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姓始祖商贤大夫籛铿公
发帖用户: pzj168
发帖时间 2009-09-17 11:01:5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5577 跟帖次数 20

彭祖籛铿系黄帝之第八代孙,陆终之第三子。传说陆终娶鬼方国女蚩为妻,女蚩只有一乳,怀孕三年,孩子总生不下来。陆终只好剖开其左胁下,取出三个儿子,又剖开右胁取出三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子籛铿封于大彭国——彭城(今徐州市)。自尧帝起,历夏、商两朝,享年800多岁,商代帝官拜贤大夫,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故其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皆姓彭。徐州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彭祖的事迹、遗迹甚多,城中4.6米高的彭祖塑像,白发银须、神采奕奕;还有彭园、彭祖祠、彭祖庙、彭祖、彭婆 墓和彭祖井等遗迹。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代都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彭祖的苦心经营,功不可没。历史上对于彭祖事迹的传说甚多,其中众所周知的是长寿,赢得八百长寿之声誉。由于他长寿的秘诀有如下几方面:1.彭祖天性好静寡欲,不拘不节,自然自在。2.随师尹寿先生学成无为之道,悟泐人生哲理,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求逍遥自在。3.善于导行气而修内功。4.修身养性,彭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人格高尚,善良慷慨,宽厚大量。连圣人孔子也赞彭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后世之人都把彭祖作为幸福长寿的象征。关于彭祖的平生阅历,有如下史料可以说明。王逸著《史记·五帝本纪》中云:老彭为尧臣,商武丁43 年已亥(公元前1282年距今3281年)大彭国亡。唐宰相系表云:颛顼帝玄孙大彭为夏伯,少康中兴(夏六代王)封其孙元哲于豕韦(今滑州韦城)至周郝王时失国。由此可知,元哲之后代世袭韦侯至周止,历夏、商、周三朝。又《大戴礼纪·虞载德篇》云:老彭与仲傀并列,为商初之功臣,以一说彭祖802岁,商初已有672岁,至商七代中宗(即大戍王)时逝世。

彭德怀上毛泽东“万言书”全文 -- 主席:

这次庐山会议是重要的。我在西北小组有几次插言,在小组会还没有讲完的一些意见,特写给你作参考。但我这个简单人类似张飞,确有其粗,而无其细。因此,是否有参考价值请斟酌。不妥之处,烦请指示。

甲.1958年大跃进的成绩是肯定无疑的。

根据国家计委几个核实后的指标来看,1958年较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4%,其中工业增长了66.1%,农副业增长了25%(粮棉增产30%是肯定的),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43.5%。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世界各国从未有过的。突破了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成规,特别是象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设备落后,通过大跃进,基本上证实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是正确的。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成就,在社会主义阵营也将长期的起积极作用。

1958年的基本建设,现在看来有些项目是过急过多了一些,分散了一部分资金,推迟了一部分必成项目,这是一个缺点。基本原因是缺乏经验,对这点体会不深,认识过迟。因此,1959年就不仅没有把步伐放慢一点,加以适当控制,而且继续大跃进,这就使不平衡现象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增加了新的暂时困难。但这些建设,终究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在今后一两年内或者稍许长一点时间,就会逐步收到效益的。现在还有一些缺门和薄弱环节,致使生产不能成套,有些物资缺乏十分必要的储备,使发生了失调现象和出现新的不平衡就难以及时调整,这就是当前困难的所在。因此,在安排明年度(公元1960年)计划时,更应当放在实事求是和稳妥可*的基础上,加以认真考虑。

对1958年和1959年上半年有些基本建设项目实在无法完成的,也必须下最大决心暂时停止,在这方面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否则严重失调现象将要延长,某些方面的被动局面难以摆脱,将妨碍今后四年赶英和超英的跃进速度。国家计委虽有安排,但因各种原因难予决断。

1958年农村公社化,是具有伟大意义的,这不仅使中国农民将彻底摆脱穷困,而且是加速建成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正确途径。虽然在所有制问题上,曾有一段混乱,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缺点错误,这当然是严重的现象。但是经过武昌、郑州、上海等一系列会议,基本已经得到纠正,混乱情况基本上已经过去,已经逐步的走上按劳分配的正常轨道。

在1958年大跃进中,解决了失业问题,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经济落后的国度里,能够迅速得到解决,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在全民炼钢铁中,多办了一些小土高炉,浪费了一些资源(物力、财力)和人力,当然是一笔较大损失。但是得到对全国地质作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初步普查,培养了不少技术人员,广大干部在这一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虽然付出了一笔学费(贴补二十余亿元)。即在这一方面也是有失有得的。仅从上述几点来看,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认真地加以分析,是必要的有益的。

乙.如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到会同志都正在探讨去年以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通过这次讨论,将会使我们党的工作得到极大好处,变某些方面的被动为主动,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经济法则,使经常存在着的不平衡现象,得到及时调整,正确的认识“积极平衡”的意义。

据我看,1958年大跃进中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有一些是难以避免的。如同我们党三十多年来领导历次革命运动一样,在伟大成绩中总是有缺点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时我们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紧张。就其性质看,这种情况的发展已影响到工农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和农民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是具有政治性的。是关系到我们今后动员广大群众继续实现跃进的关键所在。

过去一个时期工作中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客观因素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不熟悉,没有完整的经验。对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体会不深,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没有贯彻到各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去。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时,总还没有像处理炮击金门、平定西藏叛乱等政治问题那样得心应手。

另方面,客观形势是中国一穷(还有一部分人吃不饱饭,去年棉布平均每人还只十八尺,可缝一套单衣和两条裤叉)二白的落后状态,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其次是国际形势的有利趋势。这些也是促使我们大跃进的重要因素。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适应广大人民要求,加速我们的建设工作,尽快改变我们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局面,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

过去一个时期,在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主要是:

1.浮夸风气较普遍地滋长起来。

去年北戴河会议时,对粮食产量估计过大,造成了一种假象。大家都感到粮食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此就可以腾出手来大搞工业了。在对发展钢铁的认识上,有严重的片面性,没有认真地研究炼钢、轧钢和碎石设备,煤炭、矿石、炼焦设备,坑木来源,运输能力,劳动力增加,购买力扩大,市场商品如何安排等等。总之,是没有必要的平衡计划。这些也同样是犯了不够实事求是的毛玻这恐怕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起因。浮夸风气,吹遍各地区各部门,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迹也见之于报刊,确使党的威信蒙受重大损失。当时从各方面的报告材料看,共产主义大有很快到来之势,使不少同志的脑子发起热来。在粮棉高产、钢铁加番的浪潮中,铺张浪费就随着发展起来,秋收粗糙,不计成本,把穷日子当富日子过。严重的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容易得到真实情况,直到武昌会议和今年一月省市委书记会议时,仍然没有全部弄清形势真象。产生这种浮夸风气,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值得很好的研究。这也与我们有些工作只有任务指标,而缺乏具体措施是有关系的。虽然主席在去年就已经提示全党要把冲天干劲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看来是没有为多数领导同志所领会,我也是不例外的。

2.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

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我和其他不少同志一徉,为大跃进的成绩和群众运动的热情所迷惑,一些左的倾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总想一步跨进共产主义,抢先思想一度占了上风;把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置诸脑后了。在思想方法上,往往把战略性的布局和具体措施,长远性的方针和当前步骤、全体与局部、大集体与小集体等关系混淆起来。如主席提出的“少种、高产、多收”、“十五年赶上英国”等号召,都是属于战略性、长远性的方针,我们则缺乏研究,不注意研究当前具体情况,把工作安排在积极而又是稳妥可靠的基础上。有些指标逐级提高,层层加码,把本来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达到的要求,变成一年或者几个月就要做到的指标。因此就脱离了实际,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诸如过早否定等价交换法则,过早提出吃饭不要钱,某些地区认为粮食丰产了,一度取消统销政策,提倡放开肚皮吃,以及某些技术不经鉴定就冒然推广,有些经济法则和科学规律轻易被否定等,都是一种左的倾向。在这些同志看来,只要提出政治挂帅,就可以代替一切,忘记了政治挂帅是提高劳动自觉、保证产品数量质量的提高,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加速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挂帅不可能代替经济法则,更不能代替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措施。政治挂帅与经济工作中的确切有效措施,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重偏废。纠正这些左的现象,一般要比反掉右倾保守思想还要困难些,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去年下半年,似乎出现了一种空气,注意了反右倾保守思想,而忽略了主观主义左的方面。经过去年冬郑州会议以后一系列措施,一些左的现象基本上纠正过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个胜利既教育了全党同志,又没有损伤同志们的积极性。现在对国内形势已基本上弄清楚了,特别是经过最近几次会议,党内大多数同志的认识已基本一致。目前的任务,就是全党团结一致,继续努力工作。

我觉得,系统地总结一下我们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作中的成绩和教训,进一步教育全党同志,甚有益处。其目的是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思想,一般的不去追究个人责任。反之,是不利于团结,不利于事业的。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等问题的不熟悉方面,经过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实践和探讨,有些问题是可以弄清楚的。有些问题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也是可以学会的。属于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已经有了这次深刻教训,使我们较易觉醒和体会了。但要彻底克服,还是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的。正如主席在这次会议中所指示的:“成绩伟大,问题很多,经验丰富,前途光明。”

主动在我,全党团结起来艰苦奋斗,继续跃进的条件是存在的。今年明年和今后四年计划必将胜利完成,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奋斗目标,在今后四年内可以基本实现,某些重要产品也肯定可以超过英国。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成绩和光明的前途。

顺致敬礼!

彭德怀,1959年7月14日。

跟帖时间 2010-02-15 08:15: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历史名人(三) -- 彭 善:(公元1902~年),字楚衍;湖北黄陂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主力一路由北平、天津沿平汉铁路南下,另一路登陆上海,溯长江而上。日寇采取南北夹击的战术,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8月13日深夜,战幕在上海拉开,史称“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双方都把精锐之师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淞沪战场,世界各国也把目光凝聚到上海,视为两个民族意志力量的大决战。刹那间,淞沪被战火覆盖。天空,地面,海上,双方展开了海陆空立体厮杀。

8月14日,日寇木更津航空队十五架战机奉命轰炸上海驻军,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升空迎敌,击落敌机十三架,取得首战大捷。这一日,后来被确定为中国空军节。与此同时,京(南京)淞(上海)警备司令长官张治中亲率第五军主力进攻上海日军据点,进逼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日寇陆军部派松井石根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指挥第三、第十一师团共两万余人在吴淞、浏河紧急登陆。送行时,陆军大臣松山元大将问:“两个师团的兵力是否够用?”

松井拍着胸脯说:“足够了!”

但是,中国军队的抵抗超出他的预料。战至9月5日,登陆上岸的两个师团伤亡大半。松井不得不觍着脸向陆军部求援。他在报告中列举了四条要求增兵的理由:

第一,敌人的抵抗实在顽强,无论是炮击还是被包围,绝不投降。

第二,一线当面之敌兵力约为十九万,二线待命出击的敌军约二十七万至二十八万。

第三,中国居民对于日寇有同仇敌忾之心,积极参战或从事谍报、侦察、后勤、救护。

第四,由于军舰运送部队不及时,前线作战部队不能得到后方及时接济。

日本陆军部决定增派第九、第十三、第一○一师团四万余人参战,同时抽调十个大队集结待命。参谋总长载仁亲王拿着方案去向天皇请示。“增加三个师团是否可以占领上海。”天皇不无担心。载仁亲王作出保证:“不仅可以占领上海,还可以占领南京。”

得到近六万援兵后,松井再次发动全线总攻,并把总攻的突破口锁定在罗店。

罗店,是宝山县的一个商镇,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占据此地,向南,可以直通刘行、大场,威胁张华浜、蕴藻浜;向西,可以抄击嘉定、安亭,占领宁沪铁路,截断中国军队的退路。

8月27日,日寇第三师团向罗店方向行动。张治中敏锐地察觉到来自罗店的威胁,立即报告蒋中正:“罗店得失,关系到我军侧背安全,必须先敌占领。”他命令第十一师、第九十八师立即赶赴罗店。

第十一师师长彭善,素以骁勇见称,人称“拼命三郎”。他亲率两个团,赶到罗店,发现日寇一个联队已占领该镇,正在埋锅做饭。“冲!兄弟们,跟我冲!”趁敌立足未稳,彭善指挥部队杀进镇内,消灭日寇四百余人,剩下的三百余名鬼子慌忙退出罗店。彭善行伍出身,战斗经验丰富,料到鬼子不会罢休,恶战还在后头,于是组织部队抢筑工事。几天后,“之”字形的战壕、交通壕密如蛛网,布满罗店这个弹丸之地。

8月28日,第十八军六十七师奉命增援罗店,守军增加到三个师。蒋中正重新调整指挥关系,将张治中所部划归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指挥。陈诚召开作战会议,命令第十一师、第九十八师负责防守罗店至嘉定一线,第六十七师负责防守罗店至浏河一线。

8月29日中午,日寇第十一师团从嘉定方向投入战斗,与第十一师激战八小时,伤亡过半,溃退下去。这时,彭善产生错觉,认为日寇伤亡惨重,没有力量当晚再发动进攻,考虑到第十一师急需休整,于是只留一个营监视日军,其余部队撤回。谁知松井采取的是“示弱惑敌”的战术,在间隔一个小时之后,集结更大的兵力发起反扑,一举占领了罗店。

第二天早晨,蒋中正接到报告,大怒,声色俱厉地对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说:“你如果不在中午前夺回罗店,军法从事!”

罗店镇方圆只有三平方公里,镇外均为小河、池塘,通往镇内的道路十分狭窄,三个师的兵力无法展开。罗卓英命令三个师分三个方向进攻,每师每次投放兵力为两个营,实行不间断的轮番进攻,不让鬼子有喘息的机会。这一战术果然见效。在中国军队的锐利攻势下,日寇两个联队被消灭。正当中国军队打扫战场之时,日寇炮兵对镇内进行炮火覆盖,上万发炮弹在官兵中爆炸,官兵伤亡大半。日寇趁机发动反击,又将中国军队赶出罗店。

眼看中午将近,罗卓英心急如焚,打电话给彭善:“你的指挥位置应该在镇内,不是在镇外。限你三小时内拿下罗店,否则,自我了断!”

彭善来到一一○旅,通报情况。他狡猾地对旅长蔡炳炎说:“自杀也是死,战死也是死。看来,你我兄弟都要光荣在这个鬼地方了。你就带着兄弟出击吧,有什么需要交待的,告诉我,如果你回不来,我负责你家里的一切。”

忠厚老实的蔡炳炎没明白他的意思,大声说:“国家,国家,国亡了,家也就完了,还提那些小事干嘛?我今天豁出去了!”蔡炳炎亲率两个营,迎着炮火冲上去。经过两小时恶战,终于重新占领了罗店。

日寇故伎重施,令步兵后退,炮兵轰击。第一一○旅先头部队官兵大部牺牲,蔡炳炎成为继黄梅兴之后,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捐躯的第二位将军。

1949年,彭善逃往台湾,后移居美国。



彭佐熙:(公元1900~年),广东罗定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二十六军军长。

彭佐熙在年青时考入佛山武备专门学堂。1924年转入黄埔军校就读,在校期间参加国民革命第一次东征,平定刘振寰、杨希闵叛乱。

1925年9月彭佐熙毕业于黄埔军校。先任东征军总司令部中尉参谋,1927年任北伐军上尉连长。1935年升任中校副团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升任上校团长,彭佐熙率部队开往抗日前线。先后参加过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1938年任少将旅长,率部队与日寇血战多次,其部损失惨重,撤回湖南衡山休整,升任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1939年11月,彭佐熙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出奇兵袭击日寇,迫使日寇溃败逃跑,缴获大批武器辎重。

1942年,彭佐熙奉命率部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英军协同对日作战,在雷高,莱列姆,景栋等地歼灭日寇千余人,缴获大批军械马匹。抗战胜利,彭佐熙升任中将副军长、兵团副司令、军长等要职,驻防云南。

1949年冬,云南省主席卢汉率部队起义,派人劝彭佐熙参加,却遭到彭佐熙拒绝,随即率兵攻打卢汉所部,围攻昆明,使卢汉军损失了三个团。随后人民解放军攻占昆明,彭佐熙大败而退,仓皇中率部队进入越南,并停留于越南金兰湾一带三年余。

1953年,彭佐熙被蒋中正接去台湾,出任台湾东部防守区司令部司令官,翌年春调任台湾省“国防部战略委员会委员”。

1964年退役。

1986年1月12日,彭佐熙因病在台北逝世,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国葬”。



彭丽媛:(公元1962~今),女;山东郓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

1976考入山东济宁艺术学校,学习民族声乐,启盟老师为王音璇。参加全国民歌比赛,在北京舞台一鸣惊人。197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青年歌唱家。中国青年联合会常委,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第一批“国家一级演员”,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政府津贴”。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现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先后三次荣立二、三等功,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历任济南部队前卫歌舞团独唱演员。1981年入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声乐,获声乐硕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个声乐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担任歌唱演员。1985年获全国聂耳星海声乐比赛金奖,1986年获全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第一名,1988年获中国影视歌曲十佳,1989年中国唱片四十周年获金唱片奖、广播金曲奖,1992年演出《党的女儿》获文化部文华奖,1997年获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丈夫习近平:习仲勋次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彭乾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彭功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海军第七航空军军长。

彭国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海军第九航空军政治部主任,后勤部政治委员。

彭 彬:(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彭杰如:(生卒年待考),湖南益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一兵团副司令官。

彭战存:(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八十军军长。

彭佐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八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二十六军军长。

彭克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陕西省西安绥靖公署高参。

彭巩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四十九军代理军长。

彭鼎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参谋长。

彭 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五十二师副师长。

彭 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十九兵团司令官。

彭定一:(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东北守备第一总队总队长。

彭傅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统府”侍卫长。

彭胜竹:(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统府”侍卫长。

彭 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重伤总医院院长。

彭进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台湾省空军第四二七联队联队长。

彭子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警情中心主任。

彭佳杰:(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反潜指挥部政治作战部主任。

彭元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职务待考。

彭戢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职务待考。

跟帖时间 2010-02-15 08:11: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历史名人(二) -- 彭 真:(公元1902~1997年),原名傅懋恭;山西曲沃侯马镇垤上村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彭真于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参加革命后,他在地下斗争中使用过许多化名,1937年最后改名为彭真。

彭真幼年时白天随父母下田劳动,夜晚全家纺线,饱尝生活艰辛之苦,曾随祖母愤起反抗地主恶霸欺压。由于家境贫寒,十二岁才开始读私塾。

1919年考入曲沃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受五四运动影响,带领同学进行反帝爱国宣传。

1922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学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山西省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大革命时期,任中共太原支部委员、书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太原地委书记,中共天津地委二部(区)委、一部(区)委、三部(区)委书记,中共天津地委组织部部长、职工运动委员,在太原、石家庄、天津、唐山等地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学生运动。

1923年在太原主办以工人为主要学员的成人夜校,参与组织反对曹锟贿选的斗争和成立太原民权运动大同盟。

1924年参与筹建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开展国共合作工作,同国民党右派排斥共产党员的活动进行斗争,并参加领导成立了太原和山西省的国民会议促成会。

1925年指导成立山西工人联合会和太原总工会,发动工人群众和各界民众反对阎锡山强征房屋估价税的斗争,五卅惨案后发动山西各界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在石家庄领导恢复正太铁路总工会,任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

1926年作为正太铁路总工会代表出席在天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铁路工人代表大会。先后组织领导了石家庄和天津的纱厂工人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天津市委代理书记、书记,中共顺直省委(当时领导北平、河北、山西、山东、察哈尔、河南等省市党的工作)常委、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中,深入工人群众,继续坚持斗争,组织领导天津近郊农民开展反霸护佃斗争,在农民中发展党员。

1929年由于叛徒出卖,他在天津被捕,遭受酷刑摧残,坚贞不屈,组织被捕同志同叛徒、敌特进行斗争,减少了党的损失。在狱中秘密组织党支部,任书记,组织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1935年刑满出狱后,任中共天津工作组负责人,组织领导天津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任中共北方局代表、组织部部长,并直接领导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他支持刘少奇同志提出的白区工作基本方针和策略原则,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评和纠正关门主义、冒险主义及投降主义的错误倾向,为恢复和发展北方地区党的组织,巩固和发展“一二九”爱国运动的胜利成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创白区工作的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5月作为白区代表团主席参加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任大会主席团成员。他在会议上发言强调,党在白区的工作要充分运用统一战线形式,广泛组织发动群众抗日,同时必须坚持党的独立性。接着,又参加了中共中央召开的白区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在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刻论述后,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认定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的领袖。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真参与部署党在北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1938年他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北方分局)书记,同聂荣臻等同志一起,发展、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提出并实施了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建设以及土地、经济、劳动、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他明确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根据地“改造旧社会,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晋察冀边区被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1941年在延安向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同志汇报晋察冀边区各项具体政策及党的建设经验,分析了边区各阶级、阶层的政治动向,说明了确定边区党的各项基本政策的根据和不同时期执行政策的重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边区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个汇报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称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由中央批转各根据地党委。此后,留在中央,任中央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城市工作部部长,参加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

1944年参加扩大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任历史报告委员会成员、组织委员会成员,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延安,他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把全党思想统一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上来,在全党确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为培养党的领导骨干,为开展敌占区、国统区党的地下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出席党的七大,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并任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他在会上作了《关于敌占区的城市工作》的发言,总结了我党进行地下斗争的历史经验,阐述了精干隐蔽,利用合法形式,团聚群众,蓄积力量的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在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8月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实现党的七大作出的争取东北的战略决策,彭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治委员,在矛盾错综复杂、形势变化急剧的情况下,严肃执行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决定、指示、命令,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军事进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迅速扩大部队,建立根据地,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1947年回到中央,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并以中央政治局委员身份指导晋察冀工作。1948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同年12月兼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

1949年9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之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建国初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后任中央政法小组组长。

从1954年起,任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6年在党的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在中央书记处协助邓小平同志负总责。建国后一直兼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从1951年起兼任北京市市长,直至1966年5月。

建国后十七年中,他作为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成员,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政法工作、统战工作、民族工作、思想理论工作、科学教育文化工作、外事工作,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和平接管北京的过程中,彭真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依靠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北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伟大社会历史变革。解放前,北京是一个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消费城市。北京刚一解放,他就强调把恢复、改造与发展生产作为北京市党政军民的中心任务,其他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并服从于这一中心任务;并明确提出,首都建设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发展生产服务,同时又要为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机关服务。

到1951年北京市的国民经济就得到全面恢复,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持续突飞猛进,北京由消费城市变成了生产城市。他从进城不久就开始抓首都城市规划,1956年提出“城市规划要有长远考虑,要看到社会主义的远景,要给后人留下发展的余地”的指导方针。

1958年他领导了北京十大建筑的建设和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既爱护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又强调必须也只能实事求是地、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他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不犯路线上的错误,根本的问题在于调查研究。他身体力行,深入农村、工厂,直接听取群众意见,进行调查研究。十七年中,他为把首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城市,精心擘划,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贡献。彭真一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于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给予高度重视。他强调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又是高等学校集中的地方,努力办好这些高等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主持制定了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他热忱关怀青年的健康成长,连续多年向首都高等院校毕业生讲话,勉励他们自觉地走历史必由之路,同工农相结合,坚决跟共产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提出“发展城市人民大众的文艺”,号召文艺工作者像过去深入农村一样深入到工厂中去,反映我们取得全国胜利的新时代;并提出要“推陈出新”,对旧戏加以改造,从改造中提高。他经常深入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广交朋友,听取意见。他尊重、团结老的知识分子,关心、培养青年知识分子,重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965年,在文化领域中“左”的倾向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他明确提出:要区别政治问题和学术、艺术问题。真理要受社会实践检验。一切人,不管谁,都应该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彭真把执政党的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认为这是关系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1950年他把新形势下防止党的腐化问题提到了全党面前,指出:保证党永不腐化,一靠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纯洁;二靠跟群众密切联系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三靠批评与自我批评;四靠制度、法律和纪律。他强调,保证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严重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靠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他要求北京市的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要求我们的工作”。他说:要正视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老老实实,对就对,错就错,有多少就说多少,这是共产党的本色。不要说瞎话,不要掩盖缺点和错误,更不要文过饰非、讳疾忌医、报喜不报忧。他尖锐地指出,官僚主义害死人,是要亡国的;严肃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决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

文化大革命中,彭真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受了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曾失去党内外一切职务和人身自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关心、思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彭真的种种罪名和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均应予以推倒”。

彭真恢复工作后,在1979年4月第一次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时,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否则,必然造成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整个革命战线的混乱,使亲者痛、仇者快。对自由化思潮必须严重注意。但不能动摇我们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决心,不能动摇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用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决心。

1979年9月彭真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之后连任党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9年6月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

1980年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1983年6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新的历史时期,彭真作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为拨乱反正,确立和贯彻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反复强调:要“把国家的工作重点坚决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重点,为这个重点服务”;“四项基本原则既反映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又是中国亿万人民在长期斗争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的”,改革开放“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从总结中国三十多年实践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是不会改变的;“不发展商品经济,我们的经济就搞不活,要从战略上看准这一点,坚决干下去。”他不顾年事已高,经常到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十分关心经济特区建设,多次进行实地考察。

1987年他到深圳、珠海视察时,指出:特区办得成功,方向对头。应该允许特区先行试验,大胆改革。特区要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外向型经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加改革,更加开放,更加搞活。

彭真长期领导、主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工作。1954年他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工作,并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宪法确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制原则作了深刻的论述。接着,又领导了刑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身陷囹圄期间,他对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三个多月就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七部重要法律。1980年他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接主持了宪法修改工作。

1979年以来他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机构、民事、刑事、诉讼程序、经济、涉外等方面的基本的重要的法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指出:从革命战争时期主要依靠政策办事,到人民掌握全国政权以后,不仅依靠政策,而且依法办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立法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东西;各级国家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把法律交给群众,这是法律得以遵守、执行的可靠保证;在我们国家,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己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党的领导,严格依法办事,服从人民意志,三者是统一的。

彭真长期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对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1951年他就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管理国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们在政权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的最好、最有效、最重要的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他提出: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国家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经得起各种风险的可靠保证;人大常委会依照宪法赋予的职责进行工作,一不要失职,二不要越权;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权力,集体决定问题,在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中统一思想,实行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要不断加强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建设,使它的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彭真长期分管新中国政法战线的工作。他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关于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为建立和健全政法战线的机构、制度和队伍,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为消除文化大革命中砸烂公、检、法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恢复、健全、加强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殚精竭虑。1980年他任“两案”审判指导委员会主任,统一领导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工作。他确定了"严格地把党内、人民内部的错误与反革命罪行分开"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从而保证了“两案”审判的巨大成功。他总结政法工作的历史经验,对新时期政法工作的任务、方针、政策和队伍建设作了全面论述,提出:新时期政法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严厉打击破坏经济的犯罪,坚决同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犯罪行为作斗争,保障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必须依法从重从快处理;对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则要像父母对待害传染病的孩子、医生对待病人那样,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教育、感化、改造他们;政法工作必须紧密依靠党的领导,紧紧依靠群众,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反对和克服神秘主义;必须大力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彭真代表党和国家,会见过许多国家的朋友和同志,出访过许多国家,多次参加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问题的会议和会谈。在外事活动中,他坚持我们党和国家处理党与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为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88年彭真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仍然一直关心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中,他发表了《用宪法和法律统一思想》的重要讲话,对统一思想、教育群众、分清是非,维护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起了重大作用。他坚决支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评价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他说:小平同志讲,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快更好,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两手抓。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一直到共产主义。近十年来,彭真虽然年事已高,仍然以全部的精力读书、看报、阅读文件,外出调查研究,关心国有企业、农业、农村工作和党的建设,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国际的风云变幻。

由于疲劳过度,1991年4月和1992年9月先后两次突患重病。他以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两次战胜病魔,创造了奇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心彭真,他也认真地向中央提出建议,坚决支持中央的工作,对党的十四大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的评价。

1991年1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彭真文选》。他的《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三本文集也已先后出版。这些是彭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彭真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对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敏锐地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示出创造性地开拓新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革命家的胆略和组织才能。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他一贯坚持原则。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行为准则,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风民主,重视倾听不同意见,集思广益,多谋善断。他谦虚谨慎,朴实无华,严于律己,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顾全大局,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他关心同志,爱护干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党的事业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

彭真不愧为德高望重,功勋卓著,深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彭嘉庆:(公元1909~1993年),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九师第二十五团班长、排长,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连长兼政治指导员,兴国教导第二团政治委员,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第六十四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直属队总支部书记,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营政治教导员,红五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卫生部政治委员,鲁东支队政治委员,苏鲁支队政治委员,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五师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辽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江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后勤学院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8月14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彭显伦:(公元1895~1958年),广东南雄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任中共南雄县第六区委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科员、军需处科长、军医处政治委员,红三军第九师供给处主任,红四军第一师第二团供给处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红一军团供给部出纳科科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等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供给部政治委员,山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滨海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山东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5月1日因病在青岛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彭胜标:(公元1909~2003年),福建长汀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汀瑞游击支队副中队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保卫队政治委员,第一○一团特务连政治指导员兼连长,中共福建兆征县监察委员会主席、兆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参加了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战斗,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周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第一营政治委员,第三支队第五团政治处主任,挺进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副政治委员,第七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鲁中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第四十七师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第一○三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江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3月1日因病在合肥逝世,终年九十四岁。



彭施鲁:(公元1916~今),原名王鹏华;河南武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部秘书。

抗日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四团政治委员,第七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抗联第二支队教导大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合江分校副教育长、总校第二团副团长,东北军区军政学校副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七步兵学校副校长。军事师范学校副校长,军委军校部编研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学院学校部学院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学校管理部副部长、军训部副部长,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彭清云:(公元1918~1995年),江西永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参加儿童团、少先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在农会办的夜校读了一年夜书,十岁学裁缝。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被派往湘赣省委团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在湘赣团省委任巡视员,1932年任宁冈县工会青工部长。1933年入湘赣军分区红军党校学习。1934年在战斗中右臂受伤,任红六军团十八师第五十三团连政治指导员,第十六师第四十七团营教导员,1935年任第十八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在长征中得了伤寒病,战友给了他八块银元后就离开了他。彭清云昏了过去,被后面的部队抢救了过来。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九团第一营政治教导员。1938年10月,日寇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常冈宽治中将由张家口经广灵到灵丘前线督战,第三五九旅旅长王震令第七一九团和第七一七团第九连在广灵伏击。彭清云被任命为突击队长,在战斗中,发现一日寇军官在指挥抵抗,彭清云是全团有名的神枪手,他要过一支三八大盖,一枪撂倒了日寇军官,那就是常冈宽治中将。当即日寇阵脚大乱,彭清云指挥部队冲了上去,却被敌子弹打穿右肘关节,因伤势严重,不得不截肢。白求恩知道他是击毙日寇常冈宽治中将的英雄时,立即为他截肢。手术前要输血,一时又无法化验血型,白求恩毫不迟疑地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就这样,白求恩大夫的鲜血,缓缓地流进彭清云的血管中。失去右臂后,仍然留在战斗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随部队进入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第二十八师第十四团政治委员,第二十九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第一四○师政治部主任,第一六○师政治委员,第一四一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第一四一师政治委员,率领第一四一师修建南阳里机场,1952年在朝鲜升任第四十七军政治部主任。1954年回国后,1955年入政治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政治学院系主任、学院政治部主任。1964年任总参谋部叁部副政治委员,后任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三部政治委员,总参谋部通信部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总参谋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代表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7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彭富九:(公元1918~今),江西永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读过几年书,十岁参加儿童团,1928年任区儿童团团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永新县儿童局书记。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无线电报务员,红二军团报务主任,红六军团电台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第二局前方工作队报务员、电台台长、股长、副科长、第一处副处长、干部科科长、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局副局长、局长,华北军区第二局局长,中南军区第二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技术部第一局局长兼政治委员、第一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代部长、部长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长,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第一政治委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过去彭富九的履历很少披露,萧克评价他说:“知者不说,不知者无从说。”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彭德清:(公元1911~1999年),曾用名陈国华;福建同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26年参本地加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同安县委组织部部长,泉州市特委书记,中共晋(江)南(安)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南)靖(平)和(漳)浦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同安县县委书记,闽南工农红军第二支队队长,闽南红军游击队政治委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闽南抗日义勇军独立大队长,新四军军部大队政治教导员,教导总队第二大队政治教导员,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四团政治处主任,苏北指挥部第五团政治委员,第三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七团政治委员兼团长,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第一师第三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师师长,渡江先遣纵队第四支队支队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二军、第二十三军副军长。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枣庄、莱芜、孟良崮和淮海等著名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二十七军军长。1950年11月入朝参加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副军长,参加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五次等重大战役。回国后,1954年调入海军工作,任华东海军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兼福建基地司令员、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

1958年,我军开始炮击金门,他组织指挥了四次海战,还组织了数十次岸炮炮击,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取得了重大胜利。1965年调入交通部,任交通部副部长,1981年任交通部部长,同时担任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香港招商局董事长等职,1983年退居二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十二大主席团成员、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

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人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旗勋章。1999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八岁。主编有《中国航海史》、《中国船谱》、《中华海魂》,著有《回忆同安越狱斗争》、《关于安南永红军游击队末期情况》等。



彭 钢:(公元1938~今),女,原名彭玉兰,彭德怀之侄女;湖南湘潭石潭镇乌石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9年8月参加工作,197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纪律检查部部长,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是第八届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彭钢是革命烈士的后代,由于她从小生活在彭德怀元帅的身边,彭老总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性格,深深地感染了她,她在彭老总的言传身教中长大,不知不觉,她的性格中也溶入了彭老总的风范。

1985年1月,已经是总后指挥管理自动化研究室工程师的彭钢,被上级领导找去谈话,让她出任总后干部部副部长,热爱自己专业的彭钢,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业务搞行政工作,但作为一名党员,最终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彭钢上任后,首先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不慢就学,然后雷历风行地干。她的魄力和果断使她很快打开工作局面,1个月后,她被任命为部长。干部部长是实权人物,因此常被那些想通过豌通关系办私事的人所追逐。但彭钢上任后,却很少有人找她。因为,她办事原则有三条:一是,不符合原则的事,找我一百遍,我也不会给你办;二是符合原则的事,不找我,我也给办;三是于办可不办的事,只要在原则范围内,我想法给你办。可有人偏偏要闯她的门坎,偷着给她送礼,她叫部里的干事原封不动地把礼物退回,并告诉送礼人:你要是觉得这事很光彩,那你就接着送。一来二去,再也没有人敢给她送礼了。

彭钢当干部部长的四年间,没有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办一件私事。她亲戚的孩子考军校,又报的是总后所属院校,让她帮着说句话。彭钢觉得,孩子想上学是好事,但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考。她没有帮这个忙,因而得罪了这位亲戚,她也以“六亲不认”得名。彭钢干起工作来,只要对党负责,对部队负责,对干部负责,她不怕得罪人,敢于唱黑脸,也觉得:善意的批评,别人是会接受的,会理解你的。正是因为彭钢坚持党性原则,办事公正,使她又走上纪检的岗位。

1991年6月27日晋升少将军衔。



彭辉明:(公元1905~1935年),又名辉盟;广西百色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党员。参加了著名的广西百色起义,任中国红军第七军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参加海陆丰农民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在东江参加革命军,后被派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工作,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3年,任红八军第二十三师政治委员、湘赣红军新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湘赣省军区第三分区指挥等职。1934年6月,任红十八师第二十五团团长、第十八师副师长。8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后,任湘赣省军区司令员、中共湘赣省委常务委员。率领独立第五团随省委行动,在武功山区领导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坚持湘赣根据地的游击战争。

1935年2月,率独立第二、五团到莲花开展游击战争,返回途中,在江西莲花县的虎头岭遭江西保安第十团和保安第四团袭击,战斗中光荣牺牲。



彭佩云:(公元1929~今),女;湖南浏阳人,出生于江苏南京。著名国家领导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

出生于南京市一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金陵大学、清华大学读书。1945年参加民主青年同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校做党的秘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总支书记,北京市高等学校工委办公室主任,大学科学工作部大学组组长,负责联系高等院校党的工作。1964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聂云梓等人的大字报点名,遭到公开批斗。1977年任北京化工学院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任教育部政策研究室主任。1982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教委副主任,主管大学文科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1988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议委员会、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深入城镇乡村调查研究,组织和主持起草了《八五人口计划》、《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九十年代计划生育工作纲要》等文件,主持制定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提出组织妇女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妇女教育、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切实维护妇女权益、不断提高妇女参政比例、进一步完善妇女工作机构等主张,博得广泛赞同,为世界妇女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纪委委员,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九届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彭家珍:(公元1888~1912年),四川金堂人(今四川青白江)。著名民主革命先驱,国民革命军陆军大将军。

彭家珍十八岁毕业于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后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期间参加了同盟会。旋受孙中山之命回国,先后担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北伐蜀军副总司令。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后,部分清室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1912年1月12日,清皇室贵族爱新觉罗·良弼、爱新觉罗·毓朗、爱新觉罗·溥伟、爱新觉罗·载涛、爱新觉罗·载泽、爱新觉罗·铁良等召开秘密会议,1月19日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宣言,被称为“宗社党”。其成员胸前刺有二龙图案、满文姓名为标志,在京、津等地积极活动,企图夺回袁世凯的内阁总理职权,并以爱新觉罗·毓朗、爱新觉罗·载泽出面组阁,由爱新觉罗·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准备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并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

同月,京津同盟会专设“北方暗杀部”,由彭家珍、赵铁桥领导,在北京西河沿设置办事机关,旨在诛杀元凶巨憝。成员二十余人,每人均负有直接行动任务,另兼部分事务工作。由于爱新觉罗·良弼积极组织宗社党,遂被选为暗杀目标。

1912年1月26日,正值农历腊八,满清有在该日为贵胄馈赠腊八粥的习俗。满清宗社党魁爱新觉罗·良弼想趁此机会与贵胄商讨进击南方革命军的事宜,彭家珍亦计划于是日刺杀爱新觉罗·良弼。

彭家珍在1月25日给诸同志兄弟姐妹的“绝命书”中写道:“入同盟会以来‘未见大效’,‘今除良弼之心已决’,‘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可见,彭家珍这次已抱了必死的决心。

彭家珍穿着高级军官服,自称是清军标统,到北京前门附近的金台旅馆定下房间。次日先到前门军咨府清廷贵胄聚会的地方,但未见爱新觉罗·良弼。他又驱车直奔西四红罗厂爱新觉罗·良弼的官邸,良府仆人说,爱新觉罗·良弼去摄政王府未归。彭家珍乘车行走不远,便见爱新觉罗·良弼乘驷马大车回来,于是急忙回车,追至良府大门口。

其时,爱新觉罗·良弼刚从车中迈下一条腿,彭家珍即赶上前去递名片。爱新觉罗·良弼正在诧异之间,彭家珍已将炸弹掷出。当即,爱新觉罗·良弼被炸断左腿,倒在地上,两天后死去。彭家珍因头部同时被炸,当场牺牲,终年二十三岁。由于彭家珍刺杀爱新觉罗·良弼的地点在红罗厂,史称“红罗厂事件”。

后来,孙中山在祭“全国死义烈士”文中和黄兴通电“全国纪念烈士”文中,均高度评价了彭家珍:“我老彭收功弹丸。”国民政府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在彭家珍烈士故乡建立了彭大将军专祠、纪念碑、衣冠冢、家珍公园。



彭 湃:(公元1896~1929年),广东海丰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

彭湃于出生于广东海丰县有名的大地主家庭,自述其家况是:“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我的家庭男女老幼不上三十口,平均一人就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他在家乡读了小学,又到海丰县城和广州上中学,后赴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在那里,他读到河上肇翻译的马列著作,受到启发,曾拜访这位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想启蒙者当面求教。因他积极组织爱国学生活动,受警视厅监视并一度被捕。1921年,彭湃回国后即在广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又回县被任命为教育局长。他上任就组织县城学生高举写有“赤化”的红旗,举行五一劳动节游行。海丰的官绅大感惊骇,县政府马上罢了他的职。彭湃不在乎丢官,难过的是贫苦农民并无反应,认为是“洋学生”赶热闹。此后,彭湃下乡,于1923年初在海丰组织起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县总农会,并担任会长。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农民部长,被公认为“广东农王”。

1925年,彭湃首次发动海陆丰农民起义,反抗军阀陈炯明,在当地建立起农民自卫军。1927年春,他到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中央委员。后随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于10月间领导海陆丰农民配合起义军发动起义,占领了海丰、陆丰两县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地跨两县的革命根据地。不过,在“红色恐怖”的口号下,海陆丰的肃反政策有过火之处,面对强敌围攻又采取硬打硬拼,加上背靠大海没有回旋余地,根据地于1928年春基本失陷。在艰苦的斗争中,彭湃总是身先士卒,打仗时带头冲锋,他的妻子许玉庆也丢下吃奶的孩子跟着冲杀,并在战斗中牺牲。当时在那里的徐向前元帅曾回忆彭湃说:“他个头不高,身着普通农民的衣服,脚穿草鞋,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和群众谈心、交朋友…饭碗上沾着鸡屎,他毫不在乎,端起碗就吃。这一点确是难能可贵的,我很佩服他。彭湃也有弱点,主观、急躁,有时‘左’一些。这同革命初期经验不足有很大关系。”

1928年5月,在海陆丰根据地危急之际,党中央将彭湃调到上海,中共“六大”上缺席选举他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9年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同年8月24日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六天后即被杀害于龙华。终年三十三岁,遗著有《海丰农民运动》。



彭绍辉:(公元?~1978年),江西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参加了1928年的“平江起义”,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六次受伤,失去左臂,1933年中央军委即授予彭绍辉红星奖章。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和条令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战术研究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彭绍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78年4月25日在副总参谋长任职中病逝于301医院。



彭 冲:(公元1915~今),福建漳州人。著名国家领导人之一。

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在漳州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参与领导漳州地区的学生运动,曾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县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新四军,先后任宣传队队长、战地服务团大队党代表、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主任、中共安徽当芜县委书记、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独立团政治委员兼中共江苏泰州县委书记等职。参加开辟苏南部分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中军区独立旅第一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师第五十二团政治委员、第六纵队第十八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第七十二师副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华东解放战争的多次重要战役的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省委统战部部长兼中共龙溪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常务委员,南京市市长、中共南京市委第一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候补书记、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南京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三书记,上海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第二副主任、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主席。

1977年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同年8月被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被选为二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九、十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共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3年6月被选为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六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8年4月,继续被选为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彭加木:(公元?~1980年),原名彭加睦;广东番禺人。著名生物化学家和植物病毒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助教、中央研究院技佐。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3月,彭加木主动要求参加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工作,足迹遍及新疆、甘肃、陕西、内蒙、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十余省、区。先后十五次进疆,协助建立科研基地。

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队考察罗布泊地区,历尽艰辛,首次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成功,为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大胜利。当时,考察队面临着缺水、缺油的严重困难,6月17日上午10时半,彭加木亲自去寻找水源,留下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井水”的字条,就再也没有回来。经过当地政府和驻军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立体耕地式的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彭的遗体。

根据实际情况判明,彭加木是在找水过程中,迷失方向,被狂暴的戈壁沙丘吞噬而献身,实践了他早年的誓言:“我准备用自己的骨头,让新疆的土壤多添一点有机质。”

1982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彭加木“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彭孟缉:(公元1907~1997年),字念先,原名明熙,字真如;湖北武昌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

广州中山大学毕业、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国防大学毕业、日本野炮兵学校毕业,

1945年随陈诚去台湾省,1946年任高雄要塞司令部司令官,1947年镇压台湾“二二八起义”后,蒋中正成立台湾警备司令部,经海军上将桂永清推荐担任首任总司令。

1949年1月任台湾省警备副总司令。1955年6月授予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担任台湾警备司令部总司令。

彭孟缉两次担任参谋总长,1954年8月~1957年6月首次担任总长,1957年7月~1959年6月调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1958年7月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军衔,1959年6月~1965年6月再次担任参谋总长,因蒋中正对台湾军力进行嫡系大接替,彭孟缉成为受益者之一。

1965年任台湾省“总统府”参军长。1960年8月、1966年12月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

1966~1972年先后,出任驻泰国、日本“大使”,后被聘为台湾省“总统府”战略顾问。

1988年7月、1993年8月被聘为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并当选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1997年12月19日,彭孟缉在台北市荣军总医院病逝,终年九十一岁。



彭位仁:(生卒年待考),湖南湘乡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名将,台湾省“国防部”监察局局长。

抗日战争中,对敌正面作战的正规部队第七十三军,在军长彭位仁和参谋长徐亚雄的率领下,一直驻守在潭市、谷水、娄底至蓝田一线,并于1945年夏取得了潭(市)谷(水)会战的胜利,成功阻截日寇于潭市、谷水以东,打破了其西犯新化、安化的图谋。



彭士量:(公元1905~1942年),号秋湖;湖南浏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暂编第五师师长,抗日英烈。

彭士量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秉性刚强,好行忠勇侠义之事。在中小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欢读历史书籍,并仰慕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在当时,湖南曾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区之一,民主革命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彭士量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目睹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横行霸道,深知大小军阀与清廷一样,都是外国势力的走卒,逐渐萌发打倒军阀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

1924年秋,他遵从父亲的意志考入湖北明德大学读书。毕业后,回到故乡担任学校的教师工作。他在听到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动东征讨伐陈炯明,并准备出师北伐,消灭帝国主义走狗北洋军阀的消息,兴奋万分,遂决心投笔从戎,立志参加革命。于是,他反复对父亲讲明道理,说服了父亲,踏上了去广州革命根据地的征途。

在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后,彭士量努力学习,成绩多次名列榜首,深为上级倚重和同学们拥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彭士量被分配到陆军第十师服役,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随大军参加北伐作战。他带兵有方,赏罚分明,每战多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以英勇善战而著称,在率军参加北伐军江西战场的诸次战役中,屡立战功,数次打败孙传芳的军队。特别是在南浔线的攻坚战斗中,他率军冲杀,击溃优势的孙传芳军队,为保证主力部队歼灭敌人作出了贡献。

1932年,彭士量被上级选派到陆军大学第十一期深造学习,提高了自己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的指挥能力。这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步步进逼华北,大有灭亡中国之举,彭士量目睹国家民族日益危亡,义愤填膺,力主对日作战,以捍卫国土,报效民族与国家。他从陆军大学毕业后,升为陆军第八十三师上校参谋处长,并历任第五补训处上校团长,及预备第四师少将参谋长、副师长等职。

1937年7月7日,日寇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彭士量听到日寇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的消息后,愤怒万分,他马上向军事当局请缨上阵,要求率队上阵杀敌,保卫国家,他的请求很快得到了批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彭士量随军转战各地,奋勇作战,在鄂西湘北诸战役中,屡挫敌锋,打退日寇的进攻,粉碎了日寇妄图侵占两湖富庶地区,以战养战,进而歼灭第六战区(鄂湘战区)国民革命军野战军主力部队,打开通往中国抗战临时首都重庆大门,逼迫我屈膝投降的险恶阴谋。

1941年,彭士量调任第六战区长官部高级参谋兼干训团教育处长。1942年,彭士量又担任陆军暂编第五师副师长,代理师长,不久又升任该师师长。

1942年夏季,日寇为夺取素称鱼米之乡的洞庭湖地区,集中数万主力部队,在大批飞机、大炮及海军舰艇的优势火力支持下,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彭士量率领暂编第五师的抗日爱国官兵,在华容县城郊一线与日寇展开了拚死的斗争。彭将军亲临前线视察阵地,指导下级官兵利用地形地物,修筑工事,隐蔽自己,消灭敌人,并用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鼓励士兵英勇杀敌,报效国家,宁死不作亡国奴。在他的正确指挥下,全师官兵不顾敌人的猛烈炮火,宁死不退,与进犯日寇展开了殊死的血战,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日寇的尸体躺满了前沿阵地,双方相持达一月有余,阵地巍然不动。日寇伤亡惨重,攻势顿挫,只好败退而归。这一仗,打出了暂编第五师的声威,日寇广播电台多次提到彭士量所指挥的第五师为不可轻视之铁军。

1942年年11月,日寇为报夏季攻势惨遭失败之仇,并妄图歼灭湘西野战军主力部队,再次集结重兵,在飞机、大炮和海军浅水舰艇的火力支持下,大举进犯常德、桃源一线我阵地,第六战区部队对进犯日寇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血战。

彭士量率领陆军暂编第五师抗日官兵奉令扼守石门,作好了固守石门的战斗准备,誓与阵地共存亡。11月6日,日寇主力部队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向我阵地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密集的日寇步兵象波浪一样涌向我防线,第五师官兵拼命阻击,残酷的战斗越打越烈,每一次日寇冲锋失败后,他们就开动猛烈的炮火对我阵地狂轰滥炸,然后再发动下一次疯狂的冲击。中国守军阵地工事全毁,官兵伤亡惨重。不久日寇依仗优势的兵力突破我战线,彭士量适时指挥部队撤入石门镇附近阵地固守,以保存有生力量,更好地打击敌人。接着,日寇数万之众将石门镇团团围住,集中优势火力向石门发动了猛攻。彭士量沉着应战,他自知目前已陷入敌人重围之中,于是怀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亲临前线,鼓励士兵们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置于死地而后生。他那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抗日将士顽强抵抗,奋勇杀敌。日寇数日进攻均不得手,阵地前躺满了日寇的尸体。

11月13日拂晓,日寇再次集中兵力猛攻石门,第五师拚死抵抗,双方陷入混战状态。11月14日,日寇派来大批增援部队,攻势顿锐,石门北郊笔架山、大山尖、孙家大山方面战况尤为惨烈,日寇数次冲上阵地展开白刃肉搏,彭士量亲临前线督战,双方短兵相接,杀声震天。傍晚,日寇加紧围攻,中国军队将士伤亡殆尽。

11月15日拂晓,彭士量集合残余部队,亲自率领他们向石门西郊逆袭,力图收复阵地。行至新关以南岩门口附近,遭遇日寇飞机的轰炸,彭将军身负重伤,当场壮烈殉国。弥留之际,犹力呼:“大丈夫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此何恨焉!”

人们在收殓彭将军的遗体时,发现了遗嘱,上面写着:

一.余献身革命,念年于兹,早其牺牲决心,以报党国,兹奉令守备石门,任务艰巨,当与我全体官兵同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歼彼倭寇,以保国土;倘于此次战役中,得以成仁,则无遗恨。惟望我全体官兵,服从副师长指挥,继续杀敌,达成任务。

二.余廉洁自持,不事产业,望余妻刻苦自持,节俭以活,善侍翁姑,抚育儿女,俾余子女得以教养成材,以继余志。

此嘱。

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为表彰彭士量将军的抗日杀敌、壮烈殉国的英勇事迹,特追赠彭士量陆军中将军衔。

跟帖时间 2010-02-15 08:02: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历史名人(一) -- 彭 越:(公元前?~前196年),字仲;昌邑人(今山东巨野)。著名汉朝初期诸侯王。

秦朝末期彭越聚兵反秦。项羽分封诸王时,彭越曾任齐王田荣的将军。在楚汉战争中,彭越率三万多人归顺刘邦,曾先后在汉高祖刘邦收魏、定梁、灭楚的战事中建立奇功,后来被封为梁王。

彭越与韩信、英布被称为“汉初三王”。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彭越屡断楚军粮道,配合刘邦军在成皋地区的作战。接着又在下邳进攻楚军,威胁彭城,迫使项羽回军东援,为刘邦向东扩张创造了良机。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彭越率兵参加垓下会战,次年被封为梁王,辖魏国故地,都定陶(今山东定陶)。

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出兵讨伐陈国,在征集梁国兵马时,彭越称病不随前往。后有人告发彭越也想造反,随即被刘邦废为庶人,不久又被斩杀于洛阳。



彭莹玉:(公元?~1353年),又名彭翼、彭国玉、彭和尚、彭祖师;宜春慈化人。著名元朝末期红巾军起义领袖之一。

其祖、父都是慈化寺附近农民。

彭莹玉一出生便被“舍与”慈化寺一彭氏和尚为徒,十岁入慈化寺为僧。有元一代。白莲教风行民间,民众多藉此进行反元秘密活动。彭莹玉加入白莲教组织,并成为当地白莲教教首。他精通医术,经常为寺院附近及慕名而来的群众治病,遂以行医为掩护布道,宣扬“弥勒佛下世,改换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教义。群从纷纷响应,信徒渐至数千人,彭莹玉被尊称为“彭祖师”。

元顺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农历1月,彭莹玉与其弟子周子旺组织五千余名信徒发动武装起义,推举周子旺为首领,号为“周王”。起义者胸、背各写一个“佛”字,以祈求弥勒佛保佑。袁州路官军大举镇压,起义失败,周子旺被俘遇害(史称袁州起义)。彭莹玉辗转逃匿到淮西。他化名彭翼、继续传布教义,奔走于江淮、江西、两湖各地,组织反元活动。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他在浏阳、万载等地活动,身份暴露官府追缉,逃往麻城等地。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彭莹玉号令其徒众在今安徽巢湖一带发动起义,与北方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颍州(今安徽阜阳)遥相呼应。稍后,彭莹玉的弟子、麻城铁匠邹普胜拥戴罗田布贩徐寿辉为首领,在今湖北浠水起义,建立了天完政权,徐寿辉称帝,邹普胜任太师。起义军以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又称“香军”。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春,彭莹玉部将李普胜、赵普胜先后攻占无为、含山,又合兵渡长江,连克繁昌、铜陵、池州、安庆、湖口等地诸城,斩杀江西行省平章星吉。各地人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声势浩大,与此同时,彭莹玉到达蕲水,徐寿辉拜其为军师。不久,彭莹玉、项普略率红巾军一部东征,连克江州、南康、饶州、徽州、信州等地,农历6月起义军攻破昱岭关,农历7月10日夺取杭州,彭莹玉就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元廷大怒,命董抟霄率部反攻,农历7月26日彭、项败出,引军北略,连下湖州、常州、江阴、京口、江宁等城,直逼南京。11月起义军遭元将也先帖木儿、三旦八、佛家闾等部合击,彭莹玉、项普略率部突围至徽州休宁县境,又遭到达鲁花刺八失麻失里所率地方武装的截击,项被俘遇害。彭莹玉召集部众奋勇攻破休宁县城,又乘胜占领徽州城。赵普胜闻讯,率部由湖口前来增援,才一度控制徽州及周围芜湖、广德、淳安等地。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军重夺徽州,彭莹玉率部转战江西。其时欧普祥正围困袁州,彭莹玉率部前往汇合,攻克高安。农历11月江西右丞火你赤(一译和尼齐)督部围攻高安,彭莹玉率部奋力御守,终于城陷被俘,不久被杀。其他将士及其眷属也同时被害。



彭龟年:(生卒年待考),字子寿,号止堂;清江人。著名南宋朝文学家。

少好学,喜深思。读程氏《易》,至废寝忘食。从朱熹、张□问难质疑,其学益精。

他的主要门人为子彭钦、彭铉。

彭龟年崇尚儒家的仁政,强调君主应当审明“用心有义利,主德有诚伪,用人有邪正,听言有是非。”著有《止堂集》传世。



彭翼南:(公元1536~1567年),字晋卿,号北江;永顺人。著名明朝永顺土司。

彭翼南生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嘉靖三十三年承袭永顺军民宣慰使职。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王直自称“徽王”,与其“大将军”徐海勾结倭寇入侵江浙,官兵溃败。尚书张经奏请调湖广土兵和广西狼兵赴援。

明嘉靖三十四年农历5月彭翼南统地方军队三千、其父致仕宣慰明辅统兵二千、荩臣率兵八千、其子守忠亦选杀手三千俱会于松江。时倭寇进犯嘉兴,保靖地方军队首败倭寇于石塘湾,永顺地方军队又中路截击。倭寇退走嘉兴北面王江泾,永顺和保靖的地方军队与广西狼兵联合,四面围攻,地方军队南北夹击,斩倭寇首级一千九百馀颗。自明朝御倭以来,以王江泾之役为“东南战功第一”。

明嘉靖三十五年农历8月彭翼南再次奉调率地方军队征倭。由总督胡宗宪指挥,永顺、保靖地方军队与容美等司的地方军队会合,包围徐海最后据点沈家庄。自8月2日~25日发动进攻,全歼倭寇,“大将军”徐海被迫自杀,王直投降,东南倭乱初告平定。

战后,大明朝廷以功敕赐三品服,授彭翼南昭毅将军。彭翼南逝世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终年三十一岁。



彭孙贻:(公元1615~1673年),字仲谋,一字羿仁,号茗斋,又号管葛山人;浙江海盐人。著名清朝诗画家。

彭孙贻与同地的吴仲木共为名流,称“武原二仲”。他是明末贡生。到清朝后,他奉母杜门以居,以孝行闻于时。一生潜心著述,尤留心于明史。著有《明史纪事本末补编》、《甲申后亡臣表》、《山中闻见录》、《客舍偶闻》、《茗斋集》、《茗斋诗集》等传世。



彭绍升:(公元1740~1796年),居士,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法名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江苏长洲人。著名清朝学者、佛学家。

出身于苏州儒士家。清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及第,授县官,辞不就。因结织罗有高与阅读明朝高僧紫柏的全集,受到感动而归心佛法,尤深信净土。他在净土教义上除莲池外,最推重省庵。平日常闭关念佛,发愿回向。着有一行居士集、居士传、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等。对清朝净土信仰的推展有重要的影响。

曾用禅学的精神解释儒书,企图调和儒、佛两家的思想。他为《居士传》作有评语,杨文会称他具宗匠手眼,著有《汪子遗书》十卷、《二林居集》传世。



彭玉麟:(生卒年待考),字雪琴;湖南衡阳渣江人。著名清朝湘军首领。

曾国藩之股肱,佐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后主其事,购买洋炮,制造大船。剿灭太平天国居功至伟,官至兵部尚书,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后以疾病开缺回籍。光绪十六年,逝于衡阳江东岸寓所,清廷追赐太子太保衔,赐谥“刚直”,并为他建了专祠。彭玉麟于军事之暇,也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他的诗后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



彭应鲤:(生卒年待考),号凤冈,字杏村;广东化州新安曲径村人,圣教公三子通公之第九世孙,是村中乡贤督溪之中间子。著名清朝大臣。

小时好嬉戏游荡,被父亲斥责:“你太没出息了。既不建功立业又不能光宗耀祖,那你就去耕田作农夫罢了。”“杏村感到十分惭愧。从此发奋读书。

年四十四岁中清道光壬辰恩科举人。授官湖北罗田知县。当时湖北太平军四起,进攻州县,大队敌众犯境,他仓卒招募数百士兵据防御,但因众寡悬殊,被击溃。被迫退到多云镇团结村堡。训练乡勇以备再战。不久敌军来犯,他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以一当百,敌稍退,他乘势追击,收复罗田,第二日,太平军复来鏖战,他亲斩敌首,杀敌百余名,于是军威大振,收复蕲水,黄州和安徽的英山等府县。屡立战功。当时湖广总督嘉其绩保秦朝廷,升任蕲州补知府加二级,并带领随勇、随何道剿太湖捻军。何道兵败被部下所杀。

清咸丰三年冬杨霈军又败于田家镇,黄州府沿江州县复为捻军占据。罗田县因城墙坚固未被攻陷。杏村独力支撑危局,第二年春杨霈军路过县境。杏村向他献策说:”现在大帅军到此,守军士气大振,趁现在出击破敌,定能成功。“但杨霈却不听,令其死守孤城,他没法,也就只好死守城池,二月二十日,捻军拥众数万分路直扑罗命子。杏村率军往东路守龙河,防备捻军从背后攻击。罗命子亲自率领守军向西路与捻军作战于中界河,捻军伪装败退,罗穷追不舍,误入圈套,自知不能脱身,手持大刀劈贼二名并厉声大骂阵亡,年时已六十八岁。杏村东路获胜,听到罗军溃败,痛不欲生,回兵分奋勇进攻,斩首千余,生擒百余人,扎营二十余里收葬战死士兵尸首。皇上嘉奖他战功显赫,下旨晋升知府加二级,子孙世袭骑尉,罗田人建昭忠专祠纪念他。清朝廷降旨在他的家乡曲径村建起一座占地面积近百平方的三座两层封诰楼。红墙绿瓦,雕龙画凤,气势十分雄伟。大厅内有石刻碑文,清咸丰皇帝给他的一道圣旨,圣旨分别用汉满两种文字记述他的功绩,至今保存完好,是化州市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三圣堂》。

1993年,市拨款十万,重新装修,前座再现当年的风貌。象征显赫的纪念名人的建筑,在彭族名人史上是不多见的,是彭姓兄弟之光荣和自豪。

目睹封诰楼之风采和杏村的业绩。从清咸丰帝的圣旨中可以看出这位蕲州知府加二级,品位高至二品,才有资格建封诰楼。知府加二级按清官制是总督,属二品。在清咸丰帝以前,皇帝是满人,其一品官员(即中央级)都是满族皇亲贵族。汉人没有人能进入一品之官。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由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常等汉族人起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才破例官之一品。而彭应鲤官至二品已经极其荣耀,仅次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常之下,和先朝清光道帝的湖广总督,禁烟的林则徐并列。是当时两广在清廷最高的官员。

此乃化州彭族之光荣!



彭维新:(公元1679~1769年),字肇周,号石原,又号馀山;茶陵县人。著名清朝刑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彭维新生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进士,先为翰林院编修,累迁赞善谕德,后典山西、陕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迁少詹事,出为直隶、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调任礼部、刑部、吏部右侍郎。

清雍正改元,彭维新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奉命往江南会同巡抚尹继善清理积欠钱粮,条奏民间疾苦,疏请蠲免民欠。事竣,署理江苏巡按。较准漕斛,改为窄口平底,杜绝胥吏浮收积弊;双职工赈济江北水灾,全活甚众。后奉命检查浙江海塘兼审积案,又内转吏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刑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彭维新为官清正,多遭忌恨。总理户部时,受果亲五弹劾而下狱。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获释,仍署左都御史。旋遭御史五俊弹劾后再次落职。清乾隆六年授户部侍郎,又升任兵部尚书,充三礼馆副总裁,会试副主考官,并充经筵讲官。时奉命议处总兵高奇案,又以违例被革职。及至清乾隆十四年再授左都御史,清乾隆十五年复为协办大学士,旋又被劾夺职。至此,虽四度罢官,而不改初衷,最后优游林下十九年。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逝世,终年九十岁。

彭维新善为诗,有《墨香阁集》行世。《沅湘耆旧集》收入七十七首。



彭嘉庆:(公元1909~1993年),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九师第二十五团班长、排长,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连长兼政治指导员,兴国教导第二团政治委员,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第六十四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直属队总支部书记,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营政治教导员,红五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卫生部政治委员,鲁东支队政治委员,苏鲁支队政治委员,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五师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辽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江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后勤学院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8月14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彭 飞:(公元1914~今),土家族;湖南永顺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户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军团第四师政治部统计干事、青年干事。参加了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司令部参谋,1938年入延安抗大第五期学习,后任第一一五师序列的苏鲁豫支队第三大队任参谋,苏鲁豫支队后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任第七旅司令部作战科长,海边支队支队长第七旅第二十团参谋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第三十九师参谋长。第十三纵改编为第三十一军时,调到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任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第六十师师长,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在第二次战役中,第九兵团分割包围长津湖之敌,第二十七军实施正面进攻,第二十军从西侧实施进攻。当时第二十军有四个师,黄朝天的第五十八师三面包围了下碣隅里之敌,戴克林的第五十九师占领了死鹰岭和西兴里,割断了柳潭里与下碣隅里敌军的联系,余光茂的第八十九师迫近社仓里,他率第六十师占领了富盛里、小民泰里一线,切断了下碣隅里敌军的南逃退路。敌军曾对第六十师阵地连续发动四次进攻,均被第六十师击退。美陆战第一师第一团一个营和一个坦克营,英国海军陆战队第四十一派遣队一千余人,坦克、汽车百余辆,在五十余架飞机掩护下,再次向第六十师发动进攻,他指挥第六十师进行了顽强抗击,并在击退敌军多次进攻后,对该敌实施了坚决反击,经过激战,敌军除部分逃窜外,大部被第六十师歼灭。在第五次战役中,第六十师向敌纵深勇猛穿插,突入敌纵深二十五公里,按时抢占了后坪里、五马峙、美山里、旺盛谷地区,歼敌五百余人,切断了县里地区韩三师、韩九师南逃退路,与第八十一师全歼韩军五个营三千余人。回国后任第二十军副军长。1957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毕业,任第三十一军副军长、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彭 盛:(公元1912~1999年),江西万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国际师班长、副连长、连长,管理科科长、特派员。参加了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卫生部兵站医院政治委员,1941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供给部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兼直工部长,第十九兵团后方办事处政治委员、组织部长。参加了平津、太原、兰州,解放石家庄和解放大西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后方办事处政治委员、志愿军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回国后,任沈阳军区大连第一疗养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9月8日因病在大连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彭方复:(公元1911~2001年),湖北阳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在家乡参加了农民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总医院看护员、看护排长,红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卫生队队长、师卫生部部长、军团卫生部副部长等职。随部队转战南北,尤其在攻打长沙、高兴土寺和便水战斗中,不怕牺牲,全力抢救伤员,圆满完成了战地救护任务。先后经受住了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安事变等重大政治与军事斗争的严峻考验。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冀热察挺进军卫生部部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巡视团主任、医务科长,察哈尔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出色地完成了敌后抗战卫生勤务保障工作,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卫生部部长,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先后参加了绥远、石家庄和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卫生部医政处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第十三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后勤部部长等职。为我军卫生医学事业,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12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彭龙飞:(公元1915~1992年),原名彭龙蛟;江西永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永新县保卫队排长,湘赣第十八师第五十三团连指导员,游击队政治委员,红六军团第十六师第四十七团营政治教导员。在长征中,过雪山受了冻伤,十指被锯掉七个,只剩下两个大拇指和右手食指。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七团副营长、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后留在晋察冀军区,任县大队政治委员、支队长、区队长,晋察冀军区教导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沈阳市保安第三旅旅长,辽宁独立师师长,第五纵队第十四师师长。第十四师的前身是冀东的一个独立团和胶东军区的一个团合编而成,亦称通化支队、杨靖宇支队。这支部队坚持过敌后斗争,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在百里穿插攻歼廖耀湘兵团战斗中,命令第十四师机关干部和八大员去抓俘虏,身边只留了一个警卫员,碰上五个敌人,因操枪不便,被击伤左腿。后来担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二五师师长,第四十二军副军长。1952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二军副军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副军长,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6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彭寿生:(公元1915~1993年),江西信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赣军区独立第三师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红九军团军团部见习参谋,红九军司令部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部作战参谋,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十一支队副参谋长兼大队长,第七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参谋长,冀热辽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冀察热辽军区副参谋长,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冀东前线指挥所司令员兼党委书记,唐山警备区司令员,第二十兵团第六十七军第二○一师师长。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第六十六军副军长,1957年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6月1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彭寿生:(公元1912~2003年),江西萍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校。

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彭寿生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之家,自幼父母双亡,七岁帮人放牛,十一岁当学徒。参加革命后,从一个红军战士、基层干部逐步成长为我军一名优秀高级指挥员。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剿匪,参加和组织指挥各种战斗、战役数百次,多次负伤,屡立战功。1940年在苏北的“黄桥决战”中,被国民党顽固军打掉了右臂,成了一名“独臂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1965年离职休养。

彭寿生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加和组织指挥各种战斗、战役数百次,多次负伤,屡立战功。新四军第二支队老二团,当年在江南有“新四军老虎团”之称。后来,曾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段焕竞将军,1995年12月在《岁月悠悠战友情》一文中说:“老二团,当年之所以被苏南父老乡亲誉为‘新四军老虎团’,固然与当时的团长王必成‘王老虎’分不开,但如果没有彭寿生、曾旦生等这样一些英勇战斗的‘小老虎’,同样不能成其为威震敌胆的‘老虎团’和江南指挥部号称的‘模范主力团’。”“彭寿生与闻名的廖政国、吴光明、童炎生等‘独臂将军’相比较,尽管职务低一些,然而就其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来说,则毫不逊色。1965年离职休养后,先后为部队、机关、工厂、学校、学术团体等单位作报告一百余场,听众达数十万人。同时他还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用左手写下了六十多万字初稿的革命回忆录。1996年精选了近三十万字,由江苏文史编辑部编辑出版了一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教育的好教材《高山上的火苗》。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至1965年离休时均无晋升)。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10月2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九十一岁。
彭德怀:(公元1898~1974年),原名彭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

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幼年读过两年书,因家贫辍学务农,下煤窑做工。十五岁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缉,逃到洞庭湖当堤工。1916年入湘军当兵,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黑暗统治,萌发富国强兵思想。1919年在连队秘密组织“救贫会”,后因派会员杀死一恶霸被捕,在押解途中逃脱。1922年改名彭德怀,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湘军任排长、连长、营长。

1926年随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结识共产党人段德昌,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27年1月于所在营成立士兵委员会,订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维护士兵权益的会章。1928年1月升任团长,4月在大革命失败的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22日与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率部在湘鄂赣边转战数月,建立三省边界革命根据地,后率第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第四军会师。1929年1月为了配合第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担负留守井冈山、钳制湘赣敌军的艰巨任务。1930年6月任第三军团总指挥,率部在平江击败国民党军的进攻,乘胜攻入长沙,占领十日。1931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1月补选为中共第六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他是前线主要指挥员之一,所率三军团屡建战功。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逐渐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曾对错误的军事指挥提出严肃的批评。

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率三军团积极执行新的作战方针,北渡赤水,回师攻占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协同第一军团歼灭大量反扑之敌,取得第一方面军长征后第一个大胜利。1935年6月第一方面军同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坚决拥护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9月,第一、三军合编为陕甘支队,任司令员。10月,与政治委员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在他率领红军勇猛打退敌军骑兵的追击后,毛泽东曾作诗赞扬他。同年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直罗镇战役。1936年1月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月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与毛泽东等指挥部队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宣传抗日,扩大红军。5月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西征宁夏、陇东,迎接第二、第四方面军北上会师。10月底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副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与朱德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在华北敌后领导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指挥部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与日军进行频繁战斗的同时,并与制造磨擦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0年,在华北发动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使全国军民受到鼓舞。1942年8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统一领导对敌斗争、整风学习、大生产和减租减息运动,实行精兵简政,领导华北军民渡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1943年9月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对日军的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1947年3月初,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二十多万人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指挥仅两万余人的陕北部队和后勤机关,同十倍于己的敌军作战。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后,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采取拖疲敌人的“蘑菇战术”,伺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一个半月内连续于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后又在沙家店歼敌两个旅,挫败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扭转了西北战局,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1948年2~3月间率部在宜川、瓦子街一举歼敌五个旅,于4月22日收复延安。彭德怀出奇制胜,以劣势兵力战胜优势兵力的指挥艺术,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1949年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形势下,运用军事进攻与和平谈判方式,解放西北五省。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10月,当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边境安全时,他坚决拥护抗美援朝的决策,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在七个月内连续进行五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接受停战谈判。经过两年的边打边谈,于1953年7月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1952年4月回国,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从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他以极大的魄力,领导实行军队组织机构和重大制度的改革,改善武器装备,组建技术兵种,举办各类军事学校和研究机构,实施正规的军政训练,建立第一线国防筑城体系,促进入民解放军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从单一兵种到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历史性转变。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庐山会议”期间,勇于直言,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提出批评,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并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免去国防部长职务。

1962年6月,他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信,反驳庐山会议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坚持真理,再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审查。1965年9月被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仍顾全大局,兢兢业业地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四人帮严重迫害,他据理斗争,坚贞不屈。由于长期的摧残和折磨,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著有《彭德怀自述》、《彭德怀军事文选》。

附1_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

1950年夏,朝鲜内战局势因美国的出兵干预而趋于复杂化。战火开始向中国边界蔓延。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兄弟国家的危难,挺身而出,不畏强敌,毅然作出出兵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人民解放军众多璀璨耀眼的战将中,谁能够承担起赴朝抗美这一重任呢?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进行了精心挑选、全面思量。

在朝鲜内战爆发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冷静地分析了朝鲜战局,认为美国可能进一步扩大战争,有攻击中国东北的可能,中国人民不能不有所防范、预作必要的准备。7月7日和10日,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中国国防问题,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中国东北边防,并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任务,同时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后来毛泽东又派陈毅向粟裕传达,明确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粟裕能征善战,在解放战争中,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彪炳青史的大仗,经略中原,驰骋华东,运筹大兵团作战得心应手,一个战役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地消灭敌人,令人叹为观止。无怪乎毛泽东点了粟裕的将。可这时的粟裕身体状况很不好,但仍在坚持工作。当年指挥水南战役时,他被敌人一发炮弹击倒,虽然经抢救脱险,但有三块弹片一直留在他的头颅内,此后常常头痛头晕难忍。当得知毛主席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自己的信任,义不容辞,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抗美援朝作战任务的准备,要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九兵团参战。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他不得不向毛主席报告病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他专门到青岛疗养。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特地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主席,再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毛泽东看到粟裕的信,立即复信:“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后来,中央经与苏联协商,安排粟裕到莫斯科继续治疗。可是,他在那里治疗数月后,仍没有完全解除头疼的痛苦。由于身体原因,粟裕最终也没能到东北边防军的领导岗位上赴任。7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指挥。8月26日,周恩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东北边防军准备会议上,说明了等正式开战时再派出高一级的指挥员。

10月1日夜,北京国庆一周年的焰火还没燃尽,天安门前欢乐的人群还未散去,中南海颐年堂的会议厅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已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一直到天亮。就在当夜,麦克阿瑟命令南朝鲜军队首先越过了“三八线”向北进攻。10月2日凌晨2时,毛泽东电召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来京面商朝鲜局势,并下令东北边防军随时待命出动。下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颐年堂开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高岗及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等人到会。会前,毛泽东已经和政治局常委们探讨了挂帅人选问题。毛说,原拟选粟裕,但粟裕因病正在青岛休养。考虑到第13兵团是四野的老部队,朝鲜又毗邻东北,而且一旦出兵援朝就可能不仅是一个东北边防军的问题了,各个野战军都会有部队参战,需要一个有能力的挂帅者。林彪曾在解放战争时期,指挥四野转战大江南北,因此林彪成为人选之一。但林彪以自己身体不好,委婉拒绝了。毛泽东想到林彪身体虚弱多病也是实情,“出兵援朝万分火急,既然林彪为难,我的意见还是请彭老总出马”。毛泽东向大家征询意见。朱德首先表示同意。中央书记处遂决定改派彭德怀来挂帅。

10月4日近午时分,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正在办公室里审阅开发和建设大西北的计划,准备赴京向中央汇报。这时,中央派来的两名干部进去请他立即乘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刻也不能耽误,还要严格保密。彭德怀来不及向部属交代一下工作就匆匆上了飞机。他没有料到此去北京会使他到朝鲜去指挥一场恶仗。下午4时左右,彭德怀到达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厅。这时,他才知道开会是要讨论出兵援朝的问题。这次会上,彭德怀没有发言。晚上,彭德怀回到住处,辗转难眠,耳边老是回响着毛泽东说的那几句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第二天上午,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约请彭德怀到中南海。毛泽东是想听听彭德怀的意见。彭德怀表示赞成出兵援朝的决策。毛泽东又问:“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彭德怀问:“中央不是已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这个准备吧?”彭德怀沉默片刻,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毛泽东略带感慨地讲:“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北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在下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是否出兵援朝问题再次进行讨论。彭德怀说了自己的看法:“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会议最后取得一致意见:“中国人民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同时决定参战部队由彭德怀挂帅!

散会后,在中南海畔,有人走过来拍了拍彭德怀的肩膀说:“还不服老哟!”彭德怀仰天长笑,说:“我到死也不服老…”十四天之后,彭德怀率军入朝,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新征程。

附2_毛泽东为什么要打倒彭德怀:

如果说1959年庐山会议前有什么事件严重影响了彭德怀的命运的话,那就是1935年在贵州四渡赤水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在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冲突中,似乎是毛泽东最难接受的一次。这就是所谓彭德怀在四渡赤水战役期间,支持林彪写信反对毛泽东指挥红军的问题。

1935年5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国民党数十万“追剿”部队全部被甩在金沙江以南,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之战,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运动战战略思想。毛泽东自己也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挽救了红军,然而面临的局势十分严重:一方面军未能同贺龙和肖克率领的部队会合,未能建立新的苏区;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不知道转移到什么地方去了;瞿秋白已于一个多月前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中共中央派潘汉年到上海找地下组织联系,但上海的党组织已被蒋中正的特务组织破坏…红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中断了,红军下一步向何处去?

此时,身为第一军团长的林彪抱怨说,毛泽东迫使部队走了冤枉路。林彪认为,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这是在敌人面前逃跑,使部队精力消耗殆尽,毛泽东这样指挥不会成功。林彪的言论立即遭到第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的反对,他对林彪说:“我们是在敌人的口袋里,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出其不意地迂回行动,怎么可能突围?毛泽东指挥没错!”但是林彪没有听,私下里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信中建议:毛泽东、朱德同志随军主持大计,把战场上的指挥权交给彭德怀指挥,即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这封信写好后,林彪曾让聂荣臻签字,聂拒绝了,说:“革命到这样紧急关头,你不让毛主席领导,谁来领导?你刚参加遵义会议,你现在又来反对遵义会议。你这个态度是不对的…现在,你让我在你的信上签字,我不仅不签,我还反对你签字上送。”为了统一纠正上述有关战略战术等方面的思想,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城郊的铁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当时,彭德怀正在指挥红三军团攻打会理城,接到通知,要他去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林彪提出的要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随军主持大计,由彭德怀任前敌指挥的错误。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指出:党内对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周恩来、朱德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接着又说:要是现在有人反对穿插、迂回的作战方针,多跑了一些路,有意见发牢骚,甚至给中央写信,要求改换领导,这是动摇的表现,是右倾机会主义行为。这段话无疑是指林彪的那封信,因为会上大家都传看了那封信。毛泽东批评了林彪的信,指出这是对失去中央苏区不满的右倾思想的反映,强调部队绕道前进是必要的。

彭德怀当时没怎么在意,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打会理城上,连攻几天不克,打不到土豪,筹不到粮食,战士们只能用野菜充饥,伤员无处安置,十分着急。临近中午还没有吃早饭,他仅就军事行动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说:“我军采取穿插、迂回战术,从贵阳城之西北绕至城东,然后又从南向西进,摆脱了敌军四面包围形势,把所有的敌军抛在我军后面,又胜利地渡过金沙江,进入了会理地区,这是个很大的胜利…”彭德怀的发言突然被毛泽东打断,毛泽东大声说:“彭德怀同志,你对失去中央苏区不满,在困难中动摇,这是右倾;林彪写的信是你鼓动起来的。”

彭德怀听了毛泽东的批评后,感到莫名其妙,他对毛泽东的批评百思不得其解。林彪坐在一旁,低着头,沉着脸。毛泽东的话音刚落,林彪赶紧抬起头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什么想法,主要因为老跑路,心里烦闷…”没有等林彪把话讲完,毛泽东就接过话说:“你是个娃娃,懂得什么!在这个时候直接跟敌人硬干不行,绕点圈子,多走点路,这是必要的。”从当时毛泽东的讲话中看,毛泽东对林彪并不介意,因为在毛泽东看来林彪还“是个娃娃,懂得什么”!毛泽东在话语间无疑怀疑彭德怀是敦促林彪写信的后台。毛泽东把根子找到了彭德怀身上。因此,毛泽东指责林彪的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

对于毛泽东的批评,彭德怀觉得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但考虑大敌当前,应以团结为重,不宜计较个人的得失,特别是维护中央领导的威信尤其重要。因此,会上彭德怀批评了林彪的看法,指出:“遵义会议才改变领导,这时又提出改变领导前敌指挥是不妥当的;特别是提出我,就更不适当。”同时彭德怀在会上也作了自我批评:因鲁班厂和习水两战未打好,有些烦闷,烦闷就是右倾。他完全拥护毛泽东的决定:蒋中正已截断了红军的退路,红军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过彝族山区,向北突围,渡过大渡河。这样做虽然风险很大,但必须采取这种行动。此时,敌军已逼近金沙江,彭德怀没等开完会就去指挥打仗了。对于与林彪写信的关系,他没有也没来得及去申明和争辩。他说:“当时听了有些难过,但大敌当前,追敌逼近金沙江了,心想人的误会总是有的,以为林彪的信是出于好意想把事情办好吧;我没有同林彪谈过话,而同刘少奇谈话内容是完全正当的,我就没有申明,等他们将来自己去申明。我采取了日久自然明的态度。”不过最后彭德怀声明:“林彪给中央写信,事先我不知道,更不是我鼓动他写的。”但这次会议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影响了毛泽东与彭德怀、毛泽东与张闻天以及一些同志之间的误解长达数十年。

对于这次会议上对彭德怀的错误批评,彭德怀并没有在意。此后二十四年中,毛泽东四次提到过此事,“在这二十四年中,毛主席大概讲过四次,我没有向主席去申明此事,也没有同其他任何同志谈过此事”。彭德怀认为反正与自己无关,本着“日久自然明”的态度。但他没有想到,从会理会议到庐山会议整整二十四年,毛泽东却先后四次提到过这件事,由此可见,毛泽东在这件事上对彭德怀的误解是很深的。

1959年8月1日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在中央常委会上作了长篇发言,批评彭德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说彭德怀“不是马克思主义”,是马赫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在算彭德怀的历史旧账时又提到了会理会议的问题,即林彪写信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离开军事指挥岗位,由彭德怀来指挥红军作战一事,用以说明彭德怀闹独立性,反对他,从历史上彭德怀与他不合作。可见他对此事始终没有忘怀。彭德怀感到不申明不行了,于是他说:“既然主席多次提到过会理的事情,这次把问题搞清楚,不然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林彪同志,请你说话,你写的那封信与我彭德怀有没有关系?”

林彪最怕提到这个事,本想一言不发,躲过此事,但现在彭德怀让他作证,当事人面对面,所以不得不站出来说:“我当时写信给中央,要毛、朱、周离开军事指挥岗位,由彭德怀指挥作战,事前并没有同彭德怀商量过,与彭德怀无关。写信彭不知道。”

彭德怀释然了,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总算澄清了二十多年的一个误会。林彪愈加感到不自然。而毛泽东木然地坐在那里,脸上毫无表情。批判会的气氛凉了,淡了。

附3_胡耀邦为彭德怀元帅平反的艰难历程:

在陈云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平反的历史事件中,最为艰难的是“天安门事件”和彭德怀问题。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的背后,涉及了更为重大的历史问题。

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经历了千辛万苦,因为“天安门事件”直接涉及到为邓小平彻底平反,涉及到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彻底平反。

为彭德怀平反,也经历了千辛万苦,因为为彭德怀平反,也就是要否定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更重要的是,直接涉及了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从吴晗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揭开序幕的。而当时批海瑞,矛头是直指彭德怀!

毛泽东曾就《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说了一段“名言”:《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所以,一旦为彭德怀平反,也就意味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场锣鼓”是完全错误的,也就意味着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否定。正因为这样,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在陈云呼吁为彭德怀平反之后,依然阻力重重。

令人震惊的是,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红旗》杂志编辑部居然还约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位成员写了一篇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的文章,题为《篡党夺权的一个大阴谋》。这篇文章不仅批判彭德怀,而且还特别“针对现实”,引用了毛泽东的话: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要警惕中央出修正主义。在作者向《红旗》杂志交稿时,正是陈云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言后的第十二天!这篇文章呼吁“特别要警惕中央出修正主义”,不言而喻,是冲着邓小平来的,是冲着陈云来的,是冲着胡耀邦来的。

胡耀邦面对当时的“两个凡是”派,曾引用了毛泽东在1965年对彭德怀的三句话,加以反驳。那是彭德怀在1965年即将去四川担任“三线”副总指挥时,毛泽东约见彭德怀时,曾对他说了这么三句话:“你要向前看。你的问题由历史做结论吧。也许真理是在你这一边。”

胡耀邦说:“这三句话是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回忆的,是彭德怀生前对浦安修讲的。我相信毛泽东同志当时是这样讲的,他老人家在经过一个时期后总要回过头来想一些问题。”胡耀邦借毛泽东此言,说道:“现在,是该由历史给彭德怀同志做结论了,历史已经证明,真理在彭德怀同志这一边!”

后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1978年12月28日,胡耀邦在中共中央党校谈及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时,这么说起为彭德怀平反的曲折经过:

“这次中央会议解决了一大批遗留问题,共有十几个。比如解决了彭老总问题,陶铸同志问题。

我们不搞什么繁琐哲学。开会的时候,许多同志向我建议,说你那个组织部,彭老总要平反,开一个追悼会吧。我说,好,请你们写一个悼词。他们愿意写,七八天把悼词写出来了。写的当中不敢提高,改来改去评价都比较低。

怎么办?后来说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才写上彭老总是红三军团的创立者。

把稿子送到小平同志那里,小平同志说,思想还要解放。他说我来改,作了‘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样公正的评价。”

彭德怀悼词的起草者,便是当时担任《解放军报》副社长的姚远方。姚远方说,他参加起草过许多军内领导人的悼词,改来改去改得最多的,便是彭德怀的悼词。正因为有姚远方这“军内一枝笔”,起草了军内许多重要文件,所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在陈云提出要为彭德怀平反之后,起草彭德怀悼词的任务就落在他头上。

姚远方说,彭德怀的悼词很难写,因为一开始就有人提出,应该把彭德怀的“缺点”写进悼词!因为这些人总觉得毛泽东当年批判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是对的,批判《海瑞罢官》是对的,所以应该在悼词中写写彭德怀的“缺点”才行。这使姚远方感到很为难。姚远方说,他写过那么多悼词,从来没听说要在悼词中写“缺点”的!姚远方拒绝了在彭德怀的悼词中写“缺点”。接着,遇到的麻烦是关于对彭德怀的评价。当时有人总以为不能给彭德怀以很高的评价。其实,这也反映出这些人不甘为彭德怀平反的心理。

关于彭德怀的评价,改来改去,就如胡耀邦所说的那样。最后还是邓小平亲自出马,作了“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样比较公正的评价。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2010-2-15 07:53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2-15 07:51: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高阳;望出宜春:全联典出彭氏的源流和郡望。

疏陈十策;名列三奇:上联典指北宋饶州鄱阳人彭汝砺,字器资,治平初年状元,官监察御史里行,首次上书,便陈述“正己、任人、守令、理财、养民、赈救、兴事、变法、青苗、盐事”等十件事,指陈利害,多是当时朝中大臣所不便说的。后历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因被人弹劾,降为江州知府。他为官处世,言行必合于大义;与人结交,则尽诚尽敬,当时人称他有“古人风”。著有《易义》、《鄱阳集》。下联典指宋朝宜丰人彭渊材,喜爱游历,通晓大乐,曾向朝中献乐书,官协律郎。当时,洪觉范奇于诗,邹元佐奇于命(五行阴阳),彭渊材奇于乐,号称“新昌三奇”。

武原二仲;新昌三奇:上联典出清朝诗画粗彭孙贻,字仲谋,号羿仁,海盐人。天性孝友,善诗工墨兰。与同邑吴仲木同为名流推重,时称武原二仲。下联典出宋朝学者彭渊材,宜丰人。曾出入京兆贵人之门十余年,及归上有李廷珪墨一丸,文与可竹一枝,欧阳公五代史稿一巨编而已。善晓大乐,尝献乐书,珍重协律郎。为“新昌三奇”之一。

吴中三老;鸿博第一:上联典出明朝贡生彭行先,字务敏,长洲人。崇祯时授知县不就,隐居教授,年九十二卒。与金俊明、郑敷教称“吴中三老”。下联典出明朝进士彭孙遹,字骏孙,海盐人。工诗,有文才,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清康熙中举鸿博第一,授编修,历官吏部右侍郎。

作柱下史;封长平侯:上联典指上古时彭祖,自尧时举用,作柱下史。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彭宣,哀帝时封长平侯。

宜春世泽;渔阳家声:上联典指彭氏望出宜春。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彭弘,哀帝时为渔阳太守。

采女问道;小姑嫁郎:上联典指彭祖善养生术,有采女乘车向其问道。下联典指江西省彭泽有小孤山在江水中,江侧有彭浪矶,后人戏称小孤为“小姑”,彭浪为“彭郎”。



2.五言通用联:

十策家声远;三奇世泽长:此联为安徽省宿松县陈田村彭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清朝时期的诗画粗彭孙贻。下联典指宋朝宜丰人彭渊材。

画梅留刚直;悬竹志春晖:上联典指清彭玉麟,擅画梅,卒谥“刚直”。下联典指朝时期的彭启丰,于园中植花竹,清朝廷赐额曰:“悬竹春晖”。

福随如愿至;寿比老彭增:全联典指上古彭氏始祖彭祖。



3.七言通用联:

采女乘軿问道;小姑得仙嫁郎:上联典指彭祖善养生术,有采女乘车向其问道。下联典指江西省彭泽有小孤山在江水中,江侧有彭浪矶,后人戏称小孤为“小姑”,彭浪为“彭郎”。



4.七言通用联:

悬竹志春晖之瑞;画梅留刚直之型:上联典指清朝江苏省长洲人彭启丰,字翰文,号芝庭,自号香山老人,清雍正年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清乾隆年间历官侍讲、左佥都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为官四十年,以谨慎著称。为了奉养母亲,曾请求辞官,在家中壁园亭,植花竹,清乾隆皇帝曾赐匾额“慈竹春晖”。工于书法,善于绘画,又能诗文,著有《芝庭诗文集》。下联典指清末湘军将领彭玉麟,字雪琴,湖南省衡阳人。咸丰年间,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建造大船。曾在湘潭、岳州等地与太平军作战,率水师封锁长江,围攻九江、天京、官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少保。光绪年间官兵部尚书,因病辞去,奉命赴广东办防务,死后谥刚直。擅长写诗,下笔立就,尤其善于画梅花。



5.八言以上通用联:

一室名师,专治易书义理;四朝元老,博通今古精微:上联典出汉代大司空彭宣,字子佩,阳夏人。事禹受易经,禹受易于施雠,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哀帝时官至大司空,封长平侯。下联典出上古彭祖,相传自尧时举用,历夏至殷。本姓钱名铿,封于彭城,故称彭祖。

政治精明,卓尔循良龟鉴;学识正大,粹然性理鸿儒:上联典出宋朝进士彭俞,字济川,宜春人。少隐集云峰,学邃于易,自号连山子。绍圣年间进士,官终朝散郎。有《君子传》、《循吏龟鉴》、《贯通篇》、《时议》等传世。下联典出宋朝乾道进士彭龟年,字子寿,清江人。乾道年间进士,曾与朱熹、张栻交游,学业益进,累官秘郎、吏商侍郎、宝谟阁待制。他学识正大,议论直切,严于辨析善恶、是非。著有《止堂集》。

盛德大功,四世国家元老;孤忠峻节,百年天地一人: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的黄石镇港利村彭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明·彭韶,港利村人。天顺元年进士。为政简静明法,决疑狱,督粮储;仗义执言,弹劾权奸,曾两度被陷下狱。他任刑部尚书时,安远侯柳景总戎两广,贪赃巨万。韶依法褫 其爵。柳仗权贵之力,希望以八百两捐公脱罪,韶坚持不准。因他不畏权贵,批鳞逆谏、得罪于巨室。他就辞官回里。著有《名臣录》等书。

七百岁、八百年流沙记身世;四十妻、五十子独卧妙权衡:全联典出古代长寿彭祖(铿)传说事典。

掌东鲁文衡,数十生徒,尽是皇家之客;传西陵望族,两三兄弟,因为工佐之臣:此联为湖北省麻城市彭家寨彭氏宗祠联。

肇派自吴西,宋元明清,雁塔鹰扬开甲第;解缨迁楚北,祖孙父子,鹿鸣琼晏荫箕裘:此联为湖北省麻城市彭家寨彭氏宗祠联。

汉司空德业、宋御史勋猷,溯从前忠孝传家,渊源有自;六百年宗坊、廿余代族姓,欣此日馨香根本,典型维新。此为湖南省桂阳县青兰乡彭氏宗祠联。

李纲罢相,累及外家,忆先世辟地西江,六七族椒衍瓜绵,若汪若黄,祸我翻成福我;至正肇修,迄兹民国,仰前徽发迹南宋,十二次梨灾枣火,即彭即蔡,宗同不必姓同:此联为江西省奉新县彭氏宗祠联。

跟帖时间 2010-02-15 07:44: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黄冈彭氏字辈:“拾士先其志家世克承”。

湖北钟祥彭氏字辈:“宗庭尚卓德延继宜能光体兴官世保家传显国邦”。

湖北蔡甸彭氏字辈:“万代自强新强开有象明德为心克绍家传世美贤仁”。

湖北江夏彭氏字辈:“祖宗好善昔作永康荣华锦世孝友开创”。

湖北石首彭氏字辈:“宏开景向德必时敦”。

湖北南漳彭氏字辈:“楚本有才家国之光”。

湖北彭巷彭氏字辈:“贵应昌明盛英贤继泽长”。

湖北汉川彭氏字辈:“彦仕学之应世为德光宗耀祖尹大修业兆瑞由秀”。

湖北十堰彭氏字辈:“愿有贵明安定国帮”。

湖北麻城彭氏字辈:“天有兰治正遵世文永宏绍元先思良汝其照宗长才德同发玉家国大显扬”。

湖北云梦彭氏字辈:“祥明宽仁厚德”。

湖北吴山彭氏字辈:“先宜达义方易书承世泽”。

湖北阳新国和、鄂州、大冶、蕲春、黄石彭氏字辈:“汝尧念添泰彦千庆辛丙锺开文初惠德万时日必欲大光宗祖先宜达义方易书承世泽安惠立官常保国忠为本成才教以良贤善继述年远愈克昌唯儒久尊道秉直施政强俊美全长盛毓秀桂兰芳”。

湖北黄石彭氏字辈:“先宜达义方易书成”。

湖北汉川彭氏字辈:“彦师学之应仕为德光宗耀祖尹大修业兆瑞”。

湖北大悟彭氏字辈:“文兆一嘉德大士之光国世泰肇启祖怡谟守典则”。

湖北宜都彭氏字辈:“昌大成先泽传家本善良”。

湖北襄樊彭氏字辈:“祖德宏光远佑□咏代典”。

湖北英山彭氏字辈:“宗国应正其中元本昌”。

湖北荆楚彭氏字辈:“道德圣贤经发启士光明文正兴邦国财高如华林忠义为本元立世重品行工农牧渔副艺海学群英诚实和谦逊勤俭建家庭全力求上进花甲传楚荆”。

湖北云梦彭氏字辈:“鲁国宏仁忍金华治道新廷洋赛正修佳法克良建”。

湖北广水彭氏字辈:“大德少修维立志达人贻始在之方”。

湖北蕲水彭氏字辈:“迁应成子金水大新木尚春德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士先其志家世克承行修道立用达明廷”。

湖北潜江彭氏字辈:“继扬大烈本知百代”。

湖北来凤彭氏字辈:“启首臣再显民胜天元宗文龙腾云吉彩凤明高岗继续纯祖武祥开百世昌”。

湖北公安、钟祥彭氏字辈:“宗庭尚卓德延继宜能光体兴官世保家传显国邦”。

湖北沙洋彭氏字辈:“开仁良传家”。

湖北黄陂彭氏一支字辈:“为仁正启光荣显大”。

湖北黄陂彭氏一支字辈:“从先锡祖世立同”。

湖北黄陂彭氏一支字辈:“绍启贤能光前雨后”。

湖北监利彭氏一支字辈:“宏光志远大孝友绍先业”。

湖北监利彭氏一支字辈:“贵应昌明盛英贤继泽长”。

湖北宜昌彭氏一支字辈:“仕大兴顺永培善”。

湖北宜昌彭氏一支字辈:“承基绪宜永大光中代兴万年长”。

湖北宜昌彭氏一支字辈:“祖德宗公远”。

湖北洪湖彭氏一支字辈:“家久修(身)万代乾坤定千秋四月新”。

湖北洪湖彭氏一支字辈:“世习文章德政迎祥”。

湖北武汉彭氏一支字辈:“登行广大家世其昌国栋贤良金玉满堂”。

湖北武汉彭氏一支字辈:“朝永宗必达荣昌世代期文章延厚泽徳业扩前基□□自正康定致书香远因多福寿宜宏才欣振起令绪乐昭垂”。

湖北武汉司门口彭氏字辈:“光明正大修理治”。

湖北随州彭氏一支字辈:“如贵云廷光宗耀祖永长万年”。

湖北随州彭氏一支字辈:“宜达义方易书承世泽”。

湖北随州彭氏一支字辈:“绍汝崇正清愚心乐长发万年红”。

湖北天门彭氏一支字辈:“永磊明中绍斯宣美佳福宜从世佑长宏”。

湖北天门彭氏一支字辈:“孟启兴邦世习文章德正银祥”。

湖北天门彭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远齐家次国强”。

湖北孝感彭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心顺熙朝景运昌”。

湖北孝感彭氏一支字辈:“红永金华治道新长”。

湖北孝感彭氏一支字辈:“大本克登承先有志”。

湖北孝感彭氏一支字辈:“祖德宗功文仁玉□”。

湖北仙桃彭氏一支字辈:“斧国成先宅(泽)中国”。

湖北仙桃彭氏一支字辈:“世泽祖功长光显升辉旭”。

湖北仙桃彭氏一支字辈:“孟启兴邦世习文章德正银祥”。

湖北仙桃彭氏一支字辈:“文章华国万代乾坤定”。

湖北仙桃彭氏一支字辈:“功本云昌…”

湖北彭氏一支字辈:“林熙开永万锦志士尚元”。

湖北彭氏一支字辈:“先祖德陪厚子孙永远昌”。

湖南衡山彭氏字辈:

本原派:“祖宗培植厚兰树立庭芳立德通经学诗书绪以长”;

本房支派:“光承选缔泽代有士名扬忠孝维国政相传继永昌”;

濠头房支派:“智勇仁为达福从大德生前卿共自远继善必其诚”;

贺家仲房支派:“友子大曰鼓芳应均思成世启家庐远名扬祖宗荣”。

湖南湘潭彭氏字辈:

本原派:“友子大曰鼓芸应均思成世应家庐远名扬祖宗荣”;

杨子坪房支派:“江右贻谋远秋堂继起兴后来宜萃芳各位振而升”;

林子冲房支派:“盛世明良会忠臣起若云衡湘金玉秀积庆肇元勋”。

湖南湘潭彭氏字辈:“思祖惟文太宗兴伍百年念征有杰士述信继商贤安福源流远中湘世泽绵诗书昌令绪孝友绍家传”。

湖南保靖彭氏字辈:“御南惠世万勇师图秀延书易名振瑞齐”。

湖南双峰彭氏字辈:“宗钦安乐承诗书光国杰”。

湖南宁乡彭氏字辈:“祖德学庭朝文子世希尧正大登贤选方知士志超忠厚先猷远诗书爕鼎调休光承佑启令闻永宣昭”。

湖南常德彭氏字辈:“德泽景长行”。

湖南永顺彭氏字辈:“文成楚善武柬南英”。

湖南永顺塔卧彭氏字辈:“有应志文德祖功宗惠明家传百世代永远万年春”。

湖南澧县彭氏一支字辈:“承先鸿启世信树道倍光才高为国用既寿得永昌”。

湖南澧县彭氏一支字辈:“启正文方兴世泽士应光”。

四川简阳彭氏字辈:“钟国家良彦育君亲手臣元善成正远大德定光乾朝廷尚进举荣华富贵先有为增学宪其才在尔全志士兴万美怀道安邦权天开文远日宗功永久传。”

四川賨城(广安)彭氏字辈:“天星玉宗良富贵永华长国正贤才辅家和孝友扬春光明海泽世代显文章清定熙朝治敦仁启德芳”。

四川成都彭氏字辈:“仕文荣永茂时景兴国昌殷熙洪施德忠良振朝邦”。

四川大竹、陕西镇巴彭氏字辈:“益良学正升家贵立清荣志世天明道”。

四川达县彭氏字辈:“乾坤有道□□名经现世代开文明”。

四川南充彭氏字辈:“永久光明大世代多荣华”。

四川巴中彭氏字辈:“文章明先贤孝友正家传忠心朝廷治荣华永万年”。

四川彭氏一支字辈:“仕文荣永茂时景兴国昌殷熙洪施德忠良振朝邦”。

贵州毕节彭氏字辈:“百世其昌…”

贵州务川彭氏字辈:“精应有正世宗寿国永再家声长发习祥”。

贵州贵阳彭氏字辈:“金木水火土国正天星顺官清民志安家和业永盛忠孝万代传”。

江西萍东彭氏字辈:“文受右玉伯春以茂以茂受宗聪大邦良朝鼎(荣义)甫亢麟建龄光杰克”。

江西萍乡彭氏字辈:“初元亨利…”

江西吉安彭氏字辈:“德明登华红尚大国朝卿”。

江西婆阳彭氏字辈:“爵守德永清明”。

重庆璧山彭氏字辈:“一二三四世大在存良方”。

重庆南川彭氏字辈:“应维仁嘉…”

广东揭西五云、陆河彭氏字辈:“尧舜禹汤文武及成康裔序传来古系章燕翼诒谋前有创凤鸣叶占後其昌归山世界勋恒寿吉水家声喜衍长肇自商贤垂泽厚兴隆宗派往南方”。

广东惠州彭氏字辈:“家传扬文学”。

河南罗山彭氏字辈:“光祖荣宗新开文运”。

河南正阳彭氏字辈:“荫浩志甲(家)凤远”。

山东菏泽彭氏字辈:“存春立志继学体俊广化”。

山东莱芜彭氏字辈:“淑金汉荣焕培”。注:按“金木水火土”编字。

云南彭氏一支字辈:“林中生玉竹月下美人来”。

安徽合肥彭氏字辈:“思德继家大本克立玉汝於成光耀先必”。

陕西宁强彭氏字辈:“发元兆万善”。

彭氏书易堂一支字辈:“允和宗国彦希成道友忠朝廷延士子福禄定兴隆书易传家学经纶焕玉堂桂阑(加草头)欣毓秀科第永腾芳丕振恢先绪循环冀裔昌功勋如栋柱世代载方纲”。

彭氏潭派字辈:“一元来复永世其昌思宗树德家泽辉煌诗书继启源远”。

彭氏一支字辈:“致鼎政宗仕太永尚彭希大必先祖绪文有兆开祥为可继家道祟修诗书昌启学成明得朝廷定立泽深传远光国发毓”。

彭氏一支字辈:“先仁善帮德应代一朝忠”。

彭氏一支字辈:“凤鸣兆瑞书传忠良”。

彭氏一支字辈:“方泽延玉同”。

彭氏一支字辈:“国正天星顺”。

彭氏一支字辈:“承天助文明”。

彭氏一支字辈:“元定德贤嗣经仁焕玉堂”。

彭氏一支字辈:“万纪祖添朝国应宗舆荣华世代光”。

彭氏一支字辈:“治本炳增钦泮树燿堂钧汝标勲在锦泽荣焕培金”。

彭氏一支字辈:“鲁国宏仁忍金华治道新廷洋赛正修佳法克良建”。

彭氏一支字辈:“均子文志启魁宗思深洪正修光祖德齐”。

彭氏一支字辈:“显仲仁大万宗尚永时(仕)光明”。

彭氏一支字辈:“修德家和作仁邦怀敦笃培基嗣世泰来”。

彭氏一支字辈:“文华时昌运道有光国正天宝永世安康”。

彭氏一支字辈:“懋期玉时(石)清忠厚永光明世(仕)泽照本作肇开必大成”。

彭氏一支字辈:“肇源敦本毓俊钟英懋功广业兆庆锡荣先畴勤服古训恪遵保民辅国百禄齐臻章显谟烈纬武经文麟凤献瑞海宇清平”。

彭氏一支字辈:“万发(华)德从远(启)微泽濡长守光前烈纯武裕…重纲”。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5 07:40: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家谱文献 -- 全国锦竹彭氏宗谱三卷,(民国)彭正官纂,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丹阳云阳东门彭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彭士琏等重修,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云阳东门基庄彭氏重修族谱六卷,(清)彭志质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云阳大泊彭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彭道亭等重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溧阳南门彭氏宗谱十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溧阳南门彭氏宗谱四十六卷,(民国)彭启运等八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彭氏宗谱四卷,(清)彭慰高重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衣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彭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彭慰高、彭祖贤重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衣言庄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彭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彭文杰、彭钟岱重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衣言堂增补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有两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三门亭旁彭氏宗谱两卷,(民国)彭大巧、彭道芳等重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三门县彭赖乡彭家村。

浙江云和彭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管。

安徽彭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彭荣恩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述信堂木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彭氏宗谱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石台县贡溪榔塘湾村。

安徽桐城彭氏世谱四十二卷,末一卷,(清)彭元照重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奎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潛山彭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述信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江西南昌彭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民国)彭元端等六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手写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萍乡古学前彭氏续修族谱,(清)彭金钰等纂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萍乡古学前彭氏三修族谱,(清)彭启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萍乡竹溪彭氏四甲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彭为宗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一卷下册,另有一部仅存三卷)。

江西萍乡萍城彭徵君祠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三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萍乡萍城彭徽君祠捐册四卷,首一卷,(民国)彭树荣编,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三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武昌葛店彭氏宗谱六卷,首两卷,(民国)彭秉彝、彭祖年等编,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新洲彭氏宗谱四卷,(民国)彭礼学续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徐古镇乌钵窑村。

湖北新洲彭氏宗谱,(民国)彭信成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杨岗村。

湖北新洲彭氏宗谱七卷,(民国)张传福创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徐古镇张湾村。

湖北新洲彭氏宗谱三卷,(民国)彭仲甫、彭彩轩续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和平乡富兴村。

湖北黄岗楚黄彭氏宗谱三十七卷,首七卷,(民国)彭清泉、彭扫鹿等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江陵彭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江陵县档案馆。

湖南长沙彭氏续谱五卷,(清)彭学懋纂序,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木刻活字印刻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彭氏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彭第槐纂序,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浏阳浏南沙溪河口彭氏支谱,(清)彭文馨修,彭万成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瑞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宁邑彭氏族谱六卷,(清)彭显相纂序,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刻本,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约溪彭氏三修族谱,(清)彭宗玉、彭显业修,彭宗端、彭乐济纂,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刻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醴陵福亭彭氏三修族谱,(清)彭绍椿修,彭昌煦纂,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湾头彭氏四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彭士琸、彭杰圭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商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严溪彭氏三房二修支谱十卷,(清)彭飞熊纂序,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湘潭县署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上湘北门彭氏支谱四卷,首四卷,(清)彭德基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花园彭氏四修族谱三十七卷,首一卷,(民国)彭泰岩、彭贻聪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柱下堂刻活字印本二十册。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湾埠塘彭氏五修族谱二十八卷,(民国)彭昭廉、彭家贵总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彭氏六修族谱十六卷,(民国)彭德为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明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彭氏六修族谱十六卷,(民国)彭肇兴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光裕堂石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上湘彭氏续修族谱十卷,(清)彭东海、彭兴言等修,彭洪堂、彭鸿翥纂,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孝睦堂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壮门彭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彭盛唐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福亭彭氏续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福亭彭氏横洲涧房墨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彭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两卷)。

湖南湘乡上湘彭氏族谱十三卷,首两卷,(清)彭中浪、彭盛清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春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白龙彭氏支谱五卷,首两卷,(清)彭定臣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积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上扶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两卷,(清)彭春林、彭正乾等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彭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下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彭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华秀彭氏续修族谱十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二~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岳阳彭氏宗谱四集首一卷,(民国)彭赓颺续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岳阳郭明吾活字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阴团螺山彭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彭芮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平江彭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江永彭氏族谱一卷,(清)彭绍论续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江永县档案馆。

湖南江永彭氏族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陇西堂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江永县档案馆。

湖南江永彭氏家谱三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l年)陇西堂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江永县档案馆。

广东中山象角彭氏族谱十卷,(民国)彭炳佐等编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东莞县彭塘石背岭彭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l2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陆丰彭氏族谱,(清)彭云际序,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陆丰彭氏族谱,(清)彭金秀抄,清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西桂林彭氏四修宗谱,(清)彭递珪续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6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四川双流彭氏族谱四卷,(清)彭宗超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双流彭氏族谱两卷,(民国)彭家凤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蒲江彭氏族谱,彭家光纂修,稿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蒲江县天华乡。

四川遂宁西蜀潼郡遂蓬两邑彭氏增修族谱,(清)彭氏阖族撰,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遂宁县文物管理局。

四川简阳彭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清)彭钟模总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刻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四川简阳简州彭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成都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今仅存一册)。

四川隆昌彭氏族谱六卷,(清)彭塾策、彭肇基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香港新界宝安县粉岭彭氏族谱节录,彭启瑞编,木刻活字印本影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香港新界宝安县粉岭彭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香港新界粉岭彭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彭氏宗谱九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刻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彭氏宗谱,(清)彭氏族人合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刻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彭氏族谱八卷,(清)彭南亮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陇西堂刻本九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彭氏族谱,(清)彭佩兰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淮阳彭氏宗谱两卷,(民国)朱佩坷续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刻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青石乡飞碓村马面排。

彭氏宗谱六卷,首两卷,(民国)彭秉彝、彭祖年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彭氏宗谱,(民国)彭清泉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彭氏四修族谱十二卷,首两卷,(清)彭杰圭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尚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彭氏七修族谱十三卷,末一卷,(民国)彭有康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29年)淮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湘谷水彭氏续修族谱五十四卷,首两卷,(民国)彭依庸等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中湘彭氏六修族谱十六卷,(民国)彭肇兴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光裕堂石印本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彭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清)彭钟模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鹤庆彭氏宗谱,(清)彭坤纂修,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中湘高桥彭氏族谱二十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彭氏愤山案宗,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青山彭氏增修微言谱十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彭氏族谱十一卷,著者待考,1995年雍睦堂胶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江彭氏六修族谱一百三十九卷,著者待考,民国癸酉年(公元1921年)述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今缺第十八~二十三卷、第二十五~二十六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卷、第三十二卷、第三十五卷、第三十七~四十四卷、第四十六~五十二卷、第五十四~六十四卷、第六十八~七十卷、第七十二~七十五卷、第八十~八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善化洞井彭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彭氏三修支谱九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淳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长沙彭氏彭家坳六修支谱十三卷,首两卷,(民国)彭学琛等修,民国甲申年(公元1932年)陇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缺第一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彭氏四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宋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彭家幼六修支谱十三卷,首一卷,民国辛丑年(公元1949年)陇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2-15 07:37: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玄菟郡:历史上的玄菟郡有两处,一称北玄菟郡,一称南玄菟郡。北玄菟郡在秦、汉时期位于东辽地区东北部,是古北燕国遗民夫余族的境地。在汉武帝刘彻征服朝鲜半岛的过程中,建“汉四郡”,夫余之地归属于其中的玄菟郡管辖。玄菟郡境地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在咸镜南道境内。汉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汉武帝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并将玄菟郡迁至今吉林地区。到了东汉时期,玄菟郡西移至辽东地区,之后为高句丽所吞灭。南玄菟郡亦称南粤郡,即今两广(广东、广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广东番禺)。东汉时期兼指南越、闽越。秦末南海龙川(今广东龙川)令赵佗兼并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南越虽对汉称臣,实为一割据政权。赵佗死后,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于西汉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派遣使者安国少季、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起兵杀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使。汉武帝于西汉朝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秋发兵十万攻南越,于次年(公元前111年)冬俘获吕嘉,平走南越全境。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南越吕嘉反汉,余善曾与通谋,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6年)秋,又起兵杀汉三校尉,于是汉兵往讨,至西汉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事平。此后南越国消,为南越郡。彭氏郡望中的玄菟郡属于北玄菟郡。

宜春县:西汉时期置宜春县。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隋朝时期设袁州,改宜阳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元朝时期为路。明、清两朝均为袁州府。民国时期废府改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2.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淮阳堂:以望立堂。

玄菟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北宋末年原籍江西吉安的彭延年告老辞官后定居于揭阳,是彭氏进入广东的始祖。其子孙除留居揭阳外,先后迁居丰顺、大埔、兴宁、五华、梅县等地。迁居丰顺县人数最多,有“彭半县”之称。

可祖堂:都是说的彭铿(即彭祖)的故事。彭铿封于彭邑,人称彭祖。彭祖活了八百岁,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到了周朝又当柱下史,所以又叫长寿堂。

长寿堂:同可祖堂。

述古堂:资料有待补充。

尚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雉封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衣言堂:资料有待补充。

述信堂:资料有待补充。

奎聚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瑞堂:资料有待补充。

商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柱下堂:资料有待补充。

明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雍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春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积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博士堂:资料有待补充。

曹斐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深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惇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中一堂:资料有待补充。

桄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双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5 07:35: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迁徙分布 -- 彭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五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八十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9%左右。

彭氏族人最早的居住地是今江苏徐州,古称之为“大彭氏国”。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氏一族的发源地,其后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

商朝末期“大彭氏国”被灭后,已有彭氏族人迁居河南南阳、湖北一带,也就是古代楚国境内。其中有位名叫彭仲爽的人由南阳去楚为大夫,是为彭氏族人徙居湖南、湖北的开始。

春秋时期,彭氏族人已向西、向南迁徙。这段时间由于资料缺乏,彭氏支族迁徙情况难以叙述。

秦朝时期,彭氏族人中有一支从中原地区向西北地区迁徙,有迁至陇西者。秦末时楚汉争霸,位于楚国都城的徐州处于战乱状态,有一支彭氏族人为避战乱而离彭城远迁陇西。

汉朝时期,有长平(今河南西华)侯彭宣,举家迁居河南淮阳,后于淮阳发展成为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于战乱,随着各类王朝的更替与官职的任用、派遣等原因,陇西彭氏族人大举南迁,播迁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此际有史料表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均有彭氏族人在活动。南北朝北齐时,彭宣八世孙彭景直徙居瀛州(今河北河间),九世孙中有一支迁居安定(今甘肃泾川)。

彭氏迁至江西者至唐朝时期极为昌盛。唐玄宗执政时期,为避安史之乱,彭景直之子彭构云迁居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彭氏开始称盛于江西省境,彭构云五世孙彭轩因仕宦而落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吉水之山口村,其子孙分布于今吉安市、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彭??浪锱硭迷?ň臃忠讼亍=?髌渌?硎险纷?ㄡ阌诟=āF渲信硎咳坏暮笠崆ê?衔鞑浚?瞥?┢冢?硇??浪锱硭迷?ň臃忠讼亍E硭迷?耸浪锱碓敬巫优硌幽甓ň佑诠愣?已糁?挚诖澹?俏?硎先朐潦甲妫?蠓殖稣闹荨⑷?莸戎?伞F渲信硌幽甑谌?优砣竦囊崴锱砭?镉诿鞒?ㄈ牍愣?分荩?俏?分菖硎鲜甲妗?

到了宋朝时期,迁至江西之彭氏族人中,因官职调遣而又迁至福建、广东、湖南者亦多兴旺发达。特别是迁至湖南的彭氏族人,从五代至明清时期都是当地一大望族。宋神宗时,彭嗣元的九世孙彭延年因被任命为潮州刺史,遂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氏广东始祖。后又于此派分出福建漳州、泉州等支派,在闽粤发展成为望族。

彭延年的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氏始祖。另据载,彭氏亦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当时有一百四十五人分迁于河南、甘肃、山东、河北、湖北、湖南等地。

自清朝开始,闽、粤彭氏族人中有部分移居台湾,此后并有移居东南亚及欧美的彭氏族人。

彭氏族人的早期和中期,主要是以北方的甘肃东部及河南南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为其繁衍与发展地区。至后期逐渐向全国一些地区迁徙,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彭氏族人已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地域。

如今,彭氏族人分布广泛,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三省的彭氏族人约占全国彭氏人口的45%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2-15 07:33: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各支始祖 -- 彭 寿:字应贵,元大总戎,生没失详,葬堆子山祠堂屋后子午兼壬丙向有石墓碑表。先世椿年公於元朝官授武职,由江右来衡州□县居第四都之铜口湾至明洪武二年已酉四月,公徙长沙落业,本邑坪山今敬房所居西冲湾其旧址也。故子孙之为宗堂云。元配:许氏,元封夫人,生没失详,葬堆子山上手潭冲坝口原庄屋后龟形山子午兼癸丁向有碑表。子三:彭爱子、彭燧子、彭楚子。龟形山墓前原庄屋及菜园自属,宗祠公管。湖南长沙彭氏始祖。

彭 鄑:始祖三子支祖:彭鄑,宋赠武烈将军,讳鄑字宗献行文三,由青山徙居西山散桥。湖南长沙陇西堂彭氏始祖。

彭尊三、彭福庆:尊三籍隶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之欲谷村,元元贞八年壬寅三月初二辰时生,明洪武二年已酉十月初九寅时没,区谷村山向失考。元配:聶氏,元元贞十一年乙巳六月初八子时生,明洪武四年辛亥十一月十六酉时没,葬与夫合冢。子三:长福庆;次流庆;三华庆。一派祖福庆,字仰高,元至正元年辛巳八月二十五午时生,明第乐四年丙戌二月初三午时殁。葬何西隄外大坟山枫树下戌山辰向。元配:巢氏,豫章吉安府吉水县东玉之女,元至正四年甲申九月初七子时生,明永乐五年丁亥初六卯时殁,葬屋基东节后永兴山,週围窑石为界,向对土地山碑记。湖南沅江陇西堂彭氏始祖。

彭 显:字宣义,贡生,元至顺元年庚午正月十五卯时生,卒失考,葬白鹿铺大路南岸壬山丙向祥塋图有碑。子二:楚玉;楚石。元配:朱氏,生卒失,葬樊家山下手子山午向详塋图有碑。湖南益阳三吾彭氏始祖。

彭以隆:明洪武时由江南长洲河口来浏,今沙溪称河口彭氏不忘祖籍旧地也。于烁猷为肇造丕基服畴食德世世赖之,先于元歿于明,葬沙溪株树下。配刘氏,名留贞,生歿失考,葬地阙,生子一:彭孔模。湖南浏阳沙溪河口彭氏始祖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5 07:30: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彭氏的姓氏渊源 --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颛顶帝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的封地大彭,属于以国名为氏。

彭氏的始祖,据现有史料可以追溯至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轩辕黄帝。

在先秦典籍《国语》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后来的史籍《史记》、《通鉴外纪》、《轩辕黄帝传》等书均据此进而指出“黄帝乃少典之子”,但对黄帝的出生地都有着不同说法。

晋朝学者皇甫谧认为:“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氏。”按唐朝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的注释:“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在…曲阜县东北六里。”据此,则黄帝出生于今山东省的曲阜一带。

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据此,今甘肃省的天水地区为黄帝的出生地。

而近人柏明、李颖科在其《黄帝与黄帝陵》一书中则认为:“黄帝出生于陕西省境内的黄土高原,确切地说,就是今陕北高原的黄陵县内。”

本书则认为,上述诸多说法的依据,实际上皆从黄帝部落联盟的生活、生产、迁徙或与其他部落联盟的争斗过程中推测而来,谁也没有确凿证据指出黄帝的出生地。按距今七万年的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以后——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原始汉语部族→华夏族→秦汉汉族→隋唐汉族→元明汉族→当代汉族——这一中华汉民族形成的过程来看,人文历史只能这样界定:前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诞生了持原始汉语部落少典氏(有熊氏)、有牛氏、有嬌氏之间通过婚姻方式繁衍成的黄帝和炎帝部落,具体位置只能圈定在黄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这一地理范围之内。还好,从古至今,不论谁、怎么推测,总之黄帝、炎帝还是出生在中国大陆境内,这就足够了!尤其是近、现代人,对没有文字记载、口口相传的远古、上古历史,更应持尊重的态度,任谁也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去斧凿历史。就如同《黄帝与黄帝陵》一文那样,所有立论亦仅依口传历史,唯一可称道的,就是黄陵县确实是在中国今天版图的几何学重心位置附近。

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名轩辕,姓公孙,号有熊氏。据说他活了一百一十多岁,娶有四妻,生有二十五个儿子。二十五个儿子中得姓者十四人,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葴、荀、任、僖、缳、依,其余十一个儿子均姓姬。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寻源》的记载,颛顼帝有个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管用火的官)。据史籍《国语》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国,即己氏、董氏、彭氏、秃氏、妘氏、斟氏、曹氏、芊氏,后来均被周朝灭之。彭氏为八姓之一,其后代记以“彭”为姓氏。

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名篯,字铿,后被封在大彭(今江苏徐州),商时为大彭氏国,故又称其为彭铿。

据说,篯铿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天帝,天帝吃得高兴,就赐与他长寿。

篯铿经历了夏、商两朝,活了八百余岁,所以人们都称他彭祖。到了商王朝时期,商王曾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后长叹一声,飘然而去。

大彭国在殷商末期被周武王姬发所灭,其后,大彭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彭氏。史称彭祖是所有彭氏的受姓始祖,是为江苏彭氏。

彭氏族人大多尊奉彭祖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子牙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有三各兄弟,公子庆父为庶兄,公子牙、公子友为同母弟,三人同为鲁国国卿。

在鲁庄公病重时,曾召公子牙问谁可继位,公子牙受了公子庆父的贿,因此极力推荐说:“庆父有国君之才。”鲁庄公不语。待公子牙出去后,鲁庄公又问公子友,公子友答道:“臣愿意以死奉公子般。”

其后,鲁庄公命公子友以毒酒鸩杀了公子牙。到周惠王姬阆十五年(公元前662年)鲁庄公逝世后,公子友立公子般继位为君,就是鲁湣公姬贾。其后,引发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鲁国大乱。

在公子牙发的后裔中有位公孙兹,为鲁僖公(鲁釐公姬申)执政时期的鲁国卿大夫,生有两个儿子:得臣、彭生。

在得臣、彭生的后代中,诞衍了公孙氏、叔孙氏,叔仲氏、彭氏、兹氏这五大姓氏,后成为彭氏、兹氏、孙氏、仲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熊彭名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熊彭名,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是楚军中的一名悍将,曾在著名的邲之战中大败不可一世的晋军。

邲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了争霸中原而爆发的战争,因楚军在邲(今河南荥阳)大败晋军而得名。

周定王姬瑜十年(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芈旅(熊侣)率军围攻郑国,攻下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农历6月,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率军救郑国,但军帅之间对和战久议不决。主战的中军副帅先縠不听指挥,率其部属抢渡过黄河,驻扎在敖、鄗二山之间(今河南荥阳)。

先縠的主张和行为得到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的支持。而一直想作公族大夫却未达目的的魏錡,与请求为卿也未能如愿的赵旃,则企图使晋军失败以泄私愤,便擅自向楚军请战。上军主帅士会、上军佐(副帅)郤克提出备战的建议,却因遭到先縠的反对而未被采纳。

楚庄王接受了魏錡、赵旃的请战,领军迎战晋军。随即他先发制人,以虞丘为中军元帅,亲率蔡鸠居、熊彭名、公子婴齐等部迅速接近晋军展开进攻。晋军遭到突然袭击后大乱,皆不知所措,荀林父命令士兵渡河逃归。唯上军帅士会由于已经有所准备,设了七处伏兵于敖山应敌,未被打败。其他的晋军,包括中军和下军则溃不成军。战至黄昏,楚军进驻邲地而获得大胜。楚庄王的霸权由此建立起来。

后来到周简王姬夷三年(楚共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69年),楚共王熊审曾再次派大夫熊彭名领兵攻打投靠晋国的陈国,以示惩罚。

在熊彭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彭氏,是为荆襄彭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军制官吏彭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彭师,亦称彭排师,彭帅、彭军、彭人,是战国时期楚国军制官员,主要负责在战争中指挥部下辅助中军,或以木排鹿架安营扎寨,或护卫中军两侧,或从侧翼助攻。其所率领的军队就称彭排师,最高军事长官称“彭师”。

在典籍《释名》中有注释:“彭排,军器也。彭,旁也,在旁排御敌攻也。”

在彭师、彭排师、彭帅、彭军、彭人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彭师氏、彭排氏、彭帅氏、彭军氏、彭人氏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西羌族,出自魏、晋时期西羌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安定胡永胡友彭氏,见晋书,又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西羌彭氏,为魏、晋时期西羌民族的一个分支氏族部落,主要居住于汉朝时期的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一带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在北魏王朝分裂以后,隶属于西魏政权,后族人在隋末唐初逐渐汉化,取氏族名称为姓氏,称彭氏,是为太原、洪洞彭氏,世代相传,后分迁全国各地。



第六个渊源:源于西戎族,出自春秋时期西戎彭戏氏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元年(公元前697年)伐彭戏氏于华山下,居平阳宫。”

彭戏氏,为古西戎民族的一个部族,世居华阴地区(今陕西华山),时常侵扰秦国。秦武公执政之初(公元前697年),为消除西戎的侵扰,毅然出兵讨伐西戎,并在华山地区灭了彭戏氏部落,大体赏解决了秦国西境的安全问题。

彭戏氏部落灭后,族人多被秦武公强行迁于咸阳为奴役,其后裔子孙多称彭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古朝鲜,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濊貊民族彭吴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记·平准书》中记载:“有彭吴贾。”

据李氏朝鲜英宗李昑、正宗李祘两朝的朝鲜学者李德懋在《耳目口心书》一书中引李朝史籍《东史纲目》的记载:“<东史>云:‘檀君命彭吴,治国内山川,以奠民居。’盖洪水之世,若中国之有伯禹也。<本纪通览>云:‘牛首州,有彭吴碑。’牛首州,即春川也。金时习诗曰:‘寿春是貊国,通道自彭吴。’按<汉书·食货志>:武帝时,彭吴穿濊貊朝鲜,置沧海郡。然则彭吴,武帝臣也,非檀君臣也。东人之鲁莽类也。”

彭吴氏,在两汉时期为东辽地区东北燕国遗民夫余族的一个分支,自己号称为姜姓东夷,皆为汉族。

在汉武帝刘彻征服朝鲜半岛的过程中,夫余之地归属于玄菟郡管辖。玄菟郡境地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在咸镜南道境内。汉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汉武帝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并将玄菟郡迁至今吉林地区。到了东汉时期,玄菟郡西移至辽东地区,之后为高句丽所吞灭。而彭吴氏族,在汉、魏时期的史籍中称之为濊貊,在两晋、十六国乃至南北朝时期则称为梁貊、东濊,也是南北朝时期史籍中古貊国的称谓,亦称梁貊、东濊等。

关于濊貊民族及其部落,在史籍《三国史纪·高句丽本纪》中有所记载,是位于大梁河(今辽宁本溪太子河)上游第二玄菟郡高句丽县南部塞外的貊人部落,为古高句丽国的近邻。及至汉昭帝刘弗陵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古高句丽五部基本形成之后,濊貊时叛时附于高句丽政权,其最晚见于史书的记载,是西晋惠帝司马衷元康二年(高句丽烽上王元年,公元292年),此后不再见于史书记载,说明这一貊族部落已完全被融入古高句丽五部中的东部,其故地也已被纳入古高句丽国的版图。

彭吴氏在汉朝时期多有在朝廷为官者,且多为武将、通司(文书翻译)一类官职,其后裔子孙在后来大多分改汉字单姓为彭氏、吴氏,也是今朝鲜、韩国彭氏、吴氏、武氏、伍氏的主要姓源之一。



第八个渊源:源于西羌族,出自东汉时期西羌民族烧当羌部落联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汉时期,烧当羌部族人因多次反抗汉朝统治失败,被迁入天水、陇西、扶风三郡(今甘肃南部),后又迁至三辅(今陕西渭水流域)、汉阳(今甘肃天水)、安定(今甘肃镇原)和北地(今宁夏吴忠)、上郡(今无定河流域及内蒙古鄂托克旗一带)、西河(今内蒙古离石)等地,其后,这批西羌族人被称作“东羌”。

而继续留居河湟一带(今青海、甘肃境内的黄河与湟水流域)的羌人被称为“西羌”。在史籍《晋书》中记载:“西羌(今甘肃一带)、南蛮(今湖北)皆有彭氏。”又说“望出安定胡、永胡有彭氏”。这里所说的彭氏,显然是当时氐人与羌人中改汉姓而姓彭者。

清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张澍也在其撰著的《姓氏五书》中指出:“安定胡、永胡有彭氏,彭荡仲是也。”古代安定,在今甘肃省的泾川、镇原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一带,治所在固原。

实际上,东羌、西羌后大多分化融合于汉族,以及西南夷、维吾尔族、拉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之中,其中融合于汉族中的古羌民族,多有改汉姓为彭氏者;而在西南夷形成的彝族、苗族、侗族、傣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多取汉姓彭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白族、土家族、苦聪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彭氏族人分布,满族、蒙古族中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彭氏。少数民族彭氏的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彭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彭祖(篯铿、彭铿)、公子牙(姬牙)、熊彭名。

跟帖时间 2010-02-15 07:28: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陆终公画像 -- 陆终公画像

跟帖时间 2009-09-28 23:54: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zj168

彭祖像 --

跟帖时间 2009-09-17 23:23: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zj168

[彭氏] -- 女嬇生子
篯在苦难的嘶喊声中来到人世,开始了漫漫苦难人生的跋涉。说起篯的出生,还真带有传奇色彩哩!
陆终结婚后,虽说当时物质生活不那么充裕,但是小日子一定过得不错。人们常说:“恩爱夫妻不到头。”想不到这句话竟不幸地应验到陆终夫妇头上。
结婚不久,女嬇氏就怀孕了。这本来是一件喜事,到头来却令人生忧。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十个月过去了,女嬇氏腹中没有动静。又十个月过去了,女嬇氏还是没有生产。家人和世人能不由喜变疑吗?这个鬼方妖女,怀的究竟是什么鬼胎?冷漠之情,可想而知。
在世俗人的眼里,女嬇氏似乎成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陆终氏也脸上无光,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夜深人静之时,小夫妻只有抱头痛哭,以泪水洗刷世道不公的屈辱,以怒嚎抒发胸中郁积的愤懑。只有女嬇氏自信自己的贞洁。
《大戴礼》等书中都说,女嬇氏“孕而不粥三年”。快三个年头了,女嬇氏的大腹仍然有增无减,小生命还没有诞生的日子。年轻的陆终精神终于崩溃了。他望着骨瘦如柴的异族妻子,热泪横流,瞪着一双迷茫的大眼睛离开了人世。
陆终死后,女嬇氏的悲痛可想而知。她背乡离井,远嫁中原,举目无亲,唯有陆终。现在,连唯一的亲人也被苍天无情地夺走了!她哭天、哭地、哭亲人,真是痛不欲生。可能由于伤心过度,她腹中却感到一阵剧烈的躁动,似乎有无数个小生命在拳打脚踢,急不可待地奔向人间…
女嬇氏盼望已久的产期,到底来临了。但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难产!这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走投无路时,急中智慧生。《世本》记载说:“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古书上有西方少数民族启胁生产的记载。女嬇氏启胁生子,很可能是她从鬼方部族带进中原的绝技。怀孕三年,不生则已,生则惊世,一胎六子,可说是一件奇事。据《路史》所记,女嬇氏生子这天是六月六日。生地即祝融之墟——郑。
据古书记载,女嬇氏生六子,老大叫樊,老二叫惠连,老三叫篯,老四叫求言,老五叫晏安,老六叫季连。
《大戴礼》也记载有女嬇氏启胁生子的史实,不过说她打开左胁生了六子罢了。这既是我国第一例剖腹产的记录,也是我国第一个一胎六子的记录!四千年前剖腹生子,事情虽然离奇。但是,几种古书上的确是如此记载的。他们的后代遍及天下,又叫人难以置疑。

跟帖时间 2009-09-17 23:15: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zj168

[彭氏] -- 祝融之孙
这位叫篯的男子汉,就是我们所讲的彭祖。彭祖是他后来受封以后的称谓。这时还只叫篯。
关于篯的身世,《世本》、《大戴礼》、《史记》等史书都有记载。其说法尽管不尽相同,但是大体还是一致的。篯是黄帝的后裔,颛顼帝的玄孙。篯的祖父叫吴回。吴回的哥哥叫重黎。帝喾高辛氏当权时,以西亳(河南偃师县境内)为都。重黎担任火正之职,在獭火、存火、用火、管火方面很有一套办法,造福天下立了大功。人们以火照明、熟食、取暖,真是受用不尽。帝喾便任命重黎为祝融,即火神,居住在郑,即今陕西省华县。(见清•梁玉绳《人表考》)南岳衡山一千三百多米的顶峰叫祝融峰,上面有一座祝融庙,里面供着祝融神,就是重黎。后来,一个名叫共工氏的部落造反。帝喾派重黎去平叛,仗打得不够漂亮。天子便杀了重黎,以其弟吴回继火正祝融之职。重黎死后葬衡山下。他无有后代,后人所说祝融之后,实际都是吴回的后裔。
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娶妻于鬼方氏,为鬼方氏之妹女嬇氏。也有的书上写为女隤氏、女溃氏等,实际上就是陆终的女贵人。鬼方是我国古代一个颇为强大的民族。其活动区域,大致在中原的西部和北部一带。据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玁狁考》一文中说,鬼方为古时一强梁外族,不时入侵中原。其武力很是强大,但文明方面就差得多。这个民族最早叫鬼方,以后又叫混夷、獯鬻、玁狁,戎、狄,战国之后又称胡,匈奴。所谓鬼方氏,很可能是鬼方氏的一个首领。陆终之妻,便是这个首领的妹妹。那时,鬼方不时侵暴中原,与炎黄部族发生厮斗。女嬇氏之所以来到中原,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两家和亲的结果,二是被炎黄部族战争中作为战利品掳来。如果是前者的话,陆终的婚姻属于炎黄部族与鬼方族上层人士之间的通婚。女嬇氏倒是一位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呢!一个堂堂的天子大臣、火正的儿子,娶一位外民族的姑娘为妻,不仅有利于民族和解,平息干戈之争,而且也有利于民族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这位女嬇氏,就是篯的母亲。篯也可称得上一位混血儿呢?如果黄帝为一世祖的话,算起来,到篯这一代是七世或八世。所以,人们通常说,篯是黄帝后裔、祝融之孙、陆终之子。

跟帖时间 2009-09-17 23:12: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zj168

[彭氏] -- 尧前救驾
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出了好几位开明的部落酋长,其中一位就是陶唐帝尧。我们通常说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尧就是五帝之一。尧是黄帝曾孙帝喾高辛之子,名放勋。关于尧的为人,孔子曾经这样形容他:“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大戴礼•五帝德》)这几句的意思是,尧胸怀宽广,博爱百姓,聪明绝顶,料事如神,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而自己却从来不谋私利,保持高洁的品格。
俗话说:“多难兴邦。’尧正是在大灾大难中被大家认识、受大家拥戴掌权的。尧年轻时,天下大旱。《淮南子》一书中说:“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加之野兽肆虐,部落争斗,天下汹汹,小民真是度日如年!尧派羿射落九日,杀死猛兽,打败为害地方的野蛮势力,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万民皆喜,一致推举尧当部落首领。
又过了若干年,到处又闹起了大水。《孟子•滕文公上》这样描述那时的情景:“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史记•夏本纪》又说:“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扰。”大水都涌上了山头,可见举目一片水乡泽国,多么可怕!是时也,国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片陆地,而又荒草丛生,禽兽逼人,污水满地,瘟疫流行,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帝尧夙兴夜寐,勤政为民,并选拔舜来辅佐自负,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了。据《韩非子》一书描述,尧的生活也相当艰苦,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糙粮饭,喝的是野菜汤,冬披鹿皮御寒,夏以麻片掩体…
大水连年不退,帝尧忧心如焚。他当时建都于现在山东、西一带。据说一次巡视水情,来到今日徐州之域,积劳成疾,(营)养不良,身染沉疴,竟至卧床不起…
一连数日,帝尧粒米、滴水未进了。在神志迷糊、苟延残喘之际,一勺勺味道鲜美的羹汤,如甘露一般滴到他的嘴里。他肠中一热,浑体通泰。尧醒过来了,看到一位中年人模样的男子汉伏在病床前,一手端着汤碗,一手拿着骨匙。这就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天问》诗句“彭铿斟雉,帝何飨”所描述的情景。

跟帖时间 2009-09-17 23:10: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zj168

[彭氏] -- 赫赫彭祖
往事若烟云,逝若东流水。大约是因为年代十分遥远的缘故,提起彭祖,许多人只知其名,不详其事。殊不知,在我国古代,彭祖可是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呐!
人们都知道,我国周朝有位孔子。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孔子离我们两千多年了。而彭祖还要比孔子早两千多年呢!那是著名的开明君主帝尧担任部落酋长的时候。
彭祖是怎样一个人,这从孔子的话中便可以看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先师言行思想的《论语》“述而”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在后人眼里,孔老夫子可算得上一个大人物了,上自皇帝,下至平民,无不对他顶礼膜拜,敬重有加。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与彭祖相比,而只是私下偷偷地自比彭祖。可见彭祖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可说得上声望齐天。孔子当年看彭祖,正像我们今天看孔子那样,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焉在前,忽焉在后”,形象十分高大呢!
除孔圣人外,先秦诸子著作中,也多次讲到彭祖,如《庄子》、《荀子》、《列子》、《吕氏春秋》等,都讲到彭祖篯铿在养生治气方面的卓越贡献,称赞他洪福齐天,是一颗长寿的明亮之星。还有的医书记述彭祖在服气疗病方面的学说。后人将彭祖之作及其传授的知识整理成书,号曰《彭祖经》,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一九七四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考古工作者清理出二百多枚竹简,其中有一部古医书《十问》,就记有彭祖关于养生方面的论述。在全国各地民间,也广泛地传诵着彭祖的故事,经过几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古人眼中,彭祖真称得上一位拯民于水火、救人于疾困、道门深似海、声名响似雷的大贤人!
尔来四千余载,历史迷雾沉沉。让我们拂试积年的尘埃,窥视一下彭祖篯铿的辉煌形象吧!

跟帖时间 2009-09-17 23:08: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zj168

彭祖开国 -- 大约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古徐州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帝尧担任部落酋长的后期,天下洪水滔天,浩浩荡荡环山襄陵。尧命大禹治水,导百川而入海,从而解除了水患。为确定天下税赋,尧命禹把域中大水保卫的九片陆地命名为九州,徐州即其一州。所以,历史上称徐州为九州之一。
在天下洪水肆虐之时,帝尧发现一位集古代养生学大成的大学问家——篯铿,把他封到大彭——今日徐州市区周围这块地方,建立了大彭国。篯铿即称为彭祖,成为这方土地的开山人物。其后以国为姓,遂有彭氏。因此,大彭国又称大彭氏国、彭祖国。

篯铿,是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玄孙,祝融吴回之孙,陆终氏的第三子。他的母亲名嬇,是鬼方人。鬼方是华夏民族西部、北部的强梁外族,也是犬戎、猃狁、匈奴的前身。当时,华夏文明程度较高,鬼方蒙昧却势力强大,经常入侵中原。陆终氏与嬇的结合,很可能是民族和解的结果。传说 嬇氏怀孕三年未育,陆终氏便撒手人寰。嬇氏分娩时,又遇到难产,打开两肋,生下六子。大约那种原始的剖腹产手术给嬇氏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三年之后,嬇氏也不幸去世了。不久,发生了犬戎之乱,篯铿流离西域,受尽磨难,在困苦穷极之际,刻苦学习养生之道。若干年后,他回到父母之邦,传授养生之道,救助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据说帝尧生命危难之际,篯铿进献一碗雉羹(野鸡汤),受到帝尧的垂青。

彭祖为开发这片土地,呕心沥血;他的养生之道,也造福大彭人民。他带领人民治理洪水,建设家园;他发动百姓筑城,防御野兽和外部势力的入侵;他恬淡自守,让大彭百姓放手发展生产;他带头开掘了大彭第一口井,让百姓喝到甘甜清冽的泉水;他首创了导引术,教会百姓锻炼身体,驱除身中的阴湿之气,以柔软筋骨,增强体质;他发明了烹调术,把人类饮食由熟食推向味食,完成了人类饮食文化的一次飞跃…彭城人民世世代代对彭祖感戴不尽,至今仍保存着彭祖井、彭祖宅、彭祖墓等遗迹。历代厨行把彭祖奉为中国烹调的祖师爷,彭祖首创雉羹流传至今。彭祖气功代有传人,造福人类。


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多岁,是一位长寿之神。他的养生之道,后人整理成一部《彭祖经》传世。史学家认为,所谓彭祖寿长八百,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也是历代彭祖担任部落首领总的年限。根据有关史书记载,大彭国在夏、商时期比较强大,成为五霸之一。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启命大彭国国君率兵平定西河(今河南安阳南)地区叛乱——这是徐州最早的战争记载。但是大彭国的强大也威胁到奴隶制王朝的统治。大彭国于殷商武丁四十三年被灭,兴亡时间大体八百多年,大彭国亡后,其都始称彭城。传统说法认为,彭祖晚年避害飘然远去。不过,从古彭下有彭祖冢来看,彭祖篯铿寿体葬于大彭比较可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即有彭祖冢的记载,唐代诗人亦有诗吟咏之。后由于兵灾、水患,彭祖冢没于元、明之间,一九九四年迁葬与古大彭遗址——铜山县夹河乡大彭山阴。

彭祖篯铿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对他推崇备至;庄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2007年2月10日》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是把彭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先秦时期,彭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位大贤人。到了西汉,刘向《列仙传》即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为硕仙,彭祖逐渐变成神话中的人物。民间关于彭祖的故事不仅流传较广,而且延续不衰。假如彭祖真的长寿八百岁的话,那么他在人民心目中或的时间更为长久。

跟帖时间 2009-09-17 23:05: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zj168

[彭氏] --

彭祖篯铿之父为陆终氏,系上古帝喾时火正吴回之子。所谓火正,是古代五官之一。唐代杜佑《通典》云:“五行之官,是谓五官。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春官木正,曰句芒。夏官火正,曰祝融。秋官金正,曰蓐收。冬官水正,曰玄冥。中官土正(曰后土。”火正是管火的官吏,故能给天下人带来光明和温暖。《吕氏春秋》注曰:“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陆终氏之妻为鬼方国之女。《大戴礼•帝系》曰:“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氏。”鬼方,是我国古代周边的一个部族。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俨狁考》说:“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汧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易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或且以丑名加之,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俨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并认为:“此族见于最古之书者,实为鬼方。”
一个堂堂的火正之子,如何娶一位少数民族姑娘为妻?鬼方氏很可能是鬼方部族的一位首领。那时,中原炎黄部族与鬼方等部族之间,往往发生争斗。《易经》爻辞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的记载,《竹书纪年》又有“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的记载。可见双方频频发生战争,而鬼方亦比较强大。尽管中国多次战胜鬼方,然而鬼方又多次卷土重来,给中国造成威胁和破坏。
陆终与女嬇氏的婚姻,属于炎黄部族与鬼方部族的通婚,很可能是双方为了各自部族利益和解的结果,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女嬇氏怀孕难产,剖腹而生六子。剖腹方式,说法不同。一说为打开左侧而生。如《大戴礼•帝系》曰:“(女嬇氏)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产六子。”一说打开左右侧各生三子。如《世本•帝系》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胁,本腋下至肋骨下部之间。孕三年而不育,是谓难产也。启胁生子,解救难产之术也。尽管剖腹之法记载不详,打开一侧还是两侧记载亦不尽同,但在剖腹生育这一点上,是肯定的。这大概是古人破腹生产的最早记录。
怀孕三年,启胁生子,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完全不成问题,而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似乎不大可能。究竟怎样看待和解释这一现象呢?我以为,此举看以荒唐,实际却有可能。
首先,妇人难产客观存在,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尤其古代,人们医疗保健知识十分贫乏,难产现象较今多多,这是勿庸置疑的。所谓女嬇氏怀孕三年之说,无非形容孕期之长,该育不育,并非确切时间。正因为孕期超长,才有后来启胁之说。
其次,启胁生子是古人针对难产采取的古典手术。说到古代的医疗条件,当然是十分简陋的。但是,既有难产现象,我们就不应该否认先人为解救难产所作的努力。在产妇不能正常分娩的情况下,与其坐待母子俱毙,当然不如采取措施相救。剖腹相救,定有风险,但也是万不得已之举。不难想象,多少产妇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至于说女嬇氏生育时,古人为何启其两胁,而不正面剖腹,一定也是大量实践的经验总结,其先当有成功先例。
再次,关于女嬇氏剖腹产子的记载,在我国古代并不是绝无仅有的。杜佑《通典•焉耆》中有如下记载:“至晋武帝太康中,其王龙安遣子入侍。安夫人糩胡之女,妊身十二月,剖胁生子,曰会,立为世子。”焉耆亦为我国古代西部小国,少数民族。彭祖篯铿之母女嬇氏亦西部少数民族之女。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启胁生子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解救难产的古典手术。女嬇氏嫁陆终,遂将此法带入中原。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女嬇氏启胁生子,是炎黄子孙在鬼方氏之女指导下进行的第一例剖腹产手术。
女嬇氏一胎生产六子。《史记•楚世家》曰:“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明,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其他记载大体相同。一胎孪生六子,虽然稀有,但并非没有可能,今人亦有一胎六出者,新闻亦有报道。
关于女嬇氏生卒时间,史籍无载,但据葛洪《神仙传•彭祖》一文彭祖之言:“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是陆终死时,彭祖未生;彰祖出生三年,其母即亡也。女嬇死时,当在生育能力旺盛的青壮之年。虽曰不寿,其为民族和睦团结、发展民族文化作出的贡献可谓大矣!如果说彭祖篯铿为上古圣贤的话,那么,女嬇氏则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圣母!

跟帖时间 2009-09-17 11:09: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zj168

[彭氏] -- 黄帝至彭祖(8世)
一世 轩辕黄帝
二世 昌意
三世 颛顼
四世 大称
五世 卷章
六世 吴回
七世 陆终 陆终娶西南鬼方氏妹一个名叫女嬇的为妻剖腹生产,一胎生出六个儿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大约在今山西安邑一带,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次曰惠连,为参胡,次曰篯铿,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各分为姓。
八世 彭祖

跟帖时间 2009-09-17 11:05: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pzj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