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09 21:51:5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2099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舜帝有七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称“帝舜七友”,分别是:秦不虚、东不訾、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灵甫。

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在史籍《大姓源流》等史籍中也记载:“舜七友有秦不虚,后人沿续姓秦。”

上古帝舜执政时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为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之初,其弟周公姬旦被封于鲁地(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武王之子周平王姬诵,而留在了都城镐京,由儿子姬伯禽接封鲁国,是位真正的鲁国君主。

鲁侯姬伯禽的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地(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位姓氏,称秦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嫡长子为大宗,其余的儿子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们相对王来说是小宗,而其嫡长子又可继承诸侯爵位,别的儿子自然便为伯爵,相对侯爵之位来说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分封。

西周的宗法制对姓氏的产生及演变影响深远。一般诸侯国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国君的庶子,也称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获得新氏,成为这一支(新氏)的始祖、这就是典籍《礼记》中所说的“别子为祖”。如此以来,往往别子们会开创出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长子继承。源于姬姓的秦氏一族,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

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

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世代相传至今。

历史上,多数持两周王朝为正统的史籍记载皆认为:以姬伯禽的后裔所启肇的秦氏为秦氏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楚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山东秦氏之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周孝王给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史记》等记载,传说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成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捡到一只玄鸟蛋(燕子或乌鸦),毫不犹豫就吃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儿子皋陶(大业)。皋陶后来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大费)。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伯益成为嬴姓始祖,同时还把自己本族的一位姚姓女子嫁给他做妻子。

姚女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若木是费姓的祖先,大儿子名叫大廉,因办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所以又称鸟俗氏。鸟俗氏兢兢业业地工作,到了商王朝,受到商帝太戊的赏识,被封为诸侯。

商纣王时,鸟俗氏有一个后人叫飞廉。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恶来是个大力士,父子俩都成为商纣王的亲信,却都是佞臣。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时,飞廉和恶来都被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成为周穆王姬满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成为赵氏始祖。

恶来的后裔大骆归附造父,因造父得宠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陕西兴平,一说今甘肃礼县)。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姬辟方在桃林(今陕西华山)养育良种马,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为周王朝的附庸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亦称秦非子。

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姬靜任命为大夫。后秦仲在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被北方少数民族犬戎族人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秦庄公嬴也之子秦襄公的时候,西周爆发了幽王之乱,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秦襄公以兵救西周。后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时,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洛阳后,周平王又把王室已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大片土地赐予秦襄公,从此秦国成为独立的诸侯国。

尽管秦襄公获得了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建国之初,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周平王赐给秦襄公的土地,实际上布满了戎、狄部落,秦国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不断壮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几年的斗争,均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襄公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很不甘心,于是连年向戎、狄发动进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终于攻到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又退回“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即位后的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国终于击退了犬戎,真正占有了真正取得了周天子赐给的封地,建都于脚邑(今陕西洛川),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岐山是古周族人的故地,是当时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还有不少拥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劳动者。秦国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这里筑城,建立根据地,使原来落后的游牧经济变为较先进的农业经济。在秦文公当政的几十年间,秦国在军事上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但巩固了岐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发展了奴隶制经济,为以后的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秦文公逝世后,秦宪公嬴出子即位。秦宪公将秦国都城迁往平阳(今陕西宝鸡),后来又消灭了国都附近的一些小股割据势力,关中西部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到秦武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用武力向东、西两面扩展势力,不断取得对戎作战的胜利。经过八十多年的斗争,秦国终于建立起以关中为中心、西至今甘肃天水一带、东至今陕西华县附近的强大诸侯国,此时定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

到了战国时期,秦穆公嬴任好横扫十二国,在西戎之地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嬴渠染执政以后,大胆起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之后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到秦惠文王嬴驷执政时,秦国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古巴蜀之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后来的秦昭襄王嬴则(嬴稷)更是不断地发动外扩战争,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诸侯国元气大伤。

到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于咸阳后,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

秦王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杀伐无度,于秦王赢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被汉中王刘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嬴子婴被项羽所杀。

秦王朝灭亡后,嬴姓王族庶支子孙遂以故国、故朝名称为姓氏,称秦氏,史书记载:“子婴旣灭,支庶以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之源,本书认为,此为秦氏正宗。



第四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汉朝时期古大秦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⒅斓ぁ⑶啾獭⒄涔种?铩薄A硗庖恍┑乩砝嗷蛞笆吩蛹侵校?捕嘣卮笄毓??淦嬉煳镏?铩?

汉朝史籍所言的“大秦”,实际上就是指古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在汉朝时期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

东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

东汉桓帝刘志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国王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在唐朝时期,传自大秦国的景教流行于中国,其出土的“景教流行中国碑”便是铭证。

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自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后来依从汉族人的传统习俗,以自己国名汉翻译“秦”为姓氏。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称秦氏,世代相传失禁。

三国时期著名的商人秦纶,就是该支秦氏族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的西方国家统称中国为“支那”,即“秦”字的古拉丁语衍化读音。



第五个渊源:源于藏族,出自唐朝时期吐蕃莫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藏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源出雅隆部吐蕃民族。

藏族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公元六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在公元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西藏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青藏地区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西藏的藏民族自称为“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四川西北部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藏、安多藏三个方言。

生活在今甘肃省武威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藏族莫科部落族人,在唐朝时期就以部落名称首音为汉化姓氏。在当地藏语“莫科”中的“莫”,就是“青色”的意思,“青色”的谐音汉字就是“秦”,故而汉化称秦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乞颜氏,为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称,世居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史称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后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氏,在元朝时期即冠以汉姓为秦氏、齐氏、祁氏、陈氏等。

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鄂氏。

⑶.蒙古族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灭里吉歹氏”,后为巴尔虎蒙古姓氏,始祖为穆奇德·罗拔伙,世居扎鲁特,后迁辽阳。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后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多次迫害,遂率巴尔虎蒙古族万余族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朝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为“蒙古九旗”。到了清乾隆年间,“蒙古九旗”族人迁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于凤城镇,多冠汉姓为秦氏、穆氏、孟氏等。

⑷.蒙古族墨尔秦氏,亦称墨勒齐氏,世居台罕(今内蒙古科尔沁罕乌拉高格斯台自然保护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n Hala。蒙古族、满族墨尔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莫氏、齐氏等。

⑸.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称查礼特氏、扎勒楚特氏、札拉楚特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rit Hala。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扎哩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陶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绰克秦氏:亦称察克钦氏,满语为Cokcin Hala,汉义“壤”,世居白尔昆、绰克秦(皆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以地为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初氏。

⑵.满族多秦氏,亦称多锦氏,满语为Docin Hala,世居黑龙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多氏。

⑶.满族瑚鼎氏,满语为Huding Hala,世居和罗山秦(今俄罗斯霍尔河流域南岸)。清朝晚期以后有冠汉姓为秦氏、胡氏者。

⑷.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撚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孟氏、穆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克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克音氏,是达斡尔族的著姓之一,世居黑龙江克音(今黑龙江下游右岸俄罗斯境内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

达斡尔族、满族克音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何氏等。



得姓始祖:伯益、伯禽、秦不虚、秦纶。

秦氏的帝王国君 -- 秦宗权:(公元?~889年),蔡州上蔡人(今河南上蔡,一说许州人即今河南许昌)。秦氏在中国历史上唯一称帝者。

秦宗权是唐朝末期以残暴著名的地方割据军阀。

初为许州牙将。唐僖宗李儇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农历10月,许州大将周岌逐忠武节度使薛能而代之。秦宗权也趁机驱逐蔡州刺史,占据蔡州。同年冬,黄巢率起义军入关,唐僖宗逃离长安出奔四川,秦宗权以蔡州军从监军杨复光攻击黄巢起义军,以功授奉国军(蔡州军号)节度使。

唐僖宗李儇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退出关中,入河南。秦宗权迎战,为起义军所败,遂降黄巢。

就在秦宗权投降大齐之后的次年,黄巢起义军被沙陀军大败于山东,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殉难。完全失去控制的秦宗权,野心随之极度膨胀。蔡州,自此成为了他的老巢。

唐僖宗李儇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农历2月,秦宗权在蔡州称帝,大封亲信,建立起自己的小朝廷。之后并分兵攻取了攻占陕(今河南三门峡)、洛(今河南洛阳)、怀(今河南沁阳)、孟(今河南孟县)、唐(今河南唐河)、许(今河南许昌)、汝(今河南临汝)、郑(今河南新郑)等二十余州,一时成为中原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阀集团。

秦宗权为人极其残酷,所克州县,人民均遭屠戮,房屋城池亦遭焚毁。在他肆虐的区域内,西至关内,东极山东青、齐二州,南出江淮,北至河北卫、滑二州,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如此接近于“三光”的抄掠屠杀,自然造成民众对秦宗权集团的极度仇恨。秦军所过之处,百姓或被杀绝,或逃散殆尽,部队的后勤补给,甚至军粮都成问题。秦宗权对此并不恐慌,他派出手下将领四出掳掠,捕杀百姓之后,把其尸体用盐腌制起来充作军粮。这个军阀集团,成为了当时害民最烈的强盗团伙。

秦宗权的野心显然不止于小小的蔡州。他的重要目标,首先便是夺取中原地区。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的中心便是汴州(今河南开封)。而占据这里的军阀,则是跟秦宗权一样,原属黄巢起义军而后叛变的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秦宗权意在攻取汴州,尽得中原;朱全忠则意欲稳定汴州,尽占河南,以图发展。为扩大各自的势力,两个军阀集团在河南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兼并作战。

唐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秦宗权集中全部兵力进攻汴州。其部将张晊、秦贤各率数万人马作为先头部队,驻扎于汴州城西北。于是同时,朱全忠的兵力已经得到加强,而张、秦二人却不浑然不知、毫无防备。朱全忠抢先突然出击,小胜秦军,斩获万余人。随后,朱全忠又得到兖州节度使朱瑄、郓州节度使朱瑾兄弟的支持,义成军也赶到汴州增援。朱全忠遂指挥宣武、兖、郓、义成四镇军马,在汴州城北郊的边孝村向秦宗权发起进攻,大破秦军,杀两万余人,秦宗权乘夜逃跑。

经此一战,秦宗权军实力大损,只得归缩回蔡州。如此机遇,朱全忠也绝对不会放过。

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朱全忠遂集中力量围攻蔡州。朱全忠自任蔡州四面行营都统,率军进至滑州(治今河南滑县)。相继攻克黎阳(今河南滑县北)、临河(今河南濮阳)、李固(今河北大名东北)三镇,又占据洛州和孟州(治今河南孟县),解除了西顾之忧。五月,宣武军大败秦宗权于龙陂(今河南汝南南),进逼蔡州城下,攻入北门。经过长达数月的围困作战,十二月,秦宗权被其爱将申丛执送汴州。

唐昭宗李晔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初,朱全忠又将其槛送京师。唐昭宗受俘之后,命令京兆尹孙揆将其斩首。

临刑之前,秦宗权还在槛车里伸出脑袋向孙揆辨解:“尚书大人,您看我秦宗权是造反的人吗?我只是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处投效罢了。”

时至此际,秦宗权还以如此愚蠢的语言为自己辩护,惹得围观的百姓都捧腹大笑。

跟帖时间 2010-02-09 22:21: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秦氏的历史名人 -- 秦堇父:(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勇力过人,后孟孙氏用之为戎右,为春秋战国时期名人。



秦 冉:(生卒年待考),字开;春秋末年人。著名孔子弟子。

唐朝开年间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 非:(生卒年待考),字子之;春秋末年鲁国人。著名孔子弟子。

唐朝开元年间封“汧阳伯”,宋封“华亭侯”。



秦 商:(公元前547~?年),字子丕;春秋末年人。著名孔子弟子。

唐朝开元年间封“上洛伯”,宋封“冯翊侯”。



秦 开:(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燕国将领。

曾率军打败东胡(匈奴)的一支,使燕国扩展领土数千里。



秦越人:(公元前407~前310年),号扁鹊;渤海卢人(今山东济南长清县,一说渤海郡鄚即今河北沧州任丘))。著名战国时期医学家。

秦越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秦越人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秦越人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秦越人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生病,十分严重,国内所有的名医,都没有办法医治,便只好向临国请求名医。那时秦国的秦越人十分有名,于是景公派使者去请他,使者到了秦国,和秦伯商量,秦、晋两国,因为有婚姻上的关系,所以秦伯就让扁鹊去医治晋景公。在扁鹊到达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他的病,变化成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对另一个说:“扁鹊是著名的良医.如果他到来,恐怕会伤害我们,我看我们还是逃跑吧。”另一个小孩回答说:“我和你分别躲在肓的上面和膏的下面,他就没办法奈何我们。”晋景公醒来以后,觉得很奇怪。扁鹊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视了一番后,对晋景公说:“你的病已经很重,没有办法医治了,因为你患的毛病有两处:一处在肓的上面,一处在膏的下面。这两个地方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所以没有办法了。”晋景公听扁鹊说出病的根源,恰恰和梦中两个小孩所说一样,不禁赞叹道:“唉,你真是一位好医生呀!”于是叫人送了很厚的礼品给扁鹊,送他回去。

“膏肓”,中医学中人体部位的名称,膏指心脏下面的部分,肓指心脏和横隔膜之间。旧时医家说膏与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秦越人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在这四诊法中,秦越人尤擅长望诊和切诊。

当时,秦越人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整字样。



秦 袭:(生卒年待考),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西汉大臣。

西汉时任太守,被称为“万石秦氏”。其后几代均在当朝为高官。



秦 嘉:(生卒年待考),字士会,陇西人(今甘肃临洮)。著名东汉诗人。

秦嘉博学宏才,善诗,为东汉名诗人之一。他曾因去洛阳赴任与妻子徐淑不能面别,便做诗以赠而传为美名。

汉桓帝执政时期,秦嘉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

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之兄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守寡终生。秦嘉、徐淑今存的诗文并收辑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秦 宓:(公元?~226年),字子敕;广汉绵竹人。著名蜀汉前期谋臣,善舌辩。

秦宓早年归刘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前,秦宓说明此行无天时地利,将必败无疑。刘备大怒,欲杀秦宓。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使秦宓保住了性命,但还是被关进了大牢。刘备逝世后,秦宓才被放了出来,升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吴蜀同盟后,吴王孙权派张温至成都任职。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公元226年秦宓逝世,官至大司农。

史书记载:

秦宓少有才学,州郡辟命,辄称疾不往。奏记州牧刘焉,荐儒士任定祖曰:“昔百里、蹇叔以耆艾而定策,甘罗、子奇以童冠而立功,故书美黄发,而易称颜渊,固知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乃者以来,海内察举,率多英隽而遗旧齿,众论不齐,异同相半,此乃承平之翔步,非乱世之急务也。夫欲救危抚乱,脩己以安人,则宜卓荦超伦,与时殊趣,震惊邻国,骇动四方,上当天心,下合人意;天人既和,内省不疚,虽遭凶乱,何忧何惧!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於真?今处士任安,仁义直道,流名四远,如令见察,则一州斯服。昔汤举伊尹,不仁者远,何武贡二龚,双名竹帛,故贪寻常之高而忽万仞之嵩,乐面前之饰而忘天下之誉,斯诚往古之所重慎也。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皎日,复何疑哉!诚知昼不操烛,日有馀光,但愚情区区,贪陈所见。”益部耆旧传曰:安,广汉人。少事聘士杨厚,究极图籍,游览京师,还家讲授,与董扶俱以学行齐声。郡请功曹,州辟治中别驾,终不久居。举孝廉茂才,太尉载辟,除博士,公车徵,皆称疾不就。州牧刘焉表荐安味精道度,厉节高邈,揆其器量,国之元宝,宜处弼疑之辅,以消非常之咎。玄纁之礼,所宜招命。王涂隔塞,遂无聘命。年七十九,建安七年卒,门人慕仰,为立碑铭。后丞相亮问秦宓以安所长,宓曰:“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刘璋时,宓同郡王商为治中从事,与宓书曰:“贫贱困苦,亦何时可以终身!卞和炫玉以燿世,宜一来,与州尊相见。”宓答书曰:“昔尧优许由,非不弘也,洗其两耳;楚聘庄周,非不广也,执竿不顾。易曰‘确乎其不可拔’,夫何炫之有?且以国君之贤,子为良辅,不以是时建萧、张之策,未足为智也。仆得曝背乎陇亩之中,诵颜氏之箪瓢,咏原宪之蓬户,时翱翔於林泽,与沮、溺之等俦,听玄猿之悲吟,察鹤鸣於九皋,安身为乐,无忧为福,处空虚之名,居不灵之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斯乃仆得志之秋也,何困苦之戚焉!”后商为严君平、李弘立祠,宓与书曰:“疾病伏匿,甫知足下为严、李立祠,可谓厚党勤类者也。观严文章,冠冒天下,由、夷逸操,山岳不移,使扬子不叹,固自昭明。如李仲元不遭法言,令名必沦,其无虎豹之文故也,可谓攀龙附凤者矣。如扬子云潜心著述,有补於世,泥蟠不滓,行参圣师,于今海内,谈咏厥辞。邦有斯人,以耀四远,怪子替兹,不立祠堂。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於是蜀学比於齐、鲁。故地里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汉家得士,盛於其世;仲舒之徒,不达封禅,相如制其礼。夫能制礼造乐,移风易俗,非礼所秩有益於世者乎!虽有王孙之累,犹孔子大齐桓之霸,公羊贤叔术之让。仆亦善长卿之化,宜立祠堂,速定其铭。”

先是,李权从宓借战国策,宓曰:“战国从横,用之何为?”权曰:“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之文,故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宓报曰:“书非史记周图,仲尼不采;道非虚无自然,严平不演。海以受淤,岁一荡清;君子博识,非礼不视。今战国反覆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故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经,广陈德行。杜渐防萌,预有所抑,是以老氏绝祸於未萌,岂不信邪!成汤大圣,睹野鱼而有猎逐之失,定公贤者,见女乐而弃朝事,臣松之案:书传鲁定公无善可称。宓谓之贤者,浅学所未达也。若此辈类,焉可胜陈。道家法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是故天地贞观,日月贞明;其直如矢,君子所履。洪范记灾,发於言貌,何战国之谲权乎哉!”

或谓宓曰:“足下欲自比於巢、许、四皓,何故扬文藻见朅颖乎?”宓答曰:“仆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何文藻之有扬乎!昔孔子三见哀公,言成七卷,事盖有不可嘿嘿也。刘向七略曰:孔子三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今在大戴礼。臣松之案:中经部有孔子三朝八卷,一卷目录,馀者所谓七篇。接舆行且歌,论家以光篇;渔父咏沧浪,贤者以耀章。此二人者,非有欲於时者也。夫虎生而文炳,凤生而五色,岂以五采自饰画哉?天性自然也。盖河、洛由文兴,六经由文起,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伤!以仆之愚,犹耻革子成之误,况贤於己者乎!”臣松之案:今论语作棘子成。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屈於子贡之言,故谓之误也。

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宓称疾,卧在第舍,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厨膳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纂问朴曰:“至於贵州养生之具,实绝馀州矣,不知士人何如馀州也?”朴对曰:“乃自先汉以来,其爵位者或不如馀州耳,至於著作为世师式,不负於馀州也。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扬雄见易作太玄,见论语作法言,司马相如为武帝制封禅之文,于今天下所共闻也。”纂曰:“仲父何如?”宓以簿击颊,簿,手版也。曰:“原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於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东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左思蜀都赋曰:远则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天地运期而会昌,景福(肸)蚃而兴作。淮、济四渎,江为其首,此其一也。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帝王世纪曰: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脩己。上山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臆圮胸折,而生禹於石纽。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於石纽,其地名刳儿坪,见世帝纪。昔尧遭洪水,鲧所不治,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已来功莫先者,此其二也。天帝布治房心,决政参伐,参伐则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蜀记曰:三皇乘祗车出谷口。未详宓所由知为斜谷也。此便鄙州之阡陌,明府以雅意论之,何若於天下乎?”於是纂逡巡无以复答。

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宓迎为别驾,寻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复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温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温曰:“何姓?”宓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温曰:“日生於东乎?”宓曰:“虽生于东而没於西。”答问如响,应声而出,於是温大敬服。宓之文辩,皆此类也。迁大司农,四年卒。初宓见帝系之文,五帝皆同一族,宓辨其不然之本。又论皇帝王霸(养)龙之说,甚有通理。谯允南少时数往谘访,纪录其言於春秋然否论,文多故不载。



秦 琼:(公元?~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人(今山东济南)。著名唐朝初期将领。

秦琼的先祖是北朝有名的大将,时为望族,门庭荣显。隋朝时,秦氏家族曾一度中落,沦为庶族。受其家风的熏染,加之自己又处于一个天下扰攘、戎马生涯的大动乱时代,少年时代的秦琼就崇尚武力,喜好弓马,立下了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

秦琼始属隋将来护儿帐内,后从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义军。须陀死,归裴仁基,又降密,密败,归王世充。后自动投唐,拜兵马总管,旋授秦王右三统军,随李世民败宋金刚于介休,又从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屡立战功。并参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中秦琼跟随李世民诛杀建成、元吉,可谓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的首功之臣。之后被封右武卫大将军。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时任徐州都督的秦琼去世,陪葬昭陵。

秦琼逝世后,唐太宗因秦琼匹马单枪,屡建奇功,也依准昭陵六骏故事,在秦琼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达他对秦琼薨亡的深切哀悼和对秦琼超群武功、赫赫战功的高度评价。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2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秦琼在后世被逐渐神化而变为门神,秦琼变为门神的故事,在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记载。说是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秦 系:(生卒年待考),字公绪,号东海钓客,越州会稽人。著名唐朝诗人。

唐天宝末年考进士不中,隐居在剡溪,后在泉州南安九日山结庐,号南安居士。

唐贞元年间曾官校书郎。与刘长卿、韦应物、顾况等人有唱和,诗作多表现隐逸闲适之情,风格简谈,著有《秦公绪诗集》。



秦 观:(公元1049~1100年),字少游、太虚,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江苏高邮人。著名北宋词人、文学家。

秦观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认为是元祐党人,绍圣后多次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今常州、武进、无锡一些秦氏均是秦观后裔,秦观墓现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二茅峰下,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观是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二十岁作《浮山堰赋》。二十四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在《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后世张炎在《词源》中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

著有《淮海集》四十卷、《淮海词》、《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宋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观读书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

秦观的正妻叫徐文美,而非传说中的苏小妹。这是他自己在为岳父写的文章里交代的。他的岳父是高邮一位姓徐的富商,因为有点钱,捐了一个主簿的官当,生了三个女儿,分别叫徐文美、徐文英、徐文柔。秦观在《徐君主簿行状》一文末尾说:“徐君女三人,尝叹曰:子当读书,女必嫁士人。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

关于其妻就是点了一下名字而已,在秦观的诗文中再无丁点提及,徐文美大概不是秦观钟爱的女子。有人统计,秦观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是“公然走私的爱情”。《茹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说了秦观的一件风流事。秦观在绍兴的时候,由当地最高长官太守接待,住高级宾馆蓬莱阁。一日,在席上看中一个歌妓,于是赋《满庭芳》,开头一句是“山抹微云”,后来就是“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秦楼薄幸名”了。此词流传甚广,苏轼曾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明钞的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则透露了秦观的另两次艳事。“秦少游在蔡州,与营妓楼婉字东玉者甚密”,他专为情人写了一首《水龙吟》,还费心地将楼东玉的名字写进去,“小楼连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就是谜面。而“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照人依旧”是说他们幽会情景的。秦观还有过一位叫陶心儿的情人,他曾赠一首《南歌子》给这位名妓,末句的“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就是为陶心儿的“心”字打的哑谜。

才情都用在妓女身上,是不是有点“浪费”?以至于黄庭坚都看不过去了,写了一首诗劝告他,其中有“才难不易得,志大略细谨”的句子,秦观看了很不高兴。

传统的诗词鉴赏,分析秦观时,总是定性为写“歌妓的恋情,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但这并不适合解读秦观的所有爱情词。拿他的经典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说,就并没有牵连到什么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感。相反,如果结合他放浪的情感经历来看,完全可以大胆地假设,这只是秦少游安慰痴情女子的托词,或者说摆脱一段旧恋情的美丽借口。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年),字道古;安岳人。著名南宋数学家。

著有《数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有深入研究,世称“秦九韶程疗”。

秦九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其父秦季栖,进士出身,官至上部郎中、秘书少监。

秦九韶聪敏勤学。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秦九韶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县尉、通判、参议官、州守、同农、寺丞等职。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公元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他在政务之余,对数学进行虔心钻研,并广泛搜集历学、数学、星象、音律、营造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宋淳祜四~七年(公元1244~1247年),他在为母亲守孝时,把长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研究所得加以编辑,写成了闻名的巨著《数学九章》,并创造了“大衍求一术”。这 不仅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近代数学和现代电子计算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他所论的“正负开方术”,被称为“秦九韶程序”。现在,世界各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数学课程,几乎都接触到他的定理、定律和解题原则。秦九韶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英国数学家取得的相同成果要早八百多年。

秦九韶的数学成就及对世界数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秦九韶潜心研究数学多年,在湖州守孝三年,所写成的世界数学名著《数学九章》,《癸辛杂识续集》称作《数学大略》,《永乐大典》称作《数学九章》。全书九章十八卷,九章九类:“大衍类”、“天时类”、“田域类”、“测望类”、“赋役类”、“钱谷类”、“营建类”、“军旅类”、“市物类”,每类九题(九问)共计八十一题(八十一问),该书内容丰富至极,上至天文、星象、历律、测候,下至河道、水利、建筑、运输,各种几何图形和体积,钱谷、赋役、市场、牙厘的计算和互易。许多计算方法和经验常数直到现在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被誉为“算中宝典”。该书著述方式,大多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问曰”,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答曰”,给出答案;“术曰”,阐述解题原理与步骤;“草曰”,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此书已为国内外科学史界公认的一部世界数学名著。此书不仅代表着当时中国数学的先进水平,也标志着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我国数学史家梁宗巨评价道:“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公元1247年)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内容丰富,精湛绝伦。特别是大衍求一术(不定方程的中国独特解法)及高次代数方程的数值解法,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那时欧洲漫长的黑夜犹未结束,中国人的创造却像旭日一般在东方发出万丈光芒。”

2.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

领先高斯五百五十四年,被康托尔称为“最幸运的天才”。

秦九韶所发明的“大衍求一术”,即现代数论中一次同余式组解法,是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比西方公元1801年著名数学家高斯(Gauss,公元1777~1855年)建立的同余理论早五百五十四年,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秦九韶不仅为中国赢得无尚荣誉,也为世界数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3.秦九韶的任意次方程的数值解:

领先霍纳五百七十二年。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除“大衍求一术”外,还创拟了正负开方术,即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也是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秦九韶所发明的此项成果比公元1819年英国人霍纳(W·G·Horner,公元1786~1837年)的同样解法早五百七十二年。秦九韶的正负方术,列算式时,提出“商常为正,实常为负,从常为正,益常为负”的原则,纯用代数加法,给出统一的运算规律,并且扩充到任何高次方程中去。

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欧洲最早是公元1559年布丢(Buteo,公元1490~1570年,法国)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组,比秦九韶晚了三百十二年,且理论上的不完整也逊于秦九韶。

秦九韶还创用了“三斜求积术”等,给出了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海伦(Heron,公元50年前后)公式完全一致。秦九韶还给出一些经验常数,如筑土问题中的“坚三穿四壤五,粟率五十,墙法半之”等,即使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秦九韶还在十八卷七十七问“推计互易”中给出了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意义。

本书按:

大衍求一术:

大衍求一术,是中国古代求解一类大衍问题(数理多项式)的数学方法。

大衍问题源于《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是属于现代数论中求解一次同余式方程组问题。

著名的宋朝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公元1247年成书)中对此类问题的解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称之为“大衍求一术”。德国数学家C.F.高斯则是在其五百五十四年后的公元1801年才建立起同余理论的。

大衍求一术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领域中很高的成就。

中国剩余定理: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率一千多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之后,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

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三人一排,结果多出二名;接着命令士兵五人一排,结果多出三名;他又命令士兵七人一排,结果又多出两名。于是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一千零七十三名勇士,而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多出敌军一倍还多,现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

汉军将士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这就是著名的“韩信点兵”的故事。其数学运算过程为:先求3、5、7的最小公倍数105,乘以10,然後再加23,得1073。

在一千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道算术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这个数。

这样的一类问题,也就是初等数论中解同余式。这类问题的有解条件和解的方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这是由中国人首先提出的。

秦九韶算法:

把一个n次多项式f(x)=anxn+an-1xn-1+…+a1x+a0改写成如下形式:

f(x)=anxn+an-1xn-1)+ …+a1x+a0

=(anxn-1+an-1x(n-2)+ …+a1)x+a0

=((anxn-2+an-1x(n-3)+ …+a[2])x+a1)x+a0

=…

=(…((anx+an-1)x+a[n-2])x+…+a1)x+a0

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v1=anx+an-1

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v2=v1x+an-2

v3=v2x+an-3



vn=vn-1x+a0

这样,求n次多项式f(x)的值就转化为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

这种方法,就称为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这种算法仍是多项式求值中先进的算法之一。
秦 桧:(公元1090~1155年),字会之;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著名南宋重臣、史称中国头号卖国奸臣。

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登进士第,历官太学学正、职方员外郎、御史中丞。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金军攻占开封后,欲立张邦昌为帝,秦桧进议状,主张另立宋朝宗室为帝,反对成立张邦昌伪楚政权,遂被金军驱掳北去,旋即降敌。秦桧在金廷大倡和议,故于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被金将完颜昌放回南宋。

秦桧得宋高宗赵构信用,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罢相闲居。

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秦桧任枢密使,与宰相张浚劝说宋高宗收回由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招致淮西军的哗变投敌。

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秦桧重新拜相,力主和议,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

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领兵南侵,岳飞等军大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迫令班师。

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军权,诬构谋反罪状,以“莫须有”之罪杀害岳飞及子岳云,与金朝再次签订屈辱的和约。南宋王朝向金国称臣、纳贡、割地,金朝规定宋高宗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再次任相十八年。

期间,秦桧独揽朝政,排除异已,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篡改官史,奖励歌颂和议的诗文。秦桧还任用李椿年等推行经界法,丈量土地,重定两税等税额,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税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贫民下户因横征暴敛而家破人亡。

秦桧于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病逝,终年六十五岁。逝世后被世人将其及妻王氏铸成铁跪像伏罪于岳飞祠前,是为千古罪像。

民间传说:

油条,是很多人爱吃的食品,传说它的来历就和秦桧有关。

油条也称油炸烩、油炸鬼,是南宋时杭州百姓制作的早点食品。

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计,罗织罪名陷害忠良,制造假证评诬陷岳飞,日夜逼供严弄拷打,还叫手下人将岳飞衣服剥夺掉,把鱼胶涂在身上,粘上麻皮,残忍地撕下一块块血淋淋的皮,使岳飞几次昏死过去,最后将岳飞害死在杭州狱中。

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后,个个都义愤填膺,对秦桧、王氏深恶痛绝。当时风波亭附近有一家专卖油炸食品的饮食店,店老板正在油锅旁炸食品,得知岳飞被秦桧夫妇害死的消息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想“你秦桧残害忠臣,我也叫你油里炸,为民族英雄出出气。”于是从盆中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并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口里还连连喊道:“吃油炸秦桧啦!”他这么一喊,周围的百姓个个心里就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齐拥上来,一边动手帮着做,一边帮着喊,还一边吃。其他小贩也跟着做起来了,因此做法越来越简单,成为一种条状的油炸面食,后来干脆叫它油条。当时,整个临安城都做起“油炸桧”,并很快传遍全国。

“油炸桧”流传到今天,已有八百六十余年,许多地区已改称为“油条”,但仍然有些地方叫“油炸烩”或“油炸鬼”。

另据传说:

人尽皆知的济公幼年十分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十五岁时,就将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等一些古书背得滚瓜烂熟;作的诗文,气势宏大,很有感染力。同时,也极善对句,还学得一手好医术。

一次,宰相秦桧的儿子病了,他屈驾亲临灵隐寺求刚刚出师的道济和尚诊治。济公这时才十六岁,但对这位朝中佞臣早已心怀不满。他来到秦府,看也不看秦家公子,就大大咧咧地说:“我和尚得吃饱喝足了,才能瞧病。”

虽然此时济公出语鲁莽,可为了治儿子的病,秦相生怕怠慢了和尚,只好忍著气儿屈从,忙吩咐家人设宴招待。可是,酒足饭饱了,济公还是只字不提给秦公子瞧病的事,却要秦相出对凑兴解酒。秦桧看了看济公,不屑一顾地问:“你会对吗?”

济公一傻笑:“会呀!”然后,漫不经心地昂起头,嘘了口气,又补上一句:“略知一点。”

秦桧接著说:“既是这样咱们就对对子,不过要赌个东西。”

“行——!行——!”济公拖著长长的音调回答。

秦相又问:“赌什么呢?”

济公略一沈思,说:“这样,我对上了,赢你一百两银子;对不上呢?我就将寺院裏的大匾送给大人!”济公夸著海口。

秦桧听罢,出一上联:“幽齐。”

济公盯著秦桧冷笑一声,随即对出下联:“茅庐。”秦桧见济公答对敏捷,对得可以,接著又出一上联,还是两个字:“开窗。”

济公把头一偏,又是一冷笑,脱口对道:“闭户。”济公仍对答如流。

于是,秦相再出一联:“读书。”

济公仍是不假思索,冷冷地一笑,对道:“写字。”

这时,秦桧提高嗓门,十分肯定地说:“我这是一句话。”接著,将他前面的出句连起来念道:“幽齐开窗读书。”

济公痴望秦桧一眼,又是一声傻笑,说:“我这不也是一句话吗?”遂有声有色地吟道:“茅庐闭户写字…”

秦桧无话可说,就这样,输给了小和尚道济一百两银子。

秦桧不服,不相信就难不倒、赢不了这麽个蓬头垢面的小和尚。于是,赌著气说:“我再出一个拆字对儿,还赌一百两银子,怎麽样?”

济公歪著脑袋瓜儿,眯缝著一双小眼,嘴里像炸豆子一样蹦出了两个字:“请讲。”

秦桧思索一会儿,出联曰:“酉卒是个醉,目垂是个睡。李太白怀抱酒坛在山坡躺,不晓他是醉,不晓他是睡;”

济公略一思索,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朗声对道:“月长是个胀,月半是个胖。秦夫人手捧大肚在满院逛,不知她是胀,不知她是胖。”

秦桧听了济公的这个答对。连连摇头摆手,说:“小和尚真淘气!这个不算,我另出一个。”不容济公争辩,秦桧又吟一上联:“佛祖解绒绦,捆和尚绑颠僧;”

“你秦相要解绒绦捆我和尚绑我颠僧吗?”济公毫不留情,接口对道:“天子抖玉锁,拿佞臣擒奸相。”济公拉出“天子”,且“拿”且“擒”,物件就是你“佞臣”、“奸相”秦桧,不予宽容。

秦桧又输了一百两银子,不得不服了这“疯和尚”,连声称赞道:“真乃奇才!”

济公酒足饭饱了,见秦相对句认输,才慢慢地站起身,连打了两饱嗝,又“哈哈”地向上张开两手伸了个懒腰,足足的把个身子骨儿舒展了一下,然后,才把手一挥,说:“为秦公子看病去。”



秦简夫:(生卒年待考),大都人(今北京)。著名元朝戏曲作家。

成书于元至顺年间的《录鬼簿》说他:“见在都下擅名,近岁来杭。”可知他先在北方成名,后移居杭州。著有杂剧5种,现仅存《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孝义士赵礼让肥》、《晋陶母剪发待宾》三种,另有《天寿太子邢台记》和《玉溪馆》两种已佚。其作品风格敦朴自然,与郑廷玉相近。朱权评其词曲如“峭壁孤松”。



秦 纮:(公元1425~1505年),字世缨;单县黄堆集人。著名明朝大臣。

公元1451年,二十六岁的秦纮中进士,授为南京御史。他上书朝廷,诤诤直言,弹劾太监宫廷官员随意收罗江南珍贵特产。受到宫廷权贵的忌恨,被贬为湖广驿丞。1457年,被举荐为雄县知县。忠国公石亨索求雄县南坛旧基,并以知府职位相许,秦纮不畏淫威禄诱,坚决不答应。太监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恣意骚扰,残暴横行,秦纮不惧杜坚官高势大,把其随从捉住打了一顿,杜坚诬告秦纮,英宗皇帝不分青红皂白下诏将秦纮治罪,雄县百姓愤报不平,聚合五千人亲到京城状告杜坚,明英宗见众怒难犯,只好宣布秦纮无罪,调他为府谷知县。

公元1465年,升葭州知州,后任秦州知州,巩昌府知府,陕西右参政等职,公元1477年擢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他上奏镇国将军奇涧的罪恶,奇涧的父亲庆成王钟镒在皇帝面前为其儿子辩护,编造罪名,反诬秦纮。宪宗皇帝为照顾庆成王的面子,竟把秦纮逮捕入狱,并派人查抄他的家产。钟镒所告毕竟毫无根据,不得不释放秦,改令他巡抚河南。不久任宣化卫巡抚。后招还京师任户部右侍郎。弘治元年擢升左副都御史,督运漕米。第二年升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他设社学、编保甲、惩贪官、拿恶吏。两广总兵安远侯柳景和周太后有姻亲关系,蛮横不法,贪财残暴,秦纮将其囚禁,问成死罪。柳景反诬告秦纮,孝宗皇帝下诏逮捕秦纮,并解往京城,亲自审理此案,结果柳景所告全无证据,但皇帝为了照顾太后的面子,仍给秦纮罢官处分,对柳景仅削去爵位,对此满朝大臣多鸣不平。王恕等联名保奏,请留秦纮,但皇帝却不准秦纮在北京做官。越数月,起为南京户部尚书。

秦纮少时家贫,做了官,清正廉明,贫穷如故,家里妻儿老小连“菜羹麦饭常不饱”,秦纮因弹劾奇涧受诬下狱,太监尚亨奉旨抄秦纮家,只抄到几件破旧衣服,拿着向朝廷奏报,明宪宗皇帝感慨地说:“秦纮做了巡抚这样的高官,家里竟贫穷到这个样子呀!”即刻下令释放他,并赐钞万贯,下令旌表。

岷州的番民首领发生叛乱,秦纮时任陕西右参政,即刻率三千精兵予以平叛,番民归附。他在任宣化卫巡抚时,鞑靼族小王子率数万骑兵犯大同,长驱直入顺圣川,掠宣化。秦纮和总兵周玉协同作战,中道出击,夺回被掠去的财物,收复失地,以后数次与小王子交锋,连战皆捷。

公元1501年秋,蒙古部族大举进犯花马池,在孔坝沟大败明军,直逼平凉,西北告急。朝臣保奏秦纮,说他用兵有术,指挥有素,可比老将廉颇。孝宗下诏起用七十六岁的秦纮出征平敌,委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秦纮日夜兼程,赶至前线,抚恤阵亡将士,更换不称职的守将;练兵勇,制军纪,军威大振。他在这里镇守三年,增兵收盐利,修孔庙以兴学,惠商以实塞,经济繁荣,四镇平安。

秦纮刚正果敢,除害有勇劲,对自己的利害祸福绝不放在心上。士大夫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人都称他是一个伟人。他在两广任上遭诬被捕时,正在与守将商议讨伐后山贼寇,待部署好后才跟锦衣卫上路。仪仗卫士,前呼后拥的车骑还和平时一样。车过了五岭,才穿上囚犯的衣服,带上刑具。他对解押他的锦衣卫官员说:“两广蛮夷杂处总制被拘执,有损国威,现在已过了五岭,可以当真正的囚犯了。”在含冤下狱时,不顾个人荣辱,仍想着国家安危。

明弘治十年加太子少保衔,从三边召还京都办理部事,他以年老为由,连续上书辞官归田,皇帝下诏赐坐传递的车子回家,照发俸禄。第二年农历9月病故,终年八十岁,赠少保,谥襄毅。



秦良玉:(公元1574~1648年),女,苗族;四川忠州人。著名明朝巾帼英雄。

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逝世后,她代领其兵,所部号“白杆军”,被封为忠贞侯。

秦良玉在平叛解除成都之围后,率白杆兵骑马进城,成都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扶老携幼,争睹女将军的风采。这时秦良玉年龄已五十开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不但没催她衰老,反而使她更加英姿飒爽。只见她端骑桃花马上,面颊红润饱满,两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一派大将风范,却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魅力。

巡抚朱燮元设宴为秦良玉及部众庆功,秦良玉豪爽海量,与当地高层官员同坐一桌,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一位临座的官员,忘乎所以地从桌下伸过一只手来,拉住她的衣角不放。秦良玉虽然恼怒,但不想让大家看出,于是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牵的衣角。之后秦良玉不动声色,依旧举杯谈笑风生。那位失态的官员只好羞愧地离开席位。



秦大士:(公元1715~1777年),字鲁一,又字鉴泉,号涧泉,又号秋田老人;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大臣、文学家。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状元。早年曾因咏秦淮河绝句中的一句“淮水而今尚姓秦”而诗名大起。

一次,秦大士跟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兴致勃勃地游西湖,游到岳飞墓前,大家看到跪在墓前的秦桧,不由得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有人发现秦大士沉默不语,就故意拉住他就秦桧跪像题对联。秦大士虽很不情愿,又不便发作。还是袁枚来得快,信口代他吟道:“人于宋后羞称桧;”秦大士红着脸,随口对道:“我到坟前愧姓秦。”从而为自己解了围。此对子由秦大士亲笔书写,至今尚存。

后来,人们都说秦大士是秦桧的后人,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乾隆大帝的耳朵里了。

有一次,秦大士陪乾隆大帝闲聊,乾隆大帝突然问:“人家都说你是秦桧的后人,此话当真?”

秦大士没说别的,只答了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大帝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秦大士当了十年官后,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请长假回江宁原籍省亲,从此不再出山,其时尚不足五十岁。

他用积蓄所得在武定桥畔买下一处园林,此园林相传是明朝尚书何汝宠的故宅。他很喜欢这座园林,特地给它命名为“瞻园”,用的是宋朝欧阳修“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之意。园中有一座东山楼,他又自撰长联一副曰:“辛勤遥此庐,抽身归矣,喜鸟鸣花笑,三径常开,好领取竹簟清风,茅檐晚日;萧闲无闲事,闭户恬然,对茶热香温,一编独抱,最难忘别来旧雨,经过名山。”上联说自己夺得状元,为官一场,好不容易挣下了这座园子。这就够了,可以抽身而退了。以后在这幽雅的园子里夏日凉阴,冬天晒太阳,厌倦仕途之心溢于言表。此句“簟”,竹席的意思。下联表明自己虽是名人,却不希望门庭若市,还是关起门来,热茶一杯,好香一炉,以读书、著述自娱。

秦大士晚年兼喜绘事,尤善写竹,间作写意花卉,士气盎然。著有《蓬莱山樵集》。卒年六十三岁。

世人称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中状元后更加精益求精,曾奉乾隆之命缮写《昭明文选》。清著名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清代书法家分为五品九等,秦大士被列入“能品”。在故居的西屋还保存着秦状元用正、草、隶、篆四体书写的碑刻,各俱形神,赏心悦目。大士晚年喜欢绘画,尤其善于写竹,有时作写意花卉,生气盎然,名重一时。

身为金陵人,秦大士在金陵留下了许多遗迹。尤其是城南一带,更有不少大士的墨迹题咏。夫子庙大成殿学宫“东南第一学”门匾即由大士题写。致仕回乡的秦大士,或居家,或出游,徜徉山水园林,处处见闲情逸致。牛首山,摄山,龙江关,乌龙潭,处处印下他的足迹;龙潭的涵碧楼,陶湘的冰雪窝,无不留有状元的吟诵。



秦 仪:(公元?~1795年待考),字凤冈,号梧园;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书画家。

人称“秦杨柳”,名噪一时。

因它长一副美须髯,人因呼为秦髯。山水宗王翚,尤长水村小景,作点叶细柳,别有意趣,一时称秦杨柳。凡画无不题句,竞有先题后画者。诗不事雕饰,有天然神韵。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作《柳塘春水图》。



秦蕙田:(公元1702~1764年),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人(今江苏无锡)。著名清朝大臣、学者。

曾历任清朝礼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其专著《五礼通考》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资料。

秦蕙田在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累迁侍讲,右春坊右庶子,改通政使司右通政,擢内阁学士,迁礼部右侍郎。

后丁父忧,服阕,补礼部左侍郎,调刑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兼理国子监算学,充经筵讲官,擢工部尚书,兼理乐部,调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秦蕙田给假南旋就医,卒于途。赐祭葬如例。予谥文恭。时年六十有三。

秦蕙田少承家学,以经术笃行为江阴杨名时所知。父道然以藩邸事久系县狱,公既通籍,伏阙陈情,乞以身赎父罪。道然竟得释官。

在任翰林时,月进札子,原本经术。迨官侍郎,尝举仁和孙灏自代,世服其知人。领西曹最久,遇事沈毅果断,退则闭户著书。

秦蕙田夙精三礼之学,按《周官》吉、凶、军、宾、嘉之目,撰为《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因徐乾学《读礼通考》体例,网罗众说,以成一书。凡为类七十有五。以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天文推步句股割圆,立观象授时一题统之;以古今州国都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一题统之;并载入嘉礼。先德所聚讼者,一一疏其脉络,破其症结,上探古人制作之原,下不违当代之法。殚思二十馀年,稿易三四而后定。

秦蕙田少喜谈《易》,谓:易者象也,先儒详于言理,略于言象。故撰《周易象义日笺》若干卷。又谓:《诗》三百篇古人皆被之管弦,汉魏以降,始失其传。然天籁之发,今犹古也。因与同志讲求,欲以今曲歌古诗,庶几协诗乐合一之旨。

又以近代声韵之书未有善本,奏请刊正。上命秦蕙田与武进刘公任其事。秦蕙田建议言古韵二百六部,今并为一百七韵,如:元与魂、痕当析为二,殷韵宜并入真部,不当人文韵;上声拯韵,去声证韵,宜分出,各自为韵。

又考定《四声表》,兼采顾亭林、江慎修之说,欲通古音于等韵。秦蕙田之著述大者如此。若夫律吕算数以及医方堪舆星命家言,皆能溯流穷源得其要领



秦祖永:(公元1825~1884年),字逸芬,号楞烟外史;梁溪人(今江苏无锡),著名清朝书画理论家。

曾官广东碧申场盐大使。工诗古文辞,善书,而于六法力深研究,山水以王时敏为宗,而神理未化;补图小品,颇擅胜场、画学心印(有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自序)、桐阴画诀。

另著有《画学心印》、《桐阴画诀》等。卒年六十。



秦日纲:(公元1821~1856年),原名日昌;广西桂平人(今广西贵县)。著名太平天国大臣、军事家。

秦日纲为早期首义七人,现考据似不可信。金田起义后,为正军法,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由冯云山、秦日纲为执法者。永安建制时,封为天官正丞相,列在群臣之首,仅在东、西、南、北、翼五王之下。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定都天京后,封顶天侯,同年农历12月,代翼王石达开驻守天京门户、长江重镇安庆。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农历5月,因夏官正丞相曾立昌等率领的北伐援军在山东临清州溃败,秦日纲奉命统帅第二次北伐援军前往直隶增援,封为燕王。后因在舒城杨家店战败,遂托辞“北路妖兵甚多,兵单难往”,引兵撤回,仍镇安庆。北伐太平军的失败固有战略决策失误,但援军不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秦日纲难辞其咎。

当年湘军攻克武昌,太平军守将石凤魁、黄再兴不战而退至田家镇,秦日纲奉命统理田家镇大营军务,并拿解石凤魁、黄再兴回天京问罪。是年农历10月,秦日纲率军与湘军陆师在半壁山大战,先胜后败,退回田家镇。后防江铁锁为湘军水师所破,秦日纲率各军退守黄梅县城及九江对岸小池口等处,指挥罗大纲、林启容、陈玉成等将领分扼要隘,湘军遂不得进薄。

翼王石达开旋即统率援军来救,时论失守半壁山、田家镇之罪,秦日纲被革去王爵,降为顶天燕。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农历1月,太平军于九江、湖口大败湘军水陆师,再次克复武昌。杨秀清因秦日纲之功,乃假托“天父因秦日纲革职之后,尚知愧厉,即可复还原职”,恢复其燕王之爵。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农历2月,秦日纲奉命率丞相陈玉成、李秀成、涂镇兴、陈仕章、周胜坤诸军解救镇江之围。突破清军封锁,与镇江守将吴如孝会合,大破清军。后秦日纲率军渡过瓜洲,攻土桥,破清军钦差大臣托明阿马营,连破清军江北大营之虹桥、朴树湾、三汊河等营,清军大败,望风而逃。是月,秦日纲率大军第二次攻克扬州,征购粮草物资后南渡镇江,留兵镇守瓜洲,屏蔽镇江,以牵掣江北清军。

渡江后,秦日纲率军与清军争夺运粮要道高资镇。农历4月,秦日纲督军进击高资清军营,清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带兵来救,被秦日纲团团包围,清军弃营而逃,吉尔杭阿用手枪自杀,太平军占领高资镇。

此时清江南大营派张国梁率部来救吉尔杭阿,兵屯丹徒镇,秦日纲乘胜进击,大败张国梁军,五月凯旋回天京。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军破孝陵卫清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秦日纲有功。是年农历7月,东王杨秀清谋夺篡位、逼封万岁,秦日纲奉天王密诏回京诛杀杨秀清。秦日纲因久受杨秀清威迫,更因“牧马人事件”,受过杨秀清无理杖责,衔恨颇深。

秦日纲乃奉天王密命,与北王韦昌辉乘夜带兵入城诛杀杨秀清,后附从韦昌辉,大肆株连,妄肆杀戮,计前后共屠杀了二万多人,致使天京血流成河,韦昌辉虽是主谋,但秦日纲之暴虐亦可见一斑。

石达开回天京后与韦昌辉大起争执,连夜出走,秦日纲竟奉韦昌辉之命带兵追杀。天王洪秀全诛杀韦昌辉后,秦日纲亦被逮捕处死,废除爵位。



秦力山:(公元1877~1906年),名鼎彝,号巩黄;湖南长沙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公元1897年进长沙时务学堂,次年加入南学会。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任《清议报》主笔。

公元1900年至武汉与唐才常组织自立军,任前军统领。事败后再次流亡日本。

公元1901年创办《国民报》,为留日学界第一份宣传革命的报纸。

公元1902年与章太炎等发起支那亡国纪念会。同年又在上海创办作新社,旋创刊《大陆》月刊,竭力驳斥康梁保皇言论。

公元1905年入云南从事反清活动,积劳成疾,次年病逝。

拥护变法运动,曾任《清议报》编辑。大通起义失败后逃往新加坡去见康有为;因自立军经费问题,愤然与康绝交,又到横滨找梁启超,梁已为逃避自立军将士的责难而他去,秦力山便到日本东京创编《国民报》。



秦邦宪:(公元1907~1946年),又名博古,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中市桥巷人。著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出身世代书香、附贡生的无锡锡山秦氏后裔秦肇煌,字雨农,身材魁梧,性情豪爽,长期在浙江任职。他三十七岁仍无子女。心情未免有些愁意、焦急。那年,他的妻子朱氏就到惠山忍草庵去求子,并许下大愿。后来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5月14日果然喜得贵子,他就是参加革命后曾担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秦邦宪。

秦邦宪九岁丧父,家境清寒,其父病逝,家庭经济更加困难。秦邦宪和弟邦礼、妹邦范,在母亲朱氏抚育下生活、读书。自1916~1920年,秦邦宪在无锡居住了四、五年,先后就读于秦氏公学、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小。他性格沉静,喜读古文,故自取别名为博古。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夏考入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纺织科。在校阅读进步书刊,议论时政,向往革命,思想活跃。民国十三年,先后参加中国孤星社和锡社。后被推选为锡社执行委员兼社刊《无锡评论》编辑部主任。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经同学周学熙介绍,相继加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卅惨案发生后,抱病坚持参加苏州学生的反帝示威游行和募捐活动。不久,又积极参加无锡后援会的工作,发表演说,查禁仇货,并在《血泪潮》、《无锡评论》上发表《病榻琐记》、《论军事教育》、《五卅惨案中的无锡舆论界》等随笔和政论。是年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五年初,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干事。同年秋赴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5月,在莫斯科与同学刘群先结婚。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5月秦邦宪回国,在上海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干事,编辑《劳工报》。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1月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4月任团中央书记,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负总的责任。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初,至江西中央苏区。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民国二十四(公元1935年)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不久,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代理主任,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2月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参加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初,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7月任中共驻南京代表,12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组织部长。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兼组织部长。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兼解放日报社和新华通讯社社长。同时参加延安整风运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诚恳地进行自我批评。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6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深刻的检查,当选为中央委员。他精通俄文,译有《前苏联共产党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卡尔•马克思》、《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等书。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3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同年4月8日在与王若飞等人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罹难,终年三十九岁。

座落于无锡城中崇宁路120号的秦邦宪故居,基本上保持了原貌。现为江苏省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基伟:(公元1914-1997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号称“大刀虎将”。

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经理处监护连排长,总部手枪营连长,少共国际团连长,警卫团团长,红三十一军第二七四团团长,少共国际团连长,警卫团团长,红三十一军第二七四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秦赖游击支队司令员,晋冀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长,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14日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7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其子秦涛: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



秦化龙:(公元1913~1991年),原名季康,曾用名余湘;湖南平江梅仙镇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6年任乡儿童团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平江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1933年调少共湘鄂赣省委任少先队总队长,少共书记,中共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部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区后方留守部队政治部主任,湘鄂赣军区边区游击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西北特委书记兼西北军分区政治委员,坚持了湘鄂赣边区第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湘鄂赣抗日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旋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因患病赴前苏联治疗。后留在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40年回国途经新疆,留在新疆工作,1942年被盛世才软禁,同时被捕的有陈潭秋、毛泽东等八路军新疆办事处全体人员及病残干部家属小孩共六百十余人。在狱中曾任绝食斗争谈判代表,1945年出狱。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渤海纵队第十一师政治委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十三军第九十九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淞沪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公安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农村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南京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61年到1964年任上海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农林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1年6月29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秦光远:(公元1913-2002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第四方面军野战医院医生、分院医务务主任,第四军医务主任、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七○团卫生队队长,第三八五旅军医处处长,1941年毕业于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后任旅卫生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卫生部政治委员,第十二纵队卫生部部长。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21兵团卫生部政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后勤部政治委员,第三十三文化速成中学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文化学校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军区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年晋升为少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9月9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秦 威:(公元1911~1994年),河北邯郸人。著名当代电影美术设计师。

秦威自幼热爱美术,1929年进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洋画系,1935年东渡日本,进东京日本帝国美术院研究班。次年回国,赴山西临汾任民族革命大学美术指导,1938年初参加迁往成都的西北影业公司,在《风雪太行山》等影片中任制片主任,为新闻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创作《青纱帐里》大幅木刻宣传画;与贺孟斧合作创作音乐短片《在太行山上》,1942年在成都南虹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期间,参加舞台剧美工设计,1946年进上海国泰影业公司,先后为《无名氏》、《忆江南》等影片担任美术设计,1947年冬赴香港为永华影业公司的《山河泪》和《火葬》以及大江影业公司摄制的《静静的嘉陵江》等影片担任美术设计。

1949年后先后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美术设计师,为故事片《智取华山》、《青春之歌》、《风暴》、《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担任美术设计,同时担任《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曲片的美术设计,他吸取了中国画富于诗意的意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还先后为多部歌舞、杂技、艺术片担任美术设计。秦威的美术设计创作,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善于用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深化主题;具有空间感强,富有抒情色彩的风格。文革以后秦威仍继续活跃在电影界,为《知音》等多部影片担任美术设计,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和探索。秦威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电影美术学会会长,1994年秦威逝世于北京,终年八十三岁。

秦威参与影片工作有:1947年《无名氏》、《忆江南》,1948年《火葬》、《山河泪》,1949年《静静的嘉陵江》,1950年《儿女亲事》、《鬼神不灵》、《赵一曼》,1953年《智取华山》,1954年《小白兔》,1956年《黄花岭》,1958年《山里的人》、《上海姑娘》,1959年《风暴》、《青春之歌》,1960年《杨门女将》,1961年《北大荒人》,1962年《野猪林》,1963年《小兵张嘎》、《穆桂英大战洪州》,1964年《铡美案》、《彩蝶纷飞》,1965年《烈火中永生》,1966年《红石钟声》,1976《蔡文姬》、《红娘》,1979年《铁弓缘》,1980年《诸葛亮吊孝》,1981年《知音》,1983年《哪吒》,1984年《双雄会》,1988年《问天何时明》等。



秦国刚:(公元1934~今),江苏昆山人。著名固体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4年3月生于南京,195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2月研究生毕业于该系(固体物理方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物理研究。他和他带领的研究组在半导体杂质与缺陷和多孔硅与纳米硅镶嵌氧化硅发光领域做出系统的和创造性的成果,例如:在中子辐照含氢硅中检测到结构中含氢缺陷在导带以下0.20eV深能级,在国际上最早揭示硅中存在含氢深中心,提出的微观结构,被实验证实;发现退火消失温度原本不同的各辐照缺陷在含氢硅中变得基本相同;最早揭示氢能显著影响肖特基势垒高度。测定的硅中铜的深能级参数被国际权威性半导体数据专著采用。

1993年对多孔硅与纳米硅镶嵌氧化硅光致发光提出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成功解释大量实验,得到广泛支持;首次观察到p~Si衬底上氧化硅发光中心的电致发光现象。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研制出一系列硅基电致发光新结构,如:半透明金膜/纳米(SiO2/Si/SiO2)双垒单阱/p-Si等,发光波长从近红外延伸到近紫外。所提出的电致发光机制模型,被广泛引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获国家物理学会2000~2001年度叶企孙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其中SCI论文一百三十余篇。



秦兰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院长。

秦义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秦 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一七一师第五一一旅旅长。

秦文斗:(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二专区保安司令。

秦庆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教导总队第二旅第四团团长。

秦德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

跟帖时间 2010-02-09 22:18: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秦氏的典故、趣事 -- 秦大士愧姓秦: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状元秦大士,早年曾因咏秦淮河绝句中的一句“淮水而今尚姓秦”而诗名大起。
一次,秦大士跟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兴致勃勃地游西湖,游到岳飞墓前,大家看到跪在墓前的秦桧,不由得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人发现秦大士沉默不语,就故意拉住他就秦桧跪像题对联。秦大士虽很不情愿,又不便发作。还是袁枚来得快,信口代他吟道:“人于宋后羞称桧;”秦大士红着脸,随口对道:“我到坟前愧姓秦。”从而秦大士自己秦朝自己解了围。后此联由秦大士书写,至今尚存。后来,人们都说秦大士是秦桧的后人。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乾隆大帝耳朵里了。一次秦大士陪乾隆大帝闲聊。乾隆大帝突然问:“人家都说你是秦桧的后人,此话当真?”秦大士没说别的,只答了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大帝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病入膏肓:源于《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生病,十分严重,国内所有的名医,都没有办法医治,便只好向临国请求名医。那时秦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称扁鹊先生,渤海郡鄚人(今河北沧州任丘)。于是景公派使者去请他,使者到了秦国,和秦伯商量,秦、晋两国,因为有婚姻上的关系,所以秦伯就让扁鹊去医治晋景公。在扁鹊到达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他的病,变化成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对另一个说:“扁鹊是著名的良医.如果他到来,恐怕会伤害我们,我看我们还是逃跑吧。”另一个小孩回答说:“我和你分别躲在肓的上面和膏的下面,他就没办法奈何我们。”晋景公醒来以后,觉得很奇怪。扁鹊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视了一番后,对晋景公说:“你的病已经很重,没有办法医治了,因为你患的毛病有两处:一处在肓的上面,一处在膏的下面。这两个地方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所以没有办法了。”晋景公听扁鹊说出病的根源,恰恰和梦中两个小孩所说一样,不禁赞叹道:“唉,你真是一位好医生呀!”于是叫人送了很厚的礼品给扁鹊,送他回去。“膏肓”,中医学中人体部位的名称,膏指心脏下面的部分,肓指心脏和横隔膜之间。旧说膏与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秦琼与义马:秦琼勇力超群,无人能比,他所使用的枪要比普通人用的枪重若干倍。早年,秦王李世民曾围困王世充于洛阳城。秦琼出场交战后,随意把枪插入洛阳城下,然后回到自己阵前。敌方城中出数十人,一起拔枪竟不能动之分毫。秦琼再次骑马返回城下,轻举枪,扬马而去,众人皆惊之。秦琼的马号“忽雷较”,常常以酒为水,到每月十五的时候,它的脖子上会竖起三领黑毡。“忽雷较”颇通人性,随秦琼出生入死上百次。秦琼因病亡故后,“忽雷较”则再也不肯进食,最后嘶鸣而亡。

跟帖时间 2010-02-09 22:10: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秦姓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三贤世胄;万石家门: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骑都尉秦彭,字伯平,茂陵人。北征匈奴屡立战功。后为太守,有善政。本联系时人对他的称誉。

千门新日;万石高风: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骑都尉秦彭,字伯平,茂陵人。北征匈奴屡立战功。后为太守,有善政。本联系时人对他的称誉。

苏门学士;蜀吏辩才:上联典出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认为是元祐党人,绍圣后多次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谈雅;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下联典出三国时蜀汉绵竹人秦宓,字子敕,少年时就有才华。刘备入益州后,将东征吴国时,他上书说“天时”不利,因此入狱。建兴年间,诸葛亮领益州牧,选他为别驾中郎。吴国使者张温来蜀,听说他博学多才,要和他辩论,他对答如流,使张温大为敬服。后官至大司农。

系承顼顓;望出太原:全联典指秦氏的源流和郡望。

凌烟列像;穴石结庐:上联典指唐朝初期的名将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隋末跟从张须陀镇压李密等起义军,后归附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败后,曾跟从王世充,后投唐,随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图像画于凌烟阁。下联典指唐朝诗人秦系,字公绪,号东海钓客,越州会稽人。天宝末年考进士不中,隐居在剡溪,后在泉州南安九日山结庐,号南安居士。贞元年间曾官校书郎。与刘长卿、韦应物、顾况等人有唱和,诗作多表现隐逸闲适之情,风格简谈,有《秦公绪诗集》。

少游文学;叔宝武功:上联典指宋朝词人秦观,字少游。下联典指唐将秦琼,字叔宝。

圣徒乐善;蜀史辩才: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秦非,孔子弟子,乐善慕道。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秦宓,善辞令,时号“辩才”。



2.六言通用联:

汉室将军甲第;明朝都督人家:秦良玉丈夫马千乘,石柱马氏宗祠联。上联指汉朝时期的马援将军;下联指明朝时期的巾帼英雄、大都督秦良玉。



3.七言通用联:

巾帼一人骁将略;锦袍帛带仰官仪: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公元1574~1648年),四川忠州人。通文词,善骑射。其夫马千乘逝世后,代统其众,所部号白杆兵。天启元年,率兵北一抗击后金,立下了功勋。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此联为北宋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秦观(公元1049~1100年)自题卧房联。

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此联为清朝教育家李西讴《吊秦良玉四川营遗址》诗句联。四川营为秦良玉兵营驻地,在今北京市内。

意将画地成幽沼;势拟驱山近小台:全联典出唐朝工部侍郎秦韬玉《亭台》诗句联。秦韬玉,京兆人,有诗一卷。

女休行曾传乐府;男子装屡立战功:上联典出秦氏女休,燕王的妻子,为宗族报仇,把仇人杀于市中,被捕入狱,后逢大赦得释还。三国时期魏作家左延年据此写有乐府发曲歌辞《秦女休行》。下联说明朝四川忠州人秦良玉,石砫宣抚使马千乘的妻子,善骑射,常穿男子装。马千乘逝世后,她代其职务,所领部队号称“白杆兵”,天启初年率兵北上抵御后金(清),崇祯皇帝年间又曾入援京城。



4.八言以上通用联:

祖位尚书,功高麟阁;孙成进士,应衍龙舒:此联为安徽省舒城五板桥秦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秦凤,明建文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下联典指秦凤的孙子秦民悦,字宗化,明朝人,天顺初进士,历官广平知府、南京吏部尚书。

创立天元法;芳名长留世;发明切脉术,妙手俱回春:上联典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字古道,四川人。著有《数书九章》,创立天元法等。后以精于历学而被荐于朝廷。下联典指战国时名医秦越人,即扁鹊。渤海郡郑人,创造切脉医术,精通各科,遍游各地行医,医名甚著,后因秦太医妒忌而被害。

词章隽爽,多棣萼才名之美;忠谠清贞,高后先直节之风:上联典出唐朝崇贤馆学士秦景通,晋陵人。与弟玮俱有文名,皆精汉书。号大秦君、小秦君。当时治汉书者,多出其门。下联典指明朝进士秦紘、秦鳌的事典(正直敢言,不畏权贵)。

博学宏才,俊逸诗名传奕世;老年豪气,清新雅韵破长城:上联典出汉朝郡上计掾秦嘉,陇西人,字士会,博学宏才,善诗,为东汉名诗人之一。他曾以诗与妻徐淑相赠答。下联典出唐朝居士秦系,字公绪,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后结庐于泉州南安九日山。号南安居士,亦号东海钓客。注《老子》,与刘长卿友善,以诗赠答。后汉东渡秣陵,年八十余卒,见《唐书》。“长城”指刘长卿,号“五言长城”。

天水流长,好向上头寻出处;石葛绵远,共从根本做工夫:此联为湖南省堑圹秦氏宗祠联。上联典指秦氏郡望为天水。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人。跟从长桑君学医,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用巫术治病。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越国为“带下医”(妇科),到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享有极高名望。后因为秦武王诊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石葛”,草药名。

跟帖时间 2010-02-09 22:07: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秦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益阳、资阳秦氏字辈:“冥添受胜思兴伯邦朝自在大民国正先有均能致忠孝傅芳远诗书啓雋英文章光世业准海振家声”。

湖南沅江秦氏字辈:“建映金文朝木光楚永辉秉玉以锡士钟和本世希孝友家声大明良国运长为人宜立志修道务成章”。

湖南慈利秦氏字辈:“如惠文志秀新祖宗家盛业永德福时红长发奇强”。

湖北随州秦氏字辈:“明信舒淳英铭启胜乾贵”。

湖北咸丰秦氏字辈:“大士永代兴”。

山东日照秦氏字辈:“孟福红玉泗(嗣)绪培昌启茂秀卫一品”。

山东东营、菏泽秦氏字辈:“如宗传敬恩昌”。

山东济南秦氏字辈:“大玉清明时公”。

黑龙江哈尔滨秦氏字辈:“一保清廷瑞宇占庆福承涵念光同聚历代贺昌荣英贤培栋良诗书圣恩长华堂仁礼存群星耀宗祥”。

黑龙江绥宁秦氏字辈:“德玉昌池毗洪开国仁民

重庆忠丰秦氏字辈:

室甫支派:“安国良景中伯万应时永志国文世凤三召应时正士”;

室禞支派:“安国良景中伯万应时永启世昌(国)应志载单永”;

肇祖支派:“安国良景中伯万单嘉现天见一永人世先之家文士”;

信中支派:“安国恭景中伯万世邦文尚一自正国世宗文德孔(志)士”;

本中支派:“安国恭景中伯万世邦文尚善学正国世宗文德志(孔)士”;

明中支派:“安国恭景中伯尚国邦洪尚仁仕自元国正天心顺”;

敬中支派:“安国恭景中伯万世之有尚一自长人世仕明时(洪)孔光(士)”;

荣中支派:“安国恭景中伯万世邦文云仕单正国世宗文德志(孔)士”;

伯明支派:“安国恭景中伯万世邦文思高大正国世宗文德志士”;

伯玉支派:“安国恭景中伯万世邦文尚一钟正国世宗文德孔(志)士”;

秦良后裔派:“光大宗庭泽纯承继绪长德崇贞业广履泰启熙祥”;

秦恭后裔派:“玉大联庭泽纯承继绪长修崇心学广履泰启熙祥”。

山西汾阳秦氏字辈:“文光朝极贵世瑞锦天成”。

辽宁大连秦氏字辈:“凤正昌家运”。

江苏沛县秦氏字辈:“养正景家存真延续”。

陕西户县秦氏字辈:“德富乐顺树圣祥荣振春承宗”。

广西桂林秦氏字辈:“辅仕高立秀嘉万大珊春志文龙启习方永振久乾坤日月长富贵荣华远祖德积庆祥”。

河南焦作秦氏字辈:“天云玉树子容发洪振家生”。

秦氏一支字辈:“百福鸿裕嗣续丕昌其懋修为以本培元”。

秦氏一支字辈:“尚德光先成崇伦达后人传家大友道永远扬声名”。

秦氏一支字辈:“挺克永德凤佳吉”。

跟帖时间 2010-02-09 22:05: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秦氏的家谱文献 -- 1.简介:

家谱,俗称祖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出谱。主要用于记载某一姓族世系、迁徙源流、具体人物事件等等,即“人自为书,家自为书”,它是古人于一族之内“明世次,别亲疏”的依据,也是继承权和财产权的凭据。编修家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古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之说法,一般修谱的间隔最长不超过三十年。

修谱主要是为了巩固家族的团结,扩大家族的活动和维持家族的秩序。修家谱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谱例,大约有序文、凡例、目录、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像赞、别传、墓志、家规、家范、墓记、艺文、著作等十几项。另外,家谱中还有各种纂例,如出族例。出族,即从家族中除名,这是一项严厉的家族惩罚。

全国各地的秦氏诸支多有家谱,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遭受战争、灾害和人为的损坏,许多珍贵的家谱资料遭到破坏,难以为续。



2.家谱: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十四卷,(民国)秦臻康主修,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沅江秦氏四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秦钟运等主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秦氏通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秦武燮主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合川市四川秦氏联宗大谱,(现代)秦定光等修,19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两卷,(清)秦瀛纂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秦兰枝、秦尧曦等重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残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秦光磊、秦敦世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清)秦世镕、秦世铨编,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跋)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慈溪慈水秦氏宗谱九卷,(清)秦昂、秦鹗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裕宗祠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仅存四卷)。

浙江慈溪慈水秦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秦近水纂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秦祖泽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秦氏族谱,(清)秦启烶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石研斋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秦氏宗谱,(清)秦基续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印本两册。注:秦金鑑首辑於咸丰元年。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定阳秦氏宗谱三卷,(民国)秦新喜、金淘等重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序)。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龙尧乡棋盘山村。

浙江临海后衔秦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安徽潛山秦氏族谱十四卷,(清)秦延奎等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舒城秦氏族谱二十一卷,(清)秦斗斋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霍山秦氏族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秦铮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秦玉田等八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咸丰曲江秦氏家谱两卷,(民国)秦秀彰、秦秀选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咸丰县档案馆。

湖南宁乡秦氏三修支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秦氏四修支谱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秦氏四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秦承基纂修,清道光五年咏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锡山秦氏后双考征文汇录,(民国)黄龙骧撰,民国九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陡门秦氏辛西宗谱补遗五卷,(民国)佚名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秦光磊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兹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秦祖泽纂修,民国十五年活(公元1926年)字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秦氏族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秦峥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歙县莘野秦氏宗谱,(清)秦吉曜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培德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秦氏支谱,(民国)秦孟秋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天水堂梓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泾川秦峰程氏宗谱十四卷,(清)程家恭修,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阴水南秦氏宗谱,(清)秦万和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县秦氏宗谱,(清)秦佩等纂,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永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清)秦锦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永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亭泗泾秦氏宗谱,(民国)秦钟骏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剡县剡西秦氏宗谱三卷,(清)秦仁风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剡县剡西秦氏宗谱三卷,(清)秦世凰等主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崇明秦氏宗谱二十四卷,(清)秦士华等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崇明秦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怡怡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秦氏宗谱八卷,(清)秦玉川等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清)秦本始等纂,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秦瀛纂,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秦兰枝纂,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澹如公支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锡山陡门秦氏宗谱,(清)秦荣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归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陡门秦氏辛酉宗谱补遗五卷,附一卷,(民国)秦士铨等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鄞县堇西秦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秦嗣瀛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六训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鄞县秦氏宗谱稿,(现代)秦永聚修,1960年油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秦氏宗谱,(清)秦基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溧阳秦氏宗谱,(清)秦春茂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肃雍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三卷、第十六卷、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秦氏四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潜山重修秦氏宗谱八卷,(清)秦继哲等修,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秦州西厢里张五甲张氏族谱,(清)张世英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渭南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2-09 22:01: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秦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2.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这里的“三”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便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敦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肃雍堂:资料有待补充。

归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述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石研斋:资料有待补充。

裕宗祠: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09 21:58: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秦氏的迁徙分布 -- 秦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九十三万八千余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5%左右。

1.魏、晋以前:

古时西域各国多称中国为秦国,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是秦氏从产生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最早的秦氏人即帝颛顼嬴姓的后代,主要生活在当时的西北一带,黄帝姬姓后代,多在东方。到了战国时代,秦氏人开始北上,其足迹到达今河北省境内。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西汉初,六国旧贵族及一些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府的权威。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靖除各地地方势力,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把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迁徙到关中,以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迁徙人数大约有二十万之多。其中有山东秦氏的一支豪族迁居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后来发展为大族。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秦氏或迁入甘肃、或迁入江苏、或迁入四川、或迁入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源自姬姓后裔的秦氏有一支迁往山西,后来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太原郡。魏晋南北朝,部分秦氏南迁。同时,在今甘肃省境内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天水郡。

春秋时期,伯禽裔孙受封于鲁国秦邑,其后人便以邑为姓氏,于是产生姬姓秦氏。这支发源于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的秦氏,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及湖北省境播迁。战国时期,又北上播迁到今河北省境内。到战国末期,姬姓秦氏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已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广为分布。总的看来,活跃在春秋战国历史舞台上的秦氏主要是姬姓秦氏。

秦氏一支发源于甘肃天水的秦故地,为嬴姓秦氏,自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以后,其王族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大多多居陕西。秦氏另一支发源于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发展成秦氏主流。这支秦氏最初播迁于陕西及湖北境勺,战国时又北上迁至今河北,至春秋战国,已遍布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秦末有秦同,随从刘邦击项羽,被封为彭侯。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西汉初,高祖刘邦为消除由方贵族和豪强势力,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将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强迁至关中,其中便有秦氏一支豪强家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朝有秦袭等五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后发展成为当地望族。与些同时,甘肃、江苏、四川及北京等地已有秦氏迁入。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源自姬姓后裔的一支秦氏有一支迁往山西,逐渐发展形成太原郡望。秦氏南迁始于秦朝以前。

2.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动荡时期,政权频繁交迭更替,战争芝绵不断,百姓往往随着战争的情势而不得不四处迁徙,各地秦氏族人也不例外。其中姬姓秦氏的一支迁到了山西,并在那里生根发展,形成后来秦氏的一大郡望,即太原郡。与此同时,甘肃省境内的诸秦氏族人,由于相对远离战火中心地带,得以较充分的发展,秦氏的另一大郡望即天水郡就在此形成。

三国时的东吴辖区相对北方来说,战争的灾祸小一些。到了西晋末,大量的百姓及不少豪门贵族跟随晋元帝司马睿逃到大江以南,司马睿依靠他们在南方建立政权,谓之东晋;凡是与他们一起过江者,被当地人称为“侨人”,其中不乏秦氏人。从而以江苏、浙江两地为主,在江南繁衍生息下来。就居住人口而言,无锡、会稽、山阴、宁波最为集中。南北朝时,南方依旧相对稳定,秦氏人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且影响深远,后来的许多秦氏人杰就多源于江南地区。

巍晋南北朝时,北方伐乱不息,秦氏族人因避乱再度南迁。同时,在今甘肃省境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秦氏已分布于工南许多地方,其中江苏无锡,浙江会稽、山阴、宁波最为集中。

3.唐、宋、元、明时期:

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从而使秦氏得以更加广播,枝叶进一步繁茂。

跟帖时间 2010-02-09 21:56: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秦氏的各支始祖 -- 秦 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乐善慕道,從事孔子,贤列七十,唐封上洛伯,宋封鄄城侯,明嘉靖时封冯翊侯,於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於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葬山东堯州府曲阜县东嶺山。元配:言氏,赠夫人,於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於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葬兴子丕公合墓。子二:秦辉、秦耀。是为湖南益阳秦氏始祖。

秦冥秀:原名圯,字鼎铭,号发祥,谨按公为我山东一派祖,商公五十四傅,像公之四子,世居江苏洞庭,官至翰林学士,当明建文初,以疾告归,后因靖难之乱由洞庭西秦徙居永州零陵咸阳里而家焉,遂为永之一派祖,上溯商公则五十五傅矣。元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寅时生,寿八十三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三月初三日卯时卒,葬永州零陵县咸阳里地名独田铺老鸭公头子山午向。元配:蒋氏,赠夫人,元至正十六丙申二月初七日酉时生,寿八十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二月十五日酉时没,葬合夫塋同向。子四:秦添佐、秦添佑、秦添祥、秦添瑞。佐、佑、祥另详永州支谱。湖南益阳秦氏一世祖。

秦道建:官名炽,号赐谷,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五已悍生,南直常州府江阴县二十一里大胥王土地下人氏,明朝时期任福建延平府三府,寿八十二岁,明正统三年茂午二月十八子时没,葬基南招穴上屋嘴爹公山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碑墓表载本傅。元配:苏氏,江南人,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正月初一寅时生,寿七十六岁,明正统二年丁巳四月十一巳时没,葬同夫山向。子一:秦映霞。是为福建秦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09 21:54: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