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03 20:56:1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207 跟帖次数 8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颛顼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

传说,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很有音乐的韵味,大概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升C调歌王。

老童的后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吴回、陆终、祝融、彭祖等等。

在老童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第二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是风姓赫胥氏的后代。在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胥童为晋厉公的心腹大臣,由其亲手导演了“晋灭三郤”的历史。

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子,是晋文公姬重耳属下重臣。在晋文公称霸春秋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据史记《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大司空之职,职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有大造大疑、谏争,与汉朝时期太尉之职相同。

胥臣的后代子孙都是晋国的大夫,其子胥申、孙胥克、曾孙胥童,皆曾相继叱咤晋国风云,使得胥氏家族名望显赫异常。到晋厉公执政之后,胥童为大夫,为谋求国政权力,与郤氏家族、栾氏家族、荀氏家族争夺得不可开交。

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在晋、楚两国间著名的“鄢陵之战”后,晋军大胜,还俘虏了俘虏楚公子熊茷。晋厉公得胜回朝,更加骄横。卿大夫士燮料到晋国必乱,郁郁成疾而不肯医治,只求早日脱离人世。不久,士燮便辞世了,其子范匄继承其位。

当时,大夫胥童甜言蜜语,甚得晋厉公宠信,想封其为卿士,只是卿士之位没有空缺。

于是胥童乘机说:“今三郤并执兵权,族大势重,将来必生不轨之事,不如早日动手。若除去了郤氏之族,则朝中空位就多了,但凭主公择而赐封,谁敢不从?”

晋厉公说:“郤氏反心未露,除去恐怕诸臣不服。”

胥童又道:“怎么没有?鄢陵之战,郤至围了郑君,两下并车私语多时,还解围放了郑君而去,其间必有隐情。这只须问一下俘虏的楚公子熊茷便明白了。”

晋厉公便命胥童去召熊茷。胥童对熊茷说:“公子想回楚国吗?”

熊茷说:“当然思归,只是恨力所不能罢了。”

胥童说:“你若肯依我一件事,便可送你归国。”

熊茷说:“愿闻其详。”

胥童便附在熊茷耳畔说:“你见了我家主公之后,问起郤至之事,你要如此恁般回答。”急于摆脱俘虏地位的熊茷便应允了。于是,胥童带着熊茷来到内朝。

晋厉公屏去左右,问:“郤至曾与楚国私通吗?你只要依实而言,寡人便放你归国。”

熊茷说:“恕臣无罪,臣方敢言。”

晋厉公说:“寡人正要你说实话,何罪之有?你放心说吧!”

熊茷说:“郤至与我国子重关系甚好,时有书信相通,称:‘君侯不信大臣,淫乐无度,百姓含怨,不配作晋国之主。人心思念襄公,襄公有个孙子名叫周,现在京师,他日南北交兵,若幸而败师,我当奉孙周即位以事楚。’此事只有我知道,别人并不清楚。”

晋襄公的庶长子名姬谈,自赵盾立晋灵公之后,姬谈避居于周王朝,待在单公门下。后来姬谈生了一子,因是在周室所生,故取名为姬周。当晋灵公被弑后,人心思慕晋文公,故迎立公子姬黑殿。姬黑殿传位于姬欢,姬欢传位于姬州蒲,而姬州蒲淫乱无度,又身下无子,人心又复思慕晋襄公。所以,胥童教熊茷扯出王孙姬周,以激起晋厉公的疑心。

熊茷之言刚落,胥童便接口说:“怪不得前日鄢陵之战,郤犨与婴齐对阵时不发一箭,其私通之情已很明显。郤至明目张胆纵放郑君,还有可疑之处吗?主公如若不信,何不遣郤至前往周室告捷,让人暗中侦查,郤至必会与孙周私下相会。”

晋厉公说:“此计甚当。”于是遣郤至前往周室献捷。胥童暗中使人告于姬周说:“晋国政权,多半已在郤氏手中,今温季来王都献捷,何不见他一面?他日公子若得复还故国,也有个相知。”姬周远在周室,不知晋国朝事,接胥童的信后认为有理。

于是,郤至来到周都办完公事后,姬周便将他邀至公馆,详叩国中之事,郤至自然一一相告,两人谈论半日而别。晋厉公派去的人探听回来报知,与熊茷之言果然吻合,遂有了除掉郤氏之意。

一日,晋厉公与妇人饮酒,急索鹿肉为食,便派亲信宦人孟张前往集市上取鹿,而集市上恰又缺鹿。正好郤至从郊外猎到一头鹿路过街市,准备献给晋厉公。孟张遇到,不由分说便蛮横地夺了去。郤至大怒,弯弓搭箭,将孟张射死,取回了自己的猎物(一说是晋厉公约群臣行猎,郤至猎杀一鹿,被孟张抢先捡去,因而被郤至怒箭射死)。

晋厉公闻讯后大怒:“季子太欺侮寡人了!”遂召来胥童、夷羊五、长鱼矫等一班宠臣共议,欲杀郤至。

胥童说:“杀郤至,则郤錡、郤犨必反,不如一并除去。”

夷羊五也说:“主公可私遣甲士八百人,乘夜围袭,必能诛灭郤氏。”

长鱼矫则说:“三郤家丁,是主公之倍,若一举不胜,会累及主公。郤至身兼司寇之职,郤犨又兼着士师,不如诈称是狱讼,乘便即袭刺,你等只需引兵接应即可。”

晋厉公说:“好!寡人派力士清沸魋助你!”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长鱼矫打听到三郤正在府堂议事,于是与清沸魋各以鸡血涂面,假装作争斗之状,携带着长戈,扭结来到府堂,诉说曲直。郤犨不知是计,站出来询问因由。清沸魋假作禀话,待挨至近前,抽刀直刺郤犨,刺中腰部。郤犨急忙拔出佩刀来砍清沸魋,却被长鱼矫接住,两人在堂下激战起来。郤至抽空奔出外面,驾车而逃。清沸魋又砍了郤犨一刀,眼见他不活了,便来夹攻郤錡。

郤錡虽是武将,却比不上清沸魋身有千斤之力,长鱼矫且又年轻力壮,一个人敌不过两个人,很快便被清沸魋一戈搠倒在地。长鱼矫回头见逃了郤至,叫道:“不好了!我去追郤至!”

合当三郤同日命绝,郤至正逃之间,正遇着胥童、夷羊五带着八百甲士赶到,口中大喊:“晋侯有旨,只拿反臣郤氏,不得放过!”郤至见不是头,回转过车头,刚要逃开,又迎面遇上长鱼矫。长鱼矫一跃上了郤至的车,将心慌意乱的郤至的头砍了下来。清沸魋把郤錡、郤犨也都割了头,血淋淋地提入朝门。

上军副将荀偃听说本帅郤錡在演武堂受贼袭杀,还不知贼是何人,急忙驾车入朝,欲奏闻晋厉公讨贼。中军元帅栾书不约而同也赶至朝门,正遇着胥童带兵回来。栾书、荀偃不觉大怒,喝道:“我等只道还以为何人作乱,原来是你这鼠辈!禁地威严,甲士谁敢近前?还不速速散去!”

胥童也不答话,便指挥甲士:“栾书、荀偃与三郤一同为乱,凡能拿下这二人者,重重有赏!”甲士一拥而上,围裹了栾、荀二人,直拥至朝堂之上。

晋厉公闻知长鱼矫等人回来,即命退朝,不想却看到甲士纷纷涌来,倒吃了一惊,问胥童:“罪人已诛,甲士为何不散?”

胥童奏道:“甲士又擒获了叛党栾书、荀偃,请主公发落!”

晋厉公说:“此事与栾、荀无关。”

长鱼矫跪到晋厉公膝前,密奏道:“栾、郤本为同功一体之辈,荀偃又是郤錡的部将,三郤被诛,栾、荀必不自安,不久便将会为郤氏复仇,主公今日若不杀此二人,朝中就不得安宁了!”

晋厉公说:“一日杀三卿,又波及他族,寡人不忍心啊。”于是恕栾书、荀偃无罪,复还旧职。栾书、荀偃谢恩而归。

长鱼矫叹道:“主公不忍诛杀栾、荀二人,二人必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逃奔往西戎去了。

晋厉公重赏甲士,将三郤尸首号令于朝门三日,方才命人收葬。凡是郤氏之族,在朝为官者,姑免去死罪,尽皆罢职归田,并以胥童代为上军元帅,夷羊五代为新军元帅,清沸魋为新军副将,楚公子熊茷释放回国。

胥童列为卿士后,栾书、荀偃羞于与之同事,经常称病不出朝。胥童恃晋厉公宠信,并不以为意。

周简王十三年(公元前573年),晋厉公偕同胥童同游于宠臣匠丽氏之家。匠丽氏家在太阴山之南,距离绛城有二十余里,晋厉公偕同胥童二人在匠丽氏家尽情欢乐,三宿未归。

荀偃私下对栾书说:“主公无道,你是尽知的。我等称疾不朝,目下虽得苟安,他日胥童若见疑,复诬蔑我等有怨望之意,恐怕三郤之祸终不能免,不可不虑啊。”

栾书说:“那怎么办好呢?”

荀偃说:“大臣之道,在于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今百万之兵尽在你的掌握中,若行不测之事,另立贤君,谁敢不从?”

栾书说:“事情能够顺利吗?”

荀偃说:“前人说得好,‘龙之在渊,不可窥也,待其离渊就陆,童子得而制之。’主公游于匠丽氏家中,三宿不归,可谓是离渊之龙,还有什么可怕的?”

栾书叹道:“我栾书世代忠于晋家,今日为了社稷存亡,此亦不得已之计,后世必以我为弑逆之徒,我将不可辞掉啊。”于是自称病愈,朝见晋厉公议事,预遣牙将程滑率甲士三百人伏于太阴山两翼。

栾书、荀偃到了匠丽氏家中去谒见晋厉公,奏道:“主公弃政出游,三日不归,臣民无不失望,臣等特来迎驾还朝!”

晋厉公勉强不过,只得起驾。胥童作前导,栾书、荀偃后随。

行至太阴山下,只听一声炮响,伏兵一齐涌出。程滑先将胥童砍死。晋厉公大惊,从车上倒跌下来。栾书、荀偃吩咐甲士拿下晋厉公,囚于军中,并屯兵于太阴山下。不久,杀了晋厉公,以车一乘薄葬于旧都翼的东门之外。然后拥立其侄姬周为君,是为晋悼公。

此事件之后,胥童的后裔子孙族人为避杀祸,纷纷迁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郕国夫童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夫童,亦称夫钟,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境内,原为郕国阚邑之地。郕国君主为姬姓,开国君主是姬武。

在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发生了卫国进攻郕国的战争事件,不久即被鲁隐公姬息姑借保护郕国之机予以吞占,当时郕国方经战乱,根本无力与强大的鲁国抗衡,因此莫可奈何。

郕国夹在齐、鲁两个大国之间,逐渐沦为附庸。公元前八世纪前后,处于鲁国控制之下。

夫童在泰沂山系的水牛山脚下(唐朝以后称太白山),其地有山、有水、有湖泉,风景优美,因此也是历代鲁国君主经常会晤其他诸侯国君主的地方。在史籍《春秋公羊传·桓十一年》中记载:周桓王姬林二十年(公元前700年)农历9月,鲁桓公姬允(姬轨)与宋庄公子冯在夫童会面,商谈国事。

郕国建立在山前平面,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一直被鲁国所眼馋。因此,在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鲁庄公姬同联合了齐襄公姜诸儿,率军围攻郕国并予以吞灭,阚邑地归鲁国。郕国君主则为齐襄公淫威所摄而降靠齐国。

周顷王姬壬臣三年(公元前616年),郕国国君去世,国内自乱,太子奔逃鲁国,在鲁文公姬兴的帮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国再度成为鲁国附庸。

春秋后期,郕国君主沦为鲁国的一名大夫,之后郕国之地变成孟孙氏的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孙氏。到了鲁定公姬宋执政时期,该地区改称为中都邑,曾任命孔子为中都宰。

到了战国初期的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宰相田悼子引齐国大军再度攻陷郕国,郕国君主姬鱼亡国。

郕国被灭后,居夫童之地的姬姓住民中(郕、鲁国人皆有),有以故国邑名为姓氏者,称夫童氏,后省改为单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zhōng(ㄓㄨㄥ),今读作tóng(ㄊㄨㄥˊ)亦可。



第四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属于以身份称谓或因故改姓为氏。

童使,在先秦时期至宋朝时期男性奴仆的称谓,童使并不是指童年的幼仆,也不包括因战争而俘虏者,战争俘虏为奴仆者,实际上不可称“使”,只能称“役”。童使是由于官吏犯罪后被判罚为官宦人家的奴仆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员的眷属族人等。

在著名的金国学者韩道昭、王太所撰《增广类玉篇海》中记载:“男有罪为奴曰童使。”在典籍《易·旅卦》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得童仆贞。”

在古代,“以罪没官籍,入童使”的现象数不胜数。为童使者身份低下,甚至丧失了自由、人格等,成为主家个人或家族的共有财产,生杀由之,官府不予干预。

由于童使皆为罪身,因此丧失了个人身份,也丧失了原来的姓氏,甚至世代传袭,在一个历史朝代中为童使达数代之久。

在童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身份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人口众多,渊源繁复,不可一论。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董氏,出自东汉王朝末期郿侯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台湾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因汉朝末期的太师、郿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艹’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居浙江,后进闽连城。

董仲颖,就是众所周知的东汉末期一代枭雄董卓,公元132~192年,字仲颖,陕西临洮人(今甘肃临洮),官至太师、郿侯。

董卓早年为汉军将领,曾长期驻扎在西域地区,多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官阶逐次晋升。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

史书记载,董卓性粗猛而有谋断,从驻守边塞的地方官吏升迁为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奉命镇压响应起义的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屡屡败北。在汉灵帝病危之时,他驻屯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

汉灵帝病逝后,恰逢十常侍作乱,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董卓以勤王之名引兵驰抵京城,势力大盛。后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董卓驰兵援救汉少帝刘辩,不久即遂废黜汉少帝,扶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则晋迁为太尉领前将军事,再进位相国。

后来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称之为“搜牢”;又虐刑滥罚,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起用士大夫,企图笼络人心。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冀州刺史孙馥与袁绍、孙坚等人兴兵声讨董卓,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董卓遂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并焚烧洛阳宫庙、官府和居家,强迫居民数百万口随迁,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农历4月,董卓入朝时,为其女婢与属下悍将吕布勾结所杀。消息传开后,举国百姓歌舞于道,置酒肉互相庆贺。之后,董卓被陈尸于街衢,其家族随后被“夷灭”。

其实,董卓家族并未被夷灭,仍有族人顺利迁逃。近有学者董炎星考证了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童氏一族,认定其的确是董卓后裔,改称童氏,在宋朝时期由其后裔童十三郎从浙江避祸至连城地区,逐渐繁衍为一个大家族,后分播至福建、广东、台湾、海南诸地,人数已众达数万。

该支童氏源出董氏,与董氏同宗同源,因此有“董童本同宗”之说,在近代早已经联宗,但仍旧分称童氏、董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童氏的一支,其远祖就是著名的大蒙古汗国开国元勋札剌亦儿·木华黎,木华黎之子有一为札剌亦儿·安童,后为元朝的开国元勋,在札剌亦儿·安童的后裔子孙中,明朝时期有冠汉姓为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卓克氏,源出新巴尔虎蒙古卓穆克氏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独石口外一带)、乌尔逊(今内蒙古呼伦贝尔乌尔逊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蒙古族、满族卓克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童氏、王氏。

蒙古族童氏正确读音皆作tóng(ㄊㄨㄥ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童氏,源出古代西域回回名首音,其中有一人名叫宝童,定居中原后,按汉俗取谐音汉字为姓氏,其后裔分衍有童氏、宝氏两支,今分布在陕西的回族老童家,就是该支童氏的后裔子孙。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彝族、黎族、藏族、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老童、胥童、董卓。

寻找家谱资料,盼复!!!! -- 尊敬的版主:
我很想了解以下资料的内容,该怎么和您们联系?

1、浙江遂安青山童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八卷。
2、浙江遂安樟山童氏宗谱十四卷,(清)童传洛主修,童锡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第九~十三卷。
3、浙江遂安遂邑樟山童氏宗谱十卷,(明)童光庭纂修,明天启五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
4、浙江遂安重修樟山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手抄本。

跟帖时间 2011-05-18 20:30: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童言无忌

童氏的历史名人 -- 童 恢:(生卒年待考),字汉宗;琅琊姑幕人(今山东诸城)。著名东汉丹阳太守。

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

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县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

后来,童恢逝世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建“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

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 翊:(生卒年待考),汉朝人。著名汉朝名士。

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生卒年待考),山东诸城人。著名汉朝大善人。

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 贯:(公元1054~1126年),字道夫;开封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北宋太师。

少年入宫为宦,投在宋神宗宠信的宦官李宪门下。因他巧乖媚上,善察人意,很得李宪信任。宋神宗逝世后,李宪遭贬,童贯也受到波及,在宫中沉寂了一时。

宋徽宗即位后,童贯窥探到这位风流天子,喜作文词,擅长图画,便勾结蔡京,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搜刮民间名画、古玩以献徽宗,终获其好感,自此便平步青云。

不久充当监军,手握大宋朝兵权近三十年,他不但在战争中冒领军功,掩盖败绩,以惑人心,得邀恩宠,而且树党植羽,残害忠良,公开卖官鬻爵,当时就流传着“三干索,直秘客,五百贯,擢通判”的民谣。由于童贯权倾朝野,朝野百官,争出其门。他与蔡京互相勾结。后在西北监军,掌握兵权约二十年,权倾一时,被称为“六贼”之一。

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出使大辽,邀马植(后改名李良嗣、赵良嗣)归宋,开联金灭辽之谋。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统兵镇压方腊起事。次年攻辽失败,乞求金兵援助,代取燕京。封广阳邵王。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攻宋时,他在太原闻讯,逃回汴京,随宋徽宗南逃。

宋钦宗即位后,在群臣强烈要求下,官家下诏公布童贯十大罪状,终于将其正法。



童居易:(生卒年待考),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因其居于杜洲之滨,学者尊称为“杜洲先生”。

“杜洲先生”童居易,所治之域“夜不闭户,狱室屡空”,政绩卓著,被传为佳话。



童伯羽:(生卒年待考),字飞卿;福建瓯宁人。著名宋朝学者。

好读书,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著有《五经训解》等。



童承叙:(生卒年待考),字汉臣,一字士畴;沔阳人(今湖北沔阳)。著名明朝学者。

明朝正德年间进士,授编修。后晋升为国子司业,与修《宝训实录》、《会典》诸书。著有《平汉录》、《文集》,编纂有《沔阳志》等。



童朝仪:(生卒年待考),字令侯;山阴人。著名明朝进士。

明朝进士,历官后军都督。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工书画,善诗词。天性孝友,文采风流,一时推重。初为大同副总兵,名震遐迩,总制杨嗣昌出控三边,称有古名将才,明崇祯年间以疾归。



童 钰:(公元1721~1782年),字璞岩,一字树,又字二如、二树,别号借庵、二树山人、树道人、梅道人、梅痴、越树、栎树、树树居士、太平词客、白马山长;浙江绍兴人。著名清朝诗画家。

善山水,以草隶法写兰、竹、木石,尤善画梅,宗法扬无咎,与刘鸣玉、茅逸皆以画梅著名。无日不画梅,每画必题诗,生平画梅不下万幅,故有“万幅梅花万首诗”印和“不知是我是梅花”印,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在苏州卖画,此年作咏梅诗达三千三百十三首。

所画梅花苍老古朴,墨气雄厚,惟章法雷同,刻板少变,缺超逸之气。工诗,亦以咏梅为胜,有“空山突见古时月,老树忽先天下春”句。性落拓不为家计,喜购秦瓦汉布及古铜印章。精篆刻,通经史,好为古文词,名播远近,尝预修《豫省志》《扬州志》。

传世作品有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作《墨梅图》轴,现藏广东省博物馆;清乾隆四十四年作《墨梅屏》六条著录于《知鱼堂书画录》;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作《月下墨梅图》轴藏扬州市博物馆;另有《墨梅图》大幅藏西泠印社。

著有《二树山人集》、《香雪斋馀稿》等。



童叶庚:(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知县。

清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公元1902~1979年),字蔚孙;浙江鄞县人。著名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十七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四十五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七十多分,几何还得了一百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1930年童第周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曾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解放后,童弟周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和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部委员、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童弟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开创者,早期在脊椎动物、鸟类和两栖灯动物卵子发育能力的研究方面,有独创性发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系统研究文昌鱼和卵子发充规律,为进一步确定文昌鱼在动物学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证据,丰富了实验胚胎学理论。

六十年代初,他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把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鱼旁鱼皮鱼卵内,发现移核后幼鱼的早期性状似乎是根据细胞质的。他把鲤鱼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鲫鱼受精卵内,发现卵发育到成体后有些性状介于二种鱼之间。这二种情况都显示卵的细胞质对性状形成的影响。他还发现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鱼旁鱼皮鱼卵子中,发育到一定时期再移回金鱼受精卵,有时能产生出鱼旁鱼皮鱼和金鱼杂交胚胎的性状,很可能金鱼细胞核在鱼旁鱼皮鱼细胞质中短暂停留,也会受到某种影响。

他曾设想通过移植细胞核来进行育种:把两种不能杂交的鱼的优点结合起来,并使之遗传下去。他的研究,为动物育种提出一个新的、可能的途径。他的关于海鞘的研究,主要是在五十年代前进行的。他的研究证明了其胚胎发育中有些组织器官是有可塑性的,纠正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其发育属于严格镶嵌型的见解。从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他在鱼类早期发育的实验研究中,还证明了鱼卵受精后原生质向动物极流动,其组织中心在受精后不久就建立起来了。这一现象,可能在脊椎动物的发育中具有普遍意义。在这期间,他对于两栖类胚胎纤毛运动的研究,断定了纤毛运动方向对中胚层组织的依赖性,后者可能通过化学物质产生影响,由此,他探讨了胚胎组织的极性。

七十年代以后,童第周开始注意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核质关系。他与合作者还研究了核酸对金鱼性状的诱变作用,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发表了论文。他的科研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这就是从卵子在受精前后的结构到细胞质与细胞核在发育中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细胞质在性状遗传中的作用。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他在研究海洋有害生物的防治、经济水产动物的人工养殖、经济鱼类育种的新途径等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先后发表论文和专著七十余种。



童庆禧:(公元1935~今),湖北武汉人。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早期从事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的专家之一。

早年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他在中国首先提出关于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问题,并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

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七五”攻关中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研究,在岩石矿物识别、信息提取和蚀变带制图方面取得突破。根据植被光谱特征研究发展的高光谱导数模型和光谱角度相似性匹配模型等为高光谱遥感这一科技前沿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庆禧院士是平凡的,正如他的治学格言而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平于心态,诚于待人”,在从事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的征途中,他始终保持着随时阶进、自强不息的治学作风,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终保持克己复礼、宽厚待人的为人风范,低调内敛。



童陆生:(公元1901~2001年),湖北黄陂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湖北黄安暴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广西、陕西等地从事秘密联络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参与领导发动了鄂西革命委员会公安暴动,参加了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参与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的忻口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鲁南抗日义勇总队临时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山东鲁南保安副司令员,延安抗大三分校军事教员,军委四局副处长兼科长、高参室高级参谋、一局副局长等职,为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为我军培养军事指挥干部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重庆、南京谈判中共代表团军事组长,军委一局局长兼延安后梯队第一支队队长,军委四局局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四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部军事出版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等职,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出版和军事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一百岁。



童国贵:(公元1916~1994年),江西信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一团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一团连党支部书记,陕甘宁独立师第三团连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军事教员、第六分校大队长、太行大队大队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十一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九旅第二十六团团长,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九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三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六副军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65年至1975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75年至1980年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军区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10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童炎生:(公元1911~1985年),江西安福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在湘赣边区红军当班长,红军独立第三团排长,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分队长,茶(陵)攸(县)莲(花)游击队队长。在一次战斗中,全班被白军包围了,童炎生在率领全班冲出包围圈时,一颗化学炮弹在他身边炸开,他左腿负了伤。当时环境恶劣,无医无药,连用盐水洗伤口都办不到,很快伤口两侧就出现半尺来长的烂肉。他想:不挖掉烂肉,好肉还会感染。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巨痛,自己把烂肉剪掉,敷上草药,伤口才开始逐渐愈合。不久在另一次战斗中,他为了掩护营长撤退,左膝盖又负了一次伤。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师第二旅第四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第三特务团政治委员,第一旅政治部主任。1944年在苏中军区当团政委时,一次战斗结束,缴获了敌人大批土造手榴弹,当时大家都不会使用这种土造手榴弹。童炎生试着投了一颗,没想到手榴弹在手中爆炸了,右手的五个指头都被炸飞了,从手腕处做了截肢手术。由于杀敌心切,伤口还未愈合就回了部队,结果伤口无法愈合,只好做了第二次截肢手术,伤口没愈合又上了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苏北军区泰州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参谋长,江苏军区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5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童世平:(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童世平2003年6月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海军南海舰队政治委员。

2004年晋升海军中将军衔。曾任海军福建基地政治委员。

童世平2004年12月任海军政治部主任,2005年12月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



童兆阳:(公元1942~2000年),浙江兰溪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第二十一任黄埔军校校长(公元1996年7月~1997年7月),黄埔军校第三十四期毕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数学研究所毕业,犹他州立大学电子计算器研究所硕士。

留美期间曾组织反共爱国联盟。历任各级指挥官,1994年任六军团司令,总揽台湾北部军务。

后升任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因性情耿直,为官清正,不受长官欣赏,1998年受政治手段操作,被迫离职,2000年抑郁而终,终年五十九岁。



童懋山:(生卒年待考),福建连城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整编第二十六师一六九旅副旅长。

1949年败逃台湾后,被降至女子中学校长,悲愤而亡。



童安格:(公元1959~今),祖籍浙江杭州,台湾出生。著名台湾省流行歌手。

童安格是台湾演艺界出了名的“好人”、好同事、好丈夫、好父亲。

他对自己的宝宝的那份挚爱是无法形容的。在1993大陆演唱会的头一站,大连演唱会上,面对热情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童安格说:“我现在感到好孤独,我想我的儿子”。当时在后台的同事们都担心他会哭出来,对此他说:“当时也不知怎么会这么说,看到那么多的观众给我巨大的支持,我突然感到肩上的责任太重大了,一刹那间就有了难以承受的感觉。”这是种很独特的感觉,他不像有的歌星那样向观众“讨掌声”,但观众却愿把掌声送给他,因为从他的歌声中,人们听到了宽容与爱的声音,找到了理解与共鸣。

童安格的经纪人刘淑贞女士说,有一次,童安格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奥林匹克梦》晚会的演出,一行人下车进了电视台大厅了,只见童安格还站在门口。刘女士问他在等什么人?童安格说:“在等司机过来呀,不然我们走了他找不到我们怎么办。”刘女士说,“安格待每一个人都特别好。看到别人不愉快,他常常会跑去问人家需不需要帮助。”这正是他的歌很纯净、很美丽的原因,他关切周围人们的欢乐与哀愁,他期望借歌搭起一座人与人之间友爱的桥。在他的演唱会中,他选《把根留住》作为压轴曲目,他的用意是很明显的.这位极为传统的歌手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深入大陆民乐腹地,把许多将失传的民族乐器收集起来,他担心将来人们会把这些自已祖宗留下的东西遗忘。而大陆观众却希望把童安格留住,把一片爱心留住。

1985年出版首张个人专辑《想你》,1985年出版第二张个人专辑《女人》,本年度第一次接触戏剧,参加中视单元剧《风筝》担任男主角。

1986年出版第三张个人专辑《我曾经爱过》跃上大银幕,参加导演陈坤厚所导的电影《流浪少年路》,和刘瑞琪分饰男女主角,童安格并担任电影配乐制作。

1987年出版第四张个人专辑《跟我来》。同年度得到台湾票选最爱欢迎男歌星奖,并为由朱延平导演的电影《好小子》担任配乐制作工作。

1988年演出第一部连续剧《新不了情》由李岳峰导演,担任男主角。

1989年出版第五张个人专辑《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这张专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红遍了全台湾,成为本年度全台湾男歌手唱片销售量冠军,更深得内地人民的喜爱,此时为童安格全盛时期。同年出版第六张个人专辑《梦开始的地方》以本专辑得到IFPI的白金唱片奖。

1990年出版第七张个人专辑《花瓣雨》开始将自己推向国际化音乐创作者的地位,同时因与梅艳芳合唱《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而打入香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后,香港许多艺人纷纷邀歌,或是翻唱童安格专辑中的歌曲,他还担任谭咏麟演唱会上的特别佳宾。同年以《忘不了》精选集得到IFPI的白金唱片奖。同年推出第八张个人专辑《真爱是谁》。同年以《耶利亚女郎》得到香港无线电台(TVB)十大劲歌金曲“国语歌曲银奖”。在香港电台第十三届十大中文金曲,以〈夕阳醉了》得到“最佳作曲奖”,以《把根留追得到“优秀国语歌曲奖”。

1991年出版第九张个人专辑《一世情缘》。同年第一次在内地举办十场个人巡回演唱会,造成轰动一票难求,同年得到内地广东首届金唱片的“最受欢迎男歌星奖”及内地“最受欢迎流行音乐生力奖”。

1992年入围台湾第三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演唱人奖”。

1993年出版第十张个人专辑《爱与哀愁》同年得到内地中国唱片公司的“金唱片奖”,这是除了内地歌手外,第一位台湾歌手得奖。同时以第一到第三张专辑获得内地中国唱片公司的“演唱金唱片奖”。同年以《把根留追一曲,再度吸引成千上万的同胞喜爱,并得到“中国十大受欢迎歌手奖”。同年第二次在内地举办十场个人巡回演唱会,更是欲罢不能。

1994年参加由李岳峰导演的连续剧《秦俑》,担任男主角及配乐工作。同年受邀到美国拉斯维加斯MGM饭店,举行个人演唱会。演出场地是MGMGRAND开幕时芭芭拉.史翠珊演出的地点,童安格是台湾第一位在此场演出的歌手,深感荣幸。同年出版第十一张个人专辑《现在以后》本年蝉联得到“中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奖”。同年7月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及台中举办三场个人演唱会。同年担任第三十一届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颁奖人。

1995年出版第十二张个人专辑《听海的歌》,同年7月加盟点将唱片公司,出版个人第十三张专辑《看未来有什幺不一样》,专辑中收录一首上海电视台连续剧《上海一家人》插曲《永远不再》。

1996年出版个人第十四张专辑《收留》。

跟帖时间 2010-03-03 21:18: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童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雷水家声;雁门世泽:全联典指童氏起源和郡望。

歌传循吏;荐赐逸民: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童恢,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童詧,隐居不仕,或以逸民荐朝。

望出渤海;名播山阴: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历官后军都督。工书画,善诗词。天性孝友,文采风流,一时推重。初为大同副总兵,名震遐迩,总制杨嗣昌出控三边,称有古名将才,崇祯间以疾归。

敕赐寿考;民立生碑: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瓯宁人童参,性格淳朴,以耕种为生,仁宗初年寿至一百零二岁,仁宗曾赐敕慰劳。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姑幕人童翊,字汉文,举孝廉,任须昌长,居官有政绩,吏民立生碑来纪念他。

雁门世泽;杜洲家声: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童居易,居杜洲之滨,学者尊称为“杜洲先生”。

隐居淳朴;善政廉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童伯羽,沉默寡言,好读书,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童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之。

通经博学;操尚拔俗: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童詧,博通经学,尤长于《易》、《太玄》,著有《发隐》一篇。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童宗说,眉宇秀整,操尚拔俗,为袁州教授,著有《柳文音注》等。



2.五言通用联:

临清人为宝;益智世所珍: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孝廉童叙,字景和,瓯宁人。性至孝,好学,永乐中有司以教廉荐至京,以母老乞终养,诏许之,终身不仕。有《临清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知县童叶庚,字松君,崇明人。咸丰间官德清知县,光绪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海内孤本。所著有《益智图》等。

农亩时勤业;儒林日漱芳: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秀山岛童氏的源头,是从浙江省慈溪市车厮陆家埠来定居的。古时,娼、优、隶、卒,即娼妓、戏子、衙役、兵士,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辱门楣、败坏家声的贱业。有些家庭、宗族还将贱业扩大到讼师、奴仆、婢女,以及剃头、剔脚、吹手、屠户、轿夫等。尽管有些人以充任保长为荣,但不少宗族也将保长作为贱业。这可能因为保长要奴颜婢膝地伺候官长,身份多少与衙役有些近似;同时他们又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为乡民所侧目。众多的家族和宗族都严禁后裔流入下贱,要求族人帮助已沦为奴婢的族人摆脱困境,并对自甘下贱者予以革谱、出族等惩罚。如有的宗族规定:“为奴者出”、“为优伶者出”、“为皂隶者出”、“充任保长者出”。

耕礼家声远;雁门世泽长:此联为安徽省合肥市童氏宗祠联。

金事家风远;指挥世泽长: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童氏宗祠联。



3.六言通用联:

名列越中七子;功盖天启三边: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少弃举业,专攻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著名。有《二树山人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事典。

非显非藏姓氏;半耕半读人家: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4.七言通用联:

季昆画苑皆高手;父子文坛俱名家: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童原,字原山,华亭人。善画,昆季皆称能手。原尤超迈。花鸟虫鱼,得宋元笔意。其父童垲,精书画。少时为董文敏作小像,文敏书“精一楼”额赠之。见《绘图宝鉴续纂》等。

五经训解垂泽远;二树山人留芳长: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童伯羽,字飞卿,瓯宁人。好读,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有《五经训解》等。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

和气致祥遗泽远;好山排闼送青来: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祀典重千年,岁时报本;绵延昌百世,忠孝传家: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童湖村童氏宗祠联。

十亩闲闲,年高备邵膺承务;七龄小小,才奇学业博魏科: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隐士童参,瓯宁人。性淳朴。隐于耕。宋仁宗初年百有二岁,赐敕慰劳,授承务郎,逾年卒。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童氏“神童”童梓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3-03 21:12: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童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肥西童氏字辈:“祖功远立家庆广延常修尔业克绍先传”。

安徽无为童氏字辈:“洪文开万祀懋业达天朝忠孝传家宝贤才振国豪”。

安徽凤台童氏字辈:“锦熔恩泽瑞华伟德义长久存兴国志家中杰秀祥树立保平安仁士文学良”。

安徽阜阳童氏字辈:“光江明培大叶”。

安徽肥东童氏字辈:“长兴乃有贤”。

安徽巢湖、四川成都童氏字辈:“茂叶达天朝忠孝传家宝”。

四川内江童氏字辈:“荣华富贵…”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亭第杰如石应手正大光明志顺华国文章起英贤朝代永传招中兴”。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建起光中泽尧山远若林”。

四川遂宁童氏字辈:“太庆登启远”。

浙江江山童氏字辈:“宗永得长宣大文行忠信元离亭利贞学圣遵仁义树刚常性明理”。

浙江金华童氏字辈:“德裕百千曾万崇佑寿丙定振礼义智忠匡元熙华存厚金享隆隆宁玉利泰祥康澲贞和瑞恭明钦宽盛敏信维逊绕绪绳综组经纶连”。

浙江义乌童氏字辈:“国家兴起人文永昌元士新志绍祖德光”。

湖南浏阳童氏字辈:“国化庆名良世发隆昌远”。

湖南童氏一支字辈:“明洪德自成中公昭拾索俊业拯家生”。

湖南娄度童氏字辈:“昌主至德清光继”。

江苏六合童氏字辈:“国志世文之万学德如金家长明正有传中在立新”。

江苏童氏一支字辈:“士忠正以月如为爱廉贵科第兴民强才得清云上”。

湖北罗田、安徽金寨童氏字辈:“养再仁万廷朝希文胜尚良子承习斯有大光启邦先德荣芳仕维品重家以道昌崇伦务本孝友宁康信义永守庆衍钟祥”。

湖北黄陂童氏字辈:“好仁德广大希胜道光明”。

广西容县童氏字辈:“志裕英佩文国梓里建业宏开长发其祥”。

陕西西安童氏字辈:“首天玉自遵应学”。

山东临沂童氏字辈:“丕彦善纪永远名传”。

江西赣州、广东东莞童氏字辈:“仁义世□广修德兴”。

福建长汀童氏字辈:“如作以忠(则)明其道(斯)学乃成”。

童氏一支字辈:“龙胜德开元运”。

童氏一支字辈:“昭崇同士国朝何祚永宁万邦道德文昌盛家兴诗泽长满元生富贵吉星恒高照庭华耀金辉益寿延年康”。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3 21:09: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童氏的家谱文献 -- 全国雁门童氏宗谱八卷,(清)童启栢、童世德等纂,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清)童坤祺、童贻承等续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德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慈谿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塾田图,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谿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民国)童赓年编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厚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清)童宝善、童德爵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居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清)童凤铿重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清)童华行、童春海重纂,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圣山乡,缺第三卷。

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金湖乡。

浙江兰溪柳卜塘下童氏宗谱四卷,(民国)丁森源重纂,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圣山乡。

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孟湖乡。

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黄坑边。

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杨塘乡。

浙江浦江浦阳童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下陈乡毛山突村。

浙江开化童氏宗谱,著者待考,石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开化县档案馆。

浙江常山雁门童氏宗谱三卷,(民国)刘斯茂续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宋坂乡彭川村。

浙江临安潜阳富源童氏宗谱,(清)童盈科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敬思堂手抄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安潜阳富富源童氏宗谱,(清)童继渊等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敬思堂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安潜阳富富源童氏宗谱,(民国)傅调梅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全城世家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建德洋源东莞童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童鹏英主修,童际昌参修,清同治十三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桐溪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安青山童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安樟山童氏宗谱十四卷,(清)童传洛主修,童锡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第九~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安遂邑樟山童氏宗谱十卷,(明)童光庭纂修,明天启五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安重修樟山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慈东童氏宗谱十六卷,(清)童采、童逊组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厚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童氏霞蔚书塾田图童氏厚本堂祭田图一卷,(清)童绳霞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嘉定童氏族谱,(清)童以谦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横洋童氏宗谱,(民国)童绐衣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礼堂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择基童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童瑞兰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末期手抄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三松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九卷、第二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童氏族谱,(清)童定青修,童坤与纂,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卷首、第四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清)童胜陛修,童继芸、童思辉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卷首、第三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岱岳童氏族谱八卷,(民国)童胜丰修,章继晃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惟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桃源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白监童氏五修支谱,(民国)童文言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中湘双林童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养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童氏四修族谱,(民国)童锡梁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童氏宗谱,(清)童冠群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童氏宗谱十四卷,(清)童正庆等重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贵州刘西童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清道光甲辰年(公元1844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贵州刘西童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民国)童润之二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今仅存第三卷。

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民国)童近忠等重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西童氏宗谱二卷,(清)童二尹续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翰墨园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西玉山怀玉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合肥金斗童氏支谱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廉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泾县泾川童氏宗谱十二卷,(清)童善卯、童良寐等修辑,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陇东程介五等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福建泰宁粹壹童氏房谱,(清)童日蛟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北新洲童氏宗谱三卷,(民国)童振福、童家旺续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马河乡蔡咀村。

跟帖时间 2010-03-03 21:06: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童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建昌县:东汉朝时期置建昌县,隶属豫章郡,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城县一带地区。



2.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启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松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涣堂:资料有待补充。

养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耀堂:资料有待补充。

廉益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惟馨堂:资料有待补充。

耕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南城堂:资料有待补充。

翰墨园:资料有待补充。

居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厚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树滋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3 21:04: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童氏的迁徒分布 -- 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在台湾则排在第九十七位,人口约一百零二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

关于童氏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中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氏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地区,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

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从两千年来童氏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氏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氏饱学高士不胜枚举,例如,唐朝的童翰卿,就是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期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还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今江西德兴、吉安市、鹰潭市、上饶市弋阳县、玉山县,安徽省的无为市、凤台县、芜湖市繁昌、合肥市肥东、阜阳市、阜南县、凤台县、安庆市望江县、淮南市、巢湖市、六安市、枞阳县,重庆市的永川县、梁平县、奉节县,浙江省的杭州淳安县、金华市兰溪、江山、新安市、海宁市、宁波市慈溪、余姚市河姆渡、绍兴市、衢州市、温岭市,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黄梅县、随州市、麻城市孝感县、石首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长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容县、梧州市,广东省的英德市、梅州市,河北省的邢台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张家港市、扬州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湖南省的岳阳市平江县、长沙市、浏阳市、湘谭市、娄度市、衡阳市,福建省的福州市、龙岩市连江县、长汀县、武夷山市建阳县,四川省的成都市、泸州市、内江市、乐山市、宜宾县、遂宁市、峨嵋山、武胜县,山东省的冠县,河南省的开封市杞县,辽宁省的沈阳市,云南省的建水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海南岛等地,均有童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3-03 21:02: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童氏的各支始祖 -- 童 五:明初自江西瓦洗霸移居合肥之北乡,但其后数世不可考,故此谱断廷为一世祖,时当明中叶。是为金斗童氏始祖。

童□□:世居兰溪石渠,宋理宗朝有居易者以功封为东莞伯,其侄克家无子,以甥兰溪赤塘章文炳为继文炳迁香溪。是为浙江建德洋源东莞童氏始祖。

童□□:宋元之际自建康渡江人闽,居泰宁龙湖黄茅坪。是为粹壹童氏始祖。

童十三郎:守开禧间由长汀青泰里迁居连城北郊水竹洋。是为福建连城童氏始祖。

童景谈:西景时封丹阳候,西晋末年南渡,居新安仰韩乡。是为新安童氏始祖。

童翼正:乃明朝直隶和州含山县铜城乡东九都人,元季乙未年五月随从高皇帝举义师,因功御封流官世袭泉州十代指挥签事(旧址泉州指挥巷),童氏祖屋解放初建一院时被征用,内有童翼正塑像。是为福建德清、泉州、德化、朋山、南平,台湾及金门,浙江会稽等地童氏始祖。

童章监:童翼正之孙,任浙江、湖州、德清县丞后立籍。官桥曙光童氏从泉州分出居住同安县汀溪镇下崎(蔡坝)任佘石狮。部分从住处迁至南邑田坪溪,后定居内三乡(现南安官桥曙光村),明末清初有人(谱内记载)从内三乡(曙光村)分出,族居台湾、金门等地。是为福建南平童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03 20:59: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