性格是执着、透明的。这样的干部使用得好,是驰骋千里的骏马,否则就爱尥蹶子的马。使用不好,还会踢人哩。”周恩来也嘱咐说:“现在中国革命的条件一天天好起来,可你要走了。越南的条件仍然十分艰苦。从国外回到越南的干部有两种:一种是从欧洲、苏联回去的干部;另一种是穿过草鞋的、从中国回去的干部。你回去后要注意团结,注意解决问题的方式。”洪水于1945年11月初回到河内后,立即去看望胡志明主席。胡主席高兴地对洪水说:“山弟,好样的,祖国正等着你呢!”这时,为适应越南的斗争和工作环境,洪水已改名阮山。

很快,阮山被任命为越南南方抗战委员会主席。1947年初,他到连接北南战场的四联区担任司令兼政委。在这里,他要完成两个使命,既要坚守越南中部的战略要地,又要承担支援全国抗战的重任。洪水虽在中国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但他不是机械地照搬中国革命的理论词条,而是根据越南的国情和每个战役的特点,灵活地指挥作战。阮山还撰写了不少军事著作,特别是《战术》和《越南革命的战略力量——民兵》两部著作,为越南的革命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来,洪水对与他一起被授衔的黄文泰少将说:“胡主席很重情义,考虑问题周全,学识渊博。即使在遥远的越北,胡主席仍非常了解我。接受军衔时,我感觉胡主席就在我身旁,就像是胡主席在亲自给我授衔,当面叮嘱我一样。虽只有十二个字,但对我却是深刻的一课,促使我思考许多问题,终生不忘…”此后,胡志明的这张名片一直摆在洪水的桌子上,如今已作为珍贵的革命文物,收藏在胡志明博物馆。1950年1月,胡志明主席秘密访问中国,请求中方对越南的抗法战争提供支持。

当时尽管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仍满足了胡志明的要求,决定向越南人民提供全面的援助,并派罗贵波作为中共中央的联络代表赴越工作,了解情况,为援越事务作好准备。胡志明在会见罗贵波时提出,希望派洪水回中国,以加强越中两党、两国、两军的联络,更好地了解情况,协调援越抗法事宜。

1950年5月,洪水第三次来到中国。5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洪水,并请他住在中南海。不久,洪水被安排到中央统战部二处担任越南组负责人。1951年1月,洪水被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一期一班,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1954年夏,洪水以优异的成绩在南京军事学院毕业。起初在中央军委条令局任副局长,年底又调往解放军训练总监部直属《战斗训练》杂志社任社长兼总编辑。一天,朱总司令到杂志社看望洪水。朱老总说:“小洪啊,你的工作很重要。《战斗训练》杂志面向全军,甚至要下发到连队,对全军部队的训练、战备都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一定要把这份杂志办好。”洪水激动地说:“请总司令放心,我一定尽力。”朱德还亲自为杂志的封面题写了“战斗训练“四个大字。

这期间,每遇越南抗法战争的重大战役,中央领导常请洪水去介绍情况,为中央的援越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依据。每当中方派军事顾问团到越南工作前,中央也请洪水去给他们上课、介绍情况。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由于洪水是黄埔军校的学员,大革命时期入党,在评定军衔时,有关部门为洪水上报的军衔是中将。但由于他是越南人,中方特征求了胡志明的意见。胡志明认为,洪水的军衔与级别仍以他在越南人民军中的军衔与级别一致为好,所以,洪水最后被定为少将。

1955年9月27日,洪水在接受少将军衔的同时,还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洪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千多位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外籍将军。10月1日毛泽东在接见观礼的将帅时,询问洪水的定衔情况。当得知他被定为少将时,毛泽东对有关领导说:“这不合适,洪水是黄埔时期参加军队的,是否可以改为正军级?“于是,洪水被重新定为正军级少将。

1956年初,洪水突然咳嗽不止,后确认为肺癌。党中央对洪水的病情极为关注,周恩来指示卫生部:“要请最好的医生为洪水做手术。”著名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和张大为医生在手术台上发现,洪水的恶性肿瘤已大面积扩散,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下,已无法手术,只好将刀口缝合。

为了延长洪水的生命,中央决定送他去前苏联用钴放射治疗。洪水知道,钴放射对他的晚期癌症作用不大,加上苏共二十大刚刚开过,中苏两党的分歧已渐显端倪,从政治上考虑,他表示坚决不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洪水只有一个愿望:回越南。周恩来亲自安排洪水回国事宜。他请国防部长彭德怀和副总参谋长黄克诚批给洪水三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关人士向洪水表示,今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再同中方联系。

9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黄克诚等领导在政协礼堂为洪水送行。当身体虚弱的洪水身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走进会客室时,毛泽东从座位上站起来迎上前,紧紧握着洪水的手,请洪水坐在他和周恩来的中间。毛泽东说:“小洪,去年国庆节,我在天安门城楼上看见你的时候,你还挺好的,身体挺结实的,怎么现在出了毛病?我们没有照顾好你,没照顾好。”洪水连忙说:“哪里,主席和中央一直非常关心我,对我照顾得很好了。我和彭总、黄总经常见面。彭总还到家里探望过。叶帅是我的老领导,我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谈话中,大家回忆了过去几十年的战斗岁月。毛泽东说:“小洪,你回去后要好好治病,病好了,我们希望你还回来。”

洪水动身前,彭德怀又亲自对护送洪水回国的韩守文秘书说:“洪水同志病了,你们把他送回去。见了胡志明主席,要汇报清楚,洪水同志对中国革命有很大贡献,是积劳成疾,中国人民永远感激他。”当天,彭德怀、叶剑英、黄克诚、肖克、孙毅等二百多人及越南驻华大使馆的官员聚集在前门火车站,为洪水送行。中方为他安排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乘坐的专列。列车启动时,洪水用尽全身的力气,挥手向人们高呼:“再见了,战友们!中越友好万岁!”

洪水于9月31日回到河内。第二天,他坚持要去看望胡志明主席。两人互相拥抱,都流下了热泪。遵照胡志明的指示,洪水住进了河内最好的捷克红十字医院。1956年10月21日,洪水在越协友谊医院逝世,终年四十八岁。越方为阮山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动。成立了以黎铁雄少将为首的治丧委员会。阮山的灵柩安放在国防俱乐部。

22日上午,胡主席前来吊唁,并向洪水敬献花圈。下午3时30分,在武元甲大将主持下,追悼会开始。国防部副部长黄英代表军委和国防部致悼辞。悼辞高度评价洪水“不懈奋斗的一生”,称赞他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深厚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凭借这种精神,洪水同志为越中两国和两国军队的友谊作出了贡献。悼辞号召全军官兵学习洪水同志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知疲倦的斗争与工作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意志,为人民的事业多作贡献。追悼会后,洪水的灵柩在河内市郊的梅易革命公墓安葬。为表彰洪水的功绩,越南政府追授他二级军功勋章。

抗战期间,洪水在山西五台县认识了一位名叫陈玉英的妇女干部。通过工作接触,两人产生了感情。随着感情的发展,洪水和陈玉英于1938年春节前夕在五台县东冶镇举行了婚礼。八路军干部马致远赠给新婚夫妇一首藏头诗:“洪浪汪洋灌台东,水萍邂逅话长征。玉人素抱抗日志,英雄早怀游击心。恋君单矛出安南,爱侬双刀劈日本。纪功统一思壮志,念念不忘八路军。“这首诗每句的头一个字连起来,就是“洪水玉英恋爱纪念”。后来根据洪水的意见,陈玉英改名为陈剑戈。

1944年,陈剑戈生下一个男孩,为纪念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洪水给孩子取名小丰。当时陈剑戈没有奶水,洪水便给朱总司令写了个报告,希望帮助解决这个困难。于是,朱总司令亲自批示,每天给小丰一小瓶牛奶。

1945年洪水回越南后几个月,陈剑戈又生下一个男孩。她给孩子取名小越,表示对丈夫的思念。为了解决缺奶的问题,陈剑戈又给任弼时打了个报告,任弼时也批给了一小罐牛奶。

这期间,陈剑戈担任延安第二保育院的指导员,带着136个孩子辗转在三千里的艰难征程中。就在这时,洪水托一位到中国来的越南同志给陈剑戈和两个孩子捎来一封信。这位越南同志没有见到陈剑戈和孩子,却不知从什么地方听说她们母子三人都被国民党的飞机炸死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如晴天霹雷,使洪水的心灵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为了照顾洪水的生活,越南的党组织考虑要为洪水重建一个家庭。1948年夏,洪水在抗法战争的丛林中,同二十一岁的女青年黎恒熏结婚。

1950年洪水来到北京后才知道,陈剑戈和两个孩子都还活着。他带着极为复杂和愧疚的心情,接连两天把在“六一幼儿园”工作的陈剑戈和孩子们接到中南海。但陈剑戈除了哭泣就是沉默。为了成全对方,陈剑戈决定牺牲自己。1956年洪水患病回国前,曾去看望陈剑戈。两人相对无言。临分手时,洪水问陈剑戈:“你怎么不结婚呢?”陈剑戈说:“我能给孩子们找个后爸吗?”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后来洪水曾对他的越南妻子黎恒熏说:“我对得起六万万中国人民,却对不起一个中国妇女。”

陈剑戈同洪水分手后,忍受着巨大的心灵伤痛,把全部精力扑在工作和抚养两个孩子身上。五十~六十年代,陈剑戈先后担任六一幼儿院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北京市教育局科长兼办公室主任、市妇联常委、市机关党委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陈剑戈被打成“叛徒”,遭到多次批斗,直到1981年1月才恢复工作,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洪水的越南妻子黎恒熏,于1926年生于河内市,是一个温柔、善良的越南女性。1948年与洪水结婚,生有三男一女。

1950年黎恒熏和孩子们来到中国,与洪水一起先后在北京和南京度过了六年安稳、美好的时光。洪水逝世时,她只有三十岁,最大的孩子八岁,最小的只有一岁。当时黎恒熏每月的工资为越币七十盾,每个孩子每月可领补贴十二盾,黎恒熏很努力地把孩子拉扯大。

每个孩子只有两套单衣,轮流洗换。如遇下雨不能洗换,只好继续穿脏衣服。洪水从中国带回的三万元人民币,折合成越币为三千万盾,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当时用一百万越盾便可在河内市中心购置一栋漂亮的房子。洪水用其中的二百万盾购买礼物,赠给亲朋和部队战友。洪水逝世后,黎恒熏将这笔款项全部上缴给国家。当生活遇到困难时,孩子们说,如果当初把钱留下一点,日子也不致如此难熬。黎恒熏则说:‘要学会靠自己的劳动过活。你们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什么都会有的。这样,你们的父亲才会高兴。’

抗美战争期间,黎恒熏的一个孩子上了前线,三个孩子都在部队服役。1968年,大女儿高中毕业,因品学兼优,国家决定派她出国留学,随后又决定派儿子阮岗去苏联留学。但都被黎恒熏婉言谢绝了。她说:“国家正在打仗,大家都在保卫祖国、打击侵略者而战斗,阮山的孩子更应该对国家有所贡献。”

1991年,黎恒熏因患胃癌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洪水将军离开我们虽已四十多年,但中越两党、两军和两国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为两国革命事业和友谊作出的贡献。胡志明生前对洪水一家十分关心,每年都要同黎恒熏和孩子们见面。每逢过年、过节,历任越南驻华大使都要代表越南政府邀请陈剑戈一家到大使馆共同欢聚。来中国访问的越南领导人也要在越南驻华大使馆会见陈剑戈一家。中国政府对洪水的两个孩子非常照顾,小丰和小越十八岁以前一直享受政府给予烈士子女的生活补贴。

1995年8月,越南劳动出版社出版了回忆录《阮山将军》,作为向越南人民军建军五十周年的献礼。当年6月,洪水的大儿子陈寒枫应越南国防部的邀请,对越南进行了五天的友好访问。武元甲大将在会见陈寒枫时说:“你的血管里有中国的血液,也有越南的血液,你完全可以担负起促进越中友好的重任。”

2000年,《当代出版社》出版了八十四岁的陈剑戈老人长篇回忆录《黄河恋、红河情——我与两国将军洪水》。2003年初,为纪念中越两国建交五十三周年,云南省委宣传部、越南电视台、越南河内广播电视台和云南红河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大型记录片《两国将军》,全面介绍了洪水将军在中国和越南的戎马生涯,以及他对中越友好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1997年7月,时任越共总书记的杜梅访华时,在北京会见了陈剑戈和她的两个孩子,当面邀请陈剑戈在方便的时候携子女到越南访问。1998年3月,陈剑戈和两个儿子、儿媳访问了越南,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和十分周到的接待。鉴于洪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表示,希望他在中国和在越南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见面、团聚,这次,陈剑戈和两国的孩子们终于在越南女儿阮清霞的家里举行了一次大聚会。3月26日,时任越共总书记的黎可漂会见了陈剑戈和孩子们。

黎可漂询问了陈剑戈一家此次访问的情况和每个孩子的工作、生活情况。他说:“越中两国的革命战斗友谊是胡志明主席、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起来的,阮山将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你们到越南来访问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是一家人走亲戚,欢迎你们以后常来越南。你们这个家庭是越中两国一家人的代表,更应该经常来往…通过这样的友好往来,越中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一定会得到加强。”



洪士奇:(公元1904~1982年),湖南宁乡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炮兵学校校长。

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历任军职。

抗战时期,任炮兵重榴炮第十四团团长、炮兵学校学生总队总队长、炮兵第七旅旅长、炮兵第一旅旅长、陆军第九十九师师长等。

抗战胜利后,任联勤总部兵工署外勤司司长、炮兵学校校长等职。

1949年底逃往台湾,任台湾省高雄要塞司令兼高雄港口司令、台湾省“国防部“兵工署署长、陆军供应部副司令等。

1982年10月19日在台湾逝世。



洪敬南:(公元1946~今),福建南安人。著名香港地產投資發展公司嘉里集团董事。

1971毕业于西澳大利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荣获学士学位;1975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荣获商业管理硕士学位。

1998年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完成商业管理高级课程。现任嘉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嘉里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嘉里物流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并且为北京嘉里中心董事长。

负责嘉里集团在香港及北京的房地产业业务及物流部的全面发展,也分别为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运输物流学会院士、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北京哈佛校友会名誉副会长。



洪少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广东省武警总队总队长。

洪 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二军新编三十九师师长。

洪振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三军参谋本部计划参谋次长室次长。

洪文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空军作战司令部政治作战部主任。

洪显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浙江省保安副司令。

洪廷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中正预校校长。

洪中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副总司令。
洪金宝:(公元1949~今),英文名Sammo Hung,艺名元龙,小名三毛;祖籍浙江宁波,生于香港。著名香港影视演员,中国最佳动作设计第一人。

洪金宝1949年12月11日生于香港,七岁进入中国戏剧学院,从于占元学艺,和师兄弟们曾用“七小福”名义活跃于舞台和银幕,是“七小福”的核心人物。

洪金宝在他们的大师兄元庭逃跑后,就成为了成龙这一辈学员中的大师兄。那时的洪金宝在戏剧学院中也是挺飞扬跋扈的,经常欺负包括成龙在内的小学员,不过,那只是小孩子的一种幼稚行为。

十二岁时,洪金宝开始涉足电影,处女作是《爱的教育》,十八岁开始当龙虎武师,参演的名作有《龙争虎斗》《鬼马双星》,1971年开始当武术指导,第一部是《夺命双剑》,他曾获台湾第一届金龙奖最佳武术指导奖。

1977年洪金宝开始当导演,第一部作品是《三德和尚与舂米六》,是由他创办的嘉宝公司出品的。

他因主演《提防小手》荣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后来主演《七小福》,荣获第三十三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奖。除了担任导演拍摄《鬼打鬼》《福星高照》等片外,他还担当监制《僵尸先生》的工作,之后又创办宝禾和宝祥影片公司,洪金宝领导的洪家班人才济济,涌现不少人才,他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曾开创黑色功夫喜剧潮流和时装动作片的先河。

洪金宝的肥硕是他有别于其他动作演员的特点之一,其实他的胖是来自于一次受伤。在一次训练中,洪金宝因跌断了脚踝而住院,在这期间,他的祖父就经常寄来一些点心安慰自己的孙子,而洪金宝又以大师兄的身份拒绝了和其他的学员来分享食物,大量的食入高热量的食物再加上完全缺乏活动,使他的尺寸很快的膨胀起来,他原本就不瘦,而后来看上去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胖子,一直到现在。

洪金宝的上嘴唇有一处疤痕,那是和他的一次打架经历有关。对于年轻人来讲,冲动似乎是他们的代名词。一次在夜总会中,为了争夺一个女孩子,结果在混战中那女孩的男友用碎瓶子使他永远破了相。作为报复,洪金宝把那个男任打得失去了知觉,而且让他的两个同伙在水槽里血流不止。

戏剧学院解散以后,洪金宝是比较早在嘉禾公司工作的成员之一。在李小龙时期,洪金宝就已经是嘉禾公司的常驻武术指导了。李小龙在拍摄《精武门》时,洪金宝就参与过拍摄工作,当时成龙、元华等人还是小武行,当时而元华还担任了李小龙的替身。

据说,洪金宝曾经在嘉禾公司的走廊中和李小龙比试过武功,还居然打成平手,但当时没有目击者。

1972年拍摄的《合气道》,是洪金宝第一次成为主角的影片,戏中扮演男二号。1973年在李小龙的《龙争虎斗》中和李小龙过了招,以后又替《忠烈图》、《少林门》等影片做过动作导演。1977年拍摄的《三德和尚与舂米六》是洪金宝第一部导演的影片,并且还担任了影片的主角和武术指导。然后又和梁家仁合作1978年拍摄的《肥龙过江》、《赞先生与找钱华》。后来他和刘家荣,麦嘉组成了嘉宝影片公司,拍摄过两部电影,1978年拍摄《老虎田鸡》和1979年拍摄《搏命单刀夺命枪》。1979年拍摄的《杂家小子》捧红了自己的小师弟元彪。

洪金宝的《福星系列》应该是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而洪家班也凭借《奇谋妙计五福星》获得1983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成龙、元彪,洪金宝这“梦幻三人组”的电影也早已被公认为香港动作电影的经典之作。《龙的心》是一部蛮有意思的一部影片,虽然它在票房上败给了当年郑则仕的《何必有我》,但对于洪金宝的正剧作品,这是为数不多的一部,从中也可以看出洪金宝等人娴熟的表演功力和技巧。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系列成龙作品中,洪金宝也参与过两部,即《霹雳火》和《一个好人》,分别担任动作导演和导演,这也是他们的最后合作。

现在的洪金宝在电影上似乎少了一些动作,在电视剧上到是有几部作品,也都是在美国拍的,质量还行,但现在看上去,洪金宝的确是老了许多了!

洪金宝的妻子是高丽虹,曾经在香港小姐的选美比赛中拿过冠军,后来加入影视圈立志作一名武打演员,就加入了洪家班,结果就和洪金宝喜结良缘。高丽虹在《东方秃鹰》中的表现应该是印象比较深刻的,洪金宝还和她有对打的场面,且洪金宝下手丝毫没有留情,不过在现实的生活中,洪金宝更多的还是体现了他的温柔。

洪金宝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长子洪天明身手很好,非常利落,如今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做主持,也拍电视电影。

二子洪天祥爱唱歌,正好有音乐教父之称的陶喆远赴美国洛杉矶各大学挑选新人,撮合了洪天祥及另外四位美籍亚裔青年组成乐团,主力走R&B的唱歌风格,并返回台湾地区出版首张国语大碟,成绩还不太俗,并已成为该乐队主力之一。而小儿子洪天照也在父亲洪金宝的护航下,接拍了内地电视剧《特警飞龙》。

小女洪煦榆目前也在朝演艺圈发展。

总之,洪金宝全家打拚演艺界:老爸是世界功夫巨星,老妈是港姐冠军,三个儿子做主持、唱歌、拍戏,小女儿也紧跟献身,这家人真是够有拼劲,当年的“七小福”今天真成了“全家福”了。

导演作品主要有:

《三德和尚与舂米六》1977、《赞先生与找钱华》1978、《肥龙过江》1978、《杂家小子》1979、《身不由己》1980、《鬼打鬼》1980、《败家仔》1981、《提防小手》1982、《奇谋妙记五福星》1983、《快餐车》1984、《猫头鹰与小飞象》1984、《夏日福星》1985、《龙的心》1985、《福星高照》1985、《富贵列车》1986、《东方秃鹰》1987、《鬼掹脚》1987、《飞龙猛将》1988、《群龙戏凤》1989、《脂粉双雄》1990、《黐线枕边人》1991、《战神传说》1992、《五福星撞鬼》1992、《战神传说》1993、《一刀倾城》1993、《一个好人》1997、《黄飞鸿之西域雄狮》1997等。

电影作品主要有:

《爱的教育》1961、《大小黄天霸》1962、《岳飞出世》1962、《公主与七小侠》1963、《人之初》1963、《生死关头》1963、《两湖十八镖上下集》1965、《大醉侠》1966、《段魂谷》1968、《龙门金剑》1968、《怪侠》1968、《夺魂铃》1968、《神经刀》1969、《独臂神尼》1969、《小魔侠》1969、《燕娘》1969、《飞燕金刀》1969、《毒龙潭》1969、《一剑香》1969、《怒剑狂刀》1970、《鹰爪手》1970、《血符门》1970、《铁罗汉》1970、《武林风云》1970、《金衣大侠》1970、《五虎屠龙》1970、《十二金牌》1970、《天龙八将》1971、《夺命双剑》1971、《鬼怒川》1971、《鬼太监》1971、《侠女》1971、《萧十一郎》1971、《影子神鞭》1971、《冰天雪女》1971、《钟馗娘子》1971、《山东响马》1972、《大内高手》1972、《合气道》1972、《群英会》1972、《亡命徒》1972、《铁拳旋风腿》1972、《风雷魔镜》1972、《大刀王五》1973、《五雷轰顶》1973、《龙争虎斗》1973、《跆拳震九州》1973、《偷渡客》1973、《卖命》1973、《黑夜怪客》1973、《迎春阁之风波》1973、《老虎燕星》1973、《李小龙的生与死》1973、《鬼马双星》1974、《中泰拳坛生死战》1974、《黄飞鸿与少林拳》1974、《虎鞭子》1974、《铁金刚大破紫阳观》1974、《死亡挑战》1974、《七省拳王》1974、《忠烈图》1975、《后生》1975、《艳窟神探》1975、《花飞满城春》1975、《香港超人》1975、《直捣黄龙》1975、《脂粉大煞星》1975、《密宗圣手》1975、《鬼计双雄》1976、《少林门》1976、《北少林》1976、《大太监》1976、《半斤八两》1976、《四大门派》1977、《破戒》1977、《李小龙生与死》1977、《面门心静》1977、《三德和尚与舂米六》1977、《赞先生与找钱华》1978、《老虎田鸡》1978、《肥龙过江》1978、《貂女》1978、《臭头皇帝》1978、《泥鳅吃猛龙》1978、《死亡游戏》1978、《搏命单刀夺命枪》1979、《杂家小子》1979、《肥龙功夫精》1979、《林世荣》1980、《鬼打鬼》1980、《钱作怪》1980、《咸鱼翻身》1980、《身不由己》1980、《甩牙老虎》1980、《追女仔》1981、《败家仔》1981、《提防小手》1982、《人吓人》1983、《奇谋妙计五福星》1983、《A计划》1983、《新蜀山传》1983、《快餐车》1984、《双龙出海》1984、《神勇双响炮》1984、《省港奇兵》1984、《人吓鬼》1984、《猫头鹰与小飞象》1984、《皇家师姐》1985、《龙的心》1985、《夏日福星》1985、《时来运转》1985、《僵尸家族》1985、《僵尸先生》1985、《福星高照》1985、《生死线》1985、《智勇三宝》1985、《圣诞奇遇结良缘》1985、《最佳福星》1986、《听不到说话》1986、《富贵列车》1986、《霹雳大喇叭》1986、《神勇双响炮2》1986、《过埠新娘》1986、《鬼猛脚》1986、《东方秃鹰》1987、《标错参》1987、《灵幻先生》1987、《小生梦惊魂》1987、《表哥到》1987、《肝胆相照》1987、《一屋二妻》1987、《最后一战》1987、《脚猛鬼》1988、《七小福》1988、《忘命鸳鸯》1988、《僵尸叔叔》1988、《飞龙猛将》1988、《忠义群英》1988、《神探父子兵》1988、《画中仙》1988、《中国最后一个太监》1988、《群龙戏凤》1989、《八两金》1989、《烈火街头》1989、《火烛鬼》1989、《富贵兵团》1989、《再见王老五》1989、《脂粉双雄》1990、《瘦虎肥龙》1990、《乱世儿女》1990、《龙凤贼抓贼》1990、《火烧岛》1990、《皇家女将》1990、《一触即发》1991、《老豆不怕多》1991、《五福星撞鬼》1991、《猛龙入侵黑社会》1991、《豪门夜宴》1991、《洪福齐天》1991、《离线枕边人》1991、《密宗威龙》1991、《战神》1992、《阴阳法王》1992、《暂不忘情》1992、《倚天屠龙记魔教教主》1993、《住家舞男》1993、《一刀倾城》1993、《画皮之阴阳法王》1993、《冇面俾》1995、《霹雳火》1995、《浪漫风暴》1996、《摩登笑探》1996、《阿金的故事》1996、《运财五福星》1996、《一个好人》1997、《黄飞鸿之西域雄师》1997、《双重火力》1997、《小倩》1997、《没有小鸟的天空》1998、《成龙的传奇》1998、《迎头痛击》1998、《无问题》1999、《拳神》2001、《蜀山传》2001、《龙腾虎跃》2002、《夏日杀手》2002、《大丈夫》2003、《红裤子》2003、《钻石大盗》2003、《大阪超人饭店》2004、《惊心动魄》2004、《环游地球80天》2004、《杀破狼》2005、《龙威父子》2005、《猛龙》2005、《双子神偷》2007、《双龙记》2007、《三国之见龙卸甲》2008、《夺帅》2008、《少林僧兵》2008、《武术少年行》2008等。

电视作品主要有:

《过江龙》1998、《新蜀山剑侠》2001、《特警飞龙》2002、《断仇谷》2003、《偷天换日》2005、《咏春》2006、《少林僧兵》2008等。

跟帖时间 2010-03-10 07:04: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洪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三陪凤阁;四达銮坡: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金石学家洪适,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鄱阳人,工文词,与两个弟弟洪遵、洪迈先后考中词科,并称“三洪”。历官通判、知州、户部郎中,孝宗时升司农少卿、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此为根据证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传的讹误,考核较精,著有《隶释》、《隶续》及《盘洲集》。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丹阳人洪兴祖,字庆善,绍兴年间受召到翰林院参加考试,高宗将他拔为第一,官秘书省正字。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及考异》。銮坡,指翰林院。

才称四子;书列三奇: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师民四子俱有才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觉范奇于书,为“新昌三奇”之一。

瑞成连理;图写慈恩: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皓以宁海主簿摄县令事,轻赋税,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实、竹枝皆成连理,人称“三瑞堂”。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洪亮吉绘《机声灯影图》,以示不忘母教。

洪皓我祖;节著冷山:洪氏大宗祠位于泉州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原占地约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祠前三面环墙,设一大边门,门额匾书“洪氏庙门”。进门为花岗岩铺砌石埕,面积约一百六十五平方米。宗祠朝东南向,沿中轴三进;一进祠门,二进正祠,三进住户,并配两翼护厝。虽历经拆除重建,但主体建筑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祠堂特色。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4年立碑作简明介绍。

忠贞贯日;感动天颜:洪氏大宗祠正祠悬山式木构架筑于石台基上,祠门木构,中间大门作几何棂窗,隔扇对称,两扇雕梅花,另两扇分别雕有鹿凤、龟鹤配翠竹,竹叶精心设计雕刻联句,这些联句往往没有被参观者发现。

缵承绞绫;荐任赤泉: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

甘棠遗爱;聚族瓜绵: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



2.五言通用联:

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

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此联为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自撰联。洪咨夔,字舜俞,于潜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驷马高车地;忠臣理学家: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祠门硬山式筑于石台基上,中门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门边石柱刻有清咸丰己未年(公元1859年)举人洪翟离撰书的这副对联。



3.六言通用联:

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洪适,字景伯,鄱阳人。幼敏悟,与弟遵、迈,先后中词科,由是“三洪”名满天下。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卫州知府洪梦炎,字季思,淳安人。宝庆进士。端平间高沙兵变,命梦炎绥之。他开以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官至卫州知府。

宋朝忠臣世系;剑州少府名宗:此联为福建省沙县夏茂镇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联。夏茂镇洪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年。祠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前方有一小坪,小坪前有一宗祠门牌楼,门前还有一对大石狮。门楼往前殿的通道用鹅卵石铺成一个“日”字,其它用地砖铺成;门楼前一“月”字形台阶,取皇帝题匾“忠贯日月”之意。当时的整座宗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俨然象一座宫殿府第。据《剑沙茂溪洪氏族谱载:“夏茂洪氏迁沙始祖洪茂于南宋嘉太二年(公元1202年)任沙县尉(主管全县治安保卫的职官)。洪茂(公元1171~1227年),字季松,号青田。原江西省饶州(今江西上饶)鄱阳籍。登宋嘉太辛西秋(公元1201年)乡榜第三名,授福建南剑少府转沙县尉,卒于官。洪茂逝世后第三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来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后裔分迁四川江油县、福州洪山桥、沙县南坑仔(今福建三明沙县南霞乡)松树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国后移居松林村岭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传历三十五代。



4.七言通用联:

宗山拱秀隆基业;星斗长明映画堂: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

天帝次子声威远;共工水神源脉长:上联典指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下联典指洪氏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

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书赠联。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人(今江苏常州)。清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有《洪北江全集》。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事典。



5.八言以上通用联:

桃实竹枝,瑞成连理;机声灯影,图绘慈恩: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鄱阳人洪皓,字光弼,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奉命出使金朝,被扣留十五年,拒绝金人所授的官职,还秘密派人向南宋汇报金朝虚实。绍兴年间被释放回南宋,官徽猷阁直学士,因忤逆权相秦桧,被贬英州、袁州、南雄州等地。工诗词,著有《鄱阳集》;另著《松漠纪闻》,是贬居时追忆在金的见闻而成的书。他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编修;嘉庆时,因批评朝政遣戍伊犁,赦还后改号更生居士。精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学;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与粮食生产不相适应的问题;工诗文,骈文作品受当时称誉。著有《春秋左传诂》、《洪北江全集》。他幼年丧父,靠教书奉养母亲,母亲去世时,他又不在家,曾绘《机声灯影图》,来怀念母亲。

敦盛宗支,源来一本;煌明衍派,义属同家: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联首(鹤顶格)嵌“敦煌”堂号。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联,祠祀清朝剧作家、诗人洪升。许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但鲜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开始在西溪定居。据考证,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时期,西溪洪氏一度成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尽管洪升生平并没有留下很多与西溪直接有关的作品,但他的确是从西溪走出来的著名戏曲作家。

派别衍敦煌,宗支百世;地灵钟衮绣,庙貌千秋: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这副对联,相传是翰林院编修龚显曾的笔迹。

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洪适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

由嘉应居石坑,尊祖敬宗,长念馨香俎豆;迁花峰住官禄,光前裕后,宏开礼乐冠裳: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东广州花都区)官禄镇土布村洪氏宗祠联。

节著冷山十五年,衔命抱符,忠贞志远□苏武;派分晋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铁石心迈迹琼崖: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设七层神龛,神龛雕工精美,闽南许多庙宇都纷纷前来仿造。神龛筑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禄寿”三字。正祠面积一百六十九平方米,建筑气势高昂而肃穆。神龛前上方是“忠贯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这副对联,都是为纪念洪氏先祖洪皓而书。据史料记载,洪皓字光弼,谥忠宣,江西乐平人,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羁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龙江),艰苦备尝,威武不屈,最后遇赦归宋。宋高宗赵构赞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后与秦桧不和,被放于英山、袁州,最后在南雄州(今海南海口)病逝,终年六十八岁。洪氏大宗祠迄今已一百多年了,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

由嘉应,徒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洪氏宗祠祖公棚联。原载于《洪氏宗谱。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徒居花县官禄布村艰苦的历程。

跟帖时间 2010-03-10 07:01: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洪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宁乡洪氏字辈:“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湖南娄底洪氏字辈:“学士忠良全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湖北武昌洪氏字辈:“道义承家法文德维世光修齐登仕楚佑起必荣昌”。

安徽桐城洪氏字辈:“吉行传兴业关前雨后万年长”。

安徽东至洪氏字辈:“学宗先圣象贤大陈”。

安徽泾县洪氏字辈:“炜天有吉祥锡尔子孙长文学承佳贞忠先永世昌”。

浙江安吉洪氏字辈:“家庭成继尔福其昌”。

浙江瑞安洪氏字辈:“清光汝成东根”。

江西鄱阳洪氏字辈:“修德恢世显足厚永承恩”。

江西南昌洪氏字辈:“承先继美万世荣宗”。

四川达州洪氏字辈:“厚基肇启明”。

马来西亚雪蘭莪宿神潭洪氏字辈:“久客急归程风雨事驰骛黄流鸣涧壑余波或被路堆埼珠联属石径龃龉篮舆惴危登杖策阻深度行行忽平岗神潭渺东注徙旅鸠后先烟火休薄暮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醉经揭佳名巨轴舒新句我亦旧高阳糟粕尝已屡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君但中圣贤当自知佳处”。

洪氏一支字辈:“

大房原派:“言方行卓隆大光昌文章华国簪缨永长本宗百代接续发祥荣耀显盛富贵名扬”;

二房原派:“上帝启之兴廷正国载显嘉谟允承先德”;

三房原派:“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运贻厚昭祖光奎璧联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

合族新派(大房自“行”字,二房自“国”字,三房自“凤”字起,均改“同”字):“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

洪氏一支字辈:“元亨利贞永昌世德大振家声”。

跟帖时间 2010-03-10 06:58: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洪氏的族人勤务歌 -- 明朝中叶,洪良冲、洪良季兄弟(江西省抚州金溪县人)奉调驻武所(今广东中山)以功封武威将军,退职后定居武所,世为军籍。为了教育好子孙,兄弟俩制定了《洪氏家训·勤务歌》,五百多年来,在洪氏家族中相传不衰:

或农或士或工商,为着生涯时时忙;耳闻鸡鸣宜早起,莫到日出未离床。

勤耕下苦诸般好,浪荡闲游莫学它;公侯将相多么大,也须早起去朝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家庭妇少共耕织,地旁桑荫学种瓜。

手拿书本论古今,你问我答来追寻;读书需要常勉励,成功之本在于勤。

每日清晨一枝香,谢天谢地谢山岗;只求处处禾苗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社稷乐,家无逆子闹爷娘;守国法梦里无惊,吃菜根淡中有味。

忍几句无忧自在,让三分何等清闲;大丈夫成家容易,是君子立志不难。”

跟帖时间 2010-03-10 06:55: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洪氏的十一项族训 -- 一必忠君:君恩重于亲恩,谚云宁可终身无父,不可一日无君。生当明圣省刑薄敛敬先尊贤永享太平其敢忘诸。

二至爱亲:亲固当敬,为爱为先,爱而能敬,斯为孝子,亲爱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二十四孝除郭巨外,皆可为法。

三尊隆师:师严则道尊正。献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故人必择师教子,然恭敬无实,岂为隆师之道。

四善教子:子曰:爱之能勿劳乎,石蜡云爱之教义,方弗纳于邪,若顾复鞠育慈母之道责,善则离战国之风。

五友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兄弟翕斯父母顺语。兄弟不和邻里欺可无畏乎,慎勿以财物细事伤兄弟至情,故薜包兄弟分居,器物取朽败田,庐取荒颓,王览弟也。其母恶祥数,使扫除牛下览,与祥俱虐祥,使妻览妻亦趋而供之。

六和夫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然勿溺于床第,晏子云:夫和而义,妻柔而正,礼之善物也。

七睦族党:宗族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无亲疏也。邻里乡如同骨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其可忽乎?勿以小嫌害大,勿以富贵欺孤贫。

八友正人: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又曰友其士之仁,然人而不仁,疾之己甚乱也。孟子亦云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惟泛爱众而亲仁,斯得处世方亲者,朝夕密迩往来,就正之谓也。

九敦忠厚:人不忠厚,则言行浮薄,败名丧拈,残忍酷毒,无所不至,故与为智术宁为蠢直。

十戒淫奢:奢则不逊,百恶淫为首,故妻妾婢外,皆非正色;食非三餐,衣非常服,皆为奢端。因淫损命,因奢为丐,又其甚者。

十一择学:术矢亟巫,匠不可不慎,耕读为上,商贾次之。

跟帖时间 2010-03-10 06:46: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洪氏的祖训六款 -- 一谕族人:子必孝亲,弟必敬兄,幼必顺长,卑必承尊;处宗族以和为贵先,处乡党以忠厚为本,凡我族人尚其勉诸。

二戒族人:毋以强凌弱,毋以众暴寡,毋以富欺贫,毋以尊欺卑,以少凌长;毋用诈伪以弄忠厚,毋事诡计以坏公正,惟我族人悉宜儆省。

三祖宗坟墓:每年祭扫当先修整,必诚必信而尽仁孝之心,子孙不许附葬。如有持强侵犯迁起重整惩,知情不首者同。

四族大人繁:不平事务势不能无须先投族众,鸣官处死其受贿党奸者,亦逐出外境,不许回家。断勿姑容以玷先声。

五子弟之行:不谨皆父兄之教不严,为父兄者朝夕教训子弟使其以良善存心,亦礼义恃身,所谓乐有贤父兄者此也不率教者鸣族众公责,又不听者鸣官究治,若父兄容纵许族人一同究论。

六子弟力学:在宗族宜作兴之,每年暇会族之斯文考其优劣,优者奖之,劣之勉之。至有掇科出仕者,务以补报朝廷光显宗祖为心立身扬名,圣有明训。宜服膺弗失,若贪墨败官负朝廷以辱祖宗非贤肖也。

凡我同宗诚遵守祖训,皇天共庇,不则众怒难免,天谴难逃,言之再三,各宜深省。

跟帖时间 2010-03-10 06:43: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洪氏的家谱文献 -- 江西鄱阳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洪璐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西婺源云山洪氏家誊谱六卷,(明)洪天民纂修,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洪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遂安洪氏家谱,(明)洪汝仲等主修,洪子明等纂修,明朝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淳安遂安洪氏家谱一卷,(明)洪汝仲等纂修,明朝年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洪氏族谱四卷,(元)洪震老纂修,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存一卷)。

江西婺源重修洪氏统宗谱,(明)洪允温纂,明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氏祠堂簿,著者待考,清朝初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丹阳云山洪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初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博物馆。

四川遂安续修云山洪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洪令长等纂修,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休宁云山洪氏重修家谱,(清)洪文寿等纂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安徽省屯溪市文物商店。

四川遂安、淳安严陵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洪光家主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六卷、第九~十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歙县歙西王充东源洪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歙县歙西王充东源洪氏宗谱十卷,(清)洪定渭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歙西王充东源洪氏谱十卷,(清)洪定渭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衡阳洪氏家谱四卷,(清)洪锺纂修,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浦阳海塘洪氏宗谱十二卷,(清)洪献文纂,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婺源敦煌郡洪氏家谱十五卷,末一卷,(清)洪世聪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新田和顺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十五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官源洪氏总谱十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清)洪士衔等编,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川遂安、淳安洪氏后庚宗谱十二卷,末一卷,(清)洪柱主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八卷、第十一~十二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泾县燉煌郡清塘洪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洪国楷、洪吉炜纂修,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紫云书局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洪氏宗富公谱,(清)洪仁甫、洪蔚文纂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西婺源燉煌郡洪氏宗谱六十二卷,首一卷,(清)洪朝祥编辑,洪庥衡文,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轮溪书屋木刻活字印本。注:版心、扉页作《燉煌郡洪氏通宗谱》。

福建漳浦洪氏祖谱,(清)洪道南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金门洪氏始祖十七郎公传派顶寮私录族谱,(清)洪海树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洪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浙江余姚洪氏宗谱,(清)洪维典总辑,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绩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四~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洪氏宗谱,(清)洪孝点等纂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洪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清)洪维重修,清咸丰年间古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云山洪氏乘,(清)洪文纂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凰山洪氏宗谱,(清)洪肇旭纂,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四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遂安敦煌洪氏续修新谱,(清)洪培麟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七卷、第九卷、第十二卷。

浙江金华凰山洪氏宗谱,(清)洪肇康等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七~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遂安、淳安严陵洪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清)洪良策主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十四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遂安、淳安严陵洪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清)洪良策主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大营洪氏世系图一卷,附宅记,(清)洪瞻台薹,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临海洪氏宗谱,(清)洪瞻台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甘肃燉煌郡洪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洪聲等編輯,清同治戊辰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人峰洪氏宗谱四卷,(清)洪可鼐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歙县金山洪氏宗谱四卷,(清)供承科、洪必华修,鲍信林纂,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档案馆。

湖南宁乡岿山洪氏续修支谱,(清)洪慎修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永锡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洪氏续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清)洪先富修,洪尚勉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洪氏续修族谱十四卷,(清)洪尚祁主修,洪尚勉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义居堂补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洪氏续修族谱,(清)洪尚祁、洪尚勉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义居堂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绪十四年补修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人峰洪氏宗谱六卷,(清)洪可鼐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符山洪氏续修支谱六卷,(清)洪汉章修,清光绪十五(公元1889年)年敦煌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三~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凰山洪氏宗谱,(清)洪庭守等纂,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遂安、淳安严陵洪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清)洪一焕主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歙县梅溪洪氏支谱,(清)洪筱图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本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海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松阳括松潘山头洪氏宗谱二卷,(清)供嘉烂、洪嘉璟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交塘乡大树后村。

浙江萧山浦阳人峰洪氏宗谱六卷,(清)洪可鼐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肃墩煌洪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洪家境总理,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海洪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清)洪文灏纂,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三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余姚洪氏续修宗谱七卷,首一卷,后编一卷,附编一卷,(清)洪大本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氏系谱,(明)洪一许纂修,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洪氏大宗祠祭簿,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遂宁遂安云山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歙县歙西王充东源洪氏宗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敏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醴陵醴西洪氏四修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竹林洪氏二房五修宗谱十卷,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贞溪洪氏宗谱六卷,(民国)洪濬川总理,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宁波汉塘洪氏八修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洪曰湄总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今仅存第二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汉塘洪氏支谱,(民国)洪曰湄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有两部)。

浙江宁波皎西洪氏宗谱六卷,(民国)陈祖诏、杜项斯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常山湲南洪氏宗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同弓乡伏江村(仅存十三册)。

浙江临海洪氏大营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安徽绩溪坦川洪氏纂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洪濬瑞、洪濬伟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两部)。

湖北新洲洪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供才佐、供才全等续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徐古镇乌钵窑村。

湖南宁乡山洪氏三修支谱八卷,(民国)洪汝中修,洪本源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衡阳洪氏六修宗谱十卷,(民国)洪積训、洪润等纂,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平利县县志办公室(存有三卷)。

建邑洪氏重修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悬下陈乡大下口村。

甘肃墩煌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存三卷)。

甘肃敦煌郡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八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浙江金华凰山洪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洪傅墨等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十~十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海塘洪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洪祖观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浦阳洪氏大宗祠祭簿,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常山章内金川洪氏宗谱,(民国)洪佑寿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四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遂宁遂安云山洪氏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洪锡韩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洪氏宗谱,(清)洪景莹纂,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洪氏宗谱,(清)洪庆澜纂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洪氏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广丰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周文隆督,洪诗继等倡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镇海蛟西洪氏宗谱,(民国)杜项斯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潮州洪氏族谱,(民国)洪已任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汕头升平路名利轩印务局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歙县桂林洪氏宗谱八卷,(民国)洪叶远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古堇洪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毛雍祥总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成志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洪氏支谱四卷,(民国)洪昌楣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岿山洪氏三修支谱八卷,(民国)洪汝冲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永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润州润东吴沙洪氏宗谱十卷,(民国)洪仁文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楚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歙县飞山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洪德明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洪氏宗谱,(现代)陈周棠校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铅印本。公开出版发行。

洞美廷弼敦煌堂漳州派洪氏族谱,(现代)洪成创主编,阳春市信息中心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

跟帖时间 2010-03-10 06:40: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洪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平山郡:就是中山郡,请时期称巨鹿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洪氏的中山郡指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国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因此称平山郡,为中山国所占,又称中山郡。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中山国为赵国所灭,平山郡归属赵国。秦始皇灭赵国后,平山郡被并归于巨鹿郡。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唐两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时或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或废郡存州则为宣州。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2.堂号:

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燉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号。

双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宋朝大臣、词人。宋政和年间进士。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崇星堂:台湾省彰化县芬园乡洪氏自立堂号。

醉经堂:马来西亚雪蘭莪宿神潭洪氏自立堂号。

义居堂:资料有待补充。

招隐堂:资料有待补充。

积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听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本立堂:资料有待补充。

楚宝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锡堂:资料有待补充。

和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洪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著存堂:资料有待补充。

平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积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瑞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10 06:37: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洪氏的迁徙分布 -- 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上古时期的共工,于四千二百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其后代称洪氏。洪氏一族形成后,直至汉朝,族人主要是在北方地区的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安徽庐州)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朝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氏族人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七千余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氏落籍福建,这当是洪氏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黄荆墩的洪氏族人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江西饶州)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氏豫章郡望。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说洪氏族人“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朝及其以前,洪氏族人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氏由洪察而改,其子洪子舆、孙洪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氏未改。

隋、唐以后,洪氏族人称盛于皖、赣一带。

北宋初期,江西乐平的一支洪氏族人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

明朝初期,山西洪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

清朝时期,南方各省、台湾省、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等地皆有洪氏族人居住。

如今,洪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这两省之洪氏约占全国洪氏人口的25%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3-10 06:35: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