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2-08 09:07:5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182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西周时期,有一个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阳),在史籍《左传》中更明确地提到洛阳县南部有一处褚氏亭,在史籍《后汉·郡国志》上也记载着洛阳有褚氏渠,两书同时认定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

在褚地居住之著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段之后的封地,属于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褚氏出自子姓,本为殷商王族后裔。

春秋时期,宋恭公(宋共公)子瑕有个儿子叫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阳),因“其德可师”,故时人称之为褚师。

在子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亦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褚师氏,后也省文简化为单姓褚氏、师氏,还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褚氏被史称为褚氏正宗。

褚氏族人大多尊奉子段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褚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褚师,亦称市令,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集市和贸易,兼有今商务部长和工商管理局局长的职能。后来宋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国都设有褚师之官。

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年》中就记载:“郑公孙黑请以印为褚师。”这里说的“印”,就是指郑国大夫印段,曾作著名的《蟋蟀》。褚师,就是市官,因此又称褚师印段、褚师印等。

周景王姬贵五年(郑简公姬嘉二十六年,公元前540年),郑穆公姬子蘭之孙公孙黑曾试图作乱,被子产(公孙侨)发觉,予以制止。公孙黑自知不免一死,遂请求让印段出任褚师之职。由于印段确然十分有才华,子产便批准了公孙黑的请求,然后令公孙黑自缢而死,免得由司徒来论罪,那样会株连许多别的人。

在褚师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褚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褚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褚库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褚库尔氏,亦称楚库勒氏、车勒库勒氏、车克里氏等,满语为Cukule Hala,世居楚库勒(今黑龙江支流黑河以北俄罗斯境内褚库尔村),以地为氏。后有达斡尔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在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褚库尔氏多冠汉姓为褚氏、楚氏、金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副都统萨尔图·褚库,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萨尔图氏,源出元朝时期撒勒只兀惕氏(山只昆氏)后裔,通古斯语为“Sartu”,世居敖汉部(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扎鲁特(今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rtu Hala。在明朝时期,萨尔图氏族人中即冠汉姓为山氏、萨氏等。

蒙古族褚氏出自萨尔图部首领萨尔图·柏德,他在明末清初率部归附于后金政权,被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编入满洲镶黄旗。萨尔图·柏德有个孙子叫萨尔图·褚库,他十七岁即为后金军骑都尉,随后金军攻明万全左卫的战役中率先登城,皇太极特赐巴图鲁称号,史称褚库巴图鲁,累官至蒙古副都统,加一等轻车都尉。

萨尔图·褚库逝世后,其子萨尔图·海存承袭其职爵,并以父名“褚库”为姓氏。在褚库氏族人中,还有后裔子入伊斯兰教者,以先祖之名汉化为单姓,成为今天的回族褚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子段、印段、萨尔图·褚库。

《诗经·国风·唐风》中记载的褚师印段所撰《蟋蟀》 --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简要注释:

诗人告诫自己并勉励别人及时行乐,但行乐要有节制,不可荒废正事。

聿:作语助。

莫:古暮字。

除:过去。

无:勿。

已:过,太。

大康:过于享乐。

职:当。

居:指人的处境。

好乐:娱乐。

无荒:不要过度。

瞿瞿:敛。一说惊顾貌。

逝、迈:义同。去。

蹶蹶:动而敏于事。

役车:服役出差的车子。

慆):逝去。

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的样子。

跟帖时间 2010-02-08 09:41: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褚氏的历史名人(二) -- 褚无量:(公元645~719年),字弘度;杭州盐官人(今浙江海宁)。著名唐朝校雠家。

幼从沈子正受经,励志好学,尤精《三礼》、《史记》。他层擢明经第,累授国子博士,后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

唐玄宗执政时期,他拜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疏请将内府旧书,缮写校刊,以广经籍。著有《翼善记》,已佚。



褚 载:(生卒年待考),字厚之。著名唐朝诗人。

家贫寒,曾客梁宋间。

唐文德元年,刘子长出镇浙西,至江西时,载投文二轴谒见,然误投于陆威,且犯威家讳。威虽激赏其文而终不能引拔。干宁五年登进士第,后流落不知所终。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褚载诗》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则记《褚载集》一卷,可惜皆佚。今存诗十四首及断句十联。



褚承亮:(生卒年待考),字茂先;真定人(河北正定)。著名宋、金之际学者。

曾遇苏轼谪官过邑,遂以文谒之,大见称赏。

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乡试第一,次年登进士第。

金兵南下,破真定,拘籍境内进士策试“上皇无道,少帝失信”,他诣主持者责之,长揖而出。荐知某县,漫应之,即弃去。年七十终。门人私谥元真先生。



褚寅亮:(公元1715~1790年),字搢升,号鹤侣、宗郑;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数学家。

清乾隆年间举人。授内阁中书,官至刑部员外郎。

明于律戒,决狱无冤滥。归主常州龙城书院。通经学,研习礼经几三十年,学宗郑玄。

又通天文,历算。著有《仪礼管见》,《四书自课录》、《十三经笔记》、《勾股广问》等。



褚廷璋:(生卒年待考),字左莪,号筠心;江苏长洲人。著名清朝音韵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事降主事,乞归。

精通等音字母之学。著有《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筠心书屋诗钞》。



褚民谊:(公元1884~1946年),原名褚明遗,字重行;浙江吴兴人。著名民国时期日伪大汉奸。

1903年,东渡日本研习政治经济,后赴法,经过新加坡时,加入同盟会,接着在法国与吴敬恒、蔡元培等人刊行《世界画报》、《新世纪月刊》,鼓吹革命。民国成立后,褚民谊先后在报界和学界工作。

1924年,褚民谊在法国获医学博士,年底返国后,任广东大学医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汪精卫、陈璧君,并由汪、陈做媒,同陈母的养女陈舜贞结婚,于是成了汪精卫的连襟。

国民革命军东征时,褚民谊任总指挥部军医处处长。北伐期间,任总司令部后方军医处处长。1932年,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时,邀褚民谊担任秘书长,成为汪的首席幕僚。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一到上海,就立即召见褚民谊,让他谈对“和平”运动的看法。此后,他参加了汪精卫一伙的“和平”运动,积极与日寇勾结,进行卖国活动。

1939年8月底,在汪精卫召开的伪国民党“六大”上,褚民谊任大会主席团副主席,被推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随后,在伪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上,褚民谊任秘书长,成为汪伪国民党的“总管家”。当时,人们对汪陈夫妇手下的汉奸,以“陈公博的嘴,周佛海的笔,褚民谊的腿”并称。

日寇投降后,褚民谊与陈璧君等被软禁在广州。后又被押送南京宁海路25号看守所。

1946年被关入江苏高等法院第三监狱。同年3月21日,南京高等法院审判褚民谊,4月22日,大汉奸褚民谊被江苏高等法院以通敌卖国罪判处死刑。

宣判的当晚,褚民谊拟了一份上诉状,让老婆陈舜贞向最高法院申请复判。5月24日,最高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在就要被押赴刑场的时候,褚民谊突然向江苏高等法院院长孙鸿霖大叫:“姓孙的,我有重要机密要向委员长报告,你们杀不得我!”

孙鸿霖见状就让他说是什么秘密。

褚民谊忙道:“姓孙的你听着,你们如果对我不仁,我也只得对不起国父的在天之灵了,只得让国父的肝脏成为千古之谜了!”

孙鸿霖急忙宣布退庭。他认为孙中山总理的肝脏事关重大,于是立即电告南京,并申请将褚民谊死刑推迟执行。

时间一晃就是一个月。在此期间,被关在苏州一监狱里的褚民谊不停地回忆有关孙中山的内脏之事。他记得,总理患肝癌病逝后,遗体在北京协和医院取出内脏后被作了防腐处理。总理灵柩移往南京时,肝脏仍存放在协和医院,北京沦陷后落人日本人之手。

1942年3月底,时任汪伪“外交部长”的褚民谊专程从日本人手里将肝脏接护至南京交中山陵保管。后因战乱,他又秘密将肝脏移藏于上海。

过了一周,法院裁定:褚民谊所说属实,保护国父灵脏及遗著“不能谓无功”,获准再审。

这天早晨,褚民谊突然被狱警带到两个陌生人面前。原来他们是沈醉和军统局二处的叶翔之,是奉蒋中正之命,专为孙中山肝脏一事而来的。

褚民谊忙问:“委座对我是什么态度?”

叶翔之回答:“委座一定要让国父灵脏归回!我想你只要不折不扣地交出来,你的事委座当然会考虑的!”

褚民谊沉吟良久,终于说:“国父的灵脏在上海镭锭医院一个叫汤于渐的医生那儿。”

也许是褚民谊献国父肝脏有功的缘故,在众人的说合下,蒋中正终于同意召见褚民谊的老婆陈舜贞。

8月14日,陈舜贞来到总统府。她一见蒋中正便“咕咚”一声跪在地上,哭求蒋中正救褚民谊。蒋中正见状皱着眉头一声不吭,良久之后,他扯过一张纸条,写下了“拟可从轻议处”六个字递给了陈舜贞。

陈舜贞如获至宝,当晚就让女儿褚小明将“手令”火速送往苏州。在火车上,褚小明死死抓着装有救命手令的手袋。苏州渐渐近了,火车开始进站,她紧张的情绪逐渐松弛下来,眼望窗外,活动了一下手指,随后又想将手袋抓到手上。可这一抓却让她顿时脸色煞白:原来手袋已经不翼而飞了。

真是天要绝褚,好好的一张救命条子就这样飞了,以致成了历史之谜。1946年8月23日,褚民谊被执行死刑。

褚民谊著有《欧游回忆录》、《国术源流考》等。



褚玉璞:(公元1887~1929年),字蕴山;山东梁山拳铺乡褚庄人。著名奉系军阀将领。

褚玉璞原为土匪,1913年8月率土匪二百余人投靠军阀冯国璋的张宗昌部,随袁世凯镇压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

1918年春,褚玉璞在张宗昌部下任团长。1921年初张宗昌部被江西督军陈光远歼灭,褚玉璞逃往沈阳,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

1924年9月,张作霖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褚玉璞跟随张宗昌入关。当时褚玉璞率所部先锋军抄了直系军阀部队的后路,之后奇袭滦州,使得直军全线崩溃,褚玉璞因功升任军长。

1925年5月,张宗昌出任山东省军务督办,褚玉璞晋任前敌总指挥。

1926年1月,褚玉璞率军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先后占领了天津、北京,之后被张宗昌任命为直隶省军务督办。后褚玉璞勾结英帝国主义,于是年11月22日,逮捕了中国共产党设在英租界义庆里40号的中共地下党员江振寰等十五人,并于翌年4月15日在天津南开广场将这些革命志士枪杀。1927年8月,褚玉璞又破坏了设在英租界求志里的中共天津地委机关,杀害了地委书记季达等人。

1928年4月,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中,直鲁联军被击溃,褚玉璞化装仓皇逃往大连。

1929年3月,褚玉璞潜回山东去收罗旧部,伺机东山再起,结果被军阀刘珍年捉获。当年农历8月20日,褚玉璞在牟平县被枪决。到了韩复榘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时,将褚玉璞的墓穴移葬于汶上。



褚应璜:(公元1908~1985年),浙江嘉兴人。著名电机制造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

1942~1945年在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工程师学校学习。

1945~1948年任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驻美国西屋公司的技术代表。

1949年以后历任东北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总工程师、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总工程师、技术司副司长、电器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著有《电器工业十年回顾和展望》、《电工技术》、《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概况及其标准在我国推行中存在的问题》等。



褚辅成:(公元1873~1948年),字慧僧;浙江嘉兴人。著名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中央理事。

清抹末监生出身,日本东洋大学高等警政科毕业,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嘉兴府商会总理。

1909年当选为浙江省咨询局议员、候补常驻议员。

辛亥革命时参与领导起义,光复省城,军政府建立后任民政长。后任浙江省参议会议长,浙江军政府参事。

1913年录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同年8月遭袁世凯逮捕,袁世凯死后获释。

1916年参加第一次恢复之国会,与王正廷组织政余俱乐部。国会解散后响应孙中山号召,南下护法,参加广州国会非常会议。

1918年9月开正式会议时当选为众议院副议长。

1925年任善后会议委员。

1927年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主张抗日。

1946年5月,九三学社正式成立时,褚辅成任中央理事,后曾任上海法学院院长。

1948年,褚辅成在上海去世。



褚凤仪:(公元?~1975年待考),褚辅成之子;浙江嘉兴人。著名统计学家。

褚凤仪年轻时留学德国。有一次生病期间,受到一位德国犹太姑娘的悉心照顾,后来这位姑娘就成了褚凤仪的妻子。

后来这位德国太太跟随着褚凤仪来到中国,但她一直没有加入中国国籍。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褚辅成逝世后,许多资料都在褚凤仪那里,因为当时褚凤仪代理着褚辅成上海法学院院长之职。

1975年褚凤仪逝世后,这些资料都由他的德国妻子继承。褚凤仪与妻子没有孩子。褚凤仪的妻子脾气很奇特,要去看她,一定要事先与她打招呼。如果跟她讲好去三个人,若去了四个,她马上就会不高兴。

由于褚凤仪的妻子是德国犹太人,她的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部被法西斯杀害了,后来的德国政府赔偿给了她一笔巨额赔款。

褚凤仪的妻子去世后,按照中国的规定,她留下来的遗物全部被封存、归公。

褚凤仪的侄儿、侄媳曾去上海外国语学院索要褚辅成遗留的资料,但未得到允许。据说,在这之后其住所三次被盗。

褚凤仪有个留德同学,又是邻居,也曾对褚凤仪的侄儿、侄媳说:“褚凤仪家的遗物全部被拉走了,因为运输工人不知道这些资料的价值,所以纸片洒满一地,其中,就有秋瑾、蒋介石写给褚辅成的信。”



褚福田:(公元1927~2003年),河北河间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任华北野战军班长,排长,团供给处出纳员、会计、飞行学员等职,参加了天津市外围战斗和保北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毕业于东北航空学校。毕业后历任空军飞行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空军飞行中队中队长、大队长,在抗美援朝空战中,他击落美军战机五架,并首创长机、僚机各击落敌机一架的战绩,荣立一等功。

回国后,任空军飞行团副团长、团长、副师长,1962年入空军学院指挥系学习。后历任空军师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2003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褚静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七十六军副军长兼第二十师师长。

褚汉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大学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教官。



褚耀泉:(公元1946~今),上海人。著名天体物理学家。

褚耀泉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LAMOST重大科学工程指挥部成员,国际天文学会(IAU)第47专业委员会(星系)科学组织委员会成员。曾任中国科大理学院副院长,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主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天文学会秘书长。

1980~1982年在美国国立天文台(基特峰)工作,1986~198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玻恩大学工作。

长期以来从事观测宇宙学,河外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从事类星体的认证,高红移天体的性质,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分析和形成的理论模型,活动星系核及其它有关课题的研究。

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特别在类星体的成团分布,红移的周期性,以及类星体和星系成协等方面的工作受到国际上广泛引用,并被多次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评述报告。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在教学方面长期从事物理基础教学和天体物理研究生培养工作。

跟帖时间 2010-02-08 09:37: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褚氏的历史名人(一) -- 褚少孙:(生卒年待考),号先生,颍川人(今河南禹县),寓居沛县(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经学家、史学家。

汉元帝、汉成帝执政时期的两朝博士,曾补写过司马迁的《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褚少孙早年与山阳县的张长安,东平县的唐长宾之人求教汉朝大儒王式。王式要他凡事不能光靠朗讲,而要回之多加润色/褚少孙课颂老师教诲,遵此认真研究学问,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所撰文章果然不同凡响。

汉成帝年间,褚少孙与张长安,唐长宾等三人同应博士殿试选,即有提问,对答如流,三人均升博士,故《鲁诗》中有唐、褚、张之说。

褚少孙甚爱《史记》,尤其爱读史书列传。美中不足的是司马迁在逝世死时,《史记》尚缺十篇未写完。褚少孙就拜访学识渊博的名流、谈古论今的学士,费尽周折,得到前朝《封册书》,之后历尽艰辛补缀了《史记》之缺。

褚少孙墉写的有《史记》、《武记》、《礼书》、《兵书》、《将拥罕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黾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滑稽列传》计十篇。

褚少孙一生著书甚多,他苦爱学习的劲头及渊博的学识对后人影响极大,并开创了“鲁诗学”之先声。



褚 陶:(生卒年待考),字季雅;吴郡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西晋文学家。

少聪惠,年十三,即作《鸥鸟》、《水磑》二赋,时人谓“褚先生复出”。清淡闲默,读书自娱,谓人曰:“圣贤尽在黄卷中,舍此何求?”州郡辟,不就。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平。后入洛为尚书郎。张华比之于二陆、顾荣。迁九真太守,转中尉。诗文均不存。



褚 翜:(公元275~341年),字谋远;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晋朝将领。

初仕为冠军参军,避乱渡江,为散骑郎。出为淮南内史、奋威将军,出兵征讨王敦。

晋成帝初,入宫侍卫,平讨苏峻之乱,以功封县伯,迁丹阳尹。后代庾亮为中护军,镇石头。

累迁至尚书仆射,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晋咸康七年逝世,谥“穆”。



褚 契:(生卒年待考),字武良;丹阳人。著名晋朝大臣、将领。

晋朝时期出任安东将军,后徙居曲阿(里庄西褚村),成为今江苏丹阳褚氏一脉的始祖。



褚 爽:(生卒年待考),字茂弘,小字期生;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晋辞赋家。

晋恭帝皇后之父。

少时有美名,深得谢安称赏。好老、庄之言,不屑时荣,唯与殷仲堪友善。

曾任中书郎、义兴太守,早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今存有《禊赋》,以写景见长,载入《艺文类聚》。



褚 裒:(公元303~349年),字季野;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晋朝大臣。

褚裒的女儿就是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

史称褚裒“辟西阳王掾,历吴王文学。”

苏峻之乱,车骑将军郗鉴引褚裒为参军。苏峻之乱被平定后,封褚裒为都乡亭侯,迁司徒从事中郎,除给事黄门侍郎,出为豫章太守。

晋建元元年(公元343年),晋康帝即位后,褚裒以后父徵拜侍中,迁尚书,出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平州,迁左将军兖州刺史,假节镇金城,领琅邪内史。穆帝即位,授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晋永和初年(公元345年),褚裒进号征北大将军仪同三司,寻除征讨大都督青、扬、徐、兖、豫五州诸军事,为石遵将李菟所败。忧卒,赠侍中太傅,谥曰“元穆”。



褚秀之:(公元378~424年),字长倩,褚裕之兄。著名东晋大臣。

初为大司马琅邪王从事中郎,后为刘裕镇西长史。其妹虽为晋恭帝皇后,而他却尽心于刘裕,至南朝宋时,官至太常。



褚淡之:(380-425),东晋臣。字仲源,褚裕之兄。初为刘裕车骑从事中郎,妹虽为晋恭帝皇后,而尽忠于刘裕,晋恭帝每生男,则乘便害之,又助刘裕杀恭帝。南朝宋时,出任会稽太守,在郡镇压孙法亮起义,元嘉二年卒,谥质子。



褚裕之:(公元381~424年),字叔度;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晋大臣。

初为太宰琅邪王参军,后为刘裕中军谘议参军,从征南燕、卢循,竭诚尽力,以功授广州刺史。

后在州收受贿赂,家财丰积,被纠免官。

后起为雍州刺史,在任清廉,景平二年(公元424年)逝世。



褚湛之:(公元411~460年),字休玄,褚裕之弟;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南朝宋大臣。

初尚宋武帝刘裕第七女始安公主,拜驸马都尉。后始安公主卒,复尚武帝第五女吴郡公主。

南朝宋文帝时为丹阳尹,刘劭即位,用为吏部尚书,后奔归南齐孝武帝,官至尚书左仆射。

大明四年(公元460年)逝世,谥敬侯。



褚 渊:(公元435~482年),字彦回;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南朝宋、齐两朝大臣。

褚渊之父为褚湛之,官尚书左仆射。褚渊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女婿。

宋文帝执政时期,褚渊历官著作佐郎、秘书丞、吏部郎。

褚渊后又为南朝宋明帝刘彧所信任,迁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并受遗诏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共辅苍梧王刘昱,是为南朝宋后废帝。

南朝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雍州刺史萧道成杀南朝宋后废帝,另立顺帝刘准。

褚渊当时推举萧道成录尚书事,后又助萧道成代宋建齐,甚受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宠幸,参与机要,进位司徒,封南康郡公。

南朝齐高帝北代,欲遣发王公以下无官者从军,褚渊曾劝阻齐高帝。

到南朝齐武帝萧赜执政时期的(公元482年),褚渊奉遗诏领尚书事,成为宰相,不久即病逝。



褚 责:(公元?~489年待考),字蔚先,褚渊长子;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南朝齐大臣。

宋顺帝升明中,为萧道成太尉从事中郎、司徒右长史、太傅户曹属、黄门郎,领羽林监。

南齐代宋,高帝建元四年(公元482年)任侍中。

南齐武帝即位,加领步兵校尉、左民尚书、散骑常侍、秘书监,不拜。

永明六年(公元488年),上表称疾,让封与弟,不复仕。次年逝世。



褚 炫:(生卒年待考),南朝宋、齐臣。字彦绪,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少以清简知名。宋明帝时,历为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顺帝时,与刘俣、谢胐、江敩以文义入殿侍帝,号称“四友”。齐高帝时,历东阳太守、江夏内史。武帝时,迁为吏部尚书。立身清正,不受贿赂,掌选举、门庭萧索,宾客罕至,及卒,无钱殡敛。谥贞子。



褚 球:(生卒年待考),字仲宝;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著名南朝齐、梁大臣。

少孤贫好学,齐为征虏行参军、溧阳令。

入梁,历建康令、中书郎、中书通事舍人。迁御史中丞,执法秉公无私,无所屈挠,时谓称职。官至光禄大夫卒。



褚 澄:(公元?~499年待考),字彦道;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南朝齐大臣。

尚书令褚渊异母弟,善医术,尚宋文帝刘义隆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

南齐代宋,高帝建元中,为吴郡太守,迁左民尚书。

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迁侍中,领右军将军。女为东昏侯萧宝卷皇后。

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逝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褚 向:(生卒年待考),字景政;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南朝梁大臣。

初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出为安成内史,还授太子洗马、中舍人,累迁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任侍中。后卒于官。



褚 緭:(生卒年待考),著名北朝魏文学家。

本建康薄行者,南齐末为扬州西曹,遇乱居闾里。及梁朝建,緭频接范云,云距之,乃投陈伯之于江州。后随伯之奔魏。

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伯之得丘迟书归梁,緭留魏。因元会戏作诗有轻魏意,出为始平太守。

日日行猎,坠马死。其诗见《梁书·陈伯之传》,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褚 翔:(公元505~548年),字世举;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南朝梁大臣。

初为国子生,历秘书郎、宣城王主簿。

出为义兴太守,在郡省苛政,去浮费,减轻百姓负担。及离任,百姓老少皆追送出境。

复为吏部郎,不受请托,选举时称平允。

太清二年,迁守吏部尚书。冬,侯景围宫城,丁母忧,哀毁而卒。



褚 玠:(公元529~580年),字温理;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南朝陈文学家。

博学能作文,词义朴实,不好浮艳。

历为太子庶子、中书侍郎。宣帝时,出为山阴令,在县打击豪强,搜刮隐户,竟以受诬免官。

复授以淮南王长史,迁至御史中丞卒。

所撰章奏杂文二百余篇,皆切中时弊,以此见重于世。



褚 亮:(公元555~647年),字希明,褚契第九世孙;丹阳人。著名唐初“十八学士”之一,被史家称之为江左名流。

褚亮少年时,即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十八岁仕后陈,任尚书殿中侍郎。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后,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隋大业中期,隋炀帝嫉才,诬褚亮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

隋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褚亮入为秦王府文学,侍从征战。

唐朝立国之初,褚亮常对内外大政提出建议,曾劝止唐。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褚亮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馆内轮流值宿,以备咨询军国大事。

唐贞观八年,任员外散骑常侍,后迭有升迁。唐贞观十六年,进爵为侯。

褚亮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征,出兵突厥。唐太宗曾命画家阎立本画《十八学士写真图》,题上名字爵位,为褚亮写像赞,收藏为朝廷档案,是当时极高荣誉。

褚亮生有褚遂贤、褚遂良二子,高龄至九十三岁逝世,著有文集二十卷。



褚 沄:(公元575~?年待考),字士洋;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著名南朝梁诗人。

初为曲阿令,历晋安王萧纲中录事,正员郎,乌程令,居官清慎。

普通中期,兄游卒,弃县还为太尉属。出为延陵令,又入为中书侍郎,太子率更令。

大通中期,为御史中丞,后为湘东王萧绎谘议参军。好学,解音律,为萧绎所重,曾预修《法宝联璧》。

大同中期逝世,年六十余。今存诗二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褚 辉:(生卒年待考),字高明;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隋朝经学家。

以《三礼》学著称于江南。

隋大业中期,隋炀帝征天下儒士,集内史省相次讲论,他博辩宏通,无能屈者,擢太学博士。

曾著《礼疏》,已佚。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褚亮之子;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他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父亲褚亮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当时正任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朋友。

隋朝未年战乱四起,强大的唐王李渊的军队战胜了主要对手,在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建立了唐王朝。这一年,褚遂良还在甘肃。他的父亲褚亮当初在隋朝为东宫学士,因为与杨玄感有旧,被贬为西海郡司户。薛举(公元?~618年)在兰州称帝后,褚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褚遂良则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

在唐朝建立之后,最初对唐朝发动军事挑战的,乃是薛举。他先是占据了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企图夺取京城长安。但在他从西北向长安推进时,却突然病死,其儿子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事业。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农历11月,李世民包围了薛仁杲驻扎在泾州的营寨。薛仁杲的部下纷纷投降唐军,他也不得不随之投降。不久,薛仁杲被押往长安处决,而他手下的人则被收服在李世民的麾下,成为唐王朝的臣民。褚遂良就这样进入了李家王朝,开始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生涯。

最初,他是在秦王李世民那里做铠曹参军,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掌管军务的位置。从这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褚遂良怀有好感。后来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过这样的话:“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公元621年,李世民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李渊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即天策府。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立即组成了一个大约五十人的随从集团,其中许多人是来自于被他消灭的敌人营垒中的杰出人物。也就在这一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十八名学士做他的国事顾问。期间,这十八学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以致于人们把能够进入文学馆,称为“登瀛洲”。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员,在内主管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尽管他的年龄比他们要小一辈。他在初唐的书名不仅不比他们差,而且具备了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这更使他的书法艺术有如猛虎添翼。

另外据《唐会要·史馆》中的记载,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当时人们把他称作“馆主”。像这种尊称,在以前是没有的;在他逝世后,为数也极少。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农历6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随后被立为太子。农历8月,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将其父李渊供奉到深宫养了起来,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从此以后,大唐帝国的“贞观之治”驰名于世。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在门下省设立起居郎二人。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曾为秘书郎的褚遂良在此时又出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史籍《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在提到唐太宗时,曾这样写道:“太宗的许多公开举止,与其说是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褚遂良所占的地位是极重要的,至少,他在某种意义上督导了大唐皇帝在有所做为时,应该考虑到会留给世人一个什么印象。史籍《唐书》中记载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但我是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记载。”李世民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可见褚遂良的忠贞和耿直。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年末,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想把隋未战乱时期的战场改修为庙宇,一是超度在战争中的亡灵,二则是纪念战役的胜利,刻石立碑以铭记功业,并颁布了负责其事之人的名单。名单中,除了虞世南、李百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以外,还有当时年仅三十三岁的褚遂良。在唐太宗大败宋金刚的晋州立慈云寺,寺碑即由起居郎褚遂良书写,可惜此碑早已亡毁,再也看不到了。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被唐太宗李世民视同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逝世,这使唐太宗感到特别的伤心。唐太宗曾叹息:“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此时,魏徵适时地将褚遂良推荐给了李世民,唐太宗即刻命他为“侍书”。

李世民即唐太宗皇帝位后,曾不遗余力地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天下人争着献上领赏。但如何鉴别真伪呢?由于褚遂良对王羲之的书法是整个唐朝中最为熟悉之人,他可以丝毫不爽地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褚遂良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唐太宗的极大欢心与信任,于是便将他提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唐太宗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谘询。同时,褚遂良也确实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唐太宗想亲自去征讨辽东,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但是唐太宗强硬的态度却使褚遂良感到恐惧。他没有再坚持,并跟随唐太宗远征辽东。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证实了褚遂良的话是对的。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作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开始参预朝政。随后,他被唐太宗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涉官吏。正在此时,他父亲褚亮死了,他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之职。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的得力助手马周死了,褚遂良才又被起用为黄门侍郎。这一年的农历9月,他就被提升为中书令,接替了马周的位置,成为继魏微之后,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在唐朝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病重的唐太宗在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他又对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在八年后,被黜的褚遂良写给唐高宗的信中曾提到:“当受遗诏,独臣与无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号恸,臣即奏请即位大行柩前。当时陛下手抱臣颈,臣及无忌请即还京,发于大告,内外宁谧。”事实也确是如此,唐高宗登上皇位,褚遂良功莫大焉!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农历6月,李治继皇帝位,时年二十一岁,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即位后,就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但是在实际上,李治并不喜欢褚遂良这位托孤大臣,所以后来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由柳奭取代了他的中书令的位置。三年后,唐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公元653年,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顶峰。

在唐高宗统治初期,李治刻意效仿唐太宗的所做所为,褚遂良他们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就。但是,不久,他和胆小懦弱的唐高宗皇帝一起,正面对着一个更为强大、机敏和肆无忌惮的对手武曌(武则天皇帝),在权力斗争中,他们都成了失败者。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前后,只有十几岁的武曌进入后宫,成为唐太宗的第五等妃嫔“才人”。她的美貌与才情不仅得到了年老的太宗的喜爱,似乎在同时也得到了年轻的太子的爱情。唐太宗逝世后,公元654年,曾经一度削发为尼的武曌成为李治的妃嫔,并被封为“武昭仪”,得到唐高宗的宠信,也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

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另一位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根据新、旧《唐书·褚遂良传》的记载,唐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昭仪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在关键的时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勣却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这一来既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这场斗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根据陈寅恪的研究,对立的两派,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贵族利益集团。李唐家族从公元六世纪初期兴起之时、就与集中于中国西北地区(今陕西和甘肃)的许多大家族建立婚姻纽带,形成所谓“关陇集团”,而他们自西魏以来,就已在北方形成统治阶级的核心。像反对废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便是关陇集团中的成员。而支持武则天的那一帮人,却出身于其他地区,或是商人,或通过科举制度而进入官场,他们是陈寅恪称之为“山东集团”的成员。这样,武则天与王皇后之间的争斗,就不仅仅是宫廷内部的简单争斗,而是反映了两个政治集团之间争夺最高政治权力之间的斗争。

这场斗争以山东集团的胜利而告终,在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的农历10月,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去任一个小小的都督。第二年元旦,武则天的儿子李弘(公元652~675年)被立为太子。新册封的皇后,不失时机地向反对她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残忍地害死了。

(公元657年)春天,武则天将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一个州去任都督。而同年晚些时候,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缓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唐高宗,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唐高祖与唐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唐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死去,终年六十三岁。在他逝世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逝世的地方。直到唐中宗李显继位后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即褚遂良逝世后四十六年,他才得到了平反。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褚遂良作为唐朝功臣,得以配祀于唐高宗庙中。

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建唐初期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唐朝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就这种文化的总体来说,是高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涌现了一大批一流的政治家、文人、鉴赏家,他们礼貌周到,谈吐隽雅,有极好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从汉朝到唐朝的六百余年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书法家。在晋朝,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留下了他们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作品。随后,宋、齐、粱、陈的书法家依然继续着他们的遗风。而此时的北部中国,却在一种宗教意识的推动下,独创了一种与文人书法相对的——即与玄妙的、简约的、清淡的、平和的书风相对的那种雄浑、博大、壮硕、朴拙的书风。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结束,隋朝的建立特别是唐朝的建立,使书法艺术南北相峙的风格,亦合流在一起。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强大的大唐王朝建立。随着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复兴,书法艺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果我们从书法史的角度瞻前顾后,那么,在汉魏,艺术风格过于质朴;在两晋,又太变幻莫测;宋人书法艺术风格又以老成为倾向:而元、明、清的书法,似乎每况愈下。只有唐朝,才在书法中表现出那典雅、华贵、丰满和情韵的成熟的美。每当我们面对唐人书法作品时,不禁惊诧于唐人书法的完整性与典型性。唐朝书法家因此和晋朝书法家一起,被后人称为“晋唐传统”。他们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在这个传统之中,褚遂良占着异常重要的位置。从某方面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

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就是他善于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因而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唐太宗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于褚遂良,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羲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在史籍《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朝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遂良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褚遂良的书法,正好也体现了这几点。也就是说,在他的书法艺术之中,既可以看到他所处的时代的风气,也是他那个阶层的贵族气息的展示,同时,也可以见出他自己的那种可以称为“唯美”的审美态度。与他作为政治家一样,在他身上体现了艺术家的气质。

遗憾的是,褚遂良几乎没有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著传下来,以致于如今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他的书学主张。但褚遂良的父亲禇亮与欧阳询、虞世南为好友,这当然会影响到褚遂良的书法风格。

褚遂良与虞世南有过一次对话:“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这话可能一直在激励着褚遂良。

自有书法以来,人们便对它的美做出种种的探索:在汉、魏,人们对它的“势”赞美不已;在晋、南北朝,人们对“笔意”津津乐道;在隋、唐,人们开始对书法的“结构”之美而感到赏心悦目。但是,他们显然还没有触及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书法创作之中的“心”、“手”、“笔”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有,那可能是由虞世南开始。虞世南著有《笔髓论》,其中“契妙”一节说:“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借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琴,纶指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这是由艺术的形态方面向艺术的根源之地进发的一种标志。因此,褚遂良同虞世南一样,更多地注意到了艺术的修养问题、艺术的创造问题。他们明显地与“尚意”书家们面对的问题相一致了,而这正是中国书法创作史上的一个进步。再引虞世南《笔髓论》中的另两节“释真”与“释行”,来揣摩褚遂良的书法创作:…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变化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间巨细,皆有虚散。这是一种多么抒情、多么轻灵的风格啊!“体约八分”,不就是含有浓厚的隶书笔意么?“皆有虚散”,晚年的褚遂良,不正是就这样地由质实而走向虚散么?

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暇,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似虫网络壁,劲实而复虚。王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又云:“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由书法的意象之美,到书法的笔法之美,便铸造了褚遂良的优美的书风。

褚遂良书艺的最为突出的特色为“空灵”。梁巘《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书法的空灵,正是通过运笔与提笔而体现出来的。

在欧书或虞书之中,人们都找不到明显的运笔的痕迹。但是褚遂良却不同,他不掩饰用笔的痕迹,甚至乐于强调这种痕迹,以表现他所倾心的活泼节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韵律,异常明快。像孙过庭《书谱》中要求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在褚遂良的书法之中,体现得是最为彻底的。

褚遂良比虞世南或欧阳询的机遇都要好。他可以在优游不迫的生活之中,纸、墨、笔都极其精良,在面对一张纸时,可以仔细地考虑每一点一画如何处理。因此,他的书法表现的是一种风度,一种最微妙、最飘忽的心情的变化。

按照这样的意味去看褚遂良的作品时,人们便要惊讶于这些作品,没有一件不是杰作:它自成一个世界,一个整体。当褚遂良将他的书法艺术推向它的最高峰时,他便以这种种的美,建成他的书法境界:没有一点铺张,一切都是那么单纯、自然和平静,并不要求艺术有意想不到的强烈的刺激,要求用笔、风格、线条都有新奇的效果,它不过是在纸面上,以笔锋展开一种优美至极的舞蹈,它的妙处,就在于它的潇洒自然,即不仓惶失措,也不锋芒毕露。它让人看了,觉得只是一种为之微笑的境界,以及一种精致的趣味。

唐朝书法的风格变化是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嗜好分不开的。

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就记载了唐太宗的一桩趣事: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召三品以上官员,赐宴于玄武门。唐太宗乘兴取笔作飞白书。众臣也乘着酒兴从唐太宗的手中竞相争夺。散骑常侍刘洎竟登上龙床,把唐太宗的手抓住得到了这件书法作品。这样的举动显然把众人吓坏了,同时也因为有妒忌之心,众臣一齐跪下请求按照法律将刘洎处斩。唐太宗却笑着说:“昔闻捷媛辞辇,今见常侍登床。”竟这样轻松地就赦免了刘洎的罪过。在这样的热爱书法的氛围之中,无疑会产生众多而伟大的书法家。

在史籍《晋书》中,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这样赞美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必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作为《晋书》主编之一的褚遂良,对这一传赞肯定是有刻骨铭心的印象的。尤其是后面的几句“状若断而还连”云云,不就是晚年褚遂良的书法风格中最大的特色么?对唐太宗怀有深厚感情的褚遂良,毕生都在追求着与实践着这一点。

褚遂良在书法上,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对王羲之书风崇拜的漩涡,持续地沉湎于其中,专心致志地遵守着王羲之的规范。据史籍《唐会要》中记载,在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农历1月8日,唐太宗下令整理内府所藏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真迹,计一千五百一十卷。褚遂良参与了这次整理活动,众多的王羲之的真迹,使他大开眼界。也正因为如此,他又开拓了书法的视野:他在中国书法的体格与形态中,找到了一种贵族的或属于知识分子的艺术品味。这品味是华美的,而不是朴素的;是如精金美玉的,而不是浑金璞玉的。

更有进者,人们还将王羲之的《长风帖》也归于褚遂良的名下。虽然作为临书,难以表现自己的意志、性情,难以摆脱被临作品的规范,但是褚遂良控制笔墨点线的能力却在这里展露无遗。李嗣真在《书后品》之中评论说:“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在肯定的同时,又批评此帖的连带间显得有些做作,不够自然。但是,当法度的束缚稍稍松懈一些时,禇遂良自己的趣味就会涌出来,其意态超过了法度,这种精彩的东西尽管一纵即逝,只是那么连续的两三个字,带着一种温柔洒脱之中增进的沉思的、成熟的精神,而留下充满着精妙的健康气息的温婉和洒脱之中的超越心境,呈现崭新的面目。这也是褚遂良临习王羲之书法的与众不同之处。
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为中国的书画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把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人们会明显地看到一种风格上的转变,那显然是对笔法的追求,造成了这种转变。如果说,书法中楷书之有笔意的表现,当以褚遂良为最高。如果说,北碑体现了一种骨气之美,欧阳询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严谨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的话,那么,禇遂良却是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的。而褚遂良则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

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楷书结构,在禇遂良的笔下,已经开始松动。这种松动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够,或者别的什么,而是他知道如何运用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来表现流动不居的情感。倘若我们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而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飞动之美。

这种飞动之美来自于何处?显然,褚遂良比起欧阳询或虞世南都更富于艺术天赋,也就是说,在他的艺术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种智慧的流露。袁中道在《珂雪斋集》卷一《刘玄度集句诗序》中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在褚遂良的书法中,的确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由“慧黠”而带出的流动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笔时就像舞蹈家灵敏比的脚尖,纵横自如、卷舒自如。在轻灵飞动的连续动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细劲、遒婉的线条中,有一种神融笔畅似的适意,悠悠地流动于指腕之间,落实在点画之间,从而体现作者刚正、耿直的性格和满腹经纶的学识修养。

蔡希综在《法书论》中对褚遂良的用笔作了如下的比喻:“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崄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这种明净媚好,然而却又沉著飞动,正是褚遂良用笔的最大特色。

宋朝学者扬无咎跋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赡,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草书的笔势竟能于楷书中毕现无遗,这是何等神奇的手法!

如果细看,人们就可以发现,褚遂良用笔之中没有一笔是直的,而是曲的;没有一笔是像欧阳询或虞世南那样保持着每一笔画的平直与匀净,而是偃仰起伏,轻重缓急,极尽变化之能事。从笔法上来看,萧散而恬淡,不衫不履中尤见性情的流露,可谓极尽风流。

总之,从笔法与体势上来说,褚遂良是直接承继晋人风格的;或者说,他在同时代人之中,是最深刻地理解晋人韵致的书家,并将这种风韵也表现在自己的书作之中。他既是初唐楷书风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晋人书风的继承者。在他之后,人们便走向了另一种书风,虽然魏晋人的风度仍然是人们所追慕的对象。

将褚遂良与同时代的楷书大师如欧阳询、虞世南相比,是否意味着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或者说,是由张怀瓘所说“妍美功用”而趋向以“风神骨气”为美的纯艺术转变呢?张怀瓘评价褚遂良的书法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正表明了一种与以前的书法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

褚遂良书法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不管褚遂良是否刻意地在追求这一点,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注入作品之中的那种情调,又从作品之中飘逸出来,而让我们为之神往。

苏东坡在《题唐六家书后》一文中,曾将隋唐时期的六位书法大师逐一作了比较评价:“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真知书也。知书者,凡书像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唐、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难复措手。”“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而对褚遂良的书法只用了四个字“清远萧散”。这种清远萧散,正是东坡所追求的意境之美。

米芾在评书时,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作了评述:“欧阳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欧阳如新疾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勤。”“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欧怪褚妍不自持,犹能半蹈古人规。公权丑怪恶札祖,从兹古法荡无遗。”这些唐朝书法大家没有一个不受到米芾的挑剔,唯独对褚遂良却是这样的赞美:“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对褚遂良《兰亭序》的摹本更是推崇备至,甚至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同样也是如此赞美:“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褚遂良提供给后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结构”,让学习他的人。从他那里拿走笔法、拿走笔意、拿走结构、拿走法度,然后从事自己的创造、改革、翻新…薛稷学他,瘦硬通神,跻身于“唐四家”之列;薛耀学他,风骨棱棱,不仅作为一时的名手,而且开启了宋徽宗的瘦金体;颜真卿也学他,颜体楷书是建立在褚遂良的楷书的基础之上的。

刘熙载在《书概》中对褚遂良有这样的评价:“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广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

跟帖时间 2010-02-08 09:32: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褚姓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河南望族;江左名流: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褚裒。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褚亮。

春云比润;秋月齐明: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褚渊,官吏部尚书,人称其“丰仪与秋月齐明,音徵与春云比润”。

洛阳世泽;经学家声:全联全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褚少孙,官至博士。创鲁诗褚氏之学。

梦惊飞凤;性不畏龙: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褚遂良,以直笔著称。记起居注秉笔直书。

散骑学士;海鹤风姿: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褚亮任散骑常侍兼弘文馆学士,为十八学士之一。下联典出清朝时期的褚篆,康熙大帝赐书“海鹤风姿”。

遂良文史;季野春秋: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褚遂良,书法家,博涉文史。下联典出晋朝时期的褚裒,字季野,有简易豪贵之风,时人誉为“皮里春秋”。



2.五言通用联:

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集用唐朝诗人褚亮《临高台》诗句联。

良朋比兰惠;雕藻迈琼琚:集用唐初大臣褚遂良《安德山池宴集》诗句联。



3.六言通用联:

筠心广志西域;彦回功封南康:上联典出清朝乾隆进士褚廷璋,字左莪,号筠心。长洲人。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工诗及书,通声音字母之学。谙悉回部山川风土。著有《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等。下联典出南朝南齐尚书令褚渊,字彦回,河南阳翟人。宋文帝之婿,为明帝信任,受遗命。南齐时,封为南康郡公,任尚书。武帝时,改授司空、骠骑将军,逝世后谥号“文简”。



4.七言通用联:

经学博士补史记;书法名家序雁塔:全联典出西汉经学家、史学家褚少孙,沛人,官至博士,创鲁诗褚氏之学。他曾增补过司马迁的《史记》。

洋洋百卷垂寰宇;寥寥数笔动人心:上联典出隋太学博士褚晖,字高明,吴郡人。以三礼学称于江南。大业中征天下儒术之士,集内史省,相次讲论,晖博辩无所屈。有礼疏一百卷传世。下联典出清朝书画家褚逢椿,长洲人。字仙根。善录书,工画。尝为朱酉生写何山归棹图,寥寥数笔,辄动人丘壑间想。



5.八言以上通用联:

云月春秋,瑰琦之器;风霜铁石,社稷之臣: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褚遂良。下典指宋朝时期的褚渊。

云月春秋,隽矣瑰琦之器;风霜铁石,伟哉社稷之臣: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褚遂良。下典指宋朝时期的褚渊。

宝重东南,不让凤鸣龙跃;仪惟端丽,争夸目秀眉清:上联典出晋朝中尉褚陶,十三岁作赋,见者奇之。有“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的评价。下联典出梁代长史褚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画,每公庭聚列,为众所瞻望。

跟帖时间 2010-02-08 09:27: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褚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文登、青岛褚氏字辈:

长门支派:“洪保昭宗图”;注:循环使用。同辈超过一人时,按“仁礼义智信”排序。

二门支派:“从之伦序福”;注:循环使用。

三门支派:“传家敦厚德”;注:循环使用。

四门支派:“永现在东牟”;注:循环使用。

山东历城褚氏字辈:“振兴光宗祖道德至首先三喜传好学福寿庆万年”。

山东良庄褚氏字辈:“文秉成尚永得盛光明正裕庆恒昌敬慎纯修和为贵安居乐业荣万方”。

山东新泰褚氏字辈:“才端文远启乐友万士风丁光明盾轮旭青宗仁永传立志长存尚爱庆昌”。

山东莱西褚氏字辈:“寿同方廷为言广兴立”。

山东兰陵褚氏字辈:“化德光懋廷文成明慎修敬思庆衍福宏昭为宪守继世敦行珍念正训传毓其荣立存忠孝大恩泽恒邦泰宗兴裕厚祥同”。

山东章丘褚氏字辈:“百世兴农业荣华万国年”。

山东莱阳褚氏字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兼让”。

山东蓬岛褚氏行辈:“甫班昭穆和敬宗惟兴孙子有候公忠孝克全遵祖德永修人纪万年同”。

湖北宜昌土家族褚氏字辈:“阳启宗世国家光昌克继元良帝绥万邦希贤培祖德鸿绪衍书香登善徽美在渊亮嗣前芳崇儒遵礼义修士奉典章忠厚传代远作福自延长”。

湖北云梦褚氏字辈:“在能修有范山模水观玉式金和平忠厚正大光明永承先泽克振家声宏道传继诗书联新敦品立行四维全遵堂名登瀛”。

湖北孝感褚氏字辈:“范山模水观玉世金和平忠厚正大光明”。

河南睢州褚氏字辈:“德祥英谦信诰文许泰声俟藻云梦君兴止心绍广立家洪范彰含芳本宗孝裕善庆世昌缵志承业永国华润泽长仁庭茂玉树显吉跃隆光”。

河南濮阳褚氏字辈:“耀国德忠孝开基远诗书继世长君恩昌涌盛礼信承宏锦”。

河南南阳褚氏字辈:“焕自世昌景生元光以克怀金松青桂芳万福同春莹华永明德高宽正新嗣朝海远行太平”。注:循环使用。

江苏浦口褚氏字辈:“金长家庆福升友道”。注:循环使用。

江苏连云港褚氏字辈:“廷永建国家克西尧顺世(士)”。

江苏潍扬褚氏字辈:“何吉承天佑贤良起世昌盛开林风祥长发贵兰方朝庭明义德万福定邦家”。

湖南常德褚氏字辈:“正大光明天开友道百世昌家道宏开百世昌金和平忠厚正(政)大(达)光(当)明(铭)”。

湖南慈利、临澧、常德褚氏字辈:

慈利支派:国朝相延万年盛家道宏开百世昌尊祖敬宗光大典敦仁本羲绍先芳希明泽远传心学登善德隆启忠良圣代佑贤广辅佐永膺福祚际嘉祥”;

常德支派:正大光明天开有道百世昌”;

临澧支派:国朝相士万年盛家道宏开百世昌尊祖敬宗光大典居仁由羲绍先芳”。

安徽居巢褚氏字辈:“国正天运泰时和世道昌抡才取文士择贤安万邦”。

安徽芜湖褚氏字辈:“直本先培德万世再交家”。

河北泊头褚氏字辈:“袁天廷怀维庆祥达发运”。

河北文安褚氏字辈:“孝兆贵树增鑫俊源柏年炳德钧守家田”。

广西桂林褚氏字辈:“仪思本倾文宗广进龙明万朝鼎德为有凝新锦钟贤大可资祥光前纯普跃继启发英奇”。

广西临桂褚氏字辈:“海日兴宗兆忠良必盛昌”。

内蒙古赤峰褚氏字辈:“印文昭国士广德继忠功万世成祥永九天英福东”。

广东汕尾褚氏字辈:“端赞维简德尚怀绍舜奕世可程祥”。

贵州米润褚氏字辈:“正逢熙代永仁寿保长春吉照家辉庆舒闻一邵新”。

青海河湟褚氏字辈:“师段添寿舜天成栋武祖邦麟九坤裕恭新秀兆元生维文昌”。

江西高安褚氏字辈:“仁必日祥久希茂世兴邦嗣裔志远达以景文明昌维曰承祖佑光辉德业扬国朝开盛绪继述定绵长孝敬传家宝经书应运方学修才乃大善积庆斯彰仕进由诚正敷施本典常富宜行惠济贵在效忠良宽厚多荣福谦和自吉康绍先遵懿训百代永留芳”。

浙江临海褚氏字辈:“明天锦孔孟克贤”。

福建蓬岛褚氏字辈:“甫班昭穆和敬宗惟兴孙子有候公忠孝克全遵祖德永修人纪万年同”。

褚氏一支字辈:“明文国家正礼义孝弟本先进诗书志诒谟大耳昌”。

褚氏一支字辈:“本毓传继广正大庆繁祥”。

跟帖时间 2010-02-08 09:21: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褚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余杭褚氏家乘六卷,首一卷,(清)褚维培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余杭褚氏家乘十卷,(清)褚维培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熙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浦江阳湖山涡褚氏宗谱八卷,(清)褚瑶声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八卷下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余杭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褚氏公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杭州大学图书馆。

山东峄县兰陵褚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民国)褚敬鸿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石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岚峰褚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忠清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跟帖时间 2010-02-08 09:19: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褚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重熙堂:

忠清堂:

四伦堂:

跟帖时间 2010-02-08 09:17: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褚氏的迁徙分布 -- 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五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7%左右。

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褚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1席,褚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出自河南。春秋时宋国恭公的儿子子石由于德行可嘉,被恭公任命为“褚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的职位,其子孙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关于褚姓之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左传》中曾提到洛阳的南方有褚氏亭;《后汉书·郡国志》里又记载有褚氏渠,褚姓是因地名而得姓的。不过,不管是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褚姓的发源地在河南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褚被赐姓、、冒姓的文字记载,褚姓的中国人在血统上是很单纯的。褚姓的中国人,还有最值得自夸耀,就是血缘上的单纯。别的大姓,也许由于树高影长的缘故,发展到后来都无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统,或被赐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孙的混淆不清,甚至无法确实追溯到自己的真正来处。而褚姓的后代就不会有这种困扰,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过褚姓被冒用的记录。褚姓虽然人不多族不繁,显得有点单薄,但至少有这一点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纯粹的汉族。另外一个值得褚姓中国人自傲的,就是他们的族人虽然不多,在历史上有名气的人却着实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镇四长史褚秀之,“十八学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博学多才,直言敢谏,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临死时,并与长孙无忌同受顾命。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时也是一位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书法家,他的隶书和楷书,1300多年来享誉不衰。褚姓的起源是在河南,因此,褚姓郡望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跟帖时间 2010-02-08 09:14: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褚氏的各支始祖 -- 褚 爽:先世褚爽因官占籍宜兴计山,传至褚休,复自计山迁阳湖县三涡霸头里,祖孙分为两地始迁祖。

褚承恕:明末自钱塘迁余杭。为浙江余杭褚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08 09:10: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