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22 21:39:5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8586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神人脚印,好奇的华胥就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

三国时期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学者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伏羲当年带领族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国的河南淮阳和山东济宁、曲阜一带,所以在山东济宁至今仍存有伏羲陵。每年农历的3月3日,四面八方的华人都集中在那里举行古会,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文明肇始之祖。

传说,当时洪荒,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伏羲崇尚太阳,将十子称“旪”,后史也记载为“暘”、“陽”等,分居于汤山(杜县、杜陵,今陕西西安一带),其后裔子孙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中至今仍有尊奉伏羲、女娲为得姓始祖者,且不与子姓汤氏合谱。

2007年农历3月3日,在河南新郑举办的“拜祭黄帝”典礼活动中,百家姓广场上的“黄帝宝鼎”坛上,刻有百家姓,以姓氏渊源划分,黄帝宝鼎坛共分三层,分别刻“风姓、女字旁姓氏”、“宋代百家姓”和当代不常用的姓氏。

风姓是一个最古老的姓氏,称中华第一姓,其后依次为二十五个分衍姓氏,四十五个女系下传姓氏,都被刻在鼎坛最上层;宋版排的百家姓刻在鼎坛的第二层;最下层刻着两千八百个现代姓氏中占人口比例较少的其他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

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

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

夏朝末期,帝桀为君。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过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

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

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帝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

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镇压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遗贤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负责治理部分商商遗民。微子启逝世后,传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传之子宋公稽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时在西周初期。

子偃自己独立建立了一个亳国,位置最早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一带地区,与宋国毗邻。子偃自立为王,史称“亳偃王”,简称“亳王”。亳国之境多为殷商遗民。

至周成王姬诵正式执政,出西周大军灭了北殷氏唐国,之后强迁成汤后裔唐侯子孙于杜邑(今陕西三原),改封其为“杜伯”,因为汤姓,故称“汤杜氏”,亦以国名称其为唐氏,或唐杜氏,其国称“杜伯国”或“杜亳国”、“北亳国”,其社曰:“荡社”,祀成汤。亳偃王即与杜伯国相互呼应,其国民之间彼此密切往来,并将亳国逐渐西迁,形成了华夏诸史籍中所称的西羌一族,在西周末期皆被称为“汤人”,首领即称“汤王”,实际上皆是子偃后裔一系以及晋陕甘一带的殷商遗民。

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成王灭唐,迁封杜伯,子孙居杜城。”在典籍《范匄》中记载:“在周为唐杜氏。”即指此典。

杜伯一直世袭为周王室大夫,甚至有位高至相者。后来在周宣王姬静四十一年(公元前787年),因周宣王听信谣言说有女人要夺位,因此诏令杜伯查戮“妖女”,而杜伯怕因此而引起滥杀无辜,拒不执行王命,结果被周宣王所杀。这在史籍《周春秋》中有记载:“宣王杀杜伯而无辜,后三年,宣王会诸侯田于圃,日中,杜伯起于道左,衣朱衣冠,操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显然,这是因汤人信奉巫教,故认为杜伯灵魂不死,三载以练神成,即可追索仇人之命,因而炮制出周宣王在执政的第四十四年上(公元前784年,一说在公元前782年)的死亡原因,就是杜伯幽灵所为的神话。

杜伯死后,其裔分为汤(唐)氏、杜氏、范氏、刘氏、土氏、郇氏四散分迁。汤(唐)氏奔西戎,被诸戎推为“西戎君”。这在史籍《史记·秦本记·索引》中指出:“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徐广曰:“一作汤杜,言汤邑在杜县之界,故曰汤杜也。”皇甫谧注曰:“亳王号汤,西夷之国也。”
周幽王姬宫涅(姬宫湦)因宠爱褒姒之子而废太子姬宜臼,国舅申伯怒联西夷犬戎杀周幽王,立姬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在史籍《史记·周本记》中记载:“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甑、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洛邑,以避戎寇。”

西戎君汤(唐)王因协助申伯杀周幽王,还有立周平王之功,因此其势力渐入周都(宗周,今陕西长安一带),而周平王为避“戎寇”而将都城东迁洛阳(成周,今河南洛阳),西戎君汤(唐)王则乘机驱逐周族人在岐、丰(陕西)的势力后,回驾杜邑重建亳国,并杀了周大夫秦仲。这在史籍《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西戎杀奉仲。”因而汤(唐)亳王与嬴秦侯就结为世仇。而此际周平王根本就无力夺回祖居之地,遂与秦襄公盟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周桓王姬林六年(秦宁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宁公嬴立开始东征荡社,举国之力与汤(唐)亳王开战,其历经数年,终灭亳国,而居其地。在史籍《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十二年伐荡氏,取之。”秦、亳两国的大战始于秦宁公二年,此战决定二者存一,因而汤(唐)氏亦拼死一战,历经十年的拉锯战,在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的战斗中,就连秦宁公也被汤(唐)氏杀死。

最终,汤(唐)亳王还是战败了,族人逃到北地郡(今甘肃宁县西北部)建帐。

到了周襄王姬郑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嬴任好采用了智臣由余之计,一举攻占北地郡和陇西,灭西戎十四国,开地千里,成为西方霸主。汤(唐)氏的余部则败逃至湟中(今青海西宁),建立了青唐(汤)城,中原诸侯则称其为“羌王”。

“羌”字从羊,在典籍《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枭阳国。”的典籍《左思赋》中说:“枭羊国”。故可知羊与阳二字上古时通用。而阳与汤二字上古时亦通用,因此羊与汤相通并连用。古有羊汤水,炎帝蚩尤之国也。羊汤又读羌唐、羊肠。因羌出于汤(唐),故诸夏侯国史官皆称其部为“汤(唐)旄羌”。“旄”亦作髦,为北殷氏一支。在史籍《史记·索隐》的记载中,认为北殷氏“系本作髦氏,又有时氏、萧氏、黎氏。”唐旄羌即汤(唐)氏与旄氏合组而成,故而史有此称。

到了秦厉公嬴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大举出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当时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被迫南出赐支河(今青海境内黄河河曲),西徙数千里进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谓发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称“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有“大蕃国”,汉音译为“大亳国”,就是后来在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民族。

到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汉史音译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的藏译为“羊”,“萨”的藏译为“土”,全译就是“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萨又称“汤杜”,显然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唐(汤)杜氏,而汤(唐)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唐)”。

汤(唐)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汤(唐)古特”,或“汤(唐)兀”、“汤(唐)兀惕”等。因唐与汤同音同义,所以吐蕃唐氏音译即为汤氏。

到了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著名的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历史名人;在明朝时期的史籍记载中,藏民族中就有汤汤部族,因而汤氏一直为后来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则大多通译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压政策所至,只有少数族人一直沿用汤氏至今。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读音皆作tāng(ㄊㄤ)。

依据这一段历史,唐姓与汤氏同源共族,且这两个字在唐、宋时期又多为同音通用,因此凡唐氏族人因避祸改姓,则多改为汤氏。由于因汤氏中含有极高的唐氏因素,所以唐氏是汤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子姓汤氏、唐氏同宗同源,汤即唐,唐即汤,无论如何互易,其宗不改。

例如,明朝时期的江苏嘉定人(今上海嘉定)唐蟠,字穆如,号冰庵,在明崇祯年间考取诸生,其为著名的王时敏弟子,是当时极其著名的书画家,还著有《柳东阁诗草》、《睡贤处稿》传世。到了明末清初,由于社会动荡、兵祸频乃,唐蟠为避祸及,因而改为汤氏,史称其为“汤蟠”。

唐蟠(汤蟠)本人就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学识,换氏不改姓,实在是聪明之至——这种深邃的人文知识恰恰是今人所缺少的,值得今天越来越多“知其然不识其所以然”的文凭一族,仔细对鉴思量。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时期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传至宋国君主偃,自立为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占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子偃,宋国于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联合了魏、楚两国攻灭。

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到了秦始皇赢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据说他学识雅博,后因秦始皇为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体制,大兴“焚书坑儒”,乘机剿灭旧诸侯国的残余势力,子隆在其时畏其祸及,遂改子姓为汤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

要特别注意的是:战国末期的宋国君主宋末君子偃(公元前328~前286年在位),是宋君剔成(戴剔成、剔成肝、司城子罕,公元前369~前328年在位)的弟弟,是宋国第三十二代即未代君主,与西周早期的宋国君主宋丁公子申之子亳王子偃非同一人,通常称其为戴偃,是后世戴氏的鼻祖。

亳王(亳偃王)子偃与宋国第四代君主宋愍公子共是同一时期的人,与宋愍公是兄弟,当生活在周成王姬诵~周昭王姬瑕执政期间即公元前1103~前1023年之间,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五个渊源: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

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

近代史学家童书业在《先秦历史考》中阐述:“春秋列国的大世族,如周有周、召、单、刘、尹等氏;鲁有仲(孟)、叔、季三家和臧、东门等氏;晋有栾、郤、狐、赵、韩、魏、知、中行、范、羊舌、祁、先、胥、伯等氏;齐有高(文公后)、国、崔、庆、栾、高(惠公后)、陈、鲍等氏;宋有华、乐、皇、鱼、荡、向等氏;卫有孙、宁、孔等氏;郑有良、游、国、罕、驷、印、丰等七穆之族;楚有斗、成、蒍、屈等氏。此外秦和吴、越等国的世族,则不甚可考了。”

春秋时期,宋国有荡邑(今河南睢县),宋桓公子御说封其三子公子荡于此,为荡邑大夫。到宋襄公子兹父即位后,拜其弟公子荡为宋司城,史称其为“司城荡”。

公子荡文武全才,辅佐其兄宋襄公扶齐伐曹,两会诸侯,称霸天下,因而使荡氏一族扬眉吐气。因此在后世词汇中也就有了荡气、荡涤、荡然、浩荡、激荡、荡覆、扫荡、摇荡、冲荡、震荡、荡平、荡漾,成语中也产生了荡然无存、襟怀坦荡、浩浩荡荡、荡气回肠等等颂扬之词。由此而知,在春秋时期,荡氏已成为勇猛无比之师。

在史籍《吕氏春秋》中,称胜兵为“荡兵”,汉朝时期置“荡寇将军”,清朝时期道率府者名为“直荡”。大文学家顾炎武曰:“古人以左右冲杀为荡,陈其锐卒谓跳荡,别帅谓之荡主。”

公子荡在宋、楚两国的决战中,为营救宋襄公,独闯敌阵,身倍数创而牺牲。公子荡之子公子寿,因不肯陪伴昏君宋昭公子杵臼左右而辞去司城官职,却让儿子荡意诸袭世职。荡意诸以祖父封邑为姓氏,称荡氏,是宋国荡氏之始。

荡意诸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贤者,后因见宋昭公被弑,也自刎而死。宋文公子鲍深知荡意诸很贤惠,则封其弟荡虺为大司马。到了荡虺之子荡泽袭爵后,欲削弱公室,遂乘宋共公子瑕逝世时宋国举哀之际,杀死了太子肥而专国政。后来,荡泽因没有得到宋桓公家族中鱼氏、向氏、鳞氏的支持,势单力孤,结果被右师华元率国人剿灭,荡泽被杀。

荡泽被杀后,荡泽的子侄中余生者逃亡于楚国亳州,楚共王熊审封荡泽之子为荡侯。到了公元前530年,楚灵王羋圍拜荡侯为楚军大元帅,率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围攻徐国,楚灵王自己则于亳州南干溪督战。公元前529年农历5月,楚国内乱,公子比自立为为楚王,楚灵王自杀。荡侯急率围徐楚军回国,中途遇吴国之伏而当了俘虏,至此,荡氏成为了吴国的奴隶。

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对此,在江苏省苏州《汤氏家谱》中记载道:“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头为汤氏。”

唐朝时期,汤姓族人为避唐太宗的庙号(大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多改为阳氏。例如吐蕃的大将荡没藏降唐军后,亦改称阳没藏。实际上,汤姓族人实在聪明,因为古阳字“陽”与汤字“湯”是同义字。

至于荡氏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氏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氏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氏。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秦、汉时期,宫廷少府设置有汤官令、汤官丞,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

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到了东汉时期,废黜了汤官令,仅保留了汤官丞。后该官职并入“尚食府”。

在汤官令、汤官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汤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汤氏,正确读音作tāng(ㄊㄤ)。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

汤沐食侯,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设置的一种爵位,其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侯之上,官秩为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市局级干部待遇,主要封赐于王族。

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陈国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后,有汤沐食侯的后裔子孙不敢称陈氏,便以爵号为姓氏,称汤沐氏,后省文分称汤氏、沐氏。

当时隋军士兵虽然残暴,但都不敢对杨氏族人怎么样,因为汤氏的读音就作yáng(ㄧㄤˊ),隋军将士不分,因此其族人轻易就避过大难。该支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时期大司空殷崇义,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宋朝时期有人叫汤悦,他本来姓殷。

汤悦,原来的姓名叫殷崇义,池州青阳人(今安徽池州青阳)。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进士,官至司空,知左右内史事。

南唐政权被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殷崇义继续在宋朝为官。

到了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子孙后代皆以汤氏相传至今。汤悦后来参与了著名史籍《太平御览》的编修工作。

该支汤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殷崇义是一个极端聪颖之人,因为在古代,姓的世袭相承都有脉络可循,而風、湯、暘、陽、子、商、殷、偃、宋、登、黎…本就同宗同源通姓,因此,殷崇义表面上看来改殷为汤了,实际上根本就没改姓,只是改了氏的称谓,并未违姓。这样的情况在古代比比皆是,仔细推敲古代所有因避帝王君主名讳、谥讳、爵讳等而改姓者,多为此种情形,殷崇义改姓名的情况仅是典例之一。

实际上,源出商汤的汤氏,正确读音应作yáng(ㄧㄤˊ),是风姓暘(汤)族的正确姓氏读音,远源出自伏羲氏十个儿子最早的姓氏。而当“汤”字读音作tāng(ㄊㄤ)时,仅用以指洗浴热水、热菜汁、热肉羹等,绝非姓氏读音。

今诸多辞字典籍中未能正确标注“汤”字用于姓氏的正确读音,甚为遗憾。不过,汤氏族人以“约定成俗”为典规,今音多读作tāng(ㄊㄤ),世人也应当尊重其家族文化,由得其然。

约定成俗也是一种深邃的文化,就如同今天诸多什么什么歌星、影星、主持人,皆得意洋洋地将“角色”读作“jiǎo-sè”一样。将来,星儿们一上场,大家都不要死盯着人家的脸蛋和身段,而应当仔细寻找和辨认其脑袋上“犄角的颜色”,那样更有乐趣。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汤务氏,亦称唐古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前就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陶氏等。

⑵.满族汤佳氏,亦称唐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区、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

满族、蒙古族汤氏读音皆作tāng(ㄊㄤ)。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瑶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汤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商汤(子履、成汤)、汤子偃(子偃)、子荡意诸、殷崇义。

汤氏的历史名人 -- 汤 悦:(生卒年待考),原名殷崇义;安徽贵池人。著名北宋文学家。汤氏鼻祖之一。

文采极佳,由此扬名。初为南唐宰相,独揽李家皇室的书檄教诏。后归宋,赵匡胤封其为光禄卿,颇为重用,撰有《江西录》十卷。



汤 和:(公元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人(今安徽凤阳)。著名明朝开国将领、大臣。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汤和参加了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

元至正十四年,在滁州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次年,从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

元至正十六年参加集庆之战。后从徐达攻镇江(今江苏镇江),升统军元帅。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迁平章政事,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八千,解围而还。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农历9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农历10月,充征南将军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两万四千、海船四百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连败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部。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1月,克延平(今福建南平),俘陈友定。农历8月,以偏将军从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陕西庆阳),俘斩元将张良臣。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八万六千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而还。封中山侯。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属陕西)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任征蛮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贵州岑巩)、古州(今贵州黎平)等起事。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还师,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五十九处,征兵民五万八千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七十岁,葬于今蚌埠东郊曹山名《汤和墓》。



汤王寿:(生卒年待考),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宋朝大臣。

宋朝进士,官至大理少卿。曾上书请召朱熹,忤权相意,名声大闻于时。



汤正仲:(生卒年待考),字叔雅,号闲庵,扬补之甥;江西省南昌人。著名宋朝画家。

善画梅、竹、松、石,清雅如傅粉之色。自来墨梅,类以白黑相形,汤正仲的舅氏遗法,始创新意,为倒晕素质以反之,青出于蓝。其作品别具新意,享誉画坛。



汤思退:(生卒年待考),字进之,号湘水;浙江龙泉人(今浙江丽水)。著名南宋政治家。

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考取进士,任建州政和县令,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在宋高宗、宋孝宗执政时期两度为相。



汤惠休:(生卒年待考),字文海;山东临沂人。著名南朝宋时诗人。

齐梁间任余杭令、中散大夫等职。官至扬州刺史,诗学谢灵运,与鲍照并称为“休鲍”。



汤 汉:(生卒年待考),字伯纪,号东涧;江西余江崇义乡人(今江西余江画桥)。著名南宋理学家。

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甲辰科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封安仁(余江)开国子,南宋儒学旗手、理学宗师。卒谥号文清,追赠正奉大夫、饶国公。



汤 厘:(生卒年待考),江苏淮安人。著名元朝书画理论家。

精于古物及书画鉴赏,主要谈及书画鉴别方法、所见名家画迹,论述名家擅长、画法特点,多从笔墨气韵方面辨别真伪,鉴赏要领甚为精到。曾著《画鉴》一卷。



汤克宽:(生卒年待考),江苏邳州人(今江苏邳县)。著名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将领。

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汤庆,做过防守长江的江防总兵官。汤克宽骁勇善战,原已做到副总兵,驻扎金山卫,明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台州北上,流窜各地,汤克宽作战失利,被参革职。王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保他为浙西参将,受命于危难之际,屡败倭寇,敌甚畏,因功迁广东总兵。



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人(今江西抚州)。著名明朝戏曲家、文学家。

汤显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汤显祖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笼络他们。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许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沈某等出卖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汤显祖却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但因此,汤显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张居正死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他以翰林的地位拉显祖入幕,显祖都拒绝了。

三十四岁,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布满荆棘的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部观政(见习),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有人咏之于诗曰:“印床高阁网尘纱,日听喧蜂两度衙。”其闲寂可想而知。然而,当时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不论,即戏曲家,前后就有徐霖、陈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虽至夜半,书声琅琅不绝于口。别人问他:“老博士何为嗜书?”答曰:“吾读书不问博士非博士。”这种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张居正而终于在这时被严加处分的文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留都也不太平。这里正进行着文学思想的激烈斗争。早在嘉靖时代,文坛上就盛行着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万历期间,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步其后尘,有加无已。风气所及,一时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之类。其中王世贞不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势力。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他以应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后在这里为刑部侍郎、尚书。地位显赫。士大夫趋之若鹜。许多人奔走在他门下。他的片言只语,便可“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俨然为文坛盟主。可是,汤显祖是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势力的人,他重创新而反对复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而不为复古派所规定的范围所局限。他的文学思想和旨趣与王世贞辈大相径庭。因此,他虽与王世贞同在南都,且又为王世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属,却不愿与王氏兄弟相往还。他写信给朋友说:“无与北地诸君接逐之意,北地诸君亦何足接逐也。”更有趣的是,汤显祖为揭露文学复古派的真面貌,还约了友人把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的诗文拿来解剖,划出他们诗文中模拟、剽窃汉史唐诗的字句,涂涂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论。王世贞知道后,也无可如何,哑然失笑而已。这表明,汤显祖不仅不以权势是从,而且当复古文学思潮笼罩海内时,他有主见,有特识,决不随波逐流。

这不是说汤显祖有一种先天性的反抗性格,这实际上是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的结果。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缚龙蛇的气概,痛斥口谈道德而心存富贵的伪君子,并以“非圣无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汤显祖早年就做了罗汝芳的学生,自小跟他学道,读“非圣之书”。后来又与激进的禅宗大师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读其《焚书》,十分倾慕。他说:“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紫柏)之雄,听以李百泉(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被人称之为“狂奴”。这样,他不仅在品格上不愿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锋芒毕露。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罢桁杨,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也许汤显祖是把这里当作他的理想王国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这使他的政敌终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出来暗语中伤。汤显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赶走他。

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别人攻击,给吏部递了辞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闲住的处分时,他弃此敝履早过三年。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十二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十四岁补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举。这时,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二十六岁时刊印第1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三部诗集名《问棘邮草》。二十八岁时作第一部传奇《紫箫记》,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十年后改写为《紫钗记》。三十四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他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宰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因而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颇多善政,并有诗作讽刺朝政,关心民间疾苦。《感事》诗直接讽刺皇帝醉心求金开矿而造成弊端:“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

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他弃官归里。家居期间,心情颇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只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专事写作。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罗是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这个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明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贽。汤显祖离遂昌任后,曾在临川和李贽相见。李在狱中自杀后,汤显祖作诗哀悼。他还推崇反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称李贽和达观是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他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揭露腐败政治、反对程朱理学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掌朝的张居正的招致而落选。中进士后,也拒绝当时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在南京时,不和当时已有很大名声的王世贞、世懋兄弟往来,甚至在王举行的公宴上谢绝和诗。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这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汤显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作品中也有明显反映。《明史》记他"意气慷慨","蹭蹬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

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声威极盛。汤显祖二十一岁时,“后七子”首领李攀龙已去世,但另一首领王世贞继续为文坛盟主,且“独操柄二十年”。汤显祖于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更抨击“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国体,得以冠玉欺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用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拟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徐渭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好辩"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惜未完稿。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指导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通。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牡丹亭》还别开生面地刻画了花神和判官的对立性格。花神专掌“惜玉怜香”,实际是青春和爱情之神,作者大胆地描写这位神“保护”杜、柳在梦中幽会。判官是阴世的统治者,却具有阳世封建统治者的特点,不仅枉法,还维护封建礼教。他谴责花神有“罪业”,指摘“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花神一面佯作“认罪”,一面却又为杜丽娘说情,使判官遣发杜丽娘还魂。这些都符合他"惜玉怜香"的职责,而判官决定放出杜丽娘,却又是因见到"婚姻簿"注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从"命定"观念出发,这种观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

《牡丹亭》也写了封建家长杜宝对女儿的自由婚姻的阻挠。杜宝恪守封建礼教,认为女儿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都是“胡为”。他在“御赐团圆”的圣旨下达前,一直坚持要女儿和柳梦梅离异。但作者也写他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圆滑世故的一面。柳梦梅中状元后,他几乎忘记了曾在杜宝面前诬告柳为“劫坟之贼”,而在两人之间调解分劝,对当年被他责打的丫环春香,此刻也以“贤弟”相称,他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

《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追求爱情的缠绵而执著,是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杜丽娘还有她的思想特点。在《牡丹亭》以前,戏曲、小说中描写女子执著、坚定地追求爱情,不乏其例,但象杜丽娘这样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思想的却很罕见。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由“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美中不足的是,柳梦梅写得较为逊色,缺乏光彩。但也有评论家认为,柳梦梅的痴情和耿介写来还是可贵可爱的,堪与杜丽娘的性格交相辉映。

丫环春香也写得个性鲜明。她直率地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与杜丽娘的反抗性格相映衬。《闺塾》出中,分明杜丽娘对陈最良“依注解书”不满,但只能委婉地说“这经文偌多”,春香却直接向传统的经解挑战,故意问君子为什么要求淑女。在《写真》出中,杜丽娘把梦中幽会事告诉春香,春香先是吃惊,接着表示感叹:“怎的有这等方便呵!”活脱刻画出她的纯洁天真。

《牡丹亭》文词以典丽著称。《惊梦》的几支曲子一向为人称道,如[皂罗袍]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杜丽娘对春光的欣赏和叹惜,透露了她爱情上的苦闷。又如《寻梦》中的[懒画眉]曲:“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写杜丽娘渴望重寻旧梦、获得爱情的欢乐,却用她见到的景物来烘托。这种典丽的曲文用来刻画杜丽娘这样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的情态是很适合的。不过《牡丹亭》曲文也表现出它的弱点,使用冷僻的典故过多,甚至有晦涩生硬之病。《牡丹亭》的曲文并不纯是典丽,在描写下层人物如农夫、牧童和桑妇时,比较通俗。在宾白的运用上,语言比较精练,也较通俗,在描写陈最良等人物时,尤为出色。还有不少属插科打诨的宾白则常流于庸俗,这也是元代以来戏曲中的一种通病。另外,《牡丹亭》中也有某些在男女情事上堕入恶趣的笔墨。

《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汤显祖的《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诗中写道:“愁来一座更衣起,江树沉沉天汉斜。”汤显祖还从朋友处得知有一位娄江的女读者俞二娘断肠而死,他写了《哭娄江女子》诗,其中写道:“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相传《牡丹亭》还使当时著名的女伶人商小伶伤心而亡,这些都说明《牡丹亭》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

《牡丹亭》的出现,又引起了一桩戏曲史上有名的“公案”即删改《牡丹亭》的争论。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为了使《牡丹亭》便于用昆腔演唱,按昆腔音律作了改定,汤显祖不止一次对吕改本表示异议。他嘱咐宜黄伶人罗章二说:“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但后来改本更多,且皆系名人所为,如臧懋循和冯梦龙都曾更定、删削。冯梦龙还把他的删改本改名为《风流梦》。汤显祖和他家乡一带的宜黄腔艺人交往颇多,他所写传奇当是便于用宜黄腔演唱。由于昆腔盛传,近代剧坛流行的《牡丹亭》演出本大抵出于改定本。

围绕着修改《牡丹亭》的争论,也反映出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上首先讲究“意趣神色”,不斤斤计较于按字模声的创作主张。他对当时沈□等编纂的曲谱、曲论虽有肯定,但也有批评。他在致吕玉绳的信中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这种观点同他主张文章要有灵性,是一致的。

《邯郸记》共三十出。曲词比较朴素。本事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写卢生一贫如洗,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洞宾授他一枕,即入梦中。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女子,中进士,当了二十年宰相,封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子孙也一齐高升。一梦醒来,黄粱方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剧中描写卢生的煊赫声势,较之《枕中记》展开了更多的描绘。对卢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钱去贿通官僚勋贵,以及中状元等刻画,更是属于汤显祖的创造。卢生享尽富贵荣华,在临死之际,还一心思念身后的赠谥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发迹到死亡的丑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场的黑暗。这里融和着汤显祖在多年仕宦经历中和对社会的观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场倾轧、科举腐败和官僚奢侈等情况。

《南柯记》共四十四出,本事据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内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和瑶芳公主成婚。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传》相比,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

《邯郸记》和《南柯记》都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由于唐人小说中原有人生如梦、富贵如烟的思想,汤显祖本人又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这两部作品也就表现出虚幻的色彩。

《紫箫记》现存三十四出,是汤显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显来自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情节不同。它写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后在游华清宫时失散,后小玉拾到紫玉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状元,被派往朔方边境军中任职,两人相互思念。数年后的一个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团圆。全剧文笔华丽,人物道白都为四六对句。也有恶趣笔墨。据作者的《紫钗记题词》中说,《紫箫记》未成而"是非蜂起"、"讹言四方",原因据说是作者企图"暗刺时相"。但详细真相不明。

《紫钗记》共五十三出,系据《紫箫记》改作。作者在情节上改动数处:娼妓身份的霍小玉改为良家女子;经人撮合改为李益由拾钗而识小玉;批判负心汉改为歌颂李益和小玉在爱情上的坚贞,而阻挠他们婚姻的是卢太尉;把黄衫客写成一个与宫廷有密切关系的十分有权势的人物。词藻华丽,但也有疏隽处。《堕钗灯影》写霍小玉和李益相会时又惊又羞又喜的初恋之情,细致传神;《冻卖珠钗》写霍小玉的痴情,相当动人。《折柳阳关》、《玉工伤感》和《怒撒金钱》等出写人物心理,结合氛围衬托,也很成功。

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如晚于汤显祖二十多年的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时的戏曲家吕天成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王骥德甚至说,如果汤显祖没有“当置法字无论”和其他弱点,“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汤显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后五年,韩敬编印《玉茗堂集》。他的作品于明清两代均有刊本,目前通行的是1961年由钱南扬、徐朔方合编的《汤显祖集》,包括诗文和戏曲。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临川市修建了汤显祖墓园、玉茗堂影剧院,影剧院内设有汤显祖纪念室。1982年10月,中央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在抚州玉茗堂影剧院联合举行了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六十六周年大会。1992年,人民政府又筹建汤显祖纪念馆,1995年,占地二百亩的汤显祖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汤显祖于明万历二十一~二十六年(公元1593~1598年)曾任遂昌知县。他勤政爱民,兴教办学、劝农耕作、灭虎除害,政绩显著。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几百年来享誉文坛,驰名海外,其主要思想的形成在遂昌县,并与其密不可分。汤显祖纪念馆”位于遂昌县城北街四弄,面积九百平方米,由前院、馆舍、后园三部分组成,环境优美,古朴雅致。馆内陈列内容丰富,格调高雅,集中介绍汤显祖生平、在遂昌政绩,以及汤显祖的艺术创作成就。

在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暨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周育德将“中国汤显祖研究会”的牌匾授予遂昌,这标志着中国汤显祖研究会正式落户遂昌。

遂昌作为汤显祖主政和《牡丹亭》的酝酿创作之地,一直以来就是中外汤学专家、学者寻访遗迹,搜集史料,进行各种形式研究活动之地。今后,遂昌将积极发挥中国汤显祖研究会落户遂昌的优势,整合海内外汤学资源,推动汤学研究的发展,同时,积极培养县内的汤学人才,使遂昌成为名副其实的汤学研究中心。



汤克宽:(公元?~1576年待考),邳州人(今江苏睢宁)。著名明朝抗倭名将。

汤克宽是将家出身。历任参将、总兵官。

倭寇初起,他曾屡败倭寇于温州、奉化、宁海、宝山、苏州、松江、海丰等地,后为广东总兵。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汤克宽又与俞大猷、卢镗等大破倭寇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旋从俞大猷入粤,又破倭寇,留驻广东。

明万历初年调赴蓟镇,鞑靼攻古北口,他率军追击,遇伏战死。

汤克宽还擅画山水,亦写墨梅、花卉又兼工生草书、诗和画。



汤宾尹:(公元?~1628年待考),字嘉宾,号睡庵,别号霍林;安徽宣城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汤宾尹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内外制书诏令多出其手,号称得体,常受到神宗赞赏。

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汤宾尹迁右春坊右中允。

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汤宾尹为左春坊左谕德。

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汤宾尹在会试中为统考官;后进南京国子监祭酒。

当时朝中结朋党之风极重,朝官言官,北官南官,朝野文士多结为朋党,以东林党、宣党、昆党为最盛;各党均是己非人,互攻不止。宣党首领即为汤宾尹。汤宾尹好励人才,广收门徒,士子质疑问难殆无虚日;他在党局中树赤帜二十年,世号之“汤宣城”。

汤宾尹与督学御史熊廷弼友善,熊廷弼后任辽东经略,屡破后金,为一代儒将。

汤宾尹在与方植党争斗中失败罢归,宣党犹力庇之,“虽家居,遥执朝柄”。

明思宗崇祯初年(公元1628年),朝臣荐之起复,汤宾尹未及任而病逝。

汤宾尹时文颇负盛名,亦善诗,人论其“文采烂然”、“以参禅之语而谈诗”,其作《同友人游黄山》云:“冒雨穿山羡未曾,息肩无寺寺无僧。宽围白浪身千叶,峭入青天手一藤。龙吼药炉舂急杵,猿调茶鼎煮孤灯。与君伸脚量峰碛,踏着云光不记层。”

著有《睡庵文集》、《宣城右集》、《一左集》、《再广历子品粹》十二卷等。

汤文琼:(生卒年待考),池州府石埭人(今安徽石台)。著名明朝学者。

时京师被攻陷,文琼书衣襟“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后投缳绚国,传为美谈。



汤贻汾:(公元1778~1853年),字若仪,号雨生,晚号粥翁;江苏武进人。著名清朝画家。

以祖父难荫,袭云骑尉,为三江守备,历官粤东、山右、浙江,儒雅廉俊,盗贼帖弭。后以抚标中军参将,擢温州镇副总兵,因病不赴,退隐白门,贷保绪园以居,焚香鼓琴,修然尘外,海内名宿多与之游。

洪杨之乱,白门陷,赋绝命诗,投池死,终年七十六岁,谥忠愍。

汤贻汾工诗书画,擅画山水、笔法雅致秀逸,兼工行草书和诗,与戴熙并称“汤戴”。

著有《琴隐园诗词集》、《画筌析览》。亦精音律,制有《梯仙阁三种》,《墨林今话》令家婢歌之,咸能上口。



汤天池:(生卒年待考),芜湖人(今安徽芜湖)。著名清朝铁画创造人。

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苍劲古朴。

相传,汤天池受邻居萧云从的影响,遂闭门构思,以锻铁做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因作品精妙生动,来人争相抢购,世称“铁画”。是铁画的创始人。



汤 鹏:(公元1801~1844年),字海秋,清益阳县人。著名清朝监察御史、诗人。

生于清嘉庆六年。刻苦好学,善时文。既具文采、气势,且能联系时事,与一般八股制艺大异。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军机章京、户部主事,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在任内,宗室工部尚书载铨叱责司官,朝廷已付吏议了结。而汤鹏以为司官为朝廷命官,如有过错,当交有司议处,不应任意唾骂。连续三上奏章,要求严惩。清道光帝以其偏执,降为户部员外。虽直言远震,但也因此心灰,专力著述。作《浮邱子》十九篇,每篇数千言,论述治国之道与学术思想:《明林》十六卷,总结前代得失,实有所为而发。

鸦片战争败后,汤鹏撰写“夷务善后三十策”,乞尚书转奏。详论募兵、练勇、修船、造炮、缉奸、设险诸事宜,当事者视为书生之见,不予理睬。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逝世,终年四十四岁。

汤鹏为文,当世目为异才。成进士后,专力于诗。生平作诗达三千首,多感慨抑郁、悲愤沉痛之作。著述还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杂事》、《七经补疏》等。曾国藩挽联云:“著述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汤 球:(公元1804~1881年),字伯?话不征鹣厝恕V??宄?蒲Ъ摇?

自幼勤奋学习,兴趣广泛,博闻强记,“星纬推步,研究其奥”,尤通天文历法之妙。但是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把精力转移到治经论史方面。

他与同乡俞正燮、汪文台等人,交往频繁,互相切磋。

汤球的治学态度严谨。他对前人的说法,一定要依据经典,考核真伪,比较异同因而很少有穿凿附会。他在俞正燮、汪文台的帮助和鼓励下,在考据学上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修订补辑的古书有郑康成逸书九种,刘熙《孟子注》、《孝经、论语注》、刘珍等《东观汉纪》、皇甫谧《帝王世纪》、谯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等。



汤右曾:(公元1656~1722年),字西涯,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大臣、诗人。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进士,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

其诗才大而能恢张,帝赐之“诗公”,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著《怀清堂集》。

以逸笔写山水,著墨无多,舒展自查初白(慎行)有诗称之。工行楷,遒媚似苏轼。诗与朱彝尊齐名。有怀清堂集。终年六十七岁。



汤世树:(生卒年待考),江苏武进人。著名清朝诗书画家。

书学米芾,题识精美,写生鲜丽,为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时称“三绝”。



汤金钊:(公元1772~1856年),字敦甫,一字勋兹;浙江萧山人。著名清朝大臣。

汤金钊先世由青田迁居长河,再迁至城厢镇西门外居住,称“西门汤氏”。其家世代以经商为业,惟有他勤奋求学。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汤金钊二十二岁举乡试第一,即称解元。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汤金钊二十七岁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汤金钊入直上书房,后因母丧回籍。

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汤金钊仍入直上书房,不久升礼部侍郎,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汤金钊转吏部左侍郎。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兼户部侍郎。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汤金钊因父丧归乡,期满仍直上书房,实授户部侍郎。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汤金钊出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不久充上书房总师傅,调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之职。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汤金钊以协办大学士调回吏部。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值汤金钊中进士六十周年之际,清朝廷特地加封他太子太保衔,并赐御书“庆衍恩荣”匾额,恩宠有加。

汤金钊终年八十四岁,谥为文端公。其子汤修,官至通政司副使。



汤化龙:(公元1874~1918年),字济武;湖北蕲水人(今湖北浠水)。著名清朝末期立宪派人士、民国开国元勋之一。

汤化龙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授法部主事,后任山西大学堂国文教习。

1902年自请资送留学日本,读于法政大学,曾与同学组织留日教育学会,出版有《教育杂志》。

1905年秋毕业回国:任湖北谘议局筹办处参事。次年当选为谘议局副议长,复被举另议长,积极参与发动请愿速开国会运动。

1910年赴北京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一次会议,被推为会议主席,参加各界代表第三次请愿。后与谭延闿、蒲殿俊等谋作第四次请愿,未果。翌年6月再次晋京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二次会议,猛烈抨击“皇族内阁”,参与发起组织“宪友会”。10月武昌起义后,即时应变,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一说通电系革命党人借其名所发)。继与胡瑞霖等拟定《都督府组织条例》,又获任政事部长。后争权夺势,引起革命党人不满,旋改其为编制部长。

汉阳失陷,随黄兴往上海。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委以法制局副总裁。辞不就,与立宪派诸要人在上海发起“共和建设讨论会”。4月当选为临时参议院副议长。5月加入共和党。10月组织民主党任干事长。

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长,支持袁世凯独裁。又与梁启超合组进步党,对抗国民党。“二次革命”爆发后,联合议员孟森等通电反对。

1914年任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翌年辞职赴沪,参加护国运动。袁死,转附段祺瑞,曾任段内阁内务总长,不久失意。

1918年出国赴加拿大考察,在维多利亚市遇刺身亡。



汤玉麟:(公元1871~1937年),字阁臣,绰号汤大虎;辽宁阜新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不抵抗将军。

汤玉麟原籍山东掖县,生于辽宁阜新,出身绿林。1902年被收编入奉天前路巡防营哨官、帮办。历任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十二军军长、热河省省长兼热河军区司令、第五军团总指挥、热河省驻防军总司令、上将。

汤玉麟爱虎成性,在其豪华的会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猛虎下山图”,他经常坐在铺有虎皮的沙发上。

1912年出任安国军第二十七师骑兵第二十七团团长,次年升为第五十二旅旅长。1917年赴京参与张勋复辟活动,失败后逃回阜新隐居。

1919年,又回奉天任东三省巡阅使署中将顾问。1921年5月任奉天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兼东边镇守使和剿匪司令。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第十一师师长。1926年任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十二军军长,同年4月任热河都统。

1931年,在张学良的指挥下,汤玉麟率部镇压了著名的内蒙古“嘎达梅林起义”。

“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日寇全面进攻热河,汤玉麟手下的几个部下尚未交锋就投降或逃跑,汤玉麟于是也一枪不发,率部全面溃逃,成为可耻的“不抵抗将军”。

汤玉麟率部逃到河北承德地区的滦平县后,被宋哲元将军收编。之后汤玉麟寓居天津,1937年5月在国民声讨浪潮中病逝于天津。



汤 平:(公元1903~1968年),湖南浏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二纵队第六大队军需,第一师二团连政治委员、团政治处总支书记,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军团后方补充团政治委员,第五军一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一师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俱乐部主任,第五师政治部破坏科科长、宣传科科长,第四师供给部部长,陕甘支队第四师供给处处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团团长,红一军团直属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列科科长,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晋西北行政公署财政处处长、粮食处处长、公署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地政公署副主任,晋绥行政公署督察处处长,华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财政处处长,中央军委总后勤部财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诬陷迫害,1968年1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汤 池:(公元1909~今),原名汤代春;湖南浏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浏阳县警卫团军需处会计,湘鄂赣军区独立师经理处科长,经理副处长,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五十二团供给主任,湘鄂川黔军区卫生部供给部主任,中央教导师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供给部主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经理科科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供给部部长,东北军区军工部财政处处长,第十二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汤光恢:(公元1909~今),江西永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宣传队队长,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亦军团第二师第五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二师侦察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巡视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著名的东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干事,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军法处副处长、处长,保卫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宿北、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政治委员,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公安军政治委员,黑龙江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61年到1964年任江西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汤宗舜:(公元1917~?),浙江湖州人。著名专利法研究员。

九三学社社员。研究员,1979年3月~1994年10月从事知识产权工作。

原任中国专利局顾问、国务院参事。著有《专利法教程》、《专利法解说》、《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等著作;合译著作分别为《巴黎公约解说》、《知识产权法教程》;译有《巴黎公约》、《Trips协定》、《欧洲专利公约》等。



汤一介:(公元1927~今),湖北黄梅人,生于天津。著名现代哲学家。

汤一介在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ChristianityandChineseCulture》、《LaMort》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汤恩伯:(公元1898~1954年),上海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汤恩伯在1920年入援闽浙军讲武堂,毕业后任浙军第一师排长。

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28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继任学生总队大队长,在校期间著《步兵中队(连)教练之研究》,博得蒋介石赏识。

1931年起,任第二师师长、第十三军军长等职。

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指挥所部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寇进攻,予敌重创。10月任第二十军团军团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6月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随枣会战。

抗战初期,汤恩伯率第二十军团参加了包括南口血战、鲁南会战、台儿庄会战等战役。1937年汤恩伯率第十三军在怀来、南口、居庸关一线与日寇血战十日,直到张垣失陷。在著名的“台儿庄会战”中,汤恩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但亦种下了他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间的不和。之后,汤恩伯兼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之间,汤恩伯率部转战于华北,多次重击日寇,是日寇在华北少数有所畏惧之坚强部队,第三十一集团亦被日寇称为“汤恩伯部”。

1940年后,汤恩伯兼任鲁、苏、豫、皖四省战区的行政长官。

1942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第一绥靖区司令。

1944年4月,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溃败,汤恩伯受到了撤职留任处分。9月调任黔桂边区总司令。12月独山陷落,陪都震动,急调汤恩伯部孙元良的第二十九军由四川入贵州解围。

1945年3月,任陆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桂柳追击战”,至1945年7月在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

1945年日寇投降后,汤恩伯奉命抢占沪宁地区,出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第一兵团司令。

1946年2月15日,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5月任首都卫戍司令。6月任陆军副总司令。

1947年春,汤恩伯兼第一兵团司令,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所部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全歼。

1948年8月,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9年1月,任陆军副总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代理陆军总司令,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凭借长江天险固守宁沪杭地区。到了4~5月,所部主力在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中被歼灭,残部溃退往厦门,汤恩伯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厦门绥靖总司令。10月由金门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实际上未能到任)。

汤恩伯在逃到台湾后,立即受到蒋中正排挤,日子难过。

1949年上海战役失败后,逃台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议论纷纷。当时,汤恩伯部队装备精良,然而只抵抗了十多天就全城崩溃。为了弄清失败原因,蒋中正指示陈诚在台北主持召开一次上海防卫战失败检讨会。

1949年7月2日,检讨会在台北一所宾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军政大员以及参加过上海防卫战的师级以上军官,汤恩伯被邀与会作情况报告。

轮到其他人发言时,一些高级将领都把矛头指向汤恩伯。原第三十七军军长罗泽闿说,他的部队驻扎在浦东,条件最差,汤恩伯对他的部队另眼相看。更为恶劣的是,汤恩伯下令各部队撤退时,惟独不通知他的第三十七军,导致三十七军全部被歼,他和副军长王大钧等少数人化装成平民才死里逃生。原三十七军副军长王大钧在随后的发言中,对汤恩伯也作了诸多抨击。

散了会,汤恩伯走出会议室时,一直低头不语。回家后,汤恩伯大发牢骚说:“国民党在大陆打了那么多败仗,死伤的人比上海防卫战要多得多,为什么一次检讨会也没有开,而独开上海防卫战的检讨会?”但汤恩伯心里很清楚,他以后在台湾的处境肯定不妙。后来,罗泽闿见一直未处分汤恩伯,就到军事法庭告状。蒋中正觉得不妥,指示陈诚劝罗泽闿撤回状纸,并私下告诉罗泽闿,开检讨会其实就是批判汤恩伯,没必要再纠缠。

1949年初,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受共产党影响,到上海策动时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起义。汤恩伯早年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名额是陈仪争取的,费用也由陈仪资助。为感激陈仪,汤改名“恩伯”,并拜陈仪为“义父”、“恩师”。后来,陈仪曾将自己投靠人民的想法告诉汤恩伯后,却引起了汤恩伯的反感。为了表示自己“大义灭亲”,汤恩伯竟将自己的义父兼恩师出卖了。2月21日,蒋中正下令逮捕陈仪。

据汤恩伯自己后来讲,他接到命令时,曾向蒋中正提出条件,不能处死陈仪,蒋中正答应了。1950年6月,蒋中正违背诺言,决定处决一批为共产党效劳的高级“叛逆”,其中就包括被押送到台湾的陈仪等人。为救陈仪,汤恩伯几次找“政学系”首领张群,并请求面见蒋中正。蒋中正听后大怒:“陈仪犯那么大的罪,他汤恩伯心里不清楚吗?这事任何人求情都不行!汤恩伯活堕落了,他要为陈仪说话,我不见他!”蒋中正不但不见汤恩伯,还要他亲自去处决陈仪,以此来检验他是不是真正的“大义灭亲”,但汤恩伯坚决不干。

蒋中正没有办法,只得下令由陈仪的妹夫、“国防部”政务次长袁守谦等人执行陈仪的死刑。1950年6月18日凌晨,陈仪被枪决。此后,蒋中正就更不喜欢汤恩伯了。

陈仪事件及政治上的不受重用,对汤恩伯刺激很大,他感到无脸见亲友,很想到日本去度过余生。早在上海防卫战时,汤恩伯就在做逃往日本的准备。据谷正纲等人透露,那时,汤恩伯知道守不住上海,便将其亲信王文成、龙佐良偷偷派往日本,为其寻找避难所。

1949年5月6日,汤恩伯令亲信从上海秘密将五十万美元军费汇到美国一个朋友的账户上,再由这位朋友将钱转汇给在日本的王文成、龙佐良处。王文成初到日本时,未与蒋中正集团的驻日机构进行任何联系。后来,汤恩伯考虑王文成、龙佐良无处领薪,便建议将两人吸收到驻日军事代表团工作,担任编外顾问。

王文成、龙佐良一门心思为汤恩伯寻找退路。1949年7月,这两人花三万美元在日本东京近郊给汤恩伯买了一栋有二十二间房间的豪宅。汤恩伯在日本买房子不慎走漏了消息。1950年2月2日,路透社从东京发出了一条新闻:《蒋中正透过一个中国高层官员在日本东京近郊购豪宅》。

蒋中正得知后大骂汤恩伯道:“混账!怪不得上海和东南沿海败得那么快,原来他早作了逃往日本的准备!”

1950年3月,汤恩伯以召募日籍志愿军反攻大陆为由,决定去日本。汤恩伯上飞机后,机上验票人员要他出示赴日证件。汤恩伯声称是受政府委派到日本执行特殊任务,未办签证。于是机上工作人员要他下飞机,他坚决不下,并与工作人员发生激烈争吵。蒋中正判断汤恩伯想逃往日本,于是下令阻止。几名军警接到命令后,强行将汤恩伯拉下了飞机。

汤恩伯在台湾不受重用,逃日又未成功,思想包袱十分沉重。1953年9月12日,是他的五十五岁生日,他原计划请几桌客,后来也取消了。由于长期怄气,导致汤恩伯身体消瘦。医生说他肝部有问题。

后来,汤恩伯又申请去日本治病。蒋中正讽刺说:“有大过的人,还要到日本去治病?”随后,在汤恩伯的申请报告上签了“就地医治”四个字。

1953年10月2日,雷震动员汤恩伯住院。汤恩伯愤愤地说:“我的病在台湾治不好,住院也无益。要治病,只有到国外。我申请到日本治病,总裁又不同意,没有办法,只有等着死!”

1954年4月,汤恩伯突感腹部疼痛,医生诊断后发现他的十二指肠部有一个肿瘤,判断可能是癌症,建议他到国外做手术。汤恩伯的家人立即给“总统府”打报告,蒋中正这才同意了。

1954年5月26日晚,汤恩伯在家人的护送下,搭乘日航班机去日本东京。汤恩伯一下飞机,就被送往日本东京一家医院。然而在6月29日汤恩伯做手术时,却因“失血过多”死在了手术台上,终年五十六岁。6月30日,台湾多家报纸立即刊登了汤恩伯在日本病死的消息。

蒋中正得知汤恩伯死了,反应十分冷淡,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死了也好。”



汤耀明:(生卒年待考),台湾台中雾峰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

台湾黄埔陆军官学校第三十一期毕业。

1996年7月~1999年2月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

1999年2月1日晋升一级陆军上将军衔,1999年1月~2002年2月担任参谋总长,2002年3月出任“国防部”部长,标志着陈水扁已经通过台湾省籍将领完全掌握了军权。

汤耀明早年曾受到蒋仲苓的赏识,后逢李登辉推行“本土化”政策,成为第一个台湾省籍陆军总司令、第一个台湾省籍参谋总长。

汤耀明作风率直,勇于任事,外号“汤要命”。



汤乃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

汤武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大连基地政治委员。

汤秀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陕西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

汤 尧:(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中国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

汤先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军事管制区及海防部参谋长。

汤元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军事管制区及海防部副司令。

跟帖时间 2010-02-22 22:00: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汤氏的典故、趣事 -- 汤王沐浴:汤王是中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关于成汤王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据说商朝建国不久,亳州连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种办法求雨都无济于事。后来巫师卜一一卦,说应当人做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汤王就长叹一声说:“求雨是为造福百姓,怎能让人民作牺牲呢?”过了一会儿,他断然说科:“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让我来吧!”于是他选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汤王经过沐浴,剪掉头发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个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接着由巫师搀扶着登上了一个个高高柴堆,参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泉涌,点火的时候到了,巫师们用火把,把柴堆点着了,片刻间浓烟滚滚,把汤王围在焰火之中,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人们在欢呼中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送回宫中。成汤王在位十三年,死后葬于亳州。桑林求雨的故事代代相传,成汤王的功德被世人所赞扬,为了纪念他特在安徽省亳州修建汤王陵公园。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56: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汤氏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中山世泽;信国家声:全联典出明朝时期的汤和为开国功臣,封信国公。“中山”,指今江苏省溧水县东。

文庙从祀;孝感动天: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河南睢州人汤斌,字孔伯,号潜庵,顺治年间进士,官潼关兵备道,后辞官跟从孙奇逢学习,讲《孝经》等书;奏请减轻苏松田赋,救济江北水灾灾民。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从祀文庙。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建人汤霖,字伯雨,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母亲患热病,想要冰,当时正是热天,他整天在池边号哭,忽听池中有嘎嘎响声,一看是冰,急忙取来送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飞星应兆;治圃隐居: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汤悦尝见飞星坠盘中,掬吞之,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汤岩辞官归治小圃,隐居自娱。



2.五言通用联:

瓯王威德远;诗公美名传: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御史大夫汤和,字鼎臣,濠州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转战苏、浙、闽、蜀、屡有战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抵御倭寇。追封东瓯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进士、诗人汤右曾,字西厓,仁和人。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帝重其文学,御制诗赐之,目为“诗公”。其诗才大而能恢张,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临川传四梦;武进誉三绝: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7年),字义仍,号海若。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少年即有文名。以拒绝张居正延揽,明至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始第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后为遂昌知县,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归里。家居二十余年,精研词曲和传奇,专事著述,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四川梦》。其中《还魂记》最负盛名,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另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书画家汤世澍,字润之,武进人。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收学米芾,题识精美,时称“三绝”。



3.六言通用联:

姓字高标鼎甲;文章雄列大家: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字嘉宾,宣城人。万历中乡举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有《睡庵集》。



4.七言通用联:

彭蠡毓浏阳之秀;长沙挹湘水之清:上联典指朝时期的朝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省临川人,所居处称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绝首席大学士(宰相)张居正的招揽。万历年间进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宰相申时行,降为广东省徐闻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县,后因不依附权贵被免官。曾跟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并与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传奇《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及《紫箫记》,诗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两代有戏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长沙浏阳人汤寿,字君保,淳熙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为人刚直,多次被人中伤,朝廷有“清风峻节”的评语。

东坡居士休题杖;南郭先生且滥竽:此联为汤氏历史名人汤东谷自题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星堕盘中,彩笔生辉光祖泽;圃治山下,窦峰垂训裕孙谋:上联典指五代时南唐时期的秋浦人汤悦(原名殷崇义,入宋后因避讳改姓名),博学能文章,李璟时官左仆射,朝中许多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笔,后主时升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开宝年间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太宗诏令修撰《江南录》,太祖开馆修《太平御览》,他都参与其事。相传曾在梦中见飞星堕入盘内,他掬来吞下,于是文思日进。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贵池人汤岩起,初任营道知县,以廉洁著称,官至徽州通判。后辞官归家治小圃,隐居自乐。著有《论语义》及诗集。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此联为汤氏宗祠联。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52: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汤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湖南、河南1989年汤氏合谱字辈:“先传会迪吉克济美其彰(遵敬如光耀文章泽世长)先传会迪吉克济美其彰同本敦亲友典则能流芳秉权行直道辅佐申纪纲顺运兴时杰瑞兆呈天祥归箴尚法守千秋定荣昌”。

湖北宜昌汤氏字辈:“家国齐昌恩德永世”。

湖北丰山汤氏字辈:“应家声聿振长遵美其彰”。

湖北洪湖汤氏字辈:“元良建绪吉克济美其彰”。

湖北长塘汤氏字辈:“智学正家治慎言美其彰”。

湖北胡场汤氏字辈:“成盛明世竞克济美其彰”。

湖北恩施汤氏字辈:“先传会迪吉克济美其彰”。

湖北荆州汤氏字辈:“应吉乐天开文选”。

湖北黄冈汤氏字辈:“国正天星顺久兆培元德”。

湖北汉川汤氏字辈:“文吉思孟孔敏世惟天道仲禄信正仁均如一嘉攸一嘉攸其德朝之应世廷文兆光宗第承家先正行生初秉彝同懋昭垂裕隆笃培心畲本兰采谷贻丰”。

湖北均州汤氏字辈:“广长大学成玉和贵杰清仁德士志远秀启子太平”。

湖北宣恩、湖南澧西汤氏字辈:“清文彦应新言良宗中友之士林兴启光明永世祚志可安家邦华国本自守际盛定作宾登受道成久唐虞肇洪运金紫联宅门祖德贻万载才学广朝廷业修必显耀品方克尊荣礼法绍先绪迪吉大有庆”。

湖南临湘汤氏字辈:“先传会迪吉克济美其彰”。

湖南益阳汤氏字辈:“守子有彦大兴梦应必贤世邦能启立中正德安然礼义才良士孝弟最为先金玉成珑琥富贵又从前礼义懋昭允迪烈光钦维成式咸宜宪章修明教学崇尚端方于时克绍载锡其昌”。

湖南益阳汤氏一支字辈:“永迪立光钦维仁世”。

湖南湘中汤氏字辈:“国朝师正道宜与世昌期臣子能忠孝用昭光大基岳峻湘源秀英贤应运兴赞襄彰盛世勋业庆丕承”。

湖南怀化汤氏字辈:“代家声庆贤”。

湖南三湘汤氏字辈:“国朝师正道宜舆世昌期臣子能忠孝用昭光大基”。

湖南龙山汤氏字辈:“门端福盛正有啟万仁成从天必顺佑敬居永太安朝用忠孝士通学绍贞文”。

安徽阜阳汤氏字辈:“有文汉传家”。

安徽巢湖汤氏字辈:“福彦伯仲尚国朝世宗永天山明凤大家守信义忠惟泽敬慎谦恭崇道立德”。

安徽来安汤氏字辈:“昭崇永大克正家声联步幕春云文明宗道义花开伯世恩”。

安徽灵璧汤氏字辈:“修德慎行崇尚节义敬持礼法万代昌盛家声继振尔禄永锡正大光明遵守宗训祯详可增”。

安徽六安汤氏字辈:“存仁玉厚(至)昆(诚)尊贤书为贵”。

安徽舒城汤氏字辈:“文武世应景会元承继新兆嗣钟毓秀华国启宗廷守邦为哲士定鼎必贤臣传道儒家志宣猷报圣君”。

安徽马鞍山汤氏字辈:“奇宗维立德培本再重新”。

江西赣州汤氏一支字辈:“上学孔子文万昌达贵元”。

江西赣州汤氏一支字辈:“孔子文章选伟国品奇昌新明崇圣世”。

江西余江汤氏字辈:“开明国钟安宽济辉根植”。

江西宜春汤氏字辈:“宏猷偕大业将相辅升平家学由庭训昌联瑞彩生盛似风云起光同日月明才全兼德备万古定标名”。

江西临川(抚州)汤显祖后裔字辈:“道居元德明有志学文宣”。

江西万载汤氏字辈:“曰德承回庭焕家彩继世连升科鸣”。

江西崇义、思顺、广东焦岭、乐昌汤氏字辈:“孔子文章显维国品其昌新明崇圣顺修德启贤良家让能成化承时自发祥殿林元学士万世振朝刚”。

山东加祥汤氏字辈:“忠宗永韦凤林久自兴长吉善言佳庆”。

山东郓城、江苏沛县汤氏字辈:“和軏升文修思缙朝之国征九士克廷尚修呈万景继占庆云兆祥宪元茂良学明新致善静安齐家本”。

山东文登汤氏字辈:“维学光先世朝庭希有贤文明照景润富贵庆延年立德元洪绪兴宗本圣传田嘉承继广赐福永安全”。

山东荣成汤氏字辈:“大福元吉光天华日直正义方顿仁崇礼”。

四川渠县汤氏字辈:“国安定志(怀)…”

四川合川汤氏字辈:“世家必兆祥文献启朝光绍守承先志天开沛泽长”。

四川南部汤氏字辈:“洪树关国光孟章玄吕昌金银登圣志荣华宝泰康”。

四川长宁汤氏字辈:“一品金成玉忠公德泽贤”。

四川仪陇汤氏字辈:“金德启源建宗明道永安万帮世守维孝汝伦大显光远友耀”。

四川宜宾汤氏字辈:“朝首择军师德士华文章国正明兴顺家齐孝子孙春申年更准主里永长春”。

四川阆中汤氏字辈:“万永春兴庚登文才”。

四川雅安汤氏字辈:

大房支派:“志国文朝怀凤全学正克洪锡宣泽远尚得永登台”;

幺房支派:“扬云秀万荣文银朝怀有镇大光宗显尧顺典良廷”。

河南信阳汤氏字辈:“梓孟文天应虞大永德成祥修其自有光忠原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起仕朝山聘立贤志五方同宗奉一祖万载保荣昌”。

河南新县汤氏字辈:“德大世传忠孝开美其彰”。

河南光山县汤氏字辈:“家修孝有先大元从本”。

河南开封汤氏字辈:“俊修金如培怀广庆永祥”。

河南杞县汤氏字辈:“守义如珠玉承续可立法表圣乐明兰洪嗣兆德有振绍宗传士远建树善兴家信国诩明运潜公昌道谋续统克乘赞典型昭燕贻”。

江苏沭阳汤氏字辈:“宜成井茂同登”。

江苏邳州汤氏字辈:“方可继先传”。

江苏高淳汤氏字辈:“仁达仕名宗光玉瑞现志”。

陕西商南汤氏字辈:“正大光明显端天信贞祥贤嗣继续业同心尊师表千秋立学校”。

陕西汤氏一支字辈:“季广传多本华立是中文”。

陕西石泉汤氏字辈:“太昌远近雄邦本”。

重庆荣昌汤氏字辈:“魁元文曰发锦国映正鸿嘉世泽新德懋朝士崇汝志明玉振成万代兴”。

重庆合川汤氏字辈:“明风朝登玉廷国正思梦学仕文昌锡之荣志启远尚世承宗德定鸿光集福和祥开景通聚财代与显家邦行高道大本无厚富贵农华慧泽长”。

辽宁盖州汤氏字辈:“好有国起连文来忠永德春和世发福华贵泰昌庆平岁”。

辽宁鞍山汤氏字辈:“付景恩德继立”。

福建宁德汤氏字辈:“日其平昌崇承大光”。

福建周宁汤氏字辈:“华开光洪序锡祖启彭”。

福建漳州汤氏字辈:“崇德兴文长发其祥隆儒重道继述必昌伦理有训明哲维新天锡景福英名日亨”。

贵州贵阳、清镇、平坝、安顺、镇宁、云南陆良、大理、蒙自、台湾汤氏字辈:

汤永慕支派:“和永惟志哻克师景宏锟柞木得国政志毓永昔恩家孝昌世泽存仁厚文明继秀芳科发振新宇淮安福寿康江南光祖武黔州应英祥”;

汤鉴支派:“和鉴峰万铭忠有现实远纲国文学大德本天锡继志承先立朝世显克绍家传永正红兴盛慧阔芳奇梁增荣恩厚裔流”。

贵州遵义余庆汤氏字辈:“经世良国朝兴隆祖德昌胜茂文学曾从仁启瑞庆”。

浙江宁波镇海汤氏字辈:“元中日继宏光明照有修于庭永世咸宁人文广发立振家声”。

广西平南汤氏字辈:“光宗耀祖庆家丰”。

云南临沧汤氏字辈:“成知(之)宗新炳(秉)有益福光耀锦远世永寿禄”。

汤氏一支字辈:“祖玉万代云昌世传中后带友”。

汤氏一支字辈:“洪日宗文欲万会永常清”。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50: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汤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南京茶坊汤氏宗谱三卷,(清)汤利恒、汤穹兴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苏州汤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

江苏常州汤氏四修宗谱八卷,始修于清康熙间,(清)汤全编辑,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怀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汤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汤贻汾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东载汤氏宗谱十二卷,(清)汤文傑主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汤氏重修分谱八卷,始修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清)汤天狗、汤于全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怀德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孟河汤氏重修宗谱十四卷,(清)汤芝杨等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汤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袁复堂等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奕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溧阳城南汤氏宗谱八卷,(清)汤裕汶、汤仰发续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梁谿汤氏宗谱,(清)汤鹏举等修,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暨阳汤氏宗谱三十六卷,附家藏集选四卷,(清)汤琴青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1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暨阳汤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沈恒青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暨阳全堂汤氏宗谱,(民国)汤献廷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宜兴襄王汤氏宗谱,首一卷、末四卷,(清)汤载庚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孝汤氏家谱,(清)汤克敬修,毛观龄纂,清雍正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清)汤金钊等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清)汤金钊等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十卷,(民国)汤聘之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良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四明章谿汤氏宗谱六卷,(清)俞士磷、汤志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四明章谿汤氏宗谱四卷,(民国)汤忠圣、汤云泰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三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省象山丹城汤氏宗谱一卷,(民国)史翰章童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省兰谿汤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谿县赤谿乡上汤村。

浙江省遂昌汤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禁源乡下村

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清)汤敦善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汤氏宗谱十二卷,(清)汤志忠等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掬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汤氏宗谱十八卷,(民国)汤仲伊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江西萍乡东桥汤氏三修族谱,(民国)汤增璧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西临川酉塘汤氏重修族谱,(清)汤云峰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初修,(清)汤阜珍重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临川六都西塘汤氏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江西临川六都西塘汤氏三修族谱,(清)汤云峰在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初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重修,(民国)汤诞敷修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河南睢州汤氏家谱七卷,(清)汤沆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首次整理,(民国)汤善萃续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汤氏铅印本河南省图书馆。

湖南三湘汤氏七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紫林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仅存第二卷)。

湖南三湘汤氏七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清)汤期鹃、汤臣簧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宁乡麻山汤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仅存一册)。注:记事至清乾隆四十九年。

湖南宁乡麻山汤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麻山汤氏六修族谱八卷,(明)汤茂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始修,(清)汤期瑛、汤子云等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宁乡兜潭汤氏五修族谱十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大山汤氏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汤昌镇纂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丹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大山汤氏七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汤期箓、汤虎臣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丹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浏阳汤氏志略二卷,(清)汤煊辑,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安惠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

湖南益阳汤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汤文鬰、汤育才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文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新会汤氏族谱,(清)汤晉等纂,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中山汤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仅存第五卷)、浙江省兰谿县文物管理局。

四川成都汤氏族谱,(清)汤葆锟等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成都市图书馆。

湖北武昌汤氏宗谱五卷,(民国)汤养亭等续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日新堂石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注:书名页题为《家乘全书》。

福建东山汤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东山县县志办公室。

汤氏重修族谱一卷,(明)汤敬吾纂修、汤合昌修,明崇祯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汤氏重修家乘十四卷,首一卷,(清)汤成烈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汤氏续修宗谱二十七卷,(清)汤蓉镜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四川图

汤氏重修家乘,(清)汤文求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汤氏重修家乘,(清)汤文求纂修,民国年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汤氏续修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清)汤成基增辑,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汤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47: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汤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2.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临川堂:资料有待补充。

义士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丹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懋堂:资料有待补充。

奕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安惠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日新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汉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紫林堂:资料有待补充。

丹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良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44: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汤氏的迁徙分布 -- 汤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一位,实际上有即将进位于第一百位的趋势,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因汤氏系承于商汤,故汤氏族人最早的发祥地应该是今河南省境。商朝自商汤至纣王亡国,其国都先后有七次迁徙,即:商汤时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至仲丁时,迁都于嚣(今河南荥阳);河禀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祖乙初时,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后再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县);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偃师),改国号殷,称为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今河南淇东北部),直到纣亡。因此汤氏在商朝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秦、汉之际,汤氏族人主要以古时的中山河范阳两郡所辖之境为其繁衍中心。所以现在全国各地的汤氏族人,应该大多来自该地区。汉文帝时,汤隆的玄孙汤得新自开封迁至晋陵(今江苏常州),其子汤璋又徙居交趾(今越南河内)。

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汤氏将佐自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随从前往,在福建定居。

宋朝时期,汤氏族人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当时有秋浦人(今安徽贵池)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后裔子孙从此进入了汤氏一族。

明朝时期,汤氏族人有迁入今广东、广西者。

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安徽定远天河开始出现汤氏族人,广东亦有陆续有汤氏族人移居,以后再外迁巴西、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帝汶、澳洲等地。

今日,汤氏族人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居多,这四省汤氏约占全国汤氏人口的55%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2-22 21:42: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