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11 20:29:4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165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

尧帝初居于陶(古济阴,今山东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世称为陶丘。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

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偃姓,出自远古东夷族首领、六安国始祖皋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玄鸟(乌鸦或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叫做大业。大业娶黄帝父亲所属的少典氏族之女女华为妻,生子名叫繇,即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皋陶。

皋陶,名繇,字庭坚,亦称咎繇、皋繇,是东夷少昊之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属于偃地,舜帝因而赐皋陶为偃姓,后为东夷族首领。

皋陶在舜帝执政时期被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士师(最高司法长官),传说其长相为青脸鸟嘴,铁面无私,是古代传说中最公正的法官。他饲养有一只独角羊,能知道谁是有罪的人,皋陶审理案件,遇到疑难时就牵来神羊,神羊只用其独角触有罪的人。

皋陶在世之时,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的公琴之地封给其后裔,称皋城(今安徽六安),今安徽省的六安市仍有皋陶墓,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皆是皋陶的后人。

在史籍《史记·帝王世纪》中记载,皋陶在掌管司法时,称其职为称理正,创造了“划地为牢”的监押制度,成为最初监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场所,中国从此开始有了监狱。而造狱的先驱皋陶则被尊为狱神,被数千年来上下监狱尊立为狱神。

皋陶与尧、舜、禹同被后世尊为“上古四圣”,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又是远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和“德治”思想,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于皋陶始创理正之职,因此后世历朝历代的最高司法机构皆称大理寺,并由此诞生一支李氏,皋陶成为李氏始祖。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以始祖皋陶为荣,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特地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在皋城的皋陶后裔子孙中,有一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殷商时期即称皋陶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皋氏,世代相传至今。

特别要说明的是:源出皋陶裔脉的这一支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今读táo(ㄊㄠˊ)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

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一带,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后纪》中也记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颛顼的后裔吴回在帝喾高辛氏时期成为南方的部落首领,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今山西安邑),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称昆吾氏。

传说,昆吾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任陶正。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记载:“昆吾,圜器也。”圜器,就是陶壶,因此“昆吾”的原始本意就是“壶”的别称,“昆吾”用来比喻圆形物体。在后世中,有传说的神兵利器“昆吾剑”,在古代十大神兵之中排行第三,乃剑中之祖,据说是由盘古氏第八代始祖的脊椎骨所化。真正的“昆吾剑”,根本就没有剑刃,剑体浑圆,合“昆吾”之意,只不过剑端尖锐,因此,昆吾剑实际上就像一把特大号的锥子,俗称铗。

据史籍《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的记载,楚灵王芈围曾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说明了许昌曾是昆吾的封地,筑宅于斯。不过,在《左传·哀公十七年》中又说“卫国有昆吾之观。”春秋时期卫国的昆吾之地在今河北省的濮阳县。当初商汤王朝兴于今鲁、豫之间,商王朝的缔造者汤先平定了、河北、河南的北境,然后向南攻击夏桀。夏桀败后,向东南方向的安徽巢湖地区逃走。按夏桀不向西北走而向东南逃,显见当时中原地区的伊、洛以西之地还未开辟。因此,远古昆吾当在今山西省安邑一带,后迁至今河北省的濮阳县,最后迁于河南省的许昌市一带。

在夏王朝被商汤所灭之后,昆吾的后裔子孙以先祖职业为姓氏,称陶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等的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

陶冶,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其时,该七族中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称陶氏。

到春秋时期以后,凡在从事陶器制作业的职业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五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远古舜帝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帝把部落首领禅位给大禹后,大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自己继承帝位,建立了夏王朝,之后把先舜帝王族后裔封于虞(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因此舜帝之后裔多以“虞”为姓氏。

到了西周初年,舜帝的裔孙虞阏因其父虞思曾官至殷商陶正,故而虞阏也被任命为陶正,继续管理陶质器物制作,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陶氏,正确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宰相魏冉的封地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魏冉,全名为芈魏冉,楚国贵族,随姐姐芈八子嫁给秦武王嬴荡时到秦国,芈八子是楚怀王熊槐的女儿。由于楚怀王早先给魏冉的原封地在穣邑(今河南南阳邓县),故号穣侯。

周郝王姬延八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武王无子,由异母之弟嬴稷(嬴则)继位,是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于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三十年后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由其孙子赢政统一了中国。

魏冉是秦昭襄王的生母芈八子的异父之弟,即秦昭襄王的舅舅。在秦武王暴死时,秦昭襄王年纪还小,当时王位争夺激烈,是魏冉采用了铁血手段,残酷诛杀了所有政敌,才使他的外甥嬴稷得以即位。之后,芈八子成为秦宣太后,主持国政,魏冉被封赐陶邑(今山东定陶),这在典籍《战国策》中有记载:“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

影响和支撑秦昭襄王政权的最重要三栋梁,就是舅宰魏冉、大将白起与丞相范睢。

从周郝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开始,魏冉数度担任当秦国宰相,掌握大权。魏冉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对秦国开疆拓土有很大的贡献。是他大力推荐白起当秦军大将,向南攻取鄢城、郢都。而自己采取向东与齐国和解的策略,使周边诸侯国君屈服归附。秦国所以迅速强大,魏冉功不可没,人们可以在《战国策》中看到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秦昭襄王执政前期,国家大政基本上由秦宣太后把持,由魏冉、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嬴显、泾阳君嬴悝这四人掌握实权,秦宣太后通过这四人径自号令天下。

但是,魏冉为人独断专横,就连出使外国回来后,也从不向秦昭襄王汇报。他仰仗着扶持秦昭襄王的功劳权势,随意压制各附属诸侯国,甚至任意使用秦国的国书,随意调动秦军攻击一国或任何地方,一时沒有哪支军队敢拒绝其调置。每当秦军战胜时,战利品都先送到他的封地陶邑去。有这样的宰相做榜样,芈戎、嬴悝也都横行专断、肆无忌惮,嬴显甚至来去自由,对秦昭襄王也不理睬。

应当说,魏冉的一生是真正效忠秦国、总是为秦国利益打算的,对秦国的强大有盖世之功。然而,再大忠心和贡献都不能允许“专权横行,骄傲贪暴”,而魏冉的这一致命伤误恰恰被秦国另一位重臣范睢抓住。

这时的范睢已取得嬴稷的信任,逐渐由原来的客卿地位转为掌握实权。在周郝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范睢向嬴稷痛诉魏冉“专权横行,骄傲贪暴”罪过,并严肃剖析臣权过重的后果:“臣僚如果受到过分的依赖,享受特权,君王就变得非常卑下…现在,从最低级的官员到中央各部门首长,以及大王您的左右侍卫,几乎全是宰相魏冉的党羽,每每想到大王在政府中那么孤立,便禁不住替您汗流浃背。一旦您不幸死亡,主宰秦国的恐怕就不是您的子孙啦。”

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开始削弱魏冉权力的举措。周郝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宣太后芈八子逝世,魏冉立即被解除全部朝堂职务,被迫返回他的封地陶邑去养老。之后,秦昭襄王立即任命范睢当宰相,封为“应候”,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为秦国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

在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与芈姓熊氏、魏氏、穰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

陶谷,公元903~970年,原名唐谷,出生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纷乱时期,原唐朝沙陀部人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政权,称后晋高祖皇帝,唐谷为避石敬瑭名讳,改姓为陶,称陶谷。

北宋初年,陶谷曾出使南唐政权,时南唐国力弱小,因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后主李煜面前出言不逊。南唐大臣们十分愤怒,便设下一个圈套:派宫妓秦兰扮做驿吏之女去引诱他。结果,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一见到温婉美丽的秦兰之后,不禁为之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变得庸俗不堪,遂败慎独之戒。

几天后,南唐后主再次设宴招待陶谷。陶谷一转脸,再次摆出了正人君子的派头。南唐后主举起酒杯,令秦兰出来劝酒唱歌,其歌即是陶谷所赠之词,顿时整得陶谷面红耳赤,狼狈至极。

明朝时期,唐寅特意绘有一幅“陶谷赠词”之画,在画中,人物刻画工谨微妙,陶谷拈须倚坐榻上,旁置笔墨纸砚,前面燃着红烛。秦兰则束发高髻绣襦罗巾,坐弹琵琶,情态生动逼真,正是赠词前后的情景。背景之树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画屏也都精心刻画,不独布局得体,设色秀妍,而且理趣兼优,形神俱佳。画面右上有唐寅题诗:“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诗情画意,寓意殊深。

陶谷的后裔子孙,皆随陶谷改唐为陶,世代相传为陶氏,又成陶氏的一支,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唐古尔氏,亦称托库尔氏,世居科尔沁、毛家屯。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通古斯语为Tanggur,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妥氏、托氏等。

⑵.蒙古族陶佳氏,世居伊苏、察哈尔。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o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⑶.蒙古族陶国浑氏,亦称陶郭混氏、陶古浑氏,是蒙古巴尔虎部的一个分支氏族,原居蒙古喀尔喀地区(今蒙古国)。在明末清初,巴尔虎部被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所控制,后因不堪遭受蒙古大汗噶尔丹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人万余摆脱其控制后南下,游牧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一带。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朝庭议,康熙大帝下诏,将巴尔虎蒙古全族移驻至盛京地区(今辽宁沈阳),其中的陶国浑氏族人奉命驻守凤凰城(今辽宁丹东),他们在后在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满州蒙古第九旗。清朝中叶以后,陶国浑氏族人大多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姓氏。

⑷.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称查礼特氏、扎勒楚特氏,世居乌喇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r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秦氏等。

蒙古族陶氏读音皆作táo(ㄊㄠˊ)。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绰罗氏,亦称绰络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卓鲁部,满语为Colo Hala,汉义“名号”,世居黑龙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⑵.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陶寇洛氏,陶库尔氏,陶侯咯氏等,满语为Tohoro Hala,汉义“套马”,世居虎尔哈、乌拉、叶赫、松花江、喀穆、奥里迷、毕瞻、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托氏、妥氏。

⑶.满族托勒佳氏,满语为Tolgiya Hala,世居齐齐哈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郭氏等。

⑷.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唐氏等。

⑸.满族托谟氏,亦称托牧氏、托诺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帖暖部,满语为Tomo Hala,世居伊巴丹、哈达、叶赫、齐齐哈尔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乔氏等。

⑹.满族托里氏,亦称托立氏,满语为Tori Hala,汉义“神镜”,世居黑龙江沿岸,清朝晚期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⑺.满族鄂岳氏,亦称鄂约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准部,满语为Eyo Hala,汉义“地窖”,世居叶赫、哈达、锡伯里城,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赵氏、鄂氏等。

⑻.满族尼拉氏,亦称那图拉氏,满语为Nila Hala,世居叶赫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满族陶氏读音皆作táo(ㄊㄠˊ)。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达斡尔族达尔陶氏,亦称多尔托尔氏,世居黑龙江伊敏、呼兰等地。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rta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达氏等。

⑵.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陶氏。

达斡尔族陶氏读音皆作táo(ㄊㄠ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唐尧、皋陶、虞阏、魏冉、陶谷。

陶行知名言摘录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育是立国之本。

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①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②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③强健活泼之体格;④优美和乐之感情。

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人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人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人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人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用微积分,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人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人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跟帖时间 2010-02-11 21:09: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陶氏的历史名人 -- 陶 侃:(公元257~333年),字士行;浔阳人(今江西九江)。著名晋朝大臣。

陶侃生於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初为县吏,补武冈令,与太守吕岳不合,弃官归,为郡小中正。旋为南蛮长史,击破张昌起事,迁江夏太守。平陈敏之乱后,改官武昌。是时遍地饥荒,民多揭竿而起,西阳王司马羕左右亦结“西阳蛮”,截江劫掠,陶侃率军逼,迫令交出罪犯,尽皆斩首。于是水陆肃清,流民渐归,务农植谷,又开集市,以通有无,民受其利。

杜率流民起事于长沙,下逼诸郡县,进破荆州刺史。继破巴陵,克长沙,俘毛宝、高宝、梁堪,降王贡,杜所部流民溃散,亦走死。以功高遭忌,左转广州。王敦之乱,以本官领江州刺史,旋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及平苏峻之乱,晋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都督八州军事,以江陵偏远,移镇巴陵。遣谘议参军张诞,讨平“五溪蛮”。

陶侃,勤于吏职,在军四十年,果毅善断。任广州刺史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力。晋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农历6月,病笃辞官,以后事付右司马王衍期,将回长沙。车出临津就船。第二天卒死樊溪舟中,终年七十六岁。遗命葬长沙城南十公里。《元和郡县图志》谓:“陶侃墓在长沙县南二十三里。”

陶侃初入长沙,曾于岳麓山结杉庵以居,又筑垒江滨,以与杜相持,今号陶关。及杜破灭,始入城,居贾谊故宅;清人又建陶公祠于南门外,并就祠屋设惜阴书院。湘潭亦有陶浦等遗迹。



陶 潜:(公元365~427年),字渊明,一说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著名东晋末期、南朝宋之际诗人、文学家。

陶潜少年时便好读书,兼谙玄佛。曾为州祭酒、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印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

陶潜所作诗文多描写农村景色,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等为代表作,今存《陶渊明集》。陶渊明生活在没落的官宦家庭,少年时受玄学影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闲居乡里多年。他在二十九岁出仕,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其间发生了桓玄谋位、刘裕起兵等政治风波。陶潜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由是更加渴望返归田园,摆脱为“口腹自役”的生活,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性。四十一岁时因家贫,求为彭泽县令,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赋《归去来辞》,息绝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资,饮酒赋诗,自娱心志。

陶潜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高洁孤傲的人格和“桃花源”式的理想,以及诗意化的生活情趣,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晋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晋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都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潜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潜诗今存一百二十五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三篇、韵文五篇、散文四篇,共计十二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潜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其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来说,陶潜的文章数量和成就都不及其诗。南朝梁国萧统曾编辑了陶潜的作品《陶潜集》八卷,北齐阳休之曾在此基础上增补为《陶潜集》十卷,北宋宋庠曾重新刊定《陶潜集》十卷本。但上述各本均已失传。现存版本主要有清朝清光绪年间影刻本、汲古阁藏十卷本等。注本主要有元朝李公焕《笺注陶潜集》、清朝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近人古直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在陶潜的诗词作品众,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潜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人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潜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潜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潜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潜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

陶潜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潜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潜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南朝梁政权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潜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潜编集、作序、作传。《陶潜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潜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潜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潜的诗文,对陶潜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潜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潜十分崇拜,李白更是仰慕陶潜的人品和诗作。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把陶潜引为知己。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潜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潜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潜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的诗句颂扬陶潜高尚的人格。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潜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潜《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潜,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潜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潜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潜,对进一步确定陶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潜引为知己。它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六百二十六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六十首,几乎每十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潜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潜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潜的崇高评价。

陶潜的不朽诗篇,陶潜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潜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陶潜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五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来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著名南朝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科学家。

陶弘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后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逝世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终年八十一岁,谥号“贞白先生”。他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是继葛洪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陶弘景年轻的时候,家境也并不宽裕,但是他很爱学习,“读书万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钻研精神。据《南史》本传中记载,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常“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练就一手好书法,草书、隶书写得很好,行书更是妙绝一时。他在青年时期,曾经被宰相萧道成(后来称帝,就是齐高帝)招聘,为诸王侍读,在宫中任职。

因为陶弘景小的时候,曾经看过葛洪著的《神仙传》,受影响很大,从此有了学仙养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齐开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辞去官职,隐居句容茅山(今江苏句容),继续钻研学问,修道炼丹,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积金东涧。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失传,后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传世。

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象”。而其最大的贡献是在医学上,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前后汉之间。中国古代把讲述药物知识的学部称为“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朝以前直到远古时期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而《神农本草经》也因为辗转传抄,药味时有增减,产生不了少错误。这在当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全靠手抄的情况下,是很难避免的。他决心彻底整理补充这部著作。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地做了整理和校订,并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逐一鉴别和补充。同时他又汇集汉、魏以来医家新发现但未载入《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七百三十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这是中国药物学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为了区别《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和新增加的药物,陶弘景用朱红颜色书写原有的药,而用黑色书写新加的药。

作为一个热心炼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一方面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齐,这些汞齐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对这类合金镀银的用途做了首次说明。

在谈及消石的时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这里的“真消石”就是硝酸钾,燃烧的时候起紫青烟。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却没有这种颜色的烟。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这说明远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中国的化学家就掌握了这种鉴定化学药品的科学方法,并且记录流传焉,不能不认为是一项杰出的成就。

宝剑是道教徒除邪灾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对刀俞的治锻也有相当的研究,并且著有《古今刀剑录》一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陶弘景还是古代灌钢冶炼方法的第一个人,他阐述的“灌钢”冶炼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记述中提出,当时已经用灌钢法生产的网制作“刀镰”。说明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南北朝时期,这种炼钢方法已经相当流行,钢已经比较普遍地用到家具和手工业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许多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他在自然科学的不少领域都是有贡献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陶 裔:(生卒年待考),京兆户人(今陕西户县),著名宋朝画家。

精于花竹翎毛,选翰林待诏,其笔法与黄荃相似。

幼警悟多巧思,隶后苑造作所为匠者。组织珠翠为副珈、步摇、花奁、璎珞之饰,及结花钿为羽仙仪仗。

宋太宗嘉赏之,且曰:“以此意移于丹青,安知无后世名?”陶裔遂潜志营学。未几果精于花竹翎毛,遂得祗候于图画院。

宋真宗执政时期(公元997~1022年),召入画御座巵屏称旨,迁翰林待诏。

陶裔笔法与黄筌相近,故时人语曰:“西蜀黄筌,东京陶裔。”



陶 弼:(公元1016~1077年),字商翁;永州祁阳县人。著名宋朝时期知州。

陶弼是陶岳之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陶岳逝世时,陶弼尚年幼。他喜爱文学、兵书,一时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

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荆湖南路瑶民起义,提点刑狱杨畋往讨,陶弼受命率军往袭,大破瑶兵,事平,论功得阳朔主簿,时年三十岁。

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农历6月杨畋受任广南西路经制,召陶弼至军,委以机要十九月杨畋部将蒋偕与僮族人侬智高反宋之部属交战,败逝世于贺州之太平场,士卒多逃匿山林。陶弼令人持白旗,大书“招安蒋团练部下败兵”。蒋部属双复结果。陶弼受阳朔令。旋知潭州粮料院。又知邕州。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受任辰州皇城使,协助章惇“经制”“五溪蛮”。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初复知邕州,随行营招讨经略郭逵时攻交趾,农历12月交趾王求和,宋军乃退。

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农历2月改广源为顺州,以陶弼知州事。“事属草创,今仅存亡不可知”,部属不乐久留,陶弼勉以忠义,与士卒同甘苦,因得众心。时人黄庭坚称之:“乌合其兵,忠信成城,教子弟战,卫其父兄。”同年逝世于顺州官舍,终年六十一岁。

陶弼好士乐施,不置家产,所得俸禄,悉以周济他人。陶弼逝世后其妻在乡里,僦屋而居,朝廷闻之,诏禄其家属五人。

陶弼有诗名,明人杨慎称其诗绝似晚唐。如:“花露生瓶水,清风落架书。”“照枕残鸡月,吹灯落叶风。”表现其恬适心境及军旅生涯,多有佳名。原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清陈运溶著有《陶阁史诗集》,收入《麓山精舍丛书》。



陶 成:(生卒年待考),字孟学,后更敬学,一作懋学,号云湖仙人;江苏宝应人。著名明朝画家。

陶成是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举人。博学多才,工诗及篆隶书法,尤擅长丹青,自号“云湖仙人”。

明成化弘治年间,士大夫尤尊礼学,陶成鄙之。

他作山水花鸟,或作人物,均气韵飘逸,意境悠远,被尊为画坛巨匠。

明朝文学家鉴赏家李开先说:“云湖画如富春先生,云白山青,悠然野趣。”在绘画艺术上,陶成与明初浙派创始人戴进及其以后的江夏派之首吴伟并驾齐驱。

陶成随意作山水、花鸟,人物逼肖南宋人,山水多用青绿,尤喜作钩勒竹兔与鹤鹿。尝寓某氏园,芙蓉甚茂,绘十数纸付主人。主人出银杯以赠,成怒索画尽焚之。幼从师,见师母即图之,见其女又图之,皆逼真,师怒逐去,及师母殁,传神者皆弗逮,卒用其所图焉。为人弛柝不羁,有米芾、郭忠怒之风而豪荡过之。性至巧,尝见银工制器效之,即出其右。

晚年慕一妓,成自织锦裙,煆金环以赠之,精类鬼工。妓大喜遂挟与俱循。后坐谪戍边,不久放归卒。

徐邦达主编的《中国绘画史图录》载有陶成的《云中送别图卷》,人物形神兼备,衣纹线条流畅,款曰“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夏五月望后四日也”。现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著有《北观》已失,仅存序。



陶汝鼐:(生卒年待考),字仲调,号密庵;宁乡县人。著名明朝翰林院检讨。

陶汝鼐十二岁补博士弟子。

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6年)以拔贡入国学。时值明思宗亲临太学,群臣提议恢复“积分法”。明思宗即命祭酒于当年十月进行监试,共考六堂,每堂拔正第一卷人,而六卷中又拔一人为首。陶汝鼐获第一,奉诏题名勒石太学,任五品官。未出仕,仍留国子监从学。

明崇祯六年(公元1630年)陶汝鼐于湖广乡试中举人。时当盛年,思“效用于世”,屡上书地方当局,陈述时政利弊,未获采纳。

明崇祯十年、十六年,两次中会试副榜,任广东新会县教谕。后累官至翰林院检讨。

明朝灭亡后,陶汝鼐入宁乡沩山寺削发为僧,号忍头陀。终年八十岁。

著有《大沩山志》、《嚏古集》、《荣木堂集》传世。



陶 澍:(公元1778~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自称桃花渔者,印心石屋主人,晚岁自称髯樵;安化县人。著名清朝两江总督。

陶澍于乾隆四十三年生。少时家贫,随父读书。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秋举于乡。两年后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旋丁父忧归。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任四川乡试副考官,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记名以御史用。先后任江南、陕西道监察御史。迁户部给事中,巡视江南漕务。转吏部给事中。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冬陶澍出任川东道。日坐视事,有诉立讯,“数月积讼一空”。是时私盐横行,百姓深受其苦。或劝取缔私盐,不许。力主减官盐价四之一以敌私盐之议,于是“居民尽食官盐,私贩遂绝。数郡安堵而商销亦倍额,未期年政声大著”。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四川总督蒋攸铦奏称陶澍治行为四川第一,可堪大任。擢山西按察使,又调福建按察使,同年农历10月擢安徽布政使。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陶澍任安徽巡抚。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农历6月全境水灾,三十余州县堤圩皆溃,田庐荡然,百姓流徒。澍驻芜湖乘舟考察灾情,筹画赈济,委派官员分赴长江上游各地购米十万石,又劝地方绅民捐款数十万金。“区处条画,纤悉周至”,使“老疾孩稚者皆有所养,殍殪者皆有所瘗”,数十万流离者得以安顿。芜湖士绅为建“旬宣康保”坊以为纪念。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陶澍任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淮扬大水,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江淮大水,澍亲勘灾情,悉心赈济,筹画兴修水利。在江苏,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两疏浚吴淞、浏河、白茆河,宣泄太湖诸水以入海。劝设丰备义仓以救荒年。其制略如社仓而务去其弊,制定章程十二条,实行民建、民贮、民管、民用。

其间,洪泽湖溃谥,江南漕运梗阻。大学士英和等奏筹海运之策,诏江南官吏集议,迁延不决。时陶澍初任江苏巡抚,毅然以身任之。力排众议,谓自元迄明,海运亦尝行之有效,何独今不可行!拟定苏、松、常、镇、太仓漕米一百六十余万石,全归海运。悉心筹划,务求周密。并赴上海筹划集商船,探访航道。决定将一百六十余万石漕米分两次于道光六年春起运。海船从吴淞口开出,经水路四千余里,旬月即抵天津,较河运省费过半,为此,清廷赏陶澍孔雀翎。魏源谓此次海运成功,“使人知海运利国、利民、利官,为东南拯弊第一策,而自是不得以风盗霉费之说相詟矣”。

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陶澍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着手革除盐政弊端:“一曰裁浮费以轻成本”;“一曰慎出纳以重库款”;“一曰禁粮私船私以清纲销”;“一曰革五霸十杠以清淮北”。尤以裁浮费革蠹商一项,对盐商打击很大。其时盐商往往与朝廷官吏交往厚密,因此一些官吏往往寻扯事端以图中伤。陶澍终不中馁,而持之益坚,以致积劳成疾。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陶澍忽病风痹,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农历3月以病免,农历6月逝世于两江节署,终年六十二岁。清廷赠其太子太保衔,赐谥号“文毅”。

陶澍的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奏议》、《蜀輶日记》及《陶氏世谱》等传世。



陶 成:(生卒年待考),字企大,学者称吾庐先生。著名清朝学者。

公元1723年前后在世。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进士。

官翰林院检讨,旋致仕。巡抚聘主豫章书院。晚结屋曰吾庐。成著有《吾庐遗书》及《皇极数钞》,《四库总目》传于世。



陶 窳:(公元1657~1719年),字甄夫,号楚江陶者;巴陵人(今湖南岳阳),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书画家。

其父陶泓受命在云南长官司负责教化,后殁于滇地,陶窳便毅然自携幼弟徒步六千里归楚地故里,之后,又只身奉母扶父柩归乡。时人惊叹不已。

陶窳成年后工诗文,精书、画,能篆刻。雅不信仙佛,亦不喜濂、洛。卒年六十三岁。



陶成章:(公元1878~1912年),字焕卿;会稽陶堰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活动家。

陶成章幼为塾师,清政府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中惨败,遂萌发反清革命之志。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东渡日本,入成诚学校学陆军。翌年回国,赴浙东各地联络会党。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8年)冬与龚宝铨等在上海组织光复会,推蔡元培为会长。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与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遍招浙东会党骨干入学。次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回国,任教芜湖中学,联络皖浙起义。事败避走日本,后赴南洋活动。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杭州光复,陶成章被推举为浙江军政府总参议,参与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之役。

民国六年(公元1912年),陶成章被陈其美派人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终年三十四岁。

陶成章生平著作有《陶成章集》。



陶 广:(公元1887~1951年),号思安;陶家垅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山东省绥靖区副主任。

陶广十八岁入湖南瓷业学堂,毕业后为湖南瓷业公司彩绘工人。后入北京宪兵学校及南京江南讲武堂。学成后在蔡锷部下任参谋。继回湖南,在程潜、唐生智部任职。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陶广任北伐军第八军二十六团团长,参加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有功,升任旅长。10月,在攻克武昌战役中,缴获枪枝近万。次年晋升师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陶广率部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民国二十四年任第二十八军中将军长。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9月,陶广奉命率二十八军所辖六十二师、一九二师、十六师、六十三师,由湘西开赴第三战区浙江东海前线布防。日寇在金山卫登陆,遭到陶广率部顽强抵抗。在天马山、凤凰山之役,日寇伤亡惨重,而中国军队六十二师三六七团团长张空逸、一营营长谢康全等八百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陶广因功升任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战区第一游击区总指挥兼二十八军军长。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5月,陶广率六十二师进入浙西杭嘉湖地区,在敌后开展游击战。陶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新四军共同作战,多次粉碎日寇对游击区“扭荡”。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1月,蒋中正、顾祝同制造的“皖南事变”,蒋中正对陶广猜忌更深,便调走了十六、六十三两个师,削弱陶广的军事实力,并派特工人员监视。民国三十二年,由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改任浙苏皖边区挺进军副总司令。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中正裁撤挺进军总部,令陶广部原地待命,不得向杭沪地区推进,陶广所部中下级军官均被编入军官教导总队。陶广被迫退役,隐居于杭州。

民国三十五(公元1946年)年,李济深从香港到杭州,与陶广在净慈寺密商反对蒋中正的独裁统治事宜。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1月,陶广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密嘱旧部,弃暗投明,相机起义。陶广的活动引起特务怀疑而遭秘密监视,于民国三十八年3月30日被密捕,后经程潜多方营救,于4月25日获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致函陶广,表示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前往看望并同陶广到上海会见陈毅。

1951年8月25日,陶广病逝于杭州西湖旁的智果寺,终年六十五岁。

陶行知:(公元1891~1946年),原名文浚,号斋夫;安徽歙县人。伟大的近现代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陶行知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陶行知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陶行知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陶行知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陶行知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行知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传世。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陶行知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绩。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峙岳:(公元1892~1988年),原名陶纪常,又名锄,字岷毓,学名纪常;湖南宁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49年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9月,以九十岁的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一名年龄最长的新党员。

大革命时期,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后加入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湘军营长、团长。1926年参加过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团长,第四十军第三师副师长、师长,第八师旅长、师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七军军长,参加淞沪抗战,后任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员,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河西警备司令部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1949年率部在新疆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按照毛泽东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新疆驻军开始屯垦戍边。195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十二兵团和第五军合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参与领导了新疆的建设和开发,为把新疆建设成“塞外江南”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1988年12月26日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九十七岁。

附_陶峙岳入党:

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公元1949年12月30日)成立后不久,王震就向陶峙岳谈起入党事宜,但陶峙岳自惭形秽,不敢启齿。1952年,王震和陶峙岳共赴石河子视察,王震再次问及他愿不愿入党,他回答:“是所愿也,不敢请也。”以后每次赴京开会,毛泽东都会紧紧握着他的手,称他“陶将军”。

通过与彭德怀、王震、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人的接触,陶峙岳深深感到共产党人待人真诚,肝胆相照,不谋私利,生活简朴,他的内心更生崇敬,更加坚定了跟着党走,与人民的事业荣辱与共的坚定信念。1965年,陶峙岳郑重地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交给新任兵团政治委员张仲翰。

陶峙岳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屯荒戍边、开垦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的指示,亲自参加生产,经常深入垦区检查指导工作,为边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为边防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边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然而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陶峙岳入党之事被搁置下来。

1982年5月,陶峙岳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9月,被批准。陶峙岳激动地喊出了“伟哉共产党,追随幸有缘”的心里话。



陶 柳:(公元1890~1949年),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陶柳投入陶广部任文书。后考入湖南讲武堂。毕业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

1934年,陶柳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第六十二师师长,曾多次参加“围剿”红军的战斗。

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犯上海,陶柳奉命率第六十二师离湘西赴第三战区浙江东海前头线,在金山卫、萧山一带阻击日寇,掩护主力安全转移。

1938年6月,为策应浙赣大会战,牵制南京、上海之日寇,陶柳率第六十二师在海宁、海盐、平湖、余坑、德清、吴兴、崇德、嘉兴等地开展游击战,袭击日寇盘踞的杭州、富阳、海盐等大小城市,拔除日寇水陆要隘、据点;挖断京坑国道,破坏沪杭铁路,堵塞崇德、杭州、吴兴、上海间运河航段;炸车、炸艇、炸桥、炸碉堡,孤立、牵制日寇、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消灭日寇有生力量。

1942年8月,陶柳晋升为第二十八军军长,授中将军衔。

1947年,陶柳出任湖南省洞庭屯垦局局长,1949年1月6日陶柳在家乡逝世。



陶子贞:(公元1905~?年),安徽合肥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暂编第三师代理师长。

陶子贞系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1928年4月~1929年5月)。



陶 铸:(公元1908~1969年),湖南永州祁阳石洞源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1926年入黄埔军官学校,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28年回湖南地方做兵运工作。

1929~1933年,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书记,漳州特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务。

1933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在被监禁的四年期间,他团结和鼓舞被囚战友,同敌人不断地进行英勇的斗争。

1937年经党营救出狱后,即被派往湖北担任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创建了鄂中游击区。后来鄂中游击区和游击队扩大为鄂豫边区和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担任政治委员。

1940年到延安,先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出席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辽宁、辽吉、辽北等省省委书记、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平津战役中,他化装进入北平同傅作义将军谈判。以后又担负了改编,起义部队以及组织和领导南下工作团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铸先后担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他还曾当选为三届人大代表,二届、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9年11月30日因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含冤去世。

陶铸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数十年,深得党和人民的信任。他襟怀坦白,学光明磊落,坚持真理,无私无畏,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林彪集团、“四人帮”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78年底,中共中央为陶铸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高度评价其革命的一生。他生前发表的著作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思想·感情·文采》和《随行纪谈》等。



陶 勇:(公元1909~1971年),原名张道庸;安徽霍丘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游击队排长、副连长、连长,中共鄂豫皖边区分局保卫队队长,红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连长,第十师第二十八团营长、副团长、团长,红九军第二十七师第八十一团团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参谋长,苏皖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师第三旅旅长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华东党校大队长,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九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上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集团、江青集团的诬陷和迫害。

1967年1月21日不幸于上海逝世,终年六十二岁。1975年中共中央给他郑重平反昭雪。



陶国清:(公元1911~1992年),原名陶明和;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金寨县乡游击队中队长、大队长、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第三分院政治部科长、红四军第十二师连长,第十师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营长、副团长,第十三团副团长、团长,太行军区第二团团长,第五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豫北指挥部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平原军区聊城军分区司令员,河北军区邯郸军分区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8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附_两将军义救三胞胎:

1988年9月30日上午,热闹非凡的北京火车站广场上,两位朴实的中年农民,挤出人流,直奔这繁华都市里一条清静的小街:新康街一号。他们轻轻叩响院门,开门的是一位身穿绿色军装的白发老人。“您是陶司令员吧?”

“我就是,你们是…”

话音未落,两位中年汉子已跪倒在老人跟前,抽泣着说:“人们就是您当年救活的三胞胎兄弟啊!”老人怔了怔,然后急忙将他们拉起来,三个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老人名叫陶国清,是已离休的原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两位中年汉子一个叫王清文,一个叫王清武,是长垣县方里乡王庄村的农民。这两代人为何相见如此动情呢?这还得从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说起。

1947年秋,驻守长垣城的国民党军窜到小岗村抢粮。小岗村的王本章,原来就穷的无隔夜之粮,不久前,妻子林玉花一胎生下叁个男孩,困苦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王本章的母亲走东家,窜西家,求亲告友,借了几升小米。谁知米粒还未沾牙,就被进村搜刮的国民党兵抢走了。王本章赶上去苦苦哀求:“老总,行行好,可怜可怜俺那三个快断气的孩子吧!”国民党兵二话不说,抡起枪托就打,不但抢走了小米,还捆走了王本章。王的老母亲一气之下倒在床上,不几天就含愤离开人世。不久,小岗村来了一支共产党的队伍,由陶国清司令员、甘渭汉政委率领,准备再次发起豫北战役,指挥部就设在小岗村。

部队驻下的第二天早上,两位首长正在商议军情,忽然听到门外警卫员和一个妇女的对话声。

“大嫂,您有啥就对我说吧,首长正忙着哪。”

“都说你们是俺老百姓的队伍,快救救俺的孩子吧!”

两位首长闻声走出房门,把她让到屋里,这妇女就是王本章的妻子林玉花。看到眼前的人面目和善,林玉花大着胆子说道:“俺一胎生了三个小子,没啥吃就够难了,谁知城里那群遭五雷轰的东西又抢走了借来的小米,气死了俺婆婆,还捆走了俺男人。听说你们是八路军,俺就找来了。”林玉花说到这里,“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救救俺的孩子吧!”

陶司令员、甘政委连忙将她扶起,一边倒水一边安慰她:“人们是人民的军队,是专门解救穷苦百姓的。”两位首长吩咐警卫员从自己的口粮中匀出一袋小米,递到林玉花手里,关切地说:“这点小米你先带回去救急。”

林玉花流着眼泪,蠕动着嘴唇,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再次跪倒在地,连连磕了几个响头,口中喃喃着:“恩人哪,恩人…”

12月21日,解放军打下了长垣城,陶司令员、甘政委仍惦念着三胞胎,让政治部从缴获的粮食中取出三百斤小麦,送到林玉花家里。县城解放了,林玉花的丈夫王本章回到家中。当夫妻俩同乡亲们一起欢庆胜利的时候,两位首长带着队伍又奔赴新的战场。

“俺的救命恩人,请留下姓名吧!”王本章夫妇抱着三个孩子站在路边,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队伍中寻来寻去没有寻着。望着渐渐远去的队伍,他们痴情地呆立了很久、很久。

三胞胎得救了,然而,王本章夫妇总存着一个心事,每逢孩子过生日,就带着他们向北磕头,说恩人是从北边来的,打完仗又朝北边走了。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地向儿子说道:“孩子啊,活过来不容易,要对得起咱们的大恩人!”

岁月在流逝,思念在加深。王本章夫妇的头发想白了,眼睛盼花了,仍得不到恩人的音讯。王本章去世时,拉着已长大成人的老大和老三(老二在十岁时病亡)的手再叁嘱咐:“孩子,你们一定要找到咱们的恩人,活着的,给人家磕个头,不在的,给人家坟上添把土,也算尽了咱们一家人的心。”

王清文、王清武兄弟俩没有辜负将军的关怀,在家乡的生产建设中,一个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村干部;一个是劳动致富能手,被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吃水不忘掘井人”,他们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自己的救命恩人。

在纪念长垣解放四十周年的时候,七十六岁的老将军陶国清回顾了他在长垣的战斗历程,也谈到当年拯救三胞胎的动人情景。他还说,甘渭汉将军在弥留之际仍念叨着三兄弟…于是,俩将军义救三胞胎的故事便在长垣大地很快传开。当王清文、王清武哥俩把这喜讯告诉母亲时,年过八旬的老人竟呜呜地哭了起来…儿子马上要去北京看望亲人了,老人领着儿子、媳妇、孙子、孙女,摘红枣、碾小米,一家人过年似的忙个不停…时值金秋季节,王清文、王清武两兄弟带着一家三代人的心愿,带着全村父老乡亲的深情,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在陶国清将军的家里,两代人忘情地交谈着。看着四十多年前的婴儿已长大成人,老将军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陶汉章:(公元1917~今),江西进贤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出身于五代书香世家,1931年就读洪都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冯玉祥的汾阳军官学校。1933年在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司令部当参谋,追随吉鸿昌反蒋抗日。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教员、主任教员,湘鄂川黔军区红军学校第六分校教务主任,红二军团教导营副营长、营长,庆阳步兵学校队长兼教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教员、支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军教科科长、训练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参谋长,平西军分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直属机动旅参谋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二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冀中野战军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教育长,1949年任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参加了大同集宁、正太、石家庄、平汉路破击战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部长,训练总监部科学条令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参谋长,1973年初任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陶汉章平生著述颇丰,约有一百余万字,著有十七万字的《军事问答一百题》、十七万字的《游击战术纲要》,改编有三十五万字的《参谋工作》,编写有《亚热带山岳丛林战斗要则》,出版有《未来卫国战争初期的司令部工作》、《现代条件下司令部工作》、《孙子兵法概论》等。



陶伯钧:(公元1936~今),吉林永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第六炮兵学校毕业。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司令部作训参谋,1971年任师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1976年任团参谋长,1979年任武汉军区炮兵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处长,1981年任陆军某师参谋长,1983年任武汉军区司令部炮兵部部长、陆军某军副军长。1985年任成都军区参谋长,1992年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96年1月至2001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党第十三次、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晋升中将军衔,1998年晋升上将军衔。



陶先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后勤部副部长。

陶景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装备部副部长。

陶祖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国防科工委空气动力研究试验中心高级工程师。

陶仲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江苏省徐州绥靖公署第三处处长。

陶珩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四十八军参谋长。

陶 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二十五军参谋长。

陶景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十二军高级参谋。

陶 恒:(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第二军团第三师副师长。

陶绍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第二军团第三师副师长。

跟帖时间 2010-02-11 21:04: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陶氏的典故、趣事 -- 陶渊明与酒: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分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就不管了。

世外桃园: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境内,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岳阳楼、南岳衡山等风景名胜区之中枢。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桃花源、关心桃花源。1990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陶渊明(公元365或372~427年),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是东晋伟大诗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做过太守。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衰,生活贫困,仕途蹇滞,二十九岁才开始做官,初为江州祭酒,后为镇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因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深恶痛绝,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为保全自己正直品质与节操,毅然辞官归田,永不复仕。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诗中充满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作品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一篇。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乐园,反映着小生产者的理想与愿望。这个理想与愿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其思想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极大否定,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在艺术上,《桃花源诗并记》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形象鲜明,描绘出一个理想高远的境界,语言简炼,质朴而自然。作品里的每一情节、每一人物、每一景象都无不刻划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这些艺术成就对后来作家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当指出,《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陶铸罢宴:陶铸罢宴的佳话,传遍神州大地,有口皆碑,举国称赞。陶铸不光罢宴,而且还要把设宴人训斥一番。1960年9月,陶铸一行人到广东省化州县的龙首乡,看望在抗旱救灾中有功的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那时,“大跃进”的灾难已充分暴露,而且到了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的地步。为了挽救危局,省委提出“共赴国难,准备吃苦”的口号,并规定不准大吃大喝,不准用公款请客,半年内不准吃猪肉。汽车刚刚看到龙首乡的村庄,就发现村口站着密密麻麻的人群。陶铸同志刚一下车,人群里便爆发出一阵“欢迎陶书记前来视察”的呼喊,陶铸同志的脸色一下子变成铁青,很不高兴,但在群众面前,他强忍怒火,说:“我们绕过去,从别处进村。”在前来欢迎的县社干部指引下进到乡公所。没想到,乡公所的办公桌上,堆满了香蕉、橘橙、菠萝、糖果…看到这些,陶铸同志扭头就走,根本不肯进屋。尾随在后面的县社干部,正好跟陶铸同志迎面相撞。陶铸站在院子里,县社干部围了一圈,满脸怒火的陶铸终于说话了,他对县社干部大发雷霆,说:“同志们,现在是国难当头,省委号召共赴国难,准备吃苦。你们这样搞,劳民伤财,不符合省委精神。像你们这样搞,会亡党亡国的。…我知道,这不是群众搞的,是你们县社干部搞的。你们搞成这个样子,叫我怎么立足?你们要向群众检讨,并且要订出改正措施。不得到群众满意,不能离开龙首”。陶铸拂袖而去,直弄得前来迎接的地县干部尴尬万分,下不了台。这天夜晚12时,地委书记孟宪德召集了电话会议,说明陶铸要到各县视察,各县一律不准列队欢迎,不准设宴招待,伙食标准坚决按省委规定办事,不准买鱼肉,只准炒青菜豆腐。因为有了这次电话会议,在湛江地区将近一月,“去了十多个县,再没有列队、设宴之类的事儿发生。

跟帖时间 2010-02-11 21:00: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陶氏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百梅望重;五柳名高: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昌人陶复亨,字仁叔,南宋咸淳年间试补国学,元初为兴国军教授,以诗文著名,有《梅花百咏》。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社会动乱,政治腐败,辞官归隐。宅旁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并作《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往往隐寓着对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艺术上,兼有平谈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山中宰相;耐久道人: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陶弘景,武帝时,礼聘不出,朝廷有大事必咨询,故时有“山中宰相”之称。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陶凯,工诗,自号“耐久道人”。

门垂碧柳;手运乌甓: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宅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传》。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曾朝夕搬运百甓(砖)于斋内外,以励志勤力。

浔阳世泽;正字家声:全联殿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为浔阳柴桑人。

截发易酒;运甓习劳:上联典指陶侃母截发易酒以待客,客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下联典指陶侃运甓励志。



2.五言通用联:

寸阴珍惜日;一刻爱春宵: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事典。

诗画文俱妙;教学做合一: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陶窳,湘潭人,晚居金陵。字若予,号甄夫,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淮阳颇重之。下联典指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公元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很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提出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惜通万里外;人为三才中: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礼、刑、户三部尚书陶谷,有“命掬雪水烹茶”事典。

墨缘千里远;书道万年长:此联为陶行知诗句联。

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3.六言通用联:

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4.七言通用联:

位显九州犹运甓;门栽五柳乐归耕: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大臣陶侃,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华阳洞中谘国事;桃花源里可耕田:上联典指南朝齐梁医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下联典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两江总督济百姓;八州军事惜寸阴:上联典指清朝时期嘉庆年间进士陶澍(公元1779~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他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筹划安徽荒政,疏浚吴淞江、浏河以宣泄太湖诸水。下联典指东晋大臣陶侃,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

望重百梅称韵士;名高五柳傲羲皇:上联典指宋末元初诗人陶复亨,字仁叔,新昌人。宋咸淳中试补国学,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下联殿指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潜(公元365~427年),字渊明,寻阳紫桑人(今江西九江)。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像中认为伏羲氏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所以陶隐士自称为“羲皇上人”。有《陶渊明集》。

远甓惜阴贤令志;烹茶取雪学士风: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大臣陶侃,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正义终能除大敌;丹心永照著鸿章:此联为中共八届政治局常务委员陶铸(公元1908~1969年)《过汤坑》诗句联。



5.言以上通用联:

鹄寡兴悲,自甘独宿;鸾胶待续,聊写相思:上联典指周朝鲁国陶婴。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陶穀。

一代儒臣,开奠安之伟业;八州良牧,建恢复之奇勋:上联典指明朝当涂人陶安,字主敬,元朝至正年间参加乡试,任明道书院山长,后避战乱住在家中。明初历官左司员外郎、知制诰兼修国史、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学业上长于《易》,当时的礼仪制度,多由他裁定。有《陶学士集》。下联典指东晋庐江浔阳人陶侃,字士行,由县吏升至郡守。永嘉年间任武昌太守,建兴初年官荆州刺史、广州刺史,太宁年间以荆州刺史加征西大将军,苏峻、祖约作乱,他协助庾亮、温峤收复建康,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勤于职事,不饮酒、不赌博,常劝勉别人珍惜时间,为人称道。

不忘先祖之风,门栽五柳;应勉后昆以学,诗咏百梅:此联为安徽省长丰县陶楼陶氏宗祠联。

母贤截发延宾,令子得八州都督;腰直弃官归隐,吾家有五柳高风: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老鹳嘴陶氏宗祠联。

跟帖时间 2010-02-11 20:55: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陶氏的字辈排行 -- 陶渊明嫡系后裔字辈:“聪文之国金元宗天玉成其余思正大”。

安徽淮南陶氏字辈:“肇祖渊源深徒寿著簪缨绩善贻辉久存仁有余馨训庭崇礼义宪法在纶经守政维敦益谦祥永致宁育才铸国栋依闾奉双亲圣贤高德尚诗书丹桂尊同宗拾万户支派百亿名耕读居皖北文风泽士林公忠传世远五柳震家声香火乾坤大绵延荫子孙”。

安徽宛陵、当涂陶氏字辈:“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知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大振家声秉承世德肇锡荣光佑启允茂”。

安微合肥陶氏字辈:“崇(丛)象(贤)诗(词)歌(赋)”。

安徽宣城陶氏字辈:“贤良庭…”

安徽全椒陶氏字辈:“永昌万…”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大定绍宗…”

安徽芜湖陶氏一支字辈:“万事承大有运守好时光”。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长光裕…”

安徽无为陶氏一支字辈:“章成茂盛宜兴昌发”。

安徽长丰下塘集、陶家湖、埠里陶氏字辈:“荣华孟应兆冯泰中贤良吉德传有庆存新理志强”。

安徽巢湖陶氏字辈:“宗明德…”

安徽淮北陶氏字辈:“甲云建吉广延嗣绪”。

安徽陶氏一支字辈:“芳怀福电…”

安徽阜阳陶氏字辈:“之夫(玉以)龙(丙)真祥”。

安徽定远、湖南靖州陶氏字辈:“成宗辉祖先德永芳秉礼守义世毓贤良”。

安徽凤阳、山东威海陶氏字辈:“嘉传遵俊泽伦宪启家升恩义纬思广范章智宝成”。

安徽六安陶氏字辈:“国家世继怀宏忠厚”。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绪”。

安徽宿州墉桥区(大营二中)陶氏字辈:“兆廷洪(兴)广言四绪”。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辈:“兆廷洪(或兴)广言四绪”。

安徽当涂陶氏字辈:“朝明良家…”

安徽芜湖陶氏字辈:“大德启宏基善述宗”。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吉德传有庆存兴理国强”。

安徽长丰陶氏一支字辈:“存仁有余馨旭”。

安徽寿县陶氏字辈:“元宏学如善应良克师昌”。

安徽庐江陶氏字辈:“德自龙方善”。

浙江宁波、定海洞岙万荣陶氏字辈:“嘉靖祖宗德忠孝允朝廷性学冠”。

浙江宁波、定海盐仓共裕陶氏字辈:“文武义禄忠良正邦安宁嗣世存道德积善有余庆希言耕儒业教子传名芳”。

浙江宁波、定海紫微陶氏字辈:“志全兴…”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孔颜曾闵雍孟程朱长传道统永为聪敏”。

浙江瑞安陶氏字辈:“乔崇酉佑仁贺经福绍百文千万世文昭忠邦(旻显)洪宗(秉)得(璋)志(俊)存(杰)永(贤)惟(良)一启士正九应茂芳大兆文学家道常光”。

浙江泰顺陶氏字辈:“永文良□友金圣朝廷振家”。

浙江新昌、会稽鉴湖陶氏字辈:“幸昌纯粹经聪明睿智祖述章奏”。

浙江绍兴、会稽三都陶氏字辈:“建业传家基德可绵世泽贻谋垂训继述勇振宏声”。

浙江婺州、通化陶氏字辈:“会定荣仁智风尙阜俊伟明贤恺悌敦崇礼义忠良显达清廉懿范雍熙和睦宪堂常发福田”。

浙江东阳、义乌陶氏字辈:“元敏隆锡维敦厚微典昭垂孝廉整肃纲常家永保绍承训彦恒绵”。

浙江丽水、宣平陶氏字辈:“资质英俊杰仁义礼智信福禄寿泰荣华富贵卿天道大仲得明时海日元有德清邦祥国家庆兴隆”。

浙江黄岩陶氏字辈:“大朝叔九天光嗣宗毓秀”。

浙江椒江陶氏字辈:“原思仕廷伯仲榮昌華國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東岳開基和宗康樂甫世雍熙”。

浙江临海陶氏字辈:“原思仕廷伯仲荣昌华国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东岳开基和宗康乐甫世雍熙”。

浙江缙云云滩村陶氏字辈:“宗祖彝伦叙昭穆棠棣嗣兴孝友敦英才道德恒康泰仁义清廉敬让温良惠和善崇谟烈诗书礼乐文明盛俊杰贤豪世泽昌”。

浙江缙云筠川村陶氏字辈:“歳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剑号巨阙珠称豪光果珍李柰采重介将”。

浙江缙云湶塘村陶氏字辈:“睦族百仟万亿进修正忠文武高崇善淳厚富盛昌荣星晋康泰隆德敬慈祥恺悌端家道声名永远长温良恭俭让倡礼尙杨”。

浙江浦江陶氏字辈:“鸿开兴创基泽美思贵重佳章应元嘉成绍启维道彦圣登云守经达权通义继承永世”。

浙江会稽、湖南祁阳支陶氏字辈:

谔房支派:“士学大正明廷世登承其祖德永望贤能”;

谏房支派:“士学观光家际荣昌宏基绍启忠孝传香”;

详房支派:“世裔源远宗泽孔长宜绳先志可步前芳”;

三房合派:“承先怀祖德步武望贤良厚泽同沾荫宏基冀显扬修齐崇孝友敦睦重伦常奕代书香继千秋冶续芳”;

合族改派:“承先怀祖德望贤能仁兴义盛祥发贤恒宏基肇启武敏扬芬泽隆积厚修齐治平”。

浙江金华、四川苍溪陶氏字辈:“士裔履德泽传家启诗书丕继思中正积善德庆余祥瑞钟时彦经伦裕邦昌宗耀光辉远富延世代长”。

湖北黄岗、大冶金牛陶氏字辈:“元勋克俭有德至高上舜隆庆文士开邦诗书世泽堂构家声鸿图永定俊业维新大启先哲裕后光前贻谋志远望圣希贤仁义礼信详瑞其恒顺守法纪万代昌全”。

湖北黄冈、大冶铁山陶氏字辈:“兴富守清龙舜中君世辅易远尔天文光安茂永福济陵传德业克绍应丰隆道学承先绪义方教子崇正心宜达用立志自成功相继贤才懋荣华万代同”。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立孝宜敦饬尊亲必性生本原经笃厚作述尚贤能瑞定慈和颂祥多福寿赓会逢昌运晋凤诏庆恩荣甫卿汝添日以玉世人一克文思应之启鸣懋守德惟崇嘉正志光良友继士如承宗可延万年永邦兆”。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辈:“玉宗万正启一世永之荣尔崇兴隆盛月照大光明吉祥长浩俊才智建国昌贤德仁和义伟业定宏辉”。

湖北麻城沙河、重庆万州陶氏字辈:“有(友)唐(朝)开基业(泽)继续发其(奇)强天地人和永远于斯(世)”。

湖北天门陶氏字辈:“英敏单方齐家治国文学武梁”。

湖北黄冈陶氏字辈:“耳从兴农顺月照大光明”。

湖北汉川陶氏字辈:“忠正传家远修齐永世昌守成崇绍述作德启贤良”。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正先德安守”。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辈:“讲克明典…”

湖北襄阳陶氏字辈:“春永作化长继舒云传香”。

湖北南漳陶氏字辈:“伦常典礼茂德增容”。

湖北武汉陶氏字辈:“启明茂守德维宏家正治”。

湖北孝昌陶氏字辈:“仁义道德守之则正”。

江西迁湖北陶氏字辈:“英敏端芳齐家治国文学武梁一朝朝廷百代永康”。

江苏南京陶氏字辈:“大德文昌盛世正本君心定家承庆尚伟祖永延长”。

江苏新沂陶氏字辈:“计红永昌…”

江苏高邮陶氏字辈:“长广殿凤正忠厚永久远传家万世昌”。

江苏江宁陶氏字辈:“德翟延鸿绪敬盛照文渊”。

江苏苏州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溧阳、常州陶氏字辈:“仁元应武德师映克懋鼎祖”。

江苏徐州陶氏字辈:“宝计宏永昌”。

江苏沭阳陶氏字辈:“殿庭文明士习恩应鸿昌学成安帮贵福寿正延长”。

江苏连云港陶氏字辈:“洪文明志…”

江苏灌云陶氏字辈:“步贵立学维”。

江苏宿迁、泗洪陶氏字辈:“锡家景正德(玉)殿(长佃)继(同友)士守”。

江苏吴江陶氏字辈:“言忠思祖…”

江苏泗洪陶氏字辈:“锡家景振德殿(佃长)继(友)士守成”。
山东平度陶氏字辈:“守(春)成(珍)云(章)文(同)”。

山东日照陶氏字辈:“来瑞玉安祥”。

山东登州、黑龙江庆安、青冈、绥化、辽宁庄河陶氏字辈:“文行忠信圣化永传学思悌道一真万年”。

山东海洋、辽宁庄河陶氏字辈:“常文元良崇”。

山东迁皖北陶氏字辈:“剑守(兰)春(德)志(治克廷)永(相晓小)西”。

山东登州、辽宁大连陶氏字辈:“东守汉元文行忠信圣(盛)化永传学思(士)悌(其)道一(义日)真(臻本)万年”。

山东登州陶氏字辈:“东守汉元□文行忠信圣化永传学士其道义本万年”。

山东莱芜陶氏字辈:“振祥宗常务辛”。

山东烟台陶氏字辈:“以玉曰福起善为宝立志景成修德乃昌”。

山东陶氏一支字辈:“敬玉传…”

山东陶氏一支字辈:“文永传安红业兆吉祥”。

江西彭泽、安徽潜山陶氏字辈:“清省庚炎用琼华仲崇隆永玉万月尚光智仁淑士大国文章宏高世德中正名芳发祥启秀同佐朝邦有善长贵真诚必昌其人诗礼则家之良峥嵘灏俊雍艳蔚苍业佳晨曦才博栋梁恭维君洁贤猷盛康坤凌娆宇鹏卓辉煌”。

江西彭泽、都昌、进贤、南昌、新建陶氏通谱字辈:“开唐建自汉勋烈昭鼎柱桓武表荆广贞亮肇扬豫龙章蔚国华玉映森庭树易干曰惕若以恢前绪”。

江西南昌陶氏字辈:“恩远惠基…”

江西南昌、湖南宁靳陶氏字辈:“显汝学(之)火土文章鸿世美忠孝懋先成子克家贤允人华国纪荣”。

江西丰城、湖南盐山陶氏字辈:“必世则咸一汝应期生开增仕志荣扬举学富师忠孝宏建树效明哲作良辅显家声步祖武庆治平定海宇”。

湖南安化陶氏字辈:“卿荣宗仕玉廷金谱始镌守承惟祖志崇孝必英贤文应希世用武克定邦宣勋业期铭鼎忠勤允继先运昌材益备泽厚绪长延绍德经传远永思福尔全”。

湖南湘阴陶氏字辈:“联支垂永远绍祖锡光辉群名登显达仕级占高魁百世荣景祚千载盛儒庭忠义承先泽文章启后昆”。

湖南沩宁陶氏字辈:“精英淳厚希钟祖开嗣继俊伟昌明万重日欣荣贵显乾坤瑞应德维新士兴祀乐文章美佑启贤良裕后人”。

湖南宁乡浔阳堂陶氏字辈:

旧派:“海宇宏开殷泽嗣昌亿代联云天朝志以兴应廷世永启良宁绍承崇…”;

改派:“鸿文昭国瑞燕翼肇家祥祖德贻芳远宗功毓秀长平和安泰裕秉忠业超群聪敏振雄伟福禄寿喜荣”。

湖南宁乡爱菊堂陶氏字辈:“河狱精英淳厚希钟祖开嗣继俊伟昌明万重日欣荣贵显乾坤瑞应德维新士兴祀乐文章美佑启贤良裕后人”。

湖南浏阳陶氏字辈:“正光长维贤连”。

湖南绥宁、贵州天柱陶氏字辈:“受享仁公定幸再政通光绍述承先绪善继启后良克明维俊德宏道永锡昌”。

湖南芷江、四川遂宁陶氏字辈:“廷守继应大国成文天锡知学万世荣昌”。

湖南绥宁、四川双流陶氏字辈:“正秀仁公定真良均同迪昌全汉保进万元再通光永继家声懋中怀世德隆维明显文思崇本庆云松春至夏也暑秋到冬于寒义礼今古有下代接后传”。

湖南邵阳陶氏字辈:“明德馨贻远人能孝定真”。

四川安岳陶氏字辈:

原派:“景大荣绍先诗礼世相传仁义培心地和平养性天孝同忠作宝经与史为田翰苑文章记声名著简编

改派:“景大荣绍先承元世启贤文明惟永锡式尔庆其延”。

四川眉山、宜宾陶氏字辈:“继传兴修…”

四川宜宾陶氏字辈:“祥开天兴友德”。

四川盐亭陶氏字辈:“尔修学天仕绍文明永昭中德安邦定国”。

四川攀枝花陶氏字辈:“远朝庭…”

四川苍溪陶氏字辈:“士裔履德泽传家启诗书丕继思中正积善庆有馀祥瑞钟时彦经伦裕邦昌宗耀光辉远福延世代长”。

四川南充陶氏字辈:“一二尔文友世大永长久仁孝家富贵德顺万年兴天仕安乐福金玉启昌隆”。

河南确山陶氏字辈:“天文清长…”

河南确山陶氏字辈:“永效天秉心”。

河南信阳陶氏字辈:“世守先行模正长城崇”。

河南新乡陶氏字辈:

唐庄支派:“清伍金明玉”。

陶家湾支派:“万映国登三家宗正福元光明司天地永世克延年”;

陶家坪支派:“仕自永国登传家启诗书文章光华国富寿庆有馀”;

陶家山支派:“仕元金国成传家启诗书春秋泽发林富寿庆有馀”;

金钗溪支派:“仕自永国文传家启诗书”;

白鹤乡苏家嘴支派:“士裔履德泽传家启诗书文章光华国富寿庆有馀”;

白鹤享油榨溪支派:“文仕永万映光明安定邦大有宗元子观成锡泽长”。

河南周口陶氏字辈:“德翟延鸿绪敬盛照文渊”。

重庆万州陶氏字辈:“启明貌守得维宏家镇制”。

重庆万盛、南川南坪陶氏字辈:“启光明正大银登富贵顺志利全星宣文学”。

重庆忠县陶氏字辈:“有文应希世用”。

重庆万州陶氏字辈:“有(友)唐(朝)开基业继续发其(奇)强天地人和永远于斯(世)”。

重庆永川、湖南绥宁、四川双流陶氏字辈:“正秀仁公定真良均同迪昌全汉保进万元再通光中甫怀珍仕”。

广西平乐陶氏字辈:“赞政待玉新良广盛兰琼”。

广西合浦陶氏字辈:“国润兆…”

广西桂林陶氏字辈:“金珠怀宜侍善积有德昌天佑赐万福宗祖世远宽”。

广西平南陶氏字辈:“远陆仲应柱建朱世正绪业全泽桂灿坤”。

云南宣威陶氏字辈:“科如荣昌光华”。

云南威信陶氏字辈:“聪文之国金元宗天玉成其余思正大”。

云南昭通永善陶氏字辈:“洪德積成中孝昌远永春”。

甘肃陶氏一支字辈:“文新云世恒发达万里宗”。

甘肃陶氏一支字辈:“句武清其本立道生”。

天津陶氏一支字辈:“滋尚谐钦成华廷崇丹谦”。

河北唐山陶氏字辈:“元凤志海乃庆家连”。

贵州陶氏一支字辈:“其余(师)正(大)永(翠)四(红)林”。

黑龙江五大连池陶氏字辈:“国庆泽仲永申友树茂凡”。

陶氏一支字辈:“伦常典礼茂德”。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20:46: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陶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汤山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清)陶原宰、陶在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陶氏宗谱四十四卷,(民国)陶守珩、陶守照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陶成学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连甓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润州粤河西陶庄陈氏续修宗谱六卷,(民国)陈道德等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镇江南门外锦章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陶楚曹氏支谱,(民国)张原炜编,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都陶氏宗谱二卷,(清)陶玉金等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都陶氏族谱二卷,(民国)陶玉海等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溧阳陶氏迁常支谱五卷,首一卷,附陶氏家集,(民国)陶珙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陶氏支谱考证,(民国)陶赞唐等纂,民国年间稿本一册,今仅存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陶邦桢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务本堂铅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陶邦桢等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宛陵蒲塘陶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六卷、第九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宣城姑山陶氏宗谱十七卷,后集八卷,(清)陶湘等纂,清光緖十八年(公元1892年)忠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第八卷、后集第一~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民国)陶文炯等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陶氏宗谱,(清)陶茂森等纂,清光绪(公元1889年)广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陶氏宗谱,(清)陶怀德等纂,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广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陶氏宗谱,(清)陶士华等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陶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第九~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浔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勒水双江陶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民国)陶崇孝等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敬义堂铅印本二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十卷上册、第十一~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陶氏宗谱,(清)陶汝荣等纂,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2-11 20:42: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陶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2.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江洲堂、河阳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爱菊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柳堂:资料有待补充。

寸阴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广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荫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连甓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1 20:40: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陶氏的迁徙分布 -- 陶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两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陶氏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氏的始祖,就要说到中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氏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氏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今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今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氏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氏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氏,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

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氏的血缘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陶氏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朝时期,陶氏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据《姓氏考略》记载,陶氏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

周朝以前,陶氏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氏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氏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氏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氏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氏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氏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氏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氏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

宋朝以前,陶氏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氏一支进入湖南。宋朝时,陶氏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氏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氏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

明朝初期,陶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氏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

清朝时期,陶氏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氏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氏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如今,陶氏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氏约占全国汉族陶氏人口的23%。

跟帖时间 2010-02-11 20:34: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陶氏的 各支始祖 -- 陶河清:字涟漪,号景山。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时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对岸山喻氏屋后子山午向碑墓记。配:陈氏,宋开宝八年乙亥二月初一未时生,宋天圣三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后山丙寅山申向。子一:嶽降。

跟帖时间 2010-02-11 20:32: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