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2 20:38:15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3080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翟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践官,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

翟人负责教授宫廷舞蹈,重翟负责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负责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负责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祭祀大典中负责烹煮牺牲。而践官,就是虚官,有俸禄,无职权,不能世袭。

翟,实际上就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两支美丽的长尾羽,那种山雉就称作“翟”,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翟,羽也。谓雉之羽也。”

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王族贵胄常用翟羽来装饰衣裳、车辇,称翟衣、翟车。而西北地区的狄族人的一支喜爱用其作为头饰,作为勇士的标志,尤其是当狄兵群起冲锋时,如同大群山雉迎面扑来,因此称其为“狄翟”。

在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翟人氏、重翟氏、厌翟氏、秉翟氏、翟閽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的后代狄翟,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知足集斋集》中记载:“翟,其一言狄,唐虞时封黄帝后有翟氏,春秋时世居北地,后徒西河。其二音宅,出自汝南别为二氏。”在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以山雉为图腾,史书中亦称翟国。

狄翟国,是远古时期黄帝的祁姓后裔所建立的。祁姓族人的一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以游牧业为生,在商末周初逐渐繁衍壮大,被称作北狄。

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族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中原诸夏各国之间的交界地区,由于其中一个主要群体的首领为隗氏,因此史称隗氏族人,史称赤狄。

春秋时期,人们称赤狄为翟、狄、翟族、赤狄、赤翟、狄翟、翟国等,皆指赤狄部族群体,有六个较大的部落群体,分别称作潞氏部、甲氏部,皋落氏部、留吁氏部、铎辰氏部、廧咎如氏部,史称赤狄六部,或赤翟六部、狄翟六部。

从西周时期中期开始,狄翟民族各部落于中原诸夏之间不断发生激烈冲突,以至于从西周末期开始,狄族的一支犬戎叛周,兵临咸阳城下,并杀周幽王姬宫涅于郦山,之后在泾北地区建立了强大的义渠国,并在公元前650年之前就吞并了北地诸戎。

整个春秋时期,狄族的诸多分支部落与中原诸夏之间战争不断。例如: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狄族的一支发动了攻击邢国的战争,在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狄族的一支狄翟与卫国之间爆发了“荧泽之战”并灭为之,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狄翟再次进攻邢国并灭之,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狄族发动了进攻晋国的“采桑之战”,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狄翟灭了温国,周襄王姬郑三年(公元前649年)狄翟联合诸戎进攻周王室,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狄翟进攻晋国,随后又联合邢国对恢复的卫国展开了“訾娄之战”,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狄翟进攻卫国,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年)狄族的一支白狄转向东方进攻齐国,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白狄继续进攻卫国,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狄翟与晋国之间爆发了“箕之战”,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白狄继续进攻齐国,周顷王姬壬臣二年(公元前617年)狄翟深入中原腹地进攻宋国,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狄翟进攻卫国,周定王姬瑜元年(公元前607年)狄翟集中力量进攻齐国,周定王四年(公元前603年)狄翟又掉头进攻晋国,周定王六年(公元前601年)白狄又联合晋国进攻秦国,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年)狄翟进攻晋国,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灭狄翟的潞氏部落,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晋国集中力量攻灭狄翟的甲氏部,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晋国又联合卫国灭狄翟的铎辰氏部、皋落氏部和留吁氏部,周简王姬夷四年(公元前582年)秦国联合白族进攻晋国,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晋国与狄翟的廧咎如氏部之间爆发了“交刚之战”,周景王姬贵四年(公元前541年)晋国与狄翟之间爆发“太原之战”…这些发生在春秋时期的系列战争,表明了狄族由分散而聚合,在与中原诸夏之间的力量对比由强盛而衰弱的过程。春秋末期,狄族各部大多归并于义渠国。

到了战国时期,狄族部落联盟为了在中原地区求得生存和发展,依然与各诸夏之间不断发生争战,并参与了中原合纵与连横的政治、军事角逐,特别是其中的义渠国,先后与秦国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成为当时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障碍。在战国中期,狄族仍具有相当强大的力量,例如在周安王姬骄二十四年(公元前378年)义渠国就发动了进攻魏国的战争,一直到战国末期的周郝王姬延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赢稷的母亲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秦昭襄王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亡,领土并入秦国。此后,狄、翟、戎等,不再称为国。

从周定王十三~十九年(公元前594~前588年),晋国集中力量连续发动针对赤狄(狄翟、赤翟)的战争,赤狄的潞氏部、甲氏部,铎辰氏部、皋落氏部、留吁氏部、廧咎如氏部相继灭亡,隗氏翟国不复存在,翟国狄人一部分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国人之中。另一部分则归入义渠国。

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狄氏,后因“狄”字在当时“名恶”而改为谐音字翟氏,后迁居分散全国各地,这在典籍《国语·注》中有记载:“新安翟氏,春秋时赤翟之后,以种名为狄氏,后改为翟氏。”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氏族人逐渐形成了两种姓氏读音,居于长江以北者大多读作dí(ㄉㄧˊ),而居于长江以南者大多读zhái(ㄓㄞˊ)。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以后,翟氏族人对本姓的读音大多趋向zhái音。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次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曾封其次子于翟地(今河南许昌禹州),子爵,称翟子。

因翟地在禹山之阳,因此又称阳翟邑。翟邑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吞并。在翟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期国大夫翟偻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翟偻新,姜姓,名翟,字偻新,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将军。

春秋时期,宋国在宋元公子佐执政时期,发生了华氏家族叛乱事件。

由于宋元公猜忌世为大夫的华氏家族,准备向华氏家族下手,因此在周景王姬贵二十三年(宋元公十年,公元前522年),由华向、华定、华亥与向宁一起策划,于农历3月,由华氏家族中的华亥、向宁、华定率华氏家军自陈国攻进入宋国,占据了南里(南鄙,宋国南部边境地区),公开反叛宋国。宋元公惶恐之下,与华氏家族的宗主、宋国大司马华费遂妥协,双方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史书记载:“取大子乐与母弟辰、公子地为质;公亦取华亥之子无戚、向宁之子罗、华定之子启,与华氏盟,以为质”。农历10月,宋元公在取得华氏宗主大司马华费遂的同意后,诛杀了人质无戚、罗、启。当月,华登请来吴国军队挽救华氏一族。宋元公则请齐国出兵平叛。齐国派大将乌枝鸣率齐军支援宋元公。宋元公拜乐大心为大将,率宋军与齐军一起包围了南里。齐、宋两军采取厨人濮的计策,一举击败吴军于鸿口,还捕获了吴军两名主将公子苦雂、偃州员。华定、华亥、向宁事败出奔陈国,华登则逃奔吴国。不久华氏家族发生内讧,华费遂的儿子华貙杀了弟弟华多僚,劫持其父,召回华亥、向宁,再次发动叛乱,且声势很大,并一度击溃了齐、宋联军。宋元公欲弃军而逃,被厨人濮劝止。后齐军大将乌枝鸣重整军备,击败华氏军于新里(今河南开封)。

到了周景王二十四年(宋元公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农历11月,晋、曹两国相继出支援宋元公,联军连败华氏,将残余围困于南里,华登赴楚国求援。

周悼王姬猛元年(宋元公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农历2月,楚平王芈居(熊弃疾)遣使臣向宋元公施加压力,逼迫其赦免华氏一族。宋元公摄于楚国声威,只好放华氏全族流亡至楚国,宋国内乱至此平息。之后,齐军大将乌枝鸣率大部军队回国向齐景公姜杵臼交帐,齐景公派大夫翟偻新率部分齐军驻扎于新里,以护卫宋国。

宋元公在位十五年,在周敬王姬丐三年(公元前517年)逝世,翟偻新遂将新里地区交还给继位的宋景公子头曼,率军返回齐国。

在翟偻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这在史籍《姓氏急就篇·注》中有记载:“翟氏,本齐翟偻新之后也。”

后来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大夫翟璜、魏惠王执政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翟翦,以及汉朝时期以名言“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著名的廷尉翟公、汉成帝刘骜执政时期的丞相翟方进等等,都是翟偻新的后裔。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张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知足集斋集》记载,安徽泾县之翟氏,原为张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白族翟氏,源出古代云南地区白族中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白族语音读称作“蠡”,有人以谐音记为“翟”,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宰桑氏,源出古老的白翟系,即古匈奴民族的一个分支高车族(丁零族)的演化相承一脉,后多冠汉姓为翟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翟佳氏,满语为Jaigiya Hala,远祖为狄翟,后融入华夏族,到了东汉王朝的中、后期,其族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一带(今辽宁辽阳),人数不多,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中叶即冠汉姓为翟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翟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轩辕、翟偻新。

翟氏的历史名人 -- 翟 横:(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魏国大臣。

翟横出身于权贵之家,曾为魏国相,曾举荐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于魏文侯,皆受重用,并有功绩。魏襄王时,欲联合齐秦抗楚,而与楼鼻发生矛盾。曾欲杀张仪,因张仪施计而未遂。



翟方进:(生卒年待考),字子威;汝南上蔡人。著名西汉大臣。

翟方十二、三岁时,老爸就死了,弄得他差点要喝西北风。好在汉朝人十三岁就可以参加工作,凭着死去的父亲的关系,翟方进在太守府谋到了个“小史”的职位,就是抄抄写写,和现在的文员差不多。他性格倔强而自卑,也不知道逢迎拍马,府中其他的高级官吏都对他詈骂侮辱,无所不为,使他感到很抑郁,就去问一个叫蔡父的人,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蔡父发现他相貌奇特,就说:“你看上去有封侯的骨相啊。不如去读经书罢。”翟方进一听,大喜,马上辞职,要去长安拜师学经术。

他只有一个后母,不忍心他小小年纪单独外出,也跟着他去长安,靠着织草鞋卖供他读书。寒窗十多年,翟方进逐渐出息,也开始带学生了,京师的儒生们都很佩服他。他又去参加朝廷的考试,考得了议郎的职位。这时候他大概也年近三十了。

议郎官不大,俸禄为六百石,但是岗位很重要,可以经常有机会见到皇帝,魏太祖曹操当年就从二千石的郡太守退下来当过议郎。不久,翟方进历官博士、朔方刺史。在汉成帝鸿嘉元年的晚些时候,将近四十岁,翟方进升迁为丞相司直,这就是“比二千石”的大官了。

丞相司直是汉武帝设的,职责是帮助丞相举奏犯法的大臣。于是,在西汉后期的舞台上,上蔡翟方进闪亮登场的时候来到了。

刚当上丞相司直的第二年春天,汉成帝去长安北面的云阳县泰畤祭祀天神,完了之后顺便到附近的甘泉宫休息。翟方进不知怎么了,坐的马车竟然行走到皇帝专用的驰道上,被司隶校尉陈庆逮了个正着,当即奏了他一本,把他的马车也没收了。那个时候当官的马车大多要自己掏腰包,没有所谓公费,买不起的只好步行。翟方进白白丢了一辆马车,心里肉疼,对陈庆自然怀恨在心。到了甘泉宫之后,在殿中集合,廷尉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范延寿排在陈庆后面,陈庆当时心情有点郁闷,就回头和范延寿絮絮叨叨地诉苦:“范公,刚才在泰畤祭祀天帝的时候,我做错了点事,按照律令得花钱赎罪。尚书抓住我这件事,马上就要当廷奏报。唉,以前我也当过尚书,曾经要奏报某件事,不小心忘了,过了几个月才记起,皇帝也没有在意。但愿这回尚书也忘记了才好。”

按照汉朝大臣集会排位的顺序,一般是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并列,身后是中二千石九卿们。陈庆心情不好,和范延寿说点闲话解闷,也能理解,但他忘了翟方进就在自己身边!翟方进被没收了马车,岂能放过?果然,会议一开始,翟方进就上奏道:“陈庆在祭天的时候犯了大罪,一点也没有悔过恐惧之心,反而认为自己只需花点钱就可以赎免,把法律当成儿戏;他还仗着自己曾经当过尚书,满嘴跑马车,把宫中的事随口乱说,漏泄宫中机密;又扬言奏报公事快一点慢一点都无所谓,把圣明的皇上您当成空气,奉诏不谨。这三项加起来都是不敬之罪。臣在此严肃地举报他。”

应该说,翟方进的奏报够厉害,三项中随便哪一项如果放在汉武帝时期,都可能让陈庆断头。好在汉成帝虽然是有名的沉迷酒色,对待大臣却很宽厚,只把陈庆免职了事。翟方进算是出了口气,报了一箭之仇。由此可见他不仅仅是个只会空谈,疏于实事的儒家知识分子,在法律上他的造诣也不低。而且这只是他小试锋芒,接下来不久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才让他在朝廷威名大振,最终震惊朝廷。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汉朝的边郡北地郡有个叫浩商的人,因为犯了罪被义渠县的县令追捕,他逃得快,义渠县令没有抓到他,就把他的母亲抓来,押到义渠县政府所在的邮亭,和一头公猪捆在一起,极尽侮辱。

果然,浩商的族人忍不下去了,于是会集了宾客,假装成司隶校尉的手下和长安县尉,诱杀了义渠县令一家六口。县令遭到灭门,朝廷也惊动了,丞相、御史大夫向皇帝请求,希望派遣自己的手下和司隶校尉、各部刺史一起追捕,并查明白事件的起因。皇帝批准了丞相、御史的请求。新上任的司隶校尉涓勋却突然跳出来反对说:“按照《春秋》大义,周王手下的官吏即使职称比较低,但是朝会排位的顺序仍列在诸侯之上,这叫做尊重王命。臣现在是皇上您直属的督察官吏,专门督察内外朝大臣,现在丞相竟然命令他的手下督察我,太狂妄自大了,没有一点上下礼节。臣觉得,丞相薛宣乃刀笔小吏出身,靠着熟记了几条律令,判决了几件案子当上丞相,就自以为是。浩商所犯的罪,不过是杀了义渠县令一家人,这是一家人的祸患;但是薛宣这样专权摆威风,却会害了整个国家,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希望把他的罪状让中朝的将军、列侯们讨论,该判什么罪就判什么罪,不能姑息养奸。”

廷议者一致认为丞相薛宣不应该以文书督察司隶校尉。薛宣以精通律令文法起家,可究竟年纪大了,比不得别人的“童子功”,闹得刚当上丞相就挨了这么一闷棍,没什么办法,只能脱掉帽子向皇帝谢罪。

但翟方进看不下去了,他是丞相司直,薛宣是他的上司,上司搞得灰头土脸,自己也不好看。何况薛宣对他非常礼重,士为知己者死,所以他开始暗暗寻找机会,为上司报仇。他的嗅觉又很灵敏,很快就被他捕捉到了机会。

原来涓勋这家伙也并不像他嘴上标榜的那么大义凛然。他看不起薛宣,是因为薛宣没什么后台,完全是靠个人本事积功次当上的丞相。按照惯例,司隶校尉初次任命的时候,要去拜见丞相和御史大夫,但是涓勋自以为是,当初竟不去拜见。后来朝会时见到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傲慢不逊。可是对待外戚王氏就完全不一样。汉成帝一朝,一直是王氏擅权,不管当多大的官,得罪了王家人就绝对没什么好下场。可是涓勋有一天在路上碰到成都侯王商的车马路过,竟然忙不迭下车,等王商的车马过了才敢上车,后来还偷偷去拜访光禄勋辛庆忌,因为辛庆忌和大将军王凤关系很密切。可见涓勋表面上的“尊君”和正直公义,都是装出来的。

翟方进偷偷侦查到了这一切,立刻上书劾奏涓勋“不遵礼仪,轻慢丞相”。要知道那时的礼仪非常重要,因为名义上丞相仍是百官之首,连皇帝见了也得站起来表示礼重。如果在路上碰见,丞相拜迎,皇帝还得专门下车。翟方进严正地指出,涓勋对丞相如此不尊重,对其他贵戚却谄媚有加,实在是看人打卦,毫无操守,趋炎附势,无耻之尤,应该罢免。最重要的是,翟方进历数涓勋这些罪状时,不但有文法律令作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把《春秋》、《论语》的大义全搬出来了,要从根本上把涓勋搞臭。此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皇帝得到奏章,自然要发下来让群臣讨论。太中大夫平当跳出来反对翟方进了。平当也是明经出身,《春秋》一套很熟,可能他并没什么私心,或想和涓勋结党什么的,估计就是看不惯翟方进偷偷刺探别人隐私这套把戏,他清清嗓子,开口道“方进国之司直…”第一句话就有出处,《诗经·周南·羔裘》里说:“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可见他经术的娴熟,这种人惹上了绝没有好果子吃。接下来的罪状是“翟方进身为国之司直,不好好检点自己的行为,作属下的表率。年初去甘泉的时候,犯法行走驰道,前司隶校尉陈庆公正无阿,没收了他的车马,他不知改悔,反而怀恨在心,偷偷记下陈庆随便开玩笑说的话,告黑状,打棍子。不久前现司隶校尉涓勋因为浩商事件举奏了丞相薛宣,翟方进又怀恨在心,秘密侦探涓勋的过错加以举奏。臣等一致认为翟方进不用道德来辅导丞相,反而结党营私,指鹿为马,打压异己,应当好好抑止住这股歪风邪气。臣以为涓勋为人一向正直,奸人都畏之如虎,虽然这次有点小错,但应该稍假宽容,臣保证他一定会好好学习”。

平心而论,平当的话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放到法律层面上来说,就得就事论事,挖掘别人的背后动机是不对的。汉成帝虽然以昏庸著称,却并不傻,他只有两个弱点,一是好酒色;二是讲亲情。前者使他沉迷于赵氏姐妹的蛊惑,后者导致王氏专权和王莽篡国。他不是不知道王氏专权之害,可是每当舅舅们一装可怜,太后一哭,他就心软了。对当前这件事,他很快做出了清晰的判断。他说:“我认为翟方进的举奏很有道理,涓勋趋炎附势,让人不齿。而且对待丞相也确实不符合朝廷礼法。至于翟方进背后有什么动机,这我管不着,孔子他老人家都说‘不逆诈’,要就事论事,不能随便猜测别人背后的动机。不是吗?”于是把涓勋贬为昌陵令。

翟方进一年之间,使得两个司隶校尉遭贬,威震朝廷,很快就升为京兆尹、御史大夫、丞相,赐爵列侯,最后连薛宣也要拍他马屁了。可见“不逆诈”这句话对翟方进的一生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对于翟方进来说,真可谓是一言可以救人,一言可以替人了。



翟 义:(生卒年待考),翟方进幼子;汝南上蔡人。著名西汉末期大臣。

年二十岁便任南阳都尉,后升任弘农河内东郡太守(今河南濮阳)。

王莽自封为代理皇帝的消息传到安众(今河南南阳),刘秀的族兄、安众侯刘崇的肺都气炸了,他对安众国相张绍说道:“刘姓皇族宗室子弟都知道王莽要篡汉,却不敢起义发难。本侯愿意带头起义发难,保住高皇帝的天下!”

张绍义愤填膺地说道:“侯爷说得对,臣愿意与侯爷共图大业。”二人计议已定,连夜召集一百余人攻打南阳郡城(今河南南阳),可惜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东郡太守翟义积极响应刘崇的义举,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拥立东平王刘京的孙子、严乡侯(今山东东平)刘信为皇帝,从东平国出发,兵锋直指长安(今陕西西安)。刘信、翟义攻到山阳(今山东金乡)时,已发展到十余万人。王莽赶紧派兵迎敌,他的军队刚刚离开长安,赵朋、霍鸿二人率十余万百姓响应翟义,火攻长安城。王莽在未央宫中看见火光,吓瘫在地上,命令守城士兵拼死抵抗。

王莽军队在菑县(今河南兰考)与翟义相遇,双方殊死大战,翟义不幸战败,被捕牺牲,刘信乘乱逃跑。王莽军队赶回长安,杀害了赵朋、霍鸿。时隔不久,未央宫侍卫张充痛恨王莽篡国,联络五名同事准备暗杀王莽,立刘婴的叔叔刘纡当皇帝。消息走漏,王莽将六个人全部杀害,废掉刘纡的王位。



翟 公:(生卒年待考),西汉人。著名东汉大臣。

汉文帝时任宫廷尉,整日宾客盈门;罢官后,则门庭冷清,几可罗雀;后再任廷尉,又有不少宾客要到他家里去。于是,他用大字署其门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著名成语“门可罗雀”即源出于此。



翟 酺:(生卒年待考),字子超;广汉雒人。著名东汉官吏、学者。

四世传《诗》。酺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以报舅仇,当徙日南,亡于长安,为卜相工,后牧羊凉州。遇赦还。仕郡,征拜议郎,迁侍中。

其时尚书有缺,诏将大夫六百石以上试对政事、天文、道术,以高第者补之。酺自恃能高,而忌故太史令孙懿,恐其先用,乃往侯懿。既坐,言无所及,唯涕泣流连。懿怪而问之,酺曰:“图书有汉贼孙登,将以才智为中官所害。观君表相,似当应之。酺受恩接,凄怆君之祸耳!”懿忧惧,移病不试。由是酺对第一,拜尚书。

当时汉安帝始亲政事,追感祖母宋贵人,悉封其家。又元舅耿宝及皇后兄弟阎显等并用威权。上疏谏曰:“臣闻微子佯狂而去殷,叔孙通背秦而归汉,彼非自疏其君,时不可也。臣何殊绝之恩,蒙值不讳之政,岂敢雷同受宠,而以戴天履地。伏惟陛下应天履祚,历值中兴,当建太平之功,而未闻致化之道。盖远者难明,请以近事征之。昔窦、邓之宠,倾动四方,兼官重绂,盈金积货,至使议弄神器,改更社稷。岂不以势尊威广,以致斯患乎?及其破坏,头颡堕地,愿为孤豚,岂可得哉!未致贵无渐失必暴,受爵非道殃必疾。今外戚宠幸,功均造化,汉元以来,未有等比。陛下诚仁恩周洽,以亲九族。然禄去公室,政移私门,覆车重寻,宁无摧折。而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臣恐威权外假,归之良难,虎翼一奋,卒不可制。故孔子曰:‘吐珠于泽,谁能不含’;老子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最安危之极戒,社稷之深计也。夫俭德之恭,政存约节。故文帝爱百金于露台,饰帷帐于皁囊。或有讥其俭者,上曰:‘朕为天下守财耳,岂得妄用之哉!’至仓谷腐而不可食,钱贯朽而不可校。今自初政已来,日月未久,费用赏赐已不可算。敛天下之财,积无功之家,帑藏单尽,民物凋伤,卒有不虞,复当重赋百姓,怨叛既生,危乱可待也。昔成王之政,周公在前,邵公在后,毕公在左,史佚在右,四子挟而维之。目见正容,耳闻正言,一日即位,天下旷然,言其法度素定也。今陛下有成王之尊而无数子之佐,虽欲崇雍熙,致太平,其可得乎?自去年已来,灾谴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修身恐惧,则转祸为福;轻慢天戒,则其害弥深。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贞之臣,诛远佞谄之党,损玉堂之盛,尊天爵之重,割情欲之欢,罢宴私之好。帝王图籍,陈列左右,心存亡国所以失之,鉴观兴王所以得之,庶灾害可息,丰年可招矣。书奏不省,而外戚宠臣咸畏恶之。

东汉延光三年,出为酒泉太守。叛羌千余骑徙敦煌来抄郡界,酺赴击,斩首九百级,羌众几尽,威名大震。迁京兆尹。顺帝即位,拜光禄大夫,迁将作大匠。损省经用,岁息四五千万。屡因灾异,多所匡正。由是权贵共诬酺及尚书令高堂芝等交通属托,坐减死归家。复被章云酺前与河南张楷等谋反,逮诣廷尉。及杜真等上书讼之,事得明释。卒于家。

著《援神》、《钩命解诂》十二篇。

翟酺之为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武帝大合天下之书,而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子万数。汉光武帝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汉明帝时辟雍始成,欲毁太学,太尉赵憙以为太学、辟雍皆宜兼存,故并传至今。而顷者颓废,至为园采刍牧之处。宜更修缮,诱进后学。”帝从之。酺免后,遂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为酺立碑铭于学云。



翟 汤:(生卒年待考),寻阳人(今湖北黄梅)。著名晋朝文士。

笃行纯素,仁让廉洁。耕而后食,拒受馈赠。晋永嘉末期寇害相继,但闻翟汤德名,皆不敢犯,乡人赖之。



翟 让:(公元?~617年),东郡韦城人(今河南长垣,一说河南滑县)。著名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首领。

翟让因犯死罪,逃至瓦岗,聚众起义,是隋末农民起事中瓦岗军前期首领。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翟让与徐世绩(即李绩)、单雄信起兵于瓦岗(今河南滑县)。瓦岗军早期活动于东郡一带,后听从徐世绩建议,分兵西上,进入大运河所经的郑、宋(今河南东部郑州、商丘一带)界,阻截往来的船舶,资给丰足,部队很快就发展到万余人。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密加入瓦岗军。隋大业十三年,翟让推李密为瓦岗军首领,号魏公。不久,瓦岗军围攻洛阳,杀张须陀,克兴洛仓,开仓济饥,声势大振。隋军纷纷投降,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声威大振。

后翟让与李密亦因此而导致矛盾渐深。隋大业十三年农历11月,翟让被李密用计杀死。



翟汝文:(公元1076~1141年),字公巽;润州丹阳人(今江苏丹阳)。著名宋朝官吏、书画家。

登进士第,初为礼局编修官,宋徽宗嘉之,除秘书郎。后责监宿州税,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高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兼侍读,升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在职仅二个月。

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善画道释人物及山水。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携子定居临海,初寓巾子山景德寺(今茅庵),曾为建观音殿。



翟院深:(生卒年待考),北海营丘人(今山东淄博)。著名宋朝画家。

画工出身,学李成,工画山水,摹效作画,几可乱真。



翟王宣:(生卒年待考),河南洛阳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天顺年间进士,任山西巡抚兼督雁门诸关时,使流亡者陆续回归,未走者生计有着,得百姓称道。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翟 銮:(公元1477~1547年),字仲鸣,原籍山东诸城,因其曾祖父为锦衣卫校尉,全家迁居北京;山东诸城人。著名明朝大臣。

翟銮于明成化十三年生于京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中进士。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翟銮委以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入值文渊阁,参预朝廷机务,不久,又赐赠他银印章“清谨学士”。翟銮因母亲病逝,丁忧回家,守孝期满后,久不复职,无事待命。就找阁臣夏言、顾鼎臣商议怎样能使皇上尽快召己任职的办法。恰巧遇上嘉靖皇帝要去南方“巡狩”,忧虑北边塞上不安宁,想派个资历深的重臣代他巡视。于是接受了夏言等人的推荐,改大学士翟銮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出任行边使。

明嘉靖皇帝给予翟銮“诸边文武将吏咸受节制”,遇事“便宜区处”的权力,让他携带“钦命巡行边务关防”大印和国库(太仓)银五十万两,去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头、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边”,犒劳边军。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农历2月,翟銮一行从北京城出发,开始其东西往返三万余里的“九边”巡行。农历4月,至河北宣化,查得宣化卫所的钱粮、军民词讼等公务相当浩繁,只设一佥事办理,处事很难周全,翟銮上疏请增设参议一员,在宣府镇城驻扎,分守口北道。农历5月,“得旨:准增设,不必行查。”他还奏准在宣化府的方城、许家庄、东井修筑城堡,添设官军,加强防守。在大同与山西总督毛伯温商议督修长堡(弘赐、镇边、镇川、镇虏、锡河等“五堡”),农历9月抵达甘肃,与“三边”(延绥、宁夏、甘肃)总督刘天和商议进一步拓展修筑嘉峪关,并亲临嘉峪关,实地视察,听取驻节嘉峪关、巡视隘口的肃州兵备副使李涵等的汇报,答应李涵修筑嘉峪边城的请求。

翟銮立即给皇帝上奏疏,他写道:“嘉峪关最临边境,为河西第一隘,而兵力寡弱,墙壕淤损。乞益兵五百防守,并修浚其淤损者。仍于壕内添筑边墙一道,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结果:“上从其议”,于是,经过一段筹备工作后,肃州兵备副使李涵奉命具体组织和督修了嘉峪关及其边墙。农历10月,嘉靖帝奖翟銮行边劳绩,诏加銮“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农历1月,翟銮返回京城。农历2月,他上疏奏报了九边巡行中,发现诸镇墩垣、壕堑、士马、器械等有问题者,都分别先后缓急,予以维修补充。并请示将巡查出来的不称职的三品以下有罪的将领(总兵、参将、游击)郭榷等七十三人,撤换、逮讯、追究责任,予以治罪。这一次,明嘉靖皇帝没有采纳翟銮的意见,只命令将上述人员“各夺俸三月”了事,即以三个月不发工资作为对这七十三人的处罚,其他都不予追究。但却再次嘉奖了翟銮,诏加其为“太子太傅”,“赐钞三千贯”并有羊和酒送上门,表示慰劳。

这年农历3月,维修拓展嘉峪关的工程全面展开。经过边防军和民夫一年的辛勤劳作,筑成了嘉峪关两侧的边墙(西长城),南侧边墙称“明墙”,北侧边墙叫“暗壁”,全长14.8公里,质量上乘,“版筑甚坚,锄耰不能入。”开挖了护城沟,在距“明墙”30~60米、距“暗壁”数百米的地方,开挖了上宽9.8米,下宽3.5米、深4米的护城沟(外壕)。同时,维护和加固了关城。维护后的关城,墙体总高10.7米,底厚6.6米,上宽约2米,与维护加固前比,不但关城显得更加大气,更加雄伟,而且随着防御设施的完善,一个城关深藏固闭,结构布局奇巧的前敌防御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嘉峪关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雄关”。这一切得以实现,与促成拓展城垣的行边使翟銮,有着直接的关系。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翟銮继夏言之后担任内阁首辅(宰相)。严嵩入阁,对资历和地位都在他之上的翟銮十分忌妒,他借翟銮的儿子科场考试作弊案,唆使他人弹劾翟銮,翟銮不服,上疏为自己辩护,皇帝大怒,将翟銮削职为民,并由严嵩取而代之。

翟銮大半生廉洁清正,官声很好,丁忧在家时,生活困顿,甚至不能自给其用。晚年起为行边使,“九边”文武大吏竞相巴结,接受礼品甚多。返京后用这些礼品馈赠朝廷“贵近”,得以再入阁柄政。其廉洁正直的声誉顿衰。丢官后居家,再未重振。

直到明穆宗即位,才给已去世二十多年的翟銮恢复官爵,并追谥他为“文懿”。



翟 灏:(生卒年待考),浙江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学者。

清乾隆年间进士,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工诗,亦长于考证。有《湖山便览》、《四书考异》、《艮山杂志》等。



翟凤翥:(生卒年待考),山西闻喜人。著名清初大臣。

清顺治年间进士,以明习法律见称,累官至福建布政使。任职期间,治狱以宽厚为主,修葺学宫书院,戏课农桑。



翟云升:(公元1776~1860年),字舜堂,号文泉;掖城东南隅村人(今山东东莱)。著名清朝语言学家、书法家。

翟云升自幼天资过人,习作曾令“塾师避席”。

童子试得第一名,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中举,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举孝廉,清道光二年登进士第。

性情淡泊,无意仕途。中举后任黄县教谕,不久便辞职回乡;被荐举为孝廉方正,他坚辞不受;中进士后授广西知县,以母亲年迈为由辞任;相国陈文恪得知其学识渊博,推荐去京师任国子监丞,也没有成行。

翟云升一生潜心著述,“键户修业终其身,穷困老死而不悔”。他认为“经语惟汉儒能解,汉儒语惟国朝通儒能遍解”,因而治学以汉儒为宗,终凭著述闻名于世。当时的学者一致认为他“说文拟严(可均)、段(玉裁),音韵比顾(炎武)、江(永),训诂等郝(懿行)、王(引之)”。

翟云升还精于书法,尤工隶书,求字者络绎不绝,翟云升均精心题写,一丝不苟。

翟云升钟情于书墨之间,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他在城南买了几亩地,“门前溪水萦抱,有古木千章,杂花数百种”,每日穿布袍、草鞋坐卧其间,负读五经无少闲。自己的书斋也取名“五经岁遍斋”。晚年声名越高,越不屈从世俗。一位防海大吏不带随从亲自登门敦请他出山,仍坚辞不出,终以布衣告别人世,终年八十四岁。

留世著作有《说文形声后案》四卷,《说文辨异》八卷,《肄许外篇》两卷,《隶篇》、《隶篇续》、《隶篇再续》各十五卷,《古韵证》二十二卷,《韵字鉴》四卷,《覆校穆天子传》六卷,《古今人表校正》一卷,《焦氏易林校略》十六卷,《古文杂著》若干卷。

目前仅存《隶篇》数卷刻板,已由其后人献给国家,1987年广陵古籍书店以《隶书大字典》名印行。他书写的东海神庙碑,笔意传神,笔力苍健,拓本流传甚广,已成为人们学习隶书的典范。



翟大坤:(公元?~1804年待考),字子厚(子垕),号云屏、云屏散人,后因耳疾失聪,又自号无闻子;浙江嘉兴人,寄寓江苏苏州。著名清朝画家。

性散逸不羁,喜游山水名胜,好书画,书法学十七帖、孙过庭,行草皆佳,遒劲多姿。山水兼宗宋元,取诸家之长而时出己意,下笔深秀,滋润郁茂,率尔挥洒妙趣横生,写意花卉得沈周、陈淳遗意。又喜画巨幅墨竹、松梅,笔酣墨畅,气势恢宏。

传世作品有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作《秋林曳杖图》扇页、《沙村访友图》,藏故宫博物院;《松芝图》轴藏沈阳故宫博物院;《高士听泉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作《草堂赏泉图》轴藏苏州市博物馆;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作《万峰独立图》轴、清乾隆三十三年作《秋崖澄霁图》轴、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作《蜀葵图》轴、清嘉庆三年作《山水图》轴等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与其子翟继昌,号琴峰,其女翟曹娥为皆为山水画家、书画家。



翟毅东:(公元1917~1974年),原名翟明仁;山东德平人(今山东临邑)。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在北京大同中学高中部读书,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回家乡,参加国民党进步人士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该游击队后缩编为国民党临沂专区独立营第三连任排长。1938年参加了汪洋策动的起义,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八团任排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0月,由于在军事指挥方面的突出才干,升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特务团营长。1940年他率两个连固守阵地三个小时,打退日寇进攻,掩护部队转移。同年任第四旅第十团参谋长,1944年任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指挥两个营和游击队伏击伪军一个半团,将敌全歼,我军仅伤亡二十余人。同年任鲁中军区第十团副团长,指挥第十团攻克日寇三个据点、伪军四个据点。1945年任第十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东进支队支队长,1946年任辽宁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1948年任辽南军区独立第九师副师长,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第十三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二四师副师长。进关途中,第一二四师主要领导因车祸受伤,他率领全师参加包围北平战斗,在丰台俘敌三千余人。北平解放后任第一二四师师长,入川作战,后因患癫痫病离职休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第二十二步兵学校校长,第二十一步兵学校校长。1954年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队列部部长,1958年任军事教授会主任。1960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4年任长山要塞区司令员。1972年调国防科委帮助工作。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4年8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翟荣基:(公元1903~1974年),广东东莞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广州警备司令。

1946年退役,1974年病逝。

翟品三:(生卒年待考),山西襄垣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民国政府阎锡山长官部参议,上党战役襄垣前敌总指挥。

1936年山西大学教育学院毕业。曾任第二战区阎锡山长官部少将参议,国民革命军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长。

上党是山西省东南地区的故称。因此地地势高,古人极而言之,喻为“与天为党”,所以称上党。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蒋中正迫不及待地动手争夺抗战胜利果实,把刀锋指向了中国共产党。8月26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向将赴太行的刘伯承、邓小平面授机宜:“我去谈判,你们不要有任何顾虑,蒋中正向来吃硬不吃软,你们打得越好,我就越安全”。刘邓领会领袖意图,连连道好。表示“我们打出个样子来,给蒋中正看看。”于是一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人民战争在上党开始了。

襄垣位于长治北九十华里。日寇投降后,八路军地方部队和民兵于8月22日进驻襄垣县城,想不到三天后,阎锡山派少将参事翟品三率部和收编的日伪警备队一千余人,由屯留出发,突然攻占了襄垣。刘邓为把人民的胜利果实保住,决定在8月31日夜发动攻击,31日晚上6:00,刘邓首长一声令下攻城开始了。开始敌人甚为嚣张,破口大骂:土八路,襄垣城是铁打钢铸的,不怕死的,拿头来撞吧!我军战士气得直跺脚,纷纷要求参加攻城突击队,为牺牲的同志报仇!

9月1日,李达率领的部队再次发动攻击,随着一声巨响,爆炸城墙成功,战士们趁着弥漫硝烟冲进城去,终于攻下了襄垣,共击毙敌人三百五十多名,俘敌四百五十多名。敌军的前敌总指挥翟品三少将、襄垣县县长闻家言等,均被活捉。这次战斗,揭开了上党役战的序幕。

襄垣解放了,全城沉浸在欢乐中。9月2日,刘邓和张际春政委进驻襄垣县城,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确定上党战役先打长治外围各县城,把敌人引出长治,于城外消灭之的作战方针。从10~18日,仅仅八天时间,八路军就解放了屯留、壶关、潞城、长子四座县城。

至此,八路军开始了实施上党战役第二步计划——夺取长治。正当八路军猛攻长治之际,情况突然发生变化。阎锡山的第七集团军司令官彭毓斌奉命率两万余人,日夜兼程南下增援,八路军如继续攻城,彭毓斌从背后赶来,长治部队就有被吃掉的危险,如放弃攻城,则前功尽弃!面对两难选择,刘邓当机立断,制定新的破敌之策,变攻城为围城打援。

按照刘邓的命令,陈庚即于9月28日,率八路军第三八六旅昼夜兼程北进。于10月1日到达预定地区。陈庚立即部署第七七二团占领了余吾镇西南东枝,第二十团控制了岳底至余吾镇的公路,士敏独立团进抵草滩,准备协同友邻部队歼灭增援敌军。

10月2日,八路军主力预期遭遇彭毓斌军于屯留西北的王家渠,白龙坡至进道上一线,遵刘邓之计,一部从正面诱彭毓斌继续前进,并展开两翼迂回,同时尾敌前进部队向南展开攻击。2日早晨,彭毓斌先头部队第四十七师进抵老爷岭附近,遭太行纵队第十四团阻击,为了诱敌深入,刘邓决定放弃地形险要的老爷岭阵地,以迷惑敌人同时,命令陈庚第三八六旅继续前进!

襄垣县和屯留县间,有一脉海拔1264米的山岭,这里有三座鼎足对峙的最高峰,乃是上党战役主要战场之一的老爷岭、磨盘垴、五赞山。在白(圭)晋(圳)公路未通之前,从太原到长治的交通大道就是从五赞山通过的,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冲。八路军将彭毓斌所部合围于老爷岭,磨盘垴地区,彭毓斌不甘心失败,死死控制至高点,企图利用险要地形与八路军作战。在白晋公路上,有一村庄叫大平。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很快移驻此村。此时,刘邓得知敌人援兵出动消息,当即改变部署,命令一部分兵力继续包围和佯攻长治,主力部队即分东西两路隐蔽转移北进,以急行军于10月3日拂晓前到达白晋路两侧的磨盘垴,老爷岭的预定战场歼敌,然后回过头来再打长治,根据这个方案,马上作出战役的具体部署。

10月3日,八路军各路大军向援兵发起猛攻,势若狂飙,风卷残云。大战两天两夜,老爷岭已是敌尸累累,血污处处,战至5日,敌我态势发生变化,彭毓斌率援兵由沁县向上党进发,占领了老爷岭后,正跃跃欲试,准备攻磨盘垴,八路军太岳纵队在西,由陈庚指挥,在东由陈锡联指挥,刘邓首长的位置在陈锡联指挥所稍后一些,陈庚和刘邓首长联系不便,下午3:00,当陈庚来到前沿阵地,和主攻团第二十团长楚大明谈话时发现彭毓斌北逃,但彭毓斌为欺骗八路军,故意佯南而实北。

熟悉陈庚的人都知道,他的沉着、果断令人钦佩。而此时,他已和领导中断联系,又突然发现敌人逃跑迹象,他当机立断,改变刘邓首长部署,没有十分把握是下不了决心的,所以他双手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好长一段时间,想到刘邓首长的教导:前线指挥员要善于根据敌情我情机动地执行上级指示,这才是对上级指示应有的态度,于是他下定决心:“刘忠的部队,改变总攻任务,立刻向北追击,楚大明的团在最先头,在敌人行进的公路两侧北进,插入敌后,追上敌人,沿途不许打敌人,抓俘虏,发洋财,你们的任务就是赶在敌人前头,切断敌人退路,以便围歼!”刘忠、楚大明说声:“是”,便带队出动了。

太岳军区第一分区副司令员李成芳带领的第一旅(第三十八团、第二十五团)是总攻磨盘垴预备部队,陈庚立刻打电话要他们带队追击。

当时整个部队的运动中,太岳纵队指挥所同刘邓指挥部电话线还没有接通,由于敌情全然变化,部队行动由总攻磨盘垴改为向北追击,是陈庚为不失战机,当机立断,临时单独决定的,部队开始行动以后,陈庚即派侦察科长彭克前往刘邓指挥所,向刘邓报告火线情况和自己根据敌情当机立断的决定及追击部署,同时提出了请令兄弟部队向敌追击的建议,邓小平听了关于陈庚及时处理的情况报告,十分赞赏:“这才是真正的将才”。敌人逃跑,脱离工事,正有利于八路军部队截击分割,11日下午3:00,逃敌全部被八路军压缩在桃川村及其周围,12日晨6:00,八路军发起总攻击,经两个小时激战,除少数先逃敌溜掉外,一万余人被歼,共俘敌官兵五千余人,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也被俘虏。至此,上党战役胜利结束。

上党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毛泽东和蒋中正的谈判,当阎锡山被打得招架不住时,蒋中正不得不放弃扣留毛泽东的阴谋,说:“毛先生回去看看吧,家里打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翟品三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委员。



翟紫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追赠),整编第三十八旅旅长。

孟良崮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根据山东战场的实际,由叶飞的一纵队和陶勇的四纵队组成叶陶兵团,向鲁南方向出击,第一仗就是攻打费县城。

费县地处沂蒙山区南部。抗日战争时期,是连接鲁中、鲁南两大抗日根据地的纽带。其北部属鲁中区,南部属鲁南区。费城是一座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城周围岗岚起伏,温凉河由南向东绕城而流,文山雄踞城南,钟锣山座落城北。山踞水盘,易守难攻。

1947年3月27日,国民党军队占领费县后,加固了城墙和其他城防工事。城墙高达9米,上宽5米。城墙外面用砖石砌起。城垛间设有机枪工事。墙中间挖有暗堡和枪眼,城脚下向外筑有一座座伸出的地堡,上中下组成交叉的火力网。在四座城门外还设有土围子,外面设置外壕、鹿砦、地雷等障碍物。

费城守军原系西北军冯治安部的第三十三军第五十九师之第三十八旅。少将旅长翟紫封率旅部和两个团,另加四个营和一个侦察大队,共五千多人守在城内;城外鲁公庙、文山、洞山、钟锣山等处以两个营的兵力设置了十几个外围据点;一个还乡团大队一千余人,驻守在城南郭家园,这帮匪徒为蒋军抢劫粮食,搜集情报,杀害我地方党员、干部、民兵和群众,无恶不作,人民群众无不恨之入骨。西北军不是蒋中正的嫡系。因而装备较差,自动火器少,多是德式、日式武器,还有些陈旧的“汉阳造”、“湖北条子”之类的步枪。但第三十八旅实战经验丰富、战斗力较强,对地形地势熟悉,善于在防御中组织火力反击,对人民解放军的通常爆破也有些对付的办法。尤其是下级军官,保持了西北军勇敢、顽强、坚韧的战斗作风,是冯治安的主力。

7月1日,陶勇司令员部署完毕,以第十二师由北、西、南三面全力攻城;第二十九团肃清城东据点,第三十团担任对临沂方向的警戒;以第十一师攻占地方镇、利沟村后,即向文山以南方向警戒,确保十二师攻城时的侧翼安全。

当晚,第十二师率领纵属一个山炮营,由李家沟一带急行军至费城西和西北侧的海子崖至护城河一线,待命攻城。这时翟紫封已发现人民解放军大部队的行踪,一方面加强城外据点的防御,一面将四面城门紧闭,守城部队已各就各位,准备迎击解放军攻城。

8月1日晚,急行军四十余里到达钟锣山下的第三十六团第一营,由营长赵勇率领,当即向钟锣山守敌发起攻击。于8月2日晚攻占钟锣山,歼敌一个连。第三十六团第二营也歼灭了驻守郭家园的还乡团。8月2日傍晚,第三十五团以一个营的兵力向洞山守敌发起攻击。一个前哨连的敌人,被迅猛的进攻打得昏头转向,前后仅半小时即被全歼。黄昏时分,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三团也对地方镇一个营的敌人发起猛攻。战士一面用武力打击敌人,一面展开政治攻势瓦解。战至拂晓,改营长见大势所趋,抵抗也没用,便命令剩下的二百多名部下缴枪投降。此外,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也攻下了城东的鲁公庙,第二十九团在8月3日凌晨拿下了城东的蒋家村,全歼守敌一个连,进至东庄地区。第三十团进占了薛庄、茂山庄一线。第十一师的一部也相继夺取了东西古城地区。至此,翟紫封的第三十八旅在费城外围的据点已为人民解放军全部肃清。

8月3日清晨,阴云密布,山雨欲来。陶勇司令员和王集成政委,带着警卫员,登上了城北钟锣山。整整一个上午,陶勇司令员、王集成政委、梅嘉生参谋长,分头到各师团下达当晚攻城的命令。陶勇司令员来到主攻师第十二师前线指挥所,向师长彭德清下达了战斗命令。到天黑之前,第十二师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团,第十师的第二十八团共四个步兵团和师属特务连,纵队所属地炮营,在夜幕的掩护下进入各自阵地待命。

傍晚,阴雨绵绵,山风嗖嗖。人民解放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佯攻东门,担任主攻的第十二师以第三十五团攻南门,第三十六团攻西门,第三十四团攻西北角和北门。由于北门外护城河上那座南北桥,被翟紫封的守军用沙袋堵得死死的,加上城楼上的一挺重机枪封锁着桥头,部队无法从上面通过,只好潜伏在北岸的泥泞里,利用敌人照明弹的亮光,观察敌人的动静,选择前进道路,等待进攻信号。

雨越下越大,费县城西群山里的雨水,在新安一带汇成一股激流,经城外北大沟向城东的温凉河流去。北大沟里,水位猛涨,浊流滚滚。城西北角到城东北角的弘仁巷,成半园形的护城河里也积满了雨水,形成了又一道天然障碍。突然,钟锣山上升起了两颗玫瑰红的信号弹,照红了夜空。接着,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师的九门山炮首先开火。团属八二迫击炮、营属六○钢炮一齐朝城里猛轰。顷刻,无数的炮弹呼啸着飞进敌人的巢穴,爆炸时伴着阵阵雷声组成了雄浑的战斗交响乐。

第三十四团第二营的指战员们,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一个个从河堤上往河里滑,朝水里跳。越过北大沟,游过护城河,冲到城下,然后,分散在一片平房的背后隐蔽起来。此刻,机枪手提着机枪爬上屋顶,朝城墙上射击;爆破手夹着炸药包点火后翻滚到积满雨水的炮弹坑里,不一会火光一闪,一声震天动地的轰响,石块碎泥土冒着浓烟飞向天空。

突击连长还没下令,钢刀上的尖子──突击班便飞快地冲到突破口。可是到了爆破点跟前一看,因炸药包太小,只炸掉城墙的一层外皮,城墙依然高高地耸立着。这时候后续部队源源跟上来。大批人员拥挤在未炸开的突破口上。两侧的翟紫封守军集中火力拦截后续部队,以猛烈火力向我人群射击,一阵阵手榴弹在人群里爆炸,战士们一个个倒在雨水血泊之中。

攻城勇士们毫不畏惧,继续攻城。搭人梯上,城墙太高,且经雨一淋,就象浇了油,手扒不住脚蹬不住,爬上去又滑下来。突击连长想出了巧点子,往城墙里砸刺刀当梯子。他们一口气砸进去十五把刺刀,成“之”字形接近城墙顶。这时,各攻击部队的进攻也都受阻。

纵队司令员陶勇站在钟锣山上,焦灼不安地注视着费城周围的火炮和枪声。作战科长前来报告:“部队进攻受阻,伤亡不断增加。”陶司令转头看看东方,夜空的尽头泛起了鱼肚白,他果断地对作战科长说:“命令部队,撤出战斗!”

在城西北角向墙上砸刺刀的突击连长接到命令,懊恼极了,眼看再插上三四把刺刀就到顶了,无奈只好忍恨撤下来。再说,刺刀柄上毕竟是上不去千军万马。但突击连长插进城墙的刺刀,作为历史的见证,一直遗留到五十年代后期,县城扩建时,随着那段城墙的拆除才消失。

7月的4~6日三天,昼夜连降大雨。各部队在驻地休整,总结教训,继续进行攻城准备。夜晚派出小部队佯攻,以消耗疲惫敌人,让其产生我军夜晚进攻,拂晓撤退的错觉。为加强进攻力量,除第十二师在原来方向攻城外,一纵队派出两个团从东面配合攻城。

7月7日拂晓,陶勇司令一声令下,一百多门火炮一齐怒吼,发出一片使群山颤抖的连续轰鸣…这时,早就潜伏在城四周的各路进攻部队,同最后一群炮弹一起,勇猛扑向翟紫封指挥的守军。五十公斤的超大型炸药包也开始爆炸。接连几声天崩地裂的轰响,城墙被炸开了几个大豁口,上面的翟紫封守军随着土石上了天。勇士们像决堤的洪水冲进城里。

第三十四团的突击连在携炸药淌过洪水汹涌的北大沟时,导火索上绑着的十几根火柴全都湿了,爆破员点不着火。他们灵机一动,把手电筒绑在炸药包上揿亮,跑回来报告连长,正焦急的突击连长立即令火箭筒手“瞄准手电筒亮火,射击!”一枚火箭弹,拖着冒火的尾巴飞向目标,接着一声震天动地的轰响,城墙被炸开了五六米的大缺口。“冲啊!为牺牲的同志报仇…”突击连长挥舞着驳克枪率全连冲进城内。班长巫启礼带领全班飞快地爬上城墙占领北城楼。翟紫封守军相当凶悍,一个排端着刺刀,向他们反扑,巫启礼的汤姆式冲锋枪接连扫了四匣子弹,投出五枚手榴弹,打退了反扑,接着带领全班顺宗鲁街(今西门街)向北当铺(今县民政局驻地;当时为翟紫封旅部)进攻。不一会就缴获轻重机枪各三挺,步枪十八支,活捉俘虏一百十六名。

在城南关和城西南角一线发动进攻的第三十六团的主攻分队,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连续爆破,与翟紫封守军反复争夺爆破口,攻进城内,展开巷战,并接连炸毁了几个暗堡,终于与兄弟部队同时攻到了敌旅部。翟紫封的旅部内一片混乱,一发发炮弹落进院内,在狼狈逃窜的人群中爆炸。通信线路炸断,指挥机构瘫痪,翟紫封指挥守军想利用地堡进行顽抗,但大势已去。上午8:00,人民解放军进攻部队从四面八方插入敌阵,一下子突进城内六个团,将翟紫封守军死死地压制在猛烈火力下。经半个多小时巷战,将翟紫封所部第三十八旅全歼,费城战役即告结束。

费城战役彻底歼灭了整编第三十八旅全部,生俘旅长翟紫封以下官兵三千一百六十五人,击毙两千多人,缴获轻重机枪二百余挺,迫击炮十二门,六○钢炮六门,枪支弹药不计其数。

1947年7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总部发言人宣布:“我解放军一部以神兵天降之势,横扫临蒙公路一百五十里,分割蒋一、三两兵团,挺进蒋军侧背,直逼鲁南中心费县城下,自7月1日至7日,经一周激战,将守城蒋军整编五十九师三十八旅全部歼灭,解放费城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费县战役的胜利,就是蒋中正在华东战场上最后一个攻势惨败的开始。”

跟帖时间 2010-05-12 20:49: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翟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鸿才足尚;高行素传: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翟酺,四世传《诗》,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策试第一,拜尚书,后出为酒泉太守,击斩叛羌,威名大振。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翟汤,笃行纯素,仁让廉洁,晋永嘉末期寇害相继,闻汤德名,皆不敢犯,乡人赖之。



2.六言通用联:

封侯可证骨相;署门以示交情:上联说西汉朝时期的上蔡人翟方进,字子威,少年时成孤儿,在太守府中为小吏,汝南相卜者蔡父说他有“封侯骨”,当靠经术做大官。后到京城,随博士学习《春秋》十余年,以射策甲科为郎,又历官朔方刺史、京兆尹、丞相,封高陵侯。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下邦人翟公,汉文帝时任宫廷尉,整日宾客盈门;罢官后,则门可罗雀;后再任廷尉,又有不少宾客要到他家里去。于是,他用大字署其门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跟帖时间 2010-05-12 20:48: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翟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上蔡翟氏一支字辈:“国泰元景明廷永广宏大有慎克其信好学可树伦”。

河南上蔡翟氏一支字辈:“人子元义明心振善道生世传永康厚应用芝贤荣”。

河南华龙翟氏字辈:“培道国兴世录昌国”。

河南邓州翟氏字辈:“自宗令景从廷天法殿占士应玉书荣学成振朝清”。

河南濮阳翟氏字辈:“同堂洪冠道令宗占树言越可世行若善”。

河南大安翟氏字辈:“振令其修善道学玉德明智平安万喜朝荣献文斌”。

河南永城翟氏字辈:“正应光明远国运永向荣卫家保祖训忠兴道德昌兴学登金玉凤培多语云治业传万古吉祥庆来纯”。

河南济源翟氏字辈:“同(世)延兴永旺(本汉功)嘉(作)道(邦昌)希(之)维(彦)清(祖)泰运隆三合启裕庆德长敬承照继述声铭耀吉祥”。

河南新安翟氏字辈:“宗彦敬广良障逊世增自已建麟邵学鹏九海登景庆德富贵荣延续长”。

河南湖阳翟氏字辈:“邦兴荣世少望”。

河南巩义翟氏字辈:“天大店金同可明广学少改成”。

河南新野翟氏字辈:“洪震起家克同祥”。

河南台前翟氏字辈:“玉如建连成新志文朝锋”。

河南通许翟氏字辈:“明风衡彦志晋”。

河南兰考翟氏字辈:“渊源延之晋祖德可长思”。

河南新乡翟氏字辈:“文发(法)玉成得(德)金同万里广”。

山东西河翟氏字辈:

三支派:“孔陶滋敬慕淑善会明良心传本孝友福德庆吉祥”;

四支派:“钦承先业丕绪纯修近守贻训远启方猷懿德维继家世显谋”;

五支派:“勤以作所慎乃肇基宏模允树家法惟持”;注:勤基模三字作下字用,其余俱作上字用。

七支派:“万祥建云端富裕荣华在顺利元亨通文武继儒生乾坤震巽中光明恒星辰雷雨山川清”;

八支派:“廷(宝)克修厚德丕振家声立谟远”;

九支派:殿汝本焕培铭清树煦”。

山东沂源翟氏字辈:“勤以作所慎乃兆(肇)”。

山东淄博翟氏字辈:“兆(京秀公元相)瑞文玉怀广宗传纪宪长”。

山东滕州翟氏字辈:“麟传岱卿孟腊续楫从泰(秦)玉(标)达(大)文引化(宗)兴(悦)廷(允)秉(恒、福)清(凤、星)德(序)继广公(中)正庆宜常崇明有远志效汉位登祥克念维存厚家道永保昌钦承廷世守修善传显扬”。

山东古滕翟氏字辈:“旺松士文永耀(跃)尚(成)学清允传(继)延(广)中(公)正庆宜长崇明有远志效汉位登祥克念伟存厚家道昌瑞秀懋连兴”。

山东滕州翟氏字辈:“旺松士文永耀(跃)尚(成)学清允传(继)延(广)中正庆宜长崇明有远志效汉位登祥克念伟存厚家道昌瑞秀懋连兴”。

山东济南翟氏字辈:“增世学文光居云兆殿祥道义加之保顺和景乃昌有”。

山东章丘翟氏字辈:

翟东支派:“道凤象龙麟元曾胜淑礼文章承先瑞士孝有传家”;

翟西支派:“伍士林龙…光纶养昌裔廷兴大麟毓绪锡绍方立学喜庆延长”。

山东费县翟氏字辈:“公首东君现振隆凤殿文兴纪正明发传家生茂自久万年松柏树长青”。

山东徂徕翟氏字辈:“炳继化荣承岱清树煜增”。

山东鲁西翟氏字辈:“大得传家久清瑞继世长广袤徐彦庆胜利兆万祥”。

山东阳谷翟氏字辈:“大德传(傳)家久清瑞继(繼)世(卋)长(長)光茂希宪(憲)庆(慶)绪成召万(萬)祥”。

山东聊城翟氏字辈:“宗万天怀风敬文振登玉汝(如鲁)建连成”。

山东肥城翟氏字辈:“乐汝恒连广鸿恩培继大兆宪庆范祥”。

山东海阳迁东北翟氏字辈:“家世(富范贵信)芳仁玉林义福(思忠臣新)君(泰盛义恒亮平明魁有元)成(德富贵金荣玉华)永(仁宽信敏慧祥顺盛昌)义长”。

山东成武、江苏沛县翟氏字辈:“时荣宗铭纶琰凤芳锡士示裥友堂阳玉之修典然崇文承道德广学传万世贤仁义理应守武为一统天时荣宗铭纶琰凤芳锡士示裥友堂阳玉之修典然崇文承孝德宽福传万世贤仁贵理应守法为一统天”。

山东昌邑翟氏字辈:“克廷述不祥□肇原启绪承建亦福阴开利家贞体允俊”。

山东平阴翟氏字辈:“宏忭(惺慎协惶)凤天之广振可正景化春咸恒庆鸣乐同锡序长均兆兴润德昌占福继善良修文培世荣传远茂盛强忠孝礼廉让革新鼎新扬勤学进根本泰岱共辉煌”。

山东新泰翟氏字辈:“西彦相传炳照曰德”。

山东杞县翟氏字辈:“渊元延志进”。

山东曲阜翟氏字辈:“发秉承福德”。

山东翟氏一支字辈:“汝本焕丕明清”。

山东临沂翟氏字辈:“士清得恩…”

山东郓城翟氏字辈:“建敏传仲杰登淮玉”。

山东东平翟氏字辈:“玉怀明克远金镇广知长”。

山东泗水翟氏字辈:“振元志来鸿(宏)”。

山东枣庄翟氏字辈:“国家思本荣”。

山东栖霞翟氏字辈:“景廷玉元广铭洪桂炳培”。

山东掖县翟氏字辈:“善毅肇启毓德维华”。

山东蓬莱翟氏字辈:“良永恩德大富贵万年荣”。

辽宁朝阳翟氏字辈:“文成久永…相宏民生远振荣书玉明钧焕隆世馥霖增起文华”。

辽宁辽阳翟氏字辈:“茂世文进玉永万常恩春福宝英凤树汉殿广林森祥云起元禄庆兆纪龙臣作魁维显柱守先承忠令”。

辽宁锦州翟氏字辈:“广万凤瑞永立”。

辽宁开原翟氏字辈:“富守玉喜万”。

辽宁连山翟氏字辈:“凤林维世岁之兰宝春方”。

辽宁沈阳翟氏字辈:“勤以作所慎乃兆(召肇”。

辽宁翟氏一支字辈:“树世云汉思延年”。

辽宁翟氏一支字辈:“祥兆德曾先祖”。

吉林四平翟氏字辈:“玉秀文凤冠英俊显鸿明忠德纯燕久振兴义世荣”。

吉林辽源翟氏字辈:“天有恩廷秀殿作景芳新”。

吉林长春翟氏字辈:“连秀凤殿(男)丽(女)国(男)树(女)”。

吉林农安翟氏字辈:“有(发)万福德云景玉”。

吉林翟氏一支字辈:“洪福凤永…”

安徽巢湖翟氏字辈:“国尚公忠家隆孝弟仁厚立基才华代继(顺天广照)贵必清廉(宗方本连)富宜庆惠维正酉原克昌尔裔东瑞呈祥圣言训良”。

安徽泾县翟氏字辈:“敬德缘孙新俊安廷昌祥百世文时尚思永守一本其中大光笃厚承庆昌祥然世昌祥和世”。

安徽淮北翟氏字辈:“兴高云章(恒臣严训)久世荣昌开德明礼宪宗秀良建传怀元胜景再旺仁爱教子中西显扬”。

安徽舒城翟氏字辈:“刚兴尚宇仰昌盛广传春永承先世德崇本守家贞昭代才华振光前庆辅仁鸿基绍祖列品学冠群伦”。

安徽合肥翟氏字辈:“炳俊本守家永承现世德从本守家珍”。

安徽太和翟氏字辈:“成帮立红(洪鸿)”。

安徽临泉翟姓字辈:“老灯治付(树)丙道明”。

安徽太湖翟氏字辈:“德兴家必昌文章传万世”。

安微灵壁翟氏字辈:“玉志廷…”

广西全州翟氏字辈:“景治荣光玉太运宏”。

广西柳州翟氏字辈:“大德传家久清瑞继世长广茂希燕庆许成照万祥”。

广西那蒙翟氏字辈:“尚成明才高可能升绿广志强宏开有威权”。

广西钦州翟氏字辈:“成明才高可能升陆电”。

广西贺州翟氏字辈:“世尚良善麟英远家忠和顺锦绵长处世修斋皆盛永为仁积德可兴昌”。

江苏南京翟氏字辈:“登长守正…”

江苏高邮翟氏字辈:“秦宏惠元永”。

江苏丰县翟氏字辈:“敬运孝为先仁”。

江苏宜兴、天津静海、濡南翟氏字辈:“正应光明远国运永向荣维家保祖训忠兴道德昌”。

湖北宜昌翟氏字辈:“启后家声远承先世泽长克思维孝友自可卜其昌”。

湖北襄樊翟氏字辈:“九俊国光发志远方成同汗德叶风巨良”。

湖北汉阳翟氏字辈:“正大光明天富贵永昌言”。

湖北浠水翟氏字辈:“国光双继显佳道定长青”。

湖北武穴翟氏字辈:“正大承先德楙文基中迪祥极”。

河北沧州翟氏字辈:“战宝字玉福广仁善”。

河北文安翟氏字辈:“兆德增贤泽”。

河北永年翟氏字辈:“经书传世宝谦逊振家风”。

黑龙江望奎翟氏字辈:“帘朋向云天”。

黑龙江翟氏一支字辈:“灼建九云乐汝万德广庆金文国银更增”。

云南翟氏一支字辈:“云智丛龙□□□□继续思长培德益昌”。

云南翟氏一支字辈:“自崇朝保嘉秉(炳)吉发江”。

四川蓬安翟氏字辈:“应大金世文正良一有三国明宗昌绍启周廷长开泰学成志士定安邦景彦元怀思重本英芳德懋尚时光传宣秉礼洪嘉庆自以延兴道显扬”。

四川仪陇翟氏字辈:“祖大金国明宗昌绍启周厅常开泰到显扬学成志士定安邦”。

广东湛江翟氏字辈:“善道日增…”

浙江温州翟氏字辈:“德茂光基钟祥吉”。

江西宜春翟氏字辈:“文茂启芳贵”。

贵州毕节翟氏字辈:“云智丛龙□□□□继续思长培德益昌”。

天津翟氏一支字辈:“国兆维树立仁道诗书继世忠厚传家”。

北京翟氏一支字辈:“大麟毓绪锡绍方立学喜庆延长”。

翟氏庆余堂一支字辈:“广继孝慈恒怀忠厚传家有道修己维心克承开启本源宜思”。

翟氏一支字辈:“德怀元振守景运启鸿文”。

翟氏一支字辈:“正应光明远国运永向荣维家保祖训忠兴道德昌”。

跟帖时间 2010-05-12 20:46: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翟氏的家谱文献 -- 天津静海翟氏世谱,(清)翟馨山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翟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无为濡南翟氏支谱十卷,(清)翟琢之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静海翟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宜兴翟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翟根盛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承绪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5-12 20:45:3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翟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传诗堂:源自汉朝时翟辅,四世皆传授《诗经》,征拜教郎,迁侍中,策试第一,官拜尚书。安帝宠信外戚,翟辅极力上谏。宠臣虽然厌恶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宠畏堂”。

宠畏堂:同传诗堂。

忠孝堂:源自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

博古堂:资料有待补充。

南阳堂:资料有待补充。

语古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佐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诚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绪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2 20:43: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翟氏的迁徙分布 -- 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位,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载,翟氏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

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新,战国时魏国有翟横,应当说在秦代以前,翟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翟氏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为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廷尉翟公为下圭阝人(今陕西渭南),翟牧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人(今四川广汉)…说明在两汉之际,翟氏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氏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最后形成了翟氏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此际,繁衍于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的翟汤家族颇为引人注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

隋、唐之际,翟氏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氏尤为兴盛。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翟氏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氏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旺盛,并在今北京一带已有翟氏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氏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人(今广东惠阳)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氏定居我国南端的广东省。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统治,长江两岸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氏人繁衍的较为平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氏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氏人。

明朝初期,山西翟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氏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氏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

如今,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为多,这两省翟氏约占全国翟氏人口的45%以上。

跟帖时间 2010-05-12 20:41: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翟氏的各支始祖 -- 翟 谪:唐朝年间自浔阳迁义门,因以翟墅名村。是为翟氏始祖。

翟宽昌:明末由泾邑水东震山乡十一都奉母携子来宅濡须。是为濡南翟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2 20:39: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