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的历史名人 -- 任 延:(生卒年待考),宛城人(今河南南阳)。著名东汉时期地方官吏。
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尚:(公元?~118年待考),著名东汉将领。
初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为都护。
汉安帝时,任征西校尉,率军镇压羌人起义,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大败。后又任中郎将、护羌校尉,与邓遵(邓太后弟)、马贤等镇压汉羌联合起义,杀起义军首领杜季贡和零昌。
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邓尊争功,结果被邓太后所杀。
任 棠:(生卒年待考),上邽人(今甘肃天水)。著名东汉学者。
有学问,拒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峻:(公元?~204年待考),字彦升,河南中牟人。著名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
幼而好学,早知名,十六即为丹阳主簿。
善作文,当世王公表奏,多请代笔,累迁至司徒右长史。萧衍起兵,召为记室参军,使作禅让文诰。
梁国建立后,他迁吏部郎中,掌著作。
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出为义兴太守,在任清廉。召为秘书监,校定秘阁四部。
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卒,谥敬子。所著《杂传》、《地记》及文章数十万言,盛行于世。
任 昉:(公元460~508年),字彦升;祖籍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著名南朝后梁文学家。
任昉于十六岁举秀才,为太常博士。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他与萧衍都是“竟陵八友”中人,并相友善。晋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衍进军建康,任昉为记室。次年(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立梁,禅让文告都源于任昉手笔。后梁建国后,任昉得拜黄门侍郎、吏部郎,出为义兴太守,召为御史中丞、秘书监。又出为新安太守,后逝世于任所,终年四十八岁,为晋王追赠为太常,谥号“敬子”。
任昉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任昉博学能文,颇受当时学者文宗王俭、沈约器重。他读书广博,自己藏书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孺同为当时著名的藏书家。贺纵、沈约校勘中秘目录,曾取任□藏书以补正。他文思敏捷,尤长表诰,起草文书,不加点窜,当时有“沈(约)诗任(昉)笔”之称。今存其文多为代笔拟作的骈体应用文告之类,有文采而见渊博。
清朝学者何焯指出:“任笔为有重名,亦以在当时稍为质健,特不能离去俗格,故高出有限耳。”所论中肯。任□较好的作品,如《王文宪集序》、《吊刘文范》等,笔调抒情,哀惋动人,虽“俪体行文”,而“无伤逸气”。任昉自己对“沈诗任笔”的说法,“甚以为病”。
任昉晚年转好著诗,意欲胜过沈约,但是用典过多,属辞滞涩,当时有“才尽之谈”。他与王融掀起的那种作诗“竞须新事”的风气,曾受到钟嵘的批评。不过今存诗二十一首,却比较平实,用典不多。如《赠王僧孺》、《出郡传舍哭范仆射三首》等,直抒胸臆,情辞深婉;《济浙江》、《落日泛舟东溪》等,写景述怀,文笔清丽,亦含兴寄。《梁书》载文章三十三卷,又《杂传》二百四十卷、《地记》二百五十二卷,均失传。此外,古小说《述异记》二卷,旧题任□撰。又《文章缘起》,一作《文章始》一卷,旧题任□撰,为论述文体起源的专著。《四库全书总目》疑是《新唐书》记载张绩补撰。《隋书》有《任昉集》三十四卷,已失传。明朝张溥辑有《任彦升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任雅相:(生卒年待考),著名唐高宗时宰相。
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
公元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生卒年待考),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州)。著名北宋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
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著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得敬:(公元?~1170年),著名西夏大臣。
原为宋西安州(宁夏海原西)通判。西夏破西安州,遂降。献女于崇宗乾顺。累擢静州都统军。
宋仁宗仁孝嗣位,夏州统军萧合达叛乱,哆讹领导党项部族起义,他率兵抗御镇压有功,授翔庆军都统军。西夏天盛年间(公元1149~1170年)任国相,封楚王,专擅国政,宋仁宗不能制。
宋乾祐元年(公元1170年),他迫使宋仁宗分西南路及录州、啰庞岭地与他,自立其国,因金国拒绝册封,转而通宋求助,谋泄,被宋仁宗怒而诛戮。
任仁发:(1255-1327),字子明,号月山;松江青浦人(今上海)。著名元朝画家、水利家。
元灭南宋后,为宣尉掾,授青龙镇水陆巡官。
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升海道副千户,改海船上千户,转漕直沽。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授都水监丞,后升都水少监,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撰有《浙西水利议答录》。
擅长画马,其鞍马与赵孟钇朊?V??摹抖?硗肌肥撬?拇?碇?鳌?
任 环:(公元1519~1558),字应乾;长治人(今山西长治)。著名明朝抗倭将领。
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进士。历任苏州同知、按察佥事、右参政。以能干出名。
御倭寇,与士卒同寝食,所得全分给士卒。军事紧急。终夜露宿,或数日不餐。曾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将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
贼平,乞许守丧期满。逾二年卒。赠光禄卿。
任大椿:(公元1738~1789年),字幼植、子田;江苏兴化人。著名清朝经学家。
清乾隆年间进士。累官陕西道监察御史。工文辞。
曾充《四库全书》纂修官。博搜材料,综合精考,考释古代名物。
著有《弁服释例》、《深衣释例》、《释缯》、《小学钩沉》、《字林考逸》等。
任 熊:(公元1823~1857年),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著名清朝画家。
工书善画,长于人物、花鸟、山水。他继承陈洪绶的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画集《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有一百二十幅,是他生平的代表作。
他在当时与任熏、任颐合称“三任”,加其子任预(公元1853~1901年),合称“四任”。
任大椿:(生卒年待考),江苏兴化人。著名清朝学者。
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生卒年待考),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清朝画家。
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薰合称“三任”。
任 武:(公元?~1863年),回族。著名清末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陕西团练大臣张带强迫回民抽拔壮勇,又在华州(今华县)虐杀回民。
他率回民杀张芾,起兵攻克华州、大荔、高陵,围攻西安,号称十八营,占领渭河流域,屡败清军胜保和多隆阿,后多隆阿攻破渭南、大荔一带回民村庄,英勇战死(一说在公元1864年他率余部退往陕甘交界的董志原,后不详)。
任化邦:(公元?~1867年),又名任柱;安徽蒙城人。著名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鲁王。
早年参加捻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公元1857年与太平军联合,转战江淮之间,被封为鲁王。
公元1864年4月,他偕张宗禹等率捻军转战于豫南等地,与太平军赖文光会师,整顿队伍,尊赖文光为领袖。
他指挥的最著名战役,就是在公元1865年率骑兵入山东,在曹州(今菏泽)歼灭僧格林沁军。后又在公元1866年入湖北,在安陆(今京山)尹隆河之战大败湘军和淮军,粉碎了曾国藩的围剿计划。
公元1867年11月19日在江苏赣榆的战斗中,被叛徒潘贵升从背后袭击,遇害牺牲。
任 熏:(公元1835~1893年),任熊之弟,字阜长,又字舜琴;浙江萧山人。著名清朝画家。
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鸟。
任 颐:(公元1840~1895年),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清朝末期画家。
其父任鹤声,善画并长于写照。
年轻时从文学画,后得著名画家任熊赏识,为其弟子,并得任熊介绍,又拜著名画家任薰为师。
中年后居上海,以卖画为生。所作之画师承明清画家陈洪绶、华喦,复受朱耷影响,擅长花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
偶作雕塑小像,也颇生动。其画风在江浙一带影响很大,与任熊、任薰合称“三任”。代表作品《观刀图》、《九老图》、《苏武牧羊图》等。
任文毅:(生卒年待考),或称任调梅,艺名天知。著名近代话剧(新剧)活动家、剧作家、演员。
武昌起义前曾在上海创办职业新剧团体“进化团”。所编演之剧本大都以反对专政、帝政和封建势力为其主要题材。计有《共和万岁》、《黄金赤血》等。
他擅长在演出中作政治演说,为中国早期话剧创始人之一。
任 光:(公元1900~1941年),作曲家,曾用笔名前发;嵊县人(今浙江嵊州)。著名近代音乐家。
1940年参加新四军,在著名的“皖南事变”中牺牲。
任光的作品有电影歌曲《渔光曲》、《大地行军曲》、《月光光》和抗日战争歌曲《打回老家去》等,还有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等。
任继愈:(生卒年待考),山东平原人。著名佛教哲学家。
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任 政:(公元1916~1999年),字兰斋,浙江黄岩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分会常务理事。
平生爱书法,六十余年精勤不懈,功力之深,鲜有其匹。善鉴别,富收藏,精用笔,擅各体,风神洒落,筋骨老健。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源于己风格,雄健挺拔,工整秀丽,深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赞赏。
著作论述极富,已出版及已发表的有《楷书基础知识》、《少年书法》、《祖国的书法艺术》、《书法教学》、《隶书写法指南》、《兰斋唐诗宋词行书帖》、《任政隶书字帖》、《任政行书千家诗帖》等十余种。
任弼时:(公元1904~1950年),原名任二南、任培国;湘阴唐家桥人(今湖南汨罗)。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者。
1904年4月30日生。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加了由毛泽东、何叔衡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任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国共合作破裂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八七会议)被选入政治局,成为中共党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
1935年11月与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长征中是红六军团和后来红二方面军的最高政治领导人,坚定地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在延安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秘书长,被称为“党内的老妈妈”。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系统地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阐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持。
1940年3月回国后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并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
1943年3月与毛泽东、刘少奇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与毛、刘、周、朱并列,成为领导全党的“五大书记”之一。1946年后,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南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
1949年初,指导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被推选为团中央名誉主席。
任弼时对事业和工作恪守着“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长期抱病工作。过度劳累使病情突然加重,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第二天即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四十六岁。
叶剑英同志非常中肯地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任 荣:(公元1917~今),四川苍溪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十八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特务队队长,红军大学政治部宣传干事兼教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警备第一旅组织科副科长、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独立第十六旅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二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二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辽东军区第一七一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兼西藏军区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中央修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修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二级,一枚友谊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任茂如:(公元1916~2001年),江苏宜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8年先后入陕北公学、抗大一分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抗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九团文书、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第二十九团营政治教导员,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一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师第十旅组织科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五师第十四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第十四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48年在锦州攻坚战中,立大功。后任第四野战军第三十九军第一一六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津、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一一六师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政治部主任。1957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第三十九军副政治委员,内长山要塞区政治委员,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政治委员,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2001年1月10日因病在大连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任昌辉:(公元1916~1989年),江西吉安值夏镇人(今江西吉安青原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十二军第三十六师工兵连副连长、连长,陕北独立第一师四团参谋长。参加了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区队长、第二分校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武装部部长,第二团副团长,冀东军区第十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过东王壁、高粱须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七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第一三八师师长。参加过锦州、黑山、营口、天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参谋长,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郑州卫戍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11月30日因病在郑州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任思忠:(公元1918~2004年),四川达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参加游击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达县第二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共青团达县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川陕省少年先锋队指挥部政治教育科科长,红86师学兵连政治指导员。1936年9月,到红四方面军党校学习。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初,被调到延安抗战剧社帮助工作,后任队长。10月,毛泽东批准他去抗大学习。1938年4月,他在抗大结业,他被分配到留守兵团,先后任烽火剧社政治协理员、文艺宣传训练大队大队长、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政治协理员兼总支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承德卫戍区政治部主任兼警卫团政委治委员,冀热辽军区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团政治委员兼团长,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五军第一三五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四十四军和四十五军合编为五十四军时,任第五十四军第一三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53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四军率第一三五师入朝作战。回国后,1954年底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7年毕业后再去朝鲜,担任第一军参谋长。1958年回国后,仍然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军参谋长,1959年升任第一军副军长。1963年调出第一军,升任第四十二军政委,1967年8月荣升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4个月后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1年月,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75年3月从广州军区调到济南军区任政治委员,8月改任第一副政委,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4年8月13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任达华:(公元1955~今),香港人。著名现代影视演员。
1955年出生于香港。他外型俊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毕业后,签约为基本演员,初任配角,其后逐渐走红,并于1979年签约为缤缤电影公司为基本演员。
早期作品有《着错草鞋走错路》、《欲火焚琴》、《线人》等,后受到台湾著名导演、摄影师陈坤厚赏识,在台湾接连主演了《刺客春秋》、《感恩岁月》、《落山风》、《阴间响马吹鼓吹》、《桂花巷》等影片。其中《阴间响马吹鼓吹》和《桂花巷》两部片都是当年十大卖座片之一,《桂花巷》还参加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奥斯卡影展,角逐最佳外国语片奖。
回到香港后,他身价倍增。从1987年起,每年拍片都在五部以上。主要参演作品有袁和平的《特警屠龙》、吴宇森的《喋血街头》、林岭东的《侠盗高飞》、刘家良的《醉拳3》、陈木胜的《旺角的天空》、董玮的《杀手之王》等。
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演了多部情色与准三级电影,如《香港舞男》、《星期五之舞男》、《赤裸羔羊》、《香港奇案之强奸》、《挡不住的疯情》、《鸡鸭恋》、《舞男情未了》、《惊变》、《红灯区》等,以及多部涉黑题材影片,如《醉生梦死之湾仔之虎》、《暴雨骄阳》、《贼王》、《古惑仔Ⅱ之猛龙过江》、《濠江风云》等,均有相当反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代末起,多与杜琪峰领衔的银河映像合作,先后参演《非常突然》、《枪火》、《全职杀手》、《机动部队》(获第九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影帝)、《大事件》、《黑社会》等,演艺事业再上高峰。
他参演的其他影片还有《黑猫》、《龙腾四海》、《黑豹天下》、《极度重犯》、《朱丽叶与梁山伯》、《慌心假期》、《奇逢敌手》、《青年干探》、《第六计》、《阿嫂传奇》、《杀破狼》,以及好莱坞影片《古墓丽影2》等。
2005年参演杜琪峰导演的《文雀》、《黑社会》。
2006年参演游乃海导演的《跟纵》、杜琪峰导演的《放逐》。任达华外形俊伟,但无论演正气凛然的警察还是阴险凶悍的匪徒或变态狂徒都有说服力,是香港影坛的硬派演员之一。
任贤齐:(公元1966~今),祖籍湖北武昌,出生台湾彰化。著名港台影视演员,歌手。
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体育系。
在大学一年级时,自组ATP合唱团,担任吉他手及主音。大二时,因找乐团排练场地而结识敦煌乐器老板,并开始担任敦煌校园DJ,因参加上百次校园演唱而成为校园最热门之红牌DJ,足迹遍及全国各大专院校,开始忙碌的“跑场”生涯。到大四时,经新格唱片公司发掘,网罗旗下,灌录首张个人专辑唱片。
1996年起先后推出《依靠》《心太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专辑,迅速蹿红于两岸三地。
1999年与张柏芝主演由马楚成导演的爱情悲剧片《星愿》,自此陆续参演《美丽新世界》、《玻璃樽》、《夏日的麽麽茶》、《嫁个有钱人》、《生死速递》、《好心相爱》、《绝种好男人》、《飞鹰》、《花好月圆》、《20·30·40》、《大事件》、《韩城攻略》等。
2006年与杨千嬅主演由罗永昌执导的新作《天生一对》。出演电视剧包括《神雕侠侣》、《笑傲江湖》以及《新楚留香》等。
任光礼:(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榆林基地政治委员。
任成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兰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任光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任清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
任金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少将,青海省武警总队总队长。
任宏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西北战干分团总队副总队长。
任培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二十五军副军长。
任树芬:(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二十七军第四十七师师长。
任觉伍:(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国民党西安行营政训处处长。
任渝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将,台湾省空军政治作战部主任。
任文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中央总医院院长。 跟帖时间 2010-02-16 21:09: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任氏的典故、趣事 -- 任得敬分国:任得敬原为北宋降臣,以献女给夏崇宗而被擢为静州防御使。后因平定萧合达叛乱和镇压讹起事,封西平公。天盛二年(公元1150年),任得敬为国相,弟任得聪为殿前太尉,任得恭为兴庆府尹,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随后,任氏势力不断膨胀。任得敬进封为楚王,出入仪从与皇帝相仿。天盛十七年(公元1165年),任得敬于西平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兴建宫殿,企图将西平府、夏州作为其领地。乾元年(公元1170年),任得敬胁迫仁宗分国土之半归其统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灵州罗庞岭(今甘肃省武威境)等地归楚国。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国,要求对楚国予以承认,被金世宗拒绝。任得敬结怨于金,转通南宋,约夹攻金国。后阴谋败露,夏仁宗得金国支持,捕杀任氏兄弟。任得敬分国失败。
任仲夷的幽默:任仲夷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共广东省委第三届第一书记。他行政能力与学识皆优,不只在中国高层官员中算老资格,可贵的是他善于接受我党屡屡受挫的教训,善于吸纳时期新知识,晚年还有一股为真理敢于赴汤蹈火的品德。因此,他治理广东五年,改革开放富于创造,很是求实,政绩卓著。任仲夷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积劳成疾,晚年病魔一个个不可抗拒地向他袭来。但任老善悟人生,善待生活,始终保持乐观幽默的心态,耄耋之年仍然充满青春的活力。2001年八十多岁的任仲夷,患了满身的病。可他达观开朗如往日,人们传说着他幽默的自我解嘲的四句话,给人启迪。他一目已失明,只一目可视,他自嘲为“一目了然”。他心里总是牵挂着国内外的大事,天天要读书看报看电视,一只眼多吃力呀!再说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另一只眼睛呢!而他却说:“没问题!我是一目了然,一只眼聚光,照样读书看报!”他一耳失聪,另一耳可听,他自嘲为“偏听不偏信”。家人和老友们都关切地劝他买一个助听器,他却说:“我是偏听不偏信,毫不影响和人们的交谈!”他患胆结石,将胆割去,他自嘲为“我浑身是胆”。手术前,胆结石长得很快,给老人的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全家人都为他挂心,医生找家人商量:要把“结石”切除掉,但因为他年事已高,家人怕出意外。任老听说后,风趣地说:“切掉它!我浑身都是胆,还怕什么?”他配合医生顺利地把“结石”除掉了。他胃部患癌,动手术切去大半,他又自嘲为“我无所畏(胃)惧”。这几句话,乍看是他对自己病痛的超然处之,但知他的人,明眼人,一听便知其含金量甚高,有人生哲理,有对世事的认识和诠释。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不仅使自己天天有个好心情,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不少乐趣和启迪。 跟帖时间 2010-02-16 21:06: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任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西川智士;南海名臣:上联典指西汉末阆中人任文公,少年时从父亲那里学得天文历算之术,曾任司空掾,平帝时称病归乡。王莽时,他推知天下要大乱,携全家隐居于子公山,避免了战乱之苦。他见武担山有石折断,叹道:“西川智士死了,我来担当吧!”下联典指秦朝人任嚣,秦始皇时官南海尉,曾平定了扬粤之乱。秦末农民起义中,他率众修筑关隘,使当地得以太平。
诗传德母;梦应才人:上联典指商末太任,妊姓,王季的妃子,周文王的母亲,性情端庄,德行高尚。据说她怀孕时,眼不看黑色,耳不闻淫声,口不出傲慢的话,君子说她善于胎教。《诗经·大雅·思齐》有句“思齐大(太)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女。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歌颂了太任的庄重娴静,王室之妇周姜的宽厚可爱,文王之妻太姒继承美德,哺育儿男,使王室人丁兴旺。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先后在宋、齐、梁做官,梁武帝时历义兴、新安太守。著述以表、奏、书、启等散文闻名,而当时沈约以诗著称,时人号为“任笔沈诗”。有《任彦升集》。相传其母当年梦五色彩旗,四角悬铃,有一铃坠入怀中而孕,占卜者说:“一定会生个才子。”
源于有熊;望出东安:上联典出《百家姓》注:任氏“系出有熊氏”。下联典出南朝梁大臣、学者任昉(公元460~508年),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历任宋、齐、梁三朝,宋时曾任太常博士;齐时任骠骑将军,出任扬州刺史;入梁,任黄门侍郎等职。他长于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时称“任笔沈诗”。有《任彦升集》。
三朝贤任;四体精华:上联典指南朝梁大臣、学者任昉。下联典指著名清朝学者任大椿,字幼植,兴化人。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城世泽;禹阳家声:全联典指任氏的得姓源流。“禹阳”,即黄帝的少子。
2.五言通用联:
蛟川显诗意;东瀛留画壁:上联典指清朝画家任熊,字清长,萧山人。工花鸟山水,尤擅长人物。尝居蛟川姚梅伯家,为作《大梅山民诗意图》一百十二帧,兴醋落墨,不一月而成。设景之奇,运笔之妙,令人赞叹不已。下联典指元朝画家任康民,不知何许人。尝游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于君台观画山水人物两壁。名列《支那画有人名辞书》。
三怕传佳话;九真播美名:上联典指当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公元1904~1950年)生平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花钱多,三怕麻烦人。被传为佳话。下联典指东汉官吏任延,字长孙。年十二,明春秋诗易,显名太学。学中号为“圣童”。建武中征为九真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于是谷稼丰衍,人知种姓,生子多以任为名。
3.六言通用联:
父子俱标劲节;兄弟继知益州:上联典指北宋眉山人任孜、任伯雨父子。任孜字遵圣,以文学气节为乡里推重,官至光禄大夫。任伯雨,字德翁,进士出身,历官右正言、权给事中、度支员外郎。文章笔力雄健,为官敢于直言。下联典指北宋济阴人任中正、任中师兄弟。任中正,字庆之,进士出身,太宗至真宗时历官大名府通判、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枢密直学士、益州知州,仁宗时官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在益州注重教化,受百姓爱戴。任中师,字祖圣,进士出身,历官枢密直学士、益州知州,后经宰相吕夷简推荐,官枢密副使、户部侍郎。为官正直,生活俭朴,曾弹劾转运使韩渎贪污事。
功纪云台之上;贤表兰亭之中:全联典出唐朝名人任疑事典。
4.七言通用联:
充海阔天空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此联为唐朝文学家杭倭将领任环撰书联。任环,字应乾,号夏庵,长治人。有《山海漫谈》。
四库全书大椿力;一盅清水任棠情:全联典指东汉学者任棠,汉阳人。修居教书,有气节。太守庞参拜访,任棠不睬,仅献清水一盅,送一支薤草在根,然后把小孙儿伏在门下。庞参醒悟:献一盅清水,希望他能做清官;送一草根,是请他剪除豪门;抱小孙儿在门下,是希望其开门恤孤。故后疏执政者为百姓做好事者为有“任棠之情”。
5.八言以上通用联:
河洛渊源,载笔人称书苑;簪裙辐辏,龙门共仰经生:全联典出南朝梁大臣、学者任昉事典。
数典重先封,问周宗既灭以还,谁为庶姓;降灵符列宿,自汉室中兴而后,代有传人:此联为任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任氏源于周代的任国。“庶姓”,指与君王无亲属关系的诸侯国。下联说任氏宗源世代有人才。 跟帖时间 2010-02-16 09:17: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任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滕州任氏字辈:“国培开泰振世泽衍秀昌
山东平阴任氏字辈:“立天开兆祥永怀玉文光尚德泽士轩炳元吉大芳”。
山东海阳任氏字辈:“鸿福传延广清修积泽长庭荣昭懋德泰贵庆家祥”。
河南项城任氏字辈:“天尚德敦孝义永久广传”。
河南任氏叙伦堂字辈:“光嘉鋕廷本文起全治芳明士有之采兆吉则廸长元亨利贞若福禄世荣昌共际风云会永清四海长
河北承德任氏字辈:“自绍焕国先年受万久长延兆文书显科井志家昌”。
江苏如皋任氏字辈:“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6 09:14: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任氏的家谱文献 -- 河北卢龙任氏族谱三卷,(清)任保合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卢龙县地名办、河北卢龙县文物管理所。
江苏江都任氏南渡分支集族谱八卷,(明)任钦始修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清)任承烈续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江都任氏南渡後分支辑族谱八卷,(明)任钦始修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民国)任承铸续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如皋任氏大宗谱续修如皋支系十二卷,(清)任大时等辑,任为霖等续辑,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石版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梁溪任氏宗谱二十卷,(民国)任鸿声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乐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宜兴荆溪任氏家乘十二卷,(明)朱仲始修于明景泰四年,(清)任道镕续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任氏十三修家谱十六卷,(明)朱仲始修于明景泰四年,(民国)任承弼续编,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任氏宗谱十六卷,(民国)任葆仁、张大龄等六修,民国五年(公元19l6年)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任氏家乘十六卷,(清)任以治等重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任氏家乘二十卷,(清)任丙炎、任兰陔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埭湖任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任荣光等四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东山、浙江余姚姚江任氏宗谱十二卷,(清)任开诚、任德增重修,清光给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古堇任氏宗谱十六卷,(民国)任良球、张永睦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氏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南梅阳任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任尚修,任孝镛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氏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嘉兴任氏宗谱九卷,首三卷,(民国)任松年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海盐任氏家谱五卷,首一卷、宗支全图三卷,(清)任昌运等纂,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越城任氏家谱,(清)任元运编,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序,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四川省图书馆。
任氏家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有一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东洲任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杭州大学图书馆。
高演任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有两卷。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鄞县剡东乐安任氏宗谱五卷,(民国)任永谟重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有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图书馆、浙江省嵊县中爱乡马鞍桥村。
浙江鄞县剡东方山任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今仅存有第四~五卷。
浙江浦江浦阳重修任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有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浦江县档案馆。
浙江黄璜山任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任尚歧等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旌德任氏宗谱六卷,(清)任有馀、任全松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旌德任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任起煃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怀宁渌水任氏宗谱十三卷,(清)任鹳峰等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闽候君山任氏族谱,(清)任朝宁重修,清雍止五年(公元1727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闽侯君山任氏支谱,(清)任正沛等续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东昌东郡任氏族谱五卷,(清)任春祐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登瀛阁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叶县任氏家谱,(清)孝思堂任氏合重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叶县档案馆。
湖北新洲任氏宗谱二十卷,首四卷,(清)任开恒、任开第等创修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民国)任嗣黄、任万东续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湖北新洲任氏宗谱十八卷,(民国)任嗣黄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冯铺乡。
湖北谷城任氏族谱三卷,(民国)任联芳撰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铜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谷城县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任氏家谱四卷,(清)任龙文修,任孟元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有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任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乐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有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任氏族谱,(清)任月盛修,任正官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有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陋任氏家谱九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任际盛修,任世鼎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乐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常德任氏族谱,首一卷,(民国)任月樵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卷1)
四川剑阁任氏族谱一卷,(民国)周绍文撰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剑阁县张王乡。
四川宣汉任氏宗谱六卷,(清)任有瑞编订,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有第二~三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贵州任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贵州省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2-16 09:10: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任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博兴)。南北朝时期移治到千乘(今山东广饶),隋朝初期废郡改东安县(今浙江富春)。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诸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国以东安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国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朝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北朝时期宋国元徽四年(丙辰,公元476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今浙江富春),次年(丁巳,公元477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北宋朝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公元982年),分乌程县东南十五乡置归安县。到了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将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乐安堂:以望立堂。
东安堂:以望立堂。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玉知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吏部堂:资料有待补充。
乐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詒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6 09:07: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任氏的迁徙分布 --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2%左右。
任氏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在各支任氏族人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任氏家谱》中的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
任氏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国的东方山东。根据下述记载,绘出:黄帝少子禺阳,以德受“封于任”,以国为姓(今山东济宁市);其后七世夏朝奚仲“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薛城),一度“迁于邳”(今江苏徐州,春秋为薛国地);自奚仲又十二世至商朝仲虺“复居于薛”;商末周初期,成侯又徙国于“挚”;到第六十世祖春秋时,薛定侯箱“封于国之西鄙桃乡”(今山东济宁任城);到春秋末第六十四世任不齐(乐安谱始世祖)“归桃乡”。从禺阳到任不齐,所经历过的时期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地点主要是在山东济宁东南一百五十公里地域内生活繁衍。
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氏族人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氏族人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氏族人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据《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氏徙广东。
至汉朝时期,任氏族人已散居于中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氏族人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氏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氏族人迁入福建。
唐朝时期,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氏族人又兴旺起来。
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氏族人逃难于中国南方各地。
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氏族人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
大约自清朝开始,闽、粤任氏族人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氏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如今,任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省为多,这两省任氏族人约占全国任氏人口的23%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2-16 09:04: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任氏的各支始祖 -- 始世祖:任不齐,系周朝楚国人,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即东周末期。孔子逝世三年后的周敬王姬丐四十四年(鲁哀公姬将二十二年,公元前476年),任不齐回归桃乡故里。任不齐生活于周灵王二十七年农历3月~周元王八年农历9月(公元前545~前468年),逝世后葬桃乡,墓在今山东济宁城北房葛铺。
第五世:任鄙,是处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时期。在《史记》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他当时是有名的大力士。
第七世:任嚣,在距今二千二百零五年前。他肩负着开发岭南的重任,率领秦军挺进岭南。他文武兼备,治粤七年,善于安抚土著居民,搞好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为岭南历史由原始社会末期飞跃到封建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七年后病重。他急召在广东龙川任县令的部将赵佗付托后事说:“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后人为纪念任嚣治粤功绩,在广州越秀山上建祠奉祀(已毁),又在广州干道上建“惠爱坊”纪念,即今“四牌楼”之一(今已拆迁)。
第十二世:任延,在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曾任九真郡太守(今越南河内以南地区)。他施政宽弛,大体保持着安定局面。他教民用牛犁地,因此田亩年年增辟。
第十三世:任光,南阳宛人(今河南南阳),汉光武帝刘秀为恢复汉朝的统治,他依靠二十八将,三十二功臣,结束了豪强集团的割据,建立强大统一的东汉王朝。到后来东汉明帝显宗追感前因,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任光就是其中之一。之前汉更始皇之弟刘玄迁都到了洛阳,派任光为信都太守,后任光归附于刘秀,在昆阳大战中破王莽兵百万立大功。任光在战争中能争取民心,后为汉光武帝左大将军,阿陵侯。
第十八世:任安,始迁四川。
第二十三世:任惠,居博昌(今山东博兴)。起乐安堂。
第三十世:任课,安东将军,居庐江(今安徽庐江)。所处的时期是南北朝前朝,这期间是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时期。
第三十一世:任昉,字彦升,博昌人,梁朝黄门侍郎,历官义兴太守(今江苏宜兴)、新安太守(今浙江淳安)。任昉性至孝,为官清廉,卒于官舍,时年四十九岁。
第三十五世:任宗,处在隋朝时期。
第三十六世:任敬臣,是唐朝弘文馆学士。
第四十九世:任叔文,唐朝末期避乱依族人居绵竹(今四川绵竹)定居。
第五十一世:任朏,处于宋朝。
第五十五世:任寿之,在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随宋高宗从南京(今河南商丘)出行南渡。任寿之随后居今江苏宜兴县筱里。
第五十七世:任伯雨,宋仁宗赵祯庆历六年~宋徽宗赵佶重和二年(公元1046~1119年),四川眉山人。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进士,任“左直言”。被贬雷州。在宋朝,忠贤与奸恶、爱国与卖国的斗争异常突出,斗争的结果往往是奸人得逞,贤人遭殃。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李光、赵鼎、胡铨、任伯雨、王岩叟十位贤人志士,就是这样先后蒙冤贬谪雷州、海南。雷州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于宋度宗赵禥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在罗湖之畔建立十贤祠。著名英雄文天祥特意为“十贤祠”撰写碑记。在宋朝已有任氏从浙江东渡北韩定居,今在韩国任氏为九万二千四百余人。
第五十七世:任政,任南雄州佥判,“居惠州”。这是任氏进入广东定居在族谱上最早的记载。
第五十八世:任厂,宋孝宗赵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随叔任政南下,隐居于浈昌水口圩(今南雄水口圩),据《南雄县志》记载:“任敞,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任保昌县知县。”南宋末期元军血洗珠矶巷是在宋度宗赵禥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据《南雄县志》记载,今南雄县无任氏聚居。又据《南雄珠矶巷人南迁史话》载:“据香山《任氏族谱》:过城任族祖鸿业,宋嘉熙进士,官保昌令,留居此土,继因兵燹,徙居香山”。
第五十八世:任伟,归善始祖(今广东惠阳)。
第五十八世:任伸,东莞始祖。
第五十九世:任逸,花山始祖(今广东花县)。
第六十世:任复,客游入粤,依族弟俦,居惠阳县,晚岁卜隐于新会古冈州今隶鹤山县古劳都麦村。长子勉之、次子守仁,俱居鹤山县。
第六十二~六十五世:生活在元朝时期。
第六十五~七十二世:生活在明朝时期,垦田面积迅速扩大。
第七十二~八十三世:生活在清朝时期。
第八十二~八十四世:处于民国时期。
第八十四~今:现代。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6 09:01: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