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3-13 21:39:51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5356 跟帖次数 9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五帝”时期重黎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王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一说在今陕西咸阳),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吴伏羲氏属于东夷部族,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河南淮阳有太吴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人文始祖今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西晋学者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早晨醒来,寻思昨夜的梦境,说道:“风能发号施令,是执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个‘后’字。难道天下有一个姓风名后的贤人吗?”于是他依据自己对梦境的占解,派人四处寻找风后其人,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他。黄帝把风后请来,拜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务。

风后能文能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通晓兵法,著有兵书十三篇,后人称《风后兵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进行战争。蚩尤施展法术,使大雾迷漫,三天不散。黄帝的将士迷失了方向,无法战斗。风后接受黄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将士分辨出东西南北,终于俘获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在典籍《国语·楚语》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昊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朝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重黎都是传说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颛项继少昊之后担任帝王,当时人神杂糅,祭祀混乱,灾祸频仍。颛顼让重举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远隔,人与神分离,称为“绝地天通”。在令人看来,重和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对此事可以这样理解:颛顼将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这两种职责分开,让重负责祭祀天神祖先,让黎负责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昊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史籍《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把他描绘成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神人。又有人说,重是颛顼的曾孙,曾担任“火正”,人们尊他为火神,称做“祝融”。祝融的遗墟在今河南新郑。因为他活动的地域在中原地区南部,因而他的宫职是“南正”。

古人一致认为,黎是颛顼的曾孙。颛顼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黎曾担任过“北正”,一说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北部活动。商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有一个黎国,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国家。黎国是商王的一个重要与国,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的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国,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当时还有一个黎丘,又称黎侯城,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个黎国一作犁国,又称泥中。位于今河南浚县,汉朝又称黎阳。由此可见,黎部族的活动范围是以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东南部,东达今山东省西部地区。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现在相当遥远,因而他们的身世和官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关于重的身世.一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属于东夷部族;一说他是颛顼的曾孙,属于华夏部族。对于这个问题,今人已难以分辨清楚。但是古书都说,程氏出自风姓。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认为重和少昊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属于东夷部族。因为风姓就属于东夷部族。重黎所属部族记载的混乱,正反映了当时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逐渐融合,后人已难以准确区分的实际情况。

重黎在颛顼时分别开始担任掌管天地的官职,他们的后裔世代承袭了这一官职。到了尧、舜、禹时,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辅臣。他曾经掌管火,用火焚烧山泽,驱逐禽兽。他能调驯鸟兽,又发明了掘井的技术,能凿地求水。他还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大禹的儿子启联合友党进攻伯益,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王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时代仍承袭掌管天地的职位,经久而无失。

程氏的得姓,是在西周时期。传说,周宣王姬靜(姬靖)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因领兵攻灭徐方(今山东滕县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一说在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氏,与司马氏基本同时产生。

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姬胡好利,以荣夷公为卿士,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他的奢贪暴虐,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他又派卫巫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非议时政的人就加以杀害。在这种专制高压之下,国人在路上见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后来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围攻这位贪暴的国君。周厉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县),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在位时,周公和召公辅政,整饰政务,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在国力有所恢复之后,曾亲自领兵征伐东南方的淮夷,程国的国君程伯休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篇记载了这场战争,写道:“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诗句的意思是,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让他在左右摆布阵势,监戒军队。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封地改在咸阳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他子孙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职宫今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汉朝时期为安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程邑,又称“毕程”或“毕郢”,是上古时代毕程氏的遗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密人降周,也迁居于此。因而它不可能是当时程国的都城。

宋朝学者陈彭年等编纂的韵书《文韵》中有目“以国为姓”,说:“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帝王世纪》曰‘文王居程,徒都丰’,故此加为上程。”

程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氏的始祖。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咸阳)三种说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伯符,又称乔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际。在文献《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商王朝末年,纣王无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而关中地区在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许多方国的拥戴,号称西伯。他在位时,已经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周文王逝世后,儿子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未竟的灭商大业,领兵东伐,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卫辉一带)彻底击败了商纣王的军队,纣王自焚而死,商王朝宣告灭亡。

周武王让商王纣的儿子禄父(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在其周围建立了卫、鄘和邶三国,分封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又下令释放被商纣王关押在监狱里的贤人和百姓,将商纣王聚敛的钱财、粮食散发给贫民和奴隶,然后班师西归。

周武王回到关中的镐京(今陕西西安)后,为了统治原商王朝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将自己的族人、灭商的功臣谋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家。伯符是古圣贤重黎的后裔,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因而被封在广平,于是伯符带领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并得到周王室认可。伯符的后裔子孙以国为氏,称程氏。

广平是伯符的始封地,后来发展成为程氏的首要郡望。广平原来不是程地,只因伯符在该地建立了程国,使它成为程氏的发源地之一,其后世子民因地为氏,称程氏。在文献《槐塘程氏世谱叙》中转引西汉大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谱说:“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广平,后得封程国,遂氏焉。”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荀氏家族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支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新绛),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武王大封诸侯,将周文王第十子(一说第十七子)受封于郇邑(今山西临猗),史称郇侯、郇伯,后形成郇氏一族。郇邑地盛产食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史籍《左传·成公六年》重记载:“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周武王将弟弟封此为国,是有特殊意义的。

到两周之际,郇国被强邻晋国所吞灭,郇氏族人去“邑”简笔为荀氏。在整个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分别把持朝政,荀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荀氏在西周时期,主要聚居于今山西省临椅县南部,后来在春秋初期迁到新绛县西部。其后的荀林父、荀宾、荀家、荀驩、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军事家、政治家,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重量级历史人物。

据史籍《左传》的记载,春秋时期,晋国荀氏的支子食采于程邑,其后以邑为氏。这个“支子”,就是晋国大夫荀驩,他的食采就在程邑(今山西新绛)。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本书按:

近有学者认为,晋国的这个程邑,就是今陕西关中地区咸阳东北部的程邑。这完全是错误的!可能是与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混淆了。

很显然,当时关中咸阳及其附近皆属于强秦的领地、国朝中心地区。尽管晋国在晋文公称霸中原时期强大一时,但就姬重耳与秦国的特殊关系而言,虽然晋国曾一度拥有“河西八城”,但其国界也实在是难以到伸抵咸阳附近。因此,作为荀驩采邑的程邑,只能在今山西省境内,不可能“飞地”到陕西咸阳地区去。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程佳氏,亦称成佳氏、承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程氏、成氏、承氏等。

⑵.满族程尼氏,亦称成尼氏、承吉氏、瓜吉氏,满语为Cengni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所冠汉姓多为程氏。

⑶.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程氏、边氏、查氏、沙氏、山氏、白氏、谢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蒙古族、回族、土家族、彝族、苗族、傈僳族、傣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程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程伯休父、伯符(乔伯)、荀驩。

黑龙江程氏两支字辈 -- 听老辈人说程氏哥三从山东登州什么西南程家庄来东北丢了一股至今无人找到。今天看到程氏家谱字辈我只知道老人说的28个字的发音,是那28个字我发出音来望本族们斧正。因为我听老人经常背诵,但是没见过是那几个字。看了山东章丘和辽宁的程氏字辈我认定可能是同一支族!!
首仲克万天尚文,
明兆德佩自启云,
士学义震为艳广,
纪建元美立福廷。

我QQ是973311944 [ 本帖最后由 程士华 于 2011-6-23 20:56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1-06-20 00:07: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程士华

程氏的历史名人(二) -- 程蕙英:(生卒年待考),女;阳湖人(今江苏常州)。著名清朝文学家。

精于诗词,据传程蕙英的诗词传诵菲菲,纸贵一时。所为诗纯乎阅世之言,非寻常闺秀所能。其自题《凤双飞》后寄杨香畹云:“半生心迹向谁论。愿借霜毫说与君。未必笑啼皆中节,敢言怒骂亦成文。惊天事业三秋梦,动地悲欢一片云。开卷但供知己玩,任教俗辈耳无闻。”

除《凤双飞》以外,还著有《北窗吟稿》。



程长庚:(公元1811~1880年),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寓名四箴堂。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著名清朝京剧演员、京剧鼻祖。

演老生,艺术上融化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对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时同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

程长庚其父程祥桂是清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程长庚幼入三庆班坐科,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自道光至咸丰年间,任三庆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他的演唱熔徽调、汉调、昆曲等之优长于一炉,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分,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战樊城》、《文昭关》、《鱼肠剑》、《战长沙》、《让成都》、《举鼎观画》、《状元谱》、《镇潭州》、《法门寺》、《取南郡》、《群英会》、《华容道》、《安五路》、《天水关》和昆曲《钗训大审》等。有时还为何桂山演出《白良关》配演“小黑”尉迟宝林。他为人正直,戏德高尚,技艺精湛,备受同行的推崇,他与张二奎、余三胜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

晚年,他注重人才的培养,创办三庆科班,其中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林等人,都是三庆科班培育出来的京剧人才。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也是程门弟子。



程砚秋:(公元1904~1958年),满族人,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御霜。1932年易名砚秋;北京人。著名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生于北京的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

幼年家贫,六岁拜在荣蝶仙门下学武生,后改学花旦和青衣,十一岁登台,同时还先后向陈桐云、陈啸云、王瑶卿等名家问艺。程砚秋先后两次倒嗓几乎断送了他的艺术生命,幸遇诗人罗瘿公,不仅为他治好嗓疾,还请来阎岚秋、乔惠兰、张云卿、谢昆泉等名师为其授课,并在1919年介绍他拜在梅兰芳门下,成为梅门开山弟子。

程砚秋的开拓首先体现在对自身的审时度势。他的天赋并不好,尤其声音发自脑后,内行称之为“鬼音”,所谓“祖师爷不赏饭”。但通过努力钻研,特别是在王瑶卿先生的辅导下,竟然因人设腔,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派”艺术。尤其体现在唱腔方面,其创新的气度和力度可谓登峰造极:缜密绵延,低回悠扬,幽咽婉转,若断若续,起伏跌宕,恪守音韵,别致新颖,细腻传神…把这些特点融于一身者,此第一人也。同时,他的表演也自成体系,将人物性格融入传统程式,尤以出神入化的水袖技法闻名。

程砚秋的开拓其次体现在全方位的革新创造。程砚秋的开拓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自身表演的范畴,甚至延伸到相关的各个层面,这一点为很多的后来者所不能及。他在考察了西方的戏剧和音乐现状后,大开眼界并融会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净化舞台,改进化妆,丰富乐队,运用灯光等等,令繁陈的京剧焕然一新。

程砚秋的开拓再次体现其在更具远见卓识的戏剧美学思想方面。其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唱必须有感情”,“无情不成戏,无戏没有情”;他提出“习用科学方法的发音术”,强调气息调节和控制;他主张“导演者高于一切”,将导演喻为创造舞台艺术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师;他还提出“逐步完成以弦乐为主的音乐”设想,并于1942年在上海黄金大剧院演出《青闺梦》时试用小提琴伴奏;他建议“国家以戏曲、音乐为一般教育手段”,主张剧目内容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如此种种,非一般的艺人所能企及。

程砚秋的开拓还体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昆乱不挡。程砚秋戏路是很宽的。青衣传统戏如《武家坡》、《玉堂春》、《六月雪》等自不待言,即便是《梅龙镇》、《虹霓关》、《弓砚缘》这样的花旦、刀马戏也驾轻就熟,昆曲戏《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也颇见功力。当然,他的独创戏更为人乐道:罗瘿公编剧的《梨花记》、《花舫缘》、《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金仲荪编剧的《碧玉簪》、《聂隐娘》、《梅妃》、《沈云英》、《文姬归汉》、《斟情记》、《荒山泪》、《春闺梦》;翁偶虹编剧的《锁麟囊》、《女儿心》、《马昭仪》等均成为可圈可点的精品。

当然,在诸多的开拓之外,程砚秋的爱国主义气概更是习艺者之楷模。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他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在反封建、反内战、反侵略的斗争中引起强烈共鸣,表达了大众的心声。日寇侵占北京期间,他毅然息影务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程门传人主要有新艳秋、荀令香、赵荣琛、陈丽芳、章遏云、王吟秋、侯玉兰、李世济、李蔷华、林玉梅、吕东明、钟荣、张曼玲、迟小秋、张丽丽、李海燕、刘桂娟、张火丁、李佩红、曹曼、郭伟、吕洋等等。

程砚秋著有《程砚秋文集》,其中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谈窦娥》等文章对指导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国后,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并获荣誉奖,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遗憾的是,程砚秋留给后世的影音资料与其显赫的成就和地位极不相称,且不说大量的程派经典剧目难觅影踪,甚至连经典中的经典《锁麟囊》都无法找到经典版的录音资料,更不要说影像了(目前有一版完整的录音,其情节和唱词是“修正”后的,与“原版”和现在的流行版均有差异)。其完整的影像资料只有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荒山泪》,其中保留了旷世的程腔和绝代的水袖功。



程世才:(公元1912~1990年),湖北大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特务连政治指导员、师政治部党委书记、团长兼团政治委员,第三十军第九十师政治委员,第八十八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三十军副军长、军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平西挺进军参谋长兼第十二支队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校长,延安中央党校第四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南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安东军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沈阳卫戍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著有回忆录《悲壮的历程》、《万里征途》等。



程 明:(公元1918~今),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第七十五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十五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队指导员。离开抗大后,任军委总卫生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淮南军区大队政治委员,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河南军区警备第二旅政治委员。1949年,由河南军区警备第二旅直属机关和四野特种兵司令部高炮指挥所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第一师,由原第二警备旅旅长蔡爱卿任师长,原第二警备旅政委程明任政治委员,原高炮指挥所副主任刘奠西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原第二警备旅副旅长刘自双任副师长,原第二警备旅副政委李大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射炮第一师师部在武昌,第一团在雷州半岛,担负掩护解放海南岛部队任务,第二团在北京,担负北京防空任务,第三团驻长沙、广州一线,担负要地防空。以后又配属了第九团,驻广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高射炮第一师一部分在武昌组成中南军区司令部防空处,其余移至广州,组建广东军区防空司令部,下辖四个高射炮团,两个地监团,一个探照灯团,一个雷达营,程明任中南军区司令部防空部队副政治委员。以后任沈阳军区防空军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空军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程世清:(公元1918~今),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光山县独立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于是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过过光县独立团宣传员,红七十三师宣传队分队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八师宣传队队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过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七团宣传干事,青年股股长,冀鲁豫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处主任,团长兼政治委员,黑龙江军区庆安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独立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第一三二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装甲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装甲兵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江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曾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错误,1971年被免职。他曾发表过《在林彪副主席家作客》一文,表明他与林彪之间非同凡常的关系。



程业棠:(公元1912~1986年),安徽六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五团排长、连长兼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总支部书记、营长、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教导营队政治指导员,教导总队大队政治教导员,特务团副营长,第一师第三旅第七团政治处主任,警卫团副团长、团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特务四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苏浙军区第三纵队第八支队支队长,浙东纵队第四支队支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第九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副师长、师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师长。参加了著名的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三步兵学校校长,第十七文化速成中学校长,安徽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子少将军衔。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9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程启文:(公元1915~1994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员、巡视员,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七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开创川陕苏区的历次战役战斗。到达陕北后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总务科科长,江北指挥部独立第四团副团长,第二师第四旅第十团副团长、团长,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来(安)六(合)支队司令员,第二师第四旅第十二团团长。指挥纪岗战斗,歼敌二百余人,拔掉根据地前沿的一个据点,接着又拔除鸡岗据点,粉碎了敌人进犯淮南的企图。被师部授予“金刚钻团”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参谋长,哈北军分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七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三十九军一五二师副师长。参加了围攻长春、平津战役、衡宝战役,1949年12月进入广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玉林军分区副司令员,先后指挥部队在浔江以南、瑶山以南剿匪,提前两个月消灭股匪,受到广西军区的嘉奖,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第一五四师师长,1953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任第五十五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4月11日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七十九岁。



程坤源:(公元1920~今),江苏武进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6年参加中共领导的南京地下学联。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六支队随营学校指导员,第二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支队司令部政治协理员,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第十八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第三十五团政治处主任,第四师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第四师骑兵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二纵五师十四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苏北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文化补习学校校长,第二军医大学政治委员,后勤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程悦长:(公元1911~1961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国际团排长、连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师医院政治委员,师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卫生队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新编第一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第十六团团长。1940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联防军新编第四旅参谋长、副旅长,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新编第四旅旅长,第一野战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l949年进军新疆,任第六军第十七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任第六军军长,《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刊登《艰苦朴素的程悦长》一文,军委号召全军向他学习。1953年任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部长,1954年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参谋长,1957年任剿匪部队前线总指挥,平息乌斯满、贾尼木汗北疆叛乱。率部修建和平渠、猛进水库。同年毛泽东接见他时说:“程悦长同志,你很爱兵,你对部队很有感情。”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1年5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岁。

著有《三战三捷》、《难忘的教诲》、《爷台山反击战》、《红旗插上营盘岭》等。



程登志:(公元1912~1995年),四川巴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红四方面军到巴中,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新兵排副排长,1933年成立红九军,任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第三营第九连班长,红九军教导队通信排排长、副连长,在战斗中多次负伤。先后调任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八团第一营第一连连长,红四军第三十六团副营长、营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七○团连长,1938年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留抗大工作。1941年到冀中军区工作,1943年到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冀东军区特务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1947年任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六师第七十八团团长。锦州战役时,第九纵队的任务是割裂锦北防线,切断敌暂编第二十二师退路,第二十六师奉命包围消灭葛王碑、薛家屯之敌,程登志率第七十八团插到薛家屯,将本团兵力沿公路构成梯次防御,薛家屯之敌向七十八团阵地实施集团突围,战斗十分激烈,程登志和指挥所人员也拿起枪,边打边指挥。战斗结束时,除三百多骑兵从第七十八团阵地左翼绕道逃跑,近千名敌军横尸于第七十八团阵地。第九纵队后改称第四十六军,任第一三七师第四○九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二兵团第一三七师参谋长、代师长、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第四十六军第一三七师师长,在朝鲜升任第四十六军副军长。率部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参加了毛耳山、平顶山等战斗。回国后,任第三兵团炮兵师长、兵团炮兵司令员。1956年起先后任旅大警备区炮兵司令员,警备区参谋长,警备区副司令员,1970年任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10月12日因病在大连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程儒珍:(公元1900~1963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6年8月加入农民协会,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农民自卫军、区义勇队,曾任分队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黄安麻城起义。1928年冬任柴云区农民自卫军中队长。1929年2月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十一师副官,1930年春调红一军军部副官处任副官,1931年任红四军(原红一军)经理处总务科科长,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科科长。参加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多次反“围剿”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1932年10月随方面军西征入川北。1933年春任红四方面军经理部部长。7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副部长兼红四方面军经理部部长,并兼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盐务合作化总局局长。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前线负责方面军反“围攻”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1934年4月因张国焘搞肃反扩大化受到错误处理。1935年2月被释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保卫局会计科科长,5月随军长征。1936年冬长征到达甘肃后,入庆阳红军步兵学校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七七一团供给处处长,青年抗日纵队供给处处长,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供给处处长,第三五八旅供给部部长等职。曾入中央党校学习。参加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供给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和进军中南的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油料部部长,湖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3年4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程 潜:(公元1882~1968年),字颂云,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湖南将弁学堂毕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与阎锡山同期)毕业。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代理参谋总长,西安事变当天任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长沙绥靖公署主任。

程潜年轻时因目睹朝廷腐败,决心弃文习武,以名列第一的成绩考取湖南武备学堂,从此踏上军旅之途。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军起义。三年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程潜此时正担任四川新军新十七镇(师)正参谋官。他奉统制朱庆澜之命,赴京参加永平秋操典(军事演习)。行至天津时,得知武昌爆发起义,不由得热血沸腾。程潜在日本就已加入同盟会,与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多有交往,并曾亲聆孙中山先生教诲。他觉得实现理想的机会终于来了,遂折转南下,赶赴武汉投身革命,于11月7日抵达武昌。

得知程潜到达的消息,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黄兴不由大喜。当时,清军已夺占汉口。程潜被派往汉阳龟山炮兵阵地担任指挥。由于兵力过分悬殊和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一,收复汉口的战斗失利了。不久汉阳也被清军攻占。按黄兴之嘱,程潜回到湖南发展革命力量。1912年前后,他先后担任了湘军都督府参谋长、湖南军事厅厅长等职。程潜当时绝没有想到,在他属下,竟有一个名叫毛泽东的普通士兵,日后会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巨人。

辛亥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怀着“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离开韶山,求学于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成为第一个响应起义的省份,革命气氛高涨。毛泽东决定立即参加革命军,并带头剪去了头上的辫子。当时清帝还没有退位,斗争还在继续。毛泽东决定到正规军队去为革命尽力,于是成了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旅)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名普通列兵。在军营里,毛泽东每日参加课操训练,学会了军人的基本动作要领。半年后,当南北议和实现统一时,毛泽东便退出新军继续去求学了。因程潜是湖南督军府的参谋长、军事厅长,故毛泽东后来一直尊称其为自己的“老上司”,对程潜十分尊重。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毛泽东还说:“枪上肩、枪放下、瞄准、射击等那几下子,我至今没有忘记,这还是从程颂公指挥的新军那里学来的。”

毛泽东与程潜的初识,是1924年在广州国民党“一大”会议上。这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召开,确立了著名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毛泽东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出席了这次大会。1月22日上午,包括毛泽东在内由十九名委员组成的《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审查委员会就章程草案进行了讨论。1月25日上午,毛泽东就《出版与宣传问题案》的审查结果作了说明。1月30日上午,毛泽东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并以此身份参加了31日由孙中山主持召开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首次全会。这位个子高高、目光炯炯、思想敏锐的青年人,引起了程潜的注意。作为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程潜,是以国民党湖南代表的身份出席此次大会的。他感到,这位叫毛泽东的小同乡决非等闲之辈。会后他向孙中山提出开办军校的建议。经孙中山批准,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开办,程潜兼任校长。此次大会上的中共代表中有许多湘籍人士,除毛泽东外,还有李立三、林伯渠、李维汉等,因而这次大会不仅成了程潜与共产党合作的开端,后来北伐时,林伯渠还一直在程潜的第六军中任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两人形成了默契,彼此还成了亲家。

1936年1月11日被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二级上将军衔,1935年12月出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后来为增补朱培德去世后的空缺,程潜在1939年5月13日晋升一级陆军上将军衔,再次担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为早日实现和平,毛泽东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当时,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的程潜,也在欢迎的人群中。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住在上清寺桂园。程潜非常希望有机会和毛泽东畅谈一番,一天晚上,程潜单独前往桂园拜访毛泽东。毛泽东十分高兴地接待了这位“老上司”,两人谈至深夜方握手告别。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又到程府回访,两人又一次愉快地促膝长谈,程潜对毛泽东的钦佩景仰也随之而增。交谈快结束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程潜说:“颂公,您是国民党资深望重的元老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下届行宪国大选举时,您老可以参加副总统的竞选嘛!竞选成功了,可以为老百姓谋点利益;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可以回湖南去搞和平运动!”

毛泽东的话对程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8年春,国民党召开行宪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此时身为国民政府武汉行辕主任的程潜,接受毛泽东对他的劝告,果真参加了副总统竞选。第一轮竞选投票后,六位副总统候选人中,李宗仁、孙科、程潜得票领先。然而蒋介石幕后操纵竞选,为孙科拉选票。程潜愤而放弃竞选,转而支持李宗仁,并最终击败了孙科。

由于程潜在竞选问题上得罪了蒋介石,蒋介石将程潜调出南京,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回到了故乡,内心无限惆怅。不仅如此,程潜还面临着一系列尖锐棘手的问题:蒋介石与桂系矛盾素深,此次竞选程潜在关键时刻助李败孙,故而蒋介石对他不太放心,安插了一批亲信对他进行监视。程潜与桂系亦有很深的矛盾,1928年李宗仁曾武力扣押过程潜。所以在夹缝中的程潜,左右为难,两头受气。中共湖南地下党组织对程潜的这种内心矛盾,早已看在眼里。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地下党决定策反程潜。省政府顾问方叔章和程潜的族弟程星龄受中共湖南省工委之托,肩负起劝说程潜起义的重任。

1948年底,李宗仁、白崇禧乘蒋介石在战场上焦头烂额之机,向蒋介石发起了“和平”攻势,逼蒋介石下台。白崇禧专门派人来串联程潜,程潜接受了桂系的倡议。次年一月,湖南省议会发出“和谈”通电,参加了“五省和平运动”。同时为了“应变”起见,程潜指示族弟程星龄抓紧与共产党方面联系,程星龄微笑着告诉程潜,自己就是受中共湖南地下党之托来做工作的。程潜一听大喜。但程潜在湖南搞和平运动之时,总是心存疑虑。原因是:194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权威人士在陕北公布了一个四十三名国民党党、政、军战犯名单,他也列在其中。程潜对此耿耿于怀,曾说:“其所谓战犯如系和谈对象而言,则和谈无从谈起。”此事传到毛泽东耳朵里,他专门找到与程潜交往很深、当时正在西柏坡的南京和平访问团成员章士钊,让他想法转告中共和毛泽东对程老先生走和平之路的期望,并表示只要程老前辈能与共产党合作,不仅既往不咎,还将受到礼遇。

1949年3月,趁程潜被蒋介石召到南京时,章士钊专门从上海到南京向程潜转达了毛泽东对他的期望。程潜这才放下了思想包袱,积极考虑部署起义,并设法调他的学生、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由武汉来长沙执掌兵权。陈明仁率两个军由武汉返回长沙后不久,程潜即向陈明仁透露了自己准备走和平起义道路的想法,两人加快了起义的各项准备。当他得知老友李达即将前往北平的消息后,又托李达亲自向毛泽东转达他的起义决心,并赠李达五百元路费。7月4日毛泽东向老同乡程潜写了一封亲笔信,再次对程潜表示了理解、信任和期望。7月17日,第四野战军电报请示中央,程潜等人要求在起义后,用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或国民党人民自卫军的名义。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研究后,决定同意程潜的要求。

1949年8月4日,程潜与陈明仁在湖南率七万中国国民革命军官兵起义,解放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政府主席、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

1949年9月7日晚,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亲自来到北平火车站,迎接曾是国民党元老、一级陆军上将的程潜。程潜见到毛泽东,激动地说:“主席,您那么忙,怎么来了?”“我再忙也要来的!我们是老乡,您又是我的老上司,不来岂不是失礼了吗!”毛泽东风趣地说着,上下打量了程潜一眼,又道,“这次请您来参加政协会议,我们一起共商国事,您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可要说出来哦!”
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与程潜、陈明仁在北平同游天坛后,单独召见了程潜的族弟程星龄,就程潜的工作安排问题征求他的意见。毛泽东告诉程星龄:“中央决定成立几个大区,其中有中南军政委员会,属第四野战区,我想让颂公屈就副主席。可是颂公是老前辈,他从事革命工作时,我们还是学生。请你和颂公商量一下如何?”程潜听说此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程潜在主席台上就座。获得新生的程潜,用勤奋工作的热情来报答毛主席所给予的信任。

1952年3月初,中南军政委员会召开讨论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的联席会议。会前,程潜不顾古稀高龄,深入荆江沿岸周密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会议上作了详细而很有见地的发言。会后他将发言内容整理成文呈报毛主席。毛泽东认为程潜的意见很有道理,复信给他说:“联席会议上的发言,使我明白了江湖利病所在,极为有益。”毛泽东还将程潜的意见转交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总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认真讨论。1952年3月31日,政务院正式发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

程潜曾和章士钊先生三次向毛泽东提出要严肃整治一些不良风气的问题。毛泽东诚恳接受了他们的谏言。不久,即在全国开展了整风运动。1952年的一个秋日,金菊怒放。毛泽东邀程潜到中南海游赏观景,他们漫步欣赏着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和名花异卉,两人登上一条小船后,毛泽东亲自操起木桨用力划起来。程潜不安地说:“主席,怎么能让您来划船呢?还是我来吧。”“哪里的话嘛!您是古稀高龄了,又是我的老上司、家乡人,哪有让您划的道理!”两人泛舟水面,愉快地交谈着。

1958年,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又一次与程潜相会了。这时,程潜已当了四年省长,又刚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潜向毛主席提出:“年岁不饶人,北京、长沙两地又相距甚远,不便兼顾,还是辞去省长之职吧!”毛泽东听了幽默地问:“是不是因为用了两个右派(当时在省政府工作的程星龄、谭日高被错划为右派),就要引咎辞职了?不要紧嘛,我不是也用了右派?以后你可以半年在北京,半年在湖南。”稍停片刻,毛泽东认真地对程潜说:“现在大局安定,领导干部不能随意调换。颂公是中央的人,我们没有把您当‘巡抚’看待,您老德高望重,还是继续担任省长为宜。”程潜听了不再坚持个人的要求。此后,他又当了十年的湖南省长。

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七十岁寿辰。这天除了亲属之外,毛泽东只请了四位湖南老人,即程潜、章士钊、叶恭绰、王季范。程潜携夫人郭翼春和女儿程熙一同前往。家宴上的菜,全是湖南风味,毛泽东还特地让伙房烧了程潜爱吃的豆豉辣椒和熏鱼,使程潜再一次感受到毛主席的关怀备至。这一天,程潜特地将自己写的组诗十二首装帧成册,请章士钊先生给封面题字,奉献给毛主席作为生日的祝贺。

毛泽东与程潜的交往前后达半个世纪。1968年4月9日,八十七岁高龄的程潜因病在北京逝世。



程 之:(公元1926~1995年),原籍湖南宁乡,生于湖北武汉。著名现代电影演员。

幼年起定居上海,1944年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

先后参加上海剧艺实验剧团、新联谊剧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群力剧社,曾在近四十部话剧中扮演角色。1947年起任文华影业公司演员,在《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夜店》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因在影片《我这一辈子》中饰演警察局长,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度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二等奖。1952年后任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他参加拍摄了《李时珍》、《地下航线》、《红日》、《笔中情》等影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编导电视剧《蠡湖姻缘》、《名优之死》、《西游记》、《天下第一关》,并扮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主要作品有:1956年《家》;1957年《乘风破浪》;1959年《沙漠追匪记》;1960年《向阳花开》;1962年《魔术师的奇遇》;1963年《飞刀华》;1976年《欢腾的小凉河》;1976年《难忘的战斗》;1980年《见面礼》;1980年《爱情啊,你姓什么》;1982年《笔中情》;1982年《犟小子》;1984年《愁眉笑脸》;1985年《风流局长》;1986年《多情的帽子》;1988年《恐怖夜》;1988年《笑出来的眼泪》;1988年《阿满的喜剧》;1989年《神猫与铁蜘蛛》;1991年《多管闲事》等等。



程 前:(公元1963~今),程之之子;北京人。著名现代影视演员。

1966年秋,程前随家人前往江西九江,住“九江水泥船试验厂”,九岁时居然想过自杀。后在厂子弟学校读初中、高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程前报名做卸船的临时工,赚了生平第一笔报酬六十二元。

二十二岁这一年,程前感受到了人生的初恋。

1982年,程前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落空。同年,在《好事多磨》中串演第一个角色。之后借调到九江话剧团,开始艺术生涯,参与主持和表演。

1985年暮春,前往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考试。考试后一个偶然的电话,到广州市公安局试主持镜头。7月接到广州市公安局正式调函。广东电视台《公安》节目正式开播。成为全国第一位穿警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一期节目《赌博害人不浅》。

1986年10月1日,参加广东电视台国庆晚会,第一次现场主持直播晚会。

1987年夏,程前正式调进广东电视台,做法制节目,主持《一曲难忘》、《艺术长廊》,最后固定主持周末版块《共度好时光》及各类大型综艺晚会和专题节目。

1988年初,程前将父母接到广州。秋季参加中央台举办的全国电视专业主持人大赛,报送《主持六分钟》。进入决赛,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露面,获“全国十佳电视主持人”称号。

1991年春节,参加中央台曲艺晚会参加相声,大年初一播出。

1992年春节,代表广东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向全国观众拜年。随后借调中央电视台主持《天涯共此时》。

1994年春节,与倪萍共同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3月从中央台海外中心调到国际部,接任《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第一次出任国外外景地主持,前往加拿大。

1995年2月14日,程前的父亲、著名演员程之去世。

1995年12月,文艺部袁德旺导演《一切为了你》晚会,程前参加演出小品。

1996年初,《正大综艺》播出第三百期,程前主持满一百期。5月6日程前的继父去世。

1997年8月19日,从中央电视台人事处拿出自己的档案,宣告自己正式离开中央电视台。9月8日作为中华工商联合会南非专辑摄制组主持人赴南非。

1998年9月,出版第一部自传书《本色》。

1999年,程前担任了湖北电视台《今夜情缘》节目主持人。此后至2000年担任全国联播节目《欢乐总动员》主持人。

影视作品:

1989年,程前正式涉足影视制作,参加了电视连续剧《海角惊涛》、《亡命徒》;电影《反黑行动》等的拍摄。1994年调进中央台后,三年里又拍了三部电影,分别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南中国一九九四》、《爱在香港》。

1997年8月离开中央台后,程前在9月29日接拍了二十集电视剧《南方有嘉木》,饰杭天醉。当年出版了音乐专辑《为爱守候》。在拍完《南方有嘉木》后,又参拍《家和万事兴》、《冯白驹》,还在电视连续剧《神厨》中饰演反面人物郎一才。

1998年,程前在天津电视台《郭沫若与安娜》一剧中中饰郭沫若。8月在《扬州八怪》中饰皇叔慎亲王。

2001年,程前参演电视剧《故事2000》、《衣锦还乡》、《一路上有你》,还主演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和你在一起》,后在电视电影《爱情是蓝色的》、《爱情魔镜》中出任主角,至今片约不断。

2002年,程前参演电视剧《故事2001》。11月拍摄《金锁记》。

程前最新参演的一部反映商场游戏的电视剧《魔方》拍摄完成,在中央台播出。在该剧中,程前将与央视当红演员马跃搭演对手戏。

2005年,程前在电视剧《豆蔻年华》中扮演安然。

2007年,在电视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客串一位医生。

2008年,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扮演男一号东方朔。

2009年,程前在华汇时代剧院打造了开幕大戏《陪我看电视》。

话剧作品:

2008年,程前出演话剧《陪我看电视》,扮演“黑白电视机”。

个人专辑:

主要有《内心独白》(1997国语专辑)、《故事2000》剧情介绍(2001国语电视)、自传《本色》节选(1998国语图书)、《再给我一次机会说》(1997国语专辑)、《我的爱人,我的宝贝》(1997国语专辑)、《喂,你好吗》(1997国语专辑、《心醉》(1997国语专辑)、《没错》(1997国语专辑)、《真的心痛》(1997国语专辑)、《夜凉如水》(1997国语专辑)、《旧伤口》(1997国语专辑)等。



程邦治:(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台湾省“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91年7月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



程家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部副司令员。

程学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西藏指挥所司令员。

程智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局长。

程邦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三军副军长。

程镜波:(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山东省训练团团长。

程学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五十八军参谋长。

程景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十兵站分监部参谋长。

程一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情报局澳门组组长。

程士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作战及计划参谋次长室助理次长兼执行官。

跟帖时间 2010-03-13 22:06: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程氏的历史名人(一) -- 程 郑:(生卒年待考),晋国人(今山西)。著名春秋时期为荀氏改程氏的后裔。

他先任晋公的乘马御,深受晋公垂爱,后竟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



程 婴:(生卒年待考),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忠义之士。

他与公孙杵臼设计营救赵氏孤儿,报仇雪恨后自杀殉友。

程婴是春秋时期晋国卿赵朔的朋友。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司寇屠岸贾以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为名,将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诛灭赵氏全族。为保全赵氏一脉,程婴经过韩厥的帮助,将赵氏婴儿赵武救出。程婴将自己的孩子交给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带到山里藏了起来。然后程婴出来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告密获准,屠岸贾带兵至指认地点搜出公孙杵臼与婴儿,将其杀害。程婴则背着卖友的恶名,忍辱偷生,带着赵武隐姓埋名,并抚养他成人。

十五年以后,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于是孤儿被召入宫中。赵武此时已是少年。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

世人皆以为,程婴至此,恶名得除,大仇得报,可以快慰余生了。但这个时候,他却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自杀明志。赵武当然不答应,说:“眼看着好日子马上来了,我正想竭尽全力给您养老,替您送终,您怎么就忍心抛下我去死呢?”啼泣顿首固请。程婴说:“以前我不死,是要把你养大成人、报仇雪恨,现在心愿已了,如果我再不死,公孙杵臼在九泉之下必以为事情未成。”遂自杀。

赵武替他戴了三年重孝,并“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这个事件在《史记》中仅仅是寥寥数句,史官的职责是记录真实的历史,以供后人借鉴,并不能对人物做渲染和性格夸大。故事真正的发扬光大到了元朝末年,元朝作家纪君祥创作了《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杂剧剧本。他的《赵氏孤儿》演述了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作品写权奸屠岸贾将忠良赵盾满门杀绝,并诈传灵公之命害死驸马赵朔,囚禁公主。公主在禁中生了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救孤”,既揭露了屠岸贾的凶残,又突出了程婴等的义烈,构成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后在此基础上,明朝的传奇作家徐元久创作了剧本《八义记》,清朝被改为梆子剧目《八义图》。

公元1732~1733年间,法国人马若瑟看到五百多年前问世的《赵氏孤儿》,被剧情深深感动,把它译成法文发表在法国《中华帝国全志》中。《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甚至在整个欧洲也是如此。此后几十年间,先后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就连意大利的梅达斯塔苏、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歌德等大家都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纷纷加以改编,搬上舞台,在欧洲许多知名的大戏院都引起了轰动。可以说,《赵氏孤儿》是十八世纪唯一被欧洲人接受的中国戏剧。



程之本:(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末年晋国人。

以博学善议论,聚徒讲学著名而名闻诸侯。还曾与孔子会晤过,著有《子华子》



程 郑:(生卒年待考),祖籍关东人(今山东),蜀郡监邛人(今四川邛崃)。著名西汉初时的大工商主。

程郑是西汉时期的大工商业者,其祖父辈为冶铁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强迫其祖先迁徙至蜀郡临邛。程郑看到临邛盛产铁矿,而且这里历来都有以冶炼铁矿致富之人,于是也仿效前人冶产之道,买家僮匠客数百人,开炉冶铸,将铁与铁器卖给附近的少数民族。日积月累,生产规模一再扩大,终而致富,成为当时蜀地手屈一指的大工商业家族。



程不识:(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曾任边郡太守。

他屯兵雁门。历任长乐卫尉、太中大夫,与李广同为当时名将。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但两个人治军的风格迥异。

在汉朝前期,特别是汉武帝时代,李广和程不识两个人是齐名的。他们一个是现在河北省的太守,一个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当时的太守大多是边境上的守将。

李广和他的孙子李陵都是名声很大的人物。司马迁是李陵的好朋友,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护受了宫刑。李广由普通军人成为一代名将,史书说,他能叫出部下士兵的名字。李广是边郡太守,领军万人之众,他不可能叫出那么多名字来。实际上,他是和他周围的亲兵关系密切。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好。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由的作风,不拘一格,他所带领的骑兵非常精良,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所以李广的部队常常获胜,有时即使士兵比较少,也能以少制众,反败为胜。李广时常带领少量精锐突击队突袭匈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比如有一次就被匈奴俘虏,但他夺了匈奴的马逃出来了。还有一次是用类似“空城计”的险计脱围:他自己骑着马,缓缓后退,匈奴以为这是诱敌,不敢贸然前进。其实,李广的做法不是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打匈奴时,大军五道出击,武帝不让他领导正面的军队,只让他率领辅助部队,未尝没有道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悲剧,造成他的英雄事迹的传诵。

李广的孙子李陵带五千名荆楚健儿出塞。这些汉军都是步卒,无法和匈奴的骑兵对抗。李陵率军从居延(在今天的额济纳河流域)出发,进入大漠,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李陵的敌人是匈奴的右贤王,他的部队数量多,而且战斗力很强,李陵要想取得胜利是极其困难的。最后他的五千人的军队覆灭,他本人也被俘了。李广和李陵作战很勇敢,但靠个人英雄主义无法打赢一场大的战争,这不是统帅的做法。作战不是逞强,不是炫耀自己。要论作为一个指挥官,李广和李陵都是不够格的。

程不识和李广、李陵相比,有鲜明的特点。他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层级级的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他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程不识应当算是极为稳重的将领。在西汉,人们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战不败。而李广呢,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程不识则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



程 嘉:(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

汉景帝时曾任将军,因领兵与吴、楚叛军作战有功,拜江都相,封沛郡建平侯,子孙承袭爵位。



程 邈:(生卒年待考),字元岑;下杜人(今陕西西安)。著名隶书的创造者,曾任狱吏、御史等职。

他曾积十年之久,将大小篆字蜕变而成隶书三千字,使得中国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化得以传布和发展,贡献相当大。

唐朝的张怀瓘在典籍《书断》中说:“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大附会的成分。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程 曾:(生卒年待考),豫章人(今江西南昌)。著名东汉时期学者。

习《严氏春秋》,教授数百人。著书百余篇,作《孟子章句》



程 咸:(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高贵乡公时被举为博士。

历任司隶校尉(治洛阳)主簿、侍中,被封为上程侯,封地在洛阳城郊。



程 普:(生卒年待考),字德谋,右北平土根人(今河北丰润)。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荡寇将军。

早年在州郡担任官吏,后跟随孙坚四处征战,讨黄巾余贼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等都有参加,数有战功。

公元191年,孙坚战死,继续跟随其子孙策到淮南起兵,攻克庐江,后跟随孙策到横江、当利,大破张英、于麋等,又展转进攻秣陵、湖孰、句容、曲阿,程普皆有战功,孙策增其二千兵,马骑五十匹。后又进破乌程、石木、波门、陵传、馀亢,程普立功最多。孙策入主会稽,任程普为吴郡都尉,治于钱唐。公元194年以前为州郡吏员,有威姿容貌,好计略,善于应对。跟从孙坚四处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其身常被创伤。

东汉兴平元~二年(公元194~195年),程普随孙策起于淮南,攻拔庐江;回来后程普与孙策俱往东渡江。后为丹杨都尉,居于石城。再讨伐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乱贼。跟随孙策进攻祖郎,可是孙策反而被围,程普与一骑持矛杀入重围,策马疾呼,敌军大败,孙策解围而出。后拜为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又随军讨刘勋于寻阳,进攻黄祖于沙羡,最后还镇石城。

公元196年,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孙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又转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程普皆有功劳,于是给增兵二千,战马五十匹。孙策进破乌程、石木、波门、陵传、余亢,程普的功劳为多。

东汉建安二~四年(公元197~199年),孙策入会稽后,以程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唐。后又徙为丹杨都尉,居石城。程普复讨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诸贼,皆大破贼众。孙策曾攻击祖郎,遭敌军所围,程普独与另一骑兵共扞护孙策,驱马疾呼,挥矛突进贼围,贼军溃散,孙策方能随出。后拜程普为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从讨刘勋于寻阳,进攻黄祖于沙羡,还镇石城。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被暗杀不治,孙权登位,程普巡视三郡,讨平不服之人。后随孙权征伐江夏,到达豫章,另行率军进攻乐安,平定后,转为代太史慈守备于海昬,与周瑜同为左右都督,公元208年,大破曹操于乌林,史称赤壁之战,乘胜进攻南郡,经过多月战争,打败曹仁。拜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于沙羡,食邑四县。

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又从征江夏,还过豫章,别讨乐安,不久平定。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程普代太史慈守备海昏,与周瑜共为左右督,破曹操于乌林。

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程普又从攻南郡,击走曹仁。拜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邑。军中先锋诸将,以程普最为年长,时人皆呼普为程公。其性格好施与,喜敬士大夫,惟曾与周瑜不睦。《江表传》曰:程普颇以己年长之故,数次侮辱周瑜。周瑜折节容下,始终不与程普计较。程普后来敬服周瑜而愈加亲重,更向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死后,程普代领南郡太守。孙权分荆州与刘备后,程普复还领江夏,迁荡寇将军,东汉建安二十年,在军营中病故,葬桂林冈。孙权称尊号时,追论程普之功,封其子程咨为亭侯。

程普一生百战,“人不解甲,马未卸鞍。”,始终是戎马住惚。史书记载:有一次孙策军队被围,处境险恶,程普率骑兵紧紧保护孙策突围。他手持长矛,驱赶坐骑。大声呼吼着冲向敌阵,敌方个个心惊胆战。无人敢当,孙策因而脱身,程普的骁勇可见一斑。

程普虽然战功卓著,但是也“好性施与,喜上大夫”。曾以年长功高自居,瞧不起周瑜,多次当众施加凌辱。然而周瑜“性度恢郎”,心胸宽广,能忍辱负重,每每宽容,从不计较.程普为之感动。他知错则改,从此心悦诚服,并和周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主动对人说:“与周公瑜交,若饮醇醒,不觉自醉”。



程 昱:(公元140~220年),本名程立,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今山东东阿)。著名三国时期曹操的主要谋士。

智勇兼备,有胆有识,曹操称其:“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程昱身高八尺三寸,美须髯。在黄巾起事时,东阿县县丞王度起而应之,更烧掉县中的仓库。县令踰城逃走,吏民负老携幼向东逃到渠丘山。此时尚在故乡的程昱命人去侦视王度,发现王度等人得空城不能固守,于是出城西五六里外止屯。程昱于是向县中大户薛房等人说:“如今王度等得到城郭也不能屯居,其势可以测知。他不过想趁机虏掠财物,并没有坚甲利兵以盈攻守之志。我们为何不相继回城守之?而且城高郭厚,又多谷米,如今若果还城找寻县令,共同坚守,王度必不能久待下去,那时向他攻击,王度便可破了。”房等以为然。吏民却不肯相从,程昱只得无奈地说:“愚民不可共计大事。”于是密遣数骑在东山上高举旗幡,令薛房等人望见,然后大呼“贼兵已经攻至!”便下山取城,吏民见势便跟随同去,终于找到县令,一共守城。后来王度等人来攻城,不能攻破,正欲退走。此时程昱率吏民开城门追击,王度败走,东阿城由此保全。

汉初平中期,兖州刺史刘岱辟召程昱为用,程昱不应命出任。当时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令妻子居于刘岱处,公孙瓒亦遣从事范方带兵助刘岱守地。后来袁绍与公孙瓒不和。公孙瓒击破绍军,于是遣使向刘岱说要收取袁绍的妻子,令刘岱遣上,并与袁绍绝交。公孙瓒又向范方下令:“若刘岱不遣上袁绍家小,便领兵回来。待我定了袁绍,就攻打刘岱。”刘岱连日不能决议,别驾王彧向刘岱说:“程昱有谋略,能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问计,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这个近援而求于公孙瓒为远助,这等于求人于越地以拯救受溺的儿童一样。而且,公孙瓒亦非袁绍之敌,如今虽稍胜袁绍军队,但最终必为袁绍所擒。如果取其一朝一夕之势而不思虑长远的计划,将军您必败无疑。”刘岱听从其计。于是范方领其兵归去,兵尚未至而公孙瓒已大为袁绍所破。刘岱表奏程昱为骑都尉,程昱却以身疾请辞。

后来刘岱为黄巾所杀。曹操兵临兖州,辟召程昱,程昱一口答应。程昱将行之时,他的乡人十分疑惑,说他:“怎么你前后的行为相背如此?”程昱却只笑而不应。程昱初至之时,曹操便跟他谈论大事,谈后十分高兴,以程昱为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令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那时张邈等军作叛,迎吕布入兖,四周郡县响应,唯有鄄城、范县、东阿不动。有吕布军的降兵,指陈宫欲带兵取东阿,又使泛嶷取范县,吏民皆十分恐惧。荀彧对程昱说:“如今兖州作反,唯有此三城得以保全。陈宫等以重兵临城,如果不能同心结力,三城必震动。而您是吏民之望,如今回去向他们游说,一定可以成功!”程昱于是返回东阿,当时泛嶷已在范县,范县县令靳允经程昱鼓励,伏兵刺杀泛嶷。程昱又遣别骑占住仓亭津,陈宫军不能得渡。程昱至东阿时,东阿令枣祗已经率吏民拒城坚守。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协谋,终于守住三城,以待曹操。曹操归还,执程昱之手道:“若非程卿之力,吾无所归矣。”于是表昱为东平相,屯于范县。

据史籍《魏书》记载:程昱少时常梦见上泰山时两手捧日。程昱自觉奇异,向荀彧说出这事。待兖州作反时,赖程昱得以保全三城。于是荀彧以程昱之梦告诉曹操。曹操说:“卿当终为吾腹心。”程昱本名程立,曹操乃加其上“日”,更名为程昱。

后来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数度失利。当时又发生了蝗祸,于是双方引兵暂去。袁绍于是使人游说曹操连和,希望曹操能迁居于邺城。当时曹操眼见兖州新失,军粮又将尽,计议之下正想答应袁绍要求。程昱见事,向曹操言道:“窃闻将军想遣居迁邺,与袁绍连和,有这样的事吗?”曹操说:“是的。”昱曰:“昱认为将军您只是一时临事而惧,否则又怎会如此不深思熟虑?袁绍据有燕、赵之地,怀并吞天下之心,可是其智不能济其事。将军自以为能在他底下做事吗?将军您有龙虎之威,可以做韩信、彭越他们这样臣服于他人的事吗?如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可守。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荀彧)、昱等众,并收城池士兵而加以运用,则霸王之业可以成就了。愿将军能深深考虑一下!”曹操才放弃连和袁绍的想法。

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以程昱为尚书。其时兖州尚未绥抚停当,于是又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后刘备失去徐州,前来归附曹操。程昱劝曹操杀刘备,曹操不听,更派遣刘备至徐州截击袁术,程昱与郭嘉向曹操道:“公前日不除掉刘备,如今借之以兵,他必定会有异心。”曹操后悔,但已追之不及。果然,袁术病死后,刘备去到徐州,杀车冑,举兵背反曹操。

不久,程昱迁升振威将军。当时袁绍在黎阳将移兵南渡,而程昱却只有七百兵守着鄄城,曹操知道危急,命人告诉程昱,欲加二千兵前往鄄城助守。程昱不肯接受,说道:“袁绍拥兵十万之众,自以为所向无前。他若见昱领兵少,必不敢轻易来攻。但如果增加了我的士兵,过多则不可不攻,要攻之必克,只会两损其势。愿公不要怀疑!”曹操从之。袁绍闻程昱兵少,果然不敢进兵。曹操闻其事,向贾诩道:“程昱之胆,过于贲、育。”程昱纠合一伙山间民众及亡命之徒,得精兵数千人,于是引军与曹操会师黎阳,讨伐袁谭、袁尚。二袁破走后,程昱拜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接着曹操征讨荆州,刘备奔吴求助。有人认为孙权必杀刘备,程昱却料道:“孙权新任在位,尚未为海内所忌惮。而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孙权虽然有谋,亦不能独自抵挡。刘备则向有英名,关羽、张飞皆是万人之敌,孙权必定援助他们以防御我军。之后分道扬镳,刘备已得到实际资助,那孙权又不能得之而杀了。”孙权果然补给军兵与刘备,以抵御曹操。其后中夏地方渐平,曹操抚着程昱之背说道:“兖州之败,如果不用君言,我又怎可以来到这里?”程昱答道:“昱知足不辱,如今可以退了。”于是自表从此归兵,阖门不出。

曹操征马超时,曹丕留守,又使程昱参知军事。时田银、苏伯等于河间作反,曹丕遣将军贾信讨之。贼兵有千余人来请降,朝中议者皆以为应按照旧法所示,尽诛降军,程昱却说:“所要诛降者的方略,是当在局势扰攘之时才做,因为天下乱起,围而后降者不赦,可以示威于天下,开其先例,使敌人知惧,未围先降,那以后用兵才不至于往往需要围城。如今天下大概已经略定,而且战事发在邦域之中,这些都是必降之贼,杀了他们也没有可以示威示惧的地方,非复以前所以诛降之用意。故臣以为不可诛;如果要诛杀他们,宜先启闻于曹公。”众议者都说:“军事方面我们可以专命,不须每每启奏于上。”程昱闻言不答。曹丕离开议堂,特意引见程昱问道:“你所言之事是否尚有未尽?”程昱答道:“凡所谓专命,都是指有临时之急,需要决策于呼吸之间之事而此。如今内贼已制在贾信手上,决无朝夕之异变。因此老臣不愿将军进行专命之事。”曹丕道:“君考虑得十分妥当。”实时将此事交待给曹操,曹操果然下令不诛降者。曹操还都后,知道内情后十分喜悦,谓程昱道:“君不止是明于军事计略,亦善处人事于父子之间。”

程昱生性刚戾,与人多有不和。有人诬告程昱谋反,而曹操却对其赐待益厚。魏国建立时,程昱为卫尉,因与中尉邢贞争威仪,遭到罢免。后曹魏文帝践阼,程昱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共有八百户。分封少子程延及孙程晓为列侯。朝廷正欲以程昱为公,程昱却在此时去世,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号“肃侯”,终年八十岁。其子程武嗣任。程武死后,其子程克嗣任。程克死后,其子程良嗣任。

史籍《世说新语》中有一段记载:“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人脯就是人肉。解释了程昱位不至公的原因,如是这样,“方欲以(程昱)为公”这句,就可以斟酌了。



程 秉:(生卒年待考),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今河南项城)。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大臣。

曾师从名儒郑玄,博通五经,仕孙吴官至太子太傅。

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士燮命为长史。权闻其名儒,以礼徵秉,既到,拜太子太傅。

黄武四年,权为太子登娉周瑜女,秉守太常,迎妃於吴,权亲幸秉船,深见优礼。既还,秉从容进说登曰:“婚姻人伦之始,王教之基,是以圣王重之,所以率先众庶,风化天下,故诗美关雎,以为称首。原太子尊礼教於闺房,存周南之所咏,则道化隆於上,颂声作於下矣。”登笑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诚所赖於傅君也。”病卒官。

著有《周易摘》、《尚书駮》、《论语弼》,凡三万馀言。程秉为太子太傅时,率更令河南徵崇亦笃学立行云。



程 遐:(生卒年待考),著名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的谋士。

曾历长乐太守、右司马、宁朔将军、监冀州七郡军事。代张宾为右长史总职朝政。



程咬金:(公元?~665年),又名知节,济州东阿人(今山东东阿)。著名隋末唐初起义军将领。

程咬金年青时就骁勇异常,善于马上击槊。隋朝末年四海鼎沸,大乱之中,程咬金聚数百徒众,捍卫乡里。

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为内军骠骑。当时李密简选八千名勇敢异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骠骑统领,号为内军,程咬金即四骠骑之一。李密常对人讲,“此八千人可当百万军”。李密与王世充交战时,程咬金领内马军与李密在北邙山指挥。王世充率众猛攻单雄信统领的外马军,李密见状就命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支援。裴行俨也是勇猛骑将,先行冲阵,行到中间被流矢所中,滚落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骑先行,击杀敌人,王世充那些争前想斩大将人头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马把受重伤的裴行俨抱上马,两个人骑一匹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骑兵追击,由于马上还有裴行俨这名伤员,程咬金的动作不如平时灵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这位大英雄牙关紧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断,顺手一带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斩其头,后面追骑大骇,谁都不敢再近前,最终两个人平安归营。裴行俨他勇猛善战,号“万人敌”,降于王世充后,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杀。

李密与王世充大小近百战,胜多败少,但洛水之战大败,败投李渊。程咬金、单雄信、秦叔宝等人不得已,归于王世充。这位隋炀帝宠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枭雄对这几位大将“接遇甚厚”,很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扫平天下。相处没多久,程咬金就对秦叔宝说:“王世充器量浅狭,平时胡乱妄语,喜欢诅咒发誓,迷信神怪,简直就是个跳大神的老娘们儿,根本不是拨乱济世之主!”不久,王世充与李世民战于九曲,程咬金等人列于战阵,忽然与秦叔宝等人拨转马头,面向王世充说:“蒙您接待,极欲报恩。但您性多猜疑,身边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边久留,今谨奉辞!”言毕,与左右数十人跃马而奔唐军。王世充身后数万兵马,但因惧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睁睁望着他们离去,无一人敢蹑追其后。

归唐后,程咬金“每阵先登”,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军功封宿国公。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调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对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请大王您也速下决心!”玄武门之变后,升为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年间,改封卢国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终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程知节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击其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农历12月,程咬金引军至鹰娑川,遇突厥强兵四万骑,其前军总管苏定方师五百骑驰迎冲击,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一千五百多人,缴获的战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胜计。副大总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苏定方的大功,对程咬金说:“现在虽说是获胜,但官军也有死伤,千万不要急追敌寇,应自结方阵,慢慢谨慎前行,敌则战,万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还对人讲皇上有密旨给他自己,让程咬金及全军归他指挥,并下令军队不许深入追敌。可怜远道万里的唐军士卒终日骑行马上,严冬朔风,身被重甲缓缓而行,粮草不继,人马相继冻病而死。苏定方劝程咬金:“我们出师目的是为了歼敌,现在反而坐困自守,敌来必败,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为大将,怎么可能又密诏副手发号施令,其中肯定有诈。请下令把王文度抓起来,飞表上奏皇上弄个清楚。”英雄老矣,此时程咬金全无青壮年时代的锐气,摇头不从。

唐军至恒笃城,有胡人数千归降。王文度说:“这些人等我们离开,肯定又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掉,还能得大笔资财。”苏定方切谏:“这样干我们自己倒成贼了,怎能称得上是为国伐叛!”程咬金默许王文度。几千胡人被杀得干净,王文度“分其财,独定方不受”,史书虽未明讲程大将军也贪财宝,但“独定方不受”,已表明程咬金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儿。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王文度因矫诏当死,特除名免职。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大英雄晚节不保,杀降利财,贪生怕死,令人遗憾。

不久又被大唐朝廷起用为刺史,毕竟气短,程咬金上表退休。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终于家。赠骠骑大将军,赔葬昭陵。其后代都还不错,次子尚公主,几个儿孙都为禁卫军将领即金吾将军。



程名振:(生卒年待考),洺州平恩人(今河北曲周)。著名唐朝将领、大臣。

早岁在窦建德麾下,后投李渊,经略河北。有一次他带兵袭击邺县(今临漳)俘获男女一千多人,当他看到妇女中有给婴儿哺乳的,便下令放她们回去,因此邺城人都非常感谢他的恩德。

程名振在与刘黑闼作战中颇多建树,因此招致黑闼大怒,将他的母亲、妻子掳去杀死,程名振对刘黑送恨之入骨,刘战败被俘后,程名振亲手斩下刘的头颅,祭奠其母亡灵。封东平郡公。

唐太宗继位后,议征辽东,召集群臣商定作战方略,程名振意见与太宗不合,他拒理力争,气的太宗脸色都变了,唐太宗毕竟是英明君主,仔细想想程名振言之有理,便缓和下来,说道:“别人见到我生气时,都吓得脸变色,而程名振一点也不肯让步,真是个奇才呀!”后,他出任右骁卫将军,平壤道行军总管,在征高丽之战中,常常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威震辽东,一时被誉为唐朝名将,后又升任营州(今辽宁省朝阳)都督兼东夷都护。死后,赠右卫大将军,谥号为“烈”。



程元振:(生卒年待考),京光三原人(今陕西三原)。著名唐朝宦官。

因拥立代宗,得其宠信,官至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总率禁兵。

程元振是唐肃宗、代宗时宦官。他同奸相李林甫勾结,发动宫廷政变,废了张皇后,拥立代宗,骗取信任,官至骠骤骑大将军,总领禁军,封为邠国公。后因策划政变,遭到流放,死在途中。

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乱,唐玄宗率领朝廷文武百官及皇室贵族逃往四川。其子李亨在大宦官李辅国和爱妃张良娣的策划下,去了朔方节度使驻地灵武,被玄宗接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农历9月,李亨即位,称作唐肃宗。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唐肃宗回到长安,太上皇也从四川返回。唐肃宗宠信李辅国,在权力争斗中,李辅国同皇后张良鷫娣之间不断发生冲突,而程元振便是李辅国的帮凶。

堂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农历4月,唐肃宗病重不能理事,让太子李豫监国。张皇后对太子说:“李辅国统帅禁军的时间很长了,他擅自向四方发布命令,说是皇帝的旨意。他还最忌恨我和你。如今你父皇病重,李辅国和程元振狼狈为奸,阴谋作乱,如不除掉二人,我们马上就大难临头了!”太子听后流泪说:“父皇病重,生命垂危,李、程二人都是父皇的老部下,如果我们现在不声不响地杀了他们,不仅会使父皇受惊吓,还会出乱子,还是慢慢来吧。”

张皇后见太子无意杀掉李、程二人,只好敷衍说:“既然我儿采取优容政策,容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张皇后退下,并没有多想,立即找来越王李系,告诉他这个计划,让他联合兖王李们一起行动。李系立即着手准备,命令内侍段恒俊挑选二百名身强力壮的宦官,全身披挂,到肃宗养病的长生殿后集结。然后,由张皇后出面,以肃宗名义召太子到长生殿来。

哪知,这一行动已被程元振探知,他立即报告了李辅国。掌握禁军大权的李辅国调来大批禁军,守住太子进入宫城的必经之路——凌霄门。太子果然途经此门。程元振迎上去说:“长生殿内将会发生恶战,皇上千万不能进去。”太子回答说:“决无此事,父皇病危召我,怎能怕死不去呢?”程元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国家事大,千万不能进去。”几乎是苦苦哀求。并招呼禁军士兵,簇拥太子到玄武门外的飞龙厩里躲藏起来。

天黑后,程元振亲自带兵闯入宫城,很快捉拿了越王李系及埋伏在各殿的段恒俊等一百多人。又假借太子命令将张皇后幽禁在别宫里,将唐肃宗病榻前的数十人幽于后宫。当夜,李、程二人就将张皇后、越王李系、兖王僴秘密处死。正处于弥留之际的唐肃宗闻此噩耗,也撒手人寰。太子李豫继位,即唐朝宗。

共同的政敌一铲除,内部矛盾便摆到面前。官场上就是这样,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有的只是相互利用。程元振渐受代宗的宠信,引起了李辅国的忌恨。他也多次在代宗面前说李辅国权力过大,恃功专横。结果,不几天,李的行军司马、兵部尚书等职都被撤销。这年农历10月18日夜,程元振派刺客将李辅国杀死在卧房内。

李辅国一死,程元振立即被提升为骤骑大将军,接替李辅国统率全部禁军。得势后,他的父亲被封为司空,母亲也被封为赵国夫人,兄弟姐妹也都跟着沾了光。他还对朝廷中阻碍自己夺权的官员加以陷害,务必除掉,排挤大将郭子仪就是一例。郭子仪是平定安史叛乱的有功之臣,肃宗即位后任副元帅,后升为中书令。当时程元振已得到代宗的宠信,他妒忌郭子仪功高位重,于是多次在代宗面前诬陷郭子仪。久经沙场的郭子仪在什么危险境地都能冷静沉着,却被一小小的宦官程元振弄得整天坐卧不安,胆战心惊,他要求代宗解除他的副元帅、节度使等职。从此丧失兵权。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向中原进攻,农历10月,到达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骇。此时唐朝宗才下诏以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阮帅,出镇咸阳抵抗。郭子仪带领少数人马到了咸阳,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氏、羌二十多万人,弥漫山野几十里。显然兵力悬殊甚大。在这危急时刻,郭子仪派中书舍人王延昌回长安请求救兵,可程元振不仅不召见,还百般阻止。程元振就是这样,凡是有功的大将,没不妒忌不想陷害的。

平叛安史之乱,另一唐朝大将李光弼也立了大功,在朝廷中渐渐受到重用。程元振怕他威望超过自己,便勾结手握兵权的鱼朝恩,在代宗面前中伤他。结果,李光弼失去皇帝的信任而遭贬,连他的弟弟李光进也受牵连被贬往他乡。

以前得罪过他的,程元振也不放手。山南东道节度使来后,在襄阳时,程元振请他帮办一事,因不合法,遭到拒绝。程元振怀恨在心,相机报复。元振把自己的党羽王仲升的投敌罪责推到来填身上,硬说来填与贼合谋,致使仲升落入贼手。结果,来填被削了官爵,流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随后派人在途中把他杀了。

程元振唯权力是逐,竟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当时,郭子仪请援兵,元振避而不见,使得吐蕃兵长驱直入。更糟的是,代宗下诏各地军队勤王时,竟无一士应命,或迁延不前。原因何在?程元振专横跋扈,陷害名将忠臣,闹得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地方与中央离心离德,深怕遭到程元振的诬陷。吐蕃兵进占长安时,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百姓都纷纷跑到山中避难。

程元振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广大有识人士的义愤,他们一致呼吁要求惩治程元振。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上疏说;“吐蕃以数万军队进犯关陇等地,兵不血刃便打进了京城,都因谋臣不出良谋,武将不奋力死战所致…臣听说良医治病,讲究对症下药,药不能治病是留着没用的,陛下看看今天的情况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天下百姓都恨陛下疏远贤才良将,任用宦官小人,而对他们离间将相关系听之任之,如果陛下还能为国家社稷着想,非砍了程元振的头以谢天下不可。”

唐朝宗接到这个妻疏,才幡然醒悟,很快将程元振削官为民,放归田里。后来,程元振身穿女人衣服,打扮成老妇模样,从老家三原潜口京师,住在同党司农卿陈景诠家里,企图卷土重来。此事被御史大夫王升发现,上告朝廷,将程元振长期流放冷州。由于他臭名昭著,走到江陵时便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杀死。
程 异:(生卒年待考),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宰相。

唐宪宗时任宰相,理财家,“安史之乱”后助唐王朝筹措大量资金,用以平淮西军阀吴元济之乱。



程 琳:(生卒年待考),博野人(今河北蠡县)。著名北宋宰相。

在与各民族交往中举措得当,为民族矛盾的缓和和边疆的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程 颢:(公元1032~1085年),字伯纯;黄陂县人(今湖北黄陂)。著名宋朝理学家,与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童年时,多随父辗转迁徙。其父通判南安军事时,周敦颐为南安军(今江西大庚县)司理参军,程颢与程颐两人成为好友,二程兄弟时方十五、六岁,便师从周敦颐学道。

程颢一生多从事政治活动。他在宋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次年任京兆府户县(今陕西户县)主簿。他先后担任过上元县(今江苏上元)主簿、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等地方官吏。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96年)农历2月,王安石任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程颢为其属官。同年八月,因为御史中丞吕公着的推荐,程颢担任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任京官,参与议论时政。他上疏十余章,反对王安石变法。次年改鉴书镇宁军节度判官。翌年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他亲自率兵众抢险。

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以后,程颢先后做过监西宁竹木务、知扶沟县事、监汝州酒税等职,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学术和教育。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农历3月,宋神宗逝世,宣仁皇后临朝听政,司马光回京任门下侍郎,召程颢为宗正寺丞,程颢还未动身就患病而死,终年五十三岁。

程颢、程颐兄弟长期遭受排挤和贬放,直到南宋后期,二程的社会地位才开始提高。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宋理宗淳元年(公元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元仁宗皇怯邺年(公元1313年)在国子监建崇文阁,又以程颐为洛国公。元仁宗皇怯邺年(公元1313年)在国子监建崇文阁,又以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庭”。

明朝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诏令两程祠春秋用猪、羊祭祀,翰林院撰祭文,有司拨门子四人常用看守,并颁祭文。又诏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诏令二程后裔流寓他方者,除正额外,概行豁免杂派差徭。清康熙九年,以二程嫡孙程宗昌、程延祀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清康熙四十一年,朝廷决定每年给祭银四十两,支给门子二名。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帝派使臣御祭二程,祭文称“道光丰石,功着遗经”,“学本诚明,性方成大”,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先后拨给祭田六十顷另九十亩,让程颐的二十五代孙五经博士程奉箴随驾到曲阜祭祀孔子。清光绪二十七年(关于1901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游洛阳龙门,特派礼亲王访谒两程祠,并赐予“伊洛渊源”和“希颜孟”两块匾额。二程理学倡导封建礼教,强调伦理政治,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近千年中,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对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二程的杰出贡献,其故乡伊洛地区程姓就将二人以前的世系称为上世系,而将二人作为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区程姓逐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程 珦:(公元1005~1090年),宋大中大夫,原名温,字君玉。任官后改名珦,改字伯温。著名宋朝大臣。

十八岁时,父亲程遹逝世于湖北黄坡任上。他从此承担起赡养母亲、教抚弟妹的责任。

后来朝廷录用旧臣之后,他得到了社郊斋郎之职,但因家里的负担太重,不能离家远任,族兄弟程琳为此向朝廷申说,他得以就近在黄坡任县尉。一直到弟弟得官娶妇,妹妹出嫁,他才开始外出任官。

以后他在各地任职,到七十岁时正式退休。退休后就一直住在洛阳。他一般深居简出,过着平淡却安宁的生活。期间与之有过往的有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朝廷重臣。

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春,程珦因疾去世,终年八十五岁,葬于洛阳附近伊川程氏祖茔。



程 颐:(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称伊川先生;河南府人(今河南洛阳)。著名宋朝理学家,与程颢合称“二程”。

宋仁宗赵祯末年,入太学,任学职。

宋哲宗初期,经司马光等引荐,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因参与党争,出朝为权同管勾西京国子监,后削籍,送涪州(今四川涪陵)编管。宋徽宗时,被定为“奸党”,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病逝。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宋神宗赵顼时,二程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

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流毒颇深。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朝时期的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程钜夫:(公元1249~1318年),号雪楼,又号远斋,原名程文海,字钜夫,因避元武宗海山讳,以字行;建昌路南城人(今江西建昌)。著名元朝学者,曾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

程钜夫的叔父以建昌城降元,作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

元世祖极赏识他,改任翰林应奉,不久又进职为翰林修撰,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荐赵孟畹榷??嗳恕?

元至元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

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所在均有政绩。元大德八年拜翰林学士。

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修成宗实录。元至大三年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

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修武宗实录,并议行贡举。

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以老病求致仕还乡。元仁宗命廷臣以下在大都齐化门为他饯行。居家三年去世。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程钜夫为元朝四朝元老,四十余年间出入显要,大元朝廷典册多出其手,是元朝前朝最主要的文臣之一。他以平易正大之学,振文风,作士气,为朝野视为楷模。今存《雪楼集》行世。

中国道教发展到了元王朝,也是经历了几番潮起潮落。金末元初,全真教积极与元统治者合作,投效之,获得了超出了佛教、儒学等较高的地位,三、四十年内在北方长期维护“设教者独全真家”(王恽《真常观记》)的局面。全国统一后,道教由朝廷加以承认,各宗掌教的人选,由皇帝批准赐印,说明了朝廷加以对道教的干予与控制。程钜夫留下的《大天乙真庆万寿宫》乃武当山碑刻诗,就是道教在朝野上下备受推崇时所写。诗人在诗中写了武当山的风景壮观气象“羽轸之圩均房间,百云峨峨武当山。根盘千里阻且艰,七十二峰罗烟寰”,又写了相传真武大帝的“披发仗剑”,灭妖斩魔的威力,希望借助这种威力,使国土玉宇清澄,国安民富,普授恩泽,“愿神永永哀民艰,风扫秽浊无洞。我皇万岁御九寰,兴圣怡愉长朱颜”。“哀民艰”、“扫秽浊”之句可看出诗人是作风正直。常虑国事的有识之士。



程敏政:(公元1445~1499年),字克勤;休宁人(今安徽休宁)。著名明朝大臣、政治家、文学家。

程敏政其程父信,举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进士,历官至南京兵部,卒后赠太子少保,谥襄毅,《明史》有传。

李贽著《续藏书》,将程信归入“经济名臣”,对其事功多有称道。而程敏政撰乃父《事状》,则说他父亲“观政之暇,遍读群经,皆成诵”,是个颇通经术的儒臣。

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程敏政十岁,“侍父官四川。巡抚罗绮以神童荐,英宗召试,悦之,诏读书翰林院,给廪馔。”其时任学士的李贤、彭时、吕原、刘定之都做过敏政的老师,而李贤对他的影响最为深巨。

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程敏政进士及第,授编修,历左谕德,进讲东宫。明孝宗嗣位,以宫僚恩擢少詹事,兼试讲学士,直经筵。由其《青官直讲》、《经筵讲章》、《文华大训》等来看,程敏政进讲经义,深入浅出,例如他以《尚书》“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为“庶民称赞之词”,然后解释道:“‘父母’是亲之之义;‘王’,是尊之之义。庶民感戴皇极之君教导他成人,极其称赞,说天子真是恩育我民的父母,真是君长我民的帝王。若人君不能建极以化民,则是有其位无其德,庶民岂可亲之尊之?故人君不可不究心于皇极之学。”他依据这种认识,要求君主对“芃独”(庶民中最微弱的)与“高明”(有官的、最尊显的)应“一视同仁”,不可因前者“微弱”而“凌辱他”,也不可因后者“尊显”便“严惮他”。他又本孔子“富而后教”说,提出其所谓“万世帝王的师法”:“盖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孔子以答冉有之问。然虽一时之言,其实可为万世帝王的师法。”总之,无论其直讲青宫,还是进讲经筵,程敏政都能以儒家思想格君心,力图使统治者能够掌握符合圣道的“皇极之学”。

程敏政政治上没有多少建树。他身为“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恃才自负使他仕途不顺,以至“中遭忌疾,晚罪奇祸,经济之用不能尽白于世。其所见不过是进讲经幄,及于储宫,校正《纲目》、预修《续编》之类而已。”其一生受到的最致命的一击则是所谓“鬻题”案。

据《明史》本传的记述,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程敏政和李东阳主会试。举人徐经、唐寅预作文同试题合,给事中华昶参程劾敏政“鬻题”。当时,考榜未发,帝遂诏敏政毋再阅卷,已录者则令东阳会同考官复校。结果徐、唐二人考卷均不在程敏政所取之中。李东阳据实奏报弘治帝,但言官仍不罢休,欲穷治之。程敏政、华昶、徐经、唐寅俱诏系于狱,并终以徐经“尝贽见敏政”、唐寅“尝从敏政乞文”为由而黜为吏,又以华昶“言事不实”而调南京太仆主薄,程敏政则被勒令致仕。“敏政出狱,愤恚,发痈卒。后赠礼部尚书。”

“鬻题”案震动朝野,引起人们的关注。陈弘谟《治世余闻》上篇卷之二记:“己末(公元1499年)春,程敏政与李西涯(李东阳)同主考礼闱。其第三问策题,程所出,以四子造诣为问,许鲁斋一段出刘静修《退斋记》,士子多不通晓。程得一卷,甚异之,将以为魁。而京城内外盛传其人先得题意,乃程有所私,为华给事中昶等所劾,谓私徐经、唐寅等。上命李公复阅,迟三日乃揭晓,言路复论列,欲穷治之。上怒,下都给事林廷玉于狱,落言官数人职,而程亦致仕以去。”黄景昉《国史唯疑》卷四亦记:“程敏政会闱发题,用刘静修《退斋记》为问,时罕知者。徐经、唐寅坐是得祸。记具载刘因集中。科场尚正大明白,不炫奇僻;程此问,原措大气。”

今查程敏政所出《会试策问》,其第三道题是:“问: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则无所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矣。试举其大者言之:有讲道于西,与程子相望而兴者,或谓其似伯夷;有载道而南,得程子相传之的者,或谓其似展季;有致力于存心养性,专师孟子,或疑其出于禅;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夫此四公,皆所谓豪杰之士,旷世而见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后学亦徒因古人之成说,谓其尔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于禅、疑于老者,果何在耶?请极论之,以观平日之所当究心者。”

题中被称为“旷世而见”的四位“豪杰之士”,乃指张载、杨时、陆九渊和许衡。其中涉及许衡的话,即所谓“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典出元儒刘因《退斋记》。按:许衡(公元1209~1281年)字仲平,怀庆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学者称鲁斋先生。他初与窦黜相与讲习,“出入经传,泛滥释老”,后从姚枢游,获闻程朱理学,以朱熹《小学》、《大学或问》、,《四书集注》等传授生徒,提倡纲常名教。仕元,官至中书左丞。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上书“论列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世祖忽必烈不听,遂“谢病请解机务”,然仍受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以理学教授蒙古子弟。后因权臣作梗,“诸生廪食或不继”,办学缺少经费,学生吃饭都成了问题,名望很高的国子祭酒也难当下去了,所以他不得不在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辞归乡里。许衡因此发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的感叹。刘因(公元1249~1293年)对许氏自请罢中书执政而就国子之举,甚为不满,故作《退斋记》讥诮之,谓:“世有挟老子之术以往者,以一身之利害,节量天下之休戚,而终必至于误国而害民。然而特立于万物之表,而不受其责。而彼方以孔孟之时义、程朱之名理自居不疑,而人亦莫之夺之,是乃以术欺世,而即以术自免。”程敏政以之为据,出题试士,意在“观平日之所当究心者”,因为他认为学者只有对“前贤之所造诣”,“问之审、辨之明”,才能“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但这道题的内容,委实有些“奇僻”,博学如清儒全祖望,初读刘因《祠记》,内有语曰:“文正(许衡)得时行道,大阐文风,众人宗之如伊洛,先生斥之曰:‘老氏之术也!’”谢山方疑《退斋记》乃“静修讥鲁斋而作也,然未敢质言之”,及至读虞集为安敬仲《默庵集》所作序,方定刘因所指乃许衡。这就难怪当时士子对这道试题“多不通晓”,罕有知者了。程敏政据然得一能通晓题意的试卷,自然喜出望外,“甚异之,将以为魁”。不料竟因之而引发一场轩然风波,喜剧顿时成了悲剧。

这场风波就是由前述程敏政主考“鬻题”一事引发的。据说考生徐经、唐寅从程敏政处“先得题意”,且唐寅“又举第一”,人们怀疑这是一桩考试舞弊案,于是在朝廷上下传得沸沸扬扬,以至主考官程敏政、考生徐经、唐寅、言官华昶都进了监狱。

唐寅(公元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吴县人(今江苏苏州),是明朝文学家、书画家,也是后人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位以风流韵事出了名的才子。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寅乡试获中解元。主考官梁储看中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并将他推荐给了程敏政。据尤侗《明史拟稿》记载“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唐寅)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可见程敏政不仅赏识唐寅,而且他们之间已有往还。次年,唐寅同师慕其才华的江阴富家子弟徐经一道北上京师参加会试。参加本年会试的、还有唐寅的老乡都穆。穆,字元敬,颇有文名,本与唐寅友善。据说,考试完后,出榜之前,都穆听说唐寅考了第一,顿生妒嫉心,便说是徐经贿买敏政的家奴先得到了试题。《唐伯虎轶事》第二卷中说:“未揭榜前,穆饮于马侍郎(失其名)邸寓,与给谏华昶俱会。有要宦谒马,马出接之,与谈会试事。宦云:‘唐寅又第一矣!’穆从隔壁耳之。宦去,马入与穆语,喜盈于色,穆辄起嫉妒心,遂对马言:徐经尝‘通考官程敏政家奴,先期得场中试目’,并曾告知唐寅,徐、唐二人预先作文,更张扬于外。华昶亦与闻之,一日而遍传都下矣。昶遂论并连唐、徐。”

华昶据都穆所言参劾程敏政。其奏章据《明孝宗实录》第一四七卷记载:“国家求贤,以科目为重,公道所在赖此一途。今年会试,臣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翰林学士程敏政假手文场,甘心市井。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三场未入,而策之第三、四问又传诵于外。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此岂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臣待罪言职,有此风闻,原陛下特敕礼部,场中殊卷,凡经程敏政看者,许主考大学士李东阳与五经同考官重加翻阅,公为去取,俾天下士就试于京师者咸知有司之公。”

奏上,帝令礼部议处,礼部言:“昶必有所闻,故陈此奏。但恐风闻之事犹或未真,况未经开榜,不知所指实之人曾取中否?乞如所奏,行令李东阳会同五经同考官将场中朱卷凡经程敏政看中者重加翻阅,从公去取,以息物议。”帝从之。李东阳奉命会同五经同考官审查程敏政看过并拟取中的场中朱卷,结果徐经、唐寅的卷子并不在其中。东阳遂奏曰:“日者给事中华昶劾学士程敏政私漏题目于徐经、唐寅,礼部移文,臣等重加翻阅去取。其时考校已定,按弥封号籍,二卷俱不在取中正榜之数,有同考官批语可验。臣复会同五经诸同考连日再阅,定取正榜三百卷,会外帘比号拆名。今事以竣,谨具以闻,幸下礼部看详。”此案至此本应了结,但言官和某些朝中大臣仍抓住不放,提出“前后阅卷去取之间,及查二人朱卷,未曾有弊与否”等质疑,帝遂令锦衣卫将华昶及徐经、唐寅“执送镇抚司对白明白以闻,不许徇情。”

身陷囹圄的徐经、唐寅,受尽折磨,所谓“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夷泗横集。”在这种严刑拷打下,徐经被迫服诬认罪,供称程敏政尝受其金币,出卖试题。

在此期间,“尝为同考试官”,且自称“与知内帘事”的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出来打圆场,要求释放言官华昶和举人唐寅、徐经,将敏政罢官。他说:“历陈程敏政出题阅卷取人有可疑者六”,并说:“臣于敏政非无一日之雅,但朝廷公道所在,既知之,不敢不言。且谏官得风闻言事,昶言虽不当,不为身家计也。今所劾之官晏然如故,而身先就狱;后若有事,谁肯复言?莫若将言官、举人释而不问,敏政罢归田里。如此处之,似为包荒,但业以举行,又难中止。若曰朋比回护,颠倒是非,则圣明之世,理所必无也。”但是,给事中尚衡、监察御使王绥,则“皆请释昶而逮敏政”。于是程敏政被诏逮下狱。

程敏政无法接受对他的指控,提出“以昶所指二人皆不在中列,而复校所黜可疑十三卷亦不尽经校阅,乞召同考试官及礼部掌号籍者面证”。明弘治皇帝未允其请,只同意程敏政与徐、唐二人“午门前置对”。置对时,徐经说:“来京之时,慕敏政学问,以币求从学。间讲及三场题可出者,经因与唐寅拟作文字致扬于外。会敏政主试,所出题有尝所言及者,故人疑其买题,而昶遂指之,实未尝赂敏政。前惧拷治,故自诬服。”徐经承认因经不起拷打而自诬。所谓“鬻题”一案,自明弘治十二年农历2月丁巳由华昶参奏起,至农历6月己丑置对止,历时四个月许,终于弄清了事实真象。既然徐经“未尝赂敏政”,按理,程敏政亦无“鬻题”之事,但明弘治皇帝仍以程敏政“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为理由,勒令致仕;复以徐经、唐寅有“夤缘求进之罪”,令“黜充吏役”;至于华昶,虽以“言事不察实”,而其下场要好得多,只降职了事:调离北京,任南京太仆寺主簿。

此案中,唯有始作俑者都穆获益,据说,“是岁凡取前列者,皆褫名,都(穆)以名在后,反得隽。”不过高中进士的都穆,后虽历官至太仆少卿,但终“以陷寅,为世所薄。”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农历6月,刚出狱四天的程敏政,即以痈毒不治而卒。《孝宗实录》第一五一卷录载“程敏政病卒”后评说:程敏政在仕途上有“急于进取之心”,“但言官劾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后来沈德潜详考《孝宗实录》,指出华昶乃诬参,程敏政、徐经、唐寅都是蒙冤受屈之人。他说:“篁墩高行,岂受贿之人?徐(经)富而多才,岂行贿之人?”王世贞《史乘考误》中指出:“焦芳修《孝宗实录》,谓傅翰嫁祸程敏政,后果代其位。时刘健当国,遍溺于恚怒,莫之能辩。适大学士谢迁、谕德王华俱撼敏政,而都御史闵珪与迁、华皆同乡,乃属科道数辈内外并力交攻,罗织成狱。而华昶之甘心鹰犬者,不足道也,”谈迁更为此打抱不平说:“程克勤博洽倾一时,名塞宇内,晚遭圭玷,囚服对簿。闻者不察,辄来簠之疑。及按国史,更多刺讥。文人凉德,往往然耶!”清朝史学家在考析此事时也说:“盖定谳时,未尝实其(敏政)关节之罪也。”

既无真凭实据足以定罪,而又滥施处罚,以致酿成悲剧:程敏政出狱即圭愤而死,唐寅从此被绝于仕途,妻子离去,亲人怨恨,生活潦倒,放荡形骸,不得不使他徜徉于山水之间,锐意书画,而他的天才又使他终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程敏政学问渊博,精于考证,而“于朱子之学尤深考覆,自以为得我师焉。”其弟子李讯称之为“一代人豪也。文翰虽其余事,而抱负之宏、造诣之邃,盖将于是乎征。如万言应事一策,敷匡时之大略;宋纪受终一考,订千古之大疑;续修宋、元鉴,谨严得《春秋》之大旨;附注《心经》,考合朱、陆之道,则又深探理学之大原…此皆先生学识之过人,足以济时而淑世,不但华国而已。”清四库馆臣也说:“明之中叶,士大夫侈谈性命,其病日流于空疏。敏政独以博学雄才,高视阔步,其考证精当者亦多有可取,要为一时之冠冕,未可尽以繁芜废也。”

程敏政著作有《篁墩文集》、《道一编》、《真西山心经附注》、《詠史诗》、《宋纪受终考》等,又编有《宋逸民录》、《瀛贤奏对录》、《皇明文衡》、《程氏宗谱》、《程氏统宗谱》、《程氏贻范集》、《休宁县志》、《新安文献志》等。此外,他还有《大学重定本》,自述该书说:“《大学》章句,朱子所订,且为‘格致传’补云,有大惠于后学。朱子既没,矩堂董氏槐始谓‘格致传’未亡,乃杂于经传中,为及正尔。玉峰车氏若水、慈溪黄氏震、鲁斋王氏柏、山阴景氏星、崇仁王氏巽卿及国朝浦江郑氏濂、天台方氏希古皆有论说,大同小异,而于第十章亦有比程子所订而少变之者。走尝欲合诸家,著为定本,而未能也。近多暇日,默记众说,相互考之,手自录出如右。他日获放归田,当再加细绎并订其注疏,而凡诸经子中有先儒成说可选其旧者,悉加厘正,以俟后之君子,而不敢必其能遂否也!”

然而,程敏政之学长期被湮没不闻。王阳明撰《朱子晚年定论》,虽曾取其朱、陆早异晚同之说,然未及程氏生平学术。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对敏政其人其学竟只字未提;《明史》作者虽已注意到宪、孝两朝“翰林中,学问博该称敏政,文章古雅称李东阳,性行真纯称陈音,各为一时冠,”但亦将程敏政归入“文苑”,对其学术无所述评。

今人编《辞海》,仍视程敏政为“文学家”而予收录,然未考其生年。学界长期以来,对程敏政思想学说少有关注者。



程嘉燧:(公元1565~1643年),字孟阳,号松圆老人、偈庵,晚年皈依佛门,释名海能;休宁人(今安徽休宁),初寓杭州后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晚居虞山(今江苏常熟),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还休宁,归老于歙。著名明朝诗人、画家。

工诗,兼精音律,善制松烟黑墨。少年科举不成曾学剑,后刻意读书,极为钱谦益推重。

其论诗主张先立人格,再立诗格,反对前后七子摹拟之风,当时被人称为“一代宗主”、“晚明一大家”。亦工山水,宗倪瓒、黄公望,画花卉沉静恬淡,格韵并胜,笔墨枯淡,偏于闲静。与李永昌属天都派,亦为新安派先驱,吴梅村把他称为“画中九友之一”,与同里唐时升、娄坚称“练川三老”,与李流芳为诗画友,后人把他与唐时升、娄坚、李流芳合称“嘉定四先生”。

传世作品有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作《为方季康写山水图》轴,现藏安徽省博物馆;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作《梅花图》册;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作《仿倪瓒山水图》轴、明崇祯四年作《孤松高士图》轴藏故宫博物院;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作《松泉芝石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明崇祯八年作《苍松寿石图》轴藏南京博物院;明崇祯八年作《幽亭老树图》轴藏常熟市博物馆;《赠别图》轴藏香港虚白斋;《松鸡图》轴藏广东省博物馆。均属国家一级文物。

著有《松园浪淘集》《松园偈庵集》《破山兴福寺志》等。



程 邃:(生卒年待考),安徽歙县人。著名清朝篆刻家、画家。

篆刻取法秦汉,喜用大篆入印,朴厚苍浑,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画工山水,善用干笔渴墨,苍茫简远,自成风格。



程正揆:(公元1604~1676年),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奚道人、青溪老人、青溪旧史;湖北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程正揆是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榜名正葵,清朝初年(公元1644年)改名正揆,官工部侍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挂冠。

程正揆与髡残(石谿)关系很好,并称“二谿”,《双谿怡照图》即“二谿”合作之画。初经董其昌指授,得其晚年枯笔干墨之法,远溯宋元,多用秃笔,枯劲苍简,设色却秾湛,自成一家。常论画云:“北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减;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其评述宋元笔法,颇见精当。

书法出自唐朝李邕而丰韵萧然,不为所缚。传世画作有清顺治九年作《江山卧游图》多卷及《山水图》轴,藏故宫博物院;清顺治十五年作《江山卧游图》(第九十幅)卷藏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山居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明月仙寰图》轴藏瑞典东方博物馆。

清康熙六~八年(公元1667~1669年),程正揆作《山水册》藏上海博物馆;《山水册》(五页)藏南京博物院,《为孙韫生作山水册》藏广州市美术馆。

程正揆精鉴赏,能诗文,著有《青溪遗稿》。



程伟元:(公元?~1818年),字小泉;江苏苏州人。著名清朝文学家、书画家,《红楼梦》续写版作者之一。

曾与高鹗共同修改增补《红楼梦》,又指画罗汉一册,人物神采飞动。台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版本《红楼梦》最初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公元1792年程伟元和高鹗在程乙本《红楼梦引言》中说:“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可见,《红楼梦》在社会上流传当开始于公元1763年或1764年,也就是曹雪芹去世后不久,这本书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些手抄本有的把这本书定名为《石头记》。

目前普遍认为《石头记》或者《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但是这八十回并没有形成一本完整的书。所以在后世出现了很多人续写《红楼梦》。其中现在流传最广的是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于公元1792年的一百二十回版本,通称程乙本。

新版《红楼梦》采用的是程本系统中最新的程丁本,这是一个新的文字版本,全称为《程丁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这次出版的《红楼梦》就是以这个文字版本为底本,再校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程乙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家评本,重新加以标点分段整理,从而形成现在的简体字“程丁本”新版《红楼梦》。

《红楼梦》刚刚由曹雪芹写出来的时候,起初都是以手抄本在亲友之间流传,如甲戌本(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抄本)、己卯本(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己卯冬月定本,抄本)、庚辰本(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月定本,抄本)等等,这些都是抄本,而且所抄之人不同,其间同异所在多有,而且回目篇幅字数均不尽相同,因此有种种不同的《红楼梦》版本。但抄本均都只是八十回本以内的本子,目前留存到现在的脂评本系列大部分都只是十几回或不足八十回的断简残编,它只对红学专家有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很少有阅读价值的。一直到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程伟元以萃文书屋活字排印出版,这才是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刊印本之始,因其书中有程伟元序,故称“程本”,又称“程甲本”。次年萃文书屋再版,于程甲本文字有若干之增删改动,又由程伟元、高鹗作“引言”,故称“程乙本”。其后又有几次的增删修订,因此有了程丙本、程丁本的问世。

程丁本《红楼梦》有其独到的特色:如在用词遣句等方面更加凝炼,语言更加疏朗有韵致;保留了程本的原貌,包括程伟元的《序》、《引言》,高鹗的《序》等;在处理语言文字的转接,甚至是在人物个性特征上更加合理,更加具备文本上的优势;更加接近“脂砚斋凡四评阅过”的庚辰本;在分段时更加注意每一段字数的疏密,而以繁简适中的原则进行梳理,既使文本美观,又极大地便于阅读。等等。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作为单独画册出现的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其线条疏朗,姿韵横生,且风神超逸,“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非常贴近原著的本质精神,为人物画中极品,可以说是达到了《红楼梦》插图艺术的巅峰。因此江苏文艺出版社决定选择改琦的《红楼梦图咏》作为本书的插图。近五十幅图穿插于典雅而现代的设计之中,辅之以改琦绘画的人物头像作为书眉,效果一新。它融华丽与厚重、古典与现代为一体,从而在《红楼梦》的出版物中异军突起。



程瑶田:(公元1725~1814年),字易田,又字易畴;安徽歙县人。著名清朝经学家。

程瑶田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举人。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任太仓州学正,以身率教,廉洁自持,为钱大昕、王鸣盛等敬服。王鸣盛曾赠诗云:“官惟当湖陆,师则新安程,一百五十载,卓然两先生”。嘉庆元年(1796),被举为孝廉方正。阮元任浙江巡抚,聘瑶田修《杭州府学乐器考》。

后因仕途不意,返故里,闭门著书。早年与戴震、金榜同为江水的学生。瑶田精训诂学及天文历算,长于旁搜曲证,不为经传注疏所束缚,为当时经学家所敬佩,戴震自言“尚逊其精密”。

著述甚丰,有《禹贡三江考》、《仪礼丧服足征记》、《宗法小记》、《沟洫疆里小记》、《周礼九谷考》、《磬折古议》、《水地水记》、《解字小记》、《声律小记》、《考工创物小记》、《释草释虫小记》、《周髀矩数图注》、《周髀用矩法》、《数度小记》等。

晚年双目失明,仍著述不辍,口授孙辈写成《琴音记》。

跟帖时间 2010-03-13 22:03: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程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存孤全义;倾盖论交: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国人程婴,与晋卿赵盾的儿子赵朔是好朋友。景公时,司寇屠岸贾(灵公宠臣)提出要惩罚杀灵公的赵家,他假传景公命令,率人杀了赵朔、赵同、赵括及其家属。赵朔的妻子庄姬(景公的姐姐)正怀孕,逃往宫中躲避,生下儿子赵武,程婴与赵朔家臣公孙杵臼商议,要保护赵武并把他抚养成人。公孙杵臼及其初生的儿子被屠岸贾杀死,程婴则担当起了抚养赵氏孤儿的责任。下联说春秋时期的晋国人程本,博学而善辩论,聚徒讲学又著书,在诸侯中很有名声。曾经在路上和孔子相遇,倾盖(停下车子,两车盖倾斜相交)交谈一整天,非常亲热。

祥云瑞日;玉色金声: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洛阳人二程。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哲学家、教育家。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与弟程颐随周敦颐学习,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风”的比喻。他资性过人,又具修养,有门人与他交往几十年,从未见他恼怒过。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哲学家、教育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崇政殿说书,每进宫中讲学,神色都非常庄严,兄弟二人都反对王安石新政。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二人的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重黎聪哲;休父疏支:全联典指商封颛顼重黎之后于程,因以为氏。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击有程伯休父。

衡阳主簿;河洛渊源: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程洵为衡阳主簿。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颢受业于周敦颐,世称“洛学”。

周南进训;仁恕治家: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太子孙登聘周瑜女,太子太傅程秉告登曰:“婚姻人伦之始,愿太子尊礼于闺房,存周南之所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程颐之母侯氏御下仁恕,长于治家。

桐云影淡;梧月光清:此联为程家厅堂联。

揉春为酒;剪雪成诗: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程颂万自题联。程颂万,字子大,号十发居士,湖南省宁乡人。



2.五言通用联:

安定家声远;河南道脉长:此联为程氏宗祠“安定堂”堂联。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此联为近代医师程道周自题联。此联自题医室。



3.七言通用联:

吴太傅闺房进训;侯夫人仁恕兼全: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吴国人程秉事典。下联典指程珦妻事典。

姓启程国源流远;望出安定派系长:全联典出程氏的源流和郡望。

首创隶书苦十载;善釀美酒传千秋:上联典指秦朝时期的名人程邈,始为狱吏,下珪人,传为隶书创始人。他因得罪秦始皇入狱,苦思十年,变大小篆创隶书三千字,受到秦始皇称赞,用为御史。下联典指秦朝时期的程□□佳釀美酒闻名,他与乌巾同时,今浙江乌程县之名,就是来源于此。

一相宣王千世祖;二贤夫子万年师:安徽省岳西县木冲村程氏宗祠联。

百代文章两夫子;千秋宗脉一河南:安徽省黄山市感梓里村程氏宗祠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玉色金声,祥云瑞日;重黎聪哲,休父疏支: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程颢,程颢兄弟二人即“二程”的事典。相传程颢举进士后,调雩县任主簿。雩县时有玉石佛像。谣传佛首要放光,远近聚观的人很多。程颢向传谣的僧人说,我有公事,不能前往观看,你替我把佛首取来给我看看。从此这佛首就不发光了。只是天上时有祥云瑞日出现。下联典指程氏的祖先重黎、徐和休父的事典。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颛顼孙重、凭借为尧南正、火正等官,世封程伯,周有程伯休父,晋有程婴。

家绍真儒,襟度光风霁月;才夸人杰,文章瑞日祥云: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事典。

人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众;谊重重重重重重重重重深:浙江省平阳县宋埠镇新界村(新街村)程氏祠堂联。

爱物为心,一命于人亦有济;得民以道,千秋斯统不虚传: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林则徐题江苏省南京程颢祠联。祠祀北宋哲学家程颢。

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师宗推北宋;涪江汇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焕西川:此联为北宋朝时期的哲学家程颐涪州(今四川涪陵)北岩点易洞联。

自休父得姓以来,与伊川、明道并振家声,一样门楣匹纯正;从新安迁居到此,于阳羡、宜兴大开祠宇,千秋福祚逮云礽:此联为程家厅堂联。

跟帖时间 2010-03-13 22:00: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程氏的字辈排行 -- 河北黄骅程氏字辈:“祥荣和林希世绍延”。

河北建宁程氏字辈:“盛仕和参…”

河北赵县程氏字辈:“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淡洛章铭毓秀广远相传大千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河北沧县小刘庄程氏字辈:“汝林从忠其道传贤致祥荣贵鸿基广远春麟知瑞仁义景先修齐存厚常纪箴言”。

河北沧县大中旺程氏字辈:“润权征惠典选俊宾政禄梁贡鹤堂序尊泰麒矩璞仲美昌允仕京孝历席绅范论”。

河北沧县郭村程氏字辈:“济村待宪与进伟贡效祖棻赞雁堂庸连奏鹿智珮佐羡易元仰亮孔历矜绍第谦”。

河北大城程氏字辈:“珍良明光瀛永鹤玉福有树国”。

安徽无为程氏字辈:“嗣同守家志隆忠希前代儒勉后人”。

安徽合肥程氏字辈:“鑫珍宏发家章克立吉圣来昌”。

安徽长丰程氏字辈:“东晋龙勋业新安世泽绵淳瑜连孝有恒久证渊源”。

安徽芜湖程氏字辈:“家志(智)明继世连忠孝安邦定太平”。

河南伊洛程氏字辈:“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铭毓秀光远相远大干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河南太隶程氏字辈:“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庆逢致泰”。

河南开封程氏字辈:“文学希至圣道德孝先贤”。

河南嵩县程氏字辈:“颢端昂原渐叔梅兴德敬良仕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倓洛璋铭毓秀广远相传大千源推其业长流万年格守秉正修齐治平道衍仲舆志笃永恒”。

湖北武汉程氏字辈:“道世德…”

湖北武汉程氏字辈:“正大光明兴义敦仁含占贵朴世代永芳”。

湖北武汉程氏字辈:“尊崇先志远”。

湖北江夏、山东莱阳、禹城、辽宁长海、大连程氏字辈:“敦仁广义远绍显谟培基振绪愈奋伟烈德泽绵延时久弥芳和蔼充盈毓秀钟炎”。

江苏南京程氏字辈:“瑜廷士啟淑应时正兴昌”。

江苏徐州程氏字辈:“兴怀广天廷学思宝寿经存心长守后志世建恩龙”。

江苏九里山程氏字辈:“兴怀广文庭学思保圣经”。

山东济南程氏字辈:“人遇元鸿联云麒彦泰绘美琪楠辉泽厚”。

山东章丘程氏字辈:“首仲克万天尚文明兆徳佩子云奇世学易震为严广济建元美利福廷”。

山东平阴程氏字辈:“兴常立守继振续毓传经书业肇鸿运德行培俊英圭璋品列正台阁位崇荣仁泽养棆秀资材起钟灵厚望来裔子百代共朝同”。

辽宁海城程氏字辈:“玉思永三章元景鸿魁昌继先宗盛叶道德启天祥”。

辽宁丹东程氏字辈:“万忠龙富贵永世填嘉祥”。

辽宁程氏一支字辈:“首仲克万天尚闻明兆德佩志启云世学颐震文艳广纪建园美立福亭”。

浙江淳安程氏字辈:“恩宗仕导伯千万世自长学时惟守达忠厚实经常振家崇孝友济治重贤良肇泰光前绪绵延庆福昌”。

浙江宁波、温州程氏字辈:“元克允存廷良仁洪世启国维道士师永益泰荣钟贤增朝固宝自可安华邦”。

湖南衡阳樟树湾程氏字辈:“文明盛世德正启贤大稀芝应一本章万国永兴荣朝登崇俊良纯首定吉康”。

湖南衡阳程家河程氏字辈:“文明盛世德正启贤大稀芝应一本光仕祖章发荣朝端崇俊良纯首定吉昌”。

四川绵阳程氏字辈:“如本登银万国光家中士绍大文章逢成天子修仁道□□□□永发祥”。

四川隆昌程氏字辈:“王仁义礼智安富尊”。

重庆南川程氏字辈:“朝登兴应德元昌文思孔孟泽联芳国兆宏开绍富永藩旌原泰正中邦”。

重庆沙坪坝程氏字辈:“天子万世邦家永昌贤良中正文德…”

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字辈:

主派:“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副派:“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江西新建程氏字辈:“赵文元良启宏新统一时茂应其昌嵩本细奇正文龙道尔光”。

程氏四箴堂一支字辈:“伯伟尚嘉芳浩天大发祥闻知尊典训正直集材梁礼义为贤度谦恭有道光齐家先孝友之国尚文章学问通经济功名奏天堂祖训欣永振百世受其昌”。

跟帖时间 2010-03-13 21:54: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程氏的家谱文献 -- 1.修谱:

据说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曾经修撰程氏家谱。到了西汉元帝时期。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氏较早的谱牒。三国时期程昱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晋室南迁以后,在江南有所谓;《百家谱》,程氏也在其中。

唐朝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宋朝鄱阳人(今江西鄱阳)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宋宁宗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元朝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氏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明朝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朝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朝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

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近年来,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市图书馆。书馆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氏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



2.谱例:

现存的程氏谱书从名称上看,有家乘、宗谱、家谱、族谱、支谱、会谱、纂谱、信谱、世谱、统谱、谱略、世系谱、源流谱、人物志、故里志等。名称中多包含郡望县邑、门派及先祖号谥,以与其他谱书相区别,有的还加有今“续编”、“续修”等字样。

程氏谱书尽管繁简有别,但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两种。自序为修谱人自写,他序多让当地的地方官或社会名流撰写。序言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⑴.阐述自始祖以来派系分衍和播迁的状况;

⑵.说明以往历次修撰谱书的情况。有的序言还包括修谱凡例,原因、目的以及工作的艰辛。至于他人撰写的序言,在上述内容以外,往往有对谱主家族的赞美和希望等言辞。

例言就是谱书的发凡起例。它对该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术语的使用、行文格式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世系部分一般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再详述各支派的人物与事迹。它不但记载有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门派和辈分。

家族法规是用来约束所有家族成员言行的规制条款。族长用它来管理族人,养成一种家族风尚。

先祖的嘉言美行和辉煌业绩,多采用传记或像赞的形式书写。凡是本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贞可旌、学问可称、文章可赞、功绩可述的,都要为他立传作记,以勉励后人。

家族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既包括官府对该家族及其成员的嘉奖和褒扬,如诰命、诏谕等;也包括家庭成员的语录、著作节选等。这些都是本家族成员引以为荣耀的,因而在谱书中多有反映。



3.文献:

《河南上程谱》洛阳上程聚(今河南洛阳、偃师交界处)是商周时期程国所在地,也是程氏得姓之地。西晋时程咸被封为上程侯,东晋初年裔孙程元谭迁居新安(今安徽黄山),开程氏重要门派。《河南上程谱》记述程氏世系,从程元谭一直上溯到黄帝,对于探讨程氏在西晋以前的得氏、世系、迁徒、分布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河南先公伊川家谱》又名《程伊川谱》原为一卷,南宋程晟修撰。程晟是程颐(号伊川)的孙子,很有才学。此谱后人又加以续修,如程拟璋曾修《伊川支谱》。著名理学家朱熹为此谱作序,写道:“今阅程氏谱牒,上溯姓氏之原,下追继述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对这部谱书的内容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全书二十卷,又有《谱辨》一卷,《附录墓图》二卷,《旧序》一卷。明朝程敏政修撰。程敏政是安徽休宁人,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是一位著名学者,著述颇多。这部谱书记载世系从东晋程元谭起,一直延续到明朝。此谱清朝不断有人续修翻刻。现存的有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刻印的由程士培纂修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三十二卷,共四册,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再版,仍为四册,二十一卷,首一卷;又有程之康重修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卷,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共四册。

《河南程氏正宗世谱》明朝程宗孟修纂。程宗孟字仰川,河南嵩县人。程颐二十代嫡孙,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编写《二程故里志》。这部谱书在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修成。谱书前有他写的自序称修撰缘由为:《河南先公伊川谱》《新安统宗谱》和《河南上程谱》“谱不同帙而派不相连”,“吾深为惧焉,遂联三合一,照依旧规次第编录”,使“上有所统”,“下有所宗”。此谱落成,“不惟见吾程氏正派流长之盛,且俾伪者不得以;肆其乱焉”。就是说,这部谱书将以前比较;重要的三部家谱合一,按照统一的体例修纂,使河南程氏从得姓一直到明末的世系井然有序。它也涉及新安程氏和中山程氏;部分世系。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谱;清朝又有程延祀和程佳墦、程圭璋和程拟;璋、程步月和程敬道等多次修续订正,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刻印的由程步月等纂修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河南嵩县两程故里藏版)流传至今。



4.家谱:

浙江淳安安定程氏宗谱六卷,(民国)程移名主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宗谱五卷,(现代)程宜权主修,199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太湖程氏宗谱十七卷,卷首上、下册,(民国)程畹香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徽州程氏庆源家乘二十卷,(明)游轮、程有亮纂修,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安徽徽州程氏庆源家乘十三卷,(明)程有亮等纂修,程梦稷补修,明朝年间手抄本,今仅存第一~十卷。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安徽徽州程氏庆源家乘十九卷,首一卷,(明)程有亮等纂修,程鹏先补修,明朝年间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安徽徽州程氏庆源家乘要钞,(明)程鹏先修,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程氏祖塋疆理图,(明)程梦稷撰,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程氏族谱三卷,(明)程毓、程应时纂修,明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程氏统宗世谱说一卷,著者待考,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徽州程氏统宗世谱,著者待考,明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五~十九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屯溪市文物管理商店。

妾徽徽州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著者待考,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徽州新安程氏世谱十六卷,首三卷,(清)程善述纂,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徽州新安程氏世谱正宗,(民国)程诰明等辑,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善义堂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徽州程氏世谱正宗,(清)程浩明、程浩然编,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徽州程氏世谱正宗,(清)程元浩编,清朝年间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程氏世谱(新安程氏族谱及蟾溪支谱录),(明)程永芳纂,清康熙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清)程文桂等修,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徽州程氏支谱,(清)程植等修,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4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徽州新安程氏续修宗谱四卷,(清)程达纂修,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手抄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程氏支谱六卷,(清)程亘修辑,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资敬义庄活字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程氏世谱世系表二卷,徽文录十卷,年表二十卷,首一卷,补一卷,附录二卷,(清)程佐衡重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无为嘉会堂目耕褛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徵文录和卷首)、浙江省图书馆。

安徽徽州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末一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休宁新安休宁长龙程氏本宗谱五卷,墓图一卷,文翰一卷,(明)程岩让、程永珖纂修,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安徽休宁港口程氏本末重续谱十二卷,(明)程存节、程霖等纂修,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浯田程氏本支谱六卷,(明)程相增辑,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

安徽休宁世忠程氏泰塘族谱五卷,(明)程子圭、程子钟等纂修,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程氏贻范集补甲集五卷,乙集二十卷,丙集一卷,丁集三卷,戊集一卷,巳集十卷,(明)程一枝辑,明隆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程典三十二卷,(明)程一枝纂修,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泰塘程氏具征录,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荪浯二溪程氏宗谱十二卷,(明)程萱芳等纂修,明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缺第一~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安徽休宁荪浯二溪程氏宗谱附存考旧谱四卷附一卷,(明)程开振等重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笃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

安徽休宁新安休宁古城程氏宗谱十一卷,引证一卷、会订一卷,(明)程尚芳、程惟时纂修,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残)、上海市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残)、安徽省屯溪市文物管理局。

安徽休宁荪田里村程氏本宗谱四卷,(明)程天泽修,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

安徽休宁茅坦程氏本支谱,著者待考,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安徽休宁山斗程氏支谱,著者待考,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妄徽休宁黎阳程氏本宗谱,(明)程廷楷,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休宁闵川十万程氏本宗谱十卷,(清)程以进、程模等纂修,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闵川十万程氏本宗谱,(清)程馥桂修,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

安徽休宁榆村程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程国栋等纂,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

安徽休宁程氏忠孝世家谱图,(清)程绍淳、程绍琳录,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手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绩溪大谷程氏集义堂支谱二卷,(民国)程明燥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安徽绩溪大谷程氏集义堂支谱纪事新编,(民国)程兴涛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安徽绩溪大谷程氏世荣堂家乘,(民国)程庭姚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安徽绩溪大谷程氏世荣堂纪事新编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安徽绩溪绩溪仁里程敬爱堂世系谱二十七卷,首三卷、末三卷,(清)程绍邰等纂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广东程乡郑姓历代族谱,著者待考,(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若岭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程氏史稿,(现代)程庐屏修,1998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安潜阳大地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临安潜阳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平程氏谱略,(民国)程廷泰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平程氏谱略,(民国)程廷恒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荪浯二溪程氏宗谱十二卷,(残)(明)程萱芳纂修,明嘉靖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十万程氏会谱十卷,(清)程□纂修,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统宗选徙纂谱,(明)程顼纂修,据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45年)版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率东程氏家谱十二卷,附上草市宗谱一卷,(明)程良锡纂修,明隆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率东程氏宗谱十二卷,附上草市宗谱一卷,(明)程良锡纂修,明隆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率口程氏续编本字谱六卷,(明)程时用纂修,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歙西岩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十二卷,附一卷,(明)程弘宝纂修,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罗祁程氏源流谱,(清)程士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世忠原录琼公支谱十卷,(清)程天毓修,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十八卷,(清)程之康重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岩镇程氏家谱六卷,(清)程俨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二十一卷,首一卷,(清)程士培纂修,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程氏族谱,(清)程耀、程阑芳等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皖桐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程恺、程茂林纂辑,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伊洛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程氏族谱十四卷,(清)程恺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两卷,(清)程蓉熙修,清宣统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绩溪洪川程氏宗谱十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国)程兰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敦睦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程氏人物志八卷,(清)程之康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据康熙本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程氏族谱四卷,(民国)程介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天津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旌阳程氏五门宗谱八卷,(清)程悌、程宏智续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夏程氏宗谱,(清)程士江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麻城西村程氏宗谱十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国)程荫南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程氏四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程嗣萱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一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泾川秦峰程氏宗谱十四卷,(清)程家恭、程□修,清乾隆四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云程刘氏家谱,(民国)刘以藏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容陈程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义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四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若岭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前程李氏族谱八修,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间印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丹阳程氏新修族谱十卷,(清)程其文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天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玉溪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玉溪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九~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程氏戊申续修宗谱,(清)程凤兰等主修,程学树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八卷、第十一卷、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程氏续修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程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二卷上册、第三卷中册、第六~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兴、通山、武宁程氏五林宗谱十卷,首两卷,(民国)程建芝等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八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程式氏世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率东程氏家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率东程氏重修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率口程氏续编宗谱六卷,(明)程景珍纂,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率口程氏上宅门续编支谱,(清)程纶纂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蓝格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程氏支谱,著者待考,旧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富溪程氏祖训家规封邱渊源合编,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知堂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浯溪程氏重修族谱,(清)程兆庆等纂修,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上、中册。始迁祖为程佑,明洪武九年由休宁上程村迁居浯溪。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浯溪程氏重修族谱三卷,(清)程兆庆等纂修,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休宁长垄程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明)程永光纂修,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休宁石城程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明)程尚芳等纂修,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阴程氏世谱十卷,(民国)程彭龄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七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陵槐塘程氏续修江村正府二派支谱十二卷,(清)程锡祺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江村正府二派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宁、永兴、通山程氏五林宗谱、武义程氏宗谱十卷,首两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义程氏天房派家谱三卷,(民国)程永赓等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松江程氏迁泗支谱,(民国)程信上续修,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泰兴廷令程氏重修宗谱八卷。(清)韩维广主修,程鹤田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九如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泰兴延令程氏重修宗谱六卷,(清)陈纯启主修,程应龙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如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泰兴延令程氏重修宗谱八卷,(清)韩维广主修,程鹤田等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九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浮梁程氏世忠堂统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三十四~三十六卷、第四十六卷、第八十二卷、第八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须江程家岭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世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中湘程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二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九~十卷、第十四~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中湘程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二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婺源溪源程氏本宗续谱两卷,附录三卷,(明)程凤等纂修,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两卷,(清)程蓉照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婺源尤溪程氏支谱两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婺源婺西香山程氏文信公新修支谱六卷,首一卷,(清)程廷灌纂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二十卷,附两卷,(明)程敏政纂修,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十一卷、第十八~二十卷、附两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宗谱四卷,(明)程国维纂修,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世谱三十六卷,(清)程佐衡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嘉会堂目耕楼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世谱十卷,首一卷,(清)程佐衡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嘉会堂目耕楼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十四~二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正宗迁徙注脚纂,程顼注纂,程元皓重辑。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世谱,著者待考,旧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程士培纂修,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歙县新安大程村程氏支谱两卷,(清)程豫等纂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受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歙县佑源程氏重修家谱,(清)程尔功等纂修,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诒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绩溪仁里程世禄堂世系谱二十二卷,首三卷、末三卷(清),程宗旦等主修,程学荣等分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绩溪仁里程敬爱堂世守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程绍邰等主修,程以诏等协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绩溪仁里程序堂专绩世系谱二十三卷,首三卷、末三卷,(清)程秉耀等主修,程绍双等协修,清光绪三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绩溪楼基程氏世系谱,(清)程骏秀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绩溪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绩溪锦谷程氏宗谱四卷,(清)程希贤主修,程渐逵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淳庸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醴陵醴北程氏五修族谱,(清)程载笔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崇村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隔山皖隔天堂程氏续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省二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程氏世系歌,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璜川桂芳斋书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程氏奕世祖茔图谱,著者待考,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十万程氏会谱六卷,(明)程鸣球等纂修,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闵川十万程氏本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东丘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北村程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启秀堂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新安休宁山斗程氏本校续谱,(明)程履初纂修,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纂修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程氏北山派续编本派源流谱七卷,(清)程子亭编续,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蟾溪程氏家谱,(明)程清惠等续修,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善和程氏谱十四卷,附录五卷,(明)程昌纂修,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善和程氏家谱,著者待考,旧抄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程氏支谱,(清)程文礼等纂修,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程氏支谱,(清)程良贤等纂修,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中林合修程氏支谱十六卷,附录一卷,(清)程际隆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太邑汪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修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附录一卷,(清)程际隆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太邑汪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宁、永兴、通山程氏五林宗谱,武义程氏宗谱十卷,首两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鹿峰程氏宗谱,(清)程树棠纂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和桥程氏正义宗谱十四卷,(清)程维俊等主修,程孝商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正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七卷、第十~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和桥程氏崇本分桥十四卷,(清)程维俊等主修,程孝商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泰兴廷令程氏重修宗谱八卷,(清)韩维广主修,程鹤田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九如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泰兴延令程氏重修宗谱六卷,(清)陈纯启主修,程应龙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如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泰兴延令程氏重修宗谱八卷,(清)韩维广主修,程鹤田等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九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泰兴廷令程氏重修宗谱八卷,(清)韩维翰主修,程鹤田等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九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容陈程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义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四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昆山广平程氏谱略,(民国)程廷泰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一册。始祖为程民则,世居安徽休宁由溪村,四世孙启龙,清初由休宁管居江苏昆山,为始迁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云阳程氏家乘四卷,(民国)程世模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两卷,(清)程蓉照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婺源尤溪程氏支谱两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诸谱会通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程孟纂修,清朝初年抄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修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统宗补正纪实一卷,(清)程士培纂修,清康熙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安程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歙县歙托山程氏族谱五卷,(明)程沔纂修,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歙县长原程氏重修家谱二十二卷,(明)程本华等纂修,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歙县歙西岭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明)程弘宝编修,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歙县槐塘程氏世承堂重绩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程启东等纂修,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承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歙县槐塘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明)程嗣功纂修,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十七~二十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九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守箴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3-13 21:50: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程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伊川县:隋朝时期置伊阙县,因北邻伊阙山(今龙门山)而得名。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在伊阙县基础上置自由、平等二县,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二县合并,改称伊川县,因邻伊河得名。伊河,古称伊川。2005年伊川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常川乡,其行政区域划归鸦岭乡管辖,鸦岭乡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底,伊川县辖四个镇、十个乡:城关镇、呜皋镇、水寨镇、彭婆镇;鸦岭乡、高山乡、平等乡、酒后乡、葛寨乡、白元乡、白沙乡、半坡乡、江左乡、吕店乡。



2.堂号:

广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伊川堂:以望立堂。

伊洛堂: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创理学,因二人出身伊川、洛阳,故称“伊洛堂”。

明道堂:都是根据宋时的程颐、程颢说的。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都是大儒周敦颐的学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为他二人能继承孔孟的传统,故称“明道堂”。

立雪堂:程颐、程颢兄弟二人讲学,迟到的人站在门外侍听,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语“程门立雪”,故名“立雪堂”。

叙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宏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二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笺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知堂:资料有待补充。

九如堂:资料有待补充。

汪锦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村堂:资料有待补充。

淳庸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燕堂:资料有待补充。

受祉堂:资料有待补充。

嘉会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荣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承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禄堂:资料有待补充。

程序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义门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正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集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锡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3-13 21:48: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程氏的迁徙分布 -- 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三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左右。

历史上,程氏族人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程氏主要繁衍于晋国(今山西)。晋国是西周王室的同姓国,春秋时期发展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国土以今山西省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陕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孙子中有个程季。他的儿子程郑,为人品行端正,又敢于直言极谏,得到晋悼公的赏识,被任命为乘马御,后来升任下军副统帅,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权臣栾书、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淫无道的晋厉公,成为哄动一时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于程,以邑为氏,这是程氏人群的一个源头。虽然它不是程氏最早的源头,但毕竟壮大了程氏的队伍。西周灭亡后,部分程氏先民迁居晋国,以后又有苟氏、智氏人改姓程氏,于是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程氏先民的主要聚居地。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魏、韩、赵三家晋升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晋国宣告灭亡。随着赵国迁都邯郸,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原来生活在晋国的程氏先民,有不少人迁到黄河南北的新郑、大梁和邯郸居住,这是程氏的又一次较大的迁徙。

因为程婴拥立赵氏孤儿,对赵家有恩德,所以赵氏立为诸侯并迁都邯郸时,程婴的后代也随之东迁,到邯郸附近原来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汉朝的广平)居住。程氏人群在这一地区不断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派。

除了赵、魏、韩三国乏外;在关中地区的秦国也生活着不少程氏先民。他们是西周宣王时期程伯休父徙封咸阳附近的程邑后,在那里繁衍起来的。这一支程氏先民,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安定郡望。程氏先民的足迹,也到达了山东的鲁国(今山东西南)。鲁国有个程郑,是有名的富豪,以善于冶金铸造闻名。

到了战国时期,在黄河中下游乎原,在关中地区,都程氏人群居住。程式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2.秦、汉时期:

程氏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衍和发展,并且已有程氏人口迁入今四川、浙江和江西。这一时期在河南洛阳形成了一大郡望,在河北的广平形成了一大望族。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关东六国,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在陈胜起兵反秦和楚汉战争之后,建立了汉王朝。西汉和东汉共延续四百年之久。秦汉时期程氏先民开始播迁到长江流域。留居中原的程氏先民中,也有不少人遭遇风云际会,建立了丰功伟业。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有组织的迁民。关东六国的豪门右族大多被迫离开故土,到异地安家落户。汉朝派将士开拓边疆,实行屯田,内地一些士兵和民众也随之到边地生活。程氏先民就在这时开始迁徙到长江流域,在那里建设新的家园。以冶金铸造为业的鲁国豪富程郑,在秦朝建立以后,被强行迁到蜀郡的临邛,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邛邾县。

有个名叫程林的人,秦朝时从中原地区迁居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他精通酿酒技艺,酿造的酒味道佳美。他开办—了一个酿酒作坊,生产醇酒。当地还有一个姓乌名巾的人也善于酿酒,于是这个地方就成了著名的酒乡。人们为了纪念乌巾和程林二人,就将这个县取名乌程。古代的乌;程县就在今天的浙江吴兴县南。

3.两汉时期: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以后,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实现了国家的短期统一。不久,北方少数民族军队进入中原,东晋朝廷偏安江南,北方“十六国”更迭频繁。此后北魏统一北方,又出现了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两政权的对峙,南方则发生了宋、齐、梁、陈诸政权的更迭,直至开皇八年(公元589年)隋朝再度统一中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程氏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程氏先民的迁徙规模更大,也更为频繁,分布地区更加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程氏名门望族。

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和割据势力的混战,导致中原地区的人们大规模外迁。其中有不少程氏先民南迁至长江流域或岭南地区。右北平土垠人(今河北丰润)程普,汉末追随长沙太守孙坚,在宛(今河南南阳)、邓(今湖北襄樊)镇压黄巾军,又在阳人聚(今河南汝州)击败董卓的军队。后随孙坚的儿子孙策平定江东,功勋卓著,遂在江东安家落户。赤壁之战时,他和周瑜分别担任东吴的左、右都督,率领吴军在乌林(今湖北洪湖)击败曹操的军队。周瑜死后,他继任南郡太守,是东吴很有名的一位老将。汝南郡南顿县人(今河南项城)程秉,曾拜名儒郑玄为师,学习经术,遂博通五经。为躲避中原战乱,南迁交州(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后来被东吴交州守将士燮辟为长史。他是史书记载的到达岭南地区的第一个程氏先民。

4.魏、晋、南北朝时期:

程氏大举南迁,主要迁往安徽、江苏,后再迁居湖南、江西。这一时期,程氏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宁夏、甘肃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安定郡。

西晋时期曾在洛阳朝廷中担任都水使者的程良,因故被流放到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他的儿子程肇,十六国时期事后凉王吕光,官至民部尚书。他的孙子程骏,博学洽闻,被北凉王沮渠蒙逊拜为东宫侍讲,担任凉王世子的教师。程氏先民开始在大西北的河西地区居住。

西晋末年匈奴和羯族的军队进入中原,发生了永嘉之乱,中原汉族士人再次大规模外迁。迁徙的方向主要是江南,也有迁往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洛阳上程聚人程元谭随晋室南迁,东晋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担任镇东将军军谋、襄州刺史,后被任命为假持节新安(今浙江淳安)太守。因为政绩卓著,深受郡中百姓拥戴。任届期满后民众上书朝廷,恳请他留任,竟以身殉职。子孙在新安郡落户,卜居歙县篁墩(今安徽歙县)。程元谭遂成为新安程氏的始祖,宋朝被追封为忠佑公。后代逐渐繁衍,成为程氏中颇有影响的支派。

北魏时期洛阳上程聚的程氏先民,有两千多户作为地方豪族大姓被迁往代郡,在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安家落户。此时,程氏人的踪迹巳到达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

5.隋、唐、五代时期:

程氏人群由于多种原因,背井离乡,迁徙到其他地区居住,从而使程氏在全国的分布更为广泛。南朝陈末年,歙州新安郡(今安徽歙县)有程氏人士北迁中山(今河北定县)。隋末又有人北迁洛阳。五代时期又有程秀,从歙州北迁中山博野(今河北蠡县)。程氏先民在魏晋战乱时从中原南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又有人回迁到故地居住。

隋朝程乡人(今广东梅州)程彬,是乡贤程畋的次子,学问博洽,曾担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太守,父亲死后弃宫不做,到攸邑(今湖南攸县)隐居,子孙遂在此安家落户。郴州兴宁(今广东兴宁)有程江,又称程乡溪,注入耒水,又有程公山。此地山水都以程字命名,是程氏人集中居住的地区。由于隋唐五代时期的频繁迁徙,程氏先民在祖国东南、西南、西北边疆地区都有分布,而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分布则更为密集。

隋唐五代时期,在少数民族中开始出现程氏。五代十国时,回族人群中已有程氏。

6.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程氏先民继续迁徙繁衍,足迹渐布于全国各地,继续建功立业,或俯拾青紫,封爵公侯,或钻研学艺,著书立说,传授知识。他们从不同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以学术方面的贡献最大。其中尤以开创洛学的程颢、程颐兄弟声名为最著。

宋、元时期战争较为频繁,程氏先民为躲避战乱,多背井离乡,移居外地。也有的程氏士人外出做官,就举家迁往任所。

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一些程氏先民从各地迁居开封和洛阳,河南地区程氏复兴。北魏时期从洛阳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的程氏后裔,有一部分人在宋金时期返回故土。中山博野人(今河北蠡县)程羽,举家迁往关中地区的醴泉(今陕西礼泉),北宋初任醴泉县令、成都知府。后来升兵部侍郎,在京城得赐第宅,家族迁居开封泰宁坊。他的孙子程垧,将祖父迁葬于洛阳南的伊川,全家也从开封搬迁到洛阳。家族成员世代任官,河南程氏成为程氏的显赫宗族。

后来,金兵和元军陆续南下,北宋灭亡,中原地区的程氏先民又有不少人南迁江淮地区。河南程氏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程端懿,在吴门(今江苏吴县)安家落户。程颐的长子程端中在六安(今安徽六安)殉难,次子程端辅携子孙迁居金城(今江苏句容),三子程端彦则举家徙池州(今安徽贵池),子孙在黄山、长江之间生息繁衍。河南程氏的南迁开吴县程氏支派和池州程氏支派。程仿浩又从池州迁至湖北孝感。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l~1162年)河南洛阳人程佑之流寓桂林,死后就埋葬在那里。子孙在当地居住,广西地区也有程氏人群的足迹。应天宁陵人(今河南宁陵)程迥带领家口迁往绍兴余姚(今浙江余姚),开浙东—程氏一派。宋朝有程迈,史称黔人(今贵州),官至显谟阁直学士,可见贵州在当时也有程氏人群存在。元朝在今贵阳设置了小程番长官司,当地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程氏人群。

南朝宋时,抱罕人(今甘肃临夏)程道养流入巴蜀地区,被当地人尊奉为蜀王。齐时,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位乡贤,就是程曼。他的家族可能是西晋永嘉之乱时南迁的。程曼德高望重,不务仕宦。乡人发生纠纷,不去找官府,而找他评判是非。人们为纪念他,称他所在乡为“义化”,所在县以“程乡”命名,就是今天的广东梅州。程曼遂为岭南梅州程氏的始祖。

元朝时期,国家又获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从池州归业洛阳,守先祖坟茔。他的子孙后来分迁河南东部的太康、夏邑和山东的荷泽、单县等地。元朝末期,英山人(今湖北英山)程希哲为躲避战乱,迁居孝感(今湖北孝感),成为“义门”。

元朝末年,程氏南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程文智因官入闽,为开闽始祖。其弟程文惠居漳浦。程文惠之后程渠爵自漳浦梁山迁居诏安后门山,是为诏安始祖。之后再迁入广东等地。

7.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程氏迅速繁衍,人口大增,继续迁徙,分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各省,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程氏人群存在。而在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四川、河北、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地居住更为密集,形成了许多门派。由于程朱理学在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尊地位,河南和徽州等地的程氏也享有许多殊荣。

明、清时期,朝廷和地方政府曾经进行过一些有组织的迁民,将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百姓迁徒到由于战乱或灾荒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以利于发展生产,增加税收,并保障人民生活。例如山西向河南等地的移民,“湖广填四川”。部分程氏士人也被迁徙到其他地区建设家园。此外,还有一些程氏家族,因为各种原因,自愿或被迫离;开家乡,到异地谋生。例如休宁人(今安徽休宁)程信在明初谪戍河间(今河北河间),就在那里安家落户。这种迁徙的结果,形成了许多新的门派,使程氏人群的分布更为广泛。

河南程氏在明清时代,由于家族繁衍,人口增多,进行了频繁的迁徙。河南伊洛地区程氏因为出现了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被称为程氏正宗。程德用是程颐的九世孙。他的次子程绍祖,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山东单县,三子敬祖,迁河南夏邑程大庄。程颐的十八代孙程世守,迁居河南上蔡,十九世孙程心圣,迁居山东单县程楼,二十世孙程宗昌,明末躲避战乱,流移河朔,家乡安定后,又返回故里。由此可见明清时代程氏名门巨族子孙迁徙之一斑。

在满族、回族和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中,也都有程氏人群。例如明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贵州少数民族酋长程受归附朝廷。清朝人程民,就是满洲镶红黄旗人。他的父亲劳萨,曾在朝廷任议政大臣。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的回民中,也有一些程氏人。这一时期,又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们改姓程氏,加入了程氏人群。根据明朝的《华容县志》记载,华容人(今湖南华容)程万里,唐天顺丁丑年(公元457年)考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先世本姓陈,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义之门。他的曾祖陈安泰,元朝时任荆州路(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总管,携家带口迁居荆州。明初洪武年问,祖父克让从荆州迁居华容,改姓程氏。

到了清朝,由于程氏人群的不断繁衍和播迁,边疆地区都已有程氏士人居住。如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景东人程含章,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河南布政使,官至上部侍郎。福建莆田县有程拱辰,曾安察云南。而在我国腹地,则形成了许多支派。据有关文献记载,程氏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十八派,山西十二派,陕西四派,山东两派,安徽三派,江西两派,浙江三派。这种;记载并不完全,还有不少省区的程氏支派有所遗漏。

河南省程氏分为十八派,即以程秀为始祖的济源王屋派,以程世汉为始祖的济源南城派,以程世和为始祖的济源金鹅派,以程延敬为始祖的孟县派,以程震为始祖的偃师派,以程世洪为始祖的登封程村派,以程继载为始祖的登封南乡派,以程彦骥为始祖的兰阳派(今河南兰考),以程称为始祖的修武派,以程恭为始祖的巩县派,以程子儒为始祖的沁阳派,以程太为始祖的祥符派(今河南开封),以程官保为始祖的唐河派,以程以忠为始祖的永宁派(今河南洛宁),以程天桂为始祖的滑县派,以程中学为始祖的睢州派(今河南睢县),以程云路为始祖的尉氏派,以程和龙为始祖的卢氏派。

山西省程氏分为十二派,即以程心林为始祖的蒲州派(今山西永济),以程子明为始祖的榆次派,以程子河为始祖的泽州派(今山西晋城),以程甫为始祖的清源派,以程彦行为始祖的太谷派,以程邦成为始祖的万泉派,以程世富为始祖的临晋派,以程伯先为始祖的绛州派(今山西新绛),以程天爱为始祖的谋城派,以程天贵为始祖的太平派,以程崇仁为始祖的汶水派,以程端身为始祖的汾州派(今山西汾阳),以程端於为始祖的乐平派。

陕西省程氏分为四派,即以程顾为始祖的长安派(今陕西西安),以程预为始祖的长安城内派,以程心诗为始祖的韩城派,以程卷为始祖的顺化派。

山东省程氏分为两派,即以程知白为始祖的长寿派,以程元棵为始祖的济宁派。

安徽省程氏分为三派,即以程权为始祖的六安派,以程梓为始祖的灵壁派,以程徽为始祖的贵溪派。

江西程氏分为两派,即以程富为始祖的南昌派,以程正生为始祖的鄱阳派。

浙江程氏分为三派,即以程百之为始;祖的开化白沙派(今浙江金华),以程梓为始祖的绍兴派,以程幼学为始祖的建康派。

8.移居港台:

台湾从清朝康熙末年开始就有程氏人士越过台湾海峡,参与宝岛台湾的开发和建设,此后,程氏入台人数不断增加。1949年大陆解放,国民党政权迁到台湾,一些官员、军人和百姓随迁台湾,其中有不少程氏人士。例如江西新建人程天放,在台湾任“考试院副院长”。又有程建人,任“新闻局长”。江苏武进人程沧波,是台湾的新闻学教授。河南程氏在台湾定居的有程庆典、程广怀、程步华等人。安徽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程氏移居台湾者人数更多。台湾。云林西螺等地有程氏宗祠。程氏是当今台湾第八十五大姓。

香港在近代为英国占领,1997年回归祖国。香港的程氏居民,主要是从广东、福建等地迁去。如广东中山人程天固,晚年寓居香港。香港居民中有程介明,被国家政府聘为港事顾问。

9.移居海外:

⑴.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居住着不少程氏华侨。例如祖籍广东梅州的程贤章就是印度尼西亚华侨。他193Z年出生在雅加达,六岁时回国,现在是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院副院长。

⑵.日本

早在数百年前,程氏先民就有人东渡扶桑,侨居日本。例如程顺则,就是明朝移居日本的华侨后裔。他1663年生于琉球那霸。一生曾多次回中国学习程朱理学和诗文,并把两卷《十七史》带回琉球,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又有程国贵,辽宁大连人,194Z年赴日本留学,在釜石市定居。他始终不知疲倦地为中日友好而奔走。

⑶.美国

程氏人士侨居美国的也很多。如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程汝辑,又名程利,早年赴夏威夷,靠经商兼营种植业致富,成为檀香山华侨领袖,并兼任领事。1982年,程汝辑创建了夏威夷中华会馆。又如美籍华人程君复,1937年出生于江苏省,1949年随家人移居台湾。后来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定居。程君复曾任坦普尔大学数学系教授、少数民族学院副院长,兼任费城华人总商会董事长,费城世界文化交流学会董事,美国社会大学董事。他关心国内的教育事业,曾为在河南郑州创办黄河大学作出了很大贡献。又有程孟郎,在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商学院执教。程孟郎的女儿程康宁、程爱伦姊妹曾获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高中学生科学作品竞赛一西屋科学奖。

10.当今分布:

全国程氏人群较多的省区,有河南、安徽、山西、河北、陕西、浙江、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山东、广东、甘肃、宁夏等。下面具体介绍程氏居民较多的县市。

河南省:嵩县、伊川、洛宁、偃师、太康、鲁山、济源、孟县、登封、兰考、沁阳、开封、唐河、滑县、睢县、尉氏、卢氏、夏邑、修武、巩义等。

山西省:榆次、泽州、清源、太谷、万泉、临晋、绛州、谋城、太平、汶水、汾州、乐平等。

安徽省:休宁、黟县、绩溪、祁门、歙县、贵溪、六安、灵壁等。

浙江省:绍兴、金华、衢州、淳安、建德、勤县、余姚等。

江苏省:常熟、武进、吴县、吴江、句容、丰县等。

湖北省:孝感、黄岗、麻城、罗田、嘉鱼、汉阳、隋州等。

山东省:东阿、荷泽、曹县、单县、济宁、长青等。

广东省:梅州、河源、五华、中山、潮州、海丰、惠阳、阳江。

甘肃省:泾川、会宁等。

宁夏区:固原、灵武等。

陕西省:长安、韩城、顺化、礼泉、咸阳、汉中等。

河北省:鸡泽、蠡县、邯郸、曲周等。

江西省:婺源、德兴、九江、乐平、南昌等。

湖南省:华容、醴陵、郴州、资兴、桂东等。

四川省:眉山、邛崃、宜宾、云阳等。

跟帖时间 2010-03-13 21:44:1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程氏的各支始祖 -- 程元谭、程 杭、程文休:三十世孙杭于唐末由歙县篁墩迁居休溪。清初,裔孙文休徙临溪徙居丹阳。伯逑自临溪迁镇江又迁丹阳,时贞自休宁率溪桃梅迁镇江再迁丹阳,同为丹阳程氏始迁之祖。

程 庭、程 工:元谭二十六工孙,由歙县上密村迁居休宁蟾溪。

程 杭:元谭三十世孙,世居歙县黄墩,唐末择居休宁临溪。

程 炳:五代后唐同光间自休宁闵口迁至富溪。

程 玖:宋朝自休宁会里迁长垄。

程元谭:江阴程氏之组。

程仲节:元谭后,世居歙县黄墩,唐末徙父镇守东密岩,父卒,归依舅氏于休宁古城。

程福德:元谭四十三世孙,明初由歙邑槐塘下府入赘江村氏。

程式耿:五十三世孙式耿,清初由江村历迁淮扬、武昌、江陵,为江村派始迁祖。

程 宴:清初由新安休宁县东乡浯田村迁居松江娄县泗泾镇。

程廷五:宋淳佑间由绩溪宦居鹿峰。

程可奖:元谭五十六世孙,明历间由婺源溪源迁居宜兴和桥。

程必庆:明朝由婺源溪源迁居宜兴和桥。

程 夏:明朝由婺源渔潭迁至尤溪。

程宗仕、程文智、程文信、程文贞、程文信:元末由婺源香田垅迁居香山。宗仕三孙:文智、文信、文贞,文信之后最为繁昌。

程作画符:仕周成王,食邑广平程国,以国得姓,始迁祖元谭,伯符四十五世孙,东晋初由东阿来守新安,居歙之黄墩。后世裔孙分迁东平、贵溪、宣城、休宁、婺源、绩溪等地。析为四十余派,衍为大族。

程时谦:宋时由开化龙山迁居歙县长源托山。

程贵六、程有讳:宋咸淳间自休宁五需迁来歙县岩镇通济桥东。裔孙有讳相字良济者,以德行闻乡里,明嘉靖年郡守郑某巡地方,手书“百忍遗风”以扁其门,故称百忍程氏。

程廷圣:程廷圣五代后同时由歙县河西迁居郡西槐塘。

程宏祖、程瞻祖、程辛祖:宋淳间由新安槐塘正府迁绩溪仁里,分为三派。宏祖为世禄堂祖。

程敏远:元谭四十九世孙,由绩溪市东迁楼基。

程 诚:明洪武四年迁居绩溪县南乡十都黄茂坦蒲川。

程师和:宋初避难由绩溪程里迁岭北之锦谷。

程孟伟:元谭五十一世孙,自绩溪程里迁居十四都璜上。

程应鳞:明初由绩溪市东迁居六婆坞之洪川。

程 扬:明朝由微州休宁县迁居苏州府城。

程文义:明初由豫章迁怀邑,卜居大洼。

程元潭:从晋元帝渡江大兴三年假节新安太守緌缉流民头通畎□教民孝悌斈俊造于朝民大悦永昌元年当代还百姓让留率不得去诏褒嘉之俄顷率帝闻为之震悼赐其子孙第宅於部之篁墩赐葬郡西。二十三都十里牌其浚子孙遂家于篁墩以是为新安一世之始祖。宋追封忠祐公。春秋八十一。元配:东海徐进女,墓在郡城西十里 绣郷二十三都墓前有双石人,遂名其地曰双石。

程元潭:从晋元帝渡江大兴三年假节新安太守緌缉流民头通畎□教民孝悌斈俊造于朝民大悦永昌元年当代还百姓让留率不得去诏褒嘉之俄顷率帝闻为之震悼赐其子孙第宅於部之篁墩赐葬郡西。二十三都十里牌其浚子孙遂家于篁墩以是为新安一世之始祖。宋追封忠祐公。春秋八十一。元配:东海徐进女,墓在郡城西十里 绣郷二十三都墓前有双石人,遂名其地曰双石。

程仲五:再四公次子,先世居饶州鄱阳湖瓦屑壩,元未红巾之乱府君由鄱阳黎庶補安庆户籍携家渡江至太湖司空,见河东山水环萃,乃奠厥居焉,为我程氏之始祖也。妣沈氏。生子四:长恩六;次恩七;三恩八;四恩九。公妣生卒失记,合葬泉水龙瓜形同塋巳山亥向有碑。一世祖:程恩六,妣王氏,生子一:宗清。公妣生卒失记,合葬河东万爵宅后虎形。

程 伯:太守府君讳元谭为人清洁敏达晋怀县时历广平太守值胡羯之乱失官弃家徙步归瑯玡王为镇东军谋从之渡江,元帝即立遗周玘为会稽都尉,显荣为豫章都尉,分兵定东土大兴三年新定东阳信安六郡底平府君以襄州刺史假节行新安太守绥辑流民通畎浍教民孝悌举俊造于朝饮民爱之如父母永昌元年代还百姓遮道请留,卒不得云诏褒嘉之俄逝世于郡,元帝为之惊惜,赐田宅于郡之篁墩是为新安程氏始祖墓在郡城西十里褒绣乡二十三都四保墓前绣有双石人历朱元无恙,土人国之名其地曰双石,宋以府君裔孙忠壮灵洗庙祀有灵用越国汪王追爵上世及子孙例封公为忠佑公封忠壮子为忠护侯子超处长民。

程 塋:公字望达,行生一,显公子,智识广大居必择仁与父生营浙省往过湻西慈溪见青山秀丽绿水旋绕虎石西峙九峰东环有垅亩之可井有川流之可钓可聚族于斯遂卜居于此,而为慈溪之始祖,配周氏,合葬金钓捲廉形日一千二百二十号,生子一吾起

跟帖时间 2010-03-13 21:42: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