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10 08:55:33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8203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八年(卫桓公姬完二年,公元前733年),石碏的弟弟州吁骄奢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满怀怨恨的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当时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因此被州吁拜为大夫。

后来,石碏把州吁和石厚二人引诱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妫鲍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即被陈桓公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国,然后迎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是为卫宣公。

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

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

按史书记载推算,石作蜀当生卒于周敬王元~四十一年(公元前519~前479年)。他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石作蜀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石作蜀学成返乡后,在民众中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为古代三陇一带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称其为“石子”,世人尊称他为“石夫子”。

可惜的是,石作蜀由于操劳过度,很早即弃世而去,终年只有四十岁,而且他的生平和著述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湮没无存。在历史文献《伏羌志》中记载:“石子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从祀孔庙。”在宋朝封其为成纪侯时,皇帝曾亲自敕撰赞:“宣尼日月,无得而逾,奥有哲士,尚为学徒,登封偶圣,至德崇儒,以地进爵,斯文乃殊。”

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

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赵录》中记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匈奴别部羯族,其酋帅匐勒改汉族姓名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后赵政权,称后赵高祖明帝,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长张訇督随着石勒改姓名为石会,冉闵则改为石闵。此后,其后裔子孙皆随先祖改为汉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上党、武乡石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北史》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乌石兰氏、娄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部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将乌石兰氏、伊娄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伊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同石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处月部。唐朝初年,处月部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当地有大碛,名为沙陀,故号“沙陀突厥”,汉史简称其为沙陀部。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五年(公元653~654年),唐王朝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的过程中,于处月之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处月酋长沙陀金山因从征铁勒有功,被武则天授予金满州都督。后因吐蕃所逼,金山之子辅国率部徙于北庭。

“安史之乱”以后,北庭与内地隔绝,该地沙陀取道回纥来长安者备受回纥暴敛之苦。(公元789~790年),沙陀七千帐降附吐蕃,共陷北庭。后吐蕃迁沙陀部于甘州(今甘肃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统军大论。后来吐蕃攻扰唐边,常以沙陀为前锋。到了公元九世纪上半叶,回鹘取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拟再迁其部于黄河以西。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乃于(公元808年)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朱邪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朱邪执宜率残部到灵州塞(今宁夏吴忠)。唐王朝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执宜为兵马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以沙陀邻近吐蕃,虑其反复,又以其部众多,将使边境粮食价涨,故当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迁河东节度时,诏沙陀举军从徙河东。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军”,其余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更号“阴山(阴山当作陉山)北沙陀”。

以后,唐朝又分其众隶诸州,以弱其势。唐宪宗对强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唐武宗对泽潞刘稹用兵以及唐宣宗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等外族侵扰,皆得沙陀之助。

唐朝以后,建立后唐政权(公元923~936年)的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晋政权(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后汉(公元947~950年)政权的高祖刘暠(刘知远),均为沙陀部族人。

石敬瑭,原名叫臬捩鸡,他自己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丞相石奋的后代,但欧阳修考证后,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说“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来历”。因此,仍应为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

臬捩鸡很勇猛,也善于骑射,谋略也很远大,他辅佐过李克用和李存勖,屡立战功,升至刺史。臬捩鸡为了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汉人,就改为石敬瑭这个名字,应属于冒姓。

在石敬瑭称帝后,其族多有随之改汉姓为石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太原石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该支石氏,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国。

石国,在今窣利境内(粟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开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区)曾侵入石国。唐开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讨伐大食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石国;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大军。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在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后石国有人迁居中原,以国名汉称改汉字单姓为石氏,是为新疆、青海石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波斯,出自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九国志》记载,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通过唐蕃古道来华之人很多,有留居中原者,取汉姓为石氏。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利州司马叫石处温,后唐政权攻灭前蜀国之后,石处温率兵投降,后晋升为宁江军节度都知兵马使、万州管内义军都指挥使。后唐孟知祥椐蜀称帝建后蜀国之后,石处温到湖南芷江一带为官。石处温大力发展农耕,库存粮食多,上缴军粮也多,后官迁万州刺史(今重庆),活了有八十多岁。石处温便属于该波斯族石支。

在石处温的族人中,世代称石氏至今,是为万州石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汉义“永恒的岩石”,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以姓氏汉义冠汉姓为石氏,亦有称乔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回族石氏,最早为大食国在唐朝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为姓,称食氏。该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时期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后为避祸而改姓为石氏,后世代称石氏。

⑵.今居于河北泊镇的回族石氏,传说是元朝时期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每逢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后世代称石氏。

⑶.今居河南开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时期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族人,取汉姓为石氏,以示顽强生存。当时这些犹太族祖先有十七个姓氏群体,后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后,仅存有七姓,石氏便是其中之一。犹太族石氏族人后融入到回族,以头戴蓝色礼拜帽为显著标志,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石佳氏,亦称实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赤盏部,满语为Sigiya Hala,世居叶赫乌苏河(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⑵.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何氏等。

⑶.满族瑚锡喀氏,亦称呼依特氏,满语为Husik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胡氏。

⑷.满族石富察氏,满语为Sifuca Hala,世居倭济(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⑸.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穆氏、鲁氏、萧氏等。

⑹.满族石马拉氏,亦称书玛哩氏,满语为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舒氏。

⑺.满族倭赫氏,满语为Uhe Hala,汉义“石头”,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石氏、那氏、赵氏、吴氏等。

⑼.满族石克特立氏,亦称西克忒里氏、锡克特哩氏、锡得胡立氏,满语为Sikteri Hala,为卦尔察女真姓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以及黑龙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西氏、胡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⑽.满族扎克塔氏,亦称扎克达氏、哲克达氏,满语为Jakta Hala,汉义“松树”,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为石氏、李氏等。

⑾.满族扎库塔氏,亦称查库塔氏,满语为Jakuta Hala,汉义“各八”,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噶哈里必汉额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阳川以西)、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一带)、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萨楚库(今黑龙江宁安老松岭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石氏、张氏、包氏、朱氏等。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倭埒氏,亦称沃热氏、斡勒氏、斡郎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勒部,世居黑龙江北境、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ie Hala。

达斡尔族、满族倭埒氏,在清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沃氏、张氏等。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水家族、阿昌族、拉祜族、土家族、东乡族、黎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石碏、公子段、公子丰、石作蜀、石勒、石敬瑭、石处温。

石氏的帝王国君 -- 石 勒:(公元274~333年),羯族,幼时起名匐勒,后得字世龙;上党武乡人(今山西榆社)。著名十六国后赵高祖明皇帝,后赵国开国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19~333年为期十五年,终年六十岁。

其父周曷米,一名乞翼加,为羯族部落的一个小首领。

石勒生于西晋武帝咸宁五年,逝世于东晋成帝咸和八年。起兵赵魏后,汲桑令他更姓为石,始名石勒。石勒由羯族的部落小帅之子沦为汉族地主的耕奴,继而为将军、以至成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石勒称帝的经历和治国措施对封建社会的帝王、特别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石勒祖先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在西晋初年归属武帝,与晋人杂居。他的父祖都是部落小帅。祖名耶奕于,父名乞翼加,又名周曷朱。石勒少年时有大志,十四岁时曾随本邑商人到洛阳贩卖物品,王衍惊异于他的声貌,认为此“胡雏”有奇志。他给郭敬、宁驱做佣工颇受高待,主仆交情甚好。

晋惠帝大安元年(公元302年)并州饥乱,杂居于此的少数族人四处求食。石勒出走雁门,后又返乡依靠宁驱。西晋北泽都尉刘监想缚卖他,为宁驱藏匿获免。当时并州刺史司马腾大量缚卖少数族人到河北、山东等地。在石勒20余岁时被将军郭阳、张隆所掠两胡一枷押往山东。郭敬请族兄郭阳代为照顾石勒,沿途还常受到张隆的殴辱。于是卖到山东花平地主师欢家做耕奴。师欢见他壮健雄伟、有胆略、善骑射,就给他自由。

石勒仍为人佣耕,又一次为乱军虏去。在没有生路的情况下,他就召集王阳等八骑为盗,后又有郭敖等十骑投奔,成为十八骑。时值晋室内乱,关东兵起。成都王司马颖的部将匈奴族刘渊(山西忻县人)和公师藩相继在并州、赵魏之地起兵。石勒率十八骑参加了汲桑领导的牧人起义,一起投靠了公师藩。公师藩拜石勒为前队督,进攻平昌公司马模于邺城,兵败,公师藩被杀,石勒和汲桑逃亡。汲桑招集避乱山泽之民,又率牧人劫掠郡县囚犯,组织起一支军队,汲桑自号大将军,封石勒为扫虏将军,忠明亭侯。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石勒为前锋都督攻下了邺城,烧邺宫、掠财物,杀司马腾及其部下万余人。晋太傅司马越为石勒的军事胜利所震惊,派兵讨伐,石勒等大败,汲桑被杀。石勒奔上党投匈奴族张(背)督,并为其谋归刘渊。于是张(背)督被封为亲汉王,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接着石勒为刘渊招降乌龙张伏利度两千部众,又加封督山东征讨诸军事。石勒率众接连陷壶关、魏郡、顿丘诸壁垒,征集了五万兵力扩充自己的军队,同时接受攻邺的教训,注意兵锋所到之处的政治影响。史载:“老弱安堵如故,军无私掠,百姓怀之。”

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称帝,授石勒持节、平东大将军。石勒率军溃邺、攻赵、中丘,又被封为安东大将军、开府、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他继续进军,攻钜鹿、常山等地,陷冀州郡县百余壁,兵力增加到十余万人。他注意拢络失意士人为其服务,聚集为“君子营”,用张宾为谋主。这些士人同石勒等少数民族一样痛恨西晋统治者,都愿意竭尽全力效劳。石勒对士人的敬重和任用正显示了他政治上的成熟和远见。

石勒兵服河北后,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挥兵南下,尽并江淮小股义兵,攻陷江西壁垒三十余处,始有“据江汉之志”。张宾不同意,建议北还,但石勒不听,结果因军粮不济、水土不服死疫大半,不得已北还。途中渡沔口、攻江夏、进新蔡、陷许昌攻无不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农历4月石勒在苦县击溃了王衍率领的晋军主力,焚烧了司马越的灵枢,声称为天下人报仇,以宣泄对司马氏统治者的愤恨。石勒敬重王衍的清辩才质,佩服襄阳王司马范的不屈精神,不以兵刃加之,而使人夜里推墙填杀之。接着晋左卫何伦、右卫李恽以为司马越奔丧的名义护送大批王公贵族逃出洛阳,又被石勒击溃,给西晋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六月刘曜攻打洛阳,石勒率军前去助战,共陷洛阳,迁晋怀帝到平阳,西晋政权遭到毁灭性打击。石勒掌握日益强大的军队始“有跨赵魏之志。”

晋末拥兵之人多有雄据一方的野心。“曹嶷密有王全齐之心”;王弥有“东王青州”的谋略。王弥私下谋划联合曹魏先灭石勒,不料为之送信的刘暾被石勒的游骑抓获,石勒始生图王弥之心。在刘瑞攻打王弥时,石勒率军解救,麻痹王弥的猜忌之心。然后于这年农历10月宴请王弥,在酒酣之际斩王弥尽并其众。同时向汉王刘聪上报王弥叛汉证据。刘聪任命石勒为镇东大将军、督并幽二州诸军事、领并州刺史、持节、幽州牧等职。为石勒此后以河北为根据地、建立霸业打下雄据一方的基础。

石勒军成为一支劲旅的情况引起西晋政权的重视。为维持名存实亡的西晋政权,晋将刘琨将石勒被卖山东时散失的母亲送还,乘机劝说石勒为西晋效力,称石勒为雄才,“遥闻将军攻城野战合于机神,虽不视兵书,谙与孙吴同契。”并以侍中、持节、车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襄城郡公的官职相诱,以“总内外之任,兼华戎之号”动其心,更以自古以来无戎人作帝王的史实劝其作建功立业的名臣。石勒送刘琨名马珍宝,回书言词倜傥:“事功殊途,非腐儒所闻。君当逞节本朝,吾自夷,难为效。”表明了他与晋政权对立的态度。

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农历2月石勒屯兵葛陂(今河南新蔡)准备南攻建业,流露出他对司马氏的刻骨仇恨。时逢下雨,三个月不止,张宾为他陈述天下形势,建议以旧都邺城为根据地经营河北,“河北既定,天下无处将军左右者莫”。石勒欣赏张宾的深谋远虑,决定回军河北。在兵威强盛、一心南下之时能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更正战略计划,在这一点上更显示了他的明智,是后来的前秦符坚、魏孝文帝等不可同日而语的。石勒军达邺城时,正巧邺城已被王浚的族弟王演抢先拥兵据守,于是石勒就于农历6月进据襄国(今河北邢台),一面征得汉主刘聪的同意,得到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上党公的封赏,一面以襄国为根据地,在军事上固城堑、扩兵力;经济上广储粮。由于预先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做好了准备,并粉碎了王浚联合鲜卑攻打襄国的军事行动。石勒在冀州、幽州等地攻城略地。刘琨被迅速发展的军事形势所震惊,上表普愍帝:“东北入州,勒灭其七,先朝所接,存者唯臣。”石勒平定幽冀后,于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击溃刘琨军,彻底消灭了西晋在北方的残余势力。

晋大兴六年(公元318年)刘聪死,靳氏篡汉,石勒、刘曜攻平阳。以后刘曜移都长安,平阳、洛阳以东之地尽归石勒。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石勒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

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石勒在洛阳一战消灭前赵主力,第二年入关灭前赵,“秦陇悉平”。到此时,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以外,石勒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部。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史载后赵全盛时期所辖之地“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石勒完成了他建立王业的雄心大志。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石勒称皇帝,从一名奴仆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帝王。

石勒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他以汉族贤明皇帝为楷模,重视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五胡十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后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石勒施行的许多措施是效法西汉的。在占领的州郡查明户口实行田租户调的征收。后赵建兴二年(公元314年)规定“户出帛二匹,谷二觯”,比西晋、曹魏时还要轻。在农业遭受破坏的情况下轻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石勒实行鼓励农业的措施,常常派人或亲自巡行诸郡劝民农桑,接见并奖励“力田”者。少数民族喜饮酒,因浪费粮食就下令禁止酿酒,连祭祀也不能破例。

后赵政权需要各种人才,石勒采用了汉朝选官制和办学培养人才。下令公卿为官每年推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通过答策选择任官。还亲自到郡县接见文学之士,对有才能的给以奖励或任用为官。在襄国设立太学、小学十余所,把将佐豪佑的子弟送入学校学习。太学中前前名选用著作郎。还下令郡中集学子进郡立学校,并制定了考试三次学业修成的制度,后来制定了秀、孝试经之制,为隋唐王朝科举制之滥觞。石勒办学、荐贤、选能的措施在社会上树立了一种重知识、重人品、重人才的风尚.这与晋朝腐朽的选官制相比,自有一种清新进步的风气。

石勒十分重视民族关系。在征战中能够礼贤下土,集中汉族士人为“君子营”。称赵王后,重用汉士族,令张宾为大执法总揽朝政。对胡汉采用分治的办法,制定互相尊重的政策,称胡人为“国人”,使支雄、王阳专管胡人辞讼。令国人不得侮辱衣冠华族。在法律上对胡汉各有约束,规定尊重对方的民族习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这种汉夷分治、汉夷互尊的政策是符合民族融合的政治形势的。

石勒对人遇事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矫其犷悍之习而修文”在逐鹿中原时,能依靠汉士族运筹帷幄,完成统一北方的宏愿。在攻下幽州后,他的“吾不喜得幽州,喜得二子”一语成两晋名言,换来了胡汉人民对他的尊敬。他对王浚的降将作了调查,唯裴宪、荀绰家只有书百帙、盐米各十余斛,其他将佐多资材巨万。因此尽管众降将争到军门请罪,以馈赂求生,但是石勒数落朱硕、枣嵩等人以纳赂乱政为幽州患后尽杀之。而对不到军门的裴宪、荀绰却大加赞赏,庆幸自己得了两位清廉忠介之土。称赵王后,仍能区别对待违犯“讳胡”令者。石勒的姐夫张越因戏言忤待他,他就令力士杀之,虽贵为至亲也不肯饶恕。而对臣下只要不是有意挑起和制造民族纠纷的都能谅解。如章武内史樊坦去见石勒,路上被胡人抢劫,樊坦就穿着不整的衣冠见石勒,并说:“顷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石勒笑对:“羯贼乃尔暴掠,今当相偿耳。”石勒虽有“讳胡”令,可是对忠于职守而犯今者不但不怪罪,反而奖偿,甚至能以帝王的尊严代同族承认过错。如此难得的品质正可以说明胡汉人民,特别是汉士族拥戴石勒的原因。

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胡汉风俗各异。石勒整饬风俗,革除陋习。对促进民族的和睦共处起了积极的作用。首先革除自己民族的陋习。胡人有酗酒之风。对后赵初期经济恢复不利,酗酒又容易滋事伤人,他就下令禁酒。他接受儒家伦理观念,下书禁止胡人娶亡兄之妻和在办丧事中办婚娶的习俗,保留了胡汉各自的烧葬习俗。又下个州郡诸祠堂去除非法定的祭祀。后来有司提出后赵应普复寒食的建议,石勒认为介子推是自己家乡的奉祀神,不属国家法定的,因此只准并州过寒食节。羯人本来的宗教信仰是信奉胡天,右勒从后赵大局出发,敬事佛图澄,以佛教维系胡汉民族的团结。襄国成为北方佛教中心,后来佛教影响全国南北。佛教成为石勒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共同心理的一种武器思想。

石勒痛恨西晋王公贵族的奢侈风尚。在他病重时曾下令三日而葬;内外官僚在葬后就除去丧服;不禁婚娶、祭祀、食肉等;征镇牧守不能离开职守奔丧;下葬时敛以时服,载以常车,棺内不藏金玉器玩;用土葬。石勒的薄葬和土葬在民间影响很大。直到元代胡三省还感叹:“勒卒十二日而葬,未有之如是之速者也。”

石勒英武一生,晚年在接班人问题上前思后虑难以周全。他以周汉为鉴,认为石虎是骨肉至亲,于后赵有功,况太子石大雅幼弱,应有强辅,于是委立以伊尹、霍光之命。右仆射程遐进言,说石虎久为将帅威振内外,其父子并据权位,“恐非少主之臣”。石勒听后误以为他想以帝舅之名分擅夺大权,于是也立为顾命之臣,想在朝中立石虎、程遐互为制约辅佐太子。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农历7月石勒病重,嘱咐石虎象周公、霍光辅助幼主那样,不要象司马氏兄弟相残失国为后世耻笑。

及石勒死,石虎却胁迫太子,杀程遐,使其子石邃带兵宿卫,文武大臣皆奔散,石虎的府僚亲属悉居台省要职。后赵政权很快就改变了模样。

石勒称赵王后,仿效汉族文化传统,积极融洽各个民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一次大融合。他组织学者幕僚著书立说。记室佐明楷,程机撰《上党国记》中大夫傅彪、贾蒲、江轨撰《大将军起居注》,参军石泰、石同、石谦、孔隆撰《大单于志》,法曹令史贯志作《辛亥制度》五千文。



石 弘:(公元314~335年),羯族,字大雅,石勒第二子;上党武乡人(今山西榆社)。著名十六国后赵皇帝、海阳王,后赵国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33~334年为期两年,终年二十二岁。

石勒称帝后立石弘为太子。石弘即位后,其堂兄石虎自为丞相、魏王、大单于,总摄朝政。

史载石弘“幼有孝行,以恭谨自守”。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农历9月,石勒逝世后,由石弘继位,年号“延熙”,立刘氏为皇太后。

石虎下达第一个“诏令”,将右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论罪诛斩,拜石虎为丞相、魏王、大单于,加九锡,以魏郡等十三郡为邑。石弘恐惧丞相石虎,欲让位于石虎。石虎拒绝:“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乱之!”,遂于晋咸和七年(公元333年)即位,拜石虎为丞相。

石勒之妻刘氏与子彭城王石堪谋除石虎,拥南阳王石恢为盟主。石堪单骑出逃,直奔兖州。到达廪丘时,因事机不密,逮送至襄国,被活活烤死。刘太后被弑亡。

河东王石生在关中起兵,石朗在洛阳起兵,声言灭石虎。石虎擒下石朗,他先砍掉石朗的双脚,再斩首。

长安一战,石虎大败,“枕尸三百余里”,此时与石生同盟的鲜卑人竟然反叛,石虎重振军势,石生被部下斩首,献给石虎。

晋咸康元年(公元334年)农历10月,石弘持玺绶向石虎表明愿意禅位。石虎说:“天下人自当有议,何为自论此也!”不久,在公元334年11月,石弘被废为海阳王,后石弘被石虎寻机于公元335年杀之。



石 虎:(公元295~349年),羯族,字季龙,石勒之侄;上党武乡人(今山西榆社)。著名十六国后赵太祖武皇帝,后赵国第三位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34~349年为期十六年,终年五十五岁。

公元334年,石虎废了石弘,自立为帝,称大赵天王,公元349年改称皇帝,公元335年9月迁都于邺(今江苏南京)。

石虎生于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逝世于晋穆帝永和五年

石虎的父亲早逝,从小随母亲生活,由后赵皇帝石勒的父亲抚养,故有人称石虎系石勒之弟。当石勒被拐卖到山东时,石虎随母仍留在山西。此后,由于西晋末年战乱迭起,石虎与石勒失去联系,直到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兄弟二人才得以重新见面。是年,石虎十七岁。

石虎作战英勇,弓马娴熟,深得石勒赞赏,被封为征虏将军。石虎也因此全力以赴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用石虎后来的话说可谓“端拱指授”、“躬当矢石”。

石勒称赵王后,封石虎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加侍中、开府,后又封为中山公。石勒称帝后,任命石虎为太尉,守尚书令,进封中山王,食邑万户。此时,石虎满以为自己功高他人一等,石勒称帝后必能充任大单于,没想到只被封为单于元辅,大单子之职为石勒之子石弘所得,石虎开始对石勒不满,他曾对子石邃说:”成大赵之业者,我也。大单于之望实在于我,而授黄吻婢几,每一忆此,令人不复能寝食”,并进而产生了石勒死后反叛思想“待主上晏驾之后,不足复留种也”。后赵延熙元年(公元333年),石勒死,石虎果然尽杀石勒重臣,并派子石邃率军捉拿石勒太子大雅,只缘担心舆论对自己不利,才扶大雅做傀儡皇帝,自任丞相、魏王,掌管后赵实权,并将石勒的文武大臣改做丞相闲职,任用自己亲信功将担任要职。然而,石虎并不以此满足,力图称王称帝。

面对石虎的侵凌,石勒亲属不甘受辱,曾联兵反抗。先是石勒妻刘氏与子彭城王石堪计谋除石虎,以免后赵国落入石虎手中,造成“养虎自残”的悲剧。针对当时石勒旧巨大多受贬在京外,京城旧属又被石虎死死控制难以起事的状况,准备携王室离京到兖州(今山东郓城)以廪丘为根据地,扶石勒子南阳王石恢为盟主,宣太后诏今,号召各地牧守联合起兵从京外发动进攻,讨伐石虎。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计划未成,刘氏、石堪被杀。镇守洛阳的石朗和镇守长安的石生闻讯即联兵起来讨伐石虎,亦被石虎所败。

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在灭掉石勒子弟的反抗后,石虎自立为王,称大赵王,年号建武,将国都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迁到邺(今河北临漳)。同年,石虎将大雅及其弟弟、母亲全部杀死,石勒亲属势力消灭殆尽。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石虎改称大赵天王,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改称赵皇帝,最终取代了石勒赵国。

石虎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统治的措施。首先加强农业生产。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粮食供应成为统治者能否维持统治的关键问题。为此,石虎采取各种方法屯集粮食。他先派官员带领百姓开展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使典农中朗将王典率众万余屯田于海滨”,“自幽州东至白狼,大兴屯田”。屯田外,还注意屯粮,备赈灾荒。将收集到的粮食,依傍河岸建仓储存,减少百姓转运的劳烦。此外,下令犯罪者可以粮赎刑,并将这些粮食储存起来,等到灾年,下令开仓赈民供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冀州郡遭受冰雹袭击,大秋作物受到极大损害,石虎一面下书自责,一面派御史发水边粮仓的麦子给农民作种子。受害严重地区,农民可以免一年劳役,以便有时间从事田间劳动。同时,针对将刑徒配作劳工大修冶炼、民怨载道的情况,石虎下令“自今罪犯流徙,皆当申奏,不得辄配也。”禁止把罪犯配作大修冶炼,而“京狱见囚,非手杀人,一皆原之。”使一部分囚徒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力,发展粮食生产。此外,为确保生产,石虎仿效历代皇帝,亲自在桑栏梓园耕籍田,对地方官吏不修田地农桑者予以贬斥。长乐、卫国的守宰就因不开耕地、不修农桑受到贬职的处分。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石虎还注重整顿吏治,进一步推广儒家思想,使之成为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从汉武帝开始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被历代尊崇。十六国政权中仰慕汉学、推荐儒教者不少,石赵政权就是其中之一。石勒在位时,曾设置大小学博士,推广儒学。石虎即位,重新设置国子博士、助教,下诏命郡国立《五经》博士,又遣国子博士到洛阳写经,于秘书省校中经,命国子祭酒聂熊注《毂梁春秋》做为学校读本,借以推广儒家思想。

从三国曹魏开始,吏部选官皆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石虎对之沿用不改,并进一步加强。在他看来,“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缙绅之清律,人伦之明镜。”为此,即位之初,他就下令吏部以九品官人法选拔官吏,然后由中书省、门下省宣布名单,被宣布者方可任用为官。诏令同时规定“铨衡不奉行者,御史弹坐以闻。”惩罚那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选官之官,保证九品官人法的严格执行。他罢免了舞弊枉法的吏部朗中魏奂为庶人,任用亲信做吏部朗中以整顿吏治。针对当时豪强逞势、贿赂公行的状况,石虎选殿中御史李矩为御史中丞,整顿豪强百官,对皇亲国戚的违法行为,石虎亦予以惩治。燕公石斌整日沉溺在狂饮田猎中,对边疆防卫置之不理,石虎得如此事大怒,杖打石斌,并派主书礼仪监管之。石斌不满礼仪的监管,杀死礼仪,石虎即派尚书张离追拿石斌,鞭笞三百下,免官归第,同时诛杀石斌亲信十多人。义阳公石鉴镇守关中,加重赋税和劳役,关中百姓怨声载道。石虎闻知后,将石鉴调回京城,另调石苞镇守长安,以安关中民心。经过整顿,吏治有所好转,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的局面有所改变,连石虎自己也有感触,“朕闻良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十六国时期,各国战争不断。石虎即位后,首先出兵北线进攻辽西鲜卑段辽。他封王华为渡海将军、桃豹为横海将军从海路率十万军队,陆路由龙骧大将军支雄、冠军将军姚弋统步兵十万做前锋,海陆两路进攻段辽,石虎本人领军做后援。陆路支雄军长驱入蓟,段辽的渔阳(今河北蓟县)太守马鲍,代(今河北蔚县)相张牧、北平(今河北遵化)相阳裕、上谷(今河北怀来)相侯龛等四十余城首领相率投降石虎,段辽逃奔密云山。其左右长史刘群等封府库投降石虎。石虎军乘胜追杀,抓获段辽母妻,斩辽军碱千人,段辽单骑逃走。后派子乞特真上表及名马表示臣服。石虎获胜后,将段辽的三千万户迁到内地的雍、司、兖、豫四州,从中选拔了一些有才能的人为官,充实了石赵政权实力。派抚军李农为使持节监督辽西北平军事、守卫东北门户。

在南线,石虎派夔安为征讨大都督,领兵七万进攻东晋的荆扬。其中石闵军和朱保军分别击败晋军。张贺度军攻陷邾城(今湖北黄冈),晋将黄冲、历阳太守郑进领兵投降,夔安掠东晋民户七万而还。经过南征北战,石虎的势力不断加强,后赵国的盈疆界也不断扩大,鼎盛时有“十州之地”。

石虎即帝位后,以太子石邃处理尚书上奏之类的一般事务,自己负责选派牧守、祀郊庙、决定征战、刑断等。石邃掌管政务后,整日沉溺于荒淫酒色、骄横无道,游荡田猎。石邃负责处理的尚书奏事因不合石虎心愿,受到石虎的责骂、杖捶,一月之内就有三次。石邃由此非常愤恨,秘谋杀石虎。他曾对中庶子李颜说过要行冒顿之事,让李彦与他同举。此事被石虎发觉,石邃遭到杀生之祸,全家二十六人、宫臣二百余人同时被杀。此后,石虎将石宣立为太子。

石虎生性残忍,发家前,不仅用残酷的手段先后杀死两位妻子,即使在军队中如果遇到与他一样强健的战士,他会以打猎戏斗为由,借机将对手杀死,以解心头之快;战斗中,对俘获的俘虏,不分好坏,不分男女一律坑杀,很少有俘虏生还。称帝后,本性不改,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大肆营建宫殿,百姓的劳役负担超过任何一代。石虎将都城迁到邺后,又特地派人到洛阳将九龙、翁仲、铜驼、飞廉转运到邺装点宫殿。在邺城,石虎又修建台观四十多所,又营建长安、洛阳的宫殿,两地服役的人有四十多万。

为征讨前燕,石虎令司、冀、青、徐、幽、并、雍兼已免除徭役之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为了征讨战争,石虎又命黄河以南四州之内的人民准备南下进攻的装备,要求并、朔、秦、雍准备向西攻讨的物质。各州为石虎征战造兵器的就有五十万人,近一百万人口脱离农业在外为石虎服劳役、军役,剩下只有30%的人口在从事农桑生产。征发来的百姓,动辄遭到杀生之祸。据载,在征调做船夫的十七万人中,就有30%遭杀害。石虎在邺城北修筑华林园,园长五公里,为加速工程,监工督百姓深夜举烛劳作,遇到暴雨,劳作的百姓死万余人,又凿城墙引水入华林园,城墙崩塌,压死一百多人。

征调劳役、军役之外,石虎又强令百姓五人出车一乘、牛两头、米十五斛、绢十匹,为征战备物,如有违令不征者,以斩论处。在此严酷统治下,百姓只好卖子以充征调,不足者就亲自应征调。沉重的劳役、征调负担,造成石赵国道路上“死者相望”的凄凉境象。

劳动者在死亡线上挣扎,统治者却是荒淫无度。石虎曾在襄国造太武殿。殿基高两丈八尺,东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全殿饰以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极尽华丽之能是。为打猎需要,石虎派司虞中朗将贾霸车工匠四千人,在东平的罔山造猎车千乘。这种猎车辕长三丈,高一丈八尺,置高一丈七尺;同时造格兽车四十乘,车上又加建二层楼。猎场南起荥阳、东到阳都,派有御史管理,不允许百姓打猎场内的禽兽,如有违者,罪至大辟。御史又仗势欺人,擅弄威权。民间有美女、好的牛马,如果求之不得,就诬谄其犯猎兽罪而遭大辟,百姓死者无数。石虎还滥增女官二十四等,东宫设官十二等,公侯诸国七十有余,设女官九等。民间二十岁以下、十三岁以上的三万多女子被征,分为三等之弟配给官吏。郡县官吏又仗御旨,在人之妻九千余人,致使一些不甘受欺的妇女不得不自杀亡身。统治者穷奢极欲,百姓聊天生路,石赵国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阶级矛盾激化的同时,石赵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内讧。最早时,太子石宣采纳右仆射张离建议,削减诸侯兵员收归自己统领。这一举动引起诸王的不满,内讧由此萌生。

先是,石虎派太子石宣与石宣弟石韬轮流审阅尚书奏事、审决生杀之事和任免官吏事项,不必启奏。司徒申钟劝谏石虎,认为任免官吏、决定刑罚是国家的重大决策,不该委托他人,太子虽为国家皇储,也不应干涉政治,而且二政分权,祸必从中来。他又以石邃之事谏石虎,宠任不道之人,必害国害民。对此建议,石虎不予置理,仍用石宣、石韬轮流视政。石宣自以为自己是太子,不愿石韬与己地位等同,加之石韬自建宣光殿,规模宏大,仅梁长就达九丈,石宣见此后异常愤怒,认为这是石韬借建殿压他这个太子,遂令人杀死工匠,截去大梁。后石韬又将梁加长到十丈,石宣得知,气愤异常,他以石韬的国邑作酬报派人杀石韬,并侍机杀石虎夺权。结果阴谋败露,石虎杀死石宣妻室子弟二十九人、部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全部被车裂支解,东宫卫士谪配粱州。这些人行至雍城(今陕西凤翔)后,高力督梁犊率众起义,秦雍间城戍无不摧陷,起义队伍直入长安,人员增到十万。石虎急派李农带军镇压但被打败,只得起用羌族姚弋仲和氏族符洪部才镇压了起义。

激烈的阶级矛盾、残酷的宫庭斗争,使石虎只能在惊恐不安中度日,终于在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因愁恐而死,终年五十四岁。

石虎虽是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暴君。但他同时又采取一些措施巩固政权,如粮食储备政策、九品选官制,对吏治的整顿等一系列措施又缓和了矛盾,使其能在北方战乱的局面下维持一段时期的统治。



石 鉴:(公元?~349年),羯族,字大郎,石虎之三子,石遵、石世之兄;上党武乡人(今山西榆社)。著名十六国后赵太祖武皇帝,后赵国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49~349年为期一百零三天,终年岁数待考。

后赵建平三年(公元333年),后赵帝石勒去世,石虎掌控大权,石遵当时被封为代王。后赵建武三年(公元337年),石虎改称天王后,被降封为义阳公。后赵太宁元年(公元349年),石虎称帝后,再被进封为义阳王。

石鉴在镇守关中的时候,赋役繁重,文武官员只要头发长得比较长,就会被拔下来做帽带,有剩下的会给宫女,曾因为这种荒唐的行径,被石虎召回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

后赵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农历11月,石遵废皇帝石世,自登帝位,石鉴被命为侍中、太傅。石遵因石闵有叛变之意,召石鉴、石苞与太后郑樱桃等人商议,不料会后石鉴出卖其他人,将此事告知石闵。不久,石闵即率军入宫,杀石遵,石鉴因此被拥立为帝。

然而石鉴登位后,处处受制于大将军石闵,于是派人暗杀之,然而却事败,石闵知道石鉴有杀已之意,遂颁杀胡令,被杀的人共有二十余万。

次年(公元350年),完全控制国政的石闵将后赵国号改为卫,并改年号为青龙。不久,石鉴为求摆脱控制,遂趁石闵外出作战,秘密派宦官告知在外的将军,命趁虚攻都城邺城,但宦官告知石闵此事,石闵因而回军,石鉴遂被诛杀,在位仅一百余日。

李闵(石闵)自立为帝后不久,便改国号为卫国,自己易姓为李,然后杀了石鉴及石虎的子孙二十余人,并株连多族,几乎使石氏一族殆尽。又改国号为魏国,恢复其原姓冉,是为冉闵,史称其国为“冉魏”。
石 祗:(公元?~351年),羯族,石虎之子,上党武乡人(今山西榆社)。著名十六国后赵皇帝,后赵国第五位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51~351年为期四十一天,终年岁数待考。

石鉴被杀后,石祗于公元350年农历3月自立为帝,起兵征讨冉闵。

石虎死后的诸子之乱,在前燕国内反响很大。慕容霸等人上书,极力主张乘机进取中原,慕容俊考虑到父亲新丧,十分犹豫,慕容霸急得不得了,从驻守的地方跑到国都龙城,对慕容俊说:“难以得到但容易失去的东西,就是时机啊。万一石氏衰而复兴,或者有利形势被别的英雄占据,以此为称霸的资本,岂不是亏大了,更不要说还将有无穷的后患!”慕容霸继而献计,提出分兵进击。慕容俊还迟迟不能下决心,继而向谋臣封弈请教。封弈答道:“用兵之道,敌人强大时利用智取,敌人弱小时则凭借实力。所以大国吞并小国,如同狼食猪豚,治世更替乱世,好比日光消融残雪。石虎如此残暴,尸骨未寒而子孙争立,上下离心。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百姓们都翘首以待振新。大王如举兵南进,先取蓟城,再指邺都,抚恤人民,哪个能不扶老带幼的迎接您呢?而赵军则将闻风丧胆,不可能为害。”折冲将军慕舆根在旁边接着说:“良机不可以错失啊。自武宣王(慕容廆,其谥为武宣)以来,我们燕国招贤养民,务农练兵(慕容皝在位时,就下令对减免重税,废罢苑囿,将土地和耕牛分授无地贫民。若干措施使辽东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就是为了这一天。如今还有什么顾虑,难道老天也不想让中原平定,让大王无心取天下吗?”慕容俊听罢,笑而从计。他以弟弟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慕容霸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这最强的几个都在了。)挑选精兵二十余万,屯兵在南部边境线上,伺机而动;又派使者到凉州,约请张重华共同攻伐后赵。

中原的形势继续向利于前燕的方向发展,冉闵一称帝,慕容俊认为时机业已成熟,他以慕容霸统帅东路军,慕舆于统领西路军,自己亲率中路军,慕容恪为前锋,分三路发动南侵。原来后赵领地的守卫兵将们早被内乱搞得心灰意冷,一遇上军纪严明的燕军,就都闻风而逃。慕容俊没费多大劲,就攻陷了幽州要地蓟城。不久,慕容俊把都城迁到蓟城,中原士大夫们大概从慕容俊身上又看到了希望,相继前往归顺,慕容俊用了极小的损失,就换得了中原争霸中的有利位置。

邺城和襄国之间的魏赵大战可没有因为“黄雀”前燕的介入而中断。冉闵还是把石祗当作自己唯一的军事对手,当时冉魏的士兵总数竟达三十多万,超过了后赵全盛之时,可见冉闵穷兵之极。他在击退了后赵大将石琨的进击之后,亲自率领步骑兵十万围攻襄国。石祗在城内支持了一百多天,实在是扛不住了,只得放弃帝号,改称赵王,派人向慕容俊和姚弋仲乞求援兵。慕容俊和姚弋仲分别派遣悦绾、姚襄救援石祗,另外石琨也领兵声援襄国。冉闵派部将分头阻挡援军的到来,均告失败。冉闵不甘受挫,打算亲自出击。部将王泰劝阻说:“如今救援襄国的各路大军云集,假若出战,必然会腹背受敌,不如坚守以待其变。何况陛下亲临战场,万一失机,大事去矣。”冉闵刚想听从他的谏言,身边的一个道士法饶却出来搭话:“陛下围攻襄国多日,未得尺寸之功;如今贼寇又至,再回避不战,怎么能号令将士呢!”冉闵属于正宗莽将,经他一激,那里会再细想?他捋起衣袖大声说:“我战心已决,敢再沮丧军心者斩!”

冉闵率领军队倾巢出动,姚襄、悦绾和石琨的援军三路夹攻,石祗又冲击冉闵的身后,魏军大败,所属胡汉官员及将士被歼殆尽。冉闵仅带着十几个骑兵逃回邺城。冉闵后悔不听王泰的劝阻,迁怒于法饶,肢解了法饶父子。战争的胜败导致不自量力的主角开始颠倒,石祗乘胜派部将刘显率军七万攻打邺城,反过来要消灭冉魏。冉闵率领邺城全部军队出战,大破刘显,一直追击到阳平(今河北馆陶),斩首三万多级。刘显丧胆,秘密派人请降,卖主求荣,表示愿意回去杀掉石祗,冉闵这才撤兵回到邺城。

冉魏永兴二年(公元351年)农历4月,刘显果然杀死石祗及其手下的重要官员,把首级送往邺城。对石祗切齿痛恨的冉闵,当街一把火焚烧了石祗的首级,算是通告天下,后赵到此彻底灭亡。然而,让他死也想不到的是,他本人的末日也随之临近了。



石敬瑭:(公元892~942年),沙陀族,又名石绍雍;山西太原人。著名后晋高祖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936~942年为期五年,终年五十岁。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收、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今山东清县),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壮之,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于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兵变,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拥李嗣源为主。李嗣源本想回朝请罪,石敬瑭则劝他夺取开封,以成就大事。李嗣源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个意见。于是,石敬瑭便自告奋勇,亲统骁骑三百为前锋,抢占开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即后唐明宗。由于石敬瑭在这次军事政变中立功颇大,后唐明宗任他为保义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当时,许多官将都不奉公守法,而石敬瑭以廉政闻名,颇受明宗李嗣源褒奖。从此以后,石敬瑭以驸马兼功臣,逐年升迁,历任侍卫条军马步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藩汉马步军总管等职,负责抵御契丹南下,后又赐封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随职务和势力的增长,石敬瑭开始拥兵自重,大有取后唐而自立之势。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明宗李嗣源死,李从厚继位,为后唐闵帝。当时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李嗣源的养子)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都拥兵自重,后唐闵帝对他俩不放心。为削弱他们的势力,遂下令二人对调。潞王李从珂不服,在凤翔起兵反叛。闵帝大败,仅率数骑出逃,路遇石敬瑭,石敬瑭杀其随从并囚他于卫州。不久,李从珂杀后唐闵帝,改元清泰,自立为皇帝,即后唐末帝。后唐末帝对石敬瑭猜疑颇大,石敬瑭亦疑心重重,二人矛盾日益尖锐。

为试探后唐末帝,早有预谋的石敬瑭于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农历4月,以身体羸弱,乞解兵权,调往他镇。这正合后唐末帝之意,便顺准石敬瑭之请,徙其为天平节度使。群臣得知,相顾失色,均感乱之将至。石敬瑭认为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于道路?遂决意谋反。大将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有此意。于是,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明宗四子)。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攻太原。石敬瑭一面于朝廷内部从事策反活动,一面由掌书记桑维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都押牙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后唐张敬达。

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农历11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三十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以后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四百年。

石敬瑭称帝伊始,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厚以金帛贿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许石敬瑭镇河东。契丹主因当时困难重重,欲许赵德钧之请。石敬瑭闻讯大为惊惧,急令掌书记官桑维翰见契丹主。桑维翰跪于契丹主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弃赵德钧之请。契丹主从之,并说桑维翰对石敬瑭忠心不二,应该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维翰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政权灭亡。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后晋迁都汴梁,翌年(公元938年),升汴梁为东京开封府。时后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三十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虽推诚以抚藩镇,但藩镇仍不服,尤耻臣于契丹。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

后普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与之同反。继而渭州也发生兵变。是年,契丹改国号“辽”。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从之。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40年),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惧杨光远,以致不敢法问。

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2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

石敬瑭为人辩察,多权术,好自矜大,所聚珍异,穷奢极丽,宫殿悉以金玉珠翠为饰。他对契丹百依百顺,但对百姓却如虎狼一般,凶恶狠毒,用刑十分残酷。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入,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暗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于农历6月在屈辱中死去,终年五十一岁,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今河南宜阳)。

纵观石敬瑭之一生,初以骁勇善战发迹,继因廉政而闻名。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借重契丹援助得以问鼎、建立后晋王朝。由于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岁输布帛三十万给契丹,并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以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民心尽失。



石重贵:(公元914~964年),太原沙陀族;五代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著名后晋末皇帝、出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943~946年为期四年,终年五十岁。

石重贵生于后梁乾化四年,逝世于北宋乾德二年。

石重贵本为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儿。其父石敬儒早逝,石敬瑭遂将他收为己子。石重贵少时谨言慎行,质朴纯厚,善好驰马射箭,颇有沙陀祖辈之风,深得石敬瑭厚爱。

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叛唐,后唐大军围攻太原。石重贵或出谋划策,或冒矢拒敌,都受到石敬瑭赞赏。石敬瑭借契丹兵挫败后唐军队,离太原赴洛阳夺取帝位,临行前选石重贵留守太原,授以北京留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太原尹,掌河东管内节度观察事。官衔不少,但政绩平平,“未著人望”。尽管如此,因受到叔父倚重青睐,石重贵仍步步高升,到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石敬瑭死前,石重贵已进封齐王,兼任侍中。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承制即位及为后晋出帝。石重贵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时,能继承大统,其间不乏宫中密谋。石敬瑭生有六子,大多早夭,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本来石敬瑭在病中托孤与宰臣冯道,意思要冯道铺立石重睿。但他死后,冯道与当时掌握实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却擅立石重贵为帝。

石重贵在位时间不长,前后不过五年。五年中,生活的浪涛既把他涌上了顶峰,也把他无情地摔到了谷底,成为亡国之君。

石重贵即位前,后晋的形势并不乐观。契丹凭扶立石敬瑭有功,挟制中原,虎视眈眈;后晋的南面有割据称王的吴越、后蜀;后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加之连年的旱、蝗、涝、饥,饿殍遍野,民怨沸腾。后晋的政权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石重贵一即位,就遇到一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报告。景延广傲气十足,力主向契丹主称孙不称臣,结果给伺机南下的契丹主提供了机会。恰逢青州节度使杨光远这时外连契丹造反,于是将石敬瑭时与契丹称臣修好,虽屈辱倒还大致和平的局面打破了。与契丹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到后晋的灭亡。

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农历1月,契丹前锋赵延寿、赵延昭引五万骑入寇,兵分数路陷贝州、入雁门,长驱直入。石重贵在众将的簇拥下亲征。这时他可能感到大祸临头,就遣人致书契丹主,求修旧好。契丹主正志得意满,岂愿中途罢兵。石重贵求和遭到拒绝,只好迎战。在这一年与第二年的抗击契丹的战争中,尽管他指挥无能、用人不当、号令不灵,但赖中原军民的英勇战斗,契丹两次大规模的进攻都被挫败了。

契丹兵退走,石重贵凯旋还朝,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又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他本来就是个声色犬马之徒,视国事为儿戏。石敬瑭尸骨本寒,梓宫在殡,石重贵就纳颇有美色的寡婶冯夫人为妃,并恬不知耻地问左右说“我今日作新婿何如”。开运元年,晋军与契丹军战于戚城,他却每天听乐不止。他在宫中听惯了“细声女乐”。亲征以来,只能召左右“浅藩军校,奏三弦胡琴,和以羌笛,击节鸣鼓,更舞送歌,以为娱乐”,所以他常给侍臣们抱怨说“此非音乐也”。宰臣冯道等投其所好,奏请举乐,这时石重贵还算清醒一了一点,没有允许。

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农历3月,后晋与契丹在阳城决战前夕,石重贵仍出外游猎。他不做战守准备,反而大建宫室,装饰后庭,广造器玩。为铺地毯,不惜用织工数百,费时一年。为玩乐尽兴,他对优伶们赏赐无度。在国难当头,百姓饿毙于道的时刻,石重贵还如此的挥霍,后果可想而知。

石重贵在位期间,很少有惠民之举,偶而杀上两个贪官污吏,也是掩人耳目。身为一国之君,朕即国家,应有尽有,但他贪得无厌。为应付战争费用,为满足自己滥耗,他甚至在大蝗大旱之年,还派出恶束,分道刮民。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农历6月,他遣“内外臣僚二十人分往诸道州府率借粟麦,时使臣希旨,立法甚峻,民间泥封之,隐其数者皆毙之。”而这一月,“诸州郡大蝗,所至草木皆尽。”

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农历4月,他“命文武官僚三十六人往诸道括率钱帛”。只管自己享受,不管百姓死活,这样的君主怎可避免“覆舟”之命运呢?

石重贵昏昏噩噩,全靠一群将相扶持,但他所宠信重用之辈,很少有德才兼备,忠心为主之人。石重贵任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部招讨使,对此番出征,石重贵充满了狂妄的信心。他在诏书中声称要“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可事实再次嘲弄了他。杜重威在前线投敌,另一将领张彦泽引兵南下,直趋汴梁。农历1月17日,张彦泽大兵压城,包围了皇宫,石重贵无以为计,欲纵火自焚,多亏被近侍一把拉住,他才免为灰烬。张彦泽自作主张,强把石重贵一家迁到开封府派兵把守。

次年农历1月初,契丹主到京。石重贵此前已派儿子石延煦、石延宝奉表、国宝、金印求降,这时欲与太后一起迎接,遭到拒绝。契丹主下制,降石重贵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封地偏僻,在渤海国界的黄龙府。石重贵一家北行时。有时饭也吃不上,只得杀畜而食。石重贵一行人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倍受凌辱,好容易到了黄龙府,契丹国母又召往怀州。怀州在黄龙府西北千余里,石重贵只得重新上路。幸逢契丹内部发生了王位之争,新王永康王允许他们暂住辽阳,自此供给稍有保证。

后汉乾信元年(公元948年),永康王至辽阳,石重贵着白衣纱帽拜之。石重贵有一幼女,永康王之妻兄求之,因年幼谢绝。不几日,永康王就遣人夺走,送给妻兄。

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石重贵一家被允在建州(今辽宁朝阳)居住。行至中途,石重贵的生母安妃病死。到建州后,得土地五十余顷,石重贵令一行人建造房屋,分田耕种。这年,契丹述律王子又强娶石重贵宠姬赵氏、聂氏而去。石重贵悲愤不已,但也无奈。

根据当时人的记载推测,石重贵死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终年五十岁左右。堂堂的一国之君,落到如此下场,在中国历史上除北宋徽、钦二帝外,复有几人?石重贵昏庸无能,有时虽有怜民之心显露,曾下罪已诏以平民怨,但终究难拒骄奢淫逸的诱惑,最后不免走上家国皆亡的穷途,令人可悲可叹。

跟帖时间 2010-03-10 09:44: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石氏的历史名人 -- 石 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魏国人。著名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

石申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

《天文》早已失传,但在《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中引有该书有关五星运动、交食、恒星等方面的一些零星片断。唐代瞿昙悉达编撰的《大唐开元占经》中有不少辑自《石氏星经》的星占条文,这些条文通常冠以“石氏曰”加以注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记载一百二十一颗恒星坐标位置的内容。根据这些坐标考虑岁差的影响加以推算,证明大部分坐标值确系战国时期所测,只有小部分可能是汉代测量的。这说明这一百二十一颗恒星中极大部分的坐标确实是石申给出的。西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星表是公元前二世纪的依巴谷星表,而辑自《石氏星经》中这一百二十一颗恒星位置的星表比它还要早一百多年,它是世界上最古的星表。

《史记·天官书》记载,战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四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还说各家的天文学都有占星术的内容,在他们的著作中能够看到当时战乱相寻的形势,记录着为政治事件占验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即“田氏纂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谨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视祥候星气尤急,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纵)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史记正义》引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可惜书已失传。

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一百三十八座,共八百十颗。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六个星官的记载)。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四世纪,即石中的时代相合。

《汉书·天文志》中引述的石申著作的零星片断,可以使我们窥见他在天文学和占星术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岁星(即木星)赢(五星早出为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赢东北,《石氏》‘见觉星(又名天棓bang)’…缩(五星晚出为缩)西市,《石氏》‘见檀云(即天檀,彗星的一种,形状为尾部尖锐),如牛’…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即天枪,彗星的一种,形状为两端尖锐),如马’…《石氏》‘枪、檀、棓、彗异状,其殃一也,‘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余殃不尽,为旱、凶、饥、暴疾’。”

石申与甘德在战国秦汉时影响很大,形成并列的两大学派。石申的著作,在西汉以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汉、魏以后,石氏学派续有著述,这些书都冠有“石氏”字样,如《石氏星经簿赞》等。三国时代,吴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巫咸(殷商时代的天文学家)三家星官,构成二百八十三宫、一千四百六十四星的星座体系,从此以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宫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种称为《星经》,又称为《通占大象历星经》,曾收入《道藏》。该书在宋朝称《甘石星经》,托名为“汉甘公、石申著”,始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著录,流传至今。书中包括巫咸这一家的星官,还杂有唐代的地名,因此不能看作是石申与甘德的原著。

石申与齐人甘德根据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所制成的图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一部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文献。石申、甘德的研究成果为历代天文星相家所重视,在正史的天文志类中,引用了他们大量的研究成果。月球背面的环形山,都是用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选用了五位中国人的名字,因为石申对天文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他的名字也登上了月宫。以石申命名的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西北隅,离北极不远,月面坐标为东105°、北76°,面积三百五十平方公里。



石 崇:(公元249~300年),字季伦;渤海南皮人(今河北南皮)。著名西晋权臣。

石崇以与贵戚王恺斗富,争为侈靡而闻名于世。

其父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汉末建安中,魏文帝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与友人吴质等文酒射雉,欢聚于此,传为佳话。后遂成为称述朋友间雅集宴游之典故。)人。旷达优雅、聪明有智、不修小节,极英俊,时人语之:“石仲容,姣无双”。初为小吏,潦倒时曾于市井中贩铁。后遇伯乐贵人,升任晋景帝(司马师)旗下中护军司马,德行不佳而又好色,然司马师知人善用,以其有经国之才,拜为典农中郎将,后而东莱、琅邪太守,而徐州刺史。

司马昭战于东关(三国吴诸葛恪筑,为魏、晋、南北朝时的要冲。故址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濡须山上。),诸军大败,独石苞一军全军而退,军事才能毕现,深受司马昭赏识,升其为奋武将军、监青州(今山东青州)诸军事。诸葛诞淮南举兵造反,吴大将相迎,石苞指挥各军围城打援,大败之,以功升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因事入朝,还任时辞高贵乡公(曹髦),曹髦与其相谈竞日。熟料出府后即白司马昭曰:“非常主也。”司马昭遂废髦,数日而有成济之事(指成济刺死曹髦,后成济却又被司马昭矫诏斩杀)。司马昭窃国后,进石苞为征东大将军、骠骑将军(当朝二品)。

石苞于晋忠心耿耿、一心不贰。司马昭死,满朝文武包括贾充、荀勖等大臣不知如何礼葬,苞恸哭(估计为真心)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遂定葬礼,以大获司马氏人心。而后又常语人曰魏帝历数已尽,天命难违。至司马炎受禅及帝,苞自是功劳大大的有,加官进爵,“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羽葆鼓吹”,尊显贵荣。(羽葆: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
石苞可谓仕途风顺,不料也有受惊之时。话说自诸葛破灭,坐镇淮南。其时有童谣曰:“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加之淮北监军王琛与苞有隙,此人遂向朝廷打小报告,告苞与吴人相通,不久前又有异人(相士)云“东南有大兵起”,致武帝疑心顿起。适荆州刺史胡烈上奏,吴人将大举进犯,苞亦闻之,乃筑垒遏水以自固。司马炎心想,吴人每来犯,必东西相应,更疑苞。炎诏苞之子乔(时为尚书郎),经日不至。老子拥重兵在外,儿不应诏,炎遂以为苞必叛,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免其官。遣太尉司马望率大军征讨。石苞吓得屁滚尿流,好在本无二心,用属下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方转危为安。后苞回朝复命,武帝摒弃疑议擢其为司徒。

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石苞命终,临终前嘱丧事从简,诸子遵其遗令。晋武帝发哀于朝堂,车驾临送于东掖门(宫中东侧的旁门)外,谥曰武。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

羊琇、王恺都是外戚,他们的权势比石崇来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却比不上石崇。石崇的钱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这许多钱是哪儿来的呢?原来石崇当过几年荆州刺史,在这期间,他除了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之外,还干过肮脏的抢劫勾当。有些外国的使臣或商人经过荆州地面,石崇就派部下敲榨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盗一样,公开杀人劫货。这样,他就掠夺了无数的钱财、珠宝,成了当时最大的富豪。石崇到了洛阳,一听说王恺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锅子用饴糖水,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这件事一传开,人家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把洛阳城轰动了。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恺的屏障更长,更豪华。

王恺又输了一着。但是他还不甘心罢休,向他的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晋武帝觉得这样的比赛挺有趣,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夸耀一番。

有了皇帝帮忙,王恺比阔气的劲头更大了。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上他家吃饭。宴席上,王恺得意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观赏一番怎么样?”大家当然都想看一看。王恺命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匀称,色泽粉红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都说真是一件罕见的宝贝。

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看到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顺手抓起,朝着大珊瑚树正中,轻轻一砸。“克朗”一声,一株珊瑚被砸得粉碎。周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主人王恺更是满脸通红,气急败坏地责问石崇:“你…你这是干什么!”石崇嬉皮笑脸地说:“您用不到生气,我还您就是了。”王恺又是痛心,又是生气,连声说:“好,好,你还我来。”

石崇立刻叫他随从的人回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

不一会,一群随从回来,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至于像王恺家那样的珊瑚,那就更多了。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石崇家的财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认输。

这场比阔气的闹剧就这样结束了。石崇的豪富就在洛阳出了名。当时有一个大臣傅咸,上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他说,这种严重的奢侈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现在这样比阔气,比奢侈,不但不被责罚,反而被认为是荣耀的事。这样下去怎么了得。

晋武帝看了奏章,根本不理睬。他跟石崇、王恺一样,一面加紧搜刮,一面穷奢极侈。

西晋王朝一开始就这样腐败,这就注定要发生大乱了。



石 恪:(生卒年待考),字子长;成都郫县人(今四川郫县)。著名宋初画家。

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后笔墨放逸,不专规矩。

擅画佛道人物,其笔墨纵放,格调简炼洒脱,夸张奇倔,开南宋梁楷减笔人物画的先声。

在绘画上,他发挥水墨画的传统技法,提炼、简化线条,继承借鉴唐代吴道子以来的白描手法,达到笔法纵逸、得心应手的纯青地步。相传,皇帝曾令他画相国寺壁画,授画院之职。但石恪性情孤傲,未肯屈就。因此,一身清贫,两袖清风。

那年,他听说大足县在大规模刻佛造像。学者、名流、画家、雕塑家云集,也约了几个朋友来到大足。这天,他在韦君靖后代开的酒馆里喝了酒,一摸口袋,发现没有银子了,无法离店。同行者嚷着要他画一幅画作抵。石恪不愿,慨然道:“使不得的。我一幅画价值千金,怎能为几文酒钱随便抛洒笔墨?”韦家酒店的掌柜听说是名画家石恪驾临,忙迈步上前,高兴地说道:“这台水酒算小店为先生洗尘,恳请先生留点墨迹,以光门面。我愿另送一百两银子,算是润笔。”

石恪依然不肯。朋友们说:“那如何是好,看来只有我等脱衣抵帐了。”石恪无奈,只得依从。掌柜先生捧来纸笔,只见石恪将一砚清墨哗地一声泼在纸上,然后挥舞紫毫,七上八下涂抹一阵,眨眼间一幅画成。题名“红日当空,青天湛蓝”。掌柜看过,赞不绝口,随即付了一百两银子,送石恪一行出店。

当晚,老板关门扎帐,见一天进项所剩无几,问掌柜的是怎么回事。掌柜说:“银子都买了石恪先生的画了。”老板将画取来一看,只见黑乎乎的一片,未见太阳,只有半边月亮隐隐约约在云缝里,不知道妙在何处。于是很生气地说:“如此一团漆黑,也值一百两银子么?明天你快去找石恪,将画给我退了!”掌柜的没有办法,第二天只好来找石恪求情。

石恪来到酒馆,取出银子,就要退画。可老板展开画卷一看,太阳、月亮都不见了,只见满纸灰蒙蒙一片阴云。石恪对照帐本,念道:“购石恪‘红日当空,青天湛蓝’画一幅,价银一百两。”反问老板:“你怎敢将我的画换了?”

老板一见,无话可答。心想:掌柜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不会玩他。可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疑团难解,抬头看天,只见满天阴云密布,不觉心中恍然:莫非石恪先生墨宝,是一幅阴晴变幻图么?如此神奇,以前只听人传过,没想到今日果真得见。这等神笔宝画,岂能退他?想到这里,不觉喜笑颜开。说道:“小人有眼不识稀世珍宝,先生神笔,可以卖天!银两定请先生收下,小人这里有礼了。”说着便向石恪施礼赔情,一时把围观者弄得莫名其妙。

石恪见这小城老板,竟是一位识画之人,心中又惊又喜。忙将柜上银子,推向老板说:“人之相知,贵相知音。今日外乡逢知音,实属难得。这幅画理当奉送。岂有收取画金之理!”说完嘱咐老板应将此画挂在看得见日月升降之处。不然变成一片漆黑。就难知其妙了。

老板照办。将画悬挂中堂明亮透光之处,但见那画果真能随气候、时辰的变化而变化,变幻不定地显示红日、阴雨、繁星…石恪真把天画活了,消息传出,一时惊动了朝廷。

这一年,恰逢赵家皇帝生病,传旨下来,命石恪作一幅画驱鬼邪。石恪被逼得没法,只得提笔草草画了一幅《维摩问疾图》交差。这幅图,虽是单线草图,人物却画得神情毕肖,栩栩如生,衣裙飘逸,线条流畅,颇有“曹衣出水,吴带飘风”的意趣,表现了画家深厚的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皇宫挂出后,博得了皇家丹青妙手一片赞叹。事有凑巧,宋王得画后,终日观赏,不久病果真好了。皇帝要赏赐石恪,石恪坚持不受。宋王佩服画家清高,传旨将此画镌刻在佛像集中的大足县北山,以此表示对神佛和画家的谢意。

这幅《维摩问疾图》现仍保存在大足县北山石刻长廓之中。高三丈,阔二丈,刻工精良,临摹准确,是北山组雕中唯一的一幅线描石刻。风格独特,别具一格。

《维摩问疾图》所画维摩,法力无边,智慧过人,神色自如地依床凭几而坐。其实他并没有生病,只不过以装病吸引探望者和他辩论。文殊受如来佛派遣,从毗郁离城前来探病,一坐下就和他辩论开了。一旁许多人正在洗耳恭听,神情专注。从画面上,仿佛能听见二人法辩的声音。

据说,石恪后来还画了《二祖调心图》,流传到日本京都为皇室所收藏。难怪至今人们还在传说:“石恪作画卖天,皇帝老倌也不敢怠慢。”



石 普:(生卒年待考),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著名北宋将领。

石普的祖先是幽州人,自言唐河中节度雄之后,徙居太原。祖父石全,事周为铁骑军使。父通,事太宗于晋邸。普十岁给事邸中,以谨信见亲,补寄班祗候,再迁东头供奉官。贼邢橐驼、贾秃指数百人寇掠永兴诸县,命普督兵往捕,悉获之。迁内殿崇班、带御器械。李顺叛,普为西川行营先锋,与韩守英、马知节诛斩之。迁西京作坊使、钦州刺史。顺余党复寇邛蜀,伪称邛南王。又为西川都提举捉贼使。时蜀民疑不自安,多欲为盗者,普因驰入对,面陈:“蜀乱由赋敛苛急,农民失业,宜稍蠲减之,使自为生,则不讨而自平矣。”帝许之。普即日还蜀,揭榜谕之,莫不悦服。贼平,赐白金三千两、袭衣、金带、鞍勒马。累迁洛苑使、富州团练使、延州缘边都巡检使。羌酋乜羽内寇,普追杀之。

从宋真宗幸大名,会王均叛,以为川峡路招安巡检使,佐雷有终率诸将进讨。至天回镇,贼出拒战,普领前阵力击破之。贼退保益州,王师围城数月不下,普缮车炮,又为地道攻城。城破,均夜半突围,由南门遁,普引兵追击于富顺监,均自杀,余党皆平。迁冀州团练使,赐黄金三百两、白金三千两。故事,正任不兼带御器械,帝特以命普。

契丹犯边,为保州兵马钤辖、北面行营押策先锋,与契丹战廉良城,又战长城口,获俘馘器甲甚众。徙定州路副都总管。灵州失守,益兵备关中,徙永兴军副都总管。时军制疏略,凡号令进退,及呼召将佐、会合别屯,皆遣人驰告。普上请曰:“臣尝将兵,辄破一钱,与别将各持半,用相合为信。”帝为置传信牌,漆木长六寸,阔三寸,腹背刻字而中分之,置凿枘令可合。又穿二窍,容笔墨,上施纸札,每临阵则分持,或传令则书其言,系军吏之颈,至彼为合契。又献《御戎图》,请设堑以陷敌马,并上所置战械甚众。徙为莫州总管。

初,契丹南侵,败我兵于望都。既而谍者言复欲大入寇,帝自画军事,以手诏示辅臣曰:

镇、定、高阳三路兵宜会定州,夹唐河为大阵,立栅以守。量寇远近出军。俟敌疲则先锋出致师,用骑卒居中,环以步卒,接短兵而已,无远离队伍。

又分兵出三路:以六千骑屯威虏军,魏能、白守素、张锐领之;五千骑屯保州,杨延昭、张禧、李怀岊领之;五千骑屯北平塞,田敏、杨凝、石延福领之,以当贼锋。始至勿轻斗,待其气衰,背城以战。若南越保州,与大军遇,则令威虏之师与延昭会,使腹背受敌。若不攻定州,纵轶南侵,则复会北平田敏,合势入契丹界,邀其辎重,令雄、霸、破虏已来,互为声援。

又命孙全照、五德钧、裴自荣将兵八千屯宁边军,李重贵、赵守伦、张继旻将兵五千屯邢州,扼东西路。契丹将遁,则令定州大军与三路骑兵会击之,令普统军一万于莫州,卢文寿、王守俊监之,敌骑北去,则西趋顺安军袭击,断西山之路。如河冰已合,敌由东路,则刘用、刘汉凝、田思明以兵五千会普、全照为掎角,仍命石保吉将万兵镇大名,以张军势。

后数月,敕辅臣曰:“北边已屯大兵,而边奏至,敌未有衅,且聚军虚费,民力何以给之?”宜有制画,以为控遏。且静戎、顺安军界,先开营田、河道,可以扼黑卢口、三台、小李路,亦可通漕运至边。宜乘此用众浚治,使及军城,彼或挠吾役,即合兵击之。”李沆等曰:“设险以制敌,守边之利也。”遂诏内侍阎文庆与静戎、顺安知军事王能、马济督其事,而徙普屯顺安之西,与威虏魏能、保州杨延昭、北平田敏为掎角。

内侍冯仁俊掌御剑于莫州,与普不叶。帝曰:“勿穷治以骄将帅。”第召仁俊还。又令普率所部屯乾宁军,复迁普冀州团练使,徙本州总管。车驾幸澶渊,时王继忠已陷契丹,契丹欲请和,因继忠遣人持信箭为书遗普,且通密表。事平,迁容州观察使。向敏中为鄜延路都总管,以普副之。赵德明纳款,诏降制命,普言:“不宜授以押蕃落使,使之总制属羌,则强横不可制矣。”乃止兼管内蕃落使。

未几,徙并代路,给公使钱二千五百缗,普援例岁给钱三千缗,枢密院言无此例。又言李汉超守河朔时,岁给以万计,今并代屯军多,不足以犒军,帝不纳。改桂州观察使、镇州路总管,迁保平军节度观察留后,赴本镇。帝祀汾阴,还至陕西,普请驻跸城中。因赐诗,令扈从至西京。拜河西军节度使、知河阳,徙许州。筑大流堰,引河通漕京师。上《军仪条目》二卷、《用将机宜要诀》二图。时方崇尚符瑞,而普请罢天下醮设,岁可省缗钱七十余万,以赡国用,繇是忤帝意。

大中祥符九年,上言九月下旬日食者三;又言:“商贾自秦州来,言唃厮啰欲阴报曹玮,请以臣所献阵图付玮,可使玮必胜。”帝以普言逾分,而枢密使王钦若言普欲以边事动朝廷,帝怒,命知杂御史吕夷简劾之。狱具,集百官参验,九月下旬日不食。坐普私藏天文,下百官杂议,罪当死。议以官当。诏除名,贬贺州,遣使絷送流所。帝谓辅臣曰:“普出微贱,性轻躁,干求不已。既懵文艺,而假手撰述,以揣摩时事。闻在系所思其幼子,时时泣下,可听挈家以行。”甫至贺州,授太子左清道率府副率、房州安置,增房州屯兵百人护守。

稍复为左千牛卫将军,其妻表求普领小郡,迁左领军卫大将军。仁宗即位徙安州,迁左屯卫大将军,徙蔡州。坐失保任,降本卫将军。历迁左千牛、左领军卫大将军,起知信阳军,徙光州。以私用孔子庙钱,贬太子左监门率府副率,滁州安置。以左卫将军分司西京,给官第居蔡州,迁大将军,卒。

普倜傥有胆略,凡预讨伐,闻敌所在,即驰赴之。两平蜀盗,大小数十战,摧锋与贼角,众推其勇。颇通兵书、阴阳、六甲、星历、推步之术。太宗尝曰:“普性刚骜,与诸将少合。”然藉其善战,每厚遇之。后以罪废,每太宗忌日,必尽室诣佛寺斋荐,率以为常。

石普晓畅军事,习知民庸,然揣麾时政,终以罪废。



石守信:(公元928~984年),开封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北宋将领。

石守信在五代后周时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后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兄弟。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师开封时,他开右掖门接应,帮助夺取后周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归德军节度使。不久,率军平定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的叛乱,以功加同平章事,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典领中央禁军的主要将领。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农历7月,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为避免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解除石守信和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的兵权。石守信改授天平军节度使出镇郓州(今山东东平),所受赏赐甚厚。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其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庆公主。

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拜中书令,行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尹,充西京留守。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随宋太宗赵炅北征辽朝,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节度使,旋又进封卫国公。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徙镇陈州。石守信历任节镇,以贪婪无厌、专务聚敛著称,所到之处都给人民造成灾难。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逝世。



石延年:(公元994~1041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原籍幽州(今北京),后晋把幽州割让给契丹,其祖举族南迁,家于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著名宋朝文学家、诗人。

官至太子中允,其诗风劲健,为欧阳修所推崇,文也劲健而善书,笔画遒劲,颜筋柳骨,其字愈大愈奇,号为三绝。有《石曼卿诗集》。

宋延年期间累举进士不中,宋真宗选三举不中进士者授三班奉职,他先耻不就任,张知白劝他就职,以右班殿直改任太常寺太祝,知金乡县(今属山东)。又被荐举为乾宁军(今河北青县)通判,徙永静军(今河北东光)通判,历官光禄寺、大理寺丞。因上书章献太后,请还政天子(宋仁宗)。后因事落职,通判海州。又迁秘阁校理、太子中允。

石延年对契丹和西夏的威胁非常关心,曾建言“二边之备”,加强国防,但不为朝廷接受。当西夏元昊进犯时,他的言论才被朝廷重视。

石延年为人以气自豪,读书通大略,不专治章句,特别钦慕古人的奇节伟行和非常之功。他为文劲健,宗法韩柳,近受柳开影响。他的诗在宋朝天圣、宝元年间称豪于一时。其《寄尹师鲁》一诗:“十年一梦花空委,依旧山河换桃李。雁声北去燕西飞,高日日春风里。眉比石州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被称为“词意深美”。他自己也以此篇为最得意。

梅尧臣称他的诗为“星斗交垂光,昭昭不可挹”。可见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著有《石曼卿诗集》,今不见著录。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三著录有《石学士集》一卷,清朝石蕴玉辑,刻石于祠壁。清道光二十年始有刻本,存诗四十五首,词一首。又著有《五胡十六国考镜》一卷,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本。



石 介:(公元1005~1045年),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今山东泰安)。著名宋朝文学家。

人称徂徕先生,后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善豪翰,主张道统文统合一,推崇韩愈,反对西昆体,有《徂徕集》。

曾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是重要人物。他和前人不同的地方,一是把在文坛上很有势力的西昆派提出来做靶子,以震动人心,二是不仅涉及古文与骈文之争,而且要在整个文学领域中建立“道”的统治。石介的《怪说》指斥杨亿“欲以文章为宗于天下”,故意使天下人“不闻有周公、孔子、孟轲、扬雄、文中子、吏部(韩愈)之道”,因此耳聋目盲,然后“使天下惟见己之道”。本来,西昆派的文学是既有一定成就也有相当缺陷的,在当时确有加以批判的需要,但石介的办法,却是派他们一顶“名教罪人”式的帽子,从世道人心的意义上彻底打倒,以维护“道统”的神圣性。他的观念,是要以道代之,甚至废弃诗文的艺术形式,使文章成为儒家经典、封建伦理的衍生物。而同时持类似观点的为数并不少,如刘敞说过“道者文之本也,循本以求末易,循末以求本难”;尹洙认为“如有志于古,当置所谓文章功名,务求古之道可也”,他们都否认了文学有自身的价值。

北宋中期理学逐渐兴起,理学家们对文与道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苛严的看法。周敦颐首先提出“文以载道”的明确口号,更彻底地说明了文对于道的工具性。他把文比作车子,如果不能载运道,则再好看也是无用之物。但他还承认文章的美饰具有使道更吸引人的作用(见《文辞》),程颢、程颐则更趋极端。如石介等人还是尊韩的,只是忽略了韩愈还有爱好文学的一面。对这种不彻底性,以及韩愈本身的矛盾,二程从更纯粹的道学立场上提出了修正。他们认为致力于文章是有害于道的,因而韩愈也根本不值得仿效:“退之晚来为文,所得处甚多。学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却倒学了。”

不但韩愈,杜甫的写景诗,程颐也斥为“闲言语”,责问:“道出做甚?”其实,这是强调道统文学的必然结果,前人不过出于对韩、杜的尊敬,而回避矛盾罢了。

当然,这一类观点并不完全是北宋那一场文学变革的理论基础。欧阳修在对石介表示尊重的同时,也提出了批评;理学转盛,还迟于欧阳修领导的文学变革。但是需要看到:在整个那一段时期中,道统文学观的盛张,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北宋所谓“古文运动”进行得比唐代古文运动顺利,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此。所以,它对欧阳修领导的文学变革,自然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和约制。譬如,苏舜钦很明白地说过“文之生也害道德”,而欧阳修本人,也有着“言之不可恃”,“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而“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观念。当然,他也另有一些比较合理、对文学比较重视的论点,后面将会说到。但无论如何,在以道统文这个基本原则上,他和当代的理论思潮是合拍的。



石孝友:(生卒年待考),字次仲;江西南昌人。著名宋朝词人。

石孝友是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其《满庭芳·上张紫微》云 :“忆曾瞻拜处,当年汝水,今日湓城 。”盖作于乾道二年张孝祥自桂林北归过江州时。末句云:“依归地,熏香摘艳,作个老门生”似孝友其时已老。有《金谷遗音》一卷。

明杨慎《词品》第二卷中评论:“次仲词在宋末著名,而清奇宕丽”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谓其集句诸调“皆脱口而出,运用自如,无凑泊之痕,有生动之趣。”又《云韶集评》云:“次仲词清奇雄秀,别于诸家外独树一帜。”“叔原小令婉丽,次仲小令雄秀,真先后两雄也。”

清朝《四库总目提要》中则评价他 :“长调以端庄为主,小令以轻倩为工;而长调类多献谀之作,小令亦间近于俚俗 。”冯煦《蒿庵论词》:“《金谷遗音 》隽不及山谷,深不及屯田,密不及竹山,盖皆有其失而无其得也。”



石 泰:(公元1022~1158年),字得之,号杏林,一号翠玄子;常州人(今江苏常州)。著名宋朝道士。

遇张伯端

石泰在北宋末南宋初以缝纫为业,自称“素慕真宗,遍游胜境,参传正法,愿以济世为心”。师从张伯端(张紫阳),得授金丹之道。后救济贫弱,传道于薛道光。

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仙逝,世寿一百三十七岁。南宗第二代传人,世撑“南五祖”之二。

张伯端曾得罪凤洲太守,被坐黥窜,途中,于酒肆偶遇石泰,由于石泰得力相助,终得赦免,因此授石泰道术,此后,石泰苦志修炼,终见功效。石泰常以医药济人,不受其谢,惟愿病者植一杏树,久遂成林,人称之为“石杏林”。

著有《还源篇》、五言绝句八十一首行世,以咏内丹修炼之术。



石 普:(生卒年待考),字元周;江苏徐州人。著名元朝史学家。

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中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后又改任经济正监经历职务。当时淮东、淮西盗起(元末农民起义军),朝廷用兵剿灭,听说石普熟读兵书,加上同枢密院事董钥的推荐,正好元丞相脱脱带兵征讨徐州,调石普作为他的参谋,一起去徐州讨“贼”。丞相脱脱对石普言听计从,很快平定了徐州,按功将石普升迁为兵部主事,不久又升为枢密院都事,和枢密院的官员一起守淮安。

这时候,张士诚带领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占据了高邮。石普主动拜见丞相,当面向脱脱陈述破敌的方略,他说:“高邮那个地方,水网密布,河湖港汊对敌方来说都是有利地形,可据险而守,而我们的骑兵很难展开。”他主动请缨:“如果拨给我三万人马,我保证夺取高邮城。高邮如果平定下来,朱元璋占据的濠州、泗州就很容易击破,我愿意作先锋,为天下忠义之师做个表率。”丞相脱脱很赞赏他的气概,委任石普为山东义兵万户府事。他到任后,很快招募民兵一万多人,而山东的主官汝中柏掌权,处处压制石普,常常掣肘,不让他放开手脚去领兵打仗。把他招募的兵减去一半让他去攻高邮,原来说好的让石普全权行事,临时又决定让他听从淮南行省的节制、调度。

石普带兵来到范水寨,太阳尚未落山,令全军做饭。晚饭后,到三更天,下令马去铃、人人口中衔着小木棍,快速奔袭宝应城。队伍走到敌营前,见营中更鼓如往常一样,一点也没有惊动敌军。到达宝应县城,悄悄的登上城墙,换上了旗帜,城内的敌军溃败。石普安抚民众后又乘胜进攻高邮,其他诸路的将领妒忌石普的功劳,也带兵纷纷赶到高邮城,敌军不支,遁入城内,石普奋勇当先,在士卒之前首先登城,放火烧开城门。敌军打算弃城而走,而诸路援军怕石普成功都按兵不动。领兵的蒙古大将派一千名蒙古骑兵抢到石普军前,想收先进城的头功。而敌军这时却顽强抵抗起来,蒙古骑兵胆怯,又拨转马头回去了。石普制止不住,刚冲进城内的少数将士遭到敌军的追杀。石普带领余下的兵士,血战良久,仗剑大呼道:“大丈夫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有不前进者斩!”奋勇冲入敌阵,跟随他冲锋的仅三十人。一直战到太阳平西,增援部队仍按兵不动。

石普身受重伤坠落马下。后被众多敌军乱枪刺死。
石君宝:(公元1191~1276年),女真族,名德玉,字君宝;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著名元朝杂剧家。

石君宝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著有杂剧十种,现仅存三种,即:《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另七种皆佚。今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出石君宝为女真族,在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秋胡戏妻》是石君宝代表作。《秋胡戏妻》事见刘向《列女传》,后成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剧中主角罗梅英刚结婚三天,丈夫秋胡就被勾去当兵。梅英在家坚贞自守,历尽了千辛万苦。十年后秋胡得官回家,在桑园偶然相会,夫妻已不相识,秋胡竟“倚强淩弱”,把她当人家的妻子调戏。当梅英知道这就是自己盼望多年的丈夫时,她气愤极了,坚决要讨休书,最后婆婆以自杀胁迫,她才认了丈夫。

罗梅英作为封建社会的妇女,不可能摆脱“烈女不事二夫”的贞节观念;但作品主要反映了她忠于爱情、蔑视富贵、具有强烈反抗性的劳动人民品质。她为了夫妻和顺相处,宁可嫁穷苦艰难的秋家,却不愿“拣取一个财主”。秋胡被勾去当兵后,她替人“缝联补绽、洗衣刮裳、养蚕择茧”来养活婆婆。虽然连自己的父母、婆婆在李大户的威逼、利诱下也来劝她改嫁,但她毫不动摇。当秋胡在桑园里拿黄金引诱她时,她愤怒地揭露了他的卑污灵魂:“哎!你个富家郎惯使珍珠,倚仗著囊中有钞多声势,岂不闻财上分明大丈夫,不由昝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最后秋胡以武力威胁她,她仍是神态凛然,坚贞不屈:“你瞅我一瞅,黥了你那额颅;扯我一扯,削了你那手足;你汤我一汤,拷了你那腰截骨;掐我一掐,我著你三千里外该流递;搂我一搂,我著你十字皆(街)头便上木驴。哎!吃万剐的遭刑律,我又不曾掀了你家坟墓,我又不曾杀了你家眷属。”

虽然作品不可能给罗梅英安排别的结局,仍是夫妇团圆,但罗梅英说自己一度要和秋胡离异,是为了“整顿我妻纲”,多少含有提高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内容,依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石君宝的作品语言本色泼辣,接近关汉卿,很好地刻划了人物心理,在元人杂剧中是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作品。

石君宝的《曲江池》是根据《李娃传》写成,在主题思想的鲜明性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上都比原作有较大的提高。作品集中揭露了封建伦理的虚为残酷,歌颂了妓女李亚仙和书生郑元和的爱情,风格同关汉卿的《金线池》相近。



石 涛:(公元1642~1707年),姓朱,名若极,乙酉(公元1645年)后更名原济、元济,又名超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又号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清湘遗人、粤山人、湘源济山僧、零丁老人、一枝叟,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著名清朝画家。

石涛是清朝初期四画僧之一。题画别号甚多,如苦瓜和尚、清湘老人、清湘陈人、大涤子、瞎尊者、阿长、济山僧等等。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石涛在(清)朝画徽续录误谓为明楚藩后。阮元所藏石涛册后,有江都员燉题识,谓石涛于画后往往钤“靖江后人”印,靖江王系明太祖朱元璋嫡兄南昌王孙守谦,以洪武三年受封,九年就藩桂林府。

清顺治乙酉(公元1645年)父亨嘉称监国,为总督丁魁楚、巡抚瞿式耜所擒,被唐王所杀。道济因托内官,始得存活,乃剃发为僧。曾拜松江名僧旅庵、本月为师,传受佛学。善山水及花果兰竹,兼工人物,笔意恣纵,脱尽窠臼。

在绘画表现上,他重视“遗貌取神”,要求达到“不似之似似之”,他画山水、画花、画人亦如此。石涛所画山水,笔意恣纵,淋漓洒脱,奇险中兼绕秀润。王原祁尝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至此。尤工分隶,擅诗文,每画必题,时寓亡国之痛。著有《画语录》。精辟卓绝,词义奥衍,颇不易解,已有俞剑华所作《石涛画语录注解》。

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摹《蓬莱仙境卷》,仿《宋人八鹤图》,时年七十八岁。是年农历7月以后卒于扬州。

石涛是明清绘画中期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成就,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画风,早脱前人窠臼,为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亦是明清三百多年的大画师。



石韫玉:(公元1755~1837年),字执如,号琢堂,又号花韵庵主人,晚号独学老人;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文学家、杂剧作家。

石韫玉生于清乾隆二十年,卒于清道光十七年,终年八十三岁。

清乾隆四十四年举人,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中年状元。该科是清乾隆帝八旬“万寿恩科”,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武英殿协修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川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等职。

清乾隆五十七年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不久转为湖南学政。

清嘉庆十二年,石韫玉因事遭劾,改为编修,遂称病辞官。晚年曾在杭州紫阳书院、江宁尊经书院、苏州紫阳书院等地掌教。

清道光年间,石韫玉曾主持编修《苏州府志》。于苏州沧浪亭创建“五百名贤祠”,亲笔撰定像赞。诗文颇有隽才,曾在《兰亭序》基础上颠倒其文,并重作兰亭新序,世称《颠倒兰亭序》。又惟好古人金石文字,文集中以碑版题跋为多,著有《独学庐诗文稿》。所作杂剧九种,合称《花间乐府》,又名《花间九奏》,包括《伏生授经》、《罗敷采桑》、《桃叶渡江》等。

石韫玉平生持身洁谨,律己甚严,以文章名世,居官典学,一秉公诚,实无愧于道学中人。



石达开:(公元1831~1863年),祖籍广东兴宁,广西贵县那邦村北山里人。著名清朝时期太平天国翼王。

石达开出身于地主家庭。当地土著地主和客家地主发生械斗,他家受土著地主欺压难以安身,率领两千客家人参加了拜上帝教。在永安州,他被封为翼王。

公元1853年秋,他被派到安徽治理新占地区,很有成效。1855年1月,他被派增援西征,在湖北、江西战役中取得胜利。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后,石达开从湖北赶回天京,责备韦昌辉杀人太多,韦昌辉又想杀他。石达开逃往安庆,但在天京的家属被韦昌辉杀害。韦昌辉死后,洪秀全调石达开回京辅政,但对他并不信任,而重用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对其进行牵制。石达开对此极为不满,以天王“重重生疑忌”布告军民,于1857年5月离开天京。10月,他带领大批将士离开安庆,走上同太平天国分裂的道路,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1863年5月,他和部下在四川大渡河安顺场被清军包围。他写信给四川总督骆秉章,请“宥我将士,赦免杀戮”。清将假作答应。6月,石达开带着他的5岁儿子和部将黄再忠等到清军营。清军乘机屠杀石达开的部下,并将他带到成都处死。

公元1850年,太平天国造反建制时,十九岁的石达开封为左军主将,和萧朝会一起为先锋,在永安,二十一岁的石达开被封为翼王。萧朝会战死后,石达开更完全担负起了先锋的重担。据史载,自永安突围后太平军先后经过大小数百战,独“达开未挫,清军称为‘石甘当’”。

早在造反之初,以上帝教笼络人心的太平天国,就已显现出极端的不平等,假借“天父”、“天兄”之言装神弄鬼的杨秀清、萧朝贵等诸王,一面自己已有“每人妻妾三十六口”,而又对信徒宣称“天父”“天兄”说:“越寒天、越退衣”、“眼前不贪安怕苦,后来上天堂”,以致在太平军转战广西武宣时,就有人清醒的指出太平军:“盐也没得食,钱也没得使,他们的头子尽自己快活”。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众王及其领导阶层更加迅速腐朽,他们一面劝说人们长期放弃并禁止人们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夫妻说几句话都可能被杀头。而一面他们自己不顾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自己却在那大兴土木,广掠钱财,强抢民女。杨秀清甚至为了强夺小妾而动辄大肆诛杀。洪、杨、韦这三个王府的所谓女官,同时也是待选,一入侯门深似海,一旦被抢虏进去,再也别想出来。随时可能成为王府主人的女奴。洪秀全更给他的女官们制定了无数清规戒律,象说话不准把头抬得过高什么,动不动就仗刑。而石达开是唯一独善其身的人。其翼王府是唯一的女官可以自由出入的王府,难怪当时有外国人感叹,只有翼王府的女官才是真正有和男人一样的地位的天朝官员!

在政治上,石达开比较讲究实际,“不甚理会俚教邪说”,如对太平天国的深受百姓反对的彻底平均赤贫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敢于“抗命”。而实行照老样的用乡绅地主为乡官,“督民造粮册,按亩输钱米”,缓解了因为一味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抵触情绪很强,生产没有积极性,到后来天京都要“全城食粥”,甚至在有些城市发生了百姓聚重抢粮太平军去镇压的局面。此外,石达开在执行男女夫妻不得接触这项规定上也比较开明通融,他的部队中只要不是通奸或者违背规定的男婚女嫁就都不严究,从没有夫妻见面被杀头这种事发生。太平天国的宗教是十分严酷的,说错一句话就可能丢命,所到之处到处烧孔庙,而且凡不是太平天国刻印的书都被称为妖书,是不能看的。他们对儒家的一切都全盘否定,并且迫害知识分子,因此失去了很多读书人。曾国藩就是以卫道为旗帜号召天下读书人的。只有石达开从来不干烧庙烧书的事,而且非常尊重读书人。左宗堂就说,石达开不同于其他“贼”,因为他“不甚理会邪说”。

军事上,石达开赢的了敌我双方名将的高度赞扬,并取得了西征的大捷,使清朝名帅曾国藩差点殉节而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因为洪秀全,而终于成为了心灰意冷的“早晚必擒”的“枯骨”。

真正使石达开成为枯骨之心灰意冷的是天京之变,在这场 “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恶梦后,“拜上帝会”很多信徒被惊醒了。而洪秀全的嫉贤妒能,自其杀杨、韦之后,再也不信任异姓了,石达开被逼出走。虽然是“讲合朝好文武将兵带走”(李秀成自述)。但自关于1857年石达开出走后,六、七年间,用兵如神,勇气万分的石达开,就再也没有打过大的胜仗,甚至居然连一个出色的战役都没有打过。“

从公元1857~1863年。石达开长达六年的“远征”。究竟有什么重大收获,重大建树呢?当然,在个别的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从总的战略目标来说,可以说是以说是失败到失败,从四面碰壁到分崩离析。曾国藩说他:“既钝于浙,钝于闽,入湘后又钝于永祁,钝于宝庆,裹胁这人愿从者渐少,且无老巢以为粮台,粮米须掳,子药须搬,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这个反革命的老手,早已预见到石达开的穷途末日了…从另一方面看,清军的主力并没有因为石达开的“远征”而有所牵动和分散。堵截围剿石达开的多是地方兵力,二三流的将领。”曾国藩就说石军“气散而不整,迥不似石往年情形”。

在这六、七年间,虽然表面上石达开一直奉行以“太平天国为正朔”,但实际已和洪秀全毫无感情和关系了,甚至还和辅王杨辅清互相攻杀过。在这里石达开没有立新旗,建新号,依旧立一个已腐朽的再也不相信上帝为宗旨,为寄托,其实这就是心灰意冷、意气消沉的结果。

而石达开出走后的战略,就是到处流寇作战,也就是打的下就打,守得住就守,再也不敢打玩命的硬仗。这还是心灰意冷的体现。所以石达开始终也没有重整旗鼓,恢复西征时的锐气和勇气,甚至在曾经颇得人心的石达开身上也发生过多起部属出走事件,甚至自相残杀,出走累达几十万之多。其中大多投降清军、或解甲归田,少数回到洪秀全那里。在这里看不见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的石达开也说:“每思匿迹山林”。

石达开长期的东奔西走的征战,也是无益于国家,而且是扰民害民:“回师广西后,凡是驻扎比较久的地方,如宜山,贵县,军纪都较好,并且抑豪强,济贫困,分生产资料给贫苦农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亭,深得群众拥护,人民都歌颂和怀念石达开。但是更多的时间,是兵分多路,四处流动作战,纪律松弛,无法管束。因此,有不少这样的记载,如永福县志记载:“大肄残掠,生灵涂炭,十室九空”;富川县志记载:“大掠三日,杀害居民不可胜记”;怀集县志记载:“村落丘墟,荆榛满目,牛畜俱尽,以人犁田,五百年来,亦一大劫矣”;武缘县志记载:“通县不下敷万人,尸骸蔽江而下,杀戮之惨,莫此为甚”。

有人说,这些县志的笔者大多是清朝文人和政客,他们对太平天国极尽歪曲诬蔑之能事,这样的记载,不能信;但是如果把太平军北征时一些县志的记载对比来看,差异就很大。而切这是同出于清朝文人和政客之手。从这些记载就不难看出在石达开“意气消沉”、“鞭长莫及”,“不能管束”(石达开自述)下:“军纪松弛”而害民的一些真实情况了。

石达开四处争战不利,最后在四川境内转战一年中,也屡被骆秉章所败。公元1863年逃入川西,英雄莫路。就在这最后的大渡河一役中,被清军重重包围,清军派人劝降,石达开穷蹙无计之下,希望清军统帅骆秉章、唐友耕辈能“依书赴奏,请主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请免诛戮,禁无欺凌,按官授职,量材擢用,愿为民者散为民,愿为军者聚为军”。

随后,石达开携带五岁的幼子石定忠,前去谈判投降,虽然石达开也对骆秉章说“求荣以事二主,忠臣不为”,但其带爱子投降,心中何尝没有侥幸?但最终事以愿违,历史没有给石达开报效祖国的机会。也好在石达开也是心里早有准备的,因此面对凌迟之屠刀,慷慨激昂的走完了英雄最后一段,和李秀成般的英勇就义了。

石达开慷慨悲歌的一生,爱民尊重读书人的一生,使其在牺牲后,其所经过的地方还留下了大量民间佚文轶事。人民对其总的是缅怀的,尤其是缅怀其悲壮的一生。而石达开的悲剧就是在他这一边已看不见国家的希望,也看不见自己的才智对国家还有何贡献,所以成了“每思匿迹山林”的枯骨,而最终没有早点脱离专制、野蛮、邪教、愚昧、荒淫的洪家“墓冢”,虽有再高的才智胆略最后结果也没逃脱了“早晚必擒”的陈玉成、李秀成、洪仁?⒘址锵椤⒗羁?嫉鹊扔⑿酃餐?谋?缃峁??



石玉昆:(公元1797~1871年),满族,字振之,又称文光楼主;天津人。著名清朝子弟书演员。

据《立言画刊》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第一百八十七期玉五文《评书(三侠五义>》及《实月》半月刊1946年第二~五期金受申文《北平的评书》介绍,以及身历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老人们传讲,石玉昆幼年在礼王府内书房当差,伺候礼亲王昭梿。

清礼亲王昭梿雅好诗书,结交文士,石玉昆耳濡目染,颇受影晌。中年时,为内书房领班、王府包衣,尝承命为王太福晋讲说《封神榜》、《西游记》、《鼎峙春秋》等传奇小说。为更新书目,他采撷故书传闻,编成《龙图公案》(即《三侠五义》)一书供奉。书中各色人物,据说是受到府内藏画及差役们姓名、性格的触发而编就的。老年时辞职回家。

清道、咸至同治年间常应北京各宅第和汇丰、广泰、长义、天汇等各书茶馆之邀,说唱《三侠五义》,闻者趋之若骛,并有边听边记者。现存清朝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钞本《评昆论》中记载了石玉昆当年在一家杂耍馆中演出的盛况:“高抬身价本超群,压倒江湖无业民,惊动公卿夸绝调,流传市井效眉颦。编来宋朝《包公案》,成就当年石玉昆,是谁拜赠先生号,直比谈往绛帐人”;“曾到过关闭多年杂耍馆,红牌斜挑破园门,多人出入如蜂拥,我暗猜疑听书何必往来频?进园门一望院中车卸满,到棚内遍观茶座过千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次溪在1951年出版的《人民首都的天桥》中记述:“石玉昆博学善辩,尤擅长西派,自著《三侠五义》等书,谈唱皆雅,声价极高。当时约他说书的书馆,有接待神仙之势。”据清末民初单弦牌子曲名宿德寿山说,当时石玉昆的声价很高,各王公府第都经常约他去,每唱一腔,三个小时要二十两银子代价。在嘉道时唱一台比较好的大戏,也不过百八十两,其书价之贵可知。但石玉昆还是应接不暇,每月常常要有二三十处约他说唱。

石玉昆原来是唱子弟书的。清道光末年之前,子弟书在北京几乎已无人演唱。石玉昆用以演唱《包公案》的,不是原子弟书形式,而是他在子弟书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又唱又说、韵散相间的大书(蔓子活)形式,所创新腔,人称“石派书”、“石韵”,或径称“石玉昆”。这种唱腔,以唱为主,间插说白,带说带唱,犹存宋元词话遗风。后来这种“石韵”并入单弦牌子曲,成为单弦的一个曲牌。据德寿山留下的口碑资料称,石韵是石玉昆根据“硬书”所创始的说唱形式,又叫石韵硬书,为当时的士大夫所喜爱。到道光末,已无专业唱石韵者。清朝单弦创始人随缘乐和清末民初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都跟石玉昆的马姓门婿学过石韵。自随缘乐以下,数代单弦名家多会唱石韵这个曲牌。

石玉昆的演唱技艺高超。子弟书词《评昆论》中写道:“则见他款定三弦如施号令,满堂中万缘俱寂鸦雀无闻。但显他指法儿玲珑嗓音儿嘹亮,形容儿潇洒字句儿清新。令诸公一句一夸一字一赞,众心同悦众口同音。”子弟书词《郭拣儿》也说:“石玉昆的巧腔儿妙句有工夫。”

石玉昆所创作演出的《龙图公案》,在中国说书史、小说史上发生了重大影响。同治、光绪年间,有人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时听而录之,去掉唱词,形成题名《龙图耳录》的抄本。后又有无名氏根据《龙图耳录》改编成《忠烈侠义传》,现存光绪五年北京聚珍堂活字本是其已知最早刊本,同年上海广百宋斋亦将是书取名《三侠五义》印行,题“石玉昆述”。

清光绪十五年,俞樾在苏州读到《三侠五义》,大加赞赏:“方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亲自加以修订,重写了第一回,改名为《七侠五义》,序而传之,盛传于江浙,旋传北京,与《三侠五义》并行于世。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石玉昆这部“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话本小说给予积极评价,并指出其历史局限,他强调指出,“《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是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

至清光绪年间,北京评书艺人已将《龙图公案》作为评书讲说,名《包公案》、《三侠五义》或《大五义》,世代相传,其中许多章节还被改编为京剧和其他戏曲剧目。



石芾南:(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医学家。

撰有《医源》,其书总论人身藏府、五行、阴阳、诊法、用药和内、妇、儿等科。



石 瑛:(公元1916~1998年),陕西长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宣传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政治处民运干事,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营政治教导员,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政治处主任,苏北军区淮海第二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独立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六师政治委员,第国野战军第三十九军第一一六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第一一六师政治委员,第三十九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九军代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11月3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石一宸:(公元1914~2004年),山东淄博临淄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学生时代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37年参加八路军,组织领导了著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后加入山东人民抗战救国军独立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中队长、连长,第四支队独立大队副营长、工作团团长,第九支队第一团参谋主任,山东滨海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团参谋主任,旅参谋、作教股长、科长、分区参谋主任、旅参谋主任等职,率部参加了三次甲子山战斗、莒县十字路镇战斗、赣榆、莒县、石沟崖等攻坚战斗,以及泊儿镇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主任,警备第十旅参谋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副参谋处长、参谋处长,第二十三团团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二军第六十六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先后率部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许昌、洛阳、济南、淮海、渡江和解放舟山群岛等战役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处长,福州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经常深入海边防进行实地考察,为部队作战训练和加强海防战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顾问后,参与领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和《当代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卷等的编研工作。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4年6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石志本:(公元1907~1975年),原名石志清;湖北大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赤卫队分队长,鄂豫皖红军游击队队长,1931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通讯班长,在一次激战中团长徐海东身负重伤,石志本连毙数敌,救徐海东出险。后历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第二七四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独立支队副支队长,第三八五旅独立团副团长,冀豫支队第一团团长,第三八五旅第十三团团长,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副司令员,第七十军副军长。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和上党、邯郸、安新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河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编外人员事务管理部部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5年8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石忠汉:(公元1912~1994年),湖北孝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教导队指导员、师供给部政治委员,第二七七团营政治委员,第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军法处处长,第二七七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补充营营长,第十八兵站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直属政治处主任,延长石油厂政治委员。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被选为甲等工作模范。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供给部部长,冀察热辽军区后方办事处主任、兵站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六分部部长。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第二部长、部长、政治委员,空军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7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石敬平:(公元1916~1990年),原名李梓荣;湖南浏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户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政治部译电员,军事裁判所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锄奸训练班政治指导员,军委机要秘书、参谋,中央军委第一局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处副处长,合江军区副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处长兼测绘学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东北军区装甲兵参谋长。1954年入军事学院学习。后历任叶剑英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计划处处长,总参谋部三部第四局政治委员、第九局局长,总参谋部三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0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石新安:(公元1907~1978年),湖南邵阳五峰铺镇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经理处粮秣科科长,红六军第八团供给处主任,红一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官处处长,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第六支队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行政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第二十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贵州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8年10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石云生:(公元1940~今),辽宁抚顺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上将。

195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6月毕业于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7月毕业于空军第七航空学校。1979年入读海军指挥学院。后又入读指挥学院合同班。

1962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飞行员,1964年5月任中队长,1966年10月任副大队长,1969年10月任副团长。1976年9月任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1981年4月任海军航空兵师长,1983年6月任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1990年6月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1992年11月任海军副司令员。1996年11月任海军司令员。198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为海军上将军衔。



石 觉:(公元1905~1986年),原名世伟,字为开;广西义宁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

公元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军衔,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师第十旅旅长,1948年9月22日晋升陆军中将军衔,担任第九兵团司令官。

石觉和平解放北京时乘机离开的将领之一,终得蒋中正重用,1949年2月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副总司令,后任上海防守司令官、舟山群岛防守司令、浙江省主席。

1950年5月率部从舟山逃撤台湾,担任台湾省防卫总部副总司令、台湾省“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等职。

1957年7月晋升陆军上将军衔,担任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兼联合作战委员会主任。

1959年7月~1963年7月任联合勤务总司令,1963年7月任台湾省“考试院”铨叙部部长,1969年后任台湾省“总统府”国策顾问。

1986年9月,石觉在台北病逝,终年八十二岁。
石敬亭:(公元1886~1969年),字筱珊;山东利津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东北武备学堂毕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

1918投靠冯玉祥,担任第一营营长,学兵团团长,后兼任第十一师参谋长,第四混成旅旅长,第五师师长,1925年任西北军政学校校长,冯玉祥部国民联军总参谋长,后兼第二十二军军长。

1928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总参谋长兼第一路军总指挥,1932年任军事参议院参议,抗日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视察团第二团主任委员,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1936年1月22日授中将军衔,担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

1946年7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军衔,担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晋升同时退为预备役。

1948年5月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

1949年逃往台湾后闲居。1951年受聘为台湾省“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1969年1月19日在台北病逝。



石美瑜:(公元1908~1992年),福建林森人。著名国民党少将法庭庭长、法官。

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及政治大学毕业。后到南京受训,参加司法官考试以第一名录取,有“福建才子”美誉。

石美瑜在二十四岁那年,任上海法院法官,不久调升上海高院法官。

抗战时期,日寇入侵上海,命其执掌伪法庭庭长。石美瑜坚决不从,潜逃至安徽。后在上海法学院、法政学院等学校教授法学。

抗战胜利后,受民国政府之命主审汉奸陈公博、缪斌等案,表现杰出,获擢升为中华民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少将庭长,担任重要日寇战犯谷寿夫、酒井隆等案的审判工作,以及侦讯间谍川岛芳子,并将其口供提供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战犯土肥原贤二之定罪要证,因调查证据详尽,享誉中外。

有关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一案,石美瑜所主持的国内军事法庭实地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包括一千名以上幸存者的口述纪录、国际友人的作证词与材料等,确定了日寇在南京一地屠杀了近三十万非武装的中国人。

1949年逃往台湾。退职专任法律人。

1992年石美瑜在台北逝世。



石天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石柏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政治学院政治委员。

石兆前:(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武警交通指挥部主任。

石友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官。

石祖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官。

石作衡:(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七十师师长。

石建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八军副军长兼第四十二师师长。

石玉湘:(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湘鄂川黔绥靖公署暂编第二军第七师师长。

跟帖时间 2010-03-10 09:39: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石氏的典故、趣事 -- 石庆数马:汉武帝时,石庆任太仆。有一次,他为武帝御车出行,帝问他车有几马,尽管皇上所乘车驾马是有定数(六马)的,他还小心翼翼地用马鞭点数马匹,然后回答说:“六匹。”。后用为居官谨小慎微的典故。五代李瀚《蒙求》:“石庆数马,孔光温树。”

瓦学士:诗人石曼卿,字延年,性嗜酒,有李谪仙(太白)之奇才。曼卿举止放荡,善为谈谐幽默之语。有一次,石曼卿乘马游览报宁寺,牵马人一时失控,马惊走,曼卿不慎坠马落地。侍从人员连忙把他搀起来扶上马鞍。行人见此,都聚拢来围观,都以为他一定会大发雷霆,把这个牵马人痛骂一阵。不料,石曼卿却慢悠悠地扬起马鞭,半开玩笑地对牵马人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的话,岂不早被摔碎啦?”

园外狼:宋朝大臣石中立为人诙谐幽默,早年做员外郎时,有一次与同僚们去皇帝的御花园观看狮子。同僚中有一人不解地说:“朝廷每天拿五斤肉来饲养它,而我们这些人的俸禄反而不如这头狮子。”石中立笑着说:“那当然啦。我们这些人的职务,只不过是个园(员)外狼(郎),岂敢跟园内的狮子相攀比呢?”众人听了,禁不住大笑起来。

宣水与农水:石曼卿在中书堂供职,一位宰相对他说:“快去把宣水取来。”石曼卿不知宣水为何物,便问道:“取什么?”宰相告诉他:“宣徽院内的水甘甜清冽,称为宣水。”石曼卿觉得别扭,也回敬一句:“那末,像司农寺里的水,也应该称为农水喽?”座中之人全都被他说笑了。

跟帖时间 2010-03-10 09:31: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石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风为世表;道重人师:上联典指石氏名人石富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南京推官石介,字守道,天圣进士。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遇事敢为。丁父母忧,躬耕徂徕山下以易教授。擢太子中允。

诗歌圣德;传载纯臣:上联典指北宋初期的学者、文学家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曾隐居徂徕山,世称徂徕先生。天圣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从儒家立场反对道教、佛教,标榜王叔。庆历年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执政,欧阳修、余靖等并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著作有《徂徕集》。下联典指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石碏。庄公有个儿子州吁喜武而受宠,得以带兵,石碏谏阻,庄公不听。桓公时,州吁被斥退而流亡,后回国要杀桓公自立为君。石碏利用儿子石厚(州吁党羽)把州吁骗到陈国,与陈桓公合谋杀了州吁,接着又亲手杀了儿子石厚。《左传》说“卫国石碏大义灭亲,可称为纯臣(谓一心为君主服务的臣子)。”

蓉城仙主;金谷名园: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石延年,字曼卿,宋城人,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主张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务。诗工,文健,诗作深为欧阳修等人推重,文宗韩愈、柳宗元。石延年喜欢饮酒,剧饮而不醉,人称芙蓉酒仙。欧阳修《六一诗话》:“曼卿死后,老朋友中有人见到他,恍惚如在梦中。他对人说:‘我现在是鬼仙,主持芙蓉城’。”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渤海郡南皮人石崇,字季伦,初任修武县令,后升至侍中。水熙初年出任荆州刺史,靠劫掠远路客商而至财产无数,曾与贵戚王恺等人斗富,竞相侈靡。在河阳建金谷园别墅,穷奢极丽。

蓉城仙主;梓泽名园:同上。

八公门第;万石家声: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汉景帝号石奋为“万石君家”。

美人鼓瑟;内眷承封: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石奋姊病善鼓瑟,高祖召为美人。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石景略母刘氏封清廉君太夫人,妻虞氏封毕郡夫人。

风为世表;道重人师: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石富事典。下联黄指北宋朝时期的石介事典。



2.五言通用联:

万石家声远;双莲世泽长:此联为石氏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家”。



3.七言通用联:

万石风流传阀阅;一时文藻满江关: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学者孙寄龛赠石子韩联。

芙蓉仙主耽诗酒;金谷家声迈等伦:此联为佚名赠石氏名人联。

能视益州同骨肉;独知刘季是英雄:此联为佚名节录清朝时期的石达开自题联。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山东按察使石韫玉自题联。

雪里松芝夺凡艳;秋影楼台悟化机: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山东按察使石韫玉撰书联。

洗厕衣孝从天性;作锦帐富赛王侯:上联典出汉朝时期的郎中令石建,以孝闻名。下联典出晋朝时期的荆州刺史石崇。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万石名门,美人鼓瑟;二郡钦赐,阖室受旌: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温县人石奋,十五岁时为高祖侍吏,文帝时因功官至太中大夫,景帝时位列九卿,几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郡守),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石奋的姐姐善鼓瑟,被高祖召为美人(妃嫔的称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石景略,任奉议郎,赠特进(官名),母亲刘氏被封为清廉郡太夫人,妻子虞氏被封为毕原郡夫人。

饶雄辩以折衷,堪承使命;谏义方而善教,足为典型: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士石昌言事典。下联典指石氏的得姓始祖春秋时期卫国的石碏事典。

祖延明道,孙友晦庵,奕世文光凌北斗;兄劾蔡京,弟弹秦桧,塞天浩气镇中州: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祠祀新昌石氏始祖卅五世石元遂,进士,上柱国太保;其子石昉,进士,镇东军节度使;其孙石湘,赠上柱国太保;石濋,赠上柱国太保;石渝,太子宾客,吏部尚书。石渝家族,其子石延俸,司空,太子太保;孙石文渥,赠刑部尚书;曾孙石待旦,进士,刑部尚书,大学士;石待聘,进士,卫尉寺卿;石待用,进士,赠工部尚书;石待举,进士,赠兵部尚书。石待旦有5子:元之、亚之、温之、修之、秀之,个个头角峥嵘,后裔人才辈出。石元之,进士,光禄大夫。后裔中四十三世石端中,进士;四十四世石邦哲,进士,大理评事;四十五世石祖禹,进士。石亚之,进士,太常博士。其子孙中有四十二世宣议郎石景淹,四十三世迪功郎石端孺,四十四世名士石邦维,四十五世大儒石墪、四十六世状元石继喻、四十八世隐士石奕朝。石温之,进士,朝议大夫,有四子十七孙,孙辈中有进士石端诚、乡进士六人。石秀之,进士,光禄丞,孙辈中有乡进士三人。

同朝十学士,六部五尚书,跻跻冠裳夸右族;一门三状元,四代九御史,巍巍甲第羡名家: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石待聘之子石象之,进士,太常博士,太子中允,以文学名世。子孙中得进士有:石景渊、石师圣、石师能(榜眼)、石嗣庆、石延庆;得乡进士十七人,多为才人。如石景游、石师甘具有文学天才;石积庆,善琴瑟,人称子期先生;石流庆,精岐黄,医术名闻杭越。石待用有四子:牧之、先之、徽之、微之。石牧之,进士,天台令,有贤名,生五子十九孙,二十八个曾孙,其中得乡进士者十二人,任太守县令者六人,生女七人,四人适进士为妻。石先之,其孙石公辂,武状元,玄孙石宗旦,进士。得乡进士五人,出仕五人。石徽之后裔有进士石公恕、乡进士十三人。石微之后裔人才济济:石公秩,国子监发解进士第一名;石公寿,进士;石景琮、石犀问以文艺优长名世;石大埠,号称神童;石徕间,太学特科第一名,出仕名州,政绩卓著,民多感德。

义塾宏开,造就七十二奇英,陶镕四宰相,德望浙中第一;儒林丕振,继起五百六进士,中兴三状元,科甲天下无双: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石待举有三子:衍之、深之、柬之。登科入之盛,以石衍之家族为最。石衍之,进士,赠兵部尚书,配嵊邑兵部侍郎史纶之女。有子七人:石景衡,进士,知常州;石景干,进士,余杭主簿;石景术,进士,仙居令;其余四子均为乡进士。有孙十八人:石公弼,进士,大学士,兵部尚书;石公揆,进士,殿中侍御史,大学士;石公辙,特奏状元,义乌丞;石公驹,经魁。有曾孙三十四人:石正问,吏部尚书;石昼问,乡进士,朝议大夫;石庄问,筑涉趣园,四方贤士大夫皆有题咏,由丞相陈康伯、史浩荐入朝,授松江知府。有玄孙五十七人:石宗昭、石宗万俱中进士,一代理学名臣。石深之,子石景略,省试解元,殿试进士;石景畯,以诗赋得名;孙石彦和,进士。石待贺家族为卅七世石濋后裔。四十世待贺公有六子:大理寺卿石昊之、户部侍郎石奎之、乡进士石伦之。四十三世石久可、石悦可兄弟,四十四世翰林院编修石斗文都是石伦之子孙。南宋时期,新昌石氏名门世家很多,且能维持数百年不衰,名满江南,确属宗族文化之奇观。

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惰终需落下品;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广东省兴宁县黄陂镇石氏恭创围堂联。

昔日三禀九秀,以罕为贵,翰林钦赐常夸耀;今朝万紫千红,见多不奇,玉树开花未闻香;万石流衍:广东省兴宁县石氏宗祠“万石流衍”堂联。兴宁石氏客家人喜欢怀旧,但不是消极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类伤感的怀旧,而是以历史作镜子,昭示后人继承光荣传统,积极奋进。此类家族堂联的内容,与本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历史名人的功德、声望紧密相关,各姓氏有着其特殊的内容。以祖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重振家声。兴宁石氏对祖上的文治武功,赫赫声望则属于这类。

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历史;始祖厝公,远祖奋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万石流衍:广东省兴宁县石氏宗祠“万石流衍”堂联。兴宁石氏之后,作为身在异客的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怀念故土的情绪。因此,这种堂联称为“寻根联”。寻根联最为普通,几乎每个姓氏祖祠中皆可见到,而且书置于最为显要的位置。警示后人勿忘祖根,了解本宗族的来龙去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堂联中的强烈反映。

万石君开百代宗风,有孝子、有忠臣,祠宇接宫墙,缅当时耆旧衣冠,为百年名宦乡贤,增光竹帛;六顺堂称一帮望族,多乙科、多甲榜,家声扬谱牒,数近日诗书门第,只一姓部曹侍御,出色松滋:安徽省宿松县县城石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万石君,指西汉石奋。下联典指六顺堂,为该宗祠堂名。“乙科”、“甲榜”,为古代考试科目名称;“松滋”,指当地汉代置松滋县,晋武帝时改为松宿县。

跟帖时间 2010-03-10 09:27: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石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泰山石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刚正忠孝贤庆历圣德书文集有本源”。

山东宁阳石氏字辈:“云远祥瑞兆循茂愈际春祖德同天久君恩共地长泰宗方运恒宁支厚显荣诗书礼义宣文庆绪延昌”。

山东徂徕石氏字辈:“文子廷章汝允振肇绪昌鸿修继庆化骏德裕祥光”。

山东徂徕桥沟石氏字辈:“登道(金)学宗仁义”。

山东泰安石氏字辈:“金清经树西兴家”。

山东蒙阴石氏字辈:“光鸿裕整立增运绍统家”。

山东郓城、鄄城石氏字辈:“崇懋德延远世毓贤奇昌家邦永兴振光宪绪东康泰成庆履效清廉祥安际”。

山东蓬莱石氏字辈:“乃裕懋德天永其昌本立丕振安守经常乐国仁义文明荣光”。

湖南南县石氏字辈:“金典克明俊德方瑞仁和义生”。

湖南中部石氏字辈:“盛世纪书亮功泰”。

湖南化州石氏字辈:“学国涛世光名正辉先业德修裕后方”。

湖南祁东石氏字辈:“元及第清盛一承远达继启宏光”。

湖南沅江石氏字辈:

文贵房支派:“谦天正泳才钦宇文祖仲显日明振似奇学太光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

文通房支派:“谦天正泳才钦宇文祖仲显廷守尹安宁必应超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

才仁房支派:“谦天正泳才兴受思荣允玉任庭首政大尚德光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

才礼房支派:“谦天正泳才兴万盛源子志国恽亭手善崇德光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

禄公房支派:“谦天正泳乾坤涒臣义礼智定国应中兴鼎邦安元亨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

寿公房支派:“谦公正受思□添于蕴铿文含□麟”。

福建同安石氏字辈:

海丰、田墘支派:“瑞兴萃育泰达道永嘉长”;

前山、狮岭支派:“同宗衍庆世泽绵长”;

统一续派:“敦笃和睦祖德腾芳富贵显扬基业永昌”。

福建南安石氏字辈:“甫安一时腾奋起奕世业诗礼传家训昆曾永鸿锡”。

福建武平石氏字辈:

赣南宏泽支派:“宏猷光大耀祖宗仲万均汝石应允有国正爵位尊家和福自远德盛声倍荣忠厚承世泽诗书启贤昆和善余庆茂兴嗣发运洪共宁纯臣范群怀孔孟仁皇恩施满族朱紫佐朝廷”。

赣南念四郎支派:“盛世衣冠大清朝礼义家彰明忠孝意奕叶仰光华仁爱视至上道德为高尚廉洁心灵美善良万代扬族和事业兴耀祖创辉煌”。

福建同安、平和石氏字辈:“魁应一廷尔元文士长茂永安耕读为本诗礼传家恭行君子正心修德学道爱仁忠信笃敬贻谋绳武显祖荣宗冠冕百世天禄万钟锡禧衍庆迪吉兴隆”。

安徽宣城石氏字辈:“贵金胜(声)正”。

安徽蚌埠石氏字辈:“广兆从秉秀思家心怀宗功承(传)芝孔芳传(全承)家开国永得(特)恒昌礼义修善仁厚安强聪瑞端凯登朝(基)定邦勤廉效政文(稳)武贤良奇才东升福寿满堂创举伟业世代静康”。

安徽亳州石氏字辈:“殿凌得(德)宝”。

安徽蚌埠石氏字辈:“景全兆新怀中(宗)公成”。

四川荥经石氏字辈:“秉明文章华国”。

四川大竹石氏字辈:“志从万正朝有勇奉为君启尚月先兆世代永乾坤”。

四川通江石氏字辈:“国朝廷玉克达其昌含运云祥安文晋长”。

浙江新昌石氏字辈:

新昌支派:“所存在本源黾勉复并营祥开礼乐先五服甚分明爱敬须端始道义随发生事修惟至德千载仰仪型”;

沃洲支派:“如月恒日升山阜冈陵川”。

浙江象山石氏字辈:“开泰圣贤生中邦政事行先人惟积善克守振朝廷”。

广西兴业石氏字辈:“振启玉永万庆宗德长煜耀”。

广西容县石氏字辈:

道宣支派:“道自振广曰蕴峻秉瑞佩南树”;

道传支派:“道自廷胜金定珠庆兆品立光”;

道熙支派:“道自振尚文云应永才荫受家”;

羡昭支派:“道自廷胜元高裕邦运起兴家”。

江西分宜石氏字辈:“应万维茂盛贤文家国昌祯祥有福兆兰桂自腾芳礼义诗书久荣华富贵长成都宏世泽永享武威堂”。

江西婺源石氏字辈:“德用彦宗永思文添起之继节光廷瑞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贞毅允珍儒台衡为国辅孝谨衍孙枝”。

广东兴宁、罗定石氏字辈:“荣华家豪强天锡庆其昌福中生俊秀奕世显明扬”。

广东连州石氏字辈:“名扬万世显宗功英俊钟生运会隆辅佐明君成大业崇高富贵振朝中”。

湖北黄石石氏字辈:“宏成志本大教义贞仙训”。

湖北宣恩苗族石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湖北襄阳石氏字辈:“运足必东远誓得日光辉”。

浙江浦阳石氏字辈:“厚骀仲□□乞圃□□□奋庆德宏亻品徵咸昶嵩质允密苗纤渊羡尚弥元灵赐玢略宠胜伯华廷秀□□□□□林旺清贤圣明徵可助采相旌瑞庆晋真懋惠道仁让俨森涓礼忠和云仍崇显达孝义振钢常敦伦乃为贵恭顺致淳诚”。

浙江新昌石氏字辈:“发徽正玉增其谓乃仕则”。

浙江西溪石氏字辈:“宏志仕承祖君用子时懋和恭荣华迎福惠代远俾恭顺致淳诚”。

河北乐亭石氏字辈:“宣慈庆德书品忠正敦贻万惠”。

河北威县石氏字辈:“红建俊华…”

重庆南彭石氏字辈:“克孝崇宗本家班自尔昌安怀邵大德富贵启明良”。

重庆黔江石氏字辈:“兴孟才汉文洪士永昌忠维邦敦胜化正思予兴隆”。

河南信阳石氏字辈:“宗功造广大祖德乐呈祥”。

黑龙江绥化石氏字辈:“喜运少通…”

河北乐亭石氏字辈:“宣慈庆德书品忠正敦贻万惠”。

贵州松桃苗族石氏字辈:“宪孟才汉文宏世永昌宗维邦敦胜化正仕裕兴隆敏秀成山庆家荣启万钟”。

江西乐平石氏字辈:“钟秀琼瑶品光联奎必香声名扬海宇万代永传芳”。

辽宁铁岭石氏字辈:“家清洪业广永”。

江苏淮阴石氏字辈:“连国应如…”

石氏一支字辈:“长峰明宝廷荣”。

石氏一支字辈:“文必廷正国至应永家邦忠厚成大德仁义定卓宏成志本大教义”。

石氏一支字辈:“等级成生宝守为可学令”。

跟帖时间 2010-03-10 09:24: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石氏的家谱文献 -- 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两卷,(民国)石景恭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滦南县徐庄乡石庄村。

山西平定石氏族谱十一卷,(清)石宏智、石登元等编,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花园分毗陵石氏宗谱十四卷,(清)石铭章、石煊等十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笃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金壇金沙鲁庄石氏族谱六卷,(清)石金川等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宥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民国)石士谔、石钟峤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赠,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念修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念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清)石松茂续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清)石玉光、石浙清修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恩亲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长澜石氏宗谱四十卷,(民国)石松楼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峻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清)石铭重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庐云祠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五卷、第十卷、第二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刘云修,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新昌乡下徐村。

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谱,(民国)柴肇晖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芙蓉榔安坑村。

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宋坂乡彭川洪坂。

浙江鄞县四明石桥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氏国)陈宪曾、黄敬贤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世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山东长清石氏世谱,(清)石廷傅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湖北新洲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幸福乡石桥村。

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清)石忠列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恭俭堂、文秀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沔阳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石声涛编辑,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石氏谱局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南石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石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民国)石声灏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孝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河南鲁山牛岭石黄氏家谱,(清)黄细渍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

湖南邵阳石氏六修族谱,(清)石德松、石德等编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邵阳石氏五续族谱十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石霈之修,石铭文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大邑崇庆石氏族谱,(民国)石良玉等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石门黄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清)黄炎深修,清宣统年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四川泸州石氏族谱,(清)石美屏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泸州石氏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宣汉石门黄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清)黄以华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四川兴文石氏宗谱四卷,(民国)石日琳等重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石氏宗谱十一卷,(清)石绍南纂修,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石氏民籍族谱六卷,(清)石崇高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石氏世谱六卷,(清)石誉生重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图书馆。

石氏家谱,(清)德保等撰,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石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

石氏宗支谱图,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文物管理局。

跟帖时间 2010-03-10 09:12: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石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徂徕堂:宋朝石玠,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思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恩亲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典堂:资料有待补充。

雍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谨堂:资料有待补充。

恭俭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秀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锦堂:资料有待补充。

峻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念修堂:资料有待补充。

宥密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10 09:09: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石氏的迁徙分布 -- .迁徙分布:

石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7%左右。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由此可见,石氏族人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

以卫国为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姬州吁弑其君后,石氏族人已有在鲁国活动的身影。

秦、汉两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汉朝时期,石氏族人已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另外,石氏族人在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党石氏族人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氏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

五代十国时期,石氏族人在福建地区形成闽南望族。

宋、元两朝以后,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

明朝初洪武年间,石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

如今,石氏族人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这六省石氏约占全国汉族石氏人口的63%。

跟帖时间 2010-03-10 09:06: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石氏的各支始祖 -- 石谦益:字卢怀,原籍浙江宁波府鄞县,公性旷达好山水,明洪武初长子天福官湖广公与次子天禄三子天寿率仆从百馀,来湖止于古塘园阙,后天福分居益阳,天寿分居沅江,惟天禄世居湘阴,元世祖至元壬辰二月十三辰时生,明洪武辛酉十一月十二巳时卒,葬沅江凤凰山即今白湖岭石滚塘午向。元配:林氏,元世祖至元癸巳四月初六未时生,明洪武庚申十月二十申时卒,葬合夫塚。生子三:石天福,石天禄,石天寿。是为湖南沅江古塘石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3-10 08:58: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