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的史记-良公碑文(一)
发帖用户: abc.cdoo
发帖时间 2008-09-30 10:29:27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2611 跟帖次数 27



右汉《袁良碑》云: “君讳良,字卿”,卿上一字摩灭。“陈国扶乐人也,厥先舜苗,世为封君。周兴,虞阏父”, 自此而灭。 又云“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自此又灭。又云“当秦之乱隐居河洛,高祖破项实用其册。天下即定还宅扶乐”,盖不知何人也。又云“孝武征和三年曾孙斩贼先勇,拜黄门郎”, 曾孙灭其名,贼下亦灭一字。又曰“封关内侯,食遗乡六百户。薨,子经嗣。经薨,子山嗣。传国三世至王莽而绝。君即山之曾孙也。举孝廉、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讨江贼张路等,威振徐方。谢病归家。孝顺初”,

《袁良碑文》记述了良公辉煌的生平,值得后世子孙学习、永远铭记于心。更重要的是

这段碑文十分清楚地说明,袁氏之根为涛涂,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满上溯至虞舜。舜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再向上溯就是炎黄二帝了。这符合中国姓根之说,也与史册记录相合。《史记·陈杞世家》曰:“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两种记录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5-20 07:29 编辑 ]

[袁氏] -- 这个全国通用袁氏字辈从何而来?

跟帖时间 2011-12-29 13:34: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袁辉

[袁氏] -- 接上贴

从引文可知欧阳修只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说与《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碑文相左

现举几例:

书》是五代和北宋人的追记,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讹误。如:《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表》1597页载,北海太守李邕的世系云,李邕曾孙名李翘,李邕之孙名正叔、正卿。新出土的李正卿撰写的《李翘墓志》则称:父翘,北海太守邕之第三子,官大理评事,广州新会县令。又称,正叔为正卿之兄。据此可知,《新唐书》把李邕的儿子李翘误记为他的曾孙,又把李翘的儿子正卿、正叔误列为李翘父辈。像此类错乱世系的严重错误,千余年来,人们信而不疑,只有依赖子为父撰的墓志出土,我辈方可辨证,遂使北海太守安眠于黄泉矣!”

闻见汝先世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猶得封侯。今《表》云婴軫之子,轸相楚,封颍川侯,三误矣;《史记》成安君陈餘与张耳皆自大梁起兵,从刘、项取天下,婴自东陽以兵属项梁,餘、婴二人同时,餘居大梁,婴居东陽,本非父子,今《表》云婴生餘,四误也。”(注:二误略,因作者将厉公佗与利公跃的“厉”、“利”相混不合《史记》)这三误都是在有史书可查可考的情况下本不该发生而发生的,这足以说明
. 对妫姓陈氏起源于陈完是最根本的一误
众所周知:周武王灭啇后,将元女大姬下嫁给舜裔妫满,又封陈地让其建陈国,同时赐妫姓,命陈氏。妫姓陈氏起源于妫满是史实,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却说“厉公佗生敬仲完,奔齐,以国为姓”。敬仲完在奔齐前本来就是妫姓陈氏,怎会到奔齐后才“以国为姓”呢?这样一来给妫姓陈氏在起源上造成混乱。

姜姓吕氏齐国是被陈分田氏所替代的,别国大臣们不说“田氏” 得政于姜姓齐国,也不说“妫姓” 将取代姜姓齐国,而明指“陈氏”将得政于姜姓齐国。虽然田氏从陈氏分,陈氏本妫姓,但在社会名流中人们只讲“陈氏”不提妫姓,正是

. 将辕颇定在五世不合史实。涛涂至辕颇之间相距172年,只五代人,有四个代间隔。平均每个代间隔为172÷4=43代间隔年。这个数字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辕颇应在第七世。

七、彻底抛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为涛涂所列上溯世系

[table]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列涛涂上溯至妫满的世系,是根本无法与《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相比的,是无立足之地的!“墓碑墓志可以纠正史书的讹误”,我们就是要用《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碑文去纠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为袁氏涛涂上溯至妫满世系中的谬误之说!
肯定的,要坚决彻底地抛弃它!

八、涛涂上溯至妫满的世系就是陈国主干世系
《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碑文曰:“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满为陈侯” 讲了三层含义
其一指人,“满”
其二指侯位,“侯”

这段碑文十分清楚地说明:“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也是陈侯

陈胡公满-陈公(二)-申公犀侯-孝公实-慎公围戎-幽公宁-禧公孝-武公灵-夷公说-文公围-恒公鲍-陈侯(字辕)-涛涂(以父字为氏)。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5-22 19:31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4-27 08:29: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彻底抛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袁氏世系说 --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5-22 19:36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4-27 08:26: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 -- 接上贴

、将辕颇定在五世不合史实。涛涂至辕颇之间相距172年,只五代人,有四个代间隔。平均每个代间隔为172÷4=43代间隔年。这个数字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辕颇应在第七世。

[table]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3-17 11:26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7 11:03: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辕涛涂世系考上篇 --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3-30 08:18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7 10:58: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 -- 请教管理员:上文,在“我的话题”中为何没显示?

跟帖时间 2010-03-16 19:15: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 -- 接上贴

袁世凯死不归葬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5-20 09:51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6 08:50: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 -- 接上贴

袁世凯的墓园,位于安阳市北郊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5-20 09:30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6 08:48:1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三帝之袁世凯 --

1908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5-20 09:25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6 08:27: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三帝之袁晁 --

宝应年间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5-20 10:36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4 08:24: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朮 --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3-14 08:19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3 10:37: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三帝之袁朮 --


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击破董卓于阳人。

术从兄绍因坚讨卓未反,远,遣其将会稽周昕夺坚豫州。术怒,击昕走之。绍议欲立刘虞为帝,术好放纵,惮立长君,托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乃各外交党援,以相图谋,术结公孙瓒,而绍连刘表。豪桀多附于绍,术怒曰:“腢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杨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

初,术在南阳,户口尚数十百万,而不修法度,以钞掠为资,奢恣无猒,百姓患之。又少见识书,言”术不说。

自孙坚死,子策复领其部曲,术遣击之美,率土所望也。使君五世相承,为汉宰辅,荣宠之盛,莫与为比,宜效忠守节,以报王室。时人多惑图纬之言,妄牵非类之文,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古今所慎,可不孰虑!忠言逆耳,驳议致憎,苟有益于尊明,无所敢辞。”
术不纳,策遂绝之。

建安二年(197年),因河内张炯符命,遂果僭号,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乃遣使以窃号告吕布,并为子娉布女。布执术使送许。术大怒,遣其将张勋、桥蕤攻布,大败而还。术又率兵击陈国,诱杀其王宠及相骆俊,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术兵弱,大将死,觿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闲相食殆尽。时舒仲应为术沛相,术以米十万斛与为军粮,仲应悉散以给饥民。术闻怒,陈兵将斩之。仲应曰:”

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粱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四年夏(公元199年),乃烧宫室,奔其部曲陈简、雷薄于灊山。复为简等所拒,遂大困穷,士卒散走。忧懑不知所为,遂归帝号于绍,曰:“禄去汉室久矣,天下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割疆宇。此与周末七国无异,唯强者兼之耳。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以强则莫与争大,以位则无所比高。曹操虽欲扶衰振微,安能续绝运,起已灭乎!谨归大命,君其兴之。”绍阴然其计。

术因欲北至青州从袁谭,曹操使刘备徼之,不得过,复走还寿春。六月,至江亭。坐箦默而叹曰:“袁术乃至是乎!”因愤慨结病,欧血死。妻子依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破勋,复见收视,术女入孙权宫,子曜仕吴为郎中。

“袁绍不是袁氏子孙”此说是袁术的私愤。其实袁绍、袁术都是司空袁逢的儿子。袁逢生三子,长子基,二子绍,三子术。老大基嗣父业,位至太仆;老二绍,因为不是逢正妻所生,加上逢二兄成膝下无子,便将绍过继给成以嗣。受封建思想影响的老三袁术,从小看不上婢女所生的绍,认为绍不是嫡系继承人,因称绍为“家奴”。《

)攻刘备,刘备拒之于盱眙、淮阴。《三国志·先主传第二》注,英雄记曰:“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

自叹曰:“袁术乃至是乎!”因愤吐血死。朮死后,其妻、子投靠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后孙策破败刘勋,将术女收入孙权宫,任子曜仕吴为郎中。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5-20 10:25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3 10:18: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源于妫姓陈氏 --

一、总论袁氏源于妫姓陈氏
袁氏源于妫姓陈氏是一种全面的正确的表述,反映了袁氏姓源史的本来。由于人们长期只知单说“袁氏源于妫姓”这个史实,而忽略了袁氏同时源于陈氏这个基本史实!本文侧重“袁氏同时源于陈氏”的探讨。

也是人们对妫姓陈氏陈国的尊重!

(2)

页,陈桓公五世孙,亦为庆氏。

页,《世本》曰:陈鬬父之后为氏。

页,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逵,封于平原般县陸乡,即陸终故地,因以氏焉。

页,北海剧县王氏,陈公子完奔齐为田氏,裔孙和取齐自王。秦灭齐,项羽封其孙田安济北王,齐人其后为王家,因氏焉。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5-20 11:07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2 08:59: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 -- “姓氏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具普遍意义的“姓氏书”从唐朝开始,种类繁多,各自为阵,互相抄录。在各姓氏的研究上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确也为害了不少姓氏。大凡没有父亲的姓氏来源都属此列,袁氏就是首受其害之一。
在现今网络时代,人们有条件对各自的姓氏进行一次大硏考,大溯源!“姓氏书”所述的姓源说,也正在接受各姓氏的检验中。
现见存较早的“姓氏书”属《元和姓纂》成书于唐元和七年(812年),其次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成书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再次为《通志•氏族略》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这些“姓氏书”是作者们经过辛勤劳动而得的,但他们研考的是在他们自己以前上千年至几千年以前的事,由于历史、条件、个人修养的局限性,其书的可信度不可能与事因当时的史料记载相比。各姓氏的起源,应以各姓氏最早形成时相应时期的历史史料记载为准。“姓氏书”并不完全可信,不可作凭证,可作参考。
宋朝开始才有普通家庭意义上的家谱,明清和民国时期所修居多。袁氏各地家谱所记始迁祖以后的历史是可信的,而所记始迁祖以前的历史就需要甄别,多是互说不一,错误众多不可信。
可见在研究考证袁氏早期历史问题时,“姓氏书”和“家谱”不足为证,它们是后人所写,可作参考。 [ 本帖最后由 abc.cdoo 于 2010-3-12 08:52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3-12 08:50: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bc.cdoo

袁氏的帝王国君 -- 袁 术:(公元?~199年),字公路,袁绍之弟;汝南汝阳人(今河南商水)。著名后汉末年军事家、军阀,仲氏国缔造者,在位时间从公元197~199年为期一年半,终年岁数待考。

袁术“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董卓入洛阳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怕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阳。后被刘表推荐为南阳太守。

之后袁术召集各路诸侯,在公元190年攻入洛阳。在南阳时,由于袁术骄奢不修法度,成为当地百姓之患。

不久,袁术与兄弟袁绍之间大起冲突,而与幽州公孙瓒结盟,结果遭到袁绍、曹操的夹击。袁术抵挡不住,率其部众前往九江,自领扬州刺史。

后袁术获得东汉王朝的传国玺之后,便决意称帝。公元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

但是袁术称帝的行为并没有获得各路诸侯的支持与响应,不久即被曹操击败,在公元199年呕血而死。



袁世凯:(公元1859~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著名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袁世凯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就武,依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由李鸿章奏举,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至公元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袁世凯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

公元1895年12月,袁世凯由荣禄、李鸿章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

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开展时,袁世凯捐资参加强学会,以示赞同维新。

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当面应允维新派“除旧党,助行新政”,但随即告密。21日慈禧太后囚禁清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

公元1899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残酷镇压义和团运动,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

公元1901年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公元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至公元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亲信军官。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满族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双方权力之争日趋激化。

公元1906年袁世凯被迫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

公元1907年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清宣统元年初(公元1909年),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去一切职务,令回籍“养疴”。但他的许多部属依然位居要津,实权在握,袁世凯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于10月27日任钦差大臣,节制湖北前线陆海军。接着,又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指挥北洋军攻占汉口后,即进京组阁,接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12月派唐绍仪南下与革命党人谈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坚持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作为选他当大总统的先决条件。袁世凯借革命党人的声势,逼迫宣统帝退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他以北京发生“兵变”为借口,使参议院不得不允许他在北京就职。

袁世凯从就职伊始便极力图谋专制独裁统治。袁把国民党视为实行集权的最大障碍,策动北洋军警干涉政治,逼迫国民党人退出内阁,裁减南方各省的革命军队,派人刺杀国民党的领导人宋教仁。同时,拉拢以梁启超为首的清末立宪派,资助他们组成进步党,以此来与国民党人对抗。在外交方面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从五国银行团获得两千五百万英镑借款。袁世凯于1913年7月镇压了二次革命,把北洋势力伸向长江流域各省。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取得列强的正式承认。接着,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另行召集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作为独裁统治的工具。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5月,袁世凯宣布废除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撤销国务院,成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通过这次改组,迫使支持过他的进步党人退出政府,剥夺了段祺瑞等人的军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当年底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并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中的大部分条款,以取得日本政府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

不久,袁世凯又唆使一些北洋官僚政客出面组织筹安会和请愿团,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活动。至12月11日御用的参政院推戴他为“中华帝国大皇帝”。袁于次日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改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准备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元旦加冕登极。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各阶层的极大愤慨。

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这时的北洋派内部也危机四伏,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祺瑞团结北洋势力,支持他继续担任大总统。

然而,起义后的全国各省均不承认袁世凯有再做总统的资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军政实权。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四川纷纷通电宣告独立或与袁世凯个人断绝关系,袁世凯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十多天后的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声讨声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跟帖时间 2010-02-16 21:49: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袁氏的历史名人 -- 袁 盎:(生卒年待考),字丝;汉朝楚人。著名西汉大臣。

袁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氏著名人物,个性刚直,极有才干。

汉文帝执政时期,袁盎名震朝廷,因数次直谏,触犯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优厚相待。

在汉武帝“七国之乱”之时,就是袁盎积极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

袁盎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氏第一位扬名史籍的袁氏杰出人物。



袁 安:(生卒年待考),东汉人。著名东汉大臣。

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

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

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四千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



袁 绍:(公元?~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今河南商水)。著名东汉末年的军事家、军阀。

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时为郎,灵帝时辟为大将军何进的椽属。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任中军校尉。灵帝逝世后,袁绍劝何进召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及何进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进宫,将宦官无论少长一并杀光。董卓入京后废少帝,袁绍出奔冀州。

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年与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讨卓,袁绍被推为盟主,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又联合公孙瓒迫冀州牧让权,自领冀州牧。后利用乌桓击败公孙瓒,镇压黑山军和河北地区的民变队伍,遂占冀、青、幽、并四州。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自称大将军,兼督州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

袁绍外宽而内忌,刚愎自用,拒绝谋臣沮授所建积蓄力量以图天下之策,与北方另一较大割据势力曹操争战。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双方决战于官渡(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袁绍主力被曹操消灭,逃回邺城,于七年忧郁病逝世。袁绍逝世后,诸子争立为王,均为曹操所灭。



袁 宏:(公元?~376年待考),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著名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

袁宏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累迁至大司马桓温府记室。

袁宏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专掌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年去世。

袁宏原有集二十卷,已佚。今存《后汉纪》三十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二十余篇。



袁 枢:(生卒年待考),字机仲;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著名南宋史学家。

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著《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因其文总括为二百三十九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了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朝多有仿作。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著名明朝末期将领。

公元1619年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公元1622年以通兵略、晓边事,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他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后自请戍守边防,任宁前兵备佥事,抓紧筑城,使宁远成为关外军事重镇。公元1625年河西之战后,明山海关外城堡尽失。但在辽东经略孙承宗及袁崇焕等人经营下,拓地二百公里,在关外重又筑起了巩固的防线,使努尔哈赤不敢西进。公元1625年农历10月高第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以后,认为关外不可守,下令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等地守军于关内,袁崇焕抗命不从,率部孤守宁远。

努尔哈赤获悉明军动向,趁机西进,于1626年农历1月14日亲率大军十三万(一说五六万,又说十余万)进兵宁远。明廷震惊,兵部召集群臣议战守方略,皆束手无策。时宁远明军不满二万,袁崇焕与诸将集议,对城内城外作了周密部署:将城西囤粮运入觉华岛,令参将姚抚民等率军守卫;令参将祖大寿领精兵出宁远西北部兴水县瓦窖冲,为宁远外援,牵制金兵;令副将王承胤及孟继孔、姚禹贤、窦成功等各自宁远四面应援;袁崇焕亲率主力,焚毁城外民房、草料,凭城坚守,责成专人在城内清查奸细;又传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缉获逃兵逃将,一律处斩。23日后金兵进抵宁远城,次日发动进攻,明军在城上西部洋炮还击,后金损失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及士逝世五百名,伤数千名(一说伤亡数千或一万,一说阵亡数万)。26日后金连续两天攻宁远不克,遂分兵屠觉华岛参见,从锦州撤围而去。

努尔哈赤在宁远失败后,羞愤而死。不久袁崇焕升辽东巡抚,继续坚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凭城固守,渐次进取的原则,修建锦州、中左所和大凌河堡三城,构筑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关外防线。

公元1627年农历5月皇太极自朝鲜回师以后,获悉明军再造宁锦防线的消息,决定立即出兵宁、锦,打破袁崇焕的计划。5月6日后金兵自沈阳出发,三路并进,迅速攻占大小凌河、右屯卫等城堡,会师于锦州城下,四面合围。时总兵官赵率教等率兵三万驻守锦州,袁崇焕及副将祖大寿统帅各将坚守宁远。5月12日午后金对锦州发起总攻,集中主力攻击城西一隅。赵率教认清皇太极先破城西的意图,急调其它三面守城明军主力堵御西城之敌,以炮火、矢石还击,后金兵损失惨重,退五里而营。经十四天激战,锦州岿然不动。皇太极以攻城不利,遂改变战法,诱锦州明军出城决战,赵率教等婴城固守不出,使皇太极欲战而不能,只好移兵转攻宁远。时明兵部遣总兵满桂率关兵一万赴宁远增援,袁崇焕仍感兵力不足,难以与敌决战,只发四千为奇兵,由满桂、尤世录、祖大寿率领东出,击敌背后。皇太极命额驸苏纳率八旗蒙古精骑赴塔山迎战,两军激战于笊篱山,互有伤亡。明军因寡不敌众,退入宁远城。5月28日黎明,皇太极率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军进抵宁远。袁崇焕列营壕内,满桂出城二里而阵。皇太极不顾诸将反对,亲率诸贝勒阿济格等攻城,袁崇焕督军用红夷大炮拒敌,满桂等大战城外,双方伤亡相当。明总兵满桂与后金贝勒济尔哈郎、萨哈璘、瓦克达俱受伤。5月29日皇太极攻宁远不成,回师再攻锦州,由于城壕宽深,天又炎蒸,士逝世多死伤。农历6月5日皇太极从锦州撤围,回沈阳。

公元1628年袁崇焕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公元1629年农历10月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山海关,取道蒙古,兵分三路攻入长城,向京师进逼。袁崇焕闻讯,先遣总兵赵率教入山海关往援,自督部将祖大寿星夜千里入卫京师。农历11月后金军至遵化击败赵率教部,继而越蓟州,再败满桂、侯世禄,进抵通州城北扎营。明廷召孙承宗复为兵部尚书,视师通州。崇祯帝朱由检听孙承宗陈述方略后,令其留京城总督内外守御。袁崇焕率援军赶至京师近郊,受令尽统各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袁崇焕于朱由检召见时,以士马疲惫,奏请入城或在城外休整,但遭廷臣非议,被诬为拥兵坐视,欲与后金结城下之盟。后金军稍事休整,即向京师逼近,在德胜门击败满桂、侯世禄部。农历12月设伏于广梁门外的袁崇焕部为后金军击败,被迫移至城东南部。后金军乘机施反间计,诬袁崇焕“资敌私通”等,朱由检听信谤言,逮其下狱,援军军心动摇。祖大寿见袁崇焕遭冤狱,率师一万五千人离京东返,后收到袁崇焕的信才停兵待命。

朱由检闻各路兵败,准备撤出京师,被朝臣劝阻。此后,充任文武经略的尚书梁廷栋及满桂相继败于西直门、安定门,满桂战死。明总兵马世龙受命指挥各路援兵,保卫京师。后金军南下目的已经达到,于次年农历1月连克通州、迁安、遵化、滦州诸镇北归。袁崇焕于公元1630年农历8月16日被凌迟处死于北京,死时辈不知详情的北京百姓分食其肉。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正是他耿耿忠心的自我写照。后人将他的作品编,为《袁督师遗集》。袁崇焕的事迹在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中有较详细的描述。



袁 江:(生卒年待考),字文涛;江都人(今江苏扬州)。清朝著名画家。

袁江善画,长于山水楼阁,精湛绚丽,能粗能细。

他初学仇十洲,中年继而临摹古人画,在传统基础上创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间。

袁江的后半生受当时在扬州的山西盐商之聘,同他的从子袁耀到山西运河作画,作品流传在北方较多。其山水主要学宋代阎次平;画石多鬼面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后期多画古代宫苑图,如《梁园飞雪图》、该图以枚乘、江淹的梁园、兔园赋为依据,极尽宫苑之壮丽。另画《东园胜概图》卷,此图用长卷形式,界画精亚,建筑物比例适当,树石形态若真,山影波光,层次深远。《东园胜概图》为其代表作。还有《汉宫秋月图》等。



袁 枚:(生卒年待考),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袁枚是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

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子钦:(公元1908~1968年),又名袁致卿;福建上杭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子钦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员,第三十一团连政治委员,第十师政治部宣传股股长,第十三军第三十九团地方工作团主任,第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五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科长、组织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袁子钦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抗大总校政治部主任,第六分校政治委员,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袁子钦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子钦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干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袁子钦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8年2月23日,袁子钦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岁。



袁升平:(公元1912~2003年),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升平任游击队班长,赣南独立团排长、连长,红军卫生学校政治教员、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十三团总支部书记,第一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袁升平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第二、第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支队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教导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袁升平任辽西、辽吉、辽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十二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升平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袁升平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8月27日,袁升平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一岁。



袁 光:(公元1909~1998年),原名袁邦光;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7年在家乡江西参加农民暴动后加入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光在1931~1935年在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队,先后上士、司务长、政治指导员、分队政治委员等职。是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资历最老的同志之一,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袁光参加八路军第一个炮兵团的创建工作,任八路军炮兵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春任延安留守兵团特务团政治委员。1942年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先后担任延安联防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联防军骑兵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袁光任绥蒙第十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第三军第七师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光任铁道兵第二师政治委员,铁道兵团干部部部长。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袁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干部部部长、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审判庭副庭长,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副庭长,军事法院副院长等职,1961年1月兼任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79年1月先后担任总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袁光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10月29日,袁光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袁 彬:(公元1915~2005年),湖北麻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彬任红三十军卫生部医生,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七团医务所所长、副连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西路军的幸存者,随李先念到新疆,进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当学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航空火种”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袁彬任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新兵营排长,新疆航空学校训练班学员,毕业于东北航空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袁彬历任东北航空学校第二大队中队长、副大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训练处处长、副校长兼飞行大队大队长,空军第三驱逐旅团长,空三师九团团长,空三师副师长、空四师副师长、空三师师长。

1951年,袁彬率空三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四个阶段的空战,作战八十六天,共击落击伤敌机六十四架。毛泽东在看了空三师的战报后,在战报上写了“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的批语;1952年率空三师第二次入朝作战,空三师在朝鲜战争中,击落敌机八十七架,击伤敌机二十七架。被敌击落四十三架,击伤十八架,牺牲飞行员十八名,袁彬因指挥作战有成绩,荣立一等功。回国后,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历任空五军副军长,空一军军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袁彬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5年1月26日,袁彬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袁 渊:(公元1903~1992年),原名袁汉卿,别名袁间裴;江西南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1年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袁渊在大余县南安镇参加了工会,任常务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到国民党岳维后部当兵,从事地下兵运工作,历任班长、排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渊任鄂豫皖红军第十师保卫连班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师排长、副连长、学兵连长、警卫连连长,红四军军部警卫营营长,庐山独立团团长,军部作战科副科长、第四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袁渊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七○团参谋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七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袁渊任冀东军区第十二旅旅长,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渊任中南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长,第二十四步兵学校校长,马列主义学院第一分校军事教研室主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代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

1955年,袁渊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袁渊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袁也烈:(公元1899~1976年),原名袁炎烈,字树成,号映吾,曾用名袁振武、王国栋;湖南洞口袁家垅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21年,袁也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4年考入桂军军官学校。1925年6月参加革命,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7月由聂荣臻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过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时期,袁也烈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连长,先遣团连长,第十一军第七十二团营长,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二团参谋长。参加著名的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也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一纵队参谋长兼长第一营营长,第一纵队纵队长,红七军第二十师第五十九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袁也烈任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部长,清河军区参谋长,渤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袁也烈任渤海军区司令员,渤海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也烈任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副部长。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袁也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8月8日因,袁也烈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袁克服:(公元1907~1982年),原名袁克福;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黄麻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克服任黄安县指挥部指挥员,红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政治委员,共青团鄂豫皖省委书记,中共川陕省委书记、保卫局局长,红四方面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袁克服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民运部股长、民运部副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延安中央组织部行政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袁克服任吉林省军区警备二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克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抚保部部长,陕西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袁克服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2年11月5日,袁克服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袁佩爵:(公元1914~1972年),曾用名袁能钟、袁润生;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佩爵任少共国际师第三团技术书记、师政治部技术书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二分校支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处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旅代政治委员,第四纵政治部副主任,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第一九○师代政治委员。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佩爵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政治部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四军政治部主任,第六十四军副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1955年,袁佩爵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二级国旗勋章一枚。

1972年2月14日,袁佩爵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袁学凯:(公元1814~2004年),湖北黄陂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学凯任红三十一军军部交通队战士、班长、排长,军部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第二七七团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麻城、长治、日龙关等战役战斗,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袁学凯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政治处主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决死第一纵队第二十五团副团长,第三八六旅第十六团政治委员,八路军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第二十五团政治委员,第十六团团长等职。参加了浮山、韩略村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袁学凯任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新编第四旅副旅长,第一野战军第六军第十七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蟠龙、悦望、西华池、宜川以及解放西安、兰州和进军新疆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学凯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第十七师政治委员,西北军区空军参谋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防空作战和国防科学试验保障任务等。

1955年,袁学凯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4年8月15日,袁学凯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九十岁。



袁意奋:(公元1917~今),湖南慈利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意奋任红二方面红二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红四师第十团俱乐部主任。参加了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袁意奋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教导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四团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第七一四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袁意奋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一旅第二团副政治委员,绥蒙军区第七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一军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西府陇东、荔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意奋任海军学校第一分校政治委员。1954年入前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任海军南海舰队湛江基地政治委员,榆林基地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9年率领由护卫舰“南宁”号和猎潜艇“泸州”号组成的巡逻编队,从榆林港出发,巡航西沙海区,曾派人登上永兴岛、西沙洲、树岛、南沙洲、东岛进行普查。后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第七研究院政治委员,海军装备技术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袁意奋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袁福生:(公元1916~1993年),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福生任湘赣军区补充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六军团保卫局内勤检查员、侦察组长,红六军团直属队特派员、补充团特派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袁福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七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锄奸科股股长,第三五九旅政治部锄奸科副科长、科长、军法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袁福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保卫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第一三九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袁福生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七军第一三九师政治委员,第四七军干部部部长,志愿军司令部军法处副处长。回国后,任武汉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袁福生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3月5日,袁福生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袁守芳:(公元1939~今),吉林吉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党员。1980年入读解放军政治学院基本系。

袁守芳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1991年,袁守芳1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5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96年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1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纪律委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候补中央委员。

1988年,袁守芳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6月21日晋升为上将军衔。



袁 俊:(公元1924~2004年),江苏启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袁俊任苏中军区连政治指导员、副股长、区长等职。参加了车桥战斗和如皋遭遇战,担任区长期间为抗日部队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袁俊任华中野战军营政治教导员,华东野战军营长、团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高邮、七战七捷、盐城、莱芜、孟良崮、鲁南突围、平汉线、确山、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团长、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长、副师长兼师参谋长。回国后,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军长,1979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陆军指挥学院院长,政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等职。

袁俊参加了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和抗美援朝作战。经常深入部队和边防一线调查研究,经常深入教学科研一线现场办公,为加强部队建设,为保卫祖国边防,为培养我军中级指挥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袁俊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2004年4月25日,袁俊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八十岁。



袁国平:(公元1906~1941年),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宝庆人(今湖南邵东),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因积极参加长沙学生运动,被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徽省泾县茂林地区,曾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袁国平就是在这次事变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重要将领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因积极参加长沙学生运动,被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1925年11月在上海参加“南国社”。1926年1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同年7月随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10月调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五十二师第七十四团第一营第三连政治指导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广东花县将起义军余部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任师党代表、师党委书记。1929年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红五军代政治委员,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同时兼红八军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等职。在任期间,亲自撰写了《怎样巩固湖南的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红军》两篇文章,在《红军日报》上发表,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工农武装的建立和壮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入闽作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袁国平任抗日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和二分校(即庆阳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办事处主任,1938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中共中央东南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常务委员等职。

袁国平一生主要从事部队政治工作,重视部队政治工作,在作战中注重整肃部队纪律,搞好政治理论学习,大大增强了部队战斗力。组织编写了《新四军工作十讲》,选编了《苏联红军政治工作辑要》等教材;协助叶挺、项英领导新四军进行建军、统战和向敌后展开;两次主持召开新四军政治工作会议,起草、颁发《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成立文艺宣传队,亲自为《新四军军歌》作词,大振军威。为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红三军团的一些老同志回忆说:“我们军团之所以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因为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是有杰出的军事家彭德怀,二是有出色的政治家袁国平。”毛泽东称赞““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陈毅元帅也赞扬说:“袁国平是一个好的宣传鼓动者,有才干。”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这就是国民党反动派蓄意制造的“皖南事变”。当战场的指挥重担落在袁国平身上时,他临危不惧,指挥新四军战士血战七昼夜。1月12日在突围中不幸四处中弹,第二天战士轮番背着他继续突围,他担心连累战士,毅然对着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板机,壮烈牺牲,终年三十五岁。

为了表达对他的景仰和怀念,人们将其遗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袁守谦:(公元1903~1992年),字企止;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袁守谦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

袁守谦历任政治部第一厅副厅长,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副部长,代部长,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

1937年5月21日,袁守谦晋升陆军少将军衔,担任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副处长。

1945年6月28日,袁守谦晋升陆军中将军衔,担任军事委员会建军导报社社长兼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49年,袁守谦逃往台湾,去台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

1950年3月,袁守谦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担任“国防部”政务次长。

后历任“国防部”代理部长、“交通部”部长、“总统府”上将资政、国民党中央常委等职。

1988年7月,袁守谦出任评议委员会主席。

1992年10月4日,袁守谦病逝于台北,终年九十岁。



袁 朴:(公元1904~1991年),字茂松;湖南新化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袁朴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

1939年11月13日,袁朴晋升陆军少将军衔。

1948年9月22日,袁朴晋升陆军中将军衔,历任第一军团司令官,陆军副总司令,台湾东部防区司令官,“总统府”战略顾问。

和平解放北平前夕,袁朴同石觉等将领乘机离开北平,1950年经海南岛逃往台湾。

1961年8月,袁朴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担任陆军副总司令。

1991年1月19病逝于台北,终年八十七岁。



袁玉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

袁维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

袁义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第十五空降军副军长。

袁元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政治部副主任。

袁亚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袁汝根:(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总医院主任医师。

袁鸿逵:(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袁肖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后备役司令部北部地区后备司令部司令。

袁庆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一○五军军长。

袁剑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八军参谋长。

袁聘之:(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山东省保安第二十三旅旅长。

袁涤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新编第二军副军长。

袁正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中央军校东北分校主任。

袁嘉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第一二四舰队副舰队长。

袁中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第一四六舰队舰队长。

袁桂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后勤次长室处长。

跟帖时间 2010-02-16 21:44: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袁氏的典故、趣事 -- 袁天纲相面武则天:隋末唐初,四川成都人袁天纲以善相面闻名天下,他在隋大业年间,曾为杜淹、王硅、韦挺等相面,后都应验。相传武则天尚在襁褓中时,袁天纲应其父亲武士邽的邀请,来此做客,他一见武则天母亲说:“根据夫人的骨相特征,必生贵子。”武士邽又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让他相面,他相后来做了韩国夫人的武则天的姐姐说:“这位小姐也是大贵人,然而将来对丈夫不利。”他相武则天哥哥武元庆、武元爽:“这两个儿子都是保家之主,将来官可至三品。”这时乳母抱着穿着男孩服装的武则天,袁天组一见就觉得此幼儿不同凡响,脱口说道:“这位公子神色奥妙,前途不可限量。请抱着他走动走动,我再仔细相命。”袁天纲看了会儿,又让武则天抬头举目,大吃一惊道:“龙睛凤颈,贵人中之最贵者。”袁天纲再从侧面看,又惊讶道:“这个小公子未必是个男孩吧?若是女孩,就不可预测,将来一定是天下之主呀!”

义犬报仇:早在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褚渊、刘倓、萧道成共掌机密。后废帝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桂阳王刘休范起兵进攻建康,形势非常危急,叛军已攻至南掖门,朝中诸将情绪低落,都没了主意,只顾自个儿准备逃命。这时,一向散淡的袁粲却慷慨激昂地对将帅们说:“寇贼已进逼到家门口了,而诸位却离心离德,我受先帝嘱托,辅助幼主,本当以死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今日正是我为国家而死的日子。”他令左右随从备马出战,神色悲壮。见久病、瘦弱的袁粲要去送命,一些将领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立即重新部署兵力,终于平定了叛乱,使朝廷转危为安。袁粲因功被授予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意即礼遇同太尉、司徒、司空相同)、领司徒。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升明元年(公元477年),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功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袁粲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袁粲遇难时,他的小儿子由保姆抱着投奔了他的门生狄灵庆,谁知此忘恩负义之人竟将这个小孩交给官府处置,并教训保姆说:“听说交出小公子可获得重赏,而今袁氏已被杀,把小公子藏起来有什么用?”保姆哭着咒骂:“袁公昔日对你恩重如山,现在遇到大难投奔你,你怎能忍心为私利杀害小公子?如果天地鬼神有良知的话,我会见到你灭门的那一天。”几年后,一条狗忽然闯进狄灵庆的家,将其一家全部咬死。

脔婿:宋朝时,人们把科举榜下选择的女婿,称为“脔婿”。“脔婿”一语大概出自东晋文人袁山松,但这一说法实在没有道理。就中榜的科举士子来说,他们中间也有本不情愿做别人的乘龙快婿的,只是迫于权贵豪门的威逼强诱而不得不屈从。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风度潇洒,被一个极有势力的权贵所欣慕,欲择为已婿。这个权贵使命十几个仆人将新科少年簇拥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无趋避推辞之意。到了权贵家门口,前来观看的人们几乎围成人墙,里三层外三层的,好不热闹。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员来,见了新科少年,满脸堆笑地说:“老夫我只有一个女儿,容貌也不错,愿与君结为秦晋之好,不知尊意若何?”少年连忙鞠躬拜谢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迹高门,实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有妇之人,待我回家后与妻子商量一下,再来答复如何?”众人闻之,大笑而散。

袁凯装疯避祸:袁凯在明朝初年曾任侍御史,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圈录应处决的囚犯,让袁凯送给皇太子审核。皇太子将名单删减了不少,惹得朱元璋很不高兴,就问袁凯:“朕与太子哪个正确?”袁凯一听此话,大费周折,双方都得罪不起,弄不好就要掉脑袋。急切之间,他巧妙对答:“陛下对囚犯处以极刑,从法律上说是正确的。而太子宽宥罪犯,说明太子心地仁慈。”朱元璋平常对人猜忌多疑,苛暴寡恩,一听此话,认为他在耍滑头。就把他关进监狱,随后又宽宥之。但是每逢早朝,朱元璋一见袁凯总要说“这是个滑头”。伴君如伴虎,袁凯深知朱元璋秉性;凶残狠毒,许多功臣良将都被他诛杀,一定大事不妙,恐怕大祸临头。在一次早朝时,袁凯诡称中风,仆倒在地不起。同僚们慌作一团,朱元璋冷冷地说:“他既然中风了,就一定失去知觉。让我试试,看他是否假装。”命侍从用铁钻钻他,袁凯忍住痛,像死人般一动也不动。朱元璋这才相信,把他逐出朝廷,赶回家中。袁凯回乡后,知道朱元璋不会放过自己,就装起疯来,用铁索锁住自己的脖颈,毁坏自己的形体。他还叫家人用炒好的面粉和沙糖搅拌后,从竹筒里挤出来,状似猪狗拉下的粪便,暗地里用布撒在篱笆脚下和水边,故意让人看见他爬着去取来吃。后来朱元璋常念叨他:“东海跑掉了一条大鳗鲡,到哪里找回来呢?”于是派人到他家去,起用他为本郡的儒学教授,在乡饮酒礼上被尊为上宾。袁凯瞪着眼睛,注目细看使者,唱起了《月儿高》一曲。使者回报皇上,朱元璋这才认为袁凯真的疯了,便搁置下来。

袁知县智取骗骡人:明朝江西人袁道任太平县知县时,县里有位老农,家住深山中。有一天,老农用骡子驮着钱物,骑着出山去购买东西。走到半路,骡子倔强不肯走,老人正无计可施时,一年轻人骑着毛驴前来,关切地问老人:“老人家,往哪里去呀?”老人气喘吁吁地说:“我要到县城去,可这畜牲怎么也不肯走了。”那人闻听此言,眼珠转了一转,对老人道:“我正好也要到县城,咱们可以同行。这里离县城还远呢,如果不加快速度,天黑以前赶不到县城。这样吧,既然你的骡子不听话,你又摆弄不住它,我的毛驴很驯服,为了早点赶到县城,暂且跟你换一下坐骑,怎么样?”老人觉得这年轻人真是通情达理,虽然素昧平生,却热心助人,便很感激地骑上毛驴。年轻人也跨上骡子,与老人边走边聊。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年轻人突然挥鞭猛抽骡子,拱手一揖:“老人家,得罪了。”便飞奔而去。老人这才知道遇到了骗子,想到大半生家产顷刻间被人骗走,真是悔恨万分,无奈之下,老人便告到袁知县那里。袁知县听罢案由后,沉吟不语,忽然下令把毛驴关在厅堂上,不准给它喂食,并要老人不要离开,四天后再来听消息。老人也不知道袁知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焦灼地等待。四天后,袁知县升堂,宣老人进堂问道:“你还认得离去的路吗?”老人道:“我知道。”袁知县说:“那好,今天就让你找到骡子。”于是就叫隶卒牵着毛驴同老人一道来到丢失骡子的地方,然后放开毛驴任其所往。毛驴因为饿得厉害,而且熟知回家的老路,飞快奔回主人家。老人和县衙隶卒跟进一看,老人的骡子正系在这家门前,老人指着这家院子中站着的年轻人叫道:“这就是骗我骡子的人。”隶卒们一拥而上,将其捆绑到县衙去见袁知县,那人只得认罪。

随园三妹:随园的创始人袁枚,是清朝著名学者、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他是清乾隆年间进士,曾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县令。辞官后,侨居江宁,居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织造隋氏之园,改其名为随园,因而自号随园老人。随园论诗创性灵之说,著有《随园诗话》,主张诗词要抒写性情。他与当时的蒋土铨、赵翼,被称为清乾隆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他提倡女学,并设馆招收女弟子,教之以诗,传授性灵之说,对清朝的妇女文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随园三妹,即袁枚的三妹袁素文、四妹袁绮文和堂妹袁秋卿。她们姊妹三人都是清朝著名女诗人,袁枚曾编辑她们的诗稿刊行于世,题为《三妹合稿》。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余三妹皆能诗,不愧孝绰门风,而皆多坎坷少福泽。”时人也把随园三妹比之为“孝绰三妹”。随园三妹,素文遭夫虐待,绮文早寡,秋卿早逝,即所谓“多坎坷少福泽”之意。袁素文,名机。她幼时嫁给如皋高绎祖,婚后遭丈夫虐待。绎祖嗜赌成性,暴戾佻荡,蛮无人理,使她无法在高家呆下去,不得已而归母家。不久,高绎祖去世,一年后她也死去。著有《素文女子遗稿》,收《三妹合稿》中。试看其咏物诗《灯》:“添尽兰膏惜寸阴,煎熬终不昧初心。孤檠柄曲吹痕淡,细雨更残背壁深。有焰尚能争皎月,无花只可耐孤吟。平生一点分明意,每为终风恨不禁。”袁绮文名杼,字静宜。据《杭郡诗辑》记载,袁杼早寡,只好徙随园依附其兄袁枚。其诗著有《楼居小草》。其《哭儿》诗写得情意深挚:“容易芝兰膝下生,一朝缘尽夜三更。阿娘知汝《离骚》熟,苦诵《招魂》坐到明。顷刻书堂变影堂,举头明月望如霜。伤心拟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诗中描写的是儿子死前的情景。袁杼儿名执玉。执玉九岁时能诗,十二岁时入学,十五岁秋试毕得病。病危时,他已瞑目,既而忽强睁眼问母亲:唐诗“举头望明月”的下句是什么?母亲回答是“低头思故乡”。他听了母亲的回答,哭着死去。“伤心欲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表现的是母爱深情。袁秋卿,名棠,字秋卿,又字云扶,袁枚的堂妹,扬州汪孟翊的妻子。婚后,夫妻和谐,情感甚笃。不幸的是,秋卿因难产而死。袁香亭为此在诗中说:“最苦高堂念,怀中小女儿。至今传死信,未敢与亲知。书远摹多误,人稠语屡歧。调亭两边意,暗泣泪如丝。”“怀中小女儿”,即指分娩之难而言。秋卿诗著有《绣余吟稿》和《楹书阁遗稿》,收入《三妹合稿》中。其《七夕》诗,写得清绝而有韵味:“遥见微云海上生,接来一带鹊桥横。几家帘摧针楼月,何处人吹玉管笙?传说女郎今夕会,果然风露此时清。嫦娥似亦怜深意,影照银河分外明。”

袁世凯捐官被骗:袁世凯青年时期,有一次从河南项城老家投奔在京供职的叔父袁保恒。一天外出饱览京都风光,走在路上忽然有人叫住了他。来人自称姓倪号幼岑,曾在袁世凯嗣父的署中做事,且曾与世凯晤谈多次。袁世凯当时年纪尚小,加之署中幕僚颇多,这个倪幼岑究竟是哪一位,让袁世凯有些茫然。倪幼岑得知袁世凯初抵京师,便拉着他直奔酒楼为其洗尘。袁世凯此次进京的目的就是想捐个功名,以求出路。到了酒楼一落座,袁世凯便打听起倪幼岑的职业来,巧的是倪在吏部做事。见袁世凯很关心捐功名的情况,倪幼岑便把有关捐官情况给他讲解了一番,建议袁世凯先报捐实缺小京官,遇有机会通过保恒叔父再谋求外任,这样做比起走正常捐官途径来事半功倍。如果可能,他还可以通过在吏部做主管的舅父按照皖赈例报捐,只需花费六成捐银外加三百两手续费就能办妥。袁世凯大喜过望。两人约定次日下午先送手续费到倪的寓所。第二天下午,袁世凯来到倪公馆,把拜帖送了进去。不一会儿,倪幼岑迎了出来,热情邀请袁世凯到内堂落座,告诉他事情已经办妥,捐的是工部营缮司主政,一共花费1500两纹银。袁世凯为了保险起见决定先付半数捐款,待拿到执照再付清余款。倪幼岑收下银子后答应三日后送执照过府。过了约定日期,却不见倪幼岑来访,袁世凯不由着急起来,跑去一看,倪公馆的牌子已经不见了。向房东一打听,才知道倪幼岑已于前一日搬走了,他也不在吏部供职,只是个贩古董的。袁世凯此时方才醒悟遇到了骗子。

袁世凯的驭人术:实际上,和理想主义的孙中山不同,袁并无大政治家的胸怀与抱负,总以权谋手段取一时之势而自以为得计。他虽然不至于对国泰民安深恶痛绝,但首先要满足的,还是自己对权位的野心。“不学多术”的袁世凯发迹的最关键一步,是“小站练兵”。有一次他对张之洞透露自己的练兵秘诀道:“练兵的事,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的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当时在“新式陆军”中,每棚(一个班建制)都供奉有袁的肖像,朝夕焚香跪拜。袁又经常派人到各营演说,向士兵灌输袁世凯是所有士兵的衣食父母,大家都是袁世凯养活之类的鬼话,以至于部队中弥漫着对袁世凯的个人迷信,“但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朝廷”,更不用说国家民族了。对士兵是这样,对重要干部,袁则另有一套笼络控制的手段。如袁手下有一个文案阮忠枢,有一次结识了妓女小玉,欲纳为妾,结果遭到袁的痛骂。事过之后袁却秘密派人将小玉赎出,并购置了房舍和各项陈设,然后带阮过去,这时天色已晚,阮随袁进入一个院中,只见房中铺陈异常华丽,堂上红烛高烧,摆着丰盛的酒席。及至进入屋里,看见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玉,方才恍然大悟,从此对袁更加忠实效劳,甚至在袁称帝失败,落到了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的时候,阮还在四处活动让袁留任大总统。袁世凯对他的许多心腹,高一级的如有“北洋三杰”之称的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次一级的如曹锟、张作霖等都使用过类似手段。据袁世凯的女儿回忆,有一次时任师长的张作霖由东北来京谒见,当时袁的办公室内陈列着四块打簧金表,样子极其精致的。袁在和张谈话时发现张不时地注视离他座位很近的这四块金表,当场就送给了他。北洋军之所以除了袁之外,谁都无法驾驭,这套驭人之术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当一些新型人物出现之后,袁世凯的这套百试不爽的驭人之术开始失效。袁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极想笼络众望所归的宋教仁,他派人暗中了解宋的体型,送去的西装,比宋自己定做的还要合体。他还送交通银行五十万元的支票一本,请宋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留下衣服,支票却让人退还给袁,并修书一封曰:“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这件事是使袁对宋起了杀机的一个重要原因。驭人之术失效,标志着袁无法再随意羁縻他人为自己效劳。后来的史家多认为“刺宋”是袁走向末路的开始,这还是很有道理的!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宋教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憎恶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长期不懈地推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公元1912年1月l日,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家教仁担任新政府法制局总裁。他充分发挥自己在法律、政治方面的特长。协助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用以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然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不起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力,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三个月就夭折了。3月11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宋教仁被任命为农林总长。由于衷世凯独载专制,目空一切,宋教仁愤然谢绝了衷的一再挽留,于当年7月宣布辞职。为了革新政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宋教仁辞职后积极主张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阁,实行责任内阁制,企图以此来限制袁的权力。而要组织政党阁,就必须有一个大的政党。这年5月间,民社与统一党、国民协进会、国民公会等几个小党派联合成立了共和党,拥护在世凯,反对同盟会。为了与之相抗衡,宋教仁征得孙中山等人同意,以放弃同盟会“平均地权”的纲领为代价,于当年8月在同盟会的基础上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以及国民公党等几个中间党派,组成了国民党。由于宋教仁不断扩充国民党的力量,因而使国民党在人上占据了优势。公元1912年底,国会大选开始,国民党在全国大选中获肚,取得了多数席位,宋教仁作为国民党的领袖,自然成了政党内阁的组阁人。为了尽快实现民主宪政的理想,宋教仁亲临长江各省演讲,尖锐地抨击袁世凯专制政治的黑暗,积极宣传责任内阁的主张。他向大家描绘未来宪政共和国繁荣昌盛的美好前景,听者人人振奋,所到之处掌声雷动。宋教仁的行动危及了袁世凯的统治地位。早国会选举前,袁世凯就试图拉拢宋教仁。曾赠他五万元交通银行支票,要他放弃责任内阁制的主张,教仁不为所动,以“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处”为由退回支票。(另有说法:宋教仁收了支票但将其用于在南方的宣传,扩大国民党的影响——历史风云网注)袁世凯见收买不成.便开始密切监视宋教仁的行踪:当他得知宋教仁拥黎逐袁计于收买流氓,布置歹徒,对宋教仁下了毒手。

袁世凯称帝:公元1915年11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国民代表大会终于通过以“君主立宪”为国体的决议。此后,袁世凯的心腹们又强迫各地代表在统一拟定的推戴书上签了名。袁世凯见到推戴书后,心中窃喜,表面上却一再假意推让,一直到第二天,才发表公告,表示“遵从民意,勉为其难了”,只好接受帝位。公元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此后,袁世凯大封爵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确定以“洪宪”为年号,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袁世凯当上皇帝后,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谴责,被搞得焦头烂额;各地的反袁护国战争风起云涌,袁世凯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对此他深感绝望。公元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公元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反对的怒潮中,忧惧而死。屈指算来,他总共只做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皇帝。

袁世凯送龙袍:公元1916年,袁世凯正式称帝,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他做皇帝之前,总统府给他特制了一件龙袍,龙袍上有龙九条,蜿蜒全身。袁世凯看了不悦,认为着九条龙是散龙,龙气不团结,于是又命重做一件九条龙团结在一起的龙袍。龙袍作成以后,袁世凯试穿了两次,进行登基演习。但到了登基那天,全国讨袁四起,袁世凯不敢穿龙袍,而是穿了总统服当了皇帝。袁世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一直不敢把龙袍穿出来。袁世凯满五十七岁生日这一天,他特地请来了京剧老生刘鸿声给自己唱《轧龙袍》,他很欣赏刘的唱功,心想自己的龙袍虽好,但没机会穿出来,不如送给他算了。就对刘鸿声说:“我这里有一件龙袍,就送给你。”从此,刘鸿声外出唱《轧龙袍》,就穿了袁大总统送给他的龙袍,一时名声大噪,观众都前来观看袁的龙袍究竟是何等豪华?

袁世凯与中国烟草史上的“三个第一”:袁世凯以窃国大盗的臭名昭著于世,因为他十分善于钻营。在任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民国大总统时,为弥补财政亏空,在中国烟草发展史上,创了三个第一。其一为征收烟酒税。公元191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第二年年,在直隶省实行加抽烟酒税,并极力向全国推广。他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言:“烟酒二项为民间嗜好所需,无关养生本计,重征尚无妨碍。”通过试办数月之后,“解征之款,已有十数万两。”收益不小,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认可,旨定直隶烟酒税专供练兵饷需,“每年额征银十万两,本不容丝毫短绌。”以后又制定了《直隶加抽烟酒税章程》,详细规定了征税的办法。直隶烟税有一定的影响,后来逐渐为其他省所效仿。其二为开办烟厂。自公元1890年纸烟输入中国以来,“中国之利源外溢者岁不下数万金”,严重影响了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袁世凯等人的倡导、支持下,公元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北洋烟草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兴办的机制卷烟厂,也是清朝唯一官商合办的烟草工业。在兴办过程中,事无巨细,袁世凯都——过问。公司兴办之初,颇有发展之势。但由于公司掌权的封建官僚营私舞弊,负债累累,开办不到四年,便宣告破产。第三为实行全国烟酒公卖,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以后,挥霍无度,后来又图谋称帝“尽耗于无形之暗支”。为弥补财政亏空,财政总长周学熙及其幕僚倡议国家管理烟酒公卖。这项建议得到袁世凯的同意,于公元1915年5月批准公布了《全国烟酒公卖暂行简章》,特设全国烟酒公卖局。这是中国第一次烟草专卖。其实所谓公卖,当时只是增加和整顿烟税,并没有把市场管理起来。袁世凯所首创的征烟税、办烟厂、实行烟酒公卖,虽然出于维护其权力的个人目的,但也为中国卷烟工业和烟草专卖事业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烟草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征烟税之法至今仍在使用。

跟帖时间 2010-02-16 21:34: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袁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扬风惠政;卧雪清操: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东阳太守袁宏,字彦伯,阳夏人。少有逸才,文章艳美。曾为谢安的参军、桓温的记室,后自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谢安赠他一把扇子说:“聊以赠行。”袁宏应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因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荀悦的《汉记》,著《后汉纪》,又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下联典指东汉司徙袁安,字邵公,汝阳人。曾客居洛阳,恰值大雪,洛阳令巡行至他门前,见关着门没有行迹,就命人扫雪入内,见他僵卧在屋里,又听他听:“大雪天人们都在挨饿,不好去麻烦别人。”便认定他是贤人。明帝时,历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官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专横。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疏陈五弊;曲列三绝:上联典指明朝进士恺,字伯顺,聊城人。崇祯时,由推官入为给事中,上疏陈时弊五事,因语侵佥都御史宋之普而遭贬。下联典指西晋吴郡太守袁松,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性情秀远,善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书藏万卷;笔扫千军: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袁抗,喜藏书,至万卷。下联典指晋袁宏为桓温记室,所著《咏史诗》、《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世称其美。

忠臣孝子;四世三公: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袁粲,为刘僧敬所害,其子以身卫父。粲曰:“我不失为忠臣,汝不失为孝子。”遂俱死。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袁安、子袁敞、孙袁汤、曾孙袁逢,时谓“四世三公”。

登龙望重;倚马才高: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袁昂,雅有人鉴,入其室者称“登龙门”。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袁宏,于军中作书,倚马立就。



2.五言通用联:

抚射衔道义;接武在文章。康有为撰明朝军事家袁崇焕祠联。祠在北京市左安门内新西里三号。



3.七言通用联:

到处自开诗世界;无人不拜老神仙:此联为黄之纪赠清朝诗人袁枚联。袁枚创作讲求性情个性。反对清初以来拟古和形式的风气,其诗风格清新,与蒋士铨、赵翼并称“江吉三大家”。

黄初词赋空千古;白下江山送六朝:此联为孙子潇赠袁枚联。

明德自有达人后;忠臣心求孝子门:此联为上海袁公祖德祠联。

才捷当庭赋铜鼓;节高卧雪对梅花:上联典指清朝朝时期的诗人袁枚(公元1716~1797年)的事典。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叼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进士,入翰林。任县令时。推行法制,不避权贵,有政声。后不复仕,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创作诗文。其文学观主要表现在《随园诗话》一书中。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司徙袁安,字邵公,汝阳人。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负图卫主,重义予生:上联典指南朝宋太子左卫率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博学多通,曾任彭城王军司祭酒,元嘉年间官至太子左卫率。元凶刘邵将为逆时,胁迫他参与,他不从,叱责道:“这样作为天地之所不容!”于是被害。谥忠宪。有才辩,能诗词,后人辑有《袁阳源集》。下联典指南朝宋袁淑的侄子袁粲,字景倩,好学有清才,历官尚书吏部郎、太子左卫率、侍中、史部尚书,以尚书令(宰相)受明帝遗命,与褚渊共同辅佐苍梧王(后废帝)。顺帝时,官中书监,镇守石头城。当时萧道成(齐高帝)权势日重,他密谋起兵灭萧道成,因褚渊泄密,他父子均被杀。当时人们唱道:“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隋主宫人,司花美眷;随园女弟,小草楼居: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袁宝儿。下联典指清朝时期袁枚的妹妹袁静宜。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此联为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自题联,。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今广东东莞)。明万历年间进士,授邵武知县。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自请守辽,超擢兵部佥事,监关外军,驻守关内。三年,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继而又修锦州、松山、杏山等城。他曾屡次获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用权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被崇祯任命为兵部尚书。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节度使袁滋,他曾为华州刺史,清简慈惠。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人袁筠的事典。

水东追祖源,姓字尝开传帝后;埭南立门户,农桑自可乐田园: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棣南街袁氏宗祠联:上联“水东”,指袁氏世代所居住的泾县水(青弋江)东翟村;“帝后”,指袁氏来源于舜帝的后人陈胡公的后裔。

跟帖时间 2010-02-16 21:31: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袁氏的字辈排行 -- 全国通用袁氏字辈:“正大光明卫伟国华学善先德道传鸿发修天立宗庆功耀家”。

江西宜春袁氏字辈:

仲房宁支派:“辉亮超芳显耀元生光先任远淑旭”;

仲房芝支派:“桂松五业标示梅定友宜招瓒贤球完玠汉历贵良万庄蒿贯仁永俊爵海木花田亩苖端崇林锡甫佐干呈穆豪祚魁舜霖衡斗朔望念”;

季房宁支派:“桂桥松标柯林彩樟庆靡旺东凉奉幅洪谅槐都云赁朝凤高升享锦绣进达选周通遵逵连盈义礼智信和睦乡珍湖宝联珠球瑾祥璋温浪良恭让俭鳌纶纪定芎芥芨芙芬树杏杰杓森东梁受材烘蚨见喜宏禄文阳秀祥登”;

润房宁支派:“阴惠敏越广陆久忠”;

秉房宁支派:“荣弦魁瑞科鹿福寿明廷振富贵兴昆岳伦汉选”;

往应房宁支派:“游汼庄敬莅威”

国房宁支派:“川蕴美华麒”;

秀房兰支派:“原亨利贞溪岚钱纪晓观瞻纹经益圃旺秀挥芫望树桥江逢馨滕牙珠顶枘户成名位寿承京纲舒安守宅室定宗宇荷庄华翼清英金茎荄芬蒂葩业测甸宦宫熏蒸吐艳涌田庄”;

横塘孝显支派:“仲庭云则世文亨鲁光良钦业继一克振起芳宁士之升立登永茂成兆昌大乐平吉斯悦庆安发”;

上高茜坑支派:“熙开黄道…”

江西永丰袁氏字辈:“智信范先徽伟勋直邦基章协庆景泰繁大堪永期”。

江西宁都袁氏字辈:“已近添子上顶宗昌承厚德明扬邦国震加深□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江西新余袁氏字辈:“绍启洪忠英锐简以国仕一(维)世(彩广)腾(文伟大)鸣(曰(鸣)宗(思清)上(增)树定升为愈效福华昌”。

江西南昌袁氏字辈:“云修振承启厚基德培之鸿业心长普天庆光有照勤俭兴家宝学书荣身法忠孝定恒昌华夏先实邦圣贤传达道慈善世泽常”。

江西丰城袁氏字辈:“刻文少宪正经仁斯启本”。

江西修水袁氏字辈:“满景志豪…”

江西乐平堂袁氏字辈:“小千万绍相次兴罕创展府廷表汉清顺法涌源浃溥溶沧池漭沆汾沄沸渭泡溲泛水疌)灉潜沱濆汧汜澜湄津洛汭洚沣沇菏汶源深流远长存”。

江西乐安袁氏字辈:“绍南求宗远尚惟再达道履一汝应图万世承恩德复观光上国孙谋启后昌豫泰恒临宅名寿齐日月禄佐永绵延文章显登科训厚继书香”。

江西吉安、吉水袁氏字辈:“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祖绍顺立承宗正安邦国肇本家之良文民发其祥”。

江西庐陵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江西青原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江西太和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江西清隐子谷旦房袁氏字辈:“信丰安西赣州窑坑南康潭口显建钦朝仁德世泰永昌文华正国宝道学作邦光豪杰锺灵秀英贤荟萃良传家惟礼教庭训绍书香甲第宏开发名才尉起长渊源兴富贵万代兆喜祥”。

江西抚州袁氏字辈:“观光上国…”

江西安义袁氏字辈:“先后昆世业衡”。

江苏沭阳袁氏字辈:“国耀玉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泗阳袁氏字辈:“伍礼大峰同升益泰”。

江苏如皋袁氏字辈:“宇朝长德本强瑞”。

江苏扬州袁氏字辈:“永恒长青…”

江苏苏州袁氏字辈:“金(敬)承(诚)善正若履(吕)有恒守”。

江苏宿迁袁氏字辈:“学丙文光彩凤硕章广修庭训家谋永昌”。

江苏丰县袁氏字辈:“道开永毓长兴隆吉庆昌令德有天佑敬修启祯祥乐圣成恩厚经纬效宏章正发建新景晋宪贯英芳”。

江苏徐州袁氏字辈:“学振道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徐州西北郊袁氏字辈:“洪大士兆(朝)步用忠孝作基以礼让为先”。

江苏睢宁袁氏字辈:“崇本树宗保世永裕”。

江苏睢宁刘圩、袁圩、袁前楼、袁集袁氏字辈:“树美秀从雅帮修祺”。

江苏连云港袁氏字辈:“极玉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邳县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启宗福增大自成克都”。

江苏新沂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允)启(加士)宗福增大(以)自成克都”。

江苏滨海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海安袁氏字辈:“日新辞德乃克永昌”。

江苏盐城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射阳袁氏字辈:“国井世友克学以致其道”。

江苏诸暨袁氏字辈:“成富荫义旭曙晨宪拱忠良方桢燝增钧润启昌宗凝承永世德龙章耀汉功荘敬裕宽仁千载庆光荣”。

浙江奉化袁氏字辈:“念小细从佰千万亿兆孝友睦渊任恤智文廷应宗孟宏学显(孟仲季英)明广升恒仁义忠信正大公平秉良直道天德维成介尔景福奕振家声”。

浙江新昌碧溪袁氏字辈:“万正建肇懋广时兴伯一开式光辉元明尊重孝友修德维新自求多福永振家声”。

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字辈:“校修明正…”

浙江嵊州袁氏字辈:“昭明志诚端正方福荣华富贵道德文章玉殿英雄忠和位育体用交通教化昌隆良知爱敬牲善从同能行恩恕元理本公毓才作圣长发度洋显名新启智慧宏开”。

浙江慈城袁氏字辈:“登伦孝有大”。

浙江鄞县袁氏字辈:“大承祖庆茂宏德光行之可久嗣世弥昌恩荣济美益祚钟祥云礽继起永保安康”。

浙江鉴桥袁氏字辈:“宏象开天永丕朝纲家传忠孝世继贤良同仁可久厚德必昌庆余一本名振万方”。

浙江宁海袁氏字辈:“廷仁清祖德学善朝廷”。

浙江象山袁氏字辈:“汝世应弘道君怀尚国光继安明圣治孝友永承昌克守先尊志齐开福庆长太和维正直积善起贤良”。

浙江龙泉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广东台山福安村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广东台山赤溪镇袁氏字辈:“永启鸿优功广大宁开经济德宏深”。

广东潮汕袁氏字辈:

第一支系:“巨朝仲廷大允若肖远源通彦伯景舜子庆经卿天”;

第二支系:“元业公敦裕家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器康佑进年长”。

广东韶关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广东始兴袁氏字辈:“明叔财宏光学孝肇云远世盛家兴”。

广东汕尾袁氏字辈:“寿德容碧凤我锡成居奇元胜占向聚桂学建家道克昌永世垂芳光明伦华国帝君振兴邦”。

广东饶平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山东临沭袁氏字辈:“文邦宗应成之永天作大京百世均照春堂青和久守善惟端本开明保华定万正建肇懋广时兴伯一开式光辉元明尊重孝友修德维新自求多福永振家声”。

山东寿光候袁氏字辈:“京城守业起保恩崇义训延庆肇荣修星光日月启风云梅竹魁好武氏泽宪清国伟立功”。

山东茌平袁氏字辈:“继世绪之本慎修天祥兆瑞荣宝嘉庆”。

山东苍山袁氏字辈:“春堂青和久守善为端本”。

山东巨野袁氏字辈:“基本培宜厚乃宗继士长益堂连作述百代何荣光在家新艺广公道玉有名仁德睦全邻慈孝福满廷”。

山东日照、冀州枣强袁氏字辈:“敦肇安从启兴立永隆昌善同经宣孝守维继世明

山东碑廓袁氏字辈:“京城守业起保恩崇义训延庆肇荣修星光日月启风云梅竹魁好武氏泽宪清国伟立功(敦肇安从启兴立永隆昌善同经宣孝守维继世明)”。

山东章丘袁氏字辈:“其奴传致善乃纪庆云星”。

山东微山袁氏字辈:“道开永(金)玉常(长)兴隆吉庆昌”。

山东肥城袁氏字辈:“尚奉明振会”。

山东成武袁氏字辈:“天宝定尔君传守广玉存少廷俢继孔福立事永军”。

山东滕州袁氏字辈:“玉林传纪广召建庆凡祥”。

山东梁山袁氏字辈:“教多(月)维世(士)永子希占文(敬)兆(效)庆(兴)怀绍焕凯彰”。

湖北宜春阳新、黄石、房县、竹溪清咏堂袁氏字辈:

其一:“必彦如安文嗣以本万仲玉允其同守崇高见太平”;

其二:“必彦如安文洪泰单玉百万如一立必志从良太平”;

其三:“必彦如安文添发单万闻于兴国朝芳从永见太平”;

其四:“必彦如安文嗣以本万仲应正大光明崇高见世平”;

其五:“必彦添仲德如永单子起宏光臣懋宗高见世太平”;

其六:“友兴如安必崇道伯显志庭希学承添启光耀祖宗”;

其七:“淑任邦仲伯福宪如守宗应盛再起洪光高见太平”;

其八:“淑任邦添宗友显正永兴良定君臣源自盛见太平”;

统派:“友景如安文嗣天盛太九均世如良承秉政光祖宗”;

继派:“达观知修慎怀仁敦孝先克复保性善亨嘉肇毓贤礼教开昌运诗书裕后生风云长际会相继佐乾坤智慧传唐籍群豪依汉升英雄威武崛富贵远前程”。

湖北谷城石花袁氏字辈:“予充世勇文立行以登本先资恒志首厚德尚存省建贤可仕奇治道方为胜”。

湖北谷城五山袁氏字辈:“行以登(枝)本(庭)正大光明兴隆和顺福寿康宁仁义为本善良至上祖先盛德世代永昌修身齐家国应天祥启居安乐万古吉旺”。

湖北谷城七坪、十堰、浪河袁氏字辈:“文学可启邦定世太功宏业远德厚传良青云焕发紫诰用光后昆继美庆泽流芳”。

湖北谷城北河袁氏字辈:“祖天朝宗化安帮定大兴纯修神山寺家庭乐进升”。

湖北谷城茨河袁氏字辈:“元本下士昌义有兴继启金明国正开泰世代相承”。

湖北谷城庙滩袁氏字辈:“大德忠正新天宝永长春家平仁安乐富贵万年青”。

湖北宜城袁氏字辈:“学乃生之宝如伟熙尚珍”。

湖北宜昌袁氏字辈:“长治思绍朝廷之上贤才为光大臣在国其运必昌开君善道启主良方学问正兴宜家安邦”。

湖北枣阳袁氏字辈:“德才永广万世继传诗书整家代有英贤”。

湖北随州袁氏字辈:“文运天开太红立永克山千家传百远绿化德久昌”。

湖北广水袁氏字辈:“国典常新发守维思成得策”。

湖北郧西袁氏字辈:“大关知秀胜”。

湖北均县袁氏字辈:“德泽知绵长文光继世祖”。

湖北房县袁氏字辈:“世学正大光明”。

湖北黄州袁氏字辈:“正大光明承先启厚”。

湖北恩施袁氏一支字辈:“上国良有作用”。

湖北恩施袁氏一支字辈:“德祖申昌少纪荣”。

湖北监利程集袁氏字辈:“上国良有作用大齐”。

湖北监利三洲袁氏字辈:“同庆加升…”

湖北利川袁氏字辈:“国正天兴顺家和世德昌…翼永起文光”。
湖北襄阳泥嘴、庞公、牛首、黄集袁氏字辈:“福锦瑞胜亭大九士道开万世学本益忠克家有子华国光宗楚夏隆盛普天同乐炎黄晚第共享恩泽”。

湖北襄阳、谷城、保康袁氏字辈:“国正天兴顺官(学)清(本)明(益)治(忠)安(克) ”。

湖北南漳袁氏字辈:“大成文德为世公道以奇宗光”。

湖北保康袁氏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明自安”。

湖北枣阳袁氏字辈:“德泽永广万世继发”。

湖北天门袁氏字辈:“莫烈绳祖武家道永厥昌”。

湖北武汉袁氏字辈:“先世泽家作新少祖德”。

湖北麻城袁氏字辈:“习立国仕贤良”。

湖北宋埠袁氏字辈:“□光启名继绪红功兆传家用迪光”。

湖北歧亭袁氏字辈:“敦本绪定哲文章光祖德”。

湖北孝感袁氏字辈:“德运入朝洪承崇文庭开光明华耀世福隆永升”。

湖北蔡甸袁氏字辈:“上超业西宏勤修天道”。

湖北黄冈、麻城袁氏字辈:“继绪鸿功启传家用迪光中兴明有道立品贵端方厚德绵先泽休风美炽昌贤良朝佐圣敦化重伦常”。

湖北团风袁氏字辈:“风师道德新”。

湖北黄冈袁氏字辈:“正大祚新颜”。

湖北阳新(兴国州铜桥畈)袁氏字辈:“必彦(友景)如安文嗣以本万仲(福宪如守宗)应正大光明(应胜再启洪玉允其同守)崇高见太(世)平(秉政光宗祖)达观知修慎怀仁敦孝先克复保性善亨嘉肇育贤”。

湖北阳新袁氏字辈:“秉政光宗祖达观知修慎怀仁敦孝先克复保性善亨嘉肇育贤”。

湖北红安袁氏字辈:“普化英公初发祥才公之子伟名望…钟瑛端海传三本继绪鸿功兆传家用延光中兴明有道立品贵端方”。

湖北公安袁氏字辈:“云昌中厚泽”。

湖北荆州袁氏字辈:“(恒)叙遵前(县)时勤对泽丹誉隆开作旺中正立朝端”。

湖北八里湾袁氏字辈:“少志维崇学承先业正长在中恒守道家泽应洪昌”。

湖北荆门袁氏字辈:“盛时中天开锦运”。

湖北荆州袁氏字辈:“策丹誉隆…”

湖北沙洋袁氏字辈:“正大光明世必定有家祥”。

湖北宜昌袁氏字辈:“长治思绍朝廷之上贤才为光大臣在国其运必昌开君善道启主良方学问正兴宜家安邦”。

湖北浠水袁氏字辈:“大志思启宗以宏尧…永世□韶”。

湖北黄陂、武昌袁氏字辈:“朝庭首中维一太文思师大启明家运德修泽必才太凯先有兆万代定龙昌”。

湖北武汉袁氏字辈:“学成从胜化”。

湖北大冶袁氏字辈:“安邦定国齐家治平成正致格新学育才”。

湖南常德、汉寿、江西景德镇袁氏字辈:“然兴中自先一真希最厚善世可芳延道从本立世定宏昌良从祖泽大应朝光”。

湖南益阳赫山、资阳、桃江、沅江、南县、华容、安乡、长沙、广州袁氏字辈:“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祖绍顺立承宗正安邦国肇本家之良文民发其祥志大登先甲光辉裕桂芳崇修齐璧锡令望协奎璋孝贵怀封恪仁宜继奉扬”。

湖南湘阴袁氏字辈:

之一:“亢宗文志大奇伟添时奉尚兴应启富贵生成家国纲纪先民有作景行维贤永世克孝德备才全”;

之二:“伟添时奉尚兴应启富贵生成家国纲纪先民有作景行维贤永世克孝德佣才全”。

湖南益阳袁氏字辈:“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祖绍训立承宗正安邦国肇本家之良文名发其祥志大登先甲光辉裕桂芳崇修齐壁锡令望协圭璋孝贵怀封恪仁宜继奉扬”。

湖南湘潭袁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心顺世代永兴昌文明开瑞庆大德兆祥光”。

湖南湘潭袁氏一支字辈:“世泽易存云孝友纬家政忠良作国心”。

湖南醴东袁氏字辈:

七言行派:“一魁二泰三兰祖,四灿五国六派枋,七才八宝泉分祖,九子由来列五房,十言十一派取必,十二宗友企人傍,嘉字十三金十四,十五正派取斜王,于今十六归何派,五言集句另起端”。

五言行派:“土锡鸿名庆贤良萃会昌立心崇道本继起发家长”。

统行派歌:“咏国明昌谟烈辉光家传孝友代启贤良盛世文章宗祖鸿儒天朝振芳名”。

湖南中湘袁氏字辈:“映遍兆光泽远名扬传家孝友华国文章承先启后长乐永康贻谋世守咸怀忠良”。

湖南华容袁氏字辈:“世中必和永廷因有锡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光”。

湖南株洲袁氏字辈:“一本独尊义立田先有业”。

湖南彬州袁氏字辈:“先贤国辅尊英才兴济美昭代佐升平”。

四川绵阳袁氏字辈:“天学正国…”

四川双流袁氏字辈:“天大文国正明德定永兴光中成先策世代必昌盛”。

四川达州袁氏字辈:“德荣光烈…”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安邦本固生先树”。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庆)安邦本固生先树…运永长”。

四川珙县袁氏字辈:“银光增正水长贤玉琨廷丹武宗泽永存体义兴仁孝有式笃”。

四川西昌袁氏字辈:“德运入朝洪承崇文庭开光明兴华耀世福隆永升”。

四川泸县袁氏字辈:“捷上玉国朝正德定思超祖泽丛忠继芳与变世高”。

四川蓬溪袁氏字辈:“天严腾胤子正朝学士家恩昭万代远德裕锡隆遐守义和永睦祯祥泰运昌存心常培厚发达自绵长”。

四川南充长乐袁氏字辈:“正世良大友一二三秀民忠孝纯祖武诗书百代兴”。

四川仁寿袁氏字辈:“仁义礼朝廷斗(分)尚文怀启登宗德荣显”。

河北正定袁氏字辈:“义道开万世荣文振绍瑞景伟国华昌大德忠正新富贵仁安乐天宝永长春”。

河南项城袁氏字辈:“志九耀三保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令德寺考绳池嘉伐茹纲纪兆尔懂梁宽承胎列记祖呈祥仪继贤扬善延续天昌翰墨恒贵通睿智强紫砚开鼎仁慈伦常惠成蕃秀笃信裕彰尊望悦泰英胄永康”。

河南镇平袁氏字辈:“云修振承启厚基德培之鸿业心长普天庆光有照勤俭兴家宝学书荣身法忠孝定恒昌华夏先实邦圣贤传达道慈善世泽常”。

河南王营、林营、沙岗、史凹、刺圆袁氏字辈:“显国广曾正万多忠文长进占福堂兴隆献扬大德化广鸿庆照章明清祖泽延丙成甲世昌理道善聪守堂廷玉瑞祥武德新轩重文化增庆长”。

河南泌阳、社旗袁氏字辈:“清福中海文华新功德传万春天顺国自泰民安同来宾松茂知基厚兰玉馨永存”。

河南商水袁氏字辈:“道方大京世尚振希中兴治国文化广玉苏庆林康万邦维纪修天子守凤祥”。

河南商城袁氏字辈:“正大(德)光明益丰”。

河南虞城袁氏字辈:“英杰干国昌中”。

河南睢县袁氏字辈:“可传如家业其维树昌之”。

河南西平袁氏字辈:“凤梧应田会增汝逢”。

河南西平袁氏字辈:“教本子佩功道德永高超文明成敬礼”。

河南潢川袁氏字辈:“家西明奋志”。

河南罗山袁氏字辈:“鼎天登立本世德庆其常作树家之宝重文来又光”。

河南罗山袁氏字辈:“文山传治业祖德广宽仁”。

河南洛阳袁氏字辈:“世文保伟…”

河南正阳、义马袁氏字辈:“志九耀三保世克家子(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河南宜阳袁氏字辈:“登凤健景志大振宝宏福道德世克永瑞祥长和顺光明承东宗”。

河南固始袁氏字辈:“性本仁良善礼明道乃成先立起大德”。

重庆永川袁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道一清荣华光祖德富贵育贤英品立宏先序名传唤治平维文忠孝义永远柱廉明

重庆铜梁袁氏字辈:“泉自舟世可毓天文国最光华由敦厚明德发祥长”。

重庆三合袁氏字辈:“天大文国正明德定永兴”。

重庆开县袁氏字辈:“天大文国正明德定永兴光宗承先泽世代必昌荣祖遗家风振惠启爵禄增续述唐虞志洪范辉汉鼎沦南源溯远河北绪余精”。

重庆合川袁氏字辈:“建蓬天正起今逢世代荣华国朝廷俸富顺万永新忠孝传家本知书丹贵根”。

重庆奉节袁氏字辈:“大志思启宗以宏尧…永世□韶”。

重庆忠县袁氏字辈:“正明世朝文学登大有光耀广培安家国永代鸿儒忠孔道”。

重庆善广袁氏字辈:“仰太之正明世朝文学登大有光耀广培心德安家国永代鸿儒宗孔道”。

重庆涪陵袁氏字辈:“启可梦永志文成万世宗太平兴国正富贵大好通”。

陕西镇安袁氏字辈:“少志维崇学承先业正长在中恒守道家泽应洪昌”。

陕西西乡袁氏字辈:“国正天心顺世代永兴昌文明开瑞庆大德兆祥光”。

陕西宁强袁氏字辈:“瑾尚世庆允中”。

陕西长安袁氏字辈:“万世希维世登廷道克宏永兴”。

陕西商洛袁氏字辈:“用良兴国永发其祥”。

安徽六安裕安袁氏字辈:“登友传家以德宝心山天任”。

安徽六安马头袁氏字辈:“登新有传家义德宝”。

安徽萧县袁氏字辈:“道开永玉常兴隆吉庆昌年庆忠振启传世孝述功”。

安徽肥西四合袁氏字辈:“传家忠孝增贤至”。

安徽肥西新仓袁氏字辈:“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从先传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归于海五岳相连峻极天”。

安徽肥东古城袁氏字辈:“帮家之光立修圣德长发次强红中”。

安徽肥东八斗袁氏字辈:“兆佩开圣有余正家邦”。

安徽肥东梁元袁氏字辈:“贤良长玉贵经学”。

安徽肥东、江苏句容袁氏字辈:“家宏从义广增先习性长荣光开大发世代泽忠良”。

安徽定远袁氏字辈:“齐胜开宝□有余正家邦”。

安徽寿县袁氏字辈:“家传同绪礼绍武庆宣”。

安徽至德袁氏字辈:“太旺红绍武卫伟国华昌”。

安徽宿松袁氏字辈:“传家民舜诗书维先文章华国卧雪家声远仁奉世泽长”。

安徽池州袁氏字辈:“加谟必达正学为良”。

广西贵港袁氏字辈:“书中有金玉才石”。

广西灵山袁氏字辈:“正扬光中成作定世”。

广西都安袁氏字辈:“中正绍锦…”

广西荔浦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广西马山袁氏字辈:“志九耀三焕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云南敦睦堂袁氏字辈:

西支支派:“伦彝久着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统绪安如”;

长房支派:“叙秩有庸典谟至言敦务宗本忠敬常存”;

东支支派:“寅协盛宪祥延昌明述善家范印勋崇”。

云南昭通袁氏字辈:“会彦祥锺继启龙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学志崇先正德克勤本业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聪”。

云南昭阳袁氏字辈:“永皇国正天世启大明安开文章”。

云南楚雄袁氏字辈:“成育(易)德(尚)开光(发)必绍怀永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祥”。

贵州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贵州兴义、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贵州道真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州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贵州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贵州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贵州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贵州遵义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辽宁沈阳袁氏字辈:“家生启忠…”

辽宁大石桥袁氏字辈:“勇福家景世季长青”。

辽宁辽阳、鞍山袁氏字辈:“德成文宏世廷凤守太和景庆志光正广恒集福多”。

辽宁旅顺袁氏字辈:“世国常守振安邦永顺兴殿庭君贵显书传万代清”。

辽宁鞍山袁氏字辈:“宝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台湾桃园袁氏字辈:“源业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庆康燕进年长”。

台湾袁氏一支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台湾新化、新邵、台北袁氏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仕俞名盛叙伦辉祖泽合谱益尊亲前英创伟业后彦建奇勋”。

吉林舒兰袁氏字辈:“永士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黑龙江哈尔滨袁氏字辈:“伦序有永典”。

福建福安袁氏字辈:“魁廷元思正家干毓玉荣昌”。

山西运城袁氏字辈:

西门支派:“尧鸿云承惟爵芳司可凤之重宴效立德天昌胜(志苏海)峰(学)”;

东门支派:“尧鸿云承惟爵芳司可凤之重宴效立耀(秉)临(永)世(望)吉生福”。

内蒙古集宁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香港袁氏一支字辈:“应子启贵发富荣华万永安平福禄国仕正维文朝庭锦光鸿”。

海南三亚袁氏字辈:“名宜超肇卫伟国华”。

青海互助袁氏字辈:“廷泰字家长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寿文章建国民安永发”。

上海袁氏一支字辈:“水玉光孝先传家中(德)孝增钱”。

北京袁氏一支字辈:“毕玉登增光”。

天津红桥袁氏字辈:“秀家允凤大”。

加拿大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越南河内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袁氏字辈十八户歌:

旧班派:“光细进政俊忠松仁念公二五友贵应必仲允任仁礼知信章华国”;

新班一:“叙伦辉祖泽积善致和祥代启英才裔诗书锡福长”;

新班二:“高平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新忠孝肃纲纪”;

统班派:“洋晚道然与金孙志潮丙户及袁成朋成气成兼显户克铭志器递克斌朋继洪孙并岳户忠良志通添庆临”。

袁氏一支字辈:“启正大有祥光世照苗”。

袁氏一支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世愈昌盛”。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6 21:29:3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袁氏的家谱文献 -- 1.简介: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做玉牒。谱牒是家族与玉牒的合称,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氏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朝袁氏也有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湖北潜江)袁氏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朝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氏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

考察潜江袁氏世次,自袁使君上溯十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氏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十一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氏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氏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氏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逝世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逝世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2.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氏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如: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袁若启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宗臣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袁妙生纂,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袁耘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袁右督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

丹徒袁氏支谱,袁敏榕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修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如:

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钱塘袁氏族谱两卷。

浙江石门袁氏宗谱一卷。

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

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

湖南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两卷。

湖南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

湖南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

湖南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两卷、末二卷。

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

四川袁氏族谱一卷。

四川袁氏家谱一卷。

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两卷。

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永兴板桥敦本堂袁氏族谱共分十卷,1994年重修。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2-16 21:25: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1 2 下页 尾页